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是不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
 一篇文章引发轩然大波
 事件起因:网民亦忱在他的和讯博客上,发表了一篇一万多字的“雄文”,提出一个大疑问:我们从满清王朝的覆亡中汲取了教训吗?这篇“雄文”由三部分组成。
一,林则徐是民族英雄还是祸国殃民的罪人?
二,满清王朝为何只能搞出坏资本主义?
三,西方列强对晚清的侵略于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其中第一部分尤其引起了网民的争议:作者通过论证分析,认为林则徐并非民族英雄而是祸民殃民的历史罪人。
&亦忱:再谈林则徐:究竟是英雄还是罪人?
  不久之后亦忱又发表了第二篇谈林则徐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进一步指出:林则徐这个占据了中华民族英雄榜前排达百年之久的钦差大人,不仅是导致满清王朝最终覆灭的第一个罪人,其实他更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有人非要说他是民族英雄,也是个逆历史潮流乖谬背时,仅仅是他刚正清廉的人格值得后人敬仰而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愚蠢的民族英雄。未来的中国其实根本就不需要这种昏聩蒙昧的民族英雄!
  知名网络作者宋石男在随后接受网易文化专访时,对于亦忱的观点提出了反对意见,双方你来我往,展开笔战。
 宋石男&&
网易文化 :那您怎么看林则徐的不妥当处理导致鸦片战争这种说法?
宋石男:这种说法很荒唐。首先,林则徐的强硬态度来自当时朝廷上下的通识,并非他个人要“博出位”。……其次,鸦片战争的出现是历史必然,任何个人行为都不是根本原因。
网易文化:那么,关于禁烟运动,应该如何看待呢?
宋石男:林则徐禁鸦片是完全没错的,道光年间鸦片的大量输入,对国计民生之巨大伤害,无可辨说。——宋石男:《再谈林则徐》是厚诬古人
对于亦忱的反驳,宋石男当即在自己博客上回敬道:
“但是,有部分知名博客,作为一种奇特的媒体,却能起到很大的杀伤力,尤其是一些带着强烈的智识优越感,行事为文专走极端的知名博客。以前人们说庸医杀人,我说庸医杀人还不可怕,因为他是庸医,人们被杀着杀着就明白了,就不去找他了,还可能找派出所去理抹他。
但“名医”杀人就更加恐怖,因为他是“名医”,他任何时候登高一呼,都会有无数病人跟踪而至,拿着他的方子,去慢性自杀。”——宋石男:《反极端:知名博客即媒体
宋石男再次于博客上回击道,亦忱关于林则徐的文章大部分内容都转抄的别人文章。
一篇万把字的所谓学术文章,“所引全部历史事实”居然都来自同一篇他人的文章,还要假惺惺地“致谢”
针对宋石男的反诘,亦忱在自己博客上著文予以回应。
“我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仅仅是把一个伪民族英雄,依据历史的真实,把他还原成阻挠中国进入近代文明的历史罪人,可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许多人,其中包括宋石男和乐毅这样的学者,居然却象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一样作出如此不成熟的反应。”——《林则徐的教训:中华民族会在同一块石头上摔两跤吗?》——兼议宋石男《‘再谈林则徐’是厚诬古人》的批评不得要领
在宋石男的《反极端》出来之后,双方态度渐趋尖锐,亦忱马上著文回击。
“然而,使我大失所望的是,“严肃的职业的读书家”居然以不屑的口吻在他的新作《反极端:知名博客即媒体
》一文中,却弃他所维护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于不顾,而是夹枪带棒地对我这个历史学的外行和媒体界、文化界的门外汉加以无厘头的贬损和“厚诬”。——宋石男:严肃的职业的读书家还是文化界混混?
亦忱在博客上迅速作出回应,“他无视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对中华民族来说,“林则徐是历史的罪人”这九个字,却是我正宗的原装货。凭此九个字,我就敢“抄袭”和“剽窃”古今中外任何人的著作来论证我的结论而有天然的免责权。”
 各方言论
·说“林则徐是历史罪人”是一种文化暴力
   乐毅:在对历史问题的研究中,有一个态度我们是必须要有的,那就是:理解之同情。你不能拿今天的文明规则去要求、评价一个古人,动不动就给人扣上一顶“历史罪人”的大帽子,那是一种文化暴力,令人不寒而栗。……研究一门科学,研究者心态的平和与理性是必须的。不能被外部世界汹涌的文化思潮所裹挟,变成一个文化暴徒。
·一个你所知道的林则徐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其谥号“文忠”,是清朝皇帝表彰其维护朝廷长远利益的辛劳所赐,维新派则称颂其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全国解放后,从开国领袖毛泽东到改革开放后的创业者,又都称赞过林则徐的变革开拓精神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评价最贴切,那就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亦忱:把林则作还原为罪人的历史意义
   对乐毅先生给我戴上一顶“文化暴徒”帽子的文明言辞,我根本就不想去驳斥他就究竟有多荒谬,我只想请感兴趣的读者们去我的文章评论者中,去统计一下有多少人扬言要杀掉我这个“汉奸”,就会明白中国真正的“文化暴徒”肯定不少,但绝对不是我这个垂暮的半老之人。
·网易文化网友激辩:林则徐既不是英雄也不是罪人
   林则徐或许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但仅仅因此就把他说成是罪人也是不恰当的我们只能说以史为鉴,吸取经验与教训,为以后的贸易纠纷提供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林则徐在当时的条件下做出关闭贸易的决策,我想他是操之过急了,想一劳永逸,彻底消灭鸦片,在这点上他虽然说有错误的地方,但也不能就此把他说成是罪人。
 网友反响&&
你认为林则徐是罪人一说
纯属哗众取宠,毫无价值说得很有道理,我支持有一点道理,但不能说服我伤害了我的感情,我很愤怒
观点不论,作者的态度值得欣赏&
网友跟贴一览
正方:楼主的观点与我们先入为主的一些观点是完全相反的,但也是详细全面而客观的。如果不同意这一点,就请拿出比楼主更有说服力的文章来。别光是在文后漫骂,那样的人,就连对楼主进行任何评论的资格也没有。
反方:打个比方,一烈性村民出于国仇家恨,杀死两个小鬼子,然后鬼子大规模报复此村,杀死杀伤村民无数,那么我们是不是该把此村民当作历史罪人?同理,林则徐虎门销烟,同样是为民为国,之后英国对中国出兵,我们就该把这场惨痛的战争拿林当作罪魁祸首千古罪人?那我们都当顺民,当良民吧,投降是绝对要比抵抗死的人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林则徐是民族的英雄还是罪人?我们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古人?这是一个长久的话题,但不管结论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有争论始终是好的,在争论中,旁观者会知道过去不曾知道,了解过去不曾了解的一些事情,也欢迎您表达自己的看法,辩论的大门为每个人敞开。
我也评两句
通行证: 密码: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日18:05 &
  我们从满清王朝的覆亡中汲取了教训吗?  林则徐这个占据了中华民族英雄榜前排达百年之久的钦差大臣,不仅是致满清王朝最终覆灭的第一个罪人,更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非要说他是民族英雄,仅仅是因他刚正清廉的人格值得后人敬仰而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愚蠢的英雄。  作者:亦忱  你可欺骗所有人于一时;  或欺骗部分人于永远;  但你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的人。  ――林肯  前言  中华民族走进近代历史的路径实在是令人不堪回首,而且在时过境迁之后因信史难觅,也确实难以真实地去追寻其歪斜的轨迹。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从部分秉笔直书的中外历史学家笔端,看到一些真实得令人发颤的屈辱、惨烈的壮举和蒙昧、昏聩的愚行。假如你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也愿意深入到近代中国黑暗的历史隧道中去探寻满清王朝走向毁灭的原因,只要你不是铁石心肠,要不了多长时间,你的心绝对会裂成碎片那样难受。  我读晚清史的体会,宛如读一部腐朽没落的豪门巨贾在其野蛮的先人杀人抢劫起家后,因为子孙后代跟不上世界文明潮流而败家毁业的历史。  满清覆亡之后近百年来,虽然继承其遗产的中华民族中一些不肖子孙,始终不敢真正直面这部糟糕的满清王朝败家毁业史,总想选择性遗忘这段历史中最令人不堪回首的那几页,或刻意去曲解它所蕴涵的真正意义,不但讳言清廷君臣们耻辱与丢脸的过往行止,甚至于把这伙昏聩蒙昧的愚人所做的荒唐蠢举包装成光荣和英勇的经历。在我看来,这样做的结果,意味着一个当年世界上最大又相对最为落伍的民族后代,在对前辈耻辱和丢脸的历史进行文过饰非,其所产生的最大危害,无异于又在为自己的子孙后代重蹈前辈的覆辙而铺就一条植满鲜花的歧路。  当跨入人类又一个新纪元,我也逐渐老去难以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振兴做点什么实事的时候,再来回顾晚清覆亡的历史并以此展望中华民族在充满希望的新千年所面对的现实世界和未来世界,常常会黯然神伤,感慨莫名。  那是因为:  我在为前人而哀伤;  我在为今人而悲悯;  我在为后人而忧惧。  当然,最沉痛的是,  我感到深陷在历史的泥潭中,  而不可自拔的绝望。  一、林则徐是禁烟抗英的民族英雄还是祸国殃民的罪人  谈论晚清的历史,首先必谈林则徐,因为打开大清王朝毁灭大门的人,就是当年的钦差大臣林则徐。  凡对晚清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在 1840 年代来临之际乃至更早些时候,率先兴起工业革命并满世界寻找殖民地的英国人,在与大清国贸易时,因其除了工业化的产品如钟表、呢绒等少数商品外,并无太多适用的商品出口到天朝,而大清国出产的丝绸、茶叶、瓷器和其它手工艺品,由于受到欧洲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却可无限量外销西洋,所以,英国在与大清国的贸易中,自 1820 年代起,一直发生着高达每年百万乃至数百万两白银的巨大贸易逆差而无法弥补,英国对大清朝的贸易早就事实上难以为继。于是,歹毒的英国奸商遂挖空心思将在印度殖民地种植和提炼的鸦片,自乾隆、嘉庆时代起就开始返运给天朝的民众来享用,并使之上瘾而逐渐成为有购买力的烟民生活必需品一如现在的香烟。  平心而论,如果说英国人最初贩运鸦片是为获取和大清国继续贸易所急需的白银硬通货而出于无奈有某种合理性,可是,当他们从鸦片毒品交易中尝到暴利的甜头,而不顾鸦片对人的危害变本加厉向天朝倾销鸦片,使之成为众多天朝国民日常的消费品之后,则无疑是以国家为后台的赤裸裸的大规模贩毒之举。当这种由英国的鸦片贩子勾结满清基层的贪官污吏和奸商,大量走私鸦片的不正常贸易开始危及满清统治为朝廷所高度重视的时候,清廷终于在三心二意禁了近百年鸦片之后突然意识到,若再放任这种毒品毒害国民,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导致国家将来“不唯无可筹之饷,亦且无可用之兵”。于是,到了 1838 年,彻底查禁鸦片无疑成了满清王朝一项真正的基本国策。  史载,在 1830 年代,广东等最早开放对外通商的口岸,不但鸦片已经泛滥成灾并向内地蔓延,而且英国人也通过罪恶的鸦片贸易获取了惊人的暴利和巨额的贸易顺差,从而导致天朝作为货币流通的白银流失巨大而开始搅乱了大清国一大片地区的金融秩序,同时也使国民的体质被鸦片所毒害,中国人开始以东亚病夫形象走上近代历史舞台。到了 1830 年代的末期,满清因为鸦片输入导致白银外流量竟高达每年 600 万两之巨,以致国内发生严重银荒,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满清王朝因为鸦片这种产自印度的毒品大量流入中国腹地而面临一场真正的金融货币危机和国民体质危机。因之,查禁鸦片从广东下手,势在必然。于是,昏聩但却简朴的道光皇帝于 1838 年 12 月遴选了刚正清廉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中国的近代历史,就这样由道光帝和钦差林则徐共同翻开了糟糕透顶的第一页。  在中国,凡读完中学的人都知道,林钦差赴任后,不去深入调查鸦片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和流入的渠道与路径,也不细查贩运鸦片的英商有何强大的国家背景,更不认真评估禁烟后所能产生的严重国际反响及其对自己国家可能产生的祸害,其上任伊始,就拍脑门做决定,实行了对境内外鸦片贩子“入即正法,船货归官”的铁腕政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强硬手段,从英国鸦片商人手中缴获了 2 万多箱鸦片现货,于 1839 年 6 月 3 日,在虎门沙滩上掘池予以全数销毁。林钦差以为,只要肃清了市面上的鸦片,也就一锤搞定了盘踞广州及其近海的鸦片贩子,并能一举铲除鸦片对天朝长达百年的祸害。  虎门销烟之后,林钦差确实因此而获得举国赞誉,朝野认同,官声如日中天。然而,好景不长,林公没有高兴几个月,事过一年竟招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一举轰塌了天朝的国门。越洋而来的英军在天朝境内为林则徐一手制造的鸦片贸易纠纷,与清军打了一场洋枪洋炮对大刀长矛的不对称战争,最终迫使清廷五口通商门户洞开,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这,恐怕是昏聩蒙昧的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看着销烟池中翻起泡泡时所无法想到的。  从此,满清王朝便与英国为首的西洋诸列强纠缠在中国黑暗的历史隧道中,演出了一幕又一幕既荒唐可笑又让华夏民族子孙事后揪心扼腕的历史悲剧和闹剧。后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停战后于 1860 年签订的《中英北京条约》中,清廷居然完全按英国人的要求,在条约中规定“贩卖鸦片为合法贸易”。以致满清对外贸易的进口商品中,鸦片的货值一度竟高达进口货物的 60% 。此距林钦差禁烟也不过 20 余年。  据历史记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当英国人越洋而来的舰队载着数千士兵,不用风帆浩浩荡荡结队溯长江呼啸而上,在两岸愚昧的天朝官民目瞪口呆的观望下,长驱直入进抵南京时,蒙昧而又昏聩的满清王朝君臣们终于在领教了洋鬼子的厉害之后,遂于 1842 年 8月 29日与英国签署了臭名昭著的《南京条约》,以赔钱割地并开放五口通商且在此之前就对林则徐革职贬谪新疆,而宣告了林钦差禁烟行动的彻底失败和大清朝闭关锁国历史的终结。随后,一些西方列强跟着英国人趁火打劫,坐享英国人和天朝开战的战争红利,使清廷的主权进一步丧失,则更是林钦差强力禁烟所做梦也不可能想到的。如,当时的美国总统泰勒在大清和英国的战争爆发后,随即派全权大使乘军舰到达广州,此时,清政府已成惊弓之鸟,急忙跟他签订了《望厦条约》;法国军舰开到广州海面示威,宣称将北上攻击舟山群岛,道光皇帝也连忙跟他签了《黄埔条约》;就连几个当时天朝君臣闻所未闻的西方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普鲁士(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荷兰,丹麦,瑞典等弹丸小国,过去就是前来进贡也不够资格的,现在也结队而来叩开天朝的大门,他们不仅个个如愿以偿与清廷签订了条约,而且均享有和《南京条约》中英国人一样享有的特权,清廷对神州所拥有的完整主权遂遭到进一步的破坏。  事过 160 多年后,我们再来看这场因鸦片贸易被清廷强制终止而起的战祸,追根溯源,林则徐无疑是个最为关键的人物。  我相信,中国的文化人一定早就从中国的主流历史学家的著作中和中国学校各年级的历史教科书中看到,林则徐在满清王朝与英国鸦片商人的敌对行动中,因为对英商交涉态度强硬,行动果敢决绝,禁烟除恶务尽,乃至后来面对英军打上门来时的英勇抵抗,而使他作为极有民族气节的英勇人物受到自此以降的历代中国人所尊崇,成为无可争议的民族英雄流芳千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为消弭这场鸦片战祸帮林则徐擦屁股,而与英国侵略者交涉作出妥协让步并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人,则作为卖国贼而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历史老人对林则徐的眷顾也真是好得令人难以想象,第一次鸦片战祸消弭之后,林则徐作为道光皇帝昏聩蒙昧决策的代罪羔羊,虽然丢官后被贬谪去了新疆,可是,当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即将开始撼动清王朝的基座时,林大人再次获得的道光帝的召唤和启用,于1850年10月被授钦差大臣,却在奔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的前线就任时病死于途中。死得正是时候的林大人,终于“毫无瑕疵”地走进了中国近代历史,成了近乎官场完人和道德楷模的历史人物,其“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箴言,在其死后一百五十多年来为中国自视高洁的历代政治家所践行。  在谈论林则徐的时候,我知道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但我却每每喜欢执拗地假设历史。  我想,假如林则徐没有病死在赴任途中而是上任后死于随后兴起的太平军之手,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形象还会是这样高大吗?  我还想,如果说人的生死在冥冥之中有定数不可以假设,那他在钦差大臣任上禁烟时,除了采取强硬的销烟举措外难道就真的就没有其他利国利民而又免取战祸的选择吗?他如果在死去 150 年之后复活,让他再次做出选择,他还会那样决绝地再度“禁烟”吗?  其实,现在回过头看林则徐在钦差大臣任上的所作所为,他其实丝毫没有顾及自己的强力禁烟举措给国家招惹的战祸究竟有多大的危害,其禁烟所选用的是最简单、最粗暴,也是最不要动脑子的专制政府一贯使用的愚蠢方法,其所用的主要手段则是对付本国当惯了亡国奴的民众一用即见效的暴力手段。他在对付后面有英帝国撑腰的鸦片贩子时所选择的政策措施,更是毫无技术含量和外交智慧可言。当他把自己制定的“入即正法,船货归官”的禁烟措施付诸实施之后,其给国家招来战祸的结局也就被历史性地注定了。林钦差为了治愈鸦片给满清王朝带来的沉疴,冀望治社会百年痼疾而一年大功告成,其情真意切可嘉,其昏聩愚蠢则透顶。  假设当时林钦差不是把英商的鸦片强力缴获并将其扔在虎门的池子里销毁掉,而是稍微照顾到英国鸦片贩子的利益,悉数予以平价赎买后再行销毁以示天朝为禁绝鸦片不惜血本;或者根本就不用销毁而作为百姓的极端奢侈的消费品由国家来垄断限量经营,一如当今中国的烟草专卖局出售中华牌和熊猫牌香烟那样给朝廷带来暴利;接着再与英国人谈判禁绝鸦片的时间表或给予逐年减少的配额进口直至取消进口,并辅之于建议英国人用其它更适用的商品来逐渐取代鸦片贸易,以实现英国对华贸易的收支平衡;如此循序渐进地把鸦片对天朝的危害降至国家可以承受的程度。与此同时,则奏请皇上徐图国家制度改良而逐渐赶上英国的先进制度,使国家军事实力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强大到足以和英国抗衡的程度。那么,这场令后来的中国人痛彻肝脾悔断肠的鸦片战争还能打起来吗?如果历史是按这样一个最简单的假设来发展,中国的近代历史还会是这个样子吗?  对这些个的问题,我相信任何一个稍微聪明的中国人和极端愚蠢的英国人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不会!因为当时的历史事实是,英国国会在表决对大清朝的战争拨款法案时,在有近600 人投票的国会中,并不是一边倒的支持这场肮脏的战争,竟然是以 9 票的微弱多数而通过这个法案。如果林则徐在禁烟的过程中不是那样一味蛮干不顾后果,完全无视当时的世界特别是强大的英帝国正在按西方世界的丛林规则运转,英国国会的对华战争拨款法案原本是不可能被通过的。不管人们现在对林则徐如何尊崇,无情的历史事实极为清楚地表明,是林则徐无视英国鸦片商人及其背后的英国国家利益的暴力销烟行动,才招来了用现代化洋枪洋炮武装到牙齿的英国军队,是林则徐的历史局限性决定了他与先行进入人类文明新阶段的英国人打交道时,以落后文明的方式来草率处理有国家背景的商业纠纷才引发了祸国殃民的鸦片战争,从而陷大清朝于万劫不复的深渊。  无情的历史事实还表明,林则徐的昏聩蒙昧不光是表现在查禁鸦片的行动中,其在后来对抗英国侵略军的战争中,也不是象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描写的那样英明,其颟顸愚蠢一如那些清军著名的败将。史载,在林则徐的销烟举措招来英军,鸦片战争开打之际,林钦差曾花巨款向美国商人买了一条 1080 吨的大轮船“剑桥号”,并装上了 34 尊英制大炮在船上。可是,林钦差却不是命令清军把这条大洋船开到海上与英舰对轰,而是横停于珠江口,作为阻碍英舰的障碍物兼作炮台之用,结果,被英国水兵爬上船去,连船带炮给开走了。  也许有人会对我的这些愚蠢的假设报之以事后诸葛亮的嘲讽,但是,我劝哪些准备嘲讽我的人,只要看看美欧诸国当今在自己国内对毒品泛滥所进行的查禁努力事倍功半,就可以看出林钦差的禁烟举措之荒唐和乖谬所言不虚。以当今美国如此强大的国力和科技、文化水平,迄今仍奈何不了区区白粉对国民的毒害,尚要在国内尝试了种种先进禁毒手段之后,最终去缅甸的金三角和哥伦比亚丛林清除毒品生产的源头,并事先安顿好种植罂粟的烟农再来谈禁毒的问题。以此反观林则徐代表腐朽没落的满清王朝来禁毒,其用专制政府一贯迷信的暴力手段来查禁鸦片,其必然的结局是,无论他虎门销烟之后英国军队是否打上门来,这样的禁烟举措也难逃最终失败的命运。这是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如果仅仅用暴力手段就可以消灭毒品对人类的危害,别说满清王朝早在林钦差禁烟之前一百年就能够消灭鸦片对天朝的危害,就是美国这个当今世界的霸主也早把参与毒品贸易的人赶尽杀绝了。所以,我们现在无论从那个角度看,林则徐在钦差任上放任使用国家暴力的禁烟之举,其实是一个昏聩蒙昧的专制王朝的官员,不讲科学、不会外交、不认清形势、不顾国家安危的草率而又鲁莽的愚蠢之举,其行为除了表明清廷禁绝鸦片的坚决态度并附带着给国家招来祸国殃民的战乱之外,毫无可取之处。他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证明他仅仅是以一个虎门销烟的简单举措就暴享民族英雄美名的蠢货。而林则徐作为民族英雄被中国人长期极度拜膜的现象,其在文化上的意义是,我们这个民族一百多年来早已分不清什么是英雄壮举,什么是蠢汉胡来。  在我看来,中华民族迄今一直把昏聩蒙昧的钦差大臣林则徐作为自己的民族英雄对待,除了证明这个民族的思想境界依然停留在中世纪,其国民的思考能力与当今世界现代文明严重脱节之外,没有半点正面的价值。林则徐这个占据了中华民族英雄榜前排达百年之久的钦差大人,不仅是导致满清王朝最终覆灭的第一个罪人,其实他更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有人非要说他是民族英雄,也是个逆历史潮流乖谬背时,仅仅是他刚正清廉的人格值得后人敬仰而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愚蠢的民族英雄。未来的中国其实根本就不需要这种昏聩蒙昧的民族英雄!如果中华民族继续产生这种昏聩愚昧的民族英雄,那么,这个民族将被再次证明是一个被坏制度彻底毒害而不可救赎的劣等民族,只配让现代的文明世界所淘汰。 [1]  
[] [] [] []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密码:
相关新闻/评论
看过此页的网友也看过了为何清朝坚持惩罚林则徐,而英军仅要求割地赔款?
司母戊小记
谈论晚晴的历史,首先必谈林则徐,那么林则徐到底是民族英雄还是历史罪人呢?我们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古人?
有人认为林则徐不仅是导致满清王朝最终覆灭的第一罪人,其实他更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在《晚晴外交七十年》中,完整再现当时英国迫切打开清朝国门,林则徐在这场大国碰撞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那么林则徐究竟经历了什么?
更多文章请关注微信 司母戊工作室
道光帝的抗战决心动摇了
文|李书纬
?戳右即获更多试读
日,英军从广州北犯。英军到来前,巴麦尊曾经下达了这样的训令:先封锁珠江口,然后北上占领舟山群岛,最后北上天津。
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林则徐虎门销烟。可是,英军到达广州后,为什么又要避开广州呢?
▲《晚清外交七十年》长按图片即可购买
道光帝为什么坚持不肯开放沿海口岸城市?林则徐为禁烟呕心沥血却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咸丰帝为什么到死都反对外国公使驻京?
关于英国人的作战计划,林则徐并不知情。但他禁烟之时为应对敌人随时可能发起的武装挑衅,还是做了一定防御的。英国军舰到达广州的时候,发现这里已经做了战备。既有政府的训令,又看到了林则徐早已做了防备,英军自认不敢轻易冒进。
林则徐在广州禁烟,他感到英夷会发起挑衅,这一点道光帝也想到了,但他并没有想到敌人会发起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因此,他只是指示沿海督抚严加防范,不能疏忽大意,并没有作出严厉的训令。
况且,他骨子里也是不想与英夷作战的,因而,他在给盛京将军普英,大学士、直隶总督琦善,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伊里布,江苏巡抚裕谦,山东巡抚托浑布的谕令中说,朕再发谕令,各省将军、督抚,要做好军事防御,“认真操练巡察,加意防堵,先事预筹,毋得临时掣肘,倘有疏懈”。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
道光帝认识上的不足,使得当时上至朝廷军机,下至地方大员,对外夷的侵略准备不足。
义律率领舰队初到中国,他需要取得一次胜利来鼓舞士气。既然根据训令,封锁珠海口进占广州有些困难,那就需要选定一个既重要又不会经历苦战的地方。义律通过观察判断,把目光瞄向了定海。7月2日,英军主力舰队驶抵舟山海域,四天后很顺利地拿下了定海,为其北上创造了条件。
定海之战的失利,道光帝虽然痛心,但自大心理仍然使他没把英军放在眼里,他仍视英国人为“区区小丑”,希望通过再战为大清挽回些颜面。
他在收到浙江巡抚乌尔恭额的奏报后很生气,大骂浙江方面没有做好战备,致使区区英寇竟敢如此张狂。随后,他严办了当时渎职的将官,并对姚怀祥等战死的人予以抚恤。
这种种情况都说明,道光帝还想通过力战来捍卫大清的尊严。一些史学家所说的道光帝“因定海失守而迁怒于林则徐”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道光帝真正迁怒于林则徐,是在英国人的兵舰长驱直入大沽口的时候。
当英国人的军舰进攻天津大沽口时,直隶总督即大清国的头号汉奸琦善向道光帝奏报,英国军队北上,天津防御单薄,希望朝廷能够接受英国人的投书,看看英国人到底说些什么再作定夺。
道光帝收到琦善的奏折后,很快给他下了谕令:
如果英夷到了大沽口,没有挑衅行为,不要对他们开枪开炮,倘若有投递的禀帖,无论是汉文还是英文,都要将原帖速速呈上来。
果然,英军是带着照会来的,但是这个照会让道光帝难以接受。
照会的内容是:虎门销烟严重损害了英国人的利益,要求照价赔偿英国人的鸦片;割让一岛或数岛给英国;惩办林则徐。
关于惩办林则徐,朝廷的官员们将“惩办”二字翻译成“申冤”“昭雪”,很符合清王朝自视为“天朝上国”的自大心理。
道光帝看了这个照会,虽然不同意割让领土,但是对于“昭雪”的请求,还是有一种虚荣心和满足感的。他天真地认为,只要惩处了林则徐,英国人申冤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就会风平浪静,所有的争执都会得到解决。
林则徐(日-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英国人要求惩办林则徐,朝廷中有人认为,这是英国人的离间之计。当时,监察御史万启心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说,英夷所说的林则徐、邓廷桢损害英商利益,很明显“其所呈诉,皆非实情,其为反间之计明甚”。
可是,道光帝仍然认为只要满足英国的要求,惩办了林则徐,中英之间还是可以化干戈为玉帛的。他并没有看清英国人的贪婪本性,因此,他谕令琦善向英国人转达他的谕旨:
去年林则徐到广东查禁烟土,未能秉公办理,造成措施失当,对于“昭雪(鸦片商)之冤,大皇帝早有所闻,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现已派钦差大臣驰至广东,秉公查办,定能代申冤抑”。
道光帝让琦善查办林则徐,那么,琦善又是一种什么态度呢?
其实,两人之间并没有什么渊源,根据《林则徐日记》记载,他们第一次接触是在1837年3月。当时,道光帝召见林则徐,任命他为湖广总督,在他离京前往湖北就任时,琦善曾让自己的下属在直隶与顺天府交界的高碑店迎接他。当林则徐抵达省城保定的时候,琦善又亲自出城迎接。琦善把林则徐安排到保定的招待所,两人在这里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谈话。
这次会见后,林则徐感到来而不往非礼也,就回拜了琦善。第二天,林则徐离开保定,琦善因“值丁祭,未得来,差省酬应”而没有送行。可见,两人的交往不过是官场上的迎来送往,并无更深的交情。
1838年12月,林则徐与琦善又一次相见。当时,林则徐因为道光帝召见,回京途经直隶安肃(河北徐水),适遇琦善由京返回,两人“谈至傍晚”。
这次见面,琦善对林则徐说,禁烟要注意避免边衅。这话有着很深的意义。因为禁烟是要遏制白银外流,对洋烟贩的打击势必会引起英国人的不满。如果禁烟过于严峻,搞不好会引发中英之间的军事冲突。
如果站在这个立场上,琦善的话不失为一个忠告。但是,对于琦善的这个忠告,“文忠漫应之”,“文忠”是后来咸丰帝对林则徐的封号,表示对他的尊重。这里的“漫应之”有另外一层深意。因为林则徐禁烟也涉及弛禁派的利益,而琦善是弛禁派穆彰阿的死党,所以,林则徐以“漫应之”来敷衍琦善的劝告。这次相见林则徐虽然没有说什么,但两人都心知肚明,彼此不属于同一轨道上的人。
虎门销烟(1839年6月)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那次战争时清政府签订的。
现在,道光帝要他查办林则徐,首先皇命在身,其次他受弛禁派穆彰阿的影响很深,况且,他对西方世界并不了解。琦善是北方人,又长期在北方任职做官,所接受的教育也是传统的四书五经,很少与西方人打交道。他甚至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还是方的,更不知道英吉利在地球的哪一方。英国军舰的到来,使他看到这般庞然大物十分惊骇。
他还听说英国人的武器威力巨大。这样一个蛮夷之国,携枪带炮地来中国寻衅,琦善听说是因林则徐的禁烟而招致的。“上年广东缴烟,先许价买,而后负约,以致激变。”特别是那些没有做备战准备的沿海督抚,更是群起攻击林则徐“肇衅”,这些言论使得琦善对林则徐产生了不好的印象。
琦善带着对林则徐的“坏印象”以及英国人的“申冤”诉求,又有道光帝的支持,毋庸说林则徐将成为“有罪”之人。
道光帝让琦善查办林则徐,而此时的林则徐仍然对朝廷禁烟、抗战等寄予希望。
1840年7月l9日,林则徐上《续获人烟具折》,这为道光帝斥责林则徐提供了借口,他看后朱批:“外而断绝通商,并未断绝,内而查拿犯法,亦不能净,无非空言搪塞,不但终无实际,反生出许多波澜,思之不胜愤懑,看汝以何词对朕也!”
可怜的林则徐,为国家计、为民生计,全力禁烟,非但无功,反而招致了一通臭骂,以及随之而来的惩处。
在道光帝痛斥林则徐之时,琦善奉命在天津白河口与英方代表义律进行了初步的谈判。会谈中,琦善对义律说,如果英方要求惩治林则徐,也是他罪有应得,但这一切都需要到广州谈判后解决。要惩治林则徐,义律当然高兴了,他答应了琦善的要求,决定到广州继续会谈。
琦善主动迎合英国人鼻息,使得义律答应到广州谈判。这让道光帝很高兴,认为这是英国人退兵的积极信号。他夸奖琦善,只言片语就胜过十万雄兵,实在是好。道光帝为了自己的统治利益彻彻底底地倒向妥协派一边。
道光帝顺应英国人的意,要惩办林则徐。当时他还有这样一种错误判断,他认为英舰停泊在大沽口,意味着战火随时烧到京师的危险并没有解除。他急于让英舰离开天津,认为惩办了林则徐,既可以展现议和诚意,又可促使英夷尽快撤兵。
实际上,道光帝只看到了英军兵陈天津对北京可能造成的危险,而没有看破英军兵陈天津以及要求惩办林则徐“申冤”的名头背后却是要求大清割地赔款。在琦善与义律谈判时,英方不断提出的是割地赔款,而不是对林则徐的惩处。
道光帝虚骄的心理,以及琦善等人对林则徐的欺骗、诬陷,导致了道光帝的错误判断。也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判断,才造成了大清国在战争中一直处于不利地位。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则徐的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