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印度驻中国大使馆很快超过中国的,或者说印度驻中国大使馆有多么好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查看: 396|回复: 10
印度优秀工程师那么多,为什么是中国抓住了全球化机会。。。
   毛克疾 风云学会会员,南亚观察者
  为什么印度优秀的工程师很多,反而是中国抓住了全球化的机会?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应该明确一点:从利用全球化进行经济起飞的这个角度上来说,工程师(或者抽象的说人力资本)是否充足并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条件。在利用全球化这一点上,中国最早并不依靠技术人才发迹。毕竟在大量廉价劳动力几乎无限供应的开放初期,低成本的用工成本优势,再加上一个还过得去的经营环境,就可以大张旗鼓接收从成本过高的疲劳经济体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然而,优秀工程师的重要价值要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爬显才会显示出来,尤其是在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成为主流产业之后。现在我国每年量产千万级别的高中毕业生和本科生,再加上经过世界产业竞争淬炼世界最大技术工人队伍,成就了中国产业持续升级的底气所在。海量技术人员(技工、技师、工程师、科学家)再加上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这就是中国可以把一切貌似高端的产品一样样“白菜化”的秘密配方。
  印度为什么重要呢?其实核心原因就在于印度是除了中国以外,唯一可能凭借自身规模复刻这种“白菜化”特技的国家,其他国家连这种可能性都没有。印度是世界上除了中国之外唯一10亿级别人口的国家,这一点尤为关键。其实如果打开方式正确,印度的10亿级人口再加上次大陆级别的辽阔幅员、优越海陆位置和“人力资本”储备,完成工业化的起飞也并非遥不可及。
  万一印度真搞出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必将成为历史性的大事件。有中国的例子在前,把印度工业化成功的概率先放在一边,单单探究印度工业化可能带来的全球后果就非常有意义:原本几乎自给自足的十亿人口被纳入工业化的轨道之后,世界产业结构如何调整、能源资源如何调配、金融秩序如何适应、治理体系如何更新,这些都会对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权力格局产生重构性的影响。
  但是……更关键的问题是印度如何从制造“白菜”,一步一步推到制造“白菜化”?现在印度连“白菜”做起来都费力,想把全球高端产品“白菜化”根本无从谈起。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印度现在连“白菜”也造不了?
  作为一个前工业化国家,印度的经济结构居然和处于后工业化时代的美国、西欧类似——服务业GDP产值占比70%左右,剩下的农业和工业各占15%。但是,如果研究印度三产所占的劳动力就会发现,占GDP大约15%的农业却雇佣了超过50%的劳动力,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之低可见一斑,这也造成印度农业部门工资极低,大量人口仅仅处于饿不死的状态。
  这也带来一个效应,即大量劳动力开始向其他效率更高、收入更高的部门转移。如下图所示,印度1990年市场化改革以后,工业占比(蓝色)几乎没有变化,有几年甚至出现下降,而服务业(紫色)明显上升,农业(绿色)明显下降。这说明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流入服务业部门,而不像中国一样主要流入制造业部门。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为什么印度人不进入工厂,而是去给人做佣人、帮人跑腿、或是沿街售货?分析印度工业化不成功的硬件原因的文章很多,主要涉及供电、供水、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问题。这些硬件问题显而易见,印度历届政府也意识到了基础设施短板,近几年投资力度很大,也有所好转,因此本文对此不具体讨论。
  这里主要谈一些体制机制层面的问题。什么样的错误最难纠正?人们自认为“正确”的错误最难纠正。因为当事人都先入为主觉得没错了,那还谈何纠正?印度现在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多都属于这种“正确”的问题。这和美国流行的“政治正确”还不太一样,因为“政治正确”其实并不是全民共识,而更像是舆论强势一方压在另一方的舆论霸权,因此很多人私下对“政治正确”是极为鄙夷的。
  但是在印度,对于土地产权、劳工权利和小业主的保护,几乎已经是其政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不可置疑的正确性,因为这和印度立国的法统有关。当年英国人在印度设立了本地议会,而印度人则利用议会和英国大地主、大资本家和大商人周旋,为了反对英国的殖民剥削,这些印度人仿照英国的法规出台了大量保护措施。因此,这些对于土地、劳工和小业主的保护,是当年伟大的反殖民运动的一部分,而后来印度立国,则成了尼赫鲁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神圣政治遗产。
  当然,这种正确性之下也从反殖民运动中继承了强大的组织支撑——农业协会维护地权、各种工会维护工权、小业主协会反对大企业。
  这样一来各种麻烦就来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脱节:上层建筑是从完成了工业化的英国人那里“借鉴”来的,而经济基础却还处于半封建的前工业阶段。
  上过高中的中国人都知道,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会产生反作用,而印度就是两者脱节之后,上层建筑制约经济发展的活生生例子:印度工人常常滥用劳工保护法,坚决反对新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入工厂,以维护他们的稳定生活和高工资;小地主结成联盟,宁愿土地荒芜,也要漫天要价,使得印度工业征地成本堪比北美;小业主形成政治压力集团,宁愿坚守极低的劳动生产率也要用行政许可证的办法来限制规模生产。到头来,即使印度有世界上最充裕的廉价劳动力,印度工业还是没法享受人口红利,到最后连造个“白菜”也费力。
  而对于广大壮劳力来说,既然不能进工厂做工,种田又不得温饱,那就只能大批进入服务业,成为佣人、司机、保安、小贩、服务业、清洁工。这种劳动力的供应过剩,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印度即使是普通公司职员也能雇得起好几个佣人。
  印度这些“正确”的法规政策结果如何?我们看看门槛很低的劳动密集型成衣行业的情况:
  作为劳动密集型且低门槛的行业,成衣业情况非常具有代表性。如上图所示,雇佣规模8个人以下的成衣作坊在印度(绿色)占比达85%的绝对多数,而这种微型作坊在中国(红色)几乎绝迹;印度大中型(51-2000人规模)成衣厂比例加起来不到10%,而这一规模的成衣厂在中国是绝对主力,占比达到80%左右;而中国还有近10%雇佣数量超过2000人的超大规模成衣企业,印度这一比例几乎为零。
  为什么8人是印度企业的分水岭?因为印度劳工法规定,雇佣规模10人以下的作坊可以免受劳工法限制。而一旦雇佣规模超过10人,印度企业就不能按照市场需要解雇员工,而要支付大笔的安置费和遣散费。如果超过100人,这些企业就只有在取得政府许可文件的情况下才能解雇。但是政府会冒着得罪工会的风险去批准吗?基本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避免各种各样的行政扭曲,往往选择保持小作坊的规模。这样一来,同时企业也避免了大规模征地的麻烦,因为小作坊在家里就能开工。
  小作坊遍地开花的后果是什么?几个人的小作坊根本没法取得规模优势,大规模的自动化设备也负担不起,同时小作坊四处分散也很难通过共享来降低基础设施开销。这样一来,印度就成了类似国家中,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效率最低的,其生产效率低的直接后果就是工资低。
  印度制造业从生产效率上说,连一些比它穷得多的国家都不如。比如,孟加拉国人均GDP只有印度一半,但是通过鼓励规模化生产和建立灵活的行政环境,孟加拉国成功开发了人力成本优势,使其成为广受国际成衣和纺织企业青睐的投资目的地,因此孟加拉国服装在国际市场大行其道,而工人收入也因为产业发展而大大提高。
  反观印度,因为效率低下,造出来的衣物竞争力远不如孟加拉国。在这个过程中,印度所谓的大量优质工程师并没有发挥什么关键作用,因为离他们登场还远着呢。这也就是说印度连“白菜”都造不好,更别想着搞“白菜化”的事情了。
  从世界范围看,说印度优质工程师供应充足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这是因为印度庞大的人口基数、印度家庭对“教育改变命运”的笃信、再加上比较发达的教育系统。
  印度公立中小学因为管理混乱导致质量极差,反倒是大量私立学校质量颇高,填补作用明显。大量的高中生经过严格的入学考试进入印度大学,因此即使这些大学本身教学质量一般,也能按比例筛选出极为优秀的学生,其中大多数都成为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笔者一位曾任中兴驻印高管的朋友的观察,印度很多学校鼓励学生兼修理工科和商科,因此很多人拥有双重背景。
  印度产生的大量理工人才如果不能投入工业化的大潮,他们干什么去呢?其中大部分人会选择出国,并通过各种手段留在当地,最后成为硅谷、华尔街成群结队的印度帮,印度工程师的名声很大一部分是这些人赚来的。剩下的一部分留在印度,成为印度技术服务外包业崛起的基石。
  为什么技术服务外包业会崛起?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印度产业结构走入歧途的结果。制造业被各种“正确”的政策压制以后变得极为畸形,因此技术、资本、人才只能流入到管理相对放松,且对基础设施要求不高的服务领域。凭借英语优势和人力成本优势,印度技术外包服务很快打开西方市场,形成了“人才流入-产业壮大”的正向反馈。
  有意思的是,目前由于印度服务外包发展过快,本地技术人才供应跟不上,不仅导致用工成本疯狂上升,工程师的水准也大不如前,出现文盲培训几个月就送去充当程序员的怪事。
三蹦子和软件培训广告在程序员短缺的大背景下相得益彰
  莫迪机遇非常好。经济上,他一上台就适逢国际大宗商品大跌,通胀、财政赤字、贸易赤字问题一次性全部解决,可以放手制定更激进的经济目标。文化上,莫迪的发展主义和国民志愿团背景,使他可以很方便地利用近年来兴起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并转化为政治资源。政治上,印度人民党带有部分列宁党特征,是“意识形态+干部”路线,因此莫迪面对软趴趴的国大党就取得了空前胜利,同时也集中了更多政治资源可以用于推进改革。
  但莫迪是否会把印度带向腾飞?关键不在印度是否能带着它的“优秀工程师”像中国一样大搞“白菜化”,而是印度能否先凭借廉价劳动力造出“白菜”。
  目前,虽然税改取得阶段性进展,但是土地、劳工的改革因为阻力过大,已经在联邦层面完全停滞,现在转由地方政府推行改革。很多改革派把持的邦(比如古吉拉特、拉贾斯坦、安德拉)已经开始打破僵化的旧法律,但是实施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考验。退一步说,如果劳工、土地两项关键改革不能及时落实,印度想造“白菜”连门都摸不到,想通过服务业弯道超车,已经被证明是一条死路。
  此外,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也就是印度发改委——最近印发了关于“沿海经济区”的文件,强调要集中一切政策资源在基础设施条件过关的地方搞大规模劳动密集型园区。这份文件的作者Panagariya精通中国改革历程,值得特别关注。如果这一方案真的付诸实施,那么印度未来几年逐渐成为“白菜制造者”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失落的婆罗门和创业的刹帝利。。。
   高学思 马德拉斯大学印度历史硕士,文理双学历
  ——我认识的五个印度年轻人
  “婆罗门诞生于他(宇宙原初巨人)的口中,
  刹帝利诞生于他的手臂上,
  吠舍诞生在他的大腿旁,
  而首陀罗则从他的双脚下出现。”
  这是印度最早文献《梨俱吠陀》中的一首梵歌,讲述了四大种姓的起源神话。在古印度社会,一个人的地位、职业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其所处的种姓密切相关。婆罗门(祭司)地位最高,刹帝利(王公)其次,吠舍(商人或农牧民)再次,首陀罗(奴仆)地位最低。而在四大种姓之外,还有着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贱民,又称“达利特”或“不可接触者”,从事清理尸体或污秽等最卑贱的工作。
  种姓制度大约形成于三千年前,雅利安人入主次大陆的时期,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巩固,是印度文明最为人所熟知的特点之一。进入现代以来,印度许多仁人志士对这种把人按血统划分为三六九等的社会制度大加批判,认为它落后而残酷,是阻碍印度进步的毒瘤,并积极推动社会改革运动,制定反歧视的法律法规,试图彻底消灭种姓制度。
  然而,时至今日,印度社会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这一制度的桎梏。笔者曾与不同种姓的印度人打过交道,还和其中一些成为了好朋友。我看到,他们身上所带的种姓烙印往往如影随形,对其事业与生活产生潜在的影响。不过,与古印度社会不同,一个人的种姓归属已经不是决定其人生的最重要因素了。
  在这篇文章里,笔者将讲述五个印度年轻人的故事,他们分别来自四大种姓和贱民阶层。通过他们的家庭背景、生活处境、眼界、理想和对中国的看法,笔者希望给大家展示印度社会大千世界的一个微小截面。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年轻人将成为印度社会的中坚力量。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印度未来的种种可能性。
  在故事开始之前,笔者必须声明:首先,实际中存在的种姓制度远比上述的简化划分要复杂得多,笔者虽然尽力去选择了几个比较典型的人物,但绝不敢说他们就代表了那个种姓群体(实际上每个种姓的人口都数以亿计);另外,在现代印度,种姓对于一个年轻人,尤其是一个城市年轻人,影响已经不甚显著,希望大家在阅读时,能把故事的主人公更多的作为一个印度的年轻人,而不只是一个种姓的代表人去看待;最后,因为这五个年轻人都选取于笔者的朋友群体,而笔者在交朋友时肯定在不知不觉间过滤掉了许多不投缘的人,所以样本一定存在着幸存者偏差。特此说明。
  下面让我们进入正题,从高种姓的婆罗门和刹帝利开始讲起。
  一、徘徊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婆罗门小伙
  我要介绍的第一个人名叫Arpan Chatterjee——当我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的时候,心中顿时生出了几分敬畏。因为Chatterjee这个姓氏实在太出名了:在印度独立运动史、近代文学史或科学史上,我已经多次与之相遇,比如印度国歌《致敬祖国母亲》就是由一位Chatterjee创作的。这个姓氏对应的是孟加拉地区的一个婆罗门家族,而我面前的这个90后小伙,则无疑是一位小婆罗门了。
出身文艺家庭的理工男
  果然,在聊天中我渐渐了解到,Arpan来自一个比较典型的婆罗门文化家庭。父母都在加尔各答(西孟加拉邦首府,印度六大都市之一)的古典剧团工作,父亲是编导,母亲则是音乐家,家住在城市郊区的三层小别墅里,算是当地的中产阶级。Arpan曾经和我略带遗憾地说过,如今全球拥抱资本主义,从事文化艺术已经不吃香了,所以他家也不如社区中的其他家庭宽裕。但是,从他这一代开始,Arpan决心要做出改变。
  在印度,望子成龙的模板大概就是“男学工程女学医”,Arpan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中学入读加尔各答的中央公立学校,大学则被南方的一所理工名校Anna University的电子工程专业所录取,该校位于金奈(也是印度六大都市之一),在国内地位类似于我国的华中科技大学。快毕业时,大部分同学选择直接就业或在国内读研,个别家庭条件好的则跑到了美国读硕士。Arpan比较与众不同,他了解到欧洲留学成本较低,所以申请到捷克理工大学学习航天工程。毕业后,他来到“印度深圳”班加罗尔,在一家从事测绘遥感的本地中型企业工作,因为与中国无人机厂商洽谈的机缘,我认识了他。
  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语言能力好。在Arpan中小学的课程中,三种语言——孟加拉语、印地语和英语都曾作为教学语言,所以对于他来说都近乎于是母语。另外,他说话也十分风趣。在得知他是印度罕见的独生子之后,我曾好奇地问他,贵国又没有一胎制,你父母这是何苦呢?他回答道:“也许是生下我后,爸妈太过失望,于是失去了再次尝试的信心吧。”
印度婆罗门祭司祈福仪式
  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
  虽然走上了工程师的道路,但Arpan并没有忘记作为婆罗门的本分——思考一些哲学层面的问题。他的facebook头像上写的是:”Professional Overthinker”(专业过度思考者)。而这种过度思考令他的思想稍稍偏离了自己的家学传承。
  Arpan出身于一个信仰“不二论”(“梵我合一”:世界如梦境一般,“梵”是唯一真实,梵与自我终究是没有分别的)的印度教家庭,在成长过程中他却逐渐走向了无神论。当然,Arpan有他自己的解释,他认为:“不二论”本身就是无神论,信仰的是一个至高无上、唯一实存的真理,而不是什么人格化的神灵。”他甚至觉得,一个真正的印度教徒必然是信仰无神论的。而新中国之所以发展迅速,令印度望尘莫及,就是因为无神论的普及。
  我有一次问他,你说的这么有道理,你父母知道吗?Arpan表示,在家里他还是要表现得正统些,虽然宗教信仰是很私人的东西,家人不会干涉,但如果思想太过叛经离道,家里就不好给他找媳妇了。我又追问:“所以你不介意包办婚姻?”他则反驳我说:“现代人对包办婚姻有偏见。其实调查数据显示,父母之命比自由恋爱在长期来看会带来更高的幸福感,毕竟结婚不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需要两个家族互相认可。”我想,Arpan未来的妻子应该也会是一个孟加拉地区信仰“不二论”的婆罗门吧。
  虽然Arpan一直强调自己并不会因为婆罗门的身份而歧视其他种姓的印度人,但从他的朋友圈来看,非婆罗门并不多见。据Arpan自己说,婆罗门之所以被认为身份高贵,是因为他们广博的知识体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一个成功的婆罗门会用自己的知识造福社会,而且绝不会追求口腹之欲,实际上,大部分婆罗门都是素食主义者。因此,后来当我看到他拿起一块烤鸡腿开始大嚼时,自然是十分吃惊,并对他背叛自己种姓设定的行为表示不满。Arpan略带羞愧地说,我还不够成功,所以没必要在乎那么多条条框框,而且孟加拉婆罗门在传统上并不严格限制吃肉。
  很显然,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在中国人心中破坏了自己的圣洁形象,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发现他并非素食主义者的那个周末,我的厨神级中国室友特地做了一锅香喷喷的麻辣牛肉(牛肉可以在穆斯林市场买到),并配以从进口超市买来的红星二锅头,然后对Arpan说,这是传统的中国料理,吃一块吧,别人不会知道的。开始Arpan还一再推辞,等到几杯二锅头下肚后,他在酒精的麻醉下,好奇的心和贪吃的胃暂时战胜了印度教义,拿了一块最小的牛肉放入嘴里。当牛肉厚实的触感从他的舌尖传送到他的大脑时,Arpan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做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只见他迅速跑到厕所大吐特吐,然后回到客厅中席地盘腿而坐,口中振振有词,似是在念诵经文,祈求宽恕。我想,从生理上接受一种曾被教育无数次不可尝试的食物,要比思想上从有神论走向无神论难得多吧。
  后来我们再也没提起过这件事,Arpan也很快走出了阴影,回到了怡然自得的状态。说实话,他对待生活的那份从容和乐观,令我十分佩服。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在去吃饭的路上,在闹市的街道上看到他。每次他都是面带微笑,在嘈杂的人群和混乱的车流中闲庭信步。也许这就是修习哲学所能获得的超然和自信吧。
失落的婆罗门和创业的刹帝利【续】。。。
  “印度深圳”居不易,憧憬晚年修行去
  虽然Arpan现在还只是一个小职员,但已经有着大部分印度人难以奢求的种姓背景、教育水平以及思维层次。我十分想知道,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婆罗门青年,他对未来有着什么样的憧憬。
  当我问他将来的打算时,他首先给我算了一笔账:现在他每月工资约4500人民币,很快还会加薪,如果平均每月花销2000左右,一年下来就可以攒下三四万。那么三四年后,手里有了十几万后,就可以和家里凑凑钱,在班加罗尔一般地段买一个两居室的新房子(70平米房价约50万),然后就可以结婚生子了。不过对于如今班加罗尔每年以两位数上涨的房价,Arpan也觉得无所适从。因为房贷利率接近10%,雪球滚起来十分吓人,所以他只能自己攒钱,听天由命了。
  “但是等我退休之后”,Arpan说,“我希望回到西孟加拉邦的喜马拉雅山脚下,过一段‘森林期’的生活。”据笔者了解,在印度人心目中,一个理想婆罗门的人生就应该这样度过——少年时努力求学,青壮年时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老年时渐渐脱离世俗生活,在森林中冥想修行或者云游天下,最后彻底弃绝一切欲望,严格苦行直至离世。我想,Arpan这一代婆罗门应该都不会希望在饥饿和孤独的苦行中告别世界了,但也许,他们中不少人的心中还怀揣着一个丛林修行的梦,就像印度神话中的那些智者、圣人们一样。
  二、创业成功的90后刹帝利
  在南方都市金奈,我认识了一个年轻有为的刹帝利小哥Prakash Raju。Prakash出生于1990年,现正在运营一个二十余人的商务咨询企业。据说,在印度独立前,他的家族曾是海德拉巴土邦(英属印度时最大的土邦)中一个不大不小的地主,而他的姓氏Raju,其实就是梵语“Raja”(王公)的变体。他的父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家乡小镇来到金奈,考入公务员队伍,他的许多亲戚也都在金奈政府的各个部门工作。
借中印商务合作的春风进行创业
  青春期时的Prakash曾经是个疾风怒涛的少年,最大的爱好就是骑着自己心爱的摩托,在午夜的海滨大道与一帮小伙伴竞速。后来读大学时,他也没有选择父母想让他学的法律或商务专业,而是决定学习艺术,在国立时尚学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Chennai)修读时装设计,毕业后则在广告公司做设计师。
  后来,日渐成熟的Prakash渴望拥有自己的事业,他敏锐的观察到身边中国企业的身影越来越多,并从中嗅到了商机。在父母的支持下,他开办了一家商务咨询公司,专门以来印开展业务的中国公司为对象开展业务。虽然他之前从未学过法律或商务的专业知识,但从父母那继承到了出色的管理才能。Prakash雇佣了几个法律和商务专业毕业的印度员工,然后找了一些英语还不错的中国留学生做兼职。由于来印华企普遍对印度的商业环境、法律制度以及文化背景等等情况不太熟悉,于是Prakash的公司便提供从文件翻译、陪同翻译到公司注册、公关设计等一条龙服务。由于找对了市场需求,生意十分火爆。
  从2014年开业以来,借着中印商务合作不断升温的春风,Prakash的咨询公司发展迅速,已经从最初的一间十几平米的小屋搬到了上百平米的宽敞明亮的写字楼办公室,Prakash自己的座驾也从两厢的小铃木换成丰田的大排量SUV。作为一个二十几岁的老板,他在当地已经是小有名气的“高富帅”了。但Prakash并不满足现状,他还有着更远大的目标,希望能让自己的公司走出金奈,成为全国性的企业,而自己则可以跻身上流社会,搬进环境绝佳的富人区居住。
  善于利用家族关系解决问题
  Prakash能够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他在金奈的中国人圈内很受欢迎。在日常生活中,他常常举重若轻地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棘手的麻烦事。笔者刚到印度时,想要给住处装宽带网络,于是选择了当地一家大牌的电信供应商,没想到立马就遭遇了传说中的“印度效率”:在交了全款后,装宽带的工人却迟迟不来,打电话去催,得到的也只有“You just wait, tomorrow I’ll come”(再等等,明天我就来)的回复。刚开始我们还天真的等待,后来经过了十几个“tomorrow”之后,终于忍无可忍,决定去要求退款。
  商家自然是不愿退款的,于是我们就去找Prakash帮忙。他得知我们的困难后,自信地说这件事包在他身上。Prakash带我们到了临近的警察局,写了一张投诉单。警察看罢就把商家负责收费的员工传召到了警察局。员工来后,说他也没有办法,因为没有足够的权限。正当警察表示他们也束手无策的时候,Prakash直接向这个警察局的领导办公室走去,敲门进屋后和里面的警司聊了几句,出来后对我们说:“别担心,事情已经解决了”。
  果然,不到半小时,就有商家的另一位员工火急火燎地赶到警察局,退给我们全款,并连声道歉,说:“实在是不好意思,您所居住的那个片区现在正在铺设光纤,近期还不能使用网络,一旦光纤铺设完毕,我们立刻给您办理”。
  我惊讶于商家态度转变之大,很好奇Prakash是怎么做到的。他笑着对我们说:“你看看警司门牌上的名字是什么?”我们仔细一看,原来这位警司姓氏和Prakash一样,也是一位“Raju”。Prakash得意地说:“Raju家族在金奈警界很有势力,总警督就是我们家的远亲。刚才我进去警司的办公室和他叙了叙同族之情,后来他一个电话打给商家该片区的负责人,问题一下就解决了。”
  关于中印战争,我们之间有个误会
  虽然Prakash对每一个中国朋友都笑脸相迎,但他也曾坦言告诉我,他的长辈,尤其是那些在军队服役过的亲戚们,大都因为1962年的边境战争,对中国多少抱有敌意。那一年,印度军队在中国军队的突袭下全线溃败。我因为想要照顾Prakash的感受,所以从未和他深入谈论过这段历史。
  不过,后来在有一次偶然谈到了印度的军事水平时,我才得知,原来印度人有另外一种看待中印战争的角度:即印度“在战术上失败,但在战略上取得了胜利”——经此一役,保证了“阿鲁纳恰尔邦”(与藏南地区大致对应)五十多年的和平。而Prakash之前很少和我们谈论这场战争,也是因为怕我们中国人受到“失地之痛”的刺激。我想照顾他的感受,却原来他也想照顾我的感受!
  去年冬天,Prakash出差来了趟中国,在北上广深四大城市转了一圈。回到印度后,他首先抱怨中国的天气太冷,说自己险些被冻死在北京。然后就开始对中国的基建水平赞不绝口:“德里和北京差太远了,孟买和上海差太远了,印度和中国差太远了。如果我们的国家也可以发展的那么好,温度降到零下我也情愿。”
  听了他对中国的赞美,我想知道,像他这样的准精英人士会不会憧憬移民中国。Prakash回答说:“中国虽好,但给外国人的感觉还是太难融入了,相比之下,美国对我更有吸引力和亲切感。另外,据说就像我们有时叫中国人‘眯眯眼’一样,中国人对印度人也有个蔑称,叫做‘阿三’。我很不理解,‘三’难道不是一个蛮好的数字吗?”
  (未完待续。下篇会讲述三个来自中低层种姓的印度年轻人的故事。)
学习中文,信仰共产主义。。。
   高学思 马德拉斯大学印度历史硕士,文理双学历
  ——印度低种姓年轻人的精神世界
  在上篇文章中,笔者讲述了两位高种姓印度年轻人的故事,那么中低种姓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接下来,我们会认识一位吠舍小朋友、一位首陀罗小哥和一位达利特(贱民)大哥。
  三、立志建立“中印贸易帝国”的吠舍小朋友
  在印度期间,笔者曾经在一家外语教学机构兼职教中文。最近几年,中文培训在印度大城市里悄然兴起,然而学习人数还不多。我的班上有五名学员,大部分来自富裕家庭,有专职司机接送。但是有一个不那么起眼的小个子,长期独来独往,衣着也比较朴实,但学习非常认真用功。他叫Suresh Jain,是位初中生,比别人年龄都小,但成绩却是全班最好的。一天下课,我们在一家中餐馆吃饭,聊起了他的家世。
  家道中落的昔日巨贾
  Suresh的祖辈曾是一个地位显赫的商业世家——来自古吉拉特的“Jain”家族。正如其姓氏所显示的那样,这是一个典型的耆那教(Jainism)家族。许多人可能对耆那教感到陌生,的确,它不如印度教或者佛教有名,信徒也只占印度人口的0.4%,但是,这一教派却在印度商界很具影响力。这一宗教的祖师玛哈维拉(“大雄”),与佛陀身处同一时代,都是反对婆罗门权威的代表人物。他的教义则比佛陀更为严格——凡入此教,必须完全素食,戒绝暴力,严禁杀生。由于农民在耕作中不免伤及小虫,所以大部分耆那教徒的都来自吠舍商人阶层。两千多年来的经商传统也让这一群体成为了“南亚犹太人”。
  到了十九世纪末英属印度时期,Suresh祖辈因出色的商业才能,被英国殖民统治者委任,主管孟买辖区的谷物贸易,跻身当地名流。后来,升职调任南印度马德拉斯辖区的商务部,整个家族也就一起搬到了金奈(即马德拉斯)。除在商务部工作之外,Suresh的祖辈还经营高利贷生意,有自己的“民间银行”,获利颇丰。
  谁知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令Suresh的家族从山峰跌入谷底。在金奈所处的达罗毗荼地区,低种姓民众因不满婆罗门等高种姓群体长期以来在社会上的主宰地位,以及北方雅利安人种对南方达罗毗荼人种的霸权,所以发起了“自尊运动”,誓言要为达罗毗荼低种性群体争取平等的地位。Suresh家族虽在严格意义上不算是高种姓,但由于来自于北方,既富且贵,所以不幸成为了“运动”的对象。这场社会运动大体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的,但也有个别暴力事件发生。最终,Suresh家族不仅失去了在政府中的职位,绝大部分家产也被扫荡一空,家道中落,很是凄凉。
  印度独立后,因长期仿效苏联路线,市场经济并不发达,善于经商的Suresh家族一直没有找到东山再起的机会。直到90年代“经济自由化”后,Suresh父辈通过努力,经营农产品贸易,才重新跨入中产阶级。
小商贩吠舍
  押宝中国,学做“文青”
  怎么样才能在21世纪再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商业家族呢?Suresh家给出的答案是——押宝中国。Suresh最开始对日语感兴趣(也是个动漫迷),但在报名外语课程时,却在其父母的建议下选择了中文。Suresh对我说:“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世纪。我要把中文学好,将来建立‘苏瑞氏’(Suresh)的中印贸易帝国!”
  另外,Suresh学习中文的方式也颇可称道。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自然不在话下,在这之外,Suresh还广泛涉猎中文名著,以“文艺青年”的标准要求自己。他开了微信号,记录自己的中文学习动态。Suresh经常会发一些《道德经》名句,比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可能是由于对老子思想情有独钟,当然也可能是迷上了《诛仙》。最有意思的是,一天晚上,他发出一张照片,上面是他和几个同学畅饮青岛啤酒,桌子上杯盘狼藉,Suresh配的感言是:“在灯红酒绿的世界里,我们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勤奋好学的Suresh偶尔也有“掉链子”的时候。一个周末,他来上课时,略带愧疚的对我说,不好意思,这个周的作业没有完成。我惊讶地问道:“你一向是最努力的学生,难道出什么事了吗?”Suresh答道:“哎,昨天玩PokemonGo,跑到家附近的印度教神庙找精灵,结果被庙里的僧人扣住,批评教育了我整整两个小时才让我回家,所以耽误了学习。”他愤愤地说:“这些印度教分子真有趣。到一个房间中去,找一些不存在的想象出来的生物,不正是他们的日常吗?反倒教训起我来了!”
  四、“共产主义接班人”首陀罗小哥
  Kalki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并不太好。他住在与我相邻的单元楼上,第一次见面是在楼下偶遇。他在得知我来自中国后,就模仿了一段中文发音:“Chingchong Linglong Dingdong…”。我当时有点哭笑不得,因为不确定他这玩笑中是否含有侮辱的意思,就冷淡地告诉他,这样和中国人说话不太礼貌,有歧视意味,就像北印度人叫南印度人Lungi或Madrasee一样。然后我们就各自回了住处,没有更多地交谈。
  几天后,恰逢排灯节,可能是因为有些内疚,Kalki专门到我们公寓来送节日甜点。他说想和我们交个朋友,并自我介绍说:“我叫Kalki,也是一名共产党员。”
  为何会信仰共产主义
  Kalki的这句简短自我介绍令我们对他兴趣倍增。首先,他的名字“Kalki”与印度教“末世战神”相同,可谓很有冲击力;更吸引我的是,他竟是印度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会信仰共产主义,他给我们讲了一个跨越百年的家族故事:
  在殖民年代,英国人曾同时控制印度次大陆和缅甸。二十世纪初,Kalki的曾祖父Balaji本是泰米尔地区(属于达罗毗荼地区)一个小村庄里的佃农,后应征入伍参加英军,被派遣到缅甸,驻扎在仰光。四十年代,日军进攻缅甸,Balaji参与抵抗,失败后被解除武装。无奈之下,Balaji在当地做起了小买卖,而Kalki的祖父和父亲都出生于缅甸。当时仰光市里一半的人口都是印度移民。
  后来,缅甸独立,开始清算曾经充当英殖民者“爪牙”的印度移民。在民族矛盾激化下,印度裔越来越不受欢迎,终于在1962年,缅甸政府开始强行驱逐印度移民。Balaji一家只好回到印度泰米尔地区,当时Kalki的父亲Vijay还在襁褓之中。
  回到祖国的Balaji一家发现自己的处境十分困窘:在家乡没有土地,在城市中又很难立足,只能打零工勉强度日。Vijay更是从小就受同学的欺负,被叫做“缅甸佬”,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
  八十年代,适逢共产主义思潮(尤其是武装斗争)在印度兴起,而Vijay家作为十足的无产阶级,很快被“重新分配土地”等革命理想所吸引。Vijay积极参与了金奈党支部的建设与维护,还曾短暂加入安得拉邦的“人民战争集团”(PWG),参与武装斗争。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在自己的家乡分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代代相传,以为生计。可惜,发生在九十年代初的苏联解体令Vijay有些灰心丧气,他退出了民兵队伍,回到金奈,结婚生子。还好,Vijay掌握简单的摄影技术,于是租了个小铺位,开了家照相馆,总算还是在城市里生存了下来。而家里最贵重的可动资产,就是一部Nikon相机。
学习中文,信仰共产主义【续】。。。
仆人首陀罗
  工作不好找,老婆无处寻
  Kalki受父亲Vijay影响,也加入了金奈的党组织,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他自称熟读泰米尔语版的《毛主席语录》,而最喜欢的一句是:“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而他理解的“高贵者”,不仅包括传统的印度高种姓群体,也包括近些年发家的一些低种姓资本家和政客。Kalki憎恨他们官商勾结,为富不仁——“我们正遭受着种姓和阶级的双重压迫!”
  不过,Kalki毕竟已经在城市生活惯了,所以对于分配一块农村的土地不感兴趣,他最关心的是组织能不能给他分个工作,然后再配个老婆。Kalki今年二十二岁,高中上到一半就辍学了,在家里的照相馆帮忙。近来家庭相机日渐普及,照相馆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Kalki需要找一份别的营生。他的英语、印地语口语水平还算勉强,阅读写作就不行了,所以考公务员是不可能了,Kalki现在正在学习电子电路方面的知识,希望能考个从业证,以后去做电工。
  结婚是另一件大难事。虽然在印度,嫁妆是由女方家庭出,但就Kalki目前的条件,有谁愿意把女儿嫁给他呢?当然,也有清洁工家庭来向他家提过亲,但Kalki对此很是不屑,说那家人毕竟是“达利特”(贱民),身份也太低了。他说自己曾立志要打破种姓通婚的禁忌,将来娶一个更高种姓的女孩。
  Kalki自打在电视上看到了对比中国高铁和印度铁路的新闻报道后,就对中国佩服之至,在他心中,中国已然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发达国家。一天,Kaliki问我:“中国的低种姓生活得怎么样?”我回答说:“还可以啊,我就属于中国最低的种姓——因为我们只有一种种姓。”Kalki愣了一下,随后羡慕道:“那敢情好,想娶谁就娶谁!”
  五、为改变命运而读书的达利特大哥
  关于印度贱民阶层的生活处境,笔者曾有一次难忘的经历。我曾在南印度的卡纳塔克邦游历。有一次,我正从一个乡下的小镇徒步走向另一个小镇,途中感到口渴,看到附近有一个村庄,就准备去求一口水喝。走近后,我才意识到这是一个达利特(即“贱民”)村庄,土路两侧都是特别简陋的茅草屋,与我之前在那一地区见到的村庄大不相同。村民十分淳朴,对我这个外人的到来似乎感到又惊讶又畏惧。由于他们听不懂英语或印地语,我便用手示意想要喝点水。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把我领到了他家的水缸前,但表情明显流露出了怀疑:身为“不可接触者”,达利特家里的水连一般低种姓的农民都不会喝,这个外国来宾真的不嫌弃吗?本来我还有些顾忌,怕这个村里的水不干净,但看到他们不自信的样子,我反而觉得自己一定要多喝几口。事实证明,那水清凉可口,喝过以后我也没出现什么不良反应。
  不过,这一节我想要讲的主人公并不住在这个村子,而是居住在印度的商业之都孟买的一个达利特小家庭。男主人公名叫Vikrant Jadhav,生于1980年,现在也算是个“老男孩”了,他的大儿子正在上初中,小女儿则刚上小学。我在浦那结识了这一家人,当时他们正在自驾游,我便搭他们的顺风车一同去孟买。
  一路上我们聊了工作、学业,从而得知Vikrant在一家能源公司做客户经理,而他的妻子则是一名中学生物教师。由于种姓、宗教属于比较敏感的话题,所以我没有主动去询问。回到孟买后,我应邀去他们家做客,进门时我看到玻璃架上摆着一尊小佛像(旁边墙上挂着佛教印度教耆那教通用的真言“唵”字符),才好奇地问道:“你们对佛陀很感兴趣吗?”“是的,我们就是佛教徒,”Vikrant回答说:“不知道你有没听说过马哈尔人,我们就属于那个族群,大部分马哈尔人都是佛教徒。”
  知识改变命运
  我确实知道“马哈尔人”,这个族群是马哈拉施特拉邦(孟买所在邦,也是经济第一大邦)最重要的一个达利特群体。数百年来,马哈尔人被当作“贱民”对待,饱受屈辱。二十世纪,马哈尔人中出了一位杰出的大人物——“印度共和国宪法之父”安贝德卡尔。他是印度宪法的主要起草人,同时也是为达利特争取平等权益的最坚定的斗士。在他看来,佛教是世界上最平等的宗教,可以是引领达利特摆脱歧视的一条进路。于是,在1956年,他与50万追随者在那格浦尔宣誓皈依佛教。在那之后,又陆续有大批马哈尔人效仿。今天生活在印度的约一千万佛教徒,大部分都来自于这场“达利特佛教运动”。
  Vikrant的家乡在奥兰加巴德(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座中型城市)外的一座农村,他的父辈都是砌墙的泥工。当时他们家还没有皈依佛教,在村里地位很低。Vikrant现在仍清晰地记得,他在村里的小学上学时,学校的同学绝不允许他在学校的水龙头里接水喝,怕他污染了学校的水源。小Vikrant只好在每天早晨去学校前饱饱地喝上一肚子水,然后滴水不沾,一直撑到下午回家。六年的小学时光就这样熬过来了。Vikrant说,当时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受到这样的歧视,内心感觉到很屈辱,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去改变。
  中学时,Vikrant来到了镇上一所马哈尔人办的学校读书。在那里,他第一次清楚地了解了种姓制度的由来和其罪恶之处,以及安贝德卡尔的达利特平权斗争理论。从这时起,他就立志用刻苦的学习和工作,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老天不负有心人,Vikrant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安贝德卡尔大学的热力工程专业,并获得了政府的助学金。在大二的暑假,他带着不识字的父母双亲来到奥兰加巴德,一同皈依了佛教,在一定程度上,与达利特的身份说了再见。
  达利特的明天
  Vikrant和他的妻子、儿子和女儿现在住在孟买一个中档小区的公寓楼里,除了楼下有两条流浪狗以外,周边环境还算不错。我问他,这楼是公司盖的吗?Vikrant说:“不,不,这是我们自己买的房子。”他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他显然对自己努力争取到幸福生活感到自豪。
  是的,他完全有理由为自己而骄傲。就在几十年前,他的父辈们还被自己的种姓枷锁束缚得喘不过气来,要低三下四、唯唯诺诺的在村子里生活一辈子。而Vikrant和他的妻子(也是一位马哈尔人)如今都是大学毕业生,在大都市里做着体面的工作,有着不错的收入,两个孩子也都很争气,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最重要的是,他们以前因为自己的种姓出身而受到歧视的情况,现在已经大大改善了。
  Vikrant说,如今在孟买这样的大城市,种姓已经不再重要,只要你有能力,总能找到适合的岗位。即使是回到了小时候生活的村子,他也很受尊敬。有很多小时候的玩伴为之前对他的不公平对待而向他道歉,只有个别婆罗门家庭还会有些顾忌,避免和他握手,Vikrant也只是一笑置之。
  对于达利特群体在未来印度的处境,Vikrant表示很乐观。他说,安贝德卡尔是他的指路明灯,指引着他和许多达利特兄弟姐妹通过努力改变命运,而像安贝德卡尔这样的伟大思想家和改革家还有很多。实际上,近代以来,破除种姓歧视,尤其是根除“贱民”制度,已经是大势所趋。许多印度教的领袖都在倡导平等与平权,而印度政府在这方面也着力不少,在升学、就业和低保等方面,给予达利特等低种姓很多政策上的优待。总体来说,达利特的前途是光明的。
  “现在达利特都能做印度总统了(第10任印度总统纳拉亚南),”Vikrant笑道:“其实,我的人生经历也算是个不错的案例,说明印度在不断进步。我们很庆幸能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
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达利特(贱民)
  本文简单讲述了五个印度年轻人的故事。笔者只是具言所闻,并非意在对当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做一个系统的论述。不过,在这些零零碎碎的人物和事件中,或许我们可以一瞥种姓在当代印度的影响力。
  一般说来,我们作为外国人,在观察印度时,容易走两种极端:对印度毫不了解时,会忽视种姓这一重要且印度独有的维度;对印度稍有了解之后呢,又常常高估种姓的作用,认为它决定了印度人的命运和印度社会的运作秩序。实际上,真实的种姓制度处在两个极端之间。在笔者看来,在当代印度,生下来就被规定从事某种职业的时代已经远去,尤其是城市中,种姓已经不太重要,比如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决定因素当然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效率,而不是祖上是祭司还是奴仆。即使是农村人,也可以通过进城务工,或者争取高等教育或技术教育的机会来改变命运。
  但是,不可否认,种姓仍然是印度人重要的身份标签之一。一个人的种姓与他的家庭环境、人脉资源、经济基础等等因素密切关联,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对其职业选择和人生境遇有不小的影响。同时,虽然政府已经就从法律上“消灭”了种姓歧视(在升学和就业上对低种姓的“保留配额”等优惠制度,甚至造成了某种“逆向歧视”),但这一制度实在根深蒂固,与三千年的种姓社会相比,近七十年的“无种姓社会”还显得太过稚嫩。无论从民众心理上,还是从社会组织上,现代式的理念和实践都还远没有普及。例如,据笔者观察了解,农村地区贱民的生活境遇,恐怕没有Vikrant大哥所说的那么乐观。印度如果想要完全摆脱种姓制度的不利影响,可能尚需几代人的努力。
  作为一个在印度生活了几年,已经开始熟悉种姓制度运转方式的中国年轻人,现在如果让我想象一个完全摆脱了种姓的印度,我还会感觉有几分“超现实”。我猜测,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印度人来说,这大概就像一个清朝人想象没有“天子”的中国吧。
  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了,我一定要再去那个“科幻”的印度转转,找这几位朋友聊聊天,再写一篇“我认识的五个印度老年人”。
印度民众在废桥上围观自杀救援,桥塌了……
  据印度媒体19日报道,在印度果阿邦发生了步行桥坍塌事件。目前,已造成2人死亡,十余人受伤,多人失踪。
坍塌现场图
  《印度斯坦时报》报道称,事情发生于本周四,当时有个年轻人跳河自杀,有关部门正在进行救援。此时有五十余名围观群众走上一座步行桥注视着紧张进行中的救援行动,在围观的过程中,步行桥由于无法承受重量而坍塌。
  这座步行桥位于祖阿里河(Zuari)上,修建于葡萄牙殖民时期。事件发生时,这座桥已经被封闭了4年之久。
  警方称约有20多人自己游到安全地带,14人被救出并送往附近的医院,另外还有两具尸体以及数名失踪者,他们无法确定到底有多少人掉入河中。
  印度有关部门的人士称,他们已经动员了从印度海军到私人救援组织在内的所有相关部门展开救援。另一名政府官员则表示,事发时这座桥早已被封闭多年,但是民众却为了围观救援行动跨过了路障。
事发后的大桥
  另据《印度教徒报》的报道,那名跳河自杀者的尸体在坍塌事故发生后尚未被找到。
阅读了,谢谢!
从大飞机到电力,印度有能力对标中国吗?
   肖晟仕 这就很姜硬了
  最近,两篇关于印度的文章引发了读者热议,一篇是印度财经专家的: ,另一篇是。去年登上全球GDP增速第一宝座的印度人,发现本国的电力设施竟如此依赖中国,而中国大型民航客机都出来了,印度的国产战斗机还在烂尾。这让印度人民心里不是滋味,打算模仿中国的产业政策。
  不过,印度有能力复制中国当前的成功吗?如果能,这要花费多少年?
  首先,有一个事实是大家所公认的,就是中国如今拥有了世界规模最大的工业基础。
  车把式解读:不是“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依照联合国的相关规定来说,本朝具有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的工业体系——美国都没有!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底本朝的工业规模意见是美帝的1.5倍啦!(2010年才超过美国工业规模)
  小小地球仪解读:中国高铁在引进四国技术之前可是有很强的技术积累的,而运20可比C919早多了。
  我顶你解读:中国基础配套公司 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建筑,中国电建,中国交建,中国能建,中国中冶,中化工程等还有各省的建工集团和路桥集团。然后是军工配套公司中核集团,中核建 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航工业, 中国航发,中船集团,中船重工,中国兵器,兵装集团,中国电科,中国电子。这些是基础
  这份傲视群雄的工业基础是怎么来的呢?是我们自强自立,咬着牙发展出来的。
  Joyce春风和煦解读:从共和国建国后,最开始的是城市赎买私人资本、农村进行土地革命。在此基础上最先开始发展的是重化工业,因为有国防需求,先要能够自保,保住自己不被杀,保住自己不饿死,先生存再发展。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思想革命,改造社会,从古典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
  内部重化工业基础建立和思想领域改造的同时,对外沿着国境线打了一圈,稳定周边。打出了信心和打出了威信,同时在最尖端两弹一星取得突破,这才使得美国开始转向,促成了改革开放的对外发展机会。对外开放后才开始谋求富裕生活的目标,而来料加工、轻工业是解决生活水平提高的好办法。
  之所以中外的工业发展顺序不同,是因为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中国错失了大航海时代,就不能依照自然顺序补上现代工业这门课。
  哈利波特大波浪解读:包括三哥在内的很多国家,认为兔子做大飞机高铁这些是市场换技术的原因,汽车行业笑而不语。没有长期的自主研发和技术积累,政府再推动也是个屁。更何况,像土共这样的长期执政政策一贯性惊人的政府,美帝都没有好吗?
  oceanniar解读:工业基础是根本,配套人才培养体系也是
  中国基本上西方转移什么产业技术,很快就学会,西方就可以不干了,这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是梦寐以求但是就是做不到
  太祖以来的培养体系立大功
  黎塞留解读:当年中国自己就会造解放、黄河、吉普、红旗、上海牌小汽车,然后才有了改开后一系列合资汽车厂。当年中国自己就有百雀羚等等日化产品,然后才有改开后一系列合资日化企业。当年中国自己就会造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还自己研发了运-10,然后才有改开后与麦道的合资、与波音空客的商业合作。前30年奠定的工业基础是后30年改开的物质技术条件。不过我觉得小编真的没必要去告诉印度人这些,就让他们以为市场能换到技术好了。
  尽管从现在来看,结果是好的。但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也走了不少弯路。
  确实搞不清楚解读:实际上学习大飞机技术主要还是引进图16,当然自力更生才是今天技术进步的主要原因。当初搞运十如果不是政治和地域因素影响,好好的在西安从图104搞起,结局或许完全不一样。
  榛名解读:当年还有中德合作的MPC75支线客机,给上飞弄到手废了,新世纪才在这基础上搞ARJ21。80年代苏联为了主动缓和与中国关系,决定把伊尔62的全套技术免费赠送给中国,结果上飞和麦道从中作梗,也没引进。当年的决策确实有很大问题。
  chuangzao解读:在美国的忽悠下,运10下马!中国与麦道合资,开始组装麦道公司的MD-80,麦道将MD-80升级到MD-90后,中国又开始组装MD-90;后来麦道被波音收购,波音随即终止麦道所有民机项目,中国与美国的民机整机合作就此终止!
  相比之下,印度还有很多基础没有打牢,等着中国帮忙建设。
  不断完善解读:从行业上游到下游,没有哪个国家能为印度这样一个基础薄弱用户高密度又复杂的国家提供象中国这样的质量过关和高效的电力生产和联网的建设支持。
  先轸解读:目前除了中国,这地球没有任何国家能在印度的条件下,完成基础建设。(美国,欧洲,日本谁都没这个能力)从印度的角度看中国,即使天使也是恶魔。
  小猪解读:工业化远不是建一些基础设施就能搞起来的,其核心是研究、制造、维护体系。
  而这却是印度人整个社会制度最缺乏的,也是印度不可能实现工业化的关键。
  Foxbat解读:但是中国在电力领域能够提供最具性价比的设备,而且也最具工程经验。印度禁止中国企业进入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是印度不介意多挖几座神庙那就另当别论。
  随风轻飞解读:最简单的举个例子,超超临界机组 大印度能生产么?还不是买买买,不从中国买就去美国日本德国买,一个比一个贵,大印度有钱就花呗,反正是满足一亿人口就行了。“《印度时报》指出,印度电力部门正致力于开发一项安全操作系统”呵呵 基础的硬件都搞不定,妄想用软件解决?这不是扯淡么
  等等,中国好不容易发展起来了,为什么要帮助跟我们关系不好的印度修建基础设施?
  艺术家的生活解读:我就不明白为什么要帮印度修基础设施,为什么帮印度工业化,为什么要帮助我们的敌人崛起。帮印度修电厂与帮秦国修郑国渠有什么区别。
  泰坦的复仇解读:我也搞不懂为啥一样要帮助印度完善基础设施?这也许可以短期内转移产能,但长远看无疑不是饮鸩止渴的行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啊。80年代可能日本对华投资也是这样看的,那时估计没有任何日本人会相信中国的产业会对日本的产业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当然对于美国来讲,更是如此了。
  我国产能消化方面,还有很多潜力没有挖掘出来。比如钢铁产能过剩,我国可以立法规定建筑上高强度钢材的使用比例,一些公共建筑尽量用高强度的钢结构。(这有战略储备的意义,和平时作为公用民用建筑,战时非常时期,可以撤除,用作战略物资。)
  另外不少道路的加宽都还有很大的潜力,尤其是广大农村,路桥还有更大挖掘空间。现在的道路完全跟不上汽车的消费量。
  总之,稍微采取一定的计划经济手段,什么产能过剩问题就不再是多大问题。要知道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手段而已,现在是过于强调市场经济的作用了,忽略了我国建设过程中,计划经济手段的有益之处。
  其实,在全球市场之下,产业走出去从来都是个赚钱的买卖。
  陕州码农在北京解读:首先,我们的资本和设备走出去,化解产能过剩,这本来就是国家这几年一直强调的战略。
  次之,我们不去,日本、欧洲美国的企业就去了,人家只是卖得贵做的慢,又不是不会做。
  再之,寄希望于对手不发展是不可能的,电力这东西也不是只有你能做,如何从对手的发展中汲取利益和营养,同时更好更快的发展自己,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
  zhanp解读:倾销商品、抢占市场就是帮助工业化了?那卖清政府北洋军舰的德国,帮助清政府工业化了吗?
  反而是德国成为当时 科技最先进的国家。
  苏联那156个项目,也不是帮助中国工业化,苏联工程师手把手的教工人,让中国人掌握从设计到制造到维护,一系列的知识体系,才是真正的工业化
  纵然苏联如此无私,中国也是通过断苏联奶,自力更生的摸索了20年,文革中才真正自己掌握了工业化。
  红色的K线解读:现在是生产过剩的时代,需要尽力抢占他们市场。市场份额占够了,它自己发展就难了。等它发展跟上,咱早升级了,又是产业链压制。
  淮海渔夫金坷垃解读:你不修有人去修,有钱干嘛不赚?
  再说了,中国如果连印度的发展都惧怕,还是洗洗睡吧。
  自己进步不止,邻国也跟着进步,这样子,全球蛋糕才能更大,我们才能吃到最好的一块。
  所以,中国没能力阻止印度进步,那么就在其进步过程中攫取更大的利润,让我们自己进步的更快。
  总结:印度如果不自力更生发展出完整的工业体系,只想以市场换技术的话,是不可能赶上中国的。
  Mac老郎解读:编辑点评不错,他们的理解太肤浅了,基本上还停留在改革开放初中国人以市场换技术的简单理解层面。其实用常识想想也知道,如果一件事你自己不去亲力亲为从零开始去做去积累,别说人家愿不愿意授之以渔,就算人家肯教你,一根直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请问你会发问吗?我们自己在工作、生活中也会有这种感受,如果一个领域对你是完全陌生的,你连求索发问都没有针对性,都不知道自己该问什么,哪些是关键性问题,根本问不到点子上。只有当你踏踏实实去做去积累,然后就会在每个环节发现实际困难和问题,那是你就知道你该问什么了,全过程走完,你的理解就更加全局和清晰了。
  望尘世解读:作者认为我们是只是靠合资来获得技术。对中国来说能用钱获得的技术当然要买,不能的再自己研发,才能以很快的速度赶上,某些地方还超越。前提都是建立在有工业基础上的,有技术工人能学会,有地方能自产,有地方可以进行更好更完整的研发,有配套的地方可以测试(吹风的洞),有超级计算才能把数据进行模拟仿真,有效提升研发时间和成果.印度近年来经济增长很高不过也有很大的水分(牛粪都能作为增长点)。可燃烧所以划分为能源吗?主要增长是仿制药物,和IT业,然后就是人口福利了。能看出都是不需要大范围工业化,不需要基础的产业。另外中国如果允许生产仿制药,不知道西方能怎么围追堵截。进口药有多贵就不说了.莫迪在发展和军事上选择了军事,贴近了美国,远离中国。然而没有发展的基础,军事也只能用民众的外汇来买。没有基础来治理环境,制药的污染恐怕要持续很久了。整个世界都在说中国污染,可以说是整个世界在帮我们监督,这些年感觉环保已经提升了好多,水质空气是有提高的。但是还差很多。我们与世界还是有很多地方有差距,还要努力。
  三老石头解读:他们可以看到919,却完全看不到毛主席制定的秘诀,叫“自力更生”。
这锅得印度背。。。
  英航CEO回应大面积网络故障:网络系统外包给印度
  英航首席执行官阿历克斯·克鲁兹在英航大面积网络故障后接受英媒采访时表示,事故原因不是外界所猜测的停电,或是将网络系统外包给印度。
  他表示,事故的发生他感到十分抱歉,但是他本人不会因此辞职,他透露,今晚之前,英航会将因事故滞留的大部分旅客转运出去。
@英国航空 微博通报事件
  此前,英国27日遭遇罕见大面积航班系统网络故障,英国航空公司宣布取消当天17点前从伦敦希思罗及盖特威克两大机场出发的所有航班。27号,英国航空公司发言人称,英国航空公司电脑系统出现全球性的故障,导致该公司航班大面积延误。英航表示,正在努力修复故障,争取28号恢复大部分的航班。
  据英国天空电视台报道,有大量乘客滞留在希思罗机场,情绪激动,有不少乘客对航空公司未清楚解释原因表示愤怒。
图@欧洲时报
  英国航空公司表示,受电脑系统故障影响,英航在全世界的值机系统和飞行系统都受到影响,呼叫中心和官方网站也无法正常运行,导致航班无法起飞,大量乘客滞留机场,很多人的行李也无法拿到。
  英航取消大量航班 首席执行官道歉
  英航当天还取消了伦敦两大机场,希思罗和盖特威克机场的所有英航航班。在这两个机场起降的其他航空公司航班不受影响。
  英航称,这一电脑系统故障是由电力供应问题引发的,目前没有证据显示有受到网络攻击的迹象。
图@欧洲时报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英航正在全力修复故障,虽然一些电脑系统已经恢复,但还需要重新安排受故障影响的航班和人员。英航表示会在当地时间27号晚加紧调整,争取28号恢复伦敦两个机场的多数业务。除了伦敦,受此次故障影响,罗马,布拉格,米兰,斯德哥尔摩等地也有航班延误情况出现。
  英航多次故障 专家称应启用备用系统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的统计,这已是英航电脑系统自去年以来第六次出现故障,其中,比较大的两次故障出现在去年的7月和9月。对于此次故障,有航空专家指出,英航应该及时启用备用系统,避免给乘客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图@欧洲时报
1949年印度远超中国,为什么现在反被甩几条街。。。
   毛克疾 风云学会会员,南亚观察者
  【本文原载于知乎,经作者授权观察者网发布】
  提问:1949年,印度甚至非洲的钢产量、发电量、人均寿命等大部分指标都超过中国,他们现在为何远远不及中国?
  回答:
  这一个问题其实可以拆成三个小问题来回答就比较容易理解:
  1)为什么两国各自建国初期,印度在一些重要经济指标上超过中国?
  2)中印两国在各自建国以后,为什么类似的计划经济发展道路带来了哪些不同的发展成果?
  3)为什么两国各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经济指标上远超印度?
  1)为什么两国各自建国初期,印度在一些重要经济指标上超过中国?
  中印两国建国以前的历史背景迥然不同。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且染指中国的不是一家帝国主义,而是好几家。这一点很关键,因为列强对于中国这种依照势力范围划分的“公共殖民地”,是基本不愿意进行大规模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容易吃力不讨好,还替他人做嫁衣裳。
  此外,在建国之前,中国已经经历长达几十年的军阀混战、外敌入侵和革命战争,其中日本侵华又给中国带来尤其深重的灾难。这些纷争对于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在这个阶段,“中国本部”的钢产量、发电量和铁路历程等重要指标,是要远远落后于“满洲国”、“台湾”等日本专属殖民地的,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所谓“民国黄金十年”,也恰恰是错误计入了两个当时日本殖民地的结果。
  反观印度,则被称为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是大英帝国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殖民地。在这种独家占有的情况下,英国自然对于投资印度一直保有很高的兴趣,项目从铁路、矿山、钢铁到市政设施应有尽有。
  当然,英国也不是出于发善心而对印度大肆投资投资,只是殖民者认为他们可以长期占有印度这个禁脔才会有战略投资的打算。大多数时候这些投资的目的是为了维持殖民统治——印度的兵站和市场随着铁路蔓延,既方便了收割原材料、倾销工业品,更方便军队输送和镇压。此外,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英国本土面临封锁和上升的战争压力,可印度不但基本没有受到战火洗礼,反而逐渐成为大英帝国的备战基地之一,可以自行生产包括粗钢在内的多种工业产品。
英属印度1909年铁路全图,这与2009的铁路全图几乎没有区别
  建国前印度和中国两相对比就可以发现,印度在关键生产指标上高于中国其实并不奇怪。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日本等极少数逆袭的特例,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想在短时间内提高硬件经济指标,最方便的办法就是靠殖民者的投资和技术。同样遭受了殖民剥削,当时统一、稳定、未经战火洗礼、专属于英国的印度比起分裂、混乱、列强环伺、饱经摧残的中国,发展环境不知道要好到哪里去了。
1950年以来的中国、欧洲国家、美国、印度的平均预期寿命
  虽然印度部分硬件指标比当时的中国好看,但毕竟也还是任人鱼肉的殖民地,具体到个人境遇上和当时的中国并无本质差别。例如,虽然印度在二战期间并未受到战火波及,但是由于英国二战时期对于粮食物资的剥夺性搜刮,导致年印度东部孟加拉、比哈尔等邦出现大规模饥荒,约400万人非正常死亡,[1]而这种政策性饥荒居然在英属印度时有发生。在印度独立前,其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2岁[2],比中国20世纪30年代所统计的35岁还要短,在年这个区间内中国平均预期寿命达到41岁,高于印度的38岁。
  总体来看,印度较高的硬件指标并不是它自主决定的结果,而只是肆虐的殖民主义留下的遗产之一。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印度虽然坐拥水准较高的硬件,但是这些设施并不内生自印度本土,而是外部强加的结果——除了土建施工和维护(这同样也是印度雇工在英国人的组织下),印度大工商业设施和基础建设的规划、融资、管理都和印度人没什么关系。即使少数几个大家族财团,也很大程度上受到殖民主子的摆布。结果就是即使印度人在独立以后成功接盘,他们也总体上缺乏驾驭这些复杂整体系统的能力,只能做到勉强维持。
  从独立自主这一点上说,虽然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民族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甚至买办资产阶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局限性,但是客观而言,正是他们催生了中国内生的第一批机械师、工程师、经理人和技术工人,这一点和一直处于帝国卵翼下的印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2)中印两国在各自建国以后,为什么类似的计划经济发展道路带来了哪些不同的发展成果?
  虽然中印在建国以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了计划经济体系,但是两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政策却大相径庭。中国建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此后不仅完成了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还逐步在社会层面对旧文化、旧习俗进行革新和重造。这样一来,中国共产党不仅仅握有政权和经济统制权,还拥有了超强的社会动员和资源调配能力,这为后来的社会和经济大改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印度虽然赶走了殖民者,但是在政治制度上却并没有打破殖民时代窠臼,上层基本继承了西式的议会民主选举制度,基层则依靠地主、权贵联盟政治,带有封建色彩的地方自治。虽然中印在建国后选择了相似的计划经济模式,但是由于两国与之对应的政治、社会的基础截然不同,因此也就结出了完全不同的果实。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人口超过中国后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