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活跃在中国哪里吃蟑螂各家各户的蟑螂是美国祖籍的多还是德国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_仅次于神_新浪博客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开创了用于治疗白喉的血清疗法
在医学科学领域开辟了一条新路
血清疗法为医生对付疾病和死亡提供了有力武器
Emil Adolf von Behring
马尔堡大学
1854年—1917年
在贝林生活的时代,传染病是全世界人类死亡率中占第一位的疾病。对于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没有有效的方法。贝林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当豚鼠“感染上”白喉后,他就把碘化物注入这种动物,白喉杆菌被及时地消灭了,但大多数豚鼠也死了。所幸的是,极少数的豚鼠不仅没因白喉而死,也没因碘化物而死。在贝林的多次实验中,大批豚鼠已经死亡。为了继续试验,贝林不得不把那些在实验中幸免于死的豚鼠又用于实验,它们再次被注入新鲜的、活的白喉杆菌。贝林等待着这些豚鼠出现感染。然而奇怪的是,这种接种过白喉杆菌并幸存下来的豚鼠竟没有重新被白喉杆菌所感染。他从已愈的豚鼠中抽出一点血,将其血清与新鲜白喉杆菌混合,注入一只健康的、未经处理过的豚鼠体内,结果是:该豚鼠保持着健康状态。说明注入的具有免疫力的动物血清使白喉杆菌不能进一步繁殖、蔓延。不仅如此,他们还进行了对照实验,给健康豚鼠注入一份不加免疫血清的白喉杆菌培养液,这些豚鼠后来出现白喉的典型症状而死去。显然,在相同条件下,是否注入免疫血清是豚鼠是否患病的决定因素。
19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有关疟疾和疟原虫的发育环的研究
为成功地研究和防治疟疾奠定了基础
Ronald Ross
利物浦大学学院
1857年—1932年
19世纪时疟疾流行,印度每年死于疟疾者达百万人。热带病学先驱A·拉韦朗1880年在疟疾患者的血液中发现疟原虫;P·曼森1893年提出疟疾由蚊传播的假说。年罗斯为证实曼森的假说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得到曼森的帮助。他首先证明饮用污染了受感染成蚊或幼虫的水不会患疟疾。他学会鉴定蚊种,让蚊吸吮疟疾患者的血液,他在蚊胃中发现疟原虫的配子体和囊合子。进而他研究了疟原虫在鸟体内的生活周期,在蚊的唾液腺中观察到疟原虫子孢子,证实蚊是鸟类疟疾的传播媒介。同年意大利的G·B·格拉西等描述了恶性疟原虫在按蚊体内的发育过程。
19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用集中的光射线治疗寻常狼疮等疾病
为医学科学开辟了一条新路
Niels Ryberg Finsen
哥本哈根芬森医用光线研究所
1860年—1904年
1892年,芬森开始潜心研究光线对有机体的影响的问题。他大胆提出了自已的想法:光谱中不同性质的光线,它们作用的时间和强度不同,对有机体的影响也可能各不相同。他首光分析了阳光照射对天花病人的危害。通过实验,他发现光谱中高折射的紫端光线,使天花病人皮肤发水疱,轻则留下麻点,重则丧命。这些蓝紫光和紫外光被称为化学性光线。他还发现光谱的另一端低折射的红光和红外线,它们属热射线,化学影响性极小,能加快天花痊愈,还能预防正常光照下引起的并发症。经过几年夜以继日的辛劳,他把空心位的平凸透镜充满含硫酸铜的氨水溶液作为聚光器和滤光器;或用碳精电弧灯作光源,用石英棱镜分光,再用两个平凸透镜聚光。这样,就可以得到一束聚焦的化学性光线。他在细菌培养中证实:这种聚焦的化学光线确有杀菌能力。1895年11月,他在第一位狼疮病人身上试用这种治疗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病斑消失,皮肤恢复正常。1896年,他发表了《聚集的化学性光线在医学中的应用》的论文,立即轰动了全欧洲。
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表彰他在消化生理学上的贡献
对该学科的主要认识得到改变和扩展
Ivan Petrovich Pavlov
圣彼得堡军事医学院
1849年—1936年
从1890年开始,巴甫洛夫进入了消化系统的研究。他发明了新的实验方法,不是用被麻醉的动物
做急性实验,而是用健康的动物做慢性实验,从而能够长期观察动物的正常生理过程。他还创造了多种外科手术,把外科手术引向整个消化系统,彻底解释了神经系统在调节整个消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巴甫洛夫因在消化生理学方面的出色成果而荣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家。
19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关于结核病的研究和发现
Robert Koch
柏林传染病研究所
1843年—1910年
1881年他创用了固体培养基划线分离纯种法。此后,他转向结核病病原菌研究。他改进染色方法,发现了当时未能得到的纯种结核杆菌。为了大量培养出纯种的结核杆菌,他又改用在凝固的血清上接种培养,并将培养出的纯种结核杆菌制成悬液,注射豚鼠的腹腔,发现4~6周后豚鼠死于结核病。他用实验证明结核杆菌不论来自猴﹑牛或人均有相同症状,进而阐明了结核病的传染途径。日科赫在德国柏林生理学会上宣布了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科赫为研究病原微生物制订了严格准则,被称为科赫法则。科赫法则的提出不仅为研究病原微生物制定了一套方法,并激发了人们对纯培养物的研究,促进了防治各种传染病有效方法的建成。
19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表彰他们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
Camillo Golgi
帕维亚大学
1843年—1926年
拉蒙&卡哈尔
Santiago Ram&n y Cajal
马德里大学
1852年—1934年
高尔基1870年用硝酸银染色确认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神经细胞,1883年起与卡哈尔共同发展和完善了硝酸银技术,并详细地描述神经细胞的复杂结构,因而两人共获19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898年观察到神经细胞质中的硝酸银染色区域,后称为“高尔基体”。
19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原生动物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
巴黎巴斯德研究所
1845年—1922年
1880年拉佛朗发现了引起疟疾的病因,肯定不是细菌而是原虫。这是由原虫——一种单细胞动物致病的,而非由细菌致病的第一个病例。他1896年进入了巴斯德研究所,从而把他的晚年奉献于热带病的研究。
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表彰他们在免疫研究上的贡献
梅契尼科夫
Ilya Ilyich Mechnikov
巴黎巴斯德研究所
1845年—1916年
Paul Ehrlich
哥廷根大学
1854年—1915年
俄国科学家梅契尼科夫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吞噬细胞, 建立了细胞免疫的“吞噬学说”,
认为机体中吞噬细胞吞噬异物和抗原是免疫的主要途径。艾利希是体液免疫的倡导者。他证实了毒素以及非毒素均能在体内诱发抗体产生,并且抗体能在体外中和相应的诱导原,发生凝集、沉淀等现象。由此认为抗体的形成是机体的一种免疫应答现象,主要是体液中产生了相应抗体,从而确立了体液免疫学说,也给E.
A. von Behring
抗毒素治疗方法极为重要的支持,使之合理化。他在1897年发表的关于白喉抗毒素的重要文献中对抗原抗体反应的定量研究,对抗体特异性与化学结构的关系以及补体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的本质等理论和提出了重要解释,为免疫化学和血清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表彰他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和甲状腺外科手术的贡献
Emil Theodor Kocher
伯尔尼大学
1841年—1917年
科歇尔与研究感染过程的细菌学家Tavel合作,于1892年出版了《外科感染疾病讲座》。由于科歇尔被邀请给军医讲课,他便对枪弹伤作了试验研究。1880年发表了《枪弹伤》,1895年创立了小口径枪弹伤的理论。他开创了从胆管最低部摘除胆石的手术,并改进了有关十二指肠的所有手术。科歇尔的其他重要工作涉及肠梗阻、男性生殖器官疾病、脊柱损伤及骨折。他著的《外科手术理论》发行6版并被译成多国文字。科歇尔著的《甲状腺疾病》对甲状腺肿大的病因、症状及治疗进行了研讨,他提出的甲状腺生理及病理的新观点引起了争论。
19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对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为细胞化学做出了贡献
Albrecht Kossel
海德尔堡大学
1853年—1927年
科塞尔发现核素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复合物。他小心地水解核酸,得到了组成核酸的基本成分:鸟嘌呤、腺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还有些具有糖类性质的物质和磷酸。确定了核酸这个生物大分子的组成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物质在大分子中的比例,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斯托伊德尔(H.
Steudel)找到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通过分析,他发现单糖、每种嘌呤或嘧啶碱基、磷酸的比例为1:1。科塞尔及其同事发现,如果小心地水解核酸,糖基团与含氮的基团是连在一起的。科塞尔还对核酸与蛋白质的结合方式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有些物种的核酸与蛋白质结合比较紧密,有些则比较松散。
19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有关眼的屈光学的研究
古尔斯特兰德
Allvar Gullstrand
乌普萨拉大学
1862年—1930年
古尔斯特兰德把人眼作为光学系统研究,最早研究角膜的散光,提出模型眼的概念。他还研究了人眼的调节机制﹑视觉成像理论等,提出有关人类眼睛的新的更为精确的概念。另外他在研究人眼睛的散光﹑斜视﹑白内障﹑屈光学等也有重大贡献。他从理论到实验对几何光学﹑生理光学和眼科学做出了贡献。
19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一种缝合血管的方法并在组织培养上做出杰出贡献
Alexis Carrel
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
1873年—1944年
卡雷尔在研究所的早期研究工作是有关器官的复位或移植。为了使手术成功,必须保证器官有适当的血液供给,为此他创造了一种新技术,能够把血管很好地衔接缝合起来。他在1912年成功地做了这种缝合,仅仅需要缝三针。差不多在此同时,兰斯泰纳发现了血型,使输血得到了实际应用,这种血管缝合术对输血是有用的。后来随着抗凝血剂的发展,输血不再需要缝合了,但是对于现今经常施行的许多外科手术,这种缝合术仍是重要的。卡雷尔因此项成就被授予19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种缝合术本身仍不能使器官移植或复位成为可能。于是卡雷尔继续研究用灌入法使器官或其一部分存活下来,这就是使血液或血液代用品持续不断地经由器官自身的血管流过器官。他曾审慎地做过一个实验,使一个鸡胚的心脏存活并生长达34年以上(必须定期修整),大大超过鸡的正常寿命,这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实验,他与林德伯格合作,在三十年代设计出一种防菌的灌注器,即所谓“人工心脏”。卡雷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法军中服役,他发明了一种抗菌液,主要是次氯酸钠的溶液,降低了伤口感染的死亡率。
19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表彰他在过敏反应方面的工作
Charles Robert Richet
巴黎索邦神学院
1850年—1935年
里歇证实了被动免疫现象:将一个免疫动物的血清输到另一个动物体内,可使它也产生免疫性日他第一次将抗血清注入人体,开创现代血清疗法的先河。他的另一重大成就是发现过敏反应。这与当时人们所知的免疫现象呈现相反表现。海葵毒液的甘油溶液给狗注射后,一般经过3~4天即能引起狗的中毒与死亡,但有的狗并不中毒而存活下来,可是给这种狗再次注射极小量(仅为第一次注射量的1/20)的毒液时试验动物立即出现极其严重的反应而死亡。这表明机体与一种物质接触后,对该物质的敏感性大大增高。里歇称这一现象为“过敏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致敏物质在人体和动物所引起的过敏反应,其症状是相似的。1907年他将过敏动物的血液注射于正常动物,后者也出现过敏反应。从而认为,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是一种血液中的化学物质。过敏反应的发现引起医学界的极大重视,对这个现象的研究成为免疫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19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表彰他对内耳前庭器官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的贡献
Robert B&r&ny
维也纳大学
1876年—1936年
大学毕业后,巴拉尼留在维也纳大学耳科诊所工作,当一名实习医生。由于巴拉尼工作很努力,该大学医院工作的著名医生亚当·波利兹对他很赏识,对他的工作和研究给予了热情的指导。巴拉尼对眼球震颤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经过3年努力,于1905年5月发表了题为《热眼球震颤的观察》的研究论文。这篇论文的发表,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标志着耳科“热检验”法的产生。巴拉尼再深入钻研,通过实验证明内耳前庭器与小脑有关,从此奠定了耳科生理学的基础。1909年,著名耳科医生亚当·波利兹病重,他将主持的耳科研究所的事务及在维也纳大学担任耳科医学教学的任务全部交给了巴拉尼。繁重的工作担子压在巴拉尼肩上,他不畏劳苦,除了出色地完成这些工作外,还继续对自己的专业进行深入研究。1910年至1912年间,他的科研成果累累,先后发表了《半规管的生理学与病理学》和《前庭器的机能试验》两本著作。由于他工作和科研有突破性的贡献,奥地利皇家授予他爵位。
1915年诺贝尔化学奖
研究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
威尔斯泰特
Richard Martin Willst&tter
慕尼黑大学
1872年—1942年
威尔斯泰特在 A. von·拜耳指导下学习化学,
毕业后从事生物碱研究。1894年因研究古柯碱结构获博士学位。除植物色素外,他在莨菪碱、古柯碱和糖酶、蛋白酶、脂肪酶以及催化剂的研究中均有所建树。威尔施泰特1905年开始研究叶绿素等植物色素的化学结构,由于在这方面的成就获1915年诺贝尔化学奖。
19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有关免疫的一些发现
Jules Bordet
布鲁塞尔大学
1870年—1961年
鲍台的早期研究显示,人和动物的血清中有一种活性物质,被称为Alexine(补体)。这种物质在血液里起着中介的作用,是一组球蛋白,能扩大和补充机体的免疫应答。1901年,他发现了补体,创立了补体结合试验。1906年他们又一起发现了百日咳杆菌。他还与德国细菌学家瓦色曼(1866年—1925年)共同发现了检验梅毒的反应,称为鲍-瓦氏反应。
19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毛细血管的活动调节机理
Schack August Steenberg Krogh
哥本哈根大学
1874年—1949年
曾设计了测定血流中气体张力的微小压力计,阐明了肺部气体交换的真相(分压差说),从而否定了其师玻尔(C.
Bohr)的分泌学说。此外,还设计了用一氧化氮的血液循环每分容量测定法、肺活量计、自行车式作业计等。
19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有关肌肉产热的研究
Archibald Vivian Hill
1886年—1977年
肌肉中耗氧量和乳酸产生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Otto Fritz Meyerhof
1884年—1951年
1918年迈耶霍夫参加基尔大学的教学工作并献身于肌肉的生物化学研究。我们知道,肌肉中含有糖原,半个多世纪以前,贝纳尔已经在肝脏中发现了这种物质。十年前,霍普金斯及其同事们已经指出,活动着的肌肉会蓄积乳酸。迈耶霍夫精细地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指出,在所消失的糖原同所出现的乳酸之间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关系,而且在此过程中并不消耗氧。活动肌肉中所发生的是厌氧的糖原酵解作用。迈耶霍夫还证明,如果肌肉在活动之后休息,则一部分乳酸被氧化。通过这一方式形成的能量,使大部分乳酸再转变为糖原成为可能。迈耶霍夫所获得的成果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这方面的工作后来由柯里夫妇继续进行下去,他们研究出糖原转变为乳酸的详细步骤,这就是通常以迈耶霍夫本人和他的一位同事的名字命名的“恩布登-迈耶霍夫路径”。
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胰岛素
Frederick Grant Banting
多伦多大学
1891年—1941年
John James Richard Macleod
多伦多大学
1876年—1935年
19世纪后叶至20世纪初,许多学者推测糖尿病与胰腺激素有关系,但口服动物胰脏治疗糖尿病无效。班廷推想,口服动物胰脏后,其中的激素可能在胃中为胰蛋白酶所破坏,若结扎动物胰管使产生胰蛋白的细胞萎缩而产生胰岛素的细胞不受影响,并将胰腺提取物注射应用,当可生效。1921年多伦多大学研究糖代谢的专家麦克劳德教授给他提供实验室,派贝斯特为助手。班廷和贝斯特结扎狗的胰导管6~8周后,摘出胰腺进行提取,将提取物给实验性糖尿病的狗注射,证明其有降低血糖﹑治疗糖尿病的作用,他们称此物为岛素。继之,擅长生物化学的J·B·科利普也参加改进提取﹑纯化岛素的工作,他们终于提得较纯的岛素,并将其名称改为胰岛素。1922年利用胰岛素进行第一例临床试验,获得成功。麦克劳德又改进提取方法,使胰岛素能批量生产,挽救了许多糖尿病人的生命。
19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心电图机理
Willem Einthoven
1860年—1927年
1887年英国生理学家A·D·沃勒用毛细管静电计记录了心动电流图。1895年爱因托芬在此基础上开始心脏动作电流的研究,改进了德·阿森瓦尔氏的镜影电流计。1903年他设计了弦线式电流计,采用直径为0.002mm的镀银石英丝代替动圈和反射镜记录心动电流及心音,克服了以往仪器的惰性大,记录波动有误差以及需要繁琐的数学计算等缺点。他又确定了心电图的标准测量单位,即描记的影线在纵坐标上波动1cm,代表1mV的电位差,在横坐标上移动1cm为0.4s。采用P﹑Q﹑R﹑S﹑T等字母标出心电图上的各波,并选择双手与左脚安放电极板,组成三种标准串联。1912年研究了正常心电图的变动范围,并提出“爱因托芬三角”理论。
192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线虫癌(发现了一种线虫,当时误以为是癌的病原体)
Johannes Andreas Grib Fibiger
哥本哈根大学
1867年—1928年
菲比格使动物人工致癌的方法被认为是一个很大的进展。他首先完成了老鼠致癌的实验,使老鼠得了胃癌,因此赢得国际声誉。接着又把癌瘤移植到其他老鼠身上,使这些老鼠也患了癌症,从而发现了致癌寄生虫,揭示了癌症病理的一个方面。1902年,他从一批很不一般的蟑螂身上找到了胃癌存在一种被称作“肿瘤蝶旋体”的寄生物来源,说明癌是由慢性刺激引起的,由虫的代谢产物的机械和化学刺激所引起。
192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用疟原虫接种治疗麻痹性痴呆的医疗价值
瓦格纳-贾雷格
Julius Wagner-Jauregg
维也纳大学
1857年—1940年
1883年,贾雷格在一家精神病院任职。1887年他发表论文,建议在精神病患者体内感染疟疾或丹毒以引起热病,起到治疗精神病的作用。1890年他出任神经精神病院院长,1917年第一次试用该法成功。减轻症状的病例引起了他认真的观察和思索。他终于发现,这些病人在病情好转之前,往往先出现一种发热性疾病或者一种化脓性疾病。认为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因果关系,于是他推想,可否故意使这种麻痹性痴呆患者发生一种热病,以治疗麻痹性痴呆,然后再将该种热病治好。他把这种设想于1887年写成一篇论文,在医学杂志上发表。但这是要冒很大风险的,所以他在30年的时间里始终未试用过。
192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Charles Jules Henri Nicolle
巴斯德研究所
1866年—1936年
尼科尔发现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是立克次氏体,以虱、蚤等作为传播媒介。他成功鉴别出两种斑疹伤寒,即由体虱传播的流行性斑疹伤寒和由鼠蚤传播的地方性斑疹伤寒。他的发现为预防和治疗斑疹伤寒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具体途径。尼科尔在黑热病、波形热、猩红热等病症方面也有新的发现,并研制出多种防治传染病的血清和疫苗。
192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抗神经炎的维生素(B1)
Christiaan Eijkman
乌德勒支大学
1858年—1930年
发现了促进生长的维生素(B2)
Sir 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
1861年—1947年
1887年艾克曼领导脚气病研究室,他将被认为脚气病病原的球菌接种动物,未能引起脚气病。1890年他偶然发现供实验用的鸡群患了多发性神经炎,其症状似人类的脚气病,表现为下肢麻痹并伴有呼吸困难和发绀;他将鸡群移至另处,疾病迅即痊愈。他发现这是由于鸡饲料变化的结果。他以为精白米在肠内微生物作用下产生的有毒物质引起脚气病。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带壳的糙米有预防和治疗脚气病的作用。他首先发现食物中含有生命必需的微量物质,为后来维生素在营养学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从而最终发现了维生素B1。
霍普金斯充分利用自己当医生前做实验助手掌握的技术,查明了动物仅靠三大营养素是不能生存的,还必须有一些微量元素的补充。他发现用合成饲料喂养的白鼠体重减轻,但在饲料中加上牛奶,老鼠的体重便有所恢复。于是他在牛奶中发现了有促进生长作用的维生素B2。
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
研究糖酵解过程和酶及辅酶的作用
Arthur Harden
1865年—1940年
Hans Karl August Simon
von Euler-Chelpin
斯德哥尔摩大学
1873年—1964年
奥伊勒主要研究糖发酵和发酵酶。第一个揭示酶和底物可通过羧基和氨基连接,为研究酶促反应机理做出贡献。哈登研究奥伊勒辅酶结构和性质,指出酶分子中除蛋白质外,还有非蛋白质即辅酶。并用实验方法提纯出酒化酶的辅酶,证明它是糖与磷酸生成的特殊脂,合酶演说得到进一步发展。奥伊勒因酶化学中重要贡献,于1929年与哈登同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人的血型
兰德施泰纳
Karl Landsteiner
普林斯顿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
1868年—1943年
1896年兰德施泰纳对血清学和免疫学产生兴趣,将化学方法引入血清学研究,发现不同人的血清与血细胞混合后可发生凝集反应。1901年用抗A血清和抗B血清将血液分成A﹑B﹑C(后称O)三型。1902年他的同事发现AB型。1904年他与J.多纳特提出诊断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的试验,并阐述了此病的发病机理。他用化学和血清学技术区分出不同的血红蛋白;与合作者发现凝集素α1和α2、MN等血液因子,一种仅存在于黑人血液中的因子及Rh因子等。
1930年诺贝尔化学奖
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并合成血红素
Hans Fischer
慕尼黑理工学院
1881年—1945年
费歇尔从胆汁中的主要有色物质胆红素入手研究砒咯色素。第一个研究成果是血红蛋白质的非蛋白部分。研究表明,血红蛋白质是由CH基联结起来的4个不同取代吡咯,中心有铁原子大环结构。1929年,他证明胆汁色素是由卟吩氧化降解产生的线型四吡咯结构。1944年发表有关胆红素合成论文。20世纪30年代,费歇尔研究叶绿素结构问题,发表100多篇有关论文,着重论证了叶绿素卟吩取代时中心有1个镁原子。这些研究成果为最后合成叶绿素铺平道路。
193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呼吸酶的本质和活动方式
Otto Heinrich Warburg
柏林皇家生物学研究所
1883年—1970年
20世纪20年代瓦尔堡发明了研究组织薄片耗氧量的检压计——瓦尔堡氏检压计。他长期从事光合作用研究,在光合作用的量子效率和机理方面独辟蹊径。他研究癌细胞多年,发现恶性生长细胞的耗氧量比正常细胞低。在研究细胞呼吸时,他证明呼吸酶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称之为铁氧酶。1932年,他和他的同事们共同发现了黄酶,并证明其辅基是核黄素的衍生物。1935&—&&1936年,他又与同事们一道分离出了吡啶核苷酸,并确定了其结构和作用。1937&&—1938年,他阐明了磷酸三碳糖氧化与形成腺苷三磷酸相偶联的机理,从而在研究能量代谢方面揭开了新的一页。
193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关于神经元的功能的研究
Sir 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
1857年—1952年
Edgar Douglas Adrian
1889年—1977年
1894年谢灵顿发现支配肌肉的神经含有感觉神经纤维和引起肌肉收缩的运动神经纤维。他证明在反射活动中,当一群肌肉兴奋时,相对的另一群肌肉就被抑制。这种交互神经支配理论被称为谢灵顿定律。他把感官分为3类,并阐明了突触的功能。他首先划出大脑皮层的运动区,进而确定了控制身体各部分感觉和运动的区域。他于1906年出版的《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一书,对现代神经生理学特别是脑外科和神经失调的临床治疗均有重大影响。此外,他在布朗研究所工作时,在研究霍乱和白喉抗毒素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阿德里安开创了从单一的神经纤维、肌肉纤维和感受器导出的活动电位扫描技术,使对这些领域的刺激生理学的认识有了划时代的发展。他对皮肤和肌肉的机械感受器中“全无定律”的证明和1926年对适应现象(阿德里安定律)的发现尤为著名。
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
Thomas Hunt Morgan
加利福尼亚技术研究所
1866年—1945年
许多科学家注意到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与在减数分裂中观察到的染色体的行为方式非常吻合。然而,摩尔根以充分的理由继续以怀疑的态度看待孟德尔定律,特别是独立分配定律。在当时,已知道遗传性状比染色体的数目多,所以每一个染色体必然控制许多性状。当时还知道染色体是作为一个整体遗传的,因此各种性状必定与单条染色体联系在一起并被认为是一起遗传的。1908年摩尔根开始用具有四对染色体的黑腹果蝇进行了繁殖试验。摩尔根用突变型得到的最初结果证明了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但由于他发现突变白眼果蝇总是雄性的,因而很快找到了连锁的证据。因此,他对孟德尔定律作了唯一必要的修改——独立分配定律只能应用于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的基因。摩尔根发现当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配对,并且在所谓“交换”过程中交换遗传物质时连锁就会消失。当基因同染色体紧密相连时,基因连锁就不大可能消失,因此,通过记录连锁消失的频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就能描绘出来。摩尔根和他的同事于1911年作出第一张染色体图。
193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用肝脏治疗贫血
George Hoyt Whipple
罗切斯特大学
1878年—1976年
George Richards Minot
1885年—1950年
William Parry Murphy
1892年—1987年
惠普尔的主要研究兴趣是胆色素
,他想,既然胆色素是血色素在体内形成的,就应当从它的形成着手,找出人体调控血色素的方法。因此,他在1917年开始一系列的实验,他给狗放血造成贫血,然后注意观察新的血红细胞是如何形成的;他给狗饲以各种饮食,观察对血红细胞的形成有什么效用,发现肝是其中最为有效的一种食物。曼诺特对血液病特别是恶性贫血有兴趣。患此疾病时红血球数目进行性下降,常能危及生命。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惠普尔曾报道过食用食物中的肝脏可以显著提高贫血病人红细胞数量的许多试验(尽管未涉及到恶性贫血)。这些报道对曼诺特有很大启发。曼诺特已确定恶性贫血是由于缺乏维生素引起的营养缺乏病,因为这种病常伴有胃液中缺少盐酸。由于消化功能减退,导致某种维生素的吸收量低于正常。这并不影响贫血病人的食谱中食用肝脏,因为已经了解肝脏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1924年曼诺特与其助手墨菲开始对恶性贫血病人用进食肝疗法,最终取得了成功。
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胚胎发育中的诱导作用
Hans Spemann
弗莱堡大学
1869年—1941年
斯佩曼在结扎两栖类受精卵的大量实验工作中证明,到16细胞期的细胞核的发育潜能与未分裂受精卵的发育潜能没有区别,否定了魏斯曼的决定子理论。之后,他又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提出两栖类原肠胚的背唇为“组织者”,即移植早期原肠胚的小块背唇至另一胚体(原肠胚)腹侧后,可诱导宿主胚胎形成一个第二胚胎。并提出“诱导者”学说,即一种胚胎组织(诱导者)可影响其邻近的细胞、组织向一定方向分化。斯佩曼由于发现了胚胎诱导作用,即在胚胎发育中的“组织者”效应,推进了实验胚胎学的发展。
193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Sir Henry Hallett Dale
国家医学研究所
1875年—1968年
Otto Loewi
奥地利格拉茨大学
1873年—1961年
英国生理学家戴尔证明副交感神经末梢可以分泌乙酰胆碱,从此将神经化学与神经生理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奠定了神经药理学的基础。另一位英国生理学家洛伊发明了著名的蛙心灌流实验,验证了迷走神经末梢可分泌抑制心脏活动的物质,证明肌肉收缩时神经也是通过化学递质作用于肌肉而引起反应。
193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生物氧化,特别是关于维生素C和延胡索酸的研究
Albert von Szent-Gy&rgyi Nagyrapolt
赛格德大学
1893年—1986年
圣乔其研究了机体如何利用抗坏血酸的问题,并指出匈牙利红辣椒含有丰富的抗坏血酸。1936年,他分离出某些黄酮,它们具有改变毛细血管渗透性的特性,即改变物质通过毛细血管壁的能力的特性。尽管这些物质是否是维生素还未完全确定,但是至少在一段时间里它们被称为维生素P。圣乔其也利用华伯的方法来研究切碎了的肌肉组织对氧的吸收。如果系统照原样不动,则当组织中某种物质耗尽时,氧的吸收率会消失。圣乔其试着添加一些想象中有可能位于与吸收有关的化学变化途径中的物质,亦即从乳酸到二氧化碳的化学变化途径中的物质。1935年他发现四种密切相关的四碳化合物——苹果酸、琥珀酸、延胡索酸和草酰乙酸中的任何一种可用于恢复活力。因为这四种化合物中的每一种都能单独起恢复活力的作用,故而得出下述推断:机体可将它们互相转变,并且或许这四种化合物均位于化学变化的途径上。克雷布斯继续按此路线进行了研究,并且利用了圣乔其的发现,再加上他自增添的材料,从而确立了三羧酸循环。
193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在呼吸调节中的作用
Corneille Jean Fran&ois Heymans
1892年—1968年
海门斯与他的父亲一起证明了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内壁有压力感应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中有化学感受器,它们分别感受血压和血液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他们父子俩还证明了在呼吸和血压的调节机理中,除了对中枢的直接作用外,还有外周反射机理,尤其是外周的化学性反射机理。他们的这些成就轰动了世界生理学界和药理学界,他们使用的两种动物实验制备也成了生理学与医药学的经典方法。
193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百浪多息的抗菌作用
Gerhard Domagk
慕斯特大学
1895年—1964年
杜马克的第一例临床
试验是在他的女儿身上进行的。他的女儿由于针刺引起链球菌感染,一种药物使她神奇地得到康复。后来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医学家发现这种药对链球菌的作用是通过其分子中的苯磺酰胺部分发挥作用的,从而发明了磺胺类药物。
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维生素K
Henrik Carl Peter Dam
哥本哈根工艺研究所
1895年—1976年
发现了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Edward Adelbert Doisy
圣陆易斯大学
1893年—1986年
1929年达姆研究母鸡是如何合成胆固醇的问题。在实验中,他用合成的食物来喂养母鸡,在这种条件下,母鸡的皮下和肌肉内出现了细小的出血点。这种出血现象似乎表明母鸡得了坏血病,因此他在食料中添加了柠檬汁,他所采用的这种治疗方法,是一个半世纪前由林德首先提出的。但这无济于事。于是,达姆试用别的食物添加剂,他把各种维生素分别加入食料中,这些维生素自从艾克曼时代以来,已被发现是食物中的痕量重要成分。结果毫无作用,因此他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还有一种迄今未知的维生素。因为这种维生素似乎是血液凝结所必需的,所以他称之为“维生素K”,之所以这样命名,是由于在德文中“凝结”一词的拼法为“Koagulation”。多伊西由于进一步发现维生素K以及其结构和生理作用,而与亨利克·达姆共同获得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单根神经纤维截然不同的功能研究
Joseph Erlanger
华盛顿大学
1874年—1965年
Herbert Spencer Gasser
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
1888年—1963年
1900年厄兰格进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理教研室,之后他又到威斯康星大学新建的医学院任生理系主任。伽赛尔即是他的学生之一,并在此与他协作。20世纪20年代他们研究神经纤维的电学性能,得出了非常精确的数据。他们并未采用艾因托文所应用的高敏感度示波器,而是应用布劳恩的示波器来放大所检测的电流。他们应用这种方法测出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速度来传导冲动,传导的速度与纤维的粗细成正比。
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青霉素以及它对多种传染性疾病的治疗作用
Sir Alexander Fleming
1881年—1955年
Ernst Boris Chain
1906年—1979年
Sir Howard Walter Florey
1898年—1968年
弗莱明在研究细菌时发现,在只接种了葡萄球菌的培养基上,竟然长出了青霉。当他正在为培养基受到霉菌的污染而懊恼时,一个偶然的现象引起他的注意:培养基的其余部分都布满了葡萄球菌的菌落,只有青霉菌菌落的周围没有葡萄球菌的菌落。这是为什么呢?弗莱明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青霉能够产生一种杀死或抑制葡萄球菌生长的物质,他把这种化学物质叫做青霉素。后来,钱恩在牛津调查研究弗莱明
关于溶菌酶的发现时,偶然发现了弗莱明对青霉素所进行的研究。他告诉了弗洛里,于是他们一起开始对青霉素进行探索。弗洛里早年研究细菌和霉菌分泌的抗生物质,1939年以后与钱恩等人从化学﹑药理﹑毒理等方面系统研究青霉素。1941年用青霉素治疗9例人类细菌感染取得成功。
194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X线照射引起基因突变
Hermann Joseph Muller
印地安那大学
1890年—1967年
自发突变是一种频率很低的突变,仅靠自发突变无异于守株待兔。缪勒通过一系列实验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用较高剂量的X射线处理精子,能诱发生殖细胞发生真正的基因突变。在用X射线处理果蝇的同时,再以数千个未经处理的果蝇作为对照,除基因突变外,X射线也能造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次序重新排列,且这种情况占有很高的比例,还能造成较大片段的染色体畸变,如缺失、断裂、易位、倒位等。X射线处理并非是使该染色体上存在的全部基因物质都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常常只影响到其中一部分。受处理的基因复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代基因,往往只有其中一个发生突变,似乎表现出某种滞后效应,X射线处理并未显著提高回复突变率。这说明诱变的发生也是随机的,诱变剂并不对已发生突变的基因青睐有加。用不同剂量的X射线,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时刻和不同条件下处理果蝇,将得到不同的结果。缪勒的工作表明,在使用剂量的范围内,隐性致死因子并不直接随所吸收的X射线的能量而变化,而是更接近于随能量的平方根变化。
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发现蛋白酶可以被结晶
制备了结晶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James Batcheller Sumner
康奈尔大学
1887年—1955年
John Howard Northrop
洛克菲勒医学研究院
1891年—1987年
Wendell Meredith Stanley
洛克菲勒医学研究院
1904年—1971年
诺思罗普主要研究酶的离析与结晶化问题,首选离析出细菌病毒,确定酶的核蛋白性质与化学反应规律,第一个在实验定制备出胰蛋白酶。1941年获结晶状白喉抗毒素。斯坦利主要研究病毒学。1935年首次获得病毒结晶体,证明病毒是蛋白质的。1936年从结晶病毒中离析出核酸,还对流行性感冒、病毒变种及繁殖进行了大量研究。20世纪20年代,许多生物化学家认为酶是附着在胶体上的低相对分子质量物质,而萨姆纳则相信酶是蛋白质。斯坦利从1917年开始用刀豆粉为原料,分离提纯其中的脲酶。1926年他成功地分离出一种脲酶活性很强的细小晶体,并经各种试验证明这些细小晶体是蛋白质。这是生物化学史上首次得到的结晶酶,也是首次直接证明酶是蛋白质,推动了酶学的发展。1937年他又得到了过氧化氢酶的结晶,还提纯了几种其他的酶。
194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糖原的催化转变过程
Carl Ferdinand Cori
华盛顿大学
1896年—1984年
Gerty Theresa, n&e Radnitz Cori
华盛顿大学
1896年—1957年
发现了垂体激素在
糖代谢中的作用
Bernardo Alberto Houssay
生物学和实验医学研究所
1887年—1971年
正常人体血糖浓度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这对保证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利用非常重要,特别是脑组织,几乎完全依靠葡萄糖供能进行神经活动,血糖供应不足会使神经功能受损,因此血糖浓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正常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正常人体内存在着精细的调节血糖来源和去路动态平衡的机制,保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是神经系统、激素及组织器官共同调节的结果。神经系统对血糖浓度的调节主要通过下丘脑和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相关激素的分泌来合成的。激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及甲状腺激素之间相互协同、相互颉颃以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的最主要器官。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DDT对一些节肢动物的高效接触毒性
Paul Hermann M&ller
巴塞尔J. R. Geigy染料制造公司实验室
1899年—1965年
在化学公司,米勒的工作一是合成新的杀虫剂,从事化学合成研究;二是检查合成新药是否具有杀虫效果,即从事生物学实验。他发现DDT是其中最有效的杀虫剂。虽然DDT的母体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被合成了,但其生物活性却是米勒首次发现的。DDT的合成及其触杀作用的发现,是米勒对人类的贡献。DDT在防治植物虫害以及人体免遭节肢动物传播疾病方面发挥了巨大威力。
1948年诺贝尔化学奖
表彰他在电泳和吸附层析方面的研究,
特别是发现了天然状态下的血清蛋白
Arne Wilhelm Kaurin Tiselius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
1902年—1971年
梯塞留斯年在乌普萨拉大学研究电泳方法,用以分离悬浮液中电荷不同的蛋白质成分,并于1930年获得博士学位,此后留校任教。曾到普林斯顿大学进修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37年回乌普萨拉大学任生物化学教授,他用电泳法分离了血清中化学构造相似的蛋白质成分。1940年研究用吸收层析法分离蛋白质及其他物质。
194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间脑调节内脏活动的机能
Walter Rudolf Hess
苏黎世大学
1881年—1973年
发现了前额叶切除对某些
精神病的治疗价值
Antonio Caetano De Abreu Freire Egas Moniz
里斯本大学
1874年—1955年
赫斯初为眼科医师,后转而研究生理学,对自主神经系统发生兴趣。他用小电极刺激或破坏猫和狗脑的某些特定部位,发现自主功能的中心位于脑底部——延髓、间脑,特别是下丘脑。他把每一种功能的控制中心定位得极为精确,只要刺激猫下丘脑的某一固定点,就能使猫表现出遇到狗时那样的行为模式。莫尼兹曾经注意到,在埃及的木乃伊中,不知道为什么,有几具的头盖骨上有洞。为此,他仔细查阅了有关资料,得知是治疗癫痫病留下的痕迹。另外,有些外伤患者,在极偶然的情况下不得不切除脑前叶的外侧面。他发现,这些人手术后比受伤前变得温顺多了。根据这些事实,莫尼兹对那些性格异常的慢性精神分裂症和严重强迫症的患者,实施了脑前叶白质切除手术。经过手术后,这些患者无不变得非常驯良和温顺。这种被人们称为“脑白质切除法”的手术曾风行一时。195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结构和生理作用
Edward Calvin Kendall
罗切斯特梅欧诊所
1886年—1972年
赖希斯坦因
Tadeus Reichstein
巴塞尔大学
1897年—1996年
Philip Showalter Hench
罗切斯特梅欧诊所
1896年—1965年
1930年,一位名叫哈托曼的人患了阿狄森病,若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必将衰竭死亡。医生用牛犊的肾上腺皮质提取液挽救了这位患者的生命。人们给这种提取液中的有效成分取名为皮质激素。肯德尔看到这篇报道后,马上着手进行分离提纯皮质激素的试验。为了保证提取原料的来源,他与从前工作过的帕克·戴维斯制药公司签订了合同,把该公司用于提取肾上腺素的副肾中的皮质部分留给肯德尔实验室使用。他们一共用了近3万kg的副肾。经他分离提纯的皮质激素是一种脂溶性化合物与具有高度亲水性的类化合物的混合物。他从这种混合物中分离出8种化合物。他认为,其中化合物质E的皮质激素活性最大。就在这个时候,瑞士的赖希斯坦因从皮质激素中分离出了26种化合物,并且明确了其中11种化合物的结构,远远领先于肯德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肾上腺皮质提取液曾被用于小型试验,结果发现,该物质可以大大提高人的抗氧能力。于是,美国马上以国家级规模大力开发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研究。由肯德尔博士负责。尽管在化合物结构的研究上输给了瑞士的研究小组,但这次有大制药公司加盟,并且列入了国家级项目,肯德尔下决心一定要取得胜利。遗憾的是,这次还是让对手抢了先。不过由于合成步骤复杂,提取率在千分之一以下,其实用意义并不大。肯德尔马上又转而研究皮质激素的工业性生产。在麦尔克制药公司的支援下,他终于制成了900
g肾上腺皮质激素。药是合成出来了,但只有和他在同一机构从事关节炎研究的亨奇博士申请做临床试验。亨奇博士的关节炎患者得到一天一次肌肉注射100
mg的皮质激素的试验性治疗,结果患者的病状有了明显改善。这距离肯德尔分离出皮质激素的化合物E(后认定就是可的松)已经整整过去8年了。第二年,肯德尔与实施临床试验的亨奇博士以及瑞士的竞争对手一起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有关黄热病和如何预防的发现
Max Theiler
洛克菲勒基金会医学和公共卫生部实验室
1899年—1972年
黄热病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西南欧洲沿海地区、美洲大部分地区和西南非洲地区的恶性传染病。蒂勒出生在南非,所以能够深切地感觉到黄热病带给人类的恐惧。蒂勒从开普敦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在哈佛大学学习,然后受邀到黄热病研究中心洛克菲勒研究所继续从事研究。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除人以外,只有猴子对黄热病病毒具有感受性,所以全部用猴子做实验。由于猴子的数量有限,使得研究进展非常缓慢。蒂勒为了推动黄热病的研究,考虑用价格便宜、数量大的白鼠代替猴子作实验动物。经反复筛选、比较,最后决定采用白鼠脑内注射法使其感染上黄热病。用这种方法,蒂勒获得许多有关黄热病疫苗的第一手资料。在解决了研究手段后,蒂勒又开始研究开发黄热病疫苗。他用各种生物组织细胞做继代培养,了解培养后的病毒的毒性情况,最终得到了人们称之为17D变异株的黄热疫苗。为了保险,他又用鸡的脑组织为17D变异株进行了200代以上的继代培养,确认病原毒性的确不会恢复,这样才彻底完成了黄热病疫苗的研究课题。
195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链霉素——第一个有效治疗肺结核的抗生素
Selman Abraham Waksman
新泽西州新布朗茨威克市卢特格斯大学
1888年—1973年
自学生时代起,瓦克斯曼就对放线菌的生态学和分类学产生了兴趣,收集了许多放线菌。一天,他听到有关弗莱明发明青霉素的故事。他想,不知自己收集的放线菌是否具有青霉素那样的抗菌物质?于是他模仿弗莱明的研究程序,先后发现了20多种抗菌物质,其中链霉素对抑制结核菌非常有效。195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三羧酸循环
Hans Adolf Krebs
谢菲尔德大学
1900年—1981年
发现了辅酶A和它在调节新陈代谢
中的重要作用
Fritz Albert Lipmann
哈佛医学院
1899年—1986年
克雷布斯首先发现食物在体内是按F、G、A、B、C、D、E这样一个顺序变化的。再仔细了解从A到F这些化学物质,发现E和F之间断了链。如果E和F之间存在一种X物质,那么,这条食物循环反应链就完整了。他马上集中精力,全力寻找X物质。4年后终于查明,X物质就是如今放在饮料中作为酸味添加剂的柠檬酸。他完成了食物的循环链,并且将它命名为柠檬酸循环。克雷布斯的循环理论解释了食物在体内进入柠檬酸循环后,按照A、B、C、D、E、X、F、G的顺序循环反应,最终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他的伟大不仅仅是发现了几个化学物质的变化,而且在于将每一个活的变化整理出来,找出了可以解释动态生命现象的结构。李普曼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工作时,始终围绕着糖酵解的关键产物——丙酮酸的氧化进行研究。曾证明丙酮酸的氧化和脱羧必须有维生素B1参加。年,李普曼在麻省总医院工作,在这里他发现了辅酶A。他经过长时间反复研究后发现:在同ATP偶联的乙酰基传递系统中存在着一种热稳定因子。李普曼预感到有希望发现一种新的辅酶,而且它可能含有B族维生素。他制备了含有这种热稳定因子的纯制剂送给熟悉B族维生素的实验室去分析,并没有找到任何一种已知的B族维生素。李普曼又推测新辅酶很可能含有不久前发现的泛酸。1945年把新辅酶命名为辅酶A(CoA),意思是乙酰化反应的辅酶。从此在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随后围绕辅酶A他又作了大量的工作:研究辅酶A的性质,证明辅酶A在生物体中普遍存在,证明ATP是生化能量的普遍载体,这对阐明各种分解代谢和生物合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脊髓灰质炎病毒能够在多种组织培养物中生长
John Franklin Enders
哈佛医学院
1897年—1985年
Thomas Huckle Weller
波士顿儿童医学中心
传染病研究部
1915年—2008年
Frederick Chapman Robbins
克利夫兰西部储备大学
1916年—2003年
三人都是美国细菌和病毒学家,因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能够在多种组织培养物中生长,共同获得195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于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嗜神经性,先前的医学界普遍认为其不能在神经以外的组织繁殖。恩德斯等人的研究推翻了此观点,证明脊髓灰质炎病毒可以在人的皮肤、肌肉、肠和肾组织、成人的睾丸、宫颈癌的上皮细胞等多种非神经组织中生长,并发明了非神经组织病毒培养法,使得科学家在显微镜下就可以观察到病毒对组织细胞或上皮细胞的破坏过程,对病毒的分离、鉴定、变异和疫苗的研制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1949年恩德斯成功地使脊髓灰质炎过滤性病毒等在培养细胞中繁殖,发现了细胞致病效应,成为近代过滤性病毒研究之开端,也是开发有效的脊髓灰质炎过滤性病毒疫苗的重要转机。
195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氧化酶的本质和作用方式
Axel Hugo Theodor Theorell
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医学研究所
1903年—1982年
1930年始,西奥雷尔首先研究肌肉中具有生物活性的输氧蛋白质——肌红蛋白,并很快在这项难度很大的研究中初露头角。他不仅弄清了肌红蛋白与血红素在结构和功能上极为相似,还指出了它们在呼吸和贮存氮气的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他用自己设计制造的电泳仪,结合超离心方法,证明他首次得到的黄素酶是均一、纯净的。然后,他又成功地可逆地把这个酶分成两部份——黄色的辅酶和无色的蛋白质。当它们单独存在时都没有活性,合在一起时活性恢复,在生物体内起摧化作用。西奥雷尔的成功一时轰动了整个生物学界,传遍了全球。他研究的对象——氧化酶,其功能是帮助活性物质利用氧。他和同事精确测定了在非常稀的溶液中酶促反应速度的常数,确定了辅酶中的磷酸是连到酶蛋白的一级氨基,亚氨基是连到酪氨酸残基的酚羟基上的。这一工作,使人们对黄素酶的了解更加清晰。1935年西奥雷尔深知弄清生物细胞如何利用氧的问题,仅仅有黄素酶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为此,他又把注意力放在研究细胞呼吸链中传递氢的重要物质——细胞色素C上面。尽管对这种物质的研究19个世纪已经开始,但提纯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他在研究中不断改进设备,提高实验技术,逐步纯化了细胞色素C。195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有关心导管术和循环系统病理变化的发现
Fr&d&ric Cournand
哥伦比亚大学心肺实验室
1895年—1988年
Werner Forssmann
美因兹大学
1904年—1979年
Dickinson W. Richards
哥伦比亚大学
1895年—1973年
当时,心脏病是所有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为寻求一种新的有效方法来治疗心脏病,1929年福斯曼尝试切开肘窝静脉,将一根细长的管子导入自己的心脏,以观察心脏各腔室内压力的变化及心脏排血功能的情况,并冒着生命危险,带着插入心脏的导管,到放射科请人替他拍了一张X线片。这是世界上第一张心脏导管的X线片,从此也开创了介入放射技术治疗心脏病的先河。195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有关抑制某些身体物质的功能(尤其是对血管系统和骨骼肌肉的功能)
的合成化合物的发现
Daniel Bovet
罗马公共卫生高级研究所
1907年—1992年
将新药的化学合成实验和药理实验合并起来,并做出获奖成果。博韦是继高尔基之后又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意大利科学家。博韦在药物学方面的成就,用他自己的总结来说,是分别在“同配”和“竞争”两个对立面上的成就。所谓“同配”,就是某类活性物质的同类或分子上的同形。所谓“竞争”,就是颉颃。这种思维方法是他在药物化学研究中形成的,反过来又指导他进一步的药物学研究。
1957年诺贝尔化学奖
对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的研究
Sir Alexander R. Todd
1907年—1997年
托德最大的贡献是对核酸、核苷酸及核苷酸辅酶的研究:建立其连接方式;指出在核酸里,一个核苷酸核糖与另一个核苷酸核糖由一个磷酸连接起来;核酸就是用这种方式把许多核苷酸连成一个长链的结构。托德发现了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E的化学结构,证明大麻植物可用于生产麻醉剂,研究磷酸盐生物反应机理及生物颜料等问题。
195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基因通过调节特定的化学事件而起作用
George Wells Beadle
加利福尼亚技术研究所
1903年—1989年
Edward Lawrie Tatum
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
1909年—1975年
有关基因重组和细菌遗传
物质结构的发现
Joshua Lederberg
威斯康星大学
1925年—2008年
比德尔等通过果蝇复眼色素的研究和脉孢菌的营养缺陷型的研究,于1941年提出了“一个基因一种酶”假说。这一假说揭示了基因的基本功能。他所使用的营养缺陷型研究方法,以后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代谢途径和发育途径的研究。莱德伯格采用大肠杆菌的营养缺陷型发现了细菌的遗传重组,从而开辟了微生物遗传学研究的广阔领域。因此,无论在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一个基因一种酶”的假说及工作,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基础之一。
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
测定了胰岛素的分子结构
Frederick Sanger
桑格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研究蛋白质的结构。经过多年的研究,他找到一种试剂,名为2,4-二硝基氟化苯(桑格试剂),用以测定胰岛素的分子结构,获得成功。后10年中,他应用逐段分解和逐步递增的方法,测定出胰岛素两条肽链分别含21个和30个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和位置,于1955年测定了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195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RNA和DNA的生物合成机理
Severo Ochoa
1905年—1993年
Arthur Kornberg
斯丹福大学
1918年—2007年
由于沃森和克里克所作的工作,20世纪50年代的生物化学家们有很多人起而探索核酸,就像十年前纷纷研究辅酶,二十年前围绕着维生素进行研究一样。核酸是一个复杂的大分子,它是由含磷酸根的,称为核苷酸的长链所组成。莱文曾证明RNA和DNA是由四种不同类型的核苷酸组成的。机体显然是能由核苷酸制成核酸的,而且要完成这一步,酶是必不可少的。1955年奥乔亚从一种菌株分离出了这种酶,并让它同加有第二个磷酸根单元的核苷酸起反应,如果能将这种核苷酸串联起来,则预计会形成RNA分子。在有酶参与的条件下,培育核苷酸的结果是黏性发生惊人的增长。溶液变稠而成糊状,这是一个相当好的迹象,它标志着长而细的RNA分子已经形成。奥乔亚合成的RNA不同于天然的RNA,其间的差别是颇为有趣的。在天然的RNA中,四种核苷酸中的每一种都是存在的,而奥乔亚能以一种核苷酸构成合成的RNA,这种合成的RNA中是由这一种核苷酸无穷尽地重复构成的。次年,科恩伯格扩展了奥乔亚的工作并合成了DNA。
196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获得性免疫耐受
Sir Frank Macfarlane Burnet
墨尔本大学
1899年—1985年
Peter Brian Medawar
伦敦大学学院
1915年—1987年
梅达沃在牛津大学学习动物学,毕业后,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弗洛里博士指导下从事病理学研究,从此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梅达沃受政府委托,研究烧伤病人的植皮手术,为此,他必须与外科医生合作,共同研究。在研究中,他注意到第二次的植皮比第一次的植皮脱落得更快。这个现象对外科医生来说是众所周知的,不是什么新鲜事。可梅达沃觉得很奇怪。这以后,梅达沃才真正开始了皮肤移植的研究,直到用兔子和白鼠做试验,发现了免疫耐受性。梅达沃因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性现象,1960年与提出“获得性免疫的无性繁殖选择学说”的
伯内特一起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耳蜗兴奋的生理机制
Georg von B&k&sy
1899年—1972年
他提出了有关听觉的理论,从而替代了首先由亥姆霍兹提出的理论。最关键的听觉组织是内耳的一个盘涡状管,通常称为耳蜗。耳蜗由基膜分成两部分。整个基膜由两万四千多根并行的纤维构成,这些纤维顺着耳蜗的纵向渐渐展宽。亥姆霍兹认为,每根纤维各有它固有的振动频率,并只能对该频率的声音有所反应。声音是由各种频率的基本振动混合而成的,因此每个声音就激起某些纤维的同时振动。各个振动着的纤维把神经信息传到大脑,大脑再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和分析,便感觉到这个具有一定音调、响度和音品的声音。然而,贝克西用一个人工系统(完全仿造耳蜗的基本结构)仔细地做了实验,发现声波通过耳蜗内的液体时引起基膜像波动一样的位移。这就是大脑接收到的并进行分析的波,基位移也是按音调、响度和音品变化的。鉴于这个结果,1961年贝克西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在这个学科范畴中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
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剑桥分子生物学研究所
1916年—2004年
James Dewey Watson
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
1916年—2004年
1951年,美国一位23岁的生物学博士沃森来到卡文迪许实验室,他也受到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影响。克里克同他一见如故,开始了对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的合作研究。他们虽然性格相左,但在事业上志同道合。沃森生物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克里克则凭借物理学优势,又不受传统生物学观念束缚,常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他们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于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究DNA分子结构的鲍林、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结果不足两年时间的努力便完成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在日的《自然》杂志上以1000多字和一幅插图的短文公布了他们的发现。在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以谦逊的笔调,暗示了这个结构模型在遗传上的重要性:“我们并非没有注意到,我们所推测的特殊配对立即暗示了遗传物质的复制机理。”在随后发表的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详细地说明了DNA双螺旋模型对遗传学研究的重大意义:(1)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这个“半保留复制”的设想后来被马修·麦赛尔逊(Matthew
Meselson)和富兰克林·斯塔勒(Franklin W.
Stahl)用同位素追踪实验证实。(2)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是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3)它能够说明基因是如何突变的。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可以通过复制而得到保留。196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神经细胞膜的周边和中央部分与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制
Sir John Carew Eccles
澳大利亚国家大学
1903年—1997年
Alan Lloyd Hodgkin
英国剑桥大学
1914年—1998年
Andrew Fielding Huxley
英国伦敦大学
神经纤维上的冲动是一种持续1/1000
s的电脉冲。神经细胞借助这种脉冲系列相互通讯,并发出指令给体内的肌肉和腺体。这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结果论述了神经冲动本身的性质,以及在神经细胞体引起的电变化,特别是论述了“兴奋”和“抑制”这两种基本的活动。他们使用的方法是以电子学技术为基础的。他们用微电极记录电活动,将其放大百万倍,然后显示在阴极射线管的屏幕上。他们提出,神经冲动与纤维外面的钠离子和纤维内面的钾离子之间的交换有关。艾克尔斯爵士发现了神经冲动到达另一个神经细胞引起的电变化。在他的实验中,用尖端小于1
μm的微电极插入脊髓运动神经元之内。这些运动细胞的直径为40~60μm。因神经纤维末梢与运动细胞膜的兴奋性或抑制性化学机制相连接,所以由神经纤维末梢来的冲动引起该细胞兴奋或抑制。艾克尔斯已指出细胞膜电位改变是如何表达兴奋或抑制的。刺激强到足以引起兴奋反应时,膜电位降低到某一值而细胞发生一次冲动,即钠冲动。一个正在活动的细胞可因冲动到达其抑制性突触而受影响。这时膜电位增加,其结果是,冲动发放受到抑制。因此,兴奋和抑制相应于不同的离子电流,它们分别是细胞膜电位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变化。
196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胆固醇和脂肪代谢的机制和调节
Konrad Bloch
1912年—2000年
Feodor Lynen
慕尼黑马克斯-普朗克细胞化学研究所
1911年—1979年
乙酸作为胆固醇和脂肪酸的基本构件的阐明是一项重大的发现。在维兰德实验室从事乙酸代谢研究的吕南成功地分离出一种所谓的活化乙酸,它是人体内所有脂质的前体,而且也是很多代谢过程的共同物质。布洛赫和合作者尽可能巧妙地应用了同位素技术,得以在一系列卓著的研究中向大家证明,如何利用乙酸的两个碳原子合成具有30个碳原子的类固醇——羊毛固醇。接着,这种羊毛固醇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转变成具有27个碳原子的胆固醇。导致碳氢化合物鲨烯的形成的那些反应特别引人注意;并且,对这些反应(为很多其他脂质和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所有)的阐明不仅应归功于布洛赫、吕南和他们的合作者,也应归功于英国的Popjak和Cornforth,以及美国的Folkers和合作者。关于这项研究,吕南还做出另两项有助于我们了解细胞代谢机制的重大发现:维生素生物素作用机制的解释和细胞氯高铁血红素结构的确定。在早期阶段,布洛赫做出了另一项重大的发现,他证明胆固醇是胆酸和一种雌激素的前体。这些发现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吸引着许多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参加。我们现在知道人体内所有天然的类固醇物质,都是由胆固醇形成的。通过他们对这方面的基础生化研究,我们今天才能详细知道人体内的胆固醇和脂肪酸是如何合成和进行代谢的。这些过程包括由很多个别步骤组成的一系列反应。例如,由乙酸形成胆固醇的过程需要有约30个不同的步骤。在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脂质形成和代谢的这种复杂机制发生了混乱,结果导致了一些最严重的疾病。脂质代谢机制的详细知识对从理论上研究这些医学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196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酶和病毒合成的遗传调节
Fran&ois Jacob
巴黎巴斯德研究所
Andr& Lwoff
巴黎巴斯德研究所
1902年—1994年
Jacques Monod
巴黎巴斯德研究所
1910年—1976年
雅各布的工作主要是研究细菌及噬菌体的遗传机制以及突变的生物化学效应。他先研究溶原性细菌的体征并证实它们有“免疫力”,也就是说,这些细菌体内存在一种机制,可抑制原噬菌体内(和同类型的感染性粒子一样)的基因的活动。1954年后,他与Elie
Wollman长期合作,成果累累。他们努力搞清原噬菌体与细菌遗传物质之间关系的本质。他们经研究搞清了细菌接合的机制,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又得以分析细菌细胞的遗传结构。1958年,他们对溶原现象和诱导的β-半乳糖苷酶生物合成进行了遗传分析,发现这两种现象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于是雅各布和莫诺开始研究遗传物质转移的机制及细菌细胞内调整大分子活动与合成的调控途径。进行了这些分析之后,雅各布和莫诺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信使RNA调节基因、操纵子及变构蛋白质等。1963年雅各布和Sydney
Brenner一起提出了“复制子”假说,以解释细胞分裂的某些方面。此后他致力于细胞分裂机制的遗传研究。尔沃夫在观察了隔离的细菌后得出结论说:溶原性细菌并不分泌噬菌体,细菌在产生噬菌体后立即死亡,以及外界因素能诱导噬菌体的生成。正是在这个假说,以及与Louis
Siminovitch和Niels
Kjedgaard的合作,尔沃夫发现了紫外辐射的诱导作用。1954年,尔沃夫开始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他用实验研究了病毒发育对温度的敏感性与神经毒力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启发之下开始考虑病毒感染问题。就这样,他搞清楚了非特异性因素在初次感染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96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引致肿瘤的病毒
Peyton Rous
纽约洛克菲勒大学
1879年—1970年
发现了前列腺癌的激素治疗
Charles Brenton Huggins
芝加哥大学Ben May癌症研究实验室
1901年—1998年
劳斯是第一个想到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不一定是个突然的过程的人。劳斯把这个过程称为“肿瘤进展”,在这过程开始时,潜在的癌细胞处于“休眠”状态。被化学因子、病毒或激素刺激唤醒之后,他们就采取一种更加无法无天的生活方式。劳斯关于肿瘤进展的发现很快在许多实验系统内得到证实。1950年,肿瘤病毒研究成了现代肿瘤研究的中心领域。某些病毒能将部分自己的遗传物质注入细胞内而不杀死细胞或抑制其增殖,这样引入的病毒物质事实上可以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物质中,并且其行为就如同新的遗传因素一样。病毒感染能引起某些细胞特性的永久性改变。重新估计了病毒概念之后,就有可能了解肿瘤怎么会将正常细胞循规蹈矩的行为改变为特见于癌细胞的恶性增生。与此同时,还发现了许多能引起哺乳动物恶性肿瘤的病毒。肿瘤病毒在试管内与正常细胞接触很短一段时间后即可使它转变为癌细胞。这就为直接研究人类细胞的癌变开辟了一条新路,以前在活体上是无法进行这种研究的。哈金斯发现其他肿瘤细胞同样地依赖于某些体内的自然激素。他开始研究正常狗的前列腺,发现其生长及功能受雄性激素的刺激,并为雌性激素所抑制。这是人类前列腺癌激素疗法的起点,这疗法的依据是下述假定:人类前列腺对激素的反应实质上与狗相同,前列腺癌的细胞可保持正常细胞的部分对激素反应能力。这种推理启发了这样的疗法:切除睾丸以除去雄性激素及/或用雌性激素以拒抗之。这种疗法获得了良效从而证明作为其基础的假设是正确的。对已不能进行手术的晚期前列腺癌病人,用这种疗法后可观察到半数以上病人的肿瘤明显地缩小甚或消失。这是一种崭新的治癌方法,能治疗以前视为不治的病人,用的是无毒的、自然存在的激素而不是有毒的或放射性的因子,所以很少有副作用。
196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眼内视觉的主要生理和化学过程
Ragnar Granit
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学院
1900年—1991年
Haldan Keffer Hartline
纽约洛克菲勒大学
1902年—1983年
George Wald
1906年—1997年
感觉细胞中的感光物质(视色素)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含有维生素A的较小的部分即生色团,它像一个钩形的谜块,装配在另一更大的蛋白质即视蛋白的表面上。但视色素接受一个光量子时,生色团的形状就发生改变:出现异构化作用。谜块直挺起来,从原来位置上释放出自己,出现了视色素的分裂。这种由光引起的分子异构化触发了视觉系统相继的变化。所有晚期变化——化学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均像沃尔德所说的,属于单-光反应的“暗”结果。沃尔德的这一反应适合于整个动物界,因而他的发现具有广泛的意义。我们分辨颜色的能力,需要不同的视细胞对光谱的不同部分其特异性反应。格兰尼特用电生理方法发现了网膜有不同光谱敏感性的成分。他与Svaetichin的第一项工作是在1939年发表的,得到了有三种不同光谱敏感性特征的视锥的结论。格兰尼特的重要结论最近已由沃尔德和其同事以及美国和英国的一些研究组用其他方法进一步证明。该发现表示视神经传递到脑的信号形式及引起的颜色感觉取决于三种视锥细胞的作用。哈特兰对感觉细胞在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光照的反应中产生的冲动和传递的编码的细微分析,使我们基本上知道神经细胞是怎样评价光刺激的。他后期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基本原则,告诉我们感觉细胞是如何对得到的粗资料进行评价。由于应用精细的技术和小心选择合适的对象——鲎眼,他才得以对各项结果进行细致的定量分析。这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导致他发现了侧抑制现象。在鲎眼中,侧抑制是由简单的神经连接调制的。格兰尼特在30年代就指出过在复杂的脊椎动物网膜中抑制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哈特兰在证明邻近视觉细胞的相互连接后,以最有想象力的方式应用了他的这一发现,他要定量描述一个神经网怎样利用侧抑制过程来加工从感觉细胞得到的资料。他的发现使我们理解到形状和运动的视觉可因对比而得到加强。
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解读了遗传密码及其在蛋白质合成方面的机能
Robert W. Holley
康奈尔大学
1922年—1993年
Har Gobind Khorana
威斯康星大学
Marshall W. Nirenberg
国立卫生研究院
每个细胞含有数以千计的蛋白质,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化学反应由这些蛋白质完成。每种蛋白质在某种核酸的指导下合成。正是核酸的化学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的化学结构,核酸的字母系统支配了蛋白质的字母系统。遗传密码是一本字典,依靠它我们便能将一种字母系统译为另一种字母系统。尼伦伯格认识到,生物化学家能在试管内建立一个系统,该系统以核酸为模板形成蛋白质。上述系统可比作翻译机器,科学家将用核酸字母系统写成的句子加入,然后机器将这些句子翻译成蛋白质字母系统。尼伦伯格合成一种非常简单的核酸,它有一条链,有许多反复出现的同一个字母组成。上述系统用这种核酸产生了一种蛋白质,只含一个字母,但这是蛋白质字母系统的字母。尼伦伯格用这种方法既解读了第一个“象形文字”,又证明了细胞内的机制如何能用来翻译遗传密码。此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进展非常迅速,1961年8月,尼伦伯格报告了他最早的一些研究结果,又过了不到五年,遗传密码的所有细节都搞清了,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是尼伦伯格和科拉纳做的。最后的工作大部分是科拉纳完成的。什么是细胞内翻译遗传密码的机制?霍利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并取得了成功。有一类特别的核酸,称为转运RNA,霍利就是转运RNA的发现者之一。转运RNA能读出遗传密码,并将它翻译成蛋白质字母系统。经过多年工作,霍利成功地制备了一种纯的转运RNA,最后于1965年搞清其准确的化学结构。霍利的工作表明,有生物学活性的核酸的化学结构首次得到完全测定。
196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病毒的复制机制和基本结构
德尔布吕克
Max Delbr&ck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
1906年—1981年
Alfred D. Hershey
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
1908年—1997年
Salvador E. Luria
马萨诸塞理工学院
1912年—1991年
德尔布吕克是一位物理学家,卢里亚是一位内科医生,赫尔希是一位生物化学家,他们三个人互相配合,成功大有希望。他们各有自己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法,因此能够对一些根本问题展开真正的“集中攻击”,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但又保持密切的联系。起初,他们形成自己的学派,他们所创造的富有启发性的学术气氛吸引了一些来自不同领域、有着许多不同观点的有才华的科学家。在他们的指导下,事业以爆炸性的速度向前发展。荣誉首先应归功于德尔布吕克,是他把噬菌体的研究从含糊的经验知识变成了一门精确的科学。他分析和规定了精确测定生物效应的条件。他与卢里亚一起精心设计出定量的方法,并且确立了统计求值的标准。有了这些,才有可能在后来展开深入的研究。德尔布吕克和卢里亚的长处或许主要在于理论分析,赫尔希则是突出地表现出是一位非常熟练的实验家。他们三位在这些方面也是很好的补充。研究工作沿着德尔布吕克十年多以前所定下的道路前进。在这期间,详尽地描述了噬菌体的生活周期。复制过程的不同阶段被分割开来单独研究。有两点或许最为重要:一是证实了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有相互作用,二是细胞活动的调节会因外来的有遗传活力的结构的介入而受影响。
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神经末梢中的体液性递质及其贮存、释放和失活的机制
Sir Bernard Katz
伦敦大学学院
1911年—2003年
Ulf von Euler
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学院
1905年—1983年
阿克塞尔拉德
Julius Axelrod
国立卫生研究所
1912年—2004年
卡茨对运动神经冲动作用于运动终板引起肌肉活动中发生的电变化特别感兴趣。肌肉中有电容器样特性的特殊结构因神经冲动而充电,它们的放电再激活肌肉。卡茨不仅发现了有“微终板电位”的成在,还证明了在运动神经和肌肉终板之间的信使物质乙酰胆碱是以小的量子形式从神经末梢释放。
奥伊勒对交感神经系统特别感兴趣,并早已鉴定了肾上腺素物质,去甲肾上腺素。他与一位瑞典已故的同事Nils-&Ake
Hillarp一起,证明了神经中的去甲肾上腺素是在直径大约为万分之一毫米的颗粒中合成和贮存的。并在这些神经颗粒的特性研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阿克塞尔拉德主要对递质物质去甲肾上腺素从神经末梢释放后的命运感兴趣。在这方面,他发现和研究了递质物质在酶作用下甲基化而失活,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证明了去甲肾上腺素被神经末梢重摄取。递质物质的释放是过量的,一旦需要的量已达到它的目的并引起效应时,余下的则大多数被重摄取到神经末梢的贮存点。换句话说,这是限制神经冲动作用间的迅速、有效和经济的途径。
1970年诺贝尔化学奖
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合成中的作用
Luis F. Leloir
布宜诺斯艾利斯生物化学研究院
1906年—1987年
莱洛伊尔曾就读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后一直留在该校任职。他研究多种复合糖的合成与分解,发现了做为中间体的糖核苷酸以及此过程所必需的一些肝脏的酶。因此他获得1970年诺贝尔化学奖。
197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激素作用的机制
Earl W. Sutherland, Jr.
Vanderbilt大学
1915年—1974年
萨瑟兰首先发现当肝脏组织受到肾上腺素刺激的时候,细胞内的肝醣分解酶会被活化,当它被活化的时候,酵素会接上许多磷酸;而活化的肝醣分解酶接上的磷酸若经由去磷酸酶的作用去除之后,就会失去活性。这是第一个例子证明,细胞里的酵素可藉由磷酸化与否来调控酵素的活性。萨瑟兰接着发现,其实激素本身不会进入细胞,所以也不能直接控制细胞内部各种酵素的活性,于是他怀疑有其他的物质在细胞内作内应,使激素的讯息得以传递到细胞内。他发现激素主要是先作用在细胞膜上,然后细胞膜内侧就会释放出一些小分子到细胞内部;于是,他把激素视为体内负责细胞间通讯的一级信使,而把激素刺激细胞膜后,在细胞内产生的调控分子称为二级信使。他还证实了体内许多不同的激素,都是利用cAMP作为二级信使。
197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抗体的化学结构
Gerald M. Edelman
洛克菲勒大学
Rodney R. Porter
1917年—1985年
埃德尔曼在抗体结构研究中,发现了用浓尿素还原抗体分子二硫键的方法。他再通过还原实验,对抗体结构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1961年,他和他的助手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建立了四肽链抗体分子模型,这是世界首例。1962年,他又率领他的学生利用骨髓瘤蛋白等进行电泳实验,证明了抗体的不均一性是有限的。他乘胜前进,深入研究探索,于1965年又发现了多肽链轻链的性质和结构。接着,又解开了多肽链重键之谜,并通过实验方法测定了抗体各个肽链的氨基酸结构。至此为止,他完全解决了抗体分子的化学结构,即氨基酸顺序问题已解决了。波特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将抗体裂解为小分子,同样解决了抗体分子的化学结构。
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个体和社会的行为模式的建立和阐述
Karl von Frisch
慕尼黑大学动物研究所
1886年—1982年
Konrad Lorenz
布尔德恩的普朗克研究所
1903年—1989年
Nikolaas Tinbergen
牛津大学动物系
1907年—1988年
罗伦兹认为每个物种都具有遗传性能力以学习特定事物。此外,他也发展并启发关于遗传学、生理学、演化和与物种行为适应生存价值有关的个体行为发生学等概念。罗伦兹早期研究本能行为,后来又与荷兰行为学家丁伯根合作,证明了不同形式的行为是互相协调进而组成一个行为序列的。在研究物种行为的进化时,他尤其关切生态因子的作用和行为的适应意义。他帮助阐明了个体在发育过程中,行为模式发展成熟的方式。他认为低等动物的攻击性行为对其生存有利,而人类的好战行为也有其先天性基础,这种理论可用以理解城市居民中的暴力行为并可用以预防战争。
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细胞的结构和各结构的机能
Albert Claude
纽约洛克菲勒大学
1899年—1983年
Christian de Duve
纽约洛克菲勒大学
George E. Palade
耶鲁大学医学院
1912年—2008年
克劳德1938年从小鼠肉瘤分离出含有RNA的小颗粒,后来发现在正常小鼠肝脏内也存在这种颗粒,1943年起名为微粒体。接着,他与帕拉德等协作,证明微粒体为细胞内膜结构物,称为内质网。此外,于1939年最先自破碎的细胞分离到线粒体,致力于利用电子显微镜来阐明细胞的细微结构。
代维在胰岛素等激素对肝脏糖代谢作用的研究中,从大鼠肝脏分离出比线粒体还小的微粒。发现其中含酸性磷酸酶,命名为溶酶体,他研究了这种颗粒在细胞活动中的意义及其与细胞病变的关系。另外,他也研究了含氧化酶的另一种过氧物酶体颗粒。
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肿瘤病毒和细胞内遗传物质的相互作用
David Baltimore
马萨诸塞技术研究所
Renato Dulbecco
伦敦帝国癌症研究基金实验室
Howard Martin Temin
威斯康星大学
1934年—1994年
巴尔蒂摩早期的工作是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细胞的分子机制。这些工作使他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其他致癌RNA病毒如何进入人体健康细胞,并使之癌变。研究中,他证实了RNA反转录酶的存在,为RNA反转录DNA提供了有力证据。正因为这些发现,David
Baltimore和Howard
Temin一起获得了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研究成果让生物科学界对像HIV这样的反转录病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杜尔贝科最重要的工作是研究癌症病毒,研究它们如何使细胞产生化学变化导致癌变。由于细胞内有极其错综复杂的无数化学反应在相互作用,所以他倡导了向细胞内注入已知功能的单个病毒基因而不注入完整病毒的技术,以研究因此而发生的化学变化。
特明在1960年后半期主要研究有关培养细胞的风肉肿病毒感染,及非感染细胞的增殖抑制研究。也由于这各研究发现抑制细胞分裂的特异血清因子,并证明小牛血清中的鸡纤维牙细胞的增殖诱导因子为巨型体的事实。而其主要的贡献是证明RNA肿瘤滤过体具有能由RNA转录为DNA拷贝的特殊蛋白质的事实。
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传染性疾病的新的病原和传播方式
布卢姆伯格
Baruch S. Blumberg
费城癌症研究所
D. Carleton Gajdusek
国家健康研究所
1923年—2008年
1963年,布卢姆伯格发现一种抗原——“澳大利亚抗原”(现称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存在于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清中。乙型肝炎是一种通过血液传染的疾病,并与肝癌的发展有关。通过血液检验,发现了乙型肝炎病毒。1971年在医院血库开始使用此试验,输血后乙型肝炎下跌25%,测试也成为捐赠血液的乙型肝炎病毒检查法。由于发现了传染性疾病库鲁病的起源和传播机制,伽杜塞克与布卢姆伯格于1976年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由某些疾病传染源引起的持久性感染的表现、传染源的传播和疾病的起源,提出了重要的新机制,他们还对两种不同疾病进行分析,为这种传染性疾病的表现制定了一个完整的新准则。
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大脑产生的激素肽
Roger Guillemin
圣地亚哥沙克研究所
Andrew V. Schally
新奥尔良退伍军人管理局医院
放射免疫测定激素肽
Rosalyn Yalow
纽约布朗克斯退伍军人管理局医院
吉尔曼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丘脑下部的神经分泌激素进行研究,与A.
Schally同时证明了肾上腺皮质素释放因子的存在。1971年从牛丘脑下部分离出黄体形成激素释放激素,并确定了其结构式。与同样用猪作试验获得成功的Schally一起,获得了197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耶洛与萨鲁曼·艾伦·伯森(Solomon
Berson)合作发展了RIA——放射免疫测定法。1959年,耶洛和伯森发表了一篇改变历史的报告,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志及抗原、抗体结合竞争的原理,以定量胰岛素而开创了内分泌研究史的新纪元。于是放射免疫测定法跃升为近二十年来研究内分泌素及临床化学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也促使医学的研究得以快速发展。1960年两人又共同研发发表“竞争性蛋白质结合原理”,并依据此原理发展出放射免疫分析技术。
197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发现及其在分子遗传学中的应用
Werner Arber
巴塞尔Biozentrum大学
Daniel Nathans
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1928年—1999年
Hamilton O. Smith
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卢里亚曾观察到,噬菌体不仅能诱发细菌细胞内的突变,而且其本身也发生突变。阿尔伯对此深感兴趣。他收集了证据表明,细菌细胞能够通过一种“限制酶”的存在来保护自己,抵御噬菌体的攻击。这种限制酶通过分裂噬菌体的DNA使之大部或全部失活,从而遏制噬菌体的生长。到1968年,阿尔伯收集了足够多的关于限制酶的资料,终于能够证明一种特别的限制酶的存在,它只分裂那些含有为噬菌体所特有的某种序列的核苷酸。这一工作经过内森斯和史密斯的发展,导致了伯格等人创造的重组DNA的技术。内森斯与史密斯合作,研究了能在特定部位分裂DNA分子的酶。这使人们有可能对已知的大得足以带有遗传信息的核酸片断进行研究。这项研究于1971年完成,以后又开始了旨在把核酸拆开再按其他结构加以组装的重组DNA的研究工作。
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
解决了生物体中化学渗透假说的能量转移问题
Peter D. Mitchell
英国格林研究工作实验室
1920年—1992年
米歇尔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研究课题,去查有关文献,了解该课题在世界科研前沿的最新动向。结果他了解了以下情况:人类摄入的米和面包到体内后逐渐产生变化,最后变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在变化过程中,作为热释放出来的能量,其大部分都贮藏在ATP这种磷酸化合物中。这种磷酸化合物又是怎样生成的呢?似乎许多研究人员都在追寻这一答案。他们普遍认为,磷酸化合物生成的时候,肯定要经过一个中间物质X。他们正全力寻找这个中间物质。另一方面,神经生理学领域却发现,细胞膜上有钠泵机制。钠泵利用磷酸化合物发生变化时产生的能量,将细胞内的钠离子转移到细胞外,将细胞外的钾离子摄取到细胞内,使细胞内始终保持一种平衡的离子组合。1961年,他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设想:ATP合成的化学渗透压说。当营养素在体内进行有机物氧化或光合作用时,就使细胞内外膜产生质子(H+)浓度差和电位差,这种能量促使ATP的合成。植物、动物以及细菌的大部分能量均由此而来。
197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明了电脑辅助X线断层摄影(CT)
Allan M. Cormack
Tufts University Medford, MA
1924年—1998年
豪斯菲尔德
Godfrey N. Hounsfield
伦敦电磁干扰中心研究实验室
1919年—2004年
科马克是计算机断层成像(CT)理论的奠基者,而豪斯菲尔德是CT机器的设计者。用X射线照射人体,再检测透射后的强度,经计算机用卷积反投影法或快速傅里叶变换处理数据,然后重组人体断层图像。CT对人体内病灶的显示比X线照片清楚得多,因而能看出X线检查不到的病灶,如脑内出血。CT于1972年首次临床试验成功,因此豪斯菲尔德与科马克共享197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结构由遗传决定
贝纳塞拉夫
Baruj Benacerraf
哈佛大学医学院
Jean Dausset
巴黎大学血液免疫实验室
George D. Snell
杰克逊实验室
1903年—1996年
每个生物体体细胞的表面都是独一无二的,此独特性是由控制特殊蛋白质&糖复合体&组织兼容抗原的基因所决定的,而组织兼容性抗原多在细胞膜上发现。这些复合物的命名由来是因其界定了一体组织与另一体组织存在的兼容性,H抗原决定了许多负责体内免疫反应不同细胞的相互作用,藉由体内免疫反应基因调控的相关知识,我们可解释,为什么不同个体具有不同防御感染的能力,以及为什么某些癌细胞会被消灭,而某些癌细胞却会长成肿瘤,与此有重要关系的基因,首先在老鼠以及人类中被发现,而后更发现,这些基因存在于所有的脊椎动物。斯内尔发现了决定从一个体移植组织至另一个体可能性之遗传因子,由他开始构建了关于H抗原的相关观念。多塞验证了人体H抗原的存在,并说明了遗传因子调控H抗原的形成。贝纳塞拉夫发现了与决定每个个体独特H抗原组成的基因关系密切的遗传因子,实际上调控了许多属于免疫系统的细胞的作用,也因此这些遗传因子对于免疫反应的强度反应十分重要。
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
对核苷酸进行了基础的生化研究,特别是合成出了重组DNA
发明了核苷酸测序的方法
斯坦福大学
Walter Gilbert
哈佛大学生物学实验室
Frederick Sanger
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吉尔伯特主要研究生物物理学、遗传控制机理、蛋白质与DNA相互关系等。运用桑格直读法原理,独立提出测定核苷酸顺序的更简便方法——化学降解法。用化学反应把DNA裁剪成一系列不同长度核苷酸片段,它们的一端相同,并标有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各片段长度和另一端最后一个核苷酸,可决定核苷酸在DNA相应位置上排列顺序。把测定过的所有片段拼接起来,就能知道整个DNA大分子结构。
桑格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研究蛋白质的结构。60年代后,桑格的工作转向核酸方面,致力于对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分析研究。他利用酶的生物活性,用生物学的处理方法,正确地确定了核糖核酸中每种碱基的排列顺序和脱氧核糖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他还发展了脱氧核糖核酸的精确快速分析法。他用此法于1977年成功地测定了细菌病毒ФХ174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全部共5
386个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桑格因设计出一种测定DNA内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方法而与吉尔伯特、伯格共获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关于大脑两半球功能专属的研究
Roger W. Sperry
加利福尼亚技术研究所
1913年—1994年
关于视觉系统信号处理的研究
David H. Hubel
哈佛医学院
Torsten N. Wiesel
哈佛医学院
斯佩里把猫、猴子、猩猩联结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割断,称为“割裂脑”手术。这样两个半球的相互联系被切断,外界信息传至大脑半球皮层的某一部分后,不能同时又将此信息通过横向胼胝体纤维传至对侧皮层相对应的部分。每个半球各自独立地进行活动,彼此不能知道对侧半球的活动情况。1961年斯佩里设计了精巧和详尽的测验,在作割裂脑手术的人恢复以后,进行了神经心理学的测定,获得了人左右两半球机能分工的第一手资料,发现两半球机能的不对称性,右半球也有言语功能,从而更新了优势半球的概念。裂脑人的每一个半球都有其独自的感觉、知觉和意念,都能独立地学习、记忆和理解,两个半球都能被训练执行同时发生的相互矛盾的任务。斯佩里的研究,深入地揭示了人的言语、思维和意识与两个半球的关系,成绩卓著。
在20世纪50年代晚期,休贝尔和威塞尔测试了猫的视皮质细胞反应。他们把微电极埋在猫的视皮质细胞中,尽管他们不能选择某个特定细胞,但可以把电极以大约正确的方式插在某处,因此可以了解他们到达了什么地方。而当研究者在屏幕上打出一些光影或者其他图形时,猫就用带子系好,藉已固定好猫的头部,研究者就可以知道是网膜上的哪一部分是图像显现之处,然后把这个被刺进的皮质区进行连接,透过放大器和扬声器,他们可以听到细胞启动的声音。其结果显示细胞对一个横向的线或者边缘有强烈反应,但对点、斜线或直线只有非常微弱的反应,或者根本就没有反应,之后的研究继续显示:有些细胞对某些处在一个角度上的线条、垂直线条、直角或者明显的边缘线,都有特别的反应,很明显,视皮质的细胞是非常专业化的,它们只对视网膜上的图像的某些特定细节有反应。
198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关于前列腺素和有关活性物质的发现
贝格斯特隆
Sune K. Bergstr&m
卡罗林学院
1916年—2004年
萨米埃尔松
Bengt I. Samuelsson
卡罗林学院
John R. Vane
Wellcome研究实验室
1927年—2004年
萨米埃尔松的老师贝格斯特隆在他刚迈进科研大门时就引导他参与分离和鉴定前列腺素的工作。1962年他和老师在继分离出两种纯前列腺素的结晶之后,又测定出了前列腺素的分子结构。1964年他们共同宣布这类生物活性物质是存在于肉类和蔬菜中的脂肪酸——一种不饱和油脂的组成要素。而且,他还进一步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蟑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