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什么时候抗日为什么消极抗日

114被浏览46,878分享邀请回答100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当前位置: &
“一·二八”抗战 蒋介石真的是消极抗日吗?(4)
&&&&对于日方的上述无理要求,蒋介石十分愤慨。他在当日日记中称:&何物倭寇,其不知中国尚有人耳。&随即致电陈铭枢:&观倭寇今日要求,可知和平无望。&电中要陈转告十九路军将领,双方战事再起,日军可能由龙华方面抄袭我军后路,应对此切实注意。随后又致函汪精卫,表示与倭寇决战之意。经蒋再三劝说,汪精卫最终同意拒绝日方通牒。随后中方回复日方,明确拒绝日本的苛刻要求。蒋介石在当日日记中认为我方复牒&辞婉而意严,理直气壮&,&但恣睢如倭寇,必不能忍,此后惟有督率全国军队与之周旋而已&(《蒋档事略稿本》第13册,第239~240、254页)。20日7时30分,日方以中方拒绝撤退为由,动用海陆空军发起全面进攻,英美调停再度受挫。&&&&中日战事再起后,蒋介石鉴于日方在此前几次调停中的恶劣表现,考虑与日军战事可能长期化,决心出任全军统帅,并亲自在南京督战。同时,先后抽调九、十、八十三师和三十六旅到浙北和沪杭铁路沿线,以应付淞沪战事之扩大。(《蒋档事略稿本》第13册,第254~256、260~261页。)&&&&2月底,英国驻沪海军司令克雷出面邀请中日方面再度谈判,双方会商三小时后,达成五项协议,内容主要为双方无条件停战撤兵。中方随后即正式答复英方表示赞成。但日方因在浏河登陆成功,迫使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后撤至第二防线,于是又出尔反尔。3月3日晚,日方通过克雷传递新的四项条件,完全推翻此前的五点协议,令此次调停再度失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 第一编 外交(二),第693、695页。)&&&&由于日军在浏河登陆,威胁我军后方,十九路军和第五军不得不全线后撤。为了阻止日军继续进攻,蒋介石先后命第四十七师、第一师加入战场,并制定第二期抵抗作战计划方案,该方案判断日军有可能借停战之机为将来之攻击作积极准备,其军事目的&不外占领南京控制长江流域&,由于战场区域扩大,我军&非再有多量援兵不可&。因此须在常熟、苏州、常州、无锡和浙江的嘉兴、沪杭沿线部署大批军队;如日军以南京为进攻目标,则由十九路军、第五军等部队在苏南依托阵地防守,而浙江方面部队全力向日军弱点攻击;如日军攻浙江,则以十九路军和第五军等部队出击其侧背。(《蒋档事略稿本》第13册,第387、389~390页。)&&&&日军虽然在3月3日发布停战令,中日双方随后又都表示接受国联于3月5日通过的停战协议,但前线的交火并没有完全停止。在淞沪战场取得局部胜利后,日军仍试图继续扩大军事行动以获取更多的利益。但中方从各地抽调的后援军队已在3月上旬相继到达上海附近,面对严阵以待的大批中国军队,继续作战胜败难料。而长期胶着于上海区域作战对于日本并无好处,也极可能招致欧美列强的干涉。日军最终不得不决定停止作战行动,与中方进行停战谈判。&&&&3月下旬,中日双方在上海举行停战会议。因日方态度蛮横,谈判极其艰苦。在撤退时限、暂住区域等问题上,日方多有反复。此外,日方还提出所谓创设上海自由港、扩充租界、设立缓冲区等无理要求,均遭中方反对。中方一面在谈判桌上折冲斡旋,一面强化上海周边的军事力量,以此为后盾,终于在5月达成中日上海停战及日方撤军协定。其主要内容包括:双方正式停战,中国军队留驻现防地;日本军队撤退至公共租界及虹口越界筑路区域;设立公共委员会协助布置撤退日军与负责接管任务的中国警察之间的移交事宜。协定附件第二号明确规定,日军向公共租界及虹口越界筑路区域及其毗连地方的撤退行动,于协定生效后一星期内开始,在四星期内撤完。在作出一定程度上有损主权的让步后,国民政府终于迫使日本答应撤军。(《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二],第700~703、754、751~753页。)&&&&在停战协定签署前后,日方便逐步从上海撤走部分兵力。其第十一、十四师团,于3、4月间先后返回日本,到停战协定签字时,日军留沪部队仅有第九师团、宪兵和海军陆战队。从5月9日起,第九师团也开始撤回日本,到5月底,日本陆军部队均已撤离上海,部分宪兵和海军陆战队则撤入&一二八&战事爆发前的原驻地。(《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军事&[五],第535页。)&一二八&淞沪抗战最终以日军撤离而告终。&&&&结语 &&&&梳理&一二八&抗战时期的史料,我们大致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看法:&&&&1 蒋介石在&一二八&战事爆发后,和汪精卫一起主导了国民政府对日策略的重要转变,放弃了此前&军事上的不抵抗主义&,转为&积极抵抗,预备交涉&的方针,这标志着耻辱的不抵抗主义基本告终,而中国国民政府主导的局部抗战阶段就此开始。&&&&2 在&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整个过程中,蒋介石作为最高统帅,主持制定对日作战方略、妥善调整各地军事部署,并抽调精锐部队支援十九路军,在近一个月中成功阻遏了日军的多次攻势。在日军于淞沪战场取得局部胜利后,蒋介石又制定了第二期抵抗作战方案,并在上海周边投入了大批军队,最终迫使日军接受停战撤退回国。&&&&3 蒋汪合作制定的&一面交涉,一面抵抗&的对日策略方针,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的最高领导层虽已不甘于向日方不断作出一系列的屈辱让步,决心以武力抵御侵略。但受制于各方面的复杂因素,这种政策更多表现为一种国力不足状态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应付手段,最终也难以有效阻遏日本的侵略活动。&&&&4 在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下,蒋介石曾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一直以来,史学界对该方针的评价多为负面,甚至视其为对外妥协投降的同义语。但梳理史料可以看到,这一方针的提出,与当时复杂的历史状况息息相关。对此方针的内涵和实际执行状况,仍应以史实为依据细加分析为妥。&&&&值得注意的是,蒋氏对该方针中安内和攘外何者优先的实际运用往往以内外患的烈度为转移,&一二八&抗战期间,蒋氏虽仍坚持剿共方略,主张&不安定不能抗日也&。但为应对日本在上海发动之战事,仍然抽调其驻扎在江西的部分剿共部队转移赣东浙江,并陆续将其投入抗日战场。他还一度考虑&如果局势紧张,或不能不放弃剿匪计划&(《蒋档事略稿本》第13册,第146、154、223页)。反映出他虽坚持反共立场,但在国家危亡关头,仍能以卫国为重。这也为其最后与中共逐步和解,共同抗日埋下了伏笔。(来源:历史学家茶座)﹣﹣﹣﹣﹣﹣﹣﹣﹣﹣﹣﹣﹣﹣﹣
(责任编辑:CM005)
精彩高清图推荐:
更多 的相关消息
﹣﹣﹣﹣﹣﹣﹣﹣﹣﹣﹣﹣﹣﹣﹣苹果园为iOS用户提供和下载,最新的、、、等,分享最权威的资讯、、及解决办法,拥有最火爆的,苹果园一家专注解决iOS所求的网站。5被浏览586分享邀请回答0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在抗日战争中,蒋介石对日政策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在抗日战争中,蒋介石对日政策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西安事变时蒋介石是被迫答应抗战的,因为他不答应会有生命危险.但是七七事变后蒋介石的态度就发生变化了,在1937年9月的庐山的演讲中提出要积极抗战.以下是演讲的内容你可以去看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dkex.html演讲中可以看出蒋介石,已经感觉到国家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在不抗战就要亡国了.可以想象东三省丢了蒋介石也许表面上痛心并把此事提交给国联(国联是一站后西方各国成立的国际组织,类似二战后的联合国,但其权利和影响力远不如联合国)但从当时的国内形式来讲,东三省随名义上为国民政府管辖,可实际上仍然是张学良控制,1928年张学良为了民族大义,决定东北易帜.总的来说东北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是张家的不是蒋家的.所以东北的沦陷并未触及蒋介石的核心利益.可是平津不一样,北平全国的文化中心,全国第二大政治和经济中心,其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可以说丢掉平津如同丢掉半个中国.蒋介石也是中国人,而且是当时全国在形式的最高领袖,他也不想自己的国家在自己的手里沦丧.总的来说,根本原因是触及到了蒋介石的核心利益.再说的白一点,中国不存在了,那四大家族的利益也就不存在了.
我有更好的回答:
剩余:2000字
与《在抗日战争中,蒋介石对日政策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相关的作业问题
导致国民党消极抗日抗战转入相持阶段发生皖南事变国共关系紧张
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9月18日夜 10时许,日本关东军为征服中国,按照预谋的计划,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南满铁路,然后诬称系中国军队所为,当即派兵突然进攻中国军队驻守的北大营和沈阳内城.南京国民政府坚持不抵抗政策.19 日8 时3
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非但不出兵抗击日本侵略者,反而逼迫国民军队继续追歼共产党,使日本入侵东北如入无人之境,仅用了3个多月,就占领了东北大片的大好河山,助长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民族危机加深.危害:使东北三省沦落在日本侵略者脚下,是东北几百万同胞遭受蹂躏;使东北危机继续加深,民族危机加重;助长了日本的威风,使其加快对华的侵
从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至日,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1.统一中国,团结军阀做持久抗战2.币制改革,统一法币,为抗战提供经济保障3.废除列强满清时期的特权,如“法外治权”,收回关税自主权4.争取美援,联盟同盟国,为抗战取得外部支持5.西迁工业,开发西部,发展内地经济,修建新的公路铁路 6.官办教育,培养战后建国人才7.建立空军8.放了中共一马
甲午中日战争之所以失败,主观原因是清政府腐朽,战前不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误了战机,客观原因是日本准备充足,势力略强.而抗日战争,从1937年起属于全国抗日,国共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作战,对粉碎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的方针以及牵制日军起了重要作用,(2).中国共产党领导
楼主你要先说明,这是什么题目.是高中的?初中的?一、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不一样了.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是属于资本主义走向帝国主义的时代,各个帝国主义国家正在进行瓜分世界的扩张活动.而日本正是这样.甲午中日战争的导火锁是因为朝鲜半岛爆发了农民起义,日本乘机想入侵朝鲜,驱逐清的势力.中日两国的主战场还是在境外.抗日战争时期,是世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这一不抵抗政策是东三省迅速沦陷
  武汉会战(中国称为武汉保卫战,日本称为武汉攻略战)是抗日战争中一场大规模战役,超过一百万名国民革命军在蒋介石的领导下防守武汉,以抗击由畑俊六指挥的日本帝国陆军,战场在长江南岸及北岸,横跨安徽省、河南省、江西省及湖北省,该战役共进行了四个半月,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庞大和最出名的战役.  由于中国军队的坚强
左权:八路军副参谋长,第七名将.总司令朱德谦虚敦厚,后又回延安.参谋长叶剑英长期在南方局搞统战.八路军的前线指挥主要靠彭德怀和左权.左最大的战功就是协助彭策划并指挥百团大战.还指挥过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指挥过黄崖洞保卫战,此战我军借助有利地形,以极小的代价消灭了日军800余人.在八路军总部被鬼子铁壁合围时,左权撵走了彭德
  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
抗日战争从1937年7月开始,1945年9月结束.(根据远东军事法庭裁判:“中日战争”应从1928年皇姑屯事件开始)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
永远的丰碑:杨靖宇 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杨靖宇牺牲后,当残忍的日军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也无不为之震惊. 杨靖宇,1905年生于河南省确山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同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
  中国脊梁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是年8月,中日开始武汉会战.战至9月,双方伤亡惨重,战线胶着.冈村宁次侦知南浔路与瑞武路之间中国守军兵力薄弱,遂令休整中的第106师团从此空隙突入,以期打开局面.  战斗力较差的106师团深入中国军队纵深,与友军联络困难,已成孤军,当面的中国军队将领薛岳决心捕捉战机,
不是,武汉会战是中国杭日战争中参战人员规模最大的.武汉会战(中国称为武汉保卫战,日本称为武汉攻略战)是抗日战争中一场大规模战役,超过一百万名国民革命军在蒋介石的领导下防守武汉,以抗击由畑俊六指挥的日本帝国陆军,战场在长江南岸及北岸,横跨安徽省、河南省、江西省及湖北省,该战役共进行了四个半月,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
1.第一个问题.教科书上写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是特指事变后1937年77事变前,蒋介石对东北军下令不抵抗.2.第二个问题.驳斥美国原子弹才是抗日战争胜利的论点作者:朱骥 我是反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来源于美国的原子弹和苏联的军事进攻这一说法的.整个抗日战争中国坚持了整整八年加上九一八事变就是14年.这14年当中美
在抗日战争中有两大战场,即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敌后战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国民党领导的抗日正面战场是一个历史禁区,没有谁敢提及这个敏感的历史话题,但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有责任把历史真相告诉人民.过去,之所以不能讨论这个话题,可以列举出众多的理由,但毛泽东主席在会
谈谈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爱国热情日,日本侵略军占领我国东北.它的侵略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纷纷起来抵抗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东北抗日联军直接打击日本鬼子,全国掀起了大规模的抗日救亡运动.首先发动在上海的日本工厂十万工人举行大罢工,接着工人、学生走上前线,同抗日军队并肩作战.中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蒋介石什么时候抗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