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传度奏职科书要举行仪式吗

应马来西亚吉打州峨仑福德祠的邀请,龙虎山道教协会法务团一行15人于2012年9月15日至24日,前往马来西亚进行为期九天的宗教文化交流,重点活动是为福德祠与吉打州斗母宫两处宫庙举行开光法会和首次在马道教传度法会。此次法务团由龙虎山道协副会长曾广亮道长担任团长。
法务团于9月15日晚21:45分抵达马来西亚槟城机场。17日上午,福德祠举办了简单而又隆重的“迎神开光开幕剪彩仪式”,法务团集体参加了这个仪式。剪彩仪式结束后,法务团严格按照道教规范正式开始各项法事活动,如法如仪举行了开坛请水、安龙奠土、申文发奏、启请参神、迎神开光、开拜朝天宝忏、祈福进表、披符拜表等法事。福德祠大伯公开光法会于18日晚告竣。
马来西亚正一弟子要求祖庭龙虎山在马举行传度活动的呼声日益高涨。为满足广大正一弟子的需求,以利道教在马来西亚有更好的发展,9月19日,法务团假福德祠正殿举办首届在马道教传度活动。按照传度规范,上午法务团带领传度弟子参谒祖师、跪诵经诰。之后进行传度演礼,由法务团成员教导传度弟子跪拜、行礼等基本礼仪。上午11时,正式举行传度科仪,传度科仪由嗣汉天师府坛大师曾广亮副会长主持,依次进行拈香、启师、宣意等环节,启请三清大道证盟此次传度功德。下午14时,曾广亮大师为传度弟子讲经说法,重点解说三皈九戒,与大家分享“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度人经》学习心得。短短一个小时的讲经时间,传度弟子听得非常投入,听完后都表示获益非浅。之后进行颁发职牒仪式,曾广亮大师手持惊堂木,端坐坛场,为传度弟子演说“皈依三宝”和“九真妙戒”,在法务团带领下,传度弟子声声“谨遵师命”,响彻坛宇。到下午18时,传度活动圆满结束,福德祠内欢声四起,传度弟子脸上均洋溢着喜庆之色,道友间互道恭喜之声不绝于耳。
由于此次传度活动是在马首次开坛传度,故比较注意首批传度弟子的质量和影响,做到宁缺勿滥。因此传度弟子总数不到百人,但这些人多是宗教团体或宫庙的负责人和代表人士,如总会长拿督李贤源、九皇大帝总会总务、峨仑福德祠黄俊鸿主席、峨仑斗母宫主席准拿督黄瑞良、吉打州斗母宫总务陈廷章等等。
法务团22日移师吉打州斗母宫,为斗母元君举行晋殿开光法会。在斗母宫安排的法事与在峨仑福德祠大体类似。重头戏是23日上午,天气很好,阳光明媚,启请参神后,于上午9时举行了开光法事。法师如法进行敕水、洒净、启师请师、变神召将、立誓结盟等环节后,为二楼的斗母金身开光点睛、发灯祈愿,信众发自内心的喝彩声此起彼伏。开光法事后,法务团举行了祈福转斗仪式,念诵《北斗经》,并齐赞《斗姥十支香》率领合坛信众绕坛转天尊,一时间天人庆会,合坛信众共沾法雨。
在马来西亚进行法事活动期间,肃穆庄严的坛场,人山人海的信众,威仪端方的仪式,虔诚恭敬的叩拜,以及善信不约而同发出的喝彩声,这些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法坛众善信和四方道友对各项法事科仪赞不绝口,对博大精深的龙虎山道教文化十分向往。马来西亚《中国报》、《光华时报》、《星州日报》等多家华文媒体都对此次龙虎山科仪团赴马建醮进行了大幅报道,进一步扩大了道教祖庭龙虎山的影响。
被 南京道教 删除于: 16:57:05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传度申请 您当前所在位置:&&&宗教服务&&&传度申请
& & & &传度是道教授受弟子的仪式,是道教的教务活动。净明道的传度,始自祖师许逊于兰公、谌母获受太上灵宝净明忠孝大法,继传吴猛、曾亨、时荷、施岑、甘战等十二位弟子。2005年10月,西山万寿宫、南昌万寿宫住持张继禹道长主持了“海峡两岸净明道弟子归宗传度大法会”,首次传度了台湾五路财神庙住持许昭男等12名台湾净明道弟子,大陆净明道弟子40余名。此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西山万寿宫、南昌万寿宫联合相继举办“净明道弟子传度大法会”,承继了中断了600余年净明道传统的传度法统。
& & & &太上净明《百字铭》传承法派:道德弘清静,法源广大成,东汉有章教,功果保忠祯,守本高无量,昭明自古今,含元时抱一,长合圣贤心,业复宗前哲,基与裕远程,返还修日茂,造就体恒新,至理通天地,微言悟典型,精神参化育,训诲著遗盟,达立原和厚,栽培定畅荣,起成千百代,后世永奇英。
点击下载申请表
净明宗坛西山万寿宫
地址:江西省新建县西山万寿宫
邮编:330105
网址:www.xswsg.cn道教正一派授传度的历史沿革与现实意义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道教正一派授传度的历史沿革与现实意义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您当前的位置:&>&&>&
&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北京牛氏九易罗影道长率弟子90余人来祖庭朝圣,并参加了传度入道仪式。
授院内,天师府科仪团焚香启坛,上表天庭,接引受度弟子回归道教祖庭,成为天师门下弟子。传度科仪结束,天师府高功道长为受度弟子颁发度牒。传度是道教正一派接引度化弟子的一种制度,信奉的道教弟子传度后才具备修道、学道的资格。传度制度源远流长,按《太真科》及《赤松子历》所载:&汉代人鬼交杂,精邪遍行。太上老君垂慈,下降鹤鸣山,授张天师《正一盟威符》一百二十阶、及《千二百官仪》、《三百大章》、《法文秘要》,救治人物。天师遂建二十四治,度化弟子&。这就是传度的开始。后来逐渐成为正一派培养弟子、为弟子传法的一种规范。
传度活动结束后,中道协副会长、江西省道协会长、龙虎山道协会长、天师府暨全山主持张金涛道长接见了牛氏九易罗影道长一行,并合影留念。
愿参加本次传度仪式的弟子精进信仰、精进修行、精进人生、明证道位、度已度人!
&&&1&&&&&&&
无相关信息&&&&&&&&&&&&&
中国现存地方道教仪式新探
日 11:03 来源:《宗教学研究》(成都)2013年3期
作者:吕鹏志
内容摘要:
作者简介:
  (二)福建篇  5.永福闾山教建幡传度仪式中的幡科简述  叶明生的文章专门介绍福建漳平市永福镇的闾山教传度仪式,该仪式的主要特色之一是竖立和攀爬幡竹及刀梯,所以又名“建幡传度”。闾山教是在南方巫法的基础上融摄道教(以天心正法为主)以及佛教(以密法为主)而形成的地方道派,至迟在南宋时已经形成,广泛流行于福建全省及周边的浙、赣、粤、湘、台湾等地区。(40)可能因受道教正一派授箓仪式的影响,闾山教创立了本派的传度仪式。永福是闽西南闾山教的传度中心,旧属龙岩县,过去龙岩、漳平、华安、安溪、南靖等周边县份的闾山教道师若想成为主持当地醮仪的高功,都要到永福受箓传度。永福之所以成为闽西南闾山教的传度中心,原因可能是:(1)永福周围高山环绕,具有传度考法的特殊地理条件;(2)据说永福社区的始传祖师曾到江西龙虎山受箓,取得世袭传度权;(3)传说张天师的印、剑存于漳平永福,要做道法就要去永福考法;(4)明代以来永福的道教发展较快,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影响。(41)永福镇具有世袭传度权的道坛至少有10个,其中陈姓的显灵坛和蔡姓的显新坛、显漳坛已传承20余代。由于政治运动的影响,永福镇道坛的传度活动中断了50多年,至1987年始得恢复,到2011年已举办近10次传度仪式。永福闾山教道坛的传度活动如同旧时府县的儒生科举考试:本地各道坛的主坛道师被聘任组成十二考试官(另有地位最高的名誉主考师“阳平阜老师”);要张贴考试榜;考法前须预先向传度坛报名和交报考费;考试形式分内坛文考和外坛武考两种;考法者在考法过程中获得度牒(十二公牒)、法印和捷报;考法通过者的职称由“师男”改称“师公”。本地道坛考法者与外地考法者的区别有二,一是可以同时担任考师,二是受箓传度后具有传度权。(42)  永福闾山教传度仪式的坛场由称为“戒坛”(又称“三清坛”)的内坛和称为“阳平衙”(又称“寮坛”或“幡坛”)的外坛构成。内坛与醮仪的三清坛相同,只是其中的戒坛符、纸花联和联对等设施有异。外坛是传度仪式的核心坛,由阳平衙(狭义)、师台、幡竹、刀梯和牢狱五个部分组成。外坛的四角分别标志天门、地户、人门、鬼路,象征天神、地祇、人、鬼组成的宇宙世界,是闾山教发表、请法、招军、赏军以及驱鬼出煞的指挥部,有“阳平戒坛”、“阳平总省”、“阳平司省”、“阳平法院”等名称。  永福传度法事的时间一般是三日四夜,但各道坛都会根据准备的情况和天气状况做相应调整。传度过程中所做的仪式有50多个,除去每日重复的仪式,共有近40个名目。除头一天下午及夜晚所做的仪式(又称“头暗科仪”)和最后一天结束时所做的仪式在三清坛举行外,其余的仪式基本上在阳平衙等外坛举行。在众多的仪式名目中,作者选取了“发兵”、“入寮”、“造牢狱”、“起幡九州”、“上幡”、“童子醮科”、“敕符出法”、“坐斗传法”等予以介绍。这几种仪式从性质上来说属于武科或法科,它们既是闾山教传度的核心科目,同时也极具闾山教巫法的特征。如发兵入寮就是发动闾山仙兵仙将护卫阳平传度幡坛,建构安全可靠的传度空间。造牢狱就是用存变的方式在幡坛中造一个关禁邪神恶鬼的牢狱,防止他们为祸作祟。起幡和上幡旨在将传度的意愿通过幡竹传达天庭,爬上幡竹上端的师公要与师台上的主幡师进行“阳平坛问答”。上刀梯属于上幡科的一部分,是最具考法色彩的科目。坐斗传法是真正意义上的传度,传度人与受度人要登上师台授受度牒符袋、金花银花、香烛、法印等物件。  作者最后尝试探讨了与永福建幡传度仪式相关的三个问题,初步结论是:(1)传度幡坛中的阳平衙及建幡传度科本中到处出现的“阳平”一词源出早期天师道二十四治中的首治阳平治;(2)闾山教道坛中最重要的法神“闾山老爷”许九郎可溯源于许逊斩蛟治疫的古代传说故事;(3)建幡传度仪式中迎请和送走的“扬州大势仙兵”(实即阴兵)是闾山教本部兵马以外的一支增援部队,南宋道士白玉蟾在与学生讲论巫法时曾提到管理扬州仙兵的“长沙王”。  与瑶族的度戒仪式相似,永福闾山教的传度仪式也仿效醮仪的模式,所以称为“传度醮”(参前述丸山宏的论文)。永福道坛使用题为《建幡传度请火祈熟通用科仪》的科本(43),说明建幡传度与请火祈熟醮仪的仪节大体相同,区别只是须增加与传度相关的仪节而已。福建龙岩市东肖镇广济坛的《幡科全部》(44)备载建幡求熟大醮仪程序,不少仪节与永福建幡传度的仪节完全相同,亦为传度效法醮仪之佐证。还可资比较的是江西崇义上堡乡的阳平大幡醮仪,它在五龙清醮的基础上增加了传度授箓、加职晋级和通天普度等科目,是传度和醮仪合流或混融的典型(45)。打大幡醮之所以与建幡传度有不少仪节(如竖幡、竖刀山、接扬州兵)相同或相似(46),可能是因为打大幡醮的普庵派道士来自福建,曾将闾山教的建幡求熟或五灵醮(又称五龙醮)捎带过来利用。  叶明生曾通过对龙岩市东肖镇闾山教的调查研究证明,闽西南闾山教事实上是巫(王姥教)、道(五灵教)和佛(斋科)的融合(47)。永福道坛的传度仪式基本上是以闾山教的巫法为主,间杂道教和佛教成份。如果说叶明生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福建道教中属于“法”的一面,那么接下来林振源的文章则将展示福建道教中属于“道”的一面。  6.福建诏安客家地区的道教仪式  林振源的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闽南诏安县客家地区的道教仪式传统及其与台湾中、北部正一派醮仪传统的关系,然后专门讨论该地区的道教醮仪,尤其侧重分析了醮仪的重头戏之一——午朝。  林振源去闽南诏安地区做实地调查不是偶然的。他的博士论文导师劳格文教授曾考察过台湾北部道教两大派——林厝派和刘厝派的传承谱系,发现两派的源头在闽、粤交界地带的诏安和饶平,并初步推断现在台湾北部的道教醮仪很可能是在1820年由林厝派的祖先从诏安的南陂传进台湾的。(48)正是在劳格文的研究基础之上,林振源自2000年起对闽南闽、客混居地区(诏安及其邻近地区)的道教做了一系列调查,主要目的是通过闽、台两地道教仪式的比较,进一步理清台湾北部道教仪式传统的源流和特征。根据他的调查,诏安客家地区官陂、霞葛、秀篆的道士属于正一派,只做济生的红事(醮仪、驱邪),不做度死的白事(功德),与台湾北部标榜“专门吉事”的正一派道士完全相同。(49)台湾北部正一派的特征是区分但又统括“道法二门”,以日常驱邪法事(小法事和法场)属于“法”,以醮仪代表“道”。诏安客家地区好几个道坛的科仪抄本在列举宗师名讳时,普遍都提到“道法二门前传口教祖本宗师”,且以刘古泉为共同的祖师,表明台湾北部正一道的“道法二门”(天师道加上闾山三奶法)说正是源出诏安。可资进一步佐证的事实是:诏安客家地区的道士将道士和西爷(诏安客家话的“西爷”相当于闽南话的“师公”)区分开,认为西爷的仪式以驱邪为主,比较不会做醮;诏安客家地区的道士对西爷的态度与台湾北部林厝派道士听到“师公”一词时比较反感的现象相若;虽然在诏安已找不到自称“西爷”的道士,且一般人认为道士就是西爷,但在当地道坛还保存有题名为《西歌》与《西教什唱》的抄本。林振源还发现,诏安客家地区有一个道坛的抄本载有“道混二门传教历代先生”字样,该坛道士称“混”即混元,指驱邪祖师玄天上帝,也就是醮仪中代表“圣”的北帝。林振源由此推测,“道法二门”的原义指的是醮仪中的师/天师/龙虎山和圣/北帝/武当山这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传统,而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台湾北部的“道法二门”指的是天师道加上闾山法(三奶法),其实只是一个合理的误解。  就功能而言,诏安客家地区最常见的醮仪有“祈安清醮”和“庆成醮”。根据醮期的天数,又可以称为几朝醮。作者介绍了一场三朝祈安清醮的主要内容,包括节目流程(首日的起师、发表、请神,次日的请三界爷、行香安灶、午供、上元忏、中元忏、三官经、解结、祝灯,三日的早朝、午朝、午供、晚朝、放水灯、普度,四日的启请、洪文夹赞、午供、下元忏、补孤、开启、禁坛、宿朝、敕符谢神、谢愿)、负责行醮的道士团(一朝醮8—9人,二朝醮12人,三朝醮13—14人)、常用文书(牒文2份、关文2份、牒壳与关壳6份、词4张、用于发表的发函12份、词壳与函壳12份、榜文2份、疏文3种、符63张、状39张、净坛牒和辟非牒各1、表马5份)及其用途、醮坛布置(由三清坛、三界坛、孤棚和座棚组成)。根据三朝醮的整体结构,作者认为可以将所有节目分别归入针对天(敬神)、地(驱邪赶鬼)、人(忏悔除罪)的三类节目。作者也注意到,民众和道士对醮仪的关注点不同,民众较关注的是不在三清坛举行的行香安灶、外供、解结、普度和谢愿,道士则认为最重要的醮仪节目是必须藏魂因而具有难度和危险性的普度、禁坛和朝科。  朝科是醮仪中保存古典仪式结构最完整且内容最丰富的道教仪式,分早朝、午朝、晚朝和宿朝四种。各个朝科的主神不同,所转经典不同,但主体结构基本相同。宿朝又称“正醮”,主旨是入醮言功,不须转经而改行“进状”。由于午朝有一些仪节不见于其它朝科,所以作者单独做了分析讲解。午朝的仪节依次是延香、开科、请师、供养三宝、说法、金钟玉磬、启师、启阙、卷帘、入户、礼师、宣灵咒、鸣法鼓、发炉、请神、安座、十献、宣词、遣将、熏词、遣官、敕四隅、读关、召官将、封鬼门、飞罡进表、焚词、皈依三宝、转经、忏悔、礼谢三宝、发愿、复炉、放帘、出户、谢师圣。其中,入户比明《道藏》的记载复杂得多,分为旋绕升坛、入户藏魂、上五老香、上三大道香、上三师香五个节次,主要依据口传秘诀进行。进表要通过激烈的飞罡和默咒、放文、存想等方式进呈表文,根据随后的节次焚词,实际上高功进呈的是心词(又称“青词”,参见接下来刘劲峰的文章)。  根据劳格文的调查,福建客家地区的道教主要是闾山派道教,只有诏安及其邻近地区的道教属于正一派。(50)显然,将台湾北部正一派道教的源头追溯至福建诏安不无道理。诏安正一派道教仪式传统本身也有悠久的历史,现在尚存清代乾隆五十二年(1787)的科仪手抄本和康熙六十年(1721)的神图。毫无疑问,林振源对诏安客家地区道教仪式的精确描述有助于福建诏安和台湾北部道教仪式的比较研究。例如,可以将林振源的描述与几十年前刘枝万描述的台湾北部道教醮仪(51)进行比较,也可以将林振源在本文中描述的午朝与最近山田明広描述的台湾北部正一道午朝科仪(52)进行比较。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李秀伟)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度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