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作战先发制人2最后的阿纳姆里面,有很多不同的德军参战部队,他们来自陆军学校,空军地勤,还有海军舰艇官

国民革命军陆军独立第34旅(预备第13师、第82师)抗日战争征战记续(完)
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0年4月5日,第82师师长罗启疆在岳阳黄岸市湾头师部病逝,年仅四十岁(后追赠陆军中将,其遗骸葬于南岳忠烈祠,经奉军事委员会核准拨治丧费三千元,并照章造具书表呈会核办,以昭激励)。
罗启疆病逝后,第82师由副师长欧百川继任师长,不久该师撤销244、246旅建制,下辖244、245、246团和师野战补充团,随第79军改归第六战区建制,并调湖北公安整训。
1941年9月上旬,第二次长沙会战爆发,第79军奉命向长沙推进,归第9战区指挥。19日,第98师、暂编第6师分别由常德薛家铺、澧县大堰垱驻地,22日军部由澧县三合寺,23日第82师由公安附近星夜出发,经益阳、宁乡,25日第98师到达长沙东北进入阵地投入战斗,28日暂编第6师全部到达岳麓山附近并于29日强渡湘江,向占领长沙之敌攻击。路程最远、出发最迟的第82师10月1日到达长沙附近,奉第79军命令位置于角马塘-百丈塘-龟头市一带为战区预备队,对湘潭易家湾方面警戒,并择要构筑据点工事。此时日军已开始由株洲、长沙撤退,第九战区各部转入尾追和侧击。但第82师却未加入追击作战之中,而是随军部留在长沙担任市区警备和预备队任务。战后,
10月10日第82师奉令交防暂编第6师,速开公安,即日开拔,归第20集团军代总司令霍揆彰指挥。次日,第79军也奉令向澧县、临澧集中,归还第六战区。
此战第82师长途跋涉、兼程支援,但与日军并无战斗接触,仅在行军途中受敌机轰炸阵亡24人、负伤14人。
太子庙事件
第82师自编入第79军后,军长夏楚中系陈诚嫡系,继承其主子拉帮结派和吞并杂牌部队的传统,试图在土木系中以第98师和第79军为基础再建立一个夏式小团体,但其手段又极其拙劣,在吞并王凌云第76师和李棠第140师失败后,又打起了第82师的主意。罗启疆任师长时,夏楚中曾对罗许以副军长之位,但罗在军界历练多年,对这种明升暗降解除兵权的把戏了然于心,他提出一个明知道夏楚中不会答应的条件,要求兼任第82师师长,夏楚中自然不同意。后来夏楚中又多次提出要罗启疆出任副军长一职,罗启疆都以各种借口迟迟不肯到职。但长此僵持,终究不是办法。罗对此迄无善策,深感苦恼,军务之余,沉湎饮酒,借以排遣其愤恨难平之气。
罗启疆爱憎分明,早年为了报答王天培知遇之恩,不为何(应钦)朱(绍良)谷(正伦)威胁利诱,冒着生命危险,带领一团之众毅然出走脱离第10军,他又是个有着远大抱负的军人,频历争战,整军经武,不遗余力,久以部队为生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正思在战斗中大展抱负,而夏楚中出于扩展派系目的,突然予以调动。思此后势必再无带兵杀敌机会,平生抱负难以施展。如果是出于公心无话可说,就像他主动提出将一手带出的独立第34旅交给第4军一样,但如果其他人出于私心要兼并他的部队,他无论如何不会低头,罗启疆为此深感愤懑,心情抑郁,动辄生气,喜怒无常。一次,为了查扣政工队某女队员的信件问题,竟下令枪决检查者副官涂建烈(系罗松桃表亲),部属骇然,认为过火,对其性格变幻一反常态,也感到奇怪。加上长期军旅劳顿,体质明显下降,这也成了其致病亡故的重要因素。
欧百川接任师长后,夏楚中觉得机会来了,于是加紧实施他的吞并计划。他先将自己的亲信、原第98师副师长林卧薪调为第82师副师长,通过林卧薪暗地作参谋长董大俊和246团团长张炳茂的工作,从内部对82师进行分化瓦解。然后陆续将第82师和第98师的军官进行互调。不到半年时间,五易其团长,最后又将与欧百川私交甚笃、在第82师深孚众望的245团(原488团)团长毛定松调到98师任参谋长,以进一步削弱欧百川基础。这时第82师4个团长,244团团长黄粱、245团团长叶肇中是夏的亲信,246团团长张炳茂被夏拉拢收买。第82师贵州籍官兵一时人心不安,议论纷纭。为稳定人心,欧百川暗地召集各营长和师部有关官佐协商对策,一旦夏楚中强行兼并82师,就把队伍拖走上山打游击,并发表声明脱离第79军建制。为消除顾虑,师部副官主任刘体仁(,贵州安龙人)还主张先杀妻子,以表决心。
1941年10月,第82师随第79军增援长沙,并担任长沙警备任务,欧百川趁此与调任第98师参谋长的毛定松密谈。毛定松去第98师,处境并不好,归咎于欧百川对夏楚中态度软弱所致,被调出的人到处受气。毛定松要欧百川以后在人事方面对夏楚中坚决抵制,必要时把队伍拖走上山打游击,重庆方面是不会不闻不问的。欧百川也理解他的处境,表示决心与夏楚中决裂,谋求脱离第79军的途径,必要时将队伍拖走。
为稳妥起见,行动之前,欧百川请来南昌起义时任贺龙第20军第2师师长的秦光远(贵州镇远人,贺龙把兄弟),请其秘密到延安请示黔军时期的老上司贺龙。最后因路途遥远,通信不便,贺龙的回信未到,由于形势所迫,欧百川已经在常德太子庙发动了事变(贺龙后来在给欧百川的回信中说,欧兄所部劲旅在抗日疆场浴血奋战,为国立下莫大之功,而上司不欲用之以报国,反生吞并蚕食之心,确实令人愤慨。但值此举国一致抗日之时,欧兄此举难免不落人口实,希望慎重从事)。
部队归建第六战区后,不久传来消息,第79军将奉调远征军,夏楚中准备在株洲禄口乘火车的时候,将第82师各团隔离开来,强行收编,师长由副师长林卧薪接任,欧百川调江陵师管区司令。
欧百川得到信息后,即再次召集各营长和师部有关官佐紧急会商,一致表示坚决反对,欧百川最后决定事先拟好通电,只要开拔命令一到,即准备行动。如果事变成功,第82师就顺理成章地脱离第79军建制;如不成功甚至遭到围剿,就以桑植、大庸一带产粮区作为根据地,并联络松桃、秀山、茶垌—带原罗启疆留在当地准备补充和扩建部队的地方势力作为后援。同时也预料第六战区是重庆的门户,陈诚若以武力解决,至少须数个师的兵力,大敌当前,谅他不敢。
1942年春,第82师奉令由湖南常德出发参加入缅作战,第245团作为前卫先行出发。当师部行军到汉寿县南部太子庙时,第246团已在太子庙附近的毓德铺先行举事,第3营营长杨通贤与第2营代营长伍超凡率部突然袭击团部,将团长张炳茂扣押,并将情况报告师部。欧百川见事已至此,退无可退,于是下令将林卧薪、黄梁等人扣押,召集官兵在太子庙集合,以第82师全体官兵的名义发出通电,揭露陈诚、夏楚中排挤贵州籍军官,妄图吞并第82师的阴谋,宣布脱离第79军建制,同时也表示了全师官兵誓死参加抗战的决心。
随即,欧百川命令将沿途电线割断。此时,官兵情绪激昂,有的主张派兵到离此不远的桃江去,将夏楚中的家人拘押或者杀死,被欧百川严厉阻止。
太子庙事变是国民党军杂牌部队反抗中央军兼并的一次典型事件,反映了中央嫡系和地方杂牌、中央旁系之间的深刻矛盾。欧百川率领82师大部分官兵,不畏权势,公开反对军队中的不公正待遇,震动了前线,激起了众多地方杂牌军将领的同情,各方来电纷至沓来,中央系很多将领也来电期盼欧百川以国家民族大业为重,及时悬崖勒马,同时大家都对欧百川表示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得悉事变经过,来电表示“贵部因人事而动,希转告全体官兵,嗣后一切有岳负责。”
第6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不好表态,只静观事态发展。
唯有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何应钦来电予以申斥,并命令欧百川率部移驻简家溪(桃源与常德间)待命,善后事宜着归霍揆彰处理。何应钦作为贵州人,第82师许多军官都是其担任贵州讲武学校校长时的学生,为了避嫌也只能如此。但这样也无形中告诉了其他人,我何应钦也是贵州人,对贵州部队不利就是不给我何应钦面子。所以后来霍揆彰向陈诚请示是否对第82师有所行动的时候,陈诚不得不违心地说:“这是总长爱护的部队,要好好处理”。
陈诚后来也亲自来到常德,希望化解与欧百川的矛盾。欧百川不愿见面,只派参谋主任关裕样前去汇报。
陈诚吃了闭门羹,回头将夏楚中狠狠训了一顿。
最终经过各方斡旋,第82师划归第20集团军直辖,调至常德石板滩,随即再调常德唐大屋。接着,第9战区派人前来将被扣押的林卧薪、张炳茂、黄梁等人带走,董大俊的参谋长职务已被解除,由黄志源(湖南桂阳人,陆大正则班十四期毕业)接任。
一场风波就这样平息,但第79军的远征任务也随之取消。
通过太子庙事变,第82师脱离第79军建制的目的虽然达到,但经此一番折腾,却也元气大伤,其内部矛盾逐渐显露,作为前卫的第245团,由于下属的两个营长赵家树、王成龙对陈仕瀛任团长心中不服(事前欧百川要赵、王、陈三个营长互推一人当团长,当时都互相推让,后来赵、王推陈当团长时,陈不语,就这样当了团长),两人相约按兵不动。陈仕瀛是个没有主见的人,面对此情一筹莫展。无奈之下,只得和赵家树、王成龙到益阳请回躲藏在第99军军部的原团长叶肇中,结果第245团重新被叶肇中拉走,只有连长田国平毅然带领全连脱离该团,赶赴太子庙(后来第245团被军政部调往浙江温州编入李默庵的突击总队打游击。毛定松任第140师师长时,叶肇中曾写信给毛,说全团官兵很想念他,希望毛呈请军政部将该团拨归第140师建制,毛定松对此置之不理)。
事变后,由于第245团(后来重建)出走,该团经费被扣发;再加上事变用去了一些积存经费,使第82师雪上加霜,部队一度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欧百川觉得愧对全师官兵,遂提出辞职,第82师师长由渝酉师管区司令吴剑平接任。吴剑平是贵州绥阳人,长期在黔军犹国才部任职,1935年第25军改编时任第121师师长,为老资格黔军将领,但与第82师不属于同一系统。
不久,第82师改隶第8军建制,随第8军驻防宜都一带与宜昌当面日军对峙。第8军属于中央军嫡系,其基本部队为荣誉第1师(一支由伤愈老兵组成的英雄之师),军长郑洞国是黄埔一期生,为人宽厚,一般认为从派系上来说属于何应钦系,最重要的是第8军序列中还有另一支黔军劲旅第103师,师长由何应钦的侄儿何绍周以副军长职务兼任,便于就近对第82师进行照拂。不难看出,军事委员会和何应钦将第82师调入第8军是对第82师的进一步安抚。1942年夏,第6战区司令长官部考虑第8军长期驻防前线,部队十分疲惫,特令该军后调休整。孰料部队刚到湖南石门、临澧一带,日军即乘第8军换防之机大举进袭,接防部队立足未稳,阵地被敌突破,宜都一线防线动摇。第6战区急令第8军回援。第8军抵达宜都附近长江南岸时,友军正与日军混战中,第8军官兵未及休息就立刻投入战斗,经数日激战,将来犯日军击退,恢复原来阵地。但第6战区也撤消了第8军的休整命令,第8军继续驻守原防。
1943年2月,第82师随第8军开往贵州兴仁整训,8月奉命开赴云南,10月到达滇南文山地区,以阻止日军经由越南向云南进犯。
其间,军长何绍周、师长吴剑平下决心对第82师内部派性问题进行彻底解决。太子庙事变后,尤其是欧百川辞职后,第82师内个别团营派性更形发展,兵骄将悍,上级无法驾驭。而以第244团团长喻杰(贵州松桃人,西南游干班毕业)和副团长陆宗夏(贵州三惠人,工兵学校毕业)、第1营营长罗启曙(贵州松桃人,中央军校二分校毕业)为首的一帮青年军官尤为突出。他们结成一派,恣意妄为,驻防湖北时竞聚众包围师部,夺持了师长吴剑平的手枪及座骑,几乎酿成兵变。在由贵州开赴滇南途中,该团纪律废弛,骚扰地方,人民怨声载道;据报他们还阴谋挟持第245团,拖走部队。第8军进驻文山地区后,经第9集团军总部、军、师部密谋,制造日军沿河口北犯的情报,命令第8军所属三个师展开迎击,第244团沿指定路线到达广南县杨柳井时,被事先埋伏的第8军荣誉第1师、第52军第25师(一说为第8军荣誉第1师和第103师)包围解除武装。团长喻杰、副团长陆忠夏、第1营营长罗启曙等连以上军官被处死,其余大部被调换,各师以团为单位重新进行改编,第244团重新改编后以刘体仁为团长。
1944年1月5日,吴剑平升任第8军副军长,兼任贵州遵(义)婺(川)师管区司令,具体负责为第8军征补兵员(第8军的师管区原是湖南芷(江)绥(宁)师管区,调入贵州整训时调整为遵婺师管区),第82师师长由刚从陆军大学深造归队的副师长王伯勋继任。
1944年4月中旬,第8军奉命移驻滇西,加入中国远征军序列,5月底相继到达,第82师驻保山由旺镇,接替第71军第87师怒江东岸惠通桥一带江防任务,荣1师及第103师之一部位于楚雄以西,担任云南驿机场守备,第103师主力集结保山。开进途中,部队陆续换装美式装备。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向怒江以西日军发动反攻,11日,远征军第20集团军从怒江上游高黎贡山方向渡江攻向腾冲。5月底怒江下游的第11集团军亦全线投入反攻,目标直指松山、龙陵、平戛等地。
松山位于怒江西岸,东距惠通桥仅二十二公里,西到龙陵县约四十公里,扼滇缅公路咽喉,与腾冲、龙陵成鼎足之势,互相呼应。日军自1942年5月进占松山以来,以一个工兵联队在松山长期构筑工事,形成坚固阵地防御体系。虽然此时驻守松山的日军第56师团第113联队主力已调往北线增援,但留守松山的仍有1300余人。
自6月4日起,远征军第71军新28师及配属的第
6 军新编第 39 师第117
团向松山发起攻击,激战一个月,付出伤亡近1700人的代价,但仅攻占松山主阵地外围腊勐街、阴登山、竹子坡阵地。松山不克,滇缅公路不通,交通运输困难,反攻龙陵、腾冲就会得而复失。这时尽早攻克松山,打开补给通道,就成了决定整个滇西反攻成败的关键。因此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令担任总预备队的何绍周第8军投入松山战场。
6月下旬,第8军奉令渡过怒江,接替第71军围攻松山。但此时第8军各部接受远征军总部各种任务而分散各地,6月中旬荣誉第1师渡江准备接替第71军进攻松山,但因龙陵危急,遂由副军长李弥率领主力(荣1团及荣2团1、2营)开镇安街拨归第11集团军指挥增援龙陵,荣3团第3营保卫保山机场,第82师驻保山由旺镇担任怒江江防,第103师驻祥云弥渡,其第309团位于楚雄以西,担任云南驿机场(祥云机场)守备,各部调动均必须经远征军总部同意,故“番号虽多,但得使用之兵力,永未超过两个步兵团之力量”,各部只能先后到达,逐次投入松山战场。
7月5日,第8军对松山发起第一次总攻击。担任主攻任务的赵发笔(?-1953,贵州兴义人,中央军校高教班毕业)荣3团第1、第2营一举突入松山子高地前沿阵地,但因敌工事坚固,炮火未能有效破坏,在敌交叉火力猛射下攻击部队伤亡重大无法立足。当日第82师田仲达(,土家族,湖南古丈人,黄埔军校第6期毕业,抗战初期在税警总团参加淞沪会战,1940年春应何绍周之邀到第103师任职)第246团接替滚龙坡方向防务,未能投入攻击。曾元三(,贵州松桃人,中央军校洛阳分校军官训练班毕业)第245团第3营一部推进至下腊勐,担任荣3团右翼掩护任务。
7月6日,何绍周召开营以上军官参加的作战会议,决定改变攻击方向,以松山右翼的滚龙坡为攻击突破口,先占领两翼的滚龙坡和黄土坡,再合攻中央主阵地。
7月7日晚,在第82师师长王伯勋指挥下,第8军对松山发起第二次总攻击。第246团主力乘夜悄悄由两侧的核桃箐、红木树向滚龙坡攻击前进,在炮火的掩护下迅速冲入乙、丙两高地,日军躲在堡垒内继续顽抗。一场近距离作战随即展开,我军炮兵怕误伤自己人,只得停止射击。这时,日军却集中各方火力扫射攻入阵地的第246团官兵,几十名日军趁机冲出堡垒向我疯狂反扑,攻击部队伤亡惨重,被迫退到公路南侧,就地构筑工事。该团另一部攻击大垭口,也受敌交叉火力的射击而被迫退回。
当日,荣3团对松山主峰和荣2团3营对巳高地的牵制性攻击已无进展。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令第103师程鹏(,贵州织金人,贵州陆军崇武学校毕业)第307团自祥云车运至惠通桥渡江,该团于8日夜抵达腊孟街,待命投入战斗。
何绍周亲临一线视察后,在前线召集师团长会议检讨和改进战术,“决定行限制目标之攻击,每占一高地即准备夜战防敌逆袭,须能确保之,并利用炮兵软化敌之工事,迫敌潜伏堡垒下层,构筑交通壕,接近敌之阵地,编组突击部队,重视清扫堑壕”。进攻重点仍是滚龙坡,再逐步推进。
7月12日,第8军对松山发起第三次总攻击。第82师副师长王景渊(,贵州贵阳人,中央军校高教班第三期毕业)统一指挥中央队田仲达第246团和左翼队第307团(欠一营)
攻击大垭口、滚龙坡之敌。军长何绍周并以赵发笔荣誉第3团为右翼,攻击松山子高地;以曾元三第245团第3营为右侧支队,向马鹿塘以北迂回攻击,以吸引日军。
但第246团向滚龙坡东侧甲高地及大垭口的进攻受到日军交叉火网的阻击,激战至晚,被迫退回原地。第307团、荣3团的攻击也相继失利。
7月13日,第307团第2、第3营再次对滚龙坡发起攻击,但在接近日军阵地50米时遭遇猛烈火力射击,攻击部队停滞无法前进,伤亡惨重。
面对日军坚固的堡垒,何绍周命令暂停步兵攻击,炮兵调整战术,改区域性轰击为限制目标,精度射击,定点破坏,务求彻底摧毁,剔除干净。而后再组织步兵进攻。至此确立对敌阵地“先行软化,再行攻略”的方针,并决心延长攻击时间至一周。
按照何绍周的命令,自7月14日至19日,配属第8军的炮兵第10团德制150毫米榴弹炮、美式105毫米榴弹炮和第7团混合营苏制115毫米榴弹炮、76.2毫米野炮按照预先的分工,瞄准目标对敌工事进行彻底破坏。
7月23日,第8军向松山发起第四次总攻击。第246团主力于炮火转移之瞬间一举突入庚高地,击退敌军反扑,切断了大垭口与滚龙坡之间的联系。当夜敌军由大垭口和己高地4次反扑,均被击退。当翌日晨日军反攻绝望,遗尸四十余具,从我阵地前奔逃的时候,我军阵地发出一片“活捉”的喊声,士兵兴奋得从阵地内跳了起来,美军联络官翘起大拇指向我士兵们不住地大叫:“顶好!”,敌又被我截击于大垭口南侧公路上,遗尸约三十余具。左翼队第307团也迅速占领滚龙坡丙、丁两高地大部,继续向乙、戊高地突进。但在接近山顶时,遭到其堡垒和左侧谷地机枪射击,第307团突击队损失殆尽。右翼队的荣2团第3营突击巳高地,由于受松山子高地火力控制,整日攻击也没有收到成效。
24日深夜,日军将担任预备队的军旗护卫小队30名派往滚龙坡增援。25日凌晨,第246团一部奉命前出切断公路,在大垭口南、巳高地右下方,正与增援之敌遭遇。经过激战,我军毙敌12名,缴获山炮1门,残敌十余名强行突入滚龙坡。
25日,何绍周令曾元三第245团主力从怒江东岸开至松山,增强进攻兵力。
第8军继续改进战术,决定采用掘壕推进的方法,由步兵挖掘战壕,逐渐抵近敌人阵地,缩短冲击距离,然后突然发起进攻,并给步兵配备火焰喷射器,以消灭地堡内的敌兵。同时将炮火推进至敌军阵地下方,进行抵近射击,消灭敌军残存火力点。各部队从7月26日起进行掘壕作业,向敌军阵地步步逼近。
26日,炮兵集中炮火向滚龙坡阵地攻击,敌战壕工事几乎被填平,日军再也无力修复。27日至31日,连日大雨,炮兵、步兵难以实施战斗协同,作战环境恶劣,第8军损失惨重,但还是占领了滚龙坡丙、丁、庚等高地。
8月1日,何绍周令配属的第71军山炮营2连组成“单炮敢死队”,抵近至阵前300米摧毁堡垒。
8月2日午后,第8军向松山发起第五次总攻击。我炮兵先集中炮火轰击甲、乙两高地,14时炮火延伸,当炸点未及两高地间的无名高地的瞬间,中央队第246团突击队员跃出壕沟,雨点般地投出手榴弹,迅猛地突入巳高地,占领了前半部阵地。日军缩在后半部阵地拼死抵抗,两军短兵相接,互掷手榴弹,继而以刺刀肉搏,战斗激烈万分。军长何绍周在竹子坡上用望远镜观察交战情况。看到两军肉搏约15分钟后,我军士兵拼刺技术大不如日军灵活凶狠,一会儿,一半以上突击队员已被日军刺倒,日军在数量上逐渐占了优势,而且不断从附近的堡垒里钻出来增援,进攻部队最后仅剩下几十名士兵,也不是日军的对手。眼看进攻部队就要在巳高地被日军歼灭,再组织进攻,又要以大量士兵生命去换取!何绍周当机立断,命令随行的作战参谋:
“向炮兵下命令—集中炮火再向巳高地开炮!”
作战参谋犹豫不决地看看一旁的军参谋长梁筱斋和第82师师长王伯勋,见他们都咬紧了牙,脸上毫无表情,只好用无线电话向炮兵传令。军令如山,炮兵们接到命令,不敢违抗,只能校正了距离向巳高地发炮。弹药手低着头默默地向大炮里填着炮弹,射手们闭着眼睛发射,指挥官都背转身去……山坡上,几个军、师指挥官铁青着脸举着望远镜观察。但见一颗颗无情的炮弹飞向巳阵地,在交战双方士兵之间爆炸,顿时血肉横飞,尸横遍地,数十名士兵与日军同归于尽。泪水顺着望远镜滴下来,但何绍周仍咬着牙在喊:
“再打!再打!再打!”
巳高地上再没有一点点活动之物了,何绍周才把手向下一挥:“第二梯队上!”
当第二梯队冒着炮火冲到距离己阵地仅50米时,何绍周才下令停止炮击,我步兵终于占领了阵地三分之二。
在第246团发起攻击同时,文安庆(,贵州松桃县人。中央军校高教班毕业)第308团第1营以一部肃清丁高地反斜面之敌,以主力包围甲高地之敌人。激战至黄昏,我军终于将日军斩杀殆尽,甲高地被我军火焰喷射器焚烧的日军堡垒熊熊黑烟直冲天空。
8月3日中午12时,中央队第246团在阴登山火力支持下,继续攻击日军侧面阵地己高地。第308团一个步兵排出敌不意,袭占无名高地,并以4挺重机枪支援第246团对己高地攻击。第307团亦于15时占领壬高地森林中的日军堡垒。自此,我军终于全部占领滚龙坡这一重要前进阵地。
从6月6日第71军新28师开始攻击,到8月3日第8军攻克滚龙坡,历时57天,中国远征军伤亡官兵1352人,占全部参战人数35%。
但第8军还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自从攻击松山以来,虽经我飞机轰炸、重炮不断轰击,子高地之敌堡垒却从未损坏,堡垒坚固程度由此可知。此时我军反攻滇西两大主力部队:第11集团军与第20集团军与敌鏖战于龙陵、腾冲之间,因松山未攻下,滇缅公路不能打通,前线物资补给不畅,影响滇西总反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转蒋介石紧急命令,严令第8军限期克复松山。如违限不克,军、师、团长,应以贻误戎机领罪。在此紧急关头,军长何绍周召集全军步兵营长及兵种连队连长以上人员参加的作战会议,连夜商讨攻击子高地计划。会前,第82师工兵连连长刘栋臣(1911年-1985年,湖北武汉人,工兵学校军官班第16期毕业。松山战后,刘栋臣立功获奖章,由上尉晋升少校,并升任82师师部少校作战班长)首先在本师范围内向师长王伯勋提出,可以用坑道爆破法。贵州讲武学校工兵科出身的王伯勋认为此计可行,并支持刘栋臣在远离前沿地带找了一座小山包,成功进行了一次小型试验性爆破。在这次作战会议上,王伯勋请刘栋臣详细阐述了这一方案,得到军部长官认同。
经决定由第82师副师长王景渊为指挥官,指挥军工兵营和各师工兵连在子高地前约约150米处开始进行坑道挖掘。同时,令中央队第246团将已占领阵地移交第103师,转移于阴登山、冯家坡之线,准备攻击午、未两个高地;荣2团第3营准备向辰、巳两高地进击;第308团确保滚龙坡并接替守备己、庚高地,准备攻击辛高地;第307团附战防炮一门,准备攻击大垭口及其以北之敌。配属炮兵、美军第14航空队进行火力掩护。
自即日起,我右翼部队开始坑道作业。
7日,为掩护子高地坑道作业,第8军对巳、午、未高地发动第六次总攻击。第82师副师长王景渊指挥荣2团第3营首先发起攻击,突入敌阵,与顽强之敌肉搏两小时之久,日寇拼死不退,双方形成胶着状态。该营之一部,对辰高地之攻击也受挫不得前进。荣2团第3营伤亡奇重,最后仅剩下能战斗的官兵18人,军官仅剩下1名排长。
中央队第246团1营营长谢梦熊率部突入敌阵,突遭辰高地敌火力点侧射,营长谢梦熊、第2连连长郭维、排长王维松阵亡。至黄昏,该营仅余8名士兵退回。
第246团第3营以仅剩的50余兵力从南侧一举突入位置较低的未高地,但因对壕作业未能充分接近敌堡垒,在突破第一道障碍后冲向第二道障碍时,即暴露于日军交叉火力网下,官兵纷纷中弹倒下。这时,在军指挥部用望远镜观察战况的何绍周打电话质问第246团团长田仲达:“你的兵为什么趴倒不动?”田仲达答:“他们永远也不能动了。”
激战至15时许,日军由午高地及未高地左侧进行反扑,第246团第3营剩余官兵与敌鏖战达3小时之久,最后伤亡过半,无法支持,至黄昏突围而出,仅剩将士十名。
在中央队攻击的同时,第308团利用连日掘壕作业成果在距敌阵地20米处发起冲锋,一举占领辛高地。第307团以主力肃清壬高地反斜面之敌,以一部向癸高地进攻。但因受黄土包、大寨敌机枪侧射、瞰射,损伤甚大,攻击未果,仅焚毁大垭口附近敌兵舍数间。
位于荣2团第3营右侧的第245团一个营,当日以松山、阴登山间马鞍部为目标实行佯攻,遭到两组高地的火力夹击,也仅前进了10多米。
各部七日同时发动进攻,伤亡惨重。指挥部只得先从重武器兵中抽出一部分士兵,又将各指挥系统的勤杂人员集中起来整编,全改为步兵。经清点,荣3团(欠第3营)220余名;荣2团第3营60名;第246团120名;第307团100名;第308团170名。第245团未担任主攻,一直在支援各团战斗,经逐次消耗所剩兵力也不过一个营。至此,第8军在松山能使用的突击兵力,最多也就是一个团。为增强攻击力量,第8军只得呈请长官部从祥云调来第309团,从保山机场调来荣誉第3团第3营加入攻击。在增援未到前,一方面继续挖掘坑道,一方面相机袭扰,不使日寇窥破虚实。
8月7日夜,第8军对部队作如下调整:荣3团及工兵营主力,应加紧坑道爆破作业,尽可能缩短工期;第246团因军官伤亡殆尽,即令撤出战场,于大董瓮附近整编为一个加强连,派第2营营长彭剑鸣率领,向日军横股阵地西面横档(混当)迂回,右与第307团左翼、左与第245团第3营右翼分别衔接,合围封锁日军并相机袭扰之;第245团(欠第3营)指挥荣2团第3营,除确保既得之地域外,并向辰、午及午、未高地间无名高地,以对壕作业力求接近,准备后续攻击;第308团肃清大垭口之敌,攻占未高地鞍部以左;第307团攻击癸高地,突击大寨,缩小包围圈,使后续作战有利。
8月19日,坑道作业完成,我军将美军从加拿大用飞机调来的120箱、共3000公斤美制TNT烈性炸药装入子高地敌堡下两个药室。
8月20日,卫立煌、宋希濂等远征军高级将领及美国将领、高级顾问至竹子坡观战。因为点火位置在荣3团团部,为吸引更多敌人于子高地,何绍周命令荣3团先行发动佯攻。9点15分,荣3团佯攻部队退回,军长何绍周在竹子坡通过电话下令起爆,工兵指挥官按下电钮,攻击部队个个瞪大眼睛观望着高地,只见一股黑色烟柱突然冒起,直冲云霄,敌主峰碉堡被冲起数米,如同火山爆发。随即,在沉闷的爆炸声和大地的颤抖声中,前线官兵不约而同爆发出激动人心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打通滇缅公路!
打回老家去!
收复祖国的一切失地!
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
中国胜利万岁!
官兵们相互紧紧拥抱,任由热泪长流。
在爆炸声刚停歇,硝烟还没有完全散去之际,荣3团第2连官兵就在营长陈岳峰率领下不顾烟雾毒气,随着冲锋号声一跃而起,呐喊着冲了上去,占领了松山主峰阵地,发现震晕日军5人,其余日军40余人全被炸死。但当我军士兵们背起5名震晕日军向山下后送时,其中一名突然苏醒过来,开始拼命挣扎横撕乱咬,被气愤不过的我军士兵当场“格毙”。
几乎与此同时,第245团向已高地、第307团向大寨门户小松林高地、第308团向未高地发起进攻,因受敌交叉火力阻击,但进展不大。
子高地是日寇松山堡垒之轴心,至关重要,20日以后,日军几度反扑,双方不惜代价反复争夺,最后荣3团团长赵发笔集结残兵三十名,加上团特务排所剩十余名士兵,亲自率领这四十余人冲上阵地,与敌搏斗,日寇经这支一鼓作气的生力军冲杀,纷纷溃退,滚下高地后谷地,被进攻部队炮火所歼灭。
恢复阵地后仔细检查,阵地内死尸填满,其中有交战双方士兵搂抱而死者六十二对!
21日,第308、第307两团将滚龙坡及己、庚高地守备任务交刚开至战场的陈永思第309团前锋第2营,而后继续向未高地及小松林高地间之敌攻击。12时许,将预定敌阵地确定占领,两团阵线已经连成一片,以弧形包围态势虎瞰大寨。
8月28日,第8军发起第8次总攻击。刚拉上松山的第309团士气正旺,在炮火掩护下,乘势攻入丑高地,击退日军两次逆袭。
8月29日拂晓,第245团一部利用我炮兵对巳高地堡垒掩蔽部破坏成果,一举突入巳高地,肃清残敌,敌遗尸11具。此时我部分炮兵已推进到了子高地南侧,与阴登山炮兵形成交叉火力,对日军造成压制性打击。第309团占领寅高地及5号高地,打退日军反扑4次,3营营长黄人伟身负三伤,仍坚持督战,全营官兵伤亡200余人,其中以肉搏中所负刀伤最多;第308团占领午、未高地之间的无名高地南半部。午夜,第309团打退日军对寅高地反扑7次。
31日,我军清剿隐蔽工事内之残敌。309团占领4、5号高地。
9月1日,第245团所进攻的辰、午两高地之敌已孤立,遂增调荣2团3营主攻辰高地,令第245团超越而过攻击午高地。荣3团另派兵担任扫荡谷地任务。11时,我炮兵先行破坏性轰击辰、午高地及其两高地反斜面之敌堡垒,13时步兵攻击前进,15分钟后荣2团3营仅伤一人,即占领辰高地;14时第245团与从左侧助战的第308团占领午高地,两团阵地连成一片。17时许,荣3团亦将谷地内之敌完全肃清。但午高地棱线下有一座大掩蔽部,日军仍在顽抗。当四面围攻部队迫近,日军唯恐遭到火焰喷射器攻击,陆续有十余人冲出掩蔽部,准备拼命突围,当即被我击毙。黄昏时,将堡垒焚毁。在大寨方向,第307团继续向大松林高地右侧攻击,因受其北端“宙”堡垒之侧射,仍无进展。
9月2日拂晓前,原设在竹子坡的第8军指挥所推进到了子高地,居高临下指挥整个战场。清晨6时,军长何绍周以电话命令各部:限本日肃清松山之敌,准备通车……从拂晓起,左、右两兵团相互协同,从三个方向对残余日军形成合围。
当日,307、308团占领大寨。
第8军司令部于深夜下达“怒战字第33号”命令,确定次日拂晓发起最后攻击,歼灭松山全部日军。何绍周将攻击部队分为左、右两兵团,令第82师副师长王景渊为右兵团指挥,率荣3团配属荣2团第3营、第309团攻击黄土坡第1、2、3号高地;以第103师师长熊绶春为左兵团指挥,率本师主力第307团、第308团及彭剑鸣支队(第246团余部约一连)协力扫荡黄土坡以西黄家水井、马鹿塘残敌。另以第245团担任松山既占地区守备队;以副军长李弥统一指挥该守备队及右兵团。具体部署为:
1.荣3团配属荣2团第3营,移至第309团之右,攻击黄土坡1、2号高地;
2.第309团以全力攻占3号高地;
3.第245团接替守备寅高地,继续清扫5号、4号高地;
4.第308团以主力肃清大寨之残敌后,以一部协力第307团攻击;
5.第307团配属第246团加强连,攻占黄家水井后向马鹿塘进击;
6.军搜索营及特务营各一连,推进松山,为军预备队
9月3日,第309团占领3号高地一座堡垒。当夜,日军组织兵力猛烈反扑,阵地得而复失。卫立煌电令第8军枪毙第309团团长陈永思。
9月4日,第309团代理团长王光炜(1911-?,贵州遵义人,黄埔军校第七期毕业,此时刚从遵务师管区调到第8军,尚未正式任职)与陈永思一道率敢死队攻占3号高地堡垒。当夜,3号高地再次遭到日军偷袭,阵地丢失,部队被冲散。荣3团团长赵发毕率20余名兵力驰援。
9月5日,荣3团与第309团将反扑3号高地之敌击退。第307团(附第246团加强连和第103师工兵连、搜索连)、第308团攻克黄家水井。第82师第244团一个营奉命急调怒江东岸增援。
9月6日拂晓,第245团部队搜索前进,夺得3、4号高地间堡垒一座。中午时分,第244团第1营从怒江东岸到达战场,立即接替4、5号高地及松山主峰的防御。同时,指挥部又令军直属特务营为预备队,以便第245团能集中兵力攻击3号高地残余堡垒。第245团与敌激战至傍晚17时,才予以占领。再前进,又遭敌火网阻击。敌火力来自我已经占领的3号高地堡垒附近。经搜索,将近3号高地时,突遭左方之侧射,敌射击位置,又在我直前之谷地中。再经严密搜侦,发现敌在该谷地内有暗堡3座,右可侧防3号高地直前,左可侧防公路,伪装得极其巧妙,而此时已进入夜晚。第245团与荣3团联系约定,由荣3团负责消灭右方的侧防火力,本团消灭左方谷地侧防火力。夜22时,两团同时发动进攻。荣3团向右进攻,猛扑多次,均被日军强大火力击退。第245团先以火力压制日军,然后派工兵用炸药包炸毁敌堡而占领。旋见敌由右方向第245团右翼反扑,经予痛击而消灭之。再继续搜索其他堡垒,已无敌踪。
7日拂晓时分,在我军一阵猛烈的炮火覆盖后,荣3团、第245团分别从坡顶和山腰,协力清扫松山和西山斜面残留日军。荣3团猛攻3号高地谷地内右侧暗堡,第245团全力猛扑3号高地斜面之堡垒,团长赵发笔、曾元三亲自督战,官兵前仆后继,壮烈空前。激战30分钟后,荣3团以步兵利用敌堡射击死角,靠近后用集束手榴弹塞入射击孔,将敌堡占领。荣3团于是抽出在3号高地所有兵力,增加于1号高地。第245团复以全力协助荣3团扫荡l、2、3号高地反斜面之敌。日军无侧防火力支援,主堡动摇,各部队协同围攻,终于在10时将l号高地占领,残敌纷纷马鹿塘溃退。
西山斜面之敌被我清扫后,横股阵地日军失去了左侧制高点的火力支援。连日来被阻挡在马鹿塘前的我第103师部队,在第307团团长程鹏统一指挥下沿公路奋勇争先扑向敌阵地。13时,该部官兵不顾牺牲,尤以师部特务连为最,冒着日军炽盛火网,一举突入马鹿塘敌阵地。顽敌仍据壕死抗,双方白刃相搏,反复冲杀,我军虽伤亡枕藉,士气则愈战愈高。
14时,已肃清黄土坡之敌的荣3团沿公路循右侧向马鹿塘进攻;第245团向左迂回,联合第103师右翼,围攻马鹿塘。日军见三面围攻迫近,难以抵抗,残兵约40人分两路向怒江坝及邦曼方向溃逃,遭我预先迂回至横档的第246团彭剑鸣支队及地82师侦察排迎头痛击,歼灭殆尽。
至此,松山战役从1944年6月4日开始进攻,至9月7日克复松山,远征军苦战3个月零3天,全歼松山日军拉孟守备队,击毙日军约1250
人,俘虏日军25人。
此役第82师参战兵力两个团(245、246团)共2356人,阵亡官兵779人,负伤636人,失踪8人。战后第246团1营营长谢梦熊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副师长王景渊获得四等宝鼎勋章,其他获得勋章、奖章、立功者多人。
1945年1月,在国民革命军的整编中,第82师番号撤消,师长王伯勋调任荣1师师长,人员分别编入荣1师和第103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近距离作战4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