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发苏联红军中亚士兵跟俄罗斯士兵的精神对比

卫国战争的肚皮:苏联人靠吃什么挺过残酷的战争?_网易新闻
卫国战争的肚皮:苏联人靠吃什么挺过残酷的战争?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作者|樱庭舞,网易历史频道专栏作家。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历史系,欧洲史与音乐史专攻。本文为网易历史频道独家稿件,谢绝转载。当战火在欧洲燃起两年后,德军的枪口终于指向了苏联,“入侵、逃亡、沦陷与解放”在这片土地上不断轮回。在这样的悲欢离合中有着一个永恒的主题:食物。斯大林式的政治经济体制虽然成功地令军人与平民在饥饿面前维持了战斗力与生产力,但这样的体制在食物供给问题上的弊病也显而易见。大规模的饥荒与营养不良不仅在列宁格勒保卫战这样的极端条件下出现,更成为后方日常的一部分。历史学家对于食物供给问题的关注并不仅限于食物对于战争的作用抑或是人道主义危机的反思。食物供给更是苏联政治经济的冰山一角。食物供给的政策与实施也更能帮助历史学家理解计划经济系统以及党组织和各社会组织的运转模式。在西方史学界有着两本极为重要的研究苏联战时食物供给的学术专著:1990年出版的威廉·莫斯科夫的《面包之痛:二战苏联食物供给》与2015年出版、由温迪·戈德曼和唐纳德·菲尔茨所编写的《饥饿与战争:二战苏联食物供给》。二者的副标题几乎一模一样,然而研究的角度却截然不同。前者涵盖了食物供给的各方面状况,并通过系统性的编年史以佐证作者的观点:地方上的能动性帮助苏联人民度过了食品供应危机。而后者则是通过档案与数据分析构建而成的案例研究。正如莫斯科夫在序言所承认的一样,缺乏准确的一手资料成为了西方史学界在冷战结束前研究的最大短板。在苏联解体之前,最大的资料源来自社会学家艾利克斯·英克莱斯和社会心理学家雷蒙德·鲍尔所建立的哈佛大学苏联社会学系统(HPSSS)。自1951年至1953年,受雇于哈佛大学的各领域专业人士对超过三百名苏联移民进行了深度的访谈。少数西方历史学家诸如莫斯科夫有机会与苏联移民进行关于食物供给的访谈,但绝大多数访谈的成果只是基于“奇闻异事和亲眼所见”的第一手资料。苏联解体之后,西方对苏联史研究的困境在一夜之间迎刃而解,而作为近期出版的学术研究,《饥饿与战争》以独一无二的方法将一手与二手资料串联在一起,在第一章中唐纳德·菲尔茨分析了苏联市政系统中的死因调查统计“表格5”以估算饿死的人数以及他们的性别与年龄。由于部分地方的统计机构以“其他死因”隐瞒营养不良导致死亡的事实,但菲尔茨通过对比战前“其他死因”与战时的差异还原了瞒报的大致数字。虽然散落的数据难以精确估算苏联死于饥荒者的总人数,但这样的调查足以令我们解构后方饥荒的真实面貌。平民的日记如今也成为了研究的重点之一,因为它们不仅重构了战时食物供给的状况也记述了作者们所感知社会风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专著莫过于辛西娅·西蒙斯与尼娜·佩琳纳所编译的《写下列宁格勒包围圈:女性视角的日记、回忆录与档案》。八级分配制:食物也要分等级当食物短缺时,决策的重心就从如何获取食物转变为了如何分配食物。以莫斯科夫为首的一部分历史学家认为苏联红军作为国家存亡的命脉在食物供给上获得了更优厚的待遇,他认为苏联领导层将食物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下放给地方是极为不负责任的决策,而地方在获取食物的过程中也遭遇了诸多问题。然而莫斯科夫提出的地方能动性理论无法得到更多资料的证实。与之相反,我们也可以根据相同的资料来源得出苏联红军在前线遭遇食物供给危机的推测。当苏军被后勤保障问题困扰时,平民不仅可以得到城市居民独有的特别食物供给(paiki)以及直接来自乡村的供给。食物短缺的战争时代,哄抢食物会引发后方极大的不稳苏联战时的食物供给虽然具有红军优先的偏向性,但食物供给的状况在时间、地点、交通状况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大相径庭。这样的假说可以通过两方面论证:军人与平民的配给对比以及双方的真实食物供给。我相信这样的论证也足以回答苏联是如何在领土大面积沦陷的情况下同时维持军队的战斗力与平民的生产力,并迅速积蓄力量发动反击赢得战争。战争爆发后不久,苏联领导层就迅速做出了决定将军队从全民的食物供给系统中剥离以建立两套并行的体系。配给卡制度逐渐推广到了所有城市,并覆盖了进城务工的农民,然而留在乡村的农民被排除在这套体系之外,因为他们被认为有着充足的食物来源。配给卡被分为四个基本组织(工人、白领雇员、缺乏自理能力群体以及未成年人),而这四个基本组织又会依照对战争的重要程度一分为二。服务于苏联战争工业核心如军火、燃料、化工、冶金、基建、运输的平民将被分在被称为“最高配额(povyshennye)”的第一种工人,其他的平民则会被分在第二种工人。因此苏联的所有平民都会依照社会、经济两项坐标被分为八种不同的配给组。卡路里与面包配给的对比体现了这个复杂的食物供给登记制度究竟如何运行。在莫斯科夫、戈德曼和菲尔茨的研究中,我们获得两个重要的发现。首先,分类1的工人与前线作战的士兵几乎摄入等同的卡路里。其次,当部队停留在后方或未被分配至野战部队时,卡路里的摄入会显著下降。如同曾经参战的小说家格里高利·巴卡诺夫回忆的那样:“他们只提供给我们属于后方的补给,这点食物足够活下去,但就算是睡觉的时候我也只想吃东西。”许多士兵甚至主动请求上前线,在他们的眼中那里不仅有美食,更有美酒。就标准而言,苏军的供给有着相对充足的卡路里,但对于有着极高体力要求的军人,这些食物并不足够。从整体而言,比起平民,士兵有着更充足的食物;比起后方,前线的士兵有着更充足的食物。表1:苏联战时各种民众及军人的卡路里摄入量与面包配给量
面包 (克)
缺乏自理能力者
第一种工人
第二种工人
Up to 1000
前线战斗士兵
后方待命士兵
卫戍与休整士兵
实际成年人摄入量 (1943)
这样的结论似乎与我们先前的推测相悖,因为只有一小部分工人(如第一种工人)获得了相对于苏军等同或更优厚的食物供给。然而纸面数据并不能完全代表事实,实际的军人与平民配给往往都难以到达官方规定的标准。工作、场所、官阶或他们自己获取食物的方法使得每个人的餐桌上都有着不同的故事。童年时期的柳德米拉·勒沃芙娜从莫斯科撤离后就在车里雅宾斯克度过了绝大多数战争的时光。她告诉我们工厂发放的食物而非领取的配给成为了她家食物的主要来源,但每个人依然逃不过随时随地都会袭来的饥饿。车里雅宾斯克因为城内的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和疏散到此的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而被称为坦克城。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个远离前线靠近铁路的重要工业城市,工厂自营的农场、租借法案物资与黑市依然取代了配给卡成为了食物的主要来源。戈德曼和菲尔茨认为相比于莫斯科夫的宏大叙事,没有多少数据分析是值得信任的。表格上的数字只是被许诺的空头支票,而不是真正拿到手的面包。在理解了供给体系在纸面上的运作流程后,我想将讨论的重点转向壕沟里与餐桌上那些食物的真实一面。士兵第一:优先保证军人食物无论政策的制定或是实施,苏联红军“在队伍里第一个领取食物”的地位永远雷打不动。斯大林动辄指责甚至惩治官员的所谓“对于士兵食物供给漠不关心的反苏反革命态度”,他称那些令红军陷入饥饿的人不仅不配被称为苏联公民,更不配作为俄罗斯民族。尽管斯大林的命令伴随着严苛的法规被传递到了每一条战线上,但士兵的肠胃仍然无法被满足,与此同时更多的平民正为了战争机器的运转而做出巨大的牺牲。食品供给体系设计的逻辑初衷将红军士兵定义为一种只需一定能量与营养物质就能持续运转的标准化机器,因此配给的差异也纯粹取决于于士兵对于不同任务的生理需求。主管补给的军官往往以卡路里作为唯一的标准而忽略了营养物质的重要性。第130(拉脱维亚)步枪军(曾获二级苏沃洛夫勋章)的军医主官曾自满地告诉记者:“事实证明我们部队的士兵可以在三种营养物质(蛋白质、维生素A与C)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继续战斗。”这样的食品供给体系设计也淡化了军衔与兵种在这个庞大等级制度中的
重要性,而后勤保障的困难和食物的整体匮乏也为供给带来了更多的变量。士兵的一日三餐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野战厨房的供应能力、后方资源调配以及前线的战况。士兵通常会在黎明之前与日落之后各自得到一餐热食,在二者之间的清晨则会有一餐冷食。热食一般包括汤、粥以及热茶。在作战或部队远离野战厨房时,士兵则会得到两种补给:NZ (neprikosnovennyi zapas,意为“不可触碰的储备”)和“干粮”(sukhpa?k)。NZ通常包括罐装或烟熏的肉类、茶叶、糖、盐与干面包,“干粮”由士兵自行准备(比如汤料与谷物)以及即食食品(比如干面包与罐头)。红军老兵与历史学家维利亚姆·波克莱金依然记得各种各样的NZ与干粮。通常动物的油脂会被融化在卷心菜汤(shchi)或荞麦糊(kasha)中,当紧急状况发生时,士官会命令士兵打开NZ或用炖肉罐头(tushenka)配着干粮食用。表2展现了干粮与平民配给的横向对比,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战斗部队人员,工人虽然获得了较多的面包,却获得较少的肉类、鱼类和糖。这是因为面包虽然具有饱腹感但缺乏支持士兵作战的卡路里。干粮中的肉类(通常是香肠)逐渐被等同卡路里的鱼干、奶酪或其他食物所取代。在卡路里的面前,一切食物之间的区别被模糊,正如波克莱金所说:“是什么肉或是什么脂肪,这些都不重要。”当士兵在前线享受远远比家中餐桌丰盛的食物,甚至感到一丝小小的罪恶感时,他们已忘记了食品供给体系设计的逻辑初衷是提供给他们充足的能量以令他们出生入死保卫国家,而非是在战壕里享受从全国各地汇集来的美味珍馐。表2. 配给士兵的“干粮”与平民配给的对比(克)
第一种工人
缺乏自理能力者
虽然苏联政府机关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配给等级制度并设置了详细的法规,但食物供给仍然取决于各种各样的不稳定因素。对于绝大部分苏军士兵而言,最大的问题要么是没有食物,要么就是食物缺乏营养。一个苏联移民在接受莫斯科夫采访时说,他和他的同伴们不得不到森林里去采集荨麻或是藜麦做成菜汤。运气好的时候,他们还能找到被难民丢弃在菜窖里的冻土豆。为了增强营养物质的摄入,大蒜和洋葱也成为了士兵们争抢的目标。所谓的维生素和蛋白质配给不过是一纸空文,大量士兵因为缺乏维生素患上了坏血病,在严寒中他们唯一的自救方法是把松针煮水以获取维生素C。尽管维生素和蛋白质的不足显而易见,但作战部队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此。事实上士兵连最低限度的NZ和干粮也常常难以获得,后勤组织能力的缺失和运输效率的低下带来了一系列惨痛的后果。一名隶属于沃尔霍夫方面军的军医曾这样回忆:一旦战事爆发,前线的士兵可能48小时都无法得到任何食物,除了他们自己包里的NZ。当没有战斗时,士兵每隔三到四天就会获得相应的配给。不过这名医生应该对自己的处境感到知足,因为彼时彼刻的斯大林格勒更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苏军的中央粮食局(Glavprodsnab)建议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前储备二十天的前线战斗补给以及两个月的特殊肉类储备,然而这项计划从来没有得到实现。战役爆发不到两周,德军第6集团军就已经推进到伏尔加河畔并试图通过炮击和轰炸阻断往来于东西两岸的运输线。即便是伏尔加河结冰封冻也无法令苏军摆脱后勤补给的噩梦,运输部队横穿伏尔加河的路线距离实际战斗区域只有六到八公里,为了避免德军的袭扰,苏军不得不化整为零、昼伏夜出。伏尔加河西岸已成为了苏军、德军、平民乃至一切人的修罗场。苏军第64军的士兵在参加战役期间没有过获得任何的鱼类或油脂,而他们的谷物和糖都无法坚持他们度过一天。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无论是政府规定的等级制度或是士兵实际的饮食都无法全方位地展现苏军食物供给的全貌。在这场战争中,每一名士兵关于食物的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不平等的供给制配给的不平等在平民的日常起居中变得愈发显著。乌克兰与白俄罗斯等主要产粮区的迅速沦陷令苏联领导层不得不将食物优先提供给红军,而平民则不得不转而依赖于当地的农业生产和食物配给。在战争初期,苏军既不能击退入侵的德军、难以制造优于德军的装备、无法为军队提供充足的补给,更做不到让平民不再饥肠辘辘。一名工厂技术员回忆:即便是分类1工人也从来没有领到足额的配给,发放的面包只能当作应急的零食。通常平民的主食是面粉冲水做成的面糊和一小块面包,午餐往往吃的是用荨麻、土豆和一小块油脂做成的绿色“罗宋汤”。在车里雅宾斯克的基洛夫坦克厂,成百上千的人们在供销社门口排队,他们要在风雪中等待五六个小时才能拿到一小块刚刚送达的面包。柳德米拉·勒沃芙娜还记得她家是靠着工厂发放的食物撑过了战争。与中央储备调配的配给相比,工厂食堂、集体或附属农场以及城市菜园成为了食物的主要来源。并不是所有苏联民众都能在配给制下活得好,想要吃饱还是得耍小聪明1942年初,苏联政府允许工厂食堂建立自营菜园并允许居住在食物供给匮乏区域的个人耕种小块的农地。虽然附属农场在最高峰时期也只占据了全国可耕农地的5%,但作为离城市最近也直接的食物供应来源,它们对城市居民的生死至关重要。在战争末期,来自附属牧场的土豆和蔬菜各自占全国总产量38%和59%。然而附属农场的作用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形和气候。在巴库地区,人们苦于附属农场严重缺乏灌溉用水,通常打井打到地下150米到200米深才会出水。在阿尔汉格尔斯克省的莫洛托夫斯克(今北德文斯克),因为冬季无法在冻土上耕种又远离食物来源,从列宁格勒疏散到此的造船工人在两个月内坏血病的发病率增长了至少三倍,营养不良率甚至增长了十倍。从附属农场直接供给工厂的垂直结构令食物分配的不公平更加明显。在列宁格勒保卫战这样的极端情况下,留守的部分基洛夫工厂居然有着低于居民平均值20%的死亡率。即便是围城最艰难的1941年12月,基洛夫工厂的食堂依然向他们工人每天提供包括面包、荞麦糊和卷心菜汤的三顿正餐。列宁格勒当地小有名气的艺术家安娜·佩特罗芙娜·奥斯特洛莫娃曾在日记中惊叹道:“走进公共浴室环绕四周,我看到的都是些像鲁本斯笔下红光满面的丰腴女人。”参与食物生产供应环节的工人如今成了这个等级体系里的新贵。据理查德·比德莱克统计,在1941年的严寒里,食品行业工人的饥饿率要低于居民平均值(37%)约10%到20%。这样的近水楼台并非是每一个平民都可以享受到的特权,当绝大多数人依靠着工厂食堂或是附属农场发放的食物而非配给卡生存下去的时候,配给制度“按劳分配”的意识形态内核已经变得名存实亡。苏联通过五年的苦战证明了自己有着击溃一切外敌的能力,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在食物供给维度内人们做出的巨大牺牲与制度的不合理、不完善之处。食物供给的状况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各有不同。因此我们很难明确地指出是军人、工人或是任何一个特定群体因为所处的制度等级而获得了更优厚的待遇。饥饿的感受只能被曾经经历过饥饿的人所理解。
本文来源:网易历史
责任编辑:吴京昴_NN938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俄罗斯名歌经典 (俄语版)专辑_俄罗斯名歌经典 (俄语版)Alexandrov Ensemble_在线试听 - 虾米音乐
Loading...
俄罗斯名歌经典 (俄语版)纪念享誉世界的俄罗斯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成立77周年: 原苏联红军歌舞团
唱片公司:
发行时间:
专辑类别:
我的评价:
Alexandrov Ensemble专辑介绍:纪念享誉世界的俄罗斯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成立77周年:原苏联红军歌舞团》感受硝烟雨中的英雄浩气,聆听胜利旗帜下的不朽篇章!俄罗斯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是俄罗斯目前的最高级别的军队艺术团体,被誉为&俄罗斯的音乐国宝&。该团的演员以俄罗斯著名的人民演员及功勋演员为主,其男声合唱团以声音的艺术感染力而享誉世界。一首卫国战歌《神圣的战争》,鼓舞了千百万苏联人民而载入了音乐文化的史册。
document.write(tip_tmpl);
setTimeout(function() {
$('#tip_60d').fadeOut();
}, 30000);
disc 1 [The Sacred War 神圣的战争 ]
disc 2 [Snowballs Are Blooming 红莓花儿开]
disc 3 [The Troika-Ma55ll Is Running 三套车]
如果没有伟大的苏联人民面对法西斯无畏的抵抗,世界就绝对不是今天这个样子,可是现在还有谁在记得苏联呢?那个曾经为了捍卫世界而牺牲的伟大民族!伟大的苏联人民万岁!!!
一路走好,愿天堂也飘满你们雄壮的歌声!
苏维埃是伟大的,联系团结大众人民,带领人类走向美好的理想社会,建立起真善美的和谐社会。痛心的是他们走偏了,没有坚定信仰,就这样受小人挑拨,一朝一夕间苏联轰然倒地,成了心里抹不去的痛,化为永远的记忆。CCCP亡党亡国,还有多少人记得你?呜呼,痛哉!
别问为什么喜欢,经典
苏联往昔的荣耀已经湮灭在岁月的尘埃中,这有这些依然铿锵有力的歌声,仍然铭刻着那个年代的热血和光荣。苏维埃万岁!!为了苏联母亲!!这些曾经在二战战场上令敌人胆寒的呼号,至今听到仍让人心潮涌动
纪念享誉世界的俄罗斯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成立77周年:原苏联红军歌舞团》感受硝烟雨中的英雄浩气,聆听胜利旗帜下的不朽篇章!俄罗斯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是俄罗斯目前的最高级别的军队艺术团体,被誉为“俄罗斯的音乐国宝”。
如果没有伟大的苏联人民面对法西斯无畏的抵抗,世界就绝对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永恒的历史,不朽的作品,伟大的合唱团,经典的老歌~~
气吞山河的气势!......万岁!伟大的红军!
这个真的很厉害啊,每一首歌都还原了那个场景 ,每首歌都跟在眼前似的 ,超厉害啊
艰苦岁月里的一道亮光!
共产主义万岁!
(第1页, 共418条)
使用手机扫码收听专辑
打开虾米音乐APP
点击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
收藏了这张专辑的人们...
Alexandrov Ensemble的其他热门专辑
音频贡献者:
关注虾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俄罗斯士兵被车臣割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