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高二战德军大战苏联时为什么有苏联百姓将纳粹德军视为救星

二战时苏联百姓为何将德军视为救星?
来源:人民网
作者: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
本文摘自《二战秘密档案》,【俄】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 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俄罗斯解放军
  实际上,弗拉索夫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真正控制名义上由他指挥的俄罗斯解放军。他们上战场的时候,作战非常顽强。但是这与其说是自觉的英雄主义,还不如说是岌岌自危。弗拉索夫这类人在德军撤退时面临的是德国人的严厉打压,而俄罗斯战俘面临的是频繁发生的死亡。我想起了我的一个白俄罗斯远亲讲过的一件事,他在1944年7月解放布列斯特时还是一名中士。德军撤退后不久,有两个苏军上校来视察布列斯特堡垒,想看看它的防御工事。地下工事里藏着一个弗拉索夫排,他们打死了这两名苏军上校。红军战士开始寻找失踪的上校,他们最终发现了弗拉索夫排,并用发烟罐迫使他们投降。红军部队指挥员对俘虏们说:“我可以把你们送交法庭,那样你们肯定会被枪毙,但我现在打算问问战士们,看他们决定怎么处理你们。”红军战士用刺刀把弗拉索夫排的人一一挑死,根本不听他们解释为什么效忠于德国人。
  从1942年起,德军高级将领们已经认识到,对付斯大林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俄罗斯解放军和俄罗斯傀儡政府,以及别的民族的政府和军队,这是在东线取得胜利的惟一办法。但是,直到1944年初,希特勒和希姆莱一直反对这一建议,他们只是把“东方领土”看做德国的殖民地而已。然而,随着德军在东线和西线不断的失败,纳粹的首领们也开始在这方面做出让步。还在1943年时,德军就建立起了一个东方部队司令部,把所有的苏联投敌者的武装都聚集起来。日,北方集群的参谋长金采利将军批评了建立这些武装的命令,他给东方部队司令格尔米赫将军写信,说他们的主要问题已经解决。信中说,“对于这些东方部队的战士们,他们的将来怎么办,战后他们的祖国在哪里”,因为,如果认为他们“愿意站在德国人一边作战,是因为他们为德国人把他们从布尔什维主义解放出来而感激”,这是大错特错的。“实际上,对东方部队的战士来说,问题就在于,是选择从布尔什维主义的奴役之下摆脱出来后接受德国人奴役,还是应该为自己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战斗。”
  类似的建议即使要得到象征性的同意,也要等到1944年夏天德军在法国和白俄罗斯溃败之后。日,弗拉索夫被希姆莱召见。作为俄罗斯解放军的司令,弗拉索夫被告知,要想恢复日前俄罗斯的疆界,必须赋予非俄罗斯族和哥萨克地区更大的自治权。希特勒和希姆莱同意组建俄罗斯解放军第1师(第600步兵师)。1945年1月,开始组建俄罗斯解放军第2师(第 650步兵师)。1944年秋天时,德国人准备向阿登地区发起反攻,打算给西方盟国以毁灭性打击,并迫使他们单独媾和,然后把所有兵力调集到东线,粉碎红军,而在东线俄罗斯解放军的部队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
  日,在布拉格成立了以弗拉索夫为首的俄罗斯人民解放委员会,他把俄罗斯委员会和其他民族的委员会,以及在德国人庇护之下(除了波罗的海沿岸各国以外)建立起来的其他军事力量联合起来。俄罗斯人民解放委员会通过了宣言,这一宣言基本上是重复了日俄罗斯委员会的宣告的内容。不过,宣言中只字未提向“英美资本家们”开战的事,对于德国的帮助则表示欢迎,“但是带着一个前提,即不损害我国的尊严和独立”。宣言同时强调,此时德国的援助是可以同“斯大林匪帮们”进行武装斗争的惟一机会。在宣言中,还表示了俄罗斯人民解放委员会愿意在战后同所有的国家维持和平友好关系。俄罗斯人民解放委员会还指出,现在红军向东欧、中欧和巴尔干半岛进军,战争已经明显演变成苏联人进行的侵略战争。这些内容给人的印象是,俄罗斯人民解放委员会的宣言与其说是针对红军和苏联居民的,还不如说是针对西方盟国的。鉴于德国人注定很快要灭亡,俄罗斯人民解放委员会的成员们转而希望得到西方盟国的庇护。
  “苏联的”党卫军
  在战争的头两年中,苏联战俘之所以数量庞大,是由于德国在战场上占据优势。但是,事情不仅如此。苏联的许多居民,特别是不久前刚刚并入的波罗的海沿岸各国、比萨拉比亚、乌克兰西部和白俄罗斯西部的居民们,从一开始就把德国军队看成是自己的救星。
  许多从高加索、中亚和波沃尔日等地区迁来的人民也并不是特别愿意为斯大林和苏维埃政权而战斗。被纳入红军的前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军队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拿起武器投向了德国人一边。
  乌克兰民族主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的战斗机从战争一开始就袭击了西乌克兰的苏军,而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反苏组织甚至在德军还没有到来之前,已经占领了包括考纳斯在内的一些城市。由于斯大林多年实行恐怖政策和苏维埃制度本身的问题,俄罗斯、东乌克兰和东白俄罗斯部队中的许多战士和指挥员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战斗力,轻易就缴械投降了。
  我已经谈过德国领导人对于开展俄罗斯解放运动这一建议本身怀有敌意,这在一些部队的地位上体现了出来(这些部队后来被编入弗拉索夫领导的俄罗斯解放军)。
  但是,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部队的情形有所不同,甚至连立陶宛的部队或多或少也是这种情况,因为德国人最后还是准许波罗的海沿岸各国可以实现有限的自治。说实话,对待立陶宛的态度要差一些:与爱沙尼亚人和拉脱维亚人不同,他们不被看成是雅利安人。所以,立陶宛党卫军师的组建要比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晚一些。
  1944 年秋天以前,民族主义武装也为德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很早以前,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师就已经在前线作战了:党卫军第15师(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师,但拉脱维亚人占多数)、党卫军第19师(拉脱维亚师)和党卫军第20师(爱沙尼亚师)。由乌克兰人组建的党卫军第14师1944年夏天在布罗德陷入重围,突围出来之后,经过改编,在战争将要结束时再次投入东线战场南部的战斗中。从1943年起,第162步兵师开始在意大利进行战斗,它是由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的突厥人组成的。德国冯?潘维茨将军领导的第15骑兵兵团在南斯拉夫作战,其中第1和第2骑兵师就是由顿河、库班、捷列克河和北高加索的士兵组成的。当时,还组建了布罗尼斯拉夫?卡明斯基指挥的俄罗斯解放人民军的党卫军第29师。卡明斯基以前坐过牢(刑事犯还是政治犯不详),曾住在布良斯克州的洛科济,在一个化学工厂当过工程师。德国人来了以后,他就领导了“地区自治”行政机关和同游击队作斗争的民兵组织。然后在民兵组织基础上建立了党卫军旅,这个旅在德国人走了以后,被调去同白俄罗斯的游击队作战,后又于1944年同华沙的起义者们作战。
  在镇压华沙起义的过程中,卡明斯基的士兵们无情地屠杀平民。德国人决定逮捕卡明斯基,于是他跑到了喀尔巴阡山的塔尔诺波尔地区,企图同反共的乌克兰起义军汇合,但是11月份被德国安全机关的间谍杀害。之后党卫军第 29师被并入了俄罗斯解放军第1师。党卫军第30师由西格里格中校率领的旅组成,主要由白俄罗斯自卫武装组成(成员主要是一些以前被俘的俄罗斯民族主义分子),后来这个师被合并到俄罗斯解放军的第1和第2师。在战争快结束的时候,德国把党卫军第30师改编成了一个白俄罗斯民族师,成员主要是和德国人一起撤退的白俄罗斯投敌者。1945年4月,这个师被调集到了意大利战场,但最后仍没有参加战斗。
  对于苏联大部分的非俄罗斯民族来说,与德国合作也是为了反对苏联损害他们的民族文化并使他们俄罗斯化的政策。对于二战中民族主义运动的悲惨处境,白俄罗斯的一个士官对俄罗斯解放军曾有过准确描述:“我们根本没有这样做或那样做的选择。如果德国人获胜,他们就会把我们全部消灭,如果苏联人获胜,他们就会消灭我们的文明并使我们的民族同化&&没有第三种选择。”
  由于这个原因,德国人与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运动之间的关系演变十分有趣。战争刚开始,以斯捷潘?班杰拉为首的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就在利沃夫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是只过了几天,这个政权就被德国人摧毁,而班杰拉本人也被押送到扎克先豪津的“政治堡垒”。那里关押着一些政治犯,德国人企图与他们进行谈判。
  以安德烈?梅里尼克为首的另一个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毫无保留地站到德国人一方,但是在乌克兰人中没有什么威信。班杰拉的人建立了乌克兰起义军,这个军队不仅同德国人作战,而且也同苏联的游击队作战。他们一直积聚力量,等待时机,希望将来德国人由于失败而被迫与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签订政治和约,或者等到西方盟国向乌克兰发起进攻的那一天。
  1944年10月,德国人被迫放弃乌克兰,班杰拉被释放。虽然没有达成和约,德国人开始给乌克兰起义军提供武器,并把他们的领导人派到苏军的后方与红军作战。
(责任编辑:张宇)
原标题:二战时苏联百姓为何将德军视为救星?
&&&&&&</div
军事热点推荐
令计划的独生子令谷在车祸中当场死亡…[]
军事历史精品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苏德风云:苏联百姓为何将纳粹德军当救星
实际上,弗拉索夫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真正控制名义上由他指挥的俄罗斯解放军。他们上战场的时候,作战非常顽强。但是这与其说是自觉的英雄主义,还不如说是岌岌自危。弗拉索夫这类人在德军撤退时面临的是德国人的严厉打压,而俄罗斯战俘面临的是频繁发生的死亡。我想起了我的一个白俄罗斯远亲讲过的一件事,他在1944年7月解放布列斯特时还是一名中士。德军撤退后不久,有两个苏军上校来视察布列斯特堡垒,想看看它的防御工事。地下工事里藏着一个弗拉索夫排,他们打死了这两名苏军上校。红军战士开始寻找失踪的上校,他们最终发现了弗拉索夫排,并用发烟罐迫使他们投降。红军部队指挥员对俘虏们说:“我可以把你们送交法庭,那样你们肯定会被枪毙,但我现在打算问问战士们,看他们决定怎么处理你们。”红军战士用刺刀把弗拉索夫排的人一一挑死,根本不听他们解释为什么效忠于德国人。
俄罗斯解放军
从1942年起,德军高级将领们已经认识到,对付斯大林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俄罗斯解放军和俄罗斯傀儡政府,以及别的民族的政府和军队,这是在东线取得胜利的惟一办法。但是,直到1944年初,希特勒和希姆莱一直反对这一建议,他们只是把“东方领土”看做德国的殖民地而已。然而,随着德军在东线和西线不断的失败,纳粹的首领们也开始在这方面做出让步。还在1943年时,德军就建立起了一个东方部队司令部,把所有的苏联投敌者的武装都聚集起来。日,北方集群的参谋长金采利将军批评了建立这些武装的命令,他给东方部队司令格尔米赫将军写信,说他们的主要问题已经解决。信中说,“对于这些东方部队的战士们,他们的将来怎么办,战后他们的祖国在哪里”,因为,如果认为他们“愿意站在德国人一边作战,是因为他们为德国人把他们从布尔什维主义解放出来而感激”,这是大错特错的。“实际上,对东方部队的战士来说,问题就在于,是选择从布尔什维主义的奴役之下摆脱出来后接受德国人奴役,还是应该为自己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战斗。”
类似的建议即使要得到象征性的同意,也要等到1944年夏天德军在法国和白俄罗斯溃败之后。日,弗拉索夫被希姆莱召见。作为俄罗斯解放军的司令,弗拉索夫被告知,要想恢复日前俄罗斯的疆界,必须赋予非俄罗斯族和哥萨克地区更大的自治权。希特勒和希姆莱同意组建俄罗斯解放军第1师(第600步兵师)。1945年1月,开始组建俄罗斯解放军第2师(第 650步兵师)。1944年秋天时,德国人准备向阿登地区发起反攻,打算给西方盟国以毁灭性打击,并迫使他们单独媾和,然后把所有兵力调集到东线,粉碎红军,而在东线俄罗斯解放军的部队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
日,在布拉格成立了以弗拉索夫为首的俄罗斯人民解放委员会,他把俄罗斯委员会和其他民族的委员会,以及在德国人庇护之下(除了波罗的海沿岸各国以外)建立起来的其他军事力量联合起来。俄罗斯人民解放委员会通过了宣言,这一宣言基本上是重复了日俄罗斯委员会的宣告的内容。不过,宣言中只字未提向“英美资本家们”开战的事,对于德国的帮助则表示欢迎,“但是带着一个前提,即不损害我国的尊严和独立”。宣言同时强调,此时德国的援助是可以同“斯大林匪帮们”进行武装斗争的惟一机会。在宣言中,还表示了俄罗斯人民解放委员会愿意在战后同所有的国家维持和平友好关系。俄罗斯人民解放委员会还指出,现在红军向东欧、中欧和巴尔干半岛进军,战争已经明显演变成苏联人进行的侵略战争。这些内容给人的印象是,俄罗斯人民解放委员会的宣言与其说是针对红军和苏联居民的,还不如说是针对西方盟国的。鉴于德国人注定很快要灭亡,俄罗斯人民解放委员会的成员们转而希望得到西方盟国的庇护。
德军坦克开进苏联
“苏联的”党卫军
在战争的头两年中,苏联战俘之所以数量庞大,是由于德国在战场上占据优势。但是,事情不仅如此。苏联的许多居民,特别是不久前刚刚并入的波罗的海沿岸各国、比萨拉比亚、乌克兰西部和白俄罗斯西部的居民们,从一开始就把德国军队看成是自己的救星。
许多从高加索、中亚和波沃尔日等地区迁来的人民也并不是特别愿意为斯大林和苏维埃政权而战斗。被纳入红军的前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军队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拿起武器投向了德国人一边。
乌克兰民族主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的战斗机从战争一开始就袭击了西乌克兰的苏军,而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反苏组织甚至在德军还没有到来之前,已经占领了包括考纳斯在内的一些城市。由于斯大林多年实行恐怖政策和苏维埃制度本身的问题,俄罗斯、东乌克兰和东白俄罗斯部队中的许多战士和指挥员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战斗力,轻易就缴械投降了。
我已经谈过德国领导人对于开展俄罗斯解放运动这一建议本身怀有敌意,这在一些部队的地位上体现了出来(这些部队后来被编入弗拉索夫领导的俄罗斯解放军)。
但是,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部队的情形有所不同,甚至连立陶宛的部队或多或少也是这种情况,因为德国人最后还是准许波罗的海沿岸各国可以实现有限的自治。说实话,对待立陶宛的态度要差一些:与爱沙尼亚人和拉脱维亚人不同,他们不被看成是雅利安人。所以,立陶宛党卫军师的组建要比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晚一些。
1944 年秋天以前,民族主义武装也为德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很早以前,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师就已经在前线作战了:党卫军第15师(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师,但拉脱维亚人占多数)、党卫军第19师(拉脱维亚师)和党卫军第20师(爱沙尼亚师)。由乌克兰人组建的党卫军第14师1944年夏天在布罗德陷入重围,突围出来之后,经过改编,在战争将要结束时再次投入东线战场南部的战斗中。从1943年起,第162步兵师开始在意大利进行战斗,它是由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的突厥人组成的。德国冯潘维茨将军领导的第15骑兵兵团在南斯拉夫作战,其中第1和第2骑兵师就是由顿河、库班、捷列克河和北高加索的士兵组成的。当时,还组建了布罗尼斯拉夫卡明斯基指挥的俄罗斯解放人民军的党卫军第29师。卡明斯基以前坐过牢(刑事犯还是政治犯不详),曾住在布良斯克州的洛科济,在一个化学工厂当过工程师。德国人来了以后,他就领导了“地区自治”行政机关和同游击队作斗争的民兵组织。然后在民兵组织基础上建立了党卫军旅,这个旅在德国人走了以后,被调去同白俄罗斯的游击队作战,后又于1944年同华沙的起义者们作战。
在镇压华沙起义的过程中,卡明斯基的士兵们无情地屠杀平民。德国人决定逮捕卡明斯基,于是他跑到了喀尔巴阡山的塔尔诺波尔地区,企图同反共的乌克兰起义军汇合,但是11月份被德国安全机关的间谍杀害。之后党卫军第 29师被并入了俄罗斯解放军第1师。党卫军第30师由西格里格中校率领的旅组成,主要由白俄罗斯自卫武装组成(成员主要是一些以前被俘的俄罗斯民族主义分子),后来这个师被合并到俄罗斯解放军的第1和第2师。在战争快结束的时候,德国把党卫军第30师改编成了一个白俄罗斯民族师,成员主要是和德国人一起撤退的白俄罗斯投敌者。1945年4月,这个师被调集到了意大利战场,但最后仍没有参加战斗。
对于苏联大部分的非俄罗斯民族来说,与德国合作也是为了反对苏联损害他们的民族文化并使他们俄罗斯化的政策。对于二战中民族主义运动的悲惨处境,白俄罗斯的一个士官对俄罗斯解放军曾有过准确描述:“我们根本没有这样做或那样做的选择。如果德国人获胜,他们就会把我们全部消灭,如果苏联人获胜,他们就会消灭我们的文明并使我们的民族同化……没有第三种选择。”
由于这个原因,德国人与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运动之间的关系演变十分有趣。战争刚开始,以斯捷潘班杰拉为首的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就在利沃夫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是只过了几天,这个政权就被德国人摧毁,而班杰拉本人也被押送到扎克先豪津的“政治堡垒”。那里关押着一些政治犯,德国人企图与他们进行谈判。
以安德烈梅里尼克为首的另一个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毫无保留地站到德国人一方,但是在乌克兰人中没有什么威信。班杰拉的人建立了乌克兰起义军,这个军队不仅同德国人作战,而且也同苏联的游击队作战。他们一直积聚力量,等待时机,希望将来德国人由于失败而被迫与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签订政治和约,或者等到西方盟国向乌克兰发起进攻的那一天。
1944年10月,德国人被迫放弃乌克兰,班杰拉被释放。虽然没有达成和约,德国人开始给乌克兰起义军提供武器,并把他们的领导人派到苏军的后方与红军作战。
一个养猪的“猪倌” 窃取了苏联的党政军大权
◇ 苏共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
斯大林逝世后,在苏联和苏联共产党内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领袖。想当领袖的人是有的,谁呢?伏罗希洛夫、布尔加宁、卡冈诺维奇都没有什么大的政治野心,米高扬是位好好先生,不愿意看到任何同事倒霉。马林科夫固然是斯大林选中的接班人,可惜是位秘书出身的意志软弱的人。他永远是个秘书材料,不能代替统帅。莫洛托夫无疑是最老资格的出类拔萃的人物,国际声望也很高。但是,他仅仅是外交方面的优秀人才,没有驾驭全局负责全面工作的经历和能力。
凭借强硬而技巧性的 政治手腕,他从一个斯大林时期并不受重用的人,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国家的领袖。
那么,还有一个赫鲁晓夫。苏维埃主席团的成员们都曾经看不起他。布尔加宁曾经翘着山羊胡子嘲笑他是未经琢磨的“МУЖИК”(乡巴佬)。贝利亚挖苦他是“我们的土豆政客”,卡冈诺维奇说他是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和训练的“幸运儿”,马林科夫总理和莫洛托夫外长用藐视的口吻索性送他一个绰号: “НИЧТОЖНЫЙ”(一钱不值)。
曾经不可一世、令人胆战心惊的“政治杀手”贝利亚被“我们的土豆政客”逮捕并迅速枪决了。卡冈诺维奇被他亲手提拔起来的这位“幸运儿”放到不为人知的地方干些无须受教育便可胜任的粗活。马林科夫被这位“НИЧТОЖНЫЙ”送去西伯利亚管理一个小发电厂。莫洛托夫则到外蒙古与乌兰巴托的外交官们碰杯去了。伏罗希洛夫和布尔加宁虽然保住了荣誉地位,却也只能在这位他们所藐视的人物身边服服帖帖。
◇ 日,斯大林逝世。图为苏联领导人参加斯大林的葬礼,右三为赫鲁晓夫。
他们都低估了这位童年时代给人放过猪,一天赚两个戈比,顺着职务的阶梯幸运地爬入克里姆林宫,又常被斯大林拿来当作酒席宴上耍笑的对象的尼基塔·谢尔盖维奇。当他按照斯大林的提议,在一些党的高级官员面前不得不蹲下沉甸甸的臀部,让硕大的肚腹委屈地忍受着压迫,洋相百出地踢出脚后跟,跳“ГОПАК”(一种乌克兰民间舞蹈)时,尽管脸上仍然保持着愉快谄媚的表情,可他的内心已然开始暗暗地打定一些主意。以后的事实证明,他绝不只是一个最粗俗的未经琢磨只知道出洋相干重活的粗鲁汉,而是一位具备着政治家的敏捷智能、为达到目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攫取权力的顽强意志的人物。就是他毫不手软地剥去了“我们的父亲”斯大林的神圣外衣,勇敢果断而又卑劣极端地、急剧而又决定性地改变了历史进程。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最高领导层中那种暧昧的形势渐渐澄清,立于主宰位置的人物显然是这位赫鲁晓夫了。但是,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挫折。波兰和匈牙利都出了乱子,赫鲁晓夫不但需要在苏联党内巩固已经取得的地位,而且必须重新确立苏联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
他的苏共大路线急需获得中国共产党及毛泽东本人的认可。
◇ 日至25日,苏共二十大在克里姆林宫召开。会上,赫鲁晓夫抨击党内存在 的个人崇拜现象。图为赫鲁晓夫在会上发言。
粉碎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谢皮洛夫等人的“反党集团”之后三个月,他又顺利地解决了帮助他上台的国防部长朱可夫元帅。这还是十几天前的事情。再过几天就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纪念日。这是最好的机会,召开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以及六十四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这次会议不但将为他提供一个讲台,而且还能提供一个广泛交流协商、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范围广阔的活动场所。
苏联共产党和赫鲁晓夫本人十二分重视这次会议,要求尤金务必全力做好工作,保证毛泽东能够亲自来参加这次会议。
冷战疑云:苏联为何能提前预期20年造核武
美国空军B29轰炸机
前苏联能在短时间内造出原子弹,让美国震惊,这还要归功于日本。日和9日,美国为迫使日本投降,分别向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了一颗原子弹。可事后有人发现,其实美国向日本投了3颗原子弹,光长崎就两颗,有1颗没有爆炸。据说当时日本将那颗没有爆炸的原子弹交给了苏联,这也让苏联提前20年造出原子弹。
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原子弹研究的秘密逐步被世人所了解,最有权威性的材料,莫过于美国原子弹研制和生产的组织者、美国退役陆军中将格罗夫斯的回忆录。日,格罗夫斯在给马歇尔的报告中,就提出了对日本进行原子弹轰炸的4个目标:广岛、长崎、小仓和新泻。
据一些史料记载,8月9日凌晨3点49分,两架B—29轰炸机和两架侦察机从美国提尼安空军基地的跑道上飞快地掠过,向轰炸飞去,当它们到达小仓上空时,天空中阴云翻滚,用肉眼根本看不到目标,结果机长威内斯驾驶飞机,用了45分钟时间在小仓上空来回飞了三次,最终决定放弃轰炸小仓而飞向第二目标长崎。
长崎上空同样是云雾重重,但是这一次飞机是不可能带着核弹返回的,于是临时决定采用雷达轰炸,当飞机做好了投弹准备的时候,空中的云雾突然散开了,天空中出现了一个清朗的大洞,轰炸员比汉透过这个大洞,看到了山谷中的一条跑道时,就果断地把两颗核弹投了下去……
长崎原子弹爆炸
当时日本长崎的防空报告准确地记录下了这一情况,日本长崎知事致防空总本部长官、九洲地方总监、西部军管区参谋长的报告写道:“本日10时50分B—29两架,自熊本县天草方向北进,经岛原半岛西部橘湾上空入侵长崎市上空,11时2分投下附有降落伞新型炸弹2个。”
许多人由此认为,原子弹是投下了,但它们落地之后的情况却是许多人都没有想得的:这两颗原子弹中只爆炸了一颗。
由于爆炸的这颗原子弹,偏离目标约2000米,所以较之广岛被害程度极轻,很少发生死亡与倒塌房屋事情。另一颗未爆炸的原子弹,并没有受到损害,接到报告后,日军大本营立即派人将这颗没有爆炸的原子弹严密看管起来。这可谓是天赐良机,日本虽然遭到了美国原子弹的轰炸,但同时也因祸得福,得到了一颗原子弹。后来,日本人从关乎民族利益考虑,决定将原子弹交给苏联。
据说当时日本将那颗没有爆炸的原子弹交给苏联时,苏联还对日本作出过某些承诺。由于苏联已经从参加过美国原子弹试验的英国科学家法拉奇那里得到了美国原子弹试验过程中重要的科技情报,又从日本人手里得到了这颗没有爆炸的原子弹的实物,加上苏联人的聪明才智,很快就在日4时,首爆炸成功了苏联第一颗原子弹。
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听到这一消息,美国总统杜鲁门被惊呆了,连连自语:“这是真的吗?是真的吗?”因为他知道要成功研制原子弹有多困难。
美国总统杜鲁门
自从1938年底,德国科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曼用中子轰击铀,发生了裂变之后,美国、英国、法国和逃到美国的德国科学家们,经过了7年的艰苦努力,才造出了第一颗原子弹,为此美国动用了50万人,花费了23亿美元,这样巨大的开支对于刚刚在战争中恢复过来的苏联,显然是难以承受的。正因为如此,格罗夫斯将军曾预言过,苏联要造出原子弹至少需要20年。
苏联密史:斯大林的死因真相究竟有何内幕
斯大林与赫鲁晓夫,1936年
从发病到死亡,斯大林的最后五天,大致轮廓是可以搞清楚的
日,斯大林去世。对其死因,迄今仍有许多不同说法。不少人(包括斯大林的儿子瓦西里)认为并非正常死亡,而是贝利亚下的毒手,理由是斯大林生前已有意抛弃贝利亚。这种揣测当然有些依据——贝利亚之子曾坦言:获悉斯大林病危的消息时,他和母亲“谈到斯大林准备对我们下手的事”,并认为:“毫无疑问,斯大林的死救了他周围人的命,否则,他会一无例外将自己的战友换成新人。”但这些不同说法,终究只是揣测,并无实证。
不过,综合赫鲁晓夫、斯大林之女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斯大林警卫阿列克谢·雷宾等人的回忆,斯大林自发病至死亡的全过程,倒是可以大致廓清。先是日,斯大林邀请了最高权力中心的四个人——马林科夫、贝利亚、赫鲁晓夫、布尔加宁——在自己的别墅“午餐”,一直吃到第二天凌晨四、五点钟。次日是星期天。赫鲁晓夫“以为斯大林肯定要叫我们去,所以整天都没有吃午饭”,后来实在饿了,“还是吃了点东西”,但“电话始终没有打来……几乎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情况”,一直等到很晚,赫鲁晓夫才宽衣就寝。
1947年五一节,斯大林(右二)在莫斯科红场观礼台观看游行
在斯大林的别墅,服务人员从中午开始陷入不安。斯大林通常在上午11-12点左右起床,但这一天服务人员始终没有见到斯大林出来,也没有接到传唤。阿列克谢·雷宾回忆说:“已经20时了,接着21时、22时,斯大林的房间里寂静无声。人们的不安达到了极点。助手和警卫人员中开始争论起来:应当到领袖房间看看,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值班工作人员斯塔罗斯京、图科夫和餐厅服务员布图索娃开始商量由谁去。23时斯塔罗斯京拿着邮件去了。如果‘主人’对违反既定制度表示不满,就以此作借口。”然后,他们看见斯大林倒在地板上,已不能说话,身下全尿湿了。地上的怀表指针显示是六点半。
服务人员把斯大林挪到小沙发床上,然后给国家安全部部长伊格纳季耶夫打电话。伊格纳季耶夫让他们去找马林科夫。服务人员打通了马林科夫的电话,但马林科夫要先去找贝利亚。半个小时后,马林科夫回电称:“我没找到贝利亚”。又过了半个小时,贝利亚终于来电话指示:“斯大林同志的病情不要对任何人讲。”
大约在3月2日凌晨3、4点钟,马林科夫、贝利亚、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终于来到别墅。马林科夫不敢发出任何声响,把新皮鞋脱下来穿着袜子走近斯大林;贝利亚据说骂了服务人员:“慌什么!没有看见斯大林同志正在酣睡!”赫鲁晓夫没有进入房间,只是在值班室听了一下服务人员的汇报,据他回忆:“我们听出了这样的事情(斯大林摔倒并尿湿了),现在他似乎在睡觉,于是认为,既然他处于如此不体面的状况,我们就不便到他的房间去、让自己在场。我们各自驱车回家了。”
服务人员提心吊胆,稍后再次给马林科夫打了电话。大约在早上7点-9点之间,马林科夫、贝利亚和其他政治局委员带着医生,再次来到别墅。医生开始诊疗。政治局分了工,马林科夫和贝利亚值白班,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值夜班。3月2日,斯大林被诊断为“由于高血压和动脉粥硬化引发左脑半球出血”。3日,医生们汇报认为“死亡无法避免”,马林科夫指示尽可能延长生命迹象。5日晚,斯大林去世——阿利卢耶娃目睹最后一幕:“父亲死得很困难,很可怕。到最后12个小时已经很清楚了:严重缺氧。脸色变暗了,也变形了,面部的轮廓逐渐变得难以辨认了,嘴唇发黑,最后的一两个小时,他简直就窒息了。垂死挣扎十分吓人。大家眼睁睁地看着他被窒息而死。”6日,遗体被解剖切片,证实诊断是正确的。
俄国学者的评价是:斯大林制造恐怖气氛,自己害死了自己
在斯大林的死亡过程中,有两点引人深思。第一,政治局委员们对救治态度消极。第一次别墅探病后,他们让74岁高龄的斯大林,继续穿着尿湿的裤子“酣睡”,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这种消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贝利亚。最高权力核心的其他三人——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布尔加宁——均以贝利亚马首是瞻。据赫鲁晓夫回忆,“斯大林刚病倒,贝利亚就毫不掩饰地对他大发怨气,又是谩骂,又是取笑。简直叫人听不下去!不过有趣的是,斯大林刚恢复点儿知觉,贝利亚就扑过去,跪在地上,抓住斯大林的手不住地亲吻。”莫洛托夫和阿利卢耶娃也有相似的回忆。莫洛托夫披露贝利亚曾说过一句意义含混的“我把他干掉了”。阿利卢耶娃觉得贝利亚在斯大林死后离去时那声“赫鲁斯塔廖夫!车!”,“透出无法掩饰的兴奋”。
斯大林与罗斯福
第二,据参与救治的医生米亚斯尼科夫披露,“斯大林在病倒前,从未求助于医生”。其别墅中,“竟然没有存放必须药品的急救药箱,甚至都没有备用硝酸甘油片。病人一旦发生心绞痛,其实只需服用该药两片,即可缓解。如果没有,很可能引起痉挛性猝死。”“斯大林的高血压究竟始于何时、何处无人知晓,当然也就从未得到过任何治疗。”据秘书鲍里斯·巴扎诺夫讲,斯大林的生活方式很不健康,“老是坐着”、“从来不运动”、抽烟、喝酒、作息无规律,饮食无节制。从30年代到40年代,经常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和血管痉挛。1949年12月甚至出现了语言障碍,以至于拖延了同中国代表团的谈判。去世前,斯大林经常性头疼,“不过他顽强地拒绝任何系统治疗,甚至拒绝作认真的体检。”
斯大林生前正在部署整肃包括贝利亚在内的诸多政治局委员。所以,贝利亚们的消极态度是可以理解的。1953年初,多疑的斯大林,还制造了一场恐怖的“克里姆林宫医生案”,诬指包括自己的私人医生在内的一大批为苏联高层政要服务的医学泰斗,乃是“旨在通过破坏性治疗,缩短积极的苏联活动家的寿命”的“恐怖集团”。斯大林去世前拒绝医生治疗、服务人员也不敢给他寻求医生救助,与此有很大关系。简而言之,正如俄国学者所评价的那般:“斯大林自己害死了自己。他在自己身边制造了这种恐怖气氛,以至于他的助手和警卫在他临死时都不敢去帮他。所有政治局委员都害怕斯大林。”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军总部女纳粹洗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