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大涨几次大涨,几次大跌都是在什么时

中国股市历次大涨大跌
<font COLOR="#FF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首次冲上6124.04点,累计涨幅为600%。11月5日中国石油上市,带领股指下跌,上证指数一度跌破4800点,中石油从48元一度跌到29元。
正当欧美股市早已回调一年有余之时,中国股市莫名其妙地滞后发动“全民总动员”,奋力一搏,终于冲上了本轮行情的“至高点”。<font COLOR="#FF年6月14日,上证指数冲向2245点的历史最高峰。
此时,吴敬链传授提出了“中国股市赌场论”揭开了“股市黑幕”,随后,一大批经济学家纷纷加入了看空中国股市行列,以我国申奥成功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两个利好为掩护,大批机构资金、基金开始撤离股市,自此,正式宣布我国本轮大牛市的真正终结。
日,上证指数跌至1339.2点;日,上证指数跌至1259.43点;日,上证指数跌破1000点,最低为998.23点。与日的2245点相比,总计跌去1247点,这与此前专家预言“推倒重来”的1000点展望是异常巧合的。这便是一种技术性的报复,更是上一轮疯狂的大牛市自制的“苦果”。
中国股市第八轮暴涨暴跌
2005年5月,办理层启动股改试点,9月份进入全面展开阶段,随着“股改”题材的大肆炒作,上证指数从日的1000点附近再次启动,耗时近一年后,日,上证指数终于再次站上1500点,当天收于1531.16点。一年涨幅累计超过50%。
又半年后,日,上证指数站上2000点,当天收于2017.28点。加起来,大盘一年半的累计涨幅高达100%。17个交易日后,日,上证指数首次创出历史最高记录,收于2249.11点。
&中国股市历次大涨大跌(版本1)
1.中国股市第一轮暴涨暴跌
以日为基期,中国股市从100点起步;<font COLOR="#FF年5月26日,上证指数就狂飙至1429点,这是中国股市第一个大牛市的“顶峰”。在一年半的时间中,上证指数暴涨1300多点。随后股市便是迅猛而惊愕地回跌,暴跌5个月后,日,上证指数回落至400点下方,几乎打回原形。
2.中国股市第二轮暴涨暴跌
上证指数从1992年底的400点低谷启航,开始了它的第二轮“大起大落”。这一次暴涨来得更为猛烈,从400点附近极速地窜至日1536.82点收盘(上证指数第一次站上1500点之上),并于2月16日上升到历史最高点1558.95点。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上证指数上涨了1100点。股指在1500点上方站稳了4天之后,便调头持续下跌。这一次下跌根基上没遇上任何阻力,但下跌时间较上一轮要长,持续阴跌达17个月之久。日,上证指数跌至这一轮行情的最低点333.92点收盘。
3.中国股市第三轮暴涨暴跌
由于三大政策救市,日,新一轮行情再次启动,这一轮大牛行情来得更加猛烈而长久,仅用一个多月时间,上证指数就猛窜至日的最高点1053点,涨幅为215%。随后便展开了一轮更加漫长的熊市。直至日,上证指数跌至512.80点的最低点。这一轮下跌总计耗时16个月。
4.中国股市第四轮暴涨暴跌
1996年头,这一波大牛市悄无声息地在常规年报披露中发起。上证指数从日的500点上方启动,本人就是在当年9月成为一位证券投资者的,当时证券市场炒作“香港九七回归”概念,上海股票原地踏步,深圳股票一路飞涨,形成了深强沪弱的格局。&&&&&&&&&&&&&&&&
&&&1996年10月,指数超过1000点大闭,办理层开始发出股市风险提示,然而市场其实不领情,继续飙升,12月12日和13日两天,消息灵通的机构投资者抢先出逃,大盘大跌两日。当时,我在浙江旅游,12月14日晚上听到《人民日报》发表了“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把股市的上涨定性为“投机”,随后上证指数暴跌9.91%,并于次日再度暴跌9.44%。深圳市场有的股票延续5个跌停,比如深深房股票,至今十年都没有解套。
5.中国股市第五轮暴涨暴跌
本来1996年末的股市调剂会延续较长的时间,但是,2007年2月初,中国改革开放的教父邓小平先生逝世,股市再次跌停,为了稳定大局,大批上海的神秘资金进场救市,把股指从跌停板上拉起,大盘由绿变红,转危为安。
当时我正好在证券大户室看盘,亲眼目睹了这场惊心动魄的股市多空搏杀。于是股市开始再度上行,从1997年2月份的900点,一路涨到同年4月的1400点。
在此点位上办理层再次发出股市的预警,有延续“12道金牌”打压股市的历史。由于市场当时处于疯狂的状态,认为有1997年香港回归的大事支撑,全然不顾中央领导的语重心长和耐心劝导,继续暴涨,成果办理层在同年5月发出了“组合拳”,扩容、进步印花税,严厉查处违规资金入场等办法并举,终于按住的疯牛的头颅。
&&&自1997年下半年股市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持续调剂”,日跌至1047点。
6.中国股市第六轮暴涨暴跌
1999年“519”行情井喷,在短短的一个半月时间,股指上涨快要70%,<font COLOR="#FF年6月30日上证指数上攻至1756点。它第一次将历史的“箱顶”(1500点)狠狠地踩在了股民的脚下,这是一场科技股暴涨的行情。随后股市大幅回调。日,上证指数直抵1361点。
中国股市第七轮暴涨暴跌
日夜,财政部宣布印花税上调,霹雳手段砸下沪市900点,大盘从4300点下跌到3700点。经过短短1个多月的调剂,股市继续上扬,但是,出现了一个“二八现象”,就是只有20%的股票上升,而另外80%的股票与指数成相反的走势,反而“跌跌不休”。中国股市变成了指数牛市,中石化、工商银行等权重股不断创出新高,而其它多数股票成为牛市中的熊股。
中国股市历次大涨大跌(版本2)
1.中国股市第一轮大涨大跌
以日为基期,中国股市从100点起步;日,上证指数就狂飙至1429点,这是中国股市第一个大牛市的“顶峰”。在一年半的时间中,上证指数暴涨1300多点。随后股市便是迅猛而惊愕地回跌,暴跌5个月后,日,上证指数回落至400点下方,几乎打回原形。
2.中国股市第二轮大涨大跌
上证指数从1992年底的400点低谷启航,开始了它的第二轮“大起大落”。这一次暴涨来得更为猛烈,从400点附近极速地窜至日1536.82点收盘(上证指数第一次站上1500点之上),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上证指数上涨了1100点。股指在1500点上方站稳了4天之后,便调头持续下跌。这一次下跌根基上没遇上任何阻力,但下跌时间较上一轮要长,持续阴跌达17个月之久。日,上证指数跌至这一轮行情的最低点333.92点收盘。
3.中国股市第三轮大涨大跌
由于三大政策救市,日,新一轮行情再次启动,这一轮大牛行情来得更加猛烈而长久,仅用一个多月时间,上证指数就猛窜至日的最高点1053点,涨幅为215%。随后便展开了一轮更加漫长的熊市。直至日,上证指数跌至512.80点的最低点。这一轮下跌总计耗时16个月。
4.中国股市第四轮大涨大跌&&
1996年头,这一波大牛市悄无声息地在常规年报披露中发起。上证指数从日的500点上方启动。日达1510点。不到半年时间,大盘暴涨1000点。自1997年下半年股市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持续调剂”,日跌至1047点。
5.中国股市第五轮大涨大跌
1999年“519”行情井喷,在短短的一个半月时间,股指上涨快要70%,日上证指数上攻至1756点。它第一次将历史的“箱顶”(1500点)狠狠地踩在了股民的脚下。随后股市大幅回调。日,上证指数直抵1361点。
6.中国股市第六轮暴涨暴跌
正当欧美股市早已回调一年有余之时,中国股市莫名其妙地滞后发动“全民总动员”,奋力一搏,终于冲上了本轮行情的“至高点”。日,上证指数冲向2245点的历史最高峰。自此,正式宣布我国本轮大牛市的真正终结。
日,上证指数快速跌至1515点这一敏感点位。1500点究竟是中国股市的“箱底”,还是“箱顶”?历史似乎跟我们股民开了一个大玩笑。原来1500点仍是中国股市的“箱顶”,曾经的“箱底”只是一个瑰丽的误会。不是吗?就在中国股市在1500点的上方稍作停留后,她依然还是回到了她熟悉的1500点的历史“箱顶”下方,这样的指数点位似乎让人感觉更真实、更安全、更扎实可靠。
日,上证指数跌破1000点,最低为998.23点。与日的2245点相比,总计跌去1247点,这与此前专家预言“推倒重来”的1000点展望是异常巧合的。这便是一种技术性的报复,更是上一轮疯狂的大牛市自制的“苦果”。
7.中国股市第七轮暴涨暴跌&
2005年5月,办理层启动股改试点,上证指数从日的1000点附近再次启动,日,上证指数终于再次站上1500点。日,上证指数站上2000点。日,上证指数首次创出历史最高记录,收于2249.11点。8个交易日后,日,上证指数首次冲上2500点闭口。日,大盘创下至今的历史最高记录2994.28点,至此,上证综指一年半时间累计上涨约200%,离3000点的整数闭口也仅一步之遥。日,上证指数最低下探2706.29点,尾盘收阴。
中国股市历次大涨大跌(版本3)
&&&&&&&&&&&&&&&&&
&历史上的三次大跌
撇开1995年市场相对不成熟的那次大跌不说(日沪指下跌16.39%),与这次大跌可相相比的是1996年12月中旬的大跌丶2001年国有股减持所引发的大跌,以及2004年的大跌。
中国股市第一次大跌发生在日。当天,《人民日报》刊登了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这篇文章说,“中国股市今年快速上涨,有其合理的经济依据……但是,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则是不正常的和非理性的”,“他们众口一辞,说明年香港要回归,‘十五大’要召开,政府必然要把经济搞好,绝对不会让股市掉下来。这类对股市的估计是异常糊涂的看法。政府要把经济搞好是真,但绝对不会在股市暴跌时去托市,也托不起市。投资者对此不能抱有任何幻念”。这天恰逢星期一,沪市跳空低开105点,开盘在1005点,收于1000点,上证综指重挫9.91%丶深证成指下挫10.08%;当天两市绝大部分股票都收在跌停板。次日,上证综指再度暴跌,跌幅为9.44%,深证成指跌幅则为9.99%。
这次大跌发生的背景颇为曲折。1996年头,中国股市已经走熊三年,许多股票已跌到极点,当时的深成长仅有6元多,四川长虹(
10.11,-0.27,-2.60%)也只有7元多。但是秋节过后,股市却连连跳空高开,宏观政策也利好不断。日,央行宣布从当年4月1日起停办新的保值储蓄业务。4月1日,国务院则批示要“稳步成长,适当加快”。6月20日,央行上海分行宣布,欢迎异地券商在沪开办营业部。上海还推出上证30指数。在沪市的挤压下,深圳推出30家绩优公司相抗衡。此后,深沪大盘全线飘红,从日到12月12日,上证综指涨幅达124%,深成指涨幅达346%,涨幅达5倍以上的股票超过百种。两个领头羊更是气昂昂气昂昂,深成长从6元起步,到日达到2..5元,四川长虹从7元开练,1996年12月上旬涨到27.45元。
不料从1996年10月起,办理层一团团冷风吹来,连连发布了后来被称为“十二道金牌”的划定,大致有:《闭于规范上市公司行为若干问题的通知》丶《证券交易所办理门径》丶《闭于坚决制止股票发行中透支行为的通知》等。但这些都没能阻止住大盘的升势,而日刊出了《人民日报》社论,这一天出现了大跌。
第二次大跌发生在日,这是中国股市上的又一次“玄色星期一”。2001年6月中旬,财政部再度推出国有股减持方案,当天大盘较前5日的平均点位微跌了约1.1%;7月24日,新股发售正式首开“减持”先河,从这天开始股指向下破位,并以加速度下跌,到7月30日沪深股市创下1999年7月以来最大的一次跌幅,沪深股市遭遇“玄色星期一”。
这一次大跌的背景是:2001年上半年,中国证券市场突破三年多的箱体顶部,创下历史新高。恰在此时,泡沫论开始流行起来,在轰轰烈烈的市盈率大计议中,“中国股市市盈率太高”丶“中国股市没有投资价值”等观点以及“赌场”丶“黑市论”丶“推倒重来论”和“千点论”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信心。另一方面,证券市场当时确实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当时全国人大的一份调查显示证券市场有六大弊端:1.上市公司披露信息不实。有些企业为了达到股票发行上市的目的,高估资产,虚报盈利,少数上市公司甚至有意披露不真实信息,迎合庄家炒作本公司股票。2.少数上市公司受大股东控制,严重损害其他投资者利益,部分上市公司成为大股东或闭联公司的“提款机”。3.证券机构存在违法经营。如证券法明令禁止操纵市场,但操纵行为仍时有发生。4.中介服务机构违背职业道德,如为企业做假账,提供虚假证明,为其虚假包装上市大开方便之门。5.证券监管力度不够,中国证监会作为法定的证券监督办理机构,其监管力度另有较大差距。6.法律律例不够配套,法律协调机构不够完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导致大跌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为充实社保资金所进行的国有股减持,因其价格不合理,引起投资者“用脚”投票,退出市场;二是为避免入世后发生大的金融危机,办理部门有意规范市场丶清理股市泡沫。这两个主因表现得异常明明。在7月24日公布烽火通讯等新股的国有股减持后,直接引发了指数的下跌,仅隔一日,7月26日,更进一步公布了茅台公司的国有股减持价格为31.39元,从而引发市场的更大震动和更多抛盘。监管层在这一时期大力清理银行违规入市资金。先有银行违规入市资金约5000亿元的讲述出炉,后有要求违规入市资金9月底前撤出的政策,再是处罚数家违规的金融机构等。这项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随后办理层推出了一系列更为合情合理的规范性政策,如清查丶处罚丶曝光等,这些政策终于极大地影响了投资者信心,并直接引发大盘指数一泻千里———其间一点反弹的行情都没有出现!当然影响市场人气和行为的背景因素,另有国内外经济增速下滑丶银广夏制假事件以及美国的“9·11”等其他因素。
第三次大跌绵延数月:日,沪指在创出1783点的阶段性新高后,进入长达5个月的下跌周期,到9月13日跌至1259点,跌去29%。
这一轮大跌的背景是国民经济进入快速成长期,能源需求量大增,根底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扬。继房地产投资过热之后,汽车需求量扩大,导致钢铁丶能源丶采掘业等根底性行业产品需求量大增,市场价格逐步上扬,行业获利率进步。由于涉及到的钢铁丶能源和采掘类股票在二级市场上多属于大盘蓝筹,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纷纷提出价值投资理念,上述三类行业的上市公司股票大幅上涨,以至出现“二八”现象,占股市约八成的股票没有上涨,但此三类股票却涨幅惊人,涨幅大多在一倍以上。
此轮下跌的主要原因是A股市场对过去几年国内经济过热的一次纠合释放&&&
首先,有闭方面对会计准则进行了调换和规范。这使得一批原来操纵会计准则缝隙,通过八项计提制成年报变脸的上市公司表露了出来。这在2003年年报批露中尤为突出,制成一大批公司业绩严重下滑。比如,科龙电器2004年度前三季度盈利2.06亿元,到年终却亏损6000万元。根据科龙电器2004年年报丶季报及有闭公告可知,科龙电器2004年年末对华意压缩的股权投资计提减值损失约7100万元,存货跌价损失计提总额约为4700万元,对第四季度坏账计提总额约为3000万元,三者合计约1.48亿元。某些上市公司大玩“减值冲回”游戏。一些ST族公司通过当年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丶来年冲回的会计操作,制制扭亏为盈的假象,规避退市风险;另有一些公司则通过多计提丶缓冲回的体例,调节利润,连结业绩的小步稳定攀升。
其次,4月下旬开始,各项调控办法陆续出台。进入5月后,调控力度并没有减弱,继续出台调控办法,并且各项调控办法已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并且效果异常显著,由于政策传导必要一个过程,4-9月份出台的各项办法纠合发挥威力,资金供应丶投资规模丶物价走势丶外贸等领域受到全面影响。这次宏观经济调剂对宏观经济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也影响到了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走势。在此背景的影响下,获利资金纷纷退出。
第三,以德隆系为代表的庄股神话破灭。合金投资丶新疆屯河丶湘火炬A当月跌幅高达58%以上,名列沪深A股跌幅前三名,到2004年9月份,这三只股票的股价都被削去了大半。
第四,扩容太快影响了市场的资金均衡,开设了中小企业板块,因此扩容速度确实比力快,1-7月份的首发丶增发丶配股计,比去年同期增添38%左右。
&& 数次大跌有异同
通过上面的描述,能够看出这四次大跌具有两大共性:一是,前期都是股指涨幅高,获利盘大,特别是这次大跌和1996年底丶2001年下半年的两次大跌,都是股指创历史新高时发生的。如日到12月12日,上证综指涨幅达124%,深成指涨幅达346%,当时涨幅达5倍以上的股票超过百种;2001年上半年,中国证券市场则突破三年多的箱体顶部,创下历史新高;2006年大盘则是上涨了130%。
二是,办理层都认为股市出现泡沫,应该挤出泡沫。1996年和2001年是办理层明确地要挤出股市泡沫的年头,当时办理层采与了针对性的政策办法,只不过采与的办法由纯粹的行政手段慢慢向市场化转变而已。刚过去的这次大跌办理层虽然没有明确股市有泡沫,也没有采与严厉的挤泡沫办法,但释放出来的各种信息表白,办理层在担心股市出现泡沫,甚至能够说是默认股市有泡沫。
不过这次股市的大跌,与历史上的其他几次大跌还是有不同,主要区别在于:
1.政策环境不同。这次大跌处于积极的股市政策阶段。政府提出要大力成长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办理层并没有明确股市有泡沫,也并没有出台实质性的打压股市的政策办法,影响股市大跌的是各种传闻,是基于这些传闻上的对我国股市政策预期的看空引起的获利盘的抛压所致。这与1996年和2001年丶2004年大跌发生时从紧的股市政策完全不同。
2.股市所处的经济成长阶段完全不同。当前所处的阶段是我国经济成长战略由出口导向型向扩大内需型转型的阶段,人民币升值正步入中长期阶段,由此带来的充裕的流动性是前几次大跌所不具有的。
3.股市根基已发生量变。宏观经济的持续向好,股权分置改革及股权激励丶资产注入丶公司所得税并轨丶会计准则的修正等,大大进步了上市公司的业绩,上市公司业绩继续超预期增长。制止日共有17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06年度讲述,讲述显示,这些公司的加权每股收益为0.3257元,同比增长83.87%;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1.44%,同比增长47.14%;加权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为25.29%;加权净利润增长率高达106.29%。预计2006年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可达到40%,2007年可能继续增长30%。这与1996年和2001年丶2004年上市公司业绩差形成鲜明的对比。
4.对外开放的程度不同。1996年的中国股市完全是一个封闭的市场,2001年虽然加入了WTO,股市也根基上是一个封闭的市场,今年的股市是WTO过渡期终结后的股市,能够说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市场。中国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对海外投资者具有越来越大的吸引力,海外投资者纷纷直接或间接地投资中国股市,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不断要求增添投资额度就是佐证。
5.投资者结构得到了改善。随着证券市场不断的清理整顿,机构投资者队伍不断扩大,庄家已根基消灭,价值投资成了主流投资理念,这与前几次大跌股市有庄则灵的主流投资理念完全不同。投资者结构的改善是连结股市稳定成长的中坚力量。
因此笔者认为这次股市大跌,不会像1996年和2001年发生的那两次大跌那样,成为股市由牛转熊的分水岭,这次大跌更多的是牛市途中的正常调剂。经过调剂,中国股市将更上一层楼,向更牛的市道挺进。
8个交易日后,日,上证指数首次冲上2500点闭口,当天收于2536.39点,自日算起,大盘涨幅累计超过150%。
更多精彩资讯请参考我们的官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股市历次大跌全记录
&#8251;第一次大跌:1992年5月至1992年11月
第一次大跌:1992年5月至1992年11月,上证指数从1429点跌至400点,历时5个月,最大跌幅72%。
1992年5月21日,沪市突然全面放开股价,大盘直接跳空高开到1260.32点,较前一天涨幅高达104.27%,上证指数当天从616点飙升至1265点,三天后冲高至1420点,股票价格一飞冲天,其中,5只新股市价面值狂飙2500%至3000%,上证指数首度跨越千点。
1992年6月12日,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调高至3&,当天市场没反应,盘整一月后从1100多点跌到300多点。
1992年8月10日,深圳发售新股认购抽签表,发生震惊全国的“8·10风波”,之后三天,上海股市受此影响暴跌22.2%,上证指数跌去400余点,与5月25日的1420点相比净跌640点,两个半月内跌幅达到45%。
1992年11月17日,上海联农股份有限公司(天宸股份600620)人民币股票上市,当日沪指跌至386.85点,收盘393.52点,完成最后一跌,此后股指一路上行,至1993年2月16日,收在1558.95,涨幅296.16%。
关键词:调高印花税、8·10风波。
&#8251;第二次大跌:1993年2月至1994年7月
第二次大跌:1993年2月至1994年7月,上证指数从1553点跌至325点,历时18个月,最大跌幅达79%。
1993年2月16日上海“老八股”宣布扩容,上证指数从1558.95点一直下泄到1994年7月29日的最低325.89点,跌幅达79.10%。
1994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证监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上市;严控上市公司配股规模;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昭示1993年上半年熊市后管理层的坚定信心,引起八月狂潮,俗称“三大政策”,上证指数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1994年9月13日的1052.94点,涨幅达215.33%。
关键词:扩容、三大政策。
&#8251;第三次大跌:1994年9月至1996年1月
第三次大跌:1994年9月至1996年1月,上证指数从1053点跌至512点,历时16个月,最大跌幅达51%。
1995年1月3日实行T+1交易制度;1995年2月23日,“3·27国债期货事件”爆发,5月17日国债期货市场关闭,5月18日股市井喷,5月19日“3·27”事件始作俑者管金生被捕。
1996年1月22日,上证指数最低至514.16点,民间认为宏观调控即将结束。1996年5月2日央行首次降息,上证指数从516.46点涨至1258.69点,涨幅143.71%。
关键词:5·18井喷、央行降息。
&#8251;第四次大跌:1997年5月至1999年5月
第四次大跌:1997年5月至1999年5月,上证指数从1510点跌至1047点,历时24个月,最大跌幅达30%。
1997年5月12日,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从3&上调至5&,当天形成大牛市顶峰,此后股指下跌500点,跌幅达到30%。
1997年5月22日,严禁三类企业(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与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入市,股市开始进入长达两年的调整。
1999年5月19日,受美国股市网络股盛行影响,机构以《人民日报》社论为背景,展开了大幅单边逼空行情,上证指数从18日的1059.87点涨至6月30日1756.18点,涨幅65.70%,科技股初步实现井喷行情。
关键词:调高印花税、市场禁入、人民日报社论。
&#8251;第五次大跌:1999年6月至2000年1月
第五次大跌:1999年6月至2000年1月,上证指数从1756点跌至1361点,历时6个月,最大跌幅达22%。
1999年5月24日证券公司增资扩股正式启动,湘财证券增资到10亿。
1999年9月9日,证监会发文允许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上市公司进入二级市场进行流通股票投资;12月29日上证股指探底1341点,次年反弹行情再度启动,2000年2月深市诞生亿安科技等百元股神话。
关键词:扩容、产业资本入市。
&#8251;第六次大跌: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
第六次大跌: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上证指数从2245点跌至998点,历时48个月,最大跌幅达55%。
2001年6月14日,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26日国有股减持公司浮出水面,上证指数从14日最高2245.43点下跌至2002年1月22日的1348.79点,跌幅39.93%。
2001年12月4日,退市制度正式推出。
2003年4月,“非典”流行。
2004年1月,南方证券因违规经营,成为2004年首个被接管的券商,其后有6家问题券商先后被托管,证券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
2004年2月2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九条)出台。
2005年4月29日,经过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6月6日,沪指见底998.23点。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人民币升值拉开序幕。
关键词:国有股减持、退市制度、非典、股权分置改革、人民币升值。
&#8251;第七次大跌:2007年10月16日至2008年9月18日
第七次大跌:2007年10月16日至2008年9月18日,上证指数从6124.04点跌至今1802.33点,历时11个月,最大跌幅70.57%。
2007年10月9日,国庆节长假过后第二天,中国神华上市,其董事长声称69.30元的收盘价市场定位偏低,导致“601板块”全线飙升,中国神华连续三天涨停,市场演绎“中国神话”,“蓝筹泡沫”大肆膨胀,上证指数10月16日见顶6124.04点。
2007年10月26日中国石油网上发行,冻结资金3.3万亿元,募集资金达668亿元,创历史单只新股发行募集资金的最高纪录,红筹股集中回归拉开序幕;
2007年11月5日,中国石油登陆上交所,当天上证指数跌2.48%,市场面临估值危机。
2007年11月28日,美国楼市指标全面恶化,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声称10月成屋销售连续第八个月下滑,年率为497万户,房屋库存增加1.9%&至445万户;次贷危机开始波及全球。
2007年12月3日至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首次将我国持续十年的货币政策基调从“稳健”调整为“从紧”,并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和防止明显通货膨胀,股市拉开调整序幕。
2008年1月,新春来临之际,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雪灾。
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发布巨额增发再融资计划,当天上证指数大跌5.14%,次日暴跌7.22%,跌破5000点整数关。
2008年2月21日,浦发银行发布公告证实巨额增发再融资传闻,上证指数连续下跌五天逼近4000点整数关。
2008年3月5日,中国平安再融资1200亿元现场表决通过,上证指数持续走低。
2008年4月2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规范“大小非”限售解禁股减持,市场恐慌加剧,上证指数跌破3000点整数关。
2008年4月24日,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从3&调整为1&,沪深股市当天爆发“4·24井喷行情”,两地股指分别大涨9%以上,出现千股涨停美景。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遇难69226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直接经济损失惨重。
2008年5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公告决定,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期间,有公募基金砸盘出货导致上证指数5月20日暴跌4.48%,虽然受到了证监会的点名批评,但无形中加剧了市场恐慌情绪和大小非减持步伐。
2008年6月5日,证监会发审委审议通过了中国建筑120亿股IPO申请,上证指数再次跌破3000点,走出历史上罕见的“十连阴”。
2008年8月8日,百年一遇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受中国南车等新股扩容影响,上证指数当天大跌4.47%,次日暴跌5.21%,跌破政策维稳构筑的七月箱体。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的雷曼兄弟公司递交破产保护申请,工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中信、兴业等7家上市银行受牵连,上证指数跌破2000点,最低见1802.33点。
2008年9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宣布股票交易印花税改为单边征收,税率仍然为1&;中央汇金公司宣布将增持工行、中行、建行股票;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支持央企回购上市公司股票。受此三大实质性救市利好刺激,次日沪深两地市场A股、B股、权证、基金全线涨停,开盘后一小时两地股指处于准涨停状态;周一两地再度放量大涨,一轮中级反弹行情呼之欲出……
关键词:蓝筹泡沫、次贷危机、货币政策、扩容、大小非、金融危机、三大利好。
&#8251;第八次大跌:2010年11月11日开始,······
第八次大跌:2010年11月11日开始,上证指数从3186.72点跌至2011年01月24日<span STYLE="mso-spacerun:'yes'; font-family:宋体; color:rgb(153,51,0); font-weight: font-size:10.5000 mso-font-kerning:1..72点,跌幅15.4%,仍然处于下跌通道中,预计今年二季度前仍将下跌并低位震荡······
今年政策依旧存在不确定性,市场担心春节前后继续加息以及地产调控政策;其次,一级市场新股创纪录发行,扩容节奏加速;最后,技术上有补缺口的需要。
通过对十八年来中国股市大起大落进行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多数情况下股市大跌跟二级市场扩容密切相关,譬如1992年的天辰股份上市、1993年的“老八股”扩容、1999年的湘财证券增资扩股、2001年的国有股减持、2007年的中石油等红筹股回归,2008年的中国平安和浦发银行再融资、中国建筑120亿股IPO申请过会、中国南车发行上市、大小非限售解禁股洪潮……等等,无不成为了大跌或促成股指加速探底的主要诱因。这在某种程度上警示我们,当二级市场扩容加速度的时候,距离股指见顶已经近在眼前。而参照读史为鉴的治学准则,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当二级市场扩容行为导致市场泡沫急遽减少、整体估值水平大幅降低的时候,距离大盘见底和大级别的升势行情已经为时不远?
相比之下,调高印花税对抑制股市狂热立竿见影,但不足以成为造成股市阶段性大跌的主要诱因——虽然第一次大跌和第四次大跌无不和调高印花税密切相关,但是真正促成这两次深幅调整的是1992年的“8·10风波”和1997年的“严禁三类企业入市”。2007年5月30日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突然从1&调高至3&,导致股市骤然降温,上证指数实现最大跌幅21.49%,但是,此后高达80%的涨幅似乎从侧面证明了调高印花税作用有限,不足以对股市形成“致命一击”。不过,作为政策调控的一个信号,调高印花税之后往往会有更严厉的抑制股市狂热措施出台(权证发售、严禁三类企业入市、“601板块”加速度扩容),却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从七次大跌后止跌回升的政策面因素看,除第三、第四、第六次大跌后止跌回升分别和央行降息、人民日报社论、股权分置改革、人民币升值相关外,其余三次止跌后大涨则无不和产业资本入市休戚相关:1994年“三大政策”中的“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1999年的允许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上市公司进入二级市场投资股票;2008年的国资委支持央企回购上市公司股票。从三次大跌后“产业资本入市”引爆的行情规模分析,1994年点燃“八月狂潮”,上证指数从333.92点涨至1052.94点,涨幅为215.33%;1999年续写“科技股神话”,上证指数从1341.05点涨至2245.43点,涨幅为67.44%;2008年引爆“增持潮”,演绎史无前例的A股、B股、权证、基金全线涨停美景,上证指数从1802.33点涨至……目前最大涨幅为29.46%。相比前两次“产业资本入市”引爆的行情规模,反弹到位了吗?应该说还没有,远着呢,至少还有一半以上的上升空间。
或许有人会说,历史不可能惊人的相似,这次不同于以往,这次中国股市非但遭遇了2009年天量大小非解禁预期,而且还碰上了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世界金融市场动荡……但是也别忘了,最糟糕的时期或许正在孕育着千载难逢的投资机遇。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相比1994年7月管理层颁布的“三大(救市)政策”而言,2008年9月管理层推出的“三大利好”还只动用了“产业资本入市(央企回购)”和“汇金增持”,最厉害的杀手锏“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上市”、“暂停大小非减持”和“暂停上市公司再融资”等救市措施说不定早已酝酿成熟,就等着在恰当的时机颁布呢。至于市场盛传的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平准基金……等有可能出台的救市利好,相比暂停二级市场扩容行为,又算得了什么呢?用个不恰当的酸词儿,也就锦上添花罢了。
但不管怎么说吧,在中国股市第七次大跌、跌幅超过70%之后,管理层终于开始出手救市了,并且态度之坚决非同往常。而作为投资者,我们当务之急应该做的,似乎就只剩下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了。如此,方才不枉股市大跌七次,也才对得起“吃一堑、长一智”的古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股市大跌时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