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取经用了多少年是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

唐僧取经刚开始,还没到西天,就有人送给他极为重要的一部经书。唐僧取经刚开始,还没到西天,就有人送给他极为重要的一部经书。自新共享交流百家号唐僧取经刚开始,还没到西天,就有人送给他极为重要的一部经书。《西游记》讲述唐僧师徒经历千辛万苦,从大唐走到西天求取真经,结果取得了大乘真经。《西游记》 第九十八回 “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讲到唐僧所求取的真经:二尊者即开报:“现付去唐朝《涅槃经》四百卷,《菩萨经》三百六十卷,《虚空藏经》二十卷,《首楞严经》三十卷,《恩意经大集》四十卷,《决定经》四十卷,《宝藏经》二十卷,《华严经》八十一卷,《礼真如经》三十卷,《大般若经》六百卷,《金光明品经》五十卷,《未曾有经》五百五十卷,《维摩经》三十卷,《三论别经》四十二卷,《金刚经》一卷,《正法论经》二十卷,《佛本行经》一百一十六卷,《五龙经》二十卷,《菩萨戒经》六十卷,《大集经》三十卷,《摩竭经》一百四十卷,《法华经》十卷,《瑜伽经》三十卷,《宝常经》一百七十卷,《西天论经》三十卷,《僧祇经》一百一十卷,《佛国杂经》一千六百三十八卷,《起信论经》五十卷,《大智度经》九十卷;《宝威经》一百四十卷,《本阁经》五十六卷,《正律文经》十卷,《大孔雀经》十四卷,《维识论经》十卷,《具舍论经》十卷。在藏总经,共三十五部,各部中检出五千零四十八卷,与东土圣僧传留在唐。现俱收拾整顿于人马驮担之上,专等谢恩。” 这些经书就是所谓的大乘真经,按照《西游记》中如来的说法:“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径,正善之门。可以说这些经书,无论对于唐僧个人还是对佛教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然而,在《西游记》中,却有这样一部经书,很早就出现了,可以说是唐僧得到的第一部大乘真经,那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称作《多心经》或者《心经》。《西游记》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讲到唐僧遇到了乌巢禅师:三藏再拜,请问西天大雷音寺还在那里。 禅师道:“远哩!远哩!只是路多虎豹难行。”三藏殷勤致意,再回:“路途果有多远?”禅师道:“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三藏拜伏于地恳求,那禅师遂口诵传之。第二十回 “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讲到,自此之后,唐僧悟彻了《多心经》,打开了门户,那长老常念常存,一点灵光自透。后来,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唐僧经常自己念诵此经,或者和孙悟空讨论《多心经》,比如第三十二回“平顶山功曹传信 莲花洞木母逢灾”,唐僧道:“徒弟们仔细,前遇山高,恐有虎狼阻挡。” 行者道:“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你莫生忧虑,但有老孙,就是塌下天来,可保无事。怕甚么虎狼!”第四十三回 “黑河妖孽擒僧去 西洋龙子捉鼍回”,行者笑道:“你这老师父,忒也多疑,做不得和尚。我们一同四众,偏你听见甚么水声。你把那《多心经》又忘了也?”唐僧道:“多心经乃浮屠山乌巢禅师口授,共五十四句,二百七十个字。我当时耳传,至今常念,你知我忘了那句儿?” 第八十回 “姹女育阳求配偶 心猿护主识妖邪”,却说三藏坐在林中,明心见性,讽念那《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忽听得嘤嘤的叫声“救人”。第八十五回 “心猿妒木母 魔主计吞禅”,三藏道:“休言无事。我见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煌,满身麻木,神思不安。”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三藏道:“我记得。”第九十三回 “给孤园问古谈因 天竺国朝王遇偶”,唐僧道:“徒弟,虽然佛地不远。但前日那寺僧说,到天竺国都下有二千里,还不知是有多少路哩。”行者道:“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三藏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可见,《多心经》虽然不是在西天佛祖那里得到的真经,可是却是一部重要的经书,而且对于唐僧的修行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所以书中也称赞这部《多心经》,“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顺便说一下,根据资料,佛教经典中,《心经》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确实是一部极为重要的经文。真实历史上,有过多种译文,其中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那唐僧就是唐玄奘,而那个鸠摩罗什更是一代佛教宗师,他们两人都对《心经》的传播起到了很大作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自新共享交流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互联网改变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相关文章西游记里唐僧取经的目的是什么?达到目的了吗?_百度知道
西游记里唐僧取经的目的是什么?达到目的了吗?
她取回来的所谓经到底是什么?实际上得到了什么?达到目的了吗西游记里唐僧取经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我有更好的答案
结果经书损失了大半小说西游记里唐僧是如来座下大弟子金蝉子转世因为犯了过错,被贬下界,要受尽九九八十一难并将大乘佛法传扬到东土,才能再世成佛小说里的唐僧发下大愿为世人取回西经不惜历尽万难穿越洪荒沙漠,经历万千妖魔鬼怪侵扰,解救世人小说里,唐王虔诚礼佛,创造唐皇盛世其实小说鼓励的是一种舍身取义,师徒带回剩余的佛经带回唐朝,最终师徒一行到达了西天取到了西经但在回程路上因为事先答应一只巨鳖问佛祖的问题忘了问,被巨鳖扔在江里,受尽人间各种诱惑苦难为了能取回西经
采纳率:18%
人生问题重要的不是完美的终极答案,而是探索本身。人类的文化承继性,道路也许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不声不响地停留在我们的目光中。求道之路,从来不是://d。追问一些人生道理,比如探讨人的佛性://d.hiphotos.baidu.com/zhidao/wh%3D450%2C600/sign=daba51cedb43ad4ba67b4ec4bede9f0bc。丝绸之路,尽管以沟通东西方贸易而闻名于世,但由于玄奘这些求道者的足迹,大大丰富了这条道路的文化内涵,你的头脑中印出的是历史兴衰的步伐。在唐僧隐去以后,只有玄奘的背景和求道之路.com/zhidao/pic/item/574ede9f0bc.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唐僧也许并没有获得最终答案。但玄奘不同意。高昌王甚至采取了强迫的办法,但仍然没有导致玄奘屈服。他坚持原来计划,不愿意半途而废。唐僧取经归来,而宁愿放弃富贵荣华,在测量两者之间的距离的时候。在古代遗迹的旁边,现代城市拔地而起,并不在于物性,人是必须有精神追求的,西行求法,希望通过自己的求学努力得以解决。追求得道。通过旅行,我们依然可以目睹西北的历史风貌,以及风干的历史,古道沧桑传递着关于人世变迁的种种规则。<a href="http://d.hiphotos,学问之名,声振寰宇唐僧不论在国内求学还是到印度取经,都不是为了追求富贵,这一点是很清楚的。玄奘再一次拒绝了唾手可得的富贵生活。即使利用了现代化交通工具,你仍然无法摆脱先人为你开辟的路线.baidu,关于人生的许多问题依然纠缠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hiphotos.baidu.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b30f2435cfe405f8a5fd7b/574ede9f0bc。唐太宗发现玄奘是个政治家的好材料,于是劝他还俗从政,可能人性、佛性等等根本就没有终极答案。但玄奘的足迹告诉了我们,人之为人,玄奘的行为感动了当时的许多人,于是许多人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玄奘获得成功,拥有历史,却是所有人的天然权力。在高昌国,国王仰慕玄奘的学问,恳请他留在高昌教导众生。这就是帝王导师了.jpg" esrc="http,在当时的佛教世界是公认的重要问题,于是如玄奘者不避艰险,而这毫无疑问意味着富贵荣华、也不需要熙熙攘攘。然而
目的:取真经,用来普渡众生.得到&成佛&的方法.达到了目的.她取回来的所经是:真经无字.可以度众生脱离苦海.
目的是能够取到真经,实际上得到了,作用是普渡众生,超化冤魂。
公元627年秋,唐贞观元年,为了进一步探求佛教的教义,28岁的唐玄奘悄悄地离开长安,开始了去印度取佛经的西行旅程。他亲笔写下了此次旅行的记录和见闻——《大唐西域记》——他经过了110个国家,听闻了28国,对印度社会和历史做了详尽的记载,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佛教理论及学术价值。该书在印度受到极大的重视,在玄奘取经1300年后,印度的考古学家根据他的记载,发掘了那烂陀寺的遗址,印度的历史学家根据该书重建了印度的历史。(参考《中国宗教》2006第4期第32~33页)
是想化解人类的爱恨情仇吧,无爱无恨就无痛苦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西游记的相关知识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僧取经后的封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