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文化典故下载为何保密比较强??

【图文】道教与中国文化(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道教与中国文化(传)
&&宗教,文学,大学课件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中国道教文化汇编6-神仙谱系
我的图书馆
中国道教文化汇编6-神仙谱系
三清&  《云笈七签》卷六:《三洞并序》云:"三清者,言三清净土无诸染秽,其中宫主,万绪千端,结气凝云,因机化现,不可穷也。"①据此,"三清"既指天神所居之三处胜境,即玉清圣境(在清微天)、上清真境(在禹余天)、太清仙境(在大赤天),合称三清境;又指分别居住在上述三清境的三位至高神,即元始天尊(也称玉清大帝)、灵宝天尊(也称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等)、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混元老君、降生大帝、太清大帝等)。  "三清"之称始于六朝,开始仅指"三清境"。"三清"之作为道教尊神,是伴随着道教三洞经书说逐步形成的。《道教义枢》卷二云:"但知洞真法天宝君住玉清境,洞玄法灵宝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宝君住太清境。故《太上苍元上录经》云:  三清者,玉清、上清、太清也。"《九天生神章经》称:"天宝君者则大洞之尊神。注曰:'天宝君玉清元始天尊也。'灵宝君者则洞玄之尊神,注曰:'灵宝君上清天尊也。'神宝君者则洞神之尊神,注曰:'神宝君太清天尊也。'②但此"三宝尊神"开始并非"三清尊神",按唐武宗时(841~846)的道教神灵排列,先为元始天尊,太上大道玉晨君,太上老君(即三清尊神),其后为"玉清大有天宝君,上清妙玄灵宝君,太清太极神宝君三宝尊神"。③另《业报经》《应化经》并云:"天尊曰:吾以道气,化育群方,从劫到劫,因时立化。吾以龙汉元年号无形天尊亦名天宝君,化在玉清境,说洞真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圣,大乘之道也。……吾以延康元年号元始天尊亦名灵宝君,化在上清境,说洞玄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吾以赤明之年号梵形天尊亦名神宝君,化在太清境,说洞神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④还有《元始上真众仙记》称: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元圣母所治。  中宫太上真人,金阙老君所治。下宫九天真皇,三天真王所治。"这些不同派别的不同解释,虽有差异,但都促成了"三清尊神"的最终定型。唐《老君圣纪》称:"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宫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天之上也。"⑤南宋金允中在探讨与总结以上三清、三宝、三洞之间的关系后,认为:"三尊之号在经中只称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其别号则曰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以三境之名而称之则曰玉清、上清、太清;以三洞之书而名之则曰洞真、洞玄、洞神。"⑥在"三清尊神"中,以太上老君出现最早。东汉末五斗米道成立时,即以太上老君为至高神。至东晋上清、灵宝派出,其《上清》、《灵宝》经中,始相继出现元始天王、元始天尊、太上玉晨大道君、太上大道君等新的至高神。鉴于各派新出现众多神灵,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企图予以系统化,其中"三清尊神"的雏形已基本确立。在此前后,诸书在言及三清尊神时,又有种种不同说法。如说:"道不可无师尊,教不可无宗主,故老君师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⑦"说经教主元始天尊,抱送玉帝道君(灵宝)天尊,流演圣教降生(道德)天尊"。⑧"元始乃道中之祖为灵宝祖师,道君乃法中之祖为宗师,老君乃教中之祖为真师。"⑨若从它们出现之先后为序,先为"老君",次为"元始",后为"道君"。此外,五代闽主供奉"三清"为宝皇大帝、天尊、老君。AB元始天尊居"三清尊神"之首,在宫观"三清殿"里居中。其名最早为元始天王,晋葛洪《枕中书》云:"昔二仪未分,溟涬鸿濛,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虽然道书中有将元始天王与元始天尊当作两位尊神,但正如宋代道士宁全真所说,元始天尊者"故称云元始天王者是也"。AC《云笈七签》卷一百一,撰列诸尊神传纪,亦首列《元始天王纪》,可见宋时已当作一位尊神了。南朝梁陶弘景撰《真灵位业图》,共分七个神阶,元始天尊列为第一神阶的中位,《隋书·经籍志》也载:"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道书认为:"玉清元始天尊也,本玄一之气,凝结至高曰天,上有主宰谓之帝,道居帝之先,故为元始。"AD唐末道士杜光庭于广明二年(881)进《三界混元图》于朝,其中叙曰"天尊者极道之宗元,挺生自然,消则为气,息则为形,不无不有,非色非空,不终不始,永存绵绵。居上境为万天之元,居中境为万化之根,居下境为万化之尊,无名可宗,强名曰天尊,盖世人尊之如天,仰之则弥高,攀之则无阶,杳杳冥冥……生万物而不为主宰,御万化而不为言,至尊、至极,故曰天尊也。"AE《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元始天王纪》云:"元始天王禀天自然之胤,结形未沌之霞,托体虚生之胎,生乎空洞之际。时玄景未分,天光冥远,浩漫太虚,积七千余劫,天朗气清,二晖缰络,玄云紫盖映其首,六气之电翼其真……进登金阙,受号玉清紫虚高上元皇太上大道君……元皇位在玉清,掌括上皇高帝之真。"总之,从两晋到南北朝时,元始天尊已逐步驾临于太上老君之上,成为道教第一位至高神。  灵宝天尊居"三清尊神"第二位。南北朝时《上清》《灵宝》经相继出现太上玉晨大道君、太上大道君。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列第二神阶中位,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云笈七签》卷一百一的《太上道君纪》《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大道君纪》所记略同,但又稍有差异。  据《灵宝略纪》称:"太上大道君以开皇元年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寄孕于洪氏之胞,凝神琼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诞于其国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侧,名曰器度字上开元,及其长乃启悟道真,期心高道,坐于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元始乃与道君游履十方,宣布法缘,既毕,然后以法委付道君,则赐道君太上之号,道君即为广宣经箓,传乎万世。"AF又据《洞渊集》称:"玉晨道君者,乃大道之化身也。言其有不可以随迎,谓其无复存乎恍惚,所以不有而有,不无而无,视之无象,听之无声,于妙有妙无之间大道存焉。道君即审道之本,洞道之元,为道之气,即师事元始天尊,称受道弟子焉。犹是老君禀而师之矣!居上清真境禹余天中,降金科宝箓、三洞仙经,付经师郁罗翘真人,传教于万国焉!"AG上清、灵宝派新造作的太上道君,依然以"道"为根,体现了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的思想。后之灵宝天尊即由太上大道君衍化而来。  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原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东汉明帝、章帝之际(58~88),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浊清之未分。"将老子神化为先天地之神物,并与"道"相等同。顺帝时(126~144)张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为教主。据传张陵在传教布道时作的《老子想尔注》称:"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AH首次在道书中出现了太上老君的名号。至魏晋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显。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断佛、道两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据道书称,当时太上老君曾遣使显灵。时过一月,武帝即又下诏曰:"至道弘深,混成无际,体包空有,理极幽玄。……今可立通道观于都城……并宜弘阐,一以贯之。"AI说明当时已经开始利用太上老君干预朝政了。  至唐,太上老君之威灵更盛。他不仅被奉为李唐王朝的始祖,帮助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据称当武则天篡夺李唐王朝后,又显灵降世,谓"武后不可革命",AJ"不得辄立异姓。  ……武后亦终惧此言,不敢立武三思"。AK因此,天宝年间,玄宗最后为他上"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尊号。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加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虽然历代帝王和民间传统都奉太上老君为道教始祖,但在道教三清尊神中仍居第三位。  注: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ACADAEAFAGAJAK《道藏》第22册32~33页,第6册464~465页,第9册470页,第22册32~33页,第25册340页,第31册478页,第18册5页,第3册527页,第30册731页,第30册730页,第6册464~465页,第31册478页,第22册14~15页,第23册836页,第17册792页,第17册85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AB《资治通鉴》第19册9202页,中华书局,1956年  AH《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AI《周书》第1册85页,中华书局,1971年&&&&四御&  四御是仅次于三清尊神的主宰天地万物的四位天帝。即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和后土皇地祇。  四御中最受崇拜的是玉皇大帝,又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为道教所奉的总执天道的大神,位居三清之后的四御之首。  "玉皇"之名,首见于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它在所列神谱第一中位"玉清元始天尊"之下,列"玉皇道君",位居右位第十一;又列"高上玉帝",位居右位第十九。《三洞珠囊》卷二引南朝陈马枢《道学传》第七云:"陆修静……初至九江,九江王问道佛缘失同异,先生(指陆修静)答:在佛为留秦,在道为玉皇,斯亦殊途一致耳!"①留秦即梵文krakucchanda音译拘留秦,一译拘留孙,为部派佛教以后所称过去的七佛之一,这里将道教的"玉皇"与佛教的"留秦"相类比,表明玉皇在道教神系中的地位是不低的。《道学传》谓此言出自陆修静之口,是否如此,已难考证,至少证明南朝陈时道教神系中确有地位不低的玉皇。唐史崇等编《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径称玉皇天尊是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之别号或三世之一,其《明天尊第二》引《天师请问经》云:  "道为最尊,常在三清,出诸天上,以是义故,故号天尊。或号玉帝,或号高皇,随顺一切也。"②又引《灵宝斋仪》云:  "过去高上玉皇天尊,未来太极天尊,见(现)在元始天尊。"③又引《宝玄经》称天尊有十号,"一号自然,二号无极……九号玉皇,十号陛下。"④《云笈七签》亦有类似说法,其卷三《道教本始部·道教三洞宗元》云:"三代天尊者,过去元始天尊,见在太上玉皇天尊,未来金阙玉晨天尊。……三代天尊亦有十号,一曰自然,二曰无极,……九曰玉皇,十曰陛下。"⑤以上说法,皆出于南北朝至唐代。唐诗人李白、杜甫、韦应物、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亦多有吟咏玉皇之句。如韦应物《学仙二首》诗,其一云:"昔有道士求神仙,灵真下试心确然。千钧巨石一发悬,卧之石下十三年。存道亡身一试过,名奏玉皇乃升天。云气冉冉渐不见,留语弟子但精坚"。⑥白居易《梦仙》云诗:"人有梦仙者,梦身升上清。……  须臾群仙来,相引朝玉京。安期羡门辈,列侍如公卿。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致诚,帝言汝仙才,努力勿自轻。却后十五年,期汝不死庭。再拜受斯言,既寤喜且惊。……"⑦在诗人们笔下,玉皇大帝是神仙世界的最高神,得道成仙者都须向它朝拜,群仙犹如世上皇帝之公卿,皆列班随侍其左右。  两宋崇道,对玉帝的尊崇尤甚。宋真宗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一月丙申,亲祀玉皇于朝元殿"。⑧七年九月"辛卯,尊上玉皇圣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⑨徽宗于"政和六年(1116)九月朔,复奉玉册、玉宝,上玉帝尊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AB道教亦为之编写经书,制定斋仪。《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卷上有玉皇修道证果的故事。略云:古有光严妙乐国王无嗣,其皇后梦见太上道君抱一婴儿与之,觉而有孕,生为王子。后嗣位有道,复舍国入山修行,历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顿悟大乘正宗,又经亿劫,始证玉帝。AC南宋宁全真授、王契真纂之《上清灵宝大法》曰:"昊天上帝,诸天之帝,仙真之王,圣尊之主。掌万天升降之权,司群品生成之机。三洞四辅禁经之标格,大梵至妙无为之神威,乃三界万神、三洞仙真之上帝君也。……以形象言之谓之天,以主宰言之谓之帝,故曰玉真天帝玄穹至圣玉皇大帝。"AD尽管其地位如此崇高,但仍不超过最高神--三清。在道教经书中,它总是作为元始天尊的僚属聆听讲经(如《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所示),在斋醮请神仪式中,也只有在奏请三清之后才被请到。  道教的如此安排,曾遭到儒家学者们的非议。朱熹说:  "道家之徒欲仿其(指佛教--引者注)所为,遂尊老子为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而昊天上帝反坐其下,悖戾僭逆,莫此为甚!"AE面对儒家的批评,道士们曾作过许多解释。《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注·玉帝尊次考》云:"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道家先三清者,先虚无而后妙有,所谓无极而太极,非有尊卑之殊。"AF林灵真所编的《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醮神时先列三清,后列四御的安排作了具体解释,曰:  "醮坛即醮筵也。中间高设三清座,……又设七御座(七御座之首为玉皇)……盖玉清为教门之尊,昊天为三界之尊,各居一列,各全其尊故也。"AG意思是说,醮坛中间是两列神位,是两个首席,并无尊卑之别。  次为中天紫微北极大帝,传为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之神。据《上清灵宝大法》卷十称:"北极大帝则紫微垣中有大帝座是也。按《天文志》,南极入地三十六度,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天形倚侧,半出地上,半还地中,万星万气悉皆左旋,南北极为之枢纽,惟此不动,故天得以转也。世人望之在北,而实居中天,为万星之宗主,三界之亚君,次于昊天,上应元气是谓北极紫微大帝也。"  三为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传为协助玉皇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统御诸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神。"天皇大帝乃北极帝座之左有星四座,其形联缀微曲如钩,是名勾陈,其下有大星正居其中,是为天皇大帝也。其总万星为普天星辰宿曜之帝,位同北极,而北极却为枢纽,而天皇亦随天而转,上应始气,三气之下,万天之上,三界之中,莫不尊于此三帝。"AH四为后土皇地祇,传为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后土"之称始于春秋,"土正曰后土,……  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AI"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AJ古代奉祀为男像,唐武则天前已为女像。宋真宗潘皇后在嵩山建殿,奉后土玄天大圣后像。并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诰封"后土皇地祇"。AK徽宗政和六年(1116)上徽号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LB自是以后,后土皆为女像。  四御又有另一不同解释,称之为"四极大帝",北方曰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方曰南极长生大帝总御万灵,西方曰太极天皇大帝总御万神,东方曰东极青华大帝总御万类。四御的出现,大概不早于宋。《修真十书》卷七《丹诀歌》曰:  "九九道至成真日,三清四御朝天节。"《道藏辑要》柳守元《三坛圆满天仙大戒略说》"赖我三清道祖,玉帝至尊,五老四御,九极十华以及古圣高真递传妙道"。从这两条资料对于四御的不同排列,可看到"四御"内涵确有两种解释,《丹诀歌》将三清与四御相连,此四御即为以玉皇大帝为首的四位天帝;柳守元将五老与四御相连,则四御即为四极大帝。不过前说更为普遍,为道教塑造神像和斋醮中普遍采用。  注:  ①②③④⑤ACADAFAGAH《道藏》第25册305页,第24册724页,第24册762页,第24册762页,第22册14页,第1册717页,第30册730页,第34册632页,第7册28页,第30册731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⑥⑦《全唐诗》第6册2001页,第13册4655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⑧⑨ABLB《宋史》第1册152页,第1册157页,第8册2543页,第8册2543页,中华书局,1977年  AE《朱子语类》第8册3005页,中华书局,1986年  AIAJ《十三经注疏》下册页,上册页,中华书局,1980年  AK《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后土皇地祇》&&五老君&  五老君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五位天神: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君(简称青灵始老苍帝君),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君(简称丹灵真老赤帝君),中央玉宝元灵元老君(简称元灵元老黄帝君),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君(简称皓灵皇老白帝君),北方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君(简称五灵玄老黑帝君)。①此五位天神,盖源于古之"五帝"传说。战国成书的《周礼·天官·大宰》云:"祀五帝"。唐贾公彦疏云:"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弩,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贾疏实据两汉纬书,《河图》云:"东方青帝灵威仰,木帝也;南方赤帝赤熛怒,火帝也;中央黄帝含枢纽,土帝也;西方白帝白招拒,金帝也;北方黑帝叶光纪,水帝也"。②《诗含神雾》等有类似记载。由此可见经学家以纬解经之真面。  道教出现后,对纬书之五帝略加修饰而成五方五老。南朝宋前所出之《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卷上云:"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号曰苍帝,姓阎讳开明,字灵威仰。头戴青精玉冠,衣九气青羽衣。常驾苍龙,建鹑旗,从神甲乙,官将九十万人。……上导九天之和气,下引九泉之流芳,养二仪以长存,护阴阳以永昌";"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号曰赤帝,姓洞浮,讳极炎,字赤熛弩。头戴赤精玉冠,衣三气丹羽飞衣。常驾丹龙,建朱旗,从神丙丁,官将三十万人。  ……上导泰清玄元之灵化,下和三气之陶镕,令万物之永存,运天精之南夏";"中央玉宝元灵元老,号曰黄帝,姓通班,讳元氏,字含枢纽。头戴黄精玉冠,衣五色飞衣。常驾黄龙,建黄旗,从神戊己,官将十二万人,……上等自然之和,下旋五土之灵,天地守以不亏,阴阳用之不倾";"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号曰白帝,姓上金,讳昌开,字曜魄宝,一字白招拒。头戴白精玉冠,衣白羽飞衣。常驾白龙,建素旗,从神庚辛,官将七十万人。……上导洪精于上天,下和众生于灵衢";"北方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号曰黑帝,姓黑节,讳灵会,字隐侯局,一字叶光纪。头戴玄精玉冠,衣玄羽飞衣。  常驾黑龙,建皂旗,从神壬癸,官将五十万人。……上导五帝之流气,下拯生生之众和,护二仪而不倾,保群命以永安。"③《五符本行经》也作了类似的叙述,并云:"五老帝君皆天真自然之神,故曰元始五老,非后学而成真者。"④道书称,有"赤书玉篇真文"五篇,由此五老君掌管。  南宋道教学者金允中在论述五老君的存在时,以道教气说加以解释。他说:"五老上帝者,五气之根宗,五行之本始也。及其见于天文者,则为五星,或为五帝座。……凝质具体,遂为五岳,……是为五岳之帝。……下至于物,为金木水火土,于事为帝,于人为五脏,皆此五气也"。⑤故"以理言之,莫若随五气之所寓而称,在天中则称五老上帝,在天文则称五帝座及五方五星,在神灵则称五方五帝,在山岳则称五岳圣帝,在人身则称五脏神君,岂不通理而易行。"⑥  注:  ①此处所记全名见《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简称见《太上洞玄灵宝五帝醮祭招真玉诀》  ②《重修纬书集成》卷六第166页,日本明德出版社,昭和53年  ③④⑤⑥《道藏》第1册784~785页,第2册208页,第31册617页,61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五星七曜星君&  道教崇奉的七位星神。指日、月及五星。五星为岁星(木星)、荧惑星(火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镇星(土星)。五星又称五曜,和日、月合称七曜,尊之为星君。  日、月及五星之崇拜,起源很古。西汉以前,雍州即有专门祭祀它们的祠庙。《史记·封禅书》曰:"雍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之属,百有余庙"。①两汉时,多据星象以占验人事。现存纬书辑文中,即多以日、月、五星运行之位置及表露之颜色等,以预言人事之吉凶。道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给以姓氏、服色,赋予威权职掌,使之具有完全的拟人神(Anthropomor NphicGod)表征而崇拜之。道教以日为大明之神,称为日宫太丹炎光郁明太阳帝君,或称日宫太阳帝君孝道仙王,作男像,以金色太阳为饰。以月为夜明之神,称名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女像,以白色月光为饰。《玄门宝海经》曰:"阳精为日,阴精为月,分日、月之精为星辰。"②《云笈七签》卷二十四《总说星》云:  "五星者,是日月之灵根,天胎之五藏,天地赖以综气,日月系之而明。东方岁星真皇君,名澄澜,字清凝。……南方荧惑真皇君,姓皓空,讳维淳,(字)散融。……(西方)太白真皇君,姓皓空,名德标。……(北方)辰星真皇君,名启咺,字积原。……(中央)镇星真皇君,名藏睦,字躭延。"③此名目又见于《太上五星七元空常诀》及《太上飞步五星经》等书中。  《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经》则径直以木、金、火、水、土称五星君,并对其服饰、职掌作了如下描述:"东方木德真君,主发生万物,变惨为舒。如世人运气逢遇,多有福庆,宜弘善以迎之。其真君戴星冠,蹑朱履,衣青霞寿鹤之衣,手执玉简,悬七星金剑,垂白玉环佩";"西方金德真君,主就敛万物,告成功肃。如世人运气逢遇,多有灾怪刑狱之咎"(服饰略);"南方火德星君,主长养万物,烛幽洞微。如世人运气逢遇,多有灾厄疾病之尤,宜弘善以迎之"(服饰略);"北方水德真君,通利万物,含真娠灵,如世人运气逢遇,多有灾滞劾掠之苦。宜弘善以迎之"(服饰略);"中央土德真君,主四时广育万类,成功不愆。如世人运气逢遇,多有忧塞刑律之厄,宜弘善以迎之"(服饰略)。④《太上洞神五星诸宿日月混常经》又将五星和儒家五常相配,得出十分吉祥的结论。  略云:"木,岁星之精,其性仁,……有所求者,但以心事白之,无不从允";"火,荧惑之精,其性礼,……好人求心事,俯对以礼,是人皆得从志";"土,镇星之精,其性信,……  遇者子孙富贵,钱财日自资(滋)长";"金,太白之精,其性义,……识者求之,无不称遂";"水,辰星之精,其性智,……识者求之,以文书术数授与人"。⑤又谓"日者,太阳之精,……有遇者,必得仙术"。"月者,太阴之精,……所求皆得,有所得者即是度世不死之术。"⑥  注:  ①《史记》第4册1375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②③④⑤⑥《道藏》第22册178页,180页,第1册870~871页,第11册429页,430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北斗七星君&  北斗七星君是道教崇奉的七位星神,即北斗七星。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对北斗七星的观察早有记录,但七星之名最完整的记载,始见于汉代纬书。最初有两种名称,一为《春秋运斗枢》所记。曰:"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玑,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标,合而为斗。"①道教形成后,以北斗为天神加以崇拜,并对之作种种神学解释。  《云笈七签》卷二十四《总说星》曰:七星第一星"名曰天枢,魂神斗次;第二星名曰天璇,魂神斗次行;第三星名曰天机,魄精斗次行;第四星名曰天权,魄精斗次行;第五星名曰玉衡,魄灵斗次行;第六星名曰闿阳,魄灵斗次行;第七星名曰摇光"。②同时又称北斗有九星,为九皇之神,谓"北斗九星,七见(现)二隐"。《云笈七签》卷二十四《北斗九星职位总主》云:"《黄老经》曰:北斗第一天枢星,则阳明星之魂神也;第二天璇星,则阴精星之魂神也;第三天机星,则真人星之魄精也;第四天权星,则玄冥星之魄精也;第五玉衡星,则丹元星之魄灵也;第六闿阳星,则北极星之魄灵也;第七摇光星,则天关星之魂大明也。"(下第八、九星略)③其后又引《河图宝录》叙述九星之姓讳及职掌。以上《云笈七签》所述北斗七星之名,即据纬书《春秋运斗枢》。二为《洛书》所记。它除记上述七名外,又记有另外七个名称,曰:"开阳重宝,故置辅翼,易斗中曰北斗:第一曰破军,第二曰武曲,第三曰廉贞,第四曰文曲,第五曰禄存,第六曰巨门,第七曰贪狼。"④另一批道书则据此以述北斗七星,只把次序作了颠倒。如《北斗治法武威经》所云:第一天枢,名魁,字贪狼,第二天任,名?,字巨门,第三天柱,名?,字禄存,第四天心,名?,字文曲,第五天禽,名?,字廉贞,第六天辅,名?,字武曲,第七天冲,名魒,字破军,……"并各有具体职掌。⑤《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等,亦称"贪狼"、"巨门"等为北斗七星之名,并有紫光夫人感莲花化生北斗七星的故事流布民间。  略云:龙汉时有一国王名周御,其妃名紫光夫人。某日,夫人于莲池中沐浴,忽感莲花九朵化生九子。长为天皇大帝,次子为紫微大帝,其余七子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七星。"二长帝君居紫微垣太虚宫中勾陈之位。"  "紫光夫人亦号北斗九真圣德天后,道身玄天大圣真后,……  庆华紫光赤帝。"⑥即他书所称之斗姆元君。《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及《上清灵宝大法》卷三十九等,即据此称北斗七星为:北斗阳明贪狼星君,北斗阴精巨门星君,北斗真人禄存星君,北斗玄冥文曲星君,北斗丹元廉贞星君,北斗北极武曲星君,北斗天关破军星君。再加八、九二星,为九皇星君。⑦古代很重视北斗七星的作用。《史记·天官书》说:"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⑧所谓"七政",据《索隐》引《尚书大传》,指: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即是说,自然界天地的运转、四时的变化、五行的分布,以及人间世事吉凶否泰皆由北斗七星所决定。其后的纬书更对此作了发挥。  《河图帝览嬉》曰:"斗七星,富贵之官也;其旁二星,主爵禄;其中一星,主寿夭。""斗主岁时丰歉。"⑨《尚书纬》说:  "七星在人为七瑞。北斗居天之中,当昆仑之上,运转所指,随二十四气,正十二辰,建十二月,又州国分野、年命,莫不政之,故为七政。"AB道书承此说,除继续论述其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影响外,着重强调其对个人生命的决定作用。《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云:"北斗司生司杀,养物济人之都会也。凡诸有情之人,既禀天地之气,阴阳之令,为男为女,可寿可夭,皆出其北斗之政命也。"AC一些道书又说,根据人的出生时辰,人们的生命被分属于七个星君所掌管:"贪狼太星君,子生人属之;巨门元星君,丑亥生人属之;禄存真星君,寅戌生人属之;文曲纽星君,卯酉生人属之;廉贞纲星君,辰申生人属之;武曲纪星君,己未生人属之,破军关星君,午生人属之。"AD各人根据自己的生辰,即可找到自己的主命星。  据称,"凡人性命五体,悉属本命星官之所主掌";"凡有男女于本命生辰及诸斋日,清净身心,焚香持此真文,自认北极本命所属星君,随心祷祝,善无不应,灾罪消除"。AE  注:  ①⑧《史记》第4册页(索隐),1291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②③⑤⑥⑦ACADAE《道藏》第22册179页,181页,第18册695页,第1册872页,第11册347页,349页,347页,34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④⑨AB《重修纬书集成》卷六204~205页,76页,卷二71页,日本明德出版社,昭和53年&&&&四灵二十八宿&  道教崇奉的星神。指"四象"和"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亦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它又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苍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合称)等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道教名之为"四灵"。二十八宿在四象观念的形成很早,至战国初已见于记载。稍晚的《礼记·曲礼上》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孔颖达疏:"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汉代纬书《尚书考灵曜》云:"二十八宿,天元气,万物之精也。故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其形如龙,曰'左青龙'。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其形如鹑鸟,曰'前朱雀'。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其形如虎,曰'右白虎'。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其形如龟蛇,曰'后玄武'。"①道教对此天象加以拟人化,为之定姓名、服色和职掌,顶礼膜拜。《云笈七签》卷二十四《二十八宿》称:"甲从官阳神也,角星神主之,阳神九人,姓宾名远生,衣绿玄单衣,角星宿主之。乙从官阴神也,亢星神主之,阴神四人,姓扶名司马,马头赤身,衣赤缇单衣,带剑,亢星神主之。"②其余二十六宿类此。《太上洞神五星诸宿日月混常经》又对二十八宿之状貌、行为作了描述。曰:"角星之精,常以立春后寅卯日游于寺观中,形少髭鬓,参问禅礼,……或游于酒肆自饮,……  识者求之,多示人养生播种之术。""亢、氐、房三星之精,常以寅卯日同行,衣青苍衣,……游于人众中或大斋会处,……  即是求之,多与人救世之术"。③其余二十四宿类此。  二十八宿合成的四象(四灵)更受道教尊崇。主要特点是以之作为护卫神。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即以之为太上老君的侍卫,称老君"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并谓"此事出于仙经中也"。④《北帝七元紫庭延生秘诀》更为之取名,曰"左有青龙名孟章,右有白虎名监兵,前有朱雀名陵光,后有玄武名执明,建节持幢,负背钟鼓,在吾前后左右"。⑤此又以之为道士行法时的守护神了。后世道教宫观又于山门前塑青龙、白虎神像,以之为宫观守护神。清姚福钧《铸鼎余闻》卷一云:  "宋范致能《岳阳风土记》云:'老子祠有二神像,所谓青龙、白虎也。'明姚宗仪《常熟私志》叙寺观篇云:'致道观山门二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  四方四灵,自古以来只被作为守护神,地位是不很高的。  但其中的玄武神自宋以后却独受尊崇,成为赫赫有名的真武大帝、玄天上帝,作为道教大神加以崇奉。在明代地位尤为显赫。这与明太祖,特别是明成祖利用它以神化皇权有关。  注:  ①《重修纬书集成》卷二,第51页,日本明德出版社,昭和50年  ②③⑤《道藏》第22册第180页,第11册430页,第32册18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273页、274页,中华书局,1985年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民间和道教尊奉的北方玄武神。  玄武本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之总名。战国典籍已有记载。  《楚辞·远游》有"召玄武而奔属"之句,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五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①《礼记·曲礼》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注曰:"行,军旅之出也。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军行法之,作此举之于上,以指正四方,使戎阵整肃也。"②《淮南子·天文》将此四方神与四天帝相配,称玄武为颛顼之僚佐,曰:"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③纬书《河图》则视玄武为黑帝之精,称:"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  又曰:"北方黑帝,体为玄武,其人夹面兑头,深目厚耳。"④尽管玄武作为神的地位,在汉代比前有所提高,但在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仍视玄武之形象为龟蛇,仍视玄武为四方护卫神之一。如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称老君李聃"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⑤为之作护卫。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之玄武形象仍为龟蛇,该书《续编》卷三云:"朱道士者,太和八年,常游庐山,憩之涧石,忽见蟠蛇如堆缯锦,俄变为巨龟,访之山叟,云是玄武。"⑥五代于逖《灵应录》又记人锄死龟蛇得祸的故事,据称此龟蛇即"玄武神也"。⑦可见直到唐末五代,玄武神的地位还是不高的。  玄武信仰之兴盛和玄武神地位之提高始于宋代。盖因北宋开国之初,即受到北方外族契丹、辽国的威胁,为了提高防御入侵的自信心,乃乞灵于北方大神玄武的护佑。据杨亿《谈苑》载,"开宝中,有神降于终南山,……言:'我天之尊神,号黑煞将军,与真武、天蓬等列为天之大将。'太宗即位,筑宫终南山阴。太平兴国六年,封翊圣将军。"⑧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加号"翊圣保德真君"。从此以后,玄武与翊圣、天蓬、天猷合称"四圣"。⑨大中祥符()间,为避圣祖(即赵玄朗)讳,改玄武为真武。AB宋《大诏令集》卷一百三十六载,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诏加真武为真武灵应真君。AC《真武灵应真君增上佑圣尊号册文》载,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增上尊号曰:佑圣真武灵应真君"。AD《文献通考》卷九十《郊社考》载,"钦宗靖康元年,诏:佑圣真武灵应真君加号佑圣助顺真武灵应真君"。AE道教自来崇拜星斗,尤其崇拜北斗,倡言"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所谓南斗即指玄武七宿之首宿。在北宋帝王为了政治军事目的大倡玄武崇拜之时,道教也趁机推波助澜,为玄武制造种种神迹。其中最突出的是编造玄武身世。《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曰:"昔大罗境上无欲天宫,净乐国王善胜皇后,梦而吞日,觉乃怀孕。其母气不纳邪,日常行道,既经一十四月,乃及四百余辰,于开皇元年甲辰之岁三月三日午时,降诞于王宫,相貌殊伦。后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显迹之因,自此始也。"AF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九"降真圣"条所引《玄天大圣本传》之文,与此相同,只个别字句有异,证明上段文字出于宋代所撰之《玄天大圣本传》。《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在叙述真武身世之前,又称真武为太上老君之化身,云:"玄元圣祖八十一次显为老君,八十二次变为玄武,故知玄武者,老君变化之身,武曲显灵之验。"AG经此描写后,玄武遂由古代之四方护卫神之一上升为道教大神。并将象征真武的龟蛇改为真武所收之二魔,故自宋代起,真武画像与塑像皆为"被发黑衣,仗剑蹈龟蛇,从者执黑旗"。AH元朝以北方女真族入主中原,视北方真武为王朝的保护神而加以崇奉。元代开国之初,在北京等地创建真武庙、昭应宫。至元七年(1270),徐世隆撰《元创建真武庙灵异记》云:"我国家肇基朔方,盛德在水,今天子观四方之极,建邦设都,属水行,方盛之月,而神适降,所以延洪休,昌景命,开万世太平之业者,此其兆欤!"AI同年王磐撰《元创建昭应宫碑》云:"国家肇基朔方,奄有四海,今京邑告成,而是瑞来格,神理不言,应以象类,盖昭昭矣!"AJ为此,元代皇帝将真武之"真君"号升格为"帝",《续文献通考》卷七十九《群祀三》云:"元大德七年十二月,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元天上帝。"AK明成祖时崇奉真武尤盛。因明成祖朱棣原为北方一藩王(燕王),意欲举兵夺取帝位,须借助北方大神真武为其出师"正名",谋士姚广孝遂造作玄武助战的神话。傅应麟《明书》卷一百六十《姚广孝传》载,朱棣决定举兵"靖难"时,曾问师期于姚广孝,广孝对曰:"未也,俟吾助者至。曰:  '助者何人?'曰:'吾师。'又数日,入曰:'可矣。'遂……  祭纛。见披发而旌旗蔽天,太宗(朱棣)顾之曰:'何神?'曰:  '向所言吾师玄武神也。'于是太宗仿其像,披发仗剑相应。"LB故朱棣继位以后,十分崇奉真武,除在京城建真武庙外,又于永乐十年(1412)命隆平侯张信率军夫二十余万大建武当山宫观,使崇奉真武的香火臻于极盛。  此时,崇奉真武的道教经书也愈来愈多。仅现存于《道藏》者,即有此时期所出的《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玄天上帝启圣录》《玄天上帝启圣灵异录》《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玄天上帝百字圣号》《太上玄天真武无上将军箓》等。  上述诸书除宣扬真武种种灵异事迹外,并进一步突出真武在道教诸神中的地位。两宋时已称真武为老君之化身,元明时则进一步称之为"金阙化身",《玄天上帝启圣录》卷一云:"按《混洞赤文》所载,玄帝乃先天始气、太极别体。上三皇时,下降为太始真人;中三皇时,下降为太初真人;下三皇时,下降为太素真人;黄帝时,下降符太阳之精,托胎于净乐国王善胜皇后,孕秀一十四月,则太上八十二化也。"LC其地位几乎与道教最高神三清相当。万历《续道藏》所收《玄天上帝百字圣号》,将历代皇帝和道士加给真武的封号排成一百字,其封号之长,无论在皇帝中或其他神灵中,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能和它相比拟的。后经元明诸代之倡导,真武庙祀几遍天下。  注:  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②《礼记》第1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③ADAFAGAIAJLC《道藏》第28册19页,第18册42页,第17册111~112页,38页,第19册641页,642页,第19册571~572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重修纬书集成》卷六第138、167页,日本明德出版社,昭和53年  ⑤《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273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⑥⑧LB《丛书集成初编》第页,第1209册59页,第~3157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⑦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十七  ⑨《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论道教》曰:"今乃以玄武为真圣,而作龟蛇于下,已无义理,而又增天蓬、天猷及翊圣真君作四圣,殊无义理。"  AB避圣祖讳,见于《朱子语类》和《云麓漫钞》等。《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论道教》曰:"真武,本玄武,避圣祖讳,故曰真武。"  《云麓漫钞》卷九云:"祥符间避圣祖讳,始改玄武号为真武。"除此说之外,《续文献通考》又称为避真宗讳,曰:真武"本号玄武,宋避庙讳,改曰真武。"因据《宋史》,宋真宗生于太祖开宝元年,初名德昌,太宗太平兴国八年,改名玄休,端拱元年,改名玄侃,至道元年,又改名恒。此说于理不通,因宋真宗已于至道元年改名恒,在后祥符间改玄武为真武,自非避其讳而为,故当以前说避圣祖玄朗讳为是。  AC转引自《全宋文》第7册16页,巴蜀书社,1990年  AE《文献通考》第824页,中华书局,1986年  AH《笔记小说大观》第6册114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AK《续文献通考》第3495页,商务印书馆,1936年&&三官大帝&  三官大帝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指天官、地官和水官。  《三国志·张鲁传》称五斗米道"师君"张鲁"雄据巴汉垂三十年",裴松之注引《典略》,言其为病者请祷时,曰:  "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①此请祷之法,盖仿效古代仪礼。战国成书的《仪礼·觐礼》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唐贾公彦疏云:  "案《尔雅》云:祭山曰?悬,祭川曰浮沉,……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埋。"②"瘗"亦埋藏之意。  至南北朝时,"三官"与"三元"相结合而为三位天帝。  据《元始天尊说三官宝号经》,此三位天帝之名及其职掌为:  "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天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③并称"得道神仙,皆从三官保举;下方生人,但持三官宝号,能除厄难"。④为了推尊此三位天帝,南北朝所出的多种道书,又以两汉流行的元气论对其神格进行刻画。《三元品戒经》称"上元天官隶玉清境,结青黄白三气置上元三宫,……总主上真自然玉虚皇皇上帝、诸天帝王、上圣大神";"中元二品地官者,隶上清境,结元洞混灵之气,凝极黄之精而成,……总主五帝五岳诸真人,及诸地神仙已得道者";"下元三品水官隶太清境,结风泽之气,凝晨浩之精而成,……总主水帝汤谷神王、九江水府河伯神仙,水中诸大神及仙箓簿籍"。⑤据南北朝所出之《因缘经》等所载,三官大帝的主要职责是于三元日考校人间善恶,给以罪福,曰:"正月十五日,上元宫主一品九气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于是日……同下人间,校定罪福也;七月十五日,中元宫主二品七气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于是日……同出人间,校戒罪福也;十月十五日,下元宫主三品五气解厄水官扶桑大帝,于是日……同到人间,校戒罪福也。"⑥《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⑦即具述三官大帝分设三宫三府三十六曹以考校世人之事。元代所出之《太上洞神三元妙本福寿真经·开明三景章》曰:"三元帝君职任宰御,巡历考校,凡仙官真人天神地祇,水母三界万灵君臣人物善恶,悉主隶焉。"⑧据此,天上地下、三界十方之万类种种,皆归三官大帝管辖。  三官信仰兴盛于魏晋南北朝,唐宋犹存其余绪。现存《太上灵宝上元天官消愆灭罪忏》《中元地官消愆灭罪忏》《下元水官消愆灭罪忏》,即出之唐宋间。  旧时各地有三官庙、三官殿、三官堂。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三官生日。清顾铁卿《清嘉录》卷一云:  "遇三元日,士庶拈香,骈集于院观之有神像者。郡(指吴郡--引者注)西七子山有三官行宫,释氏奉香火,至日,舆舫络绎,香湖尤盛。归持灯笼,上御'三官大帝'四字,红黑相间,悬于门首,云可解厄。或有人以小杌插香供烛,一步一拜至山者,曰拜香。"⑨  注:  ①《三国志》第1册264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②《十三经注疏》上册1094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③④⑤⑥⑧《道藏》第2册26页,36页,210~211页,第17册98页,第11册41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⑦此二书实为南朝宋前所出灵宝古经《三元品戒经》之一部分。  ⑨《笔记小说大观》第23册113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道教尊奉的古仙。其原型大概是华夏族一个酋长国首领,因其对本民族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为后世长期传颂。但因其年代太久远,留下来的传闻,大多扑朔迷离,难详究竟。可是至战国百家言黄帝时,许多人对那些传闻进行编联增纂,终于造就出一代帝王形象。据称,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曾败炎帝于陂泉,诛蚩尤于涿鹿,诸侯遂尊之为天子,代神农氏而为黄帝。接着,又立百官,制典章,命群臣造宫室,作衣裳,制舟车,定律历,文字、算数、音乐等皆相继发明,于是形成"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①的盛世局面。  与百家塑造黄帝帝王形象同时,一些典籍又在塑造黄帝的仙人形象。《山海经·西山经》云:"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②《庄子》多记黄帝访道、论道事,《在宥》篇记黄帝去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教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③《徐无鬼》篇记黄帝去具茨之山访大隗君,路遇牧马童子教以治天下之道,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④《知北游》记黄帝讲道的话,曰:  "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⑤又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⑥《大宗师》篇说:"夫道,有情有性,无为无形,……  黄帝得之,以登云天。"⑦秦汉方士更以黄帝为帝王成仙的样板,鼓动秦皇、汉武以之为楷模修炼长生。李少君对汉武帝说:"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⑧公孙卿更编造了一个有名的黄帝鼎湖升天的神话,曰:"黄帝且战且学仙,……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⑨可以说,历战国至汉初,黄帝基本上已具有帝王兼仙人的形象。  道教在形成初期,人们称其前身为黄老道,视黄帝与老子同为道教的祖师。张陵创立五斗米道,独尊老子为教祖,而尊黄帝为古仙人。由此遂被沿袭。所以此后道书仍然以黄帝为古仙人继续进行增饰。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云:"黄老玄圣,深识独见,开秘文于名山,受仙经于神人,蹶埃尘以遣累,凌大遐以高跻,金石不能与之齐坚,龟鹤不足与之等寿。"AB同书《辩问》篇夸说黄帝是自古以来唯一的治世而兼得道的圣人,曰:"俗所谓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则黄老是也。治世之圣人,则周孔是也。  黄帝先治世而后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AC《极言》篇则历叙黄帝遍历名山、访真问道、以至最后得道升天的故事。  略云:"昔黄帝生而能言,役使百灵,可谓天授自然之体也,犹复不能端坐而得道。故陟王屋而受丹经,到鼎湖而飞流珠,登崆峒而问广成,之具茨而事大隗,适东岱而奉中黄,入金谷而咨涓子,论道养则资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访山稽、力牧,讲占候则询风后,著体诊则受雷岐,审攻战则纳五音之策,穷神奸则记白泽之辞,相地理则书青乌之说,救伤残则缀金冶之术。故能毕该秘要,穷道尽真,遂升龙以高跻,与天地乎罔极也。"AD南北朝至隋唐间,续有史籍增益黄帝成仙事迹。《泰一杂子》曰:"黄帝诣峨眉见天真皇人,拜之玉堂,曰:敢问何为三一之道?皇人曰:而既己君统矣,又咨三一,无乃朗抗乎?  ……圣人欲治天下,必先身之立权以聚财,葵财以施智,因智以制义,由义以出信,仗信以著众,用众以行仁,安仁以辅道,迪道以保教,善教以政俗,……制礼以定情,原情以道性,复性以一德,成德以叙命,和命以安生,而天下自尔治,万物自尔得,神志不劳,而真一定矣。"AE《黄帝内传》又模仿《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编造西王母向黄帝讲道、授图像的故事,曰:"王母授帝七昧之术。帝曰:何谓七昧?王母曰:目昧即不明,耳昧即不聪,口昧即不爽,鼻昧即不通,手昧即不固,足昧即不正,心昧即不真。但心不乱即真矣,目不昧即明矣,耳不昧即聪矣,……是知七昧其要在一,一之稍昧,六昧俱塞,则一身不治,近于死也。"AF又曰:"王母饮帝以碧霞之浆,赤精之果,因授帝白玉像五躯,曰:此则元始天尊之真容也。又授帝二仪本形图,还丹十九首。帝乃作礼,置于高观之上,亲自供养,后妃臣妾莫得睹之。其观上常有异色云气,奇香闻数百步,时人谓之道观,道观之号自此始也。"AG《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所起》又称黄帝是灵宝经的传人,曰:"今传灵宝经者,则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轩辕黄帝。"AH唐僖宗广明二年(881),王瓘对诸书所记黄帝修道事进行整理,成《广黄帝本行记》,是黄帝修道成仙的系统总结。  称:"黄帝以天下既理,乃寻真访隐,问道求仙,"于是历访诸山问道,最后道成,"有黄龙垂胡髯迎帝,帝乘龙登天。"AI道教奉黄帝为古仙人,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称之为"玄圃真人轩辕黄帝",列于第三中位太极金阙帝君之下的左位。道士多托黄帝之名以著书,现《道藏》除收医书古籍《黄帝内经》外,托名黄帝之《阴符经》是其最著名者。托名黄帝的方术书则更多,如述外丹术的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论占卜的有《黄帝龙首经》《黄帝金匮玉衡经》《黄帝宅经》;论选择嫁娶吉日的有《黄帝授三子玄女经》;论杂法仙术的有《黄帝太乙八门入式诀》《黄帝太一八门入式秘诀》《黄帝太一八门逆顺生死诀》等。  旧时一些地区尝建黄帝庙或轩辕庙,多以之为古仙而奉祀之。《山西通志》载有多处黄帝庙,其"一在曲沃县城中,明正统间里人掘地得古碑,……其阴赞文曰:'道德巍巍,声教溶溶,与天地久,亿万无穷。'因立庙。"AJ河南、陕西等地亦有黄帝庙,《河南通志》云:"黄帝庙有二,一在宜阳县西,一在阌乡县东南,世传轩辕黄帝铸鼎于此,故立庙焉。"AK道教宫观中尝有黄帝殿、轩辕祠。如四川青城山常道观既有三皇殿祀伏羲、神农、黄帝,又有轩辕祠专祀黄帝。  注:  ①AFAGAHAI《道藏》第28册第45页,第32册302页,278页,第22册12页,第5册32~3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山海经校注》第4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③④⑤⑥⑦《庄子集释》第2册381页,第4册833页,第3册731页,731页,第1册246~247页,中华书局,1982年  ⑧⑨《史记》第4册1385页,页,中华书局,1959年ABACAD《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22页,224页,241页,中华书局,1985年  AE《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65册109~110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AJAK《古今图书集成》第49册60360页,60364页,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7年&&&&西王母&  西王母简称王母,又称金母、金母元君,俗称王母娘娘。  原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后经道教增饰奉为女仙领袖。  西王母之名,始见于战国至汉初写成的《山海经》。其《西山经》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①其《大荒西经》曰:"西海之中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  ……有人戴称,虎齿,有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②其《海内北经》又云:"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③据上所述,西王母是介于人兽、人神之间的怪神,其职掌"司天之厉及五残",又属凶神。与此相反,战国初成书的《归藏》和汉初成书的《淮南子》中,西王母则是掌不死之药的吉祥神。《文选》卷六十《祭颜光禄文》注引《归藏》曰:"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④《淮南子·览冥篇》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⑤西晋咸宁五年(279,或说太康元年、二年),从汲郡战国墓出土的先秦古书(《汲冢书》)《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中,西王母又是人王。《竹书纪年》曰:  "舜九年,西王母来朝。""穆王十七年,王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⑥《穆天子传》卷三曰:"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西王母再拜受之。"⑦又:"O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将子无死,尚能复来'。"⑧《庄子·大宗师》又将西王母写成得道之人,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死,莫知其终。"⑨总上可见,从春秋战国至汉初,西王母或为凶神,或为吉神,或为人王,或为有道者,形象不一。  两汉之际,西王母已统一为人格神。西汉司马相如《大人赋》曰:"吾乃今日睹西王母,皓然白首。"AB西王母成为白首老妪。扬雄《甘泉赋》曰:"想西王母欣然而上寿兮,屏玉女而却虙妃。"AC西王母又似一寿星。哀帝时,京师曾掀起一次"传行西王母筹"及"祠西王母"的活动。《汉书·哀帝纪》曰:  "(建平)四年(公元前三年)春,大旱。关东民传行西王母筹,经历郡国,西入关至京师。民又会聚祠西王母,或夜持火上屋,击鼓号呼相惊恐。"AD《汉书·五行志》亦记此事,曰:  "哀帝建平四年正月,民惊走,持槁或棷一枚,传相付与,曰行诏筹。……经历郡国二十六,至京师。其夏,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仟佰,设(祭)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太平经》曰:"乐莫乐乎长安市,使人寿若西王母,比若四时周反始,九十字策传方士。"AE通过以上描写,西王母半人半兽的形象已经改变,但究竟是哪一种神,说法似乎仍然不一。司马相如和扬雄将其描绘为吉祥寿星,而在《后汉书》中又像恶神。  两晋南北朝时期,西王母进而又被奉为女仙的领袖。西晋张华《博物志》卷三云:"汉武帝好仙道,祭祀名山大泽,以求神仙之道。时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乃供帐九华殿以待之。七月七日夜漏七刻,王母乘紫云车而至……有三青鸟,如乌大,使侍母旁。时设九微灯。帝东面西向,王母索七桃,大如弹丸,以五枚与帝,母食二枚。帝食桃辄以核著膝前,母曰:'取此核将何为?'帝曰:'此桃甘美,欲种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时东方朔窃从殿南厢朱鸟牖中窥母,母顾之谓帝曰:'此窥牖小儿,尝三来盗吾此桃。'"AF此故事成为东晋南北朝时所出《汉武帝内传》写蟠桃宴会之张本。不过《汉武帝内传》在铺张描写蟠桃宴会后,又以更大篇幅讲汉武帝拜请西王母授长生之道及西王母传道授书故事。中云:西王母是元始天王弟子,曾亲受元始天王教诲。西王母向汉武帝说:"曾闻天王曰:'夫欲长生者,宜先取诸身,但坚守三一,保尔旅族。'"她教汉武帝不要恣情淫欲,要保养精气。并亲手授以《五岳真形图》及《灵光生经》,又命上元夫人"授六甲灵飞招真十二事",即《内传》中所列的《六甲左右灵飞符》《六遁隐化八术方》《入火九赤班文符》等十二篇经书。AG据《汉武帝内传》所反映的思想内容看,此书作者当为早期上清派道士。第一,所谓西王母之师元始天王,为早期上清派所奉的最高神,这从早期上清派所出的经书中可得到证明。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第四中位下之"左位"中,即列"元始天王",标明为"西王母之师"。第二,《内传》所云西王母降授之经书,如上举之《五岳真形图》及《六甲左右灵飞符》等十二篇,亦为早期上清派所传之经书。上述两点证明,东晋南北朝时上清派道士已将西王母纳入自己的神仙谱系。  与《汉武帝内传》大体同时,托名葛洪所撰的《元始上真众仙记》(附题《枕中书》)AH称,在二仪未分,天地混沌之时,已有元始天王"游乎其中"。至二仪始分以后,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通气结精,生出扶桑大帝东王公和九光玄女,"九光玄女,号曰西王母"。二人皆为"天地之尊神"。又说,西王母治昆仑玄圃之墉城,"众仙或有日三朝扶桑公,或三朝西王母。"西王母的地位,又比《汉武帝内传》内所述更高了。  比上两书出现略晚的《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继续加以增饰。其卷上首次称西王母讳婉衿。又说,开皇(此为神仙纪年号,非隋之开皇--引者注)元年正月上寅之日,有天真大神,奉元始天王之命,降授西王母号曰"西元九灵上真仙母",封西龟之岳。命其"总领仙籍,承统玉清"。"一月三登玉清,再宴昆仑,五校众仙。"又赐以"青琼之板,给九天凤衣,飞青羽?晨婴玉冠,凤云之舄,神凤紫轮飞行羽盖二十四乘,五色仗幡命灵之节"。还以"上官金华玉女七百人"作其侍卫,其中主要有王子登、董双成等。AI据《上清七圣玄纪经》说,上清派曾撰著有七圣传,即:  上清太上大道君传,紫清太素三元道君传,白玉龟台九凤太真西王母传,中央黄老君传,扶桑大帝君传,金阙圣君传,东海青童君传。将西王母作为七圣之一,与太上大道君并列。  隋唐时期,人们对西王母形象的描绘更进了一步。《太平广记》卷五十引《纂异录》记"嵩岳嫁女",内容并非嵩岳嫁女,实为记述西王母宴会周穆王、汉武帝。略云,唐元和癸巳(813)中秋夜,田璆、邓韶二人外出赏月,被仙人卫符卿、李八百引入仙境,亲见西王母宴会周穆王、汉武帝的场面。见西王母与周穆王、汉武帝共坐一席,本来还请了轩辕黄帝,因他正在主领月宫宴会,才未能赴会。会上刘纲、茅盈作侍者,麻姑弹筝,谢自然击筑,丁令威唱歌,王子晋吹笙以和。其场面比与周穆王觞于瑶池或与汉武帝宴于承华殿更为热闹。  在这里,已无人间的时空观念,上下千余年的人物都出现在一个宴会上。所谓:"天上只一日,世上几千年,"正是神仙家向往的神仙境界。  对西王母作综合记载的是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该书卷一《金母元君传》(又收入《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四),收入《太平广记》卷五十六,末署出《集仙录》,当为《墉城集仙录》的略称。《说郛》收《西王母传》(仅摘抄其前半部分),署名汉桓驎撰,当为误记或伪托。该传除抄录了《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枕中书》《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等有关内容外,又据《龙鱼河图》,加进西王母派九天玄女授轩辕黄帝符图以破蚩尤;  还据《尚书帝验期》,铺叙王褒、茅盈赴白玉龟台,受西王母授道书及封号;AJ以及西王母亲降魏华存处,授以《玉清隐书》等情节。举凡以往有关西王母的传说、纪闻、无不罗具、关于神性、地位和职掌的叙述更加明确。该文云:道气在凝寂混沌、湛体无为之时,"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木公","又以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金母"。当金母结气成形以后,遂"与东王公共理二气,而养育天地,陶钧万物矣"。即是说,西王母与东王公都是最原始的道气直接化生而来,比起《枕中书》所谓由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通气结精而成的说法,又高了一步。该文又云,西王母"体柔顺之本,为极阴之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又说:诸仙在"升天之时,先拜木公,后谒金母,受事既讫,方得升九天,入三清,拜太上,觐奉元始天尊。"AK表明其地位仅次于以元始天尊为首的"三清"。上举《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称西王母号"西元九灵上真仙母",《上清七圣玄纪经》称西王母名"白玉龟台九凤太真西王母",杜光庭《西王母传》称"西王母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灵九光龟台金母元君";诸书所记西王母这些大致相同的名目,与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位于第二中位(玉晨玄皇大道君)下"女真位"中之"紫微元灵白玉龟台九灵太真元君"十分相似,它在《真灵位业图》中仅次于七大主神,是位居第二等的仙真。陶弘景在此书中已将西王母定为元始天王之弟子,列入第三等,其所列第二等的"紫微元灵白玉龟台九灵太真元君",当是另属一神,并非属于西王母。上述诸书给西王母拟出与之相似的名目,将西王母由第三等提高到第二等,这样她的女仙领袖地位便更加鲜明了。  尽管如此,但在唐和北宋的斋醮科仪书中,尚未将西王母列入启请神灵名单,至南宋始被列入。如南宋道士仲励《祈嗣拜章大醮仪》,在启请的长串神灵名单中,于第十九位列东华木公道君,第二十位列西灵金母元君。南宋道士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三十九《散坛设醮品上》所开三百六十分位真灵名单中,于第十位列东王公,第十一位列西王母(即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上述两书虽将西王母列入第二十位或十一位,实际相当第二神阶,因其前面所列都是第一等大神三清、四御。金元时期的全真道十分推崇东王公、西王母,将东王公认作其派的始祖,将西王母尊与重要的大神。如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的山西芮城永乐宫之三清殿,有一幅《朝元图》壁画,围绕三清的众多仙真中有八大主神像,其中二位即为东华上相木公青童道君,和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八大主神的造型比其他仙真大,皆著冕旒帝王装,可见其地位之高。  旧时西王母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影响。首先,在民间很早就有西王母庙。如《太平御览》卷一百二十四引崔鸿《十六国春秋》:前凉《张骏录》曰:酒泉太守马笈上言,请在酒泉南山立西王母祠,张骏从之。又据《隋书》卷七十一《诚节传》载,张祥于隋开皇中迁并州司马,仁寿末,汉王谅举兵反,遣其将刘建略地燕赵至井陉,纵火焚烧城郭,"(张)祥见百姓惊骇,城侧有西王母庙,祥登城望之,"再拜,请神降雨相救。言讫,"庙上云起,须臾骤雨,其火遂灭。"LB其他地区想来亦有西王母庙的建立。其次,在张华《博物志》和《汉武帝内传》的影响下,宋元明时期,许多文学家皆以西王母蟠桃会为题材,写入小说、戏曲中,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二称:"宋官本杂剧,即有《宴瑶池爨》。金元院本有《王母祝寿》一本,《蟠桃会》一本,《瑶池会》一本。  元钟嗣成、明朱有燉俱有《蟠桃会》杂剧,情节皆类似。"如朱有燉《群仙庆寿蟠桃会》,"内容谓瑶池蟠桃结实,西王母召东华、南极、八仙,以及人间香山九老,洛下耆英等,开蟠桃大会。"小说中涉笔西王母事的也很多,《西游记》所写孙悟空大闹蟠桃会故事,也是据此演化而来。  注:  ①②③⑤⑦AGAIAK《道藏》第21册793页,840页,835页,第28册47页,第5册40页,40页,49、52页,第34册177页,第18册168、16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⑥《丛书集成初编》第3679册6页、45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⑨《庄子集释》第1册第246~247页,中华书局,1982年  ABAC《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244页,第404页,中华书局,1958年  ADAE《汉书》第1册342页,第5册1476页,中华书局,1962年  AF《百子全书》第7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AH《枕中书》记有上清派道士许穆、许玉斧事,是东晋末人,皆在葛洪之后。据内容推测,当出于东晋末至南北朝。  AJ《重修纬书集成》卷二第67页,日本明德出版社,昭和50年  LB《隋书》第6册1657页,中华书局,1973年&&东王公&  东王公又称木公、东王父,扶桑大帝,东华帝君。原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男神,后经道教增饰奉为男仙领袖,南、北二宗则奉为始祖。  东王公之名的出现比西王母晚几个世纪。《汉尚方镜铭》虽曾有其名,但无事迹记述;最早记其事者为《神异经》。此书托名汉东方朔撰。《四库全书总目》卷142云:"此书既刘向《七略》所不载,则其为依托,更无疑义。《晋书》张华本传,亦无注《神异经》之文,则并华注亦似属假借。(陈)振孙所疑,诚为有见。然《隋志》载此书,已称东方朔撰,张华注,则其伪在隋以前矣。观其词华缛丽,格近齐梁,当由六朝文士影撰而成,与《洞冥》《拾遗》诸记先后并出。"①此书模仿《山海经》体例,分《东荒经》《东南荒经》等九个篇目,其《东荒经》云:"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恒与一玉女投壶,每投千二百矫,设有入不出者,天为之?嘘;  矫出而脱悟(误)不接者,天为之笑。"②《中荒经》云:"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围如削。下有石室,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之东王公也。"东王公之名的出现,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按照中国阴阳五行观念,有了一个阴神,必然有一个阳神。女神称西王母,西方属金,又名金母;与之相对,男神就应称东王公,东方属木,故又称木公。在这种文化意识支配下,西王母的对偶神东王公就出现了。③从此以后,凡是描写西王母的书,必然要相应提到东王公,且常常将他摆在西王母之前,这种后来居上的现象,恐怕又是中国文化中天尊地卑,男主女从意识在起作用。  托名东方朔的另一本书《海内十洲记》④说:"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在碧海之中,地方百里,上有大帝宫,太真东王父所治处。"从此"扶桑"就与东王公相联系,成为东王公的居处,正像"昆仑"与西王母相联系,成为西王母的居处一样,故东王公亦称"扶桑大帝"。  与上书大体同时的《元始上真众仙记》(附题葛洪《枕中书》)说:在二仪未分,天地混沌之时,已有元始天王。二仪始分以后,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通气结精,生出"扶桑大帝东王公,号曰元阳父",然后又生出西王母。"众仙或有日三朝扶桑公,或三朝西王母"。又说:"扶桑大帝,元始阳之气,治东方,故世间帝王之子应东宫也"。"扶桑大帝住在碧海之中,宅地四面,并方三万里,上有太真宫。……众仙无量数,玄洲、方丈诸群仙未升天者在此"。⑤与西王母相较,东王公的"事迹"是很少的,且大多如上所引的空泛语。据《上清七圣玄纪经》载,上清派大约在南北朝至隋唐间,曾为之写过传记,名《扶桑大帝君传》,把他视为七圣之一,其神格是很高的。此传已佚,无从寻觅。  《太平广记》卷一收有《木公传》,末署出《仙传拾遗》。  该书作者不详,前蜀冯鉴《续事始》已引此书文叙蚕丛事,当出唐代。该传所记内容,大约不出上引诸书。中云:"木公,亦云东王父,亦云东王公。盖青阳之元气,百物之先也。冠三维之冠,服九色云霞之服,亦号玉皇君。……故男女得道者,名籍所隶焉。昔汉初,小儿于道歌曰:'著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盖言世人登仙,皆揖(原作损,误--引者注)金母而拜木公焉。"⑥成书于元代而经明人增纂的《三教搜神大全》卷一《东华帝君传》,是东王公篇幅最长的传记。基本内容仍未超出以上诸书,明显特点是抄撮《墉城集仙录·金母元君传》而成。  如说:"在道气凝寂,湛体无为"时,"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木公于碧海之上,苍灵之墟,以主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王公焉。……与(西)王母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凡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男女之登仙得道者,悉所掌焉。"  最后云:"又考之仙经,或号东王公,或号青童君,或号东方诸,或号青提(当为"童"字之误--引者注)帝君。名号虽殊,即一东华也。圣朝至元六年正月上尊号曰'东华紫府少阳帝君'。"⑦由前面几句话,使我们知道历代道士曾经给东王公取了各种名称,最后一句话,向我们证明此传作者是元朝人。  总之,东王公"事迹"远不如西王母"事迹"具体,仅因他是西王母的对偶神,西王母既是女仙领袖,那么,东王公自然也成为男仙领袖了。  与西王母一样,在唐与北宋时,道士的醮神名单中,未曾列有东王公,至南宋始被列入,且一直居西王母之前。在南宋仲励《祈嗣拜章大醮仪》的醮神名单中,位列第十九,名"东华木公道君";在南宋金允中《散坛设醮品上》三百六十分位真灵名单中,位列第十,名"东华上相木公青童帝君";  在南宋吕元素《黄箓罗天一千二百分位》(载《道门定制》卷三)中,作为第九状所请的第一位神灵,名"水府扶桑大帝",位居水府诸神之首。  尽管东王公之名的出现后于西王母,但因他是男性,在道教中的地位却比西王母更高,到南宋金元时尤甚。南、北二宗准备合宗时,都争相寻祖,最后一致以东王公为共同祖师。元道士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一《东华帝君传》赞曰:  "全真之道,酝酿久矣!自太上传之金母,金母传之白云,白云传之于帝君。"⑧此"帝君"指东华帝君,即东王公。接着称:  "帝君姓王氏,字玄甫,道号东华子","在人间数百岁,殊无衰老之容。开阐玄宗,发挥妙蕴,阴功济物,玄德动天,故天真赐号曰东华帝君,又曰紫府少阳君。授度门人正阳真人钟离云房(钟离权),嗣弘法教,所有圣远(当为"迹"),不能其(当为"具")述。全真之道,由此温(当为"滥")觞,故立之以为全真第一祖也。"⑨秦志安给东华帝君(东王公)取了一个世俗名字王玄甫,称他为全真第一祖,将道传给(据称为汉时人)钟离权。但后出的《金莲正宗像传》,却又采取比较含混而不肯定的说法:"帝君姓王,不知其名,世代、地理皆莫详。得太上之道,隐昆嵛山,号东华帝君;复居五台山紫府洞天,或称紫府少阳君。后示现于终南山凝阳洞,以道授钟离子。又按《仙传拾遗》云:帝君盖青阳之元气,万神之先也。居太晨之宫,紫云为盖,青云为城,仙僚万亿,校录仙籍,以禀命于老君。所谓王姓者,乃尊高贵上之称,非其氏族也,斯言盖得之欤!元世祖皇帝封号东华紫府少阳帝君,武帝皇帝加封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AB柯道冲《玄教大公案》序云:"道统之传,其来久矣!始太上混元老祖,以……《道德》授关令尹子。其十子各得其妙。……自周汉以来,惟尹子嗣祖位,金阙帝君继道统,授东华帝君,帝君传正阳钟离仙君,钟传纯阳吕仙君,……"AC吕后分传为二,成南北二宗。元邓锜在《道德真经三解·大道正统》中说了大致相同而稍异的话,称元始天尊下授老子,经安期生九传而至华阳真人李亚,再递传正阳真人钟离权,纯阳真人吕岩,海蟾真人刘玄英,以后再分二支传南北二宗。在这里,东华帝君王玄甫变成了华阳真人李亚,实际也是指东王公。  尽管东王公后来居上,取得了比西王母更加尊贵的地位,但其对民间的影响,却远不及西王母,它除了在道观中享受香火外,世人知之者并不太多。  注:  ①《四库全书总目》下册第页,中华书局,1964年②四库全书所收《神异经》为删节本,未标篇目。此处所引据台湾本《笔记小说大观》第13编第1册。此段引文和下引《东荒经》《中荒经》二段文,皆为四库本所无。  ③道书中仅将东王公和西王母作对偶神,并未作配偶神。仅后世小说、戏曲中,有将西王母作玉皇大帝之配偶神对待者。  ④此书载《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和《笔记小说大观》等丛书中。《四库总目提要》云:刘向所录东方朔书无此书名。观其引卫叔卿事,知出《神仙传》后;引《五岳真形图》事,知出《汉武帝内传》后。  然《隋书·经籍志》已见著录,盖六朝词人所依托。  ⑤⑧⑨ABABAC《道藏》第3册269~270页,344页,344页,370页,第23册88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⑥《太平广记》第1册5页,中华书局,1961年  ⑦据叶德辉宣统元年翻刻《三教搜神大全》&&&&九天玄女&  九天玄女简称玄女,俗称九天玄女娘娘。原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后经道教增饰奉为女仙。  道教历史上曾有两位玄女,一为常与素女并称、讲房中术的玄女。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云:黄帝"论道养则资玄、素二女"。①《云笈七签》卷一百《轩辕本纪》云:黄帝"于玄女、素女受房中之术"。②二为讲行军战阵之术的玄女,即为本文所说的九天玄女。  九天玄女之名,始见于汉代之纬书。《龙鱼河图》云:  "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③又说:"帝伐蚩尤,乃睡梦西王母,遣道人,被玄狐之裘,以符授之曰:'太乙在前,天乙备后,河出符信,战则克矣。黄帝寤,……立坛祭以太牢,有玄龟衔符出水中,置坛中而去。黄帝再拜稽首受符,视之,乃梦所得符也。广三寸,袤一尺。于是黄帝佩之以征,即日禽蚩尤。"④其后,又有《黄帝问玄女战法》一书,对上述故事进行演绎。《旧唐书·经籍志》兵家类著录《黄帝问玄女法》三卷,盖即此书,可能出于南北朝。其中有云:"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天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问何?'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万隐万匿,首当从何起?'遂得战法焉。"⑤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九曾引《玄女兵法》文,亦记上述故事。文曰:"蚩尤幻变多方,征风召雨,吹烟喷雾,黄帝师众大迷。帝归息太山之阿,昏然忧寝。王母遣使者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符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文。佩符既毕,王母乃命一妇人,人首鸟身,谓帝曰:'我九天玄女也。'授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又数年,王母遣使白虎之神,乘白鹿集于帝庭,授以地图。"⑥此文比《黄帝问玄女战法》增益甚多,有较多的道教色彩,出书年代应在其后,或许出于隋唐。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将上述资料加以综合,写成《九天玄女传》,收入《墉城集仙录》卷六(又载《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四)。该传亦主述玄女向黄帝授符书以破蚩尤故事,但明确将玄女作为道教神仙加以叙写。该传首句即云:"九天玄女者,黄帝之师,圣母元君弟子也。"继云:"王母遣使,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曰:'精思告天,必有太上之应。'"当玄女下降,帝再拜受命时,玄女曰:"吾以太上之教,有疑可问也。"⑦当黄帝告以求授战法之愿时,"玄女即授帝六甲六壬兵信之符,灵宝五符策使鬼神之书,制妖通灵五明之印"⑧等,于是"遂灭蚩尤于绝辔之野,中冀之乡,分四冢以葬之。"⑨经过如此叙写之后,九天玄女遂成为上古之女仙,而被纳入道教神谱中。  九天玄女对中国古代社会亦曾产生过影响。《水浒传》第四十一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叙述宋江被官兵追赶时,躲进九天玄女庙,被九天玄女所救,并授其兵书三卷之故事。  注:  ①《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241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②⑦⑧⑨《道藏》第22册683页,第18册195页,195页,19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③④《重修纬书集成》卷六第89~91页日本明德出版社,昭和53年  ⑤此书已佚,清严可均辑其佚文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三代文》卷十六。《艺文类聚》卷二、《太平御览》卷十五、《路史后纪》卷四,皆曾征引此段文字,唯《艺文类聚》征引书名作《黄帝玄女之宫战法》。  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80册192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赤松子&  赤松子,一作"赤诵子"。传为神农时雨师。能入火自焚,随风雨而上下。记载其事之典籍,当以《淮南子·齐俗》为最早,继以《列仙传》而详其事。刘安云:"今夫王乔、赤诵子,吹呕呼吸,吐故纳新,遗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眇,上通云天。"①高诱注曰:"赤诵子,上谷人也。病厉入山,寻引轻举。"《列仙传》谓:"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②是书作者又赞曰:"眇眇赤松,飘飘少女,接手翻举,冷然双飞;纵身长风,俄翼玄圃,妙达巽坎,作范雨师。"③除《列仙传》谓炎帝少女随赤松子修道成仙外,尚有皇初平遇赤松子修道成仙的传说。据宋人倪守约《金华赤松山志》载,皇初平曾在赤松山中遇赤松子,修道于石室中,能叱石成羊,汲井愈疾,坐起立亡。  赤松子修炼成仙的故事有诸多传说,且屡为故籍所载。郭璞云:"水玉冰体,潜映洞渊赤松是服,灵蜕乘烟吐纳六气,升降九天。"④葛洪称:"火芝,常以夏采之,叶上赤,下茎青,赤松子服之,常在西王母前,随风上下,往来东西。"⑤《艺文类聚》称"赤松子好食柏实,齿落更生"。⑥从上述记载来看,赤松子乃传说中之服食成仙者。  后世某些道士为了将所撰之书托之远古,曾假赤松子之名以名书,如《赤松子中戒经》《赤松子章历》。据今人研究,此二书皆出于魏晋南北朝。《道藏提要》称:《赤松子中戒经》"盖六朝古籍也";《赤松子章历》"约出于南北朝"。⑦又如《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原题太虚真人南岳上仙赤松子传";《上清九真中经内诀》"原题赤松子述",为早期上清派著作,而托于赤松子所传者,盖皆出于魏晋南北朝。  注:  ①②③《道藏》第28册84页,第5册64页,6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山海经图赞》  ⑤⑥《艺文类聚》卷九八引《抱朴子》(佚文)  ⑦《道藏提要》第136、443页&&&&宁封子&  宁封子传为黄帝时陶正(掌管烧陶事务)。能积火自焚,随烟气而上下。其传说始见于《列仙传》,后亦为《搜神记》《拾遗记》《广黄帝本行记》《仙苑编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诸书所载。归纳其内容,大凡有三。  其一,宁封子修炼成仙。《列仙传》云:"赤松子者,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于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焉。"①东晋王嘉《拾遗记》又云:"洹流如沙尘,足践则陷,其深难测。大风吹沙如雾,中多神农鱼鳖,皆能飞翔。有石蕖青色,坚而甚轻,从风靡靡,复其波上,一茎百叶,千年一花。其地一名沙澜,言沙涌起而成波澜也。仙人宁封食飞鱼而死,二百年更生。故宁先生游沙海七言颂云:'青蕖灼烁千载舒,百龄暂死饵飞鱼。'则此花此鱼也。"②其二,黄帝向宁封子问"龙?飞行"之术。相传,宁封子升仙后,栖于蜀之青城山,黄帝曾往见问以"龙蹻飞行"之道。南宋诗人范成大说:"三十里至青城,山门曰宝仙九室洞天。夜宿丈人观,观在丈人峰下。五峰峻峙如屏,观之台殿上至岩腹,丈人自唐以来号五岳丈人。《储福定命真君传记》略云:姓宁,名封,与黄帝同时。帝从之问龙蹻飞行之道。"③元赵道一亦谓:"宁封先生栖于蜀之青城山北岩,黄帝师焉。  请问三一之道,先生曰:'吾闻天真皇人被太上敕,近在峨眉,达三一之源,可师而问之也。'因以《龙蹻经》授黄帝。黄帝受之,能荣(乘)云龙以游八极。乃筑坛其上,拜宁君为五岳真人。……黄帝封宁君主五岳,上司岳神,以水报刻漏于此,是谓六时水。阴时即飘然而洒,阳时即无。"④其三,民间流传的宁封子神仙故事。四川灌县青城山建福宫后丈人山,传说是轩辕黄帝向宁封丈人问道处。宁封因封于此,故名宁封。其时洪水泛滥,人居洞穴,每到山下取水,无盛水器,以山下湿泥为器易碎。宁封偶于烧野兽火中得硬泥,遂悟作陶之理,故传说宁封为黄帝陶正。某次烧陶,宁封升窑添柴,因窑顶柴塌,遂陷火窟,人见灰烟中有宁封形影,随烟气冉冉上升,便谓宁封火化登仙。⑤宁封便成为一个为发展人类文明而牺牲自己的仙人了。  注:  ①④《道藏》第5册64页,11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书店联合出版,1988年  ②《拾遗记》卷一  ③《吴船录》卷上  ⑤见《中国神话资料萃编》第82页,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广成子&  广成子传为黄帝时人,居崆峒山石室中,千二百岁不尝衰老。其传说首见于《庄子·在宥》,其后之《神仙传》《广黄帝本行记》《仙苑编珠》《三洞群仙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和《消摇墟经》等均有所载。《庄子·在宥》云:黄帝"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哉?'"于是黄帝闲居三月,不问政事,然后再见广成子,问以修身之道。广成子告以"至道",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年矣,吾形未常衰。"接着,广成子对"至道"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汝,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①其实,这是庄子借广成子之口,发挥自己对"至道之精"和"修身"的见解。  后出之书又有广成子向黄帝授书、授药的故事。葛洪谓黄帝"过崆峒,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②又称:"昔圆丘多大蛇,又生好药,黄帝将登焉,广成子教之佩雄黄,而众蛇皆去。"③《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则称广成子"一号力默子,作《道成经》七十卷","授帝《阴阳经》"。④唐代著名道士杜光庭又把广成子说成是老子或其化身,将黄帝置于老子弟子之列。  他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称:"黄帝时,老君为广成子,为帝说《道德经》及五茄之法。"⑤又谓,"黄帝时,老君号广成子,居崆峒山,黄帝诣而师之,为说《道戒经》,教以理身之道,黄帝修之,白日升天。"⑥传说中广成子隐居修道之地在崆峒山(在今河南临汝),"即黄帝访道地,广成子所隐也。其颠洞穴如盎,将有大风雨,则白犬自穴出,田夫以为候。亦名山曰玉犬峰。"⑦但广成子升仙之所,则未见诸文字。  注:  ①以上所引见《庄子集释》第2册379~384页,中华书局,1982年  ②③《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324页,第304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④⑤⑥《道藏》第5册112页,第14册340页,319~320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⑦《广博物志》卷五引《三水小牍》&&&&容成公&  容成公是道教兴起前后传说中的神仙,早期的记述与房中术的传播直接相关。葛洪《神仙传》谓或称容成子,字子黄,道东人。曾栖太姥山炼药,后居崆峒山。寿二百岁。《广黄帝本行记》称黄帝慕其道,乃造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  房中家最早多祖述容成公。《列仙传·容成公》载称:  "容成公者,自称黄帝师,见于周穆王。能善补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气者也。髪白更黑,齿落更生。事与老子同。亦云老子师也。"①"玄牝"、"谷神不死"语出《老子》第六章,本喻道,此处则成了房中家术语。《列仙传·老子》中有"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之语,②李贤在《后汉书·方术传》注中加以引用,并解释说,"御妇人之术,谓握固不泻,还精补脑。"③战国诸子多托黄帝以入说,这位"自称黄帝师"的容成公,便是那时神仙家、房中家推崇的仙人。到了汉代,又说容成公和老子均行房中术以致寿,容成公又成为老子之师。此外,他还是一位阴阳家。《汉书·艺文志》除著录《容成阴道》二十八卷列为房中家之外,另有《容成子》十四篇归入阴阳家,与邹衍等人为俦。  汉晋间,盛传房中术,容成公的声望亦最盛。据《后汉书·方术传》记载,汉末方士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泠寿光等,皆行容成公御妇之术,爱啬精气。东晋葛洪在《神仙传》中称其"行玄素之道,延寿无极"。④玄素之道也就是房中术。《抱朴子内篇·释滞》称房中十余家,容成公居其一。  《遐览》著录《容成经》一卷,可知汉代以后仍有依托容成公之作出世。但容成法渐有被彭祖法取代之势,随着上清、灵宝等新道派对房中术的反思、批评,容成公亦成为有争议的仙人。南宋曾慥编集《道枢》,撰有《容成》一篇,独辟其"御女之术"。道教有关容成公的传说,很少超出《列仙传·容成公》者。集历代仙传之大成的元代《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亦不例外,但该书编者赵道一认为,容成公所得"炼精于玄牝"之道实非房中。"后世不得其道,而流于傍蹊曲径,抑末矣!又极而至于为御女之术,乃托容成公以为辞,误也"。⑤  注:  ①②④《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页,490页,第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③《后汉书》第10册2741页,李贤注,中华书局,1965年  ⑤《道藏》第5册11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彭祖&  彭祖,一作彭铿,或云姓篯名铿,传以长寿见称。原系先秦传说中的仙人,后道教奉为仙真。  彭祖传说与先秦典籍所谓老彭有关。《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①老彭为何人,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老彭是殷贤大夫,好述古事,有的认为,"老彭"指的正是彭祖;有的则认为,"老"指老子,"彭"是彭祖,等等。因《大戴礼记》也有所谓老彭,系商初人,马叙伦确信"老子与《论语》之老彭是一人,与《大戴礼记》之老彭非一人"。②彭祖养生致寿之事,《庄子》记载甚多。《大宗师》在极称"道"的永恒玄妙后,继称得其道者的种种玄妙,其中有云:"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③《刻意》又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④此外,《逍遥游》《齐物论》诸篇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道教文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