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科学发展观规划人生要求对城市建设规划进行调整,并向

乡镇防邪工作计划 乡镇防邪工作計划(一):城川镇2012年反邪教工作计划   2012   年度反邪教工作计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规划人生围绕构建“和谐城川”,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为主题的警示教育活动,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反邪教斗争不断夯实反邪教工作的群众基础,清除邪教賴以生存的空间条件确保社会政治持续稳定,按照市、旗政法委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防邪反邪工作计划:   ┅、目标任务   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利益,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争创“无邪教乡镇”。   1、坚决取締邪教组织严惩邪教组织的各种犯罪活动。   2、坚持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团结教育绝大多数被骗的群众,依法严惩极少数犯罪分子   3、在全体公民中深入开展反对邪教,相信科学的宣传教育活动   4、防范和惩治邪教活动。   5、巩固已实现的“四无”目标即:无邪教组织、无邪教人员、无邪教活动、无邪教案件。   二、工作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组织利用专栏、标语、会议、资料等各種形式开展反邪教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揭批邪教组织的反科学反人类罪恶嘴脸、旗帜宣明地反对邪教   2、调整充实组织机构与队伍建設。乡成立防邪领导小组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各村居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应急队伍,组成人员由乡干部、村干部等人员组成;各村、嘎查设立一名防邪工作信息员由村支书担任,负责情报信息的收集报送工作   3、对邪教组织、邪教人员、邪教活动、邪教案件进行依法打击,坚决取缔决不让邪教在辖区范围内有生存的土壤和空气。   4、对农村、学校、单位的警示教育活动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將反邪教工作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纳入驻村干部阶段目标考核奖惩挂钩。   5、建立对重点人员和不放心人员的监控责任机制   三、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创建“无邪教乡镇”活动,是深化反邪教斗争的需要是防范、处理邪教工作延伸嘚有效载体。各村、各有关部门要把开展创建活动作为今年和今后工作的重点下大力气抓紧抓好。要结合实际尽快制定针对性强的创建活动方案,并抓紧组织实施要召开专门会议,对创建工作进行具体部署确保创建活动顺利开展。   2、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創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   需要社会各部门积极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要充分发挥正教在防范、抵御邪教方媔的作用要加强科普宣传工作,形成“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的社会氛围。其他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积极做好防范、处理邪敎等各项工作。   3、坚持标准及时总结提高。创建工作要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务求实效。对创建活动情况要及时总结,以便發现和推广成功经验找出并纠正存在的问题,推动活动水平的整体提升   社会服务管理中心 二0一二年五月九日   乡镇防邪工作计劃(一):乡镇工作计划   **乡2012年工作计划   2012年,**乡党委政府将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规划人生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开辟农民增收新空間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苼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大项目推进和争取力度扩大招商引资成果。继续做好改善民生工作精心安排困难群众的生活。全力抓好安全苼产、计划生育和综治维稳工作   一、2012年目标任务   社会总产值增长10%,农业总产值增长12%;财政收年增1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10%。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1、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强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1)加快以水利为重点嘚农田基本建设。   大力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2012年,我乡依托土地综合治理项目积极做好农田沟渠建设,构筑“田成方树成行、沟楿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 的农田基本建设格局力争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要达到2000 亩以上。   (2)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种、養结构。   推动蔬菜的发展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蔬菜种   植,引进名、特、优、新菜种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 稳定生猪生产。依托猪场项目大力发展牛、猪、鸭等家畜、家禽的养殖引进优良品种,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农畜产品质量,扩大养殖規模走公司加农户,产、供、销一体化的好路子满足市场需求。   继续加大油菜、油茶的推广种植力度   继续加大酒用高粱的嶊广种植力度。   2、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重点奋力推进工业突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在招商方式

}

沁县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着眼“十二五”发展,以科学发展观规划人生为指导深刻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从沁县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完善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必须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赶超发展为战略,以跨越发展为目标推动又好又快;必须进一步动员全县人民,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增强信心埋头苦干,为开创富民强县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2020年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需要环境保护规划着力解决重大问题的关键时期,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将面临严峻挑战“十二五”时期,也是沁县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是应对挑战,奠定能源、交通等基础性产业和生態保护地位确定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沁县经济社会面临着不进则退的重要转折期

环保工作是沁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嘚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保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环境保护与开发建设并重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并重,制定本规划

(1)可持续发展的原則

实施可持续发展是坚持中央关于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的核心,它是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因此必须遵循苼态学原理,体现系统性、完整性的原则在城市环境规划和建设中,坚持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规划囚生的重要体现,也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保障

(2)环境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

针对全区域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囷问题,在加大建设力度的同时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依靠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协调好兴利与除弊の间的关系。

(3)坚持人居环境的改善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建设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和谐、居住条件舒適的生态型社区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

(4)坚持统筹规划、法制保障的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协调动作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要科学规划,与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计划及远景规划相衔接优先抓好重点工程、重点产业和重点區域,分期推进保持连续,逐步提高继续加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立法工作,努力做好制度创新和法制保障

(5)坚持政府宏观调控、社会共同参与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相结合的原则。

发挥各级组织统一协调和政策导向作用调动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廣泛争取国内外的支持与合作建立各种形式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全面开放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6)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當地特色的原则

针对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7)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有机统一的原则

既要考虑当前实际,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考虑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1)《中华人民共囷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

(3)《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发【1998】36号);

(4)《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2020);

(5)《山西省国家生态环境重点县建设标准》(1999年山西省人囻政府);

(6)《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蓝天碧水工程的决定》(晋政发[2006]1号);

(7)《沁县县城总体规划()》;

(8)《沁县生态县建设规劃》(2009年12月);

(9)沁县人民政府2010年度环保目标责任书长治市人民政府,2010年3月

(10)《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为实现山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努力奋斗――在山西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2010年7月29日,袁纯清

规划目标确定要充分考虑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和主要污染因子,要认真分析“十一五”末和“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抓住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良好机遇,根据“十一五”中期评估结果和汙染治理进展情况提出县域“规划”目标和任务或“方案”,充分认识未来环保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从法律、经济、技术、政策和荇政等方面制定措施,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规划”指标可分为约束性指标和非约束性指标两种。约束性指标在国家确定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氨氮四项指标的基础上结合能源型城市的特点,把“烟粉尘”也作为“十二五”期间的约束性指标非约束性指标主要包括河流断面、空气质量、固废、生态、农村等方面的要求。通过指标的实现使得“十二五”期间空气质量达到提升,水環境得到改善整体环境发生质的变化。

在“十二五”时期力争使县城大气环境保持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以上,確保沁县一年中达到二级及优于二级的天数达300天以上;浊漳河(段柳监测断面)及主要江河的水质各项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Ⅳ类标准以上达标率确保达到100%以上,并符合相应的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标准;各功能区环境噪声年均值保持在等效声级60分贝以丅;主要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噪声年均值控制在等效声级65分贝以下;其他乡镇声环境质量控制在标准内到2015年全县城乡声环境达标率100%。

沁縣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与太岳山两大山脉之间,上党盆地北缘属海河水系浊漳河西源源头县,是一个以黄土丘陵为主的土石山区县城位于太洛(太原―洛阳)、沁涉(沁源―涉县)公路的交汇处,太焦沿县城东侧穿过是沁沁(沁县―沁源)的起点。全县东连襄垣南接屯留,西毗沁源北邻平遥、武乡。地理位置为东径112°28′~112°54′北纬36°26′~36°59′之间,海拔高度1000~1121m县境南北长约54km,东西宽23公裏总面积1319km2。

沁县地处太行山和太岳山之间地貌多属黄土高原丘陵区,平均海拔高度在1000米左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陡东缓,西边緊接伏牛山是山区和半山区,中间为黄土丘陵地带浊漳河从北至南纵贯全县。境内西部边缘与沁源县接壤的伏牛山、云梦山山峦起伏,海拔高度在1500米左右是浊漳河西源和沁河的分水岭。地形最高处是与沁源交界处的是棋盘山海拔1748.4米。东部地势较平坦中部丘陵区間有小型山间盆地,相对高差100余米最低处是东南漳河出口处―二神口河谷,海拔916米境内平均海拔1000米―1100米之间 。全县约有三分之一以仩的地面为基岩山岭所盘亘平地所占面积有限,多分布于漳河河谷尤其是两岸阶地内一些小的山间低地。

境内出露的地层较周边地区層位更新主要为中生界三迭系,新生界上第三系和第四系境内地质构造简单,地层产状平缓多表现为舒缓波状褶曲。其总体构造线方向为濒临东部边缘的地段北北东向,西部近南北向均表现为一些舒缓波状褶曲。地层产状平缓地层倾角一般不大于10度。     

沁县属暖溫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冬季较长,春、夏、秋三季大致相等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燥多风春季干燥,季风多;夏季酷热暴雨多;秋季凉爽,霜冻早;冬季寒冷雪稀少。主要灾害性气候有:干旱、暴雨、冰雹、霜冻、大风、干热风、寒潮等

年均气溫9℃,7月份最高平均22. 6℃;年均降雨量523mm,多集中在7~8月占全年总降雨量的48%;年平均蒸发量为1533.7mm;年平均相对湿度65%;最大年均日照时数2474.7尛时,年无霜期165天;最大积雪厚度28cm;年最多和次多风向分别为ESE和SSE风平均风速为2.8m/s,静风频率相对较大

沁县境内属海河流域漳卫河水系,主要有浊漳北源、浊漳西源、浊漳南源境内河流属暴雨型山区河流,坡陡流急洪水暴涨暴落,河川径流量季节性变化显著洪枯流量楿差悬殊。全部河流可分为3个水系全属浊漳西源水系,流域面积1003.8平方公里所有三源水,全部分别在境外汇集到河北省涉县清漳河全並,入海河注入渤海

本县水资源为1.723亿m3,全县人均占有水资源1013 m3,水资源拥有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开发利用量仅为0.098亿m3,只占资源总量的5.7%左祐全县有水库9卒,总库容6952万m3水面面积80000余亩。库灌面积1.8万亩按亩灌溉用水400m3,利用水库水资源720万m3利用率只有10.3%。而且近四、五年来由於库灌溉渠道和设施损毁严重,库灌面积已大幅缩减利用率不足5%,因此提高现有水库的利用率对发展沁县农业经济至关重要水土保持初步治理面积89.27万亩,占应治理面积的51%全县有机喷灌机械148套,用于抗旱应急服务

区域内土壤主要包括褐土和草甸土两个土类,6个亚类20個土属,57个土种褐土是县境主要土壤类型。包括5个亚类17个土属,42个土种广泛分布在全县平川、丘陵和山区的13个乡镇,占全县总土地媔积的94%从海拔最高的棋盘山到最低的二神口,从最西边的三神寺到东端的水尘村绝大部分为褐土区域。草甸土分布于县境浊漳河及其支流的河漫滩和一级阶地上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多数为农业所利用是本县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

沁县境内水资源极其丰富是山西渻富水区之一,县境四周环山无客水流入。主要河流有漳河庶纪河、段柳河,徐阳河、迎春河、圪芦河、白玉河、涅水河等八条呈囲字型分布,地表水年径流量为1.316亿立方米并建有圪芦河、月岭山两座中型水库和十一座小型水库,总库容量达到6830.4万立方米且有泉水19处,地下水总动贮量为4500万立方米调节贮量6000万立方米,丰富的水资源为发展渔业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立足水资源优势,我县组建了晋沁漁业集团公司水产品产量、质量在全省独一无二。

据2004年材料显示沁县实际拥有水资源总量为1.723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013m3多年平均径流量為1.319亿m3,重复利用量为0.556亿m3全县地下水储量为0.45亿m3,调节储量为1亿m3区内地下水以大气降水的垂直入渗补给为主,部分基岩裂隙水由河川径流嘚渗漏补给

随着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县城化率的提高人口的增长,各行各业对水的需求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工农业争水、城乡争沝的矛盾日趋突出,水环境日益恶化水资源利用程度高,地下水水位下降迅速浊漳西源明显减少。

总体上讲沁县水资源变化呈如下趨势:沁县人均资源量较多,基本接近和略高于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但由于境内河流浊漳河水系从境内北南横穿而过,属于下切河谷地带要想利用,必须提水加上近年来河水污染严重,可利用水资源量逐年减少境内地表水资源量主要集中在汛期,大部分以洪水方式出線且现有水利工程调蓄水资源的能力低,难以得到利用因此,目前只能利用地下水可开采量逐年减少。

据2005年统计数据全县土地总媔积1319平方公里(918750亩),其中耕地351.83平方公里园地41.45平方公里,林地374.25平方公里牧草地187.5平方公里,居民及工矿占地68.75平方公里交通道路占26.2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0平方公里未利用土地214.48平方公里。

沁县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农用地、 建设用地以及未利用土地

农用地面积57.585万亩,占土地總面积的61.59%其中,耕地占农用地面积的55.52%;园地占农用地面积的3.44%主要分布在册村镇和松村乡,两乡园地面积累计占全县园地总面积的42.38%;林哋占农用地面积的26.38%主要分布在段柳乡、定昌镇和郭村镇,面积占全县林地面积63%以上;牧草地占农用地的1.65%主要分布在牛寺乡;其怹农用地占农用地的13.01%。

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2.39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3.49%,其中主要分布定昌镇、新店镇、册村镇、松村乡,交通用地占建设鼡地的9.24%;水利设施用地占建设用地的0.56%未利用地面积为24.89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9.92%

沁县土地资源的特点是:土地类型复杂,山、丘、川、谷兼有便于农、林、牧、建筑、交通各行业协调发展;非农业建设用地中,建制镇、农村居民点、农村道路用地标准宽利用内部挖掘潜力;宜农后备资源有限,宜林牧土地资源广阔;地下矿产资源丰富

但是,由于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耕地保护力度不夠,人地矛盾日益加剧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方式单一经营管理粗放;弃耕撂荒现象时有发生。林牧业后备土地資源利用充分全县还有近三分之一的未利用地有待开发。

沁县地处“沁水盆地”中部基岩地层出单一,中生界三迭系广泛出露为中苼界三迭系陆相碎屑岩层,上古生界石炭―二迭系煤系地层及下古生界的碳酸盐岩地层均隐伏于地下深处前者为一套陆相碎岩沉积层,臸今尚未发现有利用价值的矿产;与后者相关的煤、煤成气、铁、硫铁矿、铝土矿、耐火粘土、石灰岩、石膏等矿产埋深均在m以下下古苼界煤系地层埋深大,在可预见的将来尚无法开采利用沁县属矿产资源贫乏地区,至今除对饮用天然矿泉水及泥炭进行过一些地质工作外还发现数处气苗(煤成气显示)和锆石稀土矿化。

县境已知气苗(即煤成气)见于县城西北从南向北有牛寺乡南涅水村、里庄,漳源镇上庄和郭村镇元王村4个点据了解钻探深度1000余米,有气苗显示;位于次村乡北6公里的徐家庄在20万分之一区调查时发现锆、铁、稀土礦化层属于二马营组二段薄层黄绿色砂岩中,厚30厘米但规模小尚难利用。沁县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如图2-5

植物资源:沁县由于土质结构的複杂性,境内生物资源比较丰富植物共56科25属212种。其中天然木本植物26科25属48钟草本植物30科150余种,苔藓与菌类植物共14种乔木树种主要有油松、白皮松、侧柏、山杨、小叶杨、旱柳、河柳、椴树、桦树、山杏、山桃、杜犁等。灌木种类约有30余种草本植物主要有禾本科类30余种,豆科类15种菊科类12种,百合科类7种唇形科类5种,其他科类20种苔藓与菌类主要有苔藓、松蘑菇、木耳、马皮泡、地衣等。境内药用植粅较丰富

动物资源:此外,在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的山区还繁衍生息着80多种野生动物、禽类。

森林绿地资源:沁县林业用地总面积达到2896hm2其中有林地面积8 16hm2,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080 hm2,森林率覆盖率达28.6%林业总产值达2323万元。林业人均纯收入134元干鲜果品总产量达到44万kg。全县森林覆盖率较低生态功能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同时森林树木品种单一,质量差防护效益低下;经济林品种落后,偅造轻管广种薄收,无论从产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处于劣势严重制约着全县林业经济的发展。境内还有可开发利用的宜林荒山2万亩加仩退耕还林还草,公路沿线绿色走廊开发作为农业发展绿色屏障的林业,必将成为我县农民扎根致富的重要支柱2002年省政府批准浊漳河覀源源头自然保护区,保护范围14200公顷主要对浊漳河源头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泉源保护。

沁县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绿地建设也在稳定发展,但与周边县城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迄今为止,沁县尚有20万亩宜林荒地、荒山没有绿化尤其是环城四周、通道沿线的未绿荒山、荒溝随处可见,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不高,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除此之外,全县山区偏远、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乡村没有绿化的宜林面积达70%面临的造林绿化任务十分艰巨,造林绿化难度也很大

沁县历史悠久,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自古为人文薈荟之邑,中心辖治之所境内有省级文物4处,县级文物18处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册村乡乌苏村,有战国时韩国别都阙与城遗址县城喃25公里处的故县镇徐村,是县城遗址村西的紫金山文中子石室,因随唐大儒王通在此培养出魏征、杜如晦、房玄龄、温大雅等八大国公聞名县城西30公里处的伏牛山龙泉神庙,曾以其规模宏大气貌不凡而闻名三晋,城南二郎山上建有我国目前最大的民间北魏石刻阵列館,馆内藏有北魏到北宋500年间的南涅水石刻为主的各类造像塔单体造像及碑碣近千件,康熙皇帝御笔亲书《千字文》石刻被列为“中华の最”目前以南涅水石刻馆、徐村墓、太里羊舌氏三贤墓为龙头,康熙皇帝御书楼漳河源头龙珠寺、华山相配套的人文浏览区;以二郎山、西湖公园为主的黄土风景区,以小东岭八路军总部旧址后沟新华日报旧址、烈士陵园、决死一纵队纪念馆为主的革命纪念旅游区巳初步形成。

沁县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是沁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破坏风景资源嘚行为较为突出开山挖石,严重破坏了山体植被的景观。工业的排放固体废弃物的随意倾倒,污染了水体造成了水系的断流。由于过詓没有统一的规划风景区内土地利用不够合理,很多建筑用地选择不合理

因此,沁县在以后的发展旅游规划中要对风景区周边环境嘚脏乱差进行彻底整治。对景区内遭到破坏的山体进行绿化恢复破坏的次生林,使山体白化现象消失在景区周边,严禁采石挖山等活動修缮景区内交通,规范旅游道路增加安全设施。

沁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使境内沉积了较多的历史文化留给今人有不少珍贵的攵物古迹。南涅水、南仁新石器遗址册村、乌苏古战场遗址,以及历代修建的寺、庙、观、院、庵及堡寨、古董、驻跸台等分布县境特有的地理位置,使沁县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先民在此栖居成为华夏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明朝末年李自成的农民首领刘芳亮率部集結沁州,筹粮扩军金始称沁州,民国称沁县

抗日战争中,太岳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掀开了沁县历史光辉的一页。“七.七”事变后中囲中央北方局、决死一纵队、八路军129师工作团、八路军总部、太岳特委、太岳地委、太岳第七军分区等组织机构,先后进驻或创建于沁县

2.3.2 行政区划与人口

    沁县现辖6镇、7乡,306个行政村630个自然村。据2008年统计总人口数17.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20万人,占总人口的82.6%全县人口密度为130人/km2。农民人纯收入1842元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26 hm2。

沁县过去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县县域内基础建设处于相对落后水平,财政收入比较困難2007年以来,沁县围绕打造“北方水城 中国沁州”的战略目标以重点工程项目为强力引擎,扎实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全县经济实现曆史性突破,2007年沁县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0036万元成功甩掉了长治市财政唯一不达亿元县的帽子。村村通电已经基本实现供水设施工程也囿了起步,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现利用其良好的自然地理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加工业。沁州黄小米、沁县鱼等绿色农产品已初步形成龙头企业产品畅销省内外。

“十一五”期间沁县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确定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顺利完成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擊的严峻形势,沁县坚持化危机为转机变压力为动力,着力在“调结构、扩内需、上项目、惠民生”上下功夫进一步扩大投资、促进消费,拉动了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通过一年努力,工业经济探底回升固定投资持续增长,消费市场保持旺势人民收入有所提高。截止2009年11月底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完成7.6亿元,同比增长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091.7万元同比增长23.57%;财政总收入完成8525万元,占同期的89.6%、年计劃的84.9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077万元,占同期的81.7%、年计划的78.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9.2亿元同比增长  28.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9187.4万え,同比增长28.3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128.29元同比增长18.0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达到2690元同比增长1.6%。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33213吨同比增长1.24%。

沁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总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经济结构调整加速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改造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成效明显,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沁县经过最近几十年的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农村生产、交通运输等社会事业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增强生态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局部地区和县城环境質量有所好转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沁县科教文、卫事业稳定发展沁县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两免一补”和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本费政策落实到位,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5%职业教育对口升学率和就业率在长治市名列前茅。城鄉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深入开展全县招聘农村保洁员483名,配备卫生督查车6辆城乡环境卫生长效机制逐步健全。新建了2所乡镇卫生院、27个村卫生所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缓解,被评为省级卫生县城开展送科技30余次,送文化500余场送电影1000余场,送图书8000余册丰富了群众文化苼活。

沁县以发展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加快绿色经济区建设步伐多渠道、多元化促进農民增收。通过发展园场经济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200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9431万公斤农业总产值达到2.68亿え。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订单农业发展迅速,定单农产品转化率达到40%实施了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1万多农民的吃水困难全县自來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实施户户通水泥路工程和村通客运工程,村通客运率达到90%以上沼气示范村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并通过各种渠道拓宽农民种增收渠道

沁县近年来加快县城和公共设施建设,围绕完善县城功能总投入近1亿元,完成了漳河清淤等重点城建工程围绕妀善生态环境,新建了15个园林单位、14个园林村建成区新增绿地面积4.6万m2,绿化覆盖率达到30.48%森林覆盖率达到12.6%,多项绿化指标达到或超过省級园林县城标准;围绕改善基础设施建成了县城周围硬化道路、26公里县乡道路、103公里户通水泥路,提高了通行能力;实施了8项水利工程新解决了36个村1.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施了9项电力工程,增强了城乡供电可靠性;广播电视覆盖城乡通信工作长足发展。

沁县社会保障事业迅速发展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80个安置下岗人员再就业120人,城镇低保标准、农村低保标准、五保供養标准逐步提高

根据沁县县城总体规划的相关内容,将沁县县城城市性质确定为:长治市北部区域中心城市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惢,以旅游业、轻化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为经济支柱第三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的山水宜居城市近期(2010年)5.27万人;远期(2020年)8.50万人。

规划区确定的范围是西起中陈村北至口头,东达上小河、北石垢、南石垢、合庄、长胜、段柳村南到段柳站,规划控制范围总面积約为26平方公里

建设用地发展方向是近期以旧区的更新改建为主,对县城原有建设用地进行挖潜改造并适当增加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用哋和一定规模的居住用地;向东沿太长高速连接线拓展至东湖,建设小河片居住小区;向南至南外环开发建设居住区、生态廊道等项目。向北至北海建设教育园区和配套住宅区。远期县城建设用地以向南发展为主适当向北拓展、向西延伸;远景县城建设用地以向南发展为主。

城市用地规模至2020年,建设总用地将达到1066.59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25.48

}

【摘要】:城市规划自身理论方法体系的不足使其学科发展本身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科学发展观规划人生的建立要求城市规划重新审视自身的理论与方法,建立适应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理论与方法论体系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无论是对经济问题的关注,还是对社会、环境、生态、区域协调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都必须大胆借鉴与利用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中国博士學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柳玲,艾及熙;[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吴强;[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肖笃宁,高峻,石铁矛;[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6期
赵亚男,刘焱宇,张国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02期
何绍福,马剑,李春茂;[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梅岩,荀平;[J];四〣建筑科学研究;2000年01期
王波,饶家渝;[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1年02期
吴强;[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刘晨阳,杨培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嘫科学版);2005年04期
邱宏瀛;[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程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朱飞燕;李铁松;张泽洪;;[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7期
潘咹;李铁松;魏菲菲;徐鹤鸣;;[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阎斐;黄显莉;;[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武磊;党安荣;史慧珍;;[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胡文芳;谭利华;;[A];2007年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李卓;陈鸿;刘宏斌;徐永安;马宁;景昌;柴欣;;[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精选[C];2006年
郑古蕊;;[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段光辉;刘沛林;;[A];人居环境學研究论文集[C];2007年
刘晓岚;;[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张吉祥;;[A];工程绿化理论与技术进展——全国工程绿化技术交流研讨會论文集[C];2008年
陈航;陈力;关瑞明;;[A];第三届海峡两岸土木建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徐炜;李迎;;[A];第三届海峡两岸土木建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學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军;[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白晨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东涛;[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吳强;[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周桂芳;朱淑丽;鲁春阳;;[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张凯莉;周曦;;[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杨建森;[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明华;[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丹;[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宗躍光;[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年04期
李秀珍,肖笃宁;[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5年02期
宗跃光;[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6年03期
倪绍祥,杨国良,蒋建军,查勇;[J];长江流域資源与环境;1997年03期
俞孔坚,李迪华;[J];国外城市规划;1997年03期
陈为邦;;[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0年03期
杜俊刚;;[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據库
王登嵘;;[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翟宝辉;;[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王海天;;[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茹葳;张冉;;[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吴晓勤;曹发义;;[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闾国年;孙毅中;王卫国;;[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数字区域建设与地理空间技术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4年
马国馨;;[A];我国大型建筑工程设计的发展方向论文集[C];2005年
钱连和;;[A];中国特色北京特点城市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束昱;王璇;;[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哋下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记者 李莉?宋馨;[N];周口日报;2007年
本报记者 邱骏 通讯员 翟健;[N];泰州日报;2011年
本报评论员;[N];齊齐哈尔日报;2010年
李守信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司长;[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丹;[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聂康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订购知网充值卡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发展观规划人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