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虹:中国人的精神 知乎漂泊何时终结

中国人的精神漂泊何时终结 周晓虹_中华文本库
中华文本库
中国人的精神漂泊何时终结 周晓虹
中国人的精神漂泊何时终结
访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周晓虹
发布时间:2013年 03月 18日 14:54
来源:人民论坛杂志 作者:记者 张潇爽
人民论坛记者:有人说,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焦虑已经超越了个人情绪和心理,成为一种社会病,而我们,则 是身处在一个患上了“全民焦虑症”的时代,这会给整个社会的行为方式带来哪些显著的影响 ?
周晓虹: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焦虑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人们觉得社会转型和变迁很慢,恨不能一步走到 头 ; 认为个人生活的变化也很慢,希望能有迅速的改变,往往生出一种深切的期待,期待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状态、 自己的行动发生快速转变,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产生较深的焦虑感。而社会上上下下,无论是发展得快还是慢的 群体, 无论是发展得快还是慢的个人, 都有一种巨大的超越别人或是怕被别人超越的精神压力, 从而就演变成为 “全 民焦虑”。
焦虑使我们全部的行为方式都有一种“当下”的特点。因为非常焦虑,怕被别人赶上,于是一切行为的逻辑, 都是以赶上别人或者不被别人赶上为前提的,而对其行为的未来、长远的后果不会去考虑。身后被人追赶着,以致 于无法停下脚步来思考前进的方向是否正确,这必然使得行为有一种目光短浅的特征。
社会从宏观层面上发生了变迁,变迁带来了焦虑
人民论坛记者:您从社会变迁的视角下解读全民焦虑,但很多时候,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是因缺乏社会规范、社 会保障而焦虑,如何解释这样的焦虑感 ?
周晓虹:这个实际上还是要摆在变迁的背景下来看。三十年前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不完善,但为何三十年前我 们没有那么深的焦虑 ? 因为没有变迁,我们也没有能力来改变自己。但是今天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如果你努力一点, 似乎上升能力就会强一点,由此产生出一种斗志,这种斗志就使你觉得要好好去发展,要好好地找出机会,要好好 地攀登上去,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换言之,当我们一方面感觉到人生有危机,另外一方面又觉得有能力、有把握来 克服这种危机的时候,焦虑感便油然而生了。这两个方面,缺了任何一个,都不会产生焦虑。所以焦虑一定发生在 既有危机、也有机会,个人觉得抓住机会就能改变的情形之下。
不仅如此,社会缺乏规范本身就是一个变迁的产物,并不是社会缺乏规范,而是说社会发生巨大的变迁,原有 的规范解体了,新的规范还没有建立起来,而我们若继续遵从原有的规范,又不足以适应社会变迁,因此我们感觉 到社会缺乏规范。的确,人们的行为似乎不再有成法可遵从,比如说在过去的社会中,我知道如何举手,你知道还 以投足,我们对这个规则非常了解。现在社会发生巨大变迁,我举手,你不知道我下面是什么动作,不知道应该怎 么回应,于是产生一种焦虑。总体上讲,我觉得就是一点,社会从宏观层面上发生了变迁,变迁本身带来了焦虑, 带来了原有社会秩序的崩溃,支撑这种社会秩序的原有的制度,也受到了挑战,这样的情况下,又生出越来越多的 焦虑。
第1页/共3页
寻找更多 ""
Chinadmd.Com ,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人的精神漂泊何时终结 周晓虹docx下载_爱问共享资料
中国人的精神漂泊何时终结 周晓虹.docx
中国人的精神漂泊何时终结 周晓虹.docx
中国人的精神漂泊何时终结 周晓虹.docx
简介:本文档为《中国人的精神漂泊何时终结 周晓虹docx》,可适用于高等教育领域。
侵权或盗版
*若权利人发现爱问平台上用户上传内容侵犯了其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合法权益时,请按照平台要求书面通知爱问!
赌博犯罪类
27人已下载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中国人的精神》是《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译本,是辜鸿铭留下的不多的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作品。写这篇文章的读后感我认为最好是用英文来写,但是我的本书的感受,所以只能用中文了。说实在话,能够用英文写文章到如此流畅,并且旁征博引中外经典的人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者,估计后人要超越他也是很难的。在这里我想先介绍一下作者辜鸿铭的生平。辜鸿铭少年出洋,游学欧洲十余载,通晓英、德、法、拉丁和希腊等近十门语言,曾获得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和柏林大学土木工程学文凭。回国后,他先是在张之洞慕府作了17年的洋文案,后有督办过黄埔浚治局,清末曾当过外务部的左丞。民国初年,他任北京大学教授,1928年4月病逝于北京,享年72岁。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前三章的标题: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真正的中国人: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如果学习中国文明,美国人将变得精深;英国人将变得博大;德国人将变得淳朴;法国人将得到所有,以及比现在更精致的优雅。学习中国的著作的文学,对欧洲和所有的美国人都有益。真正或真实的中国女人是轻松快活而迷人、是羞涩腼腆而又廉耻的,殷勤有力而优雅的,只有具备了这三个特征的女人,才是中国女性的观念。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宁静祥和的心态让我们看清了万物的生命,这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性,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最后是一篇关于时政的文章。可以证明中国文明的价值,学习中国文明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自私和懦弱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敌人:我们的自私和懦弱结合在一起,就是重商主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即有所图。只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我们每一个人首先都不要考虑利益、私利,而是考虑正义。在这本书里辜鸿铭详细的阐述了他对中国人的看法,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对西方文化的揭露。在这本书里面,他形象的描绘中国人是活在心灵生活里面的:我认为一位最下层的中国人与一个同阶层的欧洲人相比,他身上的动物性(即德国人说的野蛮)也要少的多。事实上在我看来,用一个词可以典型的中国人所给你留下来的印象归纳出来,这就是“温良”(gentle)。我所谓的温良,并不意味着懦弱或是软弱的服从。……在真正的中国式的人之中,你能发现一种温和平静、庄重老诚的神态,正如你在一块冶炼适度的金属制品中所能够看到的那样。……真正的中国人或不免粗鲁,但不至于粗俗下流;或不免于难看,但不至于丑陋骇人;或不免于粗率鄙陋,但不至于放肆狂妄;或不免于迟钝,但不至于愚蠢可笑;或不免于圆滑乖巧,但不至于邪恶害人。……在这本书里面他还谈到了民主、中国语言、战争等等,虽然我们现在看来不免有局限性,但是他那犀利的笔锋和独到的见解依然让你感到佩服无比。当然,辜鸿铭对于中国妇女的阐述是我非常不赞同的,可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有他那样的想法的大有人在,这是不能脱离当时时代的。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欢迎转载:
推荐:    中国人的精神漂泊何时终结
我的图书馆
中国人的精神漂泊何时终结
中国人的精神漂泊何时终结
  人民论坛记者:有人说,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焦虑已经超越了个人情绪和心理,成为一种社会病,而我们,则是身处在一个患上了“全民焦虑症”的时代,这会给整个社会的行为方式带来哪些显著的影响?
  周晓虹: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焦虑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人们觉得社会转型和变迁很慢,恨不能一步走到头;认为个人生活的变化也很慢,希望能有迅速的改变,往往生出一种深切的期待,期待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状态、自己的行动发生快速转变,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产生较深的焦虑感。而社会上上下下,无论是发展得快还是慢的群体,无论是发展得快还是慢的个人,都有一种巨大的超越别人或是怕被别人超越的精神压力,从而就演变成为“全民焦虑”。
  焦虑使我们全部的行为方式都有一种“当下”的特点。因为非常焦虑,怕被别人赶上,于是一切行为的逻辑,都是以赶上别人或者不被别人赶上为前提的,而对其行为的未来、长远的后果不会去考虑。身后被人追赶着,以致于无法停下脚步来思考前进的方向是否正确,这必然使得行为有一种目光短浅的特征。
  社会从宏观层面上发生了变迁,变迁带来了焦虑
  人民论坛记者:您从社会变迁的视角下解读全民焦虑,但很多时候,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是因缺乏社会规范、社会保障而焦虑,如何解释这样的焦虑感?
  周晓虹:这个实际上还是要摆在变迁的背景下来看。三十年前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不完善,但为何三十年前我们没有那么深的焦虑?因为没有变迁,我们也没有能力来改变自己。但是今天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如果你努力一点,似乎上升能力就会强一点,由此产生出一种斗志,这种斗志就使你觉得要好好去发展,要好好地找出机会,要好好地攀登上去,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换言之,当我们一方面感觉到人生有危机,另外一方面又觉得有能力、有把握来克服这种危机的时候,焦虑感便油然而生了。这两个方面,缺了任何一个,都不会产生焦虑。所以焦虑一定发生在既有危机、也有机会,个人觉得抓住机会就能改变的情形之下。
  不仅如此,社会缺乏规范本身就是一个变迁的产物,并不是社会缺乏规范,而是说社会发生巨大的变迁,原有的规范解体了,新的规范还没有建立起来,而我们若继续遵从原有的规范,又不足以适应社会变迁,因此我们感觉到社会缺乏规范。的确,人们的行为似乎不再有成法可遵从,比如说在过去的社会中,我知道如何举手,你知道还以投足,我们对这个规则非常了解。现在社会发生巨大变迁,我举手,你不知道我下面是什么动作,不知道应该怎么回应,于是产生一种焦虑。总体上讲,我觉得就是一点,社会从宏观层面上发生了变迁,变迁本身带来了焦虑,带来了原有社会秩序的崩溃,支撑这种社会秩序的原有的制度,也受到了挑战,这样的情况下,又生出越来越多的焦虑。
  焦虑感的中国烙印
  人民论坛记者:是否每个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都会遭遇突然爆发的焦虑,中国当前的这种焦虑心理是否也有着深深的中国烙印?
  周晓虹:这个问题实际一面是说其是否有普适性,一面是说其是否有特殊性。对于别的国家在转型过程中是否也会遇到同等的焦虑,我认为这个是肯定的。司汤达在1830年就曾讲过,在法国,因为一个上尉忽然变成了皇帝,就使得很多人生长出了对无限上升的期望。这时候,所有的人包括少年都已经丧失了平常所具有的安乐的本性,一步步生出很强的功利心理,走一步,看三步。
  个别人的人生经历使得全民都产生腾飞的感觉,这个对于中国的意义就在于,中国在这三十多年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样的变化甚至让所有的人以为变得还不够,应该变得更多、更快。反过来想,如果有这样一个社会,一切都是慢吞吞的,那么惊恐自己落后的这种焦虑就不会产生了。父辈的今天就是你的未来,若一代一代都是如此,作为个人,无论在未来或是在当下都不会倾向于折腾;但如果父辈的今天不是你的未来,甚至兄长的今天与你的未来都可能迥异、几岁几年都会发生变迁的话,巨大的焦虑感就产生了。
  那么中国的烙印在哪里?我觉得中国的烙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变迁的广度,一个是变迁的速度。从广度上来讲,可以想一想,这个世界上何时出现过事关十三亿人的巨大变化?无论是美国、欧洲抑或日本的现代化,充其量就是1亿到3亿人的变化,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经历过13亿人这样一个广度的变化。至于速度,在年的三十年间,我们因为制度的刚性的问题、学习苏联体制的问题,整个社会的变迁非常慢,虽然社会一直有各种的政治运动,但是其整个社会结构、经济增长、人文精神、生活方式的变迁并不大。所有的变迁都发生在1980年以后,短短三十多年间,我们经历了西方世界100年的变化。若是西方在其现代化的过程中,也经历了突发的焦虑,那么我们以数倍的人口和数倍的速度经历现代化发展时,我们这种焦虑感肯定是别人的数倍。
  不能够让变迁彻底完成的话,中国人就不能解决精神上的“漂”的问题
  人民论坛记者:焦虑随着社会变迁而产生,那么随社会变迁的继续进行,焦虑感也会自然地化解吗?
  周晓虹:不是说随着社会变迁的进行,焦虑情绪会有所化解,而是说,当中国这种巨大的变迁,有一天能够缓下来的时候,我们这种焦虑感就会减少。不久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到,“如果我们不能够让变迁彻底完成的话,那么中国人就不能解决精神上的“漂”的问题”。巨大的变迁使得我们产生精神上没有依托的感觉,我往往会从变迁的角度来理解我们精神的二元性、漂浮性、不定性。费孝通先生曾说,我们应该做到“安其所,遂其生”,这样的社会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我们的变迁不能够停下来,要解决“安其所,遂其生”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如果变迁持续,精神的漂泊就会伴随着中国人。
  欧美的发达社会,相对来说焦虑感要低一点,就是因为社会大的变迁已经进行完毕,对于更大变迁的驱动力也相对较弱。在欧美社会,机会要少得多,一个人在短短的生命中间,变化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因而一个现实的人脑子里要去挣钱、要发财、在短暂的一生中光宗耀祖的冲动小得多。到欧洲去看那些街头咖啡馆里坐着的人,时间就是用来打发的;而我们,到今天信奉的还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人民论坛记者:您比较关注中产阶级,具体到当下,在中国社会各个群体中,反而是中产阶级的焦虑度非常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周晓虹:中产阶级的焦虑感为什么高?一者跟中产阶级的地位有关。中产阶级处在社会中不上不下的阶层,希望能够再往上爬一些,可是没那么简单;如果不奋斗,可能就要因“落后”而掉下去,其地位并不稳定。因为这种不稳定,就更加容易陷入深深的焦虑。相反,在很多落后的地区,在山村里生活的人,对于改变自我境遇的动力不强,在生活中也少有相关的资讯来帮助其改变,有时反而会产生一种贫困文化,乐天知命。
  二者跟中产阶级的知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比一般人要强有关。如果在一个小村子里面不出来,你的比照对象就是村子里的那些人,那些人的生活一般来讲也甚少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你对自己所处的状态就非常懵懂,并不知道很落后。但是中产阶级则不同,他们的流动性比较强,文化知识也比较高,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在海外接受过教育,与外围世界一比照的话,对自己的地位就会不满,因此焦虑感也比一般的人更强。
  第三,中产阶级已有一定的财产、一定的社会地位,他对失去的担忧也比一般的、最普通的草根阶级要强烈,当变迁持续进行的时候,他就更易产生对自身地位的惊恐,去维持这种地位的焦虑感会更强,也会更难以停下来,逼迫自己必须不断地往前走。
馆藏&142170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nbsp>&nbsp
&nbsp>&nbsp
周晓虹教授:中国人的精神漂泊何时终结?
发布时间:
周晓虹,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群学书院创始人。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对周晓虹教授的专访。
全民焦虑的时代特征
&人民论坛记者:有人说,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焦虑已经超越了个人情绪和心理,成为一种社会病,而我们,则是身处在一个患上了“全民焦虑症”的时代,这会给整个社会的行为方式带来哪些显著的影响?&周晓虹: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焦虑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人们觉得社会转型和变迁很慢,恨不能一步走到头;认为个人生活的变化也很慢,希望能有迅速的改变,往往生出一种深切的期待,期待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状态、自己的行动发生快速转变,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产生较深的焦虑感。&
焦虑使我们全部的行为方式都有一种“当下”的特点。因为非常焦虑,怕被别人赶上,于是一切行为的逻辑,都是以“赶上别人”或者“不被别人赶上”为前提的,而对其行为的未来、长远的后果不会去考虑。身后被人追赶着,以致于无法停下脚步来思考前进的方向是否正确,这必然使得行为有一种目光短浅的特征。)
社会巨变导致全民焦虑
&人民论坛记者:您从社会变迁的视角下解读全民焦虑,但很多时候,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是因缺乏社会规范、社会保障而焦虑,如何解释这样的焦虑感?&周晓虹:这个实际上还是要摆在变迁的背景下来看。三十年前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不完善,但为何三十年前我们没有那么深的焦虑?因为没有变迁,那个时候我们也没有能力来改变自己。&但是今天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如果你努力一点,似乎上升能力就会强一点,由此产生出一种斗志,这种斗志就使你觉得要好好去发展,要好好地找出机会,要好好地攀登上去,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换言之,当我们一方面感觉到人生有危机,另外一方面又觉得有能力、有把握来克服这种危机的时候,焦虑感便油然而生了。这两个方面,缺了任何一个,都不会产生焦虑。&不仅如此,社会缺乏规范本身就是一个变迁的产物,并不是社会缺乏规范,而是说社会发生巨大的变迁,原有的规范解体了,新的规范还没有建立起来,而我们若继续遵从原有的规范,又不足以适应社会变迁,因此我们感觉到社会缺乏规范。&
总体上讲,我觉得就是一点,社会从宏观层面上发生了变迁,变迁本身带来了焦虑,带来了原有社会秩序的崩溃,支撑这种社会秩序的原有的制度,也受到了挑战,这样的情况下,又生出越来越多的焦虑。
3焦虑感的中国烙印&人民论坛记者:是否每个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都会遭遇突然爆发的焦虑,中国当前的这种焦虑心理是否也有着深深的中国烙印?&周晓虹:这个问题实际一面是说其是否有普适性,一面是说其是否有特殊性。对于别的国家在转型过程中是否也会遇到同等的焦虑,我认为这个是肯定的。司汤达在1830年就曾讲过,在法国,因为一个上尉忽然变成了皇帝,就使得很多人生长出了对无限上升的期望。这时候,所有的人包括少年都已经丧失了平常所具有的安乐的本性,一步步生出很强的功利心理,走一步,看三步。&如果有这样一个社会,一切都是慢吞吞的,那么惊恐自己落后的这种焦虑就不会产生了。父辈的今天就是你的未来,若一代一代都是如此,作为个人,无论在未来或是在当下都不会倾向于折腾;但如果父辈的今天不是你的未来,甚至兄长的今天与你的未来都可能迥异、几岁几年都会发生变迁的话,巨大的焦虑感就产生了。&那么中国的烙印在哪里?我觉得中国的烙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变迁的广度,一个是变迁的速度。&从广度上来讲,可以想一想,这个世界上何时出现过事关十三亿人的巨大变化?无论是美国、欧洲抑或日本的现代化,充其量就是1亿到3亿人的变化,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经历过13亿人这样一个广度的变化。&至于速度,在年的三十年间,我们因为制度的刚性的问题、学习苏联体制的问题,整个社会的变迁非常慢,虽然社会一直有各种的政治运动,但是其整个社会结构、经济增长、人文精神、生活方式的变迁并不大。&
所有的变迁都发生在1980年以后,短短三十多年间,我们经历了西方世界100年的变化。若是西方在其现代化的过程中,也经历了突发的焦虑,那么我们以数倍的人口和数倍的速度经历现代化发展时,我们这种焦虑感肯定是别人的数倍。
4中国人的精神漂泊止境何在?&人民论坛记者:焦虑随着社会变迁而产生,那么随社会变迁的继续进行,焦虑感也会自然地化解吗?&周晓虹:不是说随着社会变迁的进行,焦虑情绪会有所化解,而是说,当中国这种巨大的变迁,有一天能够缓下来的时候,我们这种焦虑感才会减少。&我曾写文章提到,“如果我们不能够让变迁彻底完成的话,那么中国人就不能解决精神上的“漂”的问题”。巨大的变迁使得我们产生精神上没有依托的感觉,我往往会从变迁的角度来理解我们精神的二元性、漂浮性、不定性。&费孝通先生曾说,我们应该做到“安其所,遂其生”,这样的社会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我们的变迁不能够停下来,要解决“安其所,遂其生”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如果变迁持续,精神的漂泊就会始终伴随着中国人。&
欧美的发达社会,相对来说焦虑感要低一点,就是因为社会大的变迁已经进行完毕,对于更大变迁的驱动力也相对较弱。在欧美社会,机会要少得多,一个人在短短的生命中间,变化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因而一个现实的人脑子里要去挣钱、要发财、在短暂的一生中光宗耀祖的冲动小得多。到欧洲去看那些街头咖啡馆里坐着的人,时间就是用来打发的;而我们,到今天信奉的还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5中产阶级:最焦虑的中国人&人民论坛记者:您比较关注中产阶级,具体到当下,在中国社会各个群体中,反而是中产阶级的焦虑度非常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周晓虹:中产阶级的焦虑感为什么高?一者跟中产阶级的地位有关。中产阶级处在社会中不上不下的阶层,希望能够再往上爬一些,可是没那么简单;如果不奋斗,可能就要因“落后”而掉下去,其地位并不稳定。因为这种不稳定,就更加容易陷入深深的焦虑。&二者跟中产阶级的知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比一般人要强有关。如果在一个小村子里面不出来,你的比照对象就是村子里的那些人,那些人的生活一般来讲也甚少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你对自己所处的状态就非常懵懂,并不知道很落后。但是中产阶级则不同,他们的流动性比较强,文化知识也比较高,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在海外接受过教育,与外围世界一比照的话,对自己的地位就会不满,因此焦虑感也比一般的人更强。&第三,中产阶级已有一定的财产、一定的社会地位,他对失去的担忧也比一般的、最普通的草根阶级要强烈。当变迁持续进行的时候,他就更易产生对自身地位的惊恐,去维持这种地位的焦虑感会更强,也会更难以停下来,逼迫自己必须不断地往前走。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自群学书院,本文仅供分享学习,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
江苏匠工营国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紫东路2号 紫东国际创意园E5幢105室
域名:ijgyg.com & &备案号:&
公安部备案号:41
本站关键词:匠工营国 城市规划 旅游规划
本站访问计数第 次
申明:本网站所刊载的各类形式(包括但不仅限于文字、图片、图表)的资讯仅供参考使用,部分资讯转载自其它来源,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资讯建议。对于访问者根据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做出的一切行为,除非另有明确的书面承诺文件,否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的精神 知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