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级轰炸梦到飞机投弹轰炸为什么没有投弹表现.按V也没有这

我国空军航空炸弹的发展
我国空军航空炸弹的发展
&歼轰-7A试射激光制导炸弹
在此次中俄联合军演中,我国空军歼轰-7A歼击轰炸机首次投放LS-500激光制导炸弹攻击地面目标,成功命中目标,这是我国首次对外公开展示对地精确打击能力,显现空军对地攻击能力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我国非制导航弹的发展
我国空军组建之初,装备的多为引进前苏联的轰炸机,配备的也是引进前苏联的普通炸弹,包括250、500、公斤等级别,这些炸弹属于高阻力炸弹,呈圆柱形,虽然可以充分利用机身弹舱的空间,但阻力较大,不适合外挂,尤其是速度较快的攻击机外挂,另外由于炸弹阻力较大,限制了载机的机动性能,并且还会造成炸弹稳定性变坏,从而影响命中精度,再加上这些炸弹的装药多为TNT,所以其威力比较有限,此外由于炸弹配备的战机性能各异,因此需要多种炸弹,从而带来后勤上的不便,另外与这些炸弹配套的火控系统也较为简单,主要是光学瞄准具,只能以固定角度攻击地面目标,并且显示也只是瞄准标志等简单信息,飞行员在攻击时,除了要紧盯瞄准线外还要观察座舱仪表板上的多个仪表,以掌握飞机的姿态,工作负担重,容易丢失战机,这些缺点严重影响了空军对地攻击作战的灵活性和机动性,降低了空军对地攻击作战能力。
国产250高阻航空炸弹
有鉴于此,80年代,空军根据未来战场的需要,开始研制新一代航空炸弹系列,该系列航弹着眼于新型高性能战机的配套,弹体呈纺锥形,空气阻力小,对载机的性能影响也不小,另外炸弹投放后的飞行弹道也比较稳定,同时采用黑索金等高能炸药以提高炸弹的威力,并且采用了侧向作用机构,提高炸弹的全向覆盖能力,由于现代战场目标的多样化,新型航弹除了传统的机械和电引信外,还采用了电子引信,对所有落角、落速的炸弹都有保持有效的炸高,与此同时我国还引进了英国BL-755反坦克子母炸弹仿制成功250-3型反坦克子母弹,该弹成为我国空军对付入侵集群坦克的有力武器,填补了我国低空反集群坦克武器的空白,根据有关部门的试验表明强-5使用250-3反坦克子母弹攻击假想的T-62坦克群时,双方的交换比可以达到1:11。我国同时引进还有法国的迪朗达尔反跑道炸弹,由此仿制成了250-4反跑道炸弹,90年代出于军事斗争新的形势的需要,我国还研制成功了反跑道集束炸弹,该炸弹可以抛撒出具备二次爆破能力的子弹,第一次爆破在跑道上打出弹坑,第二次爆破则将弹坑加大、加宽从而加大对方修复的难度,考虑到现代战场坑道等地下掩体的增多,我国还研制了燃料空气炸弹,并开展了钻地弹的研究。这些炸弹的入役有效的提高了我国空军对地攻击能力。需要指出的是90年代我国从俄罗斯引进苏-27SK型战斗机后,为避免在武器方面受制于人,相关部门开展了苏-27SK加挂国产航弹及航箭的试验工作,并在本世纪初完成,这样我国自行生产的歼-11和引进的苏-27SK都能挂载国产航弹作战。
国产低阻力航空炸弹
国产250-3反坦克子母弹
除了炸弹本身的提高外,其配套的火控系统也在进步,如为强-5D配套的射轰-1乙光学瞄准具可以同时控制航弹、箭、炮的攻击,从而减少了战机在对方防空系统中暴露的时间,可以多种角度对攻击进行自动解算和瞄准,同时在瞄准具上人工装定超越角,供轰炸概略瞄准之角,同时可由要由机载的多普勒/GPS系统输入侧风、横风信号,以修正风速对轰炸射弹射程的影响。并且更先进的平显、雷达火控系统及惯导系统也在国产战机上广泛运用从而更加提高战机的轰炸精度,由于可以精确的得知载机和目标的精确的位置和运动参数,因此火控计算机可以根据这些参数、结合航弹的性能参数、以及风速、风向等信息,进行连续命中点和投放点的计算机,飞行员仅需要盯住平显的命中点和实际目标,操纵飞机将两者相重合即可,不但提高了战机攻击的灵活性和机动性能,并且大大降低了飞行员的工作负担。
航电系统的进步提高了航弹的投放精度
制导航弹的发展
从表面来看用炸弹轰炸地面目标是件非常简单的事情;飞机松开挂架,炸弹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以抛物线飞向目标,但实际上这个过程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多的,如载机的状态;如飞机的振动对炸弹初始状态的影响,炸弹飞行过程中受到风的作用等,并且许多因素是事先不可预知的,如风的影响,我们知道风会随着时间、地点和高度的改变而改变,尤其是低空,受地形、建筑物的影响其变化就更为复杂,所以一般的火控程序实际上是将风的作用进行了简化了处理,即不考虑垂直方向的风的作用,而只考虑水平方面上的风的作用,不考虑武器飞行当中风的变化,并且假设风在任何时间和高度上都是没有变化的,这些假设虽然简化了火控程序,但后果就是炸弹投放精度降低,所以依靠火控系统的进步来提高炸弹投放精度的道路实际上已经越来越窄,因此需要这样一种炸弹,能够测量自己相对目标位置的偏差,并进行修正,从而准确的命中目标,这就是制导炸弹。制导炸弹从制导体制上来分先后出现了电视制导、激光制导、红外制导炸弹等多个种类,其中激光制导炸弹以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命中精度高,可以昼夜作战斗而得到广泛的作用。
激光制导炸弹已经在现代战争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我国在越南战争中目睹了激光制导炸弹的巨大的威力后,开始着手发展自己的激光制导炸弹,80年代完成第一代激光制导炸弹武器系统的样弹及照射器样机,并进行了地面照射、强击机投放激光制导炸弹的初步试验,但由于国内技术及工业基础薄弱,国产激光制导炸弹在射程和命中精度等指标上未能达标,因此研制进展并不顺利,进入90年代我国从俄罗斯引进KAB-500L激光制导炸弹相关技术,研制成功LS-500激光制导炸弹,该导弹属于第一代激光制导,采用风标式导引头和机械继电器式燃汽舵机,在弹体后部有为四片矩形尾翼,其后有操纵面
(后缘舵) 。在弹体头部锥形段上安置四片梯形反安定面。反安定面与尾翼呈“
X—X”形排列。形成尾翼后缘舵操纵加上反安定面的特殊布局形式。所谓速度度跟踪法速度追踪导引法是指在航弹的制导过程中,要求弹的速度向量始终指向目标。速度追踪法的制导系统较姿态追踪法复杂,但该方法不象姿态追踪法那样要求过大的导引头视场,在同样的使用条件下,过载要求也可略放宽一些,精度也有所提高。但是该方法不适合攻击运动速度较快的目标。只能攻击固定目标或慢速目标。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战场上机动目标如坦克、装甲车辆越来越多,其速度也越来越快,这样就限制了LS-500的运用空间
列装部队的激光制导炸弹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又研制采用比例导引法的500公斤激光制导炸弹,并在去年的珠海航展中公开展出,其采用了固定扫描阵列导引头,新型导引头具有更大的视场和更高的灵敏度,能在低空低能见度条件下截获更远距离的激光能量。而所谓比例导引法就是航弹在制导过程中,要求弹的速度向量的旋转角速度与视线角速度成比例。比例导引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有效地攻击运动目标,在同样条件下,它对弹的过载要求比速度追踪导引法和姿态追踪导引法都小,其制导精度可以达到很高,克服风的影响能力也较强。目前发达国家新一代激光制导炸弹普遍采用这种制导规律。
与激光制导炸弹相配合,我国还发展了激光照射器和机载光电瞄准吊舱,特别是后者赋予我国空军以昼夜全天候精确打击能力,我们知道激光制导炸弹本身没有目标搜索与指示能力,需要借助外部搜索系统,因此各国为其配套发展了光电瞄准吊舱,其主要由前视红外传感器、CCD摄像机和激光测距/照射器组成,具备昼夜全天候目标搜索与照射能力,之所以采用吊舱式,是因为吊舱内的光学器件比机内安装时拥有更大的搜索角度,这样就会增加激光制导炸弹的攻击范围。根据外电报道我国空军装备的光电瞄准吊舱采用了256*256红外器件,对于坦克大小的目标可以提供大约20公里的搜索距离,并可以为战机提供昼夜低空飞行、导航及目标指示等功能,不但可以与激光制导炸弹相配合使用,还可以提高非制导航弹的命中精度。堪称我国空军对地攻击能力的又一大有力突破。
国产光电瞄准吊舱
激光制导炸弹虽然性能较好,但其也有自己的缺点就是全天候作战能力不足,特别由于激光在大气传输时衰减很快,因此激光制导炸弹在有烟尘、雨、雪等天气时作战能力不足,另外由于激光制导炸弹需要载机或者目标照射机始终照射目标,因此限制了其机动性能,容易受到对方防空系统的攻击,这样JDAM就出现了,所谓JDAM其实就是将普通的低阻炸弹与低成本的GPS接收机和惯导系统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可以全天候作战,发射后不用管的精确制导炸弹,由GPS/INS组成制导组件(GCU)是JDAM的核心部件,其中GPS接收机由2个,分别位于炸弹尾锥体整流罩前端上部(侧向)和尾翼装置后部(后向)以便在炸弹飞行过程中能够连续不断的接收GPS星座的定位信号,这样就可以修正INS的飘移,并由此控制炸弹的舵面,引导炸弹沿着正确的航向飞向目标,与激光制导炸弹相比,JDAM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特别是不会因为射程和恶劣天气而影响命中精度,最重要的是其实现了发射后不用管和多目标攻击能力,我国在08年珠海航展上展出了FT-1卫星制导炸弹,根据研制方航天科技集团的资料:FT-1是在普通航空炸弹上加装制导装置,并依靠空气动力进行控制的一种精确制导武器,适应于装备有机载主惯导的所有载机。它具有普通航空炸弹价格低廉、使用维护方便的特点,又具有精确制导武器射程远、精度高、自主式、全天候使用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航空炸弹对地打击精度、载机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费比,并且改装方便,便于大量装备使用。在距离目标点18km处、m,以0.6~0.9Ma进行弹射投放,实现命中精度30m。令人感兴趣的是根据外电的报道我国曾经向马来西亚推销过这型JDAM,即将其做为马来西亚皇家空军的苏-30MKM的机载武器,这表明我国已经成功将其整合到苏-30MKK等俄罗斯战机中,不但增强了这些战机的作战能力还避免机载武器的受制于人。
FT-1型JDAM
不过JDAM也有自己的弱点,其容易受到电子干扰,虽然JDAM可以在受到干扰后,单独采用INS制导,但会降低炸弹的命中精度,同时JDAM也难以攻击移动目标,所以在伊拉克战争中出现了美国F-16战斗机同时挂载JDAM和激光制导炸弹的情景,以备不时之需要,这样就出现了激光-JDAM,其实际上在JDAM上面添加了激光制导系统,这样即保留了JDAM的全天候作战和发射后不用管的能力,又增加了激光制导炸弹抗电子干扰能力和攻击运动目标的能力,这种多模式制导系统进一步提高了激光-JDAM的抗干扰能力,并且为飞行员执行作战任务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同时由于其保留了JDAM采用边条翼的控制舵面,因此在战机的适应性方面也比激光制导炸弹更好。我国洛阳光电研究中心也研制了类似激光-JDAM的雷霆-3复合制导炸弹,该炸弹的出现对于我国空军提高对地攻击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歼十型歼击机,由于其采用了机腹进气道,因此机身离地空间较小,难以挂载采用较大控制舵面的激光制导炸弹,但挂载雷霆-3就没有这么麻烦,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歼十多用途作战能力的扩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雷霆-3这样的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
FT-1型JDAM
防区外攻击
不论激光制导还是JDAM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其射程较近,随着现代防空武器的发展,战机投射炸弹时还是需要突入对方防空网,由于空地武器的体积和重量均较大,战机挂载后性能下降,加上低空飞行的危险性,所以现代空军希望能够先从防区外对目标区的重要目标进行打击,削弱其防御能力,然后再进行近距离高精度打击。传统的防区外攻击武器是电视视导空地导弹,其利用电视制导发射后锁定的能力,利用数据链将电视画面传回飞机,供飞行员选择目标和目标的薄弱部位,但其缺点就是不能昼夜全天候作战,导弹造价比较高,最重要的是由于人工回路控制,因此单座战机难以使用,那么如何让单座战机具备廉价的防区外攻击能力?解决的办法就是让炸弹飞的更远,也就是为炸弹加装能够滑翔弹翼,以便增加炸弹的投放距离,但炸弹的命中精度和投放距离成反比,但JDAM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利用弹翼来增加炸弹的投放距离,再利用GPS/INS制导组件来保持炸弹的命中精度,这样就形成一种性能适中,性价比较好防区外攻击能力,比较典型的就是加装了钻石背的JDAM,我国也发展了相关武器装备,这就是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发展的雷石-6滑翔制导炸弹,根据该中心提供的资料;雷石-6制导滑翔炸弹利用高空大速度发射、高升阻比气动外形来实现远程滑翔攻击。在投弹之前,由火控系统向炸弹装订任务规划,载机与制导炸弹进行坐标系对准。炸弹投射后,折叠翼展开,利用GPS/INS进行组合导航。在弹道末端进行姿态控制,采用垂直偏置,以提高杀伤效果。炸弹可以在中、近程防空导弹火力圈外投放。具备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的全天候攻击能力;通过改造常规航空炸弹,具有较高的效费比;具有发射后不管能力;抗干扰能力强;制导控制部件可以实现通用化、模块化。可实施单目标攻击和多目标攻击等特点。其高空投放距离超过60公里,如果增加助推火箭,其射程还会更远,目前雷石-6已经成功的在国产歼-8B型飞机进行了投放试验,并且已经出口,
雷石-6提供我国战机快速、廉价的防区外攻击能力
综上所述,我国在非制导、制导航弹领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有效的提高了我国空军的对地打击能力,但就整体技术而言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在光电吊舱技术方面国外已经采用第三代大面积红外器件阵列,其性能要高于国产吊舱的中小面积器件阵列,另外国外隐身防区外攻击系统如欧洲的风暴阴影,美国的JASSM已经实用,而我国相关型号应该还在研制之中,这些应该是近期我国发展的重点。
采用第三代红外器件的Damocles吊舱
具备隐身能力的JASSM,这两样是我国目前所缺乏的
相信不久,我国空军的对地打击手段更加多样,能力也更加强大。
国产LT系列制导炸弹
LT2和LT3制导炸弹上采用的元器件均可以全国产化,保证了战时后勤保障上的独立性
&航展上展出的LT-2和LT-3型制导炸弹,展示了我军已经具备相当程度的对地精确打击能力。LT-2型制导炸弹采用与美军宝石路Ⅰ/Ⅱ类似的风标式导引头设计,光电导引头就是炸弹最前端的小圆柱体,后面的环孔状装置就是稳定环,导引头部分通过万向节与控制舱段相连。炸弹投放后,稳定环会在气流作用下使导引头偏转,始终稳定对准目标。而导引头和炸弹弹体间通过万向节形成的夹角,正好是炸弹飞行时的攻角。万向节和定风标的可以允许炸弹在投放时有缓慢滚转,而且不需要设计单独的防滚装置,结构简单。这次展出的LT-2型制导炸弹导引头风标回转角达到了±20度,可以给炸弹提供一个很宽的活动范围,作战飞机在投弹时不必像以往投掷无制导炸弹那样必须按照严格的进入航线飞行,只需大致对准目标即可,这对于对抗地面防空也是很有利的。LT-2制导炸弹的导引头光学窗口直径40毫米,一个视场角达到25°的光学镜头负责接收目标反射的特定波长的激光制导信号。探测传感器是硅光四象限光电二极管,出于稍微偏离光学镜头焦点的位置,这样可以避免激光烧毁传感器,目标反射的激光信号在光电元件某一个象限的探测器上产生光斑,即表示炸弹从这个方向上偏离了目标,根据光斑所处位置,控制计算机即可测算出炸弹究竟偏离了多少并且让负责该象限的舵机作出相应动作,使光斑尽量靠近中间瞄准位置。炸弹就在这一连串的调整过程中飞向目标直至命中。
LT-2采用激光制导,与美军的宝石路一二代、俄罗斯的KAB500L激光制导炸弹处于同一技术水平。而LT3因为采用了复合制导技术,比LT2更为先进
弹翼面外端像镶嵌了一个齿轮状的活动装置为防滚陀螺舵,用于控制导弹的飞行姿态
由于激光制导炸弹需要弹体接收器接收目标反射的激光信号,在天气不佳或者对手施放烟雾干扰时作战效能就会大打折扣。为了改进这些缺陷,LT-3型制导炸弹在LT-2的制导方式上增加了惯性制导和GPS制导。其所采用的激光制导的过程与LT-2一样,但是在遇到天气不佳或者对方施放烟雾干扰时,LT-3的惯性制导控制元件仍然可以控制炸弹按照原来瞄准的方向继续飞行,弹体尾部的GPS制导元件则对惯性制导过程中的误差进行修正,从而保证了炸弹具有相当高的命中精度。(文/铁背心)
简氏:中国通过巴基斯坦成功仿造英制石墨炸弹
资料图:英制BL755空射集束炸弹
环球时报3月22日报道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3月11日载文称,中国经开发出重量为250公斤填充碳纤维的集束炸弹。这种炸弹是特意为攻击电力网并使其瘫痪而设计的。
文章说,石墨炸弹装有147枚子弹药,每一枚包含32束碳纤维。当炸弹主弹体被引爆,释放子弹药时,碳纤维会被成团地抛撒出去,覆盖一大片地区。当碳纤维碰到高压电流时就会使电线短路。1999年,美国曾在科索沃战争中使用类似的武器CBU-94/B来破坏电力供应。
新的石墨炸弹是仿照英国公司最初设计的BL755集束炸弹制造的几种炸弹之一。英国曾将该炸弹出售给巴基斯坦。一开始出现的中国版集束炸弹是重量为250公斤的综合效应炸弹(CEB),如今又出现了新的改型,包括石墨炸弹和配备惯性导航系统的精确制导炸弹。
无制导集束炸弹要在低空(距地面30米至500米)投放,时速高达1100公里。每条碳纤维线长30米,一枚炸弹可以覆盖6000平方米的范围。石墨炸弹可以摧毁所有在100千伏至330千伏范围内工作的高压电网。
文章提到,中国还研发了重量为250公斤的惯性制导炸弹。在增加惯性制导功能后,无制导集束炸弹的威力大大增强。惯性制导炸弹可以在高空远程投放,但炸弹依然能够利用惯性导航系统成功航行至目标区域上空的正确抛撒点。
石墨炸弹的出现肯定会令人担心。科索沃的经历以及更早一些时候在1991年的"沙漠风暴"行动中对类似技术的使用就证明了这一点。
中俄联合军演之LS-500激光制导炸弹
列装部队的LS-500激光制导炸弹,注意其风标式导引头
在此次中俄联合军演中,最为精彩的莫过于我国空军的歼轰-7A战机成功投放LS-500激光制导炸弹摧毁“恐怖分子”的指挥部,圆满的完成了作战任务,荡清了此前因为战机失事而带来的阴影,这也是我国激光制导炸弹首次公开亮相,揭示我国空军精确打击能力的迈入了新的阶段。
飞机发明以后,就迅速被用于对地攻击和轰炸,在现代战争中,空地作战已经成为空军最主要的任务之一,不过当时对地攻击和轰炸机采用的是普通炸弹,也就是所谓的无制导或者自由落体炸弹,这种炸弹由飞机投放后,利用重力作用飞向目标,但是炸弹在脱离载机和飞行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载机的状态对炸弹的影响,还有就是风的影响,风的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尤其在低高度上,风速、风向受地物和地形的影响就更为复杂,因此在传统的瞄准系统中实际上将风的作用进行简化处理,这虽然降低了火控程序的难度,但结果就是难以保证精度,特别是攻击小型的点状或者线状目标时更加明显,有时要摧毁一个目标可能要上百枚炸弹,衍生的问题攻击一个目标可能要派出多批飞机或者多架飞机来执行任务,因此难以达成攻击的突然性,越南战争中,虽然航空电子有所进步,但美国空军使用普通炸弹对越南杜梅大桥进行多次攻击均未能奏效,还损失战机多架,因此需要这样一种武器,可以保证飞机能够一次进入,一次命中和摧毁目标,这就是激光制导炸弹。
普通炸弹因为成本低廉,目前现在使用,F/A-18E挂载MK82普通炸弹
我们知道激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定向发光,激光波束扩散角很小,在远距离时光斑面积也能保持很小,能够为制导武器的投放提供精确目标指示。激光制导炸弹是用激光导引头探测目标所反射的激光信号,并由此判断航弹的飞行误差,按一定的制导规律送出修正指令进行弹道修正,直至命中目标。激光制导炸弹通常有风标式和比例导引式两种。风标式激光制导炸弹是最早研制和技术比较成熟的类型。风标式激光制导炸弹由制导舱、标准化低阻弹、相应的控制舵面和尾翼组成。制导舱由风标式位标器、电子舱和舵机等组成。激光制导炸弹常用的制导规律有姿态追踪导、速度追踪导引法、比例导引法。姿态追踪法是指在航弹的制导过程中,要求弹体轴线始终指向目标。姿态追踪法的制导系统较简单,但该方法要求弹的过载能力强,并且要求导引头较大的视场,主要用于攻击固定目标。速度追踪导引法是指在航弹的制导过程中,要求弹的速度向量始终指向目标。速度追踪法的制导系统较姿态追踪法复杂,但该方法不象姿态追踪法那样要求过大的导引头视场,在同样的使用条件下,过载要求也可略放宽一些,精度也有所提高。但是该方法仍不适合攻击运动速度较快的目标。对于攻击固定目标或慢速运动的目标,该制导系统具有简单、可靠、成本较低的优点。由于现代战场机动目标日益增多,为了让激光制导炸弹能够攻击机动目标,出现了比例导引法,其是指在航弹的制导过程中,要求弹的速度向量的旋转角速度与视线角速度成比例。比例导引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有效地攻击运动目标,在同样条件下,它对弹的过载要求比速度追踪导引法和姿态追踪导引法都小,其制导精度可以达到很高,克服风的影响能力也较强;但比例导引制导系统复杂,造价高。
激光制导炸弹的出现,提高了攻击地面目标的成功率和精度,战机的生存能力也得以提高
从60年代起,根据战场经验教训,美国空军开始实施改善轰炸精度的宝石路计划,这也成为后来激光制导炸弹的名称,
1966年由得州仪器公司研制的样机试验成功,随即被美国空军采用,1972年投入越南战争使用,其第一个攻击目标就是杜梅大桥,由于激光制导炸弹的高精度,美国空军在第一次攻击中就彻底摧毁这座大桥,并且自己无一损失,目前宝石路已经发展了四代,第一代宝石路-1,采用速度追踪法,风标式导引头和继电器,尾翼为固定式,宝石路2型与1型相比采用了更为先进的电子元件和折叠式尾翼,改进了激光精确制导炸弹的灵敏度和机动性
,另外还采用了激光编码技术和塑料透镜、塑料环形翼等新工艺。“宝石路2型激光精确制导炸弹除可采用俯冲投放方式外,还适用于低空水平投弹及低空上仰投放方式。而宝石路-3型则采用了比例制导方案和微机控制的自动驾驶仪。因此能够在攻击运动目标时达到较高的精度,除了美国,前苏联也发展了自己的激光制导炸弹系列,如KAB-1500激光制导炸弹,根据有关资料,其技术水平大约相当于宝石路-1型,相当于第二代宝石路的LGB-250在本世纪初研制成功,不过还没有量产的消息。
美国宝石路-3激光制导炸弹,注意其导引头
激光制导炸弹虽然有精度高、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但其缺点也十分明显,我们知道激光在大气中传播时衰减速度快,尤其在有雨、烟等环境下,因此这个特点决定了其作用距离不远,因此难以实现远程制导,所以美国空军在大量装备激光制导炸弹之后仍旧从以色列引进了AGM-142电视制导空地导弹,另外就是容易受干扰,不能全天候使用,特别是对方采用发烟和扬尘等方法时命中精度就会大大降低,当年越南就是知道激光制导炸弹的原理后,利用发烟等手段成功降低了美国激光制导炸弹的命中率。还有激光制导炸弹需要攻击机不断的照射目标,需要照射飞机机动受到限制,生存能力降低,由此出现了攻击机高空投放,照射机低空照射的战术,由于激光制导炸弹的局限性,90年代以来,JDAM应运而生,与激光制导炸弹相比,JDAM采用GPS/INS制导方式,可以在全天候特别是恶劣气候条件下攻击目标,另外其采用边条翼,体积也小于采用大型弹翼的激光制导炸弹,因此迅速普及,大有替代激光制导炸弹之势,不过经过实战,JDAM也不是万能,首先其制导方式虽然抗自然干扰能力强,但是抗电子干扰能力较差,另外其只适用攻击固定和低速目标,难以对付机动目标,所以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战机有时采取同时挂JDAM和激光制导炸弹的方式,既可以JDAM攻击预先装订好座标的目标,也可以用激光制导炸弹攻击移动目标,这样结合两种制导方式的双模制导炸弹出现了,也就是所谓的激光-JDAM,就是在JDAM上面添加了激光制导方式,飞行员可以根据战场气候、电磁环境等因素来选择炸弹的制导方式,从而提高炸弹全天侯及在电子战激烈环境下的作战能力,是未来制导炸弹的发展方向。
注意后面那架F-16同时挂激光制导炸弹和LGB
挂载L-JDAM的F-16
我国自70年代在越南战场近距离观察了美国空军使用激光制导炸弹取得了成效,开始研制自己的激光制导炸弹,并在80年代研制出了样机,包括地面照射器、载机和激光制导炸弹等部分,并进行了投放试验,但是由于技术及工业基础薄弱,研制进程并不顺利,炸弹精度等问题在较长时间内没有解决,因此在90年代我国引进了俄罗斯激光制导头技术,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LS-500激光制导炸弹,其相当于美国宝石路-1的水平,采用风标式导引头,导引规律为速度跟踪法,具备昼夜空地精确打击能力,主要用于攻击地(海)面固定或低速运动的点、硬目标。命中精度在50米以内,机载照射距离超过10公里,与此同时我国也研制成功与其配套的地面激光照射器、昼夜全天候目标指示吊舱,并将激光制导炸弹武器系统作为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整合进歼轰-7A的综合航电系统中,据有关资料歼轰-7A的激光制导炸弹投放方式包括本机照射、它机照射和地面照射。既可白天投放,也可以夜间投放,投放方式有水平、俯冲等多种方式。LS-500不但用于配备新机,还用于空军老式战机如强-5的升级,有力的提高这些战机的作战能力。
俄罗斯的KAB-500L激光制导炸弹
国产雷霆-2激光制导炸弹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08年珠海航展中我国展出采用类似宝石路-3扫描阵列导引头和比例导引法的500公斤的激光制导炸弹,共已经可以用于攻击地面快速移动目标,而洛阳光电研究中心也展出与激光-JDAM类似的雷霆-3双模制导炸弹,其采用GPS/INS+激光制导炸弹模式,具备较强的对地攻击能力,尤其是其采用了边条翼,体积小,可以方便装备在挂载空间比较有限的战机上面,比如歼十采用机腹进气道,由于离地较近,因此难以挂载激光制导炸弹,从而影响其多用途能力的扩展,但挂载雷霆-3则问题不大,显然有助于其作战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尽管这两种产品技术成熟程度还不得而知,但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我国空军昼夜全天候精确攻击能力会更加全面和强大。
08年展出的我国比例导引的500公斤激光制导炸弹,注意其导引头
类似于L-JDAM的我国雷霆-3双模制导炸弹
进行激光制导炸弹投放试验的歼轰-7A原型机
中国激光制导炸弹的发展简历
激光制导炸弹最早是由美国在越南战争期间投入使用,主要是为了攻击受到防空火力严密保护的高价值目标,其作战效果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用制导炸弹一举摧毁了清化大桥。美国航空兵在越南战争后期的空袭中大规模使用激光制导炸弹,实战证明制导炸弹的作战效能相比常规炸弹提高了100倍以上,越南战争中的成功应用使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制导炸弹的优势,相对于当时存在很多问题和限制的电视和无线电制导方式,激光制导炸弹具备经济性好、命中率高和生产使用简单的优势,苏联、法国、以色列和中国在美国之后都开始发展激光制导炸弹。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自己的激光制导炸弹,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装备的发展,激光制导炸弹现在已经成为中国航空精确制导武器的主要装备之一。如果按照技术发展的途径对中国激光制导炸弹进行了解,中国激光制导炸弹的研制经历了由简单模仿到独立开发的三个阶段。
美国早期发展的激光制导炸弹
第一代探索的成功与失败
中国第一代激光制导炸弹是在1977年开始研制的7712型。中国7712激光制导炸弹在整体结构上与同时代其他国家的方案类似,都是在设计和结构上模仿美国的“宝石路”I制导炸弹,采用在低阻弹体和折叠式稳定弹翼上加装风标式导引头的方法。低阻弹体前方短舱内安装有控制部分和进行姿态调整的气动舵面,风标式激光导引头在弹体运动轨迹偏离目标时,导引头通过测量反射激光的偏差后计算出速度矢量上的偏角,控制系统按照偏差数值和方向形成控制信号恢复速度矢量与目标的指向,折叠式稳定翼控制在提高载机适应性的同时提高炸弹的投放包线范围。
7712激光制导炸弹的设计要求为500千克口径的高爆炸弹,含导引头的炸弹长度为3.68米(普通500千克低阻炸弹长度2.9米),弹径与500千克低阻炸弹是同样的0.38米,全弹重量为490千克。7712制导炸弹的挂载条件与500千克低阻炸弹外挂使用的要求相当,在战斗机和强击机使用中具备比较出色的适应性,激光制导照射装置可以使用机载或地面人/车载激光照射器。7712的投弹方式为水平投弹、上仰投弹和俯冲投弹,不同方式的投弹高度为900~7000米、100~1000米和米,投弹时飞机的飞行速度范围为700~1200千米/小时。7712激光制导炸弹的导引头采用了1.064μm的激光波长,能够在全天候条件下使用并克服一般的战场环境影响。风标式激光导引头的捕获视场为25度,导引头捕获距离和制导距离分别为4千米和不低于3千米,制导精度的设计要求为地面照射时的命中精度为(CEP)5米。
中国7712的外形与图片上的炸弹比较接近
7712激光制导炸弹的研制经历了原理样机和工程样机两个设计阶段,在设计过程中通过了导引头和全弹风洞试验,导引头挂飞试验和模拟弹投放实验等项目,从1985年开始7712制导炸弹的样弹开始空投打靶试验。实弹投放试验中7712制导炸弹成功实现了激光制导,导引头和弹载控制系统也基本达到了设计需要的标准,总体结构设计和大部分系统的试验数据都满足了设计要求,从结构设计和纯粹技术角度上可以认为7712在总体上取得了成功。7712模仿“宝石路”I的整体设计和结构特点在技术上比较成熟,“宝石路”I的实战使用也证明这一设计的成功基础。单纯从整体设计角度7712基本达到了西方70年代初期的水平,但是在制导系统的性能试验时出现了影响炸弹性能的技术问题。7712制导炸弹的靶试证明了设计和结构是成功的,但在导引头精度和抗干扰能力上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靶试中7712的命中精度无法达到设计指标的要求,而且模仿“宝石路”I的设计在90年代初期已经开始落后。起到技术探索和科研队伍锻炼作用的7712最终没有定型装备,但通过7712研制取获得的收获为后续项目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代激光制导炸弹的成功
7712项目进行过程中虽然锻炼了人员也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成果,但是没有定型装备导致中国仍然没有自己的制导炸弹,缺乏制导炸弹使航空兵的对地攻击能力存在很大的缺陷,这个缺陷在海湾战争后得到了中国航空兵领导激光的充分重视。中国在7712项目终止后开始发展技术更加先进的LT-2制导炸弹,虽然7712与LT-2同样都是500千克口径规格的制导炸弹,但类似苏联KAB-5090L的LT-2的结构与模仿“宝石路”I的7712完全不同。LT-2激光制导炸弹仍然是采用风标式导引头和速度跟踪导引方式,但是炸弹的控制弹翼采用了尾翼偏航舵的常规控制方式,这与采用弹体前部鸭式控制翼的西方激光制导炸弹差别明显,也是比较容易将LT-2与苏联/俄罗斯KAB-500L联系起来的共同点。
中国第二代LT-2激光制导炸弹
LT-2在1997年开始立项研制,2004年10月设计定型后开始大规模服役装备,中国空军新一代战斗机几乎全部都可以使用LT-2制导炸弹,强-5在对挂架和机载设备进行改装后也具备使用LT-2的能力。LT-2与KAB-500L在外形和弹体的结构方面非常接近,但分析数据可以发现LT-2使用的是中国的500千克炸弹弹体,在弹径尺寸和全弹重量上LT-2都要比KAB-500L小。LT-2导引头的结构和功能虽然和7712的导引头类似,但LT-2导引头的风标灵敏度和导引头精度都明显超过了7712,尾翼控制的比例舵机能够在降低技术难度的同时保证弹体稳定和机动性能。LT-2导引头1.064μm的工作波长和4千米捕获距离与7712相当,导引头视场角度25度和风标回转角度20度也和7712差别不大基本相同,相比7712最大的改进就是导引头性能改善在命中精度上的提高。LT-2的成功可以被看成是在国内技术基础上参考和借鉴KAB-500L的成果,根据国内近年来开发的一系列俄式机载武器的仿制型来看,虽然LT-2没有直接仿制KAB-500L但至少目前还不能摆脱“山寨”的名声。LT-2是在技术上和成本上都比较成功的激光制导炸弹,但设计略显落后的这型炸弹还存在投弹高度限制和射程短的缺陷,在风速较大和攻击运动目标时存在命中精度问题和使用条件限制。
激光制导炸弹的发展简历
地勤为JH-7挂载LT-2制导炸弹
苏联/俄罗斯KAB-500L,外形与其类似的LT-2难逃山寨的名声
成功基础上提高与完善
西方国家现代激光制导炸弹已经发展到了以GBU-24为代表的第三代,“宝石路”III的主要特征是采用扫描、预置和自动跟踪功能的导引头,采用数字式数据处理系统和与风标导引头不同的陀螺稳定固定导引头。第四代激光制导炸弹在第三代高精度导引系统的基础上,重点放到了改善单纯激光制导炸弹射程短和需要照射的问题,通过在激光半主动导引的基础上增加其他类型的制导装置,发展出在常规激光导引基础上增加GPS/INS模式的制导炸弹,并且还通过为炸弹增加增程滑翔弹翼以实现防区外发射,并且有可能通过为炸弹填加动力组件的方式进一步延长射程,增程的弹翼和动力组件使制导炸弹和导弹之间的界限进一步模糊。
相比7712和LT-2的跟随与模仿导致装备时间滞后的问题,中国在第四代激光制导炸弹上几乎紧跟着世界尖端产品,通过对先进制导技术的把握直接跨越到第四代激光制导炸弹的水平。珠海航展上公开的LT-3采用了目前同类装备中最先进的设计思想,炸弹的导引系统分为弹体前端的激光导引头和后部的INS/INS制导组件,通过使用复合制导的方式满足炸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的精度要求。LT-3在条件合适和气候良好时可以使用精度较高的激光制导,当战场烟雾或气候环境影响到激光导引系统正常使用,或者目前的防空火力导致激光制导对载机存在过大危险时,LT-3可以采用INS/GPS制导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射后不管,利用INS/GPS&
制导系统对目标进行远距离的隐蔽攻击。
采用双模导引系统的激光制导炸弹
激光制导的LT-2与复合制导的LT-3的合影
LT-3是长度3.58米和弹径0.38米的500千克口径激光制导炸弹,570千克的重量虽然相比496千克的LT-2增加很多,但LT-3和LT-2在使用中仍然可以采用相同的机型和挂载方法,并利用复合制导技术使LT-3获得了比LT-2更为灵活的作战方式。LT-3在常规弹体上安装了与JDAM类似的小尺寸弹翼和外置式挂弹装置,结构上的改进明显提高了制导炸弹的生产性和储备条件。LT-3在理论上已经不再需要专门为制导炸弹生产弹体,而能够通过制导和控制组件直接改造常规炸弹,通过使用不同尺寸的组件和标准的/导引控制系统组合不同等级的炸弹。LT-3的挂载设备和稳定翼在结构特点上与LS-6滑翔炸弹非常接近,为LT-3增加LS-6那样的折叠弹翼在技术上并没有什么难度,增加折叠的滑翔弹翼后LT-3的射程可以得到大幅度的增加,高空投弹时甚至有条件将射程增加到50千米以上的防区外打击标准。LT-3相比LT-2的优势除了更出色的制导系统外还提高了适装条件,不但战术飞机可以使用外挂的方式挂载LT-3,轰炸机也能够采用内部弹舱挂载LT-3并进行远距离投弹,依靠GPS/INS实现精确打击或在末端利用激光制导进一步提高命中精度。
增加增程滑翔弹翼的复合制导炸弹
中国的激光制导炸弹技术用了25年的时间获得了整体上的成功,LT-2很有可能会成为中国发展的最后一种纯粹的激光制导炸弹,从LT-3开始中国的激光制导炸弹就有可能全面转入复合制导的范围。中国的激光制导炸弹通过7712到LT-2到LT-3的发展和进步,在解决了装备有无问题的同时提高了技术水平,30余年的投入和努力在激光制导炸弹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中国不但能够稳定可靠的向部队提供高性能的激光制导炸弹,而且已经有能力利用国内力量发展世界先进水平的复合制导炸弹。随着中国“北斗”全球定位导航卫星系统的完善和技术提高,以及高精度惯性测量系统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实用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制导炸弹技术必然将会得到更快和跟有效的提高
美媒:中国Type200A反跑道炸弹复制法制产品
法国造“迪朗达尔”(Durandal)反跑道炸弹
美国环球战略网日刊发题为“另一款中国的克隆产品”的文章,文章称中国的Type
200A型反跑道炸弹与法国制造的“迪朗达尔”反跑道炸弹非常类似,是后者的复制版本。
文章首先说,近来有迹象显示,中国已经发展处一款反跑道武器,这是一款法国造“迪朗达尔”(Durandal)反跑道炸弹的复制版本。
文章提到,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从法国购进了一些“迪朗达尔”反跑道炸弹,并将它们作为模型,研发中国自己的Type
200A型反跑道炸弹。
美媒接着说,这种重量为450磅(约合203公斤)的“迪朗达尔”反跑道炸弹是由法国和以色列在上世纪60年代联合研发的,该型炸弹在1967年的“6日战争”(即第三次中东战争,也叫“六五战争”)使用并获得巨大成功。“迪朗达尔”反跑道炸弹通常由地空飞行(为了避开敌方的雷达探测)的战斗机投掷到敌方的飞机跑道上。这种炸弹配备有一个降落伞,从而使炸弹垂直准确地击中混凝土机场跑道,此时一台火箭发动机点火,推动炸弹侵彻到跑道的混凝土内部,并在其中引爆,由此在跑道上产品很大的弹坑以及大量碎裂的混凝土块。这就使飞机跑道在数小时内无法使用(至少是数小时,而常常是数天内都无法使用)。
文章还说,大约是与中国购进“迪朗达尔”反跑道炸弹同一时间,美国空军也采用了这种反跑道炸弹,称之为BLU-107,美国向“迪朗达尔”炸弹的法国制造商支付了“版税”。存在一种指控说,中国的Type
200A型反跑道炸弹与“迪朗达尔”反跑道炸弹非常类似,并非自己特有,中国对此未予理会。
中国反跑道炸弹
枭龙准备挂载反跑道炸弹
钢铁暴雨-机载弹药布撒器
网友截图;官泄我国防区外弹药撒布系统,注意其弹翼还没有展开
在近日CCTV军事新闻中,首次公开了我国机载弹药布撒器攻击试验画面,从外形上看其与美国的JSOW联合防区外武器系统相近,这表明我国机弹药布撒器正在紧锣密鼓的研制之中,我国空军又将增添一件对地攻击的利器。
这张表明弹翼正在展开
所谓弹药布撒器就是一种可以抛撒子弹药的装备,从外形上看有的象炸弹,有的象导弹,有自己的水平和垂直稳定弹翼,有些还有自己的动力系统和制导系统,但与传统炸弹和导弹不同的事,布撒器外形大多呈非圆截面,可以配备多种弹头,对付不同的目标,我们知道传统传统炸弹和导弹存在就是威胁范围有限,难以对付较大面积的目标,如机场跑道、工厂、港口、集群目标,因此出现了集束炸弹,集束炸弹是主要将众多的子弹药放在一颗母炸弹中,发射后,母炸弹在空中解体,抛散出众多的小炸弹,从而增加炸弹的杀伤面积,因此可以把集束炸弹视为布撒器的前身或者原型,但集束炸弹也有自己的缺点,就是其想增加杀伤面积的话,那么增加子弹药数量,但同时就降低了其威胁,因此只能攻击人员及无防护目标,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其精度较差,在其工作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比如母弹投放时的载机状态,对于炸弹的影响,炸弹自身受外力如风的影响以及自身运动的变化对子弹药抛撒的影响,这些都导致集束炸弹的精度较低,但有时可能需要将子弹药精确的投向一个目标,比如摧毁一条飞机跑道或者封锁一条道路,可能就需要将子弹药或者地雷有计划的投放到跑道或者路面上面,还有就是现代战场各类目标日益众多,需要不同类型的战斗部进行攻击,因此需要武器拥有模块式弹舱,进行不同战斗部转换,而传统导弹或者炸弹采用的圆形弹体空间利用率较低,难以进行模块式设计,特别是子弹药是体积较大的制导弹药的时候,而方形弹舱的空间利用率就好的多,这也是为什么布撒器大多看起来呈方形的重要原因。
集束炸弹可以看做弹药撒布器的前身,图为BL755集束炸弹
早期的布撒器是系留在飞机上面的,战机低空高速进入目标区域,投放子弹药,因此也叫掠飞式布撒器,比较有名的就是英国的JP233和德国的MW-1,其中JP223型布撒器可以挂载可容纳前面可以容纳30枚sg357反跑道子弹药后面可以容纳215枚hb876区域封锁地雷,前者用于摧毁机场跑道,后者用于封锁机场,阻止维修人员靠近弹坑进行修复,德国的MW-1挂载的子弹药更多,其可以容纳多达672个MUSPA机场封锁子弹药,。该子弹高126mm,直径132mm,重量4.5kg,子弹的有效杀伤半径超过100m。每个MW-1布撒器可以携带672枚MUSPA子弹药,对目标区域实施抛撒覆盖时,通常子弹落点间距12m,单枚母弹抛撒覆盖幅员为500m&200m区域。这些布撒器也曾经参加实战,英国在马岛战争中,利用JP233成功摧毁了马岛机场的跑道,阻止了阿军使用该机场,在海湾战争中,更是对伊拉克机场广泛的使用JP233,有力的降低了伊拉克空军的出动能力,但系留式布撒器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即其需要战机突入到目标上空进行布撒,因此降低了载机的生存能力,英国皇家空军的狂风式战斗轰炸机在海湾战争中战损较高,就是这个原因。
英国JP233弹药撒布器
JP233攻击机场跑道时的情景
德国MW-1弹药撒布系统
我们知道,现代战场上的防空体系可能由预警机、先进战斗机、防空导弹系统和高炮等组成,形成了高、中、低;远、中、近全方位、全空域覆盖的探测、打击体系,因此在对方防御能力没有削弱的情况下,冒然突防,攻击对方设防严密的机场、指挥中心、雷达阵地、仓库等重要目标,不但难以达成作战目标,甚至战机自身都难保,因此各国积极发展防区外弹药布撒系统,该系统在系留式布撒器的基础上,加装了弹翼,提高其投放距离,实现防区外投放,可以有效的保证载机的安全,随着现代防空系统射程的增加,有的还增加了发动机,以提供更远的射程,为了保证距离增加布撒器仍旧能有较高的精度飞抵目标上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摧毁目标,还添加了精确制导系统,同时为提高系统在对方防空体系里面的生存能力,在外形上采取了隐身措施,以降低被对方探测到的概率,另外其还可以配备更多的子弹药以对付更多种目标,如用于攻击硬目标的穿甲弹头、用于攻击软目标的爆破弹头、地雷、反跑道/器材弹药,特别是精确制导子弹药引入让其具备了攻击机动目标的能力,从这个介绍我们就可以看出防区外弹药布撒器实际上相当于一架隐身的无人攻击飞机,由于其射程远、精确度高、可以对付多种目标,因此可以提高载机的打击范围,减少其出动架次,提高了其对防护严密目标的攻击能力,
阿帕奇是隐身防区外弹药撒布系统的先驱
隐身、模块化、多平台适应性是新一代隐身防区外弹药撒布系统的特点
海湾战争中后各国开始大力发展各种防区外弹药撒布系统,其重要的是法国的阿帕奇防区外弹药撒布系统,该系统代表现代防区外弹药撒布系统的发展的方向,是整个潮流的领导者,阿帕奇它可携带不同类型子弹药.攻击坚固的飞机掩体、跑道、装甲车和指挥控制中心。系统采用梯形截面弹体、安装在两侧的弹翼和尾翼组成.头部是尖头棱锥形;弹翼是可向后折叠的大晨弦比上单翼,平时折于弹身背部的翼檀内,发射后自动展开;尾翼由一带端扳的水平尾翼和两片垂尾组成,或由水平尾翼及上部V形翼和下部八字翼组成;装子弹药的容器可互换。弹长5.1米、弹体高度0.48米、宽度0.63、翼展2.53米质量为1.2吨.其中基本型反机场型用于封锁机场,此时布撤器内装10个KRISS跑道弹坑子弹药.制导方式中段GPS/INS,末制导采用毫米波雷达末制导,能在离地30米的高度上飞行,命中精度可达10米。该系统应用以下新技术;隐身,适应了21世纪的战场要求,模块化提高了对付多种目标的能力,系列化扩大的系统的应用范围,增加了生产规模,降低了成本,能够适应海、陆、空多种发射平台,该系统还出口到英国,战斗部换成了英国自己的BROACH战斗部,可以用于攻击硬防护目标,英国人将其称为风暴阴影,风暴阴影在伊拉克战争中首次用于实战,成功攻击了伊拉克地下指挥中心等目标,显现了防区外隐身弹药撒布系统的威力。而德国也和瑞典联合研制了类似的金牛座-350系列隐身防区外攻击系统。从而让欧洲在这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JSOW,注意其没有发动机
JSOW-A,装备145个子弹药
JSOW-6装备6个传感器引武器子弹药
JSOW-C装备红外成像导引头和穿甲战斗部
而美国由于拥有F-117这样的隐身攻击机,因此在起初对这类武器并不重视,其首先发展的是联合防区外武器-JSOW,这是一种低成本的防区外弹药撒布系统,JSOW最初的型号没有发动机,其利用光滑的弹体和大展弦比弹翼提供的升力以增加系统可以滑翔飞行距离,根据有关资料JSOW的低空投放距离为24公里,高空为60公里,其采用了GPS/INS制导系统,可以利用装订的信息攻击目标,也可通过其他探测系统接收目标的最新坐标,它的弹舱可以装备多种弹药,由此衍生出不同的型号;包括JSOW-A,配备145个LBU-97综合效应子炸弹,JSOW-B配备10个BLU-108传感器引爆炸弹,JSOW-C添加了红外成像导引头增加了末制导的精度,因此可以对付点状目标,战斗部也换成了LBU-111穿甲弹,1999年JSOW首次在伊拉克投放实用,当时由F/A-18投放攻击了一个伊拉克防空导弹阵地,后来该导弹还参加了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考虑到俄制二位数防空导弹系统的扩散,(S-300的北约编号是SA-10,所以此后出现的俄制防空导弹编号都是两位数)其射程已经直过100公里,所以美国感觉到JSOW的射程仍旧偏近,因此发展了JSOS的增程型-JSOW的增程型JSOW-ER,其在JSOW的基础上增加一部低成本的涡喷发动机,让其射程增加到300公里以上,同时也采用最新的数据链技术,允许飞行员在攻击的过程中更新目标信息。本来JSOW是由美国海军和空军联合进行的项目,但空军中途退出,这样就导致美国空军现役的大量常规攻击机缺乏攻击高价值目标的武器,另外在国际军火市场上,JSOW也难以和阿帕奇等系统竞争,因此美国空军提出了JASSM计划,该系统的射程达到了300公里,改进型更是接近1000公里,堪称“议价的战斧”,但该系统的研制进展并不顺利,导致美国国防部一度延迟对该项目的批准,到2008年才决定重启该项目,近日有消息说JASSM取得了16发15中的好成绩,为最终装备美国空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也得到了国外用户口如澳大利亚空军的支持。除了欧美外其他一些国家也开展了相关系统的研究工作如南非的MUPSOW模块化防区外弹药撒布系统和TOGAS隐身防区外弹药撒布系统,利用南非的技术巴基斯坦也发展了自己的防区外弹药撒布器以应付日益增强的印度防空系统。俄罗斯在这个领域比较落后,目前只有RBK-500弹药撒布系统,类似于JSOW,可以配备15个SPBE-D反坦克子弹药。
南非的MUPSOW模块化防区外弹药撒布系统
巴基斯坦的RAAD从MUPSOW发展而来
俄罗斯的RBK-500U,前面的白色圆柱形物体就是SPBE-D末敏反装甲弹药
展开状态的SPBE-D,该弹也是我国末敏反装甲子母弹的基础
受限于经济、技术基础,我国空军的空地武器一直比较落后,长期停留在航炮、航弹、航箭“老三样”的水平上,制约了空军对地面目标的打击能力,进入80年代,随着国外防空系统的发展,空军认为传统的凌空轰炸的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战场的需要,特别是攻击高价值目标的情况下,着手发展自己的防区外攻击武器,为此我国先后了研制了KD-63和KD-88这两种空地导弹,这两种导弹均采用涡喷发动机,采用电视制导并具备“人在回路”的发射后锁定的能力,可以实现上百公里的射程,大大提高了空军对地攻击能力,但这两种导弹的缺点也非常明显;首先其人在回路的制导方式,至少需要两名飞行员协调工作才能完成,因此不适合单座战斗机,另外其战斗部比较单一,没有实现模块化和弹舱化,难以对付多种,另外价格也比较昂贵,因此我国空军需要一种可以适合于单座战斗机,可以具备较高精度、较大威力、模块化、可以负担的空地攻击武器。这也是为什么从网友截图来看,我国此次试验的弹药撒布系统更象JSOW,而不是JASSM的主要原因。
国产KD-88与SLAM导弹相近,具备防区外攻击能力,但在隐身及模块化方面不足
雷石-6表明我国已经掌握大展弦比弹翼、GPS/INS制导技术,为发展我国JSOW打下了基础
之所以认为我国研制应该系统与JSOW相近,是因为从截图上来看,其尾部似乎没有发动机喷口,也没有看到模拟喷气尾流,因此可以推测该系统是无动力,从模拟的投放过程来看,其攻击过程也和JSOW相近,采用大展弦比弹翼提供升力,投放前弹翼收缩在弹体上方,投放后展开,实现较长距离的滑翔,由于是模拟动画,所以难以从载机的外形来推测该系统的尺寸和重量,不过从其抛撒的子弹药似乎可以看出一点端倪;其抛撒的子弹先用降落伞减速,然后通过爆炸来摧毁目标,显然这是末敏反装甲弹,我国末敏反装甲弹的技术来源程于俄罗斯的SPBE-D反装甲子母弹,而SPBE-D的尺寸为长为0.4米,直径0.25米,重量为15公斤,从图中至少有4枚子弹药被抛撒,那么我国250公斤级炸弹的直径为0.3米,显然容纳这些子弹药还有其抛撒机构的空间有些勉强,
至少需要500公斤级的炸弹-后者的直径为0.5米,才会有较为充实的空间容纳这些子弹药,考虑到此型防区外弹药撒布系统可能由单座战斗机挂载,因此其重量可能也不会太重,目前我国空军的战斗机如歼-11的挂架最大的负重能力在公斤之间,因此可以推测该系统的重量在500-1000公斤左右,那么射程参考同级别的雷石-6制导滑翔炸弹的投放距离在60公里左右,因此可以推测其射程应该也在这个级别。
这张截图似乎表明我国防区外弹药撒布系统是无动力的
至少可以撒布4个末敏反装甲弹药
JSOW-ER,注意尾部的发动机喷口
随着爱国者、S-300、天弓等先进远程防空导弹在我国周国地区的布署,因此我国还需要射程更远的隐身防区外弹药撒布系统,那么我国新型撒布系统是走JSOW-ER的路线,在现有的撒布系统装备涡喷发动机、末制导系统以提高射程和攻击精度,还是重新研制一型类似于JASSM这样的新系统显然是令人感兴趣的事情,不论如何,随着我国经济、技术实力的增强,我国空军空地作战能力越来越强是肯定的。
我国会研制自己的JASSM么?
参考资料:
1、国外防区外撒布系统发展趋势
2、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
JSOW-A攻击目标的情景
JSOW-B施放的SFW攻击目标
JSOW-C攻击目标时,图像可以通过数据链发回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舰世界轰炸机投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