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速观(学佛修行计算机不但具有高速何等利益

学佛修行的几个先决条件【密山居士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7贴子:
学佛修行的几个先决条件
学佛修行的几个先决条件——甘露法师上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既得暇满人身又闻如来正法,是何等福德才能臻此?所以在西藏,想要听闻佛法,首先就得供养法师,没有供养是不能听到佛法的。今天大家来听闻佛法,也是非常难得的,因此,在听闻佛法之前,也必须要有供养。有了供养才能听到真正的佛法,不然的话,诸位就白来一趟了。那么,供养什么呢?第一、把你们的烦恼、痛苦全部都要供养出来;第二、把你们的浮躁、不安统统供养出来;第三、把你们的欢喜、清净也完全供养出来!最重要的是大家要把妄想供养出来,现在,大家再检讨一遍,看是不是真正的作了供养,如果已经作了供养,那么,诸位是没有妄想了,就在没有妄想的当下,请问:你们没有妄想了,是什么在听我讲话啊?这个没有妄想而又清清楚楚地能听能看的到底是什么呀?释迦佛在菩提树下悟道时感叹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大家把妄想供养出来了,剩下的是智慧德相。就如同一个杯子,把里面的肮脏倒掉了,只剩下清净的空杯子,就可以装甘露水一样,才能使佛法这智慧之水装入你的八识田中。用这个清净心来听闻佛法,就是最美好、最上等的供养,那么,我们就开始转入今天的话题吧。
2017年首席老师为您画家江南居士鉴定,免费鉴定,高价成交记录.免费成交,让您藏品高价出手.
今天与大家一起谈谈《学佛修行的几个先决条件》。在座的诸位,有的学佛已经多年了,有的才开始学佛;有的可能已有相当的修证了,但有的也可能还摸不着门路。虽然根机有别,程度不同。但是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听讲,对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帮助,这是我的期望。通常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可见学佛首先是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真正学佛的人,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呢?《无量寿经》告诉我们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有了这些基础,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开始学佛的人。但是,我们还没有开始修行之前,必需对什么是修行?需要什么心态?修行的宗旨又是什么?这些学佛修行的先决条件,要有个明确地把握,在修行路上才不会出差错。所以,今天特别与大家一起谈谈这方面的有关问题。那么,学佛修行需要哪些先决条件呢?
一、发大心:学佛首要在发心,这个心要发得无边之大、无量之大。心量越大,得到佛法的利益越多,不发大心,就得不到真正的利益。古人所谓;“量大福也大,越贪越没有。”发心要正,不发正心,则得不到实果。发心是因地,因地不正,果遭纡曲。佛经上说:诸佛如来因众生而起大悲,因大悲而发菩提心,由菩提心而成正觉。佛法是讲因果的,发成佛之心,才能得成佛之果。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必得其下。”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国土,在佛教未传入我国的两千年前,就有了儒家文化,指出了许多非常好的为人处世的方法,比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也是把“正心”摆在了第一位,说明了发心要正的重要性,所谓“正而不邪”。省庵祖师曾经写过一本名叫《劝发菩提心文》的书,专门介绍了八种发心的差别,即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也就是说:我们学佛以发心最为首要,发心宜正不宜邪,要真不要伪,宜大不宜小,要圆不要偏。只有发了真正的圆满广大之心,才具备了学佛修行的资本。否则的话,漏囊渡海,无有是处!所以,发心以及发什么样的心,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必须知道,检讨自己。还没有发起大心的同志,请您不要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就从现在开始发起。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可以去探索第二步学佛修行的道路了。二、定宗旨:学佛宗旨,首在开智慧,自觉觉他,广度众生,出六道苦海,了二种生死。不受世出世间一切苦厄。所谓成佛,即是成大智慧,梵语般若波罗密。因为般若方可度登彼岸,所以开智慧,乃成佛唯一法门,舍此别无二法。学佛贵在自求自修、自除烦恼、自开智慧、自成佛道。求佛只如问路求医,走路吃药,还在自己。所以佛学考据,只如地图和药方,与本病并不相干。学佛是学习与佛无二无别,同一没有烦恼,清净自在,不是变一个佛。(灯光喻)学佛目的在断一切苦,得究竟乐。而欲得究竟乐,就在开智慧,求智慧在定,得定在于修法。目标宗旨既定,中途方不疑退,学得方法之后,一门深入,此生必可成就,不管你修净土禅宗密法,都要同此目的,同此宗旨。
三、明修义:修行修什么?众生本来是佛,本来不用修,因冤枉而起无明之病,要恢复本来面目,所以叫做修。否则叫做建造,不叫修理。修心与修理物品不同,修理物品需要工具,而修心还是靠自心,以妄心修复妄心,至心不可得,光明自在,起一切妙用为止。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于一切行住坐卧之时,检点观照自己,在佛堂打坐,或者诵经、念佛、礼拜,都只是一时的,而修行却是在于时时。以般若观照自己,观世间一切皆平等,此即是大心,观自己本体与佛不二,此即是正修。
四、求正法:佛陀说法都是应机施教,以去除众生的执着为目的,教法如药没有好坏之差别,能治病者为良药,若反而执着教法,这就难免错误了,如《金刚经》云:“如来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可不知。欲求正法,先得求师。求师不可人情用事,比如药不对症,即当变换,千万不可勉强。如果参禅多年,不见功效,可以改修净土,念佛到一心不乱后,自可明心见性,得大受用;或修净土多年,不见功效,即可改修密宗,至证三昧后,回头再修净土,则定有把握。若方法不对,还死执要修,便难得利益。此事决择在师,当老师的应该具备这种能力。所以,《广论》说:“亲近善知识,就是亲近诸佛。”古人说:“有佛出世龙天喜,无僧说法鬼神忧。”此法即是正法: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五、示要诀:凡夫与佛,本体不二,只是不明因果,未达果觉之位,才叫凡夫。然此自性与佛毫无区别。只要一觉,就是彼岸。为何不觉呢?就是我们起心动念都在妄想执着。《地藏经》云:“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所以,我们不起妄想、不起心动念的当下,不生执着而又清清楚楚的,这就是没有业、没有罪的当下。常常作这种自我觉醒,今日有这样的因,将来必定会得这样的果。久久纯熟,功夫才能上路。照见五蕴皆空,心净无染,自然法喜充满。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只是随缘应付,善恶分明而不起我见,常与自己脾气奋斗。我见就是执着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我存在,我见不除生死难了,断我见破见思惑,才能够了脱分段生死,证阿罗汉果。所以佛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情为我爱,转而疏之;见为我执,解而空之。时间一长,自得自在。观察世间无论千万种大事,都抵不过一个死;千万个死,还抵不过我一修;而千万个修,又抵不过我一觉。觉则心空,此是最上福德。当知众苦只因不觉,极乐无过明心。《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又云:“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照即是觉照之意。但是,我们习惯于流浪、习惯于妄想执着,有时仍然会忘记观照自己,或者虽然记起而又力不能转,这需要一个过程,一个从生到熟,熟能生巧的过程,直到随缘不变,不变又能随缘,方为究竟。六、防诸病:1、勿苦修,凡是毁坏身体不知用心的,都不是佛法,佛以得大自在为主,若心不能自在,而又破坏身体,这是决对错误的。唐朝有一位怀让禅师,看见马祖整天在打坐参禅,他就拿砖头在马祖前面使劲地磨了起来,吵得马祖没法安静。于是,他就起来问怀让禅师:“您磨这个砖头作什么用呢?”回答说:“我想磨它作一面镜子来用。”问:“磨砖怎么能够成为镜子呢?”禅师说:“那你坐禅怎么能够成佛呢?”马祖就请教怀让禅师:“如何才能成佛?”禅师问他:“譬如以牛拉车,如果车子停了,你是打车还是打牛呢?”接着又对他作了开示道:“你学坐禅,为学会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会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便非达理。”后来怀让禅师说了一首偈子:心地合诸神,遇泽悉皆萌。三昧花无相,何坏复何!?马祖也成为禅门的一代宗师。所以,这个身体也是修行的本钱,苦了身体而不用心是千万要不得的。应当知道修苦行,是为了坚定意志,百折不回,防其懈怠、懒惰而已。世间人总以为吃不好、穿不漂亮、住不舒适为苦,不知无智慧而心放荡失主者,才是世间第一等苦人,学佛应从得定慧下手,别无第二法。2、勿怨修,修之本意在解脱得自在,如因怨而修,则嗔根难拔,故当解释,使之得定开慧解空,入欢喜地。古大德云:“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又云:“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这就说明了嗔心对我们学佛的危害极大,我们不得不加以注意、防止。带着怨恨修行,就象是米里夹着沙煮饭,终不能吃,亦是徒劳无益。不但修行人不能带着嗔心,就是平常不修行的人生起嗔心,进而吵架、打架也是非常可怜的,他们也实在太愚蠢了。比如某甲发火骂某乙,他就是想让某乙生气,想某乙烦恼痛苦;结果,某乙还真的生气了,生气之后,又发火骂起了某甲,他也是想让某甲生气、希望某甲烦恼痛苦;当然,双方都不能自己地,越骂越气,严重的还大打出手,后果又是不堪设想!我们细细一想:真会觉得“其愚不可及”。他想你生气,你就真的听他的话去生气了,而你骂他是要他痛苦,他也同样地上了你的当而生气、痛苦了。这种明明在恨他,却又白白地上了他的当,岂不可怜至极!所以,常怀慈悲心,无怨无恨才是学佛人应具的心态。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佛法中的欢喜,比如唐朝的布袋和尚说的那样:“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他也省力气,我亦无烦恼。如此波罗密,便是妙中宝!”因此,布袋和尚就是整天乐呵呵的,大家进寺庙时,第一个欢迎您的就是布袋和尚,人们都尊称他为弥勒菩萨,赞叹他说:“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所以,要想大得自在,得大解脱,就不能带有丝毫的怨恨气。
3、勿盲修,盲修瞎炼世人最多,得一正法如理如量地修下去,直到明心见性,方不盲修。现在,末法时代,群魔乱舞,打着佛的旗号,到处坑蒙拐骗,所以**功呀,什么功呀,各种各样的邪门外道都纷纷的出现了,真是:“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佛法的修学纲领是:“闻、思、修”三慧,首先是听闻正法,然后进行思维考察,最后才谈得上如法修行。所以,修行第一步就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六祖大师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其实,只有到了明心见性之后,才算真正的进入了正修阶段,故学佛的根本要点就在开智慧,明白本来后,方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因此,慧能大师接下去又说:“度名虽一,用处不同。”在西藏的密宗修学当中,亲近善知识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这在黄教祖师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详细的说明,这里就不再多说了。4、 勿压修,也就是不要硬求死定,压住妄念不起,如石压草,石开草长,虽得定于一时,但流弊于日后。如果强迫自己不打妄想,死水不藏龙,日后习气翻腾更加危险,不可不慎。所以,祖师有“磨砖”之喻,如来有“无住”之说。坐禅又叫“思维修”或“静虑”,念佛必需念清楚听清楚。再比如,我们修忍辱,是用慈悲心和无我以及观察实相,所以不生烦恼,这是彼岸;相反的,如果憋住气,在心里痛苦,硬行忍辱不能化空,日子一长反而成病。有些外道死守精气神,不但不开智慧,反而走火入魔。种这样的因,想得解脱的极乐之果,无异于煮沙求饭,终不可得,岂非可怜至极!5、勿贪修,这是说不可以见法即求,见师就拜。如果得一正法,应当一门深入,不可朝三暮四,见异思迁。今天念佛,明天参禅,后天修密,结果徒劳无功,一事无成,岂非冤枉!印光大师教我们要“老实念佛”,其意在此。现在我们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大家都要赶时髦,只有三分钟的热气,两天一过又抛到一边了,这种做法是极不可取的。学佛人:真诚、纯朴、实在才是我们的本分啊!最要紧的是:在修行的过程中,不可以骄傲自满,自以为是;不可以过于着急,或懈怠放逸;衡量他人意境和先求神通,也都是我们在修行用功时最容易犯的毛病。功夫越深,习气翻腾得越多。要想真正用功修行,必须提前防备。以上所提的几个学佛先决条件,如果都具备了,那是再好不过了,现在就可以上路修行了。如果还不能具备,那么,也不要太难过,就从现在开始,也并不算晚。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太难了,反而不去努力,为什么呢?因为: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做功夫要准、要狠、要省、要等、要平、要稳,准者,看准方向,无所疑退。狠者,克制自己,丝毫不留情,对自己点滴过错,也不能姑息。省者,常常反躬自省也。等者,等时候也。非有相当时间,其力不能充足。平者,观一切平等。以不论何种挂碍,皆由心不平等,分别得失而起。不知法本不生,何患乎得;法本不灭,何患乎失?能平则自然不惊、不怖、不畏,超然入自在之境。人往往有时间相、得失相、成败相,诸种习气来时,不能打破,此即定不足,慧不充也,亦即般若力不强也。故要等,等到其间,力自充足,譬如行路,贵在方向不错,按步而进,不在迟速。稳者,如是稳定永不退转。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正语紫微:紫微斗数的历史来源_腾讯视频
三倍流畅播放
1080P蓝光画质
新剧提前看
1080P蓝光画质
纯净式无框播放器
三倍流畅播放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下载需先安装客户端
{clientText}
客户端特权:
3倍流畅播放
当前播放至 {time}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正语紫微】策划出品,紫微攻略视频节目,为你讲述日常生活中紫微斗数的应用方法。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一)
宗喀巴大师 造
法尊法师 译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顶礼上师三宝!
为度如母之众生,而发无上菩提心!
全文分三:① 引言 ② 正论 ③ 后跋
甲一、引言
此论摄尽一切经典之关要,以深广二轨之妙道为基奠,以胜然灯智之教诫作抉择,以至尊文殊之窍诀为命根,以稀奇无垢之教理为依处,以妙喻与具要教言为严饰,昭显三界法王宗喀巴心要,宛若朗朗日轮彻照娑婆界。堪为善见一切佛经之唯一明眸,能满众愿恒时受用之如意宝王,汇集百千妙论河川之无尽大海,无余驱散取舍疑霾之三界明灯。如是妙论始于宗喀巴大师,代代相承,传至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处,大恩上师于一九八四年春,传与五明佛学院之四众弟子,我(益西彭措堪布)于上座堪布旺青前求得此论传承,是故传承清净可靠。
虽宗派有别,然法无门户,妙音游娑婆,来去唯一事。以是因缘,遂有宁玛教主晋美彭措法王亲见宗喀巴大师之奇异境相,时一九八六年七月二十日,大恩上师端坐于床,忽有一身着三衣、头带黄色班智达长耳帽之大士,随着一道眩目白光现于眼前,上师知晓其为宗喀巴大师,便上前敬礼,大师遂为上师传授《三主要道》且付嘱道:“我现于弥勒菩萨座下,法号文殊藏,如今汝弟子中,若人背诵《三主要道》,受持八关斋戒,以法性力之加持,暂时定可转生兜率天,将来我成佛作狮子吼如来时,彼等为我首座眷属。”言毕便化光而去。上师将此次亲见宗喀巴大师之事告知众弟子,此后遂有许多道孚、炉霍等地格鲁派的格西与僧人前来求法。一九八九年,在北京,第十世班禅大师亦亲自于大恩上师前求过《三主要道》之传承。
大恩上师住世期间,一贯禀持各宗派究竟圆融无违之见,平等护持藏地各大教派,他老人家曾亲见宗喀巴大师,于学院亦曾传授《菩提道次第广论》(以下简称《广论》),并多次传授《三主要道》。
甲二、正论分三:① 名义 ② 论义 ③ 末义
乙一、名义分三:① 造论者 ② 译者 ③ 论名之意义
丙一、造论者分三:① 造论者无与伦比 ② 造论者名称 ③ 造论之时处及经过
丁一、造论者无与伦比分十六:
一、化界无与伦比
二、授记无与伦比
三、降诞无与伦比
四、修学佛法如实通达无与伦比
五、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无与伦比
六、修法正行无与伦比
七、正见无与伦比
八、修行无与伦比
九、行为无与伦比
十、讲论无与伦比
十一、辩论无与伦比
十二、造论无与伦比
十三、培养弟子无与伦比
十四、佛教事业无与伦比
十五、总集无与伦比
十六、如是宣说之必要性
戊一、化界无与伦比
《金刚手经》云:宗喀巴大师为诸佛之幻化;《莲花生大士传记》亦云:大师为金刚持佛之化身;尤其各种密续中宣说:宗大师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之化身,如《文殊根本续》授记:“世间我涅,地上成虚空,汝现异生像,行诸佛所行。彼时雪山中,有欢喜兰若。”释迦牟尼佛对文殊菩萨言:“我示现涅后,此世间成虚空之际,你将示现凡夫身相,行持诸佛所行之事业,尔时你将于雪山中,兴建欢喜寺(即嘎丹寺)”;《空行秘密续》授记:“文殊师利号贤慧,增广教法极稀有。”文殊师利菩萨将示现名为贤慧之凡夫身,彼将增广佛之教法,极为稀有。宗大师七岁出家时,顿珠仁钦仁波切给大师所取法名即为贤慧,藏音“罗桑”。至尊弥勒菩萨言:“如同诸佛菩萨之眼目与心脏般之文殊化身,将出现于世间。”故宗大师非普通之化身,而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示现于娑婆世界之真正化身,诚如《文殊根本续》、大师本人著作中,以及五世达赖所赞叹那般。
《佛说放钵经》云:“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神尊贵,度脱十方一切众生者,皆文殊师利之恩。前过去无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之父母也。”《见一切土经》亦云:三世诸佛皆因文殊菩萨而成佛,文殊是一切诸佛之父,称诵十方所有诸佛菩之名号,功德不及称诵一遍文殊名号。《心地观经》云:三世觉母妙吉祥。大师为大智文殊菩萨之真实化身,而文殊菩萨为三世诸佛之师及父母,故化界无与伦比。
戊二、授记无与伦比
释尊于《文殊根本续》中授记:将来行持诸佛事业。
大师三岁时,第四世噶玛巴游戏金刚应元顺帝迎请,从西藏前往汉地,途经西宁时,大师之父领其前去拜见噶玛巴,当时噶玛巴为大师授居士戒,并授记说:“此子将到卫藏(拉萨地区)住持正法,有如第二佛陀般之事业。”
弥勒菩萨授记云:汝犹如佛陀出世,成就宏伟之事业;断教派祖师玛吉拉准授记:比丘罗桑扎巴所创正法轨,与释迦佛陀转法轮相同;月称菩萨授记:边地雪域,有名罗桑之人,将弘扬佛陀之无等圣教以及我之妙宗;莲师传记中亦授记:“持显密教罗桑扎巴者,八世之中显密广弘扬。”
以上诸授记皆言,无等宗喀巴大师将如第二佛陀般广弘圣教,故为授记无与伦比。
戊三、降诞无与伦比
大师降生时,剪截脐带滴血处,自然长出一棵白色旃檀树,此树叶子特殊,叶面皆有狮子吼如来圣像,或有文殊五字明字样。因此,此树名为古本旃檀,“古本”意为十万尊佛像。后来于此树边所建寺院,亦名古本,即著名的青海塔尔寺。
从古至今,除佛陀外,所有智者与成就者们,于降生处皆未曾出现菩提树之事迹,唯法王宗喀巴大师有此瑞相,此为降诞无与伦比。
戊四、修学佛法如实通达无与伦比
克主杰如此赞叹:“印度之世亲与西藏之布顿,虽广闻博学,亦未如宗大师般全部通达。”章嘉国师于《宗派论》中言:“宗大师之传记,主要是以拣择智通达一切甚深之法,并且以事势理通达一切基道果。”宗大师是真实文殊菩萨化身,文殊菩萨毕竟为诸佛智慧总集,遍达如所有与尽所有法,故宗大师于显现上亦具遍达显密诸法之无上智慧。
戊五、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无与伦比
在西藏,噶举派有圣言现为大手印之教授;宁玛派有圣言现为大圆满之教授;萨迦派有圣言现为道果之教授;嘎当派有圣言现为无常与菩提心之教授;然一切经续无余现为教授者,唯一是宗喀巴大师一代教法之特色,故具一切圣言现为教授之无与伦比。
戊六、修法正行无与伦比
宗喀巴大师外具声闻功德,即具清净戒与出离心;内具菩萨功德,即具陀罗尼、三摩地、神通、菩提心及中观正见;密具密乘功德,即现前乐空智慧;不仅如此,且于金刚乘三种成佛(即生成佛、中阴成佛、后世成佛)中,宗大师是中阴成佛。故而大师于正行亦是无与伦比。
戊七、正见无与伦比
西藏前代有些论师,或自未证悟;或虽证悟然未著作;或虽有著作,然非广传于世;大师则既证悟法义,又着有胜论,且普传于世,此亦为不共特点。大师在懊喀拉当地方修行时,亲见众多寂怒本尊,尤其在懊喀拉当,极力祈祷上师与本尊无二无别后,修行已获成熟,时见龙树师徒现身,且出现佛护论师手持中观教典加持之吉兆。次日,大师得到一本佛护论师的《中观论疏》,详阅之后,无误通达龙树师徒所说空性之理,如实获得殊胜中观正见。
戊八、修行无与伦比
有些论师修行时,或偏于掉举,或堕入昏沉,而大师远离昏沉与掉举,相续中修行已获成就,且按照修行体验而造论,恰如所说般,于相续中生起真实三摩地。大师无与伦比之修行,详阅其广传便可了知。
戊九、行为无与伦比
宗大师所逢时代恶浊,西藏各寺院有些出家人行为不如法,彼等不知钵具为何物,不知祖衣、七衣之作法,戒律已废驰至此。宗喀巴大师以其大愿力,广弘戒律,重整教规,如结集律藏之优波离尊者般,建树护持戒律之大事业。因大师之恩德,清净戒律之教法如旭日东升,于雪域藏地重焕异彩,佛陀清净仪轨因此重现于世。大师身体力行守持净戒,以此伟大戒行感召,令西藏大小寺院诸出家众无不守持净戒。彼等三衣常不离身,对于滤水、触火等微小过失,偶犯时亦深生惭愧,依出罪仪轨,立即还净。
克主杰在大师传记中说:“在雪域佛法面临毁灭、名存实亡之际,有些僧人就连出家所用之衣钵等名称亦未曾听闻,因尊者发心之威力,极力整顿佛教戒律。此后,一切僧众用具得以恢复,此皆为尊者之恩德。”大师以自己严持净戒,故能将他众安置于三乘戒律中,令净戒遍弘于中土边地,此亦为大师无与伦比之不共功德。
戊十、讲论无与伦比
虽有前代论师宣讲《二观察续》等,然与大师自小即以自力宣讲无法相媲,且大师平等弘扬显密一切教法,树立显密圆融之宗风。
大师讲论之无与伦比,归纳而言有三点:
宗大师曾于一法会中,每日讲论十五座,连续三月不间断,其中有两部小论提前讲完,大师遂补充两部论。于此法会中,大师前后共讲十七部大论,即弥勒五论(《现观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辨法法性论》《辨中边论》《宝性论》)中观五论(《中论》《回诤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精研论》)《入行论》《入中论》《四百论》《集论》《俱舍论》、戒律、《释量论》。印度、雪域未曾有如此稀罕之传法情形;
大师在讲授众多经论时,无论讲授何经、何论,皆树立该论之无垢自宗,不杂其他观点而讲解;
如是之讲法,亦能利益未来修行者。
以上简略归纳大师讲论无与伦比之特色,详情见于大师广传。
戊十一、辩论无与伦比
以真实理论无法妨害宗大师任一善说,此为大师辩论究竟之象。
于求学圆满期,大师曾往萨迦寺、贡塘寺、桑朴寺等著名道场,依论典立宗答辩。以大师能力,完全可同时立十余部难论之宗,然因当时各道场精通其他难论者鲜少,故大师仅依《集论》《释量论》《俱舍论》与戒律立宗。因大师智慧高超、辩才无碍,故解答诸方问难势如破竹,无往不胜。大师住世期间,对其教法虽亦有人认为不合理,然无一人与之辩论,此为大师辩论究竟之象。嘎玛公炯曾言:“我与罗桑扎巴无法辩论。”此即大师辩论之无与伦比。
戊十二、造论无与伦比
宗大师造论具不共特色:1、针对三种士夫,宣说次第完整之菩提道;2、自己完全通达所著诸论之意义而后撰著;3、所造论典之义,无有能驳斥者;4、具有他论所无之特色;5、所造论典悉为众智者欢喜纳受,如《三主要道论》《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略论》《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密集金刚广疏》等。此为无与伦比的造论功德。
戊十三、培养弟子无与伦比
大师所育弟子中,通达三藏、行通三学、精修三士道与生圆次第者,宛若繁星不可计数。其中弘扬佛法事业广大者,有八大弟子:贾操杰、克主杰、扎巴坚赞、江扬却结、释迦益西、多敦.江白嘉措、吉尊.喜饶僧格、根敦朱巴。其中,贾操杰与克主杰先后住持嘎丹寺,继承大师法位,奠定黄教基础,成为弟子众中弘扬大师教法之最大功臣。宗大师、贾操杰、克主杰三者,被后人尊为“师徒三尊”。
戊十四、佛教事业无与伦比
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释尊于舍卫国现大神变,降伏六师外道之吉日。往昔印度诸大法王每逢此期间,均广陈无量胜妙供品,供养三宝,诵经发愿回施福德予无量众生。佛法传至西藏之初,雪域诸大法王亦按印度传统,于此吉日广大供养。然至末法时期,供养法会亦渐隐没。
大师为令圣教永住,弘扬十方,亦为令有情广积福德,获无尽恩泽。以此广大发心,大师于一四零九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重建大神变祈愿法会,时年正月初一,大师亲自向大昭寺释迦佛像奉献一顶纯金五佛冠,佛冠镶有众多贵重珍宝,工艺精巧、形量端严,正如佛于经中所授记:未来雪域藏地,有名罗桑扎巴,彼将对我之化身佛像庄严为报身相。
除重兴祈愿大法会外,大师于显密教法之讲辩着,以及闻思修等伟大事业,皆为现量可知之事实。大师住持正教事业,实堪为赡部洲至上顶严。
戊十五、总集无与伦比
总集所有智者之功德,虽可与宗大师相媲,然别别比之,犹有逊色。即使是八大菩萨与龙树菩萨等,亦无法相比:于功德分虽可平分秋色,然诸大菩萨非凡夫相,理应具足功德,而宗喀巴大师虽示凡夫相,却能行持诸佛事业。故对有缘所化而言,大师恩德之大,实无可比者。因大师于有缘所化前,以凡夫相行佛事业,故而宛若诸天中梵天、人中转轮王、群星中皓月、众山中须弥山王般无与伦比。
戊十六、如是宣说之必要性
宣说此十五种无与伦比之必要性:内教任何宗派创始人,皆有现见本尊、祖师加持融入相续、具证悟功德、弘法利生等殊胜事迹。对某一教派之后学而言,极有必要了解其教派传承上师之殊胜传记。因后学者须获传承上师之加持,然欲加持融入相续,唯依清信心,而起信之途径即为了解传承上师稀有功德,了解越深广,信心自会相应生起,如此方能与传承上师及其所传之法相应。
此外,修行者应有一殊胜皈依处,恒时以猛利敬信祈祷而修学。其次,我等初发菩提心,中间积累二资,最后成就佛果,此等一切缘起皆须依赖上师聚合,故上师为最要修行助缘。因此,首先讲述上师传记,对我等有极大助益与必要。
丁二、造论者名称
“宗喀巴大师”:其中“宗喀”为大师诞生之地,距青海西宁五十余里,为表尊重而以地名称大师为“宗喀”,“巴”乃某补特伽罗之义,“大师”之义为:从内在教证二法而言,时至尊宗喀巴已成为教法与窍诀之主人,且相续中已无余积聚一切证法,故尊为“大师”;从外之事业而言,至尊宗喀巴具圆满家族种性与极为广大之福德,且为德高望重之法王,成为大众归仰之怙主,故尊为“大师”。
丁三、造论之时处及经过
此部《广论》是西元一四零二年,大师四十六岁时,于拉萨附近的惹珍寺(热振寺)撰著而成。惹珍寺是嘎当派初祖种敦巴所建,后为嘎当派教授之根本道场。
时年,宗大师于阿底峡尊者圣像前虔诚发愿,祈祷加持能显扬圣教、饶益有情,尔时感得释迦佛乃至虚空幢大师在内一切传承上师现身。一月之中,大师日日面见阿底峡尊者、种敦巴、博朵瓦、霞惹瓦等,彼等赐予大师无量教授教诫。最后一日,种敦巴融入阿底峡身内,阿底峡尊者为大师摩顶加持,并安慰道:“你将来作广大圣教事业、修菩提行饶益众生,届时我将助你。”言毕消逝。因嘎当传承上师之加持,大师讲述菩提道次第时越发透彻。一时,参与法会者皆充满法喜,咸皆领会菩提道次第之教授极为稀有,其将一切经论教授连贯成道次第,唯修此法等同遍修诸法门。
宗大师因一心修持菩提道教授,得大发,此次修持结果,令其了达《现观庄严论》之所诠,实为任一众生从凡夫地直至成佛之教授。于是复阅因明、中观等显密教典,亦皆见为修行教授,此后,宗大师便对菩提道修行次第生起不共胜解。当时,胜依法王、止贡法王暨前后藏等地诸善知识,皆殷勤劝请大师造一部菩提道次第论。大师思忖:现内有菩萨加持,外有诸大德劝请,内外因缘俱备,时机相应。便于四十六岁那年撰著此论。从“道前基础”写至“奢摩他”结束时,大师心想:“毗婆舍那(胜观)甚深,即便造就,恐亦难利益他众。”于是欲乐稍退,时文殊现身教导:“无论如何,汝亦应将毗婆舍那完成,写就之后,众生由此获中等利益。”大师遂遵本尊之意,续造胜观部分。每当大师思惟空性时,皆见空中现出《大般若经》中二十种空之字句,字为银色,诸如此类稀有瑞相不胜枚举。大师造论时,护法神与地方山神皆现身乞求:“我等皆为莲花生大士与阿底峡尊者之近事,现今对您的教法亦愿成办顺缘,愿大师慈悲摄受我等。”故大师造完《广论》后,于回向偈中亦代诸护法作了回向。
丙二、译者
译者法尊法师,河北人士,生于一九零二年,十八岁时于五台山出家,十九岁于北京法源寺受具足戒,一九二四年法尊法师于武昌佛学院毕业后,到北京藏文院学习,曾师从太虚大师受学。一九二五年,法师二十三岁时随大勇法师入藏求法,先后于藏地求学近十载,一九三四年返回汉地主持汉藏教理院。一九四九年后,于北京菩提学会从事藏传佛教的译着工作,曾任中国佛学院院长等职。一九八零年于北京广济寺圆寂。
法师一生致力藏文经论的翻译工作,为中国近代杰出的译师,其译着主要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入中论》《入中论善解密意疏》《现观庄严论》《辨法法性论》《集量论》《释量论》《辨了不了义论》等。
丙三、论名之意义分五:① 略说 ② 菩提 ③ 道次第 ④ 广 ⑤ 论
丁一、略说
若从能诠所诠的角度分析,广论为能诠,其所诠为菩提道次第。对所诠“菩提道次第”,若以能得与所得分析,所得为无上菩提,能得即道次第,依次第修道便能获得无上菩提。
丁二、菩提分四:① 菩提之体性 ② 菩提之分类 ③ 菩提之比喻 ④ 菩提之释词
戊一、菩提之体性
此处菩提为三种菩提(声闻、缘觉、佛菩提)中的佛菩提,亦即大乘究竟佛果。菩提之体性有断、证二分,亦即烦恼障、所知障之垢染无余清净之断菩提,以及对如所有与尽所有一切诸法现量证悟之证菩提。
《宝性论》云:“佛性是由无别异,清净妙法所安立,犹如日轮与虚空,智慧离染二体相。”何为胜义如来之体性?弥勒菩萨言:佛之体性是由自心清净之中一切无别而安住,最终无余清净客尘障垢,具有两种清净之妙法所安立。若从断证二分而言,即为犹如日轮自性光明的智慧光明(证德)与虚空本来清净之二障清净(断德),如此具足证圆满与断圆满之体相。《大乘庄严经论》云:“一切难已行,一切善已集,一切时已度,一切障已断,成就一切种,此即为佛身。”一切难行已经行持,一切善根已经集聚,一切时劫已经经历,一切障碍已经断除,由此成就一切种智,此即为佛陀之身。此论〈菩提品〉中亦宣说大菩提之体性:“二障已永除,法如得清净,诸物及缘智,自在亦无尽。”前二句宣说断菩提,后二句宣说证菩提。从断菩提而言,何时相续中,已无余清净烦恼障与所知障,法性真如极为清净之体相,即大菩提;从证菩提而言,于证悟法性之中毫无动摇之同时,无勤任运遍知一切有法之智慧自在体性身,即大菩提之自相。
以上从断证二分诠释菩提之体性,具可参阅《大乘庄严经论.菩提品》中之九种义;《宝性论》中之八种义;《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之六种义。若对菩提果能生起胜解,相续中定会生起求证无上菩提之善法欲。
戊二、菩提之分类
菩提可分为三类:法身菩提、报身菩提、化身菩提。如《宝性论》云:“彼者分类由深广,大自性三功德法,当知如是自性等,安立法报化三身。”对于大菩提,从功德甚深难以测度方面,安立为法身;从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无量功德故而广大方面,安立为报身;从契合众生根机而作利他故是大自性方面,安立为化身。
法报化三身亦可摄为二身,即胜义菩提法身与世俗菩提色身。报身与化身即世俗菩提色身,因为报身是于近之清净眷属(一至十地菩萨)前显现的真实色身;化身是于远之不净眷属(凡夫、声闻、缘觉)前示现的色身影像。是故,报化二身均摄于世俗菩提色身中,如《宝性论》云:“此处初者为法身,其后二者为色身。”又云:“自利圆满功德处,即一切佛胜义身,他利圆满功德处,即一切佛世俗身。”
戊三、菩提之比喻
以本具光明之日轮,比喻究竟智慧光明之证德;以远离云雾之虚空,比喻二障清净之断德。《宝性论》中有九种比喻:譬如莲花中现出之佛身、远离群蜂之蜂蜜、皮壳中脱出之果实等。如此无上究竟之菩提远离一切客尘障碍,本来如来藏自性之本体完全显露,此殊胜境界对初学者唯以比喻而诠示。
戊四、菩提之释词
梵语:菩提;藏语:向曲;汉义:断证。如《瑜伽师地论》云:“云何菩提?谓略说,二断二智,是名菩提。二断者: ① 烦恼障断,② 所知障断;二智者:① 烦恼障断故,毕竟离垢,一切烦恼不随缚智;② 所知障断故,于一切所知无碍无障智。”
因大菩提彻底断尽一切障碍之种子习气,且具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究竟果法之功德,故此大菩提必为究竟殊胜之果,如如意宝般具有能赐予一切所欲之妙力。有情所希求者即此究竟之解脱、无上之菩提,此如意宝王以何而可获取?即依靠次第修道。
丁三、道次第分三:① 道次第之含义 ② 以理安立 ③ 比喻
戊一、道次第之含义
道次第含义可从几个角度诠释:
1、按《现观庄严论》之观点:“道”指甚深与广大二道。“次第”指深广二道于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中的修行次第。
2、按《入行论》之观点:“道”指菩萨行所依之菩提心,以及依此发起的六度万行,亦即愿行两种菩提心之修行。“次第”指安住不放逸后行持布施、持戒等;或为安住不放逸等,然后修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等。
3、按《道炬论》与本论观点:“道”指三士道,即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不共上士道。“次第”即在具足共下士、共中士道次第之前提下,修学不共之上士道,亦即以下士道、中士道为基础,于此基础上修不共上士道。
戊二、以理安立
1、以理安立“道”:《道炬论》与《广论》中所讲的甚深与广大之智慧为正道,因其为能够到达果地菩提之现证故。
2、以理安立“次第”:即前因后果之因果次第。三士道所摄一切道须次第产生,以前前为因,后后为果。譬如,一棵树的根、茎、枝、叶、花、果六个阶段,须次第产生:以树根为因而有树茎;以树茎为因而有树枝,如是依次产生树叶乃至花果等。同理,三士道之修行,唯完成前前,方能进入后后,此为次第决定之理。
戊三、比喻
1、“道”之比喻:即能到达目的地之大路。《俱舍论》云:“道义云何?谓涅路,乘此能往涅城故。”本论所说之三士道即为能从凡夫地通向涅之道路,为行人所应走的圆满成佛之路,故名菩提道。
2、次第决定之比喻:
《陀罗尼自在王经》中以净治摩尼宝之过程为喻:譬如,一善巧摩尼宝之大师,若得不净之摩尼宝,他先以灰洗摩尼宝,又以黑发之布擦拭,再以辛辣味之浆水洗,完后复以布裹住木棒擦拭摩尼宝,此道工序完成后续以药水洗,后再以细软之布擦拭,最后彻底远离铜铁等细垢。此喻意为:我等欲成就离垢清净之断菩提,应如此按次第不断净化自相续,先除粗垢,后遣细垢,最后再除极细微之障垢。因断障具有从粗到细逐渐遣除之决定次第,故以此净治摩尼宝之过程为喻。以三士道而言,首要遣除对现世五欲之耽着,才能为后世安乐而取舍因果,趣入下士道十善业之修行;复次,须遣除对三界有漏安乐之耽着,方能生起出离心、修戒定慧,趣入中士道之修行;之后,须遣除仅为己求解脱之小乘发心,如此才能修习菩提心,趣入上士道六度四摄之修行;最后,要遣除对人法之实执,才能真正超越轮涅,获究竟解脱。因此,首遣除前前粗大之耽着,如是方能趣入后后之修行,具有如此决定之次第。
其他经论中以阶梯比喻次第:如同阶梯从下下通往上上,唯经过下下之台阶,方能到达上上。若未经下下,则不可能无因而至上上,因此,下下为上上不可或缺之基础。相反,若能按次第一阶阶经过,自会达上上。
就本论而言,法尊法师曾以下士道为例,宣说次第决定之理。法尊法师言:“亲近善知识是修学一切佛法之基础,须亲近善知识才能趣入佛法,故最先说。趣入佛法后,即须思惟有暇圆满人身难得,才能策励自己,起大精进,修学佛法。所修学者,即三士道。若不能脱离恶趣,即无修学佛法之机缘,更不能出离生死,成大菩提。若对现世五欲尘(色声香味触的享受)贪求还不能止息,尚不知怖畏三恶趣之苦,就更不能厌三界苦,勤求出离。故最迫切者,也是浅易者,应当先修下士道。修下士道中,若贪着现世五欲,于后世安乐就不能起猛利希求,于三恶趣苦也不能生真实怖畏。故先应思惟人身无常,才能怖畏恶趣,由怖畏恶趣,才能至诚皈依三宝,深信佛说因果道理,止恶修善,由此才能远离恶趣。”
“广”之含义可从三门诠释:① 能诠所诠广大;② 所化广大;③ 相对于略论而言广大。
1、本论能诠教理众多,故所诠意义甚广,凡从初发心学佛直至成佛之间的修行次第,无一不圆满具足,故名为“广”。克主杰曾赞叹道:“阿底峡尊者所传的菩提道次第教授,比如教典派、教授派等,虽有多种道次第,但要如宗大师广略二论中所说道之总体与一一支分,过去西藏未曾有一人能如此宣说,故应知此为大师不共稀有之善说。”如是,从总体或一一支分圆满抉择,唯本论具有如是殊胜功德,故从能诠与所诠广大角度名为“广”。
2、本论所化根机甚广,包括下、中、上三类根机,此三类根机皆可依修学本论而趣入。下、中根者首先修学下士、中士道,奠定基础后,方能渐渐趋入上士道修行。上根者欲趣入上士道修行,亦必须圆满下、中士道之支分,故亦应先学共下士、共中士之道。因本论针对的所化范围甚广,故名为“广论”。
3、相对《菩提道次第略论》而言广大:本论中,对每一科内容皆先依正理成立,后广引经论证明;对疑惑处,以易解之比喻说明,打破各种邪见;再引嘎当祖师语录显发其中义理,最后再总结要义,以广而细之方式层层递进解释,而《菩提道次第略论》则省略了破立与教证等,故本论相对而言“广”。
内道之论具改造与救护二义,本论即可不断改造我等内心。最初从世俗角度而言,是将耽着今生之心改造成希求后世安乐之心;又将沉迷轮回之心改造成追求解脱之心;再将仅求自己解脱之自利心改造成唯愿众生离苦得佛果之菩提心;最后从胜义角度而言,是将执人法之分别心改造成证悟法界之胜义菩提心。如此将有情从三恶趣救护至人天善趣;再从人天善趣中,救护出离生死苦海;最后从小乘果位中救护至无上佛果,故本论具足改造与救护两种殊胜功德。
乙二、论义分二:① 造论支分 ② 菩提道次引导
丙一、造论支分分四:① 顶礼 ② 立誓造论 ③ 劝请法器谛听 ④ 所讲之法及传讲方式
丁一、顶礼分三:① 顶礼本尊 ② 顶礼传承上师 ③ 顶礼之必要
戊一、顶礼本尊
梵语:“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汉语:“敬礼尊重妙音”。
此处为顶礼不共本尊文殊菩萨。“南无”即敬礼;“姑如”即尊重;“曼殊廓喀”即妙音;“耶”即向或对于。
文殊菩萨是宗喀巴大生生世世不离之本尊。《密宗道次第广论》云:“于显现上,长久以来,文殊菩萨皆为宗大师相续不断依止之本尊。”大师多世中一直为文殊菩萨所摄受。以今生而言,文殊菩萨亦显现欢喜之容色,显密教法一切关要皆于大智文殊菩萨前谛听而断除增益,故大师首先顶礼文殊师利菩萨。
“姑如”为梵语,有两种含义:一为无上,二是沉重,合译为尊重。从功德分而言,因成为一切众生之无上,或成为众生怙主,故名为尊。因功德巍巍,以贪嗔等烦恼无法动摇,故曰重;或上师以任何违缘亦无法动摇,成为如山王般极稳重的众生所依之境,故名为重。
“曼殊廓喀”即妙音,可作二释:1、妙:指断德自性身,因离尽二障习气之粗涩,故名妙;音:指智慧法身,因妙音之增上缘为智慧法身,故以音代表智慧法身。2、妙:指断德自性身与智慧法身;音:指一历耳根遂可开智慧之极悦意音声。
戊二、顶礼传承上师分五:① 顶礼释迦佛 ② 顶礼弥勒与文殊菩萨 ③ 顶礼龙猛与无着菩萨 ④ 顶礼阿底峡尊者 ⑤ 顶礼其他上师
己一、顶礼释迦佛
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于是释迦尊主稽首礼。
前三句分别顶礼释迦佛之身、语、意:主要从因之角度赞叹佛身;从作用之角度赞叹佛语;从体性之角度赞叹佛意。
“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俱胝”即千万,此处泛指无量;“圆满”指一切具足、不缺丝毫;“妙善”指菩提心所摄之善根,因一切深广之道皆由菩提心而生,最终无上菩提亦因菩提心而成就。菩提心为深广二道之因,故称为妙。菩提心所摄之善根,为初、中、后三善:最初发起菩提心,为初善;中间增上菩提心,为中善;最后圆满菩提心,为后善。或凡以菩提心所摄之身语意行为,前行亦善,正行亦善,后行亦善,故称为善。此句乃赞叹佛身之因极为圆满,即佛身非属业惑所感,而为无量圆满妙善所生之身,如《无垢称经》云:“诸友伴,如来身者从百福生,从一切善法生,从无量善道生。”。
“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无边众生”指周遍虚空之无量众生;“希愿”指一切暂时与究竟之希求。此句乃赞叹佛语之作用极为圆满。《维摩诘经》云:“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以一音说法时,上、中、下三种根机之众生各得相应自己根机之理解,故佛语乃满足一切根机之妙音,无量众生由修学佛法,暂时可成满增上生之安乐,究竟可成满决定胜之解脱,故佛语实乃成满无量众生希愿之妙语。
“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此乃赞叹佛意之体性极为圆满。佛之意非凡夫之分别心,亦非声缘及学道菩萨之意,此等众生因具烦恼障与所知障之故,不能观见一切如所有义与尽所有义。而佛陀已经断尽烦恼障与所知障,故佛意为如实照见一切所知之遍知智慧,此是从体性极为圆满之角度赞叹佛意。
“于是释迦尊主稽首礼”:“释迦尊主”指释迦种性之尊主;“稽首礼”是将自己最尊贵之头部,礼拜对境双足,顶礼身语意如此圆满之释迦尊主,表示对释尊极为恭敬。一般傲慢者不愿低头,更不愿以头部礼拜对境双足,故唯有满怀恭敬者才会稽首顶礼,此处表示宗大师对释尊异常恭敬。
释迦佛是我等导师,为利众生而发无上菩提心,断尽一切过失,圆集无量善法,以此成就圆满佛身,具有能照见一切所知法之一切种智。因完全了达成佛之道、通达一切众生之根机意乐,且佛最初发菩提心、中间广积二资、最后成佛,此等一切皆为利益有情,故成佛后一切身语意亦皆为利益我等,佛之教法皆为满足我等暂时增上生与究竟决定胜之希愿,故佛之善说皆为令我等趋入增上生与决定胜之教授。然此等教授,凡夫依自力无法通达,故宗大师以深广之智慧,领悟佛陀心意,而将一切圣言现为教授:能成办暂时增上生之教授摄于下士道中;能成办决定胜之教授摄于中、上士道中。如此,先具足下士道功德,断尽此道应断之过失,再进入中士道,圆具此道功德,再进入上士道,以前前为基础,次第断障证德,最后现前身语意圆满之佛陀功德。
此颂一方面为宗大师顶礼释尊之顶礼句,另一方面,亦是示我等应忆念宗喀巴大师之功德与恩德而稽首礼拜大师。此颂亦为殊胜教言,让我等依无上菩提道次第而修,而且于上士道时以菩提心为基,行持六度万行,最终定会获得无上究竟之菩提果。
己二、顶礼弥勒与文殊菩萨
是无等师最胜子,荷佛一切事业担,现化游戏无量土,礼阿逸多及妙音。
“是无等师最胜子”:“无等师”指本师释迦佛,所谓“无等”:
1、世间无等:释尊功德非外道六师可相媲,一切世间仙人外道、具德智、有成就者皆不具释尊毫发之德,故为世间无等。
2、大愿无等:释尊发下如白莲花般的五百大愿,摄受浊世众生,悲心深广,超胜他佛,是他佛无等。麦彭仁波切于《释迦佛修法仪轨》中言:“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3、说法无等:如《中论》云:“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佛以自力所宣说的缘起性空,为诸说中第一,此为说法之无等。
所谓“师”:因如实宣说一切诸法之义,故为师;且能改变众生相续,将彼等逐渐引至涅,故为导师。如今,我等于宇宙人生之真谛能有一分觉悟,悉为释尊传法恩德所致;我等能发愿、修行、积资净障,悉因释尊之引导,故释尊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瑜伽师地论》云:“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令苦寂灭,故名大师。”
“最胜子”:文殊、弥勒二大菩萨,非佛之语子(声缘),而为佛之意子,且为最胜之意子。以彼等已发世俗与胜义菩提心,故为意子;更位居十地,为意子之首,故为“最胜子”。
为何称“法王子”?因彼等“荷佛一切事业担”:佛无他业,唯有度生之伟业,其根本即转法轮。佛涅后,继佛业者即文殊、弥勒二尊。以二大菩萨为主结集佛所说的大乘甚深与广大法藏。当年,百万菩萨聚集于王舍城南方布玛萨瓦山,由弥勒、文殊、金刚手菩萨结集大乘三藏,按二大车轨而言,文殊菩萨结集甚深法藏;弥勒菩萨结集广大法藏,并造五论,开显大乘法藏密意。因根本佛业即为转法轮,接引、教化、成熟、解脱有缘众生。而佛陀一代教法之结集者、继承者、弘扬者即此二大菩萨,故言“荷佛一切事业担。”
“现化游戏无量土”:此二大菩萨如佛一般,于无量世界中,示现各种身幻化游戏,或示佛身、或示菩萨身、或现比丘相或现居士相、或示傍生饿鬼等,为度无量所化而示现无量身、游戏无量土。印藏汉土等地,多有祖师大德为此二大菩萨之化身,如藏地无垢光尊者、萨迦班智达、宗喀巴大师等皆为文殊菩萨之化身。
“礼阿逸多及妙音”:“阿逸多”是梵文,即弥勒菩萨名号,汉义为“无能胜”,因弥勒菩萨修习慈心三昧,无人能比,最为殊胜,故名“无能胜”;“妙音”为梵语“文殊师利”之义,又译为“妙吉祥”。宗喀巴大师恭敬顶礼如是荷佛家业之最胜子现无量身、游无量土之文殊弥勒二尊。
己三、顶礼龙猛与无着菩萨
如极难量胜者教,造释密意瞻部严,名称遍扬于三地,我礼龙猛无着足。
“如极难量胜者教”:“如”即如实,佛之教法密意如是,二大菩萨亦如实阐释,故为如教造释;“胜者”:佛陀为一切中最胜,故称“胜者”;“教”指般若经;“极难量”指般若经之密意甚深,以常人之智极难测度,佛于成道时亦云:“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得犹如甘露之妙法,纵为谁说亦不能了知,故当无言安住于林间。”如是佛所亲证的深寂光明无为法,即此难思量之胜者教。
“造释密意瞻部严”:大乘深广教法后能弘扬、兴盛于世,全赖龙猛、无着二尊,因彼等分别造论如实开显大乘经密意,龙猛菩得文殊菩萨摄受,以智慧力撰造中观六论及《赞聚论》等,开显大乘甚深法藏之密意;无着菩于兜率天得弥勒菩萨亲传,不仅将弥勒五论广弘人间,且自己撰造《瑜伽师地论》《宝性论注释》《阿毗达磨杂集论》以及《摄大乘论》等,开显大乘广大法藏之密意。
“瞻部严”即南瞻部洲之庄严。严有三种含义:自性庄严、开显庄严、装饰庄严。装饰庄严:譬如,日月为天地之庄严,世界因日月而显得分外庄严,若无日月映照,世界将因此陷入黑暗中,如此则非庄严。又如夏日草原,鲜花满山坡,甚是赏心悦目,此等鲜花即为大地之庄严。如是印度曾有二胜六庄严,其中二胜即精通戒律之释迦光与功德光,六庄严即为精通中观的龙树与圣天菩,精通对法的无着与世亲菩,精通因明的陈那与法称论师。故颂云龙树与无着菩为南瞻部洲之庄严。开显庄严:譬如一相好庄严,且佩各种美饰者,以明镜映显庄严身相,此明镜即为开显庄严。如是,大乘经典自性善妙,初中后皆善,现以龙树与无着之大论完全开显此等善妙之义理,故彼等大论,宛若显示佛陀极其庄严深广教法密意之明镜。《大乘庄严经论》云:“譬如庄美质,临镜生胜喜,妙法庄严已,得喜更第一。”
如实造论阐释胜者佛陀极难思量的般若经密意,由此成为赡部洲无上妙严,名称遍扬天上、地上与地下三地之龙猛菩萨与无着菩萨,我宗喀巴恭敬顶礼彼等双足。
己四、顶礼阿底峡尊者
摄二大车善传流,深见广行无错谬,圆满道心教授藏,敬礼持彼然灯智。
含摄二大车流所传的甚深见派与广大行派教授无有错谬,具足圆满道之心要教授藏,于其持有者胜然灯智前,我恭敬顶礼。
颂词前三句应一贯理解,“持彼”:“彼”为前三句所说教授藏,“然灯智”:为阿底峡尊者出家法名。
深见广行二派之传承教授皆传至阿底峡尊者,彼为深广法藏之持藏者。于尊者传记中将广述,故不赘述。
己五、顶礼其他上师
遍视无央佛语目,贤种趣脱最胜阶,悲动方便善开显,敬礼此诸善知识。
具有无余了达无边佛语之眼目,成为善缘者趣向解脱之最胜阶梯,以悲心之发动而方便善巧开显道次第者,即为我之善知识,于如是具有殊胜功德的善知识南喀坚参等上师足下,我恭敬顶礼。
首句“眼目”是从能见方面,比喻善知识了达佛语之智慧;次句“阶梯”是从能通向方面,比喻善知识是有缘者趣向解脱之助缘;第三句“悲动”指善知识开显佛法,唯由大悲心推动,并无其他庸俗动机,以利他心推动而开显此等道次第。“贤种”:即具有善缘者,无缘者不会值遇殊胜善知识,则不可称“贤种”。
戊三、顶礼之必要
从造论而言,首先顶礼本尊与传承上师,能得彼等加持,而使造论初中后三时吉祥圆满,遣除一切造论违缘;从自他二利而言,顶礼本尊与上师,于己可积累资粮,令自相续与圣者相应;于他可令之生起信心,彼等见此恭敬行,亦会效仿随学,故有感化他人之用;从显示法源清净而言,礼敬道次第历代传承上师,可明此论法要非大师无有传源,闭门造车之产物。此等道次第之法要始源释迦佛教法,代代相传,直至大师,大师为广弘此等道次第而造论,可见此论来源清净可靠。
丁二、立誓造论
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辨教义力,故离智者欢喜道,圆满教要胜教授,见已释此大车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如今欲勤修瑜伽者,多数皆缺少听闻,故而不明教理;而广闻多学者又不善实修关要,多数仅以片面眼光视佛语,且缺乏以理辨别经教含义之能力,故而愈来愈远离圆满教法心要之殊胜教授――智者所喜之妙道。见此情形,我(宗喀巴)发心注疏此大车之道――菩提道次第之教法,因而此刻内心充满踊跃之欢喜。
颂词前四句分别宣说大师所处时代,修行者中普遍存在的四种过失:即少闻盲修、多闻而不善修要、片面了知佛法、缺乏思辨力。
1、“今勤瑜伽多寡闻”:指少闻盲修之过。即修行者未经多闻而欲念诵、坐禅、闭关专修。然此等不明教理之盲修,非常危险。萨迦班智达曾言:“无闻之修行,如断臂攀岩。”如此行持唯有误入歧途,趣向毁灭。《扎嘎山法》云:“能否以三学道解脱自相续而获涅果位悉赖于闻法;能否速疾获得佛果也依赖于广闻与否。若广闻博学,则会通晓断除烦恼等罪业过患以及成就功德的各种权巧方便,对佛法之深广也会获得广大全面之定解,从而懂得所有教典悉为教言。”若未具足多闻,则无法以闻法断除增益,亦不会明了应如何修习,如此则不获一切以三学道解脱自相续而成就之果位。
2、“广闻不善于修要”:指多闻而不善修要之过。即虽经多闻,然仅将法作为学问,一味积累佛教知识,此种结果唯成佛学者,未将法融会于心,不堪为修行者。或虽学不少,然并未掌其修要,仍然偏离智者所喜之妙道。《扎嘎山法》云:“有些修行人已臻白发苍苍、牙齿脱落、满面皱纹的垂暮之年,仍旧一门心思与别人口头辩论,虽然被人们美其名曰为智者,实则彼等修行境界甚至无最基础的厌离现世之心。”
3、“观视佛语多片眼”:片面了解佛法之过。即如坐井观天,以狭隘之眼界视广阔之天空,仅见井口之空,悉不知井外无垠天地。如是当时颇多修行者片面认知佛法,如偏于大乘道者认为无需小乘法;偏于小乘者无法接受大乘法;偏于显宗者不能理解密宗;偏于密宗者无法含摄显宗。佛之教法原本广大圆满,凡夫地至佛地之道次第悉皆含摄,所有教法皆为佛法支分,然因能境行者不具广阔智慧,故而常落于片执佛法之过失中。
4、“复乏理辨教义力”:指缺乏思辨能力之过。即缺乏以理辨别了不了义、世俗与胜义以及如何取舍之能力。
因具上述四种过失,“故离智者欢喜道,圆满教要胜教授”:此处“圆满”:指具足一切支分;“教要”:指具足关要;“胜教授”:指具足四种殊胜教授,即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以上皆为赞叹阿底峡尊者之教授圆满殊胜。此教授能令修行者通晓一切佛之圣教皆为圆融无违;令一切佛陀至言皆现为教授;令修学者易获佛之密意;令修行者自然息灭谤法等极大罪行,因有此等殊胜功用,故称为“胜教授”。 如是圆满、具足关要、具足四种殊胜之教授,确为令智者欢喜受持之妙道。
“见已释此大车道”:“大车道”即阿底峡尊者所造的《菩提道炬论》。何言此论为大车道?因此论中圆满含摄显密深广之教法,故称为“大车道”。宗大师见当时修行人因四种过失而远离智者欢喜之妙道,无限悲愍,以此大悲心之策动遂发心诠释此道次第教法,撰造《菩提道次第广论》广大诠释此论显教部分,故云“见已释此大车道”。大师后来撰造《密宗道次第广论》是广释此论密宗部分。
“故我心意遍勇喜”:此句描述大师造论时心情。大师为何心生如是之欢喜?《大乘庄严经论》云:“施与悲共起,能令菩萨乐,三界中乐受,比此无一分。”无任何希求回报或后世异熟之心,唯一为利他、以大悲摄持发起布施时,此圆满利他之布施能令菩萨无比安乐,三界有漏安乐百千万分亦不及其一。《入中论》云:“且如佛子闻求施,思惟彼声所生乐,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菩萨闻求施声,仅仅思惟:“彼向我乞求,我能予之安乐。”以此所生之安乐,即已远胜小乘圣者入灭定之安乐,何况菩萨尽施内外诸财,令乞者满足,其安乐之大,更是无以言表。大师造论时无丝毫庸俗之求,唯以全然利他之菩提心,因为以自己发心造论能令诸有缘者趣入智者欢喜之妙道,不论何种根机皆可暂时置于人天增上生中,究竟置于佛果决定胜中。故此无尽法施超胜《入中论》所说财施百千万亿倍。大师为非凡之大菩萨,能行持如是布施,当生无比欢喜。
圣士夫不轻易立誓,然一旦经观察后立下誓愿,则如石上刻字,终无悔改,此即圣士夫之品格。如《二规教言论》云:“何人事前所承诺,终无变更誓坚定,若坚誓愿获自利,他众亦信此人语,以善观察所承诺,坏劫之际亦不舍。”故如此立誓,可使造论坚固不退而终得圆满,此即为立誓之必要。
丁三、劝法器谛听
诸有偏执暗未覆,具辨善恶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诸具善者专励听。
颂词前三句描述法器德相,第四句为劝请听闻。
法器应具何种德相?《四百论》云:“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即法器应具质直、具慧与希求法义三种德相。
“诸有偏执暗未覆”:对应质直;所谓“偏执”即贪着自宗、憎厌他宗之偏袒执着。若心未被偏执愚暗覆盖而质朴正直,即具“质直”德相。
“具辨善恶妙慧力”:对应具慧 ;“妙慧”指不颠倒辨别之慧。若具足辨别善恶、是非、邪正、真妄等的妙慧力,则能如理抉择,无误取舍,如是才能由闻法而如理趣入。
“欲令暇身不唐捐”:对应希求法义;“唐捐”即徒劳无益。极其珍惜暇满人身,不愿虚耗,唯求真实法义,有如是向道之心,才会如久旱渴雨般,接受上师所赐的正法甘露。
“诸具善者专励听”:若具上述三种德相者,即为“具善者”。大师殷切劝请当时及后世无量具善者:“请汝等听闻成就无上菩提的圆满道次第。”大师造论虽远在一四零二年,距今六百余年之遥,然以大师尽虚空、遍法界之大悲心与大愿力,而令我等如今亦能闻思此论,故我等亦为大师劝闻之对境。
丁四、所讲之法及传讲方式分二:① 认定所讲之法 ② 传讲方式
戊一、认定所讲之法
此中总摄一切佛语扼要,遍摄龙猛无着二大车之道轨,往趣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种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无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门中,导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谓此中所诠诸法。
文中此二“此中”,前者指《菩提道炬论》,后者指《广论》。“一切佛语”即三转圣法轮,其扼要即三藏所诠义戒定慧。此《菩提道炬论》总摄一切佛语扼要,即戒定慧三学,亦遍摄龙猛、无着二大车之道轨,趣往一切种智地之胜士法范,以及上中下三种士夫一切行持之次第无一缺者。
所谓“大车”即大乘宗派开创者或大乘导师。堪称大车者必具三大条件:
1、为佛所授记示现人身之补特伽罗;
2、为圣者菩萨;
3、不依其他论师之论典,唯以自力开显佛经密意。
而龙猛菩萨为佛亲自授记示现人身之圣者菩萨,《楞伽经》中授记:“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宏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国。”经中佛授记龙猛菩萨为宏大乘无上法、能破有无戏论边之初地菩萨。其他经亦有授记龙猛为七地菩萨或说为佛陀化现。龙猛菩萨未依其他论师之教证与见解,唯以自力撰造《中论》等中观理聚论,开显《般若经》密意,由此建立甚深见派之道轨,故为大车。无着菩萨亦为佛授记之圣者,佛于《文殊根本续》中授记:“无着比丘者,善巧诸论义,了不了义经,分别为多种。”无着以自力撰造《瑜伽师地论》等论典,依于万法唯识安立一切大乘道之广大修行,开创广大行派之道轨,故堪称为大车。
“往趣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即指大乘菩提心与止观法门。“范”是铸造器物所用模子,引申为规范与法则。《菩提道炬论》不仅具足胜士之法范,且三士夫一切行持之次第悉皆具足。
后句宣说:依于阿底峡尊者《菩提道炬论》所说菩提道次第,引导善缘者趣入佛地修行之理,此即《广论》所诠之诸法。
戊二、传讲方式
此中传有二派释仪,胜那兰陀诸智论师,许由三种清净门中,诠释正法。谓轨范语净,学者相续净,所说法清净。
佛与佛子传法方式有不同分类:
佛以三神变传法,即神通轮、记心轮、教诫轮。神通轮:由佛之身业现种种神变令众生起信;记心轮:以佛之意业了知所化心行差别;教诫轮:以佛之语业宣说相应所化根机意乐之教授,令其趣入修行。此三依次为身意语之作用,先以神通引导,次以记心了知根机,后以教诫令行正道。
佛子传法有不同分类:弥勒菩萨以大海波浪之方式传法:即先立全论主体,再对主体每一支层层广说,犹如大海波浪从海之中央展开,层层推演般。世亲菩萨的《论议正理释论》是以五条窍诀传讲,此五窍诀即:必要、略说、解义、连结、辩答。必要:于传讲前,首先总明此法之必要性;略说:概略说明全论要义;解义:逐一解释全论字句,令学人确切掌握其含义;连结:连结科目之间、段落之间的意义,令学人掌握全论脉胳;辩答:针对学人的疑惑或论中难点,以问答方式遣难除疑,引生信解。宗大师于《现观庄严论.金N疏》中云:“此为世亲于弥勒菩萨处所得传授。”
藏传密法有六边四理的传授方式:论师应机施教,对上根者只说论名,对中根者唯传总义,对下根者重讲词句;又有以问答方式演讲法义。汉地天台宗以五重玄义讲经,五重玄义者:第一释名,解释经名含义;第二辨体,辨明全经以何为正体;第三明宗,明经之宗趣;第四力用,明经之作用;第五教相,明此经属何教。华严宗以十门分列讲经。永明大师的《宗镜录》是以问答方式演说法义。
既有众多传讲方式,则本论当属何种?藏汉佛法源于印度圣境,其有两大寺院:一为那兰陀寺,一为戒香寺。相传此二寺有两种传法方式:那兰陀寺讲经按五圆满,讲论按着论五本,另有以三清净传讲,三清净即:轨范语言清净,即法师语言清净,无句义之垢;学者相续清净;所说法清净。本论是依戒香寺传讲方式。
后时止迦摩ソ淌⑿校酥钪钦撸蛐砣侄跻N秸ㄔ煺呤馐ぃㄊ馐ぃ绾谓参疟朔ü胬恚裼诖酥校θ绾笫汀
于那兰陀寺后,有止迦摩唇湎闼拢鸾碳耸舜χ钦叱行砣帜宋畛豕匾巳旨矗赫ㄔ煺呤馐ぁ⒄ㄊ馐ぁ⒍员朔参胖胬恚韭奂匆辣硕湎闼陆补熠故腿邸
戒香寺之讲法有四,除前三种初要外,另有第四者:如何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前三为何为初要?因若首示造论者殊胜功德,复令了知论典极为殊胜,则定能引生学人信心,有信方有求法之意乐。其次,便须了知上师传授与弟子听受之间应如何相应,上师欲相应弟子与正法,则须遵循传讲规律;弟子欲相应上师与正法,则须遵循听闻规律。唯先明示讲闻规理,并加以贯彻,方能生起讲闻之真实功德以及圆满结果,故于正式以教授引导之前,此三乃最初之关要。
或有人疑:为何《广论》唯遵后者传讲?因阿底峡尊者为戒香寺大班智达,故诸多前代嘎当大德皆依戒香寺之讲轨。宗大师继承嘎当教法,其《广论》为诠释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为尊传统,故依戒香寺之讲轨。而此中实已含摄那兰陀寺之讲轨:“正法殊胜”中含摄“所说法清净”;“如何讲闻规理”中从讲闻二门分别包含“轨范语言清净”与“学者相续清净”。
以上内容隐含极深之教诲,虽作为大成就者,如何随心行持皆不会违越规则,然大师依旧尊重传统,未另创讲轨,忠实于传承上师之规则而诠释此论,此明继承传统之重要。诸优良传统皆为成就者所制,无论印藏抑或汉地,讲闻、念修、参禅之规矩皆为圣者以大智悲所定,我等凡夫如何传讲亦不能超越圣智,如何行亦不会超胜古德,故对成就者所制法轨不得随意窜改,而应将之发扬光大。否则,优良传统将逐渐失坏隐没。此风若开,人人皆不守规则、随心所欲,必将导致正法隐没,邪法增盛。因此,凡夫讲闻佛法时,定要遵循传承规矩,或依藏地、或依汉地各派传承,如此方能保证讲闻清净,讲闻双方皆可减过增德。讲论时,亦应注重规律,如依世亲菩萨之讲轨,首明必要,令学人了知学论目的,不会盲目闻法;复次略说全论大义,扼要交待中心内容,以便学人明了、掌握全论主题,不致闻后不着边际;继应一字一句、仔细消文解义,应如此踏实而传;否则,闻者不能通达字句,则不可能进而归纳字句要义而生定解;进而应注意总体连结,为学人显示全论前后脉络;最后应解除疑难,不断破疑,令学人增上信解。此等传讲方式皆为前代大德智慧之结晶,为经验之总结,后人遵之则成就自他二利,事半而功倍;否则,反引诸多过失。弥勒菩萨于《大乘庄严经论》中特着〈弘法品〉,具体宣说诸佛菩萨传法之相。作为一传法菩萨,于语言、行为、态度、讲法方式悉应如理如法,如是方能获大功德。详可参阅《大乘庄严经论》。
以上造论支分,如论之序分。造论四支分悉皆围绕道次第:所谓顶礼,乃对道次第传承上师顶礼;所谓立誓,是对道次第立誓作广大诠释;所谓劝闻,为劝请弟子听闻道次第;所谓认定所讲之法后,宣说讲法方式,是认定所讲之法为道次第,随戒香寺讲轨传授道次第。故此四者皆为《广论》造论支分。
丙二、菩提道次引导分四:① 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 ② 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 ③ 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 ④ 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
由是菩提道次引导分四: ① 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② 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③ 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④ 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
此论是依戒香寺之讲轨,从四方面次第传讲,故此菩提道次第引导分为四者:初者为示法源清净而宣说造论者殊胜功德;复次,为令学人对教授生起恭敬、殷重之心而开示此法殊胜功德,如是有缘所化定会起信,进而乐欲闻受此等法要;学人求法欲乐已生,故紧接着宣讲如何讲闻具二种殊胜之正法(此二殊胜即造论者殊胜与法殊胜),令学人相应正法。以上三者为最初之关要,若如法而行,则为良好开端,如此便可正式开演道次第之教授,讲闻双方悉成就清净之佛事。最后为如何以教授无误引导学人之次第。
丁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分二:① 总说 ② 分说造者殊胜
戊一、总说
今初。总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现观庄严》所有教授。别则此之教典,即是《菩提道炬》。
论中从一般与特别二方面宣说:
一般而言,此道次第教授即弥勒菩萨所造《现观庄严论》之所有教授;特别而言,道次第教授即《菩提道炬论》之教授。
《现观庄严论》是弥勒五论之一,此《现观庄严论》全名《般若波罗蜜多教授.现观庄严论》,全论以八事七十义阐述般若波罗蜜多实修次第,印藏诸智者皆异口同声如是承许。
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彼复即是大阿^黎胜然灯智,别讳共称胜阿底峡。
“然灯智”为阿底峡尊者出家法名。“讳”:称谓已离世尊长时,于名字前加一“讳”字,以示尊敬。“阿底峡”为梵语,义为殊胜。
故彼《菩提道炬论》造者,亦即此处所要“显示造者殊胜”之造者大阿^黎胜然灯智,特别共称“殊胜阿底峡”。此据格鲁派大成就者金刚持所作解释,不应理解为《道炬论》的造者即本论作者。“此之造者”即指第一科目中要显示其殊胜功德之造者。
戊二:分说造者殊胜分四: ① 圆满种中受生事理 ② 其身获得功德事理 ③ 得已于教所作事业 ④ 结文
其殊胜分三:① 圆满种中受生事理;② 其身获得功德事理;③ 得已于教所作事业。
己一、圆满种中受生事理
今初。如错大译师所造《八十赞》云:“东萨贺胜境,其间有大城,谓次第聚落,其中有王都,名为有金幢。其宫极广博,受用位饶盛,等支那国王。”
先释第一种受生殊胜,即尊者于圆满种性中受生之事理。
错大译师(为阿底峡尊者弟子)所造《八十赞》中如是讲述尊者受生情形:于东印度殊胜国境中,有一名“次第聚落”之大城市。城中有一王都,因宫中有无量金幢为妙严,故名“金幢宫”。此宫高广庄严,(种敦巴尊者所造传记云:“此大城中有一亿人口;游乐园林有七百二十处;沐浴处有两万五千;多罗树有五万六千棵,从四周围绕全城;有七重城墙,城中有三百六十座桥梁;二万五千座金幢;王宫中有十三个金顶。”)故此城市受用极其富饶圆满,国势强盛,可与汉地国王相媲美。
“其国王善胜,妃名吉祥光,父母有三子,名莲藏月藏,并其吉祥藏。太子莲花藏,有五妃九子,长子福吉祥,现时大善巧,称为陀那喜。幼子吉祥藏,比丘精进月,次子月藏者,即现至尊师。”
《八十赞》又云:“此大城国王名为善胜,王妃名吉祥光,彼有三子,分别名莲花藏、月藏、吉祥藏。太子莲花藏,有五位妃子,育有九子,长子名福吉祥,为当时大智者,称为“陀那喜”。善胜王之三子,即比丘精进月,其善巧密法,得生次三摩地,能化现坛城,传法灌顶。次子月藏王子,即至尊上师阿底峡。”
己二、其身获得功德事理分二: ① 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 ② 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
获得功德事理分二:① 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② 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
阿底峡尊者成就之殊胜功德可分为教证二者:一是获得教功德,二是获得证功德。
庚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分三:① 通达共同明之功德 ② 修学密宗之情况 ③ 出家修学内明
辛一、通达共同明之功德
今初。如赞云:“二十一岁中,善巧六十四,技术及一切,工处善构言,及一切诸量。”谓于二十一岁以内,学习内外四共明处,声明、因明、工巧业明及医方明,善巧究竟。
先讲第一者: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
错大译师的《八十赞》云:“尊者从三岁至二十一岁间,善巧六十四种世间技艺与一切工巧明,亦善巧声明与因明。”故于二十一岁之前,尊者学习内外道所共四种明处――声明、因明、工巧明及医方明,悉皆善巧究竟通达。尊者不仅通达大五明中共之四明,且无碍通达世间小五明。
“六十四种技术”指古印度流行的艺术性技能,包括属于文化体育等技艺者三十种;属演唱、器乐者十八种;属声乐者七种;属舞蹈者九种,共六十四种;“善构言”指善于组织语言,即声明;“一切诸量”指因明。
特如大卓龙巴云:“十五岁时,仅闻一次正理滴论,与一黠慧戏论外道兴辩,令彼堕伏,美誉遍扬。”
“《正理滴论》”是法称论师因明七论之一,为解释因明本体之论典。
特别如大卓龙巴所言:“尊者于十五岁时,仅听闻一次《正理滴论》,时尊者与一极聪慧之戏论外道辩论,结果胜伏外道,从此美誉之声,诸方远扬。”
或有人想:“此处应当介绍尊者佛法成就,为何宣说其世间成就?此与佛法有何关系?”此种想法极其狭隘,撇世俗智慧于菩萨慧学外,极其错谬。佛教为真俗圆融、救世利他之大教,大乘菩萨不仅须通达胜义慧,亦须通达世俗慧,以及通达饶益有情慧,此等皆为菩萨慧学所摄。《大乘庄严经论》中弥勒菩萨已清楚宣说:“若不勤学五明处,圣亦难证一切智,故为调伏及摄他,并自悟故而勤学。”从别别之必要而言,为调伏不信佛教之人,故菩萨应寻求声明与因明,唯具足语言成就,以及以理辩论之能力,方能调伏外道与世人,将彼等引至教内;为摄受已信仰佛教者,应寻求工巧明与医方明;为自己觉悟,应寻求内明。总之,为成就一切种智故,菩萨应遍学五明,若未精勤修学五明,圣者亦难证得一切种智。佛陀示现殊胜化身,有十二种稀有事业相,其中第四相即善巧通达文字等工巧明处。
辛二、修学密宗之情况
于其黑山道场,瑜伽自在,亲见欢喜金刚尊身,获得金刚空行佛母授记之尊重,罗罗多前,具足请受一切灌顶,立密讳为智密金刚。
黑山道场有一罗罗多尊者,为瑜伽自在、亲见欢喜金刚本尊,并得金刚空行母授记之上师。尊者于其前请受一切灌顶,时经十三日,上师夜以继日为尊者降下教诫法雨,并为尊者取密号为智密金刚。
二十九岁以内,于多获得成就师前,习金刚乘教典教授,善巧无余。于诸密咒唯我善巧,作是念已,诸空行母于其梦中,陈示众多昔所未见密咒经函,摧其慢意。
二十一至二十九岁间,尊者于多位获得成就的上师前,修学金刚乘教典教授,所学无不通达。诸密乘上师包括哲达日、菩提妙、阿哇得得哇等。一晚梦中,尊者在班智达自在称上师前闻受密续十万零四百五十一颂,圆满后心想:于密宗方面,唯我最为通达。时有众多空行母于梦中向其显示众多密咒经函,悉为其前所未见,如此摧伏尊者傲慢。
难遇之师已遇,难得之法已得,且所得之法并非少量,而为十万零四百五十一颂。听受圆满后,油然生喜而示傲慢相,然虽张其骄傲之弓弦,亦得诸空行母善巧挽回。
辛三、出家修学内明
此后尊重及诸本尊,若寤若梦,随其所应,劝云若出家者,则于圣教及诸众生,起大饶益。依是劝已,如《赞》中云:“共称汝亲教,为加行道者。”随请大众部持律上座,得加行道一分真实三摩地者,厥号戒铠为亲教师,而正出家,其讳又名胜然灯智。
此后,上师(阿哇得得哇)与本尊(黑日嘎、度母、释迦佛)劝尊者出家。或于醒时或于梦中,劝请尊者:“若你出家,将对佛法与众生起极大饶益。”依是劝请后,如《八十赞》所言:“您之亲教师,公认为一加行道修行者。”尊者祈请大众部一获加行道一分真实三摩地,名为“戒铠”的持律上座作为亲教师,正式出家,法名“然灯智”。时年二十九岁。
“尊重”即上师。“加行道一分真实三摩地”即加行道四位中,忍位的“入真如一方定”。加行道四位即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
此后乃至三十一岁,习学相乘内明上下诸藏。特于能飞聚落,法铠师前,十二年中听受《大毗婆沙》,极善根本四部教典,虽诸异部,作受食等,诸微细分,互舍取处,遍知无杂。
二十九至三十一岁期间,尊者学习法相乘内明上下诸部。尤其于能飞聚落法铠上师座前,十二年中听受《大毗婆沙论》。善巧通达根本四部教典,即使是诸部作受食等各种微细取舍之处,亦无杂遍知。
“能飞聚落”:印度地名。
“《大毗婆沙论》”:为佛陀圆寂后,由优婆俱多等五百阿罗汉,于北印度共同撰著之论典。唐玄奘大师将梵文译为汉文,法尊法师曾将之译为藏文。尊者学习此论前后历经十二年。
“根本四部”:为小乘十八部根本分类。小乘虽分十八部,然根本分类唯有四部:即迦叶上座所传大众部;罗罗上座所传根本说一切有部;迦旃延上座所传上座部;优波离上座所传正量部。尊者不仅精通四部之三藏,即便于受食法、净水法、缘起法、戒体得舍等方面,十八部学处之微细差别,悉皆通达,无杂了知。
“受食”:是佛陀为遮止比丘盗心,制定比丘必须于他人给予的情形下接受食物,不能擅自取受。
由是度越自他诸部宗海彼岸,故是无倒解了一切教正法中枢要处者。
此为总结尊者成就教功德。由此尊者已渡越自他诸部宗海之彼岸,故对一切佛教正法中的关要,无丝毫颠倒、悉皆通达。
“自他诸部宗海”指自部内明学处与他部世间共同四种明处;或自部指中观自宗,他部指其他实有宗。“度越宗海彼岸”即比喻学习一切教法已达究竟。
庚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分三:① 戒学之成就 ② 定学之成就 ③ 慧学之成就
辛一、戒学之成就
获得证德事理者。总佛一切教法圣教,三藏宝摄,故证圣教亦须摄入三学宝中。其中戒学,至言及释数数赞为定慧学等,一切功德之所依处。故须先具戒学增上诸证功德。其中分三。
获得证德事理者。总之,佛之圣教尽摄于经、律、论三藏中,经藏诠定学,律藏诠戒学,论藏诠慧学,三藏圣教所诠即此三学,故证圣教亦必须摄入三学中。大小显密一切修持,皆不越三学,一切修证悉括其中。三学中又以戒学为基,佛经至言以及释彼论着中数数赞叹:戒学为定慧二学等一切功德之依处。如《宝积经》云:“住戒能得定,得定能修慧,由慧得净智。”《比丘亲爱经》云:“戒律是一切功德之基,戒律是成佛之因。”龙树菩萨于《亲友书》中云:“佛说戒为众德本,如情非情依止地。”故修持定慧二学前,必先具足戒学增上之证功德。戒学证功德又分:成就别解脱律仪;成就菩萨律仪;成就金刚乘律仪。
成就最胜别解脱律仪事理者,如《赞》中云:“尊入声闻乘门已,护戒如牦牛爱尾,具妙梵行胜比丘,持律上座我敬礼。”谓其正受圆满比丘诸律仪已,如爱尾牛,若尾一缕挂着于树,虽见猎士将离其命,宁舍其命护尾不断。如是虽于一轻学处,尚宁舍命防护不犯,况其所受重大学处,是故成大持律上座。
尊者成就殊胜别解脱律仪之事理者,如《八十赞》云:“尊者入声闻乘门后,守护戒律如牦牛爱尾般,于如是具足梵行之殊胜比丘持律上座前,我恭敬礼拜。”此说尊者自从受圆满比丘戒后,严密持守所受戒律,如爱惜尾巴之牦牛,若有一丝尾毛挂于树上,虽见猎人欲夺性命,然其宁舍命根亦要护己尾毛。此喻尊者,即使于一轻微学处,亦宁舍生命而不违越,更何况所受重大学处。因尊者精严持律,故成为大持律上座。
曾有人问尊者:“您出家后,可曾去过世人谈论世法之处?”尊者回曰:“彼等不欢喜我,我亦不喜彼等,从未去过。”又问:“有无亲戚至您处?”尊者回曰:“有过一次,我劝彼等修学功德,然不乐闻,此外未曾来过。”另尊者亦从未于女众手中接物。因持戒之功德,尊者身具戒香,至远之处亦可闻及。
成就菩萨律仪者,如《赞》中云:“尊入度彼岸门已,增上意乐善清净,觉心不舍诸众生,具慧大悲我敬礼。”总具修习慈悲为本,菩提之心众多教授,特依金洲大师,多时修习,至尊慈氏及妙音尊,传授无着及寂静天最胜教授。
成就菩萨律仪者,如《八十赞》云:“尊者自入大乘波罗蜜多门后,具足清净增上意乐,以菩提心不舍一切众生,于如是具慧大悲尊者前,我恭敬礼拜。”尊者总的具有修习以慈悲为根本,菩提心的众多教授,特别长时依止金洲大师,修习弥勒菩萨传予无着菩萨,及文殊菩萨传予寂天菩萨之最胜教授。
“增上意乐善清净”指善能清净唯求自利之小乘心,而具一心利他之增上意乐。“金洲”为地名,相传位于印尼苏门答腊,以地名尊称大师为“金洲大师”。尊者从印度起程,于海上历经十三月才至彼处。前后十二年依止上师,时与上师连枕而居,共同生活。尊者于金洲上师座前总的闻受菩提道教授,特别受学《现观庄严论》一切教授,《集菩萨学论》《入行论》等不共教授;而以清净增上意乐,修持自他交换世俗菩提心不共教授,亦皆获自于金洲大师。
如《赞》中云:“能舍自利以利他,为胜是即我师尊。”谓心发起,爱他胜自菩提之心,以此愿心所引行心,受学菩萨广大妙行,学受随行所有学处,行贤妙故,能不违越诸胜者子所有制限。
如《八十赞》中云:“能舍弃自利,以利他为重,此即我师尊!”即尊者相续中发起爱他胜己之清净菩提心,且以愿菩提心所引之行菩提心,受学广大菩萨行,学修、受持、随行一切六度四摄之学处,因行持善妙之故,能不违越佛子所有制限。实乃稀有之传记。
尊者请至藏地时,因其相续具有无伪殊胜之菩提心,故当时藏人,无论何人一见尊者皆认其为大菩萨,无人怀疑。
成就金刚乘律仪者,如《赞》中云:“尊入金刚乘门已,自见天具金刚心,瑜伽自在获中者,修密护禁我敬礼。”成就观见自身即天生起次第,及金刚心圆满次第三摩地故。总赞为其瑜伽中尊,特赞如理护三昧耶,不越制限。亦如《赞》云:“由具念正知,不作意非戒,慎念无谄诳,犯罪不染尊。”
成就金刚乘律仪者,如《八十赞》所说:“尊者入金刚乘门后,见自身为本尊,具足金刚心,成为瑜伽中尊主,修持密行,于三昧耶如理护禁,于如是至尊前恭敬顶礼!”即尊者成就观见自身为本尊生起次第以及金刚心圆满次第三摩地,故而总赞为瑜伽中尊主。特别赞叹如理护持三昧耶律仪,不越制限。亦如《八十赞》所说:“以具足正知正念,从不作意与戒相违之事,谨慎护持心念而无谄诳,故以犯戒罪垢不能染污尊者相续。”
“自见天”即见自身为本尊,指成就生起次第之功德。“具金刚心”指尊者成就圆满次第之功德,即成就金刚心圆满次第三摩地。“瑜伽自在获中者”为总赞尊者乃瑜伽中尊主。“修密护禁”为特赞尊者如理护守三昧耶,不违越制限。“修密”即相续中成就密法功德而不外露。“护”即如理守护三昧耶戒。“禁”即禁止相违三昧耶戒之行。“非戒”即与戒律相违。“正念”即明记不忘所修教授。《成唯识论》云:“云何为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正知”即能觉知身口意状态。“谄诳”:谄者,即内心谄曲,隐藏自过,不如实发露;诳者,即欺骗他人。
如是于诸三种律仪净戒学处,非仅勇受,如其所受随行防护,不越制限,设少违犯,亦以各各还出仪轨,疾疾令净。如是净传,应知是诸通达圣语扼要智者,所喜爱传,随诸正士应当修学。
如是尊者对别解脱、菩萨、密乘三种律仪之净戒学处,非但初以勇悍心纳受;且后亦依所受学处随行防护,未违越制限;若有少许违犯,亦定以各自还出仪轨及时忏净。尊者如是清净之传记,应知是诸通达佛教关要的智者们所喜爱传唱者,故应随此等正士修学。
以上从三方面赞叹尊者成就功德:一者,勇于纳受三种净戒;二者,受后严谨防护;三者,稍有违犯立即还净。
尊者言:“自我入别解脱门后,未染上细微过患;入菩萨乘后,于菩提心学处,曾有一二次过失;入密宗金刚乘后,虽犯众过,然皆立即忏悔,从未不忏悔而令罪业过夜。”尊者行走时,若心生恶分别,则取一木质曼茶罗即刻忏悔,可见其护戒之严谨。
辛二、定学之成就
成就定学分二:共者谓由奢摩他门,得堪能心。不共定学者,谓具极稳生起次第。此复三年或六年中,修明禁行。尔时遥闻,飞行国中,诸空行母讴歌之声,心中亦有所忆持者。
定学成就分共不共二者:共同成就:指由寂止门,而获堪能心,堪能心指于所缘能任运安住之心;不共成就:即具有极坚固之生起次第,尊者于三年或六年中修持明禁行,时邬金土诸空行母的歌声,远远闻及,心中亦能忆持。
共、不共可作二种解释:一者由奢摩他门获堪能心,为内外道共同定学成就,而具足极坚固之生起次第为内道不共者;二者以内道出离心与菩提心所摄持之奢摩他,为显密共同成就,于前者基础上,具足生起次第则为密宗不共者。故共、不共可从内外与显密二方面解释。
“极稳”即极其稳固,非为初学之境界,而是修持已到量之境界。“三年或六年”之差别,是由时间单位规定不同所致。按觉囊遍知达兰那他的《印度佛教史》,印度有计十二月为一年者,亦有计六月为一年者,若以前者之演算法,应为三年,以后者则为六年。“明禁行”即瑜伽士为增上明觉能力,而持常人所不能之行为。
辛三、慧学之成就
成就慧学中,共者谓得止观双运毗钵舍那三摩地。不共者,谓得圆满次第殊胜三摩地。如《赞》中云:“如密咒乘教,显是加行道。”
慧学成就亦分共不共二者:共者,即获得显宗止观双运的毗钵舍那三摩地;不共者,指获得密宗圆满次第的殊胜三摩地。如《八十赞》中云:“如依密乘教法衡量,显然尊者已是加行道菩萨。”
上述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之成就,分别摄于不共定学与不共慧学中:从主次角度而言,主要从一缘安住于所观之角度,将具有生起次第摄于定学成就中;主要从不坏智慧光明分修持而获三摩地之角度,将获得圆满次第三摩地摄于慧学成就中。
己三、得已于教所作事业分二: ① 从时间阶段而言 ② 从功德而言
庚一、从时间阶段而言分二: ① 于印度所作事理 ② 藏中所作事理
辛一、于印度所作事理
今初。于胜金刚座大菩提寺,曾经三次以法战败外道恶论住持佛教。
尊者一生所作事业,分前后两期:一为于印度所作;二为于藏地所作。
此段于传记中如是宣说:尊者住大菩提寺时,修持慈悲与菩提心。时于金刚座处,每年均有内外道聚集一处,举行广大辩论,辩论规则为:败者及其徒众、寺院,悉归胜方所有。
一次,南方有一外道师,持有十三把伞盖(伞为得胜标志,十三把伞示有十三次胜利。)。此外道向尊者挑衅:“你现为佛教主,我为外教主,我俩辩论,败者则归顺胜方,改入其教门,你认为如何?”尊者允之,且请国王等作证,结果尊者轻松折服外道师,此外道将伞盖悉皆供养,顶礼尊者,出家入佛门,其徒众亦皆改信内教。
次年,有一持有七把伞的外道师,亦为尊者降伏。
又有一年,一持五把伞,极善因明、声明之外道师,邀请尊者辩论,尊者允之。午饭后,妥善布置辩场,左侧内道,右侧外道,王于中间,时有不可计数之人聚会观看辩论,辩论之初,众智者皆能理解;辩至中间,唯三十人明白;后能解者减至二十人、十五人、再减至十人、五人,论及极深细处,能解者唯辩论双方。最后,外道师恐难取胜,遂提问声明学中一颂词之义,时尊者未能即刻回答,便请外道稍候,起身走入寺院,于度母前作供养、虔诚祈祷,因得度母加持,尊者豁然明了,出来应答,挫败外道,令其供养伞盖,顶礼出家。
以上为尊者以法战胜外道、住持佛教之事迹,以下再述尊者以讲闻住持圣教之情形。
即于自部,上下圣教,所有未达,邪解疑惑,诸恶垢秽,亦善除遣,而弘圣教。故一切部,不分党类,奉为顶严。
“自部上下圣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谕疾速修行加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