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底需要中国多少人口口

中国目前到底有多少人?人口统计数字准确吗?
中华写字楼网 发布日期: 7:00:53
编辑:1004
阅读人数:
新闻提要 &&&
日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员易富贤在北京大学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说,中国2016年的实际人口可能为12.9亿,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少9000万,相当于西班牙人口的两倍。
&&& ():中国目前到底有多少人?人口统计数字准确吗?
美学者称中国人口比官方数据少9千万 发改委专家反驳&
1991年―2016年间,中国有4.648亿新生儿。专家认为,中国需要更高的出生率。视觉中国
中国目前到底有多少人?中国的人口统计数字准确吗?
日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员易富贤在大学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说,中国2016年的实际人口可能为12.9亿,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少9000万,相当于西班牙人口的两倍。
9000万,接近一个亿的体量。中国人口的统计数据真有这么大的漏洞?美国学者的统计数据可信吗?
中国人口或比官方数据少9000万说法有误
易富贤,是《大国空巢》一书的作者,这本书称中国人口危机开始全面爆发,中国需要更高,而不是更低的出生率。他最近在大学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说,1990年后中国官方的人口数据被夸大了。中国2016年的实际人口可能约为12.9亿。
而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8271 亿人,比上年末增加 809 万人。
易富贤的数据与官方公布的数据相差9000万人。这是迄今坊间流传的中国人口统计差距最大的说法。
“我不赞成‘中国实际人口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少9000万’这个说法。”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中国的人口统计差个几十万甚至一百万还说得过去,9000万这个说法是违反基本常识的。“我们有人口普查,而且人口入户调查就是按人头点出来的,人口数据比GDP准确多了。”
那么,我国的人口到底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人口普查,是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
人口普查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收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是提供国家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分别于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进行了6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之前的人口普查,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区划来统计的,这样的方式下,有一些飞地(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域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地土),或者三不管地界,特别是一些城乡接合部地区,可能会出现遗漏现象。
为保证人口普查数据准确而不出现遗漏,从2010年开始,我国的人口普查采取了“划区制图”方式。
国家统计局相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自2010年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按照地图的界限,比如将从全市到区县,再到街道、乡镇,再到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一级级地细化,把每个边界都划分得非常清楚,更精确地绘制出了“小区”地图。这样能够保证在“小区”划分上基本不重复、不遗漏,保证无缝连接。划分出的每个边界都要每一级政府、每一级普查机构去确认。
为了在技术上达到更为准确的普查效果,当“小区”地图绘制完成,国家统计局要求普查员按照“小区”地图到现场勘查,将“小区”内所有可能有人居住的建筑物,都在地图上标出来,最后依靠建筑物去进行普查登记,达到“区不漏房”“房不漏户”“户不漏人”。
“我们总共在全国划定了600万个调查小区,一个小区基本上相当于一个居委会范围。”上述统计局人士说。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人口普查每10年一次,在两次人口普查之间开展一次1%人口抽样调查,业内俗称“小普查”。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2010年人口普查完成以后,针对普查结果,他们为、和2015年的小普查提前抽出样本,每年抽其中的一部分(大概三分之一)来进行调查;2015年小普查过后,再将、年这4年的年度调查样本重新抽出来,每年根据事先抽好的样本再去调查。
“根据样本调查,应该说对全国人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般来讲,调查样本对市级的代表性可能稍差一些,对省级就有比较好的代表性,对全国肯定没有问题。所以,我国的人口调查数据不是估算出来的,统计方法符合国际上统计调查的一些最基本原则。”上述统计界人士说。
中国的出生率被高估了吗?
与人口数量同样引发关注的还有“出生率”问题。
易富贤的研究认为,在1991年至2016年间,中国有3.776亿名新生儿,少于官方4.648亿新生儿的数据。中国高估了出生率。
中国的出生率被高估了吗?杨宜勇否定了这种说法,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我国有一套新生儿出生系统。新出生的婴儿,只要开了出生证明,不管有没有去上户口,相关部门就已经掌握了出生信息。应该说,官方公布的新生儿数量是比较准确的。我们的计生政策管得严,超生了要罚款,只要补交了罚款,就能够上户口,就这样有的人还隐瞒着不上报。”
但杨宜勇也不否认“中国目前需要更高的出生率”这一说法,“中国目前确实需要更高的出生率,这一点我是认同的。从长期忧患意识来看,生育率最理想的状态是保持2.1或者2.2的人口更替水平。”
杨宜勇说的人口更替水平,指出生者增补死亡者,使人口以稳定速度更替的过程。一个国家的人口一旦达到更替水平,出生和死亡将逐渐趋于均衡。国际上普遍将2.1作为世代更替水平。
关于生育率,目前普遍采用的计算方式是总和生育率(指某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国际上通常将总和生育率低于1.3称为“低生育率陷阱”或者“极低生育率”,认为这样的生育率在人口更替、再生产和人口未来发展上不利。
一直以来,关于中国总和生育率高低的争议不断。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当时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22;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这一数字下降为1.18;之后、2013年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04、1.26、1.24。
2016年10月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16》公布了2015年全国百分之一人口普查结果:2015年,中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047。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表示,2016年的总和生育率达到1.7,而新世纪以来,总和生育率一直在1.5~1.6之间徘徊。这几个数据说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效果是相当明显、相当乐观的。
《中国统计年鉴2016》公布的1.047的总和生育率,显然低于国家卫计委公布的1.6、1.7的数据。哪一个更能反映现实?
杨宜勇向《中国经济周刊》解释说,人口普查有一个修正数,修正后的总和生育率是1.6。“之所以进行修正,是因为2010年左右中国的婴儿‘黑户’比较多,这些‘黑户’没有上户口。但是这些孩子在7年以后要上学,因此补报的人数也比较多。总和生育率就是通过这些数据和信息进行修正的。”
各方观点不一而足,但是在2016 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显然对于生育率有明显的提振效果。事实上,即便是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1.7的生育率,距离发达国家2.1的世代更替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于是,我国要不要废除多年来实施的计划生育国策,再次成为热议的焦点。
专家:计划生育依然是基本国策,不会废除
近年来,呼吁取消人口控制政策,改善数据质量的呼声不断。
此前,经济学家马光远撰文指出,当下最重要的问题仍然是生育率过低的问题。即使所有符合条件的都生二孩,每年最多出生人口2200万,而且根本没有持续性。从人口政策的趋势看,全面二孩仍然是过渡政策,最终的目的是全面废除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主要内容及目的涉及: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应该说,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定实施以来,对我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
然而,随着近年来总和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加速,相应地,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也做出了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的调整。
全面二孩政策的效果显而易见。国家卫计委年初召开的发布会给出的答案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抽样调查推算数据,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人,比“十二五”时期年均增加了140万以上,比2015年多出生191万人,成为2000年以来最高的人口出生年份。
尽管如此,马光远认为,2016年虽然出生人数明显上升,但并没有扭转生育意愿下降的问题,也没有明显提高中国的总和生育率,距离1.8的目标还相去甚远。因此,中国仍面临人口悬崖,废除计划生育不会太远。
实施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真的需要废除吗?
杨宜勇持否定看法,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计划生育依然是基本国策,但是,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比如从放开一孩、放开二孩到自主生育。自主生育以后,再过10年、20年可能就要奖励生育。“这些都是计划生育的内容,不要偏颇。我建议到2020年实现自由生育。而实施自由生育并不是说中国现在人口少了、缺人了,自由生育不是为了更多的人口数量,主要是生育权问题。”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也表示,中国的人口问题不缺数量,不光是现在不缺,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都不会缺人口数量。
王培安预言,到2030年峰值时期,中国人口将有14.5亿左右,到2050年还有14亿左右的人口,到本世纪末还有11亿以上的人口。因此,更应关注人口素质,同时也要特别关注人口结构问题。
Copyright (C) 2007 by www.officese.com,中华写字楼网 版权所有
最新出租信息:
上海写字楼:
创意园区域:
商务中心区域:
商圈写字楼:
城市分站:相关资讯:
类似网站:中国现在不缺人口的数量,但要的人口的质量。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14:04:28&)
52376字(1308/23)
( 18:14:14)
78字(37/0)
( 18:08:50)
70字(30/0)
( 17:45:53)
99字(39/0)
( 17:27:48)
20字(39/0)
( 17:04:19)
41字(33/0)
( 16:42:40)
( 16:39:01)
21字(39/1)
( 16:58:03)
22字(25/0)
( 16:35:48)
( 16:30:04)
66字(23/0)
( 16:28:02)
42字(25/0)
( 16:06:49)
65字(81/0)
( 16:03:43)
73字(39/1)
( 16:11:49)
21字(48/0)
( 15:51:32)
( 15:45:42)
( 15:25:35)
25字(38/0)
( 15:14:49)
( 15:29:29)
60字(45/1)
( 15:38:02)
22字(30/1)
( 16:42:55)
60字(20/0)
( 14:58:25)
159字(48/1)
( 15:35:28)
76字(34/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其他类别扫扫有惊喜
中国到底需要多少人口?以美国人口为参考,推测中国黄金人口数量虽然很多中国人不情愿,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是人类有史以来治理的最好的大国,对于一个人口达三亿的超级大国来说,这难能可贵。虽然从人们生活水平,社会和谐程度,很多欧洲小国比美国更胜一筹,比如瑞士、挪威、瑞典,都是人类发展水平的巅峰,但这这些国家人口普遍不到1000万,面积也要小的多。三亿人口的国家和一千万人口的国家,治理难度不在一个水平面,难度是几何倍数的上升。而中国14亿人口,可以说是星球上,有史以来,最复杂、最难以治理的国家。这种难度甚至比美国还要高出十倍以上!有一个问题,我们争论了六十年,那就是:中国到底需要多少人?多少人口对中国未来更有利?如果孤立的看待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好在有一个美国,它的发展水平,正是中国渴望达到的水平,它的现在可以给我们未来很多参考!中国到底需要多少人?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不应该由人来回答,而应该由数据来回答!1、中国的粮食只能养活12亿人
上一页&1共4页热门新闻更多
实时热点榜单热门视频
阅读下一篇视频推荐本世纪末中国人口会比现在减少一半?_第一财经
本世纪末中国人口会比现在减少一半?
第一财经王羚 14:24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到本世纪末,还有多少人口?到底是10亿还是6亿,甚至更少?一场争论正在人口学界展开。2100,看似遥远的未来,却在今天大势已定。
2100年中国人口:10亿还是6亿?
社科院人口学者郑真真近日在2016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发言引发这场争论。她在发言中表示,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将减少到1980年的水平,也就是10亿人。
在接受第一财经的采访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学者、《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人口和统计学者黄文政都表示,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口不可能维持在10亿的水平;即使立即全面放开并大力鼓励生育,中国人口到2100年也难以超过8亿,更大可能是低至6亿甚至更少。而且,人口萎缩不会到2100年就停止,在此之后将进一步快速萎缩,除非生育率恢复到更替水平(即2.2的生育率,统计显示2015年生育率为1.25)。
北京大学人口学者李建新早在1997年就做过不同政策选择下中国人口数量的预测。根据他当年的预测,如果实行生育政策晚调方案,中国人口在2100年的总量为9.52亿人。中国在2016年初放开全面两孩,接近李建新设定的晚调方案。
李建新向第一财经表示,当时设定的是,生育政策调整之后,总和生育率将回升到2,但从世界各国尤其是东亚的经验来看,回升到这个水平几乎不可能。因此,他认为最终实际的人口数量将大大低于他当年的预测结果。
易富贤2015年在《大国空巢-图文版》中预测,2016年中国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后,生育率只能从2015年的1.25上升到2017年的1.4,然后会沿着韩国和台湾地区过去的老路继续下降到2035年的1.1,假设此后的生育率能不断回升到2056年的1.30,然后保持稳定到2100年。那么2100年中国的总人口将只有5.6亿。
黄文政假设全面放开后的自然生育率比年的实际生育率高出20%,然后再假设中国未来生育率以及人均预期寿命随社会发展水平上升的变化,遵循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路径。在考虑到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及2017年全面放开生育之后的堆积反弹,在不鼓励生育的前提下,他预测中国到2100年的总人口为5.8亿,到2150年则会进一步降到2.8亿。
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口统计学者王广州认为,对人口数量做30年以上的中长期预测,更重要的是预警意义。这样的预测应该注意两点,第一最好是给出一个区间的概念,而不是高、中、低的概念。第二,这样的预测只是一个趋势判断,而且是目前认识条件下的趋势判断,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生育率被严重高估
第一财经查询资料显示,郑真真的预测与联合国人口署的中方案一致,而中国人口减少到6亿的预测则与联合国人口署的低方案比较接近。
2015年7月底,联合国人口署发布《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预计中国人口到本世纪末将回落到10.04亿。这是联合国的中预测值,其低预测值是6.13亿,高预测值则为15.55亿。
(摘自联合国《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
黄文政认为,联合国对中国人口的低预测值比较合理,而中预测值严重高估,更不要说高预测值了。
人口预测的关键假设是对未来的总和生育率的设定。根据联合国中预测方案,中国年的总和生育率被假设为1.55,年为1.59,年为1.66,年为1.74,为1.81。
李建新、王广州认为,这组数据明显高于中国的实际生育率水平。易富贤、黄文政则认为即使强力鼓励生育也不可能将生育率提升到如此之高。
中国现在的生育水平到底是多少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在、年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18、1.04、1.26、1.24。2015年,中国1%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25。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官方统计数据并没有被卫计委等相关部门充分采信。
黄文政分析,联合国在2010年报告中对年中国生育率的低、中、高预测值分别为1.31、1.56、1.81,即使是其低预测值1.31,也比中国国家统计局从年数据的最高值的1.26还要高4%,比这4年的平均值要高11%。
人口学者梁建章、黄文政针对联合国的该预测曾撰文《联合国不应严重高估中国未来人口》称,联合国长期高估中国生育水平和人口增量。比如,在2000年联合国预测中国2010年到2015年的总和生育率为1.9,2015年预测中又调低到1.55,但中国实际生育率水平仅为1.2左右。
易富贤也注意到这一问题。他表示,联合国对中国的人口预测一直以来都不准确。比如联合国2012年版《世界人口展望》预测2015年人口会达到14.0159亿,但是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只有13.7462亿,三年的预测就误差了2697万。
不光是预测,《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对当前人口数据的估算都出现较大误差。比如,其对中国2015年的0-14岁占总人口比例的估算为17.2%,高于中国官方的16.5%,而对60岁和以上占人口比例的估算为15.2%,低于中国官方的16.1%。
人口学者何亚福认为,高估中国生育水平的不光是联合国,中国相关管理部门和人口学界对人口形势的估算和预测也一直倾向于保守。他分析,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基本国策下,保守体现为宁愿高估而不是低估生育水平。单独二孩政策实施时对出生人口数量预测的巨大误差就是一个明证。
本世纪末人口降到6亿有多可怕
中国人口在2100年可能跌至6亿, 这意味着不到百年时间内,中国人口将减少一半。对于这一判断,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绝不可能。
黄文政认为这种反应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人口数量是指数变化的,而人们的直觉往往是线性的。用线性直觉去判断指数变化的趋势,自然会高估短期效应,低估长期效应,而且对长期效应的低估会远胜于对短期效应的高估。
人口变化是一个典型的慢性问题,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段,几乎看不到变化,但放在几十年乃至百年区间来看则是触目惊心。因此,人口政策最忌只看眼前,而是要从长计议,至少要前后各看百年以上。
黄文政提醒,中国人口正在接近峰值,而在峰值附近的一二十年,人口的上升和下降都会非常缓慢,这个特性更让人们难以认识到之后是雪崩式的衰减。
如何才能拨开人口总量的迷雾,看到人口未来变化的汹涌暗涛?多名人口学者建议要聚焦于每年出生人口的变化。中国目前每年出生人口不到1700万,在未来10年,中国处于生育旺盛期23-30岁的女性数量将萎缩40%以上,而中国生育率即便按1.5计算也只有更替水平2.2的68%。
&这两个因素叠加意味着在一代人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出生人口会降到700万以下。再放宽一些也就800万。即使到时生育率能够提升到更替水平,出生人口不再下降并且每个人都活100岁,总人口也不过8亿人。&黄文政说。
在提到本世纪末的人口减少时,郑真真还强调,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减少的是年轻人、新出生的人。这意味着,未来人口总量减少的同时,结构并没有优化,老龄化的挑战更加严峻。这一观点得到受访人口学者的一致认同。
根据易富贤的测算,中国20-64岁劳动力与65岁以上老人之比将从2015年的6.5下降到2030年的3.3、2050年的1.7、2100年的1.1,人口结构不断老化,经济活力持续下降,而这些反过来可能进一步抑制生育水平。
人口学者姚美雄判断,中国未来人口将呈现严重少子化叠加快速老龄化、适婚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结构扭曲状态,这将导致劳动力供应减少、消费和创新能力减弱、养老压力加大、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1-;。
编辑:李秀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有多少人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