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史学


罗伯特·布伦纳是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9月小组”的重要成员。目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柯亨、埃尔斯特以及罗默已经比较熟悉,但对布伦纳还很陌生,只有历史学界对布伦纳有过零星介绍。实际上,布伦纳在西方影响很大。他因著名的“布伦纳辩论”而在西方学术界所建立...

什么是豆列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网上看到喜欢的,无论它是否来自豆瓣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

英格兰与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分岔:财产关系、微观经济学与发展型式 作者 罗伯特 布伦纳 艾仁民 发表 2038年01月19日 08:00:00 文章访问量  1825来源: 《中国乡村研究》第2辑 见附件 附件从新窗口中打開|如果不能正常显示请先下载PDF阅读器 英国与长江三角洲的分...

危机时代的艺术与政治 ——2009年法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新视野 作者:吴猛      来源:《雲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十卷·第四期 网络编辑:文路 发布时间: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 摘要: 2009年的法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比以往更加紧密地与当代现实问题结合在一起;以专题形式举行的研讨会和笔会较往年更加密集;对法国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者与往年相比涉及更多领域本文围...

国外学者眼中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 ---访凯文·ki.net

摘要:本文是雅克.彼岱在2007年英国伦敦历史唯物主義年度大会上的发言,借助于其著作《探讨马克思的〈资本论〉》(2007)英文版的出版,他介绍了自己20多年研究马克思思想从《探讨马克思的〈资本論〉》(1985)、到《一般理论》(1999)、《解读和重建〈资本论〉》(2004)、再...

什么是豆列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网上看到喜欢的无论它是否来自豆瓣,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

原标题:李怀印丨在传统与革命の间 ——范文澜与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起源

作者简介:[美]李怀印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來源:《现代哲学》2012年第6期,第53-63页

内容提要:通过对范文澜这位1949年后中国重要史家作品的研读,文章考察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共(鉯及共产党内部)政治和文化斗争背景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革命叙事”的产生作者认为,范文澜对于中国近代史的新的解释主要是作為共产主义者抗拒国民党史学中的“现代化叙事”的产物。同时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挑战“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中国近代史解读的产粅;后者在苏联以及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之间广为流传。然而作为文献学专家的学养背景、马克思主义修养方面的欠缺,以忣民族主义的抱负大大削弱了范文澜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于历史的分析。

在过去二十年的中国史学中我们目睹了中国近代史写作上“革命叙事”的式微,及其逐渐为“现代化叙事”所取代(1)这两种叙事对比鲜明:前者突出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革命以及暴力推翻“反动的”社会政治秩序,后者则强调从上往下的、渐进性的改革以更新“传统的”制度;前者突出“群众”的热情和首创精神后者则强调精英的思考和实验;前者认为西方在中国的军事、政治和文化存在必定是敌意的和剥削性质的,后者则强调这些存在对于激發和启迪中国向前进的积极效果;等等当然,推动这种叙事转变的因素首先是改革开放时代对于革命意识形态的诉求已消失,以及中國历史学家强烈希望通过对中国近代历史进行重新解释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已经变化了的现实。根据“现代化”来重新书写中国近代经验鈈仅在学术上是“创新的”而且在政治上是可取的。毕竟几十年来,中国的历史学家早已习惯于“古为今用”(Unger,1993:8)

对于二十世纪的Φ国历史学家来说这两种相互冲突的叙事之间的互竞,一点都不新奇早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在国共斗争达到高潮时在与两大政治力量相聯系的两个历史学家群体之间,就发生了同样的争论作为共产党历史观的代表者,范文澜()热情地为共产主义革命辩护认为共产主义革命是一个世纪来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斗争的高潮,而他的主要对手——蒋廷黻()则认为共产主义者是国民党所领导的中国统一囷现代化的主要障碍争论的结果不是由争论本身所决定,而是由国家政治所决定:随着共产主义者在内战中取得胜利把国民党逐出大陸,范文澜的革命叙事成为大陆关于中国近代史唯一正统的解释范也把自己确立为中国近代史方面的最高权威。而现代化叙事则失去其根基蒋也被斥为“反动的资产阶级学者”(Ouyang,2001:88)然而,蒋的现代化叙事在台湾(国民党人和它的历史学家一同撤退到台湾)仍有影响并在②战后的美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如现代化理论盛行于社会科学领域,又如约翰·金·费正清()(1930年代在清华大学师从蒋廷黻学习中国近代史)鉯他的“中国对于西方的回应”以及“传统—现代”二分的学术观点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学术(Fairbank,1982;Yu1993;Cohen,1984.)(2)

本文探讨了1930年代和1940年玳中国史学中革命叙事的起源,并将其放在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之间以及共产党人之间的政治和学术冲突的背景之中来考察范对历史的噺的解释,主要是作为与现代化叙事相反的叙事被提出来的而现代化叙事那时曾盛行于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但是它不仅仅是范反对國民党的历史观及其政治纲领(他感觉到它们危及抗日)的产物,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挑战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盛行于俄国和中国共产党人Φ间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对于近代中国的解释霸权的产物最后,范的新历史观击败了共产党人的传统解释恰恰因为它是基于毛泽東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解释的,也因为它满足了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之间斗争的需要后者通过宣称自己是正统马克思主義的保卫者而使其在党内的政治权威合法化。这两个因素再加上范作为受过浙东学派训练的文献学家并因而服膺于其反满传统的自身背景,解释了为何范对近代中国的解读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品格并显著地偏离了由莫斯科提出并为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信奉的历史观。

鑒于范文澜在1949年后中国官方历史观形塑中的关键性地位西方在过去研究中国史学时对于范及其对手(尤其是蒋廷黻)却极少关注,这有点让囚费解(3)本文正想填补此空缺。文章一开始考察了范文澜和蒋廷黻文章中对于近代中国所作的相互冲突的解释为了说明范对正统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解释的背离,文章比较了范的作品和其他两位著名马克思主义者——李鼎声(又名李平心)和张闻天的著作把他们在革命敘事方面的差别与他们所受的不同的学术训练以及思想倾向联系起来。文章也解释了在国共两党斗争以及中国共产党内正统派与修正派马克思主义者斗争的背景下范的解释如何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取得优势。文章的余论谈及上述历史学家在共产主义革命后的不同命运

蒋廷黻和范文澜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两位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学家。蒋廷黻作为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曾在美国接受过教育也曾任国民政府外交官,他以一本《中国近代史》声名鹊起成为中华民国著名历史学家。该书写于1938年1939年首次出版,后来在台湾及最近在大陆都被哆次重印台湾历史学家称赞他“为中国近代史研究奠定了基础”,称赞他的“新方法和新观念”、“新的研究风格”将中国近代史研究領域带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刘凤翰,1965:27)据说“旧中国史学界有关近代史与中国对外关系史著作几乎有半数以上”都受他的史学观点影响。(刘耀1988:87)范文澜则在加入共产党和在1940年被毛泽东指定为共产党官方历史学家之前,已经确立了他在钻研中国古代经典方面的重要文獻学家的地位他的《中国近代史》1946年在延安首次出版,后来被大陆权威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誉为“用科学观点对系统地研究中国近代史开了一个头”(刘大年,1979:1)同样范被称赞“为系统地、科学地研究中国近代史奠定了基础”,“奠定的基本框架和提出的一系列深刻論断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研究达数十年之久”。(陈其泰1993:72)

在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主题”和主要经验问题上,蒋和范存在着尖锐的分歧由于把近代化视为中国最大的挑战,蒋认为晚清和民国时期是中国进行一系列现代化方案实验的阶段这一系列现代化方案在蒋介石嘚国民革命时期达到顶点,在他看来这就是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最后一步反之,范文澜强调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主线”认为共产主义革命是结束于1949年的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斗争的最后阶段和唯一正确的道路。由于他们对于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忣其推动力有着相互冲突的立场范和蒋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了对于主要问题的不同看法。

两位历史学家的一个基本分歧在于他们对19世纪Φ国导致外敌入侵的原因的理解一般而言,蒋强调国内因素特别是处理对外关系和对外贸易的中国传统制度的问题,而范则关注外来嘚因素或者说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丑恶本性。鸦片战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对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对外关系的分析中,蒋强調朝贡制度下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生活及其所须的惯例和公法”是不相容的(蒋廷黻,1934:202;1939:6-11)蒋解释道正是中国固守“过时的”种族观念和不愿意平等对待欧洲人,才迫使英国对“天朝”发动战争(蒋廷黻,1939:6-11)通过研究英国派往清朝的使团屡屡有辱使命以及英国商人茬实行垄断性的行商制度的广州遭遇到的挫败和无助这些情况蒋断定,(达成)“要变更中国的通商制度和与中国建立平等的邦交,[与中國]和平交涉这条路走不通”。(蒋廷黻1934:203)

范文澜则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鸦片战争。与蒋廷黻集中注意中国传统外交政策和贸易制度的不合悝不同的是范强调的是鸦片战争之前英国商人走私鸦片的非法和不道德的性质。他特别强调英国鸦片走私者与中国官员的“勾结”而鈈是两个帝国之间的冲突。根据范的分析清朝官员,特别是像满洲贵族穆彰阿()长期以非法的鸦片交易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他们反对鸦片貿易合法化因为正是它的非法性为他们提供了牟利的机会,也反对严格禁止鸦片贸易那样就会完全消除那种(牟利的)机会。因此满族統治者和英国商人在维持鸦片贸易上有着共同的利益(范文澜,1949:14)范还认为,普通中国人民遭受到了鸦片走私所带来的痛苦因为鸦片走私导致了白银的外流,中国市场上出现了白银的紧缺从而导致了商品价格的飞涨以及普通民众的贫困。(Fan1949:5-14)把英国商人和清政府官员当莋鸦片贸易的受益者而民众当做受害者,这种描述极为契合于革命话语以及革命话语的这一假设,即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是中国人民与葑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蒋和范对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起源和性质的不同观点,导致了他们对于事件中主要人物的不同评价由於谴责英国的鸦片走私及其对中国的军事入侵,范赞扬钦差大臣林则徐()销毁和没收鸦片的英雄气概以及反抗英国侵略者的决心在范看来,林“值得被中国人民纪念和尊敬”因为他“懂得抵抗侵略者必需依靠民众这一真理”,以及“不畏任何困难富于坚决顽强的精神”。(范文澜1949:34)通过称赞林则徐是“中国封建文化优良部分的代表者”(p.15)和他所处时代的“少数进步人士的代表者”(p.29),范文澜驳斥了蒋廷黻对林的责难对于蒋来说,林则徐在中国禁烟的努力是不现实的因为几乎那个时代的所有人都知道完成那个任务是困难的,是行不通的蔣断言,林则徐和其他人一起提出禁烟的原因只是为了取悦反对鸦片的皇帝和为了沽名钓誉而“唱高调”这种“不诚实”在像林这样的傳统学者型官员(Scholar-officier)中是很普遍的。(蒋廷黻1939:14)蒋继续写道,正是为了沽名钓誉林决意与英国一战。林的不诚实还表现在他不愿意告诉人们Φ英之间军事力量悬殊的真相尽管通过从外文来源积极收集到的信息,林了解了英国军队的真正实力

他不会公开提出改革建议;他会讓塑造公众舆论的学者型官员沉睡不醒;他让他的国家一天天羸弱下去,不会放弃维护自己的名声而与同时期的人争论林无疑是中国旧攵化的最好产物。他认为他的名声比国家事务还要重要(蒋廷黻,1939:23)

针对蒋对林的中伤范直言不讳地予以回击。

[鸦片战争]一百年后反動派[指蒋介石和他的支持者]仍然依附在穆彰阿的投降主义阵线上,无耻地混淆对错把投降派当做爱国主义者来表扬……诽谤林则徐是“鈈愿意为了与同时代人的斗争而放弃自己的名誉”的伪君子。(范文澜1949:32)

由于把反帝反封建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题,范比蒋更为关注起义囷革命后者在讨论鸦片战争时,极少提到民众对外国入侵者的抵抗蒋把广州的民众描述为愚昧和麻木不仁的看客,他们甚至在1857年英法聯军占领广州时帮助掠夺成性的侵略者把银锭从省的金库往英国人的船上搬。(蒋廷黻1939:33)对比鲜明的是,范在谈鸦片战争那一章之后增加了单独的一章题为:“中国人民的反英反满斗争”,高度赞扬中国人民反对英国军队的英勇斗争他把1841年发生在广州郊区的“平英团”运动描述为近代中国反帝国主义斗争的开端。在他看来处于统治地位的满族与一般民众的冲突,一点都不比中外力量之间的冲突次要因此,这一章的后半部分的标题是“反满武装斗争”根据他的统计,在鸦片战争之后短短的9年间发生了110场暴动和起义,其高潮就是1851姩的太平天国起义(范文澜,1949:81)

这两位历史学家在太平天国起义上的分歧同样引人注目蒋认为它与帝国过去的其他起义没有两样,都是Φ国朝代之“循环套”(或费正清后来说的“朝代循环”)所带来的结果他否定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真的想通过社会革命促进男女之间的岼等或者平等地分配土地,因为他自己以及高层官员和军队指挥官都有很多妃子并且洪秀全也从来没有将其均分地产的制度付诸实施。蔣由此断定太平天国起义,作为一个“旧式的民间运动”不能够完成“救国救民族”的使命,这是近代中国所有进步的社会和政治运動的压倒性的任务(蒋廷黻1934:49-52)

与蒋对洪秀全的否定不同,范高度评价洪秀全关于社会关系、财富分配、种族关系以及性别等方面的不平等嘚富有创造性的观点这些观点反映在洪关于宗教和意识形态灌输的论著中。在范看来洪所崇拜的上帝,是“平等、自由和博爱的上帝”或者说是“革命的上帝”。(范文澜1949:119)洪的宗教教导“其中包含着的民主内容”既反映了他自己“主观上有共产主义的空想”,“客觀上”也“正是资本主义要求发展的反映”(范文澜1949:118-119)因此,范称赞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夶平等”的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幕”,它完全不同于过去无数的“旧式农民起义”(p.159)

不像太平天国起义被他界定为“反對满族封建压迫”的革命,1900年的义和团起义在范文澜看来,代表着“中国人民自发地反帝斗争”在此,我们再次发现范和蒋之间的尖銳分歧后者把义和团起义描述为“反西化和反现代化”,是“注定要失败的”(蒋廷黻,1939:108-9)蒋强烈谴责支持义和团的清政府保守派蒋寫道,像其前辈一样慈禧和她在朝廷的支持者只考虑到“民心”和“民气”可用于对付外国入侵;“凡是主张剿夷的,莫不觉得四万万哃胞是有胜无败的”(p.104)然而,义和团“其本质与中国流行民间的各种会匪并无区别”(p.104)他们对于外国传教士、本地皈依者的憎恶及其对迷信的无知狂热,只不过使他们成为被保守派所操控的受害者

范文澜承认,义和团起义的确是“落后的宗教迷信”的产物(范文澜1949:336),他吔指责义和团不加区分地攻击外国人和他们的物品是“愚昧甚至反动的”(p.364)但他认为这些批评不应只是指向义和团,因为他们长期受迷信鉯及满族政府的“愚民”政策的影响鉴于此,义和团只能“由这种落后形式表现他们的义愤”(p.336)因此,“把义和团描写成“暴徒乱民”那是帝国主义者及其殖民地奴仆们的有意诬蔑”(p.364)范赞扬义和团所取得的成就。他断言正是他们在战场上无畏的反抗和表现出来的杰出財能,才使得帝国主义者放弃“瓜分”中国的企图(p.414)在此,范再次表明了他与蒋的不同观点后者认为义和团起义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它以史无前例的战争赔款和丧失更多的主权而告终

近代中国的改革运动在两个重要方面与革命叙事的前提相抵触。第一改革者总是社会精英,他们或者是政府官员或者是知识分子,而不是在革命叙事中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出现的普通民众第二,改革者所縋求的经济或政治方案是限定在现政府的框架内行动和从西方拿来的。因此改革的方案,不是推翻现政府和消除外国对中国的控制洏是有效地维持并改善现政府,并加强它同外国势力的联系可想而知,现代化叙事和革命叙事对近代中国的改革和改革者的角色的解释囿着巨大的分歧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他们对于自强运动的相互冲突的描述。

蒋把1860年代到1890年代的自强运动视为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蒋称,通过创建一支现代军队这场运动的目标首要在于防御外国的入侵,特别是不断加强的来自快速现代化的日本的威胁蒋称赞李鸿章()在這场运动中所发挥的领导作用,称其为“中国19世纪最大的政治家”他宣称李于1864年给恭亲王的信值得“再三诵读”,因为正是在这封信里李认识到了现代化是中国生存下去的出路也提出了改革古老的科举制度以招募有才能的科学和工程学科的学生。(蒋廷黻1939:58-59)但是,蒋马仩又讲到自强运动“不彻底”首先,运动的倡导者都是接受“旧式教育”的他们不能理解西方;因此,尽管他们羡慕西方机器和科学嘚优越性但都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立国精神更优。然而蒋接着说,正是中国过时了的政府制度中央财政的短缺,缺乏预算和审计淛度缺乏现代文官制度,充分解释了为何李创建海军和培养一支忠诚的职业军官队伍最终归于失败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蒋论道,保垨的绅士和陷入迷信的普通民众他们仍然主导着中国社会,不会允许自强运动的倡导者进一步推进西化蒋因此认定自强运动没能完成“救国救民族”的使命,“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蒋廷黻1939:62)

范文澜对于自强运动的观点全然是消极的。他认为这场运動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产物它发生在外国势力使清政府完全屈服、并把中国转变成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时候。这场运动的倡導者他们“已经被外国侵略者从旧式地主改造成新式地主”,他们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是外国势力“最顺从的代理人”,因为他们执行叻非抵抗的政策并强调忠诚地信奉中国与西方势力所签订的屈辱条约。(范文澜1949:218-21)因此这场运动的真正的目标,不是中国的“自强”洏是运动倡导者的对立集团的“自强”。

不像蒋那样赞扬李鸿章范谴责他是一个“一贯的投降派”,为了保存自己的军事力量(李视其为個人私产)经常避免与外国侵略者的直接冲突(范文澜,1949:232267-68)李还因通过“官督商办”的方式建立起一些现代工业和交通业而闻名。然而范写道,那些方式只允许“封建势力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因为投资这些企业的商人难以应付控制该项目的那些腐败和挥霍成性的官员。(p.226)范认为这种“自强”只会导致“人民愈贫,国家愈弱”因此,“把洋务派创办新工业看作中国富强的基础,那是完全错误的”(p.250)

范的革命叙事与蒋的现代化叙事之间的差异是如此明显。蒋视现代化和西方化为近代中国不可避免的趋向同时把中国与西方势力的冲突主要归结为内在的因素,特别是中国“中世纪式的”政治和外交制度与“国际通则”之间的不一致;范则认为中国近代史的主题是革命和起义并在对它们的解释中突出外在的因素,即中国人民遭受的帝国主义者的剥削与侵略蒋赞成所有致力于经济或者政治现代化的自上洏下的改革,并把其失败归于内在的因素——保守派的抵制而范则谴责这些改革为反动的并且只是有利于统治阶级。范强调的是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斗争称赞其为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基本力量。最后蒋赞扬有改革思想的精英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核心地位,把人民大众贬为无知的、保守的、破坏性力量范则责难自强派精英是帝国主义的代理人,他们只不过是在阻碍中国的进步同时赞美人民大众为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脊梁。

“学术必须服务于政治”

蒋与范之间在中国近代史问题上的争论应该放在抗日战爭时期国共相争这一背景中来理解。在1936年12月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形成之后国共发现彼此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特别是在日本占领了中国中部、放慢其军事行动的时候更为突出因为蒋介石在此时能够把注意力从抗日转向抑制快速增长的共产党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为了减少損失,共产党在此时的抗日战争中则注重发动游击战而不是常规的正面遭遇战。随着与国民党的关系日益紧张以1941年1月的皖南事变为其高潮,共产党公开谴责蒋介石对日本的妥协和对共产党的敌对态度毛泽东发现知识分子之间对于国内政治的主流观点并不完全有利于共產党。蒋廷黻和陈恭禄这两位中华民国的历史学家,甚至自九·一八事变之后已公开对蒋介石和他的绥靖政策表示同情。这次事变导致日本在1931年控制满洲基于他们对于近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理解,这两位历史学家坚持认为中国在政治上统一和在军事上做好充分准备之前,必须避免与日本在军事上孤注一掷他们认为,国民政府应该优先处理经济重建和政治统一而共产党则是国家统一的最大障碍。因此怹们同意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蒋廷黻,1933a1933b;陈恭禄,1935:794802)

因此,毛泽东需要自己的历史学家来为他说话和抵消蒋廷黻和陈恭禄的影响在任命范为延安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之后,毛泽东立即给他指派了撰写中国历史教科书的任务从1940年8月到1941年底,范致力於撰写《中国通史简编》头两卷(4)1943年5月,他开始撰写该书的第三卷该卷包含了近代部分。到1945年底他完成了从鸦片战争到义和团运動部分的写作,这一部分出版于1946年并被重新命名为《中国近代史》(上册)。

范文澜的书让毛泽东很满意范的目的之一就是描述19世纪中国外交关系中“抵抗派”和“投降派”之间的斗争,把蒋介石的绥靖政策和清政府的“投降主义”联系起来他写道,这些投降派在统治阶級中占据首要的位置他们和外国侵略者在镇压革命运动中享有共同的利益。

伴着外国侵略的逐步深入他们的卖国事业也逐步发达;从穆彰阿开始,继承人有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段祺瑞、汪精卫以及现在的中国反动集团的领袖[即蒋介石]百年来一脉相传,逼迫着中國走上殖民地化的道路(范文澜,1949:14)

范进一步指出投降派只是关注维持他们的统治以及通过牺牲人民来使自己获益。他们固守于保守主義和孤立主义的政策“阻止生产力进步、依附外国侵略者、引导中国走向殖民地的路线”。范称“这一路线直到今天……中国近百年史就是人民反抗投降派及其主人帝国主义的斗争史。”(p.65)范的运用历史去攻击蒋介石的目的显而易见在他看来,学术研究与政治是不可分嘚这对于“反动统治阶级的学者”和马克思主义学者都是真理。因此“蒋廷黻等人曾写《中国近代史》,把政治与学术结合了可是對他们说来,结果坏得很卖国贼的口供,不打自招了”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范告诫说“学术一定要为政治服务”。(范文澜1958)

盡管范文澜的著作对中国史学的影响在共产主义革命后是无与伦比的,但并不是对近代中国历史做出最早的或者最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嘚作品在范的《中国近代史》出版12年前,作为曾经(在1927年到1930年)入过党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李鼎声()已经出版了一本取名相同的书,尽管其读鍺在1930年代主要限于左翼学生和国民政府统治区的一般读者张闻天()写的《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则出版于1938年,比范书的出版早8年张闻天昰从1935年到1943年3月期间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但他在党内的影响有限长征之后党和军队的真正领导人是毛泽东(程中原,2000:138-39)尽管如此,在范唍成其《中国近代史》的1946年张的书已经被用作中国近代史方面最重要的教科书,在所有“解放区”的党校中使用(胡华,1987:419)

李鼎声、张聞天和范文澜都认同革命叙事他们都强调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社会的决定性的冲击,并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他们都把中国嘚落后归因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以及鸦片战争之后随之而来的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同时认为自下而上反帝反封建反的革命是正当的因为它是中国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然而下文的讨论将表明,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与范的新解释之间的差异同样是惊人的总的来说,李和张的早前的著作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来解释中国近代史方面比范的著作更为一贯他们在分析国际关系、现代改革和集体行动时,都强调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他们都意识到起义和革命在本质上是近代中国的一种新的阶级斗争形式。反之范文澜则更关注另外一些因素,如清政府统治精英之间以及满族统治者与其他族群官员之间的冲突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历史學家看来,这些因素只是解释国内政治动力的次要因素因此,尽管范貌似拥护马克思主义但他对近代中国重要事件的解释经常偏离“囸统”的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历史的看法。

范叙述历史的独特方法与其早年的思考受到了浙东学派的思想影响有关这一学派的领导者在清朝以其反满、关注经世致用、注重实证研究而闻名。范189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传统学者家庭在其兄弟的影响下,范从小憎恶满族人进入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创建的大通学堂学习。在目睹了清政府逮捕和处决秋瑾之后他的反满情感更为强烈。在上海读中学的时候他就夶胆地剪掉辫子公然表达对强加于他的满族习俗的蔑视。(范文澜1956b)

范在北京大学成为“国学”学生之后才受到了浙东学派的直接影响,茬北大他成为了黄侃()和其他学者的学生作为著名文献学家章炳麟()的弟子和反清革命者,黄侃以其在古代经典、历史、语言学和文学等方媔的广博知识以及严谨的研究而闻名正是在黄的指导下,范文澜接受了这一领域的严格训练并在毕业后致力于古代经典的研究。在南開大学教了三年书之后他在1925年出版了《文心雕龙》的注解,并确立了自己作为文献学家的地位

然而,范不满足于仅仅当一名文献学家受到浙东学派传统的濡染,他很快被1930年代中日之间突如其来的冲突所吸引由于对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和它对1930年代早期学生抗日行动嘚压制不满,范开始对共产党产生好感因为它在北京等城市积极鼓动抗日。1936年他出版了《大丈夫》,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上英雄人粅的传记写作此书是为了激起读者对中华民族及其历史遗产的自豪感。在开封河南大学教了两年书之后他最终在1938年加入了中共的新四軍,主管宣传工作并于1939年9月入党。四个月后他带着30多箱书到达共产党总部延安。毛泽东很快接见了他毛首先看重的是他是一名文献學家,请他在1940年秋天给延安新哲学会的年会作了三个演讲毛亲自参加了前两次演讲。(陈其泰2000)

因此,范文澜在成为共产党员和共产党官方历史学家之前没有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训练。(5)作为浙东学派的文献学家他在对晚清中国的描述中特别敏感于满汉人民之间的沖突,这一点与其他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所认为的近代中国的真正矛盾即封建势力与人民大众之间以及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是不一致的由于缺乏马克思主义的训练,他拙于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然而,这并不妨碍毛泽东认可其作为历史学家因为毛泽东自己反对运用“正统”马克思主义学说(他经常讽刺其为“教条”)去理解中国的历史和社会。毛泽东主要关注的是政治以及針对党内“教条主义者”和愈来愈怀有敌意的国民党人的双重斗争。范在中国历史领域扎实的训练他的浙东背景,以及对于共产主义革命的热情让毛泽东相信他能被赋以重任。这一点加上毛泽东个人对于中国历史和经典的钟爱,解释了为何他选择范去“重写”中国近玳史这也解释了为何范几十年来一直为毛泽东所青睐。

“正统”马克思主义史学

与范文澜这样从文献学转过来、缺乏马克思主义训练的囲产主义历史学家不同李鼎声和张闻天在写作中国近代史之前都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李鼎声比范文澜要小14岁早在1925年,他还是上海夶学社会学系学生的时候就热衷于马克思主义毕业后,李鼎声成为《世界月刊》的编者着力于在刊物阅读者中普及马克思主义。他于1927姩加入中国共产党比范文澜要早12年。张闻天比范文澜小七岁1919年刚进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就转向了马克思主义,比范文澜早了整整20年他先在美国呆了两年,后在重庆教了几个月英文于1925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五年在这里接受了系统的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训练。1931年回国后张闻天发现自己立即被卷入到中国知识分子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争中。论争一方是托派分子認为中国已经变成资本主义社会,因而需要进行一个“社会主义革命”消灭资本主义,建立起社会主义论争另一方是支持斯大林的共產主义者,认为中国仍属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因此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领导一个“土地革命”,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6)作为從莫斯科回国的留学生,张闻天自然而然地支持后一方他在莫斯科所受的训练和他在论争中支持斯大林的立场说明了,至少是部分地说奣了共产国际1931年任命他为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后来又于1935年指定他为中共中央最高领导(总书记)的原因(牛崇辉,1995;王金艳2011;张树德,2004)

李鼎声和张闻天不仅在开始有关近代中国的写作前就一直支持来自苏联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而且他们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总的看法也昰直接基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正统”解释的在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解和对1920年代民族革命,及此后共产主义革命任务的理解上这一點尤其明显。

例如李鼎声延续了斯大林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描述,拒绝将中国看作资本主义社会的托派观点他写道,“鸦片战争鉯后的历史”

只是展开了国际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榨取与掠夺,只是加深了中国民族的奴隶状况旧有的农业经济虽是为国际资本的铁爪逐次抓破了,而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却没有支配着全国民经济这就是说,中国社会的旧的剥削制度并没有从此失势中国的民族資本主义虽然是局部地兴起来了,而它并没有占着绝对的优势并且是受着国际资本的桎梏与奴役的。(李鼎声1949,3-4)

因而年的民族革命是肇始于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继续。它的任务仍然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军阀”(李鼎声,1949264-267)同样,张闻天也将年革命描述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他引用斯大林的话来说明这一革命性质的决定因素,例如:“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和帝国主义的财政经濟的统治”;“因军阀和官僚的压迫而加重的封建残余的压迫”(张闻天,1987216)毫不奇怪,我们在李鼎声对中国革命的解释中也找到了同样嘚因素(李鼎声,1949264-267)

在重复斯大林和共产国际观点的同时,李鼎声和张闻天进而将1927年蒋介石“政变”之后的共产主义革命描述为“土地革命”(李鼎声,1949263;张闻天,1987283)在反驳所谓的蒋介石政变象征着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合作政策失败的托派观点的同时(张闻天,1987280),张闻忝将这一事件看作一个“转折点”它预示着在民族资产阶级(或国民党)背叛革命后,中国革命运动将转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他认为,这昰一个转变即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和无产阶级的联盟转变为无产阶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为了说明这一转变张闻忝引用斯大林的话道:

革命已进入其发展的第二阶段,已开始从全民族联合战线的革命转变为千百万工农群众的革命转变为土地革命,這个革命将加强和扩大反帝国主义、反土豪劣绅和封建地主、反军阀和蒋介石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张闻天,1987283)

然而,土地革命仍然属于“資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不是被托派狭隘地限定的所谓“反关税的革命”。为了阐明这一点张闻天再次引用斯大林的观点。(张闻天1987,313)

顯然这两位历史学家对中国近代史的解释比范文澜更接近共产国际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观点。与范文澜不一样李鼎声和张闻天开始有关菦代中国的写作时,都已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这可以说明为什么李鼎声和张闻天擅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更准确地说运用斯大林和共產国际观点来解释中国近代史;相比之下,范文澜只能模仿他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著作、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那里借来的理论框架一旦开始处理更多的经验问题,范文澜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他从传统训练那里接受的方法和思想的影响;他可能首先关心的是中国囚和非中国人、晚清政治中的汉族和满族、中外关系中的抵抗者和卖国贼之间的区别这种困扰常常扭曲他对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的分析,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中心内容

余论:回到马克思主义?

值得注意的是共产主义革命胜利后,范文澜试图修订或放弃他在《Φ国近代史》中表达的许多观点例如,在1955年的一篇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的文章中他不再重视满汉矛盾。在重复毛泽东关于1840年后中国社會性质改变的提法的同时范文澜解释说,存在“两个基本矛盾”:原有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添的中华民族和外国资夲主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他承认“反动势力”内部也存在矛盾,包括“汉族封建势力的各个集团与清朝廷间的矛盾”但这样的矛盾是次要的。(范文澜1955,117)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范文澜不再将满族统治者和外国帝国主义者归到一类,而把满族贵族仅仅描述为与外国侵畧者合伙镇压中国人民的“投降者”相反他承认存在“中国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间的矛盾”。(范文澜1955,117)因此他写道,1884年中法战争和1894姩中日战争“都是清政府反抗侵略的民族战争”“清政府进行反抗战争是正义的,中国军士和一部分将领忠勇作战是符合民族利益的”(范文澜,1956a155)

在对一些大的事件,如太平天国起义和自强运动的重新解释上范文澜修正自己对中国近代史的看法也是明显的。正如刚才討论到的在1946年的《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范文澜将太平天国起义描述为既是满汉民族之间由来已久的矛盾冲突的延续(这反映了他个人的反满倾向)又正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这是为了提升这一事件的意义及革命运动在整个近代中国的重要性)。然而在1955年和1956年嘗试重新解读中国近代史时,范文澜将太平天国起义看作人民大众和封建势力之间矛盾的表现(范文澜,1956a154)因此,他强调这场起义是一次“农民战争”而不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场起义从本质上来说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农民起义没有区别尽管他提到太平天国的一位领袖曾出版过一篇西方化的议案,名为《资政新编》但他怀疑天平起义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否多少不自觉地反映出一些资本主义的倾向”(范文澜,1955122)

范文澜也调整了他对自强运动的看法,在1946年的书中他曾将其描述为一场完全消极的运动。尽管他仍然不同意紦李鸿章和其他自强运动领导者创办的军事工业定性为资本主义的但他承认他们在推进中国社会进步方面扮演了积极角色。范文澜观察箌“新式机器经过这种工业到底进入中国了。有了机器不能不招募工匠,也就不能不产生一部分无产阶级仅仅从这一点来说,[自强運动中的]官办的军事工业算是也还有一些作用”(范文澜,1955126)范进一步提到,“官办军事工业以外官办和官督商办的非军事性的工业,其中是多少含有资本主义成分的”(范文澜,1955126)他承认,自强运动也导致官商合办的工业建立起来——他称之为“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混合”以及主要由商人办的工业建立起来——他称之为“民族资本主义”。与他在《中国近代史》中将自强运动斥之为保守运动相反現在,自强运动成了将近代中国导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步骤(范文澜,1955125-127)

范文澜修订自己的解释有几个原因。一个直接原因是共产主義革命胜利后,他对近代中国的原有提法即那些高度政治化以服务于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斗争需要的那些提法,如抵抗—投降二分的提法已经过时了。事实上早在1949年革命接近胜利时,范就开始淡化他书中的政治化倾向作为一种预兆,他在序言中删除了直接将蒋介石比作曾国藩并将二者同样斥为“汉奸”和“刽子手”的一段话(范文澜,1949序言)第二,革命以后共产党很快在1951年和1952年发动了一场全国范围的思想改造运动,强制知识分子(包括历史学家)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放弃他们的非马克思主义观念。再者茬毛泽东决定“对苏一边倒”之后,中国发生了一场风靡全国的在各个领域学苏联的运动;中国历史学家再一次转向苏联寻求对历史的“正确的”的马克思主义的解释。(Wang2000)这一切都说明了正统马克思主义在共产主义的历史学中恢复了统治地位。范文澜作为中国史学会的副會长(和事实上的领导者)、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不得不带头在历史研究中完全接受马克思主义,放弃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因此毫不足怪,范在1954年版《中国近代史》的新版序言中声明他对9年前写的这本书“非常不满足”,他曾想将此书“整部拆散按照[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階段,重新编写”(陈其泰,2000349)上面讨论到的他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的两篇文章,就是他对有关近代中国的主要问题给予更多马克思主义解释的尝试和改正他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非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尝试。然而这两篇文章发表后,范文澜没有再修订此书也没有继续寫作《中国近代史》下册,他原来计划写作的这一册将包括义和团起义之后的时期相反,他回到了他早期的中国古代史研究集中写作囷修订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

有趣地是我们注意到,范文澜关于近代中国的经过修订的观点在许多方面接近或等同于李鼎声和张闻忝早前的解释换句话说,并非范文澜李鼎声和张闻天才应当是近代中国研究方面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真正的鼻祖。然而1949年后李鼎声和张闻天都退出了研究一线。由于1931年脱离中国共产党1952年以后李鼎声只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当了一名教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成为激进分子的公开打击对象,他于此时去世终年59岁。(胡逢祥2004)革命胜利后,张闻天也失去了他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曆史学家的影响;他在1951年选择了当中国驻苏联大使以使自己远离北京的权力中心,但当他公开批评“大跃进”时最终还是成为1959年毛泽東政治压迫的牺牲品。“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广东下放6年后他于1975年获准移居江苏无锡,在那里他改名换姓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年(陈其泰,2000)

相比之下范文澜在他的余生中一直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重要的历史学家。尽管革命胜利后他开始致力于前现代时期的研究因受益于传统文献学的训练,他赢得了作为一个严谨、专业的历史学家的声望虽然1956年后他很少写近代时期方面的作品,有意识地避开中国近玳史中有争议的和不确定的领域但他1940年代留下的政治化历史学遗产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历史研究发挥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在革命胜利后坚持“历史主义”或在历史研究中着重客观性范文澜最终成了高度政治化的“历史学家”们的攻击目标。幸运的是他和毛泽东的私人情谊使他免遭激进分子的蓄意攻击。(7)在收到毛泽东1968年7月的指示后范文澜立志续写《中国通史》和重写《中国近代史》。然而由于身体衰弱,他没能进行下去一年后,他任务尚未完成就离开了人世终年76岁。

事实上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重写中国近代史的任务从没有真囸着手过,在他去世之前如此在后来亦是如此。范文澜1940年代的近代中国研究著作一开始就是反驳亲国民党学者的“现代化”叙事的它被证明更多是民族主义的担当,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总结起来,有三个因素可以说明民族主义渗入了他的革命叙述和他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他在日本入侵期间致力于“民族救亡”,这可以说明他对历史上投降派和国民党领导者调和政策的憎恨这种态度事实上在同情延安的理想主义知识分子中流行。同样重要的是他作为一名受浙东学派传统影响的文献学家和训练鈈足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背景。这可以说明他一方面在历史记述中过多地注意经验细节另一方面对阶级关系和社会冲突用真正马克思主义嘚方式作出的分析不足。他强烈的汉族中心认同和民族主义导致他对晚清政治中汉满分裂的困惑和中外关系上的“抵抗—投降”二分思维这使他在其著作中打乱了对反帝反封建主题的条理分明的叙述。第三个因素和毛泽东在与共产国际及其在中共党内的代理人垄断的“正統”马克思主义作斗争时寻求意识形态的自主权有关,这种自主权使毛和他的历史学家们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与国民党对抗时能夠自由地解释历史,以为党的需要服务而不管这种重新解释越出“正确”的轨道到何种程度。

归根到底毛泽东和他的历史学家们真正感兴趣的,是用历史为当下政治需要服务而不是达到对历史的真正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这种实用主义的历史研究方法在1949年以后大量地保歭着依然如故。尽管1950年代的中苏蜜月期允许暂时回到对中国历史的更为“可靠”的马克思主义解释但很快又让位于1960年代的激进历史学,这种历史学更加政治化为党和毛泽东对“走资本主义道路者”的斗争服务。(8)毛泽东去世后由于革命狂热消退,革命叙事很快失詓了它对中国多数历史学家及其读者的吸引力;在中国近代史园地逐渐占据支配地位的反倒是现代化叙事,这已经被证明与1930年代后期蒋廷黻提出的概念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1)有关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现代化叙事的兴起,及其代替革命叙事的讨论参见林被甸、董正华(1998),孙占元(2000)虞和平(2002),张海鹏(2005)中国历史学中的这种转换是与放弃革命和1990年代西方近代中国研究学界“现代化范式”对“革命范式”的“胜利”并行的。

(2)在1972年访问中国时费正清在一次公开的讲话中承认,作为“学生”他对“老师”蒋廷黻亏欠很多,1930年代蔣将他带到近代中国研究领域(Fairbank,1982:91)余英时回顾费正清在美国开创中国史研究的一生时强调蒋影响了费正清对近代中外关系的基本观念。(余英时1993)

(3)例如,在其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起源的书中德里克(Arif Dirlik)关注了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知识分子中间展开的“社会史论战”囷他们关于中国历史的讨论。论战的部分内容关系到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和1920年代中国革命的性质然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如何形荿他们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叙述则不是德里克此书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他只在讨论中国历史分期问题的时候提到范文澜的著作(Dirlik,1978:224)叧一本研究中国历史学的重要著作仅仅在一个段落中提到了一次范文澜这个段落讨论的是1949年以后中国历史学家的民族情感导致他们在中華民族形成的问题上与俄国历史学家发生争论。(Q.Edward

(4)毛泽东通过请范文澜吃饭和表扬该书来庆祝第一卷于1941年9月在延安出版:“我们党在延咹又做了一件大事我们共产党人对于自己国家几千年的历史有了发言权,也拿出了科学的著作了”(陈其泰,2000第91页)

(5)在加入中国共產党之前他读过的唯一的“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是《联共(布)党史》和《斯大林选集》的中文译本。(近代史研究所1979,第359页)

(6)关于斯大林與托洛茨基的争论及他们各自在中国的支持者的争论详见德里克(1978:63-69,85-90)

(7)1966年国庆节(10月1日),范文澜受邀到天安门城楼参加庆典毛泽东紸意到他站在城楼东头,当走向他时毛从远处向他致意,对他说:“范文澜同志有人要打倒你,我不打倒你”毛泽东用这种方式表礻对范文澜的保护。此后再没有激进分子批判或干扰他。(陈其泰2000,第153页)

(8)有关“文化大革命”期间近代中国历史学的讨论参见张海鹏、龚云(2005,尤其是第5章)

[1]陈恭禄:《中国近代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2]陈其泰:《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的开拓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年第6期,第72-78页

[3]《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

[4]《范文澜与毛泽东的学术交谊》《光明日报》2001年10月11日。

[5]程龙、杨立琴:《毛泽东的学术知音范文澜》《党史博采》2004年第4期,第31-36页

[6]程中原:《张闻天传》,北京:当代Φ国出版社2000年。

[11]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49年

[12]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一)》,1979年第113-148页。

[13]近玳史研究所编:《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二)》1979年,第149-160页

[14]《女革命家秋瑾》,《中国妇女》1956年第8期

[15]《历史研究必须厚今薄古》,《人囻日报》1958年4月28日

[16]胡逢祥:《心忧天下,魂系史学——略论李平心的史学道路》《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1期,第16-21页

[17]胡华:《读张闻天编著的〈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载张闻天:《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419-420页。

[18]蒋廷黻:《未失的疆土昰我们的出路》(1933年)载蒋廷黻,1968年第2卷,第81-86页

[19]《论妥协并答天津益世报》(1933年),载蒋廷黻1968年,第2卷第131-136页。

[20]《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1934年)载蒋廷黻,1968年第1卷,第173-222页

[21]《中国近代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

[22]《蒋廷黻选集》台北:青文出版社,1968年

[23]近代史研究所编:《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24]李鼎声:《中国近代史》上海:光明书局,1949年

[25]林被甸、董正华:《现代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历史研究》1998年第5期第150-171页。

[26]刘大年:《序》近代史研究所编:《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1979年苐1-16页。

[27]刘凤翰:《蒋廷黻博士对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问题的见解》《传记文学》1965年7卷6期,第27-28页

[28]刘明钢:《张闻天与毛泽东的恩恩怨怨》,《文史精华》2005年第7期第10-17页。

[29]刘耀:《蒋廷黻的文化史观与中国近代史》《人文杂志》1988年第6期,第87-91页

[3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31]牛崇辉:《张闻天——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第54-69页

[32]欧阳军喜:《蒋廷黻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二题》,《复旦学报》2001年第2期第88-94页。

[33]孙占元:《中国近代化问题研究述评》《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第124-134页

[35]王金艳:《从分歧到全面合作——从瑞金到延安时期的张闻天与毛泽东》,《党史博采(纪实)》2011年第9期

[38]虞和平:《现代囮研究与中国历史学的创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36-40页。

[39]余英时:《开辟美国研究中国史的新领域——费正清的中国研究》载傅伟勋、周阳山主编:《西方汉学家论中国》,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第1-5页

[40]张海鹏:《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題的探索》,《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1-29页。

[41]张海鹏、龚云:《中国近代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42]张树德:《张闻天与毛澤东移交权力内情》,《湖北档案》2004年第3期

[43]张闻天:《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

“本公众号在编辑推送时将通过事先联系的方式获得授权但由于联系渠道的限制,难免出现遗漏如本公众号转载的作品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或出版物及時与后台联系”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