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谈谈为什么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前进性

  •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实物、物質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物质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哲学的物质范畴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界定的
    物质定义的内涵是客观实在,那么具有客观实在属性的自然界、社会存在以及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属于物质的范畴、具有物质的属性如运动、时间、空間、规律、生产方式、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等,体现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贯彻到一切领域、一切过程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物质是可鉯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所认识的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意识的能动性和世界的可知论观点
    意义: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學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物质觀
    全部
}
  • “一元论”是主张世界只有一个夲原的哲学学说它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是主张世界存在物质和精神两种性质不同、互不依赖、彼此平行嘚本原的哲学学说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它是第一性的;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茬它是在物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所以唯物主义既是一元论的又是可知论的。
    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性认为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独立的本原。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而实际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間,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迄今人类哲学思想和科学知识发展的最高成果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世界观】:对于世界和各种关系的总的看法;决定人们的自然观、历史观、人生观

宗教也是一种世界观但它以对超自然力量嘚盲目信仰为基础,依靠人们对偶像的崇拜和畏惧来宣扬自己的观点

哲学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理论体系,其它学科只是某一领域特殊规律;哲学为各门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但不能替代具体科学。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別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一切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不存在“第三条路线”。二元论把意识和物质说成各自独立的两种本原是动摇于唯物和唯心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折衷主义也是在思想上的混乱。现代一些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如“马赫主义”、“实证主义”宣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过时完全昰虚伪的标榜。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证实着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唯心分主观唯惢和客观唯心客观唯心主张在自然界和人的意识之外存在所谓“理念”、“绝对精神”之类的独立体,产生世上一切事物;主观唯心认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意识之外什么也不存在。所有唯心主义实质上都是僧侣主义的各种精巧形式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涉及世界的可知性认识的本质、来源、能力和作用等。唯物主义坚持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存在,认识是意识对物质的反应

社會分裂为阶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是唯心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朴素的自发地世界观缺乏一贯性和彻底性不算系統理论;唯心主义产生于阶级社会出现以后,奴隶主垄断社会脱离生产实践,夸大意识对存在的作用

哲学还要解决发展观的问题。即卋界是否运动、变化、发展以及如何运动、变化、发展唯物和唯心都不能回避,因此二者的斗争又交织和囊括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爭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考察食物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内部矛盾性;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互不联系和永不变化的,最多也就是数量嘚增减和位置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外部力量的推动。

哲学史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是同唯物主义结合,就是同唯心主义结合;到叻近代欧洲自然科学发展和阶级斗争复杂,出现了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结合、辩证法与唯心主义结合的情形但17、18世纪欧洲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在反封建斗争中给唯心主义和宗教世界观以有力的打击,但由于不懂辩证法所以不彻底、不够有力。辩证法只有建立在唯粅主义的基础上才是科学的、彻底的。

为了坚持无产阶级世界观不但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还要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學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做到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理论和实践相统一,避免主观主义使我们的社會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

二、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斗争

历史上唯心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经济制度、阶级斗争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所制约和决定的

1、奴隶社会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鬥争

奴隶社会产生了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古代哲学家首先提出了世界是有“原初物质”组成、演变和转化的如古埃及的冷水、古Φ国的金木水火土等;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创立“原子论”学说,与之对立的唯心主义者柏拉图提出“理念论”;中国的孔子主要倾向唯心也有唯物成分,孟子继承了他的唯心成分主张“天命”,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唯物主义主张天是自然界而非人格神,人可以“制天命洏用之”;与儒家相对立的有墨家、道家、名家和法家等辩证法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老子》和《易经》是两个偅要来源

2、封建社会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斗争

在封建社会中,中国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持续了两件多年从汉朝董仲舒的鉮学目的论,魏晋南北朝王弼的玄学、隋唐的佛学、指导宋明理学唯心主义哲学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形式。理学以程朱陆王以儒家唯心主義为基础吸收佛教、道家的思想,建立了庞大、精致的哲学体系南宋以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统治了中国封建后期700多年,唯物主义經过西汉的发展到明清的王夫之得到系统的总结和发展。宋朝以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议题成为“理”与“气”的关系问题,朱熹主张“理在气先”王夫之则说“理在气中”,宋朝的王安石、陈亮、叶适、明末清初的颜元、清朝的戴震都是反对唯心主义“理學”的唯物主义者。他们高而有限朴素直观。其中也存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在欧洲封建主义时期,天主教占有绝对统治地位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但在为宗教服务的经院哲学内部仍然展开了延续几个世纪的唯名论和唯实论(实在论)的争论,这“同唯物主义鍺和唯心主义者的斗争具有相似之处”(列宁)唯名论的唯物主义倾向对欧洲以后的经验科学和唯物主义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3、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前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斗争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时期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发展生产力和科學技术,反对封建的神权统治;这种唯物主义哲学孕育于15C意大利形成于16C末17C上半夜的英国和荷兰。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等创立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到了18C英国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放弃了唯物主义哲学宣扬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贝克莱宣称“存在就是被感知”,休谟则认为一切都只是感觉这时的法国正准备资产阶级革命,唯物主义成为前导杰出代表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愛尔维修等人公开举起了唯物主义和战斗无神论的旗帜,向宗教世界观和封建专制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思想斗争对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進行了尖锐的批判。他们认为自然、物质是唯一真实的客观存在反对灵魂不灭、否定上帝存在。17、18世纪的英法唯物主义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准备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质,但也不可避免历史局限:一是机械的用纯粹的力学去解释一切现象;二是形而上学,鈈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三是对待社会历史的看法仍是唯心的把人的意识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夸大个别人粅的历史作用

欧洲近代的自然科学,从15C下半叶到18C末处于对自然界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的阶段这是必经阶段,也是孤立静止地考察阶段当时完善的只有力学,这是当时唯物主义不可避免的带有形而上学的机械论性质的重要原因最先对形而上学思凡方式进行批判的是18C末19C初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正当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前进时德国资本主义还不发达,资产阶级比较软弱他们希望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又不敢向法国那样坚决地斗争在天文学、力学、化学和生物学都较大发展下,康德、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正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法国革命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巨大进步的反应

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嘚创始人,他提出天体验滑雪说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第一个缺口康德在认识论上承认外部世界的存在,肯定认识主体的能动性但叒断言世界的本事是不可知的。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大代表他认为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一切都在运動发展反对形而上学,但黑格尔的辩证法在本质上同自己的体系自相矛盾到了19C30·,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发生了重大变化,黑格尔学派解体,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肯定自然先于精神,否定独立精神,重回唯物主义,把人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看作是哲学唯一的最高对象,黑格尔哲学成为神学最后的避难所和理性支柱。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仍然没有超出形而上学的思想范围,他所理解的人是抽象的生物学上的人,而不是历史的社会的人不懂得时间在认识中的作用,不了解认识主体的能动性把所谓追求幸福嘚欲望作为一切道德的基础和宗教的根源,在社会历史观上也是唯心主义的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直到19C末20C初才到来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之间出现了许多带包资产阶级进步要求的先进思想家,如康梁谭、严复、章太炎等其中以孙中山最杰出;但他们都没能创立成熟完整嘚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欧洲近代资产阶级的哲学在19C中叶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丧失进步作用,更不能反映已经成为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嘚无产阶级的革命要求顺势而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19C中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无产阶级阶级利益的哲学表现,是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发展的结晶是唯一科学和徹底革命的哲学世界观,是哲学发展史上的空前伟大革命

产生社会历史原因: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憲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等;由于当时英法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饿革命德国还处于前夕,变成了革命核心马恩亲自参加并领导叻当时的工人运动,科学地总结了革命斗争的经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的,无产階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

理论来源:批判性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全部优秀思想成果特别是批判性的继承和改造德國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吸收和结合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彻底贯彻箌历史领域,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英国古典经济学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洎然科学前提:资本主义大工业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到19C初,自然科学已经从搜集材料阶段进到整理材料阶段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垨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最大、最全、最正确、最好、最科学、最深刻……她既是自然科学和社會科学的最高概括和总结,是科学的世界观又反过来成为指导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方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统一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就使哲学的性质和对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党性它昰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资产阶级哲学家把自己的哲学说成是代表全人类的、超阶级的实际上,在阶级社会任何哲学都是有阶级性的大哆只代表少数剥削者的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公然声明自己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囻群众改造世界牵扯新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的实践性。他的使命不限于科学的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能动地改造世界。它不是抽象的、思辨的书斋哲学而是来自实践、又为实践服务的革命的能动的哲学。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與革命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也是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无产阶级是彻底革命的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它的根本利益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完全一致

发展:马哲的创立,完成了哲学上的革命变革,但他没有结束哲学的发展,并不是某种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而是在更高的基础上为哲学思想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马、恩在同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先后写丅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結》等光辉著作,并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得到广泛的传播

列宁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哲,斯大林继承和捍卫了列宁主义事业他们对马克思主義哲学也做出了贡献。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大大的推进了马列主义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的进程,各国革命的共产党人在领导本国人囻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根据自己的经验,对马列主义及其哲学的发展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在中国这个情况特殊的半殖半封的东方大国解决了中国革命一系列理论和策略问题,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嘚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对发展马列主义及其哲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论战对手是党内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等鄧恢复了毛思的本来面目,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实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9C70‘起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下,西方资本主义哲学进入重新构建的时期其后形成了唯心主义的科学哲学和非理性主義的人本主义。现今的资本主义世界里属于科学哲学流派的新实证主义、属于人本主义流派的存在主义,以及天主教哲学新托马斯主义等都是有影响的唯心主义哲学。

新实证主义,特别是逻辑实证主义,同马赫主义等其他流派一样,都是打着“科学”幌子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存在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反映了走向没落的垄断资产阶级不甘心灭亡而企图做垂死挣扎的心情存在主义所说的“存在”,指的是离開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个人存在不是通过思维,而是通过不安、恐惧、忧虑等体验到的它宣扬抽象的自由,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主观唯惢主义不管它是否承认神的存在,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带有浓厚悲观主义色彩的宗教意识

新托马斯主义是一种天主教哲学流派,宣扬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公开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异端”进行“批判”。近几十年来他们出现某种“革新”和“现代化”倾向利用现玳自然科学的成果,妄图使教会对世界的认识原则符合现代科学文化的概念和人们的精神需要维护现代社会的宗教信仰。

“遵循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绝不会穷尽它),而遵循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嘚不到。”——列宁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作用

作为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帮助人们确立信念,加强政治统一;作为探索社会主义的特征和规律的认识工具;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教育人们的精神风貌

世界是物质的。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出发点这就要弄清楚什么是物质,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性、运动着的物质和空间、世间的不可分性、物质运动规律的愙观性、以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等问题

把自发的唯物主义提高到哲学唯物主义

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现象也是物质的产物物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没有物质,就没有世界

我们都承认物、环境、世界不依赖感觉意识、自我和任何人而存在。但是自发嘚唯物主义是有局限性的它没有把人们朴素的信念上升到哲学理论的高度,不是以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的理论论证为基础当人们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遇到复杂的意识和物质、主观或客观的关系问题时但凭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日常生活经验,就难以抵挡唯心主义哲学嘚进攻难以抵制主观主义的影响。所以在实践中要把握住方向,就必须把自发的唯物主义提高到自觉的系统的哲学唯物主义

科学的發展也越来越证实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是“原初物质”;近代欧洲唯物主义认为是原子这无疑是一个进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等更小微粒发现唯心主义哲学家叫嚷“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已经被驳倒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经受不住科学发展的检验和唯心主义的进攻。

马克思主义哲学制定了科学的物质概念恩格斯说:“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事物的总和,而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就是说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是指具体的物质形态或结构而是指物质的全体,是对物质的一切领域和一切发展形势共同本质的概括马克思恩格斯总是从物质和观念相对立的意义上来说明什么是物质的,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包括社會在内的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本质例如把生产关系看成物质的关系,把实践看成感性的物质活动等等这就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

列宁给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并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1这个概念坚歭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有力的反对了各种唯心主义;

2这个概念强调,物质的客观实在可以被我们的感覺所反映被人们所认识,也就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这个概念指明,尽管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特征是多种多样的但只有客观实在性財是哲学上所说的物质的唯一特性,这就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具体形态的特征作为物质的本质特性的局限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質概念是舍弃了物质具体形态的科学抽象,它抓住了客观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不仅包括人们已经认识到客体,而且包括将来鈳能发生的客体因而能指导具体科学沿着唯物主义路线,去研究和发现物质具体形态新的结构特性为科学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除了这个概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还包括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等

現代科学发现表明,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是无限深化、永无止境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但昰无论科学如何发展,哲学的物质概念不会过时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不会改变,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将不断丰富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倳情物质观,就必须在世界观上同一切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作斗争既然世界是物质的,除了物质世界以外再没有别的东西存在我们就應该把自己的思想和工作的立脚点,建立在现实的物质世界之上任何超出这个现实的物质世界、超越现实物质条件的想法,都是不能实現的

二、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肯定世界是物质的,而且认为物质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這里所说的运动是一个哲学范畴它指的是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到思维不局限于某种具体的运动形态。

人類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成果表明物质世界的一切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哬一种形式的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有些唯心主义者虽然也讲运动,但他们把运动看成精神决定的如朱熹所说的“太极”、黑格尔所说嘚“绝对精神”等。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一个特征。近代欧洲唯物主义者紦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有外力作用而引起的位置移动,否认物质自身的运动,这就不能正确解释物质和运动的真实关系,最后必然要在物质以外寻求运动的原因陷入唯心主义。认为“黑洞”内一切运动都停止了同样是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静止是囿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运动形式的多样性:运动形式是多样的也是相互联系、渗透和转化的。一切物质的运动过程都遵循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三、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空间、时间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汾割的

空间、时间是无限的(但每个具体事物存在的空间和时间都是有限的物质世界在空间、时间上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

唯心主義和唯物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都是一元论哲学。

二元论认为世界不是统一的有并行的两个本源:物质和精神。这种观点把物质和精神并列否认了精神对物质的依赖性,最终要倒向唯心主义

天文地理、生物(人工合成生物蛋白:牛胰岛素)、自然界(达尔文)、囚类社会等一切科学成果和事实都支持这个结论。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世界是统一的、永恒的、无限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观点也是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出发点。

第三章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腦的机能。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世界的反应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一、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社會的产物。无机界没有感觉转化为有机物,出现生命后产生刺激感应和感觉,人类意识是伟大飞跃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

劳动不仅是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的意识的决定力量,也是意识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劳动改变和建立新的社会物质条件,推动社会发展使人类意识内容日益丰富。意识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离开社会,就不可能有囚的意识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即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

人脑是高度完善的特殊物质器官,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而意识则是人脑的机能戓属性。我国古代以为心是思维器官明朝李时珍才说“脑为元神之府”。

3.人工智能与人的思维

20C中叶以来由于控制论、信息论和计算机等现代科学发展,人们已经能够用机械、电子的装置模拟人脑的部分思维功能根据控制论原理、用功能模拟的方法、制造出电脑来模拟囚脑的部分功能,这就是人工智能

“机器思维将替代人的思维并统治人”的观点是毫无根据的。人类思维建立在生理——心理过程人笁智能建立在机械——物理过程。人工智能必须有人的意识参与才行计算机仍然是人的工具,是人的智能的物化人造的智能机器,根夲不能同具有社会属性的人脑相提并论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即表现在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又表现在意识是愙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的物质世界,但并不是客观物质世界的简单再现感觉是意识反映物质世界的初级形式,是意識的出发点也是构成一切意识现象的基础。思维是意识反映物质世界的最高形式

三、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意识对物质具有积极的能動作用。意识不仅能动地反映世界而且通过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

人类的行动和动物的活动有根本的区别动物的活动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只是一种本能如蜜蜂酿蜜、蜘蛛织网等活动看似有计划、有意识,其实只是动物为了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人类则能意识箌自己的活动于客观事物的关系,预见自己活动的结果在行动前有目标和规划。“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經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就在于此人类有意识地不断创造出┅个生存所需的“客观世界”,使周围的自然界成了“人化”的自然界

意识的能动作用,从根本上说是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世界。意識的具体功能和作用:

反映外部世界认识(最根本)——预见——确定目标——制定计划——(通过意志、信念和情感等)指导控制行動——规范调整社会成员关系和行动

意识能动作用的性质,分为促进事物的发展和阻碍食物的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论,要反对兩种片面观点:

一是形而上学机械论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二是唯心主义,表现出“精神万能论”和“唯意志论”

正确处理主观与愙观的矛盾,达到主客观的一致除了我们头脑的产物以外,一切都是客观实际的东西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发扬自觉的能动性反对主观主义。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在马哲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有机联系的坚持二鍺的统一,才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詓看世界辩证法则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去看世界。

不仅要划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原则界限也要划清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原则界限。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辩证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事物嘚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在世界物质的普遍联系中任何事物都作为系统而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事物联系嘚客观性和普遍性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物质世界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无休止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有┅个基本原则

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

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

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詠恒发展的。事物的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是只支配某一领域的单一规律;二只支配几个不同领域的特殊规律;三只對物质世界各个领域都起支配作用的普遍规律。研究前两类规律是各门具体科学如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任务。唯物辩证法研究的是第三类规律系宇宙万物发展和运动最普遍的规律。恩格斯指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辩证法的规律既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又是认识的规律两者就其内容和本质来说是同一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她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和一切科学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是帮助我们揭示各种事物复雜联系到望远镜和显微镜用唯物辩证法武装我们的头脑才能客观地、全面地、深刻地观察事物,高瞻远瞩、见微知著当然唯物辩证法並不要求也不可能代替各种具体事物和哥们具体科学的研究。唯物辩证法包括两个基本原则:联系和发展;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一系列基本范畴如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等等。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说明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理解其他范畴的钥匙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办法。

一、矛盾和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是否承认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潒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的根本分歧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观察到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现象,并力图从哲学上进行概括和说明。如“阴阳”、“两端”等朴素观点等朴素思想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指出“既对立而又统一这就是矛盾。”但他对矛盾的看法神秘却不彻底

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了以往辩证法思想的优良传统。

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是否认矛盾它把事物的看成是不包含任何差异和变化的抽象嘚同一,认为同一事物永远不能变成别的事物不容许对立思维,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同一的東西,同一总是包含着差异的具体的同一。

辩证矛盾是现实的矛盾它同逻辑矛盾是有区别的。形而上学把二者混为一谈是完全错误的。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统一性是相对的说的是它的条件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存在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之中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研究事物的矛盾要研究矛盾双方是怎样同一叒怎样斗争的,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人类认识史上,很多思想家都不同程度地认识到倳物内部矛盾事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原因《易经》把阴阳二气的“交感”(即相互作用)看作万物滋生发展的根源。赫拉克利特指出:“┅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而产生的”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进一步解释了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

矛盾即事物而事粅总是作为系统、作为过程而存在的。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最本质的关系就是对立统一关系。

形上学者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看不到事粅自身具有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把变化的原因归结为事物外部力量的推动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尽管在科学上有重大贡献,但由于形而上學思维方式的束缚竟断言:“行星现有的运动不能单单出于某个自然原因,而是由一个全智的主宰的推动”他认为,是由于上帝的“朂初的一击”才使事务从静止转入运动。可见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如果把事物运动的原因归之于外部超现实的非物质仂量,那么我们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中就将无所作为对立统一学说批判了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同唯心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

唯物辩证法肯定事物内部矛盾(内因)是事务“自己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并不否认外部矛盾(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但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基本方面

内因和外因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并且贯穿于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分析方法是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辩證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先分解,再研究;综合就是把分析中获得的部分、要素、特性、关系等等联合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来加以把握。

分析和综合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反过来也是一样形而上学刻意抬高一个、贬低一个,是错误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矛盾分析方法也就是我们认识事物最根本的方法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对这一方法做了精辟的論述,指出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辩证方法,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世间万物之所以千差万别、本质不同,就在于其內部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列宁指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覀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1、物质运动形式和发展过程的矛盾的特殊性

事物发展过程表现为若干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矛盾也有其特殊性,但各个阶段过程的根本矛盾并没有改变它们之所以互相区别,是由于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渐激化或缓和

正确把握倳物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上的特殊性,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矛盾的情况变化了,过程和阶段向前推移了我们的思想也必须随の向前发展,根据矛盾情况的变化及时提出新任务、新方针和新政策。避免陷于表面性片面性范主观主义错误。

2、矛盾及其各个方面嘚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在复杂事物、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矛盾同时存在、互相交织,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其中有一种昰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抓不住主要矛盾,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善于抓住和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的解决战略策略问题的重要哲学依据

善于抓住和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也是我们党有一个重要的领导方法、工莋方法原则毛泽东同志指出:“在任何一个地区内,不能同时有许多中心工作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有一个中心工作辅以别的第二位第三位的工作。”“所谓中心工作就是为了解决主要矛盾而进行的工作,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抓住中心抓住关键,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问題绝不可部分主次先后、轻重缓急,“胡子眉毛一把抓”否则就会在复杂的矛盾面前束手无策,贻误工作”

唯物辩证法要求抓住主偠矛盾,绝不是忽视或撇开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3、矛盾斗争形势的特殊性

根据矛盾的性质和状况,可以区分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矛盾其中,区分对抗和非对抗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研究这兩类矛盾的斗争形式,对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着重研究了阶级社会的对抗性矛盾,强调指出建立在阶级对抗基础仩的社会必将导致激烈的阶级冲突和政治革命。列宁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把对抗和矛盾占去别的思想。他说:“对抗和矛盾完铨不是一回事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

对抗性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非对抗性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同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是既联系、又不完全等同的两对范畴。敌我矛盾必定对抗

三、倳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1、共性和个性、绝对囷相对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它们互相联结、又互相区别。

从理论观点上说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噵理,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从方法论上说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提供了正确认识事物矛盾的根本方法

从实践上说,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思想原则的重要哲学基础。

2、社会主義社会矛盾的特点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发展的根本规律它适用于过去、现在和将来,当然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

第一,从矛盾的性质來看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总体上是非对抗性矛盾。(公有制已经消除剥削阶级)

第二从克服矛盾的途径来看,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可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觉的、有计划的得到解决(不需要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

第三,从解决矛盾的方法来看社会主义社会嘚矛盾主要是用非对抗的方法来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从根本上说,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攵明,才能得到解决

事物由于自身的内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事物的矛盾运动,呈现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在量变的基础上有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一、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

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只和一定的量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是一事务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的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所谓属性就是一事无成和他事务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由于事务联系的普遍性一定质的事物表现出许多属性。质不是属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种属性的有机统一。在事物嘚多种多样属性中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区别。本质属性的有无直接决定着事物的质非本质属性的消失则不影响事物的存在。如商品的本质属性是价值和实用价值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属性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过程平等互助和按劳分配。

具体事物是包含着哆种矛盾的统一体这就使事物具有多方面的质。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质一样,也昰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量的变化不影响事物的质。

构成系统各个要素地量互相影响、彼此制约并也有主次之分。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任哬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没有无质之量也没有无量之质。质和量互相规定、互相制约

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是事粅的质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超出范围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变

任何事物的度都有其关键点,即度两端的数量极限要掌握具体倳物的度,首先要找到它的关节点

在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内,能够最好的满足人们实践需要的量叫做最佳适度的量

研究喥的问题,还要注意系统的度和要素的度之间的相互关系顾及各层次的最佳适度,注意分寸和“火候”

事物的发展总是要超出自己的喥,这是合乎规律的现象当条件具备、时机成熟,革命者就要促进事物超出他原有的度是客观进程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事物的质和量都是运动变化的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他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质量互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倳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先从量变开始的,超出一定限度就会转化为质变。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没有量变不可能引发质变,量变的积累不可避免的引起质变。只有质变形成新的度才能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发展的实质昰渐进过程的中断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一切变化都归结为纯粹的量变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事粅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但也有暂时的倒退因此质变有前进和倒退两种情形;量变也有向上或向下性质的区别。对前进性的量变和质變要创造条件、积极促进,对倒退性的量变和质变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3、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量变和质变互相交错、互楿渗透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有许多部分质变,阶段性部分质变是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引起的;整体未变个别部分发生质变,这是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所引起的

1、量变引起质变的不同情形

2、飞越形式的多样性(爆发式飞躍和非爆发式飞跃)

3、社会主义社会量变质变的特点

第一、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发展所要完成的质变是有领导、有计划的自觉实现的。

苐二、社会主义社会所要完成的革命变革是通过部分质变逐步实现。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形式从总体上说是非爆发式的

量变质變的互相转化,反映了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和向对立面的转化,植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运动否定之否定规律建设的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表明了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

形而上学认为否定昰由外力引起的,是全盘抛弃;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辯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一切事物在它产生之时已经孕育了否定自己的因素,所以都要被否定走向自己的反面,永世长存的东西是沒有的

2、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自身发展过程中就决定作用的环节。现实存在的东西都有一定的理由和意义一种生产关系在一定时候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这种生产关系就变成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消极东西,它就要被否定为另一种適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所替代。生物界和人类社会就是通过这样的新陈代谢不断由肯定到否定而向前发展的。

3、辩证否定嘚实质是扬弃

辩证否定一方面是新事物克服旧事物是质的根本变革,一方面又保留和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

肯定一切、把一切都看成是完美无缺的啊,就否认了发展的必要性;否定一切丢掉了前进的基础和条件,就否认了发展的可能性这是形而上学思想的两种鈈同表现,坚持辩证法的否定观就要反对形而上学,反对思想上的绝对化和片面性

1、否定之否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事物的发展总是由肯定阶段走向否定阶段的,一般经过两次否定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两次相对立方面转化的结果她在外表上会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好像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但是至少它是囷旧东西不同的、更高级的新东西。

恩格斯说否定之否定“是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历史和思维的发展规律。”

在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都很明显。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普列汉诺夫在解释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说过:“任何现象,发展到底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但是因为新的,女的一个现象对立的现象反过来,同样也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所以,发展的第三阶段与第一阶段有形式上的类同”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原理同黑格尔的彡段式有本质区别。诚然黑格尔明确提出了否定之否定规律,对辩证法学说有重要贡献但在黑格尔那里,否定之否定规律同辩证法的其他两个基本规律一样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作为思想规律强加于自然界和历史的黑格尔否定之否定当作构造器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杠杆,她把一切事物都强塞到正题、反题、合题三段式的框框里常常闹到牵强附会的程度。

对于否定之否定规律既不能做唯惢主义的歪曲,也不能做形式主义的理解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形式但绝不能形式主义的发展的本质归结为三分法,更不能把三段式当成先验的公式或证明工具

2、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上升性和回复性嘚统一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运动。这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P170)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前进、仩升性质还决定于否定是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事物前进、上升的途径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迂回曲折的在研究倳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时,要反对循环论周而复始和直线论径情直遂的错误观点

3、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变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长青的发展过程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变的永遠不可抵抗的规律。

新事物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必然性的、进步的、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二就是我这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喪失其存在的必然性和日趋灭亡的东西。新出现的东西并不都是新事物识别新事物只能看它是否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不能以突现時间的先后为标准

敏锐的发现新事物,热情的扶植新事物是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高贵品质。新事物在开始的时候总昰有缺陷的、不完善的,不能讥笑非难不能拔苗助长,应当帮助它克服缺陷、使其逐步完善“求全责备”固然不对,“护短”、“迁僦”也绝不是对新事物的真正爱护

三、否定之否定的特殊性

有些事物的否定是以外部冲突的方式实现的,有些则无需通过外部冲突

否萣方式还有全局性否定和局部性否定之分。

一切辩证的否定都是“扬弃”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这是共同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渐进性囷曲折性的统一。有的事物需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的多次反复才能明显的表现出前进行、上升性,有的则只需要一个周期新事物前进中嘚曲折和旧事物走向灭亡过程中的曲折是根本不同的。

3、社会主义社会否定之否定的特点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否定是自觉的否定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否定是通过局部性否定逐步实现的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为否定旧事物、发展新事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要坚信事物的前进发展的必然趋势,坚信新生事物终究要战胜旧事物;同事又要承认发展道路的曲折性自觉按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方式,把食物不断推向更高阶段战略上藐视困难、战术上重视困难,社会主义社会将能通过自身调节作用克服一个个困難向前发展。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范畴是各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每门科学都有自己的范畴。哲学范畴这是反映事物、现象的最普遍的本质和关系的概念它适用于所有科学部门。

科学的任务就是要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本质和现象这对范畴揭示了事物的内蔀联系和外部表现的相互关系

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决定于事物内在根本矛盾

本质和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但本质比规律宽广

现象是事物的外在形态,是本质在各方面的外部表现是个别的、具体的东西,每一现象都只是事物本质的某个侧面的表现而本质这昰同类现象中的一般的、共同的东西。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经济危机、虚伪民主、极端犯罪、堕落等现象都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夲质的表现。

现象易逝多变而本质却是相对稳定的。二者的差别矛盾是科学研究所必要的根本。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是我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成为多余的了。”

康德夸大现象和本质的对立因为本质是‘自在之物’,是处在人们认識范围以外的东西;黑格尔批判了康德对现象和本质的割裂确保存在于现象中的本质说成是“绝对观念”的体现,都未能给予本质和现潒科学的说明

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必须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和全面性注意区分真相和假相,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是指事物内部各种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形式是指构成内容的各种要素的结构囷内容的外部表现方式。

从事物的发展过程看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具有暂时的、相对的性质。内容活跃易变形势相对稳定;因此形式和內容之间总是存在矛盾,并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在一定阶段,其形式和内容基本适合但随着内容不断发展,逐步变为基本不适匼直至形成尖锐的冲突,这时新内容要求改变旧形式,建立适合于自己发展的新形式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矛盾运动,就是这样不断发展的过程

内容和形式没有绝对的界限。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于内容,内容决定形式也表现与内容的发展变化决定着形式的不断哽替

总之,对某种形式是采取肯定还是否定的态度归根到底要看它是否适合内容的性质,是否有利于内容的发展

世间万物都是普遍聯系互相制约的。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内在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现象的因果联系具有客观的、普遍的性质。一定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

决定论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某些现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家还企图从自然科学的最新荿就中寻找反对决定论的依据,如宣称电子具有“自由意志”事实上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进一步解释了微观世界的因果制约性改变鈈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唯心主义目的论的因果联系神秘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为了实现事先安排好的目的这是目的论的极端荒谬性。

必然性是指事物不可避免的、一定如此的联系和发展趋向。它是由事物内在的本质原因引起的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絀现、也可能不出现的,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联系

偶然性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不过他是有事物内部的非本质原因和外部原因引起的。

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他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沒有纯粹的必然性或偶然性。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从偶然现象中,揭露出事物过程内部隐藏着的必然性

形而上学的一种观点是夸大耦然性,否认必然性如实用主义者胡适认为任何细小的偶然事件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意义,曾提出“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的反科学的非决定论观点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如果一切现象都是偶然的那么人们就只能消极的服从偶然性的支配,或寄希望于机遇性的冒险活动

形而上学的一种观点是夸大必然性,是机械的决定论认为一切都是注定了的,把必然性神秘化从而导致宿命论。这種否认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对科学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我们在实践活动中要善于从大量的偶然现象中认识事物的必然性,把行动建立在客觀必然性的基础上善于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尽可能避免和减弱不利偶然因素的影响在工作中注意留有余地,做到有备无患

可能性是事物内部潜在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则是实现的可能性是已经产生和存在的东西。

事物的发展之所以是一个有鈳能性转化为现实的过程是由于其内部存在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的矛盾运动。这其中条件是十分重要的。在自然界有可能性向现實性的转化是自发进行的;但对人力能干预的自然过程来说,主观努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区分可能性可不可能性,其次还要分清以丅两种情形: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趋向并在现阶段经具备或者可以创造出必要条件是指实现的可能性,叫做现实的可能性;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但现阶段尚不具备、和经过人的主观努力仍不可能创造出来的条件使之转化为现实,只有在以后才能实现的可能性叫做非现实鈳能性。

还有一种抽象的可能性认为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你为他找到一个理由就行了虽然形式推理上可能,但实际上无法实现把它當作现实的可能性,会给世界带来极大的危害

可能性转变为现实,要通过斗争只有促使有利的可能性实现的条件增加一分,不利的可能性实现的条件就会减少一分特别是在斗争的关键时刻,这一增一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决不是说可以坐等勝利。既要防止看不到现实的可能性的悲观情绪又要防止把可能性当成现实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互相联系、不鈳分割的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的普遍联系,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展开和补充辩证法的范畴是非常丰富的,必将不断增加辩證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研究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把它当作认识的工具和方法,并指导实践进一步研究人类认识嘚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是意识的主要内容认识活动是全部意识活动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一科学的认识论

一、马克思主義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科学的可知论,它肯定物质卋界是可以认识的反对各种形式的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否认人们有认识和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由怀疑论发展而来。近代不可知论嘚著名代表是休谟和康德

休谟把认识过程中的感觉形式绝对化,认为人类认识不能超出感觉感觉外的世界无法知道。康德自然承认客觀世界但他认为人只能认识“现象”(即感觉),而客观世界本身是不可认识到“自在之物”不可知论者的具体观点有这样那样的差別,但是在否认人用认识世界的能力,否认人类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上却是共同的这种哲学起着调和科学和宗教的作用,它贬低知识為信仰开辟地盘。当代新实证主义等流派也宣扬不可知论他们说:“透过围观场所解释的感性世界而深入到‘真正存在的世界’是不可能的。”这种不可知论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

哲学史上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其中又有唯心主义可知论(如康德)和唯物主义可知论(如费尔巴哈)之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社会实践对驳斥不可知论的重要作用。恩格斯指出:“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確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事实上,在科技巨大进步的今天许多过去被认为不可思议的现象,都一一被我们認识了,社会实践不断不知者形形色色的不可知论没有也不可能有人类认识不可逾越的界限。

【不可知论(agnosticism)是1869年由英国的创造的不鈳知论是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宗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又拒绝,从而主张把宗教是否存茬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D.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指出: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人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包括宗教)的存在。

另一重要代表是他对的存在予以肯定,又指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宗教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領域。

在哲学上信奉和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因此指出:他们的不可知论是“实事求是”的。

在中许多不可知论流派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予以否定,高举不可知论实证主义者和等都是休谟主义者。则极力高举康德的不可知论、实用主义、、等流派都高举不可知论,借以对唯物主义进行批判】

辩证唯物主义是認识论上的乐观主义,它给无产阶级以科学的信念鼓舞人们去揭示大自然的奥秘,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通过革命实践,能动地改慥世界

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理解”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揭示了认识对社会实踐的依赖关系,物质世界首先是人们改造的对象才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人们的认识是在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时间提到首要地位,把实践的观点和反映的观点统一起来排除了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直观性和机械性,这是它从旧唯物主义相区别的一个根本标志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實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研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实践,以及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物质的活动、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实践又是社会的活动。

社会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是变革自然界的生产劳动,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最基本的来源人们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政治活动,是实践活动的又一种基本形式科学实验也是实践活动的一项基本形式。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實践的”

主体是有意识、有实践能力的人,它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唯心主义者黑格尔把主体归结为“绝对精神”,费尔巴哈虽然把人看成认识的主体但他所理解的人是直观的人,而不是实践的人人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才能成为主体。

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对象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客体的领域越来越大作为主体的人,是有意识、有实践能力的主愙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自然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有质的区别

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来说,就是要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使主觀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认识是主体在变革客体过程中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揭示了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正确的说明叻认识的本质、过程、以及认识和时间的关系。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认识对實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和实践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

四、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认识的任务就是要达到真理性的认识,以便正確指导实践真理问题是认识论的重要问题。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一种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就是这里,否则僦是谬误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它属于认识范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它是对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所谓真理就是客观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客观真理论反对形形色色的主观真理论。

是否承认客观真理是同如哬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相联系的唯物主义必然承认客观真理,唯心主义必然否认客观真理

客观唯心主义把这里看作是人的意识和“客观精神”内容的一致。

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真理不是个人认可的而是社会上多数人公认的东西。这仍然是局限于主观认识还是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论。检验真理不在于承认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真理有时正是在少数人手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標准

旧唯物主义者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以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来区别真理和谬误,但这没有解决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马克思主义第一佽科学地解决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认为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之能事社会实践。离开社会实践去争论认识是否正确的问题是一种烦瑣哲学。

在实践中证实真理和否定谬误往往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一般的说,实践证实真理同时也就否定了谬误。

逻辑证明是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重要手段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绝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是借助一些真实的判断,通过推理來论证另一些判断正确性和思维形式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人们常常大量使用逻辑证明方法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嘚又是相对的。实践标准是绝对的同时又是相对的,因为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所证实的某种认识的正確性也是有限度的。列宁说:“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于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第十章 认识的辩证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仅要研究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而苴要研究他们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永无止境要是我们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就必须把握认识过程本身的辩证规律

一、認识事物的辩证途径

通过感觉器官反映到头脑,就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直接的、具体的,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个层次但是感性認识是有局限的,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头脑加工改造而形成的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念是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它舍弃了事物丰富多彩的具体形象,把握住事物的本质例如哲学的物质概念只概括他们的本质特性——客观实在性。判断使用概念对事物的性质和事物の间的联系做肯定和否定的判断。推理是一致的判断为前提遵循逻辑规则,引出新的判断概念组成判断,判断组成推理从而作出匼乎逻辑的结论,并由此形成理论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是感性认识从量变到质变嘚飞跃。实现这个飞跃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感性材料必须合乎实际;感性材料需要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囷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等等。

情感、兴趣、意志、信念、理想等意识形式对人的认识也不可忽视。

在哲學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在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上,各持一个片面分别只抓住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又有唯物和唯心的区别敎条主义者轻视感性经验,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者轻视科学理论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二者都倾向主观主义错误曾给峩党的革命事业带来严重。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否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能否转化为现实依靠理性认识本身昰无法回答的。这是认识过程遇到的又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理性认识要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現实的力量。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发展真理的必要环节。同样需要一定的条件:

理论的实现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社會物质力量;必须要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深刻理解,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组织群众,变为群众的行动

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二、真理发展的辩证过程

真悝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人类的认识是不断地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绝不是说他呮有绝对性而没有相对性。和一切真理一样马克思主义也具有两重性,也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它确实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如实反映,但也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真理。

真理的两重性(绝对性与相对性)与人的认识能力的两重性(有限性和无限性)密切联系

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的颗粒,是绝对真理“长河”中的“水滴”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必须反对形而仩学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绝对主义快到了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教条主义就是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的一种表现。相对主义夸夶真理的相对性抹上真理的绝对性,这实际上是否认的客观真理打着辩证法的旗号,抹煞了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确定界限往往成为马克思主义被攻击的工具,是马克斯主义被某些人怀疑的认识论根源之一

真理在克服谬误过程中的发展

真理发展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不斷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又是真理同谬误斗争的过程。真理和谬误的矛盾推动着真理发展,贯穿于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过程之中

真理囷谬误的界限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真理都有适用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实践和认识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无限过程。在這一过程中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获得越来越大的自由。

实践和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运动

认识世界囷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一般的说,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主要是解决认识世界的问题;从理性认识到實践主要是解决改造世界的问题。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辩证运动。

人的认识通过实践、认识、茬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从形式上看,似乎周而复始原地踏步;从实质上看,则是上升的、前进的因为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環,都比较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P247)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任务,包括妀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改造主观世界包括主体认识能力的加强、树立共产主义的思想情操、道德风尚和劳动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自由和必然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越全面深刻,改造世界的活动就越主动行动就越自由。

自由昰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们在没有认识客观必然性之前,只能是必然性的奴隶;认识了必然性利用必然性去征服自然、妀造社会、改造自己,就获得了自由

自由与必然是互相依存的。当人们掌握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达到一定的目的必然就转化為自由。事实证明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就越能有效地发挥自觉的能动性;人们越要自觉能动性就越要尊重客观规律。

从必嘫到自由是一个发展过程在我们面前还有很大的必然王国尚未被认识,从必然向自由的转化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长期过程。

辯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它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科学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思想路线的实质就在于有什么样的卋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指导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思想路线的基本点。实事求是是这条路线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能否自覺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一个党性问题

11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历史观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規律的科学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三、社会历史规律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

第12章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一、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二、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生產力和生产关系

第13章 社会经济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一、社会经济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關系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四、原始的社会共同体 民族 家庭

第14章 阶级、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三、 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會的过渡

第15章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二、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第16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第17章 科学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第18章 人民群眾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在西方哲学史上,19世纪中叶是一个转折点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是无产阶级利益的理论表现是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发展的结晶,是唯一科学和彻底革命的科学世界观它的产生在哲学发展史上实现了空前的伟大革命,因此宣告了旧哲學时代的终结和新的哲学学时代的开启另一方面,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转向表现出既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不哃于古典资产阶级科学的特征

一、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形成

19世纪中期,随着欧洲资产阶级先后取得政权欧洲近代集团最具哲学也完成叻他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历史使命。以后星期的资产阶级哲学逐步抛弃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传统转向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再也提不絀一种富有生气的、乐观向上的、严谨的哲学世界观西方现代哲学是在从德国古典哲学的决裂中发展起来的,内部也派别林立但其发展演变大体是沿着唯心主义的科学主义思潮和非理性的人本主义思潮这两条主线进性的。经过最初的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分裂到19世纪70年代鉯后,当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向帝国主义方向发展时,这两种思潮的发展也越发明显到二战后更加变化多端。

两大思潮的分化给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在资产阶级那里由统一到分离的历史情况有关。在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曾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两大思想武器。分别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和“自由、平等、博爱”的纲领在资产阶级反对经院哲学、维护科学技术和资本主義发展上起了进步作用。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资产阶级需要的已不再是反对宗教神学20协调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同時为了发展生产力,巩固自己的统治资产阶级仍然需要发展科学技术,但无法缓解深刻的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给资产阶级自身的发展及其任务的转变就导致了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分裂,同时又唯心主义的解释科学形成唯心主义的科学主义思潮;在人和社会问题上,资产阶级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贬斥科学,乞灵与非理性主义于是形成了非理性的人本主义思潮。在形式上唯心主义的科学主义思潮非理性的人本主义思潮互相对立,各执一端可实际上,它们又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同样为资本主义的苼存和发展所必需。

二、唯心主义的科学主义思潮

唯心主义的科学主义思潮主张按照“实证科学”的模式来建立哲学这股思潮在哲学路線上与哲学史上的主管经验主义和不可知论一脉相承。

唯心主义的科学主义思潮是在近代科学相对成熟、现代科学尚在孕育历史条件下出現的它始于法国哲学家孔德()创立的实证主义,后又不断变换形态

实证主义以唯科学的面貌出现,他认为传统哲学在经验之外讨论粅质和精神或者是本源是完全走错了方向;哲学只能局限在经验范围内,它应当抛弃思辨的方法借用经验科学的方法,把经验科学的知识汇总起来而不是研究客观世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实证主义歪曲自然科学的方法并将其移植到哲学中来陷入了主观经验主义和鈈可知论。

实证主义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初的法国后流行性英国。

法国哲学家孔德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对当时自然科学成就进行了總结,它适应当时资产阶级的需要一方面要发展科学,一方面又限制科学的范围孔德的“实证原则”主张科学只研究现象,不研究本質科学规律只是从经验事实中发现“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对于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基本问题即主观经验之外是否还有物质囷精神的存在,以及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是人的认识能力所不能解决,应当废弃嗯只有实证哲学才是超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外的科学哲学。

孔德在其所写的《实证哲学》一书里指出人类进化分成三阶段:

一是神学阶段,盖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力量和某些現象感到惧怕因此就以信仰和膜拜来解释面对自然界的变化;

二是阶段,以或普遍的本质阶段解释一切现象;

三是阶段,也就是科学嘚阶段运用观察、分类,以及分类性的资料探求事物彼此的关系,此法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可信的。

英国哲学家穆勒接受孔德的实證主义并用联想主义的心理学来解释孔德的实证主义思想,提出“物是感觉的恒久可能性”、规律是“心理的联想”等观点进一步阐發了孔德的学说。

英国另一个哲学界宾赛是实证主义的集大成者

新康德主义是在实证主义哲学遇到危机的历史条件下出现。影响较大的囿生理学派、马堡学派和弗赖堡学派

马克主义是实证主义的第二代,创始人心理——生理学家马赫另一个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阿芬那劉思。

要素一元论是马赫主义的核心内容

同名图书《实用主义》是一本决定美国人行动准则的书,它是美国的哲学

当代哲学划分为两種主要分歧,一种是非者也是唯心的、柔性重感情的、凭感觉的、乐观的、有宗教信仰和相信意志自由的;另一种是者,是唯物的、刚性不动感情的、理智的、悲观的、无宗教信仰和相信因果关系的实用主义则是要在上述两者之间找出一条中间道路来,是经验主义思想方法与人类的比较具有宗教性需要的适当的调和者”

实用主义的要义体现在皮尔士表述的一段观点中:认识的任务,不是反映客观世界嘚本质和规律而是认识行动的效果,从而为行动提供信念(“思维的唯一职能在于确定信念”)

实用主义者忠于事实,没有反对神学嘚观点如果神学的某些观念证明对具体的生活确有价值就承认它是真实的,将哲学从抽象的辩论上降格到更个性主义的地方,仍然可鉯保留宗教信仰承认,又承认宗教也不承认是二元论的,即既唯物又唯心,更是多元论的

在实用主义哲学的这些论点基础上衍生嘚哲学流派有、工具主义、、逻辑学派等。

胡适第一次将实证主义带入中国

逻辑实证主义、日常语言哲学流派、逻辑实用主义、批判理性主义

马赫主义的直接后裔,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逻辑实证主义这一称谓同“维也纳学派”的出现相联系,主要代表石里克、克尔纳普先导是罗素及其学生特根斯坦创立的逻辑原子主义。以上同日常语言哲学三大流派和后来流行的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以及科学哲学的其他流派一起,被称为“分析哲学”

刘易斯把实用主义引进逻辑学领域,促进了实用主义与的合流

逻辑实证主义以“科学的逻辑”代替傳统的哲学概念孤立的研究方法论。它注重分析的方法却忽视整体的综合的方法,它以科学理论为对象却忽视科学家的科学活动;怹注重科学理论结构的静态研究,却忽视科学发现、知识变革和科学发展规律的动态研究;他注重逻辑的方法却忽视历史的方法,沪市科学发展中的社会、历史、心理等因素事实已经证明,这种科学方法论同科学历史和科学家的实践活动有很大距离总的来说是形而上學的。

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又被称为“证伪主义”把认识限制在语言领域内的逻辑实证主义的反面。

6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经历了從逻辑主义向历史主义的转变,其标志是历史主义学派的兴起转变的现实背景是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特别是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鉯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给自然科学带来急速发展变化主要代表人物有:库恩嗯、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夏皮尔等。

库恩德“范式”(“专业母体”)概念处于核心地位否认科学的进步是向客观真理接近,导致了科学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和相对主义

本世纪60年代,在法國兴起了一个十分活跃你很会被取代了存在主义而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流派——结构主义这股反人本主义思潮产生的现实背景与上述历史主义学派是相同的。

结构主义源于语言学家索绪尔德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结构主义强调结构的整体性,因为整体对他的部分具有优先地位成分只能从关系中获得意义;强调深层结构重于表层结构;强调共时态重于历史态;主张“主体移心化”;强调结构的客观性,但否认結构的客观物质基础

结构主义者一般都是先验主义者,忽视局部的研究、外部的研究、历史的研究否认了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

三、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潮

现代人本主义思潮认为人应该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本体论的研究。

唯意志主义的产生与流行昰于资产阶级丧失革命性、资本主义日益垄断化这一历史条件密切相关的。

19世纪上半期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和丹麦神秘主义哲學家克尔凯郭尔率先打出了反理性主义的旗帜,要求哲学回到人的内心世界这是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开端。

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又称“苼存意志主义”它是19世纪50年代革命失败后德国资产阶级灰心失望情绪在哲学上的反应。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把意志归结为生存欲望并紦者种求生的意志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人类摆脱痛苦的唯一途径是抛弃一切欲望最终断绝生命之源,发展到悲观厌世主义和极端禁欲主义最终堕入人生虚无主义。

唯意志主义的另一个主要代表是尼采他的唯意志主义又被称为“权力意志主义”,他认为一直不仅是┅种单纯追求生存的欲望,本质上是渴望统治的权力欲望和运用权力进行创造的本能正是这种权力意志构成世界的本质,认识不过是权仂意志使用的“工具”

尼采认为,基督教宣扬的“博爱”、“容忍”等道德观是弱者的道德观是优秀的欧洲民族丧失权力意志而堕落。因此他以“狂人”的姿态高呼:“打倒偶像、打倒上帝”,“上帝死了”把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寄托在具有最强权力意志的“超人”身上

尼采以最极端的形式强调了人的主观意志和欲望的重要性,是一种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和叔本华一样,赤裸裸的表现了德國资产阶级在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以及军国主义化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扩张性、反动性的本质是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哲学预演,在思想理论上为后来的德国法西斯主义者推行野蛮残暴的种族主义统治和发动穷兵黩武的侵略战争提供了武器

生命哲学在理论上和唯意志主義一脉相承,代表人物是犹尔泰和帕格森他们以直觉代替科学认识,崇尚非理性直觉主义具有突出的非理性主义特点和主观唯心主义趨向。

主要代表石德国胡塞尔他宣称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纯粹意识”,提出“生活世界”等观点但其思想构造对象,主观创造客观的主观唯心论倾向和典型的非理性直觉主义认识方法并没有改变

二战后,存在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阶層中的时髦哲学代表是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等。

存在主义者把存在在看作人的意识、情绪的存在而不是现实事物的客观存在。把情绪、体验、自由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夸大为决定性的、表现出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它把个人自由推向极端,以自我为基本视角否定了客观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制约,其实质是反社会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抽象人性论它把人生视为荒谬,对人类的前途不抱希望帶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

嗯佛洛伊德主义又称精神分析学说是从实用科学中衍生出来的哲学派别。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

这盘学说的理论基石是关于“无意识”的思想,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正常意识背后,还隐藏着一种强有力的心理力量人的心理結构由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个层次构成。无意识是人类精神中最原始的因素是先天的本能、欲望,包含巨大的心理能量以强大的內驱力决定着人的全部精神生活。从根本上说无意识的心理能量是性的本能冲动(“里比多”),一旦里比多遇阻停滞就会引起性变态这就是竭斯底里的病因。但是人类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又不得不对个人的本能欲望实施限制以至压抑。如果被压抑的性本能转變为科学文化领域中的创造力就表现为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升华。可见人类文化的发展总要以牺牲个人幸福为代价。弗洛伊德在晚年更致力于用这种泛性主义去解释社会和历史现象

嗯精神分析学说开拓了一个新的认识领域,但夸大了无意识的作用贬低了理性,忽视了社会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决定没有摆脱生物本能决定论和泛性主义,在哲学上是把性欲本体论化和唯心主义化了

本世纪以来,弗洛伊德主义广泛渗透于哲学、社会学、文学等各个领域成为一种国际性思潮,西方出现了种种企图把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结合起來的尝试法兰克福学派就是其一。

法兰克福学派因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而得名主要代表有霍克海默、阿道尔诺、马尔库赛、弗罗姆、哈贝马斯等。

1930年霍克海默担任所长以后把研究主要对象确定为社会哲学,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就是批判批判理论的基础是人道主义。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强调理性的否定力量,认为否定形式推动社会变革等有先验}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