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为什么杀李斯 通往权力之路 pdf的制高点的必备事项

一生精明的李斯,为何晚年身陷囹圄终成大恨?一生精明的李斯,为何晚年身陷囹圄终成大恨?最喜欢的历史故事百家号秦国自引入法吏外卿变法以来,外朝的权力是三元格局。即法吏外卿、军功武人和代表嬴氏勋贵的太后势力。嬴政起家,靠的是军功武人中的二代们,清洗自己母亲的势力,同时打压吕不韦的法吏外卿集团。朝廷不让武人一枝独秀,所以嬴政重用李斯,重新扶植法吏外卿。李斯与扶苏不对付,所以支持胡亥,让他成为了秦二世。在臣子中,始皇信任的老臣除了他之外,死的死,杀的杀,新人又基本跟赵高一条心。李斯将蒙恬蒙毅作为政治竞争对手,而根本没有认为赵高可能是其对手。在当时,权力布局其实是两大势力:一方是蒙氏兄弟,掌控着几乎全部军权和一部分政权;一方是李斯,掌握着大部分政权。蒙氏兄弟优点在于横跨军政,且是扶苏的铁杆亲信,但是远离中央;李斯政坛老手,位居中枢,政治力量雄厚,但是在军队没多少势力,与扶苏关系一般。秦始皇在的时候,李斯因为是始皇帝心腹,所以整体地位更高。但秦始皇死后,一旦扶苏继位,这种平衡必然打破。凭借和扶苏的关系,本来就已经树大根深的蒙氏集团将迅速获得位居中枢这一优势,那么李斯自然全线败于蒙氏。当然,这个失败只是政治逐步失势,也就是逐渐退二线而已。但对于李斯这种视权力如生命,一步步从基层小吏爬到高位的人来说,是绝对无法接受的结果。与其说此时李斯是与赵高合作,不如说李斯是与胡亥合作。胡亥的优势是和扶苏一样,有着血统这一天然优势。以秦始皇突然驾崩,胡亥继位后,武人系遭重创,法吏官僚一支独大。当时,虽然赵高作为嬴政心腹近臣,但他的硬势力几乎没有。胡亥开始借赵高的手,开始清洗李斯集团。李斯的势力因此遭到重创,于是认怂。但问题在于,胡亥打压相权没错,但真空出来权力并没有被自己接收,而被赵高趁势收入囊中,赵高开始掌握主导权。这时候,胡亥不敢杀李斯。因为李斯的长子守在关中的门户,担心杀李斯则李由唇亡齿寒,关中门户大开。可是,赵高在军事上目光短浅,以为东方无忧,拿李斯开刀,结果大家一起悲剧了。从李斯的个人简历上看,他经历了上蔡小吏、荀子门徒、不韦门客、秦国客卿、一国廷尉、帝国丞相位极人臣。那时候,他老了,已经不再当年,“光脚不怕穿鞋”,他害怕丢失已经得到的东西,他已然赌不起、斗不起。直到那时,李斯依然不会认为赵高是其主要对手。毕竟赵高虽然地位蹿升,但依然没有政治根基。但没想到他太低估赵高的能力和不择手段,结果自己的处心积虑给赵高做了一盘大餐。李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在于错估了对手的定位。他不甘于政治地位的下降,因此与对并无大仇但势均力敌的政治对手出奇招痛下杀手,但没想到一直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赵高居然崛起如此迅速并对自己的打击如此快速残酷。秦始皇在外驾崩,之前没人能够预料到。但是赵高的做法,井井有条,异常冷静。从结成胡亥、李斯联盟,到秘不发丧、矫诏杀扶苏,灭掉蒙氏,步步为营,丝丝入扣。赵高在实力远逊于那些政治大腕们的时候,已经暗暗分析了每一个人的特点,对他们的弱点把握都极其到位,对什么时候和谁结盟什么时候和谁斗争火候掌握不差分毫。总而言之,李斯败在赵高手中,也输得不冤枉。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最喜欢的历史故事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匠人之家、爱好者之家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一生的资本(智慧生存丛书)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减五岁的理论
法国思想家蒙田说:“我宁愿有一个短促的老年,也不愿在我尚未进入老年期就老了。”
时光流逝,年轻的心境却永不会磨损。
当年惊世骇俗的麦当娜转眼已经40岁,进入了生命的成熟期。但是她一样有惊人之论。她表示说虽然生理年龄40岁了,但是她却认为自己必需减5岁,实际上是35岁才对!
她的理由有四个:当年与西恩潘的婚姻,可说是有一整年是浪费掉的,因此必须减去一岁。她与女喜剧演员珊德拉·班哈特为争女儿而翻脸,因此两年的友情算是空白,又要减两岁。接下来是她曾经演出过大烂片《赤裸惊情》,所以这一年也不能算。最后是演出《狄克崔西》时与华伦比提的恋爱谣传,那一年等于是浪费她的生命,因此必须要减掉那一年。
如此推算下来,果然她又多了5岁!真的可以理直气壮她再年轻一次了!
想想看,你是否也有些岁月是浪费掉,需要重过的?花了5年时间爱错了一个男人,减掉5岁吧!因为失恋而消沉了一年,减掉一岁!花了两年时间做了一个不喜欢的工作,减掉两岁!这样算下来,你是不是又年轻了几岁?时间对你再也不是压力了!你是不是又可以重新开始尝试崭新的生活?你是不是又有勇气另起炉灶了?其实时间是供我们垂钓的溪流,在这条溪流中,我们想要抓住星星、月亮或鱼群、水草,并将它们完全掌握在我们的手中,但这一切即随着汩汩的河水流逝了,只有年轻的心境永远的留了下来。
法国思想家蒙田说:“我宁愿有一个短促的老年,也不愿在我尚未进入老年期就老了。”好好掌握自己的生命,运用减岁哲学将使你的心情永远不会衰老,永远有机会重新开始,永远敢另起炉灶!
从帮助他人做起
想让自己快乐起来,就应该从帮助他人做起。
有一个叫波顿的人,他的父亲死于车祸,母亲在不久的某一天也离开了家,从此就再也没有见过她。他的两个姑姑,她们又穷又老又病,把他们兄弟5个中的3个带到她们家里去。没有人要波顿和他的小弟弟,他们只好靠镇上的人来帮忙。
波顿很怕被人家叫做孤儿,或者被人家当做孤儿来看待,担心的事情还是很快发生了。他到一个很穷的人家住了一阵子,可是日子很难过,那一家的男主人失了业,所以他们没有办法再养他。
后来罗福亭先生和他的太太收留了他,让他住在他们离镇上11英里的农庄里。罗福亭先生70岁,而且得了俗名“缠腰龙”的病躺在床上。他说,“只要不说谎,不偷东西,能听话做事,你就能一直住在这里”。这3个命令就变成他的“圣经”,他完全遵照它们生活。他开始上学,可是第一个礼拜他就像一个小婴儿似的躲在家里号啕大哭起来。其他的孩子都来找他麻烦,拿他的大鼻子取笑,说他是个笨蛋,还说他是个“小臭孤儿”。他伤心得想去打他们,可是收容他的那位农夫罗福亭先生对他说:“永远记住,能走开不打架的人,要比留下来打架的人伟大得多。”
罗福亭太太给他买的一顶新帽子他觉得非常得意。有一天有个大女孩把他的帽子扯了下来,并在里面装满了水,把帽子弄坏了。她说她之所以把水放在里面,是要那些水“能够弄湿他的大脑袋,让那玉米花似的脑筋不要乱爆。”
波顿在学校里从来没有哭过,可是他常常在回到家之后号啕大哭。之后有一天,罗福亭太太给了他一些忠告,使他消除了所有的烦恼和忧虑,而且把他的敌人都变成了他的朋友。她说:“要是你肯对他们表示兴趣,而且注意看你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的话,他们就不会再来逗你,或叫你‘小臭孤儿’了。”波顿接受了她的忠告。他用功读书,不久后他就是班上第一名,从此以后,没有人嫉妒他,因为他总在尽力帮助别人。
他帮好几个同学做作文,替好几个同学写很完整的报告。有个孩子不好意思让父亲知道波顿在帮他的忙,所以常常告诉他母亲说,他要抓袋鼠,然后就到罗福亭先生的农场来,把他的狗关在谷仓里,然后让波顿教他读书。
流行病侵袭到他们住的地方,两位年纪很大的农夫都死了,还有另一位老太太的丈夫死了。在这几家人中波顿是惟一的男性,他帮助那些寡妇们过了两年。在上下学的路上,波顿会到她们的农庄去,替她们砍柴、挤牛奶,替她们的家畜喂饲料和喂水。大家都很喜欢他,而不再骂他,每个人都把波顿当做自己的朋友。当他从海军退伍回来的时候,他们向他表露出对他的真正感情。到家的第一天,有200多位农夫来看他,很多人甚至从80英里外开车过来。
他们对他的关怀非常真诚,因为他尽管很忙还是很高兴地去尽力帮助其他的人。他不再有什么忧虑,而且13年来再没有一个人叫过他“小臭孤儿”了。
陆培博士也是一样。他因为风湿病在床上躺了23年之久,但是《西雅图报》的记者特豪说:“我去访问陆培博士好几次,我从来没有看过哪个人能这样不自私,这样好好地过日子。”
一个像他这样躺在床上的人,怎么好好过日子呢?他是否一天到晚埋怨和批评别人呢?不是的;是充满了自怜,要求让他成为所有人注意的中心人物,要每个人都来照顾他吗?都不对。
他的做法是:把威尔士王子的名言“我为人服务”作为他的座右铭。他搜集了很多其他病患者的姓名和住址,写充满快乐、充满鼓励的信给他们,使他们高兴,也激励他自己。事实上,他组织了一个专供病人通信的俱乐部,使他们彼此通信。最后,他组织了一个全国性的组织,称之为“病房里的社会”。
他这样躺在床上,平均每年要写1400封信,为成千成万的病人带来了快乐。
陆培博士和别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只有一点:陆培博士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有一个目的,有一个任务,深知自己是在为一个比自己高贵得多也重要的多的理想服务,并从中得到了快乐,而不会做一个像萧伯纳所说的“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又病又苦的老家伙,一天到晚抱怨这个世界没有好好地使他开心的人”。
你是波顿、陆陪博士,还是萧伯纳所说的那种人呢?希望是前者。因为只有那种人才能让自己快乐起来。
你既然急着去赶集,为什么不尽快给绅士让路呢?你只要退那么几步,绅士便过去了,绅士一过,你不就可以早点过桥了吗?
绅士过独木桥,刚走几步便遇到一个孕妇。绅士很礼貌地转过身回封桥头让孕妇过了桥。孕妇一过桥,绅士又走上了桥。走到桥中央又遇到了一位挑柴的樵夫,绅士二话没说,回到桥头让樵夫过了桥。第三次绅士再也不冒然上桥,而是等独木桥上的人过尽后,才匆匆上了桥。
眼看就到桥头了,迎面赶来一位推独轮车的农夫。绅士这次不甘心回头,摘下帽子,向农夫致敬:“亲爱的农夫先生,你看我就要到桥头了,能不能让我先过去。”农夫不干,把眼一瞪,说:“你没看我推车赶集吗?”话不投机,两个人争执起来。
这时河面上浮来一叶小舟,舟上坐着一个胖和尚。和尚刚到桥下,两个人不约而同请和尚为他们评理。
目和尚双手合十,看了看农夫,问他:“你真的很急吗?”农夫答道:“我真的很急,晚了便赶不上集了。”和尚说:“你既然急着去赶集,为什么不尽快给绅士让路呢?你只要退那么几步,绅士便过去了,绅士一过,你不就可以早点过桥了吗?”
农夫一言不发,和尚便笑着问绅士:“你为什么要农夫给你让路呢,就是因为你快到桥头了吗?”绅士争辩到:“在此之前我已给许多人让了路,如果继续让农夫的话,便过不了桥了。”
人生的漫漫旅途中,我们是不是有过类似的遭遇呢?其实给别人让路,也在给自己让路啊!权力也杀人
古人云:惟彼愚人,招权入已;炙手可热,其门如市;生杀予夺,颐指气使,万夫胁息,不敢仰视;苍头庐儿,虎儿加翅。一朝祸发,迅雷不及掩耳。
李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时立下了大功,但也帮秦始皇办了不少坏事,比如,他曾向秦始皇建议说:“今天,皇帝您拥有天下,分辨是非,奠定了至高无上的权威,但是读书人仍然私自教授,结群成党非议朝廷的法令教化,听到朝廷的举措,就本着自己学来的东西批评一番,所以陛下的政令一下,整条巷弄里的人议论纷纷,他们用大言欺骗君王来博取声誉,做一些奇怪的事来获得高名,领导着一群私下的人枉造谤言,像这样,如果不禁止,那么私下的臣民相勾结就很危险,要禁止他们的批评才是。臣请求陛下下令史官,把非秦朝的典籍都放火烧掉,非博士官的职务而暗地里收藏《诗经》、《书经》,诸子百家书的,全部搜出送到官府焚毁,有敢相聚讨论《诗》、《书》的,在市上处死;推崇古代,诽谤当代的,诛杀全族;管史有知道不检举的,以同论罪。命令下达30天,仍然不烧书的,就刺上字发配边疆去修筑长城,服劳役4年,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一类的书籍,不必销毁。”秦始皇下诏说:“可以依照这个办法去做。”于是焚书坑儒的暴行开使实施,中华民族的文化损失是惨重的,不仅先秦的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付诸一炬,化为灰烬,而且活埋了460名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几乎造成民族文化的断裂。尽管国家和民族的损失巨大,但惯于弄权的李斯却官运亨通,爬上丞相高位,权势凌驾于百官之上,连始皇之子胡亥的老师赵高也不得不听命于他。
死神降临到秦始皇头上的之前,他替始皇写了一封盖有玉玺的遗书,要始皇在北方监督蒙恬的大儿子扶苏回来主办自己的后事,实际上是让其继承皇位。谁知始皇刚刚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宦官赵高就密谋策划让胡亥当皇帝,不让扶苏当皇帝,因为他曾经教导胡亥学习文字和治理讼狱的法律制度,胡亥私下对他很宠幸,于是,便采取软硬兼施之法,迫使李斯违背始皇旨意,同意帮助胡亥登上皇帝宝座。经赵高、胡亥和李斯地暗地商量,打开始皇赐给扶苏的书信,另外伪称丞相李斯受到始皇临死遗留下来的诏令,立胡亥为太子,换了一封信送给扶苏和蒙恬,责怪他们不忠,命他们自杀。
一切办妥之后,由太子胡亥继位为皇帝,称二世皇帝,历史上把胡亥称为秦二世。
二世皇帝元年,胡亥20岁,他宠信赵高,便把赵高的官升为郎中令,由他掌管国家大事。随后,李斯在权力斗争中被赵高击败,赵高唆使秦二世下令诛杀李斯三族。李斯父子在咸阳被腰斩。李斯受刺字、割鼻、截断左右脚趾头再砍头、剁成肉泥五刑而死之前,对自己追逐权势的一生后悔不已,异常沉痛地对儿子说:“我想和你牵着黄狗,到故乡上蔡去追逐野兔,唉,怎么能做到呢?”
李斯死后,秦二世任命赵高为丞相。不择手段争权夺利的赵高权力更大了,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权势有多大,一天,赵高牵了一头鹿上殿,对秦二世说,送皇帝陛下一匹宝马。二世一看,眼前分明是一头梅花鹿,怎么说是马呢?便很认真地说:“这不是马,而是鹿。”可赵高执拗地一口咬定是马,不是鹿。秦二世拗不过他,只好向左右的大臣发问:“你们都仔细看看究竟是鹿还是马?”众大臣迫于赵高的赫赫权势,有的低头不语,有的附和着说是马,也有的说是鹿。几天后,赵高把这几个说鹿的大臣一个不剩的杀掉了。从此,朝廷中没有人敢把赵高当作对手了。
指鹿为马的丑剧上演不久,刘邦大军已经向关中进击,并接连攻下许多城池,秦朝都城咸阳处境危在旦夕,赵高怕起义军攻破关中,咸阳难保,自身也难保,便杀了愚蠢到了极点的秦二世,立子婴接着二世嗣位,企图以此为条件,与起义军讲和。可头戴玉做皇冠的子婴深思远虑,竟然很快在房室之内杀掉凶暴残虐、狡猾多端的奸臣赵高,替已死的皇帝诛讨驾凌于帝王之上的贼人。独揽大权的赵高,既然一度飞扬跋扈,如今被杀又怎能逃避得了呢?
民间有句俗话:“爬得越高,跌得越重。”这句话对那些争权夺利、揽权弄权的人来说,真是再合适不过了。这里,“爬高”与“跌重”,两者有着某种必然联系。因为,对于贪婪地攫取权力者而言,在通往权力顶蜂的过程中,必然会踏着别人向上爬,这样就足够带来倒霉了,何况一朝大权在握,又会滥用权力,遭致众人的痛恨?所以,权力的贪欲导致一个又一个高官不得不以悲惨的结局告终。与其不择手段地争名夺利,倒不如稀里糊涂的做好分内之事,放弃争权夺利的机会,落得一身轻松,一生快乐无忧。思想的魔力
一切的原因就在你的思想,而一切的影响力都是心理现象。
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内战期间的最离奇的故事。这个故事足够写一本大书,不过让我们长话短说。
现在很多信徒都知道基督教信心疗法的创始人艾迪太太。可是在当时,艾迪太太认为生命只有疾病、愁苦和不幸。她的第一任丈夫,在她们婚后不久就去世了,她的第二任丈夫又抛弃了她,和一个已婚妇人私奔,后来死在一个贫民收容所里。她只有一个儿子,却由于贫病交加,不得不在儿子4岁那年就把他送走了。她不知道儿子的下落,整整31年都没有再见到他。
她生命中戏剧化的转折点,发生在马萨诸塞州的林恩市。一个很冷的日子,她在城里走着的时候,突然滑倒了,摔倒在结冰的路面上,而且昏了过去。她的脊椎受到了伤害,使她不停的痉挛,甚至医生也认为她活不多久了。医生还说即使奇迹出现而使她活命的话,她也绝对无法再行走了。
躺在一张看起来像是送终的床上,艾迪太太打开《圣经》。当她读到马太福音里的那句:“有人用担架抬着一个瘫子到耶稣跟前来,耶稣就对瘫子说:‘孩子,放心吧,你的罪赦了。起来,拿着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站起来,回家去了。”
她后来说,耶稣的这几句话使她产生了一种力量,一种信仰,一种能够医治她的力量,使她立刻下了床,开始行走。
“这种经验,”艾迪太太说,“就像引发牛顿灵感的那枚苹果一样,使我发现自己奇迹般地好了起来,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说:一切的原因就在你的思想,而一切的影响力都是心理现象。”
是爱,挽救了他的生命,给了他生命的动力,让他的内心充满了自信,使他放弃了绝望。
有个男的,年纪轻轻就得了癌症。
恰巧那一阵子金鱼也得了致命的“传染病”,家家养的金鱼都死了不少。
那男的挺感伤,就天天对着鱼缸里的金鱼说悄悄话,那意思是说:“金鱼和人一样,也会得癌症……人和金鱼一样,也会死的……
可奇怪的是,别人家的鱼都死了,他家的鱼却越长越精神……
他于是得到了力量,病也在不知不觉中好了不少。
其实他一点儿也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妻子精心安排的——每当某条鱼不精神了,他的妻子就搜天觅地满世界地找,然后买一条大小相似的鱼换上。
一天又一天,妻子瘦了,瘦得像个苍白的小月牙儿。
终于到了那么一天,那男人在鱼市买鱼时知道了这一切。
卖金鱼的老人告诉他:有个女人常到这儿来,还常常眼泪汪汪地托我给她带一条什么什么样的金鱼,要是带不来,就哭得格外伤心……
男人听到这,眼里也盈满了泪。
回家后他什么也没说。那天晚上,他把妻子搂得特别紧。
  后来,他就精心照料着那些可爱的小生命。那些鱼挺争气,越长越美丽……
显然,是那个美丽的故事给了它们活泼的灵气!
再后来,那个男子的病,奇迹般地好了!
是爱,挽救了他的生命,给了他生命的动力,让他的内心充满了自信,使他放弃了绝望。由此,他,还有我们,才开始明白只有爱,才是永远的美丽!
“为”在关键时刻可能表现为不畏**,不避锋矢,但在更多的时候可能只需要做一件很简单,毫无风险的事,也要拿出极大的勇气。
见义而为似乎超越了“糊涂”的范畴,违背了隐忍退让,明哲保身的行为准则。但事实上,见义而为有更广泛的含义。见义而为首先要求的不是他人,而是自身。它要求人立身方正,守正不阿,“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敢行直道,敢担道义,一方面要和自己的恶欲贪念相抗争,另一方面对他人的不义行为不屈从,不苟且。
见义而为的“为”是多方面的,不单单指“止戈为武”,以勇力相抗。即使在你无拳无勇,人微言轻,身单力薄的情况下,你依然可以用你可行的所有方式与恶相抗,独立横流,义不苟且。在姑息必然养奸,除恶不尽的情况下,就是挺身而出,奋不顾身,也应该是在所不辞的。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首先要求的还是对合乎“义”的事的肯为,乐为。
“为”在关键时刻可能表现为不畏**,不避锋矢,但在更多的时候可能只需要做一件很简单,毫无风险的事,也要拿出极大的勇气。当你周围的人都翻越隔离栏杆横过马路时,你却要绕很远的路去走人行横道或过街天桥,周围的人会讥笑你胆小,迂笨,倘使你能不为所动,也算得上是见义而为之了。到我国的大中小城市转一圈,马路上的斑斑痰迹使人好像一下掉进了痰盂底部,如果全体国人一夜之间都痛下决心,不把痰随地吐在马路上,试想一下,这需要多大的勇气,算不算是一个足以令世界惊叹的壮举呢?
“见义而为”,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最为崇尚的美德之一,人们对见义而为的行为总是给予应有的颂扬,官方甚至给予当之无愧的荣誉和奖赏。没有哪一个朝代不倡导“见义而为”之风尚的。
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所以,君子应当见义而为。又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也就是说,具有仁义德性的人,必定有勇。勇有什么呢?勇于仁,勇于义。但有勇的人却不一定具有仁义的德性,因为有些所谓勇者,只是勇于做坏事,为非作歹,或者不问青红皂白的勇。所以孔子强调说:“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君子应始终把义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如果只是有勇而无义,就为犯上作乱。只有把义与勇相融相合,统为一体才能真正做到见义而为。
墨子怀抱“救世”的情怀行义天下,认为只有义才能利民、利天下。所以,他以一个苦行僧的形象周游列国诸侯,不仅极力宣传他的学说主张,而且尽力制止非正义的给天下百姓带来无穷灾祸的战争,达到了见义勇为的至高境界。
一次,天下有名的巧匠公输盘,为楚国制造了一种叫做云梯的攻城器械,楚王将要用这种器械攻打宋国。墨子当时正在鲁国,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动身,走了十天十夜直奔楚国的都城郢,去见公输盘。
公输盘对墨子说:“夫子到这里来有何见教呢?”墨子说:“北方有人侮辱我,我想借你之力杀掉他。”公输盘很不高兴。墨子又说:“请允许我送你十镒黄金作为报酬。”公输盘说:“我义度行事,绝不去随意杀人。”墨子立即起身,向公输盘拜揖说:“请听我说,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并将用云梯攻打宋国。宋国又有什么罪过呢?楚国的土地存余,不足的是人口。现在要为此牺牲掉本来就不足的人口,而去争夺自己已经有余的土地,这不能算是聪明。宋国没有罪过而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你明白这些道理却不去谏止,不能算作忠。如果你谏止楚王而楚王不从,就是你不强。你义不杀一人而准备杀宋国的众人,确实不是个明智的人。”公输盘听了墨子的一席话后,深为其折服。墨子接着问道:“既然我说的是对的,你又为什么不停止攻打宋国呢?”公输盘回答说:“不行啊,我已经答应过楚国了。”墨子说:“何不把我引见给楚王?”
于是,公输盘引墨子见了楚王,墨子说道:“假定现在有一个人在此,舍弃自己华丽贵重的彩车,却想去偷窃邻舍的那辆破车;舍弃自己的锦绣华贵的衣服,却想去偷窃邻居的粗布短袄;舍弃自己的膏粱肉食,却想去偷窃邻居家里的糟糠之食。楚王你认为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楚王说:“一定是个有偷窃毛病的人。”墨子于是继续说道:“楚国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国土,不过方圆五百里,两者相比较,就像彩车与破车相比一样。楚国有云楚之泽,犀牛麋鹿遍野都是,长江、汉水又盛产鱼鳖,是富甲天下的地方。宋国贫瘠,连所谓野鸡、野兔和小鱼都没有,这就好像粱肉与糟糠相比一样。楚国有高大的松树,纹理细密的梓树,还有梗楠、樟木等等。宋国却没有,这就好像锦绣衣裳与粗布短袄相比一样。由这三件事而言,大王攻打宋国,就与那个有偷窃之癖的人并无不同,我看大王攻宋不仅不能有所得,反而还要损伤大王的义。”楚王听后说:“你说得太好了!尽管这样,公输盘为我制造了云梯,我一定要攻取宋国。”
鉴于楚王的固执,墨子转向公输盘。墨子解下腰带围作城墙,用小木块作为守城的器械,要与公输盘较试一番。公输盘多次设置攻城的巧妙变化,墨子则全部成功地加以抵御。公输盘的攻城器械已用完而攻不下城,墨子守城的方法却还绰绰有余,公输盘只好认输,但是却说:“我已经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你,不过我不想说出来。”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用来对付的方法是什么,我也是不想说出来罢了。”楚王在一旁不知道他们两个人到底在说什么,忙问其故,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要杀死我,杀死了我,宋国就无人能守住城,楚国就可以放心地去攻打宋国了。可是,我已经安排我的学生禽滑厘等300人,带着我设计的守城器械,正在宋国的城墙上等着楚国的进攻呢!所以,即便是杀了我,也不能杀绝懂防守之道的人,楚国还是无法攻破宋国。”楚王听后又是大声说道:“说得太好了!”他不再固执地坚持攻宋,而是对墨子表示:“我不进攻宋国了。”
墨子成功地劝阻楚王放弃了进攻宋国的计划,便起程回鲁国。途经宋国时,适逢天下大雨,于是想到一个闾门内避避,看守闾门的人,却不让他进去。殊不知,正是墨子刚刚挽救了宋国,是宋国的恩人。
墨子坚定地反对任何战争,认为天下“大为不义”的就是“攻国”,因矢而志不渝地主张“非攻”。《墨子·公输盘》记叙的上述故事,具体地体现了他的一贯主张。他闻知公输盘制造了新的战争器械,并且将用于楚国攻宋,便日夜不停地赶了十天十夜路来到楚国,先是义激公输盘,再又与楚王仔细分析攻宋的各种不义之处,坦直陈言楚王攻宋与有窃癖的人同类。楚王仍不改变攻宋的主意,墨子又以不惜死的无畏精神,终于成功地阻止了楚王,使弱小的宋国避免了一场战争的灾祸。而墨子主动为此所做的一切,宋国人竟茫然不知。墨子途经宋国时,想到里巷的大门内避避雨,都遭到守门人的拒绝。所以《墨子·公输盘》篇末感叹道:“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众人不知其功”与“众人知之”两相对比,更显出墨子的伟大。“众人不知其功”的义行,真正体现了见义而为的内涵。
为天下百姓而勇于义,本不要什么功名,更不应去“争于明”。
施恩不图报,凡符合自己道德标准的事就乐于去做,不为回报、不求名利,不为青史留名,这些被那些精明人看来是傻子做的事,糊涂人是乐于去做的,但愿这样的糊涂人多起来。
死时的遗憾
许多时候,我们总把最喜欢做的事情留在最后。可惜,死亡来临之前并不通知我们。
我的朋友是做证券生意的,整天满世界跑,难得见他一面。我们通常的联络方式是打电话。
有一天晚上,他打电活来,我们东南西北地聊。他突然问我:“如果让你花一元钱,可以买到你哪一天会死的信息,你买不买?”
我想了想,摇摇头说:“不买。”
“为什么?”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知道自己哪天死。我认为,最好的死亡方式是:让死亡突然问来临,来不及思考,生命突然终止。”
沉默片刻,电话那端,他轻声说:“可是,我买。”
“为什么?”
“我怕死亡突然来临时,还有许多想做的事没有做。不过,我也不想知道得太早,提前10天让我知道就行。
“你想用这10天做什么?”
“5天的时问给我的家人,好好陪他们;5天的时问给我自己,做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和我爱的人在一起,开着车带她穿过大森林。”
我笑了:“这并不难,你为什么不现在就做呢?”
他叹了口气:“现在这么忙,哪有时间啊?”
我也在心里叹了口气,不禁想起另一位朋友。他是一家外贸公司的经理,也是满世界地飞,整天忙着谈判、签合同,一年难得回家几次。他觉得很欠妻子和女儿的,就说等公司业务发展好了,陪她们去欧洲度假。公司的业务一直在发展,可是他总觉得还不够好,结果一拖再拖,始终未能成行。后来,他赴日本谈判时,心脏病发作死在途中。
许多时候,我们总把最喜欢做的事情留在最后。可惜,死亡来临之前并不通知我们。尽管我们已经荣幸地迈入21世纪信息时代,信息高速公路已经架到我们家门口,却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出售死亡的信息。所以绝大多数人把留在最后、最喜欢做的事情,最后都带进坟墓里去了。
有很多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理由其实是经不住推敲的。为了生计我们四处奔波,好像忙得确实没有时间去做那些压在心底的事情,最终又带着诸多的遗憾离去。真的没有时间和条件吗?
非也,只是我们不懂得放下心里的负担而已。其实,只要我们抽出一点儿时间就可以报答一下我们的家人及自己。
心中无鬼,何足惧哉!心若有鬼,地狱等待。
宋先生是个很豁达的人,他对任何事都看得很透,也不信邪。宋先生所服务的公司,在一个荒僻的郊外工厂。而宋先生是这个工厂的业务主管,因为每天工作得很晚,他是常常要赶夜路的。厂里的年轻人想要给这位胆大的先生来个下马威,吓唬他一下,好使他以后不敢对他们管得那么严。
有一天,已经是深夜了,宋先生如常的从厂里出来,骑摩托车回家去。宋先生的摩托车就停靠在一棵大树下。正当他要开摩托车锁的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一个影子,从背后把他扑倒在地,并使劲儿摁住。如果是一般人一定会被吓得“哇哇”大叫。想不到宋先生好像没事一样,哼也不哼一声。那个恶作剧的年轻人见宋先生不为所吓,很是大失所望,只好松开了手……
宋先生爬了起来,连头也不回一下,扶起摩托车骑上,就一溜烟儿地走了。反而,那个年轻人自己倒吓了一跳,怀疑自己摁倒的人到底是不是那位宋先生。
第二天,宋先生如常来上班。这个年轻人装作若无其事一样,上前来问宋先生:“宋先生,听说这里常常闹鬼,昨天夜里,这树上就有一只鬼跳下来,你有没有被吓着?”
“有鬼?”宋先生不以为然地笑笑。
“听说,挺可怕的,鬼还把你摁倒在地,大家都为你捏一把冷汗呢!”年轻人说得十分认真,使人无法相信他是在说谎。
宋先生只是淡淡地说:“哪有什么鬼!只不过是哪个毛头小子,跟我开玩笑罢了!”
“你怎么知道的?”年轻人惊诧地问。“因为摁住我脖子的手,一点儿也不冰凉,却是一只温暖而有力的手,这怎么可能是鬼的手呢!”年轻人不由得很感羞惭,满脸通红,这才向宋先生表示了道歉:“宋先生,下次我绝不再开这样的玩笑了。”
只有舍弃心中作乱的“鬼”,你才能坦坦荡荡的做人。
寇宰相罢宴
前贤教训须谨记,成由勤俭败由奢。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1004年)辽(契丹)大举南犯时,他任宰相,反对王钦若等南迁的主张,力主抵抗,促使真宗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鼓舞士气。果然,当皇帝到达前线时,百姓和士兵高呼万岁,声音传出十多里远,寇准立即命令兵士出击,大败辽军,辽国不得不退兵讲和,订立了澶渊之盟。
这一年,寇准过生日,他准备大大庆贺一番。官员们听到宰相做寿,想方设法送来贺礼,唯恐落在人后,皇帝也赏赐了金银绸缎。相府上下,人人忙碌,派人四处采办山珍海味,准备连摆三天筵席。
生日前一天,寇准觉得平时点的油灯油味太重,命令一律改点蜡烛照明,就连厨房、走郎、天井、花园、厕所也都灯烛辉煌,照耀得如同白昼一般。蜡烛油流淌满地,明晃晃,滑溜溜,一位白发老妪不慎滑倒。这位老妪就是寇准的奶娘刘妈妈。当年寇准家很穷,她和寇准娘一起苦渡难关,所以寇准现在对她很尊敬,特地在相府拨给她两间房屋养老。她起身后不知怎的就滑倒。丫头笑道:“是蜡烛油淌在地上,”她才看清四周烛光摇曳,便问:“油灯呢?”
丫头告诉她,相爷嫌有烟味都换成蜡烛了。刘妈妈吃惊地说:“啊呀,这要花多少银子呀!”旁边人又七嘴八舌地告诉她,相爷过生日,要连摆三日酒席,菜都是新奇精巧的,光活鱼就要上千斤,天天从黄河边用车子运来。刘妈妈说:“我正是为这件事来找相爷的。”
丫头们忙阻拦她,劝她别去碰钉子,刘妈妈想了想,叹口气说:“好吧,我回自己的房间去。”
花园里,寇准正在观看歌舞排练,忽然传来一阵隐隐的哭声,在这样喜庆的日子谁在哭?寇准用严厉的眼光扫视了管家一眼,管家轻声回话,小的已派人查看过,是刘妈妈。寇准奇怪,刘妈妈是懂规矩的老人,怎么能在自己生日前一天放声大哭呢?他立即走去察看。管家高声叫道:“相爷来了!”刘妈妈听了却哭得更加厉害,细听她是在哭“太夫人”,一边哭一边还在诉说:“太夫人啊!你好苦呀!你没看到现在这个样子呀!”
寇准走近了。她看了寇准一眼,继续诉说道:“当年老太爷去世,日子艰难,没钱没油,太夫人跑到很远的山里去拾检来照明,让相爷你晚上好攻读诗书。她怎么会想到如今蜡烛油流淌满地皆是……”
寇准想起当年的艰辛,母亲去世没有享到福,心里十分难过。他立即接过刘妈妈话茬,说:“母亲要活到现在,看到今天的荣华富贵,一定会很高兴的。”
“不!她不会高兴的!”——刘妈妈斩钉截铁地回答。
寇准一愣,不解地问:“为什么?”
刘妈妈说:“她不止一次说过,希望你永远能保持俭朴的生活,不要铺张浪费。”
寇准笑笑说:“现在就要显出太平盛世的样子,花的钱是我的俸禄和皇上的赏赐,不贪污不受贿,并不过分。”
刘妈妈说:“不!做宰相的这么花费,下面的官员就会跟你学,钱不够用就会想歪点子去坑害老百姓。所以,你这么铺张奢华就是下面做坏事的根子,上梁不正下梁歪嘛!”
寇准听到这句话,脸色沉了下来,很不高兴地说:“我已不是黄小口儿了,你别再教训我了!”
  刘妈妈这时拿出一幅尚未展开的画卷,指着它说:“我没有那么大的胆子,这是你母亲在教训你。”说罢将画卷展开挂在墙上。只见画上有两位妇人,一在纺纱,一在补衣,一个八九岁的小孩靠几支松枝照明在读书。寇准看到此画,一阵心酸,喊声“母亲!”就跪了下来,丫头仆人也跟着跪了下来,他们曾听刘妈妈说过,知道画上的读书郎就是寇准,那两个妇人当然就是寇准的母亲和刘妈妈,刘妈妈连忙说:“相爷,请起来,这上面还有太夫人亲笔写的两行字。她对我说过,将来小公子如果做了大官,享乐太过,你就将这画给他看。”
寇准近前细看,上面是母亲的笔迹:“前贤教训须谨记,成由勤俭败由奢。”
寇准受到震动,深深思索着。
刘妈妈又说:“我有一个旧邻居,打鱼为生,今天来找我,说这几天为了相府酒筵,县府命他们天天到黄河里打鱼,不管风急浪高,非常危险……”寇准不等刘妈妈说完,拦住她的话头说:“我明白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我不能做坏样子,辜负母亲的教诲。”他立即吩咐管家,三天的宴会全部取消,礼物分别退回,活鱼退给渔民,把那幅画悬挂到客厅最显眼的地方好让自己天天看到它,用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成由勤俭败由奢”,一代名相都放弃了奢侈的生日大宴深受其束,作为我们普通人,是否更应谨记呢?
走到圈边请止步
一切人生智慧,都是人生在具体实践生活中的经验总结,都是人凭借其精力与自然、社会搏击的结晶,“走到圈边请止步”,曾经给予仁人搏击险风恶浪的能力。
知退守之意,重隐退之时。
人既要勇于进取,同时要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倘若只知道前进,而不知退守之意,重隐退之时,不装糊涂隐退,那就极有可能会盛极而衰,暑尽寒来。因为“建财乐境成苦海,如山凝成冰;悟则苦海为乐境,犹冰渔作水。可见苦乐无二境,迷误两心,只在一轻念耳”。这就要求人们把握好人生的关键一步,走到圈边请止步。
春秋时期的范蠡,算是一个明白个中道理,能够走到圈边就止步的人。
范蠡是越王勾践的重臣,为越王雪除国耻、重建国家可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史记》卷《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当初,吴王阖闾兴兵讨伐越国。越王勾践设计打败吴国,并将吴王阖阊射伤,后不治而死。临死前,吴王阖闾告知之其子夫差:“必毋忘越”。夫差当然难忘杀父之仇,日夜操练兵勇。勾践闻之,想来个先发制人——不等吴国动手,先出兵吴国。范蠡赶忙劝谏道:“这样不行。如果这样草率出兵,不仁不义,而且无制胜把握,怎么行呢?”越王不为所动,执意出兵:“我主意已定。”结果被吴国以精兵击败于夫椒。越王只得以五千人保栖于会稽,而吴王则乘机追而围之。
身陷绝境的越王为自己当初不听范蠡的话丽落得如此下场十分后悔。他说:“都怪我,当初没有听你的劝谏。现在可怎么办?”范蠡说:“事到如今,也只能先俯道称臣了。不如多准备些厚礼送给吴王,也许能得到喘息的机会”。勾践只得依范蠡的话行事,命令大夫文种出使吴国。文种对吴王说:“您已经打败了越国。现在越王请和,愿为臣;勾践的妻子愿为您的妾”。吴王一听,当下答应了。
文种回来将情况报告了越王。勾践一听,十分悲伤:自己堂堂的一国之君,现在竟落得个俯首称臣的下场,这种夺妻大辱怎么能接受啊?
所以,想把皇妃杀了,再毁掉宝物,然后一死了之,后被范蠡制止。吴王夫差得到越王勾践送去的宝器和美女后,果然退兵,让越国获得喘息机会。越王经过几年卧薪尝胆的奋斗,国力大增,待时机成熟,便同范蠡一起,起举国之兵讨伐吴国,并一举灭吴,雪了会稽之耻。
正当越王勾践准备凯旋班师回国,想与范蠡共享胜利时,范蠡却向越王告辞道:“君王你自勉吧!我不再回越国了”。勾践不解其意,便问:“我不明白,你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呢?”范蠡答道:“我听说,君王有忧愁,做臣子就应当为君王排忧解难;君王受到了凌辱,臣子就应当拼死维护君王的尊严。从前国君在会稽受辱于吴王。臣之所以没有去死,就是为了协助君王报亡国之仇。现在已经大功告成,我请求君王许我离开!”越王勾践见范蠡去意已决,不便强求,只得许他了。
范蠡为协助越王勾践雪耻,鞍前马后可谓是呕心沥血,含辛茹苦,可大功告成之后却不求封赏,反倒自动引退,这不是一个大糊涂蛋吗?他是糊涂。但却糊涂得漂亮,糊涂得有道理。
后来范蠡对同僚文种说:“越王为人,忍辱妒功,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所以他等到大功告成之一天,就功成身退,驾一叶轻舟,浮游于五湖四海,后来到齐国定居。
到齐国后的范蠡隐姓埋名,耕于海畔,苦身戮力。没几年,便“家产数千万”。齐国人得知范蠡的贤能,“以为相”。范蠡却感叹道:“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久受尊名,不祥。”这并不是什么好兆头啊!于是,将相印退回,把财产分给了周围的百姓,自己则带着部分值钱的东西,不声不响地离开了齐国,到达定陶。
范蠡以为定陶是天下的中心,是交易买卖、互通有无的商业通道,在这里谋生治产,可以致富,于是自称为陶朱公。重新节制自己的霁欲,父子亲自耕种畜牧,对于商品的脱手与买取,都能等待时机,因而获利颇丰。这样没多久,生意越做越大,不长时间里又“致资累巨万”,天下人都知道陶朱公了。范蠡引退之后,还写信给同僚文种,分析勾践这个君王与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乐的特性,讲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指出“你今天不走,祸害必不可免!”可是文种官迷心窍,就是不听劝告,最后果然被越王所杀。范蠡糊涂得漂亮,糊涂得有道理。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糊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道也。”翻译成现代汉语,他是说:“保持着满满的,不如趁早拉倒。把金属锤击得尖尖的,不可能长久完好。黄金美玉堆满房屋,没有人能永远看守住它。既富贵而又骄惰,定会给自己招灾惹祸。功业完成引身告退,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老子在这里论述的重点是“盈”和“功遂身退”的道理。那些贪慕权位利禄的人,往往得寸进尺;恃才傲物的人,总是锋芒毕露,耀人眼目,这些都是应该引以为戒的。否则,富贵而骄,便会招来祸患。就普通人而言,建立功名本来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而功成名就如何对待它,就更不容易了。因此,作为普通人,要做到淡泊各利与地位,才可能“功遂身退”。
事物的发展本来存在着在一定条件下向着自已的反面转化的可能性,否泰相参、祸福相位,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长盛不衰的能有几人?“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其中却也含有引发祸水的因素。老子悟出了辩证法的道理,所以他正确地指出了进退、荣辱、正反等互相转化的关系,处理不好便会招致灾祸。因而他劝人们应该尽早罢手,见好就收。,在事情做好之后,不要贪婪权位名利,不要尸位其间,而要收剑意欲,含藏动力。
范蠡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是深谙此道的,我们知道,在封建时代,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虽然也重视以金钱、财富和名声收买爪牙、臣仆。但是每个统治者都以怀疑的眼光审视着自己的周围,凡有可能影响自己权力的因素都必须尽量扫除。那些为统治者打天下的人因此而陷入两难境地,因为这些人本无实力,不过是凭智力、气力、勇力向统治者换一碗饭吃。如若此人智力或勇力不高,对统治者的权力自然影响不大,可是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也不会有什么作为;相反,此人有智力、有勇力,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建功立业,一旦天下打成了,立刻便被统治者视为影响自己权力的因素,甚至视为隐蔽的祸根。以致出现“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现象,即发生新王朝产生杀戮功臣的惨剧。
因为如此,历史上许多有才干的人,涉足政坛时,懂得“走到圈边,请止步”的道理,才得以全身全名,演绎出极富中国文化传统色彩的人生智慧故事。除上面范蠡是一个例子外,西汉时期的张良又是一个典范。
张良是战国时韩国的贵族,在他少年时代,秦灭韩,张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终于“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乘秦始皇游天下时,在博浪沙进行狙击。秦始皇出巡,有专车36乘,张良与刺客实在无法判断出秦始皇在哪一辆车上,于是“误中副车”。秦始皇为此而大怒,在天下搜索刺客,张良只好更名换姓,逃亡于下邳。这一来他从贵公子变成了逃犯,不得不改变过去的贵公子作风,注意尊重他人。
恰好在下邳圮上遇到黄石老父,以屈身为黄石老父穿履,得到黄石老父的信任,授以《太公兵法》,并告诉他:“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张良有了做帝王师的才干,需要的是一个能依照他的意见行动的帝王,这个人就是在秦末农民战争中乘机起兵的刘邦。
刘邦这个人本来没有什么帝王样子,相反倒是一个无赖。他自小“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亭长的任务是“捕盗”,手下可以管5个兵,而且在捕捉犯人时多少也有一点小权力,于是刘邦可以借机交点朋友,如萧何、曹参、王陵、周勃、樊哙、夏侯婴、灌婴等。其中萧何是沛主吏椽,曹参是沛狱椽,与刘邦打交道最多,“高祖为布衣时(萧)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为此,刘邦最信任的是以萧何、曹参为首的丰沛老乡。这些丰沛老乡组成的队伍本来不一定能成大事,偏偏在下邳遇上了张良。
刘邦一见张良,便认定这是一个有才干的人,拜张良做厩将,对张良的建议也言听计从。而张良“为他人言,皆不省”,从而认定刘邦是一个值得辅佐的人,于是不断给刘邦出主意,包括破武关取成阳,屯军霸上,鸿门宴全身而遁,制止郦食分封六国主张,说服刘邦封韩信为齐王等关键性谋略,终于把一个“好酒及色”的无赖变成了代秦而立的皇帝。张良对这样一个流氓无赖出身的皇帝不大看得起,何况刘邦做了皇帝后又拼命封赏他的丰沛同乡。
《史记》《萧相国出家》载:汉王五年的时候,已经诛杀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讨论功劳,进行封赏。众多的大臣互相争功。经过了一年多的讨论还没有一个决定。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所封赏的食邑最多(食邑就是受封邑的租税)。功臣们都说:“我们身上穿着坚固的盔甲,手中拿着锐利的兵器,作战多的人参加了一百多次战役,作战少的人也有数十回合的战役,攻取城池,占领土地,有的功劳大,有的功劳小,各有一定的等级。现在萧何没有汗马功劳,仅仅靠着舞文弄墨,议论政事,不曾实地参加作战,分封功劳的时候,反而在我们的上面,这是什么道理呢?”高帝说:“各位都知道打猎的事情吧!”功臣们说:“知道。”高帝说:“各位知道猎狗吗?”功臣们说:“知道。”
高帝说,追赶捕杀野兽兔子的是狗,然而发现遗迹并且推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人,现在诸位功臣,只能获得走兽罢了,就像打猎的时候猎狗所获的劳动一样。至于萧何这样的人,他能够发现遗迹并且指出野兽所在的地方,他的功劳就像打猎的时候人所建立的功劳一样。况且各位仅仅以本身跟随我作战,最多也不过两三人。但是萧何全宗族几十人都跟随我作战,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这个时候,群臣们没有人敢说话了。
张良见刘邦只认萧何等丰沛同乡的“人”,将其他功臣皆视为“狗”,立即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他见到刘邦将非丰沛同乡的韩信、彭越、英布等功臣分别诛杀,更想到跟刘邦供职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当刘邦说:“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张良立刻说:“始臣把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刘邦想,留离长安较近,让张良住在留比让他去齐更容易监视一些,于是封张良于留。
等刘邦确立了萧何的丞相地位,张良又进一步提出引退的要求:“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舍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刘邦想张良去“学辟谷,道引轻身”,对他的政权并无妨碍,于是放下心来,任意让张良自由行事,张良于是获得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张良的功成身退,比范蠡更胜一筹。
一切人生智慧,都是人生在具体实践生活中的经验总结,都是人凭借其精力与自然、社会搏击的结晶,“走到圈边请止步”,曾经给予仁人搏击险风恶浪的能力。今日社会较之封建时代已是本质的更新,但是人们同样要与自然搏斗,要在社会中立足,要正确的认识自己,正确地判断,以把握自己行进的步幅和进击的距离,这条原则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计谋在中国历史上,被历朝历代的谋臣智士所推崇,可谓妙计也。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妙计也。
刘邦率领几万兵马进入深山,来到南郑,拜萧何为丞相,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人为将军,准备跟霸王项羽争夺天下。
刘邦手下有个小官吏叫韩信,此人幼读诗书,投过名师,文武双全,但性格孤傲,原投在项羽麾下,当个小小的执戟郎中,经常向项羽献策,却不被重用,他深感在项羽军中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韩信认为汉王刘邦胸怀大志,待人宽厚,便离开楚军,历尽艰辛,追随汉王。不料刘邦认为韩信出身微贱,年轻时又从别人胯下钻过,觉得他没有多大才能,便让他当个管理军械的连赦小官,后经夏侯婴求情,任他为治粟都尉。韩信失望极了,决定另投明主。丞相萧何曾与韩信交谈过,认为他对天下形势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是位不可多得的将才。听说他离开南郑,焦急万分,立即带了几个人,连夜追赶韩信,好言劝说韩信留下,共创大业。刘邦听从了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军,统领各路兵马。
韩信得到汉王信任,决心施展雄才大略,认真操演阵法,训练军士,只几个月的时问,便训练了一支军容整肃、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军队,并向刘邦献计道:“霸王建都彭城,自失地利;放逐义帝,分封爱将,残杀百姓,坑杀降卒,天下多怨。大王如此时发兵东进,定能势如破竹。”并告诉刘邦在“故道上有一条小路可直通陈仓,咱们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敌不意,则三秦唾手可得。”刘邦听了非常高兴,制订了东征策略,派樊哙、周勃带几百名士兵抢修栈道,迷惑项羽,同时派韩信统率大军,于公元前206年8月,离开南郑,出褒中循古时小路,向西北故道挺进,神不知鬼不觉地渡过渭水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攻下陈仓后乘胜进攻雍县。
汉兵平日训练有素,又旗开得胜,越战越猛,前后攻下了畦城、眉县、槐里,直逼咸阳。刘邦用不到1个月的时间,便夺取三秦地方,扩大地盘,整顿军纪,扩充实力,信心十足地与项羽展开了决战,最后统一了天下。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一计谋在中国历史上,被历朝历代的谋臣智士所推崇,可谓妙计也。所以,在现今社会,我们在处理一些事情上,也可仔细琢磨一下此计的内涵,灵活运用。以己度人以解人
重大局,尚信义,不计前嫌,不报私仇。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邻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不事瓜事,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
楚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有一天乘夜无月色,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宋就说:“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
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这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的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梁王,既以示自责,亦以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恕”的核心是用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方式处理问题。这样可以造成一种重大局、尚信义、不计前嫌、不报私仇的氛围,以及双方宽广而又仁爱的胸怀。其实日常生活的处理,又何尝不是这样?尤其是对初涉世事的青年来说,由于一切茫然无知,总是时时处处小心翼翼,左顾右盼地想找出人事上的参照物来规范自已,约束自己,这种反应当然是正常的,但殊不知有时以此处世,反而会导致初衷与结果的南辕北辙。因为在各人的眼中,自己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提供给你。所以,不妨就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反求诸己,推己得人,则往往会有皆大欢喜的结果。
反求诸己,易人情,由情入理,自然会生羞恶之心而知义,辞让之心而知礼,是非之心而知耻。自私自利之人,往往不懂得推已得人的道理,往往毫无顾忌地损害他人的利益,把苦恼转嫁到旁人身上。以这种方式处世,走到哪里,被人骂到哪里,真正是既损人又损己。
椰子砸着经理的头
机遇于人,一律平等;自强不息,别问前程。
海南的海口满街都是椰子树,椰子熟时,随时都可能掉下来,有人开玩笑说,现在改革开放,经济繁荣,满街人头攒动,掉下来的椰子肯定会砸中一个当总经理的。
阿成是四川南下打工的,千里迢迢来到海南,一出码头就让人掏了钱包,弄得身无分文,在码头可怜兮兮地等着雇主来雇佣。即使流落街头,他也不会回到乡下去,在乡下于一年也不过三百多块钱,这里于一个月,就算是捡破烂也不止这个数。
有两个看来是新婚的本地男女,女的朝打工仔撇撇嘴,轻蔑地说:“这么多盲流,真讨厌,真有碍市容。”
男的说:“别小看他们,没准椰子砸下来,砸着的是总经理呢!”
女的揶揄说:“那你就等着椰子砸下来吧,你比他更有条件呢!”
男的说:“我有固定工资,生活也算中等,没有必要舍掉这个铁饭碗。我可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大概过了一年左右,这对夫妻也有了孩子,可单位不景气,两人都下岗了,只好在大街上的椰子树下摆摊。又是椰子熟了的时节,两人都没有挨过椰子砸脑袋的经历,所以不以为然。这时,一辆名贵的轿车戛然停下,探出一个西装笔挺的中年人,这时,嗖一下,一只椰子不偏不倚砸在他的头上,把那油亮亮的西装头也打乱了。
那女的对自己的男人叫:“嗨!又砸着一个总经理!”
男的一看,那个总经理不就是一年前在码头徘徊衣衫褴褛的四川打工仔么?
真是那个阿成,原来他当时被老板招去烧砖,后来便自己烧了。因为到处盖高楼大厦,砖头需求极大,阿成接了大量的订单。于是他又去招了不少人来替他烧砖,成了这一带有名的建材商。现在他又把目光放到房地产市场了。
阿成对陪着他来的当地官员们,把手一划,整条街所有的椰子树都在他划的范围内了,只听他高声一说:“就这块地,我全要了,把这些椰子树全砍了,盖一座大商场,省着总经理们再被砸着脑袋。”
看来这是天意,夫妻俩在椰子树下呆了这么长时间,就是挨不着椰子砸。阿成当了总经理,刚钻出车门,一个椰子就朝他的脑袋砸了下来。
几何学上有一个定理,就是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如果以此理念看人生,也就是人人平等。
有个孩子看到牛在吃草,便问老和尚:“和尚爷爷,为什么牛吃草?”和尚答道:“它是在修行,说不定它还是菩萨呢!”世间八千万法门,牛也有它的法门,一是吃草,二是挤奶给人吃,三是辛劳,这都是为人做好事。待它们功德圆满,可修得下辈子做龙,甚至做人,进而修成菩萨。
据佛法道理,一切诸菩萨成菩提时,皆非男女相,随缘现示,变化无穷。连观音菩萨的踪迹,也不一定是在寺庙,或上普陀山去寻找。说不定在街上遇见的衣衫褴褛、最穷苦的、最可怜的人就是,只是辨认不出来罢了。尧是个高个子,而舜却是个矮个子,孙叔敖是个乡巴佬,其貌不扬,却使得楚国称霸于诸侯。
这个道理是说世上的圣贤,未成圣贤之前都是极普通的凡人。往往极普通的人,如陈观玉、徐虎、李素丽只是平民百姓,因为他们常常为人民做好事,就赢得了全国人民盼尊敬。这就好比他们成了正果,达到了菩萨等级,受人敬仰。菩萨皆无定相,也是这个道理。三养的涵义
安分以养福,宽胃以养气,少费以养财。
宋朝元丰某年,苏东坡被贬官,来到黄州。
这天晚上,苏东坡坐在桌前,取出4500钱,分成30份。他的妻子季章把钱装入30只小布袋中,然后用叉子将小布袋一一挂到梁上。
苏东坡的长子苏迈,好奇地望着这一切,不解地问:“爹,为什么要将钱分成30份挂起来?”
苏东坡说:“这就叫过日子,每天一份,150钱,只准余,不准缺。”
苏迈点头,又等着下文。
“至于挂在梁上,那是杭州贾耘老的办法”,苏东坡接着说,“布袋一天比一天少,日子一个一个过去了,它能提醒你不要虚度光阴,要珍惜每一天。”
苏迈点点头。父子俩正说话间,有人敲问,进来的是邻居庞安常医生,庞医生和苏东坡是好朋友。因为城里几个财主合起来修南天门,托庞医生请苏东坡题字,苏东坡一口应允。两个人谈得投机,到三更时分,庞安常才离去。
庞安常走后,苏东坡铺开宣纸,欣然挥毫。刚写到“南天”两字,忽然传来苏迈的惊叫声:“抓贼,抓贼!”东坡大吃一惊,扔下笔,大步冲出书房,正好与那个盗贼撞个满怀,盗贼倒在地上,吓得浑身发抖。
这时,季章掌灯,苏迈操捧,三个人将贼团团围住。那盗贼慌忙掏出小钱袋,连连求饶:“老爷,小的叫阮小三,家住后村,上有老,下有小,日子过不下去,听说老爷从城里来,钱多得没处放,就挂在梁上,所以我就……”
苏东坡听了不觉笑出声来,他叫阮小三打开钱袋数数,然后说:“这是我一家每天的生活费,你拿一袋,我就要挨一天饿。”
阮小三一惊:“这150钱的开销跟我们老百姓差不多,老爷,都说你有钱,怎么这样节俭?”苏东坡微微一笑,回答道:“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日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
阮小三听不懂苏东坡文绉绉的话,苏迈解释道:“我爹的意思是,肉体上的欲望是没有限度的,你不注意节俭才沦为盗贼。”
阮小三慌忙申辩,说自己是穷得揭不开锅才出此下策的,而且是第一次。苏东坡听他这么一说,马上让苏迈去请庞安常来作证。
不一会,庞安常来了,见是阮小三,便跟苏东坡说,他老母病瘫在床,妻子是个哑巴,还有三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苦。苏东坡听了十分同情,念他生活所迫,又系初犯,就放了他。阮小三千恩万谢,连连磕头,然后转身要走。
忽然,苏东坡叫住他,自己转身到书房,挥动大笔,在宣纸上点了一个形似钱袋的墨点,然后将那宣纸卷好,送给阮小三。跟他说,那梁上的钱袋只有150钱,拿去也派不了用场,这个纸袋有一万钱,叫他好生保存,阮小三接过纸,半信半疑,不便多问,只得告辞回家。
在一旁的庞医生见了也觉奇怪,问苏东坡葫芦里卖了啥药,苏东坡笑而不答,他要庞安常通知那几个财主,明天一早来取他的题字。
第二天,几个财主来到苏东坡家取墨宝,他们一看题字,苍劲有力,非同一般,心中十分高兴,突然发现南天门的“门”字少了一笔,忙请教苏东坡是何缘故,苏东坡笑笑说:“噢,我想起来了,这一点儿忘在后村阮小三家里了,你们去取吧!”
此时阮小三正在家里左右端详那张宣纸上的墨点,他想:这一点儿就值一万钱,会不会苏老爷作弄我?文人会开玩笑,也许这一点儿骂我一点不懂。他正想得出神,几个财主上门来了,他们向阮小三要那个墨点儿。阮小三想起苏东坡的话,开价一万钱,少一钱也不给,财主知道苏东坡的墨宝值钱,只好答应了。
财主走后,阮小三将一万钱分成两份:一千钱给自己,九千钱用布包好,给苏东坡送去。苏东坡不肯收,他对阮小三说:“我每天150钱,足矣足矣。”
阮小三不懂,他阀苏东坡:“老爷你浑身是宝,写一点儿就值一万钱,为什么日子过得如此清苦?”
苏东坡笑道:“君子倡俭,一日安分以奉福,二日宽胃以养气,三日少费以养财,此乃三养也。”
阮小三当然不懂三养的涵义,但苏东坡那种倡俭的美德,那种过日子的精神,被后人引为楷模。
所谓“降价销售”、“有奖销售”、“买一赠一”等等,实际上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对待任何事物,想要收缩它,必先使其扩张;想要削弱它的力量,必先使其坚强;想要废弃它,必先捧它;想要夺取它,必先施与它。这种做法,表面看并不合算,实际上却是一种高明的策略。如果我们想先给予对方恩惠,以后也必会从对方身上收回几倍的回报。
《韩非子》中教给人们许多有益的处世经验,并且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郑武公想攻打胡国。他先把自己的女儿送给胡王,在讨得胡王欢欣之后,他召集部下说:“我想要扩张领土,应该先进攻哪个国家呢?”这时有一个叫关其思的大臣建议:“胡国是最佳目标。”郑武公闻言大怒:“胡国是兄弟之邦,怎么能够去攻打呢?”于是下令把关其思斩首。
胡国国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对郑国逐渐放松了警惕,终于被郑军乘虚而入,轻易地占领。得了郑王之女而大意松懈的胡国无疑是最佳选择,关其思的想法十分正确。但是,他并未考虑周全而轻率地发言,反而使自己惹火烧身。所以一个人光有正确的思考还不够,还要根据客观实际去运用它,使之发挥正确有效的作用。
经商中的“先赔后赚”之计,也就是欲取先予。美国人出外旅游,有一个去处可以不花一分钱,甚至还有节余,这个地方就是大西洋赌城。从纽约出发,到那里来回车费才20美元,到达后马上可以得到赌城当局馈赠的15美元现金,还有一顿丰盛的自助餐。第二次来时,凭车票又可以得到8美元的回赠。
这是赌场老板谋利的一个妙计,吸引顾客前来,来得愈多愈好,因为到赌场来而不赌者寥寥无几,不管赌客运气如何,总体上是赚少赔多。因此,所谓来去不花钱,实际上花费的是赌场老板从顾客身上赚来的零头。收获最大好处的当然是赌场老板,但顾客的心理上还总能承受。这就是赌场老板的诀窍。所谓“降价销售”、“有奖销售”、“买一赠一”等等,实际上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商战中因此取胜的商家不计其数,他们看似吃亏,实则赚了大便宜。
冤家宜解不宜结
给予不在乎数量多少,而在于别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战国时代有个名叫中山的小国。有一次,中山的国君设宴款待国内的名士。当时正巧羊肉羹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全都喝到。有一个没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马子期怀恨在心,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楚国是个强国,攻打中山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国王逃到了国外,他逃走时发现有两个人手拿戈跟随他,便问:“你们来干什么?”两个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获得您赠与一壶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就是他的儿子。臣的父亲临死前嘱咐,中山有任何事变,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报效国王。”
中山国君听后,感叹地说:“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肉羹而失国矣。”即给予不在乎数量多少,而在于别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中山国君因为一杯羊肉羹而亡国,却由于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勇士。
这段话道出了人际关系的微妙。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少许金钱,尚不至于发此大怒。而一旦自尊心受到损害,就无法预测他的行为了。金钱上的损失犹可补偿,而心灵受到伤害,却非轻易就可弥补的。有时候,本身并无存心伤人之意,可是却会因为一句无意的话伤害别人,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甚至可能为自己树立一个敌人。中山国王因一杯羊肉羹而失国的故事,对我们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形圆而不可败
孙子说:“混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人际交往中也存在着“形”的问题,运用“形圆”的心术,关键要懂得“形”的作用,外圆而内方。
既要外形“圆活”,心胸豁达,与人为善;又要内心“方正”,坚持原则,维护人格。孙子说:“混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人际交往中也存在着“形”的问题,运用“形圆”的心术,关键要懂得“形”的作用,外圆而内方。圆,是为了减少阻力,是方法,是立世之本,是实质。船体,为什么不是方形而总是圆弧形的呢?那是为了减少阻力,更快地驶向彼岸。人生也像大海,交际中处处有风险,时时有阻力。我们是与所有阻力较量,拼个你死我活,还是积极地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生活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事事计较、处处摩擦者,哪怕壮志凌云,聪明绝顶,如果不懂“形圆”,缺乏驾驭感情的意志,往往会碰得焦头烂额,一败涂地。威名赫赫的蜀国名将关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若说关羽的武功盖世超群,没有人会质疑。“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等,都是他的英雄写照。但他最终却败在一个被其视为“孺子”的吴国将领之手。
  究其原因,不懂“形圆”。他虽有万夫小当之勇,但为人心胸狭窄,不识大体。除了刘备、张飞等极个别的铁哥们之外,其他人都不放在眼里。他一开始就排斥诸葛亮,是刘备把他说服;继而排斥黄忠;后来又和部下糜芳、傅士仁不和。他最大的错误是和自己国家的盟友东吴闹翻,破坏了蜀国“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基本国策。在与东吴的多次外交斗争中,凭着一身虎胆、好马快刀,从不把东吴人包括孙权放在眼里,不但公开提出荆州应为蜀国所有,还对孙权等人进行人格污辱,称其子为“犬子”,使吴蜀关系不断激化,最后,东吴一个偷袭,使关羽地失人亡。
《菜根谭》中说:“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意思是建大功立大业的人,大多都是能谦虚圆活的人。
北宋名相富弼年轻时,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人告诉他:“某某骂你。”富弼说:“恐怕是骂别人吧。”这人又说:“叫着你的名字骂的,怎么是骂别人呢?”富弼说:“恐怕是骂与我同名字的人。”后来,那位骂他的人,听到此事后,自己惭愧得不得了。明明被人骂却认为与自己毫无关系,并使对手自动“投降”,这可说是“形圆”之极至了。富弼后来能当上宰相,恐怕与他这种高超的“形圆”处世艺术很有关系。但富弼又绝不是那种是非不分,明哲保身的人,他出使契丹时,不畏威逼,拒绝割地的要求。在任枢密副使时,与范仲淹等大臣极力主张改革朝政,因此遭谤,一度被摘去了“乌纱帽”。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临许多人际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呢?富弼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就是做人既要外形“圆活”,心胸豁达,与人为善;又要内心“方正”,坚持原则,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孝心
金钱、高官,难抵亲情。
李密,又名李虔,蜀国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人。幼年家中屡遭灾难,他只有6个月的时候,父亲死去,家中既无伯父叔叔,又没有兄姐照应,只有祖母和母亲两代孤妇带他度日,生活异常艰辛。李密4岁的时候,舅父见李家贫困不堪,不忍心让妹妹受此煎熬,逼迫他母亲改嫁他人。这样,家中只有祖母刘氏带李密艰难的生活。他祖母自幼身患疾病,经常病蓐在床。但为了把可怜的孙子抚养成人,她每日拖着久病的身躯,上山砍柴,下田耕耘,只盼孙子快点长大成人。
李密自母亲改嫁后,整日涕哭不止,虽有祖母爱护,却也是体弱多病,到9岁还不会走路。但是,他非常聪明。成人后,读书过目不忘,对祖母非常孝顺,每天是白日劳动,晚上读书。祖母年高多病,他周到备至地服侍祖母,晚上穿衣睡在祖母身边。给祖母吃药、喂饭、饮水,他都自己先尝凉热,然后才喂祖母。他的孝心,远近闻名。
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闻听李密才学优等,又以孝名著声于世,征诏他为太子洗马,并命地方官催他到任。这年,李密已经44岁了,他的祖母也高寿96岁。李密因为祖母年高多病,无人奉养,上《陈情表》于晋武帝,陈述自己的困难,辞官不就。他在表中说:“臣无祖母,无又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是以私情区区不敢弃远。……臣尽节于陛下日长,而报养刘(其祖母)之日短也。乌乌私情,愿乞终养。”
晋武帝被他的孝心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
金钱、高官,都乃身外之物,亦真亦假。唯有亲情永远是“真情”。忍
忍是一种心法,一种涵养,一种美德。
忍是人生智慧中必不可少的,也是糊涂学中的重要内容。因为忍是一种心法,一种涵养,一种美德。忍并不是怯弱的借口,而是强者的胸襟;只有忍才能积蓄力量,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只有忍才能退思吾身,完善自我,高风亮节,以德服人;只有忍才能顾全大局,使得事业顺利;只有忍才能与人为善,化解、消除各种矛盾和不利因素。纵观历史,无论是风云政坛的人物,还是糊涂学造诣较深的人,凡成就大事者,凡功垂千古,名誉久传者,莫不看重并努力实践着一个“忍”字。
在马琴利做美国总统时,他特派任某人为税务主任,但被许多政客反对,他们派代表前往进谒总统,提出咨问,要求说明派该人做税务主任的理由。为首的是国会议员,身材矮小,脾气暴躁,说话粗声粗气,开口就给总统一顿难堪的讥骂。
如果当时总统换成别人,也许早已气得暴跳如雷,但是马琴利却视若无睹,不吭一声,任凭他骂得声嘶力竭,然后才用极委婉的口气说:“你现在怒气应该可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没权利这样责问我的,但是,现在我仍愿详细解释给你听。”这几句话把那位议员说得羞惭万分,但是总统不等他道歉,便和颜悦色地说:“其实我也不能怪你,因为我想任何不明究竟的人,都会大怒若狂。”接着便把理由解释清楚。其实不等马琴利总统解释,那位议员早已被他折服了。他私下懊悔不该用这样恶劣的态度责备一位和善的总统。他满脑子都在想自己的错,因此,当他回去报告咨询的经过时,他只摇摇头说:“我记不清总统的全盘解释,但只有一点可以报告,那便是——总统没有错”。
这故事告诉我们:向来为人所轻视的“忍气吞声”具有大的妙用,不发怒不但使马琴利的解释获得极有效的助力,而且使那位议员从此彻底悔悟,以后永远不再做出令人难堪的举动。有些狡猾的人,往往故意用种种狡计,使你大发脾气,你一发脾气,便做出种种不合理的事,这结果无异使你自投圈套,自讨苦吃。
“诚实”的糊涂
临危不乱,藏巧于拙,“诚实”的糊涂也能化解险情。
在强大的对手高压下,在面临危机的时候,采取藏巧于拙、装糊涂,扮作“诚实”的样子,往往可以避灾逃祸,转危为安。虽然面临险境,或遇到突发事件装傻做呆不及临危不惧、视死如归来得壮烈、辉煌,但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拙诚与对手周旋,确实不失为一种高明的“战术”。
明朝的时候,有个张县令,这一天正无公案,闲居在家,忽然有两位自称皇室锦衣卫(特务组织)的人直闯衙门后院约见张县令。不等张县令更衣迎接,他俩已入厅室,对张县令一边抱拳施礼,一边说:“朝廷有令,请张县令迅速处理耿随朝的事件。”
张县令听来人说朝廷要他迅速处理耿随朝的事,竟不怀疑这两位公差了。为什么呢?因为那个耿随朝是滑县人氏,曾担任户部的科员,主管草场,一场大火把草场化为灰烬,为追究耿渎职罪,朝廷下令羁押在监牢里。张县令听说朝廷来人要他公开处理耿的案子,哪里能怀疑呢?不过尽管对来人的身份不怀疑,可朝廷让处理此案,有没有什么公文?总还得问问,否则判轻判重都没有把握,搞不好还会丢了自己的乌纱帽。一想到这里,张县令便说:“两位钦差,远道而来,转达朝廷意旨,要下官迅速处理耿随朝一案,下官一定照办。但不知钦差大人是否带有上面公文,下官讨得公文,以便秉公办案。”
两位来者一见张县令要朝廷公文,便互相使了一个眼色,其中一个说道:“张县令要看公文,我们当然随身带着。上面不但有公文,且有事情交待,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请张县令换个僻静的地方说话”。按照常规,两位使者应该当时交出公文,然后宾主落座,叙说细节,如今张县令见两个公差神秘兮兮的,递交公文还要找个僻静的地方说话,觉得有些蹊跷,联想到他们进来之时,也不通报一声就直闯后院。事情联系起来一想,便陡然对这两个人的身份起了疑心。可眼下这两人也没有暴露其他企图,只是说传达究竟要说些什么。于是连声说:“好,好!请两位大人随我来。”一听张县令如此说,两位使者拥上前来,一个拉着张县令的左手,一个拥着张县令的背,一起进入僻室。一到僻室,其中一位长着胡须的使者一屁股坐在炕上,一边拈着鬓角胡须,一边说:“张县令不认识我们吧!我们是羁口来的朋友,我叫任敬,他叫高章,今日来府上,是要向张县令借公库里边的银子使使。”话音刚落,二人取出匕酋,架在张县令的脖子上。
任敬、高章这两个名字在张县令的头脑里可谓是印象深刻,他俩是有名的江洋大盗,不过这两个本着“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原则,在本县倒是很少作案,朝廷曾张榜通缉,也未抓获。不想今日竟连“窝边草”也不放过,直闯县令后院,向县官勒索国库的银子。张县令一听这两个人说出名字,并讲明来意,心里不免有些紧张。眼下刀架在脖子上,别说逃跑,就是轻声说个“不”字,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但国库的银子,岂能动用,又岂能容许这两位强盗如此猖獗行事!一想到这里,紧张的心情反倒有些平静。他用眼睛瞥了一下脖子上的刀,笑着说道:“两位这是干什么呢,有话好好说,凡事总有得商量。”
两个强盗见张县令没有惊惶失措,料想到张县令想跑是跑不掉的了。举起的刀真的放下来,但嘴里却逼问道:“你别啰嗦,答应不答应,快说!”
张县令此时却装出一副替他们着急的样子说道:“你们不是为了报仇,我也不会因为财物牺牲性命。不过你们拿走国库的银子等于自己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如果被别人发现,我丢了官事小,恐怕对你们不利!”
两个强盗交换了一下眼色,没有言语,他们觉得张县令说的不无道理。张县令一见有转机,接着又说:“国库的银子有专人看管,我们这样去取,肯定会被人识破,那时你杀了我,也无济于事。我倒有一个办法,不知两位答应不答应?”
“什么办法?快说!”
“你们两位要多少银子,向我报个数字,我自己从家里拿,不够的,我再向县里有钱人借贷,银子算在我头上,这样办,既能使你们安然无事.我也算是舍财消灾,不至于连累我的官职,岂不两全其美吗!”
两个强盗经张县令这么一说,竟觉得这个县官倒也实在,既能让他们拿到银子,又不至于暴露身份,还不影响他做官,这倒是个妥帖的办法,便表示同意。张县令见稳住了两个强盗,心中暗自高兴,此时一条计谋已酝酿成熟。他说道:“借银子总得有人传信,是否能找来县丞刘相,我好让他代我张罗银子的事。”
两位强盗见县令要去叫人,不禁怒眼圆睁,又举起刀,刀尖直顶着县令的喉咙说:“你别耍花招,想找人捉拿我们?妄想!”
县令还是不慌不忙地说:“我哪里有那种妄想,刀搁在我脖子上,想跑也跑不掉。我也知道两位信不过我,不然两位中出去一位,帮我传刘相前来如何?”
强盗心想反正县令在我们手里,如今刀已架在他脖子上,谅他也耍不出花招,任敬向高章使了个眼色,高章抽刀出门,很快把刘相找来了。刘相到后,张县令假意说:“我不幸发生意外,如果被抓去,会很快被处死,这两位是锦衣卫,他们不想抓我,我很感激他们,想拿8000两银子当他们的筹礼,以表心意。”
刘相听了,一时不禁目瞪口呆,说:“大人,一时间到哪里去弄这些银子?”
张县令说:“你先到我夫人那里拿1000两,其余的就只有借了。县里有钱的人我认识的还不少,他们也都急公好义,我请你替我向他们借。”
于是他拿起笔来,在纸上开列名单,一共写了7个人,每人1000两,连同家里的1000两正好凑够。所写的这7个人,实际上都是武士。刘相看了这名单,恍然大悟,说道:“请老爷放心,下官立马去筹借银两。”
不一会儿,刘相领着名单上开列的7个人进入内庭。只见那7个人一个个穿着华丽的衣服,酷像富人家,每人手里捧着一个红包袱,先后来到门口,假装说:“老爷要借的银子因为时间太紧迫,没有凑够所要的数目,实在过意不去。如今将所凑银两奉上,请老爷和钦差大人过目。一边说,一边装出哀求恳免的样子。说完,刘相先进来,打开包袱,亮出一桌白花花的银两。两位强盗一见银两真的到了,又看到这些人果然都像有钱人的样子,不禁大喜过望,心想:“这个县令真的不骗我们。”于是放松了对县令的监视。
张县令趁强盗不防,急忙退到一旁,大喊一声:“抓强盗!”七个武士丢下手中包袱一拥而上,原来除了刘相捧进来的是银子之外,其余人的包袱里全是铁器和砖头瓦块。两个强盗猝不及防,等他们反应过来,已经是铁镣在身了。
张县令身临险境,却能既保住身家性命和国库钱财,又能擒获强盗,凭的是什么?凭的是他遇事从容镇定,凭的是他那看似拙劣的诚实,才能不动声色的诱强盗上当。强盗要诈骗财物,冒充朝廷公差闯入内庭,说明身份和来意之后,张县令既没有惊惶失措,也没有暴跳如雷,而是装出很诚实地样子,替盗贼着想,怎样才能既得到银两,又没有犯案的危险,这可算是糊涂到了极点,“诚实”到了顶点,但是正因为他彻底地装糊涂,正因为他这种拙笨的诚实才稳住了对方,为以后施展擒贼的计谋赢得了时间和条件。
糊涂巧言避祸
有时候刚正不阿,不向恶势力低头,并不一定都会招来灾祸,它也能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尤其是在清正廉明的上司面前。
大难临头,以理服人。
东汉光武帝有一位姐姐湖阳公主,年轻守寡,所以汉光武帝对她特别优待。有一次湖阳公主的仆人在外面杀人,逃匿在公主的行宫中。负责追缉的捕快到湖阳公主宫中谈判,想要捉拿犯人,但是犯人藏在公主宫中,这个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更不能闯进去拿人,捕快们都觉得很困扰。
当时的洛阳令董宣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就打定了一个主意,趁着这个仆人陪着湖阳公主外出的时候,把仆人从车上拉下来打死。公主看了非常生气,立刻到汉光武帝面前告状,汉光武帝看到自己最敬爱的姐姐受这种待遇,大为愤怒,立刻下诏召董宣,准备赐死。
可是董宣来到殿前,不慌不忙地辩解:“皇上,您饶恕了罪证确凿的犯人,怎么能向天下昭示法律的尊严呢?不过微臣也知道对公主无礼,应该赔罪,用不着皇上处置,微臣现在就以死谢罪。”
说时迟那时快,董宣就把脑袋撞在宫殿的柱石上。皇帝听董宣说得有理,却碍于在湖阳公主面前不好交代,正不知如何是好。突然想到一个主意,立刻叫左右近侍压住董宣的头,要他向湖阳公主赔不是,了却这件事。
董宣却把两手按在石柱上,死也不肯把血淋淋的头低下来,向公主赔罪,硬是挺直脊梁,弄得满脸通红。汉光武帝莫可奈何,只好说了一声:“董卿的颈子真硬。”
随即命令董宣退下去,心中却很赞赏董宣的刚直和节操,并以三万钱奖赏他。
董宣的“宁死不屈”,坚持正义、坚持真理,最终感化了汉光武帝,使武帝对他也陡生敬佩。所以我们说,有时候刚正不阿,不向恶势力低头,并不一定都会招来灾祸,它也能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尤其是在清正廉明的上司面前。
君子健行,自强不息;天降大任,劳其体力。
百丈和尚为寺里定下一条规矩,也就是《百丈清规》,要求每一个僧人每天都要劳动。所以这个寺的四周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和尚们三餐也热饭热汤,很是周到。人人都说百丈管理得好,且以身作则,无论种菜、打扫,以他的地位和高龄,也亲力亲为。
秋后的一天,百丈起来照常要去田间劳动,把熟了的稻子割回来。可是怎么也找不见他专用的镰刀,急得满头大汗。
他的弟子恳请他休息,说:“师父,您年纪这么大了,歇歇吧,这些活儿我们年纪轻的干就可以了。您的镰刀也不用找了,早就坏了。”
  百丈的镰刀并没有坏,是众弟子考虑到百丈和尚年事已高,把他的镰刀藏起来了。
这天,百丈未能工作,于是到了用膳的时间,就不进斋堂。弟子们问他为什么不吃饭,百丈说:“一日不干活,一日就不得吃饭。”
《易经》的乾卦有云:“天行健,君子自强勿息”。谓天体运行,周而复始,刚健有力;君子当效法天,不休止地努力,力求进步,造福天下。
《圣经》则日:“天父常劳作,其子亦劳作”。说神创造人是七天工作,一天休息。
人类的祖先认为神创造世界是义不容辞的工作。那么,我们人是万物之灵,就应当耕织生产、营建制造,改造世界,创造万物,劳心劳力,不舍昼夜……
晋时,陶侃长年辗转中原,屡立战功,曾被封在广州作太尉,这是个清闲享福的职位。但他不愿意悠闲自处,怕消磨了意志。于是在公务之余,就常常一早起来,把一块块甓(砖头)运于斋外,到晚上又运入斋内。人人觉得奇怪。问他:“你这忙什么?”
陶侃答道:“我平时忙于中原的事,恐怕现在闲坏了,养懒了身体,以后一旦有事,就不能再干事了。”
他以运甓复事,励志勉勤,不畏往复,以锐其志,发奋功业。此可谓以生命享受工作,自得其乐也。
有一个老伯60了,厂里要他退休。他原是钳工,修机器的。平时在厂里干活,尽管很累,却是干得乐呵呵的。一天干下来,吃得下睡得香。第二天,他就觉得精力充沛,身体棒着呢,所以日子打发得也挺顺溜的。老伯退休了,早上不到6点,还是习惯地起来准备上班。老伴埋怨道:“你真劳碌命,退休了还不安分。”
老伯还是牵肠挂肚的,睡得不踏实,于是便往厂里走。可厂大门换了保安把门,小伙子不认得他。人一退休,他的出入证也收了。没有牌,小伙子就是不让进。老伯进不了厂,百无聊赖,四处闲逛。逛到厂后,一团白气直冒,原来锅炉房排汽道堵了,于是他便跳了下去……保安发现了,把他当破坏分子逮了送保卫处。处长一看浑身上下脏兮兮的老伯,愣住了:“师傅,是你?”这时,老伯觉得身子舒坦极了。
工作可以调剂身心,促进身心的成长,只有病人和死人才不工作。一个人不工作,那就会很快老了。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邹韬奋(),中国现代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1926年,他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
1931年,有位读者写信给《生活》周刊,揭露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王伯群贪污腐化,穷奢极侈,吃喝嫖赌,无恶不作。信中还揭露,王伯群利用贪污的金钱和手中的权势,诱逼大学一名女生做他的小老婆,而大办婚礼的奢华不亚于蒋介石和宋子文。主编邹韬奋看完信十分气愤,他提笔一口气写了一篇编者按,指出高级官员如此腐败,实为国家的罪人,人民的公敌。
稿子正在排印时,王伯群闻知此事,急忙派了两名心腹,携10万巨款直奔《生活》周刊报社。来人见了邹韬奋,假仁假义地说:“王部长一向关心报界诸人,最近拨下巨款,慰劳上海各大小报馆的编辑、记者。王部长说《生活》周刊是份非常好的刊物,他几乎每期必读。所以,专门嘱咐我们,送给《生活》周刊的慰劳经费要特别多些,以补助你们经费不足,请邹先生笑纳。”说毕,捧上10万元。
邹韬奋拒绝道:“我们《生活》周刊一向自力更生,从不接受任何方面的津贴补助,请带回去还给王部长吧!”来人见这招无效,急忙改口道:“这笔钱不算津贴补助。如果邹先生认为名不正的话,我们就将这笔款子作为股金向《生活》周刊投资好了。请邹先生一定收下,我们也好回去交差。”
邹韬奋见他们还要死缠,便冷冷地说:“王部长既然如此慷慨,那就请你们二位将这笔款捐赠给苏北地区几百万饥寒交迫的灾民吧!”两个人见邹韬奋这么一介书生,不为这10万元所动,只好悻悻退出。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看来这话只有一半是正确的,动物无信仰,无操守,为食而亡,不计利害。人则不同,唯财是贪,唯色是渔,此种人动物性没有脱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取,那样的人,就脱离了低级的动物性了。
乐善好施、舍己救人
君子行事,唯义是从。
明朝张岱在《快园道古》中,追记了明刘基的曾祖父刘濠义救乡邻的事迹。刘濠曾在宋朝翰林院任掌书官。每逢阴雨和积雪的天气,他都要站在高处去看烟囱不冒烟无以食的人家,进行救济。宋朝为元所灭后,林融起义复宋。元朝派遣使者来追捕林融,受株连的人遍尽乡里数以千计。刘濠心生一计,准备了丰盛的酒宴,请元使者到家中,将其灌醉,然后弄开他们装有受株连者名单的箱子,暗暗记住其中的200人,再放火烧掉自己的房屋。使者逃跑时来不及拿走箱子,大火便烧毁了名录。刘濠假装为使者四处核对名录,只将自己暗暗记下的200人的名单交与使者,而保护了乡里数以千计的受株连者。
刘濠不是不知道自己的举动一旦被元使者察觉,等待他的无疑是死罪,但他为了救更多的受株连的乡邻百姓,甘冒风险费尽苦心地设计弄开箱子,记下名录,再“自火其室”,烧毁名录,使数以千计的人获救,这种义行,也同样需要常人所不具备的勇气。
正如孔子所说,君子行事,唯义是从,不必考虑一定该做什么和一定不该做什么,所以,人们并不认为他在人格上有什么不好,恰恰相反,正因为他如果不这样去做,就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正义。因此,人们更有理由对他的人格给予更高的评价。
能容人是一种气量,善于看到别人的优点,更是一种智慧。
中国有句古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教人们去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人如果太苛求于别人,处处挑剔别人的缺点,那他也就很难有几个朋友。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在小事上糊涂一些。
这里所说的为人方式上的糊涂,就是指这种糊涂。正像刘安在《淮南子》中讲的,“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人有大誉,无疵其小过。”孔子作为教育家,弟子三千,对这方面也颇有体会,他认为,人的德行,大处不可逾越界限,小处可以有一些出入。朱熹对此解释说,这是强调人要先立大节,大节立住了,小的方面或许有些未尽合理,也无多大妨碍。所以,处人也应多看大节。
南宋时南阳人宗悫,本是个很有才干的人,好武术,且重感情,讲义气,但乡里人有些并不理解他。其中有个叫庾业的人,家中很富有,常邀请别人吃饭,而且饭菜都很好、很充足。
一次,他请人吃饭,宗悫也在客人之列,但庾业专给他准备了粗茶淡饭,还对客人们说:“宗悫是个习武的人,他可以吃这些粗食。”这在一般人看来,可能近乎侮辱,但宗悫并不介意,大饱后就离开了。后来宗悫做了豫州刺史,庾业却只是他手下一个长史。如果记着当年的羞辱,这该是报复的好机会。但宗悫却待庾业很好,过去的事一点儿都没有放在心上。由于有这样的气度,宗悫以后又被提拔为振武将军。
能容人,是一种气量,善于看到别人的优点,更是一种智慧。伯乐相马,是妇孺皆知的故事,他之所以能从很多马中挑出千里马,是因为他能忽略各种次要因素,而抓住最主要的因素。伯乐年纪大了以后,秦穆公对他说:“你的年纪大了,你的儿孙中有可以代你去找千里马的吗?”伯乐回答:“一般的好马,可以从它的形貌和筋骨上去观察,但真正的千里马,恍恍惚惚,从外表上难以看清。我的子孙是才能低下的人,可以识别一般的好马,但不能识别千里马。”他向秦穆公举荐了一个一同挑过柴的朋友,叫九方皋,希望秦穆公能用此人。
秦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他去找千里马。三个月以后,九方皋回来报告,说已经找到了千里马,就在沙丘那儿,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穆公派人把马牵来,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生气,召见伯乐,说你举荐的人连马的颜色和公母都分不清,怎么能识马呢?伯乐长叹一声,说:“他竟然达到这样的地步吗?这就是他胜我千万倍的关键呵!他观察到的,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斯为什么斗不过赵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