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周大义查一下,精淮精准扶贫四周年是几个人的?

都市报道精准扶贫:周私昌:扶贫攻坚显大义
正在努力加载视频中....
内容介绍:
每晚19:30首播24:00和次日12:00重播
技术支持 联系电话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1810591 湖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湘
湘ICP备 Copyright通版阅读请点击: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大医大义,为生命所托,为健康所系
——西安交大二附院赴平利县开展系列精准扶贫纪实
为捐赠的腔镜系统揭红&&&&编者按:西安交大二附院受陕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和西安交通大学的指派,与平利县中医院、平利县洛河镇水坪村结为扶贫帮扶对子。该院按照精准扶贫工作计划,于8月2日、3日赴平利县中医院、洛河镇水坪村开展系列扶贫帮扶活动。捐赠设备、专家义诊、学术讲座、慰问困难群众、帮扶贫困大学生等等最新举措,以及派扶贫干部驻村长期帮扶、为村里长远发展精准设计,打造三级诊疗帮扶体系等长远帮扶举措,都深刻阐释了交大二附院“大医大义,为全民小康”的精神和情怀,也切实贯彻了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落实了省扶贫办和西安交大“创新机制推进精准扶贫”的工作要求,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健康扶贫 酷暑中彰显大爱情怀 &&&&8月2日一大早,西安交大二附院党委书记、神经外科巩守平教授领队,原党委书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韦俊荣教授,党委副书记党变玲,工会主席、原党委副书记、普通外科黎一鸣教授,13个学科的专家教授,普通外科、麻醉手术科护士以及院扶贫办、宣传部、设备科、后勤服务等28人组成扶贫团队,历时5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前往医院对口帮扶单位平利县中医院和洛河镇水坪村开展了一系列帮扶活动。 &&&&在水坪村,二附院驻水坪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王建和驻村干部叶甲奎已经和闻讯而来的村民早早地等候在村口。 &&&&该院党委书记、神经外科巩守平教授,骨病研究室主任、骨科兰宾尚教授,心血管内科主任董新教授,呼吸内科副主任张洁教授,妇产科谢秀英副教授,皮肤科郑焱教授,骨科宋金辉副教授,消化内科万晓龙副教授,小儿内科徐尔迪副教授,麻醉科疼痛专家雷晓鸣副教授组成阵容强大的专家团队,在水坪村村委会门前露天场地临时摆放的桌椅前开始义诊。 &&&&烈日当头,酷暑难耐。看着乡亲们盼望已久的眼神,专家们忘记了一路奔波而来的劳顿,立即专注地投入工作。就诊群众中,除了水坪村的村民,还有闻迅赶来的其它村镇的群众。专家们认真倾听每一位就诊者的陈述,悉心答疑、诊断、普及健康知识,使每一位带着疑惑的村民满意而归。 &&&&在炎热的太阳下,每位同志都满头大汗、衣衫尽湿,义诊持续了两个半小时,场面异常火爆。据不完全统计,此次义诊中共接诊235人次,确诊高血压17人、冠心病5人,功能性消化不良3人、肠道易激综合征2人、慢性胃炎4人,皮肤病6人,类风湿5人、腰椎间盘突出症9人,腰椎退变5人。党变玲副书记、买秋霞部长、刘海燕主管护师、秦变妮护师为村民测血压83人。村民们表示平日里看病比较困难,这样高水准的专家上门义诊非常难得,真正使群众得到了实惠。 &&&&义诊结束后,在该县高忠权副县长主持下,西安交通大学扶贫办专职副主任缑文恩、二附院党委书记巩守平、原党委书记韦俊荣、党委副书记党变玲、工会主席黎一鸣、驻村第一书记王建等,为水坪村37户五保户发放慰问品米和油,并逐一送到来到现场的五保户手中。随后,巩守平书记和党变玲副书记分别走访慰问分散居住在山上的五保户,还探望慰问了卧床不起的一户五保户老人以及患病多年的黄吉平全家,送上慰问品米和油。一位年长的五保户接到慰问品时,感动地流着泪,用哽咽的声音连说“感谢党的政策,谢谢你们!” &&&&精准扶贫 贵在紧扣“精准”有效扶贫 &&&&“什么是精准扶贫?交大二附院如何做到精准扶贫?”在8月2日义诊结束后,在水坪村村委会里,大家就“精准扶贫”座谈时,交大二附院党委书记巩守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交大二附院的建院以及发展历史,诠释了医院“大医大义,为生命之光”的精神,体现在扶贫工作中就是“大医大义,为全民小康”。巩书记认为,一是扶贫是一种责任,要全力做好;二是要有担当,既然心中有责,那么肩上就要担好这个担子;三是交大二附院是有情怀、有温度的国家队医院,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会紧扣“精准”二字,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和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共同努力实现水坪村摘帽销户。 &&&&为了达到精准而有效的扶贫,交大二附院前期已经做了很多调研工作。 &&&&从2012年以来,在交大二附院原党委书记韦俊荣的指示下,该院原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黎一鸣先后三次带队赴平利县中医院、洛河镇水坪村进行实地调研。 &&&&根据平利县中医院的现状和困难,确定了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围绕该院具有一定基础的腹部微创外科、消化内科和妇产科等三个专业进行重点帮扶的方案;依据水坪村的实际状况和村民意愿,确定了改善水利沟上游近千亩待复垦茶园道路建设工程项目、医疗扶贫项目、因学返贫帮扶和联户扶贫的总体帮扶方案并经医院党政联席会专题会议研究通过后予以推进落实。 &&&&在当天的座谈会上,交大二附院原党委书记韦俊荣讲到,虽然领导班子换了,但脱贫攻坚的任务没有换,相信新一届领导班子会做得更好,坚信在西安交大以及平利县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一定会早日实现脱贫、摘帽、达标。 &&&&根据调研后得出的精准扶贫的计划,交大二附院掷地有声,进行了一项项的有效落实。 &&&&针对平利县中医医院的帮扶举措体现在,交大二附院派人短期赴平利县中医院围绕微创外科、消化内科、妇产科专业进行指导,提高诊疗能力。 &&&&“目前,交大二附院已经帮我们培训了腹部微创外科、妇产科、消化内科、泌尿外科专业医师4名。其中,3名已经学成归来,还有一名正在学习中。”平利县中医院院长汪贤君说。 &&&&8月3日上午,当交大二附院的专家团来到平利县中医医院,汪贤君开心地讲道,交大二附院此次不但给他们带来了专业团队的培训讲座、专家义诊、查房带教等多项业务支持,还给他们带来了一台价值120万元的腹腔镜及手术器械等医疗设备。为此,2日上午工会主席黎一鸣教授一行专程来到平利县中医医院进行对接,并对医院帮扶的水坪村的患者和其他疑难复杂病患共4人进行了术前会诊、查房和治疗方案指导。中医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吴喜利教授做了一场题为“治水必先温通学术思想的阐释”精彩讲座。设备科刘梦春副主任和工程师对捐赠的腔镜手术设备进行了安装、调试,并于8月3日捐赠仪式当天即投入使用,由交大二附院妇产科谢秀英副教授为两位患者行宫腔镜检查和手术演示。在平利县中医医院的义诊中共接诊患者140余人次。 &&&&针对水坪村49户因病致贫返贫户的帮扶则更加直接对症。凡能就地治疗者,由医疗队提供药品予以诊治;凡需赴镇卫生院、县中医院治疗者,予以转诊。开展镇卫生院、县中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三级联动诊疗模式。小病由镇卫生院和县中医院诊疗组完成;大病在县中医院住院诊治,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派专家组帮扶;危重疑难病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负责诊治。 &&&&“因病致贫、返贫户诊疗费用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平利县、洛河镇卫生系统与农合部门联系,就提高报销比例进行沟通。针对因学致贫户,有考取大学本科的贫困户给予每人5000元资助,考取大学专科(高职)的贫困户给予每人4000元资助。”工会主席黎一鸣介绍说。 &&&&据悉,该村今年有两名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获得资助。 &&&&精准扶贫 还需要“输血”与“造血”并重 &&&&为了扶持水坪村的造血功能,交大二附院前期捐资40万元修通通往集体茶园的水利沟路,并且建成了该村的第一所客栈,已经开始试营业。“客栈已经接待了三批游客前来入住。只要游客一来,村里所有的土鸡蛋和土特产马上销售一空。这里离南宫山景区不远,而且山村幽静,适合城里人来度周末。”驻村第一书记王建开心地说。 &&&&而水坪村水利沟上游近千亩待复垦茶园,目前已经恢复了300多亩,还将继续复垦。 &&&&“驻村第一书记王建和队员叶甲奎自驻村以来入户走访、仔细摸排查清贫困户情况,积极落实扶贫政策,想方设法带动群众致富,令我们很感动。”水坪村支书陈贵哲说。洛河镇党委书记杨孝军也提到,第一书记王建能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和资源,为水坪村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想方设法开展工作,帮扶真情令人感动。 &&&&对平利县中医医院来说,交大二附院全院上下倾情帮扶,以提高该院的医疗技术水平,这是真正的帮扶。“只有医技的提高,才有长远的发展。”该院院长汪贤君表示。 &&&&而平利县副县长符绳煜被交大二附院各位领导和专家关爱基层、关心群众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对专家教授在水坪村跋山涉水、深入农户、身体力行推动脱贫工作和二附院为县中医院免费培养业务骨干、捐赠紧缺医疗设备、精心指导医院医疗业务开展表示感谢。并希望县中医院充分把握机会、虚心向二附院专家学习,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造福广大群众,用工作实绩回馈二附院的真情关爱。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大家围绕着如何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主动应对国家医改政策特别是在分级诊疗的大环境中做好对口帮扶工作的顶层设计,对交大二附院、平利县中医医院、洛河镇卫生院三级医疗机构在分级诊疗中怎样站好位、担好责展开了交流讨论。“我们作为国家卫计委委属委管医院,在对口帮扶工作中将秉承‘大医大义’精神,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发挥自身优势,在基层医院人员培训、业务技术指导、新技术新疗法开展推广方面做好工作,为老百姓的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交大二附院党委书记巩守平说。 &&&&(子羊 赵振峰 张海英 雷冬)
Copyright © 陕西传媒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邮编:710054 广告招商:029- 传真:029-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新闻热线:029-
投稿邮箱:.cn
陕ICP备号-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政府的“精准扶贫”究竟扶了谁?
政府的“精准扶贫”究竟扶了谁?&&2016年两会上,习主席多次强调,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头等大事来抓。扶贫工作直接关系到中国数千万人民的福祉,关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任重而道远,对此习主席的要求是:找对“穷根”、精准扶贫。& & &泱泱大国960万平方公里,十几亿人口,精准扶贫如何“精准”?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实现扶贫均富,更需要一个大的平台系统,让每一人、每一家企业都参与进来,共同实现社会均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善心汇”,一个以“扶贫济困、均富互生”为发展目标,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理念的互生新生态经济平台正在蓬勃发展。《前海论坛》:张总,最近很多媒体对“善心汇”都有报道,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平台,又是基于怎样的原因而创立的呢?张天明:“善心汇”是在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帮扶城市中以债养债,生活已失去平衡,家庭矛盾、社会矛盾极深的群体及农村诸多收入低下、食不果腹的特贫群体,为他们提供经济、文化双层面的帮扶救济,而探索实践出的新经济新生态命运共同体大系统!& & &在我的人生成长过程中发现,人的初心本应是善良的,可我们看到的结果却是:利益熏心、见利忘义和社会上由于贫困而产生大量的极端事件,可以说是人间惨剧。我一直认为人类应该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应该友善和谐的相处,这才是我们大家所应追求的。同时我也认为现代科技应该为人类和谐而服务,而不应该是单纯的“谋利”“互害”模式。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有必要深入学习和理解共产主义核心理念,经过学习了解,再结合现代科技大数据等研发,从而形成了“善心汇”独有的经济模型。《前海论坛》:“善心汇”通过什么样的运营体系实现精准扶贫均富互生?张天明:“善心汇”采用的是“O2O”运营体系,线上+线下、虚拟+实体的全方位多元化系统模式。首先,在线上我们构建了三大板块:& &第一就是善心汇互助金融:实现一对一金融互助,真正让有需要的人得到帮助。目前已经帮助了众多家庭破镜重圆、使困难学子们走进了大学校园。& &第二个是慧尚品爱购商城:签约源头优势产品直供给用户,以“信用”为发展信条,实现互联网产销平衡,成为国家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推手。& &第三方面是善心汇文化教育:联合南瓜书屋、创维等企业推出行业首款国学云教育系统,以机顶盒为载体和线下培训课程,广泛传播国学智慧、提升国人德行教育、重拾人民信仰。& &然后在线下我们也建设了黄花梨种植基地,善心汇酒店、善心园度假山庄、北纬18度幸福回归线主题旅游带、千家福寨幸福乡村民宿旅游等项目,来实现共产共享多元化发展,最终走向均富的社会主义理想化经济模型。《前海论坛》:一路走来,“善心汇”取得那些成果?张天明:在“善心汇”运营至今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我们帮助了近十万人,从而避免了诸多悲剧的发生,让一些家庭破镜重圆、部分企业重生,使他们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和对生命的尊重。但这些仍是冰山一角,如今在我国乃至世界上还有非常多的人需要帮助,在我看来任重道远,但我相信,在5年之内我们会创造一个幸福奇迹。《前海论坛》:作为一个有经验的金融互助平台的创始人与经营者,您认为对于一个金融互助平台的真实可靠性,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来验证?张天明:首先,看有无实体企业、有无营业执照、有无注册商标。譬如我们善心汇致力于一切都在阳光下,公开透明,以诚为信。我个人的信息、股东的信息、公司的信息包括线下的实体真实存在,随时可以接受考察验证。没有实体企业的80%都是虚假的。& & 其次,看有无实体企业,项目是否可以实地考察。在线下我们的每一个产业都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现在已立起了多个牌坊,种植1-8年的黄花梨树近20万棵、育种50万株,幸福乡村也已经规划建设,我们还复建了一些寺庙,全部真实存在。《前海论坛》:&对于“善心汇”未来的发展,您有哪些规划?张天明:说起规划,可以学习一下万达王总,先帮扶1个亿人群的小目标,哈哈!目标得一点一点变大,我希望“善心汇”是能够从几万到几亿最终惠及到13亿中国人乃至全球的一个大平台。首先,我们将以现实社会需求及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导向为核心原则,结合习主席在G20所讲的世界均富理念,探索和实践一种新生态社会经济模型。为实现中国梦,在未来的一年内,我们将走向国际,将我们伟大的华夏文化传播扎根在世界各地。在未来5年,我们计划建立一万个“至善同明”的牌坊,在我们建设的幸福乡村配合国家完成2020年的扶贫攻坚任务,帮助大家共同实现均富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结语:秉承“以市场需求为标准,以消费者利益为基石,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原则,推崇共赢”的原则,也许才是理性分析一个行业、做出选择的正确方式。在创新浪潮中,我们应该用包容、革新的眼光和思维,不拘泥于经济形态、销售方式、市场定义,接纳新的经济体制,共同爱护、推动创新经济形态的发展,做出理性的判断&& &日,位于医巫闾山中南部罗罗堡境内的“善心汇·千家福寨”北方总部幸福乡村示范园启动仪式(以下简称“启动仪式”)在雷鸣般的礼炮声中正式揭开序幕,这将是幸福乡村项目落地和精准扶贫的有力见证。善心汇创始人张天明先生在启动仪式上提到,要将罗堡镇的张巴村、五峰村塑造成最美丽、最幸福的乡村,包括开发旅游风景区,建造房屋和进行精准扶贫等,未来的两年将建设更多的幸福乡村,让全世界看到一个有思想、有文化的新农村。让村民们更具存在感、满足感、价值感。天明先生还提到善心汇打造幸福乡村的初衷和规划。北方村落卫生条件较差,文化氛围差,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和分布不均衡,这使得善心汇这一社会主义和谐命运共同体在文化上集结正能量,通过改造村落和建设庙宇、文化教育等,将传统文化导入到村民生活中,让观光旅游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传播落地。在启动仪式上,千余名善心汇家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汇聚一堂,他们有传统行业企业家、互联网大咖,还有个性化的90后,也有草根、小白。他们通过善心汇这一平台,或摆脱债务危机,得到物质富足,或通过帮助别人,奉献爱心,得到精神解脱,感受精神的力量,进而感召、帮助更多的人。他们每天忙碌充实,成就自己,改写命运。在千家福山上,他们一起修路、添砖加瓦、签名,自动自发地为寺庙捐款,为自己和子孙后代积累福德。现场,在家人们高喊“善心汇,和天下,跟党走”的此起彼伏声中,张天明先生与功德主们一起出席了“善心汇”神石剪彩仪式,现场气氛热烈高涨。家人们纷纷与张天明先生合影交谈。为欢庆祝福,家人们还献上了精彩的节目表演。善心汇平台是一个普渡众生、大爱无边的,要传承千百年的宏图伟业,一位70多岁的当地村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最朴实的话语,最诚挚地表达了对善心汇的挚爱和感恩。善心汇家人们通过该平台提供布施和感恩受助,根据实际情况参与贫穷社区、特困社区、小康社区、富人社区、德善社区的布施,最高的布施收益率达到50%,而且布施的金额越高,布施回款的周期就越长、收益越低,而真正走到小康以上社区的家人们,早已把金钱看得更轻,而是以帮助施善成为人生价值的追求和体现。善心汇传递的“爱”该怎样寻求呢?善心汇创始人张天明给我们指引了方向:一切答案向内求。烦恼丛生的人一旦发现问题,通常都是将手指指向别人;有爱的人,则是向内求,找回缺失的精神,汲取力量,领悟文化,享受久违的内心感动。悠扬的歌声响彻整个山寨,震撼的场景将成为历史的画卷,感动的情怀传遍神州大地。“善心汇聚.和谐天下”不仅是善心汇的使命,更是世人的期盼。
& 上一篇:
& 下一篇:
政府的“精准扶贫”究竟扶了谁?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牛哥网 , 传播文明正能量,做有文艺范的青年喜爱网站。致敬王新法:大义如山铸精魂
湖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办网站
【字体: 大 中 小】
&&&& 编者按:王新法同志是近年来湖南日报一直关注并跟踪报道的典型。日,湖南日报刊发了本报常德分社记者周勇军采写的消息《68位红军烈士魂归六塔界》,这是王新法的事迹首次在媒体披露。是年10月30日,湖南日报又刊发“深读”《68座烈士墓背后的扶贫传奇》。今年2月23日,王新法累倒在扶贫一线、不幸殉职后,湖南日报与新湖南客户端第一时间刊发消息,并连续多日以全媒体形式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其中通讯《六塔山下壮歌行》在读者和网民中引起巨大反响。今天我们再次推出长篇通讯《大义如山铸精魂》,全景式讲述王新法千里扶贫的故事,全面展示他的精神和风采,藉此向这位英雄的燕赵义士致敬!
  他静静躺在六塔山上,武陵山余脉壶瓶山逶迤环护,葱郁如黛。白色的、水红色的、粉红色的野樱花一簇簇、一片片,怒放在六塔山谷,如霞似雾。薛家村的村民说,这些花是为我们的“名誉村长”开的。
  他的离去,在石门县人们心中留下了难以言说的伤痛。20多天过去了,从县委书记到驻村干部,从村干部到普通群众,从老人到小学生,面对媒体记者采访,他们依然语带哽咽,难掩悲伤。
  他的故事,像一波波春潮,激荡在三湘四水和他的老家燕赵大地。无数人的心被感动着、震撼着。很多人心中在思考、在追问:王新法,这位普通的共产党员、转业军人,他的身上究竟有着怎样一种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
  “当年他捧着一颗心来,而今却拼尽最后一滴血走”
  你站在乡亲们的中间,把他们多年的梦想画成圆……老百姓把你围在中间,是因为你有火一样的温暖。千里扶贫献出自己的所有,等到花开你却独自飘远。
  ——引自石门县退休干部张楠的歌词《你别走》
  今年2月23日,是一个令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人感到悲痛的日子。这天下午3时许,他们的“名誉村长”王新法在查看关沙田河道、第6次动手修改桥梁图纸时,突发心梗,猝然倒下,再也没有醒来。
  这一天,离王新法来到薛家村安营扎寨已过去1000多个日子。
  这些天来,村委会主任贺顺勇吃过晚饭,总要来到王新法住过近3年的老木板房前的石板上坐坐。这栋木板房是村民曾德义家弃置多年的老房子。3年前,王新法拖着一车行李、铺盖、餐具来到村里,谢绝了村里为他安排的两间楼房,坚持住在这里。他以军人特有的严谨,将老木板房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洁洁。生活、办公、组织村民开会,都在这里。王新法洗衣做饭,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每天清早出门,天黑回家,然后在灯下“做功课”到深夜:或学习文件,或为村里项目写规划、绘图纸。他的生活就像一架钟摆;一天只吃两顿饭,大多是馒头就着咸菜,过得就像个苦行僧。
  望着远处朦胧的山影,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贺顺勇心中既温暖又哀伤。他喃喃自语:“‘名誉村长’啊,这几年,你领着我们轰轰烈烈干了多少大事,想起来真像梦一样啊!”
  3年多来,王新法带着村民披荆斩棘,劈山炸石,在海拔1200米高的六塔山顶,建起了“山河圆”烈士墓园和村民公墓;拓宽村道10多公里,修建山道5公里,把通组道路修到了30多户村民的家门口;加固河道,架起了6座桥梁;爬山越岭,铺设管道引来山泉水,修建蓄水池,解决了6组20余户人家的安全饮水问题,还同步解决了100多亩茶园的灌溉问题。
  拔穷根,拓富路。他组织村民开垦荒地,栽种了600多亩油茶,建成了1100亩生态茶园。兴办茶叶产业,成立湖南薛家村(土家族)共同富裕合作社和茶叶专业合作社,与湖南高校茶叶专家团队合作成立湖南五行缘农业科技公司,注册“名誉村长”茶叶商标,推出功能茶系列。茶园真正成了乡亲们的“绿色银行”。
  他帮助薛家村移风易俗,推动精神上脱贫。他每月组织一次新型农民培训班;买来60台摄像机送给村里的小学生,组织他们开展“我看是非我看美”摄像活动,让孩子们开办村广播,表扬村民真善美,鞭笞纠正陈规陋习;他推动绿色生态殡葬,白喜事不放鞭炮不烧纸钱,不办酒席不收礼金,村容村风焕然一新……
  2015年,薛家村摘掉了贫困帽。村民年收入由2013年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2016年的7720多元。今年,又进入了省级文明村行列。
  王新法千里扶贫的义举,让他的战友们怦然心动。2014年春,王新法正式成立“薛家村帮民共富军人团队”,先后有140余名志同道合的退役、现役军人、军属和社会志愿者加入进来,捐钱捐物支持薛家村的扶贫事业,其中3人常驻村里。
  军转女参谋谢淼,就是常年驻村军人团队的一员。这些天来,她一直在整理王新法的遗物。王新法仅有的几身衣服,除了迷彩服还是迷彩服,鞋子也是那几双军用半筒靴,背心和外衣都磨破了,大洞连小洞。入殓时,竟找不出一身像样的衣服。而在谢淼掌管的流水账簿上,王新法的开支却是那样“大方”:修“山河圆”,他拿出64万元;修下河通村通户路,他拿出10多万元;成立“五行缘”公司,他为前期启动拿出30万元;修后湾石桥,他又拿出2万元;给乡亲们免费赠送节能灯、节能燃气灶,他掏出1万多元……
  3年多来,“薛家村帮民共富军人团队”共为薛家村各项事业捐出170多万元,其中王新法个人捐款超过100万元。王新法捐的这些钱,是他补发的20多年的工资和退休金。
  石门县驻薛家村扶贫工作队原队长张清平说,与县里投入薛家村的900多万元扶贫资金相比,军人团队的捐助只是小头,但王新法以他的行动,激发了村里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激情,这种感召力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自王新法去世后,村党支部书记覃遵彪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王新法和薛家村人一起走过的那些日子,一遍遍在他脑海里“过电”,午夜梦回,他常常泪湿双眼。
  2013年冬,王新法刚来村里时,很多人用怀疑的眼光看他,以为他是来开矿或建电站的,都叫他“王老板”。王新法没有顾及这些,不声不响地忙开了:花两个月时间踏遍了薛家村的山山岭岭、沟沟坎坎,并挨家挨户找人拉家常,了解情况,制定了一份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同时,访贫问苦,为两位低保老人拉通了生活用电,购置了100支节能灯和30多个烤炉,免费发放给村里困难群众。
  渐渐地,王新法赢得了大伙的信任。2014年4月,在村委会换届大会上,他被干部群众推举为“名誉村长”。这年的农历小年,村支两委干部和群众吹着唢呐、敲着锣鼓、提着慰问品,来到王新法住的地方给他拜年。村民白芳梅手提连着缨子和根的萝卜,对王新法说:“我没有什么好送给你的,这是我自己种的萝卜,缨子代表我们像亲人一样亲,根代表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王新法泪流满面。他给乡亲们敬了个庄重的军礼:“有生之年,我就待在这里了,我没有别的要求,只要给我在六塔山留个坑就行了。”
  没想到,竟一语成谶。
  2月23日,覃遵彪得知王新法去世的消息,急匆匆从县城赶回村里,跪倒在他的遗体旁,放声大哭:“老伙计啊,我们亏欠你的太多了!”按土家风俗,男人一辈子只跪天跪地跪父母。覃遵彪说:“从感情上讲,他是和我们父母一样的亲人;而从精神上讲,他远远超过了我们的父母。”
  在王新法遗体告别仪式上,早就熟悉王新法的省扶贫办副主任黎仁寅感叹:“当年他捧着一颗心来,而今却拼尽最后一滴血走,王新法同志真是鞠躬尽瘁为扶贫啊!”
  “我是共产党员,你还不相信我吗”
  3年多来,许多朋友在问我:为什么来湖南?为什么在薛家村?为什么又出钱又出力?今天我想用我们做过的事告诉大家:因为我们是有信仰的共产党人,因为我们是忠诚于自己祖国和人民的军人!
  ——引自王新法同志在2016感动常德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的演讲
  2014年11月的一天,王新法找到薛家村安家片区的片长唐德成家,指着门前的溪河跟他说:“你看,一下雨就涨水,老人孩子过河多危险啊,我要在这里修座桥。”
  唐德成长期在外打工,第一次见到这个穿迷彩服的异乡人,怀疑他借修桥搞集资,便不客气地问:“你要是骗了我们,我们怎么办?”
  王新法瞪着唐德成好久没说话,最后蹦出一句:“我是共产党员,你还不相信我吗?”
  没过几天,王新法就带着铲车、拉石头的汽车和铺盖、液化气灶,直接开到唐德成家门口。王新法一边卸车,一边跟唐德成说:“这会总相信了吧,你快帮我安排住宿的地方啊!”唐德成这才相信,这个人动真格了。他赶紧去发动群众来帮忙。
  结果,王新法出钱,乡亲们出力,仅仅20天就把桥修好了。
  薛家村的乡亲们谈起对“名誉村长”最初的印象,有一点最深刻:他不大爱说话,但见到谁都敬军礼,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共产党员,我是军人。”
  “我是共产党员,我是军人。”对王新法来说,这是庄重的宣言,真诚的信仰,也是如山的责任。
  王新法1969年12月入伍,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春转业回到故乡,成为石家庄市公安局二处的一名公安民警。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王新法对党的信念和忠诚是烙进了他的血脉里的。在他写给妻子的信中,有这样的字句:“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找到比共产党更值得信仰的信仰!”王新法经常跟军人团队成员说,一个党员的职责,就是为人民服务,为老百姓做实事,办好事。
  翻开王新法泛黄的档案,五好战士、优秀学员、市公安战线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一年年一串串,记录着他不断追求进步、不懈奋斗的激情岁月。
  1988年7月,王新法被其抓获的盗窃犯罪嫌疑人诬陷,蒙冤入狱一年半,并被“双开”。出狱后,他成了“社会人”。此后,他在为自己奔波申诉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自己曾是党员和军人的身份。1992年,他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了一名被困4楼的3岁儿童;2001年开始,他连续11年资助石家庄市井陉县贫困孩子张朝红,让他顺利完成了从中学到本科、硕士、博士的学业;2002年,他收养孤儿张恩来,一直抚养他到成家立业……
  在漫长的年月里,他从未失去对组织的信任。
  2012年,他获得平反,恢复了工作和党籍。那天,他一个人关起门大哭一场,出来后对爱人说:“党组织没有抛弃我,共产党万岁!”第二天,他就跑到单位,将300元党费交给组织。
  2013年7月,办完退休手续的第二天,王新法对爱人孙景华说:“老伴,我再也耽搁不起了,得抓紧时间好好为党为国家再做点事。”
  到贫困山村扶贫,是王新法埋在心底的一个夙愿。退休前,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战友利用假期,先后考察过云南、贵州、甘肃等地。最终,是他爱人的好姐妹曾德美的一句话,让他和薛家村结下了生死之缘。曾德美是薛家村人,是一位落户到石家庄的随军家属、街道办干部、市人大代表,曾为王新法多方奔走、仗义执言。听说王新法要去扶贫,便跟他说:“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山清水秀,但老百姓穷,不如你到那里去看看吧。” 就这样,王新法来到了薛家村。
  在薛家村,王新法用自己的行动,让群众看到了什么叫真正的共产党员。
  2014年5月,50多岁的单身汉申大红因病去世,他的母亲、84岁的田生秀老人急得团团转。申大红是他大儿子,还有一个儿子在外打工。因为他们家平时在村里从不“做人情”,此时也就没什么人上门。王新法知道这个情况后,非常生气,他对村干部说:“我一个人背也要把他背上山,然后我就离开这里!如果大家只讲金钱,不讲情义,我待在这里还有什么意义呢?”村支书覃遵彪问他该怎么办?王新法大声说:“先把党员叫来!”结果,村里广播一喊,在家的党员都来了,其他村民也慢慢跟来了,热热闹闹把死者送上了六塔山顶的村民公墓。
  王新法有几句话牢牢刻在薛家村党员干部的心里,那是他生前讲过多次的几句大白话:一个党员,就是要有党员的责任感,就是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什么事都不办,什么事都办不好,群众就不相信你,你就没有荣誉感。
  在薛家村,有一位“名誉党员”,叫唐弟育,今年53岁,“名誉党员”是王新法给他取的绰号。“老实说,我过去只是一心过自己的日子,没什么高境界。王新法来了后,他做的那些事,件件都是为老百姓着想,我确实受了很大的教育,觉得自己应该向他学习。”唐弟育对记者说。
  在王新法感召下,唐弟育写了入党申请书,但组织还没有批准。“没关系。你看,前不久我特意买了本《中国共产党章程》,我想,就算入不了党,学党章,向‘名誉村长’学习,总可以吧。”唐弟育说,他现在事事向“名誉村长”学习,过去开农用车,经常热心帮别人拉东拉西,现在换成了面包车,就更方便做好事了,他特意做了块牌子,写上“湖南薛家村土家族共同富裕合作社服务车”,常年放在车上。
  在六塔山顶,常年迎风猎猎飘扬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五星红旗的下方,是“山河圆”烈士墓园和村民公墓。烈士墓园里,埋葬着70多位为共和国英勇献身的英烈。
  86年前,中共澧县县委副书记、县游击大队政委李光文,在薛家村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从事地下工作时,被敌人抓住,他临死不屈,最终,他和两个儿子(一个8岁,一个11岁)惨遭杀害。同年,贺龙麾下红四军一个连,弹尽粮绝后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最后退到“剪刀峡”绝壁顶上,舍身跳崖,壮烈牺牲。当时,薛家村的农会会员趁着夜色,偷偷地寻找到烈士们的遗体,将他们草草掩埋在村里的6个地方。
  王新法来薛家村后听到这些故事,热血沸腾,决心为烈士们建个永久的“家”, 取名“山河圆”——寓意烈士回家、山河梦圆。他个人捐资为烈士们置办棺木、为墓园购买茶树苗。村支两委和乡亲们积极响应,男人们上山开荒,妇女们在家赶制覆棺的五星红旗,还有人捐献名贵树苗。就这样,大伙恭恭敬敬把烈士们“请”上了山。
  王新法去世后,村里64岁的老支书王承梅常坐在家门口,抬眼望着六塔山顶出神。见有人来,她就会说:“你们要经常上去拜拜,那是我们薛家村人的魂啊!”
  “攻坚克难,百折不挠,他每天像个军人一样在冲锋”
  啊,迷彩服上,绘满百姓的希望。抖落白天疲惫,忘掉静夜惆怅,战天斗地挖穷根,齐心合力奔小康。
  ——引自石门县退休干部马攸君的诗歌《永远的军魂》
  今年86岁的田玉树是薛家村的一位退伍老兵,因为年纪大了,加上手受过伤,无法参加义务劳动,但每当王新法带领大家修路、架桥时,他都要去施工现场,向王新法敬一个军礼。
  田玉树老人说:“王新法把部队的作风和精神带了来,不图名,不图利,身先士卒,百折不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军人的榜样。我不能和他一起战斗,但我们人不亲褂子(军服)亲,我就用军礼向他致敬,用这种方式和他站在一起。”
  2014年10月,薛家村下河路修筑到了最艰难的时候,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必须开山炸石,打通隧洞。一时间,炮声隆隆,碎石乱飞,施工人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为了激励士气,王新法决定叫军人团队的几位成员带头签下“生死状”。他对他们说:“一个军人、一个军人团队,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王新法第一个签下名字,按下红手印。军人团队的几位成员、村里10多位党员纷纷签名,按下手印,连王新法18岁的侄儿张华健(因病休学,被王新法拉来协助他工作)也把名字签上了“生死状”。
  在修安家片第二座桥时,王新法临时住到了离工地最近的村民白芳梅家里。“他每天早上7时准时起床,每天晚上修改图纸,工作到凌晨两点。我就在火塘旁添火,免得他冻着。”白芳梅老人回忆,“有一次我问他,你这样一天到晚不得休息,累不累呀?他回答我说,我在前面走,只要我回头,后面还有人跟着,我干起来就有了劲头。”
  “一身迷彩服,一双半筒靴,手机铃声是冲锋号。王新法攻坚克难,百折不挠,他每天像个军人一样在冲锋。”石门县民政局局长林华回忆起与王新法交往的点点滴滴,泪水溢满眼眶,“对这位英雄老兵,我除了敬佩,就是感动!”
  王新法的冲锋号是吹给自己的。老支书王承梅说,“名誉村长”虽然是我们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但他从来不指挥人,都是用行动来影响和带动大家。干活时,他总是挑最重最累的,往往是刚丢了钢钎,就抡起大锤。村民程世显还记得,为六组村民找水时,下溶洞,他总是第一个下去,确定没有危险才让其他人下;查找水源,他跑在最前面爬山蹚水。最后,也是他最先找到好水源。
  有一帧画面,永远定格在南北镇党委书记段少帅脑海里:那是2014年8月的一天,王新法正带领村民拓宽上六塔山的路。只见这位“名誉村长”脸晒得像一团炭,黑里透着红,泥水和着汗水在脸上开出一条条沟壑;上身穿的一件白背心被泥水、汗水染成了灰黄色,满是破洞;他的手臂上、后背上,到处是一层层脱皮,新的连着老的……段少帅泪水顿时就下来了。他生怕王新法看见,赶紧跑进了旁边的厕所……
  王新法去世以来,村民曾德平的眼泪就没干过。而最初,他却想把王新法“赶走”。“当初,我看这个人干劲太足了,跟着他干,我们会有的是苦受。”曾德平回忆,“王新法拿出来的村里发展蓝图也太大了,我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因为跟他关系比较好,我就想不如趁早‘赶’他走,免得他到时候下不来台。”没想到,短短3年多,就这么不要命地苦拼苦干,那张蓝图一项项都实现了!“唉!现在就是想赶他走,他也走不了了!”说着,曾德平又哽咽了。
  老支书王承梅曾劝王新法,你也是60来岁的人了,何必这么吃苦?王新法回答她:“我吃点苦,就是希望薛家村人今后能赚点轻松钱,不用再这么苦。我拼着老命也要把薛家村建设好,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他用坚定的语气说,这个梦想,10年就可以实现。
  “薛家村帮民共富军人团队”成员徐书真大姐是位现役军人,说起王新法,她的眼里满满都是敬意:“新法生前常跟战友们说,一个军人的职责就是报效祖国,无论是在役军人还是退伍军人,都应该听党指挥,出现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新法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他为我们做的那些事,堆起来就是一座山”
  如果你还在,我一定应你相邀,重走一遍这里的山山水水,感受你对异乡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的别样情怀。
  ——引自薛家村农民漆开渊的诗歌《如果你还在》
  走进薛家村家家户户,去听听乡亲们喃喃数说王新法生前对他们的好,你会发现,对这些刚刚失去“亲人”的人们,这是一种心灵的慰藉。76岁的贺宗云说:“他为我们做的那些事,说起来大多是平平常常的事情,可一件件一桩桩,堆起来就是一座山啊!”
  与薛家村相邻的贺家台村,有一位叫游平儿的打工者,2015年患了癌症,回到家里很绝望。王新法听说后,马上登门拜访,鼓励他要有战胜病魔的信心,并开车四处为他求医问药。只要有空,还带着他到处看风景。后来,游平儿还是被病魔夺去了生命。讲起这件事,村民们说,就是自己的父母,也难以做到这样啊!
  村里人多,难得记住每个人的名字,王新法便给许多人取了有趣的绰号,如“捞鱼兄弟”“砍刀兄弟”“楠树兄弟”“时尚大姐”“蜜蜂妹子”等等。“不知怎么的,这些绰号从王新法嘴里叫出来,听着特别亲切。”“捞鱼兄弟”傅薄衣说。
  这些“兄弟”“姐妹”,大多得到过王新法的关心和照顾。38岁的“媳妇兄弟”彭新华,与老父亲相依为命,住在六塔山半山腰两间破败的小木屋里,王新法趁修建“山河圆”的机会,为他争取到危房改造补助资金2.4万元,帮助他在清官渡小镇上修了新房。42岁的“光棍兄弟”田启元与父亲在一起过日子,村里修路时要拆迁他家的破木板房,王新法送给他们6000元钱,用于给新房打地基。
  村民田时秀老人说,“名誉村长”对老百姓哪个都好,对老弱病残尤其上心。
  村里70多岁的田美莲老人生活困难,唯一的女儿多年前远嫁湖北。王新法听说后,只要有时间就登门看望,还经常带给老人饭菜。老人逢人便夸王新法比自己的女儿还亲。
  村里年纪最大的赵梅姑老人,今年100岁,和儿子住在山间。儿子是过继的,也60多岁了,身体比母亲还差。王新法经常上山到老人家里坐一坐,每次都要给老人几百块钱,去年还讲过,今年要给老人庆祝百岁生日。
  村民游来安家是个特困户,40多岁了还是单身,家门前有一条小溪沟。游来安在外打工后,去年买了一辆摩托车。为了把摩托车开回家里,他找了几根木棒一拼凑,就算搭了个木桥。王新法走访时看到这种情形后,当即拿出钱让他去买水泥钢筋,把进出的通道修起。现在,游来安的摩托车穿梭溪沟,来去方便多了。
  王新法在薛家村过了3个年,除了忙村里的大事,其他时间都是陪村里老年人过的。
  “1月27日晚上,在南北镇敬老院,和吴光荣院长、敬老院的全体老人共进年饭”“1月28日农历正月初一,看望薛家村65岁残疾村民孙红登,送上节能灯泡。看望薛家村90岁老村民赵德梅老人,送上节能灯泡”“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二,看望薛家村86岁抗美援朝老兵田玉树,并送上节能灯泡;看望残疾村民王腊英,送上节能灯泡;看望生活困难村民唐培汉,并送上节能灯泡”……这是王新法今年春节期间,通过微信发给朋友的文字。
  不要小看了这一盏盏节能灯泡。对于在昏暗的灯泡下过惯了的老人来说,一盏又节能又明亮的新灯泡,点亮的是他们对生活的希望啊。
  转业军人刘大毛也是王新法军人扶贫团队的一员,自己不能来村里,便送给扶贫团队一台长城越野吉普车。这台车,成了村民的“公共车”,还经常充当“救护车”。王新法开车在路上,只要遇上乡亲,不管认不认识,他总会停下来问一问,需不需要搭他的车。农村人出门一脚泥,还带着背篓之类的工具,有些人不好意思。碰到有人因为这个讲客气,王新法就会生气。遇到老人,他还会下车帮着提背篓。谁家有事需要用车,他只要知道,准会主动去帮。这车,好几次关键时刻救了村民的命。
  王新法把身边群众当亲人,无微不至地关心着、爱护着。对于自己的亲人,他却亏欠得太多。
  王新法自从来到薛家村,有3个春节是在村里过的。3年多来,他和亲人待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到60天,其中有一部分时间还是妻子、女儿、女婿来薛家村看他。
  2014年7月,独生女儿王婷要结婚了,王新法和亲家一起定好了婚期,并答应家人一定会参加。不料碰上村里修建下河路,正在打最难一段路的攻坚战,他实在走不开。结果,他爽约了。
  去年底,他和家人约定农历腊月廿八去海南过年,并订好了常德飞海南的机票。后来他一算,要抢在汛期前修好村里的第7座桥,几天时间实在耽搁不起,只好再次硬着头皮跟家人说抱歉。
  其实,在王新法内心,自有一份对家人的思念和柔情。来薛家村安营扎寨时,他把历年来写给妻子的信打印了一套,压在箱底,夜深人静时,就拿出来看看,以慰相思。要出远门了,女儿临产卧床,他把两大箱苹果整理好,放在她床头够得着的地方;离开家时,一次次回头望向女儿房间的窗口。住在薛家村,手机信号好的时候,是他最开心的时候,因为他又可以通过手机视频,逗逗千里之外那个刚满两岁的宝贝外孙女儿了。
  可王新法能做的也就这么多了。为了薛家村的乡亲们,他只好把对家人的亲情压在心底。
  妻子孙景华理解他,从没抱怨过他。在送别老伴的路上,她只是一个劲地哭着说:“咱家新法过得太苦了,过得太苦了!”
  女儿王婷原来并不完全理解老爸。直到王新法过世,她在石门县、在薛家村看到人们对父亲的那份爱、那份情是那样深厚,才真正懂得了父亲的心。王婷说:“爸爸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一个有大爱的人,爸爸走了,我的心却离爸爸越来越近了!”
  王新法,一位千里扶贫、献身湘土的燕赵义士,他的大义,承传千载,又超越了历史;他的精神,光昭日月,永励来人!
  为民弘大义 壮怀托山阿
  湖南日报评论员
  王新法千里扶贫、魂归大山的故事,读来令人泪奔,令人感慨,令人荡气回肠,令人心生无限敬意。
  中华自古崇大义,燕赵悲歌传千载。王新法堪称当代的燕赵义士,而他的义,既是对传统的传承,又超越了历史。因为对信仰的忠诚,对人民的大爱,因为无私的奉献,坚韧的奋斗,他的大义较之传统的侠义,更为坚实,更为纯粹,也更为博大和深广。王新法平凡而壮烈的故事,为中华千秋大义续写了光辉的一笔。
  王新法的大义,源自他对信仰的忠诚,对信念的坚守。报效祖国,忠诚于党,全心为民,是根植于他内心的信仰,且三者互为表里,完美统一。所以不管经历怎样的风雨,他始终不忘初心,无悔践行。
  “居高声自远”。王新法对大义的彰显,更在于他的知行合一,言出行随。他总是在默默地奉献,扎实地付出;他总是想在群众的前头,干在群众的前头。他对老百姓的好,大爱无言,真诚无伪。
  王新法只是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一名普通的退伍老兵,但因为怀揣大义,践行大义,他的人格因之而伟岸,他的人生因之而升华,他的境界因之而阔大。他在人群中因之而具有了非凡的道德力、感召力、凝聚力,所以他能够号召和组织起偌大的一支扶贫军人团队,能够激发起薛家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脱贫攻坚的坚定信心和磅礴力量。
  王新法是一名义士、一名战士、一名勇士,最后,他堪称一名烈士。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王新法用他一生的行动,为广大党员干部和退伍、转业军人树立了一个标杆,提供了一种干事创业乃至关于人生意义的启示。在决战脱贫攻坚的湖南战场上,王新法的精神对我们是一种巨大的鞭策和激励。王新法忠诚于党、坚守信仰的大德,公而忘私、大爱无疆的品格,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作风,一心为民、扶危济困的情怀,是对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人的生动诠释。
  斯人虽已殁,精神励来人。让我们感悟王新法,学习王新法。有千千万万个王新法式的党员干部涌现出来,我们就能“唤起工农千百万”,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能早日实现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美好愿景。(记者 杨又华 周勇军 通讯员 李飞 廖化)
主办单位:湖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五一大道351号省政府机关二院八办公楼 邮编:410011
备案号:湘ICP备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行政执法投诉电话:0
&& 网站标识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淮剧陈德林精彩唱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