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作业机器人代替劳动力的使用对劳动力过剩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及思考题部分答案……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 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 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 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 的存在形式。(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物质性。二、马克思主义物质 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 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 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 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 界, 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教材 p26-27、p29)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 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 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 本动力。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 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由于实践规 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实用性。 答:(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 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 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 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6.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 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包括: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 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等, 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另外,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 解决实际问题。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原理,要求我们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把握好事物的“度”。只有脚踏 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于事物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当事物质变的条件已趋成熟,则应把握契 机,乘势而为,勇于创新,促成事物的转化。如果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必将一事无成。 事物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 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这样才能经受困难和曲折的考 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社会的进步是这样,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 总之,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 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按辩证法办事”,就能达于应事而变,顺势而为,就能做到运筹帷幄,高瞻远瞩 7.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一、概念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 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 1 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 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 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三、意义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 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 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 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 犯“右”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 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 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四化建设。 8、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哪里答:(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认识 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9、口误、笔误等行为属于意识的哪个方面 10、江苏开了一“富二代培训班”,学费天价:66 万 8 千!教学内容涉及经管之道,高尔夫骑马,穿衣打扮,喝酒品茶总 之,一切的目标就是朝着“贵族”迈进!你认为“贵族”可以培训出来吗 11、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现实 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12、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答: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 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们,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 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阐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从而指出,无产阶级 政党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领导群众夺取胜利。《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的不朽著作就曾 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 益的独立的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总是不懈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它为无产阶级的阶级目标服务,就 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它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丝毫没有自己的一己私利。 13、运用所学原理谈谈人如何超越自我 答:人只有在不断发展自我中才能不断超越自我。人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马克思曾经把人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三种 历史形态:一是“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三是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 人格”联合体形态这三个阶段,表明人的发展是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这种超越性体现的是人的能动性、主体性、理想性。 超越自我,首先要“知不足”。我们常常说,人无完人。就是说,人总要受到各种局限,有主体自身方面的,客观条件方面的, 历史文化方面的,社会时代方面的,等等。人要经常“知足”,又要经常“不知足”,然而,更重要的是要“知不足”。“知 足”难,“不知足”也难,“知不足”更难。既要勇于知不足,又要善于知不足。“知不足”,是以全面认识自我为前提的。 现实中的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用自身的优势,比他人的不足。肯定自己、表扬自己容易,否 定自己、批评自己则难,全面认识自己更难。不能全面认识自我,就难以做到“知不足”,就会陶然于“自我中心化”的思维 方式中,给自我铸就固步自封的“外壳”。要知己不足,必下功夫,冷静、全面客观地分析自我,研究自我。“知不足”,就 会有求发展、求进步、求完善的内在动力。然而,若只是停留在“不知足”,那也只是进步发展的愿望,难以真正超越自我。 只有“知不足”,才有可能真正超越自我,实现进步、发展。因为,只有“知不足”,才能准确地发现自己的具体弱点、不足、 缺点、错误是什么,根源是什么,才能主动寻求超越自我的理想目标,找准自我发展的参照系,才能突破自我狭隘眼界,把自 己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2 14、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 重。我国面临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结合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人类社会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冲击着现实 社会和意识形态中一切陈旧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等等,以不可抗拒的磅礴之势,在物质生活方面为人类开辟了一个辉煌的前 景。首先,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也改变了社会经济 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再次,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 然而,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域和活动范围,增强了人们的创造力,另一方面也使人类的破 坏能力空前地增长,并且使人类与周围的环境处于一种紧张的矛盾关系之中。人们逐渐发现自己正在陷入某种困境:全球气候 变暖,土壤过分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扩大,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 都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和不负责任地利用科学技术来掠夺自然所造成的恶果,都是人类以自然主宰的身份自居而与自然发生冲突 的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 复。” 在我国,1998 年,长江、松花江等大江大河,爆发了特大洪灾,及黄河年年断流,断流的时间与河段不断延长,加之沿河两岸 的环境污染,使得黄河流域的活力不断减弱。这些都是人们人们对森林资源的乱采乱伐,导致了自然植被的严重破坏,造成的 结果。几十年来愈演愈烈的沙尘暴,让首都北京甚至黄河以南的城市居民都领略到塞外风暴的威力。几年前爆发的非典,以及 近两年的禽流感和最近的猪流感,都无不表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因此,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后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 任。 我们要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要强调 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强调整体性思维,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认识和对待。不断完善科学技术成果 的应用,使整个科学技术沿着符合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 通过采用绿色技术进行清洁生产,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 达到提高经济效率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这样的经济同传统浪费型经济有区别,是一种节约型经济。15、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 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 16、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如何处理矛盾与和谐的关系 答:一、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二、领导与群众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方面,始终保持领导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三、积极预防人民内部矛盾的对抗和激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四、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坚持提高效率的前提下, 注意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目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任务 五、形成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合理的社会成员构成结构,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经济——政治体制,是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 17、。创造性思维的优势何在如何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 18,梦是否是意识活动为什么 19、你和他是如何相处的谈谈与人相处的艺术。 20、谈个性塑造与社会标准. 21、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是什么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阶段性 第一,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的全面发展 第二、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三、个人社会关系普遍的全面的发展 第四,个人需求的全面发展 第五、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是第一个历史形态。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只限于共 同体内部,只是在孤立的地点和狭窄的范围内发生的地方性联系。在这种原始的社会关系下,“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 3 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因为这样的发展是同[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原始关系相矛盾的。”这个历史形态是与自然经济相联系 的。 b.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个历史形态。由于社会关系以异己的物的关系的形式同个人相对立,人的发展依 然受到社会关系的束缚和压抑。然而,它“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 普遍性和全面性”,从而为更高历史阶段的到来创造着条件。这个历史形态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 c.“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历史形态。社会关 系不再作为异己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共同控制之下。人们将在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具 有自由个性的人。这是与未来的产品经济相联系的。 2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否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性质为什么 2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别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劳动生产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在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变 化上,有以下几个关系:第一,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第二,商品的价值量是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联系在一 起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不变。商品的价值量越大,花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多,价值就越大,因而商品的 价格就越高。 个别劳动时间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个别劳动时间花得越多,商品的价值越大,而不是商品的价值量越大,商 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无直接关系的。 24、美国有比较完善的反垄断法,但是在生产力本已非常集中的飞机生产行业中,波音兼并麦道被认为是“合法”的,而政府 和国会对微软的技术开发却总是虎视眈眈,微软甚至被勒令“肢解”,试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有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 相关原理进行分析。 25、货币有哪些职能,其中基本职能又是什么 答: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大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26、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实现形式和作用。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也称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和发生作用的形式。 ②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个重要原则。“等价”是指交换双方商品的价值都要相等,即各自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相等。货币出现以后,商品的价格却由货币来衡量,表现为价格。等价交换也就是要求商品的价格应该与价值相符合,因为价 格由价值决定。 ③在现实生活中,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这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使价格上涨或下跌;反过来,价格的上涨或 下跌也会影响供求关系,使供求趋于平衡,从而使价格接近价值。 ④由于价格与供求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样就会产生以下情况: 第一:价格的上涨和下跌,都不会距离价值太远,它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第二:从一个较长时间来看,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与它的价值相一致。 ⑤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这一内容,始终作为一种趋势,作为一个规律在贯彻着。所以,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不仅不违背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是一致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就是价值规律基本内容的外在表现,价格和价值相符的本质,在实际交换中只能通过价格围 绕价值波动这种形式才能实现。价格最终还是由价值决定。 3、价值规律的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商品的价格因供求关系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引起价格高于价值,获利较多,就会扩大生产,从而 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这个部门,反之退出这个部门,价值规律就是这样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的,使社会生产各部 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大体上保持平衡的。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商品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的,当个别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时,他在和别人相同的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就多,又由于同种商品出售时,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4 因此他在商品交换中获利就多,反之就少,或亏本。这样就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 低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 (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由于生产条件好和努力程度高的企业和个人,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获利 就多,发展就快,反之,则会在竞争中失败。 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归结为一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通过价格与供求 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来实现的。 27、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吗 经济全球化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扩张的必然结果,所以,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是资本主义化、甚至可以说是美国化,是美国 模式资本主义在全球取得最后胜利的标志,这是所谓“自由派”观点; 第二种观点也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化、美国化,因此本质上就是经济殖民主义,是帝国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必须坚决批 判与反对,这是所谓“新马克思主义”观点或“左”派观点; 第三种是怀疑派观点,历史并没有显现所谓全球化的事实,充其量不过是出现了高水平的国际化,也就是国家之间经济互动而 已,经济全球化是某些理论家的神话; 第四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纪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快速变革的中心力量,这些变革正在重新塑造着现在世界,但未来如 何尚看进一步变革,即著名的“变革论”。 某些发达国家高唱经济全球化,想的尽是对他们通向更加富裕的机遇,而没有看到对他们的日益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有些是 近在眼前的,有些是严峻地潜在着的。就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南北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 效的解决,将对发达国家意味着什么首先,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将无力购买发达国家的产品,使全球市场萎缩,“贸易自由化” 还有什么实质意义贫穷的国家总是带来严重的社会矛盾与动荡,从而投资环境恶化,“金融自由化”又有什么实质意义占 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发展中国家无法参与,还有什么经济全球化这样,反过来必将制约发达国家自己的经济发展,引发起全 球性经济危机。在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发达国家不仅无法幸免,而且即使不首当其冲也必然损失巨大。 其次,“南北差距”越来越大,意味着历史上殖民地与殖民主义的对立将以新的形式再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一个贫穷 国家的动乱将引起周边地区乃至全球性动乱。更严重的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历史铁的规律,贫穷的发展中国 家反对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浪潮必将一浪高一浪,阶级斗争也将从国内走向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时代将结束,代之以新一轮的 全球范围的革命与战争。即使在血与火中诞生一个新世界,也将是人类一次空前的灾难。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也是向 人类的挑战,全人类应该在这一挑战面前深思。 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我国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 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一方面,发达国家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推动者,掌握着主动权,而且现存的国际经 济规则大部分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制定的,有些规则则是在我国缺席的情况下制定的,如某些产业规则、信息技术产品协议和 劳工标准等,这就决定了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始终处于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的不利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基础不 稳固,市场发育不完备,经济结构相对脆弱,资金匮乏,技术比较落后,人才流失严重等,很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产 生国内经济波动。 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我国也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我们要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被发达国家指责为 破坏环境的对象。实际上,发达国家已经超越了工业化发展阶段,应对已形成的环境污染结果负责。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达 国家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向我国转移。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使我国 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加快其工业化进程,但是却因此而使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平衡的生态系统遭 到破坏,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社会负担成本日益加重,更重要的是无助于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快科技进步,从而影 响到我国发展并最终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28、什么是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各有什么特点 答:劳动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劳动力指全部人口。狭义上的劳动力则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和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 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劳动力存在于人体之中,因而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 产,就是人的身体的生产和再生产,这就要消耗必要的生活资料。所以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 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而 5 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所以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源泉,从而能生 产出剩余价值。 29、为什么说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是历史的必然 答: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危机和矛盾的根源,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也是这一基本矛盾发展 的必然结果。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本身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集中反映。 社会化大生产是随着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全社会对生产实行统一管理,通过市场使用于整个社会 生产的人、财、物等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得到合理的安排。而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一 切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因此,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切危机和矛盾,在资本 主义制度的范围内,虽然可以得到一时的缓解,但不能根除。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看,新旧制度的变革是要经过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斗争。资本主义制度代封建制度也经历了复辟 与反复辟、夺取与反夺取的斗争。因此,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中,出现曲折和反复、潮涨和潮落,是必然的, 也是不足为怪的。 目前,同社会主义国家相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对稳定,工人运动暂时沉寂,没有出现更高涨的革命形势。然而,历史是在 变化中发展的,作为新生的、向上的社会制度,它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生命 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 主义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30、垄断行业的福利腐败是制度惯性吗为什么 3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并评价社会主义“早产论”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19 世纪末 20 世纪 初,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矛盾的焦点集中在经济落后的国家, 出现了很好的革命形势。同时,这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制定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的路线、方针 和斗争策略,形成了成熟的革命主观条件。通过武装斗争,经济落后的国家率先夺取国家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是社会 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产物。 经济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特殊表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先进的生产关系不可能建立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但是由于广泛的国家交往,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也可以产 生类似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在生产关系不变更,社会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特殊条件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 决定的方面。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正是这一历史状况的反映。 “早产论”的观点是 错误的,就在于它不懂得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3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分别是什么 答:①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即实现两大部 类的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是通过三方面交换而实现的,首先是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 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其次是第二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第三是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经过以上三方面的交换,社会 总产品的各个部分,都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使社会总产品全部实现,保证下年度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得以正常进 行 ②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不变资本价 值.用公式表示是:i(v+m)=ⅱc. 这个条件表明,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生活资料, 二者在价值上必须相等.这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最基本实现条件.第二个条件是,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价值,必须 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掉的不变资本的价值总和.用公式表示是:i(c+v+m)= ic+ⅱc. 这个条件表明,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 应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相等.第三个条件是,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与 剩余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ⅱ(c+v+m)= i(v+m)+ ⅱ(v+m). 这个条件表明,第二部类生产的生活资料,应与两大部类工人和 资本家对生活资料的需求相等。 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各是什么 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6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首先 表现为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生产的社会化, 使各个生产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更加密切了。但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又把整个社会生产割裂开来。 这种企业内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组织、无序性必然导致社会生产的比例失调,进而爆发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 本矛盾还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限增长趋势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利益趋动资本家改进技术、扩大生产; 同时,又使劳动人民购买力的增长相对小于生产的增长,这二者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经济危机。34、谈谈你对当代 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的认识。 答: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2、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 3、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 4、国家从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干预者。 5、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为资本的扩张和增殖开辟了新的天地。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 1、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没有改变 资本关系的社会化并不等于资本关系的社会主义化,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 私有制的本质,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 2、工人阶级被剥削和奴役的雇佣地位没有改变 由于这种制度是在坚持生产资料资产阶级私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的,它只是在麻痹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中,更加稳固有效地坚 持资产阶级私有制、坚持阶级剥削的一种举措。因此,它并没有改变工人阶级被剥削和奴役的雇佣地位。 3、经济危机更加频繁 资本永远是追求利润的,它不会超越这个目的去考虑整个社会的按比例协调发展,因而无法从根本上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资本永远是与劳动对立的,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决定了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矛盾。 35、有人说,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试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1)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超越出一国或地 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 (2)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或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其主要根据:一是促使经济全球化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即生 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全球化所具有的诸多因素,如信息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世界贸易、金融、对外 投资的空前扩大,经济贸易的自由化趋向,以及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无不是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是经济全球化把世界 各国经济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但在当今的国际经济关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显然居主导地位,当今世界市场通行的“惯例”, 以及各种国际经济“游戏规则”也基本上是由它们确定的,反映了它们的利益和要求;三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少数发达资 本主义国家有可能从中获得最大的好处,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要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简而言之,经济全球 化是由资本主义所主导和推动的,资本主义也正在利用全球化的条件,进行新一轮对外扩张。 (3)应该承认,当今的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能分开的,当西方国 家以其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推进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时,也必然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张到全球。 实际上, 资本主义自从诞生以来, 就不断向全世界扩张,它的最终目的是把全球资本主义化,或以资本主义统治全世界。资产阶级的这种奢望和这个目标,到今 天没有放弃,相反,它们正在利用它们高水平的科学和生产力,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以更大的努力促其实现,这集中 表现在美国所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它所宣扬的“全球主义”上,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4)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过程,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现实中经济全球化是由少数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起主导作用的,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当然社会主义国家在当今世界经济中,虽不占主导地位,但也有一定的、 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也不能忽视的。因此,我们不应当把当今的全球化,说成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或美国化,而是资本主义占 主导地位的全球化。 (5)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 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 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 7 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 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存在依赖的的危险。经济全球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坏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经 济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为改变这种状况,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制订规则,并加快自身的发展。 36、如何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来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答: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决定的。 这个矛盾,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生产力发展了,生产越来越社会化了;另一方面, 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必须导致经济的、社会的深刻矛盾和危机,资本主义本身无法克服这个 矛盾。同时,资本主义又造就了自身的掘墓人——强大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就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 规律,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有一定的长期性的:我国国民经济虽然生产总量不低,但人均收入却很少,居世界后列,我国 生产力的水平确有很大的提高,从总体来看,生产力落后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落后,不仅与发达 国家相比,即使与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还有较大差距。而要实现共产主义,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奋斗。所以,我们要把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长期的指导思想。 38、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 答:理想是指引人们奋斗方向的航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理想,一个人也不能没有理想。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不但要坚 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且要进一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通晓社会主义 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真正有效地抵制和克服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从而在思想上牢固地树立起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社会主义 的信念。党和人民对大学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我们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 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 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个人理想必须同社会理想相一致。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 理想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践履笃行,奋发有为,甘于奉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祖国、为人民创造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39、现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0、怎样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 从理论上将,苏联的解体是苏联领导集体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结果。 从政治上讲,苏联的领导干部僵化、腐化、老龄化,日益脱离群众,循规蹈矩而无力创新,无法反映人民的需求代表人民 的利益,这都是其制度偏离马克思主义的表现。 从经济上讲,苏联无法客观地、辨证地看待经济问题,在生产方式的选择上人为地拔高,误以为只有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才是社会主义的,导致了经济的僵化与停滞。 从民族问题上讲,苏联虽然自称各民族的共同体,但实际上却一直无法正视俄罗斯人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各种矛盾,导致问 题积聚、激化。可以说,苏联领导人并没能完全摆脱沙俄时代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怪圈。这种态度同时也影响了苏联与其他社 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的关系。 同时,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对立面的强大与敌对也直接间接地导致了苏联的崩溃,但这只是次要的。如果苏联领导人能够 正确的处理上述的种种问题,是完全有机会生存下来,发展下去的。 辨证地讲,在指出苏联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同时,必须要肯定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取得的许多成功,以及 它为苏联人民、为世界人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可以说,苏联的历史经验及教训在今后依然会是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全人类 的宝贵财富 41、城市拆迁与旧城改造以及与公民权利的关系,香港的道路窄车子快,大陆感到很惊讶,为什么 42、一个社会所创造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是否应当全部回归劳动者的手中为劳动者所支配 43、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注意的理论先驱,对于空想社会注意的积极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都是给予充分肯定的。这 种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8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与批判,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 启发工人阶级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 第二,空想社会注意者在分析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了许多进步 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 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充分肯定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的同时,也指出了它的历史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主要包括: 1)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2)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 3)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不能不是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不能不充满幼 稚的幻想。 4)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 5)空想社会主义不是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 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是空想的、无法实现的东西,但它是早期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思想的理论表现。在空 想社会主义的学说中,已经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萌芽,这些萌芽思想 wie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 和直接的思想材料。 空想社会主义对当代的意义在于:其一,我们要不断发掘其积极成分,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把社会主义先驱者的优秀思想不断 发扬光大,把社会主义先驱者所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其二,“虽然我们不应该否定这些社会主义的鼻祖,正如现代 化学家不能否定他们的祖先炼金术士一样,但是我们应该努力避免重犯他们的错误,因为我们犯这样的错误将是不可饶恕的。 44、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多指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就是 雇主与被雇佣之间的关系。剥削和被剥削之间的关系。而国家垄断,则体现了“公有”背离了“私有”。而实际上,国家的垄 断却还是一种资本剥削,这和私有制还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所以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45、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答: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 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经济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但同此前的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则是以往任何社会所不可比拟的。 46、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 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 19 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 产物。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 深刻和丰富的。 47、试论述列宁一国革命胜利的理论。 48、18 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有哪些特点 4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为什么是对立统一规律答:(1)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 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3)它形成的矛盾分析方法是人们认识和观察的根本方法。 (4)承认它与否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根本分歧。 50、怎样理解“失败的是虚假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真实的社会主义,相反,失败了的资本主义是真实的资本主义而不是虚假的资 本主义。社会主义失败是因为没有实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失败是因为实现了资本主义。” 二、材料题 1、在 19 世纪中期马克思写《资本论》时,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工资水平,约比德国、俄国等大陆落后国家的工资 高出 5%。从那时到现在,经过 100 多年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工资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额。试用有关资本主义工资 的原理,说明资本主义各国工资水平存在差距主要原因。 答:资本主义工资的原理表明,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其货币表现是劳动力价格。但在表面现象上,工资却表现为劳动的 价值或价格,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劳动力作为商品,它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延续后 代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这些因素组成的。劳动力的价值还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 因素。 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水平,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等各方面影响。凡是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各种因 素都会影响工资水平。各国工资水平的差异,主要由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国工人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等因素9 决定的。无产阶级为提高工资而进行的斗争,对提高工资水平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工资水 平高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因此,资本主义各国的工资水平,过去存在差距,现在仍然存在差距。 2、美国是当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仍然存在着失业工人。据美国劳工部发布的资料,2000 年 5 月美国有 600 多万人失 业,失业率达到 4.9%。试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阐明这一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伴侣。 答:失业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大量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失业是“资本主义基础上积累或财富发展的必然 产物”。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方面资本对劳动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在某些 部门或企业中有时甚至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却在迅速地增加。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要造成大批工 人失业。失业,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也是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在存在大量失业人口的情况下, 资本家就可以随时找到供他们剥削的劳动力。 资本家正是利用大量的“产业后备军”作为加紧压迫和剥削在业工人的一张王牌。 经济危机一到来,资本家更是变本加厉地压榨工人阶级,采取各种办法降低实际工资,大批解雇工人,使失业的队伍急剧扩大, 工人阶级的状况更加恶化。资本主义制度是必然产生失业的制度,失业并非因竞争,而是这个制度需要失业,只有保持一定的 失业率,才可以控制被雇佣者的工资水平。 3、根据下列有关失业问题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在经合组织发达国家中,欧盟失业问题最为严重。1997 年,欧盟 15 国平均失业率达 10.7%,而美国为 5.0%,日本为 3.3%,欧盟经济首强德国,1970 年~1980 年间失业率为 2.5%,1980 年~1990 年问为 5.7%,1997 年为 10.0%,1997 年大 约为 1970 年~1980 年年均数的 4 倍。 ——摘自 1998 年《人民日报》 材料 2 当前日本经济的“弱需求”相当顽固,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的改变。例如,对人们的消费心理影响最大的失业问题不仅难以 在短期内改善,而且进一步恶化。其原因是结构性失业人数迅速增加,在 4.3%的完全失业率中,因为经济萧条引起的失业仅 占 1.3%,结构性失业占 3.0%;进入 1998 年以来非自愿性失业人数迅速增加,反映了越来越多的人是因为企业经营恶化而被 迫失业的。 ——摘自 1998 年 11 月 12 日《人民日报》 材料 3 我们对国有企业进行减员增效等深化改革的工作,是前进中的问题,同西方国家经济危机时期发生的大量失业现象是根本 不同的,也不同于我国 60 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出现的就业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 ——摘自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8 年 5 月 15 日《人民日报》) 请回答: (1)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失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 1、2,说明二次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失业的新特点。 (3)根据材料 3,说明我国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与西方国家经济危机时期发生大量失业现象的根本不同。 答:(1)运用马克思关于相对人口过剩的原理才能正确分析这个问题。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供给超 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多余的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 提高,必然造成两种对立的趋势: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社会上劳动力供给的增多。两种趋势的发展,劳动力商品供过于 求,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2)由于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结构性失业人数显著增加;失业构成发生变化,一般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白领工人 失业比重增加。当前,受“9·11 事件”影响,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缓,失业人数上升。 (3)西方国家工人大量失业都发生在经济严重萧条、衰退时期,是各种危机因素长期积累、总体爆发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制度的 必然产物。我国目前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出现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是党和国家为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 本性转变而主动采取的重大措施,我们具有西方国家所没有的解决失业问题的独特政治优势。 4、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美国国会预算局 1999 年 9 月公布的数据显示:1977 年以来,全国人口当中,占 1%的富有阶层的年收入显著增长,中间阶 层增长不大,占 20%的底层大众的实际收入下降。目前,约有 40%的家庭没有财产,或只有几千美元的财产,许多家庭的负债10 大于财产。贫困人口的集中居住,形成了遍及大小城市的贫民区1999 年,英国约有 1450 万人处于贫困之中,1000 万人的 月积蓄不足 10 英镑,950 万人无法支付供暖、隔热费用,400 万儿童缺少正常的生活条件。 材料 2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有三个资金来源:一是劳动者(投保人)上交的保险费,二是雇主为雇佣人员交的费, 三是政府拨的财政补贴。工人的保险费,是直接从工资中扣除的。法国工人要上交 37 年半,年满 60 岁退休之时才能领到 相当于原来工资 25%的保险费(年金)。上交不足 37 年半,保险年金就要打折扣。英国工人须交 156 次费,年老退休时才能 领到基本年金。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劳动者每年所交的社会保险费和个人所得税,平均高达家庭收入的 1/3。业主按工资 比例为工人交费政府财政补贴则是从增税中开支的. 材料 3 《1999 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承认,在美国,对已经接近退休年龄的人来讲,人均存款数额的差别很大。其中至少 10%以上 没有任何银行储蓄,30%低于 1200 美元,而最上层的 10%则高于 20 万美元。1997 年,德国有 1000 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大城市中每 6 个年轻人就有一个靠救济金生活,而富翁的财产则增加了上百倍。 请回答: (1)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 (2)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说明了什么 (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看法。 答:(1)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 答: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但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它包含了两 层含义:其一,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因为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其二,由于劳动力的价值 或价格采取了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便把工资的本质给掩盖起来,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了。 (2)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说明了什么 答:所谓的福利其实是来自于劳动人民,而且是普通劳动百姓家庭收入的很大部分,简单来说,也就是劳动人民对未来的一种 长期投资。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并不能真正解决贫富问题,摆脱不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3)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看法。 答:从材料中不难看出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很严重的贫富差距,而且,大部分的财富只掌握在极少部分的人手中,生活在极低 层次的人群比例大至六分之一,贫富的极大差距对于和谐社会的发展极为不利。 5.分析下列有关股份制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1 据报载,早在 17 世纪中叶,股份制就开始从资本主义合作制企业中产生。1660 年英国东印度贸易公司已是股东 550 人 的最初的现代意义的股份公司。 英国 1825 年依靠股份铁路公司建成了第一条铁路。 美国在 1825 年也是通过股份制铁路公司建成第一条铁路。 19 世纪末,英国首先发行低面值的 l 英镑股票,通过小面额股票吸收社会游资。 20 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大战后,股份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股份公司十倍、数十倍、成百倍地增加。股份公司迅速地扩展 到工矿业、流通业、公用事业等几乎一切经济领域,其最突出的变化是股权散化。 材料 2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对股份制作过许多精辟论述,他们指出:“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 能修建铁路的程度,那末恐怕直到今天世界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在工业上运用股份公司的形式,标志着现代各国经济生活中的新时代它显示出过去料想不到的联合的生产能力,并且 使工业企业具有单个资本家力所不能及的规模” “股份制——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 越会消灭私人产业。” “这种向股份形式转化本身,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界限之内:因此,这种转化并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富的性质和作为私 人财富的性质之间的对立,而只是在新的形态上发展了这种对立。” “在股份内,已经存在着社会生产资料借以表现为个人财产的旧形式的对立面。” “由股份公司经营的资本主义生产,已不再是私人生产;而足为许多结合在一起的人谋利的生产。” 材料 3 11 10 多年来,深圳市在大量的竞争性行业中,公有制经济普遍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并通过建立一大批国有与集体、 国有与外资、国有与民营等互相参股的股份制企业,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形式的公有制模式。 如深圳中兴新公司 1992 年组建时注册资本 200 万元,其中国有出资 153 万元,占总股本的 51%,民营企业出资 47 万元,占 总股本的 49%。由国有公司控股,授权民营企业经营,经营者以所持股本和分配权益作抵押,保证国有资产按一定比例增值。 仅 5 年的时间,国有净资产总额增至 2.1 亿元,增长百倍。深圳开发科技公司成立于 1985 年,当时国家投资 2 印万美元与外 方合作,外方以知识产权和销售网络折价入股,占有 34%的股权,经过 12 年的发展,现在公司的总资产扩张到 25.8 亿元, 净资产增长到 10 亿元。又如赛格集团,从贷款 2600 万元起家,先后通过与日本、香港等客商成立中外合资企业,用 4 亿元资 产控制并盘活了 40 亿元资产,实现了国有资产的迅猛扩张,发展成为总资产近百亿元、净资产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国有 净资产 11 年间增长了 35 倍。 请回答: (1)什么是股份制公司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2)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股份制公司如何评价 (3)如何认识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答:(1)股份制公司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利益主体,以集股经营的方式自愿结合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它是适应社会化大生 产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利于强化企业经营管理职能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股份经济作为一种 社会经济组织形式,产生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形成和广泛发展于资本主义自由上升时期,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 义过度的时期,就已成为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组织形式。单个资本数量有限与有效生产所需最低资本 额不断提高的矛盾是股份制产生的直接原因;经济主体的独立所有权和利益是股份制产生的非凡条件;信用制度的发展是股份 制产生的主要基础;竞争是股份制产生的催化剂。 (2)股份企业在保存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又否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体地说: 第一,从资本所有形式上看,股份企业的出现使原有单个私人资本转化为联合的社会资本而成为股份资本,股份资本 取得了对他人资本和社会劳动的支配权,使它作为社会资本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因此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 第二,从企业组织形式上看,股份企业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方式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集中为前提,是一种 联合的生产和经营组织形式,因而表现为社会企业形式,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 第三,从经营治理方式来看,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治理权已经分离,执行单独职能的经理是对原来职能资本家的扬弃。 (3)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现状看,股份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企业运作机制,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一是股份制理论认识上的重大突破:从上面材料分析所知,股份制在我 国改革的理论中,逐步得到肯定与运用,至党的十六大对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经济又作了完全的肯定。其二是国有企业股份制 改革实践的迅猛发展:首先是股份制改造面不断扩大,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改建和新设了大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其 次是经过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增强了活力与竞争力,经济效益持续回升,总体实力和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对整个国民经济 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 6、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二战后,西欧各国的国有经济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到 70 年代初,这些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达到 30%左右。到 80 年代初,日 本国有经济成分也在国民经济中占 35%左右,即使国有经济发展较慢的美国,其国有经济的比重也占了 10%左右,而法国一 度高达 40%。 材料 2 据世界银行 《1995 年世界发展报告》 的统计, 1993 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央政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美国为 23.8%, 德国为 33.6%,英国为 44.5%,法国为 44.5%,意大利为 45.5%。 材料 3 据英国《经济学家》1978 年底刊登的材料,在采煤、石油、钢铁、汽车、造船、电力、煤气、铁路运输、航空、邮政、电讯 等 11 个重要经济部门的生产中,国有经济的比重达到 50%~100%的部门,联邦德国和荷兰各有 7 个,意大利、瑞典和西班牙 各有 8 个,法国有 9 个,英国、奥地利各有 10 个。1973 年,西欧各国国有资产在金融业资产中的比重,奥地利为 82%,意大 利为 75%,法国为 60%,英国为 20%。 材料 412 80 年代,英国政府首先发动非国有化运动,大规模向私人出售国有资产。到 1988 年底,英国出售的主要企业约 25 个, 占国有资产总值的 1/3 以上, 而国有经济的比重已下降到 6.5%。1986 年法国希拉克政府开始推行非国有化,已出售 10 个国 有公司,累计收入 770 亿法郎。其他发达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 80 年代也都规模不同、时间长短不一地先后推行过非国有化。 到 90 年代初西方国家的国有经济比重平均仅占 7%左右。 请回答: (1)结合材料 1、2,说明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 3,说明资本主义国有企业主要的行业分布。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如何理解评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国有化浪潮和非国有化浪潮。 答:(1)材料 1、2 说明,二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取得了迅速和持续的发展。国有经济的比 重大大增加,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大大增强,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范围大大扩张。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生产社会化程 度不断提高,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的产物。战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 度的提高,从而同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由此引起一系列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些矛盾是私人垄断资本所不 能解决或缓和的。这些矛盾主要表现为:①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进一步深化,使市 场问题日趋严重。②大规模生产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与私人垄断资本数量有限的矛盾更加突出。③现代生产和科技的社会化发展 与私人资本追求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矛盾加剧。④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私人垄断资本追求最大利润的矛盾加剧。 (2)资本主义的主要行业分布是基础工业部门、基础设施建设部门、公共产品生产部门以及国民经济的核心部门等,也就 是那些为社会再生产所不可缺少的,同时由于投资资金巨大、经营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私人资本不愿或无力投资的部门。由 此可见,国家垄断资本的运动有着其特殊的目的,其实质是服从私人垄断资本的总利益,通过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创 造条件,来实现为私人垄断资本的价值增殖服务的目的。 (3)不管是国有化,还是非国有化,其本质上都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为了维护垄断资本主义 的利益,在自身范围内的一次局部调整。两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手段和形式的不同而已,我们既不能将“国有化”视为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自然过渡,也不能将“非国有化”视为对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的否定,视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倒退,尽管国 有经济的比重下降了,但并未降低国有经济作为国家调节手段的地位和作用。它们只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时期,应对 不同的经济形势而采用的不同手段。国有化和非国有化在西方发达国家交替使用,恰恰表明了西方国家在利用国有经济调节经 济生活的政策上是比较有效和灵活的。当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管理经验,我们也可以适当借鉴。 7、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自 1991 年以来,美国经济已经连续增长了 10 年,但在 2000 年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第一、二、三、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分 别为 4.8%、5.6%、2.4%和 1.4%。调查显示,2001 年 1 月份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下降。另外,2001 年 2 月以来纳斯 达克指数一路下跌,3 月 12 日首次跌破 2000 点(而 2000 年 3 月 10 日纳指为创纪录的 5132 点)。 材料 2 据报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2001 年 3 月 20 日宣布再次将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下调 0.5 个百分点,使这两项利率分别 降至 5%和 4.5%。这是美联储该年的第三次降低利率。 请回答: 材料 1 和材料 2 之间有无关联性为什么 答:材料 1 反映了美国在经过比较长的经济增长阶段后,从 2000 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了衰退迹象。材料 2 叙述的是美国政府对经 济实施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两者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因为材料 2 中的措施恰是针对材料 1 所显现的经济状况而实施的。根据 现代经济理论,一国实施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因为现在出现了经济衰退的 迹象,根据“逆经济风向行事”原则,应实施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而刺激投资和消费,继续维持经济增长。材料 2 中的 措施属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即作为中央银行的美联储希望通过降低贴现率来诱使商业银行前来借款。这样,商业银行能够利用 中央银行的贷款补充储备增力。贷款,从而维持货币供给量的扩张,避免经济出现衰退。 8、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陈大会:(《经济半小时》记者,以下简称陈)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上,朱总理再次强调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那 么说明中央对这项财政工作是认可和支持的。但是很多老百姓觉得,积极的财政政策前面“积极”这两个字不太明白,是什么 意思 项怀诚:(以下简称项)从宏观的经济政策来说,财政政策主要就是两种,一种叫做紧缩的财政政策,一种叫做扩张的财政政策。 13 陈:扩张和积极是相对应的,为什么到了中国变成了“积极”这个词 项:我觉得在中国,完全讲扩张老百姓是不是一下子接受不了。用一个中性的、中国人特别熟悉的词,老百姓更容易接受。因 为扩张要扩大赤字,扩张要增加国债。中国人从民族心理上对于赤字扩大,态度都有点害怕,对于债务增加得太快也有点担心。 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好心。 材料 2 1998 年,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为 918 亿;1999 年为 1797 亿;2000 年预算赤字为 2299 亿,2001 年预算赤字为 2600 亿。 请回答: (1)简述国家宏观经济调节要达到的目标。 (2)政府是怎样利用财政政策干预经济的 (3)你是怎样看待最近几年我国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 答:(1)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政府运用财政政策手段来实现既定的经济政策目标,这些政策手段包括: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税 收和公债。当总支出水平不高时,政府可以提高购买支出水平,如举办公共工程,还可以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减少税收收入和 公债发行等手段,增加社会整体需求水平,以此来抑制通货紧缩;反之,当总支出水平过高时,政府可以提高减少购买支出水 平、减少转移支付水平、增加税收收入以及增加公债发行等手段,降低社会总需求水平,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 ( 3)积极财政政策实际上也就是利用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增长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自 1998 年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有效 地扩大了投资需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998 年政府开始发行国债,近五年里,共发行了 6600 亿元国债,增加基础设施的投 资,并带动银行信贷和社会投资,合计投资总规模达 2.6 万亿元。 对于 gdp 增幅的贡献率,1998 年为 1.5 个百分点,1999 年 为 2 个百分点, 年也在 1.5—2 个百分点的区间;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 大事;技改贴息取得了良好效果,加快了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了产业升级;增加了就业机会。据测算, 年,积极财 政政策促进中国非农就业分别增长 0.57%、0.73%、0.71%,每年均可提供 200 万个以上的非农就业机会。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主要依靠国债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对刺激经济、拉动内需的作用逐步弱化,其负面效应越来越大, 财政 风险也在累积与加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债投资拉动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弱。一方面,在市场全面过剩情况下,国债可选项目越来越少;另一方面,长时间的国债 投资养成了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国债投资的惯性,这是十分危险的 。(2)国债投资对社会投资挤出效应越来越大。一方面,国 债投资的乘数越来越小,放大配套资金和社会投资的作用越来越弱;相反,国债投资往往抢占社会可选择的投资项目与领域, 形成政府与民争利的局面。 (3)长期的国家举债带来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尽管有的经济专家认为,我国财政负担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毕竟政府财政负 担已经开始成为问题。如果把银行坏账、政府债务以及外债这些最终需要全社会偿还的国家债务三者累计起来,已占中国 gdp 的 60-70%。 9、在长岛的一个实验室里,沿墙有一排瓶子,里面的一群群果蝇具有超凡能力,因为研究人员给它们植入一种基因,结 果它们具有过目不忘的记忆。 培育这些果蝇是为了对参与长期记忆的基因和分子进行鉴别。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蛋白质能起到逻辑开关的作用,向神 经细胞发出信号,决定着记忆转瞬即逝,还是永远储存。 最近对这种叫 creb 的开关的研究,的确使科学家们“又从一个新的高度去了解记忆的机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 医学院的神经生物学家埃里克·坎德尔博士说。他指出,很多分子介入了对象长期记忆这类复杂东西的控制活动。creb 开关的 研究为我们带来了一线希望,有助于我们揭开关于大脑的一个谜团,即大脑是如何决定把什么长期保持,什么短期保存。 creb 开关是一种新证据,说明蛋白质与各种记忆过程之间具有紧密联系。研究人员确信,细胞里的 creb 开关打开后, 它将引发其他蛋白质的合成, 这些蛋白质又通过辅助神经细胞之间生成新的连接方式, 最终结成长期记忆。 当开关关闭后, creb 停止生产结成长期记忆的蛋白质,以防止形成无用的记忆。 在果蝇等一些物种中,creb 即所谓的转换因子,它是细胞核内一种绑在 dna 上的蛋白质,它还能导致周围的基因转换成 蛋白质。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神经细胞是如何使 creb 进行开关的。是一种叫 creb 激发器的蛋白质将它打开,又由叫做 creb 抑制器的蛋白质将它关闭。 creb 开关的状态,似乎依赖 creb 激发器和 creb 抑制器在神经细胞中的优势平衡。储存记忆需要优势的 creb 激发器。研究人 员相信,激发器和抑制器之间保持平衡。他们怀疑,creb 抑制器的存在,可防止存入那些无聊和不必要的细节信息。“记忆不 是仅仅储存信息,它是储存有用的信息。”长岛冷泉港实验室的神经科学家阿尔西诺·西尔瓦博士解释说,你可把 creb 抑制 器想象成记忆的过滤器,creb 抑制器一直起支配作用,但是一旦发生一些重要事件,比如情感的强烈撞击,就会使得 creb 抑 14 制器从神经细胞中除掉,或提高 creb 激发器的水平,使大脑细胞足以营造永久记忆。 ([美]尼古拉斯·魏德编 张旭东译 《造 化之极:大脑》 第 132—135 页 长春出版社出版 2001 年) 回答问题:“大脑记忆的分子基础”的哲学意义是什么(提示:意识的本质) 答:案例讨论:“大脑记忆的分子基础”的哲学意义是什么 案例点评: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两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即从意识的基础上讲:意识是人 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上讲: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第二性的,是被物质所决定的。 科学家通过实验的手段证明,大脑记忆的分子基础是大脑中的蛋白质的活动,并且揭示了人脑在接受外界刺激后,蛋白 质通过神经细胞连接方式的改变而形成长期记忆。人脑蛋白质的活动同外界作用物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这些都说明没有人脑, 没有外界对人脑的刺激,就不会有人的意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 人脑为什么能产生意识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是高度复杂而严密的物质体系。人的脑量、功能、结构诸方面都与猿 脑有着本质的区别。脑科学的发展证明,意识活动是人脑神经细胞通过传递生物电处理信息流的过程。大量的科学事实证明, 当大脑受损就会丧失正常意识活动,这说明没有大脑就没有意识。人的大脑是由大约 1000 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神经细胞有 着非常细致、严密的分工,在人的大脑皮层中还产生了专门的语言中枢,这是其它动物所没有的。神经细胞是组成神经元的本 体部分,大量神经元组成及其复杂的神经网络系统。这个网络系统就是人脑进行思维和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脑怎样产生意识人脑通过反射活动产生意识。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神经系统 的反射活动。 反射分为条件反 射和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根据引起的信号,又可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和文字)。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 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就是意识。如果取消人脑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的生理机制,就不会产生意识。现代高 级神经生理学不断揭示意识产生的生理过程,证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的正确性。 10、(1)[宋]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仅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 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象山先生全 集·杂说》)[译文] 上下四方叫做“宇”,古往今来叫做“宙”。宇宙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千万世以前,有圣人 出现,此心相同,此理相同;千万世以后,有圣人出现,此心也相同,此理也相同;东西南北四方有圣人出现,此心都相同, 此理都相同。 (2)[宋]张载:“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 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正蒙·太和篇》)[译文]太虚没有固定的形体,它就是气的本来状态。气凝结聚 合为有形的万物,分化解散为无形的太虚,它的聚散变化不定的形态是暂时的。太虚极静而没有外感,它是人之性的根源。人 与外物相接触,才产生了知识。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虽然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一气之变化],只有穷尽事物本性的人,才能 把它们统一起来。 回答问题:上述两段文字讨论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其观点有什么不同(提示:物质观) 答:上述两段文字讨论的是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陆九渊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古往今来,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 社会的道德原则都是“心”的产物。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物质观。而张载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气”有“聚”“散”两种形式,感觉不到的太虚与能感觉到的具体事物都统一于气。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1、当代的环境问题, 是人类历史上各个阶段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和集中表现。我们当今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 第一是空气污染严重。目前全世界的工厂和电厂每年向大气层排放的二氧化碳有 200 多亿吨。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 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 25%, 目前浓度为 350ppm, 预计到 2050 年将 增加到 600ppm, 约为现在的一倍。严重的空气污染造 成地球升温。 第二是世界性水源危机。由于人口的膨胀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用水量持续上升, 加上水源污染严重 , 致使世界上 60% 的地区面临着淡水不足的困境,40 多个国家的水源严重匮缺。每年有上千吨石油、几百万吨垃圾、几万吨有毒金属倾倒大 海,使海洋受到污染,海洋生物直接受到危害,水生有机体、鱼类和其他微生物大量死亡。 第三是森林惨遭毁灭。森林是人类的摇篮,没有森林便没有人类 , 可是它正遭践踏。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每 分钟有 20000 平方米森林被毁掉。1950 年以来,全世界的森林已损失了 一半。预计到 2020 年,森林面积将下降到下降到 0.18 亿平方千米。人均森林面积已由 1975 年的 6800 平方米下降到 2000 年的 3300 平方米。森林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质的最大 生产者和蓄积者,是“生物资源库”和“绿色蓄水库”。森林的破坏是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土地沙漠化、物种退化的主要原 因。15 第四是物种不断减少。据英国剑桥保护监测中心 1986 年的统汁 , 全世界处于灭绝边缘和处于严重威胁之中的哺乳动物 有 406 种 , 鸟类 593 种,爬行动物 209 种,鱼类 242 种,以及其他昆虫、蝴蝶等 67 种。在未来到 30 一 40 年中,将有 6000 种 植物在地球上消失。 由于森林的破坏,地球上原有的 500 一 1000 万生物物种中,现在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消失,预计到本世纪末, 地球上的物种将损失 1/5。同时,由于森林和草原的破坏,植被的消失,大大加速了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的进程。地球上已经沙 漠化和受其影响的地区高达 3843 万平方公里,而且每年递增 100-150 万公顷。 第五是臭氧层变薄。臭氧层可以过滤太阳紫外线, 是生命在地球上生存的保护屏障。现在人类活动释放的污染物质主要 是电冰箱、空调器、喷雾器和某些工业过程排放的氟氯短类物质, 导致臭氧层破坏。现在开发氟氯短替代物质虽然取得进展, 但是氟氯短类物质排放到高空后,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对消耗臭氧的作用有延续性现在臭氧空洞继续扩大,保护臭氧层的问 题仍未解决。 回答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关系 (2)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答:(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随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而变化的,二者的关系表现为一个历史性的发展过程。依赖阶段征服阶段协 调阶段在原始社会,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更多表现为人受制于自然。 随着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发生了转变,人类逐渐由“敬畏自然”的态度变为“征服自然”,自然成为人 类改造的对象。农业社会以后,人类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这样做虽然扩大了耕地面积,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却破坏 了森林、草原、湖面,不仅导致了水土流失、土质下降、沙漠化、盐碱化,而且进一步使生态失去平衡。工业文明的出现使得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自然界完全不再具有以往的神秘和威力,人类再也无须像中世纪那样借助于上帝的权 威来维持自己对自然的统治。 但进入 20 世纪以来,伴随着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核武器的威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并未给社会带来真正的进步, 反而使人类社会陷入了深深的不可摆脱的生态危机之中。正如恩格斯所警告的,“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 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正式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 (2)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 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 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1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为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旅游、购物、娱乐、教育、交 往等方面的需求,从 2000 年开始,我国每年规定了三个长假期,即“五一”、“国庆”和“春节”,每个假期都有 7 天,希 望能利用这三个“黄金周”,鼓励大家消费、旅游,把庞大的购买能力释放出来,借以刺激经济增长。在“黄金周”里,市场 需求旺盛,经济贸易活跃,交易额明显高于平常非假日,由此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经济景观,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假日经济。据报 载,首次实行长假的 2000 年“五一节”,全国旅游市场盛况空前,光北京的游客就达 200 多万人,各游览景区游人如织,各 宾馆旅店客房纷纷告满,商场营业额猛增,假日经济着实“火”了北京。其他各旅游景区也出现了“井喷式”的旅游高潮。上 千万的旅游者从名胜古迹和自然山水中得到了愉悦的满足,更多的劳动者在休闲中获得了轻松。假日经济成为经济生活中一道 靓丽的风景。 回答问题:从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的角度,分析假日经济现象的哲学意义。 答:(1)从社会发展看,假日经济现象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人类从最初局限于狭小生存空间的地域居民,发展到今天的世 界公民,由狭隘人群发展到具有更大拓展空间的“社会人”,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它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间人们 的精神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 (2)假日经济的出现,与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致的。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实质。社会进步不仅包括物质财富 的增进,也包括人的体力、智力和各种能力的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假日经济除了增进社会物质财富一面之外,对人的全面 发展也起着重大而积极的作用。休闲代表着一种新价值观。如果只有勤奋的工作,没有身心的放松和闲适,社会进步的程度就 是非常有限的,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本质。工业化使人变成了机器,变成流水线上的零部件。这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 人的发展,虽然与“人的依赖性”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同时由于其自身的巨大局限性又是必须加以扬弃的,最终目标就 是走向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 13、历史上每一个新社会制度的诞生到最终确立,都要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的产生也是如此。翻开资本 主义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其间经历了数百年。14、15 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就稀疏地出现了新的生产 关系的萌芽,16、17 世纪西欧诸国普遍地发展起了工场手工业。资产阶级提出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要求,最早是通过尼德 16 兰革命( 年)表现出来的。而英国革命( 年)则标志着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第一次重大政治胜利,宣 告资产阶级社会秩序诞生。此后的法国革命( 年),则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开创了资本主义更为普遍的 发展时期。然而,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最终确立下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仅以英法两国为例,便可略见一斑。英国革命发生 以后,其国内发生了数次封建残余的武装叛乱,先后折腾了 130 多年。法国也发生过三次大的复辟斗争,法兰西共和国与法兰 西帝国巅来倒去,折腾了 80 多年。但是,这些挫折和反复,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趋势。到 19 世纪中叶,资本 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终于在欧洲普遍确立下来。 回答下列问题: (1)资本主义制度为什么会最终战胜封建制度 (2)资本主义制度为什么历经曲折才最终战胜封建制度 (3)面对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答:(1)对于封建制度而言,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最终战胜封建制度,是由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性和 新事物的本质所决定的。其一,同阻碍社会前进的封建制度而言,资本主义制度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其二,资本主义制度是在封建制度的“母腹”中生长的,它克服了封建制度的消极、 腐朽的因素,吸收和发扬了封建生产方式中的积极因素,并加进了一些为封建制度所不能容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因而,它具 有封建制度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其三,在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仅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也 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因此它具有不可抗拒的必胜的强大力量。 (2)资本主义制度历经曲折才最终战胜封建制度,这是因为:其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弱到强、由不完 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从而会使其发展表现出曲折性;其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成长, 遭到了封建势力的压制、扼杀,因而要经历同衰亡着的封建制度的艰苦曲折的斗争过程,这也必然使其成长呈现出曲折性。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也是如此。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 义,是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其过程尚且如此艰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最伟大的历史变革,是公 有制代替私有制,其过程当然会更复杂,其经历的曲折必然更多。但是,从发展的眼光看,这些曲折改变不了社会主义胜利和 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发展总趋势。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和挫折,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做新生事物的促进派。 14、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建立健全“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信用是道德的基础,也 是法制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不牢固、不坚实,民主和法制就无从谈起,三个文明建设也无从谈起。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循规蹈矩的诚信经济。我们常讲的“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就是要讲诚信。如果诚信缺失,那 么就会造成市场乃至整个社会秩序的脆弱。 时下,经济领域信用缺失现象确实不少:银行滥账、呆账,农民工工资拖欠,市场伪劣假冒猖獗,工程项目暗箱操作 似乎都成了难医的痼疾。这些令人寒心的失信现象,不但损害了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且也危害了广大群众的利益,更为重要的 是还败坏了党和政府的执政、行政形象。 照道理,我们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其中就包含了很多的规章制度,应该是不会出现、至少不会大量 出现非法行为的。为什么在这些规章制度下的秩序,在非法行为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如此无能为力呢关键一条是为秩序强筋 壮骨的信用缺失得非常厉害,如果让其蔓延,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就会在无章无序中陷入混乱,走向糜烂,最后导致社会无法 运转而出现危机。 有道是:人靠良心树靠根。讲良心就是讲信用。正像树靠根吸取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器人代替劳动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