有个女的问我信什么宗教,约女孩吃饭她说不用了她信佛教。 我在她店里看到有张观世音的画像

佛教画像的种类_新浪佛学_新浪网
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圆满
&&&&&&正文
佛教画像的种类
  佛画,总的说来,可分为两大类:非情节性类和情节性类。非情节性类是指画像类,可分为七类:佛像类、菩萨像类、罗汉像类、明王像类、高僧像、天龙八部或天尊类、曼陀罗类。
  情节性的佛画,多根据佛经构成的佛教故事画,大约有六类:佛传故事类、佛本生故事类、经变故事类、供养人类、水陆画类、唐卡画类。另外,还有山寺风景类,文僧、武僧传奇故事,相当于连环画之类。
  唐以前佛画多为壁画,唐以后,随着佛教意识渗入文人画,佛画多为山寺风景、道释人物,更讲究意境、气韵与趣味。本节着重介绍对中国绘画影响较大的罗汉画、观音画以及道释人物画。壁画部分由于与石窟造像联系紧密故放在《造像艺术》章中作介绍。
  罗汉画像的流变
  在历代擅画罗汉画的大家中,最重要的当为唐末高僧贯休,《益州名画录》曾记载:善草书图画,时人比诸怀素。师阎立本,画罗汉十六帧,庞眉大目者,朵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胡貌梵像,曲尽其态。或问之,云:“休自梦中所睹尔。”
  《图书见闻录》也说,贯休的罗汉画乃他:入定观罗汉真容后写之”。可见,贯休所画的罗汉形貌怪诞,夸张变形‘大异常人,故世称贯休乃“出世间罗汉画”之鼻祖。
  这种“出世间罗汉”画像,很可能是由早期胡僧画和梵僧画的传统发展而来。因此,后代不少人临摩贯休罗汉画时,多作疏放的水墨罗汉、例如;明吴彬画“迦理迦尊者”,人物造形和构图皆与杭州圣因寺所藏贯休十六罗汉刻本的迦理迦尊者相同。通幅以水墨为之,衣纹粗放,用笔速捷,尊者所坐巨石逸笔草草。而另一些明清画家则以贯休的罗汉造形为基础,灵活变化,另辟蹊径。如明丁云鹏的《应真云汇》,此卷画十八罗汉,或倚松坐石,或晏坐禅定,或阅经论法。罗汉造形以贯休罗汉为本。这些罗汉形神兼备,罗汉头颅结构和面部表情夸张,眉毛浓密,眼睛上下使用双线或多层线条,加强眼部神态,以达高颧深目,胡貌梵僧的效果。服饰图案极为精细,与衣纹线条形成强烈对比,充分表现墨色和笔法的变化趣味。但是,丁氏在罗汉的身侧又加画一、二侍者或供养人,这种配置方式显然受到世间罗汉画的影响。所以《明画录》说丁氏:“其白描罗汉,工于禅月(即贯休)、金水(即张玄)两家,别具一种风格。”
  唐以后禅宗兴盛,画家多与禅师交游往来。禅僧们那种”闲云野鹤般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与坚毅弘忍、峭拔卓尔的布道精神,深深吸引了文人画士。这类罗汉画便在早期高憎、胡僧像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世间罗汉画”。其罗汉造型特点实与禅师形象无异。五代张玄即以这种罗汉画著名于时,世称“张罗汉”。他的作品大多赋色研丽,钩勒精谨。宋元时期,世间罗汉画发展到一颠峰,名家辈出,宋代的刘松年、李篙为其中的伎使者。刘松年的世间罗汉画有两件为宋代传世佳作,其中一幅画中尊者身穿袈裟,神情专注,身侧随侍的小和尚用衣抉承接树上猿猴所摘之石榴,显示出一种生活情趣。用笔设色皆极精妙,绘制工细,就连袈裟上精美的图案都用泥金描绘得一丝不苟。李嵩为南宋时期重要的道释画家,他的罗汉画衣纹线条流畅,敷色精谨细致,层次分明。画中罗汉手扶竹杖,座在几榻上,这位老者须发尽白,身体赢弱,但双目睿智有神,一望而知是一位有道的高僧。此罗汉形象完全汉化,已不带有胡僧气象。
  元明时期“世间罗汉画”重要作家有郑重、丁云鹏、陈洪绶、吴彬。从元人的应真像、应真参妙图,可以看出,他们的画都色彩浓丽,用笔精严,画中人物神情生动,每尊罗汉相貌虽有差别,但并不夸张怪异。特别是明吴彬的“栖霞寺五百罗汉画”,分别画在若干轴上。每一轴中的罗汉为一群像,或仰望乘云飞龙,或眼观流云,或坐山石之上,神闲气足;吴彬的罗汉画构图奇特,艳而不俗。今虽仅见一轴吴彬的罗汉画,但其当时规模可想而知。
  明清两代,李公麟式的“白描罗汉图”十分流行。从明末丁云鹏的十八罗汉图,可以看到李公麟的遗风。十八尊者个个形貌有别,姿态各殊,须眉毫发刻画入微,衣纹细劲流畅,恍若行云流水。线条迂回荡漾,富有节奏。诚如《画史》所言,丁氏之画,“丝发之间,而眉睫意态毕具”。这类画气韵高雅超逸,实得李公麟白描画的真髓。明末大家陈洪绶亦深受李公麟线描的影响。他晚年有一幅《隐居十六观》,其第十开,画二位罗汉并坐几前,阅读经书,衣纹匀圆,简洁古朴。作者在白描的墨线上,用青、赭钩勒,更富变化,饶有趣味。
  清代,不少画家也喜画罗汉,金廷标曾在乾隆南巡时因进白描罗汉册,得到高宗赏识,遂得供职内廷。他的《白描罗汉册》第二开,画一罗汉袒胸露腹,笑口盈盈,如一弥勒佛,身侧有三位童子在波上戏珠。人物衣纹或纤秀流畅;或转折挺健,笔法精谨。严宏滋的十八罗汉,群像布置错落,用笔变化多端,线描或匀整疏简,或粗细分明,绉叠繁复。同时作者又在罗汉的面部和衣褶处以墨晕染,分出阴阳,掺以西洋表现立体的画法,显得别具一格。
  也许是因为清代皇帝信仰密宗的缘故,“藏式罗汉画”在青代较盛。不过,其影响仅限于清皇室,在民间并不甚普遍。乾隆时期宫廷画家姚文翰、丁观鹏皆有西藏罗汉画传说。姚文翰画释迦牟尼佛、四大天王及十八罗汉像23帧,这23幅是一组连作。细观之,连作汉藏风貌兼具,因姚文翰是汉人画家,自然传承汉画系统的特色,诸如行笔运色的技巧,人物衣纹、背景山石等,但其画受西藏影响却是相当明显的。
  罗汉的观念虽源于印度,可是在印度,罗汉却未形成信仰,也没有罗汉像传世。反观中国,罗汉信仰普遍,罗汉的作品随处可见,这正是中国佛教本土化的一大佐证。
  因为印度并无罗汉画的绘制传统,经典又无罗汉画像特征的明确记载,所以我国画家便在早期高僧画和胡僧画的传统上,创造罗汉形象。禅宗的兴起,历代画家便以掸师为摹本,塑造出各式各样造型迥异、神态生动的罗汉人物。罗汉画的蓬勃发展和流变,实际上反映了中、晚唐以来佛教艺术日渐世俗化的一个发展趋势。
  观音画像与普门艺术的兴盛
  唐末以后,随着观世音菩萨信仰的深入人心,普门艺术逐渐兴盛起来。姿容温婉、体态秀研的女相观音逐渐取代了威武有须的男相观音。这跟《普门品》中说观音有三十三应化身,可变幻居士妇女、比丘尼、童女、仙女、优婆夷、婆罗门妇女等女相教义有关,而且阴柔的女性比阳刚的男性更容易发挥观世音菩萨慈悲救苦精神的这了特质。
  南宋张胜温的《普门品观世音菩萨》,代表了观音画像早期的面貌。早期的佛画乃至人物画皆采用“左图右史”的构图观念,主尊观音居正中,半跏趺坐于莲座上。主尊的两侧,就是:普门品》经文中的除难观音应现图,左右各有“四难”。如左二的《除水难观音》:梵像卷中,只见观音坐莲花:承瑞云腾空而来。离岸不远处,一叶轻舟正陷于急涛中。舟中有一朱衣者正向观音合十,白衣者对着舟子做出无奈的手势。不远处一条巨龙已浮出水面,喷水降啸。画中观音的高大的身躯衬托出众生的渺小、卑微与无助。观音的头光、宝冠、化云、莲踏,显示其凌驾众生的菩萨“圣格”或者“神格”。
  相较之下,明代邢慈静、邵弥、吴彬、陈洪绶等人的观音画像却呈现出另一番面貌。虽然同样取材于《普门品》,观音的某些菩萨特征,诸如发髻的式样、水杯、净瓶、杨柳等持物也按照一脉相承的传统,但在体态上已经一反张胜温式的阳刚高大,流露出明代仕女画中纤纤女子的娴雅清韵,风姿既洒脱又飘逸,纵使菩萨的相貌依旧,却已是凡俗气质。观音崇高圣格的形相,在明代以后,明显地淡化了。
  明邢慈静,是一位佛门信女,擅画佛像,尤工于观音。她有一幅《普门品》观音大士画轴,描画极为精美。此画轴为描金画观音三十二应身像,画中纯以线条勾勒,称之为“白描”,因以金代墨,又称为“捞金”。画中的观音应身化现,有白衣观音、水月观音、鱼篮欢音等形相。显然,邢氏所本,与《普门品》经义不完全一致,而是带有民俗观音的倾向。
  明人邵弥,字僧弥,江苏长州人。他的《莲华大士》像轴,逸笔草草,意趣清奇。画一观音经行莲华池面,面目与手部的轮廓线条,用笔细钩,其余则信手画来,磊磊纵逸。全画醒目处,在于观音的形相,一反传统观音发安坐佛,身披璎珞的菩萨形貌,而以凡俗书生的风采取胜。而画中书生肩上杖头化现一小佛,又透露出持杖者的非凡身份。此画在晚明芸芸的女相观音中,显得别具一格。此画自题亦富于禅机,体现出文人画的意趣。
  吴彬,晚明最重要的人物画家之一。所画佛像人物,形状奇特,自成一格。他的《鱼篮观音》轴,表现出晚明观音画多样理念的融合。鱼篮观音本起源于民间传说,经典亦有观音度善财的说法。吴彬的这幅《鱼篮观音》与邢慈静所绘观音,同样属于民间信仰的三十三观音。所不同的是,邢氏的观音具有宋人所赞美观音“美目盼兮,彼美人今,西方之人”的风采。而吴彬的观音却无意以随俗的手法来表现绝色美女,画中鱼篮观音,是由善财童子侍立在旁,手提鱼蓝。观音形相非男非女,身材巨硕,容貌威严,透露出内蕴沉静的气质。
  陈洪绶也是晚明最重要的人物画家之一,画人物花鸟无不精妙,佛画人物尤其能自出新意。他有一幅《莲池应化图》轴,将“西方三圣”(南无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画作声闻罗汉的形相。画中三罗汉容貌威猛奇特,躯干伟岸,线条转折宛若绕指之钢,饶有奇趣,而又不失法度,与吴彬同样以独特风格取胜。这种新的创意,代表了普门艺术与净土艺术别具意义的融合,实际上反映了晚明佛学思想中天台,华严、净土与禅宗混融的倾向。《普门品》已经不再是一宗一派的系统,而普门观音亦成为显教各宗观音美术的总持。
  清代的观音绘画以清初女画家陈书《出海大士像》轴为最特异,用笔清隽,墨色醇老,敷色淡雅,秀逸中饶有劲力,不似一般闺阁画之文弱。据陈书自题,画的是观音大士出海。画中观音坐岩石上观望大海,此应取自《普门品》: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
  此一观音形相,为民间三十三观音之一的“阿缛多罗观音”。此外,清代还有施王仁的《鱼篮观音》、马鸿的《送子观音》皆为观音画像中的精品。
  观音画像内涵的多元化,意味着天丝东来的观音信仰,千百年来,经历种种因缘的聚合,擅演变化,终于造就了众生所喜闻乐见的中国式的观音菩萨东方女神形象。
  佛画意超――道释人物画
  历代的禅师独立不羁、放浪形骸的个性精神正是画家表现的内容。怀素世称醉僧。自古以来醉与艺是一对孪生子,诗人、画家皆因其醉之道而登艺之峰,李白有酒中仙之誉,“举杯邀明月”,其醉在月不在酒,”对酒当歌”,其醉在歌不在酒。有道者每于醉中佯狂装傻,或如疯如癫,或如呆如痴,必见其洒脱超凡。其潇然自在,与凡夫俗人之烂醉如泥自有所不同。所谓“同是一醉,但雅俗有别”,其妙诀就在“清、脱”二字。宋李公麟的《醉僧图》,图上有苏东坡仿怀素书法题《送酒诗》:“人人送酒不曾沽,终日松间挂一壶,草圣欲成狂便发,真堪画作醉僧图。”董其昌有题跋,言李龙眠因见怀素送酒诗而作醉僧图;与苏拭的《醉僧诗》为此画的双美。李的这幅《醉僧图》已下落不明。刘松年有一幅《醉僧图》现仍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因为绢本挂轴,用水墨画一童伸纸,一童捧砚,一僧袒肩斜坐石上,伸笔作书。松枝上挂一葫芦。笔墨劲秀,布局严谨,表现出怀素挺秀超拔而专注于书艺的人格。
  南宋以后的“禅画”,则受公案禅的直接影响。这类禅画,一如禅宗的反对固定教条,是不拘法度的,是有意要以“破坐”来表现。自在。此类简笔率意的、泼墨淋漓的、形象嬉笑、从容的佛画,起源于五代禅风盛行之时,贯休的罗汉,或丑或怪,张图的释迦像,“锋芒豪纵,势类草书”,传为石恪的《二祖调心图》,也是形象简约,笔锋纵逸。南宋时代,水墨禅画流行二时,有梁楷的《泼墨仙人》,其画或简笔草草,或泼墨淋漓。牧溪(僧法常)的水墨观音,也是“意思简单,不为妆饰”。这类人物禅画一直风行到元、明时代,元代颜辉的《寒山、拾得》画像,明代王问的《拾得像》,张宏的《布袋和尚》,皆展现了水墨人物的可变性。这类禅画的简淡画风,正是对正襟危坐、重彩华丽、工笔繁复的道统式佛画的反思和再生,为“法相庄严”赋予新的诠释。
  梁楷是院画家,他的道释人物画在南宋画中具有特异画格。画院中人原当谨慎正直,他却似乎既疯狂又酒癫,自称“梁风子”。他的画法有两种,一是白描谨细画,二是所谓简笔体。其技法学自李龙眠弟子贾师古的闲逸自在之风,而青出于蓝。他的《六祖截竹图》,画中禅宗六祖玩世不恭的情绪洋于画表,劈竹的姿态狂放而又怕然自得。梁楷笔下的线具有高度的表现力,宽松的粗麻僧衣用线涩硬疾驰,是以刷子或秃笔毫无造作地涂画纸而成。五官、手臂的用线平缓流利,湿润饱满,劈刀用线刚劲细长,竹杆则是以没骨淡墨扫出,体现出不同的速度感和力度感。这种线的表现力并不仅是出于客观物理特征的把握,更主要是在于画家对禅宗思想的深刻领悟,故能形成一种笔先之意,于笔势之中体现心灵的冲动,从而揭示出六祖的精神世界。
  《泼墨仙人》画面上没有严谨工致的的细节描写,没有遒劲的线条描绘头部,而通体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造成视觉上的扑朔迷离。并有意识压缩了五官的正常距离,绝妙地表现了仙人清高超逸、不屑凡俗的精神状态。画面中那浑重而清透、粗阔而有致的大片泼墨,真是笔筒神具,得之自然。所谓“逸”格,是指那种自由奔放、意趣超旷、不拘法度的风格。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但求神韵,梁楷的人物画代表了这种追求。
  据说李确也是学自梁楷的白描减笔体人物画家。从他的两组禅余水墨肖像画,《布袋、丰干图》及《达摩图》可以看到这种倾向。
  还有一位禅僧直翁若敬,他的《六祖挟担图》与《布袋图》则比李确更具有淡墨倾向,更有意表现减笔原有的效果。
  李公麟的白描人物道释画的演变史到了南宋末又为之一变,其代表画僧便是牧溪法常。画僧牧溪在中国及日本的绘画史上都具有非凡的意义,曾给日本水墨画坛很大的影响。
  牧溪的代表作有《蚬子和尚图》、《罗汉图》、《叭叭鸟图》、《观音猿鹤图》等。《观音猿鹤图》为三幅一套。三幅画是有机结合的画面,从内容上看,《观音图》是正面说教,而两幅动物画中,猿图有劝世之衷,揭示了生灵本性之爱,但潜台词是“万事皆空”。鹤图则有喻世之意,暗示人间的险恶和遁入佛门的超拔,同时也深藏着这位画僧企求解脱的心曲。从表现技巧看,他分别采用三种构图类型和笔法表现三个主题。观音图最为精细工整,猿图最为粗纵放达,鹤图则居于二者之间,墨色酣畅而多变,鹤的头部较精细,接近工笔画,颈、身略为简放,洒洒鹤姿与四周云雾翻腾的暴雨景象形成对比。这三幅的有机组合包蕴着“禅机”,发人深思。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电话:&&|&&&&|&&
佛教万年历> 杂文当前位置:& > 杂文
试谈观世音菩萨的信仰
作者:妙治法师
  一讲到观世音菩萨,我们都很熟悉,民间有一名流行语:“家家阿弥陀,人人观世音”。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观世音菩萨跟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是多么有缘,又是多么的深入人心。信仰观世音,称念观世音,礼拜观世音,已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人们从心里接受这位大菩萨。因此,我们很有必要进一步的了解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济世精神所在。
  一、观世音菩萨的含义
  “观”是观察,观照的意思。梵语昆婆舍那,译为“观”。“观”是能观之智。“世音”是世间的音声,是所观之机。观世音菩萨是已证悟真理,具大智慧的人,常常以能观的智慧来观察所观之机――世间的种种音声,而寻声救苦度脱众生。“菩萨”是梵语“菩提萨省钡穆猿啤!捌刑帷币胛熬酢保叭省币胛星椋掀鹄词恰熬跤星椤薄!熬酢敝妇跷颍淳跷蛉松钪嬲胬恚弧坝星椤敝赣懈星榈闹谏U返亩练ㄊ牵毫钣星橹谏跷蚍鸬馈K裕跏巧锨蠓鸬乐酰亲岳S星榧聪禄谏星椋抢!捌腥倍郑哂猩锨笙禄妥岳拢谴蟪诵腥说拿啤9凼酪羝腥背R灾腔酃鄄焓兰涞闹种忠羯唇袒戎谏慰嘁岳帧W苤凼酪羝腥暮澹幼孕薹派辖玻凼酪羝腥怨鄄焓兰涞囊羯橥皇刀餍募浴!独阊暇匪健胺滴盼抛孕裕猿晌奚系馈薄!缎木芳次健鞍闳艄壅铡保褪谴死怼H舸踊戎谏耐揪抖裕垡羝腥峭ü鄄焓兰涞囊羯吧瓤啵斩芍谏
  唐玄奘大师又把观世音菩萨译为观自在菩萨,如《心经》。这是从观照人生宇宙的缘起性空,获大解脱而得自在无碍的意义上来翻译的。
  人们不禁要问:音声是用耳根来闻听的,为什么说用智慧来观察呢?这是因为凡是修行证果的大菩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圆通皆可互用,不象我们凡夫只限于眼观、耳闻、鼻嗅、舌味、身触、意想而已。
  二、观世音菩萨的籍贯
  我们都有自己的籍贯,那么,观世音菩萨是哪里人氏呢?他的应化道场又在什么地方呢?这不是能用我们概念中的某国某省某乡来说明的。根据《千手千眼大悲经》云:“此菩萨有不可思议威神之力,于无量劫前,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观音三昧经》云:“昔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释迦曾在其座下,充当苦行弟子,而亲近之。”释迦牟尼佛后来示现成佛,观世音菩萨反而又以弟子的身份出现而前来亲近佛陀。这正印证了佛经上所说:“一佛出世,千佛扶持”的道理。《悲华经》亦云:“昔为凡夫,无始劫前,有宝藏佛时,转轮圣王第一太子,发心供养佛僧三个月,太子即在宝藏佛前,发菩提心,立大誓愿,倘有世界苦恼众生,称我名号,为我天眼所见,天耳所听,若不得救脱者,誓不成佛。宝藏佛随即赞叹其拔众生苦与众生乐之宏愿,即为取名观世音。” 《大佛顶首楞严经》云:“菩萨自己云:记得我于无量劫前,亲近古观世音佛,为佛弟子,教我从耳根下手,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从经典所说而知,观世音菩萨过去已经成佛,佛号是正法明如来。现在是补处大士,是十万亿佛土外,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左右的两大菩萨之一,同时,也是协助阿弥陀佛弘扬佛法的大菩萨。将来继承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成佛,号普光功德王佛。因此,我们不必在娑婆世界指出他一个确切出生的地方。
  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有两种:一种是根本道场,即极乐世界。因为观世音菩萨是极乐世界的大菩萨。一种是应化道场,在十方世界中,凡是有观世音菩萨教化的地方,就有观世音菩萨的应化道场。所以,观音菩萨的道场很多。
  《华严经》六十八卷云:“瑟@胝罗居士告善财童子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即说颂曰: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西游记》中写孙悟空参见观音菩萨的情形:“急急离了瀛洲,径转东洋大海。早望见落伽山不远,遂落下云头,直到普陀岩上,见观音菩萨在紫竹林中与诸天大神、木叉、龙女,讲经说法。”
  “…… 山峰高耸,顶透虚空。中间有千样奇花,百般瑞草。风摇宝树,日映金莲。观音殿瓦盖琉璃,潮音洞门铺玳瑁。绿杨影里语鹦歌,紫竹林中啼孔雀。”人们认为经中所载的补怛洛伽山和《西游记》中所描写的,就是中国浙江的南海普陀洛伽山。普陀山被定为观世音菩萨的应化道场,而且闻名于全世界,每年来朝圣观光的人络绎不绝,这当然跟它的历史直接有关。在中国南北朝后梁明真二年的时候,日本有位慧锷大师,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寻师访道参学朝圣,有一天他来到山西五台山朝拜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突然看到一尊观音大士圣像清净庄严,非常喜欢,心想,我若跟该寺住持商量把观音菩萨请回日本国供奉,恐怕人家不允许,所以他就采用了不予自取的方法,认为这是出于一片善心,能使日本人民有缘瞻仰圣像而生敬仰。“皈依者增福无量,体会者罪灭河沙。”这样做应该不会犯戒吧,于是他就请走了菩萨。
  因为菩萨是不予自取的,慧锷大师当然不敢在山上多逗留,马上取水路回日本。当木船行至浙江舟山群岛一个叫新罗礁的地方时(即莲花洋),海中忽然掀起大风大浪,不论怎样,船就是不能前行,原地打转三天三夜。慧锷大师一筹莫展。这时,他想起这尊菩萨是不予自取的,一定是犯了佛门大忌。于是他当即跪下祷告说:“菩萨,弟子因见菩萨圣像庄严,我国佛法还未普及,圣像少见,我想将圣像请回日本国供奉,倘若我国人民此时无缘见您圣像,当遵所示,弟子就在该地,建立精舍,供奉圣像。”祷罢行舟,竞至潮音洞旁边,安然停下。有当地张姓渔翁,让出自己的房子,安奉观世音菩萨圣像。慧锷大师也就不回日本国了。当时张姓渔翁的房子,就是如今的“不肯去观音院”,取“观音菩萨不肯去日本国”之意。慧锷大师很自然地成为普陀山的第一代开山祖师。从此,上山烧香、礼拜的人越来越多,因为观世音菩萨特别慈悲灵感,有求必应,于是人们遂将原来的“梅岑岛”改称为普陀山,既小白华山的意思,形容普陀山象一枝小白花一样洁白无暇。普陀山由此被认定为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并与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相媲美,被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
  观世音菩萨的另一个应化道场是西藏拉萨市的北马布日山上的布达拉宫。布达拉,是西藏名po-ta-la音译,又称普陀宫、布坦罗庙、补陀罗庙、补怛洛伽补怛落迦宫。po-ta-la是由梵语potalaka而来,意思是佛教圣地。
  相传七世纪时,西藏王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唐太宗的女儿文成公主,于是在此山上首建宫殿。当时,松赞干布在山顶亲眼看到天空中现出观世音菩萨的圣像和“嘛呢叭口弥恕绷执竺髦洹9凼酪羝腥氖ハ裆烈盼迳牟屎纾丈湓诹执竺髦渖希鸸獾恼找拐焦獠识崮浚永没曰汀S谑撬稍薷刹继氐卮幽岵炊肜垂そ常勒仗炜粘鱿值木跋裼敕缱恕⒃煨停械窨獭⒒婊┓钤诓即锢小2即锢加行拗J呤兰椭幸叮锢滴迨朗芮宄岱猓淖芄艿诎蜕=峒未胗枰灾匦薏⒗┙蔽迨曛茫即锢季呓袢盏墓婺!K律疃嗟氖焙虼锒蛭迩艘陨希笮÷シ可崾Ъ洌侥壳拔故俏鞑刈畲蟮乃略海币彩鞘澜缟献畲蟮姆鸾趟略骸4舜ξ锢道锏亩妥泊Γ嗍俏鞑卣毯弦坏闹行幕梗源锢滴迨榔穑彩侵卮蟮淖诮獭⒄我鞘蕉荚诓即锢傩小
  根据达赖五世阿旺罗桑嘉措所著的《西藏王臣记》记载,藏族的起源、繁衍,西藏区域的开发形成,都与观世音菩萨的悲力化成有关,藏族人民也以是观世音菩萨的后代而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布达拉宫供奉观世音菩萨本尊,因此,理所当然地被人们认定为观音菩萨的又一应化道场。
  除此之外,还有一处被定为观世音菩萨的应化道场的香山寺。香山寺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城东约十五公里的大小龙山之间,那是妙善公主出家修道的道场。香山寺内有宋朝太师蔡京撰写的《大悲观世音菩萨得道证果史话碑》,碑文中说:“妙善公主,在此香山修炼得道,妙善公主的舍利就葬在北宋熙宁元年(公元一0六八年)重建的大悲观音塔下面。”大悲观音塔是蜜檐式砖塔,八角九层,至今尚保存完整。
  其实,观世音菩萨在十方世界教化众生,无刹不现身,只要众生需要,观音菩萨皆去化度。《普门品》云:“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太虚大师说:“清净为心皆补怛,慈悲济物即观音。”只要有供奉、信仰观音菩萨的地方,都可说为观音菩萨的道场。
  三、观世音菩萨的性别
  许多不了解佛教的人都会提出一个同样的问题:观世音菩萨和其他修大菩萨行的大菩萨,究竟是男身还是女身?从根本上说,观世音菩萨应该是男身。从修行的次第讲,女性修行难度比较大,一定要修成男身才能到达成佛的境界。当然在修行过程中有很多女性获得很大的成就,比如说开悟,但开悟并不等于成佛,开悟是见到佛性后,更进一步的加功用行,发精进勇猛不退心去修习,直到断除尘沙无明烦恼,才能算是修行圆满。
  综上而知,观世音菩萨过去已经成佛,当然是男身了。在我国唐朝以前所塑造的观音菩萨像或画像,都是男子的相貌。如此之说是有根据的,《华严经》云:“勇猛丈夫观自在。”因此我们知道观音菩萨就是男子。元朝以后观音菩萨的塑像造型多以女身出现,这跟观音菩萨的随类化身有直接关系。
  若从观音菩萨的示现方面来说,很难决定他是男是女,因为菩萨的示现,是根据众生的需要而方便示现,众生需要菩萨示现男身,菩萨就为他示现男身,众生需要示现女身,菩萨就为其示现女身。我们看到很多塑像都是女相,如鱼蓝、送子、白衣、足踏鳌鱼等观音菩萨圣像,那是因为这个世界女性同胞太需要观音菩萨的化度。菩萨示相虽不同,但本体是一,都是观世音菩萨。
  在这里讲个有关观音菩萨示相化度的故事。相传在唐朝宪宗元年(公元八0六年),陕西省某地突然出现了一个十分美貌的提篮子卖鱼少女,村庄上的青年见她年青貌美,都争着想娶她为妻。于是少女就向追求者提出要求:“你们人多,我只一人,我嫁给谁呀?如果有人能在三天内熟背《观音菩萨普门品》,我就嫁给她。”三天过后,能背诵《普门品》的人达四五十人之多。少女说:“我一个女子,怎么能许配给这么多人呀?”于是少女又给这四五十人每人一部《金刚经》,并说谁能在五天内背诵出《金刚经》者,就嫁给谁。五天期满,又有十位青年能背诵。于是少女又给这十位青年每人一部《法华经》,若有人在七天内熟背《法华经》就嫁给他。《法华经》共有七卷二十八品,要在七天内熟背可不是件易事。七天期满,结果只有一位姓马的青年能背诵。
  卖鱼少女为实现自己的诺言,当然就嫁给了姓马的青年。马郎甭提有多高兴,到了洞房花烛夜宾客散席后,少女忽然肚痛而死。马郎伤心欲绝。但人死不能复生,只好把死者安葬了。出丧后,来了一位紫衣老僧,开示马郎说:你所娶的卖鱼少女,不是世间一般的女子,她是观音菩萨示现来化度你们,因为悲心深重的菩萨知道你们村庄老幼不信三宝,故特来方便示现,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如果不信,可以打开棺材看看便知。。大家为证明老僧所言真假,开棺一看,结果什么也没有,回头看那老僧,老僧也不见了。从此,当地的老百姓信仰三宝,佛法兴盛。马姓青年当即出家修道。后人把他修道的山洞称为马郎洞,据说此洞至今还在。
  总之,观音菩萨自在无碍,随缘化度,随类化身的事例很多,不以一一列举。观音菩萨之所以比较多地示现女身,大概是因为女人的痛苦比男人多,女人相对更需要帮助,所以观音菩萨示现女身度化女人走上学佛之道,以期解脱身心的痛苦。加上女人的善良与仁慈,容易接受别人的帮助,于是观音菩萨示现女身来感化女人,希望女人把母爱的精神扩大到慈爱一切众生,使每一位众生都能摄受慈悲的滋润,离苦得乐,了脱生死,皆成正觉。
  四、观音菩萨的千手千眼
  我们世人都只有二手二眼,观音菩萨却有千手千眼,它表示什么呢?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叫妙庄王的第三女儿,名叫妙善,是个孝女,且在香山寺出家修道。妙庄王病危时,医生说若要病好,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必须要亲人的手和眼当药引子。妙善公主听说了,当即把自己的双手双眼割剜下来,交给妙庄王派来的太医带回给妙庄王药用。妙庄王病愈后,特地亲自到香山寺拜谢这位救命恩人,这时才发现救他的竟是自已的女儿妙善。此时公主已经坐化了。医生说她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而说这话的医生也不见了。于是妙庄王即封公主为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且重建香山寺,塑千手千眼像。有人说:千手千眼是全手全眼的误传;也有人说:上天神祗被妙善公主的孝心所感动,使妙善公主失去二手二眼而长出了千手千眼。
  根据元代赵孟兆页的夫人管道升撰观世音菩萨传略,也说观音菩萨是妙庄严国王的第三女,名叫妙善。大约刊于元代《三教搜神大全》记载,观音菩萨是北阙国妙庄严王的第三公主,名叫妙善,修成正果后,玉帝封她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显然,这是中国人依据自己的理解和以往的一些传说,改造过的观音菩萨形象。玉皇大帝属于天界,而诸佛菩萨超出三界,玉帝怎么会有资格为佛菩萨封号呢?
  根据《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观音菩萨过去在千光王静住如来时,静住如来曾经为他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并且要他持此心咒,于未来恶世中,普为一切众生作大利乐。观音菩萨当时听了这个咒后,立即发大宏愿:“设我当来之世能利乐一分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这个大愿一发,果真顿时身生千手千眼,并且十方大地普为震动,十方诸佛亦放无量光明,遍照十方无边世界,是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得名的由来。
  其实菩萨的千手千眼,是一种表法,并不是真的生出千手千眼。千手,是象征观音菩萨救度众生的伟大力量。观音菩萨所教化的众生多,而随菩萨学佛法的也多,当所度化众生修学有一定力量时,这种力量尤如一盏灯点万灯,灯灯通用,一佛法传万法,法法相传,分化到各个地方随缘化度,这股力量就等于菩萨千手力量的分散。
  千眼,是象征观音菩萨深邃不可思议的智慧。观音菩萨用智慧的眼睛了解宇宙万有诸法的真实相,观察众生种种不同的根机与要求,而随顺众生作种种不同的化导与调伏。若智慧不够,虽有心而力不足,方法单一,即不能称普利众生。
  由此而知,观音菩萨具有深妙的智慧和伟大的力量,以不同的方法施与众生。这并非普通人能达到,唯有大菩萨才能具备。
  五、修持观音法门
  善财童子参议观音菩萨时,请问应学何菩萨行?观音菩萨对他说:菩萨应学的法门无量无边。但在这无量无边的法门中,我是修学大悲行解脱门的。观音菩萨被称为大悲观世音,是跟他修学大悲行解脱法门有直接的关系。
  既然修学的法门很多,我们在修学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只能选择适合自己根机的法门而修之,这里介绍几种观音菩萨的法门以供选修。
  1、称念圣号。这是观音法门中最方便最简易的修学法门,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和最普及的法门。称念圣号没有高深的理论,不需要繁杂的修持方法,任何时间任何地方皆可称念行持。《普门品》云:“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无论我们碰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观世音菩萨就会及时来帮助我们解脱困难。因为观世音菩萨具有三十二化身,无所不在,不无感应,只要致诚恳切的称念圣号,“心诚所致,金石为开,”观音菩萨就可寻声而来,解救苦难。称念圣号具有感应的力量,使念者有求必应,有愿皆成。
  《普门品》中说,称念圣号可以消除十一灾难,获得三种感应,总称“十四无畏。”
  (1)百千万亿苦恼众生,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菩萨即寻声救苦。
  (2)若入大火,火不能烧。
  (3)落入水中,水不能溺。
  (4)入诸鬼域,鬼不加害。
  (5)临当被刀杖杀害,刀杖自折断。
  (6)夜叉、罗刹、病魔等诸恶鬼不敢以恶眼视之,何况加害。
  (7)任何刑械枷锁,不能束缚其身。
  (8)经过荒山险路,盗贼不敢劫夺财宝。
  (9)好色淫乱的人,可以改邪归正。
  (10)心怀嗔恨,好发怒好报复的人,可熄灭怒火。
  (11)昏迷愚昧的人,永离痴迷。
  三种感应是:
  (1)欲求生男,可得福德智慧之男。
  (2)欲求生女,可得相貌端正福德柔顺之女。
  (3)让整个宇宙,有不可思议不可胜数的菩萨随类化身教化众生。
  2、受持神咒。“咒‘指不能以言语说明的特殊灵力的秘密语。乃祈祷时所唱诵的秘密章句,“咒”又叫“神咒”、“禁咒”、“密咒”、“真言”等等。“咒”原意为“祝”,是向神明祷告,欲却除厄难,祈求得益,或令怨敌遭受灾祸时所念诵的密语。印度古吠陀中就有咒术。据《长阿含经》记载,释尊曾驳斥咒术,故知咒术很早就盛行于印度,且为佛教所采用。佛教密宗非常重视密咒,认为咒是“法尔常然”的表示,若读诵观想,就能获得与成佛相等的利益。咒有善咒、恶咒、长咒、短咒、咒心等区别。善咒能治病救人或用于护身;恶咒能诅咒他人遭灾受害。释尊禁止弟子们修习咒术以咒术谋生,但允许以咒治病或护身。佛教的咒语,是诸佛菩萨身语意三密中的语密。梵语是“曼陀罗”、“曼陀尼”,译为真言或总持。意思是“总持一切法,持无量义。”其实“真言”与“曼陀尼”同体异名。佛教的咒语,一般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本尊的赞颂,祈祷,通常以表示皈敬的“”、“南无”开始,接着便是本尊的名号及对本尊的称颂;二是反映本尊的誓愿及其已成就的功德;三是宣扬佛教的哲理,如“嘛呢叭口弥恕绷执竺髦洌枪垡羝腥男闹洹!”表示皈依敬礼。“嘛呢”指能随意变化的宝珠,用以比喻人的心性。“叭口弥”指红莲花,比喻心性的清净无染。“恕北硎狙杆傧韵郑酱锬康摹H浯笠猓骸梆б拦凼酪羝腥≡秆稣棠拇罅映郑刮冶揪叩那寰恍男匝杆傧韵郑佣酱锩罾值木辰纭!背3执酥洌煞晷谆瞿殉氏椋磺兴笪薏宦恪
  咒是诸佛菩萨修持所得的智慧结晶。持咒是修观音法门中的另一种形式,持咒者不必晓其含意,因诵咒时若心解其意,反而会生出分别心,不能到达一心不乱的境界。这里专讲持诵“大悲咒” 。“大悲咒”全文共八十四句,持诵“大悲咒”能得十五种善生和不受十五种恶死。
  十五种善生:(1)所生之处常逢善王;(2)常生善国;(3)常值好时;(4)常逢善友;(5)身根常得具足;(6)道心纯熟;(7)不犯禁戒;(8)所有眷属恩义和顺;(9)资具财食常得具足;(10)恒得他人恭敬扶接;(11)所有财宝不受他人劫夺;(12)意欲所求皆悉称遂;(13)龙天善神恒常护卫;(14)所生之处得以见佛闻法;(15)所闻正法悟其深义。
  十五种恶死:(1)饥饿困苦死;(2)枷禁杖楚死;(3)怨家仇对死;(4)军阵相杀死;(5)虎狼恶兽残害死;(6)毒蛇虫元 蝎所中死;(7)水火焚漂死;(8)毒药所中死;(9)虫毒所害死;(10)狂乱失念死;(11)山树崖岸坠落死;(12)恶人厌魅死;(13)邪神恶鬼得便死;(14)恶病缠身死;(15)非分自害死。
  若恳诚诵持“大悲咒”则免遭以上十五种恶死。
  此外,《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卷上说:“若诵持此咒一百零八遍者,则一切烦恼罪障,乃至五道等重罪,悉皆消弭,而得身口意清净”。
  经中还说:诵持“大悲咒”现世能得十大利益:(1)能得安乐;(2)除一切病;(3)延年益寿;(4)得富饶;(5)灭除一切恶业重罪;(6)离障难;(7)增长一切善法诸功德;(8)成就一切诸善根;(9)远离一切诸怖畏;(10)临命终时,任何佛土,随愿往生。
  持诵“大悲咒”者,可以对治世间上发生的八万四千种疾病。若在山野诵经坐禅,如有山精魍魅鬼神恼乱,只要诵持一遍“大悲咒”,就能束缚诸魔鬼神。如法诵持者,观音菩萨,一切善神,金刚密迹,常随护卫,不离其侧。若诸众生现世求愿者,于三七日净持斋戒,诵持“大悲咒”,必得所愿。
  由此可见,“大悲咒”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奇功效,诵持“大悲咒”百益无一害,好处多多。
  3、福德积累:福德积累是佛教修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法门之一,一个人有多深厚的福德,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经常听人家这样说一些有成就有福气的人:你祖上修阴积德的好事做得多,现在被阴到子孙身上了。这就说明,有福德的人做事易于成功,而且有福气享受。佛教主张“福慧双修”,把“福”放在前面,是认为在修“福”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慧”,相对更稳妥。如果一个人只有学问知识而没有福德,一生之中只能替别人打工赚饭吃,好比过去的穷秀才,穷困潦倒,饱受生活的折磨。若是缺德的人,则更是坏事做尽,损人不利已。若只有福报而没有智慧的引导,尤如现世的一些暴发户,虽也财大气粗不可一世,充其量只能当个守财奴算个土财主,最终还是被社会的文明进步所淘汰。所以,福慧双修、双管齐下是不容忽视的。修福修慧的同时,而不忘修阴积德,才称得上为人的基本要素,才能称得上完整的人生。积累福德,福慧双修,尤如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佛教的修福积德,是指修持者本身身体力行的一切外在活动。广义的说,一切的持戒修福,积德行善之举皆属福德积累。狭义来讲,积累福德指慈悲利他,礼拜供养(包括合掌、礼拜、右绕经行、长跪等),观想念诵,弘通经典(包括听闻读诵、印行、散发、解说等诸多方面,功德无量),建寺立像,朝拜圣地等等,统摄于福德积累的范围之内。
  观音菩萨的法门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如何选修,则要看自己的根机,所谓“因机施教,对症下药”是也。法门虽多虽好,选修当机才是最重要的。
  六、观音菩萨的感应事迹
  关于观音菩萨的感应事迹,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将是多到不胜枚举。过去的感应事迹,前人已经有过不少篇幅的陈述。现在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迹,许多是我没有经历过的。未来的事迹还没有发生。这里,举两个我所经历的例子佐证观音菩萨的灵感。
  1、我出家后的第三年(1985年),有个女孩到我出家的小庵要求出家。女孩身高一米六十几,身材高挑且容貌秀丽。她有文化,还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几个兄嫂都在地级城市里吃皇粮,在当时算得上很不错的人家了。比起我这个农村姑娘来,她简直就是天上的凤凰。因此,她到小庵里来,自然很受大家欢迎。她在庵里住下后,慢慢地大家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秘密――她一直不说话就眉心紧锁。按理说,自身条件这么好的女孩不该有那么重的心事。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静观其变,时间不久,事情发生了,原来女孩身上依附着很多“邪气”,发作时哭笑、打闹,胡言乱语而不自知,过后一切又归于正常。这么一来全庵老少个个提心吊胆、毛孔直竖。每当发病时,只有她师父敢亲近她。她师父人高马大,总是一面持诵“大悲咒”,一面用力控制住她的手脚,使她动弹不得,于是她就会慢慢地恢复平静。但如果只压住她而不诵持“大悲咒”,她就会非常强烈地挣扎,且持续很长时间,仿佛她身上有使不完的力气,让每个人都感到力不从心、筋疲力尽。她师父发现“大悲咒”具有不可思议的功效后,只要一发现她有发病的苗头就马上念咒,同时鼓励她坚持每天持诵“大悲咒”。说也奇怪,她的发病率居然逐渐地减少,两三年后,她身上“邪魔附体”的顽症竞彻底不药而愈。她恢复了健康,脸上重新展现了畅心的笑容。
  2、二00三年初秋,炎夏的燥热还未消退的季节,我的一个出家弟子陪同她的弟媳来见我。她说:弟弟与弟媳来普陀山朝圣,想住伴山庵,让我为她们安排一堂随课延生普佛。她弟媳跟我说她们来朝圣主要是为了求子,夫妇结婚三年还没有小孩,看医生吃药均不管用,双方老人因抱孙心切而生怨言了。第二天清晨,延生普佛如期举行。而后,朝拜完几座代表性寺院,匆匆而去。离开时,把我的弟子――她的姐姐一同带走――因为她还要到外地参学。她们离开普陀山没多少日子,我的弟子就打长途电话向我报喜,说是她弟媳怀孕了,两家老人欢喜得合不拢嘴,对她的出家也不那么反对了。真是皆大欢喜。到第二年(2004年)的同样季节,她弟弟不远千里赶来普陀山还愿,并把小宝宝的照片带来赠送与我纪念。照片上的男婴白白胖胖,小脸蛋就象早春盛开的小花朵,阳光灿烂,洁白无暇。
  向观音菩萨求子、求学的事例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举说了。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巧合,不足以信。我倒觉得信与不信悉听尊便,如果生活中有那么多的“巧合”能令人有愿必成、有求必应,切切实实地解决人们所存在的问题,让人们心存感恩,欢喜接受,这比什么都珍贵。世间上有许多事情是不能以常识性逻辑思维来诠释的,我相信世人更愿意接受用事实来说话。
  七、观音菩萨信仰的推广情形
  作为外来教的佛教传入我国后,是什么原因使观音菩萨的信仰具有如此的深入和普遍性呢?我想从如下八个方面来说明。
  1、中华民族民间普遍存在信奉鬼神的习俗,如皇家祭天,以求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百姓供奉祖先,红白喜事皆祷告先灵,祈求保佑等都说明了这一点。而佛教六道轮回之说,并不排除鬼神的存在,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相近。因此,佛教传入东土后,很快就被吸收接纳,并且慢慢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2、我国人民几千年来皆受儒教仁义道德思想教育的影响,做好人、行好事,助人为乐等已是不约成俗的道德规范。而观音菩萨的慈悲济世精神恰好体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从情理上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故而产生崇敬的信仰。
  3、国人比较注重现实生活的质量,与佛教所提倡的“先度生,后度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日日是好日”,“活在当下”的理念相吻合。因此,观音菩萨救世度人的慈悲情怀正是人们所需要。
  4、记载观音菩萨的本生故事,修行方法,感应事迹等大乘佛教经典流通广泛,既增进了人们对佛教的了解,又方便了信众在行持上选修的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观音菩萨属于西方极乐世界的大菩萨,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一起,协助阿弥陀佛弘法利生,称为西方三圣。现在是补处大菩萨,将来继承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成佛,号普光功德王如来。阿弥陀佛对死者具有“垂手接引、往生极乐”的神奇力量,而国人素有不得好生,但求好死,死后有个好归宿的美好愿望。因此,供奉西方三圣,家家弥陀,户户观音的普遍性,极自然地促进了对观音菩萨的信仰。
  6、汉地海上仙岛的浙江普陀山,和藏地的拉萨布达拉宫,乃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不论是地理环境、人文景观、文化艺术,皆占有特殊的地位。加上每年三个观音菩萨诞辰的纪念活动,观音菩萨灵验显圣的影响,以及地方上举办的各种与观音菩萨相关的法会、节庆、论坛等,使观音菩萨信仰更加深入人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7、大量的书刊、宝卷、小说等文学作品和文艺宣传,如台湾佛光山佛教唱颂团的表演,今年央视春节文艺晚会表演的千手观音等,以及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的问世,极大地丰富了观音文化的内涵,同时也推动了观音菩萨信仰的发展。
  8、观音菩萨的圣像造型端庄优美,常常被人们当作贵重礼物馈赠友人,以增进感情、交流思想,同学共修,起到了桥梁钮带的积极作用。
  八、结语
  总之,观世音菩萨与我们的生活是分不开的,观世音菩萨无处不感应、无刹不现身的大慈大悲济世利物,所带给人们的精神与物质财富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应心存感恩地向观世音菩萨学习,为国家、为社会人群无私地奉献小我而成就大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约女孩吃饭她说不用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