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能我2018要实现的目标吗?

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可以实现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可以实现财经杂汇百家号“《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GDP增长6.5%的预期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3月6日在京对包括中国工业报等媒体在内的记者表示,今年,中国的投资力度会加大,对经济贡献度将达到三分之一,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在60%左右。何立峰是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做上述表示的。当日,他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勇、副主任宁吉喆就“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动高质量发展”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中国经济韧劲大在回顾2017年中国经济态势时,何立峰用“非常错综复杂严峻”来形容。概括而言,就是“黑天鹅”事件不断,“灰犀牛”事件也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一项一项抓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就。根据最终核算结果,我国2017年GDP达到了82.7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2.2万亿美元左右,比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还差7万多亿美元,但比排名第三的日本,已多出7万多亿美元,中国居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非常不容易的。“特别是增长幅度达到了6.9%。增量达到了8.35万亿元人民币,按照去年末的汇率计算,相当于1.27万亿美元。”何立峰强调,这相当于人均GDP增量达到900美元左右。“遥想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提出来到2000年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0美元,我们现在一年人均经济增长就达到了900美元。借用现在热播的纪录片说,就是《厉害了,我的国》!”何立峰说。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充分说明中国经济有活力、有潜力、有后劲,而且有非常大的韧劲。“韧劲很重要,中国现在有近14亿人口,迅速成长的中等收入群体约有4亿人,位居世界第一,而且还在迅速增长中。这就为培育市场创造了越来越好的条件。”何立峰说。当前,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世界经济也在深度融入中国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8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6.5%左右,我们认为符合预期,也符合需求,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何立峰说。投资力度将加大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情况一直是业界关注的重点。何立峰透露,我国正抓紧出台和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实体经济投资。“从经济活跃度和其他指标综合分析,我们预计今年各方面补短板的投资,包括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在这方面的投资还会加大力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会保持在三分之一左右。”关于业界关心的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问题,何立峰介绍,对符合雄安新区规划方向和要求的,一些看得见、摸得着、各方面没有异议、对雄安新区未来发展有利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开始启动。比如2月28日已经启动建设了北京到雄安新区的城际铁路,标志着雄安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拉开了序幕。营商环境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不久前,雪乡宰客和企业家毛振华控诉黑龙江亚布力管委会的两起事件,引发外界对营商环境的讨论。宁吉喆认为,优化营商环境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和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改革开放、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大举措。“营商环境问题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优化我国的营商环境,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很大篇幅是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宁吉喆说,国家发改委今年将以市场主体的期待和诉求为导向,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大的办事便利和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潜力,并在四方面着力:一是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国家发改委将与商务部一道会同各有关部门和地方,修订形成在全国全面实施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加快完善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相配套的制度安排,不断地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实现准入环节的便利化。二是进一步简政、减税、减费。三是严格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政府严守承诺,不能新官不理旧账,不能对企业不公平对待,不能搞地方保护,要保障不同所有制企业在资质许可、政府采购、科技项目、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公平待遇,坚决查处滥用行政权力排除和限制竞争的行为。四是抓紧建立营商环境的评价机制,制定相关评价指标和评价办法,推动各地由曾经的争资金、争项目,向争创优质营商环境转变。同时加快建立以信用承诺、信用公示为特点的新型监管机制。张勇表示,要把信用机制放在优化营商环境中考虑。值得一提的是,在信用信息共享方面,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经建成,已经和44个部门、所有的省区市以及60多家市场机构建立了互联互通,实现了信息披露、信息公示,以及异议处理和联合惩戒等功能。开放的大门会越打越开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外资企业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局面。外资企业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活力,也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受益良多。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到了131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外资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出口方面,外资企业进出口接近全国进出口总额的50%;在工业产值方面接近全国的25%左右;在税收方面提供20%左右的全国税收;在就业方面提供了约10%的就业。中国未来的外商投资政策会怎样?宁吉喆回应称,中国将继续下大力气改进和完善投资环境,努力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以高水平的开放促进高质量的发展。特别是要对接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建设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促进外商投资稳定增长。一是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2018年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进一步修订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把自贸区试行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逐步扩大到全国,大幅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在一些领域放宽或取消外资股比限制,放宽或取消经营范围的限制。二是大力度推动投资便利化,继续推动落实国务院政策文件,进一步简化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的手续,推广实行工商登记和商务备案一口办理。简化企业生产经营相关行政审批,压缩消防、环评、用地审批、水电气接入、进出口通关的时间。促进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全方位实行公平竞争,严格保护外资企业知识产权,切实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制定外资基础性法律。三是大范围吸引外资进入。加大西部地区、内陆地区、沿边地区开放的力度,向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转移的外商投资企业享受国家支持产业转移与加工贸易的资金、土地等优惠政策,允许地方政府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制定出台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实施境外投资者境内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全面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开放的大门会越打越开。”何立峰说,我国将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吸引更多资本,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财经杂汇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专注市场技术的研究及心态的修练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中国经济新时代:2018,蓝图如何展开?
日15:01&&来源: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走过2017,中国经济克服重重困难实现稳中向好;迈向2018,中国经济如何破局攻坚、实现更好发展?
从中央政治局会议看2018年中国经济走向
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8年经济工作。这次会议对2018的定位不同寻常――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
十九大报告描绘了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蓝图,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出2018年经济发展的清晰走向――
一个根本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个重点:现代化经济体系开篇布局;
一个长效机制:加快住房制度改革保障住有所居;
一道防火墙:防范风险要取得积极成效;
一个底线任务:向深度贫困地区发力;
一条红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明显减少。
从积极变化看中国经济新气象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克服风险挑战,实现稳中向好。从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来看,经济增速、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均体现“稳”的态势。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
新一年,新起点。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中国经济不仅要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开篇布局,也要扎实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以破局攻坚之势,迈向高质量发展周期。
从“三大变革”看实体经济新态势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筋骨,是在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我国重构竞争力的有力抓手。以创新为驱动,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我国实体经济正呈现出新态势。
回顾2017,新技术、新模式、新应用不断涌现,产业结构更加“轻盈”与“智慧”;迈向2018,实体经济正朝着质量更好、效率更高、动力更强劲的方向阔步发展。
从守住风险底线看中国经济应对新挑战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阵痛和风险如影随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被列为打好决胜全面小康三大攻坚战的首位。
走过2017年,中国经济在守住风险底线中平稳运行。展望2018年,风险挑战依旧存在,确保中国经济巨轮从容前行,必须坚持底线思维,筑牢风险防控网。
从全面开放看中国经济新格局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过去五年,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在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空间的同时,也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展望未来,全面开放必将让中国在寻求自身发展和探索全球治理上迈出新的步伐。
从“住有所居”看中国楼市新发展
住房是民生之要,“住有所居”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安居梦”,一个平稳健康发展的楼市必不可缺。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是2018年要着力抓好的重点工作之一,要“力争取得明显成效”。这意味着明年我国在长效机制建设上将迈出实质步伐,“住有所居”的目标落实将“掷地有声”。
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爆发,制造业、消费等领域都在发生“数字蝶变”。有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达22.58万亿元。2017年,这一数字还在以惊人的速度攀升。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数字经济不断创造新的可能,世界也因此认识一个全新的中国。
实现历史性变革 迈向高质量发展
这是全球瞩目的发展“奇迹”――
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背景下,尽管面临下行压力,中国经济再上新台阶,过去五年年均经济增速超过7%,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
这是展现活力与韧性的“中国力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推进,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复杂局势,科学判断,正确决策,真抓实干,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经济巨轮向着高质量发展目标劈波斩浪、扬帆远行。
党的十九大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一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责编:李栋、赵爽)
关注人民网微信2018年中国经济: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 周子勋
作为定调2018年经济领域政策调控重点的“风向标”,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12月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12月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党外人士座谈会都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全面领会、真正落实。本期圆桌邀请知名经济学者围绕2018年经济工作重点、经济政策调控、经济质量提升等市场普遍关注的热点展开讨论。
张占斌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
周景彤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研究员
苏 剑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经济学院教授
2017年中国经济“三进两稳”
中国经济时报:随着2017年进入12月份,意味着全年经济进入收尾阶段。如何看待我国2017年的实体经济形势?
张占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2017年我国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稳中趋升,比预期还好。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6.8%左右,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二是价格水平上涨可控,仍属温和状态。2017年全年CPI将不会超过2.5%,PPI在7%左右,仍在宏观调控目标区间之内。三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明显提升。产业结构中工业发展总体平稳、服务业占比持续提高,需求结构中净出口转负为正、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上升,收入分配结构中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企业收入占比上升,区域结构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加快、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城乡结构中城乡差距收窄、农业投资增长迅速。四是创新驱动成效显著,新动能加速积聚。新兴动能持续快速成长,1—10月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4%和11.5%,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6.7和4.8个百分点。中高端制造业投资快速推进,1—10月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6.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12.7个百分点。网上零售继续快速增长,1—10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55350亿元,同比增长34.0%,比上年同期加快8.3个百分点。信息服务业迅猛发展,前三季度网上服务消费累计增长78.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高达29%。这既是宏观层面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就,也是微观层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鼓励创新创业、增强市场活力的政策结果。
周景彤:在外部需求明显好转、新旧动能共同发力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等因素带动下,2017年我国经济景气明显上升,总体表现好于去年,具体特征表现为“三进两稳”。“三进”:一是增长企稳回升。预计全年增长在6.8%左右,增速将比上年回升0.1个百分点,尽管增速仅加快了0.1个百分点,但信号意义重大,表明我国经济扭转了过去多年放缓趋势。二是结构加快调整。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行业蓬勃发展,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集成电路以及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文化旅游等产业快速增长。三是效益明显改善。2017年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达到23.3%,同比加快14.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增速均有加快且高于同期GDP增速。“两稳”:一是就业稳。前10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191万,比上年同期增加23万人,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目标(1100万人)。二是物价稳。前10个月,CPI上涨1.5%,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PPI上涨6.5%,涨幅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收窄0.9、0.1个百分点。
2018年经济走势总体是稳中有进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最近组织的“2017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显示,多数企业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处于历史上并不多见的既不冷又不热的正常状态。这是否意味着真正有挑战的是2018年?对2018年的经济走势怎么预判?
张占斌:“既不冷又不热”可以从积极的方面来解读:一是从趋势来看,企业家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判断从前几年的“过冷”或“偏冷”转向“正常”,说明经济形势在总体好转;二是从状态来看,说明目前的经济形势并没有表现出冷热交替、波动剧烈的特点,处于比较平稳的时期,为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我们对2018年经济走势的总体判断是稳中有进,预计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为6.6%左右。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消费主要取决于居民收入,同时也受到消费习惯、消费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消费可望继续保持稳健,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外贸虽然要看世界经济复苏情况,但也可以谨慎乐观,预计出口增长7.5%,进口增长8.5%左右;投资是不确定性最大的因素,风险也较大,预计增长10%左右。因供给侧改革导致的上游工业品涨价,可能会进一步抑制民间投资。房地产投资明显处于下行周期,但热点城市相对稳定的投资需求意味着2018年全国房地产投资增速不会出现大幅下滑。从产业发展来看,与消费升级以及国外市场需求匹配的行业生产将实现高速增长,而“两高一剩”行业生产继续受到环保压力和去产能的抑制,工业生产将维持结构分化的局面。从价格指数来看,CPI与PPI的走势可能出现明显分化,且PPI的波动幅度显著高于CPI。从就业来看,争取2018年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下,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虽然经济增速下降和去产能会导致部分行业失业率上升,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会弥补缺口,服务业、网络经济等新经济业态也将催生一大批新型就业岗位。
周景彤:展望2018年,预计全球同步复苏的态势还将延续,经济增长和全球贸易将继续向好,但特朗普政府减税等新政、英国脱欧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同步正常化等将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2018年是全国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年,也是政府换届之年,各方面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意愿将显著增强。我国进入新时代,国家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新兴行业将继续快速增长,新动能持续增强;受政策扶持力度增大、消费非物质化加快等的促进,服务业将继续较快发展;“补短板”力度加大,政府在扶贫、农村、环保等领域将继续增加投入。但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调整、传统动能减弱、金融政策易紧难松、环保督查力度加大等将对经济发展产生不确定性。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经济增长在6.7%左右,比2017年有小幅回落,在平稳增长的同时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
实现高质量增长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
中国经济时报:十九大报告高度强调实体经济。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中国经济应该如何重新“务实”?从哪些方面着力提高经济质量?
张占斌: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一是创新驱动要“实”,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二是资本投向要“实”,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和企业增加对实体经济的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避免社会投资“脱实向虚”,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三是政府支持要“实”,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降低制度成本,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切实降低企业税费,精准制定支持政策,加强政策延续性,稳定市场预期。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12月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12月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全面领会、真正落实。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实现高质量增长要以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一是从发展的本质出发,引导政策重心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二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提升供给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促进形成新的供需平衡。提升供给能力既包括产品供给,也包括服务供给,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为重点。产品供给的方向是高端化产品、高科技产品、绿色食品、休闲娱乐商品、医疗保健产品等等,服务供给方面需要弥补公共服务、消费服务的供给数量和供给质量短板,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提振高端消费市场。三是以创新为抓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当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趋于回落之时,需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来推动总产出维持稳定增长,能提高生产要素供给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改革应该放在供给侧改革的优先位置。
周景彤: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需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解决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其一,要推动建立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在推进去产能的过程中更注重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培育产业新动能;围绕实体经济建立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其二,要创新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加快“短板”地区发展。更加关注中西部、东北和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着力发挥东部地区、城市群、自贸区以及国家级新区的带动作用。其三,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金融业将主动作为,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
苏剑: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提高经济质量的关键是保证需求质量,并保证充分竞争,在供给侧优胜劣汰。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三大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经济时报:2018年宏观经济运行最大的风险点是什么?防控风险的关键是什么?
张占斌:十九大报告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决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并明确提出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18年宏观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潜在风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对经济拉动效应减弱。我国整体投资增速进一步趋弱,投资增速从2012年的20.6%下降至月份的7.3%。民间资本投资乏力,在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出现下降。虽然近期略有复苏,但仍然不乐观,制约民间投资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二是产能过剩、供需错位的矛盾依然存在,去产能的任务依然艰巨,高质量、高端化产品供给能力明显不足。三是潜在通胀风险显现,价格水平短期可能继续攀升,2017年前三季度PPI同比涨幅达到6.5%,9月、10月PPI涨幅均达到6.9%,PPI的上涨在2018年可能逐步传导至CPI,表现为物价的总体上涨。四是去杠杆可能衍生连带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小,仍未有效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的主要因素,需要全面把握、审慎应对。
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三大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防范风险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从风险防范措施来看,一是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防止货币刺激对资产价格的助推作用,确定适度的货币投放规模和投放方向,防止经济复苏后的货币乘数效应由此带来的通胀风险和金融风险。二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调整信贷结构,构建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将政策时滞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在信贷结构上减少票据融资,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扩大投向中小企业、制造业和民族工业等实体经济的信贷规模,积极拉动消费信贷,监管部门对信贷投放的规模及结构进行实时监控,避免巨额信贷资金挪作他用或流入容易引起资产泡沫的热门经济部门。三是积极推进防范风险工作,2017年7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防控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统筹兼顾。
周景彤:2018年我国经济运行既要防“黑天鹅”又要防“灰犀牛”,以下风险点值得特别关注。第一,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步入正常化带来的冲击。随着经济表现好转和市场预期改善,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趋势将更加明朗,这将导致全球流动性边际收紧,全球利率中枢趋于上升,将给新兴市场带来资本外流的压力和潜在的金融冲击。第二,美国减税的外溢性影响。特朗普税改方案已经通过,这有利于降低在美企业税负成本、吸引资本回归美国、改善美国国际收支状况,这将产生较大的外溢效应,倒逼全球其他经济体进入减税周期。第三,未来境内流动性紧平衡或将成为常态。随着我国金融去杠杆的持续推进,货币和监管政策易紧难松,这将使利率水平易升难降,融资成本趋于上升。第四,谨防环保督察带来的过大冲击。污染防治是未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2018年,对散乱污企业和化工、钢铁等行业的综合治理仍将会加强,这会制约相关行业生产增长,也会使得上游产品价格保持高位,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下游利润空间。环境污染不是一天造成的,解决这一问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避免环保政策因经济和政治周期而出现“运动式”变化。第五,要守住金融风险的底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随着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未来需要更加注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宏观调控要把握好三个“度”
中国经济时报: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其中,宏观调控有度是新提法。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张占斌:宏观调控是政府“看得见的手”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十九大报告提出“宏观调控有度”,是在十八大“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的基础上对宏观调控的范围和力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宏观调控有度,一是要把握政府干预的“度”,政府履行经济管理职能、制定各类经济政策的都须遵循“有度”的总体要求,真正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作用的范围和目标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防范通货膨胀、保证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公平、完善市场监管体系、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等,主要针对市场失灵的领域,而非以宏观调控代替微观主体进行市场配置。二是要把握目标设定的“度”。以2018年GDP增长率目标为例,我们认为,定在6.5%左右比较适度。GDP增长目标不宜设定过高,既要稳住经济增长速度,又要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留足发挥空间。三是要把握政策导向的“度”,例如2018年宜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支出方向由经营性支出转向转移性支出,以扶贫、民生、农业、教育、环保等为重点领域。货币政策维持稳健中性,流动性中性适度,提高央行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对流动性的影响力。
周景彤:经过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已经从一匹“小马驹”演变成一头“大象”。船小好掉头,过去是一叶“小舟”,现在则是一艘“巨轮”,掌舵“巨轮”挑战要大得多。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意味着我国的宏观调控需要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两个大局。正因为如此,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宏观调控有度”。未来,贯彻这一提法,我认为,需要把握三点:其一,进一步丰富和健全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加强总量与结构指标的统筹、全国与地方指标的统筹,既保持总量平衡,又注重效益提高。其二,厘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更好地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其三,加强政策协调。避免由于政策重叠或空白引起的政府作用过度、职能缺位,在防范市场失灵的同时要避免政府失灵。
苏剑:“宏观调控有度”的提法跟我们此前提出的观点完全一致。我们一直主张宏观调控不要用力过猛,要避免政府调控带来的“红犀牛”现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认真调研,弄清楚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真相,对经济问题有个全面、准确的认识。此外,政策设计要合理、全面。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2018要实现的目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