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我的爷爷作文600字部队准确的部队名称,我们想找到他的遗体(英烈网登记的安葬地址不对)

&&&新闻热线:021-
武鸣一家三代义务守护烈士墓 烈士的亲人终被找到
&nbsp&nbsp&nbsp&nbsp原标题:武鸣一家三代义务守护烈士墓 烈士的亲人终被找到&nbsp&nbsp&nbsp&nbsp武鸣潘家三代义务守护烈士墓并希望为烈士寻亲&nbsp&nbsp&nbsp&nbsp本报5年前对此事的报道,等到迟来的惊喜――&nbsp&nbsp&nbsp&nbsp烈士牺牲67年后 他的亲人找到了!&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哈尔滨日报记者叶勇(右)在采访烈士谷振忠的侄子谷永清&nbsp&nbsp&nbsp&nbsp核心提示&nbsp&nbsp&nbsp&nbsp1950年,解放军第39军152师454团在广西武鸣锣圩镇剿匪,两名年轻的战士谷振忠和刘芬被土匪杀害牺牲,当地村民潘世荣亲手将两位烈士埋葬,从此潘家人年年自发祭扫烈士墓,2012年,潘家人向本报记者求助,希望能找到两位烈士的亲人,但一直未能如愿。&nbsp&nbsp&nbsp&nbsp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时隔5年之后,哈尔滨日报的记者突然致电本报记者,提起日本报对潘家人为烈士守墓的那篇报道。原来,近日从黑龙江传来好消息,烈士的家乡和家人信息已被找到。经过两地媒体联动,记者采访到了谷振忠烈士的亲侄子。5年了,潘家人终于等来了本报的这篇后续报道。&nbsp&nbsp&nbsp&nbsp当年报道&nbsp&nbsp&nbsp&nbsp5年后突然有了回音&nbsp&nbsp&nbsp&nbsp“是当代生活报的冯记者吗?你还记不记得5年前你写过的潘家人守护谷振忠和刘芬烈士墓的故事?”6月28日下午,记者突然接到一个来自上海的电话。&nbsp&nbsp&nbsp&nbsp电话那头是一位女士,自称是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52师的革命后人白玉芳,出生于哈尔滨市双城区,目前居住在上海。白玉芳的父亲曾随四野南征北战,目睹了无数牺牲在他乡的英烈被就地掩埋,与家人失去联系。受到父亲的影响和嘱托,白玉芳和一批152师指战员的后代及众多爱心人士,多年来积极为身葬异地的烈士寻找亲人。在搜索整理资料的过程中,白玉芳无意看到了本报日的报道,报道中提到的谷振忠和刘芬两位烈士都曾是152师454团的战士。白玉芳等人立即根据本报报道中提供的线索,开始寻找两位烈士的家乡和其亲人。&nbsp&nbsp&nbsp&nbsp按照谷振忠、刘芬烈士墓上的记载,二人均来自“东北省辽江县”。但大家几番查询,都没有发现辽江县的记载。根据潘世荣的妻子兰志英回忆,两位烈士曾自称是黑龙江人,部队番号是四野152师454团。&nbsp&nbsp&nbsp&nbsp根据白玉芳等人掌握,152师是1948年在哈尔滨双城成立的,战士绝大多数来自于哈尔滨市及周边县市,他们开始对哈尔滨市周边的烈士名录进行逐一筛查。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天后,哈尔滨市宾县地方志副主编张福平在翻阅《宾县志》()时,在“人物”中查到了这样一段记载:“谷振忠,宾县民和乡太和村人,1924年生。1947年4月参军,1950年于广西剿匪战斗中牺牲,时年28岁”(应为26岁)。《宾县志》上记录的这则信息,与广西武鸣锣圩镇旧圩村潘家守护的烈士墓上记载的情况高度吻合,这让为烈士寻亲的团队格外高兴。&nbsp&nbsp&nbsp&nbsp原标题:武鸣一家三代义务守护烈士墓 烈士的亲人终被找到&nbsp&nbsp&nbsp&nbsp媒体联动&nbsp&nbsp&nbsp&nbsp烈士亲人终于找到了&nbsp&nbsp&nbsp&nbsp在白玉芳等人的牵线下,本报记者与哈尔滨日报实现了采访对接,两地媒体决定为寻找烈士亲人进行联动合作,开展一场跨区域、跨空间的为英烈寻亲行动。&nbsp&nbsp&nbsp&nbsp时隔60多年,在哈尔滨市太和村里还能否寻找到谷振忠烈士的家人?日前,哈尔滨日报记者叶勇与张福平驱车前往太和村,一探究竟。&nbsp&nbsp&nbsp&nbsp民和乡位于宾县以北约30公里,临近松花江,是一个农业重镇。一路上,张福平不停用手机联系当地的熟人,希望早一些得到烈士亲人的线索。得知有记者来采访,正在镇里办事的村支书孟广范答应当向导,一起回村。&nbsp&nbsp&nbsp&nbsp今年62岁的孟广范对村里600来户居民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刚坐上车,一听说记者的目的,他立即表示:“老谷家确实有一位烈士,死了好多年,这个事村里的老人都知道。”&nbsp&nbsp&nbsp&nbsp没想到,收获来得这样突然!一行人直奔谷家而去。这是一座再普通不过的东北村居砖房,外墙贴着瓷砖,前后院都是小菜园。孟广范下车就高喊“谷大哥、谷大哥”!一边推门而入。屋里迎出一位老人,虽然头发花白、略有驼背,但脸庞红润、精神矍铄。&nbsp&nbsp&nbsp&nbsp“谷大哥”名叫谷永清,75岁,一直生活在太和村,父亲叫谷振峰,十几年前已经去世了。“我有个二叔叫谷振忠,解放时当兵牺牲了……”面对记者的提问,谷永清有点摸不着头脑,但还是介绍了一些基本情况。记者随后向他告知整件事情的原委,谷永清听着听着眼睛就湿润了,手也有些发抖。“真的吗?现在能联系上潘家吗?终于有了二叔的消息,爷爷奶奶可以瞑目了!”他问完一连串问题,心情稍微平复了些,开始回忆起当年的一幕幕往事。&nbsp&nbsp&nbsp&nbsp原标题:武鸣一家三代义务守护烈士墓 烈士的亲人终被找到&nbsp&nbsp&nbsp&nbsp深情回忆&nbsp&nbsp&nbsp&nbsp感谢广西的守墓亲人&nbsp&nbsp&nbsp&nbsp“1947年二叔当兵时,我才四五岁。”谷永清回忆说,参军的头两个月,谷振忠一直在宾县训练,由于上过私塾,他还当上了班长。此后部队一朝开拔,一家人从此再没有相见,只有几封家书联系。&nbsp&nbsp&nbsp&nbsp直到1950年,好久没有收到谷振忠来信的谷家,意外地在村里听到一个消息:同村参军的高凤才在写家书时,在信纸的背面写下了“谷振忠已牺牲”的字样。谷家人怎么也不相信这是真的,直到有一天,家里收到了一份“烈士证书”,一家人才接受了这一噩耗。&nbsp&nbsp&nbsp&nbsp谷振忠的牺牲给谷家的打击特别大,他的母亲整日以泪洗面,父亲则愁眉不展,还多次跑到县里民政局去追问,谷家二儿子到底是怎么牺牲的?&nbsp&nbsp&nbsp&nbsp经过向广西同行打听,当年的民政局干部还原了谷振忠牺牲的过程:当时谷振忠所在部队在广西剿匪。一天土匪下山抢了乡亲的牛,谷振忠带着战士往山里追,打算夺回耕牛。结果队伍中了埋伏,被土匪包围了。谷振忠决定派出战士突围,请求大部队前来支援,趁势一举剿灭这股土匪。由于土匪凶猛,增援部队还没有赶到,谷振忠等人就已经被打散。混乱当中,谷振忠的腿部中枪,无法撤离。或许是不愿自己被土匪俘虏受辱,他毅然举枪自尽了。&nbsp&nbsp&nbsp&nbsp谷振忠牺牲后,谷家多方打听得知谷振忠被埋葬在广西的曹州府。后来,谷家人想去广西上坟,但却没有人知道这个“曹州府”在什么地方。&nbsp&nbsp&nbsp&nbsp如今,终于得知二叔确切的安葬地,谷永清既惊喜又意外。“二叔,我们一直都在想你。这回有了消息,我们只想感谢为二叔守墓67年的广西亲人……”谷永清喃喃地说。&nbsp&nbsp&nbsp&nbsp武鸣潘家人多年来守护的烈士墓还有一位烈士是刘芬,由于时间跨度太长,关于他的具体家乡和后人仍然未知,152师的革命后人还在努力寻找当中。&nbsp&nbsp&nbsp&nbsp为感谢武鸣潘家人的守护之情,解放军原152师部分革命后人计划于本月29日从黑龙江前往武鸣锣圩镇旧圩村,看望并感谢潘家人。(当代生活报记者冯耀华 哈尔滨日报记者叶勇)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武鸣一家三代义务守护烈士墓 烈士的亲人终被找到
日 09:02 来源: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
&nbsp&nbsp&nbsp&nbsp原标题:武鸣一家三代义务守护烈士墓 烈士的亲人终被找到&nbsp&nbsp&nbsp&nbsp武鸣潘家三代义务守护烈士墓并希望为烈士寻亲&nbsp&nbsp&nbsp&nbsp本报5年前对此事的报道,等到迟来的惊喜――&nbsp&nbsp&nbsp&nbsp烈士牺牲67年后 他的亲人找到了!&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哈尔滨日报记者叶勇(右)在采访烈士谷振忠的侄子谷永清&nbsp&nbsp&nbsp&nbsp核心提示&nbsp&nbsp&nbsp&nbsp1950年,解放军第39军152师454团在广西武鸣锣圩镇剿匪,两名年轻的战士谷振忠和刘芬被土匪杀害牺牲,当地村民潘世荣亲手将两位烈士埋葬,从此潘家人年年自发祭扫烈士墓,2012年,潘家人向本报记者求助,希望能找到两位烈士的亲人,但一直未能如愿。&nbsp&nbsp&nbsp&nbsp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时隔5年之后,哈尔滨日报的记者突然致电本报记者,提起日本报对潘家人为烈士守墓的那篇报道。原来,近日从黑龙江传来好消息,烈士的家乡和家人信息已被找到。经过两地媒体联动,记者采访到了谷振忠烈士的亲侄子。5年了,潘家人终于等来了本报的这篇后续报道。&nbsp&nbsp&nbsp&nbsp当年报道&nbsp&nbsp&nbsp&nbsp5年后突然有了回音&nbsp&nbsp&nbsp&nbsp“是当代生活报的冯记者吗?你还记不记得5年前你写过的潘家人守护谷振忠和刘芬烈士墓的故事?”6月28日下午,记者突然接到一个来自上海的电话。&nbsp&nbsp&nbsp&nbsp电话那头是一位女士,自称是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52师的革命后人白玉芳,出生于哈尔滨市双城区,目前居住在上海。白玉芳的父亲曾随四野南征北战,目睹了无数牺牲在他乡的英烈被就地掩埋,与家人失去联系。受到父亲的影响和嘱托,白玉芳和一批152师指战员的后代及众多爱心人士,多年来积极为身葬异地的烈士寻找亲人。在搜索整理资料的过程中,白玉芳无意看到了本报日的报道,报道中提到的谷振忠和刘芬两位烈士都曾是152师454团的战士。白玉芳等人立即根据本报报道中提供的线索,开始寻找两位烈士的家乡和其亲人。&nbsp&nbsp&nbsp&nbsp按照谷振忠、刘芬烈士墓上的记载,二人均来自“东北省辽江县”。但大家几番查询,都没有发现辽江县的记载。根据潘世荣的妻子兰志英回忆,两位烈士曾自称是黑龙江人,部队番号是四野152师454团。&nbsp&nbsp&nbsp&nbsp根据白玉芳等人掌握,152师是1948年在哈尔滨双城成立的,战士绝大多数来自于哈尔滨市及周边县市,他们开始对哈尔滨市周边的烈士名录进行逐一筛查。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天后,哈尔滨市宾县地方志副主编张福平在翻阅《宾县志》()时,在“人物”中查到了这样一段记载:“谷振忠,宾县民和乡太和村人,1924年生。1947年4月参军,1950年于广西剿匪战斗中牺牲,时年28岁”(应为26岁)。《宾县志》上记录的这则信息,与广西武鸣锣圩镇旧圩村潘家守护的烈士墓上记载的情况高度吻合,这让为烈士寻亲的团队格外高兴。&nbsp&nbsp&nbsp&nbsp原标题:武鸣一家三代义务守护烈士墓 烈士的亲人终被找到&nbsp&nbsp&nbsp&nbsp媒体联动&nbsp&nbsp&nbsp&nbsp烈士亲人终于找到了&nbsp&nbsp&nbsp&nbsp在白玉芳等人的牵线下,本报记者与哈尔滨日报实现了采访对接,两地媒体决定为寻找烈士亲人进行联动合作,开展一场跨区域、跨空间的为英烈寻亲行动。&nbsp&nbsp&nbsp&nbsp时隔60多年,在哈尔滨市太和村里还能否寻找到谷振忠烈士的家人?日前,哈尔滨日报记者叶勇与张福平驱车前往太和村,一探究竟。&nbsp&nbsp&nbsp&nbsp民和乡位于宾县以北约30公里,临近松花江,是一个农业重镇。一路上,张福平不停用手机联系当地的熟人,希望早一些得到烈士亲人的线索。得知有记者来采访,正在镇里办事的村支书孟广范答应当向导,一起回村。&nbsp&nbsp&nbsp&nbsp今年62岁的孟广范对村里600来户居民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刚坐上车,一听说记者的目的,他立即表示:“老谷家确实有一位烈士,死了好多年,这个事村里的老人都知道。”&nbsp&nbsp&nbsp&nbsp没想到,收获来得这样突然!一行人直奔谷家而去。这是一座再普通不过的东北村居砖房,外墙贴着瓷砖,前后院都是小菜园。孟广范下车就高喊“谷大哥、谷大哥”!一边推门而入。屋里迎出一位老人,虽然头发花白、略有驼背,但脸庞红润、精神矍铄。&nbsp&nbsp&nbsp&nbsp“谷大哥”名叫谷永清,75岁,一直生活在太和村,父亲叫谷振峰,十几年前已经去世了。“我有个二叔叫谷振忠,解放时当兵牺牲了……”面对记者的提问,谷永清有点摸不着头脑,但还是介绍了一些基本情况。记者随后向他告知整件事情的原委,谷永清听着听着眼睛就湿润了,手也有些发抖。“真的吗?现在能联系上潘家吗?终于有了二叔的消息,爷爷奶奶可以瞑目了!”他问完一连串问题,心情稍微平复了些,开始回忆起当年的一幕幕往事。&nbsp&nbsp&nbsp&nbsp原标题:武鸣一家三代义务守护烈士墓 烈士的亲人终被找到&nbsp&nbsp&nbsp&nbsp深情回忆&nbsp&nbsp&nbsp&nbsp感谢广西的守墓亲人&nbsp&nbsp&nbsp&nbsp“1947年二叔当兵时,我才四五岁。”谷永清回忆说,参军的头两个月,谷振忠一直在宾县训练,由于上过私塾,他还当上了班长。此后部队一朝开拔,一家人从此再没有相见,只有几封家书联系。&nbsp&nbsp&nbsp&nbsp直到1950年,好久没有收到谷振忠来信的谷家,意外地在村里听到一个消息:同村参军的高凤才在写家书时,在信纸的背面写下了“谷振忠已牺牲”的字样。谷家人怎么也不相信这是真的,直到有一天,家里收到了一份“烈士证书”,一家人才接受了这一噩耗。&nbsp&nbsp&nbsp&nbsp谷振忠的牺牲给谷家的打击特别大,他的母亲整日以泪洗面,父亲则愁眉不展,还多次跑到县里民政局去追问,谷家二儿子到底是怎么牺牲的?&nbsp&nbsp&nbsp&nbsp经过向广西同行打听,当年的民政局干部还原了谷振忠牺牲的过程:当时谷振忠所在部队在广西剿匪。一天土匪下山抢了乡亲的牛,谷振忠带着战士往山里追,打算夺回耕牛。结果队伍中了埋伏,被土匪包围了。谷振忠决定派出战士突围,请求大部队前来支援,趁势一举剿灭这股土匪。由于土匪凶猛,增援部队还没有赶到,谷振忠等人就已经被打散。混乱当中,谷振忠的腿部中枪,无法撤离。或许是不愿自己被土匪俘虏受辱,他毅然举枪自尽了。&nbsp&nbsp&nbsp&nbsp谷振忠牺牲后,谷家多方打听得知谷振忠被埋葬在广西的曹州府。后来,谷家人想去广西上坟,但却没有人知道这个“曹州府”在什么地方。&nbsp&nbsp&nbsp&nbsp如今,终于得知二叔确切的安葬地,谷永清既惊喜又意外。“二叔,我们一直都在想你。这回有了消息,我们只想感谢为二叔守墓67年的广西亲人……”谷永清喃喃地说。&nbsp&nbsp&nbsp&nbsp武鸣潘家人多年来守护的烈士墓还有一位烈士是刘芬,由于时间跨度太长,关于他的具体家乡和后人仍然未知,152师的革命后人还在努力寻找当中。&nbsp&nbsp&nbsp&nbsp为感谢武鸣潘家人的守护之情,解放军原152师部分革命后人计划于本月29日从黑龙江前往武鸣锣圩镇旧圩村,看望并感谢潘家人。(当代生活报记者冯耀华 哈尔滨日报记者叶勇)我想找一本小说,男主角姓陈,他爷爷是京城军区大院的,主角原来是京城的纨绔子弟,后来被他爷爷送到部队_百度知道
我想找一本小说,男主角姓陈,他爷爷是京城军区大院的,主角原来是京城的纨绔子弟,后来被他爷爷送到部队
我想找一本小说,男主角姓陈,他爷爷是京城军区大院的,主角原来是京城的纨绔子弟,后来被他爷爷送到部队当特种兵。里面有个女主角姓秦,她爷爷跟男主角的爷爷是战友。
我有更好的答案
我是特种兵
帮我点采纳吧。
额😓,不是的
采纳率:46%
我也在找这本书,是我2008年看过的,女主叫婉君好像!
猪脚陈凡,我本疯狂写的极品天王
应该是〈都市少帅〉
不是啊,里面的主角不姓陈啊
这我就不知道了
超级特种兵
额,这个我看过
其他6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纨绔子弟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热门活动: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魏野畴后人讲述寻找先烈足迹的背后故事
查看: 260077|
评论: 0|原作者: 魏北京
摘要: 编者按:3月31日的《阜阳日报》刊发了魏野畴烈士的孙子魏北京的一篇文章,文章讲述了他40多年前寻找魏野畴领导组织阜阳四九起义过程的故事。现将文章全文刊登,借此缅怀先烈。
&&编者按:3月31日的《阜阳日报》刊发了魏野畴烈士的孙子魏北京的一篇文章,文章讲述了他40多年前寻找魏野畴领导组织阜阳四九起义过程的故事。现将文章全文刊登,借此缅怀先烈。&& 我爷爷魏野畴烈士,1928年在领导阜阳四九起义中壮烈牺牲,今年4月是爷爷牺牲88周年的日子。临泉老集魏野畴烈士陵园扩建将在清明节竣工,应临泉党史办的要求,我把40多年前寻找爷爷领导组织阜阳四九起义牺牲的过程整理写出来,表达对爷爷魏野畴及四九起义中牺牲的烈士追思缅怀之情。爷爷的遗骸在哪里& 据我奶奶、我大伯和我爸的回忆,我爷爷1926年回过一次陕西兴平县老家,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当年我父亲2岁,我大伯10岁。后来听说爷爷为了革命事业牺牲在安徽,但是具体的牺牲时间和地点却不清楚。1950年,当时在陕西主政的西北局书记习仲勋,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任(后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杨明轩,陕西省省长赵寿山,曾是爷爷生前的战友或学生,他们多方查找,在兴平县农村找到了我们家。我爷爷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我父亲作为烈士遗孤被送到北京人民大学学习,我母亲和两个姐姐也随父亲迁到了北京,随后,我大伯到北京参加了全国烈军属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亲切接见。我是1950年在北京出生的,父母为了铭记党组织对我们家的关怀,给我取名“魏北京”。& 解放后的日子里,我们家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关怀下,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但是令我奶奶心中始终不能释怀的是不清楚爷爷如何牺牲的,遗骸埋在什么地方?当年纪念魏野畴较权威的文章是1950年杨明轩同志在《陕西日报》发表的《西北共产主义思潮的启蒙者——魏野畴》。文中仅提到爷爷是牺牲在皖北,另一篇文章是当年皖北特委委员,时任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李力果同志所写的《皖北苏维埃的谛造者——魏野畴烈士》。文中较详细地记载了阜阳四九起义的过程,关于我爷爷牺牲的情节。但是,我爷爷的遗骸到底埋在哪里?所有的纪念文章和史料中,均没有明确的说法。来到阜阳寻找& 1966年,在文革中,我随大串连的红卫兵,由武汉到了南京,在雨花台革命历史陈列馆的华东革命史中,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日,暴发在阜阳地区的武装起义是共产党在安徽省组织的一次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起义后成立的皖北苏维埃政权和皖北工农红军,是安徽省最早的红色政权和红军队伍,起义是由中共早期著名的共产党员魏野畴领导的,魏野畴同志在起义失败后,突围过程中牺牲于安徽省阜阳县……”看到这段话后,我心中非常激动,我终于看到了写有祖父牺牲地点的信息,我当即便下决心到阜阳去,寻找祖父的遗骸。我辞别了同行的同学,凭着地图的指引,孤身一人,从南京市到了江边的浦口镇,从浦口镇坐船过江,又坐上京浦线上的火车到了蚌埠,从蚌埠坐长途汽车经凤台县、颍上县,用了2天时间终于到了阜阳县的城关镇,当时,我已身无分文,县级单位不设红卫兵接待站,我的吃住都成问题,我无助地在城关镇的街上徘徊,不知道下一步往哪里去。突然,我看见了一家电影院对面街上的一处院子上挂着“阜阳烈士纪念馆”的横匾,我进去将锁着的两扇木门推开一条缝,从门缝中,我看见房屋的正厅中挂着爷爷的遗像,和我们家中所存的爷爷的遗像一模一样,于是我用力敲打门板,出来一位约40岁左右的男同志给我开了门,我们互相自我介绍,才知道男同志是烈士馆的馆长刘恒瑞,他是一名抗美援朝的退伍老战士,一家4口人住在烈士馆里,在文革动乱的年代里,一直坚守着这块纪念革命先烈的圣地。我像遇见了亲人一样,向刘恒瑞述说路上的艰难和希望寻找我爷爷遗骸的愿望。我在刘恒瑞同志家中吃住了三天,他领我去了城外的文峰塔,告诉我当年四九起义的指挥部曾设在这里。日夜,以城里点火为行动信号,原计划城里的士兵暴动,城外各县的农民赤卫队呼应,里应外合,攻占阜阳城,不料当夜下起了暴雨,将信号火淋灭了,城外的赤卫队没有看见信号,没有行动,城内暴动的士兵孤军奋战,不敌守军,未能攻占阜阳城。魏野畴当即下令起义的部队从阜阳撤出,突围到农民运动基础较好的行流地区开展农民运动。刘恒瑞说起义部队突围后,向太和方向撤退,你爷爷可能牺牲在太和了。我很想到太和去寻找祖父的遗骸,但当时受文革的冲击,政府各部门都无法正常办公,我身上也没有证件,刘恒瑞同志见我年纪小,又单身一人,劝我暂回武汉,以后有机会再去太和,我无可奈何只得离开了阜阳。这次,我虽然没有找到爷爷的遗骸,但是,我了解了阜阳四九起义的大致情况,感受到了阜阳人民对烈士的深厚感情。再次到太和草寺寻找&& 1967年,我父亲魏知信,通过和太和县民政局多次联系,了解到太和县确实在1956年挖出了部分四九起义遇难烈士的遗骨,他又和安徽省民政厅联系,要求政府安排家属到太和去了解情况,民政厅回信“没有问题,一定大力支持”,于是当年6月,我再次来到了安徽。这次,我拿了两份证明,一份是1950年陕西省发的烈属证,上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的方形大印,还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的亲笔签字,我爷爷的烈属证上注明“按省军级发给抚恤金”,另一份是我爸爸单位“武汉钢铁公司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给我写的介绍信,我怀揣着这两份证明,在文革最混乱的时期,再次来到了阜阳。这次接待我的是阜阳专员公署民政局的领导,他们已经得到了省里的指示,成立了“魏野畴殉难情况调查组”,组长是地区民政局优抚科的科长沈超同志。两个月,我和沈超同志走遍了当年中共皖北特委活动过的地方,了解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也与当年亲身经历了那些历史事件的老人进行了交谈。在太和县,我们走访了当年自始至终参加了魏野畴遇害案件调查组的成员徐超山同志,也走访了侦办此案的原公安局长。尤其珍贵的是,太和的调查组,曾多次访问了孔从洲同志,了解到了毛主席对四九起义和魏野畴烈士的评价。孔从洲将军与毛主席是儿女亲家,孔从洲的儿子孔令华与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女儿李敏结婚。孔从洲与魏野畴在西安时即有师生关系,1927年,杨虎城军从陇海线上的马牧集撤向皖北太和县时,孔是杨军的炮兵连长,杨虎城令孔从洲沿途保卫魏野畴的安全,吃住都在一起,他们之间有很深的感情。太和的同志在1959年访问孔从洲时,孔从洲将军谈到阜阳的四九起义和魏野畴的英勇牺牲时,仍然悲痛不已。孔将军说,他与毛主席谈魏野畴时,毛主席说“魏野畴是老同志,有学问,他还有著作,我读过,写得有水平”。谈到阜阳四九起时,毛主席说“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点燃了革命的烈火,胜利真是来之不易,中国革命牺牲了多少好同志啊!我们家就死了6口”。毛主席对魏野畴烈士和阜阳四九起义的谈话内容,经太和同志的整理,孔从洲将军写成了回忆录,在党刊上发表。以后党史资料中谈及魏野畴和四九起义时,也多次引用了毛主席的这两段谈话。日《人民日报》在评选100位革命英烈的栏目“永远的丰碑”中介绍魏野畴时,也引用了当年毛泽东主席与孔从洲的这段对谈话。现在看来,当年太和的同志,通过深入调查,发现这段珍贵的史料,是多么可贵啊!&& 我在太和民政局翻阅着大量的调查材料,据抓获的匪首谭万国交代,他的部队是刚刚被国民党任应歧部收编的土匪武装,参加了当年阜阳守备司令王守义组织的对行流集的工农红军和苏维埃政权的围剿。他们抓获了一批四九起义的战士,当时未经认真审讯,也不知道这些战士姓什名谁,行至草寺集时,便将他们集体枪杀于村外的乱葬岗子里了。经过谭匪的现场指证,太和公安局和民政局的同志在烈士的殉难处挖出了十九具较完整的烈士遗骨,当时由民政局分别用红布包裹,运回了太和县城,暂存放在民政局的柜子中。太和县委向上级请示如何处置这批烈士遗骨,上级当即批示在当地建烈士陵园,并拨款伍万元,作为安葬的费用,这是1957年的事,后几经周折修建起烈士墓。我1967年7月与沈超同志到草寺集时,看见烈士的殉难地已堆起了一座直径10米,高约2米的大土坟,坟的周边正在砌约一尺宽的砖石围栏,周边约50米见方的地块也建了围墙。当时,沈超同志在太和县民政局的配合下,在草寺集开了一个座谈会,参会的都是当地60岁以上的老年人,当年匪徒们屠杀革命烈士的事已经过去39年了,当年他们20多岁,亲眼目睹了当年革命先烈被敌人集体枪杀那惨烈的一幕。据老人们说,这批革命者被杀害时年龄大的只有20多岁,年龄小的只有十七八岁。魏野畴烈士当年已有31岁,戴黑框眼镜,留有一寸多长的胡子,有明显的相貌特征,老人们对死难者的描述,明显没有符合魏野畴特征的人。另外参加起义的老赤卫队员回忆,魏野畴可能未参加在行流召开的皖北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而是于四月十日黎明时从阜阳南门出城,向西南方向突围走了。因此,确认魏野畴并不在草寺集的死难烈士之中。来到老集完成心愿&& 回到阜阳的城区,沈超同志根据已收集史料的记载,决定沿着当年起义部队在阜阳突围后,向老集方向开进时的行军路线继续寻找魏野畴烈士的殉难地点,我们到达临泉县老集镇时,我看见当地全是土坯墙的茅草房,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晒满了红薯片,人们告诉我,这些红薯片是当地人的口粮。当时社干部全部被打倒,主持工作的是公社的武装部长。在武装部长的张罗下,沈超同志召集了十几位当地60岁以上的老人开座谈会,县民政局还在县城里的饭店订了中餐,送到老集镇,招待开座谈会的老人。&& 老人们回忆说,日中午,从阜阳方向来了一支100多人的队伍,他们的长官是一位戴眼镜,留有一寸长胡子的陕西人,约30多岁,人称魏胡子,魏在镇子里作了演讲,宣传革命的道理,如“穷人要解放,就要打倒土豪劣坤,国家要富强,就要打倒新军阀”等,中午时分他们在两个院子里埋锅做饭,这时,尾追在后的匪军谭万国部及当地的地主武装红枪会等围了过来,约有五、六百人将起义部队围在两个院子中,匪军伪诈和我谈判,魏野畴即与起义部队中的连长胡怀西出面和敌人谈判,而令起义部队中的共产党员蔡乘波等人在原地掌握部队,魏野畴当时认为敌人只不过是一支土匪武装,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还企图劝敌人弃暗投明,改邪归正,谁知匪团长谭万国在谈判中翻脸将魏野畴和胡怀西扣押,又乘机缴了在门外戒备的蔡乘波等人的枪。敌人将魏野畴扣押后,当夜关在老集东头的叫“陕西会馆”的茅草房子里,当夜天快亮时,村民们听见了两声枪响,天亮后,匪军撤走了,村民们发现了在村外河边的洼地里躺着白天在集市上演讲的“魏胡子”的尸体,有两位村民回家拿了铁锹,将魏的尸体就地草草掩埋了,根据村民对死者相貌的描述,殉难的烈士应该就是魏野畴同志。&& 沈超同志在第二天,又找了当年在现场亲眼目睹了掩埋过程的两位村民,进一步确认魏野畴的殉难地点,并用皮尺测量了殉难地点与河岸和附近一棵泡桐树等固定物的距离,在公社武装部的配合下,组织村民开挖烈士遗骨,挖了两米多深,也未挖到烈士遗骨,当地的老人解释说,1928年距当时已过了39年,当年掩埋较浅,且河水不断冲刷,现在要寻找遗骨恐怕很难了。沈超同志只好停止了开挖,在开挖地点堆了一座直径约2米,高约1米的坟堆,后来,民政局的同志又找来一块木板,上面写着“魏野畴烈士殉难地”钉在那棵泡桐树干上。事后,沈超同志写了书面报告,并附有草图,向地区民政局和阜阳地委报告了确认魏野畴烈士殉难地点的情况。&&& 1982年,阜阳召开“四九起义”座谈会时,当年与魏野畴同时被关押的胡怀西同志回到了阜阳,他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深夜时,我和野畴同志趁匪兵看守懈怠之机,相互咬断绳索,准备逃去,但野畴同志考虑两人同时逃走,目标太大,便令我先走,向组织汇报起义的情况,又说敌人并不知道的他真实身份,他可以留下来继续说服敌人,我含泪遵命从天窗爬出脱险。”据当年杀害魏野畴的刽子手刘永太在狱中交代“天快亮时,谭万国、周建中等发现抓的两个人,逃走了一个,恼羞成怒,便命我在撤走前将魏野畴杀害于老集东头洼地里,当时,谭并不知道魏是中共党内的要员,认为魏只是杨虎城军中的下级军官,要是知道魏的真实身份,就可能将魏押到南京去邀功请赏了。”从上述两名当事人的述说和当地村民的指证,可以确认,魏野畴的牺牲时间是日清晨5时左右,牺牲地点是老集村东头的洼地里,阜阳民政局在1967年所做的调查结论是完全准确的。我在老集虽然没有找到爷爷的遗骸,但是能够确认爷爷的殉难地点,我终于可以回老家向年迈的奶奶汇报爷爷为革命殉难的过程了。&& 我是家中长孙,奶奶从小对我疼爱有加,能够将爷爷牺牲时的情景向奶奶说清楚,是我最大的愿望。奶奶对村中乡亲们说,他爸死去了几十年了,两个儿子没有找到他爸的尸骨,是孙子找到了他爷尸骨掩埋的地方。1978年,在文革动乱结束之后,我大伯、伯娘、父亲,母亲四位老人到阜阳给爷爷扫墓,当他们在老集的河滩上,看见钉在树干上的木牌和洼地上爷爷的孤坟时,悲痛万分,爷爷牺牲后,我们家只有太奶奶、奶奶、大伯、父亲孤儿寡母四人,两个幼儿和两个小脚女人,他们生存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杨虎城在陕西主政时,《陕西日报》刊登了照片《魏野畴先生家庭之苦况》是我们家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当年真是在死亡线上挣扎啊!好容易熬到了解放,才真正过上安逸的生活。这些苦难对他们刺激太大了,如今又看到爷爷惨死他乡,只留下孤坟一座,心中悲怆之情再也难以忍受,四位五、六十岁的老人竟然哭得昏了过去。他们对当地政府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只是在爷爷的坟上捧了一掬浸透了爷爷鲜血的黄土,带回了陕西兴平老家。& 我奶奶名叫何玉洁,1980年去逝,享年83岁,奶奶去逝后,当时陕西省人大副主任刘志丹烈士的妻子以学生之礼亲自送了花圈,花圈的缎带上写着“师母大人千古”。陕西省、市都有领导人参加了追悼会。先烈精神永传承&& 1982年,阜阳县召开了四九起义座谈会,在全国范围内邀请了十几位尚健在的当年特委委员和其他有关人员,皖北苏维埃和皖北工农红军的活动情况在老革命的回忆中逐渐清晰起来,许多当年参加起义的老红军战士的身份得到承认,并给予了适当的生活待遇,有工作能力的还安排了工作,在起义中牺牲的红军战士被追认为烈士,其遗属也得到了烈属待遇。& 1986年,阜阳地委在临泉县老集镇魏野畴烈士殉难地,重建了“魏野畴烈士陵园”,并举行了隆重的重新安葬仪式。省里的主管领导和专区、县的主要领导都参加了这一活动。& 1989年,阜阳全体党员又捐资7万多元,在皖北苏维埃政府所在地——阜阳行流集,建立了一座“四九起义”纪念碑,当人们走近巍峨的纪念碑时,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之后,每隔一年,我父亲都会指派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前往临泉老集、阜阳行流集和太和草寺集三地去给爷爷和四九英烈扫墓。& 在纪念烈士的活动中,我有幸结识了当年皖北苏维埃主席李端甫烈士的孙女李淑萍同志,结识了当年我爷爷的入党介绍人和直接上级李大钊烈士的长孙李红塔同志,结识了当年与我爷爷患难与共的杨虎城烈士的长孙杨瀚同志,我们虽然素不相识,又生活在不同的城市,干着不同的工作,但是,我们见面时,觉得异常亲切,是祖辈们为了革命事业,共同流淌的热血,将我们的心紧紧连系在了一起。&& 我爷爷魏野畴烈士,既是一位职业革命者,也是一位史学工作者,生前著有《中国近世史》《政治经济学原理》政论文《威尔逊(美国总统)的未来》和译著 《美国史》,其中《中国近世史》和《美国史》作为史学专著,在他牺牲后的1930年在蔡元培先生的支持下并亲笔写了“序言”才得以出版。我家里所存的爷爷的遗著在解放后陆续被有关纪念馆征用,临泉烈士陵园征集时,已实在找不出一本。可喜的是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编辑民国名人名著的《民国文存》中,再版了《中国近世史》。东方出版社在2012年出版的《民国大学丛书》中再版了《美国史》。现在读者可以在网上购得这两本书。&& 魏野畴烈士20岁离家赴北京求学,到31岁牺牲,只有短短的11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参加了“五四运动”,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又受李大钊同志派遣,返回西北,筹建中共陕甘支部。他利用中学教员的身份,教导过刘志丹、谢子长、高岗等一批成为共产党重要干部的党员,魏野畴作为一名职业革命家,在短短的11年里,他参加了许多重要的革命活动,同时又留下了厚厚的两本史学专著,确实是难能可贵。&& 1966年,我第一次到阜阳时,只有16岁,是少不经事的青年,今年,我已是66岁的退休人员了。阜阳的变化更大,已经从50年前一座闭塞落后的内地小城,变成了繁华的皖北大城市,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我为爷爷洒尽最后一滴血的颍淮大地的巨变感到高兴。值此清明节到来,也是四九起义88周年之际,向我的爷爷魏野畴烈士和在阜阳四九起义中牺牲的所有烈士,表达缅怀和哀思之情,深深的悼念之意,相信先烈们的精神会永远传承下去。(作者:魏北京 退休前任武钢自动化高级技工学校[现为武钢大学]办公室主任、教务长等职)
上一篇:下一篇:
电话: 邮箱:
颍淮论坛 &
ICP: &&皖网宣备110002号
阜阳日报社主办
法律顾问:阜阳民扬律师事务所 于孝兵律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爷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