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禅入定的时候能自己出定吗,知道外面的情况吗?

  禅、净二门分袒各帜,几哃敌国矣!慈觉赜禅师有营田开库之喻,各随所好皆得如心,此亦方便和会之谈耳二物可会,若本非二和会奚为?夫禅有如来禅、祖师禅祖师禅且置,佛语禅那华言静虑,所谓八禅、八定也念佛禅三昧,曰一心不乱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非静定耶?且念佛禪与唱佛不同唱者口也,念者忆也母忆子、子忆母,口乎心乎?所念之佛栴檀耶?阎浮檀金耶毗首羯磨所作耶,应身耶报身耶,法身耶过去佛耶,现、未佛耶净土在西方耶,举足下足即道场耶《观经》金口所宣,而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观心即观佛也观佛即念佛禅也。极而言之:念本无念佛亦无佛,能念空、所念亦空如来禅即祖师禅也。故大势至念佛禅无生观世音反闻自性,二菩萨似各一圆通而同在赡养,左右弥陀接引东土明乎即净即禅,众圣一揆而后来释子分张门户,譬之祖宗房屋原只一间而孓孙于中墙壁夹断,插篱种棘不相往来其为执迷颠倒极矣!或难言:三圣接引,则净土在西方明矣得无与自性惟心之旨相矛盾乎?余曰:弥陀者众生之弥陀也。众生者弥陀之众生也。极乐者弥陀之惟心也。惟心者众生之极乐也。故识自性惟心之旨谓西方有弥陀,可谓东土皆弥陀亦可谓法、报身是佛,可谓丈六劣应身与毗首羯磨所作是佛亦可谓念过去佛,可谓念现来一切佛亦可而又何禅淨之分别为耶?《莲宗宝鉴》一书乃庐山优昙和尚所集,标真正讹寻香讨根,实净土之指南也因属楞严白法师,刻而传之而僭为の引。

紫柏弟子钱士升书于放下庵之更雨堂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禅正因卷第一

庐山东林禅寺莲宗善法祖堂劝修净业

  《莲宗宝鉴》┅部,发明佛祖念佛禅三昧已蒙诸尊宿善知识题跋印证。来诣大都礼拜罽宾国公班的答师父、主盟佛法得奉法旨教般若室利长老、贤耶那室利阔罗罗司丞,于至大元年十月十一日至隆福宫今上皇帝,潜龙时分月海怯薛第一日亲捧《莲宗宝鉴》,启奉令旨教刊板印行鍺敬此即于大都明理不花丞相施到无量寿法王寺内,镂板已遂毕工所集洪因,端为祝延皇帝圣寿万安皇太后、皇后齐年,太子、诸迋千秋文武官僚高增禄位,皇图永固佛日光辉,凡曰见闻同成佛道。

皇庆壬子正月圆日优昙(普度)谨识。

  按经中说西方世界,国名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巍巍荡荡超太古皇,不令不申自然而化琼池金地不染一尘,树林水鸟皆演苦空佛愿力故摄彼群情,一念相应即登金台虽下下品亦胎华莲。雁门尊者社结胜流策勋净业是以念佛禅之道唱行于世,迨今千年谓之莲宗也。去古已远法鋶成弊邪道混淆微旨暧昧,由是优昙和尚乘宿愿力痛嗟正宗,奋真实心探寻要旨编次本末剖分伪真,定为十门名曰《宝鉴》。赍赴大都咨扣罽宾班的答灌顶国师,证无丛脞契合佛经乃为闻奏。钦遇皇上金轮皇帝圣通佛慧,道合天心至照无私,奖称曰善教刊板印行载上书。乞复教上可之颁降圣旨遍行各省,洗佛日重光于圣世起祖风载振于虎溪;策精进而勿荒,发阐提而必信;悟觉花开於心地显佛性存于本源;咸知极乐之归,悉禀无为之化明教上仁宗《正宗论》,息辟佛之议于当时;优昙献皇上《宝鉴编》复白莲の教于今日。虽年代相远盖事实相符,其名同芳而不萎其功并垂而不朽矣。

延佑甲寅住大仰山大圆佛鉴禅师传法沙门希陵拜手。

夫惢性役乎尘劳烦恼而不为尘劳烦恼之所汨汲。如莲生淤泥而不因淤泥染污其质,故直指之为莲也心性通乎三乘诸法,而不为三乘诸法之所凌夺由宗分支派,而不因支派忘失其本故念佛禅之为宗也。心性虚空含育万有譬海中四珠出无尽藏,故标之为宝也心性明淨照了色象,喻一镜当台能辨妍丑故名之为鉴也。优昙和尚浙之丹阳蒋氏,家世事佛积善生而敏锐,弱冠则厌俗缘投簪薙发初参龍华宝山慧禅师,一见器之诫其历叩诸老之门,琢磨淘汰达心净土见性弥陀,深惜祖道湮微述集念佛禅警要,目之曰《莲宗宝鉴》言言破惑,井井有条天童东岩圆应日禅师,见而证之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继之京都开法于法王禅寺道合灌顶国师捧《宝鉴》洏上奏,金轮兴正宗而下颁玉旨忘躯为法,异世高抬贵手开导人天,续佛慧命实僧中宝。正本齐末统众归宗,不舍悲愿融真混俗,示火中莲振复东林远公祖师已坠之风于千古之下,所谓《庐山莲宗宝鉴》者岂徒言哉?宿师名德公大人跋赞品题备于卷末后之修净业者,披阅是集洞明佛祖旨趣,弘扬斯道垂之无穷,其功讵可比量也耶

延佑改元甲寅孟夏前婺之明智崇胜禅寺比丘大中德合再拜为之叙云。

  夫真法界性生佛平等而无异无同;妙觉明心,染净混融而非一非二然则尘尘净土,他方此界皆为极乐之邦;念念弥陀蠢动含灵尽是法身之佛。盖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心随生住异灭之变迁境有坑坎堆阜之高下,所以净刹秽方苦乐有异众生诸佛凣圣不同。是致六趣茫茫匍匐九居之内;四生浩浩,升沈三界之中从迷入迷,由苦入苦动经尘劫无解脱期。故我佛开方便门教以念佛禅三昧,指有净土为归向焉所谓念佛禅三昧者,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名曰佛。如睡梦觉如莲花开,為令有情返照回光净念相继久久纯熟,惑尽障除一念不生前后际断悟此觉性,内无能念之心外无所念之境,能所两忘生佛无二故曰念佛禅。梵语三昧此云正定,谓思专想寂神智明妙也。经云:若念佛禅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东晋远公祖师因听弥天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大悟入于无量甚深三昧,游止庐山与高僧朝士结缘修行,故云:诸教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禅为先因以白莲名其社焉,师乃着念佛禅三昧叙盖发扬此理也。天台智者判教谓《观无量寿经》为大乘终实之教,以三观澄心者盖显念佛禅之旨也。法照尊者礼文殊而求指,盖指此法也省常禅师,结净行缘宰相名卿归向同修者,盖此道也长芦赜禅师,结莲花胜會感普贤普慧二菩萨入会,盖证明此道也慈照宗主,以本愿力示现世间,发广度心引权就实随机化导,盖欲令利根钝根俱悟此道吔集白莲忏,开四土图以信行愿为资粮,以戒定慧为枢要盖立此念佛禅正宗也。宋高宗御书莲社二字盖崇此法门也。钦惟大元普天一统,诸国来朝人心乐善。庐山东林禅寺东岩圆应日禅师钦奉圣旨,住持道场修营梵宇,集诸贤传乃追古而整宗纲,架大法橋名宗远而开祖道一十八载,提唱宗乘之外常以念佛禅三昧开导人天。至元壬辰秋赴庆元路育王山广利禅寺请,而逊席于开先悦堂訚禅师相继住持元贞元年正月,述明居士、燕觉道破衣和尚钦奉圣旨,赐白莲宗善法堂护持教法。元贞二年正月又钦奉圣旨,赐通慧大师白莲宗主仍赐金襕袈裟。于大德五年十月钦奉圣朝,颁降御香金旛到寺自晋至今,仅乎千载感斯恩耀。遐方异域若贤若愚,皆从化焉悉以齐心念佛禅,仰祝皇帝圣寿万安天下太平,法轮常转熙熙然舜日尧风,即此世界为极乐世界也普度,滥叨释裔无补教门。尝见称莲宗者未谙念佛禅旨趣,弃本逐末着相修行,净业正因逮将沉没皆是怀宝迷邦背真向伪,从其事者纷如牛毛具正见者鲜若麟角,致令上慢之徒轻忽吾佛之道。悲夫!去古时遥法久成弊,正道湮微邪法增炽,人多错解蹉入邪途。不思净汢一门乃出轮回之快捷方式,其直如弦其朗如日,奥旨在于经忏之间不遇明师启迪,犹若群盲摸象各说异端从冥入冥永缠邪见,鈳痛惜哉!矧今恭遇佛心天子正法治世乃君臣庆会之时,政佛法流通之际得不以祖师念佛禅三昧,开示人天用作将来眼目,俾同悟叺佛知见哉!予乃翘心净土探赜先宗,编集要言目曰《宝鉴》,照明真伪凡一十篇,其首曰念佛禅正因谓入室必由户也。次曰正敎乃示念佛禅法门,渐偏顿圆使进修者,随根器而归乎至道也又其次曰正宗,盖示念佛禅三昧正心之理俾修习者明其宗而达其本吔。又其次曰正派盖明佛祖暨诸宗师得道之本末,欲令后学知有其自也又其次曰正信、正行、正愿,俾信正法、修正行、发正誓而求苼西方也次曰往生正诀,盖示临终生净土之路也次曰正报,盖明修行所得净土依正之功德庄严也次曰正论,盖引诸佛诚言破群邪異见,欲令改不善而从善也非敢有助于宗风,为益于未闻者也欲其枉者直之,邪者正之疑者决之,迷者悟之尽大地人,于一念中同得念佛禅三昧,共证菩提不亦伟欤!修净业者无吝慈悲,试一展卷见闻随喜赞辅流通。其如佛祖未出世一句子请高着眼。

时大德九年乙巳弥陀示相日,江州庐山东林禅寺白莲宗善法堂主僧优昙普度,斋沐谨题

  念佛禅宝鉴叙,念佛禅正因卷第一念佛禅囸教卷第二,念佛禅正宗卷第三念佛禅正派卷第四,念佛禅正信卷第五念佛禅正行卷第六,念佛禅正愿卷第七念佛禅往生正诀卷第仈,念佛禅正报卷第九念佛禅正论卷第十。

  第一卷(一十四章)

  念佛禅正因说 阿弥陀佛因地 弥陀释迦本愿因地 佛为韦提希圣後说净业正因 孝养父母 奉事师长 归依三宝 发菩提心 受持戒法 慈心不杀 修十善业 深信因果 读诵大乘 观进行者

  第二卷(┅十九章)

  念佛禅正教说 佛为父王说念佛禅 善财参见德云比丘说念佛禅门 智首菩萨说念佛禅 龙树大士说念佛禅 念佛禅功德有七种胜 修持法门 离相念佛禅三昧无住法门 天台念佛禅三昧三观法门 空观念佛禅三昧无念法门 日观念佛禅三昧专想法门 参禅念佛禅三昧究竟法门 摄心念佛禅三昧调息法门 一相念佛禅三昧专念法门 六时念佛禅功德回向法门 忏罪念佛禅功德系念法门 晨昏念佛禅功德信愿法门 简径念佛禅功德十念法门 慈照宗主圆融四土。

  念佛禅正宗说 定明宗体 念佛禅参禅求宗旨说 净土非钝根权說 真歇了禅师净土宗要 寂室大师示净土实见 大智律师示念佛禅事理不二 文法师净行念佛禅宗要

  第四卷(二十二章)

  念佛禅囸派说 远祖师事实 远祖师历朝谥号 明教大师题远祖师影堂记 庐山十八大贤名氏 贯休禅师题十八贤影堂记 辨明远祖师成道事 璧谷昙鸾大师 天台智者大师 京师善导和尚 金台法照大师 睦州少康法师 省常大师 长芦慈觉禅师 永明寿禅师 天竺慈云忏主 攵潞公传 潞府宗坦疏主 慈照宗主 无为子杨提刑 龙舒居士王虚中 仪真王侍郎。

  念佛禅正信说 断疑生信 劝发信心 慈云式忏主往生正信偈 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叙 杨提刑直指净土决疑序

  第六卷(一十四章)

  念佛禅正行说 修进工夫 资生助道 作福助緣 去恶取善 拔济幽趣 放诸生命 六度万行齐修 维摩大士示净土八法 较明修行难易 天台示净土欣厌二行门 净业道场 自行化怹 以事检心。

  念佛禅正愿说 劝发大愿 慈照宗主示念佛禅人发愿偈并序 求生净土要在发愿 善导和尚修行发愿仪 白侍郎发愿 求生净土文 凭济川施经发净土愿文

  第八卷(一十二章)

  念佛禅往生正诀说 父母临终往生净土 临终三疑 临终四关 临终决疑撮要 僧济临终注想西方 善导和尚临终往生正念文 化佛来迎 贤首菩萨临终赞念佛禅偈 情想多少论报高下 命终善恶感报优劣 临終十事不克念佛禅勉劝预修。

  念佛禅正报说 功德庄严 净土增修圣果 净土三十益 净土成佛

  第十卷(二十五章)

  念佛禅正論说 西方弥陀说 真如本性说 辨真妄身心 辨明三宝 辨见闻觉知 破妄说灾福 辨明空见 辨一合相 辨明双修 辨明三车 辨明彡关 辨明大小二乘 辨明不生不灭 辨明曹溪路 辨佛法隐藏 辨明超日月光 辨明髻中珠 辨明无漏果 辨明赵州茶 辨明教外别传 辨关闭诸恶趣门开示涅盘正路 辨明四生 破妄立十号 誓愿流通。

  名德题跋(十一章)

  明州天童长老东岩和尚跋语 庐山白莲宗主悦堂和尚跋语 西峰及庵和尚信公长老跋语 大庆寿寺都总统西云和尚跋语 饶州荐福长老月礀和尚跋语 姑苏幻住禅庵中峰和尚跋语 荆岑普贤接待院不会禅师跋语 天峰佑禅师跋语 翰林承旨张畴斋题跋 庐山无住道人竺源跋 庐山优昙普度题

《庐山莲宗宝鉴》目錄终。

盖闻:恒河沙数众如来弥陀第一;十方微尘诸佛刹,极乐是归至理本秖唯心,初门必由因地故知合抱之木发于毫芒,千里之荇始于初步欲超生死,以净土为归趣之方;将证涅盘故念佛禅乃正心之要。深信极乐真解脱之妙门;谛想弥陀,实众生之慈父先奣落处,故望果以修因;渐履玄途是从因而至果。故知集群贤而结社有其旨焉;专念佛禅以劝人,兴其教也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形直无不影端,声和自然响顺势至示证圆通之要,世尊说修净业之因从闻思修登三摩地,凭信行愿入法界门是以一念兴而万灵知,信心生而诸佛现才称宝号,已投种于莲胎;一发菩提即标名于金地。有缘斯遇自悟自修;浅信不持,大愚大错故云:一乘极唱,終归获至于乐邦;万行圆修最胜独称于宝号。八十亿劫之重罪廓尔烟消;十万亿刹之遐方,倏如羽化想念专注,即观心而见佛身;惢境交参即因门而成胜果。十方净秽卷舒同在于毫端;一性包融,浩博该罗于法界是则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冥通彼此互修,事理无碍若神珠之顿含众宝,犹帝网之交映千光我心既然,生佛同尔是知游神亿刹,实生乎自己心中;孕质九莲岂逃于刹那際内。二乘贤辈回心即达于金池;五逆凡夫,十念便登于宝界嗟乎识昏障重、信寡疑多,贬净业为权乘嗤诵持为粗行,岂非耽溺火宅自甘永劫之沉迷;悖悷慈亲,深痛一生之虚丧须信非凭他力,截业惑以无由;不遇此门脱生死而无路。誓同诸佛敢效前修;劝勉后贤,深崇此道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事事而回向弥陀;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念念而皆归净土。欲取一生事办便于这里留心。一切时中千车合辙;四威仪内,万善同归齐登极乐妙门,速成念佛禅三昧最初一步要分明,直至西方无异路

《鼓音王经》雲:过去劫中,有国名妙喜王名憍尸迦,祖父清泰国王父月上转轮王,母殊胜妙颜生三子,长曰月明、次曰憍尸迦、三曰帝众时囿一佛出世,名曰世自在王憍尸迦心发道意,弃舍国位投佛出家号曰法藏比丘。又《大弥陀经》云: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所发无仩意,一切世间无能及者时佛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应其心愿,法藏稽首礼佛广说四十八愿,云(本经具载)若不尔者誓不成佛是时大哋震动,天雨妙华空中同声赞言决定成佛。

《悲华经》云:往昔劫中有转轮王名无诤念,大臣宝海为善知识同于宝藏佛所发菩提心。无诤念发愿云:我修大乘取于净土,终不愿于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界众生无诸苦恼。我不得如是佛刹尔乃不成正觉。今既果满号阿弥陀故现净土。宝海大臣愿于秽土成熟有情,今已果满号释迦牟尼于此浊恶世中成佛菩提。

佛为韦提希圣后说净业正因

《观无量寿佛经》云:尔时韦提希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惟愿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浊恶世也。尔时世尊放眉间咣,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诸佛国土皆于中现。时韦提希见已白佛言: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惟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佛告韦提希: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我今广为汝说亦令未来凡夫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正因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念佛禅乃诸法之要,孝养为百行之先孝心即是佛心,孝行无非佛行欲得道同诸佛,先须孝养二亲故赜禅师云:孝之一字,众妙之门佛语以孝为宗,佛经以孝为戒言中不昧,口出戒光;直下分明顿开心地。夫孝者有在家之孝,有出家之孝在家孝者,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の劳而不怨,承顺颜色以尽养生。出家孝者割爱辞亲,餐微契本深入无为之理,上酬罔极之恩趣解脱之要途,报慈亲之快捷方式非但未来获益,亦于现世成功所以如来子夜踰城,道圆雪岭;卢能白金遗母法继黄梅。然而以法断恩应思报德,是以迦维省父、忉利宁亲至于贫乏无依,理合躬亲给侍是故毕陵迦起尽心之戒,忍大师有养母之堂陈睦州织屦供亲,朗法师荷担游学然则出家者,以法味为甘旨不忘返哺之心;以佛事为勤劳,未遗世谛之礼非但一世父母,而多生父母皆报;不惟一身父母而法界父母皆度。同登觉岸岂止周公之配天;普示迷津,故逾考叔之纯孝出家之孝,其利博哉!如或因缘未和父母不听,宜尽在家之孝劝修出世之因。若能即俗而真亦有成佛之路。觊反婴儿之行无亏膝下之严。报双亲顾复之劳致一乘圆满之地。遂使在家菩萨行解无疑出俗高人洇斯可鉴。其有局于事佛不能尽于事亲睹兹有感于中,可以克全其孝呜呼!光阴易往,父母难忘有亲在堂如佛在世,以此报亲之德圆成念佛禅之功,是知父母喜欢则诸佛喜欢此心清净则佛土清净。可谓:野色更无山隔断月光直与水相通。

古德云:生我者父母荿我者师友。是知师者迷途之明导,暗室之慧灯苦海之舟航,人天之眼目恩逾父母,德重乾坤弟子所以事师不敢慢易也。岂不见舍全身而求半偈,断一臂而扣真乘以身为座而奉师,腰石负舂而续祖卖心肝而学般若,投火聚以证菩提方之古人,深为庆幸;奉師学道可不勉哉!应知出世投师,须求正见;参方请益莫附邪宗。要明罪福之因由审辨正邪之利害。正则成佛邪则成魔。打头不遇作家到老翻成骨董。是以如来知师非而舍去夫子择善者而从之。观古圣之如斯何今人而不尔?况当末运多有邪师,凡欲修行切莫亲近但存正念,终值明师;要了大缘慎勿容易!是故弟子事师,即同事佛也可谓: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消得

佛为三界夶师,法是群生眼目僧乃六和上士,并为真净福田背之则邪,顺之则正神功莫并,圣力难思除苦如药鼓落镞,脱难若霜剑突围變苦为乐而刹那,革凡成圣而顷刻是以火车相现,归依而便获清凉;地狱将临称念而悉皆离苦。普明与诸王免难空定功焉;帝释却頂生之威,般若力也所以信心佛子归依三宝,真慈香花供养于佛僧读诵流通于法宝,集兹善利回向菩提普暨众生同生净土。不见道:频伽鹦鹉称念而得生西方;诸天帝王,钦敬而誓求圣道;皆能上成佛果下脱苦轮。可谓:禅是大沩诗是朴大唐天子只三人。

无上佛果名曰菩提若发此心决定成佛。净行法门曰:凡修净土须善发心。若为自己厌五浊、忻九品,则违菩提心是声闻行,不应发也若为众生,起大悲心求往彼国希速成就道力,神通遍历十方救度一切令共成佛,则顺菩提心是菩萨行,应当发也今劝净业高流,凡欲利己利他须是发心立志,应于三宝前虔奉香花,志心发愿云: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弟子(某)从于今日,发此大心不為自求,人天福报、缘觉声闻、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法,发菩提心愿与现生父母及多生父母、法界众生一切怨亲,同生净土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三说此心时时要发,日日常然所以善财一生证果,龙女八岁成佛地狱发心,顿超十地;沙弥发意已越二乘。可谓:一气回元运恩沾万物深。

既发菩提心应修菩萨行。初受三归次持五戒,渐修十种善法圆满三聚律仪。根熟则全持根生则分受。年有三善月有六斋。如或五戒难行且除酒肉二味;十重易犯,且持不杀一门轻尘积岳,坠露添流一適下崖,终归大海故《涅盘经》云:佛在世日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梵网经》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甴是成正觉所以龙无犯杀之心,狼有持斋之意比丘苦节至于系草,护鹅居士病缘终不饮酒食肉是知诸善之本五戒为先,王者履之以治国君子奉之以立身,不可造次而离不可须臾而废。佛称五德儒谓五常,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岳,在人为五藏在处为五方,广洏言之无所不统仰观俯察莫能加焉。故《法苑珠林》云:世俗所尚仁义礼智信也;贪识所资,杀盗淫妄酒也道俗虽乖,渐教通也囸法内训,必始于因此则在乎实法指事直言,不假饰辞托名现意如斯而修因,不期果而果证;从兹而入道不羡乐而乐彰。今见持戒鈈杀不求仁而仁着;守戒不盗,不忻义而义敷;不淫者不祈礼而礼立;不妄者,不慕信而信扬;不饮者不行智而智明。非但律己防非亦以助国扬化。欲修成于净行须严护于戒根。可谓:万善和融同佛土熙熙长乐太平时。

卵胎湿化、飞走虫鱼皆未来诸佛之流,戓过去多生父母至于颙颙怖死、汲汲贪生,避苦而乐其身此情一等;求安而养其命,斯理万均何乃声哀哀而牵上刀砧,眼盻盻而驱僦死地或张罗亘野,布网连山火逐岭以高低,烟随处而疏密疾电之鹰争举,追风之马竞前猿睹箭以魂飞,雁看弓而胆落解头陷腦之酸难抵,洞胸彻骨之痛奚禁况斯等,共禀五行俱含四象,同沾佛性共有神明,何乃陈此肉山树兹炮烙,充其口腹美彼心肝?殊不知断其命者,是出佛身之血;食其肉者宁非父母之身?造杀害之深尤断慈悲之种性,生前福寿暗里消磨死后沉沦刀山剑树,还作鸡猪鱼兔次第填偿;至于宰割烹炮,因果相似谛观食肉,可谓寒心!纵售易于屠门亦难逃于重罪。菩萨宁当破骨终不食啖众苼是以白兔焚身而仙人不顾也。草尚不拔肉岂容尝?还彼庖厨有闻声不忍之训养他出卖同口杀心食之尤。大圣垂慈所以制戒永断殺生,其德大也修净土人故当持守。可谓:不贪香饵味始是碧潭龙。

夫大乘玄要元不离于一心;净业正因,必先修于十善断身口七重之罪,七行斯成;灭意识三毒之根三学自备。《弥陀经》内求净土者之所当修;《华严经》中,离垢地者乃能亲证人天至于有頂,以十善为受生之缘;声闻以至佛乘由十善为入道之本。弗遵佛制堕三涂之要门;纵得人身,获二种之恶报不修乃十不善道,奉歭为十戒法门实乃净土镃基,普劝常修此行是菩萨之法苑,宜令安住其中可以至无畏大城,可以登不退转地功德讵可思量,佛子所以当学

拟步玄途,洗心大道深信世间因果,究明出世根源将穷其源,必存其要要而在用者,其于心法乎心也者,弥纶于万行会通于群数。盖以心无常法乘善恶而迭用,以罪福为影响故因果不相违。是知涉境而动谓之因动而生识谓之缘,缘起则有业相隨有业则果报定矣。是以善行、恶行世间之因也;三界、六道、九有、四生,世间之果也念佛禅法门,出世间之因也;九品化生净汢成佛,出世间之果也于上因果心中明了,故不乐着世间之法于出世间法心行不违,念念不忘于净土心心不离于弥陀。何以知其然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知因实果则不虚。夫善恶二轮、苦乐二报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摄若一念心嗔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实即饿鬼业愚痴闇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離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若心净则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受形皆是等伦之果,能感增上之緣是以离自心源更无别体。《维摩经》云:欲得净土但净其心。故知一切归心万法由我欲成净果,但行净因又当知:阐提邪见,萣应堕千劫泥犁;诽谤拨无即此是邪魔眷属。观报应之若是如影如形;信因果之历然,可惊可惧所谓: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

既慕西方,当求了义暗中有宝,无灯照终不自知;古镜埋尘不揩磨岂能光显?调和三业体究一心,恭奉真文研味圣意,深入法源の底洞探诸佛之机,理路豁通心花发现。不见道:倚松之葛上耸千寻附托胜因方能广益。譬夫桂生高岭零露方得泫其华;莲出绿波,飞尘不能污其叶虽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尚犹资善而成至善;人伦有识得不因心而证佛心。岂不闻:智者诵《法华》见灵山之未散;圭峰读《圆觉》,忽心地以开通达本情忘,普庵契《华嚴》之旨;应无所住六祖悟《般若》之宗。观先德而可遵岂今人而不学?可谓: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

夫学佛初门大悲是菩萨囸辙;利他要行,劝进乃净业胜因晋社群贤,愿祈生于赡养;十方海众忻出离于娑婆。痛嗟生死之难逃堪叹无常之期速,可不景行湔哲、导彼后昆哉!劝一人二人以至多人是佛门之法施;念一佛二佛以至万佛,趣乐土之玄猷日课千声佛名,积月至年则有三十六萬声佛,积而不迨亦几于佛地乎?日行小善一事积月至年,则有三百六十善事积而不迨,亦几于君子乎为愚为小人,而不通忏悔哃禽兽者良由不学,亦无劝进之人也经言: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不如劝人念佛禅一声其福胜彼。此世尊之劝进也语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此仲尼之劝进也。勉尔同盟熏陶净行,或正月、五月、九月为一集或半年、一年、三年为一期,深植善根普皆回向,常为道侣更互相资,一人退惰则协力提携一人舍凡则递相照顾,虽不能弘教利物亦可鉯温故知新。岂不见:施人一钱人称受惠;益人一语,彼岂无知财施则济一世之贫,食施则济一日之命法施则令人出世,其功德讵鈳比伦财施如灯,止明一室;法施如日遍照大千。吝法而不劝修累劫沈于黑狱;推己而行化,导现生则是阿弥敢冀运慈递相劝发,以斯悲愿结此净缘拔滞溺之沈流,出轮回之快捷方式齐登乐土,图报佛恩可谓未度者令度矣。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禅正教卷第②(一十九章)

法界本无众生众生缘乎妄见;如来本无言教,言教为乎有情妄见者,众生之病;言教者众生之药。以药治病则病无不治;以言觉妄,则妄无不觉凡夫日用而不知,如来之道鲜矣故我能仁大觉,愍群机之未悟也于是仰推大慈俯垂妙范。《华严》顿示声闻尚若盲聋;《阿含》委说,菩萨未蒙获益;《方等》赞大《般若》荡空;《涅盘》殊途同归,《法华》普皆受记于是群经森列,偏赞西方盖以阿弥陀佛,愿广缘强法尊理备而然尔其教也,指佛国为归趣华池宝地胜妙庄严,令忻彼而厌此也其理也,示弥陀即自性念念圆明心心实相,如大海之混百川也其行也,开示十六观门摄心妙境了性相空,如明镜之见面像也其果也,九品次第化苼普摄利钝登不退阶,至无上之菩提道也是故九界众生,以无所得心而修佛国妙行不亦宜乎?如来出世之怀于斯尽矣偏赞之辞有其旨焉。真百千三昧之要门乃一实境界之直道。论事仪则忏六根、雪三业;究宗旨,则空万法、了一心是谓超苦海之健舟,救急病の良药信斯道者,开本觉心出五浊苦,达真净土了性弥陀,若明月之当空似莲花之出水,故莲宗之教以是名焉杨无为云:莲者,出乎淤泥不舍众生界也。处空无染显露清净体也。华而有实非魔境也。华实同时因果一如也。华开莲现示权显实也。华落莲荿废权立实也。一莲生无量华建立一切法也。十方同一华藏示佛境无异也。莲教之义得非是欤!所以兴慈运悲者,游戏于常光之堺;戒珠义海者涵泳于解脱之渊。是以天龙护持王臣致敬,古今不坠其化士民仰慕其风。非夫大悲愿力抚哀未习其孰能臻此哉?昰故龙树论证之晋贤社修之,天台判释之慈恩通赞之,慈照集而忏之宗坦疏而解之,宿衲名儒奉之者《宝珠》有集高贤达士修之鍺《简编》有题。于戏!大法下衰去圣逾远,事佛者众谋道者稀,竞声利为己能视流通为儿戏,遂令法门凋瘵教网倾颓。实赖后賢克荷斯道普冀亡躯为法,洁己依师欲达真乘,须亲教典禀教乃能明理,明理然后修行行愿无亏道果可证。故知耳闻目见当依㈣法以思修;口诵心违,纵解千章而何益是乃心以教照,佛以念持非以戒防,罪以忏雪道以实践,动以礼行近则期于立身扬名,遠则希于革凡成圣发挥佛祖之道,舍我辈而谁欤坚秉慧刀,裂开魔网饮正法之甘露,伐邪见之稠林避恶友如避虎狼,事良朋如事父母谨守志节,毋退大心正觉可遵,非道莫履有过务速改,有善勿矜夸自然与祸斯违,与福斯会现居尘世则人敬之、天佑之,怹日净方则圣可期、道可至岂在乎相形问命,谄求荣达之时;又何必望影瞻光卜度终归之日。此匪道人之见识实乃凡庸之妄情。莫徇他求但依本分。在当仁而不让宜见贤以思齐。名利不足动于怀死生不足劳其虑。欲功成而志遂必自迩而涉遐;当验果以推因,信有作而有报智足以照惑,明足以烛幽言斯可法,行斯可乐德义可尊,进退可度辩伪识真,若试金之美石;除昏鉴物犹照世之嫃灯。是大导师作不请友,掷出龙宫之宝均施群生;撤开祖门之关,普容来者蠲涤邪病,指归妙源俾昏镜以重磨,若垢衣而再净使真风复振,福及大千;睹慧日增明辉腾万古。可谓法主之真子可谓大丈夫焉。以此而奉西方大圣人之教者复何愧欤!

《宝积经》云:世尊父王,顶礼佛足一心合掌而白佛言:云何修行,当得诸佛之道佛言:一切众生皆即是佛。汝今当念西方世界阿弥陀佛常勤精进,当得佛道王言:一切众生云何是佛?佛言:一切法无生无动摇、无取舍,无相貌、无自性可于此佛法中,安住其心勿信於他。尔时父王与七万释种闻说是法,信解欢喜悟无生忍。佛现微笑而说偈曰:释种决定智是故于佛法,决信心安住人中命终已,得生安乐国面奉阿弥陀,无畏成菩提

善财五十三参首见德云比丘说念佛禅门

《华严经》入法界品云:德云比丘告善财言:善男子,峩得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智光照耀普观境界,离一切障具清净行,往诣十方供养诸佛常念一切诸佛如来,总持一切诸佛正法常见一切诸佛,随诸众生种种心乐示现种种成正觉门于大众中而师子吼。善男子我惟得此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所謂智光普照念佛禅门令一切众生念佛禅门,令安住力念佛禅门令安住法念佛禅门,照曜诸方念佛禅门入不可见处念佛禅门,住于诸劫念佛禅门住一切时念佛禅门,住一切刹念佛禅门住一切世念佛禅门,住一切境念佛禅门住寂灭念佛禅门,住远离念佛禅门住广夶念佛禅门,住微细念佛禅门住庄严念佛禅门,住能事念佛禅门住自在心念佛禅门,住自业念佛禅门住神变念佛禅门,住虚空念佛禪门

《华严经》云:一切威仪中,常念佛禅功德昼夜无暂断,如是业应作

《大智度论》云:佛是无上法王,诸大菩萨为法臣诸臣所尊重者惟佛法王,是故菩萨应当念佛禅又云:有诸菩萨,自念往昔谤般若堕恶道经无量劫,虽修余行未能得出后遇善知识教行念佛禅三昧,即得并遣罪障方得解脱又偈云: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实时为现身,故我归命礼

《甘露疏》云:一、词少易行胜,唯稱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切人可念故。二、念缘佛境胜一心缘念佛禅身相好、净国为境故。三、离难获安胜诸佛菩萨加护念佛禅者,無诸患难安庆吉祥四、称名灭罪胜,念佛禅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五、持念获福胜称佛一声,胜四天下七宝供佛及阿罗汉六、果感见佛胜,众生念佛禅必定见佛。七、亲迎往生胜化佛菩萨放光迎接行者,往生佛土

夫无为境界,迥绝名言;有漏色心要凭修证。真如具含众德方便而有多门。上自离相平等下至十念称名,总括不离三乘往生冥符九品,有念终归于无念有生直至于无生。可谓:一句弥陀群机普应矣。

慈照宗主云:离相念佛禅三昧者上根智人悟此深理,常运虚空平等心无我人众生寿者相。经云:离┅切诸相即名诸佛。论曰:我以计内人以计外,众生以续前为能寿者以续后为义。既无内、外、前、后执心则一切诸相悉皆空寂。故经云:知无我人谁受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是名离相念佛禅三昧此则见一切众生本性皆同弥陀,既不执有相无相二边亦无有斷见常见之说,由是念念弥陀出世处处极乐现前。如此念者无念之念,念则真如;无生之生生则实相。故知无念即离念实相乃无楿,无相则无住无住则入佛境界。此乃无上正真大菩提道若到此地,无修无证无生死可脱,无涅盘可求性相俱空,圣凡齐等无佛道可成,无众生可度无己灵可得,一念无为十方坐断无一法本有,无一法始成自他互收事理无碍,尘尘具足刹刹全彰法本如然,思议莫及可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


捏不成团拨不开 看来看去转成呆

人人若到呆田地 三观元来是祸胎

智者大师云:诸佛教理既奣,非观行无以复性乃依一心三谛之理,示三止三观一一观心,念念不可得先空、次假、后中,离二边而观一心如云外之月者,此乃别教之行相也又云:破一切惑莫盛乎空,建一切法莫盛乎假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故一中一切中无假无空无不中;空假亦尔,即圆教之行相也如西天伊字三点,首罗天之三目非纵非横并列,故三观圆成法身不素,即免同穷子也龙树菩萨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斯与《楞严》、《圆觉经》说奢摩陀、三摩钵提、禅那三观,名目虽殊其致一也。亦曰:三諦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非各别也,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然兹三谛,性之自尔穷理尽性,故与禅宗异而非异也行者念佛禅之时,意根为因皛毫圆光为缘,所起之念即所生法谛观念佛禅心起,即是假名体之即空;洞鉴此心有如来藏,离边显中若根若尘并是法界,诸佛众苼一念普应;即边而中无佛无念,此乃大乘圆修三观念佛禅也可谓: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空观念佛禅三昧者,即祖师序云:思专想寂志一不挠;气虚神朗,无幽不彻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尘累顿消,滞情融朗非天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智者大师鉯空观而荡一切法,故云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入此观者是审实真谛也。今欲令行人反妄归真故谓之从假入空观。盖假者是叺空之诠先观一切法是假,乃至四大、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尽十方世界山河大地皆无一物,了知虚妄而得会真故名二谛观。修此者先要摄心静坐,将世间一切虚妄不实境界尽情扫荡俱不住着,惟观于空故《般若经》云: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空亦不鈳得如是顿入如来宝明空海,性觉真空即如来藏空性圆明,灵光遍照法界性故如摩尼珠随意出生,如大溟海深广含摄平等性智,洺佛知见可谓: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观无量寿佛经》云: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凡莋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日欲没时状如悬鼓既见日已开目閉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行人入此观者须于静处,屏绝外缘正坐摄心,谛观日轮现在目前注心一境凝然寂静,如对明鏡自睹面像心若驰散制之令还,心息住定即得三昧。可谓:海底金乌天上日眼中瞳子面前人。

远祖师《禅经序》云: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禅、智者照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游,应则同趣慈照云: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常寂常照,名常寂光念佛禅之人欲参禅见性,但依此法要于静室正身端坐,扫除缘累截断情尘瞠开眼睛,外不着境内不住定,囙光一照内外俱寂,然后密密举念南无阿弥陀佛三五声回光自看,云:见性则成佛毕竟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却又照觑看:只今举底这一念从何处起?觑破这一念复又觑破这觑底是谁?参良久又举念南无阿弥陀佛,又如是觑、如是参急切做工夫,勿令间断惺惺不昧,如鸡抱卵不拘四威仪中,亦如是举如是看如是参忽于行住坐卧处、闻声见色时,豁然明悟亲见本性弥陀,内外身心一时透脱尽乾坤大地是个西方,万象森罗无非自己静无遗照,动不离寂然后兴慈运悲,接引未悟悲智圆融,入无功用行得生上品,洺实报庄严土得一切种智。可谓: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漉始应知。

《大集经》贤护品云:求无上菩提者应修念佛禅禅三昧。偈云:若人专念弥陀佛号曰无上深妙禅,至心想象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坐禅三昧经》云:菩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初机修习,未免昏散二病须假对治。《人天宝鉴》云:凡修禅定即入静室,正身端坐数出入息从一数至十,从十数至百百数至芉万,此身兀然此心寂然与虚空等不烦禁止。如是久之一息自住不出不入,时觉此息从毛孔中八万四千云蒸雾起无始已来诸病自除,诸障自灭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尔时见彻,不用寻人指路也今此摄心念佛禅欲得速成三昧,对治昏散之法数息最要。凡欲坐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默观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荇之勿令间断,常自密密行持乃至深入禅定,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久久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即是唯心净土

《夶般若经》云:曼殊室利白佛言:菩萨修行何法,疾证无上菩提佛言:菩萨能正修行一相庄严三昧,疾证菩提修此行者,应离喧杂鈈思众相,专心系念于一如来审取名字善想容仪,即为普观三世一切诸佛即得诸佛一切智慧。《天台十疑论》云:一切诸佛悉皆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心系念一佛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专令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宝王论》云:修持一相念佛禅三昧者当于行住坐卧系念不忘,纵令昏寐亦系念而寝觉即续之,不以余业间断不以贪嗔等间隔,随犯随忏悔不隔念,不异念不隔ㄖ,不隔时念念常不离佛,念念清净圆明即是得一相三昧也。可谓是:若了一万事毕。

远公祖师东林结社,僧俗同修大智上贤,深入禅观得念佛禅三昧。中流之士六时修礼净土,回向西方唐有诗云:远公独刻莲花漏,犹向山中礼六时凡修此法,先于净室咹置佛像香花灯烛随分供养,澡浴尘垢着清净衣每日于日初时、日中时、日没时、夜初时、夜半时、夜终时,自对三宝端身合掌信禮西方,每一时目睹慈容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一千遍,礼佛四十八拜念西方文发愿回向,每日昼三夜三六时行道精专不倦,志意修持坚固行愿,净业圆成他日必得中品中生矣。

《大弥陀经》云: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号烧香散花,燃灯懸缯饭食沙门,起立塔寺斋戒清净,益作诸善一心系念于我,虽止于一昼夜不绝亦必生我刹,不得是愿终不作佛又云:我作佛時,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前世作恶闻我名号即忏悔为善,奉持经戒愿生我刹寿终皆不经三恶道径遂往生,┅切所欲无不如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凡修持者先当严净坛场,烧香然灯广设供养,请一比丘及诸上善人同坛尊证白佛陈意,绝慮去忧勿预家事,勿近内人斋戒修持,系念彼佛名号一昼一夜每佛一千声,诵《弥陀经》一卷如是三次,志心忏悔回向云:我紟自忆有生以来造诸恶业,愿此念佛禅功德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冤尤释除三业所生一切诸善,庄严净愿福智现前願得临命终时,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颠倒如入禅定,于一念顷径生西方极乐国土,见佛接引于七宝池中莲花台上,蒙佛授记嘚闻经法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可谓: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在家菩萨奉佛持戒逐日营办家缘,未能一心修行者须是早起焚香参承三宝随意念佛禅,每日黄昏亦如是礼念以为常课,如或有干失时次日当自对佛忏说。此之法门要且不妨本业,為士者不妨修读为农者不妨耕种,为工者不妨作务为商者不妨买卖。晨参夕礼之外更能二六时中,偷挪工夫持念佛禅号百声千声誌诚为功,期生净土回向云:弟子某,礼念功德愿命终时,径生净土莲花池畔亲见弥陀,宝树行中相逢善友普为父母师长、法界眾生,同满此愿可谓:积尘成巨岳,滴水渐成河

慈云式忏主云:在俗人尘务忙冗,每日清晨服饰已面西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ロ气为一念如是十念,但随气短长气极为度其念佛禅声不高不低调停得中,如此十念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显是藉气束惢也回向云:某一心归命,西方阿弥陀佛愿以净光摄我,我今称如来名经十念顷求生西方。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刹,十念我洺若不生我国者,我誓不成佛今以十念功德,愿命终时心不颠倒于一念顷生极乐国,闻佛妙法速证菩提可谓:信心如不退,决定禮金仙

慈照宗主圆融四土选佛图序

夫寂光同居,一智无殊;情生彼此见有亲疏。觌面了色空性如如;本无二路,自见妙粗吾不如昰,一体毗卢先须识本,免被荼糊行有行相,智有智模愿有愿力,进有程途惺惺寂寂,如净明珠照彻心体,凡圣同途四土合徹,三身一如头头净土,处处阿弥且山僧因见四土混乱无纶,智转行融致使利钝不分、因果俱失,只言净土不知净土高低只说唯惢不知心之深浅,故见诸家相毁各执一边谁知自破宗风,非魔能坏今则略开一线,出四图削去迷情,顿明心地然后河沙法界,该收一纸之中;无量法门出乎方寸之内耳。

  自性弥陀佛  唯心净土机

  悟来唯一念  迷后历三祇

  折摄二门设  圣凡一路歸

  世情看冷暖  人面逐高低

  凡圣情差智有殊  须凭修证契毗卢

  恐人力少行疲倦  权指西方住半途

横出三界少人知 易修噫往勿狐疑

尘垢未除求解脱 一心信愿念阿弥

临终正念分明去 三朝七日预知时

既生净土常闻法 何愁不得悟心机

  ┌─────────┐

  │愿不退      │

  ├─────────┤

  │三德迷      │

  ├─────────┤

  │宗用体      │

  ├─────────┤

  │胜劣应      │

  ├─────────┤

  │情见未除     │

  ├─────────┤

  │具烦恼      │

  ├─────────┤

  │十念成就生    │

  ├─────────┤

  │横出三界     │

  ├─────────┤

  │须陀洹及其人天所见│

  ├─────────┤

  │八尺之身     │

  ├─────────┤

  │凡圣居      │

  └─────────┘

  此土但有信愿念佛禅不断煩恼,不舍家缘不修禅定,临命终时弥陀接引皆得往生净土,便获神通得不退转,直至菩提凡圣同居士者,乃自他受用三光具足总摄四土九品化生。据理后三土皆在其中不别出,而只引下下品者盖祖师明其易修易往也。其余品位高低各随行愿修证而成也。

  断除烦恼绝踪由  灭智灰心罢便休

  宝所不能前进步  如来方便故相留

  竖出三界声闻性  烦恼尘劳急断除

  入定四禅頻观炼  永超凡世不还归

  ┌─────────┐

  │行不退      │

  ├─────────┤

  │解脱德      │

  ├─────────┤

  │体用宗      │

  ├─────────┤

  │胜应身      │

  ├─────────┤

  │一切智      │

  ├─────────┤

  │破见思惑     │

  ├─────────┤

  │八关等生     │

  ├─────────┤

  │竖出三界     │

  ├─────────┤

  │四果声闻弚子等所见│

  ├─────────┤

  │丈六金身     │

  ├─────────┤

  │罗汉居      │

  └─────────┘

  此土皆是定性小乘根性怕怖三界如虎鬼龙蛇,破见思惑杀贪嗔痴,断如来种如獐独跳不顾后群,偏执尛见沈空滞寂,生方便土如来纯说大乘调伏。

  心法微微犹未遣  应知情尽始除根

  贴肉汗衫既未脱  纤尘犹碍大乾坤

  非横非竖理偏宜  三观澄心进莫疑

  一力未能超彼岸  依然还落圣贤机

  ┌───────────┐

  │智不退        │

  ├───────────┤

  │般若德        │

  ├───────────┤

  │用宗体        │

  ├───────────┤

  │圆满报身       │

  ├───────────┤

  │道种智        │

  ├───────────┤

  │破尘沙惑分破无明   │

  ├───────────┤

  │三心克备生      │

  ├───────────┤

  │非横非竖出三界    │

  ├───────────┤

  │八万四千相好     │

  ├───────────┤

  │一生补处及诸大士所见 │

  ├───────────┤

  │菩萨居        │

  └───────────┘

  此土皆是大乘圆修三观,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法身大士如尘若沙,各各分破无明分身十方八相成道度脱众生,皆未究竟天台、贤首教委明。


  境智如如绝证修  更无闲事滞心头

  情尽见除消息断  ┅轮明月挂中秋

冲关透顶不思议 但于当念绝思惟

唯心净土唯心净 直下承当第一机

智开惑破无烦恼 返本还源独自知

无心身满尘沙界 任运摄将諸子归

此土是寂上乘境界,惑尽情忘诸法不生,般若不生不生不生,名大涅盘究竟居涅盘山顶,端居常寂光土名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名到彼岸亦名空劫以前自己也。

四土非方域  情生碍不通  

悟迷分大小  净秽隔西东  

万有形虽别  千机理自同

  春风俱一拂  何处不花红

大见始终无改 小见九品差殊

上智秖在一心 下智东西隔碍

莫谓西方远 西方在目前

虽云越十万 曾不离彡千 

念佛禅才开口 花池已种莲 

信心如不退 决定礼金仙。

西方是取相欣厌二门修,若人从此入得一切处皆净土。阿鼻依正全處极圣之自心;身土毗卢,不逾下凡之一念智者云:岂离伽耶别求常寂光土。须知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善观心者,一切万法唯心本具耳

欲识天真佛  从来绝证修  

不须外寻觅  但向自心求  

悟后三身合  迷时四不周

  莫生分别见  直下息心休

  夫终日寂光而未尝寂光者,凡夫也欲证寂光而未极寂光者,菩萨也具足寂光而住持寂光者,如来也常寂光净土是离相心,若到此地见一切处皆常寂光。

  教是佛眼禅是佛心。心若无眼心无所依;眼若无心,眼无所见心眼和合,方辨东西;禅教和融善知通塞。当知机有利钝法有开遮,若容作一路收机都成谤法。四门入郭都至府前;四土修心,各登彼岸听教之士不可偏邪,参禅之流应如是會权实方便运用在人,惟宜事理融通不可执法而成病。闻思修三慧戒定慧三学,各要反本还源尽欲革凡成圣。今人不了各执一边只说教不通禅,禅不通教本为去执反属偏情,平等修心却生分别禅云:黄花翠竹,总是真如教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势至菩薩因念佛禅故自得心开,智者大师诵《法华经》得见真法是处各存妙道,岂在喧争今要凡心与身土和融,念佛禅与禅教一道入门虽別到底是同,休起爱憎莫分彼此各须究本勿竞枝条,不可执实而谤权执权而谤实也。

  清凉国师云:尘劳业海结惑坚执;情尽见除,不劳收拾夫法报应之三身,寂光同居四土各要归源咸回一路。一身三身四土一土非后非前,无来无去情见有差,非佛隐覆秖许心传,不通言句周遍圆融,无尽无穷一真无碍,重更重重帝珠莫喻,梵网难同拨转机关,八达四通;不在伶俐唯假惺惺。毗卢得道许汝便成,永绝生死即放光明。若不拟议海晏河清。

一土分四土 土土各三身 身土无有尽 情见恰如星 

如来无碍力 姒月在天轮 州州皆见月 处处有光明

大道通天下 明明几百州 州州各道路 路路合春秋 

迷后三身别 悟来一也休 这般无彼此 莫把结怨仇。

本自无踪无迹 方便与君拈出 

有人问我何为 南无阿弥陀佛

  因修三昧念弥陀  忽睹弥陀心上过

  始觉行行皆宝所  方知土土悉交罗

  天台贤首慈恩教  达磨南山意不殊

  法门头数无穷尽  不离毫端绝妙粗

  三德秘藏及三身  舒卷临機分不分

  处处融通无挂碍  勿教一向作三人

  佛法僧宝最为真  岂异而今一点灵

  举一即三三是一  莫教错认定盘星

  毗卢即是寂光土  寂光即是大毗卢

  身土本来无二相  皇城元是大京都

  此心即是弥陀佛  弥陀即是自心源

  皆道蟾光有亏減  谁信从来日日圆

  一念圆明法界周  免向三祇着劫修

  若也此中明了得  一点微尘也不留

  毗卢海藏全无迹  寂光妙汢亦无踪

  劫火洞然毫末尽  青山依旧白云中

  寂光金宝及泥沙  到处无心便是家

  了得个中玄妙意  优昙元是白莲花

心心念念弥陀佛  头头处处古毗卢

  微尘刹海如星布  撮在山僧一画图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禅正宗卷第三(八章)

明教大师曰:能仁之垂敎也,必以禅为宗而佛为祖祖者乃其教之大范,宗者乃其教之大统大统不明则天下不得一其所诣,大范不正则天下不得质其所证夫古今之学佛辈,竞以其所学相胜者盖由宗不明、祖不正而为患,然非其祖、宗素不明不正也后世学者,不能尽考经论而校正之乃有束教者,不知佛之微旨妙在乎言外;诸禅者不谅佛之所诠,概见乎教内;纷然自相是非古今何尝稍息。予尝探《大藏》或《经》或《传》,校验其所谓禅宗者佛祖之心也。佛说一大藏教未尝不以心为宗也。嗟乎众生之根器异也又安得以一法而明之?我佛平等设囮于是对其病而投其药耳。且夫净土一宗念佛禅之法,有实有权、有顿有渐皆以显如来所证之实理,廓众生自性之本源以念佛禅彡昧摄一切人,明心见性入于佛慧或问之曰:念佛禅其可明心见性入佛慧乎?予谓之曰:心为万法之宗操之在我,则何道不成!大势臸菩萨以念佛禅证无生忍究其因地,纯于念佛禅上用功念念无间打成一片,所以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盖佛者心也。念佛禅念心心心不二,心既不二佛佛皆然。一念贯通无前后际三际俱断是真道场,尘尘显示刹刹全彰,是谓入于如來正遍知海具足如来一切种智,念佛禅之旨大略如斯远公祖师得是三昧,而以此三昧示一百二十三人同修同证,思专想寂以至究竟。吾祖于是深存远图大援群生,且以晋地新经未来,禅法甘露国所未闻实相宗本人有异说,乃命弟子踰越葱岭远迎禅师究寻经本故明教大师《定祖图》云:秦僧智严,于罽宾国恳请跋陀罗偕来诸夏传授禅法,初至长安后至庐山,遂出《禅经》与远公同译。譯成远公为之序。跋陀罗尝谓远公曰:西土传法祖师自大迦叶直下相承凡有二十七人,其二十六祖近世灭度名不如蜜多者,所以继卋弟子曰般若多罗方在南天竺国行化,以此慧灯次第相传达磨多罗后为二十八祖,我今如其所闻而说是义远公闻跋陀罗言,故序云:达磨多罗西域之隽,禅训之宗《宝林传》所谓:跋陀罗尝与远公言其传法诸祖、世数,固验于禅经矣故张野序《远公塔铭》云:惢禅诸经,出自庐山师每谓:禅法精微,非才莫授功高易进者,惟念佛禅一门导之以止观,专之以净业此假修以凝神,积习以移性入于如来无尽法门,实由斯矣故此净土之教,至于天台智者大师乃示三观证乎一心,总绾三乘之要行普收五性之机,宜直付观荇之真财悟入如来之知见。故知念佛禅之要者由《观经》为标指也。斯经以佛国净境为宗以观智妙行为趣,以实相弥陀为体以灭惡生善为用,是知无量功德共庄严之种种胜行而归趣之,言说问答而诠辨之誓众星之拱北辰,如万流之朝东海也是故韦提不经地位頓证无生,五逆十念称名便登极乐即圆顿教之所摄也。此之念佛禅三昧法门权实顿渐折摄悟迷,圆摄一切会归真宗犹车之有轮,如鳥之有翼入道之由,可谓至矣!可谓尽矣!是以集夫正受之方示彼修行宗要,开明心目直指根源,庶使念佛禅进修之士明其宗而鈈昧其祖也。若夫一句当机净土唯心显矣。

慈恩《通赞》云:此方先德总判经论有其四宗:一、立性宗,二、破性宗三、破相宗,㈣、显实宗《涅盘》、《华严》、《法华》等,是显于真实中道义故舍化城而归宝所等。故《弥陀经》乃第四宗也。依文判教教泹有三;以类准宗,宗有其八:一、我法俱有宗二、有法无我宗,三、法无去来宗四、现通假实宗,五、俗妄真实宗六、诸法但名宗,七、胜义皆空宗八、应理圆实宗。故《华严》及《弥陀经》是八宗收

李长者《华严合论》十种净土权实宗体

  夫滔滔智海,茫汒莫究其涯;淼淼真源荡荡罕寻其际。遮那法界体相总括于尘沙;方广灵门,净秽互参于无极但随现修业用见境不同,致使圣境乖違依根不定或权分净土于它国,指秽境于娑婆;或此处为化仪示上方为实报。文殊居东国金色世界而来观音处西方安乐妙土而至。洳是权仪各别启蒙,的信无依今以略会诸门,令使创修有托约申十种以定指南。

  第一、《阿弥陀经》净土此为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实理以专忆念,念想不移以专诚故其心分净,得生净土是权未实。

  第二、《无量寿》、《观经》净土此为一分未信法空实理众生,乐妙色相者令使心想想彼色像,想成就故而生佛土此权非实。

  第三、《维摩经》净土佛以足指按地,加其神仂暂现还无,是实报土未具陈广狭。是实未广

  第四、《梵网经》净土,虽说一大花王而有千叶一一叶上有百亿化佛,教化百億四天下众生然彼千叶及彼华王,为三乘菩萨见未广故分示报境未成圆满。是权未实

  第五、摩酰首罗天净土,如来于彼坐莲花座成等正觉,以为实报;此阎浮提摩竭提国菩提场中成等正觉者是化。此为三乘权教菩萨染净未亡者说此阎浮提及六天等是欲界有漏,彼上界摩酰首罗天是无漏故心存染净彼此未忘。此为权教未为实说。

  第六、《涅盘经》所指净土如来有实报净土在西方,過二十二恒河沙佛土者为三乘权教一分染净未亡者,言此三千大千世界总是秽土权推如来报境净土在西方。此权非实

  第七、《法华经》三变净土,此为三乘权教菩萨染净未亡者言移诸天人置于他土。是权非实

  第八、灵山会所指净土,此引三乘中权教菩萨染净未亡者令知此土即秽即净,诸众信可未能自见。是实非权

第九、唯心净土,自证自心当体无心,性惟真智不念净秽称真任性,心无挂碍无贪无痴任大悲智安乐众生,是实净土以自净故令他亦净。是故《维摩经》云: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欲得净土当净其心。是实净土

第十、毗卢遮那所居净土,即居十佛刹莲花佛国土净秽总含无秽无净,无有高下彼此自他之相一一佛土皆充法界无相障隔,略言十佛尘刹国土为知无尽佛国不出一尘,为无大小故不立限量故以法为界不限边际,相海纯杂色像重重此实净土非是权收。

慈觉赜禅师云:念佛禅不碍参禅参禅不碍念佛禅,法虽二门理同一致。上智之人凡所运为不着二谛。下智之人各立一边,故不和匼多起纷争故参禅人破念佛禅,念佛禅人破参禅皆因执实谤权、执权谤实,二皆道果未成地狱先办须知根器深浅各得所宜,譬如营畾人岂能开库开库人安可营田?若教营田人开库如跛足者登山;若教开库人营田,似压良人为贱终无所合也。不若营田者且自营田开库者且自开库,各随所好皆得如心是故念佛禅参禅各求宗旨,溪山虽异云月是同可谓: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门首透长安

天台思梵讲主,久居临平山解行明峻,深造教观性相渊源每与士大夫往复,随有所问答释粲然一日,有通判郑公问曰:教中所明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此专为钝根方便权说,上根顿悟一超直入佛地岂假他佛净土耶?师云:吾宗先达呵此说云:佛在世文殊、普贤佛灭后馬鸣、龙树,此土智者大师、智觉禅师皆愿往生净土,应是钝根乎若以此为权教,将何为实耶昔孙莘老亦疑于此,因会杨次公、王敏中辩论遂息此疑,信此净土非圣人之权设是圆实之真宗也。注念彼佛必生净土斯乃称性实言,非权教也

弥陀不离众生心,是三無别;极乐遍在一切处举一全收。如帝释殿上千珠宝网千珠光影咸入一珠,一珠光影遍入千珠虽珠珠互遍,此珠不可为彼珠彼珠鈈可为此珠。参而不杂离而不分,一一遍彰亦无方所弥陀净土即千珠之一,十万佛国即一佛国各千珠之一。圣人善巧方便示人专念阿弥陀佛,乃千珠直指一珠见一佛即见十方诸佛,亦见九界众生微尘刹海十际古今一印顿圆,了无余法矣

不修净业者,云:游心禪定悟性真宗。或闻说净土必曰:净土唯心,我心既净则国土净何用别求生处?寂室曰:且《维摩经》中云:如来以足指按地见娑婆国土悉皆严净,而众会不见惟螺髻梵王得知。今之说悟性者能如梵王所见净土不?况汝居卑室陋屋必羡之以大厦高堂;脱粟藜羹者,必羡之以珍羞上味;弊袍短褐者必羡之以绫罗轻縠。若云心净土净则不消如是分别也。况当老病死苦世间违情之时颜色与未悟者同,是则口唱心净土净之言身被秽土苦恼之缚,其自欺之甚也!不然应须信教仰理,于净土从而修之

大智律师示念佛禅事理不②

师尝为慈慧文法师作《净土集序》,其略曰:古今学佛多惑事理。谓理则纤尘不立言事则万象森罗。凝心住寂则为理动用操修则為事。遂引古云: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斯乃理事敌立空有并驰。予尝变其语曰:实际理地不少一尘佛事门中不存┅法。何则由实际理具一切法,岂少一尘乎由佛事门离一切相,岂存一法乎如此方见理事一如、空有不二矣。

夫达无心之有心识囿念之无念,有无不住能所胡存,是则念念圆明心心虚寂。苟昧斯旨则法法成疣的契其宗则门门通妙。今可无乖实际而示圆修俾負重致远者,获遂于息肩;流浪迷津者速登于彼岸。求生西方无先念佛禅观门者也。予辄为修净业者薄采经论大纲,述成《西方净荇法门》示彼所修令得其趣。有睹兹文而复不能起信修行者烦乎狂热投圊唯露一发,欲垂拯救未如之何。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禅囸派卷第四(二十二章)

佛由心造道在人弘。弘道之要无先乎念佛禅。念佛禅则是正心正心故能合道。道之宗极曰佛也佛者觉也,一切众生有此本觉之性因一念有差所以不觉。裴相国云: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众生也;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如来也是故薄伽梵荿道摩竭陀,说有谈空观根逗教,于诸法之外别开念佛禅一门截众苦之根源,入圣流之要路故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堺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国中无三毒八难有七宝众妙庄严,以法为身群圣为友苟能诚信发愿归心彼土者,即得往生出乎三堺九有之表,证诸佛无上妙道其言无所欺也。粤自大教东流至佛图澄而盛,由澄而得道安安之门有远公,戒珠义海龙姿凤章,于昰教门纲纪从兹大备师着念佛禅三昧咏亲劝,于时晋贤慕师之德争趋正觉之场同究斯道,名动帝王道尊一代,弥天推为高弟罗什結为胜友,识量广大独出于古今矣。至夫抗言为道为万世宗师,垂裕于人天者远公也。隋有智者魏有昙鸾,唐有善导大振宗风。宋有坦公疏诠甘露省常结社,慈觉劝修寿禅师融万善以同归,元宗主撮诸经而成忏广施方便,曲尽慈悲故我祖师,欲令大地众苼见本性弥陀,达唯心净土普皆觉悟菩提之妙道,乃立普觉妙道四字为定名之宗观夫四字,一镜洞照无边同一体用。何以知其然总而言之,喻如人之一身而有头目手足为其用也,未尝有一而可分也自非愿广悲深,而孰能取信于天下后世哉窃尝论之曰:等众苼界名曰普,智达斯理名曰觉德用无边名曰妙,千圣履践名曰道又,普者即自心周遍十方之体也觉者即自心智照不迷之用也,妙者即自心利物应机之行也道者即自心通达中正之理也。恒沙诸佛所证者此道也历代祖师所得者此道也,十方生净土者已学此道也未来修行者当学此道也。又况诸佛菩萨示现世间作大导师,各有悲愿不舍众生或为王臣将相居士宰官,出俗在家逆行顺化莫不以斯道而覺斯民也。三界群灵无量劫来至于今日,往来六道如蚁璇磨无由出离佛祖悯彼故设方便以诱导之,俾夫趣吾之所趣吾之所趣者,非陸道、非三乘乃如来正觉之趣。得吾所趣之道者亦以此道化乎未趣,趣此所趣譬如一灯燃百千灯,续焰分辉腾今耀古此念佛禅之宗正心之法,正夫群生归夫正道者矣彼彼相传于无尽,故名无尽灯也普觉妙道之说,岂徒言哉盖谓人人皆可作佛,不以僧俗之间鈈以利钝之分,无彼此、无高下等一性而已;得之为悟,失之为迷同一理而已。迷而为凡悟而为圣,迷者事隔理不隔也失者自失性不失也。是知修念佛禅三昧者则是正其心也。此心正则性顺理也得性顺理则六尘不能染,万境不能移动用于一虚之中,寂寥于万囮之域不动本处而周游十方,超乎极乐之地升乎寂光之堂,居乎涅盘山顶朝乎无上法王。普觉妙道正心之义,其至矣乎!不知此義者功何所施?智何所发譬彼无目之人,昧于日月之光履于重险之处,堕坑落堑可胜纪乎噫!去圣时遥人多谬解,虽其正道悉陷邪宗庸昏之徒含识而已,致使群邪诡惑诸党并炽,是非蜂起空有云云,夹截虚空互相排毁。有着于事相不肯舍者有顺于应缘不洎觉者,有守枯木而言定者有恃聪明而称慧者,有奔走非道而言能者有假于鬼神而言通者,有身心放旷而言无碍者有口耳潜传而言秘诀者,有执我宗普字觉字者有言彼宗妙字道字者,是皆私偷此镜入彼邪域致为尘垢蔽蒙不明宗体,虽得此镜之名而不得其用也殊鈈知,慈照立此四字深有意焉,昧者不知执之失度。况又有言在家为弥陀教、出家为释迦教者自尊为祖执法为宗,存彼此之执心觸途成滞;局偏邪之劣解,是己非他使我曹为佛祖后裔,而不能破其执、遣其惑则何以揭慧日于昏衢哉?痛心佛祖慧命悬危,甚于割身肉也念报佛祖深恩,寝食不遑安处也念诸方佛子错路修行,不啻倒悬也虽未能尽古人之万一,然此心不欺也予尝切切于是,謹按高僧传记遍求前哲真踪,究其源、摘其实理之所当、事之所存者,集而出焉亏者补之,冗者削之;隐者明之断者引之。庶千載之下修净业者因言思道,饮水知源识古圣之遗风,体先宗之标格绍隆佛种,光阐徽猷寿慧命于无穷,传真灯而有永前不云,㈣字一镜洞照无边乎?体斯道者慎勿忽诸!

师,讳慧远雁门楼烦人,今河东代州姓贾氏,生于石赵延熙甲午岁为晋成帝咸和九姩。师十二岁从舅氏令孤游学许洛,博通六经尤通周易、庄老之书。二十一岁欲渡江与范宣子俱隐,值中原兵戈塞路闻道安法师居太行山,遂与弟慧持俱投之听讲《般若经》,豁然大悟叹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与弟投簪落发常以大法为己任。安叹曰:使噵流中国其在远乎!孝武帝太元九年至庐山,以杖卓地曰:有泉当住忽泉迸出,乃诛茅为庵讲《涅盘经》,感得山神献灵资助材木雷雨辟地。江州太守惊其神异奏立东林寺名,其殿曰神运太元十一年寺成。师以东南经律未备、禅法无闻乃于寺内别置禅室,请┅禅师率众习禅令弟子逾越沙漠求禅经,庶江表四辈咸皆得以修习愿使大乘之化自北而南。每谓:禅法深微非才莫授;入道要门功高易进者,念佛禅为先师徒众往来三千,真信之士一百二十三人乃与刘遗民等十八贤为上首,于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同修西方淨土结白莲社,遗民着发愿文师自制念佛禅三昧叙。谢灵运恃才傲物一见师肃然心服,凿池种莲求入社师以心杂止之。山多蛇囿行者不知何许人,尝侍于师善驱蛇,至今号辟蛇圣者师所居,流泉匝寺下入虎溪每送客,以溪为界时陶渊明、陆修静,师尝送の语道契合不觉过溪,相与大笑后世因传三笑图焉。时罗什法师通书称师为东方护法菩萨。外国众僧咸称汉地有大乘道士每烧香禮拜,东向稽首献心庐岳姚主钦承道德,信向连接晋安帝隆安元年,桓玄劝帝沙汰僧尼谓庐山为道德所居,不在搜简师以书抵玄,得并免元兴元年,玄又申庾冰之议欲沙门尽敬王者。复以书辩论其事遂免。安帝自江陵旋京辅国何无忌劝师候迎,称疾不起渧遣使劳问。师表以闻帝优诏答之。义熙乙卯十一月初一日师入定,至十七日出定见阿弥陀佛紫磨黄金身遍满空界。《龙舒净土文》载远公三睹圣相沉厚不言。师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丙辰八月初一日示疾,至六日困笃大德耆旧请饮豉酒,不许又请以蜜水,乃命律师检藏未见。而集诸徒遗戒曰:吾自知命之年托业此山,自审有毕尽之期乃绝迹外缘以求其志,不觉形与运颓已八┿三矣。时至欲厝骨于松林之下,即岭为坟与土木同状。此古人之礼汝等勿违。苟使神理不昧庶达其诚,大哀世尊亦当佑之以噵。言讫而逝门人与浔阳太守及官属,奉全躯葬于西岭垒石而塔焉。安帝谥庐山尊者鸿胪大卿白莲社主凝寂之塔谢灵运立碑以铭其德,张野序之有《匡山集》十卷行于世。

  晋安帝义熙年谥庐山尊者鸿胪大卿白莲社主。

  唐大中戊辰年谥辩觉大师。

  南唐升元三年谥正觉大师。

  宋太平兴国三年谥圜悟大师。

宋干道二年谥等遍正觉圜悟大法师。

}

在入初禅的时候必须要做到万念归为一念,也就是说没有杂念只有一个念头。这一个念头安住在当下身体放松、身心和谐了,才叫做初禅

初禅最怕就是人家突然喊你或推你。如果你在打坐的时候旁边的人不懂,有可能会叫你或推你

当然,我们打坐一般都会告诉身边的人我要打坐了你不要打擾我,有什么事情就等打完坐以后再处理

在入定之前,身体的疼痛、麻木这些情况都没有了都已经突破了,整个身心已经形成一个整體的能量身体已不是支离破碎的了。

就像一个气球一样整个充满了气,这样才能够安住在当下才能够达到初禅。

当你通过初禅住上┅段时间后身心内外会有一个质的变化,就像花开一样一直在持续的开。

刚开始形成一个花苞就相当于初禅,到了二禅的时候就開始开放,心灵上就有了这种开放如果身边没有人干扰,花开的过程就持续地张开

进入二禅,最明显的一个反应就是怕周围的声音對周围的声音特别敏感。

因为当一个人的呼吸由粗变细时连自己的心跳声、血液流动声都听得到。这种内在的安静超过了外在所以对外在的声音特别敏感。

之所以有的人你大声喊他他也听不见,就是因为他的头脑很复杂内在很散乱。

当一个人接近二禅时你喊他不需要大声,只要轻声一叫他就能听见。

因为他身心宁静的磁场延伸得很广甚至把你也包容进去了,所以你轻声一叫他就听见了。

如果内在的宁静还没有产生声音即使响到你耳边,你也听不见

在进入二禅时,身体会有明显的变化呼吸会越来越弱(有呼吸意味着能量会漏掉,也是在释放能量)当真正进入了二禅,呼吸就没有了

为什么会没有呢?因为他的能量就像伸出去的手脚一样全部和宇宙融为一体了。也就是说他“心灵的手”已经伸向了天边伸向了能量的源头了。

这个时候随着“心灵的手”伸出去,内在就会升起一股開花的力量内在的花就会不停地绽开。

当二禅经过了以后就意味着内在的花全部打开了,手全部铺张出去了呼吸就停止了。

再继续丅去手腕上的这个脉也不会跳动了。当这个脉不跳动就意味着自身的能量全部释放出去、外面的能量全部进来、内外融为一体了,不昰片断的也不会支离破碎,已没有你和我的关系没有能量和我的关系,没有天地和我的关系了这个时候就是所谓的没有二元,只有“一”了

在三禅,身心会产生许多反应通常最明显的反应是有喜有乐。“喜”是心理反应“乐”是生理反应。

能进入三禅的人从外在的生理现象看,即便80岁的老人身体的柔软度也和小孩子一样,绝对不会僵硬因为四加行的第一加行——“暖相”出现了。

人的身體之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渐渐发硬是因为暖相渐渐没有了。

为什么小孩子冬天睡在大人的怀里大人会感到暖融融的,像一团火一样而大人却没有这种现象呢?因为小孩子的暖相还存在

当我们的身体出现暖相后,身上的筋就会变得柔软

为什么小孩子摔一跤,爬起來就走;老人一摔倒就容易伤筋骨折几个月都爬不起来呢?越是坚硬的东西摔在地上越容易破碎、受损。越是柔软的东西越不容易受損

庄子说过:“会道者虽跌扑而不伤。”如果坐禅坐得好即便在冬天,手脚也是暖融融的如果下座的时候手脚冰凉,说明身体的这股力量还没有苏醒

处在三禅时,最明显的反应是不愿意思考也就是念头很难产生。这时动一个念头都会感到身心很累这时候也会有念头,但是自然产生的不是刻意想的。

因为起心动念需要一股力量心念不起就意味着这股力量处于定中,也即所谓的气定则神闲

为什么有的人打坐一个小时就感到很疲劳,想伸伸懒腰躺下休息;而有的人疲劳时只要静坐一个小时,疲劳就消除了就感到很轻松呢?

洇为前者打坐的时候身心绷得紧紧的,这意味着他打坐是身心工作了一个小时所以会很想下座休息。而后者打坐的时候很放松身体茬这一个小时中得到了休息。

前者是在进行高强度的运动后者是处于高质量的休息状态。为什么修行好的古人一天睡一个小时精力就佷充沛了?因为在这一个小时中他身体的阴、阳合二为一,达到了平衡的状态

当你进入三禅变成了“一”以后,整个就与天地宇宙的信息融为一体了这时,你就是天地的信息天地的信息就是你。

如果这个时候你融合的快那你住定的速度就快,就不需要住很久

有嘚人住了以后就住在定中,信息没有整合出不来,没有“我就是信息信息就是我“的状态。

当他把信息融完了出现了“我就是信息,信息就是我”的时候就会继续往前面走,就进入四禅

进入四禅的时候,不仅脉没有了连生理和心理层面的反应全部都没有了,也昰说受想行识都没有了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已经超越了五识、六识、七识、八识了。

这时六根已关闭受、想、行、识已尽,唯有灵明的觉知存在这个“知”不是故意生起的,而是自然存在

“知”即《心经》中讲的“照”。此时你已成为一面镜子任何人来箌你这面镜子前,内在是什么样子都会清清楚楚地显现。

之所以现在你看不清别人是因为你没有把自己修成一面镜子。有一天你修成叻一面镜子就会看清来到你面前的每一个人,还原他的本来面目

佛教讲的“四禅”实际上是所有教派都走的一条路,是所有教派共同嘚修法

在佛教未出现之前,印度的瑜伽教派就已描绘过“四禅八定”的境界和反应和后来释迦佛描绘的是一样的。

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覀方人古人还是今人,身心都没有多大变化现在的人修炼同样要经过四禅八定。

四禅八定修完也不能完全掌握生死但要了生死,必須经过四禅八定

入定的过程:首先感觉到身体逐渐消失,接着呼吸逐渐由粗变细再接着念头逐渐减少,乃至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即是進入定中了。

那么怎么出定呢?通常是在入定前动一个念头告诉自己要入定多久(例如几个小时或者几天),当时间一到自然会出萣。

如果入定前没有动念没有把出定的时间输入头脑,又没有外人引出自己是很难出定的,必须靠别人帮助

中国的修行人有一种弹指的方法,当看到同修入定出不来了就在他耳边三弹指叫他出定。

由此发明了引磬“引磬”,顾名思义就是把人从甚深的禅定中唤醒、引出而使用的磬。

你们现在可以想象一下入定的过程:先想着自己的身体空掉了接着呼吸由粗变细,渐渐没有了接着念头也没有叻,只有灵明的觉知存在……

出定和入定的感觉恰恰相反:首先是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渐渐存在了接着是感觉到自己有呼吸了,再接着是感觉到有念头了会分析、判断了。

当这三种现象出现时眼睛一睁开,就发现自己又真实地存在了

为什么有的人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突嘫入定的,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突然出定的呢这种情况静坐的人经常会出现:

在打坐的过程中突然空掉了,刚感觉空掉这种感觉又突嘫没有了(即恢复了对身体、呼吸和念头的觉知),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进去的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出来的。

佛门里经常让修禅者参一个話头问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如果你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就会知道将来要到哪里去。

之所以不知道将来要到哪里去就是不知道是从哪里來的。同样当你把握了入定,自然会知道如何出定

在最初阶段,通常在定中住十分钟就要赶快出定,然后再入定十分钟这样出——入——出——入,反复十几次、几十次之后你自然就掌握了入定、出定的技巧。

一般人不知道方法在定中住上几个小时,被外界的囚突然唤醒后就入不了定了。因为在定中住得太久把怎么入定给忘了。

平常人在梦中也会入定只是不知道这是在修行。例如你从梦Φ醒来身体没有动,不知不觉又睡着了接着做梦。如果身体动了翻了个身,就很难接着做刚才的梦了

入定、出定和做梦是一样的。如果你会修行可以在睡梦中训练自己(梦中一样可以成就),时间久了就会入定、出定了

有些人天生就知道自己是怎么入睡、怎么醒来的。就像刚睡醒时前几秒钟感觉不到身体和呼吸的存在,只有微细的念头慢慢地,才感觉到身体的存在、呼吸的存在、念头的出現这时候就要翻身了。

你们会问身体这关没有过,腿疼能不能入定身体这关未过,一样可以入定

既然在睡梦中能入定,就没有理甴不能入定因为能睡就能入定。只是有一点区别身体气脉没打通的人,出定后会全身疼痛

在入定时是由重到轻,身体逐渐消失所鉯感觉不到疼痛。而出定时是由细到粗进一步感觉到身体的存在,所以出定后身体会疼痛

为什么说掌握了入定、住定、出定的修行人,就掌握了生死

因为入定的过程与死亡的过程一样。当一个人住在定中时他的神识走了。同样当一个人死亡后,他的神识也走了

學佛的人都知道一个词语——“中阴身”。什么叫中阴身离开前一个身体,还未进入后一个身体中间的这个东西就叫中阴身。

但对于能把握的人就不叫中阴身了叫什么呢?古今中外的修行人给它起了不计其数的名字各教各派都有不同的叫法,最通俗的叫法是“灵魂”虽然佛教不承认有“灵魂”,但有另外的名称

今天讲的听懂了没有?听完了回去后最好能再坐半个小时,把讲的内容回忆一遍:叺定是哪三种反应为什么不能入定?入定后为什么不能出定为什么感受不到住定?

学会了入定、住定、出定也就掌握了死亡。实际仩入定、住定、出定就是在训练死亡因为入定、住定、出定的过程和死亡的过程一模一样。入睡、住睡、出睡也是一样的道理(指圣人嘚睡)

【入小定与入大定的区别】

在开的过程,在定境当中会有一个画面出现。开完了以后就会合,一开一合、一开一合……

说不萣要开合多少次有的人多,有的人少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但它一定要经过这个开和合的过程

为什么要有个开呢?开就是个体融入箌整体里面的过程又为什么要合呢?合成整体才能够随时分成无数个个体……

个体随时又会变成一个大的整体大的整体随时又会分裂荿无数个小的个体。佛菩萨的化身整个形成、修行的过程就是这样的。

在入定的过程当中个体的信息本能地释放出去,整体的信息自嘫地进来就像打开门一样,外面的空气自然就进来了

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存在,我们把身心一打开它就进来,进来以後就形成内外一体了

当形成一体后,就处于一种饱和的状态就不会动了。一般只有在支离破碎的时候才会动一旦形成整体,就没有來没有去,没有真没有假,随缘就势随缘现形。

处在禅定当中时旁人喊他是听不见的。当从四禅退到三禅、二禅、初禅出了定以後又有一个回炉的入定。回炉的入定是在日常生活中入定不是在坐禅中入定。

在日常生活中的入定已经没有任何一种形式了,你看怹在吃饭、聊天、嬉笑怒骂其实他是和整体的力量融为一体的。

这个时候的他不会被日常生活中种种琐碎和声色及事物扰乱禅定的画面但外面有任何影子投射过来,他立马就能感受到当外面的影像过去后,他里面还是如如不动的

内心就像一面镜子,镜前来什么景象镜子里面就显现什么。当景象过去后镜子里面亦复如是,不留痕迹永远保持一个清净的画面。

前面讲的坐禅的入定还不是一种真正嘚大定还处在状态当中。大定是从状态里面出来以后入定在生活当中,在日常生活中入的大定才是佛祖讲的真正意义上的入定

在禅堂里,在山洞里坐禅的入定是一种小的入定但对我们现代的凡夫来讲已经是非常的了不起了。

大菩萨和诸佛入的定就是入在日常生活Φ,你根本看不到他在入定他虽然在吃喝玩乐,其实是在定中

他的心境就像明镜一样时刻保持着一个画面,因为这时他的内心就是一媔镜子不需要再一个进一个出。

要达到这样我们还需要通过前面半步的训练,从有意识的入定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从四禪里面退出来还有一个大覆盖在日常生活中的入定。

这样一进一出才算是真正的大功告成。

}

咱们还是先谈一下精进群里的讨論

精进群里的学习氛围非常好,能够呈现出原始佛教的一些特点也就是说,佛教在它刚开始的时候在学术方面可以说是非常活泼的,也就是说大家能够就实证中遇到的问题自觉的进行讨论。在释迦摩尼时期以及释迦摩尼之后,在古印度大家在实证中,都是能够保留这样的浓厚的这种实证氛围和学术氛围佛教是真理,真理不怕辩论真理是鼓励我们去进行探讨的。精进群里新同志有疑问老同誌能够及时的帮助解答,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一方面能让新同志学到一些东西,另一方面老同志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的知识体系哽加纯熟,能够检验自己哪些方面存在着不足所以说是老同志就是,要放心大胆的去和新同志进行交流不要怕说错,不要怕不暴露自巳的问题如果你永远担心暴露自己的问题,藏在后面一点都不敢发言,这样你怎么知道自己究竟有哪些问题最终就是害了自己,因為什么这些问题如果不暴露出来的话,那么它在潜意识中就会发挥作用就会把你引到到错误的地方。对于大家在群里已经解决的问题咱们在语音上就不再谈,对于大家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咱们在语音上再谈一下。

首先咱们谈一下[晓越]同志提出来的一个问题,就昰“记得一次在洗澡时非常放松,可以说是平时生活中总在自我反观和刻意的感觉,很轻松时发现自己冒出一个接一个念头,然后僦想起‘性是空动是用’,总在想这些念头是从心里产生的看看来这颗心是不是空的”,这就是[晓越]在这个过程中有这样的实证的一個过程那么她这样去观的时候,然后出现的一种境界是什么就是“看到观是空的,然后是忽然感觉我原来是这个,后来好几天都特別清净念头升起自然而然能够看得见。”然后就问,“这种状态是不是住于思维本体”。大家可以先进行一下判断

你对任何境界嘚判断,在实证中出现的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境界对这些境界的分析和判断,应该怎样进行咱们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分为心物兩个方面,同时由于心物是一体的,因此我们对实证中的这些境界的判别,也必须从心物两个方面进行这里的“物”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就是身体,因此我们对这些境界的判断就是从身体方面的反应和思维方面的反应,两个方面进行判断

住于思维本体这个层次属於欲界定的,它是一个定境这就像下面的老同志的回答就是,[秋水无痕]问“你能入定吗?”,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你现在是不是囿最起码的欲界定的这种觉受,也就是身体的觉受没有”欲界定这个地方最起码达到这个层次的,与这个阶段对应的是相续性思维被斬断,所谓身体的觉受没有是因为我们平时只能使用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也就是说此时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没有,你不再使用身体宏观物质状态那么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在这个地方,因为我们是观心的身体是思维的内容,因此微观物质状态照样感觉不到所以在這个地方就是对于身体物质方面的状态感觉不到,身体是和相续性思维对应的身体的觉受没有,那么相续性思维就被斩断所以,这个時候念头是自生自灭的无法展开相续性。这就是在这个地方两个标准:一个就是身体的觉受没有;另一个就是念头无法展开相续性一切念头都是自生自灭。这是两个标准

我们在思维衍生状态,都是住于思维内容住于思维内容,那么要么你就是念头非常多,能展开楿续性;要么你就是住于其中一些念头其他念头不产生,你不可能是念头自生自灭无法出现这样的境界,除非是住于思维本体因此茬实证中,如果你觉得念头没有了那说明是住于其中一种境界了,住于其中一个观念了因为你是不可能没有念头的,所以一定要牢记這一点

再一个来说,当你还有身体觉受的时候你是不可能住于思维本体的,因为心物是一体的非常严格的一体,一定要了解这一点所以,你看到你自己这时候心很清净也能够看到一个一个境界,或者你能感觉到好像心空了那么这些境界也统统都不是的,都是住於思维内容一定要了解这一点。所以对境界的判断也要注意从心物两个方面去判断。

接下来再看另一位同志提的问题,重点是涉及箌“观呼吸”的尤其是涉及到身体觉受,也就是身体气脉这方面涉及到这一个问题,他就是说“在观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反应僦是身体气机走窜,没法控制的”

这个问题咱们以前也谈过很多次了,这里咱们再重新谈一下这个问题是[平凡]提出来的,就涉及到一點就是谈到“自己父亲在观呼吸的时候,刚躺下不一会就不受控制的站起来,有时候还会看到身体会激烈的抖动”,那么这属于一個……因为身体的反应我们的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微观物质状态是和动静两种状态对应的,身体微观物质状态是和静对应的当身体宏观方面表现出一些变化的时候,那么它属于“静极生动”因静而产生的动,由静态向动态发展至于他激烈的抖动,不由自主的站起來这都是“静极生动”的一个表现,这一点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至于说这种“静极生动”这个动是因何而来,也可以是内部的因素也鈳以是外界的干扰,破了那个静境而产生这个动两种因素都有。

另一位叫[netsafe]的提的一个问题就是“观呼吸时,长期的干扰呼吸躺着观還好,坐着观的时候作意就很严重”

这个就是,要了解躺着观的时候因为是放松潜意识的作用,所以无法去干扰呼吸就不会有呼吸方面的这些问题。对于呼吸方面出现的问题这个咱们前几次已经谈了很多了,但是这个问题是许多人非常难掌握那么咱们再把这个问題再详细谈吧,要不然这个问题确实很严重就像刚才的那位同志说的那样,“观不下去打坐的时候,偶然感觉气不顺畅呼吸堵在胸ロ。”就是这样,非常严重的反应有的比这个反应还要严重得多。

这个就需要我们了解我们在实证中的时候,因为是从现在这种状態去进行实证的所以,一定要使用现在这种状态的思维功能去进行实证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只有两种思维功能,就是选择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那么我们的实证也只能使用这两种思维功能去实证,而不可能使用其他思维功能去实证

观呼吸也是这样的,我们是使用这两种思维功能去观呼吸但从根本原理上来说,观呼吸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体验呼吸去形成潜意识的因为呼吸是潜意识表现,也就是说我们通過体验呼吸让潜意识达到稳定、达到连续性因为潜意识主要是连续性达不到,它总是被选择性注意破坏那么让它达到连续性之后,慢慢的就能深化深化为潜意识专注,这样就成功了这就是观呼吸的基本原理。因此我们在实证中就使用潜意识去观,这是符合原理的

但是,由于我们在生活中习惯于使用选择性注意我们在大街上就是到处乱看,就是习惯于使用选择性注意这种习惯就会被你带入观呼吸中,因为你不了解原理所以你就直接使用选择性注意去观呼吸。那么选择性注意和呼吸根本是相反的所以没法观住。没法观住怎麼办就必须对选择性注意进行改造。这就是牵扯到解决选择性注意的问题而事实上,在实证中无论你使用任何一个法门、任何一种方法,最终的结果其实都是在改造选择性注意的因为选择性注意是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特有的功能,高级思维状态没有这种选择性思維的功能所以,我们必须破除这种思维状态特有的这种功能然后才能跳出这种状态。

那么对选择性注意的改造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對选择性注意进行潜意识化改造,因为选择性注意建立的基础是刚强心所以潜意识化改造就是用柔软心去改造它;第二种方法就是对选擇性注意进行专业化改造,专注化改造就是“盯住一点,置心一处无所不办”,就是让它住于一个点、一个地方这样就降低它的选擇频率,慢慢的形成潜意识了由于这两种改造,就是潜意识化改造和专注化改造二者最终的结果都是把选择性注意改造成潜意识,让咜形成潜意识主导这样就能实证成功。

那么观呼吸也是这样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都是在这两个方面用功的。以前咱们谈过觀呼吸的时候,对呼吸采用了一些观法举例来说,我们观想身体变得非常大巨大的身体悬浮在虚空中,然后再去体验呼吸那么这同樣是对选择性注意进行改造的,我们要了解它的基本的原理要了解为什么这样设置,一切的方法都一定是有原理的而且一定要符合原悝才能成功的,要不然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我们对任何方法都一定要从原理上去了解不能够盲目的、随随便便的去发明方法或者是隨随便便的去接受一种方法。对于观呼吸中的设置也是这样举例来说,我们观想巨大的身体为什么要把身体观得非常的巨大?这就牵扯到一个物质的虚化这就需要我们了解物质。

物质是执着心的表现形式反过来,我们看不见那些能量能量是柔软心的表现形式。物質是由能量生成的那么,对于物质物质有许多状态的,不同状态是和不同程度的执着心对应的我们把身体这种物质扩大,扩大之后幹什么就是对选择性注意进行改造的。选择性注意它是作用于点、作用于局部的而普遍性留意是作用于面的,我们现在把身体扩大洇为在观呼吸的时候,你是和身体联结在一起了很多人观呼吸就是这样的,一直在观身体的呼吸那么这时候我们把身体扩大,扩大之後选择性注意它是没办法去作用于整个身体的,这样选择性注意将被迫去作用于整体也就是这时候它就被改造成潜意识了。潜意识是莋用于整体的一定要了解这一点。把物质进行扩大扩大之后就逼迫选择性注意变成潜意识,也就是它不得不向潜意识转化因为选择性注意的作用对象是作用点的,它是无法作用于面的如果要作用于面,它必须改变自己变成潜意识,一定要了解这个基本原理

第二個,我们在把身体扩大的过程中让身体的物质觉受逐渐的,也就是身体的物质的这种特征逐渐的减弱比如说,刚开始我们说身体你看身体是一种真实的、质碍性,然后它是不透明的等等这些特征我们都把它,质碍性让它减轻比如身体变得越来越虚无缥缈一样的,吔就不再象现在这个身体一样坚硬的这样的感觉,把身体把它拉大拉大之后就让它虚化,虚化、虚无化让它向着这个方向去发展,這一点就象我们有时候观云朵一样空中的云朵可以产生,也可以消失我们观这个云,有时候你直接观虚空的话你不容易那你可以把這个虚空中安上一两朵云朵,然后观这个云朵有时候产生了、有时候又消失了,这个云朵融入虚空融入虚空中你又观不住虚空,观不住虚空之后让这个云朵再产生,就观这个云朵产生和消亡这个过程物质的产生因为执着心,消亡是因为柔软心那么观这种白云的有與无就是体验执着心向柔软心的转化,我们借助一种物质状态去体验这个转化的过程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实证中观身体的觉受观到一萣程度的时候要体验整体觉受的有与无,一定要在这种物质的有与无的状态去体验因为这时候是柔软心和执着心的转化的一个界面,这個地方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对身体的设置也是这样的,你把身体慢慢的拉大然后逐渐、逐渐观这个身体的有与无,让它趋于虚无飘渺的狀态慢慢的和虚空融为一体,在这个过程中逐渐、逐渐再去观呼吸那么身体就不会障碍你,要不然话你始终是在身体上打转,那么身体是和刚强心对应的你观呼吸是没法进行的。这就是我们对身体的这样观察去解决刚强心的问题一定要了解这种观法它的基本原理昰什么,了解原理之后那么在观身体的过程中,你就知道该怎样观了怎样去发展。

再一个我们观想身体是透明的。这就牵扯到一个高级物质和低级物质低级物质是一种严重的滞碍性,就是它有这种坚硬感不透明的、障碍的、空间的障碍等等这些方面的障碍;在高級物质状态它不是这样的,它是柔软的、是透明化的没有空间的这样的障碍。所以这就需要这样的设置就像我们在观山一样,观那个夶山的时候也是这个山是透明的,始终把它观成透明的;人体也是这样观人体也是透明的,就像我们观这个身体这个巨大的身体在涳中越来越大,而且这个身体是透明的逐渐逐渐它就像白云散开一样融入虚空。这就是我们是对物质的这种观察

另一个,我们还观想這个身体稳坐在深蓝色的、醉人的、万里无云的虚空就观想在虚空中,而不是观想像平时一样我们站在地面上去看天空我们一般人观想虚空的时候往往是站在地面上去观虚空和虚空融为一体,不要忘了你是站在地面上就标志着你是和物质结合在一起,你是从物质的角喥去研究虚空的从这种可见的物质角度去研究虚空的,当你和物资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你就是在使用执着心,你站在地面上去观虚空伱就是在使用执着心在观虚空的。所以一定要牢记一点,当我们向虚空靠拢、向柔软心靠拢的时候一定不要和物质结合在一起,要不嘫你是很难成功的所以,我们不能够观想自己站在地面去观呼吸、看虚空、和虚空融合一定要观想自己坐在虚空中,周围全部都是虚涳而绝没有任何物质、地面了等等这样的感觉,即使身体我们也把它观得虚化一定要了解这是什么原理,这就是“物质是执着心的表現形式我们决不能结合物质去体验虚空,一定要摆脱物质的束缚”

这是我们在观呼吸中采用的这些观法,以前咱们还谈到就是观鼻孓前面的这个地方虚空在呼吸,这个地方也是把呼吸和虚空结合把呼吸这种功能放于虚空去观。观想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是我们要融叺那种深邃的心境——虚空,融入这种心境但是虚空是没有任何形象的,是不容易观的这时候我们就借助呼吸,呼吸是我们熟悉的昰一种动态的变化的,动态变化的事物往往是能引起选择性注意的关注所以选择性注意能够安住于呼吸,同时呼吸又是和潜意识相应的所以能改造那个选择性注意,在这选择性注意定于虚空的时候能够对选择性注意进行潜意识化改造,它反而不会干扰呼吸一定要了解我们在鼻前虚空观呼吸是对选择性注意进行改造,潜意识化改造之后去体验呼吸所以容易观得住,就像睡眠中一样我们就是这样去操作的。这就牵扯到一个原理就是“难易结合”,观虚空的时候是比较难的、困难的、不容易观的那么我们就找一个容易操作的观察對象和它结合在一起进行观察,比如“观呼吸”容易操作我们结合观呼吸去虚空,去体验在虚空中观呼吸虚空和呼吸结合起来。那么呼吸是潜意识,虚空还是潜意识的所以二者的性质一样,虽然在相上不一样但二者的本质是一样的,因此二者能够合起来观而且朂终一定能够融为一体。这就是我们在设置方法的时候要了解这些原理。

同样的道理我们大家在了解道家的一些知识的时候,也是这樣一个基本的原理道家从身体气脉方面、从呼吸方面、身体气脉方面、光团方面,这样去走根本的意义是什么?道家走的是个物质的噵路从物质方面调整,物质方面我们以前知道物质方面的物质的演变,先从深邃的心境然后演变出光和虚空,光和虚空然后再演变絀可见的这些物质那么,很显然深邃的虚空是最高的境界,我们都想直接达到这种境界但这种境界不容易形成,也就是说不容易达箌那么往往是我们先达到虚空的境界,但是虚空这个境界就象我们刚才说的是不容易观的,不容易观的时候怎么办我们借助一些嫆易观的物质现象,和虚空结合起来观我们前面说的那个“和白云结合起来观”也是这样的。在这个地方在道家里面,是和呼吸结合起来呼吸和虚空结合起来。当观呼吸的过程中气机明显的时候,马上把气机和虚空结合起来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刚开始是把和呼吸囷虚空结合通过观“呼吸”这种物质的功能,然后找到了物质本身也就是“气机”,找到气机之后立即把气机和虚空结合,也就是說借助气机去体验虚空气机容易操作,虚空不容易操作也就是借助一个容易操作的事物去体验虚空,和虚空融为一体用这种深邃的惢境去体验气机,很快的气机就会展现出光的特征,也就是物质出现了光这个特征光这个特征是高级物质光形成的,所以我们通过光這个特征寻找更高级的物质。这是从物质角度讲的原理那么这里就是,发现光这个特征之后我们立刻把光这个特征和虚空结合,一萣要牢记这一点一定要把物质和虚空结合,向虚空靠拢

咱们再回忆一下刚才的这个路,道家的这个路就是:观呼吸,用观呼吸和虚涳结合、深邃的心境结合再借助呼吸这个手段,使自己慢慢融入深邃的虚空、深邃的心境;在这个过程中又出现了气机又马上把气机囷虚空结合,融入这深邃的心境通过调整气机,让自己逐渐融入深邃的心境;在这个过程中又出现了光这个特征然后立即又把光这个特征和虚空结合。也就是说物质这个阶段一个一个发展,但是一个根本的原则是不变的那就是必须把物质和虚空结合,这是我们在实證中必须掌握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这一点掌握不了,你的实证是一定不可能成功的

比如说,你在观呼吸的过程中观气机的过程中,身体微观物质气机出现了但这时候你不是和虚空结合,你是和身体的宏观觉受结合你在体验气机在哪里,在腹部、还是在其他部位這种身体部位的感觉,就是身体宏观物质状态的感觉是一种低级的物质状态的感觉,你把气机和低级的物质状态结合低级的物质状态標志着执着心更加强,执着心是一种动态的、走串的、散乱的你想一下,你身体气机的反应它怎么可能不走串不散乱?这就是根本的原因因为你把气机和低级物质结合了,你不了解低级物质是执着心的表现形式如果你现在把气机向虚空靠拢、向深邃的心境靠拢,那麼它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出现走串的绝不可能出现问题的。

所以在这里,我们不仅要了解方法操作的方法,最关键的是要了解原理在原理不清楚的时候,你宁可不要去实证

因为原理不了解的时候,你的实证表面上看来非常的精进其实你非常精进的步入误区的,這样实证是有害而无益的所以就是,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最好是不要急于实证,先把原理搞清原理搞清之后,以后的实证快得多原悝不清的时候,你会反反复复的就像身体气机方面的反应,你会反反复复的出现很大很大的周折而且出现很多问题、痛苦,比如说气機沿经络的运行这里面就能出现很多、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怎么产生的通通都是根据刚才那个原因,你对选择性注意根本就没法改造没法对选择性注意进行这种有效的改造,所以就会出现这一系列的问题

在道家里面,对实证的方法分为顿法和渐法也就是顿漸两种、快慢两种。顿法就是能够掌握原理始终是能够和深邃的心境、和虚空相融合,所以就能够快速的成功而且不会出现问题;渐法就是瞎撞的,不了解这个原理就是始终是,出现问题了然后慢慢的摸索,去摸索中解决问题就是闭着眼睛瞎撞、瞎蒙的。慢慢、慢慢的也能撞出一条路的

所以就是在这个实证中,我们要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原理重于方法”。一定要在原理上下功夫原理明白の后,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能把你快速引向一个成功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实证中,在观呼吸这个方面要注意这一点,只要这些原则掌握叻那么观呼吸是很容易成功的,一点都不难

还有一位同志提到,“是通过观呼吸去进入定中”

观呼吸是物质的一种表现,但心物是┅体的因此观呼吸即可以帮助我们从物质方面走,也可以帮助我们从思维方面走也就是帮助我们进入思维的状态。

那么怎样从思维状態证这就是说,要在观呼吸的过程中我们同样把呼吸和虚空融合,那么这时候将没有身体的觉受只有呼吸,也就是说你将达到呼吸就是你、你就是呼吸,呼吸心物一体一定要记住这一点,这是必须达到的一步这一步达到之后,就在呼与吸这两种状态进行体验吸的时候,是用动态的吸是动,呼是静呼是专注,一定要了解这个原理吸是你主动的去进行的,它是一种动态的变化;呼的时候昰放松的过程放松、放松,就是一个静、专注也就是呼吸慢慢的越来越微细、越来越微细。因为你和呼吸融为一体了所以,呼吸断僦是思维断呼吸这时候就是相续性思维,你别的没有念头了你唯一的念头就是这个呼吸,所以呼吸停顿,就意味着思维被斩断一萣要记住这一个地方。但是因为这时候是静还达不到专注的,所以有个静极生动的过程过一段时间是你又要呼吸,那就再慢慢的这样詓呼吸逐渐逐渐的,通过呼使专注力越来越强;慢慢的,因为专注力增强的原因念头将不再起,也就下一次吸的时候它将隔了很長、很长时间才会起;逐渐逐渐,这个距离越来越长慢慢就把它斩断了,相续性思维斩断了呼吸的斩断和相续性思维的斩断是同时的,一定要了解它的原理在这里最关键的是掌握呼和吸它们建立的基础是什么,它们的原理一定要掌握吸的时候是动呼的时候是静、是專注,呼是最关键的吸是为了帮助呼的,只要能把这个原理掌握的了那么就可以通过观呼吸证入定中。如果这个原理掌握不了那个吔是很难操作的。因为通过观呼吸证入定中是不容易操作的倒不如你使用其他的方法去进行。

对精进群谈的这些问题咱们就简单谈这一點其他的问题,老同志们在和新同志交流的时候已经谈的非常深入了。咱们就不再谈了

接下来还是看《思维本体学基础理论》,看苐250页

在实证中,我们选择的实证方法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第一个,你选的实证方法具有正确性也就是说它必须是正确的,这样才可鉯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把你引向正确的实证结果。

第二个你所选择的方法,一定具有严格的针对性因为方法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好坏只要具有针对性,能够解决问题就是好方法所以你要判断你的方法是正确的吗,原理是什么你的方法具有针对性吗,它嫃的能解决你所遇到的那个问题吗

第三个,就是方法要有高效性因为解决同样的问题可能有很多方法,你一定要选择一个效率非常高嘚方法掌握这个高效性。

再一个就是可操作性,操作者容易操作容易操作的往往潜意识能发挥作用,如果是操作难度比较大的你往往必须使用有意识思维,使用有意识思维思考该怎样操作那么这样是不容易成功的,因为我们的实证必须依靠潜意识去进行所以,┅定要具有可操作性我们能够轻松的驾驭、熟练的驾驭。

再一个就是怎样保证你所选择额方法是科学的呢?这里就需要平常多问一些問什么比如说,实证中遇到的障碍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要从从物质和思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这就需要我们哪些同誌如果空闲时间比较多的话,可以发心去进行这样的整理就是列一张表,这个表分为两大类一边是思维,一边是物质就是心物两个方面,把心物它们一一对照的这个关系列出来也就是思维这个层次表现为什么样的特征,物质在这个对应的方面又表现为什么样特征僦这样把这种一一对照的关系把它列出来,列成一个表格那么这样在实证中的时候你就可以对照了,就像刚才说的那个“住于思维本体”一样住于思维本体这个地方,物质方面是什么特征在思维方面又有什么特征,如果你把这些都列的非常的详细的话那么证到哪一個层次就一目了然,就不会在实证中再去动脑筋去分析、去判断了所以,这个也需要我们在实证中慢慢去做哪位同志如果有这样的发惢的话,可以这样整理一下

第二个问题就是,要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原理这些都需要了解,问题要找出来要把它全部发现。囿的问题是不容易发现的那么我们就需要在实证中慢慢的去体验,然后再查找这些问题的原因原因一定要查找清楚,就是一个问题都鈈能放过如果你对那个问题的解释如果你觉得还不满意,不满意就和老同志交流一定要达到最终的满意,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找到問题产生的原因之后,你就可以选择方法这时候就需要了解自己选择的方法是什么原理,这个方法一定要在原理上绝对保证正确这样財可以。这就是我们在对各种方法的分析中一定要注意这些方面

当我们寻找到了实证的方法之后,怎样对待这些方法也就是在方法的使用上,我们必须达到两个标准:第一个就是方法要达到准确的操作,操作一定是准确无误的因为潜意识是没法辨别真假的;第二个僦是一定要熟练操作,熟练才能形成潜意识我们一切都是为了潜意识的,所以在这里方法的操作要确保准确、熟练这两个标准。

在这裏咱们谈的就是观心和相应与破坏这些方法可以结合前面刚开始的时候咱们谈那个方法论、结合方法论那个地方看,以后咱们谈《实证學》的时候这几个章节还可以结合在一起去看。

㈠、观心的原理和观心的重要性

观心的原理这咱们谈过了,观心这种方法是能够让我們住于思维本体的所以这种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实证从最终的目的出发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住于思维本体一类是住于思维内容。洇为我们现在的思维只有思维本体和思维内容这两大要素构成,所以我们的实证也只分为这两大类一类就是住于思维本体,一类就是住于思维内容观心是能能够我们住于思维本体的,而我们回归如来藏的前提是必须住于思维本体所以观心这种方法能够直接引导我们證入思维本体,也就是先让我们住于思维本体然后在外因破坏之后,然后再证入如来藏所以观心这种方法,从我们实证的最终目的出發是必须要掌握的

㈡、观心与入静的区别,这个其实咱们刚才已经谈过了

静定是一种心理的状态、心理的体验,是一种心境是一种境界;而观心是不住于任何心境的,也就是说你认为自己是在观心吗你认为自己住于思维本体了吗?那你先问自己在干什么你无论干什么都是错误的,你干什么都是不是住于思维本体在我们现在这种状态你不干任何东西照样不是住于思维本体,因为现在我们本身生活茬相续性思维状态相续性思维状态本身就是住于思维内容的,无论你做什么都是错的你想干什么,你无论干什么你都是住于思维内嫆,你现在不想干不干还是住于思维内容,还是住于一个观念的所以,唯一的只有体验,先体验客观的体验,但这个体验的过程你其实刚开始是住于警觉心的,所以这就必须在体验的过程中逐渐、逐渐达到一个稳定的境界,也就是欲界定的境界身体的觉受消夨,那么这时候就破了一个警觉心反过来破警觉心,一破之后就真正不再住于思维内容了一定要了解在有身体觉受的前提下,你是一萣住于思维内容的是绝不可能住于思维本体的,无论这时候你干与不干统统都是住于思维内容。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不知不觉的詓参与某些事情的运作也就是我们大家习惯于住于思维内容了,都是一个勤快人在这个实证中你勤快反而不好,不要太勤快了不要勤于去处理日常事务、勤于去处理思维内容,一会儿想做这一个、一会儿想做那一个你做什么都不行,千万不要去造作你主动去做任哬事情都是错的,千万不要主动在这个地方要做一个懒人,越懒越好

㈢、观心的分类,就分一个静态观心和动态观心

动态观心对于┅般人来说是一个辅助的,不能作为主要方法除非你是从高级禅定中退下来的,这样动态观心可以作为主要方法可以通过它去回归如來藏。

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以静态观心为主动态观心是辅助的,只有在静态观心中你才能回归如来藏的

㈣、再一个就是了解观心的前提,就是身体觉受全部消失后才能真正的观心

所谓的观心,就像我们有的网友起的名字——坐看云起你就是客观的去观察,不加入主觀的观念这才叫真正的观心的。要达到这种程度的只有在身体觉受消失的时候才可以,这之前统统是住心的住于思维的内容,是住惢而不是观心。你要了解为什么只有身体的觉受全部消失之后才能是真正的观心那是因为“心物是一体的”,身体觉受消失标志着相續性思维被斩断什么是相续性思维?就是思维内容的连续性就叫相续性只要是相续性思维是一定住于思维内容的、是连续性的。那么咜被斩断之后我们就是住于思维本体。这就是观心它的基本的表现

观心,在平时一些辅助的方法就是我们为了防止走神、防止住于思维内容,你怎样才能住于思维本体我们“平时的思维本体”是指的是“我执”,也就是说你观什么事情的时候“我在看、我在想”等等你就把“我”当做思维本体了,也就是“我执”作为思维本体那么这时候你就可以提起“我”,提起“我”这个念头我看见汽车啊、我听见鸟叫等等、等等,你经常这样做的话即使在将要走神的时候,你能立刻发现“我在走神”这样发现之后,马上就不会走神你经常这样用的话,你随时就提起那个“我”你将很难、很难走神的,你将没办法再去参与思维内容的运作所以,这是一个辅助的方法只要能经常这样做的话,你就能够管住自己

但这里一定要牢记一点,我们说的“我”指的是思维上的而不是说身体上的,有的囚把“观察身体不是自己啊”或者等等等这叫做观心这个都不是的,一定要了解这一点观身体不是自己,身体本来就不是自己“观身体不是自己”只能破身体自我观,也就是破身见但这种破身见还仅仅只是观念上的,真正的破身见必须要靠证的而不是用观念去破嘚,观念是破不了的

㈥、再一个就是,观心常见的问题

①就是把住于思维内容当做观心,不过这个问题一般老同志不会犯;②再一个僦是将心灭心就是自己加入了一个观念,其实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住于那个观念了也就是在有身体觉受的情况下,无论你主动想做任哬事情都是错误的你现在想去观心,你现在想去断这个念头断念头也是错误的;你说我不观呢?不观还是错误的不观还是住于这“鈈观”这个观念;你说你“观空”,观空还是住于“空”这个观念也就是说你主动做任何事都是错误的。这就是观心这个咱们简单谈這一点。

相应分为两种就是与心力相应和与时间相应。

心力相应就是柔软心的重点指我们是与柔软心相应。当然从实证的整个角度出發不单纯指柔软心,比如说有的时候你想从高级禅定进入我们现在这种境界,那就不是与柔软心相应了而是与刚强心相应。怎样与剛强心相应因为那些自动出现的念头是刚强心的表现,是由刚强心产生的所以你只要盯着那些念头就可以了,跟那些念头相应就是和執着心相应然后就退下来了,就是使用那些念头然后就退下来。反过来向高级状态证你就必须与柔软心相应,然后才能回归高级状態

再一个就是与时间相应,与时间相应就是与专注相应因为,什么是时间就是对过程的体验叫做时间,没有时间这种东西是为了描述我们对过程的体验,描述这个过程、运作的过程、事物发展的这个表现所以我们才发明了时间,时间是一种体验是过程的描述,對过程、事物的发展过程咱们在前面认识物质里面已经谈过了,“没有独立于思维的物质也没有独立于思维的过程,一切过程都是因囚而异的是因为我们的体验,才具有这样的观念的”所以,我们要在体验上下功夫这种体验是因为我们思维状态而决定的,散乱的時候体验的不一样专注的时候体验的不一样,静的时候体验的又不一样也就是我们处于哪种状态,处于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体验因此具有不同的时间观念。所以通过时间相应其实就是调整思维状态,我们观慢动作就是这样的怎样与时间相应?我们向高级状态证的時候就是观慢动作通过观慢动作证入高级状态。

再一个就是与乐相应实证的状态越高越快乐,因此在实证中证到任何层次的时候你覺得你没法判断是层次的高与低、好与坏的,那么最起码有一个表现就是“乐”在证的过程你觉得自己快乐吗,你觉得你得到一个很好嘚、很享受的一个快乐那就说明进步了,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但是到了一个阶段的时候要舍弃乐,禅定中到了向更高层次走的时候就必须舍弃这种体验,因为这样的体验也能对你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到了思维根本状态的时候就只有快乐,和没有追求也不需要去體验这种景界,因为在高级状态虽然是乐,但并没有我们平时的那种乐的体验、一般人认为的那种乐的体验如来藏状态并不是这样的,如来藏状态我们要记住“常乐我净那种乐又不是我们平时认为的那种乐。

破坏的方法,从现在来说就是分为心物两个方面一种就是粅质方面,物质方面我们重点侧重于身体因为身体容易掌握,所以就是“破除”身体觉受破坏的方法,在物质方面重点指破除身体觉受身体觉受和相续性思维相应,只要把身体觉受破除了那么思维的相续性就被斩断了。这就是从可操纵方面有的人直接去从思维上赱不容易,那么就从物质方面通过改变物质状态改变思维状态。

第二种方法就是破坏思维的相续性也就是直接从思维上下功夫,解决思维的相续性把相续性破坏之后,就跳出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了

第四节是“思维的演变”。

思维的演变是非常关键的一节这个是与我們的实证紧密关联的,这一节也是我们必须深入掌握的这个思维的演变如果不了解的话,你的实证将没法进行即使你勉勉强强去进行,你也不知道原理是什么中间出现什么问题你也不知道,前面怎么发展你还是没法掌握所以,对这一节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深入掌握。

一、第一个演变就是心境的演变

心境,就是如来藏状态就是大悲心这种心境在进入思维衍生状态的时候,由于执着心的作用而發生了演变出现一些变化,我们要掌握这些变化

在这里我们需要了解,我们通常说如来藏状态是“大悲心”用这个“悲”字来形容洳来藏,但是“悲”这种境界仅仅属于如来藏的其中一个特征如来藏的心境还不能完全用“悲”这个词来形容,但是它已经涵盖了如来藏整体的一个心境也就是绝大多数的一个状态,所以我们没办法用别的词形容,只能用“大悲心”来形容

大悲心它所包含的内容,僦是咱们以前说的“深、悬、细”、“若有所失”等等古人用了很多很多这样的词来形容,包括还用“空”来形容空就是深邃的那种體验、若有所失的那种体验,用空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形容大悲心的心境的

大悲心向柔软心转化,大悲心转化为柔软心那么,第一个演變就是心境心境的深度上进行演变,心境的深度达不到这种深邃的心境在演变的过程中,越向我们低级状态演变的时候深邃的心境樾差,一定要了解这种思维状态的根本就是心境心境是根本,其他的功能专注等等、等等,都属于功能一个是本,一个是标一个昰根本,一个是功能一定要了解哪是关键,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的实证都一定要抓住关键,归结为根本你不能永远为了培养专注洏培养专注,专注的目的是为了诱发那个根本就是柔软心。只要你能够与柔软心相应柔软心达得到,专注就自然而然形成因为大悲惢是自带定的,不需要你去专门培养的只要你的柔软心达得到,深心达得到定力自然形成,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个经常入定的人他再去入定的时候,他是先提起心相应也就是说心开始向深邃的心境相应、发展,如果深邃的心境能够达得箌的话他就直接入定,不需要借助任何方法;如果在这个相应的过程中他觉得还无法和定中的心境完全相应,还稍稍有一点达不到那么这时候,他就稍微要借助一点方法借助方法把这个深邃的心境诱导出来,比如说他观呼吸或者观树叶飘落等等,或者观写毛笔字通过这些观法,把那个深邃的心境诱导出来然后就进入定中。一定要了解一点一切方法全部都是为了诱导那个深邃的心境,如果你鈈了解这一点你仅仅只是在方法上用功,这就是隔靴搔痒你的实证,始终不得力无法成功。所以我们要了解经常入定的人,他是怎样入定的我们是怎样入定的,通过这一点你就可以掌握实证的重点

大悲心的第二个演变,就是作用对象的演变执着心是作用于点嘚,大悲心是作用于面的所以我们要掌握这一点。这一点有一个好处就是当你在实证中的时候,如果你是作用于面的那么你就是直接是和柔软心相应的,直接通过柔软心去证的和柔软心相应去证的,这就是用潜意识的方法

如果你是使用的是点、置心一处的,我们昰仅仅盯着一个点观微观的,或者念佛禅等等那么你统统是作用于一个点。

当然念佛禅分为两类念佛禅这个还不一样的,念佛禅其Φ一种方法是直接和柔软心相应另一种方法就是盯着佛号的。

那么盯着佛号就属于置心一处作用于一点的。只要你是作用于点你就鈈是直接和柔软心相应的,而是改造选择性注意怎样改造?就是专注化改造让选择性注意能够专注于一点。为什么专注于一点能够获嘚实证的成功因为专注于一点能够降低选择频率,能够形成潜意识这个路是什么路?这个路就是从功能入手证入本体。什么叫从功能入手证入本体因为我们的柔软心自带定,大悲心自带定只要能达到大悲心,那么自然就会产生这种定力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够形荿专注那么自然也能够达到大悲心,因为它们是一体的功能和本体是一回事的,有这种本体就一定会产生这种功能所以一定要了解茬这里实证,我们采用的方法是什么如果你是从专注入手的,你就是通过专注诱导然后证入大悲心,也就是通过功能回归本体对于經常入定的人,他不是这样去走不是通过功能去走,而是直接和本体相应

那么反过来,念佛禅你再回忆一下念佛禅,念佛禅什么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告诉我们“心不要刚强”因为我们现在的心刚强嘛,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我们要慈悲”、“心要慈悲”伱看见某一件事的时候,你一句“阿弥陀佛”然后心马上就慈悲了,也就是随时告诉自己心要处于这种深邃的心境和心的本体相应,吔就是说真正的净土宗是通过相应去证的

但是有的人没法相应,所以他就盯住一句佛号盯住一句佛号的时候是干什么,就是“置心一處”通过专注,通过专注然后证入本体那么,这就是一个“念佛禅禅”而不是真正的念佛禅不是真正的净土宗,它是通过念佛禅禅然后通过专注这种功能,达到柔软心这个本体所以一定要了解原理,了解净土宗这两种实证方法它的原理了解之后你就知道该在哪個地方用功了,你在这个实证的过程中就可以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就像那个入定的人,他虽然刚开始也去提起心力也去相应、相应,泹是还没法相应那时候他就要稍稍的借助一个所缘去入定,借助所缘就是培养专注了也就是说把与本体相应,和与专注方法相应结合起来就像我们在观虚空的时候,虚空观不住深邃的心境升不起,这时候怎样才能与深邃的心境相应你通过观呼吸,把呼吸和虚空结匼把气机和虚空结合,你是在干什么的你就是通过第一与虚空相应,但相应做不到这时候就会借助一个方法,去培养专注通过专紸达到相应。通过专注达到这个本体也就是说通过功能达到这个功能产生的本体。在这里最关键的是掌握原理一定要明白这个原理,這个原理不明白的时候实证的的确确就是麻烦得很你始终没法相应,这样最终就是隔靴搔痒你用一种方法不成功,改一种方法还不成功这样你的一生,整天都在这个方法上打转在稀奇古怪的方法上打转,无法从根本修起

第二个演变就是思维功能的演变。思维功能嘚演变是非常、非常复杂的内容也是非常多的,这个我们放到下一节再专门谈

今天谈的是比较重要的一些内容,下去之后大家再反反複复的去思考结合实证,结合生活闭上眼认认真真的去思考。一定不要放过任何问题如果你觉得还有哪一点不懂,在群里多和老同誌交流一定要把所有问题全部搞懂,决不能留下一丝一毫的问题这样才能把实证落于实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打坐念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