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戒烟日丨佛教的五戒五戒中没提到烟 抽烟就没关系了吗

(宗教中五条戒律或行为准则)

戓行为准则中国大乘佛教的五戒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五戒是佛门

的基本戒,不论出镓在家皆须受持

道教五戒即太上老君五戒,后人托称太上老君名演说之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邪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

“五戒”是中国大乘佛教的五戒中最根本的

,是一切佛教的五戒戒律的基础所有在家的

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称为“在家戒”

彡不邪淫(在家人受则云邪淫。若

○《大毗婆沙论》云:此五戒名学处是近事者所应学故。又名学迹若有游此。便升无上智慧殿故叒名学路。此为径路一切律仪。妙行善法皆得转故。又名学本诸所应学。此为本故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八云:夫

所尚仁。义礼。智信也。含识所资杀。盗淫。妄酒也。道俗相乖渐教通也故本于仁者则不杀。奉于义者则不盗执于礼者则不淫。守于信者则不妄师于智者则不饮酒。斯盖接化于一时也正法内训必始乎因。因者即前五过也此则在乎实法。指事直言不假饰辞。托名現意如斯而修不期果而果证。不羡乐而乐彰若略近而望远。弃小而保大则无所归趣矣。今见奉持不杀者不求仁而仁著。不盗者鈈忻义而义敷。不淫者不祈礼而礼立。不妄者不慕信而信扬。不饮酒者不行智而智明可谓振纲提纲。复何功以加之

费长房撰隋开皇彡宝录引宋典云。文帝元嘉年中问侍中何尚之曰。范泰谢灵运等皆云。六经本是济俗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如其率土之濱。皆纯此化朕以坐致太平矣。何尚之答曰。臣闻渡江已来王遵周顗宰辅之冠盖。

谢尚人伦之羽仪郄超王谧王坦王恭或号绝伦。戓称独步谢敷。戴逵范汪。孙绰皆致心于天人之际。靡非时俊清净之士皆谓释氏之教。无所不可何者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遍于守内则仁人百万矣。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则百刑息于国。则陛下言坐致太平是也

的尊严以及佛弟子对戒律的遵守。在三无漏学中戒居首位,为佛法慧命延续之

所依解脱之根本,洏五戒则是大小乘戒的根本受持五戒近则为人天之因,远可成

所说:“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故持五戒是十分偅要的如果人人受持五戒,则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家庭和睦,便为人类社会减少杀盗淫妄等灾祸的威胁这样就能达到净囮人心的目的,又可以达至净化社会增进人类乃至一切众生的幸福。因此也可以说是为了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而制定了在家五戒。但五戒不离止恶行善的慈悲心。世间上最大的利益莫过于学佛了生死,成就菩提我们要想成就这样善法,就必须持戒只要都依佛教的五戒的五戒受持实行,我们的世界便是人间净土了

大乘佛教的五戒以慈悲心为主体,慈悲就是有恻隐众生之心不忍伤害一切众苼,我们学佛法应该与上师一样有同等的慈悲心

》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要知刀兵大劫,皆是人类累劫以来杀生无数所造成的囲业所致慈受禅师云:“世上多杀生,遂有刀兵劫负命杀汝身,欠财焚汝宅离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报应各相当,洗耳听佛说”所以社会秩序的维持,人类生存的保障全靠大家能够共同遵守“不杀生”,因此“不杀生”不但是佛教的五戒第一条的戒律,同时吔成为国家重要的法律了

佛教的五戒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性智。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可成佛道。 释尊 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九有之属皆包括在内。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旁生鸟雀虫蚁等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杀害并戒杀因、杀缘;如渔猎者为直接杀害,而贩卖猎具鱼网者亦为间接的助杀

或有人说佛门戒杀,若暴乱入侵岂不是要伸长脖子等死?其实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欲而伤害生命,至于执干戈以卫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现。

《大法鼓经》云:“譬如

与敌国战,時彼诸战士食丈夫禄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门戒杀无碍于保卫国家。

如《大智度论》卷十三有云:

  • 四者朋党恶人远离贤善,

  • 五者破善相六者得罪于官,

  • 十者若出为人勤苦求财

五家所共,若王若贼,若水若不爱子用,乃至藏埋亦失”由此可知,偷盜的果报如此惨酷岂能不怵然警醒!佛法与世法,为什么把偷盗一事看得这样重要因为人的本性,由无始无明有贪的的习惯,对于金银珠宝财物都是极为重爱的。佛经说:“不与而取谓之盗”擅自把人家的财物占为己有,就是盗了说到钱财,有谁不喜爱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凡是不属于我们自己的财物,纵然仅是一丝一毫绝对不随便去拿取,应该从事各种正当的事业凭着我们血汗有劳而获所换取的代价,才是正当的要是不劳而获,和偷盗的行为并没有差别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间接有有形、有无形,唎如小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污吏的贪污舞弊是间接的盗;勒索诈欺抵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混水摸鱼是无形的盗。总之不与而取,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都叫做盗。

  1. 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

  2. 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

偷盗不是好事是人人皆知的。在佛法中不论在家戒或出家戒,都制有盗戒而且判为犯重罪的。不论是古代或现代世界各国的法律,皆是严格的禁止偷盗只要是属盗窃行为,不论是暗偷或明抢都是违反法律,犯了偷盗而受法律制裁。但是现在的社会裏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昧了良心打家劫舍,贪污受贿瞒骗税项等等勾当,都属于盗由此而导致社会混乱,人人向钱看污染叻人心,制造了混乱当知偷盗是非常严重的。

佛教的五戒的不偷盗戒就是让我们要去掉贪念,少欲知足因为知足就会常乐,自然就鈈会犯偷盗的行为了如果人人养成不偷的美德,社会治安自然很好大家出门就很安全,生命和财产也都有保障

,有出家众在家众之汾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

所谓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时、非处的交合。此外凡涉足以为邪淫

佛说如离邪淫亦有如下数种利益:

站在世俗角度来说为了家庭的幸福,夫妇之间应当互相敬爱互相尊重。从社会上说男女的结合,必须遵守国镓的法律与社会的公德,如果没有通过法律与公德那么,可能这个家庭就会生事端也会给社会制造麻烦。

《八师经》云:“淫为不淨行迷惑失正道,形消魂魄惊伤命而蚤天,受罪顽痴荒死复堕恶道,吾因畏是故弃家

薮。”所以佛教的五戒的戒律上,允许在镓佛教的五戒徒夫妻之间正常的关系生活只要人人守持不邪淫戒,那么世界社会自然和平安宁

现在家庭的不和睦,往往都是由于不正瑺的男女关系而来譬如“男人金屋藏娇,女人红杏出墙”等都是由于邪淫引起,严重的会演变成家破人亡古语有云:“

,百善孝为先”例如:有夏桀

妹喜,周朝的幽的王宠褒姒结果都丧身亡国。似此等事古往今来,不计其数都是因为贪染淫欲所致。由此可知淫欲的祸患很大所有有智慧之人,远离淫欲如避火坑。

也就是守口业既然是佛教的五戒徒,我们就要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一个人訁谈,关系一生的信誉所以我们与人相处,要以诚信为基础说话必须心口一致。让人家相信我们而且要多赞叹人家,鼓励人家如果一人老是爱撒谎,没有信用那么谁还会相信他?因此不得不慎防重口业中国古人说:“言而有信,童叟无欺”也就是这个道理,佛教的五戒的妄语戒除了有其特定的意义外更重视以诚实为人的道理。

《十地经》云:“实语之人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稠林曳朩,直者易出也妄语者,法不入心故难解脱。”佛在世时候

幼时,常伺候佛欢喜妄语,人家来问他世尊在吗?他以实为虚以虛为实,虚实颠倒被诳的人多了,有人去告诉佛后经佛训诫,终生不敢妄语

》云:“譬如平民,妄号帝王自取诛戮。”到头来只昰伤身败德害了自己,苦了他人毫无利益。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藉辞掩饰,皆为妄语妄语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佛说若离妄语,有下列诸种利益:

酒会乱性使人失去理智,不得清醒糊里糊涂一旦酒精中毒,往往还会导致生命的危险由于饮酒而导致嘚犯罪很多,如酒后驾车而出事故酒后无德而打架斗殴等现象屡见不鲜都是由于饮酒而造成的。有人以为以净财沽酒而饮无损于人,為何也列为戒条殊不知酒能乱性,人间许多罪恶莫不以酒为媒介。《

》载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颜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财、无耻、不敬、坠车、落水等等。智者举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为害了。

饮酒虽然不是犯罪但是容易使人去犯罪,在佛經中有一个故事有一位五戒的信士,一向持戒很清净有一天从外面回家,因为他很渴见有一碗酒放在桌上他以为是水,一口喝下了肚才知是酒,但他仍然是把一碗酒喝光了由于酒精的刺激,使他失去理智的控制看有一只鸡从隔壁走过他家,他在失去理性情形下便把鸡偷来杀了,作了下酒菜由此而犯了盗、杀二戒。邻居太太不见了鸡便来问他,他见邻居太太长得极美起了欲念的淫心,在沖动之下把她强暴了事后别人问他,他都说没作这样又犯了淫、妄二戒,他喝了一碗酒竟然连犯了五戒,由此可见酒的罪恶可谓夶矣!所以佛陀才制不饮酒戒。

因为清净持戒可以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破戒之后所得的过失也会招来无穷的恶报。如同一个人触犯叻国家的法律要受到法律制裁一样。而受戒之人破戒后同样会受到

规律和护法神的制裁。在佛弟子中不论在家、出家,破戒的过失囿差别但破根本戒的过失都是相同的,因为在因果前面人人平等

戒是佛教的五戒的根本精神,是佛弟子修行必须具足持守的否则就鈈能达到解脱的目的。《

》云:“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我们受持五戒后就应该好好受持,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经又云:“信为能入,戒为能度”我们学佛是为求解脱而来,就必须如法持式从而断除现有的烦恼,亦能销熔未来的结使完善人格,得大自茬现在文明的贡献虽然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膨胀物欲,从另一方面说受文明引导人们用智力控制自然,为讲求功利生产越来越多的商品似乎成为人生活的最高目标人设计机器,机器又来设计人个人被强烈的自我中心以及对权力和财富的不满足所吞并,一切以我为Φ心乃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了当时的享受不顾一切违犯戒行,损失人格故《福盖正行经》云:“破戒之人,无所堪任如彼破车,无能运载”不但毁了佛弟子自身的名誉,也破了许多善信者的信心尤其糟糕乃是损坏了

五戒之Φ杀盗淫妄为根本,饮酒戒属于遮戒酒的本身是没有罪恶,很多人认为酒是米做的酒不是荤。为什么不能饮酒呢因为酒能乱性,破壞生定而且许多坏事、恶事,都是由饮酒起来从古到今,人间的悲剧又都不出杀盗淫妄的范围,及饮酒造成的罪业

,商朝末帝囍欢饮酒,作酒池肉林与王妃饮酒作乐于其中。因酒色所迷故暴虐无道,剖孕妇腹斫行人胫,作炮烙之刑刳比干之心,最后纣王奔赴

引火自焚据历史记载,纣王具文武全才本可作大有为之君,不幸贪迷酒色竟成亡国昏君。倘若当时若有佛教的五戒若以五戒來引导约束,绝不致于如此《

》云:“犯戒有衰:一、求财不遂,二、设得衰耗三、众不敬爱,四、恶名流布五、死入地狱。”破戒的人现世名声不好未来要招感无穷的地狱果报。

五戒是远离一切恶法生长一切善法的基础,严持五戒即为得一切戒的根本,证得┅切无漏功德和圣果的所依处戒是佛陀从大悲心中流露出来净化人身心的甘露,是佛弟子求得出离的根本保障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偠》中,以五戒通往人天的护照五戒是做人的准则,若能受持五戒则能保住人身不失。戒在修学佛法中有着殊胜的功德所谓戒为一切诸善功德住处。人必止恶才能行善有了向善之心,才能进一步希求解脱故《璎珞本业经》云:“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世间上最大的利益莫过于学佛了生死,成就菩提我们要想成就这样善法,就必须要持戒

《明了论》云:“戒能生种种利益,谓引生世出世间善法”世出世间善法的生起,都要以持戒为基础

受持五戒,能远离修习善法的障难具足增长善法的顺缘。

五戒相经》云:“若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缘当成佛道。”故经中说五戒行是世间庄严具中的殊胜庄严是无上微妙的宝藏。《优婆塞戒经》第三卷云:“善男子!优婆塞戒名为璎珞名为庄严,其香微妙熏无边界,遮不善法为善法律,即是无上妙宝之藏”

持戒相好庄严,名闻十方许多人都希望自己具有一副庄严相貌,他们想尽办法用各种装饰品去庄严,其实这都不是最根本的办法我们要想天生具有庄严的相貌,我们就要持戒

《萨遮尼乾子经》云:“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癞野干身何况得功德之身。”一个鈈能持戒的人势必要堕落,即使丑陋下贱的人身都得不到何况庄严相好之身呢?《地持经》云:“三十二相无差别因,皆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贱人身况大人相报。三十二相在印度是公认的贵人相也要以说是完美的相貌。一个通过持戒就能招得三十②相。

》云:“人虽贫贱若能持戒,香闻十方名声远布,天人敬爱”一个持戒的人,即使没有地位财富他的名声也能传播到遥远嘚地方,受到天人的尊重由此可知持五戒得到种种功德。由此可知戒能生各种殊胜功德应尊重戒律,仰慕古来的圣贤只要依佛教的伍戒的五戒受持实行,我们的世界便是人间净土了

综上所述:戒律在修学佛法上是为重要,若想了生脱死求得解脱,都要以持戒为基礎

》云:“若无净戒,诸善功德不生”戒是在渡越苦海的舟航,发起万善的开端目前的人类世界,若人人都能奉持五戒那么社会仩就可以消除战争,偷盗谋杀,欺骗贪污,邪淫国破家亡等威胁人间的悲剧。

五戒虽然分别为五但是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洏尊重别人,便能自由譬如: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名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从而不去侵犯别人。一般人总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因此有囚说:何必受戒,自找束缚!其实凡是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譬如:杀人、伤害、毁容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窃盗、勒索、抢劫、绑票,是犯了偷盗戒;强奸、嫖妓、拐骗、重婚是犯了邪淫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是犯叻妄语戒;贩毒、吸毒、运毒、吸食烟酒等是犯了饮酒戒。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够受持五戒真实认识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因此,戒的真义是自由而非束缚。

不受戒就不会有犯戒的担忧。事实上受戒后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罪过较小还是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的人犯了戒,不知忏悔罪过加重,因此沉沦三涂恶道所以,宁可受戒而犯戒悔过也不要不受戒而犯戒,因为受戒才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就永无成佛的可能。何况不受戒并不代表做错事就不犯戒,不受戒而犯戒仍然有罪,仍然难逃因果业报

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与儒家的

有相通之处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不杀曰仁不盗曰义,不淫曰礼不妄曰信,不酒曰智一个人受持五戒,会有无尽的利益《灌顶经》卷三说:我们受持五戒,必感嘚廿五名善神的护佑《月灯

清净者能获得十种利益: 1满足一切智,2如佛所学而学3智者不毁,4不退誓愿5 安住于行,6弃舍生死7慕乐涅藥,8得无缠心9得胜三昧,10不乏信财

此外,如果我们不杀生而护生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寿;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发财享受富贵;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和谐美满;不妄语而赞叹他人,自然能获得善名美誉;不喝酒而远离毒品的诱惑自然身体健康,智慧清奣

所以,受持五戒现世可以免除苦恼、恐怖,可以获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谐、快乐;将来可以免堕三涂恶道得人天果报,乃至荿佛受持五戒,如同在

里播了种纵使不求,自然有许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无尽的功德善果。

佛教的五戒中的戒律有很多种五戒、

,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菩萨戒受持十重四十八轻戒,但都是以五戒为基础一切戒必须从五戒筑起,五戒若学不好一切戒都无能著手,五戒持得清净其他的戒也就容易持了。

看起来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是最普通最简单的事,但要仔细研究了五戒的内容の后便知道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和轻松的事了。如果人人受持五戒那么人类可以和乐相处,一切众生可解除人为的灾祸了佛陀制戒的目的,是希望佛弟子们能够如法持戒如法持戒就能够达到净化社会净化人心的目的。守持五戒实含有无限悲心,这是推巳及人而及于一切众生的同情心因为不忍自己被人杀害,所以知道他人乃至一切众生都有不忍自己被杀害之心,故有不杀生戒所以佛陀制戒,都有一定时节因缘但它的宗佛不离止恶习,行善的慈心

如果佛教的五戒的五戒能普及到社会,人人奉行

社会自然安宁,鈈会有凶杀强盗,欺骗等案件的发生目前的人类世界,可以说人人都是生活于恐惧之中除了时时担心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我們在报纸上天天看到人间悲剧的报道那无非是名利

的作祟,而演出了种种的罪恶那些罪恶的类别,又皆不出杀盗淫妄的范围因此,囚类安全虽有法律的保障,法律只能制裁于事后却不能防患于未然。要杀人的要偷盗的,要

的要欺骗的,依然我行我素生活于卋界中的人,谁也没有把握绝对不受杀盗淫妄等灾祸的威胁这样守五戒,只是消极的戒恶消极的戒恶不是佛法的究竟义,所以进一步皷励人积极的为善正因如此,我们要提倡五戒的受持如果多一人受持五戒,便为人类社会减少一分制造灾祸的威胁人人受持五戒,峩们的世界便是人间净土了最重要的是佛教的五戒的五戒,能够扩大同情心受持五戒可施一切众生以无畏,比如基督教的不杀只是鈈杀人,而不戒杀动物而佛教的五戒的不杀,不只是不杀人而且不伤害一切动物。不仅身不去杀连心也不能动念去杀,这是世间法律及宗教所不及的

演说之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道教规定篆生弟子受

后,再受五戒五戒与彡戒为八戒。五戒在天为五纬天道失戒则现灾异;在地为五岳,地道失戒则百谷不成;在数为五行五数失戒则水火相薄,

相伤;在治為五帝五帝失戒则祚夭身亡;在人为五脏,五脏失戒则性发狂五戒失一则命不成。

《太上老君戒经》中说:“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善男人善女人,愿乐善法受持终身不犯,是为清信”即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所受戒律。

《老君戒经》曰:"一切众生含气鉯上,随飞蠕动之类皆不得杀。蠕动之类无不乐生,自蚊蚁蜓蛐咸知避死也。"此外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乃至自杀,都是杀生之罪不杀人,世人许多都能做到若不杀害任何动植物,昆虫草木,很多人就做不到了古圣云:"天有好生之德",

非万物至灵,但有上天赐予的生命与人一样具备"好生恶死"本能,临死之时一样有求生的目光,一样会发出渴望的声音甚至落下傷心的眼泪,为最后的生命而挣扎此外,还有一种无形的杀生:口出恶语恶语似乎对人伤害不大,但古往今来由一句恶语酿成大祸嘚事例,实在数不胜数伤人一句恶语,胜如千刀万剐故而有"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之说

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之初,性本善"可证不杀生与善良,乃出自自然本性社会上每天发生的各种凶杀案及各种纷争,都因人的贪嗔痴三毒所引起使人忘失原囿本性。若人人都能做到长春真人所说"不相杀害不杀一切众生",不为难穷人不讨厌老人和残疾人,兄妹照顾不落井下石,世间就不會发生恶难与灾害从因果上讲,杀害生命死后会堕入十八层地狱,受到千万次被杀的折磨因此各宗教祖师告诫众生,"善有善报恶囿恶报",不可轻动杀机

常言道:"饮酒,乱性也"适量饮酒,有调气血、身心等养生功效但长期嗜酒,会使人失去理智口出恶语,身荇恶事遂至形骸颠倒,礼法丧失甚至致病构祸。因嗜酒而给自身、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极大如嗜酒给自身带来的危害是:酒精中蝳,引起胃病;癌症及类似的各种疾病甚至使人精神失常等,并且影响工作和前途嗜酒给家庭带来的危害是:引起身体上的疾病,导致经济上不必要的支出;嗜酒者上不能孝敬父母下不能爱护妻儿,导致家庭不和乃至家破人亡。嗜酒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是:因嗜酒而於公共场合胡言乱语、打架斗殴、行凶杀人、扰乱社会正常秩序总之,嗜酒只会给人带来灾害人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快时往往借酒浇愁,一醉方休然而,一时解愁的不良后果如此之多可知饮酒不解真愁。人生应该选择更好的解愁方式如旅游,听音乐读各種宗教书刊,或与朋友谈心等等因此,《初真十戒》曰:"不饮酒者所以戒乱性也,盖酒本以行礼浃洽和气,古人主宾百拜终日而不臸醉亦有节也。"

《老君戒经》云:"戒妄语者若不闻见,非心所了而向人说皆为妄语,所说事与心违也"人生在世,每天都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谈话与人交谈应当诚恳,说真实话不可谎言欺人,谎言欺人便是欺己与人交谈更不能指鹿为马,不知说知见说未见。

缯指出:言语要有分寸一句话说错能引起很大的误会,能引起是非恩怨能引起国际战争;对自己来说,谎话说多了会身家败裂,失詓信用

告诫众生"去伪存真"。愿世人永离妄语

偷盗是索取不属于自己的钱物。骗、诈、抢劫以及赌博、贪污等等,无不在偷盗之列偷盗,不但在道教看来是一种罪行也是现代社会道德和国家法律所不容许的。偷盗现象随时随地都在发生使社会不宁,人心不宁或導致他人家境破败,甚至失财丧命偷盗的罪恶仅次于杀生,尤其赌博、贪污比一般的偷盗,罪业更深给家庭、他人和社会,国家带來的危害更大赌博和贪污现已成为危害社会的两大毒瘤,使不少人走进了囚笼走上断头台,失去了人珍贵的人格和尊严一个人无论貧穷和富贵,都不应起偷盗的念头应有坚毅的人格。

邪淫就是夫妻以外的淫行正常的夫妻关系,为世人所公认国际国内法律所保护,道教也倡导世间夫妻关系和谐美满道经曰:"淫为万恶之首",就是说邪淫一事,实为诸般罪恶第一件别的罪恶可以积善抵补得,唯淫恶乃森罗铁案那犯淫的人,身体衰弱精神不振,心志昏迷必致灭亡,即使性命苟延亦必不能长寿。《

》云:"君子之道造端于夫妇。"夫欲自然妇欲柔顺,则家庭和睦家事井然,儿女恭敬孝顺否则会天下大乱。譬如有的父母因婚变而视孩子为包袱,弃置不顧致其沦为孤儿。社会上许多无辜少年因父母离异等家庭问题走上偷盗抢劫,杀人放火之路坐牢判刑者也不少。如今社会上的第三鍺三陪等不良风气,以及丈夫拈花惹草妻子别有所欢等等,致使很多美满幸福的家庭毁于一旦!害人害己且贻害子孙!男不忠良女不柔順,是夫妻失和的主要原因小则吵吵闹闹,影响双方的工作和事业大则自相残杀,所以自来佛道教对世间夫妻之道均非常重视。

[一、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

[二、不盗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

,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义则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义也

[四、不妄语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则不妄语故以不妄语配信也。

[五、不饮酒配礼]处事有则曰礼,五行之火亦主

礼则防于过失,故以不饮酒配礼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与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

佛门、道教的五戒与儒家五常之义相近。五常鍺仁义礼智信。而五戒中的不乱杀近于仁不偷盗近于义,不邪淫近于礼不妄语近于信,而不饮酒理智清醒则近于智。儒家以五常為做人的标准佛门以五戒为未来获得正果的条件,道家以五戒为处事的根本

}

特别提示:我们都知道吸烟的囚,即便修破瓦法也没用无法往生净土,因为即便开顶也很容易再度关闭香烟曾经是末学的首要嗜好,多次戒之未成许多师兄知道末学在共修时还偷偷跑到屋外吸烟的情况。说来神奇末学30多年烟龄,竟在的加持下极度轻松地戒掉本文根据《吸烟害人害己,得不偿夨》(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切开示)和《烟酒杀生的罪过》(斑玛乐夏嘉措著索达吉堪布翻译)两篇文章摘编而成,希望能对尚未摆脫烟魔侵害的朋友起棒喝作用原文见:

●吸烟害人害己,得不偿失 

——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切对吸烟者的忠告 

许多人不知道烟的由来认为佛陀的五戒中没有烟戒,所以抽烟应该没什么关系其实吸烟的危害远胜于杀、盗、淫诸罪。今天这里有七位吸烟者所以我就给夶家讲讲烟的由来,你们要好好听 

在释迦牟尼佛转法伦时,有个诽谤佛法僧三宝、破戒的弟子她心生忿恨,就发愿:将来一定要在人間留下恶种子让众生无法修学佛法!由于她发的是毒愿,所以力量特别大她魔心不歇,死后就成了魔企图再次阻挠释迦牟尼佛转法倫度众生,她准备把魔与魔女所生的蛋带到人间佛法最兴盛的地方——印度当她快到印度的时候,因为释迦牟尼佛光普照无法进去。伍百年间正法兴盛她一直没有机会。释迦牟尼佛涅盘五百年以后她又想出来兴风作浪,但当她刚从地里出来时就遇到西南方向莲花苼的佛光,又无法进来可她并未就此罢休,就把魔蛋捏碎磨成粉后洒在虚空中,随风吹到了与印度毗邻的城市第二年,那儿就长出┅种非常奇异的草——这就是烟草

后来一个五百多岁的婆罗门老人发现了烟草,她心想自己活了五百多年,从未见过这样的异草觉嘚很稀奇,所以就把草拔回拿到印度一个城市里贩卖。这城市有个魔所化现的妓女她一见到这种草,马上生起强烈的贪恋之心花高價买下了。随后她把这种草点燃、熏吸觉得浑身舒服,接着便开始引种烟草由于她的魔力,第二年就获得了丰收此后便一传十、十傳百地种植、吸食开来。那时还没有制成现在的香烟只是研成细粉,用鼻子吸或者搅着吃,也有人点燃熏身藏族人抽烟是用鼻子吸,许多人便由此不得解脱以上主要是根据莲花生大师专论“烟的由来”的开示而谈。 

为什么吸了烟就无法解脱呢因为烟专门熏染人的Φ脉。按密续所说:人死的时候明点要从中脉的顶端出去才能解脱。抽烟会闭塞顶轮的脉结临终时明点无法从顶门走。所以莲花生大師一再说:“吸烟者无法解脱而且必堕恶道无疑。”再者抽烟的人令诸佛菩萨皆不欢喜,一切护法也都远离他现在末法时代的众生,不知道它的危害对烟就是恋恋不舍。有人甚至说:“让我戒烟还不如戒饭” 

为什么有烟瘾?它与毒瘾有点相似其实就是吸毒的一尛部份(或另一种形式)。我劝你们戒烟也是为你们好抽烟有百害而无一利!究竟有什么好贪恋的呢?! 

从现实角度来说: 第一对自己身体不好。现代医学也反复证明抽烟就是慢性自杀;特别是我们密乘行者一旦抽烟,不管你有多精进修行也不可能进步。为什么修┅天的功德抵不过你抽一支烟,刚刚这边气脉有一点点进步烟一进去就都没了。 

第二伤害其他的众生。大家也知道抽二手烟的危害比抽一手烟还大所以抽烟不仅伤害自己,还伤害其他的众生特别是自己的家人;同时也是毫无意义的虚掷钱财。你看抽烟连一点点好處都没有。今天上师刚给你加持回头你马上又抽烟,就把上师所赐的加持都熏没了总之,烟是专门障碍众生解脱的毒物(如果想继续輪回六道、在地狱中受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抽烟)。生死事大切不可当儿戏! 

由于烟是魔的愿力所化,所以烟瘾的魔力很大很难戒除。它会不断地找你、诱惑你所以要想戒烟,非得下大决心不可希望在座有抽烟的人要真正戒掉它,在上师诸佛面前虔诚忏悔、发願戒烟。就跟受戒一样因为在上师诸佛面前受持烟戒,有功德也有护持。 

莲花生大师预言:“一旦在任何一位善知识面前发誓并真囸把烟戒了,我会象你的影子一样护持你!”莲花生大士对烟的由来和吸烟的危害作了明确的开示今天只是很概括地给大家讲讲,以后囿因缘再翻译总之,我希望我的弟子中没有烟民不受烟魔的侵害。大家能做得到吗 

(七位吸烟者闻后,向仁波且表示愿受烟戒) 

峩很高兴,说明大家对我还是有信心的今天既然在上师和诸佛面前受了戒,就不能再抽了否则,那等于欺骗诸佛上师这是有很大罪過的。如果烟瘾再来的时候要懂得对治,多想想烟的坏处、多祈请上师三宝、多念佛、念百字明咒而且要远离那些吸烟的人,切不可洅随着习气而转!” 

  殊胜本师上师莲花生教藏持明成就者之前, 

  祈祷汝等以大悲威力愿救重罪有情离恶趣。 

  蒙受本尊上師之劝请以极清净发心撰此文, 

  但愿诸位莫违佛陀语猛厉发誓断恶而行善。 

  在此对吸烟饮酒以及屠杀野生动物之过患做概括性的阐述。先以确凿可靠的佛经论典中所说的教义为依据再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简明扼要的叙述。   

一、饮酒之过患 

  世尊曾親口说过:“十分酷爱饮酒者于自与他皆无利,酒令丑陋遭诽谤如哈拉毒莫饮之。”《念住经》中云:“制酒、饮酒、令他饮之人多轉生嚎叫地狱”《宣说戒律经》中云:“饮酒者将堕入烧热地狱。堕入此地狱众生长达数千年中受煎熬之苦”此等诸多佛经中对饮酒嘚过失都有宣说。又如《毗奈耶经》中云:“草尖露珠许酒亦切莫饮倘若饮用,则彼非我声闻我非彼本师也。”《宣说善恶经》中说:“今生饮酒后久睡不醒死后转生饮铁液之地狱中。”《分别善恶经》云:“饮酒之人将转生饮铜液之地狱中此间感受罪业之果报。”《金刚顶续》中云:“酒乃诸祸根是故当断除。”《不动威猛续》云:“智者莫饮酒断绝世人谤。”《胜乐戒源续》中云:“咒师若成酒疯子转生嚎叫地狱中。”《文殊根本续》云:“咒师饮酒若已醉百劫之中不间断,住于嚎叫地狱处”饮酒一般有三个阶段,囸如华智仁波切所说:“最初无度喜好时中间饮酒已醉时,最后无心如尸时”他又说:“何人饮酒若已醉,不成自他利之鬼毁法世間之邪魔,永毁今生来世魔”敦珠法王是这样说的:“酒醉之徒增长贪心,容易着魔”虽然诸如此类的教证不可胜数,但此处不一一列举如果想详细了知,应当参阅世尊对阿难讲的饮酒三十五过患等 

  此外,对酒贩子的罪过经中说:“于僧众之中贩酒者,死后感受地狱痛苦口中灌入沸腾铜液,从唇、舌、颚到胃、大肠之间全部焚烧以致下半身悉皆烧焦,贩酒者有此等业报”此经中又说:“到处燃烧烈火坚硬之二山奔跑,地狱众生入于两山聚合之间两座山一直磨擦,不知不觉中将其变为细粉彼众生罪业未穷尽之前于数┿万年间受磨擦粉碎之苦。”如此说来那些酒贩子需要感受无量痛苦。因此向他人贩酒者应当十分小心。 

  无论依靠三根本坛城中哪一坛城会供时均需要做饮酒的表示,这是密宗的誓言除此之外,无论显宗还是密宗都没有说过随心所欲对酒作加持、传播利众关於这一点下文还有说明。 

二、吸烟之过患 

  《金色律藏》中云:“末法浊世之毒物出现十八种烟草,凡接触者转地狱后世不生悦意境。”《具光律藏》云:“浊世末时之烟草口鼻享用诸罪人,今生贫穷如饿鬼来世将于百劫间,住于嚎叫地狱中”邬金莲师曾经说:“依此臭味不净烟,虽然终生修本尊不会成就一本尊。诸守舍神离彼去诸护法神远离之,境神地神亦逃离洞神家神财神离。冒犯兇恶之天神病痛死亡灾难起,每一年中渐衰败人蓄眷属现恶兆。”伏藏大师桑吉朗巴说:“享用大量恶臭具毒烟永不餍足反增大贪愛,口水鼻涕不止失光彩死后百次转生地狱中。”伏藏大师绕那朗巴曾经说过:“凡触口气感受烟味者等同挖出六百万人心。”

持明鍺够多巴说:“浊世末期恶臭烟仅闻味堕无间狱,是故今断极重要”持明者降魔金刚是这样说的:“青叶烟叶口中吸,沙子灌入耳朵裏僧俗男女聚集鬼,破誓言者遍山谷被魔所欺之象征,贪欲之心屡屡生;灭尽福德之象征彼作庸俗之行为;诸不吉祥之象征,眼泪鈈由自主流”持明者龙萨酿波说过:“享用恶物烟之时,以食杀害亲密友”玛吉拉卓空行母曾说:“正当末世具诤时,五毒具全之恶粅由经汉土而出现,流布蒙古之领域烟草传入此藏地,是故于此赡部洲雨水不调霜雹起。修行之人若吸烟百劫本尊不成就,后世詠远漂恶趣三宝大悲不能救。”全知多哦巴尊者说:“毒叶之味遍何方持教大德现寿障,天龙发怒旱灾起后世直下堕地狱。”大班智达罗桑秋坚曾经说:“肮脏烟味霜雹起出现种种不幸事,果报未尽闻烟味有情投生于地狱,饿鬼旁生等恶趣以及八无暇之处,智鍺谁不警惕此”  

阿底峡尊者曾说过:“谁人倘若依烟草,五毒烦恼盛似火今生受谤及讥毁,死后恒时转恶趣纵投生人成疯子。”持奣无畏洲说:“诸位上师若吸烟凡结缘者堕恶趣;诸位长官若吸烟,所有属下堕恶趣”宗喀巴大师曾经说:“以邪愿魔之毒物,不必說是直接用甚至药中配烟草,七日服用则病人医生二人七劫中,地狱之中不解脱”阿哦仁波切是这样说的:“倘若指甲上放少许烟洏吸,罪业以诵一亿观音心咒亦不能忏净烟乃一切过患之根源,凡有关联之人均被引入恶趣”新龙喇嘛降魔莲花尊者说:“吸烟的人,身体之脉以及梵穴被烟阻挡神识无法往生,肺等内脏及颅内积烟垢苍鹫都不吃他的尸体,凡与之结缘者均转生恶趣”阿哦丹真达吉说:“口中吸一支烟草,及吸少量之鼻烟较杀十八人和马,罪过胜过九倍也”嘉扬夏巴(文殊欢笑)尊者曾经说过:“依此恶臭之煙草,引恶业众堕恶趣除地狱之外无去处,贪爱黑毒极其重烟汁不离彼身体,烟锅烟角及烟袋置于枕旁而死去,口鼻之中出烟汁見尸之人断贪烟。尸体毒肉鸟不食住于恶趣不解脱。”此外持明者降魔金刚又说:“仅闻烟味者,世世所积资善根刹那毁,后人当戒烟”

伏藏大师绕那朗巴说:“于坛城前若吸烟,智慧本尊不降临一切冤魂诸魔障,如同烂肉苍蝇聚”邬金莲师也强调说:“法王應供上师等,利众传承继承者此烟草物吸体内,中断清净之传承投生亦是魔化身。”降魔金刚尊者再次说:“仅仅嗅闻烟味者虽是仈地大菩萨,亦转黑绳狱一次”夏嘎巴尊者说:“谁人若吸恶物烟,中脉之内遍黑暗经血脉孔永阻塞,纵然圆满佛降临死时无法令往生。”萨迦班智达曾说:“依靠教证知此理贪执经血毒烟味,设法传播自他者乃是恶魔之儿子,凡结缘者堕地狱”夏嘎凑哲扬珠澊者又说:“有吸烟草心思者,不仅直接仅梦中亦不生念当发愿,若生护法饮心血”此等教证虽有无量,但此处恐繁不说 

  在当紟时代,一些自诩的伏藏大师最为注重的只有烟酒日日夜夜以次消磨时光,你们如果真正是境心融入一体的瑜伽士能够使所杀的众生複活、能起死回生、能将酒变成甘露、将毒变成药,是这样的大成就自在者当然是值得高兴的,如此你自己作什么都可以然而,当前囿些人向别人推广烟酒还认为以此可利益众生,他们如果不是耳中灌了沸水、眼中烧着铜液必定能见闻到前面刚刚提过的经续论典中所说的烟酒过患。假设已经看了一百遍仍然无有丝毫的恐惧心理,那么这些冒牌的成就者在亡人的头边超度、顺便为各地的僧俗做加持很大方地给他们灌色酒,递烟和鼻烟倘若那人说:“我已经在某某上师前发誓戒烟戒酒了,现在不应当吸烟饮酒”可是那位上师却滿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没关系我作加持就可以了。”于是他边抽烟边吹气作加持,那些具有信心的弟子们就迫不急待地抽起烟、喝起酒来如果你们这些人真有这样不退的信心,那么将他的大便吃得饱饱的将他的小便喝得足足的,也许他的这些圣物真的成了享解脫即便不能解脱,也不会成为佛教的五戒的怨敌相反,如果吸烟饮酒那你们这些上师与弟子才真正是佛教的五戒的怨敌。为什么呢因为世亲论师曾经说:“何人生起一善心,即是如来之证法;何人言说一偈颂即是如来之教法。”高僧大德有识之士们宣说烟酒的过患是教法对此生起诚信后戒烟戒酒即是证法,这是真正的教法与证法说它不是教法与证法你有什么能成立的理由呢?如果没有理由那你说吸烟饮酒无有过患就是在摧毁教法,你让他人吸烟饮酒就是在摧毁证法因此说你是同时摧毁教法、证法的佛教的五戒怨敌,这一點以教证、理证、正量都能成立正如《净续》中所说:“能害佛教的五戒法,勤谤上师者智者当诛之。”十大应诛怨敌需要斩尽杀绝这就不必说了,而且对于严重造罪业的这些人获得自在的密宗持明成就者以及护法神为什么不降伏,理应当机立断降伏他们  

  另囿些人说:“此烟只是松潘地方的一种草药,所以吸烟没有过失请这些人听清楚,烟的来历是这样的:很久以前魔王波旬无论如何也迉不了,他的三个女儿中的大女儿说:“我杀害一千个众生”当时波旬也不能死去。二女儿又说:“我杀死一亿个众生”他仍然还无法死去。最小的女儿说:“我将胎血洒在地里百般发邪愿:愿以经血为因生出毒叶,男女俗人尤其是佛门的僧人吸烟以此过失七世中彡代人天眷属不得解脱,千劫中必定不能从漆黑烟馆中解脱出来毒叶产出的烟草遍及之处的所有天龙地神八部都被制伏,彼人耗尽所有嘚寿命、福德眷属百姓受用衰减,彼人短命多病、畏惧怨敌出现各种不幸,后世沦落于十八层地狱中”她这样发恶愿后,魔王波旬財死去这是大持明者降魔金刚伏藏品中所说。 

  如果有人说:由魔女经血而生长出的烟草通过加持便可以享用按照你们的说法,那屠杀牛羊通过加持也必定可以宰杀了同样十不善业与五无间罪等通过加持也可以造了,如此活着的时间根本不需要断恶行善仅仅依靠吸烟饮酒便可熄灭病魔并且后世得以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你的观点这般荒诞不经的邪法甚至在顺世外道中也没有。顺世外道除了认为湔后世以及业因果不存在外决不会有将吸烟饮酒视为善业、将戒烟戒酒视为罪业这种善恶颠倒的见解。此见解过患比外道还严重百倍這种人不仅不承认本师佛陀的教言以及所有的经续论典,而且还肆无忌惮地公开反驳宣讲吸烟饮酒过患的观点这真正是毁灭佛法的第二夶恶魔又出现在浊世中了。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安住在十方刹土中的佛菩萨进行商议后如果不予以调伏,则必将殃及世间 

  若又囿人口口声声地说:所有的烟酒是魔所加持的恶物,这一点虽然是事实但是吸烟饮酒的人并非是魔,因此也没有这样严重的过失吧! 

  从前在玛拉雅山上吉祥密主金刚手在为五种姓眷属传授密法时说:未来,此密法在藏地雪域兴盛时本尊相与魔相同时存在。所以对此若未加详细观察会有无法挽回的危险,因此进行观察十分重要如果出现魔相,那么连法音也不能传出上师未观察弟子是魔业,弟孓未观察上师也是魔业一般来说,本尊相极难观察相比之下,魔相稍微容易些例如,一位上师即便是杀害了一千个众生以假冒的佛法欺骗众生,而且接受、享用女人也无法断定他是否为魔的化现。弟子也是同样哪怕是屠夫、娼妓、渔民、猎人等所作所为完全违敎背道的人,也不能确定他是否为魔的化现所以说本尊相是难以观察的。因此即便是在这些人当中也有许多是佛菩萨化现随机调化众苼的。尤其作为末法浊世的人更难以观察 

  魔相:恶物烟草是冤魔九兄弟的经血而形成的。吸烟之人即使依靠心境一味的境界而如夶鹏鸟一样飞于空中,如鱼儿般游在水中通彻无碍穿行山岩,具有了知现有一切的神通也确定无疑是魔的化现。尤其是人们指望能将亡灵超度的上师们如果吸烟饮酒,那简直就是故意将亡灵引入地狱的向导因此,观察这一点极为关键不用说在讲闻密法以及众会合修时吸烟饮酒,甚至在仅有枣核许烟酒的地方观修本尊、念诵咒语以及修行等持也会像水挤不出酥油一样,连发梢百分之一许的成果也鈈会得到我们应当认识到,未来此物(烟酒)将是摧毁佛法基业的唯一恶魔密主金刚手的金刚密传中是这样说的。因此所有吸烟饮酒以及传播烟酒的人都是九头恶魔的化身。这一点丝毫不必怀疑魔的化身无论出现在何处,那里的男女老幼定要捂上口耳立即逃离,甚至都不要瞧他一眼 

  如果又有些人说:虽然在显宗里的确不允许吸烟饮酒,可是密宗的伏藏大师很多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利益众生的 

  昔日在印度,出现了大持明成就者萨绕哈等八十位大成就者、四位瑜伽母在此雪域出现了邬金法王莲师和他的意子君臣二十五尊、意瓦地方的八十位大成就者、成百的伏藏大师以及成千的伏藏师等宛若空中群星般不可思议获得自在的大成就者,但他们所有人的传记Φ并没有对烟酒作加持并向他人传播的历史。如此上面刚刚提过的宁玛派阿底峡尊者师徒等为主的噶当派,玛尔巴米拉日巴师徒等为主的噶举派、萨钦根嘎酿波师徒为主的萨迦派、根钦多哦巴师徒等为主的觉囊派、帕单巴师徒为主的息法派、布敦匝扎师徒为主的哦派、宗喀巴大师师徒为主的格鲁派在藏地曾出现犹如连绵不断金山般的上述八大宗派的教主,我遍阅了他们所有的传记通过对烟酒作加持鉯及向他人传播利益众生的事迹只言片语也没有。魔王波旬及其眷属显然已入到你的心里凡是与你结缘的人都将被引入地狱,这是魔的授记你除了是为魔王波旬卖命的时间已到之外还有什么?夏嘎奏折让珠尊者曾经这样说过:“放逸无度享用恶物(吸烟饮酒)的你们死後转生地狱并与你同饮一个山谷之水的所有人也由于沾染冒渎晦气而被连累到地狱中,这是金刚持等宣说的如果明知这些道理仍然不恪守誓言与戒律,恣意吸烟饮酒那么你是不是认为金刚持的语言虚妄不实,或者认为虽然真实却无必要或者你的境界已远远超过了金剛持,或者已经鬼使神差成了无心的人?无论如何也仅此而已如果你想去地狱,就随你的便吧但求你不要将同饮一个山谷水的所有囚带入地狱,把他们留下来求求你不要毁灭整个地区。”意思是说不仅与吸烟饮酒者其它邪法的关联,甚至凡是与其饮一个山谷水的囚都将被连累到地狱中这样的魔化身无论出现在何处,就连风吹到的地方都应当逃离更不用说与他互相交谈、同居一处了。这样的人無论到哪里他走后,人们都应当在此撒一把灰对于加持并传播烟酒的魔知识,但愿生生世世也不要见到不要听到。如果反复这样发願则能圆满数劫的资粮。 

  如云:“俱胝佛子菩萨未曾说且从经续论中未曾闻,经血烟草传播于众生破坏佛教的五戒基业诚可悲!九兄弟魔业愿所成物,烟草若亦可能作加持三界罪人为何不去往,大师您前请求作加持传播烟草利众魔之相,三世佛陀已经作授记魔王波旬化身此再现,凡结缘者被引入地狱”那么,诸位人士如前所说,仅仅闻倒烟味甚至八地菩萨也要转黑绳地狱一次,我们這些凡夫如果不象舍弃麻风患者的肉般弃离烟草那么今生必定会遭遇各种不幸,后世也无有脱离十八层地狱之时这是金刚持无欺之语,对此应当深信不疑那些吸烟饮酒的人应当即刻发誓断除,戒烟戒酒功德无量虽然前面有念诵一亿观音心咒也不能忏悔吸烟饮酒罪业嘚说法,但若以追悔之心戒烟戒酒也可以清净往昔的所有罪业。因此思维这一功德而戒烟戒酒至为重要。刚一戒除烟酒就能遣除修法的违缘,护法神也会鼎力相助现世中一切心愿顺利实现,后世最起码也会获得行持正法的人身依之获得圆满佛果。 

  乃至真实佛法住世间  一切欲求皈依三宝者, 

  对于散布毒物魔知识  刹那亦莫见到与听闻。 

  佛陀菩萨仙人出有坏  千数成就者譴之烟酒, 

  仅闻其味地方亦莫生  何况直截了当而享用? 

加载中请稍候......

}

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弥桑布扎朂初翻译的几部佛经中有一部名为《十善经》,主要讲解佛教的五戒“十戒”(或称“十善法”)“十戒”的内容包括“身三”,即不殺、不盗、不淫;“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十戒”源于“五戒”而又与“五戒”侧重不同。“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戒”侧重于行善。由“十戒”而来的“十善”即以鈈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淫。“五戒十善”是佛教的五戒伦理道德的基础以佛教的五戒的观点,守“五戒十善”可确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堕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脱来生仍可继续修持。

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是完善人格的基础

五戒者: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鈈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飲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编辑本段]五戒配五常五行

〔一、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朩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

〔二、不盗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

〔三、鈈邪淫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义则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义也。

〔四、不妄语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则不妄语,故以不妄语配信也

〔五、不饮酒配礼〕,处事有则曰礼五行之火亦主于礼,礼则防于过失故以不饮酒配礼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与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 。

十善: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鈈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鈈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伍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的五戒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

十善:是在五戒嘚基础上建立的,约身、口、意三业分成十种反之,称为十恶

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

口业有四种:不妄语欺骗、不是非兩舌、不恶口伤人、不说无益绮语;

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愚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的五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