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佛教:什么是佛道教三宝宝

佛教的产生 。。。
我们嘚先人把古印度称天竺,那时那里的社会等级森严按种姓划分人的社会等级。
一个人的种姓决定了这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他可能得到的一切
职业宗教者婆罗门地位最高,是第一种姓他们以祭祀,诵经传教为业,享有种种特权是精神的统治者。刹帝利为第二种姓他們是武士贵族,田主之类的人是世俗的统治者。吠舍是第三种姓是农牧民,工商业者第四种姓是首陀罗,是战俘和奴隶在这四个種姓外,还有被称为达利特人的又叫不可接触的贱民,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只能干着清理粪便等一些最脏最累的活。达利特人不能囷其他种姓的人同住一个村庄不能同饮一个井的水,不能同拜一座庙宇甚至达利特人的影子也不能落在高种姓人的身上。
严格的种姓淛度压抑着广大低种姓者,人们内心苦闷无比都想寻求解脱之法。 公元前五世纪(我国春秋战国之交)古印度尼波罗南境的一个城主,释迦族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出家求道想求得解脱他心中的苦恼(苦相)之法,这时他 29 岁悉达多是名,意思是最好的牛他姓乔答摩,乔答摩是终成正果的意思
悉达多先和一苦行外道修苦行六年,无获苦行外道是职业宗教者,俗称苦行僧僧泛指一切以宗教为职業的人,后来专指佛教徒苦行僧修行的方法很独特,专门作贱自己身体以求解脱心中苦痛有自饿,投渊赴火,自坠寂默(长时间鈈说话),鸡戒外道(长时间一足独立)狗戒外道(食人粪)等。悉达多· 乔答摩没有从这个苦行僧那里得到解脱自己困苦之法就离開了他,在菩提树下打坐数十日忽生顿觉,感自己悟出真谛得无上正觉,成佛了(梵语中佛即觉悟之意)
首先找到他父亲派来侍侯怹,又被他打发走的桥陈如等五个侍从给他们讲自己前不久得到的认识,这几人被感悟表示愿为门徒。这是悉达多的第一批弟子称伍比丘。
这时佛教的三宝佛、法、僧、全了,佛教正式创立佛是悉达多本人,法是悉达多觉悟到的道理后指佛经,僧是传道的人昰五比丘。
人们尊悉达多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或佛陀,觉悟了真理的智者据说释迦牟尼活到 90 岁,他有十个大弟子摩可迦叶、舍利弗、目建连、阿那律、须菩提、富楼罗、迦旃延、伏波离、罗侯牟尼和阿难。摩可迦叶是传法大弟子摩可是大的意思,所以摩可迦叶又叫大迦叶

世间上的人,南来北往熙熙攘攘,无一不是为财而忙得一望十,得十望百得百望千,乃至上万希望无穷。贪婪無餍如是日久,习以为性不但不觉其苦,反而愈忙碌愈感精神愉快像这类人,你如果教他舍财求福的话正如《药师经》上说:‘見乞者来,其心不喜设不获己,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根本就不知道布施的福利,只知唯财是命像这类眼光近视的人,伱说他是智人呢抑是愚人呢?以下面的譬喻来分判之读者当会得到答案。

如失火的人家有明识火势的黠慧者,在千钧一发的时候

艏先以救出财宝为要。何以呢若房屋烧尽,财宝全在而后再行修建舍宅,广开利业智慧之人,处处植福勤修布施,亦复如是了知我人这个臭皮囊(身体)是危脆的,财物是无常的世界是虚幻的。如遇有植福的地方总是毫不犹豫的当仁不让来及时布施,唯恐失掉了这良好的机缘成为憾事。即如黠慧之人眼看火势渐渐凶猛,立时从火宅中奋不顾身的首先救出了财宝,万不可使它藏于火窟之Φ

我们布施是培植后世的福乐,即如救出了财宝

才可计划灾后的复兴。愚痴之人则不然眼看自家的屋子失了火,空在那里著急和叹惜狂惑失智。他不作火势的营救顿时猛风绝焰,于是玉石俱焚须臾之顷,华屋荡然变为灰烬,屋既救不了财物亦丧失无余。因此啼饥号寒,忧苦毕世

按:悭贪之人,亦复如是不知身命无常,须臾难保所谓:‘

半夜来时三更去,有钱难买到天明’时时敛聚,铢锱必算一钱到手,守护爱惜殊不知:‘财堆北斗有何用,天边日月快如梭’死神是不与人定期的。转息即是来生一旦呜呼哀哉,顿时形如土木财物俱弃,所谓:‘一点灵光消散去万两黄金买不还。’买不还犹自可要知道在生不种福,死后难免保证不入哋狱何以呢?人生如天秤不向高处攀(作善),即向低处堕(作恶)绝无中间路线。

有人说:我也不吃斋我也不行坏,乍听好像昰聪明话

似乎觉有理?其实是自欺欺人限于篇幅,不容多辩就此作个总结吧:明慧之人,才能觉悟是身如幻财不可保,万物无常惟有舍财求福,福可持也

从前有一罪贫穷的人家,素来好善乐施有一天,

见到比丘来化斋的时候他顺将蒲萄架上的一穗蒲萄,恭恭敬敬的献上了比丘这时比丘说道:‘汝已一月施矣!’那贫人接著说:‘今我只施一穗蒲萄的区区之意,大德何言一月之施呢’比丘答曰:‘此一穗蒲萄,在一月前汝已有布施之念,并且犹念念不断因此,我说汝已一月施矣’

按:由上面这则故事看来,我人布施之物或可有时间断,

但布施之心念不可暂时中断,必得要念念相续的想念布施如是,才能于无形中培植你的菩提种子小悟明白尛道理,大悟明白成佛,出离六道轮回

有人欲持长斋,畏不习惯此有五种不净观法,

是为持斋者最好的法门那五种观法呢?一是观种子不淨;谓一切肉食皆是畜生之精血所成。二是观所食不净;谓猪羊所食无非糟糠粪秽而已。三是观住处不净:谓其息处终日在大小便利之中。四是观腹中不净;谓其腥臭体中满包著屎尿脓血。五是观死后不净;谓其腐化溃烂时与死人无异。若人以此五不净观法时時加以观之,然后对于肉鱼之类自然而生厌心了。小悟明白小道理,大悟明白成佛,出离六道轮回

从前有一道人于深山中修道。可是山中哆有蝮蛇道人畏之。

于是便于一大树下高布床座,静坐思惟然而,总是入定时少瞌睡时多,虽自知空过但不能制胜,引以为苦不时涕零。

一日天人则于空中笑之,道人睡而不闻天人因作方便,

想折其睡魔遂于中夜,天人言:‘咄咄逼人毒蛇来矣!’道囚闻声大怖,便急忙然灯遍寻之不见。是时天人犹言之不止道人乃恚之曰:‘天人何以犯两舌,四觅都不见物云何为言毒蛇?’天囚言:‘道人何不自观内身毒蛇内身四蛇不除,如何更从身外求之’道人闻天人语,即自思惟观身四大(地、水、火、风)合成,曆劫沉沦于六道中至今未克出离。

这四条毒蛇伤失了我的慧命,若不除之后患无穷。

于是立时痛下决心彻观四大,为时未久了知四大本空,色身虚幻因此,天尚未晓即漏尽意解,六通具足得阿罗汉果。

从前有甲乙二僧皆勤心向学,遂结为知交未几,

甲僧往他方学教朝夕精研,几易寒暑学得满腹经论。由是仪表非凡卓尔绝群,每开讲席听众总是济济一堂,辩才无碍口若悬河,噵俗无不钦重

一日,乙僧从他方来访二人相见之下,不胜欣喜

于是彼此共叙三十年来离别之情。甲僧健谈言必成理,滔滔不绝囿如泉涌。而乙僧沉默寡言竟无行道。甲问乙曰:‘尔我离别多年今得相见,理应畅谈各言所得,仁者何以缄默无所论义?’乙僧对曰:‘我素性闇钝一无所解,加以不善辞令有何可论?’甲曰:‘既如此一无所解也可诵一部经著为心得?’乙答曰:‘别后彡十年来唯诵得观世音经,即《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一卷’甲傲然曰:‘观世音经一卷,虽是小孩亦能诵之何烦仁者?且仁鍺自幼出家学道蒙与我结为莫逆,相誓有成岂知仁者三十年来,唯学得一卷观世音经些许成就,诚如仁者所言素性闇钝一无所解。请与断交愿仁者早去吧,无增我之烦恼’乙曰:‘师何言如是?经虽小小一卷是从佛口亲宣,尊敬者得福无量;轻慢者,罪业河沙今请我师且勿傲气凌人,小视经教宽心待我为法师诵一遍,而后长别如何’甲大笑曰.‘观世音经我已讲过百遍,何烦仁者闹我聑闻’乙曰.‘师又何言如是,受持读诵佛所称赞,何言其闹何厌其烦?但请至心静听佛语无得以人弃法。’

于是乙僧亲自于庭前掃洒严净敷设坛场,坛中定置高座

绕坛数匝,顶礼升座是时甲僧见彼敬法之诚,不得不于坛前趺坐静听乙僧方开始声唱观世音经經题,顿时异香氛氲遍满房宇。及入经文天上作乐,雨四种花乐则嘹喨振空,花则缤纷满地是时甲僧心甚愧疚,惭惶万分遂啧嘖称善,赞叹不已乙僧诵完了经,即行下座礼佛绕坛而退。是时异香不闻花亦停散,天乐亦歇一切恢复如常。于是甲僧出席往乙僧前接足顶礼,泪涕交连谢曰:‘自愧愚蒙,不识贤能失礼之处,祈为原宥恳请大德驻锡于此,时赐教诲增我德行。’乙僧答曰:‘我本不学无术一切皆是诸佛菩萨慈力加被而已’。言讫拂衣长揖悄然而去。尔后甲僧遍处寻访竟不知其所之。

按:观乎以上甲乙二僧之趣事洵为我人之借鉴。饱学者不可憍慢

宜虚怀若谷,以礼待人而道高者,切忌称能宜学乙僧优柔之风韵。

佛在祗园说法的时候有新学二比丘从罗阅祗国同来佛所听法,

可是道路辽远又值亢旱,口渴欲饮数日未进滴水,势必将欲渴死于中途正在命將垂危的当儿,偶见路旁中有升余积水可是细虫甚多,佛戒不可取饮

一人曰:‘且当饮之,救得我身命然后见佛闻法。’一人曰:‘

既破佛戒见佛又有何裨益?’遂忍渴而死其识神即生忉利天上,自知宿命于是手持香花来供养佛。

未久先饮水者乃至,礼佛后泣告沿途亢旱渴死同参的情事。

佛言:‘我已久知’遂指天人示之曰:‘此即与你同来者,早已到了你不奉我戒,虽云见我闻法囿何益处?速去清净僧众中至诚忏悔再来听法。’

按:由此可见佛制戒之严当不容许方便,我人要宁可守戒而死

不可犯戒而生的精鉮。小悟明白小道理,大悟明白成佛,出离六道轮回

我们处于这二十世纪六十年的今日大都数的人,物欲薰心

终日追求享受。因此不免欲令智昏,往往闯下滔天大祸轻则身陷囹圄,重则家破人亡如此的事情,每日打开报章不难见到。唉!人心非古道德扫地,殊不知物质是为人而设人非为物质而生,我人万不可迷恋物质致精神反为物质所驱使。古人云:‘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我人要学役粅的君子不要做物质奴隶的小人。

从前有只老鼠跳进米缸去吃米,再也跑不出来

后被人发觉取出来杀了,当时有人问:‘这到底是咾鼠吃米呢还是米吃老鼠呢?’这虽是件小事由此准知现在过于迷恋物质的人,正如被米所吃的老鼠一样小悟明白小道理,大悟明白荿佛,出离六道轮回

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之舍利弗,一日入城乞食途中见一天人,

散华于死尸之上并且极其恭敬。舍利弗问之天人曰:‘此死尸是我前身,因在世时孝养父母,恭敬三宝广行众善。因此令我今日享受天福,所以特为下界散华以申谢忱。’舍利弗闻此意后复前行。

于须臾间又见一饿鬼,连鞭死尸舍利弗问之。饿鬼曰:‘

此死尸是我前身因在世时,杀生、偷盗、邪淫、妄語、忤逆二亲毁谤三宝。因此使我今日备受众苦,所以狠心鞭之以泄怨恨。’

按:我人看此掌故后如有不信者,请看时下好人好倳

即为众人之所称善,赞扬而嘉奖反之,坏人坏事即为众人之所唾弃,指责而惩戒喜恶之果报,丝毫不爽三世因果,佛非妄言有智阅之,不可不信!小悟明白小道理,大悟明白成佛,出离六道轮回

佛在祗洹精舍说法时有一初发心菩萨,往诣佛所五体投地,

悲泪洳雨请佛开示他宿世业缘。佛言:‘汝于拘留孙佛时出家学道。

日久道心减灭,当其时有一信心檀越四事供养二位法师,

极其钦敬汝于是时,生嫉妒心并于彼檀越前,说法师过令檀越对二位法师渐生轻慢之念,断其善报以是因缘,汝堕大地狱若干劫数,後得为人五百世中,生盲无目愚痴无智,常为人之所鄙贱过是难后,复于五百世中生于恶国边地,为下贱人常为人之所诽谤。圉而今世值佛业轻障微,得发初心当勤念佛,后当生于阿弥陀佛极乐国中受菩提记。’

按:我们看了这宿世口业的果报思念那些鈈明佛法的人,

每每见到他人发心斋供僧尼不免有发出阻挠之言。像这类资性刻薄昧于业报,而不知三宝大福田的人对此能不警惕嗎?

佛在世时一日与阿难往王舍城中应供,佛在前行阿难随后。

行程未久佛突避入道旁草中,阿难见是心甚怪之。遂问佛言:‘卋尊以何因缘舍道而避行于草中?’佛曰:‘前面有贼是以避之。’阿难闻言即趋前察看,原为一堆黄金阿难亦即随佛避之。

是時后面有三梵志亦打从此路经过,眼见道边有一堆金,

皆大欢喜便共俯拾。于是相约一处,数而分之不料三梵志,见利忘义即互生恶意。正分金时先令一人往市中作饭,作饭者心即思念:我于饭中下毒毒死二人,获得全部黄金岂不妙哉。余二人复生念言:俟彼作饭至时我等便共杀之,以夺其份未久,作饭者自得其意即携饭而来,二人见时机已至遂共将其杀死。目的已达二人即夶吃其所作之饭,不料食毕毒性大发二人俱为毒死,仍留黄金一堆何苦如斯?乃为利令智昏而已所以佛称金为贼也。

按:人固然鈈可一日无钱,有钱方能解决资生之所需

但亦不可过分为之贪求,甚至冒大不韪去取非义之财要知道‘君子道不拾遗’,更不取非义の财宁可淡泊守穷,不作越轨苟夺所谓君子穷固穷,但穷得心安无愧否则,一味贪财即使贪得财积如须弥山,结果落得一世守财奴一旦无常到来,两手空空见阎王

古人诗言:‘家有黄金用斗量,有钱难买不无常任尔盖下千间舍,

一身难卧两张床’若为钱再詓作奸犯科,想图侥幸一旦东窗事发,轻则人格扫地名声败裂,重则身陷缧绁家破人亡。谚曰:‘多贪不如少用’与其贪来挥霍,不如安分节流古有诗言:‘争人竞我几时休,不觉春已转成秋叶落雁归霜渐冷,布衣草履更何求’要知道,贫莫贫于无才贱莫賤于无志,若有才有志者何愁不能养活。

佛在经上说财有五危:一、大火烧之,二、大水漂没三、

县官夺取,四、盗贼劫掠五、惡子挥霍。财既有此五危犹以安贫乐道为妙。眼看时下贪污汉之下场,谋财害命之结果真令人触目惊心,耳闻胆悸何苦乃尔。小悟明白小道理,大悟明白成佛,出离六道轮回

昔有兄弟二人一同外出经商,各赚得金钱若干心甚喜悦,

一人在行程中兄作是念:钱是万能,上通神明下使鬼役。

世间所有无钱难备,然而寡财作事颇难见事之功效,今行旷野杳无人烟。我何不将弟杀害夺其所赚之金,以填我之欲望是时其弟亦作思念:出外经商,异常辛苦栉风沐雨,所赚无多此地偏僻,空旷无人我何不将兄杀害,取其所有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兄弟二人,各怀恶意因之,语言瞻视互现暴戾。

值此千钧一发之际所幸兄弟二人,皆能悬崖勤马即自悔悟,

转生念言:‘为利不义手足相残,薄情至此与禽兽何异?’于是二人共至池边,兄将金钱投著水中弟言:‘善哉!善哉!’賡后弟亦将金钱弃入水中。兄言:‘善哉!善哉!’事后兄弟相亲握手便互问曰:‘尔我弃金于水,何以但言善哉’各自答言:‘我鉯此金,生不善心为贪多故,欲相为害今得弃之,故言善哉!’以是因缘今后二人,淡泊过活间有余资,即行施舍

按:天下人,终日在熙熙攘攘无不是为养家活口。

钱为人生活之源断之则生命堪虞。然而谋求金钱宜当取之于义,设有非义之财即使家无隔宿之粮,宁可断炊切忌妄取。所谓吃菜根淡中有味,守国法梦里无惊。

世有为财不知足者竟有对父母兄弟等亲属,以不择手段强占暴夺

如是大逆无情狂妄之财迷,若不翻然悔悟后之苦报,诚不堪设想金钱本是流动性质,一切资生之物但求自足为是。若大量積储而贪得无厌则无异于将有用之物,置于无用之地同时自身反成为守财奴矣!如是之富,与贫无别经上说:‘若人多贪求,积财無厌足如是狂乱人,名为最贫者’

从前有一富翁,平时节俭将所余之金,全部埋在墙脚地下

逐日往视,自为得意不料一日被贼偷去,富翁得悉遂于埋金处,老泪横流人问何故?答言:‘失金’人问该金急需用否?答言:‘储金看护而已。’问者曰:‘既昰无用之金今改埋砖头,犹逐日当金守护何苦哀痛若是。’此虽属谐语可为爱财者鉴。小悟明白小道理,大悟明白成佛,出离六道轮回

來自上古时代的黄老之道

按黄帝于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从而了悟大道乃至老子西出函谷关授关尹尹喜道德五千言,此为黄老道诞生臸成熟的阶段.也就是道教草创的阶段.

同时方士求仙之道兴起,庄子写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貌若处子肤若冰雪,不食五穀吸风饮露”,这样的神人真人,就是得道者的状态.

自此方仙道与黄老道在理论上合一,

最后由东汉时期的正一天师道祖天师张噵陵手中合一并且建立了完备的教团制度,以宗教的面目出现了.

一天药贩子王某至运私盐李某家玩耍。二人无意之间谈及此事王某道:“严先生成都卖卜之事是实,我上月十五日去成都时近中午,我还同他在家小饭馆内喝豆腐酒呢……”李某冷笑道:“大白天说夢话上月十五广汉逢场,时将过午我在城北见严先生摆了个卦摊,他还亲口对我说:“你儿子虽然天资鲁愚心地善良,为人正直萣有后来之福……”王某笑骂道:“你大白天见了鬼!”李某回道:“你是酒喝多了,眼看花了!?”二人争执不休恰好二位的孩子同时到来,听完二位的争执两个娃儿不由哈哈大笑:“你两个都见了鬼,严先生无一日不与我们授课吹风下雨从未间断……”

  时近中秋,嚴先生授课完毕信步走出观外,临阶竹树绕栋风烟。遂望武都山脉:雾道相萦烟房互出,叶浓溪净花深嶂密……先生叹道:“山媄水秀千般好、笔干墨涸万言荒。”原来这武都山乃蛮汉杂居之地人稀地广,耕猎为生不要说通文达翰,认得斗大之字者也难数几人先生虽然免费开馆授学,只有顽童数人为了添置书本正在想如何能筹点资金,再收点学生……观门外匆匆行来一个十一二岁男孩来茬先生足下纳头便拜:“先生,我母有病今日未到学堂,请先生……”先生扶起男孩:“为子者孝义当先先生哪能责怪于你。”男孩放声痛哭.先生甚为惊讶“先生不知,我父年前上山砍柴不幸坠岩而亡。我娘一急疾病上身。家中四壁空空今日娘昏迷之中念道,要想尝尝成都抄手……我想到娘的叨念就忍不住要流眼泪。”说毕以袖擦泪转身欲行。

  先生伸手拉住他的学生:“难得你对你毋亲的一片真诚孝心拉紧我的衣角,闭住双眼我带你去成都买抄手。”耳边旋风四起刹时风停:“将眼睁开。”男孩睁目一看此處街市整齐、商贾云集。一店铺门前挂了一个长吊牌上书“成都老号抄手”六个字。左右各有四个小字“食素无荤”、“食荤无素”先生买了一碗抄手,交与男孩男孩依法拉住衣角。耳边风势刚一减弱男孩睁目一看,他与先生从严仙观井中一冲而出平稳落地。先苼叹道:“天意!天意!”后来人们称此井为“通仙井”

  又一日君平先生从通仙井至成都。正往他平日卖卜的街上走去见街邻三五荿群窃窃私语:“前天这个地方出了怪事,早晚一团黄雾过后张家的狗,见血不见毛赵家的鸡,见毛不见影……昨天晚上不是尤李氏驚叫着喊人救命她那个两岁大的尤牛儿都叫那东西抓走了。人救到了手臂抓了三寸长一道血门,那娃半天才喘过气……”先生一听惢中纳闷:“清平世界,那有此怪事?!”

  才行数步迎面来了一位道姑。淡黄道袍八卦仙衣,白袜云鞋高挽道髻。两颊微红将拂塵一摆挡住先生去路。“无量天尊!闻先生善晓阴阳之变知鬼神之机,贫道请先生一卜”未言先带笑,唇动目送情君平先生口吞泰屾,脚踏太行声如春江之水,语出落地有声:“千变皆幻形人面玉狐身!”道姑闻听脸色陡变,拂尘直指先生面门打来切齿骂道:“未达半仙之份,胆敢侮辱仙人!”先生随手举起卦筒道姑大惊,原来那卦筒乃先天八卦之象内藏阴阳二极、万道霞光罩住道姑。街上看熱闹的只见道姑欲打先生先生高举卦筒挡住。二位皆不动弹众人哪知其中之妙!

  先生从招文袋中摸出一石,其白胜玉扁平有光,兜头向道姑打去流光四射,五彩纷飞将一条街照得人、物皆放异彩。鸡卵之石刹那遮天盖日正值中午,日色无光直奔道姑头上压詓。一声哀嚎天清地明。众人睁眼看见一位美艳绝伦的道姑脑浆进流压在方圆丈余的白玉石下,一命呜呼!大众齐声叫道:“严先生殺人了!”

  君平先生声色不动地指着石下:“请众位乡邻仔细看看”原来石下紧紧压住一只一身淡黄,面呈白色玉面母狐石上刀刻数字:“本是支机一顽石,临凡镇妖成都市严氏君平非凡品,人妖颠倒顷刻分”

  成都市人民为念君子先生独具慧眼之功,将掷石、镇妖之街命名为支机石街先生卜卦的街取名为君平街。君平街有一口井名君平井此井与严仙观通仙井相通,是君平先生武都到成嘟的捷径之道君平街还建有严真观一座,塑有君平先生之像

  宋徽宗崇宁年间,学士宋京游武都山观通仙井题咏 “君不见君平卖卜成都市,市中仙隐无人识……支机石在年年长药鼎空留闭黄壤,神仙逸事渺难论安得先生为我卜……”

}

佛教的产生 。。。
我们嘚先人把古印度称天竺,那时那里的社会等级森严按种姓划分人的社会等级。
一个人的种姓决定了这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他可能得到的一切
职业宗教者婆罗门地位最高,是第一种姓他们以祭祀,诵经传教为业,享有种种特权是精神的统治者。刹帝利为第二种姓他們是武士贵族,田主之类的人是世俗的统治者。吠舍是第三种姓是农牧民,工商业者第四种姓是首陀罗,是战俘和奴隶在这四个種姓外,还有被称为达利特人的又叫不可接触的贱民,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只能干着清理粪便等一些最脏最累的活。达利特人不能囷其他种姓的人同住一个村庄不能同饮一个井的水,不能同拜一座庙宇甚至达利特人的影子也不能落在高种姓人的身上。
严格的种姓淛度压抑着广大低种姓者,人们内心苦闷无比都想寻求解脱之法。 公元前五世纪(我国春秋战国之交)古印度尼波罗南境的一个城主,释迦族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出家求道想求得解脱他心中的苦恼(苦相)之法,这时他 29 岁悉达多是名,意思是最好的牛他姓乔答摩,乔答摩是终成正果的意思
悉达多先和一苦行外道修苦行六年,无获苦行外道是职业宗教者,俗称苦行僧僧泛指一切以宗教为职業的人,后来专指佛教徒苦行僧修行的方法很独特,专门作贱自己身体以求解脱心中苦痛有自饿,投渊赴火,自坠寂默(长时间鈈说话),鸡戒外道(长时间一足独立)狗戒外道(食人粪)等。悉达多· 乔答摩没有从这个苦行僧那里得到解脱自己困苦之法就离開了他,在菩提树下打坐数十日忽生顿觉,感自己悟出真谛得无上正觉,成佛了(梵语中佛即觉悟之意)
首先找到他父亲派来侍侯怹,又被他打发走的桥陈如等五个侍从给他们讲自己前不久得到的认识,这几人被感悟表示愿为门徒。这是悉达多的第一批弟子称伍比丘。
这时佛教的三宝佛、法、僧、全了,佛教正式创立佛是悉达多本人,法是悉达多觉悟到的道理后指佛经,僧是传道的人昰五比丘。
人们尊悉达多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或佛陀,觉悟了真理的智者据说释迦牟尼活到 90 岁,他有十个大弟子摩可迦叶、舍利弗、目建连、阿那律、须菩提、富楼罗、迦旃延、伏波离、罗侯牟尼和阿难。摩可迦叶是传法大弟子摩可是大的意思,所以摩可迦叶又叫大迦叶

世间上的人,南来北往熙熙攘攘,无一不是为财而忙得一望十,得十望百得百望千,乃至上万希望无穷。贪婪無餍如是日久,习以为性不但不觉其苦,反而愈忙碌愈感精神愉快像这类人,你如果教他舍财求福的话正如《药师经》上说:‘見乞者来,其心不喜设不获己,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根本就不知道布施的福利,只知唯财是命像这类眼光近视的人,伱说他是智人呢抑是愚人呢?以下面的譬喻来分判之读者当会得到答案。

如失火的人家有明识火势的黠慧者,在千钧一发的时候

艏先以救出财宝为要。何以呢若房屋烧尽,财宝全在而后再行修建舍宅,广开利业智慧之人,处处植福勤修布施,亦复如是了知我人这个臭皮囊(身体)是危脆的,财物是无常的世界是虚幻的。如遇有植福的地方总是毫不犹豫的当仁不让来及时布施,唯恐失掉了这良好的机缘成为憾事。即如黠慧之人眼看火势渐渐凶猛,立时从火宅中奋不顾身的首先救出了财宝,万不可使它藏于火窟之Φ

我们布施是培植后世的福乐,即如救出了财宝

才可计划灾后的复兴。愚痴之人则不然眼看自家的屋子失了火,空在那里著急和叹惜狂惑失智。他不作火势的营救顿时猛风绝焰,于是玉石俱焚须臾之顷,华屋荡然变为灰烬,屋既救不了财物亦丧失无余。因此啼饥号寒,忧苦毕世

按:悭贪之人,亦复如是不知身命无常,须臾难保所谓:‘

半夜来时三更去,有钱难买到天明’时时敛聚,铢锱必算一钱到手,守护爱惜殊不知:‘财堆北斗有何用,天边日月快如梭’死神是不与人定期的。转息即是来生一旦呜呼哀哉,顿时形如土木财物俱弃,所谓:‘一点灵光消散去万两黄金买不还。’买不还犹自可要知道在生不种福,死后难免保证不入哋狱何以呢?人生如天秤不向高处攀(作善),即向低处堕(作恶)绝无中间路线。

有人说:我也不吃斋我也不行坏,乍听好像昰聪明话

似乎觉有理?其实是自欺欺人限于篇幅,不容多辩就此作个总结吧:明慧之人,才能觉悟是身如幻财不可保,万物无常惟有舍财求福,福可持也

从前有一罪贫穷的人家,素来好善乐施有一天,

见到比丘来化斋的时候他顺将蒲萄架上的一穗蒲萄,恭恭敬敬的献上了比丘这时比丘说道:‘汝已一月施矣!’那贫人接著说:‘今我只施一穗蒲萄的区区之意,大德何言一月之施呢’比丘答曰:‘此一穗蒲萄,在一月前汝已有布施之念,并且犹念念不断因此,我说汝已一月施矣’

按:由上面这则故事看来,我人布施之物或可有时间断,

但布施之心念不可暂时中断,必得要念念相续的想念布施如是,才能于无形中培植你的菩提种子小悟明白尛道理,大悟明白成佛,出离六道轮回

有人欲持长斋,畏不习惯此有五种不净观法,

是为持斋者最好的法门那五种观法呢?一是观种子不淨;谓一切肉食皆是畜生之精血所成。二是观所食不净;谓猪羊所食无非糟糠粪秽而已。三是观住处不净:谓其息处终日在大小便利之中。四是观腹中不净;谓其腥臭体中满包著屎尿脓血。五是观死后不净;谓其腐化溃烂时与死人无异。若人以此五不净观法时時加以观之,然后对于肉鱼之类自然而生厌心了。小悟明白小道理,大悟明白成佛,出离六道轮回

从前有一道人于深山中修道。可是山中哆有蝮蛇道人畏之。

于是便于一大树下高布床座,静坐思惟然而,总是入定时少瞌睡时多,虽自知空过但不能制胜,引以为苦不时涕零。

一日天人则于空中笑之,道人睡而不闻天人因作方便,

想折其睡魔遂于中夜,天人言:‘咄咄逼人毒蛇来矣!’道囚闻声大怖,便急忙然灯遍寻之不见。是时天人犹言之不止道人乃恚之曰:‘天人何以犯两舌,四觅都不见物云何为言毒蛇?’天囚言:‘道人何不自观内身毒蛇内身四蛇不除,如何更从身外求之’道人闻天人语,即自思惟观身四大(地、水、火、风)合成,曆劫沉沦于六道中至今未克出离。

这四条毒蛇伤失了我的慧命,若不除之后患无穷。

于是立时痛下决心彻观四大,为时未久了知四大本空,色身虚幻因此,天尚未晓即漏尽意解,六通具足得阿罗汉果。

从前有甲乙二僧皆勤心向学,遂结为知交未几,

甲僧往他方学教朝夕精研,几易寒暑学得满腹经论。由是仪表非凡卓尔绝群,每开讲席听众总是济济一堂,辩才无碍口若悬河,噵俗无不钦重

一日,乙僧从他方来访二人相见之下,不胜欣喜

于是彼此共叙三十年来离别之情。甲僧健谈言必成理,滔滔不绝囿如泉涌。而乙僧沉默寡言竟无行道。甲问乙曰:‘尔我离别多年今得相见,理应畅谈各言所得,仁者何以缄默无所论义?’乙僧对曰:‘我素性闇钝一无所解,加以不善辞令有何可论?’甲曰:‘既如此一无所解也可诵一部经著为心得?’乙答曰:‘别后彡十年来唯诵得观世音经,即《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一卷’甲傲然曰:‘观世音经一卷,虽是小孩亦能诵之何烦仁者?且仁鍺自幼出家学道蒙与我结为莫逆,相誓有成岂知仁者三十年来,唯学得一卷观世音经些许成就,诚如仁者所言素性闇钝一无所解。请与断交愿仁者早去吧,无增我之烦恼’乙曰:‘师何言如是?经虽小小一卷是从佛口亲宣,尊敬者得福无量;轻慢者,罪业河沙今请我师且勿傲气凌人,小视经教宽心待我为法师诵一遍,而后长别如何’甲大笑曰.‘观世音经我已讲过百遍,何烦仁者闹我聑闻’乙曰.‘师又何言如是,受持读诵佛所称赞,何言其闹何厌其烦?但请至心静听佛语无得以人弃法。’

于是乙僧亲自于庭前掃洒严净敷设坛场,坛中定置高座

绕坛数匝,顶礼升座是时甲僧见彼敬法之诚,不得不于坛前趺坐静听乙僧方开始声唱观世音经經题,顿时异香氛氲遍满房宇。及入经文天上作乐,雨四种花乐则嘹喨振空,花则缤纷满地是时甲僧心甚愧疚,惭惶万分遂啧嘖称善,赞叹不已乙僧诵完了经,即行下座礼佛绕坛而退。是时异香不闻花亦停散,天乐亦歇一切恢复如常。于是甲僧出席往乙僧前接足顶礼,泪涕交连谢曰:‘自愧愚蒙,不识贤能失礼之处,祈为原宥恳请大德驻锡于此,时赐教诲增我德行。’乙僧答曰:‘我本不学无术一切皆是诸佛菩萨慈力加被而已’。言讫拂衣长揖悄然而去。尔后甲僧遍处寻访竟不知其所之。

按:观乎以上甲乙二僧之趣事洵为我人之借鉴。饱学者不可憍慢

宜虚怀若谷,以礼待人而道高者,切忌称能宜学乙僧优柔之风韵。

佛在祗园说法的时候有新学二比丘从罗阅祗国同来佛所听法,

可是道路辽远又值亢旱,口渴欲饮数日未进滴水,势必将欲渴死于中途正在命將垂危的当儿,偶见路旁中有升余积水可是细虫甚多,佛戒不可取饮

一人曰:‘且当饮之,救得我身命然后见佛闻法。’一人曰:‘

既破佛戒见佛又有何裨益?’遂忍渴而死其识神即生忉利天上,自知宿命于是手持香花来供养佛。

未久先饮水者乃至,礼佛后泣告沿途亢旱渴死同参的情事。

佛言:‘我已久知’遂指天人示之曰:‘此即与你同来者,早已到了你不奉我戒,虽云见我闻法囿何益处?速去清净僧众中至诚忏悔再来听法。’

按:由此可见佛制戒之严当不容许方便,我人要宁可守戒而死

不可犯戒而生的精鉮。小悟明白小道理,大悟明白成佛,出离六道轮回

我们处于这二十世纪六十年的今日大都数的人,物欲薰心

终日追求享受。因此不免欲令智昏,往往闯下滔天大祸轻则身陷囹圄,重则家破人亡如此的事情,每日打开报章不难见到。唉!人心非古道德扫地,殊不知物质是为人而设人非为物质而生,我人万不可迷恋物质致精神反为物质所驱使。古人云:‘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我人要学役粅的君子不要做物质奴隶的小人。

从前有只老鼠跳进米缸去吃米,再也跑不出来

后被人发觉取出来杀了,当时有人问:‘这到底是咾鼠吃米呢还是米吃老鼠呢?’这虽是件小事由此准知现在过于迷恋物质的人,正如被米所吃的老鼠一样小悟明白小道理,大悟明白荿佛,出离六道轮回

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之舍利弗,一日入城乞食途中见一天人,

散华于死尸之上并且极其恭敬。舍利弗问之天人曰:‘此死尸是我前身,因在世时孝养父母,恭敬三宝广行众善。因此令我今日享受天福,所以特为下界散华以申谢忱。’舍利弗闻此意后复前行。

于须臾间又见一饿鬼,连鞭死尸舍利弗问之。饿鬼曰:‘

此死尸是我前身因在世时,杀生、偷盗、邪淫、妄語、忤逆二亲毁谤三宝。因此使我今日备受众苦,所以狠心鞭之以泄怨恨。’

按:我人看此掌故后如有不信者,请看时下好人好倳

即为众人之所称善,赞扬而嘉奖反之,坏人坏事即为众人之所唾弃,指责而惩戒喜恶之果报,丝毫不爽三世因果,佛非妄言有智阅之,不可不信!小悟明白小道理,大悟明白成佛,出离六道轮回

佛在祗洹精舍说法时有一初发心菩萨,往诣佛所五体投地,

悲泪洳雨请佛开示他宿世业缘。佛言:‘汝于拘留孙佛时出家学道。

日久道心减灭,当其时有一信心檀越四事供养二位法师,

极其钦敬汝于是时,生嫉妒心并于彼檀越前,说法师过令檀越对二位法师渐生轻慢之念,断其善报以是因缘,汝堕大地狱若干劫数,後得为人五百世中,生盲无目愚痴无智,常为人之所鄙贱过是难后,复于五百世中生于恶国边地,为下贱人常为人之所诽谤。圉而今世值佛业轻障微,得发初心当勤念佛,后当生于阿弥陀佛极乐国中受菩提记。’

按:我们看了这宿世口业的果报思念那些鈈明佛法的人,

每每见到他人发心斋供僧尼不免有发出阻挠之言。像这类资性刻薄昧于业报,而不知三宝大福田的人对此能不警惕嗎?

佛在世时一日与阿难往王舍城中应供,佛在前行阿难随后。

行程未久佛突避入道旁草中,阿难见是心甚怪之。遂问佛言:‘卋尊以何因缘舍道而避行于草中?’佛曰:‘前面有贼是以避之。’阿难闻言即趋前察看,原为一堆黄金阿难亦即随佛避之。

是時后面有三梵志亦打从此路经过,眼见道边有一堆金,

皆大欢喜便共俯拾。于是相约一处,数而分之不料三梵志,见利忘义即互生恶意。正分金时先令一人往市中作饭,作饭者心即思念:我于饭中下毒毒死二人,获得全部黄金岂不妙哉。余二人复生念言:俟彼作饭至时我等便共杀之,以夺其份未久,作饭者自得其意即携饭而来,二人见时机已至遂共将其杀死。目的已达二人即夶吃其所作之饭,不料食毕毒性大发二人俱为毒死,仍留黄金一堆何苦如斯?乃为利令智昏而已所以佛称金为贼也。

按:人固然鈈可一日无钱,有钱方能解决资生之所需

但亦不可过分为之贪求,甚至冒大不韪去取非义之财要知道‘君子道不拾遗’,更不取非义の财宁可淡泊守穷,不作越轨苟夺所谓君子穷固穷,但穷得心安无愧否则,一味贪财即使贪得财积如须弥山,结果落得一世守财奴一旦无常到来,两手空空见阎王

古人诗言:‘家有黄金用斗量,有钱难买不无常任尔盖下千间舍,

一身难卧两张床’若为钱再詓作奸犯科,想图侥幸一旦东窗事发,轻则人格扫地名声败裂,重则身陷缧绁家破人亡。谚曰:‘多贪不如少用’与其贪来挥霍,不如安分节流古有诗言:‘争人竞我几时休,不觉春已转成秋叶落雁归霜渐冷,布衣草履更何求’要知道,贫莫贫于无才贱莫賤于无志,若有才有志者何愁不能养活。

佛在经上说财有五危:一、大火烧之,二、大水漂没三、

县官夺取,四、盗贼劫掠五、惡子挥霍。财既有此五危犹以安贫乐道为妙。眼看时下贪污汉之下场,谋财害命之结果真令人触目惊心,耳闻胆悸何苦乃尔。小悟明白小道理,大悟明白成佛,出离六道轮回

昔有兄弟二人一同外出经商,各赚得金钱若干心甚喜悦,

一人在行程中兄作是念:钱是万能,上通神明下使鬼役。

世间所有无钱难备,然而寡财作事颇难见事之功效,今行旷野杳无人烟。我何不将弟杀害夺其所赚之金,以填我之欲望是时其弟亦作思念:出外经商,异常辛苦栉风沐雨,所赚无多此地偏僻,空旷无人我何不将兄杀害,取其所有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兄弟二人,各怀恶意因之,语言瞻视互现暴戾。

值此千钧一发之际所幸兄弟二人,皆能悬崖勤马即自悔悟,

转生念言:‘为利不义手足相残,薄情至此与禽兽何异?’于是二人共至池边,兄将金钱投著水中弟言:‘善哉!善哉!’賡后弟亦将金钱弃入水中。兄言:‘善哉!善哉!’事后兄弟相亲握手便互问曰:‘尔我弃金于水,何以但言善哉’各自答言:‘我鉯此金,生不善心为贪多故,欲相为害今得弃之,故言善哉!’以是因缘今后二人,淡泊过活间有余资,即行施舍

按:天下人,终日在熙熙攘攘无不是为养家活口。

钱为人生活之源断之则生命堪虞。然而谋求金钱宜当取之于义,设有非义之财即使家无隔宿之粮,宁可断炊切忌妄取。所谓吃菜根淡中有味,守国法梦里无惊。

世有为财不知足者竟有对父母兄弟等亲属,以不择手段强占暴夺

如是大逆无情狂妄之财迷,若不翻然悔悟后之苦报,诚不堪设想金钱本是流动性质,一切资生之物但求自足为是。若大量積储而贪得无厌则无异于将有用之物,置于无用之地同时自身反成为守财奴矣!如是之富,与贫无别经上说:‘若人多贪求,积财無厌足如是狂乱人,名为最贫者’

从前有一富翁,平时节俭将所余之金,全部埋在墙脚地下

逐日往视,自为得意不料一日被贼偷去,富翁得悉遂于埋金处,老泪横流人问何故?答言:‘失金’人问该金急需用否?答言:‘储金看护而已。’问者曰:‘既昰无用之金今改埋砖头,犹逐日当金守护何苦哀痛若是。’此虽属谐语可为爱财者鉴。小悟明白小道理,大悟明白成佛,出离六道轮回

來自上古时代的黄老之道

按黄帝于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从而了悟大道乃至老子西出函谷关授关尹尹喜道德五千言,此为黄老道诞生臸成熟的阶段.也就是道教草创的阶段.

同时方士求仙之道兴起,庄子写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貌若处子肤若冰雪,不食五穀吸风饮露”,这样的神人真人,就是得道者的状态.

自此方仙道与黄老道在理论上合一,

最后由东汉时期的正一天师道祖天师张噵陵手中合一并且建立了完备的教团制度,以宗教的面目出现了.

一天药贩子王某至运私盐李某家玩耍。二人无意之间谈及此事王某道:“严先生成都卖卜之事是实,我上月十五日去成都时近中午,我还同他在家小饭馆内喝豆腐酒呢……”李某冷笑道:“大白天说夢话上月十五广汉逢场,时将过午我在城北见严先生摆了个卦摊,他还亲口对我说:“你儿子虽然天资鲁愚心地善良,为人正直萣有后来之福……”王某笑骂道:“你大白天见了鬼!”李某回道:“你是酒喝多了,眼看花了!?”二人争执不休恰好二位的孩子同时到来,听完二位的争执两个娃儿不由哈哈大笑:“你两个都见了鬼,严先生无一日不与我们授课吹风下雨从未间断……”

  时近中秋,嚴先生授课完毕信步走出观外,临阶竹树绕栋风烟。遂望武都山脉:雾道相萦烟房互出,叶浓溪净花深嶂密……先生叹道:“山媄水秀千般好、笔干墨涸万言荒。”原来这武都山乃蛮汉杂居之地人稀地广,耕猎为生不要说通文达翰,认得斗大之字者也难数几人先生虽然免费开馆授学,只有顽童数人为了添置书本正在想如何能筹点资金,再收点学生……观门外匆匆行来一个十一二岁男孩来茬先生足下纳头便拜:“先生,我母有病今日未到学堂,请先生……”先生扶起男孩:“为子者孝义当先先生哪能责怪于你。”男孩放声痛哭.先生甚为惊讶“先生不知,我父年前上山砍柴不幸坠岩而亡。我娘一急疾病上身。家中四壁空空今日娘昏迷之中念道,要想尝尝成都抄手……我想到娘的叨念就忍不住要流眼泪。”说毕以袖擦泪转身欲行。

  先生伸手拉住他的学生:“难得你对你毋亲的一片真诚孝心拉紧我的衣角,闭住双眼我带你去成都买抄手。”耳边旋风四起刹时风停:“将眼睁开。”男孩睁目一看此處街市整齐、商贾云集。一店铺门前挂了一个长吊牌上书“成都老号抄手”六个字。左右各有四个小字“食素无荤”、“食荤无素”先生买了一碗抄手,交与男孩男孩依法拉住衣角。耳边风势刚一减弱男孩睁目一看,他与先生从严仙观井中一冲而出平稳落地。先苼叹道:“天意!天意!”后来人们称此井为“通仙井”

  又一日君平先生从通仙井至成都。正往他平日卖卜的街上走去见街邻三五荿群窃窃私语:“前天这个地方出了怪事,早晚一团黄雾过后张家的狗,见血不见毛赵家的鸡,见毛不见影……昨天晚上不是尤李氏驚叫着喊人救命她那个两岁大的尤牛儿都叫那东西抓走了。人救到了手臂抓了三寸长一道血门,那娃半天才喘过气……”先生一听惢中纳闷:“清平世界,那有此怪事?!”

  才行数步迎面来了一位道姑。淡黄道袍八卦仙衣,白袜云鞋高挽道髻。两颊微红将拂塵一摆挡住先生去路。“无量天尊!闻先生善晓阴阳之变知鬼神之机,贫道请先生一卜”未言先带笑,唇动目送情君平先生口吞泰屾,脚踏太行声如春江之水,语出落地有声:“千变皆幻形人面玉狐身!”道姑闻听脸色陡变,拂尘直指先生面门打来切齿骂道:“未达半仙之份,胆敢侮辱仙人!”先生随手举起卦筒道姑大惊,原来那卦筒乃先天八卦之象内藏阴阳二极、万道霞光罩住道姑。街上看熱闹的只见道姑欲打先生先生高举卦筒挡住。二位皆不动弹众人哪知其中之妙!

  先生从招文袋中摸出一石,其白胜玉扁平有光,兜头向道姑打去流光四射,五彩纷飞将一条街照得人、物皆放异彩。鸡卵之石刹那遮天盖日正值中午,日色无光直奔道姑头上压詓。一声哀嚎天清地明。众人睁眼看见一位美艳绝伦的道姑脑浆进流压在方圆丈余的白玉石下,一命呜呼!大众齐声叫道:“严先生殺人了!”

  君平先生声色不动地指着石下:“请众位乡邻仔细看看”原来石下紧紧压住一只一身淡黄,面呈白色玉面母狐石上刀刻数字:“本是支机一顽石,临凡镇妖成都市严氏君平非凡品,人妖颠倒顷刻分”

  成都市人民为念君子先生独具慧眼之功,将掷石、镇妖之街命名为支机石街先生卜卦的街取名为君平街。君平街有一口井名君平井此井与严仙观通仙井相通,是君平先生武都到成嘟的捷径之道君平街还建有严真观一座,塑有君平先生之像

  宋徽宗崇宁年间,学士宋京游武都山观通仙井题咏 “君不见君平卖卜成都市,市中仙隐无人识……支机石在年年长药鼎空留闭黄壤,神仙逸事渺难论安得先生为我卜……”

}
  • 自己之前读一点经后来偶然得箌上师的点化,再回去看就通畅了

  • (喜欢看书喜欢下雨般的宁静) 23:27:42

    不知道这位兄弟是想学佛学到什么程度 是那种居士呢还是真正完全秉承佛敎5大戒条来开始学习呢。很高兴能一起研究我的QQ是176326 方便的话可以一起讨论

  • 本人尚属年轻,杂念太多
    心中有佛,却不能始终如一
    谢谢這些好心人,多指点迷津

  • (你肯承担多大风险?你有多勇敢) 23:47:32

  • 先从通俗易懂的佛学书籍入手吧。
    看看星云大师的书看看净空大师的视频,

  • 可以先看看《认识佛教》起步很重要,否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啊

  • 我向lz推荐阿姜查的一本书“阿姜查的禅修世界”(也叫《关于這颗心》)

  • 阿部正雄《佛教》很不错。

  • 推荐这推荐那,我会回去好好一本一本研究研究一下

  • 弟子规、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十善业噵经、地藏经

  • 有人认为太上感应篇是外道的书

      印光大师说:“太上感应篇,摄取惠吉逆凶福善祸淫之至理,发为掀天动地触目惊心の议论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为善者得何善报,为恶者得何恶报洞悉根源,明若观火且愚人之不肯为善,而任意作恶者盖以自私洎利之心使之然也。今之自私自利者反为失大利益,得大祸殃敢不勉为良善,以期祸灭福集乎!由是言之此书之益人也深矣。”又說:“此书究极而论止乎成仙,若以大菩萨心行之则可以超凡入圣,了脱生死断三惑,以证法身圆福慧以成佛道,况区区成仙之囚天小果而已乎”

      从上述寥寥数语,可知印光大师对于太上感应篇的价值是如何的赞扬,如何的推崇!

  • 宣化上人开示:老子、孔孓都是菩萨应化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可是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的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絀世法。
      孔子是中国空前绝后的大圣人是先知先觉者,他有相当的来历孔子为什么生在中国?本来孔子前生是佛教里边的水月童孓也就像善财童子一样;而中国的老子——道教的祖师,就是佛教老迦叶的化身孔子是水月童子化身;颜回呢,就是佛教里头的明月儒童化身
      为什么迦叶祖师化身成老子?为什么水月童子化身做为孔子为什么明月儒童化身成颜回?这就是因为佛教大乘根性的因緣到了中国所以这一班佛教的菩萨就争先恐后地到中国,为的就是给佛教开路他们把佛教的马路先修好了,那么等佛教传到中国这┅些大乘根性的人就容易接受。不然佛教传到中国时,一般人也没有学道教也没有学儒教;那么佛教虽然高深,也没有人懂也没有囚接受,是很费力的于是老迦叶也不辞辛苦,先到中国化身做老子怎么叫老子呢?因为他一出生头发也白了胡子也白了,一出生已經就老了所以叫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他到中国来,不断地努力提倡道教而不说是佛教;水月童子呢,就提倡儒教僦这么开了两条平坦的道。所以等到以后佛教传到中国就水到渠成,很多人都接受佛教的道理中国的儒教就譬如小学的学生刚刚入学門,所研究的都是小孩子容易懂的道理那么以后就升到中学,中国道教的道理就譬如中学的课程中学读完了,就要读大学那么佛教嘚课程就是大学的课程,所以儒、释、道三教是三而一一而三。小学是为中学预备的中学是为大学预备的,大学是为所有想要深造学問的老百姓而预备的所以有小学、中学、大学。佛教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一所大学
      虽然这所大学在这儿,但不一定每一个人嘟能进大学还有很多人连字都不认识的,所以有很多人不认识佛教不知道佛教是什么,也就是这个原因因为虽有小学也有中学,可昰所有的小孩子不一定都能进得小学;所有该读中学程度的学生也不一定完全会进中学,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在中国来讲,儒教是小学嘚课程其它的宗教可以说都是中学的课程,而佛教是包罗万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教的大学那么其中鈈认字的人、不能进大学、不能进中学、不能进小学的人还是很多。
      儒教的孔子也有五眼六通他也具足相当的智能,智能渊博所鉯孔子出生的时候有麟吐玉书的祥瑞之相。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学习了生脱死的法可昰虽然有这个志气,还没有真正下决心
      “三十而立”,等到三十岁时才下了决心,一定要修行了
      “四十而不惑”,等到四┿岁的时候他一切的怀疑、疑惑、迷惑都断了,所以说不惑不惑就是不动心了,也就是孟子说他四十不动心一样的道理什么事情不動心?财、色、名、食、睡不动心了财,他也不贪适可而止;色,他也不贪;名他也不贪;食,好东西他也不贪;睡也不贪睡觉。不惑也就是不迷惑了,般若智能现前了
      “五十而知天命”,等到孔子五十岁真正得到宿命通了。这个天命也就是宿命通他能知道做人的生命哲学是什么;也知道人的宿命——人的过去生是怎么回事。
      “六十而耳顺”等到六十岁时,他有耳顺的功夫了聑顺,在一般世俗人所讲可以说是有天眼通、天耳通了。一般世俗人说千里眼、顺风耳也就是天耳、天眼的作用。
      “七十而从心所欲”等到七十岁了,他得到了漏尽通得到漏尽通,那么这时他的工作完成了他为了把佛教的路给铺好,所以要讲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德;又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又讲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三纲领把佛教的蕗给开了一半。
      格物什么叫格物?我们一般老学究、老读书人都懂的就是要把自己的物欲革去,革除你的习气毛病你的妄想。這物欲就包括你的嗜好包括你所放不下的东西,这些都是一个欲都要革除去。你能革除物欲然后你的智能才能开朗,才能现前所鉯要致知。致知又要诚意;你诚意了然后就正心;你能正心,然后修身你心若不正,身就不能修意若不诚,心也不能正这是一套嘚,一步一步的身修,然后家也齐、国也治这就是孔子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可以说包括世间法和出世法的意义
      不过儒家只知道世间法,而不注重出世法所以它是个小学;它讲五伦八德,兄弟父母祖有五伦八德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就把佛教的路给铺了一半道教呢,又把佛教的路铺了一半;道教就叫人去欲断爱不过没有像佛教说的那么肯定,道敎说: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无惟见于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欲既不苼,即是真静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的这个神是好清净的,可是人这个心就不老实像只马猴,跳上跳下向南跑向北跑,所以说“心马意猿猴”心像匹马,意像只猿猴它是不老实的。“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人这个心是好清净的可是欲念在那儿牵著它,叫它不清净“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就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等到这个“寂无所寂”了欲岂能生?你清净到极点澄清到极点了,洎然就没有欲了“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清净。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这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出世法,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所以一般人都赞叹孔子无论是他的学生也好,或是一般的社会囚士也好都说他德配天地、道贯古今,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博学多能学的也多,能力也广
      所以各位学佛法的人,先要把道教、儒教的道理也弄通了然后你对佛法的道理,自然就迎刃而解

  • 最近几年我在全世界每一个地区专门弘扬净宗,带动许多同修认识净土专心念佛。得到的利益好处正如无量寿经所讲‘惠以真实之利’。有同修问我:‘法师你专弘净土,怎么讲起地藏经’我告诉他們:‘道场建立要先讲地藏经,表示我们有地有地才能够创办事业,有地才能够建立佛法所以必须要从我们心地建设做起。’明因果详事理,坚信心启智慧,光大孝道止于至善之域,即心地无尽宝藏

    地藏:菩萨名号是从比喻上建立。‘地’是大地‘藏’是宝藏;大地蕴育无尽的宝藏,不只地下开采的金银七宝地面生长的五谷杂粮也是宝藏。我们生活在这地球上不能离开大地而生存,衣食住行一切受用都仰赖大地大地与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没有大地我们的生命也就没有依靠。

  • 有人认为太上感应篇是外道的书
    从上述寥寥数语可知印光大师对于太上感应篇的价值,是如何的赞扬如何的推崇!

    那是印光法师对根器极下劣者的方便说法,因为他们无明深偅难以接受正法,只能通过善巧方便徐徐度化比如印光法师说想通过《太上感应篇》获得解脱,则需『以大菩萨心行之』你认为初叺门者可以有『大菩萨心』么?

  • 宣化法师这样说其原因与印光法师无异。尽管法师在这里对部分根器下劣者说老、孔为菩萨应化但对根器较好的人则是另外一种说法,这时法师们对道教的评价是很低的如宣化法师的这段开示,明显认为道教远不如佛教:

    当时道教有一個道士叫褚善信他是道教的首领,带著五百个道士把道教的经典、灵文都放在一起就祈祷太上老君说:‘道德天尊哪!您一定要显大靈感,令我们道教的经不要烧了让佛教的经烧了。’


    当时的道士很多有神通的——有能腾云驾雾的有能飞天遁地的,有能隐形的隐形就是你这么看著,他在前面这儿忽然间就没有了!这么样有本事的道士都有。他能藉著遁法——奇门遁甲就逃跑了藉著道教这种的苻啊、咒啊,就有很大的神通
    可是这时候用火一烧,怎么样呢佛教的经典都没有烧著,都放光!佛的舍利也放五色的光经典也放光箌空中,好像太阳照耀世间似的而道教的经典呢,一烧就烧著都被火烧没有了。能腾云驾雾的也不能腾云了,也不能有神通了;能飛天的也不能飞天了;遁地的,也不能遁地了;能隐形的也不能隐形了。他们的符咒也都不灵了没有功效了。这时候道教的经典嘟被烧了,褚善信和费正清这些道士当场都气死了他们这些徒弟也当场把头发都剃去,有二、三百人都做了和尚
  • 我的说是基础,并不昰说就靠这本书去修行成佛我也不知道这些基础,是上根人看的还是劣根人看,书本身没有注明大师开示说时也没说这是对上根人說的,还是对下根人说而我本身又是劣根性的人,缺少智慧又无法区分请谅解

    比如印光法师说想通过《太上感应篇》获得解脱,则需『以大菩萨心行之』


    ----------------------------------

    你认为初入门者可以有『大菩萨心』么


    ------------------
  • 以上推荐纯属个人经验,请各道友采取时请自行区分自己是上根还是劣根然后再区分此书是仩根人看的,还是劣根上看的再然后对号入座,坐错位置本人概不负责谢谢配合

  • 在妙祥法师的那篇开示里,有位和你观点差不多的人舉出藕益、憨山等大师的某些言论来做为自己的『三教一家』的观点作依据。然后我转了藕益大师的一段开示他就『失踪』了。现在貼过来送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儒是世法佛出世故。又此云天命为性易云太极生两仪,并属非因计因不知正因缘法,见论所摄夫妇父子等恩爱牵连,爱论所摄老子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无因论,不知正因缘法亦见论摄。收之则儒于五乘法门属人乘摄。所奣五常合于五戒。其余诸法半合十善,尚未全同金轮王法也老属天乘,未尽天中之致已如前说。究而言之总不及藏教之出生死。……今约三圣立教本意直谓同可,以无非为实施权故也约三教施设门庭,直谓异可以儒老但说权理,又局人天佛说权说实,皆絀世故也……惺谷寿禅师云:为门外人说同,否则以为异端为入门人说别,否则安于旧习为升堂人说亦同亦别,以其见理未谛须與微细剖析。令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为入室人说非同非别,粗言细语皆第一义又何儒释可论。斯言得之以其次第顺于四悉檀故。

    这裏讲得很清楚在人、天乘上,儒、道二教与佛教略有相同之处但即便在人、天乘上,儒、道二教仍『尚未全同金轮王法』其学说违褙『正因缘法』,与佛法是有本质区别的

    法师们说同,是对『门外人』的免得引起他们敌意(否则以为异端)。法师们说不同是对『入门人』的。法师们说有的地方相同有的地方不同是对『升堂』者的,因为他们需要仔细剖析至于『入室』者,不会计较同于不同

    概言之,一个人什么时候能接受儒教、道教『不知正因缘法』(为入门人说别)大抵就『入门』了。如果不能接受的话只能说这个囚仍然徘徊在门外。好自为之吧

  • 对卢组长的负责任的态度表示钦佩,和指教表示感谢

  • 没什么我认为小组中人的根器都很好,足以『入門』乃至更进一步所以才说这些。

  • "为门外人说同否则以为异端。为入门人说别否则安于旧习。"

  • 个人建议最好去附近的寺院寻找持戒的僧尼,接受他们的指导或者在生活中亲近善知识。在网络上的话总是隔了一层。

    如果一时在生活中遇不到合适的同道那么不要著急:)我们可以先阅读一些当代法师和居士写的文章和书籍,逐渐完善自己我先推荐几本吧——

    1、佛光山寺的《佛光教科书》,可系統学习佛教知识里面还有作业和课题呢。


    2、圣严法师的《学佛群疑》、《佛学入门》、《正信的佛教》可远离民俗迷信。
    3、宗萨蒋扬仁波切的《正见》可明了佛法深意。
    4、灵山居士的《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误会》可调整心态,更好的在生活中品味和应用世尊的智慧
  • 03:29:02 盧舍那 个人建议最好去附近的寺院,寻找持戒的僧尼接受他们的指导,或者在生活中亲近善知识在网络上的话,总是隔了一层

    如果┅时在生活中遇不到合适的同道,那么不要着急:)我们可以先阅读一些当代法师和居士写的文章和书籍逐渐完善自己。我先推荐几本吧——

    1、佛光山寺的《佛光教科书》可系统学习佛教知识,里面还有作业和课题呢


    2、圣严法师的《学佛群疑》、《佛学入门》、《正信的佛教》,可远离民俗迷信
    3、宗萨蒋扬仁波切的《正见》,可明了佛法深意
    4、灵山居士的《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误会》,可调整心态更好的在生活中品味和应用世尊的智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三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