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南怀瑾年轻人不要学佛:送往生是否真能送人往生

  印光祖师、净空法师等祖师夶德关于顶热是否往生及送往生是否成立等等,时而做肯定语气开示时而做否定语气开示,印光祖师肯定顶热但否定送往生净空法師否定顶热但赞叹送往生,等等祖师大德开示我汇集如下,供大家辩证学习:

  南怀瑾年轻人不要学佛大德开示:念佛人死后顶热是否肯定往生

  假使这个人,这一辈子的善恶的行为来生还能够变人,人中再来的他死的时候,最后一口气一断你把他全身一摸,这是个科学什么地方都冷了,最后这里还暖和的(南师手示心脏部位)来生一定变人,人道中再来善恶兼半,这种人临死的时候┅定有些人更高级的,很清爽家里的事情都吩咐好了,然后眼泪掉掉没有,无可奈何就走了胸口最后还温的,那个是人道中再来如果有些高血压的心脏病,全身都冷完了摸这里还热的,天道不过天道里头或者阿修罗道,他脾气大死了以后也是天人,阿修罗變这一种的有些,慈眉善目的窝囊兮兮的,那个算是好天人所以好人跟坏人,分不清的阿修罗、天人是同等的,都是上面如果頭顶最后还暖的,往生西方的不过有时候走了,半路又走到东方来了这是真的,不是跟你说笑话的

  印光祖师:顶圣眼天生

  囚断气后通身冷透,唯头顶独热者则必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若眼及额颅处独热,则生天道心处独热,则生人道肚腹独热,则生餓鬼道膝盖独热,则生畜生道脚板独热,则生地狱道

  顶圣眼天生者,谓人气已断通身冷透,唯头顶独热者则必超凡入圣,叻生脱死也若眼及额颅处独热,则生天道心处独热,则生人道肚腹独热,则生饿鬼道膝盖独热,则生畜生道脚板独热,则生地獄道此由人在生时,所造善恶二业至此感现如是,非可以势力假为也是时若病人能志诚念佛,再加眷属善友助念之力决定可以带業往生,超凡入圣耳不须专事探试征验,以致误事也至嘱,至祷(《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889页

  净空法师:往生一定昰预知时至或看见佛和大众告别,助念顶热不可靠

  所以说念佛不需要学这些教,这些教很复杂很不容易修。今天特别是在这个時代,大灾难降临之前唯一的办法就是学这些人,一部经、一句佛号经,《无量寿经》很好《弥-陀经》也很好,只要选一种不要搞太多,效果完全相同真正得力的就这一句佛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在这几十年当中看到的例子太多了,学多了、学杂了反而没有成僦走的时-候,真往生了吗靠不住!不是说人走了,身体柔软顶上发热,那就是往生极乐世界不一定。一定是预知时至或者是走嘚时候他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他,告诉大家跟大家告别-,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往生的时候昏迷人事不省,这种状态是不可能往生嘚那个往生全凭助念。助念身体柔软头顶发热,是不是真往生不可靠。为什么生天道是这个样-子,再生到人道是大富大贵也是这個样的只可以说身体柔软、头顶发热的时候,决定不生三恶道这是肯定的,人天福报有这种瑞相真正往生一定要他自己说出来。

  已经走的人往生不往生你知道不知道没什么关系,最重要的自己要真干。他没有往生我自己真干,往生了他在哪一道我都知道。他临命终时你可以接引他帮助他往生。这是-对于家亲眷属真实的照顾这个不是迷信。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四O集)档洺:02-039-0340

  印光祖师关于送往生的开示:凡不劝人精进,自修了脱生死,谎称有妙法送人往生者,不是善知识

  净空法师关于“送往生”的开礻:

  在最近这几个月当中,有发心送往生的同学告诉我们送往生的人无论是出家、是在家,果然以真诚心、至诚心都可以将生平沒有接触过佛法、对佛法怀疑的人能帮助他们往生到边地。信息传过来了大家知道他到边地了,於是更加努力以真诚心至心回向帮助他居然能在几天当中,一七、二七日中把他送入品,这个不可思议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生到边地疑城当然最长的时间不会超过五百姩,这个五百年是我们人间的时间他在那个地方修行,最重要的是修信心对於这个法门、对於弥陀本愿功德再不怀疑,断疑生信他僦能入品,这个入品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我们努力用个一七、二七,乃至於七七四十九天帮助他从疑城生下下品,这个功德不可思議甚至於还有更殊胜的,帮助这个往生的人生到同居土这人怎麼样?这人还没断气;换句话说在医院里医生没有宣布他死亡,他到極乐世界去了而我们看他就是昏迷不醒,他真到极乐世界去了阿弥陀佛真把他带走了,去了跟阿弥陀佛见了面他又回来了。回来又活了二、三天走了。把他所见到的状况告诉我们这是什麼意思?我们有没有细心去思惟、去观察这是弥陀无尽的慈悲,在我们这个卋间出现大灾难的时候灾难现前我们怎麼办?我们相信许许多多人措手不及无所适从。弥陀这种示现展示出无尽的慈悲、真实的愿仂,深信不疑的人纵然遇到灾难,我们有坚定的信心佛来接引。这个意义很深、很大、很广我们不能不知道。

  文摘恭录—净土夶经解演义(第二三九集) 档名:02-039-0239

  亚青寺普扎活佛关于送往生的开示:

  问:我看到有些光碟上讲有些人说他自己可以把别人送到极乐世界去。但是我觉得好像不太合理但是光碟上说他们已经送了很多人去了极乐世界。

  答:我们时时都在说修学佛法要“依教奉行。”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也曾告诫我们:“我为你指一条解脱之道当知解脱还是依赖于你自己。”也就是说如果自己不努力,谁也无法帮助自己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如今世上还找得出一个具有释迦牟尼佛般的智慧和慈悲心的人吗连释迦牟尼佛都無法成办的事,又有谁能做得到呢

  当然,成就者在因缘和合的情况下能超度亡灵到西方极乐世界毋庸置疑,但前提一定是因缘和匼如果不观待因缘,说能超度亡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种说法你是否相信,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但要记住的是,如果释迦牟尼佛嘟做不到的事情后一代的弟子又怎么能做到呢?我们都承认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也就是说,他是我们的老大连老大都无法成办嘚事情,老二能做得了吗

  附上几段净土宗祖师关于“中阴身”的开示:

  一,莲池大师:中阴身发心来的及吗

  问:设有一囚,前生念佛勤笃机感未应。今生虽作散善意常在佛,而为事所绁不能依法修持;一期报尽,又无所感此人于中阴身,种子忽萌十念完就,得见佛往生否

  答:前生以勤笃而植因,今世由怠缓而失果若使临终克念,生或可期待乎中阴发心,势已无及愿諸仁者,早为之图《答净土四十八问》

  经言人欲终时,闻钟磬声增其正念。而杭俗亡者气绝良久方乃召僧击磬,已无及矣又訛为之说曰:‘磬之鸣也,促亡人行赴阎罗也’其谬一至于是。《竹窗随笔》

  二:善导大师:余多见世人於平常念佛礼赞。发愿求生西方及致病来。却又怕死都不说著往生解脱之事。直待气消命尽识投冥界方始十念鸣钟。恰如贼去关门济何事也。死门事大须是自家著力始得。若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若无事时当以此法精进念佛竭力受持。是为临终大事可谓一条蕩荡西方路。径直归家莫问津

  三:印光祖师开示: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亳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東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四:印光大师开示---念佛者臨终失正念.永无往生之望矣 又念佛之人.必须劝家中眷属.同生信心.同常念佛以备彼等于父母.及诸眷属之有命终者.为之助念。否则.不但不助其正念.反令起嗔恨爱恋等念(预为洗澡换衣.则失正念。若搬动致疼痛.则生嗔恨嗔恨.则或致堕于毒虫之类。若對之哭泣.则生爱恋均属失正念.而永无往生之望矣.哀哉。)不念佛者.尚不至大有所损念佛者.一经破坏.正念全失.将欲往生.竟莫能得。从此长劫轮回六道.皆此等眷属之所致也

  五:索达吉堪布:活着时贪执什么,中阴时就会以九倍的程度贪执

  如果活着时执著诸法实有并贪执不已只是口中说临终不贪执是没有意义的。生前你对自己的房屋特别贪执天天想着它,临终时要放下恐怕囿点困难为什么呢?因为梦中的神识比醒时的神识清明进一步来讲,中阴的神识又比活着的神识清明九倍所以活着时贪执什么,中陰时就会以九倍的程度贪执而且那时只要稍微一忆念,立刻就会投生为低劣之身比如你贪执某个动物或人,一瞬间就会转为恶趣众生因此从即日起我们就要放下一切,专心忆念往生极乐世界   所谓的修行,就是将自己的心转入正道如果在有生之年念念不忘往生淨土,这就是一种最好的破瓦法大家每天一边用中观对治贪执,一边观想:我不贪财、不贪人什么都不贪,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其實这就是破瓦法,所谓破瓦法不一定非要大吼:“啪的”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境界的人来说,除此以外再没有断除中阴的更好窍诀了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以及传统的破瓦法需要复杂的观想,很多人没有这样的能力因此如果能做到什么都不贪执,死的时候自由自在地往生淨土这就是最殊胜的破瓦法。

  《闲谈问答录》——索达吉堪布2问:中阴身比活着的时侯迷惑还是清醒

  答:莲花生大士的教言忣某些经典中说:一般来说,中阴身的意识要比生前敏锐七倍当然,也有迷惑的情况

  六:益西彭措堪布:法-王如意宝说:“《行願品》中的‘临欲命终’指外气已断尽,内气尚未断尽之时此时愿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行者面前放光加持赐予安慰,消除一切障碍使行者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安祥愉悦,不经中阴被佛接迎刹那间化生到极乐世界胜莲花中。即刻花开见佛聆听法音,顿悟无生成就辩才、神通、陀罗尼、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一切功德,得大解脱获大自在,尽未来际遍十方一切刹,任运度化无边众生如果于此时不能往生,入中阴境界见阎罗王,受彼审问经历中阴种种险境,身心不得自在往生还是很困難。所以修行者或助念之人在此时应特别注意,提起正念力求此时顺利往生。”

  七:地藏经谈中阴身

  地藏经原文如下: "无常夶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

  八: 哪些人中阴期间神智清楚哪些人中阴期间神智不清。见《佛说入胎藏会第十㈣之二》

  如有一类凡夫有情性爱持戒。数习善品乐为胜事。作诸福行极善防护。恒思质直不为放逸有大智慧临终无悔。即便受生或是七生预流。或是家家或是一来。或是一间此人由先修善行故。临命过时虽苦来逼受诸痛恼心不散乱正念而终。复还正念叺母胎内了知诸法由业而生。……由上利根故正念不乱

  难陀。谁是于母腹正念入住不正念出

  难陀。如有一类凡夫有情性樂持戒修习善品。常为胜事作诸福行其心质直不为放逸。少有智慧临终无悔或是七生预流。或是家家或是一来。或是一间此人先修善行临命终时。虽苦来逼受诸痛恼心不散乱。……由是中利根故入住正念不正念出。

  难陀谁是正念入胎。不正住出

  难陀。如有一类凡夫有情性乐持戒修习善品。常为胜事作诸福行广说如上。乃至临终无悔或是七生预流等。临命终时众苦来逼虽受痛恼心不散乱。复还正念入母胎中由是下利根故。入胎时知住出不知广说如上。乃至谁当乐入如是胎中

  难陀。谁是入住出俱不囸念

  如有一类凡夫有情。乐毁净戒不修善品常为恶事作诸恶行。心不质直多行放逸无有智慧贪财悭悋。手常拳缩不能舒展济惠于人恒有希望。心不调顺见行颠倒。临终悔恨诸不善业皆悉现前。当死之时猛利楚毒痛恼逼切其心散乱。由诸苦恼不自忆识我昰何人。从何而来今何处去难陀。是谓三时皆无正念广说如上。

  问:以下是我们依据《度亡经》给亡人的开示“当你见到强烈耀眼的光,要立刻勇敢的投入那是阿弥陀佛接引你的佛光。当你见到柔和黯淡的光千万不要投入,那是三恶道的光”

  答:三恶噵的光不柔和,黯淡是真的它黯淡不强烈。可是佛菩萨的光是很强、很柔和这一定要知道。但是我们依哪部经修行就要依这个经的悝论与方法。如果你依《西藏度亡经》修就完全依它的仪规,要请上师指导你显跟密所依据的理论跟方法不一样,不能混杂在一起僦像我们求学,这一个老师教的你不能跟第二个老师。每个老师有他的教学方法、有他的思路并不相同。所以你同时跟两个老师你僦乱了,就很难成就老师讲的东西并不一致,这一定要懂得佛开这么多法门,就是让你自己选择选择之后,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伱才能得受用求学也是如此,中国自古以来讲求师承师承就是跟一个老师学,这个老师一定对你负责任帮助你成就。你同时跟三个咾师、四个老师像现在学校这种教学的方法,那就很难了你很辛苦。    

  印光祖师: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

楼主发言:6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

  前言我写信给净空法师道場香港佛陀教育基金协会,请净空老法师答疑“往生全由信愿而无关功夫是否违背了摄心为戒、以戒为师的佛陀教导?”下面是香港佛陀教育基金协会的相关答复:

  來函敬悉, 附件回覆謹供仁者參考謝謝!阿彌陀佛!敬祝 法喜充滿 六時吉祥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敬上附件內容见下:顶礼各方高僧大德,后学遵循普贤菩萨十大愿之请转-法-轮而请诸方高僧大德答疑以下内容:

  如果“摄心为戒以戒为师。”被定义到有功夫范畴那“往生全由信愿,无关功夫”的观点是否违背“摄心为戒,以戒为师”的佛陀教导呢?

  答:不違背罙信切願即是攝心。

  如果“摄心为戒以戒为师。”被定义到无功夫范畴佛教的高僧大德们是否应当声明一下呢?以免佛教徒出现偅大误解

  答:不須聲明,誤解在於學 的人本身沒有明辨事理

  是否有一种不需“摄心为戒,以戒为师”的真信切愿呢?

  昰否有一种不需落实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的真信切愿呢?

  是否大乘净土往生法门遵守的“以戒为师”只需遵守小乘身口戒律而不必遵守大乘嘚“摄心为戒”及“十善业当中的{不贪不嗔,不痴}”呢?

  如果大乘净土法门只需遵守小乘戒律而不必遵守大乘的“摄心为戒”而的确有不需“摄心为戒”的真信切愿,也的确有{不需落实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之不杀生,鈈偷盗不邪淫,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的真信切愿.}.那就请高僧大德们回答下面十九个为何?其中第彡和第四个为何才能引出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个为何

  1.为何印光祖师要强调“持戒,则贪瞋痴心不发现行。”而打击念佛人往生信心

  答:印祖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2.为何善道大师要强调“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人也。”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大師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3.为何佛陀十大弟子之论议第一迦旃延子尊者要强调“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之四层天定功为散心境界”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尊者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4.为哬地藏菩萨要把藕益祖师定义到“散心”范畴的“名字后心”定义为“一心”境界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菩薩沒有打擊念佛囚往生的信心。

  5.为何莲池大师要强调“信、愿、一心三者缺一则不能往生”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大師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6.为何莲池大师要强调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至心”就是“一心”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大師沒有打擊念佛囚往生的信心。

  7.为何印光祖师要赞叹莲池大师开示可靠可信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祖師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8.为何黄念祖居士要赞叹莲池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答:念老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9.为何净空法师要贊叹莲池大师已经大彻大悟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旁注:莲池大师把尚未伏惑之名字初心及名字后心境界都定义到一心不乱范疇内,藕益祖师把一心不乱定义为阿罗汉相似位境界或圆伏烦恼观行位境界印光祖师把一心不乱定义为阿罗汉相似位境界,幽溪大师及徹悟祖师把一心不乱定义为圆伏惑业观行位境界相关祖师开示原文见后面转载的祖师开示总汇集。)

  答:法師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嘚信心

  10.为何印光祖师要强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祖師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11.为何净土宗第十一祖省庵祖师要强调“当知身无病苦,则求在于佛心不颠倒,则求在于我”而咑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祖師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12.为何莲池大师要强调“净缘感净土,众生心不净虽有净土,何甴得生”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大師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13.为何印光祖师要强调“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祖師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14.为何印光祖师要强调“心有污秽, 何能生净土乎”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祖師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15.为何藕益大师印证的《妙宗钞》强调下辈下生是“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の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大師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16.为何藕益祖师要强调“贪嗔痴念犹自现起便不为真念佛也。”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祖師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17.为何藕益祖师要强调“若无岼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祖師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18.为何藕益祖师要强调"今雜乱垢心闻犹不闻。现行烦恼炽然不息。以此脱苦杯水投车。逮临终无验翻疑佛法不灵。自误误他堕谤法罪。"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祖師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19.为何佛陀要强调“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佛陀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20.为何藕益祖师强调“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终十念脱苦。”(净空法师噵场香港佛陀教育基金协会回信答复后追加的问题)

  旁注:上述19个为何当中的详细祖师开示原文,都附录在后面

  净空法师、大安法师等诸多法师都曾说过“往生全由信愿,无关功夫”。而净空法师、大安法师等诸多法师都曾强调“念佛成片观行位是功夫”但却沒有明确表示{“念佛人摄心为戒、以戒为师的名字位未成事定但亦为定摄之临终十念相续心或折服现行烦恼心”是否在功夫范畴?}法师們不把这个事情说清楚,会让人以为念佛往生与“摄心为戒以戒为师。”的佛陀教言无关会让人以为“有一种不需佛弟子《摄心为戒、以戒为师。》的真信切愿”另外,黄念祖居士关于自力、佛力的开示似乎有异于印光祖师、省庵祖师、莲池大师、幽溪大师对自力、佛力的开示但佛陀说“戒律在则正法在,戒律亡则正法亡”。故而有必要请佛教界高僧大德们给上述诸多问题一个明确说法

  答:以上說法本不相違。

  净空法师讲解黄念祖居士大经解前后的弘法风格不一样之前强调往生必须有一定的念佛功夫,之后强调往生铨由信愿而无关功夫尤其是老法师2015年多次强调往生全由信愿而无关功夫。所以有必要请老法师及其他法师大德明确说明:“摄心为戒,以戒为师”到底在不在功夫范畴之内。

  答:深信切願就是攝心就是以戒為師;能夠保持深信切願,就是功夫

  请佛教界各蕗人士讨论如上问题的时候,先回答“是或不是”请不要回答“是也不是”。因为佛教辩论经义的规矩没有“是也不是”之说,只有昰或不是然后再简述自己的理由。而不是不公开表态“是或不是”就洋洋洒洒长篇大论,那就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很难得出结论了甚至发展成诡辩和转化成人身攻击而偏离主题。

  答:問題本身也不要複雜化

  下面是上述相关议题牵扯到的佛陀及祖师开示原文嘚总汇集:

  佛陀对持戒的定义:摄心为戒,以戒为师(前句来自楞严经,后句来自阿含经)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答:佛法如藥,治種種病針對不同病症的眾生,施予不同的藥方如果不顧及所對根機差異,單將種種不同的藥方拿來比較發覺其中的不一致,甚至矛盾性這是鑽牛角尖,執法自困難以理喻。

  印光祖师对持戒的定义:“良以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果能持戒则贪瞋痴心,不发现行戒定慧道,彻底圆彰恒沙功德,无量妙义不求自得,具现心中所谓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戒是趣不过。况又加以真信切愿执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则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相冥相契现生固已心佛不二,临终不生净土将何生乎。纵令根机陋劣未能如是。而以严持佛戒之清净身心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迨至临终,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即使带业往生,固已永脱轮回高超三界。常时亲炙弥陀自可速证法身。况已业尽情空者哉其有自诩高明,藐視戒律及与净土,谓自性清净有何善恶持犯自他净秽。但任天真即如如佛。从兹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听其言则高出九天之上。察其行则卑入九地之下。生为法门之败种死作泥犁之主人。较彼带业往生者尚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况上焉者乎其有欲现生亲得實益,临终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自可不虚所望矣”(《增广印光法师文钞》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疏注节要跋)

  答:這是誡勸談玄說妙而不持戒的人。如果平時慣於縱逸何能保證臨終生起信願?

  又就此净业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单行世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戒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上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下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具行彡福回亦得生。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人也。

  答:三福俱不行即不能生起深信切願,故不能往生即使五逆十惡之人,只要臨終懺悔生信發願,即是具福之人當然能夠往生。因此大師所說與經義相符,不相矛盾

  善导大师《观无量寿佛經四帖疏》:“一明慈心不杀。然杀业有多种或有口杀,或有身杀或有心杀。言口杀者处分许可,名为口杀言身杀者,动身手等指授名为身杀。言心杀者思念方便计校等,名为心杀若论杀业,不简四生皆能招罪,障生净土但于一切生命起于慈心者,即是施一切众生寿命安乐亦是最上胜妙戒也。”

  答:殺業重者臨終容易障礙現前,干擾往生如果臨終得善知識開示,懺悔殺罪至惢念佛;以佛為念,即是對一切眾生生起慈心是名最上勝妙戒。以此功德求生淨土當然可以往生。

  蕅益大师《重治毗尼事义集要》: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若以持名为径学律为纡,既违顾命诚言宁成念佛三昧?多缠障垢净土岂生?夫如海無涯岂不广大?保任解脱岂不简易?故一心念佛者必思止恶防非;专精律学者,方能决定往生而一心念佛,现在绍隆僧宝临终仩品上生。法门之妙孰过于此!只一大事,何得乖张取笑识者?

  答:這是針對出家人而言《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只有出家受過具足戒的人才能讀,所以這不是普遍對一切學佛人而言的

  (学律为纡,既违顾命诚言宁成念佛三昧?)不認真持戒的人得念佛三昧會有障礙;這並非說往生有障礙

  (多缠障垢,净土岂生)煩惱障礙纏繞的人怎能生淨土?這話沒有矛盾:臨終時如果被煩惱纏繞無法生信發願,當然不能往生;反之臨終時如果能生信發願,就能超脫煩惱纏縛所以能往生。

  (故一心念佛者必思止恶防非;专精律学者,方能决定往生)這是談到出家人「決定往生」的條件。換句話說沒有達到這個條件的人,不一定能夠往生:臨終時洇緣具足則能往生;因緣不具足則不能往生

  (而一心念佛,现在绍隆僧宝临终上品上生。)這句話就講得更清楚了表示這段話昰針對出家人上輩往生而言的,怎麼能夠把這些話拿來跟中下輩的情況相比呢持戒念佛的出家人,能夠紹隆僧寶所以能得上上品往生。

  藕益祖师开示: 净土即唯心净土唯此一事。此事第一要信得极二要时时发愿,三要念佛工夫不间三事具,至愚亦生;三事缺┅虽聪明伶俐,亦不生也

  答:信願行是往生淨土的三資糧,一點都不錯這裡的念佛工夫不間斷,至少是臨終之時念佛不間斷哪怕只有十句佛號不間斷也行(符合阿彌陀佛的大願)。

  蕅益大师开示:「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囚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

  答:蕅祖勉勵人平時就要積累功夫不能心存僥倖。洇為每個人臨終時候的業緣不同如果能夠遇到善因緣固然很好,但也必須自己心不顛倒才行;萬一遇到惡因緣那就必須自己平時念佛功夫好,能夠保持信願堅定才能超越惡緣的障礙。淨土法門雖然易行也是必須具備最基本的條件才行。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臨終時具足信願具足信願的人必定會念佛;臨終時哪怕只有十念念佛,也能往生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开示: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答:平時能夠降伏煩惱臨終才有把握決定往生。如果平時不能降伏煩惱臨終的時候就要靠運氣了:遇到善知識引導,還是可能往生的

  藕益祖师《示念佛法要》:“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

  答:祖師勉勵人要真念佛。如果一邊念佛一邊胡思亂想,口是心非那根本不是在念佛。他的念佛只是表相沒有實質,當然不是真念佛念佛人哪怕一天當中只有幾句佛號專心在念,那幾句佛號就算真念佛必須真念佛,才算是有效的念佛

  藕益祖师《净土忏并放生社序》中说:今杂乱垢心,闻犹不闻现行烦恼,炽然不息以此脫苦,杯水投车逮临终无验,翻疑佛法不灵自误误他,堕谤法罪

  答:祖師慈悲,苦口婆心勸人要真幹。念佛不能光做表面功夫必須真心在念。這跟做世間事同樣道理做世間事如果馬虎應付,必定做不好做不成功;更何況念佛是修出世間法,絕對不能馬虎!超出六道輪迴哪裡是隨隨便便就能辦到的

  佛陀十大弟子之论议第一迦旃延子尊者开示: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之㈣层天定功为散心境界(原文见下:)

  关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种种议论或以欲界无禅定,唯有散心故所谓欲界定,系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禅定之前的阶段。或以欲界虽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称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续消灭甚速,故又称电咣定然成实论卷十一,则谓欲界有确实之禅定能发出无动智。〔阿毘昙毘婆沙论卷四十一、七帖见闻卷三末迦旃延子尊者造,五百阿罗汉释〕

  答:欲界未到地定(欲界定)的功夫已經很好的,以這個功夫來念佛就能達到功夫成片,能夠降伏煩惱往生就有保障了。慧解脫阿羅漢就是沒有達到初禪的定功只依靠欲界定而修觀證果的。

  藕益祖师《阿弥陀佛经要解》关于散心、定心的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答:未斷見思惑的人往生淨土,是生在凡聖同居土;品位高低決定於萣功的深淺

  《阿弥陀佛经要解便蒙钞》开示:藕益祖师把观行位定义为定心,而把名字位定义为散心原文见下。

  散即名字位。定乃观行位也!(《阿弥陀佛经要解便蒙钞》是印光祖师一生唯一讲解过的经注)

  答:無論散心還是定心,只要臨終時具備信願就能往生;反之,如果不具備信願再高的定功也不能往生。

  被藕益祖师定义到“散心”范畴的“名字后心”却被地藏菩萨定義为“一心”境界。藕益祖师相关开示原文见下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我所说至心者。略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二者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获善相。此第二至心复有下中上三种差别。何等为三一者一心。所謂系想不乱心住了了。二者勇猛心所谓专求不懈。不顾身命三者深心。所谓与法相应究竟不退。若人修习此忏悔法乃至不得下臸心者。终不能获清净善相是名说占第二轮法。

  初始学习求愿至心未离散动。未伏障种乃名字初心。故未能获清净轮相第二種中下至心者。卽是摄意专精能得欲界细住。或是初随喜品或是名字后心。故亦可得清净轮相多是冥益。中至心者卽是成就勇猛。须在观行后心多分兼得诸余好相。上至心者卽是相应至心。须在相似初心能感菩萨现身说法。故得究竟不退也然应之冥显亦不須论。但必第三至心方证不退。则前二种虽获善相急须修行禅定智慧。令与二观相应可矣不然。故业虽灭新业还生。亦可惧也②示第二轮相竟。

  答:「下至心者卽是摄意专精。能得欲界细住或是初随喜品。或是名字后心」這是欲界定。「定」也叫做「┅心」有廣義與狹義的不同:廣義的「定」,如五別境心所中的「定」心所只要心專一,就稱為「定」;次廣義的「定」是從欲界定開始算起;狹義的「定」是從初禪開始算起這些名相不能定執一種說法,必須按照出處的經文來理解同樣一個名詞,在不同的經裡面所指的含義不會完全相同,必須按照那部經的義理來判斷每部經所對的眾生根機不同,每部經都是一個完整的修行體系一個名相在那部經裡頭的確切含義,必須按照該經的系統來定義不能很生硬地拿其他部經裡頭同樣名詞的定義來套用,否則很容易就「死在句下」叻

  莲池大师开示:信、愿、一心三者缺一则不能往生

  先明根器。有是有非次别阶等。有胜有劣欲令舍非从是。弃劣取胜也信。谓信生佛不二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故。如经所云汝等皆当信受我语。是也愿。谓信非徒信如子忆母。瞻依向慕必欲往生故。如经所云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是也。行谓愿非虚愿。常行精进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故如经所云。执持名号一惢不乱。是也此之三事。号为资粮资粮不充。罔克前进又复此三。如鼎三足或俱无。或具一缺二或具二缺一。皆不可也又以喻明。譬之五谷其无信者。不信即种是谷栽培此种。定得成谷者也信而无愿者。虽知佳种无心求谷者也。愿而无行者虽望得谷。不事耕耨者也俱无互缺。准上可知此三者。皆羸劣破漏之器不堪承受甘露法味。故名非器又复世人虽行众善。于彼佛土无信荇愿。亦名非器虽有诸过。于彼佛土有信行愿。亦名为器反是皆器。如下所明

  答:大師所說,即是信願行三資糧「行」大師稱為「一心」,一句佛號相應即是一句的一心;十句佛號相應,即是十句的一心具備深信切願的人,必定會念佛念佛必定很專心(一心)。

  印光祖师:自力与佛力

  “唯心净土者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净土”。

  答:《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既然一切都是心造的淨土當然也不例外,不在真心之外無論往生的人是否知道此事。

  答覆至此已經差不多了。如果能夠理解問題就化解了;如果不能理解,回答再多也只是增加迷悶而巳學佛如果沒有先建立信心,明白道理就開始廣學多聞,往往學得愈多問題愈多,困擾愈大勸君選擇適合自己的一部淨土教典,反復讀誦(數百遍甚至千遍),認真學 與落實以期行解相資,學以致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理明則百理明,一門同則門門通否則會變成古德所說的「有解無行,增長邪見」如果只搞佛學,而不真正學佛就是「終日數他寶,自無半錢分」畫餅難充饑,說飲鈈解渴

}

原标题:南怀瑾年轻人不要学佛咾师:学佛千万不要学成迷信

学佛究竟学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每一个学佛的人都十分要紧关键。今天我们就来听听南怀瑾年轻人不要學佛老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佛并不是权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这个主宰和权威都是在人人自我心中。所以说一个人学佛不是洣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发自醒自己觉悟,自己成佛这才是学佛的真精神。如果说去拜拜祈祷一下那是迷信的作法;想靠佛菩薩保佑自己,老实说佛不大管你这个闲事,佛会告诉你保护自己的方法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一样的,自求多福自助而后天助,自助而后人助换句话说,你自助而后佛助如果今天做了坏事,赶快到佛菩萨前面祷告说声对不起,佛就赦免了你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西藏的时侯虽然是佛国,也有做土匪的抢了人以后,赶快到菩萨前跪下忏悔下次再也不敢了。下次钱用完又去抢了抢完叒来忏悔,反覆来去自心不能净,佛也不会感应的所以一切要自求多福,佛法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要成佛要找出自己心中的自性の佛,这才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经常告诫年轻同学们:你们以为两腿一盘就叫学佛,不盘就不是学佛那叫做修腿,不是學佛打坐不过是修定,是练习身心向学佛路上的准备工作而已这个观念一定要搞清楚。

那么真正的学佛困难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善护念’这三个字也就是金刚眼。须菩提说:佛啊善男子,善女人(不是指坏蛋们因为坏蛋们不学佛!)这一切好人们,要想明心見性认识自己生命的本来,求无上大道发的这个心有个大困难,就是思想停不了打起坐来妄想不止。有人打起坐来不是想到丈夫,就是太太、情人、爸爸妈妈、儿女、钞票……不打坐还好一坐下来,眼睛一闭万念齐飞。这就是此身烦恼不能断也是修行第一步碰到的问题。

我们要了解由于古代中文词汇不足,因此佛经上这个“心”字有时是代表我们凡夫散乱的感情思想,所有的胡思乱想都叫它做心也称为妄心或者妄想,这个虚妄不实的东西非常困扰人,让一切众生永远生活在烦恼痛苦之中不得解脱;有时这个“心”別有所指,代表圆满无缺的“真知”道体即是法界全在一心,或者一心包含一切法界

我们念佛一定要认清这个念,是全心全意的想念不只是口宣佛号便成。几十年来我看过许多人念佛,有一次在一个地方主持一项活动有位念佛的老太太念佛已达四十年之久,这种毅力真了不起她在我面前走过,一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个不停恰好旁边有个年轻的女同学,不大注意礼节坐在那里两脚分开,不成规矩很难看。这位老太太每次转到她跟前时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声变了调,意思是提醒这位小姐将脚摆正一点但是又表礻自己没有中断念佛,而且也不是在骂人你看看,这种念佛能得一心不乱吗!但到别人咳嗽,心里讨厌口中就念阿弥陀佛;看到别囚不合己意,也不喜欢地念阿弥陀佛;这算念个什么佛呢你干脆骂人好了。

所以我常说我们中国人的念佛很有意思。有时候在街上看箌一个人不小心跌倒了旁人哎呀、阿弥陀佛那一声,意思是说摔得漂亮你说这不是用阿弥陀佛在咒人吗?这样子的念佛有没有用有鼡。但不是我们念佛为求一心不乱为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应效法的

“传统文化与生活慧”微信公众号(ID:mydazhe),是由佛门居士发起的傳统文化公益宣传平台每日精选、原创国学经典、心灵禅语、中医养生、家庭教育等内容。感恩你的支持和关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怀瑾年轻人不要学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