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品页电商如何走心营销 视频 走心 时尚,保证最终购买的转化率

如何打破用户“只看不买”魔咒,把流量转化为注册和购买?
我的图书馆
如何打破用户“只看不买”魔咒,把流量转化为注册和购买?
注册转化率可以衡量我们网站获取用户的能力;购买转化率可以衡量我们网站营收的能力,直接影响我们的营收。那么该如何提升注册转化率呢?这三大因素其实是外部(渠道流量)、内部(用户营销)和内部(网站/APP体验)的关系。渠道流量是我们从网站外部获取的。用户营销是我们对于我们现有网站已经获得的或者是已有的用户,进行的一系列运营和营销工作。网站/APP体验是可以通过内部产品、设计、工程等部门来优化的,也属于内部因素。一、渠道流量第一个因素是渠道流量,主要分优选渠道和量化分配两步骤来解析如何提升转化率。 &&&什么是“优选渠道”?我们在营销或者运营的时候会选择多个渠道,在这些渠道中有好的渠道,也有差的渠道。渠道质量直接体现在转化率上,最终影响网站的营收。“优化渠道”即我们应该尽量选择质量好的渠道,放弃差的渠道,将一定的投放预算发挥其最大效果。&什么是”量化分配”?在完成了第一步渠道优选后,假如你得到了10个质量比较好的渠道。那么这个时候,问题来了:在预算一定的情况下,10个渠道该如何进行资源的分配?以往,我们更多的是凭借经验或者业务上的理解,非常主观的进行渠道资源分配。如今,我们更加倾向从量化或者数学的角度,结合业务的理解,然后去考虑如何精准进行不同渠道的资源分配。案例:某电商网站购买转化率这是一个电商网站的全站购买转化率情况,我用某数据分析工具的【漏斗分析】功能得到该网站每一步的购买转化情况,用户从首页到列表页,再到详情页,再到购物车,指导最终的支付成功。同时在红色方框内,有一个总的购买转化率——1.5%,实际上并不是很高。在【漏斗分析】中选择【维度对比】,比较不同渠道过来的用户的转化功能。如下图,红色方框内显示的是访问来源1和访问来源2的每一步转化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访问来源1和访问来源2,这两个渠道,他们的总体转化率都是非常低的。同时发现访问来源1,这一块的这个流量,却非常大。那么这时候,依靠我们业务的这个判断,可能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这个渠道它本身质量比较差。第二种情况:可能它是一个辅助渠道。这个渠道的投入,可能并不是很多,但是这个量却特别大。针对这两种情况,我们应该分类解决问题。如果说这个渠道质量本来就比较差,但是量很大,我们能否考虑去优化这个渠道的投放,比如广告内容、关键字、落地页设计等等,并且观察一段时间。 假如说这个渠道质量并不差,但是只是一个辅助渠道,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取观望策略,观看其发展趋势以便后期优化。当我们筛选完渠道后,剩下10个比较优质的渠道,那么这10个渠道该如何分配资源呢?下面是用数据分析工具监测到的该网站从不同渠道来的流量情况:结合业务经验,我们会知道搜索引擎渠道(如百度SEO和SEM)的客户匹配精度是比较好的,我们应该多投放一点。但是具体投放多少呢?我们需要通过数学方法来量化不同渠道和总体的转化率之间的关系,取最优解。最上面的式子 转化率=F(渠道1_PV,渠道2_PV,···,渠道n_PV)说的是最终的转化率是各个渠道流量的函数结果,就是说我们要先确定转化率和各个渠道流量之间的一个函数关系。那么如何来确定这个函数关系呢,这个大家可以结合业务实际或者行业经验。方法一:线性模型比较简单易懂的就是线性模型,渠道流量和最终的转化固定比例,在图表上就是一条直线。当然,这是一种非常极端的情况。 &方法二:时间序列 &还有一种情况的话,它会呈现出一种季节周期波动的一种关系。可能在Q1、Q2,他们是一个上升的一个趋势,可能到了Q3、Q4就下降了。同时他之前的那个转化率,跟我们现在的转化率也会有一个关系。这里面转化率t,指的就是我们现在的转化率。在时间序列公司中转化率t-1,这个t-1这个转化率指的是上一个周期的转化率。找好渠道流量和总转化率之间的关系后,我们接下来就要去求解这个大F的值,这个大F,就是我们的转化率。同时,它有一个限定条件是我们的总花费M。 &&&最终优化问题的解,是一个优化后的投放组合是一组系数,在数学上来讲就是一种系数,但实际业务上来讲的话,它是不同的一个投放的一个组合。上图是我们是我们渠道渠道投放前后效果对比。左边是不同渠道的资源分配,右边是最终的转化率。2014年的所有渠道的投放组合(左边蓝色)的最终转化率(右边绿色)偏低;经过新一轮的渠道优化后,2015年所有渠道的投放组合(左边黄色)的最终转化率(右边橙色)大幅度上升。这个案例说明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渠道优选和量化分配,可以有效提升转化率。二、用户营销什么是用户营销?其实就是我们对我们自己网站里的用户做的一系列运营的活动,包括拉新、激活或者唤醒这一类动作。通过这些活动,使得我们的用户反复的在我们的网站进行购买。而且这样的购买,是有效率的,而且这样的运营或者这样的营销是精准的。这样最后才能达到提高我们整体购买转化率的一个目的。如何进行用户营销?步骤一:确定业务场景,通过绘制用户画像,来找准我们的目标用户。步骤二:在第一条的基础上,我们找到了目标用户之后,就要精准营销,就是所谓的激活或者唤醒,使得这部分目标用户,在我们的网站上进行购买,从而提高最终的转化率。如何进行用户画像?业内比较经验的一个用法,就是对这个用户价值度的分级。我们提到用户价值度的话,这个词实际上是比较含糊的,我们如何精准的去为这个价值度做一个分级?我们借鉴业内常用的RFM模型:R是Recency,就是最近一次购买距现在的时间;F是Frequency指的是用户的购买频次;M是Monetary,指的是用户的购买金额。我们可以从这三个维度,对用户进行一个分级,我们可以把它分成8类,这8类可以涵盖我们想要说明的这个用户的价值。比如说,近期有购买或者有使用的这样高频次使用,同时高金额消费这样的用户,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我们网站,或者我们平台、APP的高价值用户。通过这个划分,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整体用户,分成不同的等级。但是想理解这个分类,还需要结合实际业务。举一例子,假设我们现在是一个电商类的网站,现在举行一个促销活动卖比较贵的数码产品。那么这时候,我们就要找到这个高价值用户,向这部分用户做一些活动推送,而并不是向我们网站的全部用户做这个推送。原因是,高价值的客户购买我们新的数码产品的可能性更高,只有精准推送,才能节省成本,提高效率。除了RFM模型分类,还可以其他分类方法:1)根据会员属性进行分类,如用户的性别、城市、设备、登陆次数等。2)根据用户的活跃度进行分类,把用户分为未转化会员、新会员、活跃会员和沉寂会员。什么是未转化会员?就是指那些注册了,但是从来没有购买的用户。3)根据用户的购买偏好,结合实际购买的场景,给他做一个分类。同时也可以根据用户的预定平台和推广渠道的敏感来给他分。4)也有通过注册来源,比如说PC/APP/H5。假如说我们的网站中大多数会员通过APP端注册来的。那我们做一些激活活动的话,应该着重发力在APP,而不是选择在PC或者H5这样的端口。三、网站/APP体验无论是O2O、P2P还是内容社区等网站,一些常见而又重要的体验问题都会严重影响购买转化率,比如:支付环节的流畅性、页面是否简洁和操作是否容易、图片质量是否清晰、搜索是否精准匹配…….1)支付环节的流畅性,假如支环节体验流畅的话,用户流失可能性会大幅降低;2)页面简洁和操作容易,如像阿里巴巴、京东或携程这些大网站,页面按钮会非常多,但事实上,它们有时候反而会影响最终转化流程,因为这整个转化流程中,有太多点击按钮和出口,导致用户很容易流失;3)图片质量。比如我们进行一个网站购买,很容易因为图片分辨率太低、打有水印、光线较差等因素影响我们产品的判断,而影响最终的购买转化;4)搜索的精确匹配,比如用户搜索的是芒果,最终出来的却是芒果干或芒果糖等,实际上并没有精确匹配用户的需求,结果就是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导致用户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流失。案例:某电商网站转化率上图转化漏斗中,最后一步,点击购物车到点击支付的转化率特别低,但是为什么这么低?用户为什么明明点击了购物车,有购买意向,但是最终并没有支付成功?普通的数据分析产品、粗糙的漏斗是找不到原因的,只能看到这步转化低,但是为什么呢,不知道。因而,产品经理也不知道如何做优化,市场运营人员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着手做调整。我们用【用户分群】功能,把所有“进入购物车但并没有点击支付“的用户做个分群,看看这一步流失的人群,到底经历了一些什么事情。分群之后,我们看下【用户细查】(某些数据分析工具,可以精准查看每一位用户在网站上的浏览、点击、停留、输入等行为)。我们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这个分群里的某个用户打开了某个页面,在购物车栏点击了购买1,然后打算结算。但随后他发现自己没有登录、然后输入登录信息又发现没有成功,再点击忘记密码,进入找回密码页面。关键问题是,按正常理解,在找回密码的页面上设置完密码后,就可以正常登录了。但这个用户又弹回来继续到忘记密码、找回密码,怎么会这样。然后我们亲自体验了一下,发现在修改密码这页有个BUG,就是没法修改密码,等于用户来来回回无法完成这一步,当然最终会导致用户的流失。这样,通过漏斗对比、用户分群、用户细查,一步步做数据追踪,终于准确定位了问题原因,这样产品经理才能知道在哪里修改,否则,产品经理只能不停各种试错、各种猜测,不停浪费时间和精力做无用功。四、总结从三个大维度(渠道流量、用户营销、网站/APP体验)去思考如何提高购买转化率,然后再通过不同维度去细分,做更深入的分析,再结合业务,最终用数据不停驱动业务增长、增长再增长。来源:赵潇,由无敌牛整理,转载请注明此信息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消费者驱动的新零售革命
一、你的客户究竟是谁?
1.掏钱的就是客户吗?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间酒吧的客户是男人还是女人?
经验丰富的经营者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女人。原因很简单,尽管在酒吧掏钱消费的男性居多,但酒吧的客户定位仍然是女性,因为女性会带来更多的男性消费。
所以,如果酒吧做活动的话,嘉宾是小鲜肉的效果会更好,用小鲜肉吸引女性,然后带来更多的男性消费。
因此,付钱的人并不一定是客户。
2.谁是淘宝的客户
淘宝作为一个平台,一端连接着商户,一端连接着消费者。但不可否定的是,商户才是淘宝真正的客户,因为淘宝的平台以及整个服务体系都是按照商户体系来构建的。
3.客户是谁很重要
有一家主营业务是财经的公司,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为券商、机构投资人和散户提供路演或者视频。我曾经和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探讨了一个小时,而探讨的主要内容就是:客户究竟是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直到最后这位创始人才意识到:原来他一直都没有定义清楚他的客户究竟是谁。
事实上,很多创业企业都没有办法很准确地定位自己的客户,尤其是一些to B的企业,太多的关联方和利益体,让其无法理清头绪。
但只有将客户定义清楚,才能够精准地组织产品,进行定价、组合、包装等等,所以清楚客户是谁非常重要。
二、是机会
1.概念不清的新零售
在我们公司是不太允许同事提及新零售这个概念的,因为只要新零售概念一出,大家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的,该如何干了。
实际上在我心里,并没有新零售这一说法。当初大卖场在PK小超市和夫妻店时胜出,大卖场就是新零售;而购物中心把大卖场囊括其中以后,购物中心对传统百货而言也是一种新零售。
所以,大家不用过于强调这是一个新零售时代,因为根本就没有新零售时代这一说法。只不过是因为技术发生了变化,客户的流量、注意力、注意点发生了变化,所以产生了一些新的业态。而没有所谓的新零售、旧零售。
2.不要被新零售迷惑
身处零售行业,一定要关注客户、消费者的注意力和行为轨迹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这些变化的基础上思考。零售从业者究竟要如何应对,做出怎样的调整。
不要被新兴的大词汇、新零售革命等所迷惑,而不知所措,因为任何一个时代,零售行业都在发生变化、革命。
新零售并不是救命稻草,而是机会,是持续变化所产生的机会。
我建议零售从业者做回自己的本分,真正沉下心去研究、关注、理解消费者,以及研究他们的需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零售行业的4件大事
1.线下门店的回归和重构
2017年,盒马鲜生用将近一年的时间开了30多家店,并迅速成为一种现象级零售行业事件。而且据我了解,大部分开业超过6个月以上的盒马鲜生都已经开始盈利了,预计接下来一年要新增60家分店。
作为新孵化的物种,一年内开店如此之多,并且大部分分店开始盈利,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很多新零售从业者都会有感知,短时间、大面积盈利真的不容易。
2.无人零售
无人机、无人柜、无人架等各式无人零售也是热点之一,无人柜行业更是成功8-10亿美金之巨。最大的一家猩便利大概有28000个网点,就是设立在办公室内的无人货架,作为一种新的零售业态,从无到有的增长也是十分迅速。
3.线上品牌线下开店
线上品牌开拓线下市场的公司中,最有标志性的应当算是小米了。尽管小米在几年前就已经拥有了线下门店,但最终的店型固定和重心转移,还是在2017年实现的。
小米零售店的平效仅次于苹果,是一个成功从线上走向线下的案例。
与之类似的,还有三只松鼠,尽管三只松鼠的实体店还没有得到完全的验证,但至少证实了线上品牌走向线下是一个趋势。
这一点在与众多线上品牌交流时得到了肯定,2018年,线上品牌在线下开店将成为大趋势。为此,大量的线上品牌将做出各种各样的探索和尝试。
4.社交性购物APP突破百亿天花板
抛开淘宝、京东、唯品会以外,对前几年的,比如美丽说、蘑菇街等来说,100亿是一个瓶颈,即便是做过辣子鸡的小红书也是如此。
但在过去的两年里,拼多多、云集两大都已经突破了这个瓶颈。2017年是云集创业的第三年,销售额已经超过100亿,并且实现了2-3亿的利润。拼多多上个月单月的销售额也已经高达200亿元。
原来垂直电商的天花板被轻而易举地突破,是零售业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2017年可以称为社交电商崛起的一年。
四、零售的3个重构
1.品类重构
案例:盒马
盒马鲜生对自身的定义是:让客户好好吃饭,用心生活。客户无论是买到新鲜的肉、菜等食材,还是没空去买叫外卖,亦或是外出就餐,盒马鲜生都可以提供相应服务。
他们围绕着消费者的“好好吃饭”进行了品类重构,原来生鲜、堂食、外卖、快餐等地方都是独立的、分开的,但是盒马鲜生重构了这些品类,将上述场景进行了融合。
未来,盒马鲜生的APP还会针对高端客户推出预定服务,比如可以在APP上预定帝王蟹,盒马鲜生收到订单后,从阿拉斯加的海里打捞,到送到客户家里,仅用5天时间。围绕着“好好吃饭,用心生活”将所有品类重新打穿。
案例:小米
小米从手机衍生到空气净化器、插座,以及所有的家电产品,将手机、大家电、小家电等品类进行重构。现在慢慢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比如小米床垫,进军家纺领域。
小米将在原来传统卖场中完全不同的品类进行融合,宗旨就是给消费者提供智能生活。
2.人群重构
案例:盒马
盒马围绕着吃这个主题,为不同需要的人群提供服务。比如在上海的两家小型分店,主要是为了给办公室的职员提供服务。如果需要在家吃的话,还会在居住聚集地开专门的分店。对原来场景中的吃客进行群人重构。
3.重构渠道
案例:小米
小米的平效如此之高,很大的原因来自于线上。线上的流量加上产品优势,导致线下店的转化率非常高,也就造就了高平效,这也是线上品牌进军线下所产生的威力所在。
曾经有一位经营规模在5-6亿元的线上家具创始人向我透露,他完全不懂线下开店,选址一塌糊涂,但12家线下分店都盈利了。
我在实地考察中发现,以零售的眼光评价这些分店并不合格。创始人介绍,线上成交率只有千分之3.5,在线上看家具的顾客都是有明确需求的,但因为看不到实物,因此不敢购买客单价高的产品,成交率不高。但并未下单的顾客实际上都是有意向的,因而选择了其他渠道。
所以线下实体店为这些有意向的顾客提供了另一种购物选择,附近的有意向的顾客会选择到实体店浏览,转化率就会大大提高。
线上流量溢出的,可以线下接住。
这也是作为线下零售行业者需要面对的挑战和竞争,需要积极思考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五、零售回归到以人为中心
1.品牌/制造的时代
90年代以前的时代是品牌或者生产制造的时代,类似于宝洁的品牌商,有足够的能力研发、生产好的产品,然后投入大量的广告预算,控制媒体,告诉消费者应该如何选择,引导消费者购物。
当年大批的运动品牌,资金并不充足,但是敢于投放广告。仅有500万启动资金的时候,就敢于和央视签订5000万的广告投放合同,然后在投放的第三天开始进行全国招商,以央视作为背书,采取加盟形式,迅速回笼资金。
该模式最初采取的广告轰炸模式,成功地忽悠了消费者和经销商,并成就了一系列运动品牌。取得成功的品牌,加以持续地研发、生产,并提升管理,就会持续地上升盈利,不思进取者现已濒临破产。
2.渠道为王的时代
后来以沃尔玛为代表的商家,因为占据了渠道优势,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3.消费者主宰的时代
现在所处的时代是消费者主宰的时代,对消费者好,才可以拥有相应的市场;对消费者不好,就只能被抛弃。
以沃尔玛为例,哪些是眼球产品、哪些是利润产品,商品如何补货,都是按照典型的零售思维模式进行的。
在原来信息不对称的年代,用眼球产品吸引消费者,顺带卖利润产品,可行,但现在已经不行了。现如今如果把大米、鸡蛋当做眼球产品,但是其余产品很贵,那么消费者只会购买大米、鸡蛋,其余产品另行购买。
这个时代,要求零售从业者静下来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只有对消费者有利,为消费者带去利益,才能够在过程中为自身赚取利益。
六、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楷模:Costco
1.强大的Costco与亏损的商品端
Costco是一家销售规模达1千亿美金、利润达20多亿美金、市值400-500亿美金的公司。它的销售额大概是沃尔玛的1/6,利润是1/5,市值是1/4。
沃尔玛是一家60年的老公司,而Costco是一家30年的年轻公司。Costco的年增长率约为6%,沃尔玛约为2%。
当Costco刚创立的时候,沃尔玛已经建立了全球的采购体系,发射了卫星,拥有强大的IT系统、采购能力、商品能力和线下覆盖。
2016年,Costco的收入是1161亿美元,毛利率11.35%,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10.4%,其他费用1.14%,商品端亏损0.3%。
2.Costco的盈利模式
Costco大概发行了4000多万张卡,分为两种,一种是55美元一张,一种是110美元一张,两种卡拥有不同的权益。会员费收入为26亿美元,冲抵商品端亏损,利润为23亿美元。
3.卖服务的公司
靠卖会员卡盈利意味着Costco是一家卖服务的公司,在过去的20年里,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2%,会员续费率超过了90%,尤其在美国人员流动率不高的二三线城市,大部分地区续费率甚至超过95%,即除非客户搬家或者其他情况,否则基本都会续约。这就像源源不断的水流,支撑着Costco。
4.会员卡地位
在美国,Costco会员卡是仅低于社保卡和驾照的存在(美国没有身份证),是美国主流人群的一种象征,甚至可以作为美国和加拿大过境时的身份认证。
5.Costco经营模式
作为一家零售公司,Costco会从全球采购知名的产品品牌。
同样面积的Costco和沃尔玛相比,沃尔玛拥有近3-4万SKU(笔记侠注:库存进出的计量单位),而Costco仅拥有4千左右。尽管如此,Costco的品类覆盖率却超过沃尔玛,比如Costco卖轮胎,而沃尔玛不卖。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以纸巾为例,比如沃尔玛的纸巾品牌有10个,而Costco的纸巾品牌只有两个,这两个品牌是他们在市场上精挑细选过的,是最适合消费者的,所以消费者只要从现有的两个品牌中挑选就可以了。
这样一来,同样的1000元纸巾收入,沃尔玛平均每个品牌入账100元,而Costco平均每个品牌入账500元,因此品牌供应商会愿意以更低廉的价格为Costco供货。
Costco的单品集中,走货量大,SKU数少,但是单品价格更便宜,品牌覆盖比沃尔玛更宽,真正解决了美国家庭基本所需。
6.全方面的服务
Costco以消费者为导向还体现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比如无限期退换货服务,大部分美国的零售商,都会为消费者提供在一定期限内的退换服务,但是Costco的大部分商品的退换都是无限期的,即便是糖不甜、花不香等理由都可以退换,而且不需要提供小票,提供要退换的商品即可。
Costco有一款汉堡,价格自刚成立起就一直没有改变过,30年了,仍然是1.2美元。
Costco的汽油价格是全美最低廉的,但是只有会员才可以享受。除此以外,还包括洗照片、洗车等等,这些服务沃尔玛都没有。
目前国内商场的试吃,基本上都是将食物切成小块让大家去品尝,比如包子,会切成4块甚至8块。而Costco恨不得让消费者将整个包子都吃到嘴里,所以去Costco试吃,会吃到很饱。宗旨是为了让消费者有家的自由感,想吃就吃。
8.超高性价比年费
如果Costco承诺不赚取商品差价,只要消费者肯提供55美元的年费即可,大多数人都会同意。因为这相当于一年花了55美元雇了一个仆人去采购商品,而且这个仆人不但全球采购,还会为自己提供很好的服务,为消费者去向大的品牌商争取更低廉的价格。
所以,55美元性价比非常高,这也是为什么续费率在90%以上的原因。
Costco是一家典型的以消费者为导向的零售公司,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宗旨是为消费者挑选好货,并不通过卖货来赚取差价,而是赚取服务费。
Costco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零售,但它的增长非常快,而且受到美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七、利用线上化和社交化的手段,
让业务实现持续增长
1.社交电商是新概念吗?
京东好比一个货架,将所有货物全部放在货架上,通过广告的方式告诉消费者,京东好、货便宜、送货快等等,来吸引消费者选购,并把消费者选好的货物配送到家。
云集是通过招聘兼职或者全职的销售员出去发传单、卖货物,这些销售人员形成的订单从云集的仓库发货。云集有一点像微商,但是与微商不同的是,云集仅有中间店主这一个层级。
云集的店主并不囤货,只有销售和推荐职能。如果消费者决定购买,需要到云集下单,钱交给云集,货由云集发出。店主既不囤货,也不代收货款,而是在完成交易后,收取由云集发放的佣金。
本质上,京东类似于自选超市,而云集有销售人员服务,就像大卖场的促销员。一个大卖场会有超过一半的面积有促销员,促销员虽然会增加一定的成本,但是可以为无法做决策的消费者提供帮助,云集的店主就是促销员的角色。
所以云集的模式并不新颖,而且已经存在很久了。很多人都说社交电商是新概念,但仔细想想,其实已经存在几百年了,只不过呈现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2.消费者是需要推荐的
2014年是中国微商的巅峰,很多微商品牌仅用一两年的时间就达到了几十亿的销售规模,当时我们对该现象进行的跟踪和研究,得出两个结论:
A.通过人脉获利的需求存在;
无论是大卖场还是老字号,口碑推荐一直存在。
B.过多的层级对微商发展不利;
传统的微商,五六层分销,层层压货,对买家而言,并不是好现象。因为经过层层加价,商品到达买家手里,价格一定是最高的。只有将很差的产品卖很高的价格才能够支撑这么多级的分销。
云集的出现让我们眼前一亮,它既符合消费者推荐的需求,又只有一层分销结构,店主不压货,这也是社交电商能够崛起的原因。
3.成长更快的拼多多
拼多多作为平台,不用解决供应链的问题,由商户直接发货。当一个人发起拼团需求时,就是在向朋友推荐某一种商品。所以拼多多本质上和云集是一样的,只不过拼多多是由消费者发起的推荐,而云集是由店主发起的推荐。
4.与电商的强强联合
京东、淘宝、亚马逊这两年在人工智能方面投资很多,主要是希望用算法实现智能推荐,亚马逊的推荐成功率据说接近20%。推荐的算法,是根据一个人的购买历史推荐的。
但比如我知道某一个人最近成功晋级当父母,心情很好,虽然收入没有变化,但是花钱更多了,而且对品质要求更高了。这一点算法做不到,只有人和人之间的推荐可以做到。
因此,人工智能结合社交的推荐才能代表中国真正未来的零售。
5.怠于选择的消费者
消费者不喜欢选择,而且很多消费者有选择恐惧症。如果能够持续向消费者推荐好的产品,省下来的用于选择的时间,可以看视频、打游戏或者做些其他喜欢的事情,消费者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作为零售行业的从业者,沉下心来去研究如何为消费者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产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果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就一定能够从中获利。特别是未来,消费者更愿意为好产品、好品质付费。
6.品牌之战
云集预计在商品端仅聚焦于1500个品牌,其中500个主流品牌,包括国内外一线品牌,因为消费者有购买大牌的需求。500个创新品牌,比如淘品牌等,500个优质工厂货。
严选在工厂货方面表现得十分优秀,但同样的供应商为云集提供了更低廉的供货价格。因为云集的销售能力比网易强,云集要扶持某一个品牌会让300万店主同时推荐该品牌的产品,所产生的力量不可小觑。
因此,社交电商才代表未来。
7.微信带来的新机遇
现在,用户使用手机的时间有一半被微信占去,如果加上QQ,大概有67%的时间被腾讯占用。这意味着微信已经变成了互联网权重很高的应用,特别是被开发以后,基本上可以解决生活上方方面面的问题。
我认为,在微信平台上成长出一个淘宝、京东、唯品会、美团、今日头条、爱奇艺,指日可待。
这些成长出来的品牌可能是原来互联网的生态APP迁移过来的,就像兴起时,从PC端迁移到移动端一样,但是会有更多的新兴品牌。云集就是微信版的京东,爱库存就是微信版的唯品会。
如果线下的零售商,可以利用自身的商品、品牌、供应链,发动人民群众帮忙卖货,是成功的关键点。因为卖货并不一定要有实体店,发朋友圈是卖货,微信聊天是点对点的卖货,所有的信息传递都是卖货的过程。
8.立体化的销售
作为品牌商或者零售商,可以选择门店销售,社交属性销售,线上有微店、淘宝店等。
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利用自身的供应链和产品优势,将前端变得更加立体化,实现更高的频次,值得更多人去思考。
9.线下店合作
云集和线下店的合作效果非常好,很多线下店导入了云集。
比如化妆品店,反正店员也会开云集店,那老板就可以组织店员开云集店,甚至管理起来,只要店员的产品不和老板的产品重合即可。
因为有的店员会有自己的云集店卖商品,既然挡不住,不如有组织、有计划的管理起来。
我们身处在这个时代,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线上化和社交化手段,让业务实现持续增长,才是关键。
随着信息传递更加透明化、信息越来越对称,产品、供应链和服务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利用社交技术,让销售更加立体化,让口碑传播得更远,是所有做to C的人共同努力的方向。
武汉腾飞立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武汉市武昌区中南路·阜华领秀中南2713室(中南路地铁C2出口)商务总机:027- 市场部:027-# 客服部:027-# 027-#(传真) 腾飞立仁,以仁为本,以质取胜!专业为您提供。980元学一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商平台保证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