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那天不知道该入天主教和基督教和新教还是基督新教好

你一定很想知道的圣诞节起源 基督教和天主教都被“卷了进来”
圣诞节,这个名称是基督弥撒的缩写。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耶诞节是一个宗节我们把它当作耶苏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行特别的礼拜仪式。圣诞节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节日。世纪初,月日是罗马帝国东部各教会纪念那稣降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称为主显节,亦称显现节即上帝通过那稣向世人显示自己。当时只有那路拉冷的教会例外,那里只纪念耶稣的诞生而不纪念那稣的受洗。  
后来,历史学家们在罗马基督徒习用的日历中发现公元年月日页内记录着:基督降生在犹大的伯利恒。经过研究,一般认为月日伴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公元年的罗马教会)约在公元年传到小亚细亚的安提阿,公元年传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那路撒冷的教会接受得最晚,而亚美尼亚的教会则仍然坚持月日主显节是那稣的诞辰。  
月日原来是波斯太阳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的诞辰,是一个异教徒节日,同时太阳神也是罗马国教众神之一。这一天又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都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可能由于这个原因,罗马教会才选择这一天作为圣诞节。这是教会初期力图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的措施之一。  
后来,虽然大多数教会都接受月日为圣诞节,但又固各地教会使用的历书不同,具体日期不能统一,于是就把月日到第二年的月日定为圣诞节节期,各地教会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这段节期之内庆祝圣诞节。
自从月日被大多数教会公认为圣诞节后,原来月日的主显节就只纪念耶稣受洗了,但天主教会又把月日定为三王来朝节,以纪念耶稣生时东方三王(即三位博士)来朝拜的故事。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圣诞节已成为各教派基督徒,甚至广大非基督徒群众的一个重要节日。
在欧美许多国家里,人们非常重视这个节日,把它和新年连在一起,而庆祝活动之热闹与隆重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月日的主要纪念活动都与那稣降生的传说有关。 后人为纪念耶苏的诞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纪念耶苏的出世。圣诞节便是於十二月二十五日纪念耶苏的诞生,但真实的诞生日就没有人知道了。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圣诞节也开始流行起来了。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新教、印度教、佛教、道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区别
我的图书馆
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新教、印度教、佛教、道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区别
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新教、印度教、
佛教、道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区别   
  宗教反映了人们对神和终极关怀的探求,具有伦理价值。宇宙万物是有起源和规律的,自古以来,人们把导致宇宙万物产生的原因(因缘)叫做上帝,神,天,道或造物主。在古代,中国人就相信有一位造物主或至上神存在,商朝和商朝以前的人称之为上帝,周朝人称之为天,老子和庄子称之为道。虽名称有异,实则指同一位造物主。人们大都承认,人都是有罪的,与永恒的造物主分开了。人们希望摆脱自己的罪和因罪所要承受的报应,回归造物主,获得永恒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在儒家经典《五经》中有造物主和至上神——天,上帝,神的观念,在《道德经》中还有道的观念。这些观念被认为与圣经中的神的观念相同,所以人们把圣经翻译成中文时,用上帝,神,道来翻译基督教的神。这是因为:   1 神不仅是犹太人的神,也是中国人的神,是普世万民的神;   2 中国人的祖先也是亚当或挪亚的子孙,他们从挪亚那里传承了对神的观念和对神的敬拜;   3 保罗说,神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将他们分散在全地,叫他们寻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的心里,因为神已经向他们显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一脉相承,在很多方面超过了西方文化,值得华夏儿女为之骄傲。在古代,中国人就相信有一位造物主,至上神存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慢慢趋向偶像崇拜,无神论。正如圣经所说,世人都犯了罪,远离了神。历史进入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中断,这实令人遗憾。到了现在,人们对道(上帝)的观念越来越淡漠,以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华夏儿女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同时,也应该学习和继承世界优秀文化,以提升国人的道德和精神风貌。   
上帝这个名词的定义,非常广泛,有宗教的上帝,有哲学的上帝,宗教的上帝有好多,哲学的上帝,也有好多。总之,站在什么立场看上帝,上帝就会变成什么立场所要求的那个样子。基督教说中国儒家的天或上帝,就是基督教的上帝;其实,中国儒家的上帝,是泛神哲学的上帝;是只受人爱而不能要求它来爱人的上帝,也是所谓“不可知论”者的上帝,基督教的上帝,却是人格的神,是外于宇宙的创造主,是万能的主宰神。关于宇宙的起源说,先期的宗教也好,哲学也好,往往是相信神化的;希腊以宙斯为众神之主,罗马以裘比特为众神之主,印度古代的神,很复杂,而且时常变更他们的地位,印度原始神是特尤斯,它与希腊的宙斯及罗马的裘比特是同一语,但在吠陀神界最有力的却是婆楼那(司法神);空界的大神是因陀罗(雷神);地界的大神是阿耆尼(火神);地狱神为耶摩王(但它是在天上)。所以,印度古代,是近乎多神崇拜的,后来的印度教,对于上帝,创造主,有说是大梵天,有说是大自在天,有说那罗延天,终于结为三位一体的观念。而以大梵天为创造者,那罗延天为保护者,大自在天为破坏者,其实是一神的三种面貌而已。中国道教的上帝是玉皇,这与儒家的上帝不同,与基督教的上帝不同,与印度教的上帝也不同,若以佛教的天帝观来衡量,道教及回教的上帝同于佛教的忉利天主;基督教的上帝从摩西,耶稣、保罗到奥古斯丁,已升了几级,同于佛教的梵天主;印度教的上帝,同于佛教的大自在天主;忉利天是欲界的第二天,离人间最近,梵天是色界的初禅天,大自在天是色界的最上一天。将各教的上帝观拿来跟佛教的三界二十八天的境界,相互对照一下,就可以一目嘹然了,那也是很有趣味的工作。因为各天的天主,都有若干骄慢的习气,对他们的属下臣民,总喜欢说,只有他自己才是独一无二的造物主或主宰神,正像人间的君王,往往喜称自己是“寡人”,除他以外,天下再没有比他更大的君王了。甚至秦始皇自以为“德过三皇,功盖五帝”,他要“四三皇”而“六五帝”,所以自称为始皇帝,这与各天的天主自称是独一无二的造物主的心理,是出于同样的一型,他们甚至还向佛陀吹牛。其实,他们何尝真的是宇宙的创造主呢?宇宙根本不可能由某神的一神之力而创造,宇宙乃是由于众生的业力所感,众缘所成。从这看来,佛教的确承认上帝的存在,但却不相信上帝是宇宙的创造主。至于哲学上的上帝,根本是出于推想的假设,是一种.假定的观念,并非实证的现量,所以,佛教不会相信它们的存在。&
也许有些神教徒要说,上帝有惩恶赏善的权威,佛教徒就不怕上帝吗?是的,因为佛教徒根本不崇拜上帝,当然也不会怕上帝。佛教徒相信,三界之内的一切善神,包括上帝,,二十八个层次的天主在内,他们都会信奉佛法,而拥护佛法,佛教看他们,好像军事机关的职员看守门的卫兵,卫兵有权能执行门禁的出入,阴谋的坏人,卫兵是要管的,是要盘问的,至于规规矩矩的机关人员,岂会骇怕卫兵呢?佛教不以为上帝有创造万物的能力,也不承认上帝有主宰众生祸福的权威。佛教看上帝,也只是六道众生之一,不过由于他们过去世中所修的福报,而使他们生在天上享乐罢了。纵然上帝会参与人间的祸领事业,那也是由于人类自身业力所感而来。所谓自助而后人助,自侮而后人侮,就是这个道理。&
宗教反映了人们对神和终极关怀的探求,具有伦理价值。宇宙万物是有起源和规律的,自古以来,人们把导致宇宙万物产生的原因(因缘)叫做上帝,神,天,道或造物主。在古代,中国人就相信有一位造物主或至上神存在,商朝和商朝以前的人称之为上帝,周朝人称之为天,老子和庄子称之为道。虽名称有异,实则指同一位造物主。人们大都承认,人都是有罪的,与永恒的造物主分开了。人们希望摆脱自己的罪和因罪所要承受的报应,回归造物主,获得永恒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在儒家经典《五经》中有造物主和至上神——天,上帝,神的观念,在《道德经》中还有道的观念。这些观念被认为与圣经中的神的观念相同,所以人们把圣经翻译成中文时,用上帝,神,道来翻译基督教的神。这是因为:1 神不仅是犹太人的神,也是中国人的神,是普世万民的神;2 中国人的祖先也是亚当或挪亚的子孙,他们从挪亚那里传承了对神的观念和对神的敬拜;3 保罗说,神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将他们分散在全地,叫他们寻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的心里,因为神已经向他们显明。在古代,中国人就相信有一位造物主,至上神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慢慢趋向偶像崇拜,无神论。正如圣经所说,世人都犯了罪,远离了神。历史进入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中断,这实令人遗憾。到了现在,人们对道(上帝)的观念越来越淡漠,以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基督教以旧约和新约为圣经,犹太教仅以旧约为圣经。基督教和犹太教同为旧约宗教所派生,共同相信一神论,创世论,旧约的先知,基督教和犹太教的不同之处在于,基督教相信耶稣是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犹太教不信仰耶稣是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犹太教认为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应该是一个能把犹太人从外族人统治之下解救出来的犹太先知,祭司,君王。广义上说,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狭义上说,基督教专指新教。基督教诞生以后,不断向外传播,虽然遇到犹太当局和罗马当局的多次迫害,仍然能够发展壮大,从耶路撒冷起,传遍犹太全地,乃至整个罗马帝国,并于3世纪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由于帝国分裂,帝国境内的文化民族差异和教权上追求平等,于11世纪正式形成以罗马城为中心的天主教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于16世纪以后,从德国的修士马丁·路德开始,又从天主教中分裂出新教,新教包括信义会(始于德国),归正会(始于瑞士),圣公会(始于英国)等许多教派。新教各教派组织上互相独立,信仰上大同小异。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在教义上的差别是微小的,这种差别应该从他们发展的历史中来理解。他们共同的信仰就是使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使徒信经1.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 创造天地的主。2. 我信我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3. 因着圣灵感孕,从童贞女马利亚所生;4. 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5. 降在阴间;第三天从死里复活;6. 他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边;7. 将来必从那里降临,审判活人,死人。8. 我信圣灵;9. 我信圣而公之教会;我信圣徒相通;10. 我信罪得赦免,11. 我信身体复活;12. 我信永生。阿们!&
尼西亚信经1. 我信独一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和有形无形万物的主。2. 我信独一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在万世以前为父所生,出于神而为神,出于光而为光,出于真神而为真神,受生而非被造,与父一体,万物都是借着他造的;3. 为要拯救我们世人,从天降临,因着圣灵,并从童女马利 亚成肉身,而为人;4. 在本丢彼拉多手下,为我们钉于十字架上,受难,埋葬;5. 照圣经第三天复活;6. 并升天,坐在父的右边;7. 将来必有荣耀再降临,审判活人死人;他的国度永无穷尽;8. 我信圣灵,赐生命的主,从父和子出来,与父子同受敬拜, 同受尊荣,他曾借众先知说话。9. 我信独一神圣大公使徒的教会;10. 我认使罪得赦的独一洗礼;11. 我望死人复活;12. 并来世生命。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形成:天主教又称为罗马公教(即罗马普世教会),她特别强调:全世界的教会应建立一个以罗马城的教会为中心,以罗马教宗(即教皇)为教会最高领导者的统一的大组织。其理论依据为:罗马城的教会是耶稣的大使徒彼得创立和领导的,彼得是罗马教会的首任主教,罗马教会以后每任主教是大使徒彼得的继承人,而其他地区的教会是其他使徒建立的,其他地区教会的主教是其他使徒的继承人,他们都应该服从坐在大使徒彼得位子上治理全世界教会的罗马主教(教宗)。主耶稣曾在彼得认耶稣是基督是上帝之子后对彼得说:“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太16:18~19)罗马教会认为这段经文意味着主耶稣要把普世教会建立在彼得这块磐石上,并把管理普世教会的大权交给了彼得。但罗马教会只是统一了西罗马帝国的教会,一直未能统一东罗马帝国的教会。未能统一的原因与其说是因为教义上和礼仪上的分歧,倒不如说是因为政治,文化,语言,民族,教权上的原因——罗马帝国已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帝国(后来又称为拜占庭帝国)的皇帝不会赞成其境内的教会(即东正教,意为东部正统教会)屈从西罗马境内的教会(天主教),东罗马的教会出于教会平等的意识,也不愿屈从教皇(即教宗)的权威。他们认为彼得虽曾被称为大使徒,但从新约圣经所记载的教会历史来看,彼得从始至终都未取得对整个教会的统治权,所以罗马主教也不应该获得对整个普世教会的统治权。他们还认为,主耶稣所说的“这磐石”指的是彼得认耶稣为基督为上帝之子的信仰,而不是指彼得本人;主所赐的权柄不仅仅给彼得,也给认耶稣为基督为上帝之子的所有使徒们。西罗马文化为拉丁文化,讲拉丁语;东罗马文化为希腊文化,讲希腊语。东罗马帝国境内的教会形成了4个教区,即君士坦丁堡教区,亚历山大里亚教区,安提阿教区和耶路撒冷教区。君士坦丁堡为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教区亦成为4教区之首。后来东罗马帝国被穆斯林入侵,君士坦丁堡教区主导地位式微,4教区成为自主的东正教会。东正教向其他国家(主要是东欧国家)传播和发展,并成为俄国国教,俄国东正教会逐渐形成以首都莫斯科的教会为首的局面。莫斯科东正教会在普世东正教会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新教的产生:16世纪初,罗马教庭欲在梵蒂冈建圣彼得大教堂,为了筹集资金,教庭向西欧各国的教会出售赎罪券,并宣称买赎罪券的信徒的罪才能够被上帝赦免。此行动和教义在德国受到修士马丁·路德的置疑,他认为信徒只要相信耶稣,就可蒙神赦罪,因为耶稣已在十字架上担当信徒们的罪,人们只要向他祷告,认罪,相信他,就可罪得赦免,因信称义,而不是靠购买赎罪券称义。教皇得知此事后,下令叫马丁·路德认罪,并收回己见,遭到马丁·路德拒绝。教皇开除路德的教籍,路德于是脱离教廷,与他的支持者们(其中有一些德国的诸侯)一起在德国建立了一个独立于教廷的新的教会,也是新教的第一个教会(即教派或宗派),称为路德宗(或信义会,因为强调因信称义)。这一行动史称“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强调以下三点:1)信徒因信称义,不因买赎罪券称义;
2)圣经为教会的最高权威,教皇或教会大公会议(即普世主教会议)都不是教会的最高权威;
3)一般信徒都可以向神祷告,与神沟通,通过祷告,读圣经领受神的启示和带领,通过向神认罪,获得神的赦免,不需要以神职人员为神和人之间的中介。&
后来,加尔文受马丁·路德的影响,在瑞士从事宗教改革,使瑞士教会脱离教廷统治,建立了归正会(即加尔文宗)。加尔文创立了长老制的教会组织体制,由一个教会的全体信徒选举该教会的长老,再由长老选举或聘请牧师共同管理教会,牧师主要负责宗教事务。再经过地区教会和一国教会的分层选举,组成地区的教会和一国的教会。加尔文的长老制为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英国国王为了加强王权,也宣布英国教会脱离教廷而独立,建立圣公会(即安立甘宗)。实行主教制,由坎特伯雷的大主教管理全英国的圣公会。后来,从以上教会中又出现新的宗教改革,产生了许多新的教派。新教与天主教的差别:组织上天主教强调统一,以教皇为最高领导人,以梵蒂冈为中心。有些新教的信徒认为天主教既然以教皇为最高领导人,那么天主教会的头或元首就是教皇而不是基督。这是一个误解,因为任何教会都会有个负责人,照他们的逻辑,可以说任何一个教会的头或元首是该教会的负责人,而不是基督。这显然是荒谬的推理。一个国家的天主教会一般是由教皇任命的红衣主教管理。新教是分散的,多元,多组织,教派之间互相独立。教义上天主教和东正教敬重玛利亚,祷告有时求玛利亚转告耶稣。新教无此观念和传统。礼拜仪式上天主教,东正教较为复杂。天主教神职人员须实行独身制,新教神职人员可以结婚。全世界不会只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言,一种思想,一种文化。同样,基督教在世界上在历史上也不会只有一个组织。任何宗教,任何组织,任何理论都会出现多种流派。任何人,任何教会,只要相信并传扬悔改,信耶稣得救的福音,就是走对了道路,得到了真理,接受了生命,除了耶稣以外,并没有别的道路,真理,生命。天主教会,东正教会和新教的教会都是主耶稣身体上的肢体,他们本身都不是道路、真理、生命。地上的教会历来都不是完美和圣洁无瑕的,乃是在与罪恶争战过程中靠主救恩走向圣洁完美。在主耶稣在世的时代,教会的12使徒中,就有一个叛徒犹大。使徒时代的教会,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错误,在新约使徒的书信中,有详细的描述和记载。难道能因此说主耶稣时代的教会和使徒时代的教会都是不正统的?当今的每一个教会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也会出错,不能因此说,教会不正统。关键是教会要彼此交通,互相帮助,改正错误,连于教会的元首基督,一同长进。使徒保罗告诫我们:“要用水借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弗5:26)从发展趋势上看,基督教会之间应彼此尊重,扩大交往,求同存异,迈向合一,共同为主耶稣作美好的见证,引领万人归主。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3~前483年)释迦族人,是古代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29岁出家修行7年,遍访当时的智者名人,最后在一棵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被佛教徒尊为“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他传教40多年,80岁去世。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轮回”等等。“四谛”的第一谛即苦谛——人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第二谛是集(集是因的意思)谛——一切苦难的原因在于人有欲望,就会有行动,就是造业(造孽),就要轮回(转世)。第三谛即灭谛——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第四谛为道谛——只有按“八正道”修道,才能消灭一切欲望。“八正道”即正见解,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生活(正命),正精进(毫不懈怠),正念,正定。 “六道轮回”——这六道是分别是,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六道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循环,人做了好事,死后进入天道;做了坏事,死后进入地狱道。佛教用修行的方法去掉修行者自己的欲望,罪孽和烦恼,以达至善,摆脱轮回,进入不(转)生不死的涅盘境界。基督教则认为,人的灵魂不灭,人死后,灵魂或上天堂,或下地狱,本来就是不(转)生不死。人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摆脱自己的欲望和罪恶的,既无法消除过去的罪,也无法保证现在和将来不会犯罪。正因为如此,造物主上帝(道)派遣他的独生爱子降生成为人,就是耶稣。基督教相信上帝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圣子耶稣为担负和消除世人的罪被钉于十字架,受苦受难,舍身流血,死后3天复活,身体变为不朽不坏的灵性身体,显现于门徒后,升天。人信靠他,自己的罪才会被消除,才能获得拯救和永生,与神和好,死后灵魂升天,与主同在。末日基督再来时,要使死人身体复活,活人身体改变,成为灵性之体。道家的《道德经》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可以说这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一神论及创世论不谋而合。神这一观念往往被人们人格化。基督教认为:神既有人格的一面,也更有超人格的一面,神并非有限的人格所能限定,他是无限的。所以,《圣经·约翰福音》指出“道就是神”,可以理解为,它肯定了道家的道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是同一位造物者。上帝(道)是唯一的,不可能在中国有一位,在西方有另一位。基督教认为天使和人的灵魂都不是神,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他们是被造者。道家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与基督教没有丝毫矛盾,可以互补。道教把许多古代圣人当作神崇敬,并且向往人能够长生不老。这种在人当中寻找神的思想和追求永生的思想是有价值的,但只有耶稣才是神借着童女怀孕降生成为人,他既是神,又是人。他通过受难,流血,复活,拯救人类,也证明了他的神性。人相信他,就可以得救,得永生,与神和好,成为神的儿女。其他任何人都只是人而不是神,是被造者,而不是造物者。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世主。《道德经》第78章指出:“是以圣人云:受国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初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据说当年有位天使经常跑到穆罕默德面前,向穆罕默德说话,他把这些话记在心里,传给他的门徒们,门徒一一记录下来,形成了《古兰经》。《新约》和《古兰经》对《旧约》的教义都有所继承,它们都相信一神论和神创造万物。不同的是,基督教的一神论是三位一体的一神论,相信神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神,三位同尊,同荣,同质,原为一体,分为三位(圣子在万世以前为圣父所生,圣灵在万世以前由圣父和圣子发出),又为一个整体。圣子在两千年前在童女马利亚腹中被怀孕,诞生成为人,就是耶稣。他在以色列地区传播上帝之道,赢得众多民众跟随,却被犹太当局误解为他想聚众造反,自立为王。当局就逮捕了他,交罗马兵钉十字架。耶稣在十字架上舍命,流血,完成了上帝对人的救赎。他死后三天复活,向门徒显现,证明了他是神,是圣父的独生子(圣子),应验了《旧约》对于基督的预言。《新约》继承了《旧约》献祭赎罪的思想和传统,指出耶稣基督就是神所赐的替人赎罪的羔羊。人是神所造的,也只有神降生成为人(就是耶稣)才能够救赎人. 基督教相信人只有靠耶稣才能获得拯救,与上帝和好并成为上帝的儿女。耶稣受难,复活是他的门徒亲眼所见,亲手所摸的事实,容不得千百年后的任何人无凭无据地否定。基督教是神亲自启示的宗教。只有基督教才是《旧约》宗教和《旧约》真理的真正继承者。伊斯兰教的一神论相信神只有一位,耶稣只是一个人,一个先知。&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又说:“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论你是一神论者还是多神论者或是无神论者,你因为罪的缘故与独一永生的上帝分开了,人认识到有一位上帝还不够,还必须相信耶稣,才能与上帝和好,有上帝的生命和圣灵。耶稣是上帝派遣的唯一的救世主。犹太人本来是相信上帝的,但他们由于原罪本罪的缘故,与神分离,他们必须相信耶稣才能得救,才能与神和好。使徒保罗指出,以色列人和世人在基督降生以前是受管于世俗小学之下(加4:3~4),“世俗小学”一词在现代中文译本圣经中被翻译为“宇宙间所谓的星宿之灵”,即天使,基督降世就是要把我们从这种状态下救赎出来,使我们归向父上帝。犹太人曾对耶稣说:“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我们只有一位父,就是神。”(约8:33,41)这表明他们知道他们是神的选民,他们也知道神是独一的真神,是他们的父,他们对神的这种认识是正确的。但耶稣对他们说:“倘若神是你们的父,你们必爱我,因为我本是出于神,也是从神而来。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你们的父私欲。”(约8:42,44)耶稣指出了他们的罪,告诉他们,只有认识耶稣,爱耶稣,才能真正认识神,只有信靠耶稣,才能罪得赦免,与神和好。&
为什么说现代天主教比基督新教更真  诚然,中世纪的天主教是黑暗的,充斥着贪婪、狂信、暴虐与罪恶。但经过长时间的反思与归正,“拨乱反正”后的现代公教会,却远比新教(Protestantism ,又译誓反教)更符合基督。  《圣保罗教堂》斑竹SHENZI曾经对天主教和新教做过长篇比较,但是对现代天主教的认识,尤其是梵二大的了解似乎还仅限于“回到圣经”。其实,现代公教会之所以能够在加拿大、德国、瑞士等越来越多的原本为新教占据的国家和地区反制胜出,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所表现出的比很多新教派更真诚的爱心与宽容,远比那些正在狂热论证“圣经无误”的路德教徒更符合基督和理性精神。  1958年,当选教皇特意用约翰二十三世()这一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海盗教皇”(巴尔德萨雷-科萨,任“伪教皇”)之名为自己的尊号,表达了反省前衍的意志。这位新教皇放弃了其前任,从庇护十世至庇护十二世(年间)所坚持的反共(教廷在朝鲜战争中的错误行径迄今仍令中共不能宽恕)甚至是亲纳粹的错误方针,在第二届梵蒂冈公会议上鼓励和倡导教会改革,并取得了成功,从而作为教会适应当代条件的倡议者载入史册。  在年举行的第二届梵蒂冈公会议上,革新派的声音成为主流。他们要求改革教会结构和组织,取消那些令人憎恶的制度,如宗教裁判所委员会、禁书目录、诅咒和开除出教等等,他们主张同“异端者”,即新教徒和东正教徒,同伊斯兰教徒、佛教徒和犹太人对话,承认科学成就,主张对社会问题采取灵活的态度,甚至还主张同马克思主义者、非信徒对话。在日的一次会议上,印度大主教德苏泽发表了下列声明:“教会历来'误点’,我们现在才打算主张信仰自由,但许多国家在150年前就已经宣布过这种自由。在卡尔-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以后,我们需要有40年,才使宗座发表了《新事物通谕》。我们知道对伽利略的谴责,但这并不是唯一的这类判决。拉梅奈、弗洛伊德、泰耶尔-德-夏尔丹等人也受到过谴责。我们应当在这里声明:谴责和列入书目做得太过分了!”法国主教埃尔施热也指控教会在科学和文化问题上站在倒退的立场上。这些主张得到了与会者的响应,尤其是约翰二十三世的继任者保罗六世()陛下的明确支持。而以宗教裁判所首脑奥塔维亚尼红衣主教为领袖的顽固派则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梵二大以后,焕然一新的公教会进行了彻底的大改革,撤消了圣职部,另立信理部。执掌信理部的奥塔维亚尼红衣主教亲手结果了他“亲爱的孩子”——禁书目录,宣布:“从今以后,任何一本书都不会出现在(禁书)书目中。书目将成为历史文件,任何愿意的人现在都可以利用它作为手册。”在PAPA“回到圣经”的号召下,1966年荷兰主教团公布了《新教义问答》,扬弃了传统神学中的大量谬论,以理性精神解构上帝和神学。各国近万名开明派神学家审查了它的手稿,绝大多数表示同意。为此以奥塔维亚尼为首的反对势力专门成立了一个红衣主教委员会,建议荷兰主教团对《新教义问答》做出十大修改,主要包括:肯定原罪学说;宣布上帝不仅创造了可见的世界,而且创造了不可见的世界,即人们以及天使的灵魂;肯定玛利亚的“贞洁”和耶稣是“贞洁怀胎”的学说;强调教皇在信仰问题和解释圣礼上永不犯错。荷兰主教团拒绝遵照这些“参考意见”修改,只同意将之作为《新教义问答》再版时的附录。《新教义问答》成为新时代公教会信士们的全新基石。  日,教会的顽固派做出了最后的挣扎——奥塔维亚尼给各国主教团发出了一封内部秘密通告信,要求主教们谴责仿佛是梵二大后在教会内引起的“十大异端谬误”:    1、否定教会传统,强调《圣经》是神的启示的主要源泉;    2、肯定信仰学说能够改变,即能随着具体历史环境而加以修改;    3、贬低、忽视教会这一拯救信徒的工具的作用;    4、不承认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客观真理,从相对主义立场出发考察真理,错误的断定真理应当随着意识和历史的进化而改变;    5、损害耶稣/基督本人的形象,企图用自然原因解释他的出于贞洁受胎、他的奇迹和复活;    6、7两点是修改了圣礼神学的许多原则;    8、对原罪说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9、修改了道德神学的许多观点;    10、对世界基督教统一运动表现出有害的热情,结果陷入新教立场。    (大家可以参看一下新教徒们的精彩论说是否与之相仿~)  这一矛头针对革新派的阴谋遭到了彻底破产。法国主教团公布了对秘密信的答复——断然否定存在着上述“异端谬误”,并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主教团的积极响应,奥塔维亚尼被迫辞职。从此公教会神学研究全面摆脱了愚昧和反智的桎梏,走上开放、自由、理性之路。  现任PAPA——约翰-保罗二世(1978—)是一位真正的圣人,教会历史上最令人赞赏的典范、基督精神的忠实执行者。他身体力行地以真诚、博爱、无畏的基督精神传播福音。基督说:“你们中间最小的,他便为大”(路10:48),约翰-保罗二世教宗比任何人都谦卑,这是整个基督教世界的幸运。在新时代的公教会中,再也没有什么论点会被斥为“异端”,无论你是否承认耶稣为处女所生、复活和五饼二鱼,《圣经》从此没有什么“绝对真理”不可辩驳;科学再也不是“上帝的女仆”,而是朋友——“世界属于科学,精神归于上帝”;理性也不再臣服于神学,而成为后者的指南。与此同时,大批来自东欧等的高知人本主义信士不断为教会输入新鲜血液,并逐渐成为教会的主干,黑人被授予枢机主教的红袍;下任宗座的候选人全部来自发展中国家。“上帝即爱”(路德教徒也说“神是爱”,但“爱”的含义决不相同)的观念从未这么深入人心。这些都为新的公教会在文明世界重新赢得声誉,直追乃至胜出渐趋原教旨主义化的新教。  
天主教和基督新教有何不同?-- 从圣经看天主教的错谬&
1.圣经与遗传同等权威
2.将七卷次经列入正典(多俾亚传,友弟德传,玛加伯上,玛加伯下,智能篇,德训篇,巴路克)
3.圣经是由教会确定的,由大会产生出来的
4.只有教会能权威性地解释圣经,禁止个人有解释圣经的自由,必须按着天主教圣经之内的批注来解释
5.教皇谕旨如同神的说话
6a.禁止教友读圣经(5))229,1564),英诺森三世(5))198-1216)禁止百姓读本土方言的圣经,免教友读不懂,误解或谬解,自取沉沦(彼后3:16)
 b.天主教以自己为圣经的保护人与传译人,故须防止教友被所谓谬误的翻译所引诱而入歧途
 c.曾多次焚烧教友圣经
 d.严禁圣经的翻译,反对各国设立的圣经公会,说发卖圣经如同散布瘟疫一样
 e.在天主教势力强大的国家,还是禁止人读圣经,在其它地方,因无力控制才不得已放松一点
1.圣经是最高权威(提后3:16,赛8:20),主责备法利赛人拘守遗传,废了神的诫命(太15:6)
2.次经不能列入正典,只可作为参考,因为
 (1)在好些事上与圣经不合(如炼狱) (2)犹太人没有将这些书列入希伯来文圣经里 (3)主耶稣和使徒们,未曾一次引用次经 (4)这些书均没有原文(希伯来文) (5)无预言成份,无神的权威,亦无述及有关弥赛亚的真理 (6)写成的时间均为主前二至一世纪之间,主前四世纪称为静默时候,没有正式启示 (7)为何在1546年,天特会议上才加进去
3.圣经因着本身是神的话,经历三百年之久,被信徒诵读,验证,认同,和圣灵的印证,显明是神的说话,因而在迦太基会议(397)被一致承认,接受过来,绝不是因着教会权威产生出来
4.凡信徒皆可靠着圣灵解释圣经(约16:13)
5.不可在圣经以外加增什么启示(启22:18-19)
6.应该个人查考圣经(徒17:11,约5:39,申6:5-7)
2.教皇(宗)
1.根据:(太16:18-19)
 (1)主耶稣称西门为彼得,彼得是磐石的意思 (2)主应许教会要建造在这磐石(彼得)上 (3)主应许天国的钥匙要交给彼得,可见彼得执掌天国的权柄 (4)主应许彼得有释放及捆绑的权柄 (5)彼得是12使徒之首,是教会的元首 (6)按遗传,彼得在罗马作第一任教皇AD42-67),以后继任的,便都承继教皇的职责
2.教会看不见的元首是基督,看得见的元首是教宗,全世界之主教,神父,教友要服从他命令
3.教宗是基督可见之代表,是彼得之继承人,对教会有最高,完全,普遍,直接的权力
4.教皇无误论-教皇宣告有关道德或信仰的教义时是"绝不能错误"的(5))870)
5.利欧十三世氏说要称教宗为'我们的圣父'(Our Holy Father),庇乌十世说要称教宗为'我们至圣的主'(Our Most Holy Lord)并说'教皇就是肉身的耶稣基督,是祂的发言者,是与神为一,称为主神教皇
6.教皇的冠冕有三层,表示有管辖教权,统制王权,代表神权之三种权威
7.教皇在1303年有训谕说:世上人必须顺服教皇才能得救
1a.彼得不是罗马第一任教皇:
 (1)保罗在主后56年写罗马书时没有向彼得问安 (2)保罗在罗马写四卷狱中书信,没有提及彼得 (3)在AD64-65写提摩太后书时,没有提到彼得
1b.彼得不是使徒之首及教会元首或教皇
 (1)保罗说他一点不在最大使徒之下(林后11:5) (2)彼得,雅各,约翰也是教会的柱石(加2:9) (3)耶路撒冷会议,主的兄弟雅各作主席(徒15) (4)保罗及约翰写大部份新约圣经 (5)彼得说自己是'同作长老的'(彼前5:1)没有将自己放在什么优越地位上 (6)使徒才是最大的职份,不是教皇(林前12:28)
1c.'磐石'指耶稣基督或彼得的宣告,希腊文,彼得是'Petros':男性名词,意为一块小石,而磐石是petra':阴性名词,意为大磐石,所以不是指彼得
2.主耶稣才是根基,房角石(林前3:11,彼前2:6).主才是教会元首,要服从他(弗1:22,西1:18)
3.主也将释放及捆绑的权柄赐给众门徒(太18:18)
4.连彼得也有错(加2:11-19,太16:23)
5.要作仆人,不是要掌权(太20:25-28),不要称呼地上的人为父(太23:9)
6.不是辖制所托付你们的(彼前5:3)
7.一切信子的人有永生(约3:36),不是顺服教皇才能得救
1.是神之母,因耶稣是神,而马利亚是耶稣的母亲
2.无罪成胎论(Immaculate Conception)-在受孕时被完整保护,不受原罪任何污染(5))854)
3.终身童贞
4.死后身体灵魂一同荣召升天(Assumption of Mary)(5))950)
5,被神升为天后(Queen of Heaven)
6.是同救赎主(co-redemptrix)她因服从而成为自己和全人类得救的因由
7.人要向耶稣求什么,若转请马利亚代求,耶稣会因母亲之情而容易答应我们祈求
8.成为神人中间的中保(Mediatrix),
9.崇拜马利亚像崇拜女神一样
 (1)向她祈求,敬拜,念玫瑰经,每背颂主祷文一次,就背颂圣母经十次) (2)天主教日历中,每年有14个节日,是专为马利亚用的,每周六要纪念马利亚,每年的第五月全月献给马利亚,1953年被称为马利亚年 (3)又称她为教会之母,天堂的门,Mother of Mercy,Advocate,Helper,Benefactress
10.马利亚从出生至死亡都亳无罪孽,一生的生活,完全无罪
1.神是无限永存的灵,说神有母,是无稽之说
2.称神是她的救主,显明她是罪人(路1:47,罗5:12)
3.耶稣有弟妹,他是头胎儿子(太13:53-56,路2:7)
4."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林前15:22)
5.拜天后是拜假神的行为(耶44:17-19,7:18)
6.除耶稣以外,别无救主(徒4:12)
7.主不只一次没有听从她(约2:3-4,太12:46-50)连马利亚也要向主祈求(徒1:12-14),马利亚不是无所不在,怎能每分每秒听这么多人祷告
8.耶稣是神人中间唯一中保(提前2:5,约壹2:1)
9.马利亚的地位不像天主教所说的:
 (1)主复活后,并没有向她显现 (2)几位博士拜了主耶稣,没有一人敬拜她(太2:11) (3)圣经末次提到她,是在徒1:14,其余新约书信没有提到她 (4)城墙12根基上,有12使徒的名字,没有她的名字 (5)怀你胎,却还不如听神之道有福(路11:27-28) (6)母亲(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约2:4) (7)谁是我的母亲…遵行我天父旨意(太12:46-50) (8)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他(太4:10)
10.没有一个义人,没有行善的(罗3:10;3:23)
1.罗马天主教是唯一真教会,因主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盘石上','我的教会'是指天主教
2.天主教会以外没有救恩,彼得拿着天国的钥匙谁要救恩就要到天主教去
3.天主教内有圆满得救方法,传讲正确和完整信仰,有圆满圣事生活,所以在天主教里的人才能得救
4.真教会有四个特征:
 (1)唯一:有同一的信仰,有同一的献祭,同一的教宗,治权统一,共属同一个团体 (2)至圣:有使人成圣的方法(圣事,祈祷,圣经) (3)至公:教会宣讲完整的信仰,并有施行全部救恩的方法,被派向所有的民族 (4)从使徒传下来的:基督的启示借着圣经和遗传经由教会,世代相传下来,所以圣经,遗传,及教会的训导权,彼此相辅相成,三者缺一不可
5.教会内诸圣相通:教会包括了在世上的,天上的(圣人,马利亚..),与炼狱中的教会。在世上的圣徒可以请天上的圣徒为我们代祷,我们也该以祈祷和各种善行,帮助炼狱中的信徒
1.教会只有一个,却不是天主教,乃是神的教会
 (1)神的教会...,他用自己血所买来的(徒20:28) (2)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林前12:13) (3)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作肢体(罗12:5).教会包括一切真基督徒,不论是什么宗派,就是一切重生,得拯救,有永生的人,他们都是神的儿女
2.除耶稣以外,别无拯救,不是天主教(徒4:12)不信耶稣的人,不管是什么教会,都要灭亡
3.圣经使人有得救的智能(提后3:15),借着信主耶稣(徒16:31),不是靠教会中的圣事生活
4.天主教的四个特征都是有问题的:
 (1)唯一:他们的信仰是靠信心加上行为才得救 (2)至圣:不是靠圣事使人成圣 (3)至公:他们宣讲不纯正的信仰 (4)从使徒传下来的:遗传及教会的训导都不是神的默示,只有圣经才是最高权威
5.圣经没有炼狱的道理,基督是唯一的中保,不应请天上的圣人祈祷(提前2:5)
1.不只是除罪,是使我们里面的人成圣,更新,变成正直,里头有实质的义
2.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初步的恩典,无人能赚得,是因信靠主而得着的第二方面,是靠人与神合作,借着基督所赐的能力去努力行善,赚取永生
3.是一生的过程:人要不断的成圣,不断与神的恩典合作,才能最终得着救恩
4.不能肯定的:无人能碓知自己已得着永生
5.有不同程度:按着各人与神合作的程度而定
6.能因善工而增加:
 (1)初步的称义是借着洗礼,将称义之恩注入 (2)以后是借着守圣体及告解圣事不断增加正义 (3)是一个很长过程,以致在义中成长 (4)反对基督教人士认为善工是称义的果实
7.能够失去:任何大罪都能使人丧失称义之恩;能够重新得着:借着告解圣事。所以要坚持到底,直到最后一口气,因没有必然把握
8.善行是神称我们为义的条件
9.是靠信心开始,靠行为成就,永生是现世善工的赏报
1.人称义不是因自己里头有义(多3:5,腓3:9),是因信加给我们的(罗3:21)
2.称义不是靠人的努力赚取的
 a.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称义(罗3:20) b.神的义是在律法以外(罗3:21) c.是神的恩典,是白白的(罗3:24) d.不是靠行为(罗4:2-6,弗2:8-9) e.是靠着主耶稣的血(罗5:9) f.是因信称义(罗5:1) g.借着耶稣基督(林前1:30,6:11)
3.成圣才是一生的过程,称义却不是(来12:14),当罪人接受耶稣基督的一刻,他就立即称义,且是永远称义(罗3:24,来10:14,约5:24)
4.是可以肯定的-知道自己有永生(约壹5:13)
5.主成就了一切(约19:30),不是靠人与神合作
6因为他一次献祭,便叫那些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来10:14),我们在神面前的地位是完全公义
7.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约10:28-29)
8.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罗3:28)
9.从始至终都是因着信,不是因着行为。这义是本于信,以以至于信(罗1:17)
1.借着信心(接受一切圣经及遗传的道理).加上行为(或以下的条件)
 (1)洗礼 (2)加入及一直留在教会 (3)爱神,爱邻舍 (4)遵守神的诫命 (5)守圣事(特别是弥撒,告解) (6)祈祷(向马利亚,圣人) (7)行善(念玫瑰经,拜苦路,大赦,画十架) (8)坚持到底 (9)炼狱中受刑罚
1.得救是神的恩典,单单因着信,不是靠人的行为
 a.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弗2:8-9) b.他便救了我们,并不是因我们自己的义(多3:5) c.神救了我们,以圣召召我们,不是按我们的行为,乃是按他的旨意和恩典(提后1:9) d.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称义(罗3:20) e.凡以行律法为本的,都是被咒诅的,(加3:10) f.既是出于恩典,就不在乎行为,(罗11:6) g.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罗10:9)
1.1562年宣布耶稣,马利亚和圣徒的像是可以存留的,也是可以恭敬的,
2.圣经中所说不可拜像仅指异教偶像而言
a不只拜耶稣的像,十字架,受难像,也拜马利亚,约瑟,十二使徒和好些圣人的像 b.天主教将第二条诫命(不可拜偶像)删除,而将第十条诫命分为两条,以满其数
3.敬礼圣像的目的是 (1)恭敬圣像所代表的, (2)能提醒人热心, (3)使人效法他们伟大的精神和爱心, (4)请他们代祷
4.新春祭祖是十分合理因祖先是我们在世之源,祖先牌位不但可以供奉,而且烧香,供鲜花水果,每日敬礼也都可以(天主教要理题解275-276)
1.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跪拜事奉那些像(出20:3-6)
 a.拜像在旧约历史,屡次禁止;,不可作什么虚无的神像(利26:1),要逃避拜偶像的事(林前10:14),拜偶像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国(林前6:9) b.耶和华在何烈山从火中对你们说话的那日,你们没有看见什么形像(申4:15)
2.藉任何像,敬拜'真神'也是惹神忿怒;如拜金牛犊(出32:4),神是忌邪的神(出20:5,34:14)
3.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或真理)拜他(约4:24),不是随自己私意
4.祖先不是神,我们应在生前孝敬他;人死了灵魂归宿他处(阴间或乐园),不能吃祭品;祭祖,烧香也是拜偶像
1.天主教相信基督或圣人的遗物,可以护身并可降福
2.他们有以下的根据:
 (1)出13:19约瑟骸骨 (2)王下13:21碰以利沙骸骨 (3)徒5:21彼得影儿 (4)徒19:11-12保罗手巾,围裙
3.最普遍的遗物是圣人骨头,摩西石版碎片,摩西及亚伦的杖,最后晚餐桌子,荆棘冠冕的剌,十字架铁钉,耶稣内外衣,施洗约翰的头等
1.初期教会没有提拜十架,使徒遗物,神本身才是万福之源头,希西家曾打碎铜蛇(王下18:4)
2.a.约瑟骸骨是显出他信心(来11:22) b.摩西律法禁止人摸死尸(民19:11-13).以色列人没有掘以利沙骸骨出来敬拜 c.彼得影儿,保罗手巾只是媒介,没有叫病人继续用这方法
3.很多遗物是伪造的,现今有十架木头数量多达一只船的容量;钉十架钉子14枚;扎耶稣肋旁枪头4个;没有缝的里衣3件;施洗约翰的头2个
9.求告及拜天使与圣徒
1a.天主教认为每人有一个特别的天使保护
 b.天使和圣徒比我们更蒙神的喜悦,故此他们的祷告更容易蒙应允
 c.在这班圣徒中,最高者是马利亚,其次是使徒
 d.天主教日历中,每年有14个节日为庆祝马利亚,而设,每周六要记念马利亚,很多地方每年五月全月献给了马利亚,1953年被称为马利亚年,3月25日为天使向马利亚报信日,12月8日为圣母无原罪成胎纪念日,他们敬拜马利亚程度已超过了敬拜神或耶稣基督的程度
1.纵有天使保护我们,不等于可以敬拜或求告他
 a.凡受造之物,是不可以被敬拜的(罗1:25)b.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他(太4:9-10)
 c.约翰俯伏拜天使,天使说"千万不可",要敬拜神(启19:9-10,22:8)
 d.耶稣比圣徒更能体恤人,不推却人的祈祷(来4:13),奉主名无论求什么,我必成就(约15:13)
 e.离世的圣徒不是无所不在,能够听人的祷告,求告他们,就是将神性归于他们
 f.在阴间的财主曾向亚伯拉罕祈求,完全无效
1.教会的圣事有七件
 (1)圣洗:洗去原罪,使人重生,成为神儿女 (2)坚振:将圣灵赐给他,坚固属灵生命 (3)圣体:滋养或养育属灵生命 (4)告解:赦免受洗后所犯的大罪,重获生命 (5)敷油:使病人减轻痛苦及赦免罪过 (6)圣秩:使人有权柄执行圣职,在弥撒中祝圣,在告解中赦免人的罪 (7)婚姻:有终身之约束力
2.圣事对得救是必须的,是得救的不二法门,神交托教会,透过圣事,将天主生命分施在我们身上
3.凡说七件圣事不都是耶稣设立的,这人要受咒诅
1.主设立的圣礼只有两种:就是洗礼和圣餐;除这两种圣礼外,全新约中没有任何其它礼仪是主耶稣所吩咐的(太26:26,28:19)
2.除主耶稣之外,别无拯救,不是靠圣事(徒4:12)
 a.天主教藉七圣事将天主教徒由出生直到死亡,完全控制在它的权柄之下 b.得救是本乎恩,因着信,不是藉圣事(弗2:8-9) c.地极的人都当仰望我,就必得救(赛45:22)七圣事将人的眼光转移到圣事上
3.在圣经以外加上什么启示,这人有祸了(启22:18)
1.a人若不是借着洗礼,就不能进天国(约3:5)
 b.洗礼是得救所必须的,若不受洗,罪不得赦,不能得永生(太28:19,可16:16)
2.除去人的原罪和本罪并所有的罪罚,使人与他结合,分享天主的生命,成为天主的儿女和教会一份子
3.洗礼在人心灵印上一个不能磨灭的印记,标明他是属耶稣和教会的人
1.人是因信耶稣得救,约翰福音提信心约100次
 a.主耶稣也没有亲自施洗(约4:2) b.是藉神的道及神的灵重生(彼前1:23,约3:5) c.保罗除了基利司布,司提反,没有给你们一个人施洗(林前1:1:14);.神差遣保罗不是为施洗,乃是为传福音(林前1:17) d.哥尼流已有圣灵(即得救)才受洗(徒10:48) e.信而受洗必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着重信(可16:16) f.在十架上,临死才信主的大盗也没有受洗(路23:43)却可以同主到乐园
2.洗礼不在乎除掉肉体污秽(彼前3:21)
3.圣灵才是信徒的印记(弗1:13)
12.圣体圣事/弥撒
1 a.神父祝圣后,饼和酒变成主的身体和主的 b.主耶稣的身体与血,灵魂,连人性,神性,真正,实在和本质地亲临于祝圣过的饼酒形下 c.饼酒既然是耶稣化身,应该朝拜圣体 d.教会经常在圣堂内保存圣体,供人朝拜
2.弥撒不只记念,也是一个赎罪祭
 a.是重演或重行十字架上的献祭 b.是十字架献祭的延续及更新,将主在十架上代死的功效带给会众 c.主耶稣再一次为我们献祭给神,为人赎罪 d.不但为自己赎罪,还可以为炼狱里的亲友 e.以不流血方式献祭
3.领圣体的果效: (1)赦免小罪,预防大罪 (2)滋养我们灵魂的食粮 (3)使人成圣 (4)助人守神诫命 (5)助人胜过三大敌人(魔鬼,自己,世俗) (6)赚取功德,得着永生
1.饼与酒,只是一种表记,藉主的身体和主的血表明主的死(林前11:24)
 a.不应按字面强解圣经真理,主耶稣曾说我是葡萄树,我就是门,主并没有真的变成葡萄树及门
2.基督在十字架上之死,只此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就已完成了救赎大功
 a.每一次这样做弥撒,就是多一次将主耶稣重钉在十字架上 b.不是多次将自己献上..如今在这未世显现一次把自己献为祭,好除掉罪(来9:25-26) c.靠耶稣只一次献上..,就得以成圣(来10:10) d.但基督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来10:12) e.因为他一次献祭,便叫..人永远完全(来10:14) f.根据耶稣那一次为我们在十架上献上自己为祭,赎了我们的罪,那一次的功效存到永远 g.我们是继续的支取他那一次的功劳而得赦免却不是把耶稣不断的一再拿来献祭 h.十字架的献祭已"完成了"(约19:30)
3.圣餐是记念主的死,激发我们爱主的心,不是圣体本身有什么果效
1.十分要紧,若不肯告解,大罪不能赦,不能得永生.根据:"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不了"(约20:22-23)
2.人在受洗后所犯的大小罪,须在神父面前承认,并求神父予以赦免
3.教会中:教宗,主教,和神父都能赦罪.这是由使徒传下来的
4.告解包括五方面:省察,痛悔,定志改过,告明,补赎:"告明"'是将省察出来的一切罪过,亳不隐瞒,清清楚楚,完完全全地向神父述说
 a.若隐瞒大罪,故意不告,不但瞒下的罪不得赦,而且还犯一条冒告解亵渎的大罪
1(约20:23)是对众门徒说,叫他们到处传悔改赦罪福音,以致人的罪得着赦免
2.人若犯罪,只管坦然无惧,来到施恩宝座前,不是来到神父前(来4:15-16)
 a.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提前2:5) b.保罗要西门祈求主,不是求保罗赦免(徒8:22) c.信徒若犯罪,可直接向神认罪(约壹1:9) d.在十字架上的强盗没有向神父告解,却可到乐园里(路23:42) e.信徒皆是祭司(彼前2:9) f.基督的死..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来10:20) g.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来10:19)
3.除了神以外,谁能赦罪呢(可2:7)
4.神父没有鉴察人隐密事的能力,惟独主是审判人的主(林前4:4-5,徒17:30-31)
1.天主教将罪分为两类:
一类是大罪(重罪,死罪,该死的罪),一类是小罪(轻罪,可恕的罪)
 a.大罪是明知,故意,在重大的事情上严重得罪天主 b.小罪是人在轻微的事情上,不守伦理法则的规定;或在大事上,不遵守道德律,但并不完全了解 c.犯大罪使人不能上天堂犯小罪会减少人的热心,使人渐渐陷于大罪
1.人所犯的一切罪,都足以引致灭亡
 a.罪的工价乃是死(罗6:23) b.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条上跌倒,就是犯了众条(雅2:10) c.若不借着耶稣基督的救赎,任何一样罪都足以使我们永远灭亡 d.只要人肯悔改认罪,神必赦免我们的罪(约壹1:9).凡不悔改的,一切罪都是该死的 e.你们以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么,..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路13:4-5)
1.成义的灵魂于逝世时,若有小罪或罪之暂罚,即进入炼狱.根据:
 (1)今世来世决不得赦免(太12:32) (2)像从火里经过一样(林前3:15) (3)若有半文钱没有还清,你断不能从那里出来(,路12:59,太5:26) (4)最重要根据是在次经里 '他为死了的人献挽回祭,为要使他们由罪恶中得释放'(马加比下12:42-46)
2.炼狱是因人没有完全除去罪的玷污,因此死后不能立刻上天堂,先炼净自己的罪污的地方
 a.现世的人能借着弥撒,祈祷,行善帮助炼狱中的人,减轻他们的痛苦,脱离炼狱,进入天堂 b.炼狱中的痛苦,天主教神学家们意见不同,有的认为每人每日平均犯三十个小罪,每一小罪需受炼狱之苦一日,如此再加上其它大罪,则一个六十岁的人平均必须在炼狱中被烧一千八百年!
1.天主教所引的圣经,一概没有提到炼狱,也都与炼狱毫无关系
 (1)太12:32指亵渎圣灵 (2)林前3:15论基督徒的工程,是关乎赏赐的事 (3)路12:59趁审判未到,要了结对人或对神的亏欠,免致受审 (4)马加比书是次经,不能作为真理
2.与圣经论信徒去世之后的教训,并不相符 (1)离世与基督同在,是好得无比(腓1:23) (2)更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林后5:8) (3)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启14:3) (4)司提反临死说,求主接收我的灵魂(徒7:59) (5)十架上的强盗,主应许,今日就要同我在乐园里(路23:42) (6)信徒死后到乐园,不信的死后到阴间 (7)人的罪因耶稣的救赎,已完全洗净(约壹1:7,来10:14),不是借着炼狱的火
16.圣秩/祭司制
1.是耶稣设立的圣事,赋与蒙召的人特殊恩典及权柄,使他们训导,执行圣事的权力,圣化,管理天主子民并为他们服务,这些人统称圣职人员
2.圣职人员分三级:主教,司铎(神父),执事三级
3.教宗,主教的职权是耶稣通过使徒及其继承人,藉世代相传的圣秩礼所授与的,司铎及执事的职权则由主教借着圣秩礼而授与的
4.由圣秩圣事祝圣的司祭为教会的结构所必须的,没有主教,司铎和执事就不能称之为教会
1.圣经没有提到主设立一班特殊阶级的人(主教,神父),并赐他们权柄使人与神和好藉弥撒及告解
2.在新约书中,没有一处提到教会中,有献祭的祭坛,也没有一处提到教会中,有祭司的团体
3.耶稣基督作永远的祭司已取代了旧约的祭司(来7:11-24)
4.耶稣已为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来10:19),人可以直接来到神面前,所以不应再有祭司制度
5.每一位信徒都是祭司(彼前2:9,启1:5-6)
1.只有决心遵守独身的人才能成为神父
1.婚姻是神为人设立的,是神圣的(创2:18)
 a.彼得也有妻子(林前9:5) b.保罗说"禁止嫁娶"是鬼魔道理(提前4:3) c.教会有职份的人也有妻子(提前3:2) d.旧约很多圣徒也有妻子 e.违背自然律,欲火攻心,易犯淫乱罪(林前7:9) f.独身是神的恩赐(太19:11)
18.大赦或赎罪票
1.大赦就是教会仰赖耶稣基督,圣母,及诸圣人的功劳或补赎宝藏,在告解以外赦免人因罪过而应受的暂罚
 a.教皇是基督耶稣的代表人,有权从教会宝藏(功德库)中支取余德给需要的人,给与的方式是一张赎罪票
 b.大赦可应用于在炼狱中亡者
 c.曾有一种赎罪票发行于1517年,当时罗马教皇急需大笔款项重修圣彼得大教堂,遂差遣代表四出售卖赎罪票,该票可使购票人已死之亲属立刻脱离炼狱,直升天堂;教皇代表说,当你们的钱落在这钱柜中而发出响声时,他们的灵魂就立刻被释放升入天国了
 d.时至今日赎罪票的制度仍然在各种不同方式下进行
1.基督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就在神的右边坐下了(来10:12),我们只需信靠耶稣所成就的救恩,不需什么赎罪票
 a.大赦或赎罪票是亳无根据的
 b.一切圣人和马利亚都需要救主耶稣的救恩才能得救,自己不可能有任何功德,更谈不到有功德可以分给别人
 c.耶稣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不是单为我们的罪,也是为普天下人的罪(约壹2:2),主在十架上已经一次而永远的解决了我们的罪,我们只需相信就能得着,
 d.耶稣的血能洗净我们一切的罪
基督教会三大传统教义对比表
圣灵发自父子
圣灵发自圣父和圣子
圣灵发自圣父
圣经+反圣经的传统教皇无误论
圣经+反圣经的传统
圣徒和神甫是基督和人之间的中保,圣母马利亚是合作救主
神甫是基督和人之间的中保
唯独本于恩典
唯独借着信心
唯独彰显荣耀
凭借圣礼得救成圣;根据行为多次得救;数信徒死后封圣;炼狱说、无玷圣母说
凭借圣像前的忏悔成圣,根据行为多次得救
众教会互为肢体,基督为元首
梵帝冈为众教会之母教皇是基督在人间的代表
众教会互为肢体,拜占廷主教为牧人之首(土耳其立国前)
回避此问题,但领用有酵饼
无圣品人制度,有男女圣职,可结婚;但圣职不必要
修道院制度和圣品人制度:终身修道者和圣品人不得结婚
黑圣品人终生独身
白圣品人可以结婚
基督教与佛教
一位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创造宇宙万物的全能者。
否定上帝的存在与创造,世界的成因是依循成、住、坏、空的自然定律循环。
上帝的独生子,祂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为世人的罪死在十字架上。
佛教中无任何一位为世人的罪而死,人必须为自己的罪负责。
苦难来自人的罪,当人向心中的欲望(试探)屈服时,他就会犯罪,而罪的结果就是灵性的死亡与生命的苦难。
受苦是人生的一部分,也是普世性的,而痛苦的根源是来自人性中的贪、嗔、痴。
靠着耶稣基督的救赎并接受耶稣基督为生命的救主,罪可得赦免。
唯有靠着自己努力修行以除去各种欲望(七情六欲),并多行善功,直到功德圆满才能得到解脱。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
成为救赎主。
及未尽回教信仰五柱中的责任(:1.2.3.4.5.)
 基督教与犹太教
传统犹太人
的神。(13~1719;14) &&
,而非三位一体的上帝。
()(18~231023)
,但上帝赋予人自由的权柄,在行善与作恶之间作决择。每个人都应为他自己负责。
罪得赦免,乃是因着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及愿意接受耶稣基督成为生命的救主(24389) &&&&&&
并过着敬虔与道德的生活而获得上帝的救恩。 &&&&&
(45131446301524)
。更不是道成肉身来到世上的上帝。 &&&&
基督教与印度教
。祂完全无罪,也是真实存在的,且是独一的。
和沉思默想及行善自制才能获得解脱进入涅盘。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先知观&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共同构成了天启的一神教(monotheism)传统。这个一神教传统的共同特征是:信仰唯一的造物主,造物主通过特定的人(先知)传达他的启示,这些启示构成了人类生活的指南。犹太教的《托拉》、基督教的《圣经》和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就是来自唯一造物主的启示的汇集。“先知”是一神教传统中特有的概念,特指那些被造物主所拣选的、负责传达来自造物主信息的人,在三大一神教中,对先知的理解有同有异,下文将简要加以叙述。一、犹太教的先知观摩西·迈蒙尼德(Moses Maimonides)于1160年在《密西拿》(Mishnah)中第一次归纳了犹太教的十三条信仰条款,其中第6、7条是关于先知的:“先知向世人所传达造物主的一切话语皆真实无误;先知摩西是真实的,摩西是先知之父,是最伟大的先知”[①]。这是理解犹太教先知观的钥匙。“先知”(希伯来语Navia)一词的原意是“为上帝精神所感动的讲话者或布道者”,也称为“上帝消息的传递者”。造物主拣选先知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具备完美人格的人,“杰出的智力和心灵修养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②]。先知绝大多数为希伯来先知,只有7位非希伯来人。而在希伯来先知中,摩西(穆斯林称为“穆萨”)是最伟大的先知之一,造物主授予他的启示是所有后来的先知们赖以汲取的源泉。“摩西既说出了别的先知的话,也说出了自己的话,凡预言的人只不过是表述了摩西预言的精义而已。”[③] 因此造物主降示给摩西的启示《托拉》(希伯来语Torah,又译“律法书”或“摩西五经”;穆斯林所称的“讨拉特”)是犹太教最高经典。摩西之后的先知只是重复《托拉》的启示、呼唤人们信仰唯一的主宰,而没有增加或减少摩西所受的启示。犹太教经典记载了48位男先知和7位女先知的事迹。这些先知包括犹太人的著名祖先及今天我们在《旧约》中所能看到的先知(基督教也承认的先知,下文还将论及)。摩西之后的先知,其能力和接受启示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认为,耶路撒冷的第一圣殿被毁以后(前586年),接受造物主的启示并传达预言的能力在犹太人中也随之停息了:“从圣殿被毁的那天起,先知们的预言禀赋便被拿走,而给了贤人”[④]。希伯来圣经的闭合意味着先知时代的结束,从此开启了持续至今的拉比(意为教师,类似伊斯兰教的阿訇)犹太教时期。二、基督教的先知观在希伯来圣经闭合以后400多年,诞生了一位一神教的伟大复兴者:拿撒勒人耶稣(穆斯林称为“尔萨”)。他的门徒后来创立了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基督教一方面继承了希伯来圣经,称之为《旧约》,另一方面以耶稣门徒记载耶稣生平的“福音书”和“使徒书信”为主汇集成了《新约》。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的先知传统,又对其进行了发展和改造。基督教中的先知(Prophet)也称为神的使者(messenger of God)。基督教认为,《圣经》中第一位自称为“先知”的是摩西,而《申命记》中摩西讲述了上帝兴起先知的许诺:“耶和华就对我说:'他们所说的是。我必在他们弟兄中间,给他们兴起一位先知象你。我要将当说的话传给他;他要将我一切所要吩咐都传给他们。谁不听他奉我名所说的话,我必讨谁的罪。’”(申18:17-19)这段话是理解先知的关键,它表明:第一,上帝许诺要在人类中兴起先知;第二,摩西是一位先知,是先知的表率;第三,先知的职能是传达上帝的信息。在《旧约》中,《摩西五经》(创世记到申命记)之后的部分是“前先知书”四卷。《约书亚》记中并未出现“先知”称谓。在《士师记》中提到了女先知底波拉(士4:4-5)。从撒母耳时代开始,以色列立国,从士师时代进入王国时期。出现了“礼仪先知”(Cultic Prophets),如拿单、以利亚、以利沙及米该雅等。这些先知的话语多于神迹,信息不多,没有单独成书,所以又称“口传先知”,这部分书卷称为“前先知书”。前8世纪阿摩司起,进入“书写先知”的时代,直至前6世纪的玛拉基为止。这一时期的著作构成了《圣经》先知文学的主体,是《旧约》的第四部分“先知书”,包括四大本先知书和十二本小先知书。先知著作的核心思想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认主独一”,耶和华为唯一的真神。先知号召人类认识唯一主的公义与作为、审判与救恩。第二,“圣洁”。接近上帝就必须使自己成为圣洁,因为神是圣洁的。人类的罪污染了大地,人只有寻求神,遵守他的诫命,才能获得救恩。第三,预言“弥塞亚”的来临。上帝将要派遣一位弥塞亚拯救人类。对基督教来说,这第三点是最重要的:因为耶稣就是先知们预言的那位弥塞亚。对基督教来说,先知的职能是传达神的信息,但这信息的高潮部分不再是犹太教的对摩西所受启示的一再强化,而是落实到最重要的一个预言:耶稣基督的来临。基督教认为整个《旧约》都在于为耶稣的诞生做铺垫,耶稣是“道成肉身”的上帝,是先知传统的终结。因为耶稣所带来的是直接来自上帝的、彻底的救恩,作为“三位一体”中的一位的“圣子”耶稣基督的出场,使得先知作为上帝代言人的角色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三、伊斯兰教的先知观伊斯兰教是一神教传统最晚出的一个,也是最彻底的一神教。在《古兰经》中,先知穆罕默德得到的启示宣称他的使命是复兴“易卜拉欣(亚伯拉罕)的宗教”:“然后,我启示你说:'你应当遵守信奉正教的易卜拉欣的宗教。他不是以物配主的。’”(《古兰经》16:123)因此,伊斯兰教义有抛弃基督教义向犹太教一神传统回归的倾向,但又有自成一体的教义体系和特点。下面我们将举先知观的例子来说明。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之一是“信使者(先知)”。在《古兰经》中,先知的地位和作用比之前两个宗教更具统一性和根本性。穆斯林学者对先知这一概念的讨论也更加清晰明了。在阿拉伯语中,有两个词语与之相关:一是al-Rasūl(复数al-Rusul),意为“使者”;一是al-Nabiy(复数al-Anbiyā’),意为“先知”。穆斯林学者区分了两个概念:先知是直接领受真主启示,能做出预言的人(如《旧约·先知书》中的各位先知);使者则是有明证和教律,负有真主委任的专门使命的人,是先知中的一部分人。在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穆斯林学者进一步使用四个词汇对先知和使者进行了区分:1、列圣(al-Anbiyā’)。真主虽没有对他们直接下达命令,他们也无自己的经典和教律,但他们遵循前代使者传达的信息,并能言传身教。据说有12万4千多的列圣。2、钦圣(al-Mursalūn)。真主曾分别降启示于他们,各有自己的经典和教律。据说有313人。3、大圣(Ulu al-'Izmi)。不仅接受启示,有经典和教律,而且更有建树和发展的使者。一般认为有18位,其中最著名的是努哈(诺亚)、易卜拉欣(亚伯拉罕)、穆萨(摩西)、尔萨(耶稣)、穆罕默德等五位。4、至圣(Khātam al-Anbiyā’)。仅指使者穆罕默德一人,因为他是最后的一位先知,是完美了先知使命的“封印的使者”,《古兰经》说:“穆罕默德不是你们中任何男人的父亲,而是真主的使者,和众先知的封印。真主是全知万物的。”(33:40)与《圣经》中的先知传统主要为希伯来民族先知不同的是,《古兰经》指出先知的使命虽有民族和地域的差别,但先知身份本身是普世性的:“我在每个民族中,确已派遣一个使者,说:'你们应当崇拜真主,当远离恶魔。’”(古16:36)所有的先知的信息都是关于“认主独一”的,都是人类的警告者(以火狱)和报喜者(以天堂)。因此,《古兰经》强调对所有先知的尊敬和接受:“……他们人人都确信真主和他的众天神,一切经典和众使者。[他们说]:'我们对于他的任何使者,都不加以歧视’”(《古兰经》2:285)。结 语三大一神教传统关于先知的定位基本是一致的:(1)先知是传达来自造物主的信息的人;(2)先知信息的核心是对唯一造物主的信仰和崇拜;(3)人类历史上曾有过很多的先知。但三大一神教的先知观又有着明显的区别:(1)犹太教的先知系统是高潮在前、余波在后。认摩西为众先知之父,此后的先知只是重复、阐发摩西接受的启示而已。因此犹太教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不允许对摩西教义的修改或发展。(2)基督教的先知系统重点转移,先知的职责是用语言、行为和经历等预言耶稣基督的来临;先知是“开路先锋”,最后到来的是派遣先知的那位上帝自己。(3)伊斯兰教的先知系统是高潮在后,由民族性向普世性的演进:前代先知的使命都是民族性的,而使者穆罕默德的使命是集大成的普世性:《古兰经》说:“我派遣你,只为怜悯全世界的人。”(《古兰经》21:107)&
不论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其起源都与犹太教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犹太人在西方受了两千年的歧视与迫害,其中基督教会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但是基督教在最初却是产生于犹太人之中、有几分“异端”的一个小教派。基督教的《圣经》前半部分称为“旧约”,其实就是犹太教的《圣经》。由阿拉伯游牧民族发明的伊斯兰教,在对“阿拉”的崇拜及阿拉伯民族起源的解释上,也都取源于犹太《圣经》。与基督教不同的是,伊斯兰教在历史上对犹太人通常都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只是到了二十世纪,在欧洲受迫害的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重建自己的民族国家,造成以阿冲突之后,才有了当今世界伊斯兰教徒对犹太人的敌视。&
世界上有很多宗教,大致分两类:天启宗教与人创宗教。所谓天启宗教即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人创宗教即佛教、道教等。如果认真研究一下犹太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其实都是一神教。按时间顺序说,先启的宗教不承认后启的宗教,即犹太教不承认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后启的伊斯兰教承认犹太教与基督教,但是犹太教的《旧约》与基督教的《新旧约》都有人改的成份,故伊斯兰教不承认这些改动的成份。这也就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最主要的分歧,即基督教改动后的教义“三位一体”说。基督教有时候把基督(即耶稣)与上帝混为一谈。&其实从实质上说,两个宗教信仰的都是一个真神,只是基督教对上帝的解释有人为的成份。《古兰经》从1400年前降示至今,全世界的阿拉伯语版基督教信仰的耶和华(上帝)和伊斯兰教信仰的真主是同一个神。只是两者对神的认识有所不同。基督教认为耶和华是三位一体的,其中耶稣是第二个位格。&伊斯兰教的真主(耶和华)是绝对独一的,耶稣是凡人,是真主的使者。&基督教--信奉的上帝是三位一体的耶和华(雅威)。把耶稣看做上帝的第二个位格。认为耶稣即是耶和华的化身又是耶和华的独生子,耶稣具有人性和神性。基督教认为耶稣就是犹太教等待的弥赛亚。认为犹太人违背了上帝和以色列人定的约(即旧约),所以派他的儿子耶稣作为弥赛亚(救世主)以自己的生命为人类赎罪,不仅和以色列人而且和全体人类订立“新约”。&伊斯兰教--认为耶稣就是弥赛亚,是因为基督教把耶稣神化,导致犹太教无法接受。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真主分别启示给穆萨(摩西),尔撒(耶稣),穆罕默德的宗教,是真主为了怜悯人类给人类派遣使者传播真理,当使者的教民偏离正道的时,真主继续派遣新的使者来纠正偏离的正道,其中部分使者有真主降示的天经。历史就这样一直延续下去,真主总共给人类派遣了12万4千多使者,降示天经100多部,但以前的天经已经失传,失散,失真。真主在每个时代给每个民族都派遣过使者,但大多数民族不承认真主的使者。最伟大的六位使者是亚当(阿丹),诺亚(努哈),亚伯拉罕(易卜拉欣),摩西(穆萨),耶稣(尔撒),穆罕默德。最主要的天经是《旧约》,《宰逋尔》,《新约》,《古兰经》。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使者,他纠正了已经偏离耶稣教导的基督教。《古兰经》是最后一部最完善的天经(启示),是纠正已经失真的《圣经》。《古兰经》是众经中最权威的。 &
伊斯兰教认为三位一体是对一神教的背弃,是一种变相的多神教。因此,伊斯兰教反对三位一体、上帝之子、耶稣神性、原罪、赎罪。所以他们不相信上帝会有儿子。几个主要的差别: 1 对主的认识,是被人格化的三位一体还是无法语言描述的 独一的 主 2 是否承认穆罕默德(求主福安)圣人是主的使者 3 是否承认古兰&再加上一条,基督教徒相信"原罪论"~即是人一生下来便是有罪的,但是在我们伊斯兰,人一生下就像是一张白纸,我们要成年之后,才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最大的分歧来自基督教的“三位一体”学说。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或许是人们从宗教方面极力表达“至高无上”这个概念达到极点,而且成为一个迷。如今没有基础基督教徒能够对其进行彻底的解释。&【三位一体的定义】基督教把圣父、圣子、圣灵称为三位一体,也就是三个位格、一个本体;本体又称为本原、本质等。基督教认为:上帝是独一的;圣父完全是上帝,圣子完全是上帝,圣灵完全是上帝;圣父不是圣子,圣子不是圣灵,圣灵不是圣父。换句话说:圣父的神性、圣子的神性和圣灵的神性,本质上是同一个神性。三一论不是组合论,也不是形态论,又不是动态论,更不是多神论或泛神论。按照基督教的说法:相信与否定三位一体,是正统与非正统信仰的分水岭。基督教说它是非一般大脑能理解的神学理论,人的理智不能测量三位一体,人的逻辑也不能解释这个教义,所以只能服从布道者的学说,不能提出疑问。虽然三位一体这个名词在《圣经》中没有出现过,但基督教说这个教义在《圣经》中有所暗示。在初期教会,因为有否定三位一体的派别兴起,所以必须研究这个教义,以规范教义。&三位一体理论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耶稣离去后基督教因教派斗争而使用议会的方式确立的,但是基督教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耶稣从未说过父、子、灵是三位一体的天主,门徒也从未这样宣讲过,初世纪的基督徒也无此信仰,第一世纪的基督徒没有三位一体的观念,因为他们不用本质和位格这类哲学字词来讨论上帝。第一世纪的基督徒的确尊敬耶稣和崇拜天父上帝,也是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受洗。基督教神学成就于保罗及其他门徒之手.把救世主耶稣的崇拜补充了进去.主要思想是:耶稣不但是先知,而且确实是神,他为我们的罪过而死,他以自己受难来拯救人类.随后发展出来三位一体的教义,最先使用三位一体这个哲学用词的,是拉丁教父特土良(公元125年-230年)。
早在公元1世纪期间,有关圣子的性质问题导致了伊比奥尼教派和诺斯替教派的互相对立的两种异端。到了该世纪末,这两种异端都被第四福音书的作者圣约翰所驳倒,他用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柏拉图的宇宙论:他解释说,耶稣基督就是柏拉图所谓的逻各斯,或理智的化身,而这理智对于上帝则是与生俱来的。公元313年的“米兰敕令”使基督教恢复了平静和安宁。之后,有关三位一体的论争又开始了,并且这种宗教纷争的火焰也迅速从学术界传到教士中,传到人民中,传到罗马帝国各省(包括巴勒斯坦和埃及)。在多年的争论之后,圣父圣子同体的学说在具有最高权威的尼西亚会议上得到了确认,后来希腊、拉丁、东方以及新教的教会都一致同意它是基督教的根本信条。 &
当时一位在普瓦蒂埃的主教的一段话记述了这种争论:“同样可悲,也同样危险的一件事是,人间有多少种观点就有多少种教义,有多少种思想倾向就有多少种宗教学说,有多少种错误就有多少种不敬神的缘由;因为我们全都随意制订信条,并随意对它们进行解释。对本体同一说问题接连举行的宗教会议上,在这次会上被否定,下次会上又被接受,再下次会上又被取消了。在那段令人痛心的日子里,圣父和圣子的部分或全部相似的问题竟变成了争论的题目。每一年,不,每个月,我都在制订新的信条,以描述那些看不见的不解之谜。我们为我们所做的事忏悔,我们为那些忏悔的人辩护,我们又诅咒那些我们为之辩护的人。我们或者谴责在我们之中出现的别人的学说,或者谴责在别人之中出现的我们的学说;于是,不惜相互把对方撕成碎片,我们彼此成为对方毁灭的根源。” &
而一位历史学家-阿米阿努斯则记述为:“基督教本身是十分简单的,但他(君士坦提乌斯)却把它和愚蠢的迷信混为一谈了。他非但不用自己的权威使各方和解,却反而通过口头上的争辩使得被他无聊的好奇心所挑起的分歧日益扩大和四处传播。大道上整天奔驰着来自四面八方参加他们所谓的宗教会议的主教们的马队;而在他们尽力使得整个教派统一于他们的特殊观点的时候,公共驿站的全部设施几乎已被他们如此匆促、频繁的奔忙毁灭殆尽了。”在19世纪撰写的法国《拉鲁斯百科全书》中关于认一论和三位一体的词条时写道: “三位一体的信条在《旧约》、《新约》、《使徒行传》以及这些使徒的弟子并不存在,但是却被天主教会、传统的基督教派别奉为教义信条。这两派都宣称,三位一体一直以来便为所有基督徒所接受,但是,我们手中的历史证据却显示,这个信条是如何出现、发展,并最后成为基督教会教义的。”&
拉鲁斯百科全书又写道: “在那个时代,信仰耶稣的人性是早期教会中改宗基督教的犹太人在很长一个时期的主流信仰。拿撒勒城的基督教徒和所有由犹太人组成的基督教派中都认为耶稣只是一个受到圣灵的支持人,他们中没有任何人指责别人是宣扬异端和无神论者。这之后,随着那些偶像崇拜者的改宗基督教,才出现了一些原来没有的基督教教义。&
在基督教认可的天主教百科全书中也承认,早期的基督徒并不知道三位一体说,这一原则是在公元四世纪才添加到基督教义中的。这套大百科全书写道: “在二十世纪后期,我们要想清楚、客观地阐释神圣的三位一体的来龙去脉、历史演进及期神学的解释,无疑是困难的。讨论三位一体就像学讨论不确定的阴影,这对于罗马天主教会和其它基督教会来说都是一样的。”&
在另外一章中,这本天主教的大百科全书中还写道: “在公元四世纪末之前,这种后来被冠以三位一体原则之名的说法,在基督教生活和宗教仪式中从未出现过,我们在耶稣的门徒中也找不到任何与三位一体相似的思想或观念。”&
【犹太教的观点】 犹太教反对三位一体。也不相信耶稣是弥赛亚。因为《旧约》有说明: 8:22: “和华造化的起头、在太初创造万物之先、就有了我。” 4:39 :“所以今日你要知道、也要记在心上、天上地下、惟有耶和华他是神、除他以外、再无别神。” 6:4 :“以色列阿、你要听.耶和华 我们神是独一的主。” 《旧约》关于弥赛亚的主要预言是:弥赛亚是一位先知、学者和虔诚的君王,而不是神。他将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安宁;把流散中的犹太人聚拢在以色列的土地;重建耶路撒冷圣殿。耶稣出现后,圣殿被毁了七次;犹太人被迫流散到世界各地。而在过去的2000年中,我们甚至没有一天和平的日子。犹太教说这些足以证明耶稣不是弥赛亚。
【阿里乌派的观点】 阿里乌教派(或称亚流主义学派、阿里乌主义、亚流主义),是基督教历史上一个被视为异端的派别。由曾任亚历山大主教的阿利乌(或译亚流)(公元250年—336年)领导的基督教派别。此派根据《圣经》所载,认为耶稣次于天父和反对教会占有大量财富。阿里乌教派的主张是有根据的,例如: 在耶和华造化的起头、在太初创造万物之先、就有了我。(《旧约》8:22 ) 至于那个日子,那个时刻,谁也不知道,天上的天使不知道,儿子也不知道,只有父亲知道。(《马太福音》24:36) 耶稣对他们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子凭着自己不能作甚么、惟有看见父所作的、子才能作.父所作的事、子也照样作。(《约翰福音》5:19) 耶稣说、我的教训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来者的。(《约翰福音》7:16) 你们听见我对你们说了、我去还要到你们这里来。你们若爱我、因我到父那里去、就必喜乐、因为父是比我大的。(《约翰福音》14:28) 若不是圣灵感动的,没有人说耶稣是主的”。(林前12:3) 这些经文都是此派理论的依据。由于此理论与教父俄利根所提出的“永远生出”的概念有矛盾。而同时代的教父亚他那修的论调为“若以耶稣为受造者,就是否认相信他而得救并与神联合。”、“耶稣是从圣父的本质中而生出来的。”和“耶稣与父同质的。”因此,两派在神学的争论成为无止无休论战。此神学争论被提到公元325年的基督教大公会议(即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中讨论,结果此派被斥为异端。其后更被驱逐和迫害。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结束后,因会大公议中采用了关键性字词--“圣子与圣父同质”,耶稣与天父的争论仍持续。东方教会的主教们竟多数拒绝《尼西亚信经》。而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神学态度上的变更和其后罗马皇帝的支持,阿里乌教派的势力得以保存。直到公元380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的召开,圣灵被接纳为三位一体的神格,而阿里乌教派再次被斥为异端。到此时,三位一体的神学思想基本上已确立。阿里乌教派从此大势已去,只在日耳曼人中存在。最后待伊斯兰教兴起时,该教派加入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观点】 伊斯兰教反对三位一体的观念特别强烈,因为《古兰经》有说明。 在真主看来,尔撒(耶稣)确是象阿丹(亚当)一样的。他(真主)用土创造阿丹,然后他对他说:'有’,他就有了。(3:59) 又因为他们说:“我们确已杀死麦尔彦之子麦西哈.尔撒(耶稣),真主的使者。”他们没有杀死他,也没有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但他们不明白这件事的真相。 为尔撒而争论的人,对于他的被杀害,确是在迷惑之中。他们对于这件事, 毫无认识,不过根据猜想罢了。他们没能确实地杀死他。 不然,真主已把他(耶稣)擢升到自己那里。真主是万能的,是至睿的。(4:157-158) 妄言真主就是麦尔彦之子麦西哈(耶稣)的人,确已不信道了。麦西哈曾说:“以色列的后裔啊!你们当崇拜真主--我的主,和你们的主。谁以物配主,真主必禁止谁入乐园,他的归宿是火狱。不义的人,绝没有任何援助者。” 妄言真主确是三位中的一位的人,确已不信道了。除独一的主宰外,绝无应受崇拜的。如果他们不停止妄言,那末,他们中不信道的人,必遭痛苦的刑罚。(5:72-73) 他们说:“至仁主收养儿子。” 你们确已犯了一件重大罪行。为了那件罪行, 天几乎要破,地几乎要裂,山几乎要崩。 这是因为他们妄称人为至仁主的儿子。 至仁主不会收养儿子, 凡在天地间的,将来没有一个不像奴仆一样归依至仁主的。(19:88-93) 伊斯兰教的观点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真主分别启示给穆萨(摩西),尔撒(耶稣),穆罕默德的宗教,是真主为了怜悯人类给人类派遣使者传播真理,当使者的教民偏离正道的时,真主继续派遣新的使者来纠正偏离的正道,其中部分使者有真主降示的天经。历史就这样一直延续下去,真主总共给人类派遣了12万4千多使者,降示天经100多部(伊斯兰教认为以前的天经已经失传,失散,失真)。真主在每个时代给每个民族都派遣过使者,但大多数民族不承认真主的使者。最伟大的六位使者是亚当(阿丹),诺亚(奴哈),亚伯拉罕(易卜拉欣),摩西(穆萨),耶稣(尔撒),穆罕默德。最主要的天经是《旧约》,《宰逋尔》,《新约》,《古兰经》。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使者,他纠正了已经偏离耶稣教导的基督教。《古兰经》是最后一部最完善的天经,是纠正已经失真的《圣经》。 伊斯兰教认为三位一体是对一神教的背弃,是一种变相的多神教。 因此,伊斯兰教反对三位一体、上帝之子、耶稣神性、原罪、赎罪。【牛顿的观点】 牛顿是早期基督教的一神论者(后来的学者认为,牛顿应该属于阿里乌教派,还甚至认为牛顿是个穆斯林)。他相信耶稣高于众先知,耶稣是人间代行上帝之职,但耶稣不应与上帝具有同等地位。在很早期的生活中,牛顿就在三一学院里抛弃了所谓基督教认为的正统信仰,认为耶稣是上帝创造的凡人而不是上帝的化身。他完全反对古代权威的解释,而认为“三位一体”的教义应该是后来伪造的。为此还写过广泛的反三位一体的小册子。他曾揭穿教会三位一体说的造假,因原来的《约翰福音》第五章第7节原本并没『并且有圣灵作见证,因为圣灵就是真理。』这段话,这段话是在伊拉兹马斯新约第三版{third edition of Erasmus's New Testament }才被添加进去的,是属于狡诈的行为。牛顿持反三位一体主张,因此,他不接受英国国教会的39条信纲(即国教会选定的39种宗教经典),甚至多次拒绝接受神职。除了反三位一体,他还反原罪,赎罪。【塞尔维特的观点】 弥贵尔·塞尔维特。是一名神学家、医生和人文学家。他的兴趣包括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和法学,以及圣经、数学、解剖学和药物学的研究。他因对以上多个领域的贡献而闻名,尤其是其中的药物学和神学。 他在1531年七月发表了De trinitatis erroribus(论三位一体之谬误)一书;第二年又发表了Dialogorum de Trinitate(关于三位一体的对话)及De Iustitia Regni Christi(论基督统治的合理性)。塞尔维特在这些书中建立的神学理论包括,三位一体的信条并非基于《圣经》的教义,而是来自于(希腊)哲学家在他看来具有欺骗性的学说。他认为自己是在倡导回归福音书及早期教会父老的简单与真实,在一定程度上,他也希望抛弃三位一体的教义可以使基督教更有感染力,而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都是严格的一神宗教。他于1553年出版了包含反三位一体观点的Christianismi Restitutio,此前数年他将该书原稿寄给加尔文,并初次使用化名“米歇尔·德·维伦努”(Michel de Villeneuve)与之通信。加尔文在给塞尔维特的信中写道:“我既不仇恨,也不鄙视你;我也不愿对你施以迫害;但对于你这听来几近侮辱又如此大胆的教义我会坚硬得如同钢铁一般。”其后他们通信中的讨论变得愈加激烈,最终加尔文不再回复。他对塞尔维特渐深的痛恨源于其异端的观点以及塞氏那种糅合了优越感以及人身攻击的语气。在日给朋友威廉·法瑞尔(William Farel)的信中谈到塞尔维特时,加尔文说,“如果他来这里,如果我还有任何威信,我永不会允许他活着离开”)。日,法国异端裁判所“在日内瓦牧师,加尔文呈上的17封书信的帮助下”裁定塞尔维特异端罪成立,判决与其著作一同处以火刑。在审判中,弥贵尔·塞尔维特被控犯有两罪,传播和宣讲反对三位一体论以及反对婴儿受洗。塞尔维特曾经说婴儿受洗“是魔鬼的造物,是毁坏整个基督教的地狱的谎言”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把普通的基督教传统说成“是魔鬼的”这一言论使他在审判中很难找到盟友。尽管如此,卡斯特利奥(Sebastian Castellio)仍然指责了对塞尔维特的处决,并因这整个事件开始严厉地抨击加尔文。10月24日,塞尔维特因否定三位一体和婴儿洗礼的罪名被判处火刑。据说他曾经对审问者说:“我会燃烧,但这只是个事件。我们的讨论会在永恒中继续。”历史学家们记录下他的遗言是:“耶稣啊,永恒的主的圣子,将你的慈悲降于我吧。” 由于塞尔维特拒绝三位一体并因此被当成异端烧死,他被认为是一位论派的第一个殉道者。后来,一位论派与普救派合并成为现代的一神普救派,其中一位论派发生了重大改变,塞尔维特的观点已经与现在的教义不十分相关了。一些学者认为他的观点更接近赛贝里派或阿里乌派,更或者他自成一派。无论如何,美国一神普救派的教堂还是因为他而以“塞尔维特”命名。【一位论派】 十四世纪宗教改革期间,一些宗教改革家强调圣经和理性是信仰的唯一根据,重倡上帝一位论。他们遭到了天主教会的反对,路德、加尔文、茨温利等宗教改革家也不同意这种观点。当时主要的一位论派神学家有西班牙的塞尔维特、波兰的索西尼、英国的比德勒和林西、法国的蒲力斯特里等。林西于1773年脱离英国圣公会,在伦敦创立一位论派教堂,并修改圣公会的公祷书。蒲力斯特里则于1794年移居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建立教会。一位论派作为有组织的运动首先于16-17世纪出现于匈牙利和波兰,其后才传到英、美等国。1813年,英国一位论派得到国会承认,1825年成立了英国与国外一位论者协会。19世纪英国有影响的一位论派牧师马提诺主张宗教真理不能违背人的理性,信基督教不一定要相信福音书中的神迹奇事。为了调和宗教与科学的矛盾,他把上帝哲理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督教 天主教 新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