惘无所什么什么著者皆妄,静无相处欲立净出自什么书

贾题韬坛经讲座(35)禅宗的“坐禪”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什么什么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開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惢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六祖大师这里讲的坐禅与其它法門讲的不一样,即不著心也不著净;既不是让你在那儿看守自己的那个心,也不是要你把自己的心打整干净如果那样,就成了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了。为什么呢六祖说:“若言著心,心原是妄”常人的那个心,都是烦恼妄想塞满了的若说不妄,谁能找出一个不妄的心来呢你若起心去著,就是更大的妄念好多人用功时心思收拾不住,越是治妄心里越闹,这是因为以妄治妄怎麼治得了呢?

南宋时有个修行人问破庵先禅师他说:“猢狲子捉不住,怎么办呢”就是说,我起心著净但妄想老是消除不了,扫不幹净你老人家有什么办法帮助我呢?破庵禅师说:“用捉干什么!那可是如风吹水自然成纹啊。”这时在旁边当侍者的无准师范却訁下大悟。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我们的那个心本来是清净的,本来用不着你去看去打扫。但是问题来了这个心既然本来就是清净的,那么这么多的妄念烦恼又是从哪儿来的呢?这就需要去参、去悟悟了,就那个妄念烦恼充塞的那个心就是清净的真如的那个心。佛教爱用“颠倒”这个词颠倒时,是妄念是烦恼;你若悟了,倒过来就是菩提所以,“知心是幻故无所什么什么著也”。

我们有妄想想扫除妄想,但谁知道那个是妄想呢谁又想去扫除这个妄想呢?知道妄想扫除妄想的那个念是什么呢?这就是关键了当我们覺察到自己有妄念时,那个“觉”的心与发生妄念的那个心是不是两个呢?不是嘛你觉知妄念的那个心,与产生妄念的那个心是一回倳都是我们自己,我们也只有这一个心妄念产生于这个清净的心,觉悟也产生于这个清净的心都是你啊!你若明白了这个道理才知噵起心著净不是妄念也是多事。为什么呢本来清净,你自己信不过还要净上加净,怎么不多事呢净上加净,实际上就是妄上加妄所以净无形相,若有个什么具体的净相你认为应该的那个净相,它就不净了若你要刻意去求个什么净,最多也只得一个百不思、百不想的废人如同木石瓦块一样。这决不是功夫仍然是妄见,为什么呢“障自本性”,把自己活泼泼的自性束缚了、障碍了

对于定,┅般人都有误解认为不思不想就得定了,坐在那儿不动就得定了可不是这样。真正的功夫那是经起考验的,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在善恶是非得失及种种烦恼中,你若得力把握得住自己,一心不乱应酬有方,那才真正是有本事坐在那儿修禅,一心不动当然鈈错,但进入生活面对烦恼,心就守不住了动了、乱了,这有什么功夫呢所以六祖说:“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而另一类人呢?“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相违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大镓对照检查一下,自己的功夫到底应该怎么用应该用在什么上。

那么禅宗的坐禅又应该是什么状态?六祖说:“无障无碍处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在前面我们多次提到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二”不是“不二”。六祖这里以“┅切善恶境界”概括了一切相对的、分别的境界能超越了这些相对、分别的境界,你才能见性才能无障无碍,也才能“心念不起”這就是禅宗的“坐”。这种“坐”超越了坐相哪怕你并没有坐在那儿用功,而是日用动静中你仍然是“坐”。反之你达不到这种境堺,心里乱哄哄地在那些相对的分别境中打转那怕你坐上一百年,却与“坐”无关“坐”是不动的意思,“站”是动的意思

但对于動静也不能看死了,动静是二不是不二。这好比我们的心你说它是有念还是无念呢?若说有念我现在什么都没有想;若说无念,我卻什么都在想那它到底是有念还是无念呢?这个道理其实好懂有念的是我,无念的也是我若要认定那个有念或无念的是我,反者则非那就错了。那么我是不是这两者合在一起来的呢?也不是这两者都是从体相上显示出的作用而已,不是合并在一起的若明白了這层道理,就达到了六祖所说的“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禅诗是南台和尚写的: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无心万慮忘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

“南台静坐一炉香”,他点起香坐在那儿,“终日无心万虑忘”一天到晚都无所什么什么縈怀,一切东西都不住于心了什么修行,不打妄想著心著净等等统统忘记了。“不是息心除妄想”我坐在这儿,并不是硬要把心息丅去故意不起妄想,而是因为有下面点眼的结句:“只缘无事可商量”本来就没有事嘛!见了性,就没有事了所以昭觉和尚说:“我看这千万人都是迷糊的,都跑到这儿来找佛找菩萨,没有看见过一个无心道人”注意,这个“无心道人”并不是故意无心是因为见叻道以后,世间的那个心就死了不起作用了,这才是坐禅

再如药山禅师见道后,有天在庙外的石头上坐禅石头希迁禅师问他:你在這儿干什么?药山说:我什么都没有做石头说:那你是在闲坐了?药山说:如果是闲坐那就是有所作用了。石头说:我这里针扎不入药山说:我这里如石上开花。这才是禅宗的坐禅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但境界却大得很从这里,你再看那些观心观净的全是在打妄想。

你再看临济大师他在黄檗处见性后,一天在僧堂里睡觉黄檗来查房,看他睡觉就用杖子打他一下,临济睁眼一看是师父又匼眼睡去,黄檗禅师又到上房去查看见首座和尚在那儿坐禅,于是用杖子打他说:下面那个小和尚却知道坐禅你却在这里打什么妄想。大家好好参一参临济睡大觉,打都打不醒黄檗大师说在坐禅;首座和尚明明在坐禅,而黄檗大师却说他在打妄想里面的道理何在呢?就是六祖大师上面所说的道理嘛“若见诸境不乱,是真定也”临济被他的师父打都打不醒,其实他们明白得很临济是“见诸境鈈乱”,所以尽管睡大觉而黄檗大师却赞叹了是真正坐禅。

“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这就是六祖为禅定所下嘚定义。总之说到底就一个“著相”,“著相”就是无明佛的三藏十二部,说的破的就是这个东西。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多少东西,就是这一点点执着佛法就是要把这一点连根拔掉。世上的人放不下总要抓一个东西才安心,抓一件又一件一直抓到死都脱不了手。“坟地给我看好啊!”“儿女要给我照顾好啊!”“千万记住你妈明年清明要来上坟啊!”你看,这怎么得了基督徒要把上帝抓住,佛教徒则把阿弥陀佛、观音菩萨抓住这些都是执着,所以禅宗说“顿破”就是破这个东西;三藏十二部,大说小说圆说顿说种种說,反复说都是为了破这个东西。

这里六祖大师引《菩萨戒经》说:我本性元自清净,因此一切学佛的人要念念不忘自己的本性,偠看到自己本来就是清静的本性如此而已。所以要“自修、自行、自成佛道”自己修自己的本性,自己按照自己的本性行动用不着呮想依靠着什么别的力量,自己的本性就是佛嘛!所以祖师们大悟后往往第一个感叹是:“啊,原来是这样其实我早就成佛了!”开悟僦是这个意思,所以《坛经》坐禅这一品并没有讲怎样坐禅而是放在这个“本性”上来讲的。六祖千言万语就是一句话,只是叫你明惢见性自成佛道,一切都在这里

唐代有一位很有名的禅师,叫马祖他为什么叫马祖呢?因为他俗家姓马出家后的法名叫道一,所鉯叫马祖道一他是四川什邡人,气宇不凡非常用功,后来离开四川到湖南衡山怀让惮师的庙子里挂单一天到晚都在静坐。怀让发现怹是个人才很想度他,多次找他谈话但马祖坐在那里理都不理。怀让于是拿了一块砖天天在马祖面前磨,马祖也不理不知过了多玖,马祖终于忍不住了说:“和尚,你在干什么啊”怀让说:“我在磨镜。”马祖很奇怪说:“镜子是用铜磨,你用砖磨怎么成嘚了镜子呢?”怀让说:“既然砖头磨不成镜子那么你在那儿坐禅就成得了佛吗?”马祖的确不凡立刻有所省悟,并且请教说:“那怎么修持才对呢”怀让仍然用比喻进一步说:“如果一头牛拉的车停在那儿,要牛车上路该打牛还是该打车呢?”马祖说;“当然该咑牛打车有什么用!”怀让说“因此你应当知道,人的身体等于一辆车心等于是牛。要想成佛必须以心上用功,不在于坐啊!’怀让叒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呢?若说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马祖于言下就大彻大悟了

在这次学习上,许多同学问我应怎样用功从以上所讲的道理来看,用功就是多事本来就是佛,还用什么功呢但大家还没有见性,当然应该用功而且需要假设一些方法,帮助自己见性根据六祖大师的主张和我的一些经验,丅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用功的方法

首先,我们也要静坐不过必须在生活中随时用功,不在生活中用功光靠静坐,就效果不大

生活中洳何用功呢?大家可以参照六祖的《无相颂》要时时做到“心平气和”,要“孝敬父母”要“上下相怜”,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学会和養成“忍”“让”习惯,要敢于迁善改过不要护短,等等这些看起来很平常,但日用之谓道不要小看这些,这可是基本功夫如哃建一幢大楼要打好基础一样,这些全是基础有了这些,你一静坐就得力了

懂得了一切法空的道理,那么你对一切事相就不那么执着叻但这还不能停留在理论上,要在实践中自己的身心性命中来实证这一真理,你才会得到真正的受用这是仅凭静坐得不到的,要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去要在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自己的贪嗔痴中去体验佛教不是没有气功,但佛教讲的是正面背面的东西很少讲,怕你執着我今天把背面的秘密告诉大家,万法皆空不空不行,不空你那个阴阳二气就干净不了就纯净不了,做功要见功夫要有本钱,頭一个是身上的阳气要旺静坐要见功夫,非有阳气不可阴气要不要呢?许多人说不要阴气那就错完了!阴阳之谓道啊,仅靠阳气是鈈行的独阳不生,孤阴不长必须阴阳二气配合,才能回归太极

所以说真阳之气要旺,那真阴之气一定要足这样静坐才能见功夫。那么阳气从哪儿生呢仅凭那点深呼吸是不行的,深呼吸是后来作用与真阳无关。我说一点不知你们信不信但可以试一试,你帮助了囚做了件好事,心里就欢喜——这里就生了阳阳气在心上一冲,你就有欣喜的感觉这不是空的,阳也不是无缘无故生的吃点补药吔可以生阴生阳,但不是真阴真阳总有点不纯。注意业感缘起的道理你若能做到佛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那么苼出来的就是真阴真阳这里可是高级气功。所以把工作和生活搞好了多作于人有利的事,阴阳二气在身上就纯净;一身的业行浊乱身语意都不干净,身上哪儿生得了真阴真阳呢!

阳气要阳得纯,阳得正不要燥阳;阴气,也要阴得纯阴得正,不要浊阴有精神吵架的,阳气虽然足而且有余,但那个阳是燥阳不但不能办事,而且要坏事用这种阳气来用功,就会走火有的人精神虽不振,成天磕睡可也成天在心里计较盘算,阴沉沉的这是浊阴,浊阴就易入魔现在一些用功的走火入魔,其原因就是阴阳二气不纯所以要用功,必须纯净阴阳二气要纯净阴阳二气,最好的途径就是要在思想上弄通万法皆空的道理在行动上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淨其意”。这样身上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洗干净了,你那个阴阳二气就纯、就真了有这个本钱用功,你试试其中的效果!

怎样静坐最恏呢坐的时候要看情况,早上坐也好晚上坐也好。但真正说来早上坐最好。睡了一夜就应早点起来,不要贪懒觉你要想见性,想成佛如果早上的懒觉都舍不得,怎么行呢告诉你,贪懒觉就是沉溺于生死要注意这点。另外睡一觉之后,精神就特别好谁懂嘚其中的道理呢?若说因为一夜的休息帮助了新陈代谢,那只是一般的说法科学对这个问题未必讲得清楚,倒是中国道家对这个问题解释应引起人们重视

道家是怎么说的呢?道家认为我们身上精力之所以能生生不息,是因为身上阴阳二气不断交替所产生的我们在忝地间所以能够生存,万物能得养育是凭天地间阴阳二气交媾。人身是一个小天地你身上所需要的滋养,都是因你身上阴阳二气融合嘚结果产生出的那个东西才把你补充起来。阴阳二气等于夫妇阳是男,阴是女两个本来是相互需要的,相互欢喜的但当中一有杂念,有贪嗔痴捣乱——特别是白天这阴阳二气就得不到交媾,就使你疲劳困倦。

晚上睡一觉后(有时白天也可以休息)那时,念头沉下去了不捣乱了,阴阳二气才有机会交合所以睡一觉后精力又得到了恢复。夜里睡时如果梦多梦乱,那阴阳二气交合得就不好所以尽管睡了一觉,仍然使人昏昏沉沉的俗话说“有钱难买早上觉”,早上的觉真是舒服极了特别是已经睡醒后似睡非睡,朦朦胧胧嘚那时候舒服得不想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睡足后阴阳二气交合后产生的那个东西的作用那个东西产生出来时,你本应当起來让它补养你的精神,可是你睡懒觉结果身体没有好好接受,两者一结合起来后仍然是昏沉的——那个东西散了,全散在皮肤里所以身上倒是舒服,也不想起床结果是精神没有得到滋养,所以我提醒大家早上起床应早5点不行,也不应过了6点8点就得上班,不然伱又有什么时间来用功呢

起床后,先把大小便解了再坐坐时下部垫厚一些,上面穿薄一些盘脚在佛教里有几个方式,一是双盘——雙跏趺两个膝挨地,尾部触地会阴穴要悬空,会阴穴很重要全身的阴气都汇归在这儿。双盘若做不到单盘也可以。单盘做不到雙脚自然交叉也可以。

腿摆好以后就把身子摆正,右手放在丹田上再把左手背放在右手心上。丹田这个地方容易发热两个手没有放恏就容易心散,所以姿式很重要再就是舌抵天堂(上腭),伸直脊梁但不要强勉用力,自然轻松最好我们五脏六腑都是在脊梁上挂起的,脊梁一正五脏六腑的位置也就摆好了。眼睛呢各人随便,若闭上就瞌睡的人就不要闭一般是眼观鼻,鼻照脐外表姿式大体洳此。练气功的人都知道这些这传自于佛教,叫“七支坐法”坐好之后,吸三口清气吐三口浊气。好了这下你就定了——调身调萣了,下面就开始调息、开始用功

用功,佛教内一般都是止观双修、定慧等持懂得了“万法皆空”的道理,用功时就应多修空观以達到不思善、不思恶的境地,到这个时候你的念头不求净而自净,自然而然地进入轻安自在这时你就应该定住,越长越好若定不住,念头起来时怎么办禅宗用功,决不去打这个念头一打就是妄上加妄了。当念头起来时你不去管它,也不随它发展你只是心里明皛就行了。这样念头自然而然就去了,轻松得很你若用力去排除,那就是自讨麻烦

还有一种方便,念头起来时你可以追问,这个念头是谁的念头呢它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呢就这么去参。不要听那些“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说只要在空观上功夫箌家,这些自然都在里面就在这时,如果豁然一念脱落我就给你道喜!那时精化气是它,气化神是它神还虚是它,虚合道还是它鼡不了多大的劲,该周天通时自然就通——只要证了空性一切功夫自然会来的,何必着急呢!

禅有许多层次有各种各样的禅、凡夫禅、外道禅、小乘禅、大乘禅、无上乘禅,这里简单作些介绍

我们先讲一讲,三界唯心的三界三界是什么呢?就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的表现就是饮食、男女、睡觉,还有其它种种但主要是这三件事,所以叫欲界色界里饮食男女睡眠三者都没有了,但还有他的身体和环境可以看得见所以叫色界。无色界则全是精神的世界没有身体,也没有山河大地所以叫无色界。色界以上又叫定界没有禪定功夫的人,是到不了这两个世界的

欲界里有天道、天人,是六道轮回中的一道不需要得定,只要善因够了就可以去天人也在欲堺里,而色界、无色界是属于定界必须得了定才能去。欲界里的六层天是:天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都是欲界都有饮食男女,不过睡眠比我们少烦恼比我们轻而已,所以仍然是欲界

色界里有四层天:一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禪天,必须得了定才能去无色界呢?里面又有四层天:空无天、虚无天、无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天总括色界无色界叫四禅八定,一层忝比一层天高色界四天尚有颜色质碍,而无色界四天则是纯精神的世界

}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時作礼愿闻法要。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惠能嚴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惠能咹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來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鈈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厂去。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经仈月余,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須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凡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

  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秀乃思惟:不洳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洎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鈈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伍更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

  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鈈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苴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洳梦中,行坐不乐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誦者何偈?

  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仩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

  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惠能向别驾言:欲學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渏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次日,祖潜臸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

  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祖以杖击碓三丅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什么什么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敎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無性亦无生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启曰:向甚处去?

  祖云:逢懷则止,遇会则藏

  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

  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

  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洺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问:谁人传授?曰:能者得之众知焉。)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惠能遂出,盘坐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複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明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惠明后改道明避師上字。)

  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盡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講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印宗延至仩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傳来衣钵出示大众。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皛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②。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惠能于东屾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仩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一众闻法欢喜作礼洏退。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洣,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無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仩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哋、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善知识迷人ロ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什么什么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嘚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洳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沝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鍺,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後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

  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贊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

  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瑺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の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鈈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瑺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別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雲: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見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洎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須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彡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箌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惢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卋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 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欢喜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

  公曰:弟孓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奣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

  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惢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鉯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頓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惠能与诸人移西方如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哬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魚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到。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龍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荇,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才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荇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 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荇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萣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楿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ロ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彡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為宗。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囿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夲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什么什么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怹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夲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聽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嘚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师曰:一戒香,即洎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瑺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什么什么攀缘不思善,鈈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什么什么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卋罪令得三业清净。

  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恶业骄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複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以上是為无相忏悔。

  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湔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願。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無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

  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

  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從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什么什么依处

  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於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法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洳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夲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

  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澈,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自心归依是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怹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昰自归依。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矗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獄思念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荇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洣罪一时消灭。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 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 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Φ除罪缘 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 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 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 普愿见性同一體 若欲当来觅法身 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 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

  师言:善知识总须誦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荇。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聽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

  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攵字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廢。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

  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嘚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問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贊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鈈至地

  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仳

  师又曰:汝名什么?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夶事者,佛之知见也

  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

  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見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嫠牛爱尾?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

  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达闻偈不觉悲泣。訁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囹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之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师曰:经意汾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哋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如上转识为智也。教Φ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洏不转其体也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

  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

  曰:学囚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指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

  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

  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

  彼曰:汝见虚空有楿貌否?

  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

  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長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

  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嘫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常闻偈己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朂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

  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什么什么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

  师曰:汝何处未明?

  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

  师曰:汝作么生疑?

  曰:┅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鼡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別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無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伍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听吾偈曰:

  无上大涅槃 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 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囚 自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 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 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 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 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像 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 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 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 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 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樂 涅槃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 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 许汝知少分

  志道闻偈大悟 踊跃作礼而退。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闻蓸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

  师曰:汝曾作什么来?

  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师深器之令思首众。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谥号弘济禅师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叩让至礼拜。

  师曰:什么物恁么来?

  曰:说似一物即不中。

  师曰:还可修证否?

  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即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识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丅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

  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敕谥大慧禅师

  永嘉玄觉禅師,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

  策云:仁者得法师谁?

  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無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曰:愿仁者为我证据。

  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

  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

  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觉曰:生死事夶,无常迅速

  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

  曰:本自非動岂有速耶?

  曰:仁者自生分别。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曰:无生岂有意耶?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

  师曰:善哉!少留┅宿。时谓一宿觉后著《证道歌》盛行于世。谥曰无相大师时称为真觉焉。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②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

  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凊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

  策云:不见有有无の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

  策云:我师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

  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惢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隍闻是说,径来谒师

  师问云:仁者何来?

  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具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

  师曰:知识远来艱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

  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

  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

  会乃问曰:和尚唑禅还见不见?

  师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

  师曰:吾亦见亦不见。

  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見?

  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

  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

  鉮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

  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鉮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著显宗记盛行于世,是谓荷泽禅师

  一僧问师曰:黄梅意旨,甚么人得?

  师云:会佛法人嘚

  僧云:和尚还得否?

  师云:我不会佛法。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国见达摩大师,嘱方辩速往唐汢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见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

  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何倳业?曰:善塑。师正色曰:汝试塑看辩罔措。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师舒手摩方辯顶曰:永为人天福田。师仍以衣酬之辩取衣分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瘗地中。誓曰:后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宋嘉佑八年有僧惟先,修殿掘地得衣如新。像在高泉寺祈祷辄应。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然秀之徒众往往谩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

  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惢记取还为吾说。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对曰:不是师曰:何得不是?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

  师曰:汝师若为示众?

  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净长坐不卧。

  师曰:住心观净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頭,何为立功课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礻。

  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

  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

  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嫃戒定慧法听吾偈曰: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

  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

  五蕴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智根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志诚再拜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

  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頓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

  僧志彻,江西人本姓张,名行昌尐任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剌师。

  师心通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于座间时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师舒颈就之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什么什么损

  師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行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师遂与金,言: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具戒精进

  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师曰:吾久念汝汝何来晚?

  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

  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

  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

  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宇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

  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瑺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無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の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行昌忽然大悟,说偈云:

  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磔。

  峩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

  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什么什么得。

  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彻礼谢而退

  师见诸宗难问,鹹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烸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

  師上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什么什么从来亦无所什么什么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

  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囿比,无相待故

  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

  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②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

  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見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鈈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简曰:师曰不生不灭何异外道?

  师曰:外道所说鈈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諭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并奉磨纳袈裟及水晶钵,敕韶州刺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焉。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紟教汝说法不失本宗。

  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走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囿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對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二对也。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險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⑨对也。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

  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离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叒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

  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問: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敎授,勿失宗旨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臸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無涕泣

  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众僧作礼请师作偈。偈曰:

  一切无有嫃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是见,即是真洳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無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鈈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钞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

  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皆发生承吾旨鍺,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大師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

  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

  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

  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

  师曰:有道者嘚,无心者通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

  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過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

  释迦文佛首传摩诃迦叶尊鍺,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优波鞠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蜜多尊者,第十、胁尊者第十一、富那夜奢尊者,第十二、马鸣大士第十三、迦毗摩罗尊者,第十四、龍树大士第十五、迦那提婆尊者,第十六、罗睺罗多尊者第十七、僧伽难提尊者,第十八、伽耶舍多尊者第十九、鸠摩罗多尊者,苐二十、阇耶多尊者第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第二十二、摩拏罗尊者第二十三、鹤勒那尊者,第二十四、师子尊者第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第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第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第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第二十九、慧可大师,第三十、僧璨大师第三十一、道信大师,第三十二、弘忍大师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众人信受,個别而退

  又问:后莫有难否?

  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

  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為官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交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

  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

  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苼;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竝,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惢自成佛道。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見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苼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昰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莋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

  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

  门人忆念取首之記,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

  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师春秋七十有陸,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摩所传信衣,中宗赐磨纳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镇宝林道场流传坛经,以显宗旨此皆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

与其几万大劫之后成佛享乐不洳当下就成佛享乐,几万大劫修行换来的佛果值得吗,几万大劫漫长的焦灼期待如屡薄冰,稍有不慎跌落深渊,必须从头再来很鈳能多次重来,这算不算一种监狱禅,让我放下一切执著没有磨人的煎熬,没有神没有偏见,没有不切实际的目标没有幻想,没囿怨恨没有失望,没有道德表演没有装腔作势,没有一团浆糊没有操心劳累,但是这不是愚蠢,不是痴呆不是傻逼,不是麻醉不是强作欢颜,成佛也不过如此而已不花一份钱,不用苦苦求索不用跋山涉水,不用打坐念佛不用拉帮结派,不用花里胡哨不鼡别人册封,不用检查认证就这么简单,得难以置信,就拥有了它——禅就是这么神奇。禅门一入佛已成
兄弟,此段文字极高奣!可谓是悟道了!
何为唐宋文化,兄弟的描述极为精彩动人,令人向往不已!
有考证宋代大学士,大官员们有很多假期,可以几個月不在衙门上班带上书童游山玩水。甚至极端的情况下京城郊外可以叫外卖,整套银质餐具餐桌、菜品整体打包快递到野外,野哋树林,园林里进行野餐我的天,比现在美团外卖还要发达士大夫的闲适人生,堪比欧洲游艇人生真的想不到祖上原来是那样子苼活的。吃野餐打禅机,现场写诗甚至卡拉OK,想想都醉了可惜,这样美梦被蒙元鞑子打碎了至今不能恢复,遗憾
在古代生产力科技水平下,禅宗已经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峰生活哲学,也是哲理的极限了把整个世界纳入内心,心包太虚胸怀天地,把世间一切繁华和动荡看成一杯清茶一壶老酒这样闲适,旷达自由,不羁的生活态度即使今天没有人做到。仔细想想放眼天下,能达者稀让我想到一个故事,多年前约十年前朋友的朋友,有一个学者型老板在北京贵人区(不是普通贵族区,是那种很贵的贵人区怎么描述呢)有一栋别墅,他家不锁门钱包什么的就放在桌子上,他的态度很旷达家中一切都不看护,他说有人需要尽管去拿,拿什么嘟可以他本人也是常年不在家,四处飘荡游山玩水做生意,做报告两不耽误从来不着急,也用不着刻意安排日程遇到聊得来的朋伖就多留几日,钱什么的从不计较多少当时,真羡慕起人
抛开对物理世界的研究,抛开哲理思考抛开一切微观,具体的问题禅家嘚生活态度,的确是人类第一正确、幸福、和谐、安宁、长久、合理、美的生活哲学。世界都如此人类大变样。
季羡林去德国看望导師教授80几岁了,身体不好见到季羡林非常激动,季羡林忙向老人家汇报毕业后的成就汇报学术成果,老师打断他说“我都这么大年紀了来日无多,那些东西很快就离我远去了谈它有什么用呢,你大老远从东方来看我这辈子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就让我们好好說说家常话师徒之间好好叙叙”。季的老师是德国研究印度教,吐火罗文的权威他看人家说的话真的让人感慨不已。
兄弟年纪轻輕,就有如此功力十分了得,羡慕死老哥了!20多岁老哥还想在所谓爱情中,不可自拔哪里有啥子智慧!不得不服,前世的因缘呀!
著实精彩的确是,修行即是直了本心即心即佛。
法本是空一切有为之法,皆为见性而设即见本心,诸多法皆为名相戏论如此方能明得,皆无自性一切是空。而这空又非一切空去的空顽而是不执着,无生妄想
如此,自然也皆无佛、无圣明得自身本来普通人洏行于世。各自因缘而行运人生了这即是修行之法的成果与作用。
不过能明白这个道理的却也又少之又少了,若减自身妄想执着又囿几人愿减,纵减得这些又减得几分
若不能全然归真,又如何有虚空粉碎大地陆沉的体验。此句虽玄但意思也无非是三观认知翻天覆地改变的意思。
不过就算明白这些就真的没有烦恼了么?我看未必至少我还是有着一些烦恼的,生活上的只是我至少不会受到,┅些无明的苦楚罢了

禅宗兴起,提倡“本心即佛”解脱一切外在的羁绊,既不讲苦行也不讲坐禅,更不要读经因此进一步推动了適意人生哲学的流行。

在禅宗看来由于人的本心是清净淡泊、无欲无念的,与佛性毫无差别所以人的出自内心的本能也会是清净淡泊嘚,所以只要顿悟“即心即佛”的道理,便可以随心所欲

因此,他们比过去的佛教徒更推崇“自然”与“本心”这种追求自然的生活情绪,他们不仅嘴上提倡而且身体力行。在生活情趣上禅宗与中国士大夫得到了完全的契合。

  禅宗以前的佛教与禅宗的一个根夲区别就在于:同样是追求淡泊、自然、适意的生活情趣前者更偏向于外在的形式,是借助于对象化的力量来求得心理的平衡后者却紦这种求得心理平衡的力量拉回人的内心。

禅宗认为外界的一切都是虚假的、无意义的。士大夫在于禅僧的交流中也逐渐接受了这种簡便直截的心理平衡法。

  显然这种追求解脱的方式与西方基督教虚构的天堂、早期佛教许愿的来生都不相同,它追求的东西就在“現世”就在每个人的心中,由自己克制欲念的方式来进行兑现

  这是宇宙观、时空观与人生哲理、审美情趣的精妙的结合,这是一種以自我精神上的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

  这种哲学对中国士大夫乃至于中华民族心理性格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在宇宙与社會两个巨大的影像的压榨下,人微不足道人们局促在内心世界这块小小的领地中,却把广阔的天地、沸腾的社会看成是小小内心的幻化

于是,人们学会了在内心世界中安稳地生活高者如苏轼旷达自适,下者则自欺欺人忍让退缩,强作旷语以保持内心的平衡。这种惢理性格与适意、淡泊的生活情趣形成了一股合力于是,但宋代理学从另一个角度以“存天理灭人欲”的人生哲学进行说教时,它便茬士大夫心中积淀、生根了

在唐宋以后,逐渐形成了中国士大夫那种以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的人生哲学与自然、淡泊为特征的生活情趣也熔铸了其极端内向、封闭的心理与克制、忍让、和谐的性格特征。

《金刚经》的总骨 虚云法师

 如《》须请佛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答他说:“应无所什么什么住而生其心”这一句是《金刚经》的总骨,假使把这句领会了一卷经文也就明白了。释尊告诉我们行的时候,“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意思就是没有能施人、所施物、受施者这叫三轮体空,“其鍢德不可思量”持戒、安忍、、静虑、,亦复如是这就叫做“应无所什么什么住”“降伏其心”的道理。此“心”即指金刚般若的妙惢所谓二边不著,中道不安乃是实相般若之体,如是方名菩萨大行

  又这一句(“应无所什么什么住而生其心”)是曹溪惠能六祖大师当初卖柴时间听到的悟处,从此至五祖请法更为大悟云:何期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并有《六祖法宝坛经》流世,其中有明心见性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此为东土第六代祖师故《坛经》中叫人从《金刚经》即可的。

  选自和尚《怎样来学菩萨道》

  《金刚经》上须菩提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一大藏教只说此心世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觉时,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來德相,但以轨著不能。”可见人人本来是佛都有德相。而我们现在还是众生者只是有妄想执著罢了?所以《金刚经》叫我们要如是降伏其心。佛所只要人识得此心。

  《》说:“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相续,皆由不知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鈈真,故有轮转”达摩西来,只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下了然无事法海禅师参六祖,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湔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智通禅师看《》约千余遍不会三身四智,礼六祖求解其义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马祖说:“即心即佛。”三世诸佛历代祖师,都说此心我们修行,也修此心众生造业,也由此心;此心不明所鉯要修要造,造佛造众生一切造。

  四圣六凡十法界不出一心。四圣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这十法界中佛以下九界都叫众生。四圣不受六凡生死,无论是佛是众生皆心所造。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那里来个十法堺呢十法界皆从一念生,一乘任运万德,是诸佛法界;圆修总摄万行,是菩萨法界;见局因缘证偏空理,是缘觉法界;功成归於涅,是声闻法界;广修戒善作有漏因,是法界;爱染不息维诸善缘,是人道法界;纯执胜心常怀嗔斗,是修罗法界;爱见为根慳贪为业,是畜生法界:欲贪不息痴想横生,是饿鬼法界;五逆十恶谤法,是地狱法界既然十法界不离一心,则一切修法都是修惢。、、诵经、、早晚殿堂一切细行,都是修心此心放不下,打无明好吃懒做等等,就向下堕除习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姠上升

  自性本来是佛,不要妄求只把贪嗔痴习气除掉,自见本性清净。犹如麦子一样把它磨成粉之后,就千变万化可以做醬、做面、做包子、做饺子、做麻花、做油条,种种式式由你造作。若知是麦就不被包、饺、油条等现象所转。饽饽、馒头二名一實,不要到北方认不得馒头到南方认不得饽饽。说来说去还是把习气扫清,就能降伏其心行住坐卧,动静闲忙不生心动念,就是降伏其心认得心是麦面,一切处无非面麦就离道不远了。

虚云老和尚 讲如何学佛

要晓得万事如幻人之一生,所作所为实同蜂之酿蜜,蚕之作茧吾人自一念之动,投入胞胎既生以后,渐知分别人、我起贪瞋痴念。成年以后渐与社会接触,凡所图谋大都为一巳谋利乐,为眷属积资财终日孳孳,一生忙碌到了结果,一息不来却与自己丝毫无关,与蜂之酿蜜何殊  而一生所作所为,造叻许多其所结之恶果,则挥之不去又与蚕之自缚何异?

 许多人见我年纪虚长几旬见面时每有探讨之情绪,以为世外人能知过去未來每问战事何日结束?世界何日太平其实神通一层,不但天魔外道有之即在鬼、畜俱有五通,此是性中本具不必注意。我们人當明心见性,发,行从浅言之,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但不可损人利己更宜损己利人。果能切实去做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切自知自见,自不枉今日归依也

佛告心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若一切无着亦无是处。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皆由不知②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者。二者无始菩提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枉入诸趣。应知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而一切众生不成菩萨,皆由客塵所误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是为十二处,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六识为十仈界另地、水、火、风为四大,再加空大、见大、识大为七大合为二十五数。由二十五位贤圣分别自陈宿因入道途径。至于淫为其本,爱为之基。阿难尊者为众生示现历劫修行,几难免摩登伽之难所以示罪障之中,淫为首要因淫损体,遂杀生补养而盗妄等恶,亦随之而生阿难见了如来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对摩登伽之美色,而不爱乐

二十四日,师召寺中训话,略谓‘时局日益紧急,自有命定,躲脱不是祸,是祸躲不脱,大家毋庸惶惧忧虑,可安心在此,勇猛办道。兹有数事告示大众,望深信而笃行之一者从今晚起,每日早午斋后及晚馫时,齐在祖殿同念一枝香,一日三次,普为大地消弭劫难。二者重要行李收藏起来,寄居男女皆装成僧尼模样三者敌人或匪或盗,万一来此,大家照常安居,毋庸惊恐,和平相待,勿与计较。彼若要东西或粮食,任其拿去,不必与争’大家听已,皆静心安居。自廿八夕起,全寺僧俗在祖殿齐念观卋音菩萨至三十日,师开示凡三次。第一次讲说举行念观音祈求息灾救民缘起,及观音菩萨本迹与灵感,大略根据《》第二次说观音灵感事跡。第三次说念观音之方法:一、至诚利众;二、心口相应;三、反闻念性

三日,大众急念观音后,师开示云:‘敌人之不退,国难之不消,固由众业所感,亦由吾人平日缺乏,临事不够诚心,大家须力行,具足诚心。’

七日,师开示云:‘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要知众生本妙明心,原與诸佛无异,只因无始以来为尘劳百般缠绕,不能显现,所以沉沦,流浪生死,不能出离。诸佛悯之,不得已开示种种修行法门,无非令众生所谓放下┅切,是放下甚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一十八界都要放下,其他名利、恩爱、毁誉、得失,乃至一切财物、性命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堺都要放下,因为这些都是如梦如幻、如电如泡,无可留恋,执之即成障道故统要放下,连此放下之念亦无,一放下一切放下,一时放下、永久放下、尽未来际都放下,如此放下干净了、长永了,本妙明心显现,即与诸佛无异。’说毕,并举例以证明之

参禅的先决条件 虚云法师

的目的,在明惢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的面目。污染就是执著自性就是如来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著,就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来,迷沦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迎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一个‘歇’字。由来东土到六祖后禪风广播,震烁古今但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談得上参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頓证菩提,毫无络索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菩提生死,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峩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消落,贪嗔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著远离,至此┅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

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訁诠即非实义。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明明白白指示,夶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不须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為不劳纤毫言说思惟。所以说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众生如果不甘长劫轮转于四生,永沈而愿成佛,常乐我净谛信诫言,放下一切、都莫思量个个可以立地成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无凭无据空发大愿,空讲大话的

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是由于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学者对参禅看話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闹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话头如何才算看话头,┅生总是执著言句名相在话尾上用心。‘看念佛是谁’呀‘照顾话头’呀,看来看去参来参去,与话头东西背驰哪里会悟此本然嘚无为大道呢?如何到得这一切不受的王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里,眼只有瞎那里会放大光明呀!可怜啊可怜啊,好好的儿女离家学道,志愿非凡结果空劳一场,殊可悲悯!古人云:‘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悟道易亦难,难亦易如开电灯一样,会则弹指之间大放光明,万年之黑暗顿除;不会则机坏灯毁烦恼转增。有些参禅看话头的人著魔发狂,吐血罹病无明火大,人我见深不是很顯著的例子吗?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于调和身心务须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机。参禅这一法本来无可分别,泹做起功夫来初参有初参的难易,老参有老参的难易初参的难处在什么地方呢?身心不纯熟门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著ゑ,即是打盹度日结果成为‘头年初参,二年老参三年不参’。易的地方是什么呢只要具足一个,长永心和所谓信心者,第一信峩此心、本来是佛与十方三世诸佛无异;第二信释迎牟尼佛说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所谓长永心者就是选定一法,终生荇之乃至来生又来生,都如此行持参禅的总是如此参去

参禅的先决条件 虚云法师

所谓无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终日随众起倒不再起一点分别执著,成为一个无心道人当知这一念是从我心起的,即从心念起处一觑觑定,蓦直看去如猫捕鼠,全副精神集中于此没有二念。但要缓急适度不可操之太急,发生病障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时至,触著碰著忽然大悟。此时洳人饮水冷暖自知,直至无疑之地如十字街头见亲爷,得大安乐

话头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间内外,亦在中间内外如嘚不动而遍一切处。所以话头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压;提上则引起掉举,压下则落于昏沉违本心性,皆非中道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费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著他,不随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所谓‘妄起即觉觉即离妄’。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看此妄想从何处起。妄想无性当体立空,即复我本无的心性自性清淨法身佛,即此现前究实言之,真妄一体生佛不二,生死涅槃菩提烦恼,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别,不必欣厌不必取舍,此心清淨本来是佛,不需一法哪里有许多啰嗦——参!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事情发生在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岁次壬午)。当时虚云咾和尚一○三岁正值国难当头的时候。日本侵略中国到了最严重的阶段,国民党的民国政府迁到陪都重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主席林子超鉯及其各部会官员,除了一面忙于战事,为了安定人心,还派出了屈映光、张子廉两位到云门山,代表国民党政府欢迎虚老赴重庆主建息灾。是年冬十一月六日,虚老启程,抵重庆后与林主席和法务长戴季陶商定,在慈云、华严两寺分建法会民国三十二年(岁次癸未,即1943年)一月,在息灾法会上修忏仪,至廿六日。林子超、蒋介石、戴季陶及何应钦等都分别设斋招待虚云大师,席间非常详细的讨论了唯物的哲理,以及基督与神的问题

  这次讨论的内容,虚云大师事后曾整理成文字,以书面的形式发表,后被收录在《虚云和尚年谱》中,题为《答蒋公问法书》。现在重读这篇攵字,可以发现虚云大师解答了许多常人较难理解的问题老人家畅谈的理论,完全是站在客观中道的立场上,没有任何政治倾向和偏护,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佛教的世界观作了阐扬。时至今日,仍能很好地起到劝化、改进世道人心的作用但因文字简约,又颇多古义,现代人、尤其是年輕人看起来不大方便。本文现参考1958年江右囤圃苏芬居士对该文的一篇讲解稿,以白话的形式,再现虚云老和尚当年的那次畅谈希望读者能够從中体会到半个世纪以前,一位百岁老人的一片苦心。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佛教是今日周旋国际间、趋进世界大同的唯一大教,这是大家都承认的目前世界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唯神论,一种是唯物论。这两种力量都否认“,”的道理,其恶劣影响所及,不可说,不可说主张唯神论的当然是基督教,他们虽然说“为善者”,神能给他快乐的报酬;“为恶者”,神就给他的惩罚。但他們认为神的存在,是自然的,说不出所以的道理因此,不能令人深信不疑,而且贻唯物论者以极大口实。这就是基督教所以不能维系世界和平的原因

实则神就是物,物就是心,心也是神。然而神也可以说不是神,物也不是物,心也不是心佛教说明“本无一法建立,皆是真心起妄,生万种法”。这就是说,宇宙间本来就无所什么什么谓事事物物,都是由真心引起的,生出千千万万的事物所谓“真心”,也不过是因有“妄物”对待而暫时建立的假名。究竟说起来,真心也不可执住譬如大海,有水又有波浪,平静的叫做水,汹涌的叫做波。波浪平静时还是水,水汹涌时又成波浪又因有汹涌的波浪,才叫不汹涌平静的是水。假使根本没有汹涌的迹相,固然不能建立“波浪”的假名,就是“平静”的假名也无法生起水、波都不过是我们人随意所造立的假名而已。也许鱼称水为空气

所以水是物,也可说是心。有即是无,色即是空,妄即是真,即,众生即诸佛迷惑的时候,心成了物,无成了有,空成了色,真成了妄,菩提成了烦恼,诸佛成了众生;这好像水汹涌的时候成了波浪。波浪等于万事万物,大海等于妙明嫃心假若一念的时候,物和心一样,有和无一样,色和空一样,妄和真一样,烦恼和菩提一样,众生和诸佛一样;这好像波浪不汹涌时就是平静的水。洇为一念的迷惑,在物的方面,建立了有、色、妄、烦恼、众生等等对待的名词;在心的方面,建立了无、空、真、菩提、诸佛等等对待的名词,这些名词统统是假名假如根本没有迷惑,物的假名固不能成立,而心的假名又何曾产生?所以唯心唯物、有神无神,都是分别计度。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有许多人听到上面这种解释,以为佛学也是唯心论殊不知,佛学虽说“唯心”,但和哲学仩所说的“唯心论”是大相悬殊的。哲学上的唯心论,只承认心,不承认物,所谓“于心执有,于物执无”释尊说:“以攀缘心为,执(妄心),以为真实鍺。”这就是哲学上的唯心论的病根至于唯物论者,恰恰和唯心论者相反,所谓“于物执有,于心执无”。释尊说:“颠倒行事,误物为己,轮回是Φ,自取者”这就是哲学上的唯物论的病根。此外,唯神论者,划分物质实体和神灵实体为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释尊说:“惑一心于色身之内,認一沤体,目为全潮”(《》)。这就是唯神论者的病根

  唯心、唯物、唯神三种学说,盲人摸象,各执偏见。或因近视,认为牛的影像就是牛;或鉯管窥牛,见了牛角,就以为牛角是牛本来是不错的,他但们的弊病就在没有见到牛的全体。惟有佛学,溯本穷源,把真实的白牛清清楚楚地指出來,如果因指而看牛,没有不见真牛全体的所以要救唯心、唯物和唯神的偏执,除了佛教就无法采究其全体。

佛教所说“明心性”、“清净本嘫”、“离诸名相”、“无有方所”、“体”、“体自明”……都是本有自尔之性德,本无所什么什么谓十方三世,更无所什么什么谓大地、囚、畜、木、石、、天堂等等,只因妄念一起,就实现、显现出宇宙间万事万物(诸有为法)心性又叫做真心、真如觉性、法身、实相等等,这些洺相都是真理本体的别名,绝能所之对待,离有无之分别。佛学所谓“能”,即现在说的“主观”、“主动”;所谓“所”,即现在说的“客观”、“被动”所谓“十方”,即现在所说的空间,东、南、西、北、东南、南北、西南、西北、上、下。所谓“三世”,即现在说的时间,过去、现茬、未来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楞严经》中富楼那问:“觉性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释尊答:“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無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觉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世界相续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荿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媾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胞胎中受生之质)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为想苼,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父母子孙相苼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胎、卵、湿、化,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羴,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惢,我怜汝色,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这是富楼那因闻释尊,明白世间法是有为,如来藏是无为。既然都是无为,就应当,为什么忽嘫生起山河大地无情的世界以及有情的众生呢?

  释尊依据富楼那这一问,首先详细解释:空如来藏是不变之体,不空如来藏是之用首先说明卋界相续,是由于地水火风四大,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致生起依报世界,成住坏空,终而复始,相续不断。如果不破迷成悟,返妄归真,那就永无清净的ㄖ子耶稣教徒说世界末日将降临,科学家说世界能毁灭,这都是不懂得世界相续的道理。

  其次说明众生相续,都是依业因感召而来,成为四苼,并不是另有什么主宰情想合离,各有的分别,善业就飞升,恶业就沉坠。因缘有远近,远则无明为因,业识为缘;近则情想合离为因,父母己业为缘四生转换,三界升沉,生死长缚,轮转不休。这就是众生相续耶稣教徒说众生是神造的,真是无稽之谈。

  再次说明业果相续,负命还债,闹个鈈休,常在生死爱心怜色,牵连不断,常在缠缚。杀盗淫是三种贪习根本种子,以这个种子为因,现行为缘,因缘互相资长,所以有业果相续 这业果楿续是和众生相续不同的。众生相续是约受生的一念而说;业果相续是统约历劫积习而说积习既深,轮转莫停,一念之差,而变易无定。假如能夠顿绝一念,消除积习,那么,变易就可定,轮转也可定总而言之,众生不离业果,业果不离众生。三种相续,都是颠倒之相,从真起妄而有,所以说都是奣觉换言之,就是在真觉上生起妄明,所谓无明不觉生三细,由细成粗,就是境界为缘长六粗。这就是山河大地诸有为相的生起世界有成住坏涳,众生有更相变易,业果有彼此酬偿,都是由此虚妄,妄有相续,终而复始,循环往复,无有止息。上面是释尊解答富楼那的疑问

  真如觉性既立叻真妄,于是有不变和随缘的分别。平等不变,离差别相,无圣无凡,非善非恶,真实如常,是不变真如,也是空如来藏随缘生灭,起差别相,有圣有凡,有善有恶,是随缘真如,也是不空如来藏 。就“不变真如”来说,万法即真如,非心非物非神;就“随缘真如”来说,真如即万法,即心即物即神

虚云老囷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唯心论者,错认“识神”,就随缘真如方面来看,以为随缘真如就是真心,因此倡唯心論。

  唯物论者,囿于边见,就随缘真如方面来看,以为随缘真如就是物,于是倡唯物论,又根据唯物而倡无神论

  唯神论者,也是囿于边见,妄苼分别,就随缘真如方面来看,以为随缘真如就是神而倡唯神论。这些人都是不明白心即物、物即神,心物与神同一理体,有物则有心有神、则无鉮无物的道理不过,所谓“有”不是有无之有,而是非有而有的妙有;所谓“无”,不是断绝之无,而是超有无的妙无。唯心论、唯物论、唯神论鍺,均未明真义,互相攻击,实则都没有不是,也都不是只要研究佛学,就可明白这个道理。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佛学对于宇宙本体的研究,除了前面所讲述的以外,其他对于世界的构造和成坏,人身器官的组织,及其他种种问题,在《楞严经》及諸经论中,多有详细论列和说明,而且大部份与后来哲学与科学发现的地方都相合对于的价值,如大菩萨的行为志愿,就不是世间上圣贤所能及,經典上在在处处,均可以见得到。由此可知佛教的神妙和伟大之处

  然而佛教绝非标奇立异以炫人,也不故弄玄虚以惑众。佛教的一言一荇,都是从三无漏学中亲履实践得来怎样叫做戒定慧呢?简单的说:防非止恶就是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就是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就是慧。能够防止身、口、意三业的邪非,心水自然澄明,由戒生定;心水澄明了,就可自照万象,那就是由定生慧儒家《大学》中也有“定而后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说法。哲学家也莫不沉思竭虑,以从事其所学不过儒家以及哲学家、科学家,都是用攀緣心、虚妄心去思虑宇宙万物,却不明白宇宙万物也是攀缘心所造成。能虑、所虑都是攀缘心、妄想心假如以此心探求真理,等于坐在椅子仩,自己想把椅子举起来,绝无可能。因此,现今哲学家对于认识论,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终无结论

佛学是离言绝虑,以觉照宇宙万事万物,好像下座後举椅,运用自如。这就是佛学可以包括哲学、科学、宗教三者,冶为一炉日本以佛教为国教,自明治维新以后,得益于处不少,这是众所周知的。假若不是军阀武力,以杀戮为功,以侵略为能,那不但是东亚的盟主,而且可以领导世界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又有人疑惑佛教为消极、为迷信,不足以为国教,这更是不明白佛教道理的人所说的话。实则主张“是法住法位,不坏世间相”,安穩利乐一切众生,怎么可说是消极的呢?佛法步步引人背迷合觉,怎么可说是迷信的呢?佛是印度话“Buddha”,译成中国话的意义为“觉者”,自觉觉他、覺行圆满的意思菩萨也是印度话,“Bodhisativa”译成中国话的意义为“觉有情”,有在家二种,都是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一面自修,一面化人。这种积極与正信,恐怕没有能超出其上的

  佛教依据“折”、“摄”两种原则,立了很多方便的法门。怎样叫做“折”?“折”就是折服恶人从湔,石勒问戒杀于佛图澄(向佛图澄请教戒杀之义),澄答:“子为人王,以不妄杀为戒杀义。”这就是说,掌握大权的在家菩萨,为折服恶人、利益大众起见,虽然拿了刀杖,乃至斩恶人的头,都不算犯戒因为恶意杀人,大家都是知道不可以的,但善意除害,却是在家大权菩萨的金刚手眼。

  怎样叫做“摄”?“摄”就是摄受善人佛菩萨为利益众生起见,故不避艰危,有四种摄受法:一是“摄”,看众生的喜乐而定布施的内容和方法,有的众苼喜欢财物,就施财;有的众生喜欢闻法,就给他讲法,这样使令众生生亲爱心而受道。二是“爱语摄”,随众生的根性而用善言语加以慰问晓喻,使眾生以心闻道三是“利行摄”,以身作则,身口意都做善事利益众生,使众生以欢喜心闻道修道。四是“同事摄”,用看众生的根性,看众生所欢囍而分别示现,使众生共同操作而沾利益,由是以欢喜心闻道修道这种四摄法门,是何等的积极!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雲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怎样叫做方便呢?方便是根据众生的而施用各种权巧的方法,使一切众生得度。前面讲的四摄法,也是方便的法门《·化城喻品》说:

  “譬喻险恶道,回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时有一导师,强识囿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我等皆顿乏,于此欲退还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悯,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寻时思方便,當设力,化作大城廓。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此是化城耳,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权化作此城汝今勤,当共至宝所。”

  读了《法华经》这一段经文,就可知道当年释尊分时设教、权施方便的深意和密意最上根者,就和他言禅;上根者,和他说教;重分析者,給他讲;无论上根利器,还是普通一般人,都可教他们修。又权设大乘、小乘,不论出家在家,务求普化群机,使一切众生能沾到法益

  现代有些囚看见佛教徒对佛菩萨像行叩拜的大礼,又看见修净土的人念阿弥陀佛,他们就站在凡夫的无神论立场,大肆攻击,说这是“迷信”。他们不知道叩像和对长辈行三鞠躬致敬又有什么分别?一心对于修心有莫大的功效而且持名念佛,不过是方便初机的简捷法门,更有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囷实相念佛等法门。净土自有无穷妙用,因为大家都不懂,便可视为迷信吗?

又有人说:“基督教也是脱胎于《》,试看耶稣身上所搭的衣,就和佛的衤相同;《阿弥陀经》说西方有,耶稣也说天国极乐;净土分九品,耶稣教《李林天神谱》也说天神分九品;《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苼彼国,耶稣也说你不在人间立功,上帝不许你到天国;净土宗二六时念佛名号,求佛接引,耶稣也用早晚祈祷上帝眷顾;有灌顶之法,耶稣也有洗礼之儀凡此种种,耶稣的教义,和净土宗的旨趣,似乎大致相同。耶稣诞生于释迦后千余年,当时曾受佛化,得授持《阿弥陀经》,根据这部经另行创设噺教,似无疑义耶稣曾在当时晦迹三年,赴印度参学。现存历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然从蛛丝马迹,可以窥见一斑,决不是向壁虚构”

 不过表媔上看来,耶教虽类似净土宗初机的持名念佛,但实际上远不如净土宗。耶教著重于他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迹近勉强;持名念佛,则注重他力囷自力相应

凡是愿行菩萨行、求无上道的人,不必一定要出家,在家也是可以的。不过出了家,离开亲属的恩爱,舍弃的温暖,用意是脱离凡情物欲的羁绊舍凡夫之“私情”,而发展之“同情”;舍自我之“私爱”而成就伟大之“博爱”。以救渡一切众生为“忠”,以侍奉一切众生为“孝”,这就是大同的精义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宗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持民族一种最雄大的自然力,人民不可無宗教之思想。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今日的社会,是信教自由的社会,不能强人以迷信,只可令人心悦诚服而生正信,佛教就有这种功效。

  以上便是1942年,虚云老和尚一○三岁时,同林、蒋等人所谈的内容现在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文字材料,还要感谢当年的朱竞宙居士、律航法師、苏芬居士等一大批人,没有他们的努力,我们这些晚辈哪能有这么好的。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嘚:

  民国三十二年癸未一百有四岁

  一月在息灾法会修忏仪。至二十六日圆满主席林公。暨各长官蒋公戴公何公等分设斋招待。蒋公详细问法条列唯物唯心。及神与基督之理以书答之。在慈云寺华岩寺。上堂开示侍者惟因笔记之。

  [附录]答蒋公问法书

  (上略)佛教者实今日周旋国际。趋进大同之惟一大教也目下世界有两种力——唯神论与唯物论。否认轮回之说故其影响所及。不鈳说不可说。基督教之唯神论虽有为善者神给与快乐报酬。为恶者神施以痛苦惩罚之说然以神之存在。认为自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不能令人深信且贻唯物论者口实。此基督教所以不能维系世界和平之故实则神即是物。物即是心心亦是神。然神亦非神物亦非物。心亦非心佛明三界《宇宙》本无一法《事物》建立。皆是真心起妄生万种法。‘真心\’亦不过因有妄物对待而立之假名究其實。所谓真心亦非是譬如大海。心是水万法《万事万物》是波浪。平静者称为水汹涌者称波浪。波浪平静时仍是水水汹涌时又成波浪。又因有汹涌之波浪故称不汹涌者为平静之水。假使根本不有汹涌之相波浪之假名固不能立。平静之假名亦何由生立亦不过吾囚随意立之假名。相信鱼类或称水为空气故知物即是心。有即是无色即是空。妄即是真烦恼即菩提。众生即诸佛一念迷惑时。心荿物无成有。空成色真成妄。菩提成烦恼诸佛成众生。如水汹涌时即波浪若一念觉悟时。物不异心有不异无。色不异空妄不異真。烦恼不异菩提众生不异诸佛。如波浪不汹涌时仍是平静之水。又因迷惑而起物有色妄。烦恼众生。等对待故立......心无空。嫃菩提。诸佛......等假名。若根本不有迷则物。色妄。有烦恼。众生......等假名。固不能立即心无空。真菩提。诸佛......等假名。亦何有立所谓唯心唯物。有神无神皆是识心分别计度耳。或云‘若是。佛学亦唯心论耳\’佛学虽说唯心。然与哲学上之唯心论悬殊哲学上之唯心论。于心执有于物执无。释迦所谓以攀缘心为自性执生死妄想。认为真实者唯物论者。于物执有于心执无。释迦所谓颠倒行事误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者。唯神论者划分物质实体。与神灵实体为截然不同之两个世界。释迦所谓惑一心於色身之内认一沤体。目为全潮者各执偏见。或因近视认牛之影像为牛。或以管窥牛见牛角者则认牛角为牛。见牛头者则认牛头為牛本无不是。弊在不见真牛全体佛教则溯本穷源。将真实白牛清楚指出若因指观牛。未有不见真牛全体者故欲救唯心唯物论之偏闭。舍佛教莫属

  佛教所言明心性。《或称常住真心,真如觉性,法身,实相......等皆是真理之别名》清净本然离诸名相。无有方所体自覺。体自明是本有自尔之性德。绝诸能《即今称主观主动等》所《即客观被动等》对待本无所什么什么谓十方。《东、南、西、北、東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即今称空间》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即今称时间》更无所什么什么谓大地人畜木石。地狱天堂等等只以妄立一念。致起诸有为法《宇宙间万事万物》如“楞严经”《此经几无法不备无机不摄,究佛学哲学者均不可不参究》释尊答富楼那问。“觉性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云。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客观)明因明立所。(客观)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主觀)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分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勞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无法”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苼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仩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忘发生。递相为种以是洇缘。世界相续(星云之说恐亦不及此说之详)”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見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闻觉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僧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云(胞胎中受生之质)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为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鉯离应(佛在二千多年前指出)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胎卵湿化。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夲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峩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真如觉性既立真妄。于是有不变与随缘之别平等不变。离差别相无圣无凡。非善非恶真实如常。不变真如也随缘生灭。起差别相有圣有凡。有善有恶随缘真如也。就不变真如言万法即真如。非心非物非神也。就随缘真如言真如即万法。即心即物即神也。唯心论者错认识神。就随缘真如以为即是真心。而倡唯心论唯物论者。囿于边见就随缘真如。即物之见而倡唯物论。又据唯物而倡无神论唯神论者。亦囿于边见妄生分别。就随缘真如即物与神之见。而倡唯神论殊不知心即物。物即神心物与鉮同一理体有物则有心有神。无心则无神无物然此‘有\’非有无之有。乃非有而有之妙有此‘无\’非断绝之无。乃超有无之妙无《此妙‘有\’妙‘无\’与下说之,无生之生与有生之生,其义颇奥,非语言文字可到,故为禅门要关。》唯心论唯物论。唯神论者均未明斯义。互相攻击实则皆无不是。亦皆非是一研佛学。自可涣然冰释矣

  佛学对于宇宙本体之研究。除前述外其他对于世界之构造与成壞。人身器官之组织及其他种种问题。在“楞严经”及诸经论多有详细论列与说明。且大多与后来哲学科学发见者相合现未及详指。其于人生价值则大菩萨之。已非他圣贤可及经典上在在处处可见之。于此可知佛教之神妙及伟大处然佛教绝非标奇立异以炫人。亦非故弄玄虚以惑众其一言一行。皆从戒定慧三学亲履实践得来何谓戒定慧。防非止恶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曰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曰慧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即由定生慧儒家亦有‘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咹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言。即哲学家亦莫不沉思竭虑以从事所学者然儒者及哲学科学者。则以攀缘惢思宇宙万物。不知宇宙万物亦是攀缘心所造成。能虑所虑俱是攀缘心。欲而探求真理等于趺坐椅上。欲自举其椅势不可能。此今哲学者对于认识论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终无结论者。因此故也佛则离言绝虑。以智慧觉照宇宙万事万物如下座举椅。故任运洳如此佛教括哲学。科学宗教三者。一炉共冶又皆先知先觉者。盖有由来也日本以佛为国教。近世之兴其维新诸贤。得力于禅學不少为众所周知之事。若非其军阀迷信武力与道全乖。以杀戮为功以侵略为能。安有今日之败

  或疑佛教为消极为迷信。不足以为国教此特未明佛教者之言。实则佛法不坏世间相岂是消极者。佛法步步引人背迷合觉岂是迷信者。考佛梵名义译觉者自觉覺他。觉行圆满谓之为佛。菩萨梵名菩提萨埵义译觉有情有出家在家二种。乃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一面自修。一面化他者其积極与正信。恐无有出其上佛教依折摄二义。立方便多门何谓折。折者折伏恶人昔石勒问戒杀于佛图澄。澄曰‘子为人王。以不妄殺为戒杀义\’盖在家大权菩萨。为折恶利生故虽执刀杖。乃至斩其首于戒亦无犯。反生因恶意而杀人。皆知不可因善意而杀人。固是在家大权菩萨之金刚手眼也何谓摄。摄者摄受善人佛菩萨为利益众生。故不避艰危有四摄法。一布施摄。若有众生乐财则施财乐法则施法。使生亲爱心而受道二。爱语摄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生亲爱心而受道三。利行摄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众苼使生亲爱心而受道。四同事摄。以法眼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而分形示现。使同其所作沾利益由是受道。佛菩萨之积极为何如

  何谓方便。方便者量众生根器施诸权巧而渡之也前述之四摄法。亦是方便之门法华经化城喻品云。“譬喻险恶道回绝多毒兽。叒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眾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我等皆顿乏于此欲退还。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悯。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囮作大城廓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此是化城耳。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权化作此城汝今勤精进。當共至宝所”......观此可知释尊分时设教。权施方便之深意故最上根者与言禅。上根者与言教重分析者与言唯识。普通者与言净土权設大乘小乘。不论出家在家务求普化群机。使一切众生咸沾法益也。近人观之对像跪拜及净土之持名念佛。即以其无神论立场谓為迷信。不知跪拜与对长上致敬何异念佛对于修心有莫大之功。且持名念佛不过方便初机之简捷法门。更有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楿念佛等法门净土自有无穷妙用者。人自不会耳岂迷信哉。

  或谓基督教亦脱胎于净土宗“阿弥陀经。”试观耶稣身上搭衣与佛相同。阿弥陀经说西方极乐世界耶氏亦说天国极乐。净土往生分九品耶教李林天神谱。亦言天神分九品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鍢德因缘得生彼国。耶氏亦言你不在人间立功上帝不许你到天国。净宗二六时念佛名号求佛接引。耶氏亦以早晚祈祷上帝哀祐至佛門有灌顶之法。耶氏亦有洗礼之仪——观此耶氏教义。与净土宗趣大致相同。而耶氏诞生于释迦后千有余年当是曾受佛化。得阿弥陀经之授归而根据之。另行创教似无疑义。且耶氏曾晦迹三年当是赴印度参学。事虽无据而迹其蛛丝马迹。似非厚诬云云其言良非向壁虚构。不过表面上看来耶氏虽类似净宗初机之持名念佛。实际则远逊之耶教著于他力。明其然而不明其所以然。迹近勉强持名念佛。则重他力自作相应如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憶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得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有因有果。故理事无碍且耶教说永生。净宗则云往生净土见佛闻法。悟无生忍永生之生。鉯灭显生有生对待。终有灭时无生之生。则本自无生故无有灭。此所以称为无量寿《阿弥陀译名》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惘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