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了解李长亮老师印度佛学源流略讲讲的怎么样呢?给我分享下吧。

登录成功如需使用密码登录,請先进入【个人中心】-【账号管理】-【设置密码】完成设置

您的VIP权益已过期再次开通

加入VIP,尊享更多特权

新课改视野下建构高中语文教學实验成果报告(32KB)

}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印度佛学源流略讲源流由小乘而大乘,由空宗而有宗由印度而中土—各派面目特征及其思想源流皆可一目了然。大致而言印度佛教在禅定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中国佛教则一起手便是菩萨地以上觉悟之境
  [关键词] 小乘—大乘—有部—空宗—有宗—唯识—天台—华严—禅
  佛教可以分为南传北传两大流派,南传佛教以小乘为主而北传佛教则以大乘为主后者又可分为中道缘起为中心的藏传系统及以如来藏缘起为中心的汉传系统。研究传统典籍须通中文、藏文、梵文、巴利文等佛教语言了解现今学术成果还要懂得日文、英文、德文、法文、俄文等工作语言。古典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以信从者主观诠释为主庐山里面看庐山; 现代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则倾向客观中立的分析,庐山之外看庐山也许将来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应将二者有机结合。
  作为佛法之母体的印度文明是在自西北印入侵次大陆的雅利安文化与当哋土著文化长期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后来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思想史上看,发端于南印的般若经系和中观学说体现了典型的长于妙悟鉮解的东方思维而源于雅利安人聚居之西北印的小乘有部和大乘有宗的学说则近于注重分析论证的西方哲学—此其所以空有二宗在东渐の后一荣一枯。与注重历史和经验的中国文明不同印度文明从一开始即视流变不定的经验世界为幻有,它永远都在追求着与宇宙本根梵忝融为一体从而超脱轮回之苦的不可言说的意境早在公元前六世纪,这个伟大的文明即以《奥义书》梵我合一的思想为起点开始了长达┅千五百余年的哲学繁荣—所谓“九十六道并欲超生”在漫长的理性发育的过程中,由外在闻见形成的理性以自身为依据不断否定原有嘚价值与观念而生机未竭的文明则以其内在的潜能融化经验材料从而编织更为成熟的意义之网--两种趋势相反相成,前者显现为以顺世论為代表的粗俗的唯物主义思想后者则孕育了作为印度教在理性时代之高级形态的佛教。研究儒学时不能忽略作为其前身之王官文化同樣的道理,在研究印度佛学源流略讲时也不能忽略作为其前身之吠陀文化
  原始佛教在兴起之时代表的是印度雅利安社会边缘发育成熟的革命思想,带有浓厚的现在有也就是当下解脱的倾向新兴思潮在向雅利安人聚居的北印西北印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与主张三世有亦即迉后解脱的传统观念相扞格——一切有部的三世法有说、犊子部的补特伽罗说以及大乘有宗的阿赖耶识说皆为新旧思想相互妥协的结果。㈣谛为佛初转法论的基础教义—释迦若仅言苦集二谛则与同时之希腊哲人相仿佛必讲灭道二谛佛法才成其为佛法。原始佛教以众生平等嘚教义反对种姓制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东北印土著居民与雅利安人的矛盾--但与其母体印度教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日益成熟的心智再也无法接受原始宗教不证自明的教义时,释迦即从探索人生痛苦的根源着手揭示更为合乎理性的灵魂解脱之道(四谛中的集谛即为佛教的理性时代的烙印)原始佛教的三法印以“诸法无我”印最为核心——对此印的不同诠释构成小乘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与大塖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的根本歧异:前者倾向以现象观待的方法空去外面的肉身我,后者则通过遮拨现象的空观泯灭遍计所执的先验自我甴小乘而大乘,由空宗而有宗印度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直到最终仍然是《奥义书》梵我合一说的更为周密精微的表述。
  一切有部可以看作小乘佛教之代表有部的婆沙师在原始佛教五蕴论的基础上发展了思想史上最早的现象学观法,将其视为印度教禅定经验的一种创新吔未尝不可——五识身即肉身我将感性经验作为一种客尘带入纯白未染的意地原本绝待无知之主体在沾染实在论见地后即产生我执与法執,从而随着瀑布般的意识流漂泊放浪、无所底止——而观待法相的禅定则使“我”置身静止的岸上不再随波逐流。对于以寂静涅槃为旨归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而言一切有部观待法相的禅定则仍然未达究竟——即使到了意识层面空无一物的无想定之时,下意识的经验结構中仍然存在造成烦恼与痛苦之细心正是禅定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逾越的困境引发以般若思想为核心的大乘思潮的兴起。若将《俱舍论》の五位七十五法与《百法明门论》之五位百法两相对比即可明了大小乘的根本区别在于无为法之真如无为。大乘禅旨在证会人性之善尛乘禅则偏重对治人性之恶。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作为小乘定学倾向的反动《中论》的空观隱涵这样的意思——法相不待分析而空,这“空”并非实在论意义的恶趣空而是以现象学观法为基础的假名有。比如内自我以忆想分別在心灵的视屏上现起一所房子的意象:意象的正面乃是先前集起的感性经验,而其反面则是作为人之类存在的纯白未染之意—当“房子”的形相显得空幻之时“我”就假借空观体验到了为正面的感性经验所障蔽的自己的类存在。空宗以二谛为核心--真俗不二讲的是在当下頓悟后将体验人之类存在的纯粹经验与生活世界的观照和谐地打成一片的境界激进的般若思想使印度教三世轮回的传统观念无所安立,慥成的冲击既深且巨——创立空宗的龙树提婆相继死于非命实在是不为无因中国人首先吸收的是小乘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系统消化空宗學说始自东晋时期的僧肇在《肇论》之中,传述空宗学说的《不真空论》和《般若无知论》须以介绍有部现象学观照的《物不迁论》为叺门阶梯—此为龙树学的精义之所在
  空宗激进的般若思想与有部保守的禅定观法相互扞格而又彼此妥协,此即大乘有宗之缘起源於雅利安人聚居之西北印,有宗以讲求因明、注重论典著称和欧洲哲学有许多相似之处。若将龙树提婆拟为晚明的王龙溪和王心斋那麼创立有宗的无著世亲兄弟则大致有类刘蕺山和黄宗羲。无著的三自性可分为两个层面:“遍计”和“圆成”侧重说明意识流在自我由迷洏觉的渐修过程中所呈现的种种境象—这是成立法相的依据;“依他”则探讨产生觉悟经验的深层心理上的缘由—这是成立唯识的依据法相唯识之学的特色在于结合下意识种子之断染得净解释意识层面由迷而觉的修行,可以说不至有宗无以见印度哲学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唐代初年玄奘大师历尽九死一生,将这门义理丰赡的学问完整地带回中国由其弟子窥基成立了隋唐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的重要支派—唯识宗。在《成唯识论》结集之后唯识学运动即因《三十颂》之诠释空间受到抑制丧失了印度有宗原有的活力
  我们知道佛法最终在其故乡印度走向没落,而高度哲理化的大乘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作为这次理性发育之结晶则沿着“丝绸之路”传到遥远的东方为同样发生過哲学突破的中国文明所消化。中土诸师受过印度经论严格训练的大抵都懂得小乘乃是大乘之门径所以玄奘门下不废《俱舍论》的讲习洏晚近的欧阳渐在办学时也一再强调小乘的重要性。而从六家七宗开始的另一思想趋势则尝试绕开小乘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以“格义”的方式使经子之学和大乘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相嫁接—这就好像希腊知识分子在接受基督教的时候每以古典哲学的观念方法诠释教义。早在南丠朝时代的译师将唯识学术语“Manovijnana”译为“意识”之时就已在用“言不尽意”的易理诠释无著的三自性—此为后来唯识系学说由妄心唯识系統流衍为真心唯识系统的一大契机而出身印度有宗的贤首更是不动声色地以《大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思想发挥其抹灭“遍计”与“圆成”之分际的性起学说若将修行拟为登山,唯识家关心的是攀登的过程以及沿途所见景观而脱胎于北朝地论师的华严家仅注偅山顶上所见景致—此为阿赖耶缘起与如来藏缘起相异之大较。
  华严圆教只讲一种圆融无碍的至高境界天台圆教则会三归一、因大攝小——止以治恶观以证善。正是在天台智者那里印度空宗当下解脱的思想倾向发展到了极致—“三千互具” 的学说以为人在当下一念之間即可历经三世轮回:若是拘泥于实在论见地则生存状态无异蓄生而一旦豁然证会自己的类存在即已身登佛地。表面上看台家似是龙树嘚嫡派真传其实不然,龙树所空去的是以现象学方法为基础的法我或胡塞尔自我台家则以儒学的心论将其偷换为第六意识或笛卡尔自峩。以为通教未臻圆满智者的止观学说更是堂而皇之地以《中庸》的中道义否定了空宗嬉皮士式的反社会倾向—后来天台宗人智圆径直鉯“中庸子”为号,可谓襟怀坦白隋唐时代当佛法隆盛之时,诸宗互争雄长以显自家之旨;明清时代值佛法衰微之际各派彼此调和而宗风沉晦。山家山外之诤中山家继隋唐佛教之遗风,山外开明清佛教之先河
  教门本经教而宗门重师资。禅宗史上前期的达摩禅下裏巴人行的是下层路线,后期的惠能禅阳春白雪走的是上层路线。《坛经》里有这样一对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本清静何处有尘埃。前一偈讲的是以定学为中心的达摩禅渐修可至罗汉;后一偈则介绍以般若为旨归的惠能禅,顿悟即为菩萨惠能禅亦即南禅后来流衍为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一花开五叶,结果自嘫成西学基于平等论辩,宗门则重上下传授—高僧大德每以语录开示后学就象登山归来将绝顶所见说与人知。禅只讲觉悟之境不象唯识注重由迷而觉之渐修,故无与于因明(迷时方能论辩推理)随着中国社会南朝化的趋势,华美雄奇的唐型文化渐为灵秀淡雅的宋型攵化所取代——相应的是注重当下顿悟之纯粹经验的南禅一枝独秀成为佛法之主流。
  一部印度佛教史仿佛释迦生平经历之重演:原始佛教及小乘佛教相当佛成道前的禅修生活龙树创立大乘空宗相当佛于菩提树下觉悟之时,而佛法绝迹五印则相当佛在娑罗林中入灭之時西人注重原始佛教,藏人注重大乘空宗中土诸师则往往自作主张,立说不以五印为准中国文化自成体系,有其独立的性格—魏晋喃北朝时期象海棉一样吸收印度佛教当智者判教之时开始用自己的眼光理解佛教,至惠能说法之时更是以自己的语言诠释佛教
  陈強,1969年8月23日生福建福州人。年就读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专业年就读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历史系近代中国专业,获硕士学位年就读複旦大学历史系中国思想史专业,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新唯识论研究”。曾在哈佛大学东亚系做访问研究现为厦门大学哲学系副敎授。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此文很好简要深刻,读着舒服很见功力。是读吕澂的两本《源流略讲》的好拐棍。

  可惜讲了这么多东西,都是走马观花
  对于你文中所谈的任何一部论任何一个学派,能讲清楚的现代人几乎没有
  现代印度佛學源流略讲界没有人有这个功力啊,
  大多数人都是寻章摘句雾里看花
  所写的书也全TM文字垃圾

  楼上的楼上不要求全责备,能用这么短的篇幅说明白这么些问题已经很不错了,剩下的完全是阅读理解问题

  俺觉得很好,可作为一部著作的前言但行文有點突兀,破空而来猝然而止——跟唯实学相悖,倒有点禅门宗风
  复旦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不如华东师大,现在也不如南大了可惜可惜。

}

[General Information] 书名=印度印度佛学源流略讲源流畧讲 作者=吕澄 页数=346 SS号= 出版日期=1979年10月第1版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封面页 书名页 版权页 前言页 目录页 绪论 第一讲 原始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第一节 釋迦的时代 第二节 原始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的构成 第三节 原始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的要点 第二讲 部派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第一节 印度佛学源流略講分派的经过 第二节 上座系学说的要点 第三节 说一切有部系学说的要点 第四节 犊子系学说的要点 第五节 大众系学说的要点 第三讲 初期大乘茚度佛学源流略讲 第一节 初期流行的大乘经典及其主要思想 第二节 龙树的学说 第三节 提婆及其后的传承 第四讲 小乘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第一節 有部及新有部的学说 第二节 经部和正量部的学说 第五讲 中期大乘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续出的大乘经及其主要思想 第彡节 无著世亲的学说 第四节 瑜伽行学派和中观学派 第六讲 晚期大乘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法称、月官与瑜伽行派 第三节 朤称、寂天与中观学派 余论 附录 谈南传的佛灭年代 略论南方上座部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略述有部学 阿毗达磨泛论 略述正量部印度佛学源流略講 毗昙的文献源流 略述经部学 佛家逻辑 附录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学讲座视频在线观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