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延参法师与郭德刚视频的修行高还是老郭的修行高

纠纷处理 (9:00-18:00)
图书审核 (9:00-18:00)
成功加入购物车
浩然文史书斋
艺术品藏品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请选择所在地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商品分类:
中国诗学考索
王钟翰清史论集(全四册,精装)
历史的背面-贾植芳自选集
现代国学大师学记
非凡人生季羡林先生(全新)
艺术品收藏(改个喜庆的名字)
第三方登录:扫一扫短文学APP
扫一扫短文学APP
欢迎访问短文学 您还没有
当前位置:>>文章内容
幸福在路上,延参法师心灵鸡汤语录
时间: 10:22:18 && 阅读: 次 && 来源:
他被网友称为&最萌法师&、&用绳命在卖萌的大师&。他就是因其赞美&绳命&斗妖猴恶犬系列使其在网络迅速走红的延参法师。
作为网络红人,法师可不只是会卖萌噢!&&延参法师心灵鸡汤,更是精彩的一笔,赶快来围观吧!
1、在路上,没有固定结局。
2、不要相信任何偶然,一切都是必然。
3、没有人阻挡你,只有自己想不开。
4、延参法师的青春,记忆里只剩青春痘了。
5、是一场善待,人生从缘分中来,去往记忆。
6、人生在路上都是,每个人都是故事中的曾经。
7、人生就是一场漂流,总有烦恼,要三观端正着活下去。
8、人生是一场忘记,借过谁的钱还用还吗?尤其是男同学的。
9、很简单,青菜,土豆,茄子,辣椒,要多简单就多简单。
10、希望大家平安喜乐。简简单单,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用快乐供养生命。
11、学佛的第一步是智慧,最后成佛的也是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成就,不是盲目的迷信。
12、我常说,英雄的事业是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上,圣人则把天下人的痛苦一肩挑起,英雄与圣人的差别就在这个地方。
13、小徒弟问我,清明节里你烧纸,送给谁呢?我告诉他,我烧给我自己,我要亲眼看见,所有的妄想到头不过一把灰。
14、修行,就是把根性中善的种子擦亮,擦干净,使它开发出来。换句话说,修行就是为善去恶,自己把劣根性转过来。
15、如果背叛是一种勇气,那么接受背叛则需要更大的勇气。是块砖,婚姻是座山。砖不在多,有一块就灵;山不在高,守一生就行。
16、身口意三业,翻过来就成十善业,是学佛的基本行为。我常说,学佛慢一点来,先学作人,人都没作好,想学大乘道成佛,没有那么简单的。
17、真正的佛法,是要求自己布施出去,不希望求得果报回来;但是因此倒反而有善的果报回来,这就是回向的道理,然而他最初的目的并不是求这个。
18、天下一切众生没有不自私的,所有永远成不了菩萨,也成不了佛。只求利益一切众生,不求利已,才是真正的菩萨,做到&饶益一切有情戒&才能成佛。
19、百年过去,不过散去云烟,所剩下的高低不过一堆骨头,两个人争吵,不外乎是骷髅纠缠骷髅,争什么争,吵么子吵,闹撒子闹,省点力气,多吃几个青菜素包子。
20、人生是一场缘,珍惜那些擦肩而过,过了也就无迹可寻,也许会希望在命运的那个拐弯处,会再相逢,那也只是希望的遥望。今天好,你才好。看天地辽阔,无限渺渺。
21、一个人至心接受,并且&持&,什么叫持?修持修持,持就是保持这个心境,也就是中庸所讲&至诚无息&,不息就是持,行住坐卧永远保持清净的心境,这才是正信。
22、小徒弟忽然问了一个问题,师父啊你看我将来的成就如何,努力学习会与众不同吗?我告诉他,纵然你能上天入地,到头来,不过还是个素馅包子,能有什么与众不同呢?
23、所以,佛法不一定在高山在清净的地方或在庙子,真正大菩萨可能嘴里一句佛也没有,不要用宗教的外形去看世界看人。社会上到处有菩萨,即使狗牛马这些畜生当中都有,
24、如果没有真智慧正知见,六度万行有时候看似做善事,实则是做了坏事,所以一切以正见为首,因为正见能破除迷信而起正信。正见从何而来?正见必须有高度的真正的般若。
25、生活中需要那种在失落中的坚强和担当,也需要那种和朋友一起分担困难和过失的雅量。如果用尽一生都在烦恼中纠缠,在纠缠中痛苦,在痛苦中挣扎,那真的是误读了人生。
26、人生在世不容易,千万不要把烦恼当菜吃。你的快乐,就是真个的世界。小徒弟问我,师父啊你悟道了什么呢。我告诉他,很多年以后,不许空手来给我上坟,起码要带几个苹果。
27、很多人学佛越学越烦恼,为什么?我的妄念好多好可怕,拼命想要去除妄念,但是又去不掉,所以烦恼不已,痛苦不堪。佛在此告诉你,无取无舍,妄念本来就留不住,何必去舍呢?
28、空不是你修出来的,不是你不修就不空,他不用你修,本来就空。我常常讲,不要去空妄想,怎么那么多事?是妄想来空你啊!妄想本来是空,你想留他也留不住,用不着你去空他,
29、生活里多一些担待,脾气大小不要紧,不要太小气,开心的事情乐一乐,不开心的事情快忘掉,心头的平和才是生活的真谛。拉拉扯扯多尴尬,惹得一群猴来围观,多难看,快向大家道歉。
30、生命可以没有高度,但是生命一定有态度。生命的态度就是豁达包容从容快乐和幸福。一个小徒弟告诉我,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好不容易挤到姚明身边,又差一点只露脑门啊。高,真的高。
31、在家出家的学佛人千万注意,要「不舍世法」。如果为了想舍离世法而学佛,就已经错了。因此也要记得我们一再引用过六祖的话,「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32、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能抵消冲淡。人情可以冲淡,宇宙法则是不能冲淡的;就像黑暗与光明不能中和,一样的道理。因果报应是宇宙间的天然法则,并不是迷信,也没有人作主,天道好还。
33、我不喜欢保密,显也好,密也好,到我手里,我都公开,我的想法也是愿望,道是天下之公道,法是天下之公法。有缘,有信心,你自己拿去;没有缘,没有信心,单独传给你,你也修不成功。
34、我们看到世界上有许多人做善事,看似种了善因,结果所得的却是恶果,其理由就因为欠缺般若智慧。修行在智慧,不要自认为在行善,往往身语意在造作增长种种恶业而不自知。&&延参法师
35、小徒弟问我一个国际问题,师父啊你看普京选上大官了,怎么还哭了呢。我告诉他,简单的说,是大冷天风吹的,复杂啊,难啊,一个老男人的泪水,难说的复杂,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啊。
36、也许前世的分别太匆匆,今世重逢也不必太热情,相逢在这山水间,就让这世界也无风雨也无晴,也许再回首,且看人间梅花开,世界还是世界,静静看,轮回中,幽幽禅河不尽灯。艾玛,你轻点。
37、生命需要去体会,体会其真实意义。用微笑的态度处世,用快乐的生活。多看些阳光健康快乐温暖,不是世界温暖了,而是自己的心温暖了。活出一份生活的简约。生活就是看看岁月,看看书本。
38、&不知布施及施果报&,这个世界众生不晓得什么是真正的布施,也不晓得布施的果报是什么,以为出了钱就有功德,以为帮助了人就应得回报,说什么有舍才有得,这种心态不是布施,这是作生意嘛!
39、学佛要度人,什么是度人?你作人家的桥梁是度人。度人的方法太多了,不只是劝人出家才是度人,那是作理发匠度人。度人是作众生桥梁,助他渡过苦海,解除他的烦恼痛苦,甚至进而使他证得菩提。
40、我们晓得,烦恼是一种魔,生死是一种魔,欲望又是一种魔。若以修道的立场来讲,无一不是魔境。纵使一个人爱好美的境界,爱好山林或城市,一有所执着便是魔境界,要真正跳出魔的I网非常不容易。
41、各种的道各种的法门无量无边,大乘菩萨道所定的路,所应该做的事,是无边无涯,没有一定的范围。你说非要怎么样才是佛道,就已经不是佛法了,佛法是圆融无碍的。所以说「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
42、阿赖耶识那一念的种子之重要可想而知,&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人于一念之间,不要随便轻易动贪嗔痴的念头,否则随便一动,阿赖耶识的种性便种下了恶根,将来结恶果,种下的善根将来就会结善果。
43、人生在世,行路匆匆,擦肩而过,总会相逢。相逢是缘,相识是缘,相知亦是缘。可缘来如梦,缘去如风。放得下的是一场善缘,放不下的也就成为了劫难。本来就哆嗦着拢D呛锒估吹仿遥柿耍心居小
44、小徒弟忽然问我一个话题,像你这种中老年人,最怕什么呢?我告诉他,我最怕死啊,我死了,你就更不爱学习了,我要死盯着你的。小徒弟问,你最大的遗产是什么呢?我告诉他,就是你,你好好的活着,就是我没死。
45、真正的智慧到了最后,无所谓智慧不智慧,用世俗道理说,最聪明的人是最平凡的人,看起来最平凡最笨的人,却有上上智。一般人觉得自己聪明的,其实是笨人。什么理由?因为他不肯平凡;真能够平凡,就是最高明的人。
46、有网友来提了一个问题,请问什么样的脚步最摇摆?我很奇怪,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我尽力回答,人生路短长,奈河桥头的脚步最摇摆,其次就是饮酒过量的步伐最徘徊。一位路过的老农告诉我,喝醉的村干部,走路最摇摆。
47、有道的人他不会说自己有道,说自己有道的人,那个道也差不多了。一个真正学佛修道的人,随时随地都是话头,都是问题。如果一切都觉得自己很聪明,一点都没有问题,实际上是个大笨蛋,笨蛋中的臭皮蛋,还发酸哩!
48、中国老话说文人千古相轻,我改了几个字来形容宗教界,就是宗教界千古相仇,彼此攻讦不休。跑江湖献艺卖膏药的,就是千古相恨,等于做生意说同行是冤家。学佛第一个要学谦虚,例如济颠和尚,已经成就了,仍然装疯卖傻,让人家看不起。
49、一位小伙子发来,诉说他的苦恼,小伙子告诉我,他的专业是个兽医,毕业以后谈对象,谈一个黄一个,自己很苦恼。我告诉他,兽医也是医,不必要自卑,以后再出去相亲,自我介绍要讲策略,可以说自己是医疗机构的有关部门,祝你好运。
50、在座各位也都接触过佛法,佛法真能治你们的心病吗?你们真的因为吃了这包药而治好了自己的心病吗?没有。这个世界一切都是药,我们求佛学佛。是为医治身心的病而找这个药,但始终没有治好自己的病,因为药都没有吃对,病当然不会治好。
51、众生本来是佛,是否就可以不用修行?不行,譬如挖到了金矿,但是,金矿不是黄金,没有什么用,必须加以锻炼销熔,去掉杂质,炼成纯金,才有价值。黄金不是经过销熔才产生出来的,而是原本就存于矿中,把其他杂质去掉,留下来的就是黄金了。
52、讲到自赞毁他,在历史上留名的人物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这个社会上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人的成就,都是算计了别人,以许多人的失败而成就了自己。假定有人做到了我成功,别人也得利益,那就是佛道菩萨道。学佛的重点就在这个地方,千万要注意。
53、人生,只是一场场经历,最后都化为一场场云烟,包括我们自己,最后也化为一缕轻烟。不要把恨埋在内心的深深处,不要把冷漠飘散在冷冷的寒风里,所有的烦恼可以放手,所有的悲喜可以忘记,所有的爱恨可以释然,生命里有限的每一个日出日落不可以随意辜负。
54、小徒弟问我,师父啊你给我说说人生吧。我告诉他说,好吧,人生如寄,一切都将过去,没有人能在岁月的苍容里划一道不灭的痕迹。不管你是意气风发,还是平淡落寞,都将被收罗在历史的尘埃中。流云过千山,本就一场梦幻,只要不被生活的烦恼笼罩,活着就是微笑。
55、小徒弟要求我给寺院的小狗都给起一个法号。我说好吧,这个叫伟伟,那个叫猛猛,脾气大的就强强,脾气小的叫华华,刚刚。小徒弟又要求,那给咱家的鸽子也起个名字吧,我告诉他,多只都叫恒飞吧,天高地远,飞个平安。小徒弟很高兴,这个名字很好,我也叫恒肥吧。
56、什么叫解脱?不要以觉碍为碍,那就得自在了。学道而没有道的味道,觉得自己非常平凡,即使成了佛也很平实,平实就是道,平实就是佛法,千万不要把自己搞得一身佛气,怪里怪气的,弄得与平常人不一样,那就不平实,那就有点入魔了。
57、真正学佛,除了发愿还要有正确的&见地&。要有正见非常难,有了正见才好谈修持,有了正见才能谈正行,见地不真,那么所有的修持都会走上邪曲之路。见地也就是楞严经所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的发心的因地。所以,学佛先要有正见,才能够起正行修持。
58、所以,我常常对年轻人说:你不要来学佛啊!先去学做人,人都做不好,如何学佛呢?对不对?例如这种求加庇求加持的依赖心理,如何能学佛呢?所谓加庇是你自己本身先健全起来,然后加上庇护,互相感应。自己不努力,自己不用功,佛菩萨想加都加不进去,想庇都庇不上去。
59、多数学佛人大愿没有,小愿一箩筐,一会儿说这两天把事情弄完,找个清净的好地方,放下一切好好修;一会儿又是要吃素&&都在那里自欺欺人,就算给他安顿好了地方,他又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发愿是很难的。真正的学佛,没有诚心发愿,绝对不会成功,你怎么学也不成功的。
60、虽然我也很怕死,但是我还是第一次听见有死亡恐惧症这个病的人,我记得在汶川地震的时候,我去了北川,不怕大家,我几乎已经不能正常走路了,很多崎岖的地方都是小徒弟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搀扶着才能走路,但是我心里已经坚强了,死是早晚的,不怕了,努力活着。努力工作。
61、我们众生都是以虚幻的妄想来学佛修道,结果,不学佛还好,越学佛,妄想越多。都用自己的主观成见来解释佛法,越学越离谱,越讲越离谱,甚至走上魔道都不自知。&虚妄浮心,多诸巧见&,自作聪明谓之巧见,没有依照佛的真正教理,而妄加己见,因此永远不能达到圆满觉性而成佛。
62、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如梦如幻,岁月飘零。人活得就是一种心情,不管成也好,败也好,爱也罢,恨也罢,不过都是些过眼的烟云。与其烦恼重重,困扰今生,不如让自己真真正正的笑一回,珍惜现在所有的所有珍爱自己曾经的曾经,开心地一笑,投入地一笑,投入的笑一回。今回笑了吧。
63、这就是人性的基本弱点,看到别人家好,喜欢把人家弄得不好。有时候好像是无意的,严格说起来,不能算是无意。从心理上来说,是出自於潜意识的劣根性,绝对不能说无意,说无意这句话不能原谅。真讲佛法修行的人,不能原谅自己的无意。原谅别人是你有宽容的德性,原谅自己就是罪过。
64、真正的佛教从来不排斥其它宗教,还包容所有宗教。目前世界上有上百种宗教,有的很邪的。但是就算是邪,也是道,也是路,虽然一时走歪,还可以走回正路。旁门也是门,左道也是道,不过是可怜走迂回了。主要的五大教都是使人为善,教人做好事的,至于最高的道理对不对,那个我们不谈。
65、以佛法来讲,一切人生理上的病,多半是由心理而来,所谓心不正,心不净,人身就多病。什么叫净心呢?平常无妄想无杂念,绝对清净,才是净心。有妄想,有杂念有烦恼,是因喜怒哀乐人我是非而来的。里面提到很多病,一条条都是关于我们心理行为的毛病。
66、&礼记&的儒行篇,说明如何才有资格称得上知识份子,如同佛教的戒律,说得清清楚楚,其中提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那么,怎么样才是师道呢?简单的分为两个观念,经师和人师。经师就是学问能够承先启后,人师可就难了,等于佛教的戒定慧样样俱足,大彻大悟,这才够得上善知识的标准。
67、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了解,凡是没有真正明心见性以前,没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前,一切修行一切道理,一切作为,严格说起来都只是加行,仍然在外道境界中。只有真正证得菩提,明心见性以后,才能解脱一切魔境,解脱一切烦恼。由药师佛的这个大愿,我们可以彻底而清楚地了解修持之路。
68、生活是一种平淡的积淀,也是一种悲伤后的思索,多少伤才算多,多少才算够,生活的烦恼犹如摁下葫芦起来瓢,其实没什么,恰如这幽幽禅河不尽灯。哎呀,上一回电视多不容易啊,还来搅我的局,你认错人了,我不是唐僧,自从大唐取完经,你不是已经回花果山了吗,你想你师父,可以去大唐啊。别烦我。
69、往事越千年,人生弹指间。有些人也许辛勤的奋斗一生,也没能达到想象中的完美,但是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得到多少。人生本就是空手而来,净身而去,曾经所拥有的一切最终也都是拱手送人,不外乎孤独。如果有一天,我们像流星一样坠落,也不必抱怨生活,因为我们活过;纵然人生叶落花飞,无悔。
70、有网友来信息问,为什么没有收到我的回复?在这里我给大家致个歉意,网友们提了多问题,实在回复不过来,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权作感谢。一位穷神坐在榴莲树下叹息,人间啊那么势利眼,从来没有把我这个有编制的神仙当作神仙,人穷人人怕啊,这时树上掉了一个大榴莲,把他敲死了,绳命没了。
71、小徒弟埋怨我说,你看你那不好的普通话,都把人带沟里去了,人人网,天涯里,那么多人都在学,生命如此美丽,生命如此精彩。让我们共同祝福这所有的所有~以后多写,少说话。我告诉他,网上网下,社会内外,一片祝福,多好啊,他们学会了不也是一种新技能吗,对面相逢,我真的煮糊你幸福平安。
72、小徒弟问我,师父啊你平时讲课不怎么磕巴啊,你怎么还有忘词的时候啊?我告诉他,平时是不忘词,可是一看见摄像机就紧张,还有啊,眼前飞来飞去,几百只野猴子,只不定哪只爪子就给你挠个满脸花,不紧张才怪呢,再说,那些围观的,关键时刻他不关心你的安全,他们只奇怪,哎哟喂,猴怎么不挠人呢?
73、一个在外地读佛学院的小徒弟打回电话问,寺院的茶叶是不是该采了?寺院的千佛阁建设的怎么样了?寺院的其他法师们身体还好吗?你和寺院的一群老狗都还好吧?我告诉他,一切都好,你等会儿去问问你们语文老师,当一句话出现两个主语时,能不能分开说啊?虽说众生平等,也要充分尊重狗,把我放一边。
74、大乘道是大人之用心也。真是大人,就是前面讲过的:「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小乘的戒律是防止性的消极性的,要避免为恶。大乘菩萨道则不然,纵然是魔事都敢做,这要多大的气魄多大的愿力多大的能力!因此,大人者能成其大事,若是小人,做些小事就好了,不要好高骛远。
75、小徒弟告诉我一件事情,师父啊,我在学校里偷学你口音说话,把老师给吓着了,说这个孩子八成是病的不轻。我告诉他,好好的普通话不说,学我做什么呢,我又不是引领语言新潮流,普通话不好,是我的一大遗憾,有一位网友把我的一段话放谷歌上翻译一下,结果是,此语音无法识别,拒绝服务。我心好伤啊。
76、去年,一位要回西藏的活佛,托付给我两只狗崽,特别招人喜欢,大家就给起了名字,男狗叫做帅帅,女狗叫做美美。结果想不到的是,越长越大,饭量实在太大了,一顿饭需要吃一盆。寺院里实在养活不起啊,我说给他俩找个好人家吧,最好是有钱人家,小徒弟哭了,边哭边说,美美的命苦啊。照片是真实的美美。
77、小徒弟问我,师父啊怎么样才能做到平等待人。我告诉他,你回头看看我身后这扇门,它不是官衙,不是豪门,不是凯旋门,也不是败家门,它是千千年来的百姓门,它不是没有名字,它有名字,它叫做柴门,如果谁飞蝗腾达了,忘记了这扇门,请他抬头看看天,多大的一只眼睛在盯着看呢。这也是我们永远的家门。
78、一位网友来私信说,很喜欢法师的声音,很亲切,很像自己的一位乡下表叔,一听到乡音,就想流泪。我告诉他,感谢你的关注,感谢你理解俺们乡下人,也带我向表叔问个好,有时间请他老人家吃个饭,那也没必要掉眼泪吧?那位网友回复我,表叔人还很好,可惜死的太早了,在一起吃饭的事情就免了吧。谢谢你。
79、有一位网络的朋友给我提了一个建议,假日很长,外出旅游人太多,愿意在家里看看书,上上网,希望在这个假期里了解一些佛法。希望我多写一些寺院的事情,还有生活里对治烦恼的道理。我觉得这个主意很好很实在,起码不馊,大家可以一起来学习。如果有问题还是单独提出来,尽量不要夹杂在评论里,难回答。
80、菩萨永远是济世救人,教化人家。&乃至示现种种形相&,这就要看&华严经&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事迹,善财参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识,有做屠夫的,有做皇帝的,有做妓女的,有做比丘的,有作比丘尼的,有卖唱的,也有修外道的。真正的佛法不拘于形式,并不一定非要剃个光头,披个袈裟,敲个木鱼,才是对的。
81、人如果能去掉了悭贪嫉妒,它的反面是什么?只有帮助人,只有恭维人,只有培养人,都希望别人好,一切荣耀都归于老兄你,那才是做到了不嫉妒。什么叫学佛?这就是学佛啊!你以为磕头拜佛,念经吃素,求佛保佑就是学佛?你还是求这四个字保佑你好一点,你把悭贪嫉妒这四个字真去掉了,你成佛的路走上一半还有余。
82、所以,一个学佛的人信仰宗教的人,没有把自己修持好,一信就要求那么多,好像念一念药师佛就有天大的不得了。像这位同学,又要父亲好,又要发财,又要公侯万代你看多自私啊!如果上帝菩萨是这样偏私的话,对不起!我想我是不敢信了。那是偏私,跟普通人一样,拍马屁的就照顾,不拍的就不理,这还叫佛叫菩萨吗?
83、&阙于信根&,没有正信就是迷信;没有智慧的相信是迷信,一切的真理不透,佛的理不透,愚痴的相信,统统是迷信。例如你们打坐,一点念头没有,都在那里昏沉,这种愚智的果报,他生来世堕入畜牲道。愚痴的行善,他生来世的果报是阿修罗。所以学佛是&大智度&,一切要靠般若,没有智慧的学佛,迷信的果报非常可怕。
84、大乘的菩萨们为了救度众生,以各种不同的形态重回世间,自己得了道以后,再回到人间来,我们一般人修行是为了&超凡入圣&,菩萨则是&超圣入凡&。至于变化的道理,各位可以参阅&法华经&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菩萨是为教化众生而来,换句话说,菩萨是最伟大的教育家。
85、一般人学佛修道都在希求一个东西,都向心的外面去找,因此,犯了一个最大毛病--不敢承认&此心就是佛&,这是众生的大病所在。人总是把佛菩萨的境界幻想成非常高不可及,深不可测,所谓&高推圣境&。人都受幻想或回忆的宰制,就是不愿面对眼前的现实。如果能够很平实地认清平等的心就是佛,那又何必汲汲外求呢?
86、我讲真话,不讲客气话了,出家要修到无心地,才能称僧宝,换句话说,已经开悟了得道了。其次,因出家而戒律精严的,也可以称僧宝,在家悟了道的,也可以属于僧宝之流。普通不管在家出家,修持没有到达无心地,或者戒律不精严,不能叫僧宝。但是,不管念佛也好,任何法门能够做到&至心受持,一心不乱&,也属于僧宝。
87、我们在大颠倒之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搞不清楚,一切都在妄执,都受业力影响,都被错误的思想左右。为什么有烦恼?为什么有痛苦?因为自己妄执。所以中国禅宗说到所有的佛法,只有一句话:&放下。&但是,人就那么可怜!偏偏放不下。听了禅宗的放下,天天坐在那里,放下!放下!如此又多了一个妄执&&&放下&。
88、我们小时候念书,先背《朱子治家》,不但会背,像我所受的家庭教育,父母管得很严,再冷的天也要叫起来扫地扫雪,手都冻得发肿,非做不可,所谓&黎明即起,洒扫庭院&硬是要做到。另外有一本书也很重要,每个读书人案头都有一本《太上感应篇》。换句话说,我们以前念这些书,好比你们现在念的公民道德的课,都是必须读的。
89、增上慢是人本来只有慢心,因某种原因又把慢心的作用发挥得更淋漓尽致。譬如学问好多闻的人,最容易产生增上慢。岂止学问,一切人在任何方面有些成就,更高更上的慢心必然随之增加。像聪明人本来就自以为了不起,聪明人若再加上学识经验,如果走上坏路子,就是古人所说的:&学足以济其奸&,不学还好,有了学问更助长其作恶。
90、孟子有句话讲得极好:&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每个人都有傲慢好胜的心理,都想比人家好,都想教训别人,都想指导别人,这是人的毛病。这是什么心理?在佛学上是属于贪嗔痴慢疑中&慢&的作用,也就是贡高我慢,由我见而来,如果有人以盲指盲,自认高明,那这种&邪师过谬&是很严重的!尤其是在佛法是自认为是老师,自认为有所得而教人家,会出差错的。
短文学微信号:duanwenxuewang,鼠标移到这里,一键关注。
赞赏金额:随机金额
选择支付方式:
赞赏金额:20元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 (短文学期待您的每一篇作品)
猜你喜欢精彩阅读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修行原来可以这样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未都批延参法师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