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员工管理方法的管理对策?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0次下载&&|&&总64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30积分
0人评价4页
0人评价2页
0人评价2页
0人评价4页
0人评价2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文档内容侵权
已存在相同文档
不属于经济管理类文档
源文档损坏或加密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我要评价:
价格:30积分VIP价:24积分_80后_员工的管理激励措施探讨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_80后_员工的管理激励措施探讨
&&80后_员工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思考
【内容摘要】失业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对于我国来说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充分就业是现代国家宏观经济的一项重要目标之一。我国曾有过“不存在失业”的时代,但那是被内战结束后劳动力的减少、过低的劳动生产率、计划经济体制、低工资制、城乡隔离政策等掩盖着的。随着这个时代的结束,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正确认识现阶段的失业问题?引起的失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把现阶段的失业降到一个合理的、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不仅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失业&&&&
原因&&&&&&&
影响&&&&&&
一、我国失业的现状
(一)失业的定义
&科学的界定失业的定义,是正确判断失业状况的前提。
&1、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标准,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之上,在该参加工作时间内没有工作,目前可以工作而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这里所指的仅仅是公开失业,而不包括隐蔽失业。按照这个定义,衡量是否失业,必须有4要素:①在一定年龄之上,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规定,劳动适龄人口是指15-64岁的人。②确认至少在过去的一周内已经没有工作。③目前可以工作,既有劳动的能力和可能性。④正在寻找工作,就是说,本人有工作的要求。合乎这个定义的,包括:农闲时节找不到工作的农业劳动者和没有土地的雇农;由于部门转变而失去工作的人;无力找到工作和没有工作机会的人;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和政治变动中失去工作的公务员;等等。显然,失业的考察范围,既包括城市,也包括农村。
在上述关于失业的定义中,没有包括下述两类人:一类是就业无望的劳动者,他们已经放弃寻找工作;另一类是就业不充分的人,即不能满足法定工时的工作的人。应当说,国际劳工组织对失业的定义是比较正确的。但也应当看到,它还是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失业状况。这是因为,就业无望的劳动者放弃寻找工作往往是无奈的,应当算作失业;就业不充分的人至少有一部分属于半失业状态。
&2、我国统计失业所使用的概念
我国统计局在以前不使用失业概念,而是使用“待业”概念。我国对失业的考察,至今一直把重点放在城镇,即重点考察没有土地作依托的那部分劳动力。在对城镇失业的考察中,使用了3个概念:①目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已经失业但没有登记的未统计在内;②国家统计局和劳动部调查中使用的“城镇调查失业率”;③“下岗职工”,没有作为失业看待。至于农村,我国还没有将其纳入失业的考察范围,人们使用的是另一个概念,即“农村剩余劳动力”。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岁以上,男50岁以下,女45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求职登记的人员。城镇登记失业率是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率。
鉴于上述情况,我国应对失业做出进一步的、符合国际惯例和我国国情的界定。凡是在法定的劳动年龄范围、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欲望、但因缺乏劳动的物质条件而不能进入劳动过程者,都应当如实地认定为本来意义的失业。至于由于劳动者不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在劳动力市场选择劳动岗位而引起的暂时退出劳动过程,是另一种意义的失业。
&(二) 失业的类型
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到不同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其主导因素并不完全相同。国际上一般将失业分为以下几类:(1)摩擦性失业,指由于劳动力市场功能上的缺陷造成的临时性失业,如新生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工人转换工作岗位时出现的工作中断等;(2)季节性失业,指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失业;(3)技术性失业,指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出现局部劳动力过剩而导致的失业;(4)结构性失业,指由于经济、产业结构变化以及生产形式和规模的变化,促使劳动力结构进行相应调整而导致的失业;(5)周期性失业,指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经济的周期性萎缩而导致的失业。
&据一些经济学家研究,发展中国家不仅存在着公开的失业,而且更严重的是存在着大量的非公开失业。中国由于经济体制的原因,隐性失业十分严重。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劳动力的就业政策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积累了几十年的问题立即暴露无遗。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中国的劳动力还将大量增加,所以中国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也是一个跨世纪的难题。
&(一)公开失业
从历年的统计资料看,我国城镇人口失业率在年间一直处于10%的高位。1956年开始逐年下降,在1960年~1970年间年失业率约4~5%。此后,失业率又有所回升,70年代末超过了5%。从总体上看,我国公开的失业率与其他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上。但我国较低的失业率不是真正降低,而是基于政府对就业问题特定的政策上。一是政府禁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部门的流动,一是长期以来实行的“低工资、高就业”制度。因此,城镇的公开失业率并不能反映我国的失业现状。
60年代中期到7O年代后期,由于城市知青逆流动到农村,客观上产生了以行政方式减轻城市就业压力和降低城市失业率的结果。据初步测算,此项制度安排,在那一时期每年降低失业率约为2~5个百分点。
&城镇劳动力公开失业由于城市规模和地域上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历年来,城市规模大小与失业率高低成反比。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失业率,在小城市和镇的失业率则高于平均失业率。在地域上,由于东西部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地区失业率稍低,中西部地区则稍高。
总结历年公开失业率的变动趋势,70年代末以前,年度间失业率的波动较小。改革开放后,短期性经济波动程度相对增强,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行政控制程度减弱,劳动力流量增加,年度间失业率的升降幅度加大。特别是80年代初到90年代,年度间失业率的波动常出现3~4个百分点的差幅。
近年来,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劳动就业制度的变革,公开失业率在年度间的升降幅度将会增大,同时失业率也有上升趋势。
&(二)非公开失业
非公开失业在我国具有不同的涵义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以时间标准或劳动力利用程度标准来衡量的非公开失业,意味着就业者劳动的时间低于被视为就业的时间;以收入标准衡量的非公开失业,意味着就业者所获得的收入低于被视为充分就业的最低收入额;以生产率标准衡量的非公开失业,意味着就业者的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或接近于零,即如果从生产部门撤出这一部分就业者,并不会使产出减少。
&非公开失业在我国城乡同时并存。
&城市经济部门非公开性失业的主要形式为“隐性失业”(disguised
unemploy ment)。这类失业者与一般的就业不足者(underemploy
ment)不同,他们按制度工时工作于城市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获得制度性工资和工作津贴,但其提供的劳动和服务少于正常的额定量。对一个工作单位来说,减少一定量的现职工作者并不减少经济的产出和影响行政事务的处理。城市部门的“隐性失业”率,尚无正式统计,也难以有精确的标准加以测定。据调查,1987年以来,上海市国有企业中隐性失业率达20%左右。另据对1991年实施全员劳动合同制改革试点的上海市21家企业的富余人员调查,在经过定岗定额工作后,各企业分别有10~20%的职工下岗。目前这些企业的定岗定额标准还远远低于生产设备的技术要求,如果以目前同等生产性质、技术水平和设备先进程度的外资企业雇工标准衡量,改革试点企业过剩劳动力占职工总数的20~30%。如果保守地估计(按15%隐性失业率),上海全民所有制企业内部富余劳动力至少60万人。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内部约有富余劳动力2500万人左右,它相当于城镇公开失业劳动力的4~6倍。如果把这部分隐性失业显性化,全国的平均失业率至少有10%,远远高于失业率的警戒线5%。
&此外,还有一部分停工停产的全民、集体企业。这些企业的职工没有走向市场,仍留于企业,成为一种特殊的隐性失业者。据估计这类失业者可达1000万人。
&农村经济部门劳动力的过剩是发展中国家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发展经济学中,一般把劳动投入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出量的劳动力称之为“过剩劳动力”(surpluslabour);把劳动投入的边际产出量为零的劳动力叫作“剩余劳动力”(redundant
labour)。在农村,不仅大量地存在“过剩劳动力”,而且亦大量地存在“剩余劳动力”。这里,任何一种类型的农村劳动力过剩都不明显地表现为一部分人失业。
为准确地说明农村的非公开失业率,应区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的供给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则指超过农村各产业部门所需要的农村劳动力的供给量。一般说来,农业剩余劳动力必大于农村剩余劳动力。
&&&&&1984年,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已达2.06亿人,剩余率为58.2%,90年代已超过2.8亿人,剩余率已在70%左右。1984年农村剩余劳动力为1.1亿人,剩余率为30.2%,90年代已达到2亿人,剩余率在41%以上。
另据某宏观资料测算,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1989年为1.5亿人,1990年为1.97亿人,1995年为2.15亿人,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将超过2.33亿人。这一测算与估算结果基本一致。如果把公开失业和非公开失业的全国社会劳动力实际失业率进行估算,1990年我国社会劳动力实际失业率为
33.5%,闲置
1/4的劳动力资源。闲置的劳动力资源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如果按每个劳动力年粮食消费量300斤计算,那么每年就会多消费粮食600多亿斤,我国每年粮食产量的增加就会全部被抵消,当然这还不包括新增人口对粮食的消费。如果按人均占有粮食量的变化来看,我国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二、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1、我国的失业现象同资源状况和生产力发展的程度有直接的关系。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而目前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又比较低,为增加就业创造条件的能力较低。因此,我国在现阶段存在较多的失业是正常的。
&2、我国按其客观必然性早就存在失业,不过被过去的体制和经济政策掩盖了。我国过去只有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种形式,实行每个人都给一个“饭碗”的政策和城乡隔离政策。凡有城镇户口的劳动者,政府都给分配一份工作,从而依托于一个企业或单位;凡属农村户口的劳动者,都可以而且只能依托于土地和集体经济组织。这种做法表面看来不存在失业,但它是以牺牲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低工资、隐性失业、保持城乡差别为代价的、一方面,在城市里,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另一方面,不准农民到城里挣饭吃。但是,一旦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一旦采取市场经济形式,一旦打破了资产大锅饭,一旦拆除城乡之间的壁垒,原有的就业政策就难以继续实行了;超过企业时间需要的过多的劳动力,以及不适合企业技术要求的劳动力,就必需精简下来。这样,隐性的失业就显性化或公开化了。表面看起来,失业的增加是改革的结果,实际上,改革不过是按经济规律办事罢了。
&3、我国的失业现象同样是劳动者和劳动的客观条件相分离的表现。如前所说,失业的制度原因是劳动者和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分离。如果没有这种分离,就只会表现为劳动时间的普遍减少。从概念本身来说,在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和劳动的客观条件是直接统一的,不存在失业的问题。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公有制还是初级形态的公有制。
&4、国有企业效益差是导致失业增加的原因之一。国有企业大面积、高额度亏损,是我国经济的一个严重问题。这样迫使政府不得不对一部分企业实施兼并、破产的政策;政府和企业也提出了减员增效的要求。其结果,必然导致相关企业一部分职工的下岗,如果短时间得不到安置,就会处于失业状态。国有企业效益差,并不仅仅是人员过多造成的;但既然已经发生了严重的亏损,一部分职工的失业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5、农民进城打工是造成城镇失业增加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改革开发以来,进城打工的农民逐年增加。劳动力的这种流动是单向的,对城市来说,劳动力只进不出,势必扩大城市劳动大军的基数,加大城市就业的压力。特别是,乡下的农民比城市居民更能适应简单、繁重、艰苦的劳动,而对工资的要求不高,因而在有些职业中有较强的竞争力;许多城市居民也不愿意从事脏累的和不体面的工作,就业的领域变的相对狭窄。这样,就会必然加剧城市劳动者的失业。由此造成的城市劳动者的失业,不过是一部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把城市的劳动力置换出来而已。
&总之,我国失业的增加,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既有生产力方面的原因,又有生产关系方面的原因;既有劳动力供给方面的原因,又有劳动力需求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失业现象是在改革中大量出现的,但失业的根源不是改革。[2]
& 在任何社会形态下,失业人口对于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影响更为巨大和深远。它主要表现为:①高水平失业的存在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停滞;②失业的大量存在必然降低失业者的生活水平,影响失业人口素质的提高;③失业的长期存在会影响社会稳定,危害人民生活;④失业人口的大量存在是对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思考
&失业与再就业问题,失业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不仅是现实现的紧迫问题,也是长远的战略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广大职工的生活和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的形象。解决就业问题也不能只片面地强调劳动力的安置,要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在三者关系的为大前提,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失业问题是中国经济腾飞所要面临的严峻现实,实施再就业工程刻不容缓。我们在面对于21世纪,发展经济时,应当充分注意失业问题带给我们的影响,必须采取多种政策措施缓解失业问题。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具体有以下几点对策:
&1、降低人口增长速度,减少劳动力供给。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每年的人口增加量还是相当庞大的,因此,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应常抓不懈。我们要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率。尽快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门槛之一“人口零增长”。
&2、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促进企业投资扩大就业,通过深化改革,充分挖掘潜力、确保每年经济增长速度在7%—8%,就可以为社会新创造2000万个非农就业岗位。
&3、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扩大就业渠道。根据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而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按照1997年的资料测算,我国第三产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可吸纳700万人就业。此外,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广开就业渠道的有效措施之一。非公有制经济事实上已成为我国就业的一个主要增长点。
&4、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在吸纳农业劳动力就业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和潜力,国家应当在政策、资金、技术和环保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不污染,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乡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结合起来,扩大农村就业空间。
&5、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研究表明,城镇化进程最终会增加城镇就业岗位。适度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不仅不会过多地挤占城镇的就业岗位,而且会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的主要不是原有城镇劳动者的就业岗位,而是新增的就业岗位,解决农民进城的关键,应是加快城镇产业化发展。
&6、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一般是侧重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的资本有机构成低,等量资本吸收的劳动力相对要多,而且中小企业还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灵活多样的特点,在扩充就业门路、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具有大中型企业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国家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对于某些辅助性行业,应提高中小企业的比重,以增强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
&7、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就学替代和延迟一批新增劳动力就业,既缓解就业压力,又提高了人力资本含量。除通过改革教育体制,使正规大中专院校扩大招生外,国家还可以通过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以及制定有关政策,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给大批适龄青年提供更多的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机会。
&8、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进行过多次改革,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覆盖面不广,保险程度低;征缴率不高,不按时交纳;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混在一起等,不足以承受巨大的失业压力。因此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其覆盖面扩大到所有城镇劳动者,特别要完善失业保险体系,建立范围覆盖全部职工,费用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合理负担,失业救济与再就业紧密结合,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失业保险制度,同时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使城镇失业人员真正享受到失业保险金,化解消极因素,促进失业者再就业。
&9、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项目的投资和建设。加快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筹备南水北调工程,发展绿色工业和绿色农业,充分利用发达国家提供的可持续发展援助项目,将大量失业劳动力转化为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沙漠的生态大军,同时扩大国际劳务输出,利用多种渠道,充分扩大就业面。
10、重新振兴国有企业。对有市场需求的产业和企业,特别是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国家要加强对其技术改造的力度,扩大企业筹、融资渠道,在投资、贷款和技术设备引进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同时加强企业制度改革和管理,使其具有自我创新能力,逐步恢复生机和活力,以此促进再就业。
&11、加强对失业问题的宏观调控与管理。适当调控下岗职工规模,加强对国有企业提前退休人员量的控制。针对不同失业群体,要对症下药制定不同的对策。对下岗职工中一部分年龄偏大的群体,应采取倾斜政策,如多分流少下岗,组织他们转岗从事商品零售、餐饮业、社区服务,民间组织,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兴未艾的事业。
&十五大报告提出:“随着企业改革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是难以避免的。这会给一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但是从根本上说,有利于经济发展,符合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党和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依靠社会会各方面的力量,关心和安排好下岗职工的生活,搞好职业培训,拓宽就业门路,推进再就业工程。广大职工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努力适应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这表明,再就业问题已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实施再就业工程,大大减缓了中国的失业压力:⑴再就业工程是综合运用政策扶持和种就业服务手段,促进失业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帮助企业妥善安置和分流富余职工的社会系统工程。实施再就业工程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劳动者安置相结合,为市场就业中的困难群体人员提供重点就业服务,并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鼓励失业职工、富余职工积极参加转业训练和转岗培训,支持企业开展培训活动,支员社会力量利用多种形式提高失业职工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训所需费用以自筹用以自筹为让,不足时可用失业保险金的转业训练费予以补;⑵鼓励、扶持企业和社会对失业职工和富余职工进行开发性的安置。凡兴办第三产业安置失业职工和富余职工达到一定比例的,可享受劳服企业的优惠政策;确需扶持的,经劳动部门核准可借给一定数量的失业保险金,作为启动资金或流动资金,必要时可运用适量失业保险金作为企业向银行贷款的贴;⑶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失业职工和富余职工,凡招用失业职工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将其应享受的失业救济金作为工资性补贴,一次付给用人单位。凡招用富余职工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由富余职工的原单位按规定支付给用人单位安置费,支持企业组织富余职工到乡镇企业或其他联营企业从事生产经营和劳务工作;⑷大力支持失业职工和富余职工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对所需的场地、摊位、设施、能源等,应与有关部门协调,统筹规划,作好安排。对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的失业职工,可将其失业救济金一次付给本人,作为开办资金;对自谋职业的富余职工,由企业按规定支付安置费,并解除劳动关系;⑸要支持企业主管部门对富余职工进行行业、企业间的调剂工作,协助办理有关手续,并提供相应的就业指导、信息和咨询等服务;大力兴办劳服企业和生产自救基地。对劳服企业及自办,联办等多种形式的生产自救基地,安置富余职工达到一定比例的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创办和发展生产自救基地所需资金,应采取多方筹集和劳动积累相结合,必要时可用失业保险金中的生产自救费适当补助,保证实施再就业工程所需经费。根据工作需要,可在失业保险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的专项费用于再就业。要积极争取财政专项经费和银行专项贷款,努力吸收社会的闲散资金。实施再就业工程的经费要统筹安排,合理使用,提高资金利用率。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审批手续,加强监督检查。当前,要切实加强失业保险基金的足额收缴和管理工作,对拒缴和挪用保险基金的要依法予以解决;⑺要把实施再就业工程作为当前配合企业深化改革、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予以高度重视,认真规划部署。要学习借鉴辽宁省的作法,建立由政府领导挂帅、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体制,落实目标责任制。各地劳动部门要加强领导,充实工作队伍,落实有关政策,保证资金投入,认真做发组织实施工作;⑻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工作计划、任务目标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虽然,在再就业问题上,多方面仍在努力,创造尽可能多的再就业机会,但是仍然存在许多困难。以后的再就业形势很不乐观。进入WTO以来,企业将面临冲击,加大了再就业的难度,在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各个环节上,很多方面不尽人意。例如虽然建立了劳动力市场,但规模和管理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管理上还需进一步科学化、法制化;政府出台的有关再就业的一系列方针、办法,应贯彻到底,尤其是监管力度要加大;职业技术培训的社会化还要提高;企业,特别是非国有的用工行为尚有待进一步规范,以保护就业人员的劳动权利。
&实施再就业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第一,实施再就业工程保障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维护了职工的基本权益;第二,再就业工程采取的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拓宽就业渠道和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措施,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第三,通过再就业工程逐步减轻国有企业的冗员包袱,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前提和条件;第四,再就业工程通过“三条保障线”相互衔接和相互补充,形成了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最终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政府工作的根本任务。为了更好地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对失业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将有助于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进行。
&一个完整的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减轻下岗和失业带来的打击,使他们的基本生活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得到保障,不致于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改进居民的预期,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从而有利于剌激消费和投资,特别是失业人员,失业者保险可以帮助他们调整自身的技能使他们重新适应市场,得到再就业的机会。
& 总之,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又是一个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就业压力将伴随新世纪前半叶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要引起政府各部门的记度重视,并确立长期的思想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失业给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这是我的自考毕业论文>>
①吕学静:《各国失业保险与再就业》[M]&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月10月
②章辉美[.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湖南出版社,2004,5.
③胡鞍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J],载〈〈改革〉〉2001年1期
参考文献:
[1] &&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现状与对策&&,网文经济在线
&&领导干部社会保障知识读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
[3]蒲晓红.我国失业现象的长期性和严峻性[J].经济体制改革,2001,(1).
[4] 章辉美[.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湖南出版社,2004,5.
[5]张车伟(2003):《失业率定义的国际比较及中国城镇失业率》,《世界经济》,第5期。
下面附上本论文的目录:
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思考
一 、我国失业的现状
(一)失业定义
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
2 我国统计失业所使用的概念
(二)失业的类型
失业的类型:
①摩擦性失业&
②季节性失业
③技术性失业
④结构性失业&&&&&&&&&&&&&&&&&&&&&&&&&&&&&&&
⑤周期性失业
(三)失业的现状
1、公开失业
2、非公开失业
二、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我国的失业现象同资源状况和生产力发展的程度有直接的关系
我国按其客观必然性早就存在失业,不过被过去的体制和经济政策掩盖了
3 我国的失业现象同样是劳动者和劳动的客观条件相分离的表现
4 国有企业效益差是导致失业增加的原因之一
5 农民进城打工是造成城镇失业增加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二)失业对社会的影响
①高水平失业的存在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停滞;
②失业的大量存在必然降低失业者的生活水平,影响失业人口素质的提高;
③失业的长期存在会影响社会稳定,危害人民生活;
④失业人口的大量存在是对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解决我国失业问题对策思考
&1 降低人口增长速度,减少劳动力供给
&2 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内需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扩大就业渠道
&4 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5 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6 发展中小企业
&7 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8&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9&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项目的投资和建设
10 重新振兴国有企业
11 加强对失业问题的宏观调控与管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员工漏工序原因对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