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宽带费用怎么看一带一路

王灵桂:世界各国智库如何看待“一带一路”
我的图书馆
王灵桂:世界各国智库如何看待“一带一路”
王灵桂:世界各国智库如何看待“一带一路”看一个人的作为,首先要了解他的思想。了解一个国家的行为,把脉其主流智库思想是重要途径之一。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智库汇集的是各国精英之才,是国家的“大脑”。“一带一路”,是大手笔、大视野、大战略、大举措。落实好,首先需要同沿线60多个国家思想相通,知其虑、知其需、知其忧,方能实现合作。这是前提之一。因此,在“一带一路”的实施中,我们应该注重了解和掌握国外智库在研究什么、思考什么、出了什么样的对策建议。俄罗斯对“一带一路”及其沿线国家的观察和态度,则要平和务实得多,没有美国智库那种焦灼的感觉俄罗斯战略和科技分析中心接连就“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公布了一组报告。如《中国“向西看”政策:与巴基斯坦的新连接》的作者萨希德有三个观点值得思考。一是他认为中巴经济走廊不但对巴基斯坦是机会,还“能够为该地区其他国家带来机会。海湾国家以及非洲的部分地区都会受益,而亚洲也会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二是对中巴经济走廊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认为中巴经济走廊将改变以油轮与集装箱为主的贸易方式,并将极大提升中国同西亚、非洲地区的贸易量。三是报告援引美国五角大楼研究成果数据,指出美国已经在阿富汗发现了价值近万亿美元的未开发矿藏。但是,作者虽然认为中国对阿富汗巨大的矿产资源表现出极大兴趣,而结论却是,这“足以从根本上改变阿富汗的经济,使得阿富汗最终可能变成最重要的矿业开采中心”。再如,俄罗斯战略和科技分析中心的专家伊玛·霍佩尔也围绕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两国政府达成460亿美元的能源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作者认为,中国的投资“既不是援助,也不是优惠资金,而是商业协定和项目融资,包括商业投资回报率”。要实现投资的落地,作者认为巴基斯坦应改善俾路支省的安全环境,还要在项目的分配上充分考虑巴基斯坦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利益。作者在结论中指出,与美国的做法相比,“北京方面在南亚和中亚的更广泛投资,不仅仅是为了重振中国经济,也是为了促进(世界上)整合性最低的地区之一的发展,使之具有更好的连通性和商业性”。在俄罗斯智库公布的研究成果中,有一些现实问题和切身关切值得我们重视,并采取适当方式予以回应、解疑释惑。一是如果北京至莫斯科的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成,在便利俄罗斯人民的同时,也会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前往俄罗斯。在俄罗斯人口老化严重和出生率不断降低的背景下,俄民众普遍担心居俄华人将成为最大的少数民族。二是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中亚国家最大的经济伙伴,俄罗斯忧虑中俄在中亚地区可能在某些利益问题上形成正面冲突。三是俄罗斯民族的特点是想成为创造者,而非参与者。中国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与俄罗斯的欧亚联盟构想有一些重叠之处。对存在的以上问题,俄罗斯智库也给出了一些较有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一是中国企业和民众到俄罗斯时,要以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公民前来投资经商和居住,都是在商言商、合法经营、依法办事,并没有政治目的;二是中国在中亚地区寻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要同时兼顾俄罗斯的利益,把握好处理两国利益的原则底线;三是要搁置分歧、求同存异,尽量避免刺激俄罗斯的神经,中国政府可考虑主动提出使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相对接的方案,以实现两国和两个战略的共赢;四是建议中国妥善处理、协调好两国的利益,使俄罗斯与中国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助力,努力将中俄合作打造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范例。欧洲各国智库面对“一带一路”深感期待,也不讳言欧洲人暂时的茫然和不知所措从人文上,欧洲各国智库认为“一带一路”正在弥补中欧在认知上的差异:在中国人眼中欧洲不再是古老僵化的城堡,在欧洲人的眼里中国也不再是刻板古老的长城。从发展趋势上看,许多智库认为世界中心也许会逐渐从以“美国-大西洋(600558,股吧)-欧洲”为核心的基督教文明圈,开始转到以“中国-欧亚腹地-西欧”为核心的多元文明圈,并在全球形成“美国-大西洋-欧洲”“中国-欧亚腹地-西欧”两个中心。而欧洲恰恰处在两个中心连接之处,因此就“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落地而言,欧洲深感期待。同时,欧洲的许多智库也不讳言欧洲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暂时的茫然和不知所措。他们认为,亚投行的成立使欧洲国家成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朋友圈之一。欧洲国家参与亚投行,说明了它们高度重视中国市场,以及“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带来的战略机遇。但是,问题在于欧洲国家目前并不知道如何对接“一带一路”,中国的企业也不知道如何深度开拓欧洲市场。这既是认知差异,也是需求的差异。具体来说,欧洲各国政府和企业家首先要闹明白:欧洲应向中国买卖什么,中国政府和企业家也应同时考虑同样的问题。欧洲智库也指出,欧洲并不是一个整体,各国有各国的竞争优势和利益需求。“一带一路”要在欧洲落地,中国应遵循古老的知己知彼古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持久良性、合作共赢。一些欧洲智库也在对“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进行冷观察和冷思考,其结论可能会有些偏颇,但可以让我们的智库头脑清醒一下。这些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避免过度解释中欧关系的亲密。直到目前,欧盟尚没有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也依然禁止向中国出口武器。欧洲国家在经济上走向中国,并不意味着其在战略和安全问题上背弃美国;中欧在经济上深度合作,并不意味着欧洲在人权、民主和价值观上改变对中国的苛求与刁难。二是避免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过度政治化或归于宿命论。“一带一路”是否会成为国际关系史上的“烂尾楼”,或是否会成为新版的“中华帝国朝贡制度”,关键在于能否设定好战略和战术目标,核心是“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能否在清晰的战略指导下逐步落地,并通过一个个战术目标的完成,最终实现惠及沿线国家民生的目标。三是避免盲目发展、遍地开花。中国政府应尽早系统整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各类信息,动态性地提供给中国“一带一路”的参与机构和企业、人员。要把中国国内致力于参与“一带一路”的城市和企业、机构的竞争优势、现实需求等,提供给国外相关国家和企业、机构。要通过这些细致的工作,让彼此知道双方合作的接触点和发力点之所在。四是注重高层次人员交流与沟通。欧洲一些智库坦言,当前欧洲最缺乏的是社会的活力与创新,中国最缺乏的是国际化的人才和经验。这种高异质性,决定了高互补性。因此,应加强政府、企业、智库、学者等之间的人文交流。五是要尽早建立“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实施的样板,以发挥可复制、可推广的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法国把中国高铁看成是激发其活力的“鲶鱼效应”,建议中法应在文化创意产业、服务业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法国的一些智库认为,法国在民用核能利用、高铁、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产业优势,这些领域也是法国经济的依赖和支柱。目前,中国的核电和高铁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优势产能,这可能造成中法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关系。因此,一些法国智库把中国高铁看成是激发其活力的“鲶鱼效应”,认为中国的许多高铁技术来自法国,法国更加了解欧洲市场且具有成熟的人才、经验,中法高铁市场如果能相互开放,两者可以联手开拓欧洲的高铁、码头、港口、机场乃至核电等基础设施。在文化创意与时尚产品方面,法国智库信心满满。他们认为,文化产业是法国的另外一大优势,既是法国经济最强大、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中国的硬需求。他们认为,中国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但目前的发展起点依然很低,许多文化项目依然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他们建议,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法应在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服务业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同时,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建立“中法文化产业园区”,以孵化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各类企业,提升中国整体及各城市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气质,同时增加沿线国家民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兴趣和参与热情。英国是西方国家中呼应“一带一路”最早的国家之一,其重商主义和人文主义传统使英国寻求在、教育、媒体等方面的合作英国智库认为,英国兼具重商主义、人文主义之气质。略显被动的地缘条件和匮乏的资源,迫使英国必须务实灵活地寻找经济上的合作伙伴,故重商主义盛行;重视传统、推崇渐进的民族性格,又使其不轻易改变什么,因此人文主义在其灵魂深处的烙印很深。重商主义、人文主义两种思想,遂成为英国智库解释英国对“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理论依据。首先,英国是西方国家中呼应“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最早的国家之一,是加入亚投行最早的意愿国和创始成员国。对此,英国智库的研究结论是,英国的行为,并不是对美国的背弃,而是重商主义使然。因为英国需要中国的投资来更新老旧的工厂和基础设施,以升级英国制造业水平,从而将更好的产品出口到中国;英国加入亚投行,也有巩固其国际金融优势的战略考量。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五通之中,以货币流通为核心的金融支持是重点。同时,作为老牌的金融大国,英国智库自认为全球四大金融中心中,有三个与英国有关(伦敦、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境外人民币支付有62%在伦敦进行。其次,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于2014年签署了一系列新协议,其中包括在未来三年加强中英教育合作的框架协议。英国智库对这些问题的解释是,英国教育的宗旨是培育社会精英意识,包括批判性思维、独立性思考、跨学科知识、国际化视野、高度的社会责任等,此乃人文主义使然。他们认为,这些人文素质让英国在文学领域有莎士比亚、在科学领域有牛顿、在经济学领域有亚当·斯密、在自然科学领域有达尔文……当然,目前在英国大学的本科教育中,来自欧盟的学生显著减少,中国学生的出国需求正在填补这些空缺。从一定意义上讲,作为局外人,笔者感到在英国的人文主义之中,还是脱不开重商主义的色彩。再次,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实施过程中,英国智库把重商主义和人文主义糅合在一起,建议中国和英国可以加强“一带一路”的媒体合作。他们认为,英国的传媒业高度发达,是有传媒话语权的国家。而中国,有正在崛起的传媒市场,有“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实施过程中的舆论引导和动员需求。一些智库建议,中英可联合开展问卷调查,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注倾向和参与程度;联合拍摄纪录片和专题片,向世界展现“一带一路”的全景和未来愿景;加强现代传媒理念培训,联合培养现代传媒人才;加强两国传媒产业沟通,全面加强纸质媒体、广播电视、音像制品等传媒领域的双边合作。他们认为,传媒影响力属于文化软实力范畴,理应成为中英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实施中合作的重点领域和项目。德国和意大利津津乐道的是,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之中,德国制造、意大利制造是中国离不开的两块制造业金字招牌德国智库指出,作为当今欧洲第一、世界第四的经济体,德国在全球金融风波和欧债危机的双重压力下表现抢眼,其原因在于德国制造代表着品质与卓越。德国的机械设备制造业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产业,其75%的机械设备产品出口国外,在机械设备业36个产品领域中,德国产品在16个领域为世界出口第一。、机械制造、化工医药、电子电气是德国四大传统产业。正是因为这些自信,德国智库认为中国企业虽然重视产品研发,渐进性创新不少,但突破性创新不足。他们认为,德国制造对中国的启示是:“一带一路”要有产品可卖,就要在突破性创新上有起色,拿出真正有品质、有品牌的产品。意大利智库认为,意大利是“中小企业王国”,致力于发展中小企业的中国丝路城市,应该主动对接意大利,尤其是在食品、服装、家具(也就是意大利人引以为豪的“3F产业”)领域。他们认为,中小企业是检验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健康的最重要指标,也理应成为“一带一路”经济是否活跃的晴雨表。美国对“一带一路”最为关心,多有疑虑与惧怕,热衷于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历史上的边境纠纷、历史矛盾、现实争端等总体看,一个时期以来,美国的110多家智库对“一带一路”的初步反映中,负面思考多于正面思考、非理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挑拨离间的成分多于建设性因素。例如,他们透过美国亚洲再平衡政策的多棱镜,从不同的视点来探讨和看待“一带一路”,焦点集中在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关系发展、中国和俄罗斯的有限责任伙伴关系、中国和印度能否超越边境争议、印度洋能否装下中印两个大国、中国与希腊的债务危机、萦绕中国心头的阿富汗问题、中国能否成为中东地区的新和平制造者、如何与中亚共享繁荣、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蒙古的未来在哪里、中国应如何看待和对待“伊斯兰国”等问题上。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能查阅到的美国智库关于“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文章中,基本上看不到美国自身如何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实施过程中,应该干些什么,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的意见和建议。相反,美国的智库们更热衷于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历史上的边境纠纷、历史矛盾、现实争端等。在中国和俄罗斯问题上,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所在其报告中,一方面将中俄正在不断深化的两国关系,歪曲地描述成“独裁的政治联盟”,并认为“它能够挑战自由主义思想以及金融世界的秩序”,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中俄“在双方团结的表象之下,其实中俄之间缺乏相互信任”,建议“欧洲和美国的外交政策应该利用这些缝隙,并且避免采取使这些不兼容的盟友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行动”。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所承认,在中国国家主席对印度成功访问后,许多人希望重启曾经广受赞誉的“亚洲世纪”。但是,在他们的报告中,更多的是谈论中印之间的领土争端、印越如何联手对抗中国,并将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项目、斯里兰卡的汉班托特项目、缅甸皎漂项目、项目等,列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挑战印度地位的举措。美国国际与战略研究中心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斯科特·肯尼迪、中国商业和政治经济中心项目主任戴维·埃·帕克联合发表的《兴建中国的“一带一路”》认为,中国政府颁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涉及了国与国之间毫无约束力的协议。它的核心是中国利用其经济资源和外交技巧,来促进基础设施投资和经济发展,将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以及欧洲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导致了更多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这将有助于加强该地区的政治机构建设,并减少恐怖分子的恐怖活动”。但是,他们随后话锋一转,“实施‘一带一路’将会给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挑战”,认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大幅度增加了破坏政治的风险”,带来“地缘政治影响”,并“将可能增加中国的海军力量”。最后,两位作者得出结论说:“中国的‘建设就会成功’的发展战略在国内很难实施。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国外,它可能不仅会产生反中国的政治思潮,而且借款人也无法偿还贷款,或企业无法收回自身的投资,最终对中国经济造成压力,而不是帮助其稍微缓解经济下滑”。这番描述,把“一带一路”的前景描述得一团漆黑。美国史汀生中心的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关系专家布兰埃勒承认,“一带一路”“把三个大洲联系起来”,这“将对亚非各国产生深远的影响”,但认为“对环境有潜在的负面影响”,并指出“尽管这一计划声势浩大,但‘一带一路’并不容易让人买账”,而且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中国公共关系策略。太多人已经误解了中国的意图,并且曲解该战略将会产生的收益”。从以上言论观点可以感受到美国内心深处对“一带一路”的疑虑与惧怕。其中,疑虑部分更多的是美国智库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和了解还处于浅层次,或者换言之,是我们的政策解释工作还存在差距,这需要我们有关部门继续加油努力。而惧怕部分,则涉及美国更深层次的不健康心理,是其与生俱来的对新崛起国家敌对情绪的反映。这种排他性的心理,是没有办法医治的“心病”,我们认识到就可以了,除非美国人自己想明白了,自己把自己的“心病”治愈。中国并不是美国权威的挑战者,也不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改造者。对这些见解,美国人早一天接受,将早一天受益。否则,可能将永远处于难以自拔的纠结之中。印度对待“一带一路”,大体经历了抵触、犹疑、初步张开怀抱欢迎等几个阶段从时间顺序看,印度在对待“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方面,大体经历了抵触、犹疑、初步张开怀抱欢迎等几个阶段。从这些报告中,大体可以梳理出以下一些基本的脉络:莫迪总理执政初期,绕开中国访问美日,对外公开宣称将开辟“印度世纪”。之后不久,莫迪总理积极开通微博热线、调整行程访华、拒绝见达赖,并在日与习近平主席会谈时,畅谈对“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呼应。印度智库研究成果的转变,大体与莫迪总理态度的转变同步。印度全球关系委员会发表的《印度需要中国的“绿色丝绸之路”》中,建议“中国政府需要制定和完善对外战略、绿色技术细节以及投资和发展思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的贸易伙伴提供‘绿色丝绸之路’升级版的工具箱”,认为“丝绸之路复活计划不应该以推出类似于疯狂的发展项目的方式进行,而是作为一种绿色和自反性现代化的努力而存在”,并具体希望“中国和印度一起保护和保存喜马拉雅山脊的聚宝盆(动物、植物和文化多样性)”。印度全球关系委员会的另外一份报告题目为《新丝绸之路是为了建立一个公正的世界秩序吗?》。这份报告尖锐地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使丝绸之路更符合21世纪的现状,并且促进中国和印度的发明创新和商业发展”;二是丝绸之路’倡议是选择在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和社会公平上都取得发展,还是以生态换取国家发展?”但其建议和结论则为,印度为确保两大目标的实现,“莫迪可以挖掘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的这些潜力,并联合本国专家和学者共同设计出相关方案”。《“一带一路”和印度的安全担忧》是一篇很严肃的报告,报告细数了印度的安全担忧:中印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1962年中印之战对印度造成的心理包袱、中国与巴基斯坦的亲密关系、印度和中国之间假想的权力之争、中巴经济走廊与克什米尔问题,并认为中国与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马尔代夫的合作,“将成为一个针对印度的‘包围圈’,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以及在印度周围发起的基建项目使印度更加担忧中国的真实意图”。作者建议“印度必须与中国共同设计‘一带一路’项目,只有这样才能与中国进行真正的合作并充分从中受益”。印度观察研究基金会的《印度还是中国大放光芒?投资计划说明了一切》,则比较客观地谈到了印度自身的差距。报告称,“五十年来,我们带着对中国人超越我们的担忧一直故步自封”,而“当机会来到我们身边,目光短浅和缺乏自信使我们后退,我们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我们需要建立我们的秩序,增强我们的领导力,调整我们机构的状态,并改进我们的治理能力”。此外,我们还对加拿大、新加坡、、土耳其、荷兰、瑞典、以色列、哈萨克斯坦、比利时等国智库的一些研究在《国外智库看“一带一路”》一书中也给予了报告,其观点对研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阅读延伸“一带一路”海外传播应避免的几大误区中国“一带一路”构想已经引起各国高度关注,应多从他人角度考虑,避免自说自话,片面展示中国意图,更要重视综合利用金融、文化等传播手段,才能最大、最优化地实现传播效果。应避免单一聚焦政治,忽视金融、文化领域的传播手法“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政治领域的大事,更是经济和文化领域的一大步推进。“一带一路”想要得到沿线各国最大程度的认同,一定要避免过去“唯政治论”,过度展示意识形态和政治理想的态度,应当把传播的突破口放在金融、文化等领域。应避免以相同的内容和语言向不同国家传播针对不同受众和不同话语基础的国家,中国海外传播者应该考虑受众最基本的认知逻辑进行分类传播。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要关注中国“一带一路”构想是否会更改当前国际秩序,新兴国家如俄罗斯、印度则关注中国会否削弱其势力范围,发展中国家的关切则在中国加大投资的同时是否会侵夺其资源等。因此,在“一带一路”的海外传播中,也要以这些不同国家的兴趣点和最近、最关注、最具体的关注点为起跑线,设定不同主题。例如对欧美,应强调中国并非要与美一争高下,对于俄罗斯、印度则要强调尊重他们在不同地区既有地位等。避免自说自话,传播注重内外有别“一带一路”在海外传播方面,引发过“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之类的误解。有研究人士指出,海外的误解与猜测,一方面固然与部分西方媒体的刻意抹黑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在“一带一路”的海外传播过程中,采用了在国内惯常的单向“灌输式”传播模式,没有做到“内外有别”有关。一方面要减少“以我为主”、仅仅报道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中作出的努力,更应加强报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民生情况和他们参与的程度、成绩,以此增加沿线国家政府、企业和民众对“一带一路”构想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在报道中更要增强双向沟通,强调合作、共赢的理念和思维,在措辞上最大程度传达出合作的善意,避免显示过强的目的性。
馆藏&47928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当前位置:
“一带一路” 国际舆论怎么反应 中国如何应对
2013年,随着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周边外交成为中国外交全局部署中的一大亮点。“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下简称“一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路”)是新形势下中国推进周边合作的全新倡议,在整体和周边外交新布局中具有总体性引领作用。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引起沿线国家、域内外大国及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应积极关注相关国家官方、政策研究及学术界、企业界、媒体等主体对倡议的反映,有针对性地摸索对外传播的重点。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尚在起步阶段,国际舆论的反应也处于初步阶段,客观上也提供了对外增信释疑、扩大与相关方良性互动的契机。日,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开始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同与会各国领导人及国际组织负责人合影。&一、国际舆论反应初探(一)域外大国:美国长期以来,美国不仅是中国运筹大国外交的主要对象,也是塑造中国周边环境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在战略、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维度深刻影响亚太及欧亚地区。尽管美国并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但是在倡议所涉及的东南亚、南亚、中亚及俄罗斯、中东等地长期以来拥有重要的战略及外交投入。官方层面,美国常务副国务卿伯恩斯指出,美主导“新丝绸之路”倡议与“一带”在重振中亚地区“全球商业、观念及文化”中心地位上可开展合作①。在政策研究、学术界和舆论界,美对两项倡议的评价较为复杂②。在提出“一带一路”的意图上,美方认为:第一,中国追求陆权和海权的再平衡,在战略空间上实现向西拓展,即陆上西进至亚欧大陆,海上扩展至印度洋。第二,旨在抗衡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美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中美关系愈发呈现冲突和零和博弈的性质。“一带一路”是中国在美国主导力缺乏、区域合作机制化程度较低的中亚、南亚、中东及其他地区推行一体化战略,避免进一步激化在东亚与美国的竞争和对抗。中国意在以经济合作为先行力扩大自身影响力,逐步带动政治和安全领域的协作。此外,还有一种激进的观点认为,中国的目的在于与美进行陆海战略空间的权力分享。第三,中俄首脑互访、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显著加强、天然气协定签订等双边重大往来表明,中国通过联合俄罗斯振兴欧亚地缘板块,加强自身主导下的地区机制(提振亚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等),打造“去美国化”的地区及全球秩序。第四,受中国“走出去”利益推动,“一带一路”对中国扩大能源资源来源地、拓展新的运输通道具有重要意义,从陆海两个方向满足快速增长的能源资源进口需求及急迫的通道安全需求。在“一带一路”实施的前景上,美方认为,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一带”上,尽管中国拥有资金优势,然而恐怖主义将构成威胁沿线安全的主要因素,能否处理中俄关系也将影响建设前景。在“一路”上,中国可以利用好海外华人的影响力增强与东南亚的友好关系,然而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日益强势的立场也会加强东南亚国家的不安。在“一带一路”的影响上,美方认为,“一带一路”可能削弱美国、俄罗斯及其他地区大国在相应地区的影响力,此外,美国不应仅重视东亚地区,也有必要将西亚地区提升至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应对策略上,美国应该重新思考自身的中亚政策以抗衡中国的影响力,此外还应阻止中俄走近,把握对欧亚地区的主导权。此外,美方也承认,当前,美国在中亚及南亚的主要威胁来自于恐怖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中国对美国在中亚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的利益并不构成重大威胁,因此,中国并非美制定地区政策、军事战略及态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二)“一带”沿线重点国家及地区:俄罗斯、中亚、中东、欧洲俄官方通过2014年《中俄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③对“一带”表明了支持。俄政策界也阐明,俄是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共建“一带一路”对中俄之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并强调,“一带”的提出有助于促进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多边经济合作,推动中亚地区各国的经济合作,进而防范域外政治势力的干扰。中亚五国及蒙古的领导人和主要官员,近期通过双边访问、官方文件等肯定了“一带”建设对本国及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均表达了响应和参与“一带”具体项目合作的积极姿态④。东欧国家对“一带”热情较高,白俄罗斯和乌克兰领导人及官员,均表示本国处在欧亚交通要道的关键位置,愿在交通等领域积极共建“一带”进程。2014年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期间,海合会轮值国主席表示,各成员国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法国、意大利、波兰、西班牙等国官员和媒体表示,“一带”不仅是经济机遇,也符合各方长远安全利益,欧洲不应错过。对“一带”的质疑之声依然存在⑤:一是质疑中国深层战略意图,认为中俄在政治、经济、能源等领域利益存在分歧和竞争,中国影响力提升将削弱俄的影响力;二是“一带”倡议挑战俄罗斯主导的欧亚联盟倡议,中俄在中亚的利益可能发生碰撞,中亚国家不得不在合作领域、地缘影响力等方面选边站队;三是“一带一路”面临众多阻碍,前景尚待观察,其挑战主要包括新疆的社会治安问题、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南海争端、阿富汗问题、中亚国家内部政治动荡等。(三)“一路”沿线重点地区:东南亚及南亚国家2014年8月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期间,东盟各国外长表示,中国提出的“2+7”合作倡议显示了推动东盟—中国关系的诚意和决心。泰国外交部常务次长表示东盟各国愿打造东盟—中国未来关系新的“钻石十年”,推进东盟—中国关系自贸区升级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深化互联互通建设,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支持并愿积极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筹建⑥。拉贾·莫汉等印度战略界学者认为⑦,尽管印度“一带一路”存在许多保留,但印度无法阻止邻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与中国合作,更不应阻挠中国在该地区发起的丝绸之路倡议,而是应该积极参与并影响这一行动计划。此外,一部分印度舆论从竞争角度解读“一带一路”,并称莫迪政府最近提出了利用印度“历史、文化和地理优势与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计划竞争”的Mausam计划,规划了一个“印度主导的海洋世界”,包括东非和阿拉伯半岛,经过伊朗覆盖整个南亚,向东则通过马六甲海峡和泰国延伸到整个东南亚地区。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和南亚期间,作为印度洋沿岸重要岛国,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均表示希望积极加入“一路”建设。一部分舆论对“一路”的评价依然复杂⑧:一是南海局势紧张将成为中国—东盟共建“一路”的重大障碍,以菲律宾为代表的东盟国家仍心存疑虑,并认为南海争端加剧了对中国的不信任、削弱其加入“一路”的意愿;二是“一路”可能平衡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影响力;三是相关合作项目(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等)仍缺乏详细具体方案,相关信息不透明;四是中国提出南海海上合作和共同开发的实质性进展不大;五是一些国家担忧中国力量进入印度洋,认为“一路”将影响印度洋海上安全形势。二、对外传播建议:“对谁说”及“说什么”总体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态度较为积极,舆论环境有利于两项倡议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意图、政策手段、前景及影响在沿线及域外国家引起热烈讨论,相关舆论既有积极和期待的一面,也有消极和疑虑的一面。应该正视的是,国际舆论对“一带一路”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因此,有必要针对相关国家官方、政策研究及学术界、企业界、媒体等主体开展对外传播,对“一带一路”进行更为全面、准确和务实的宣介,及时纠正误解、减少疑虑,创造积极的国际舆论氛围。(一)针对周边及沿线国家:避免将倡议战略化和地缘政治化,强调和平共赢性质部分国际舆论将“一带一路”解读为中国向周边及欧亚大陆推行具有扩张性质的地缘政治战略,曲解和误读倡议的目的和意图。正如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所阐述,“一带一路”是合作倡议,中国没有特别的地缘战略意图,无意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不会干涉别国内政⑨。随着周边外交的推进,针对沿线特别是周边国家,我对外传播中应避免使用“战略”“地缘政治”等硬性词汇,而应更多使用“倡议”“经济合作”等软性词汇。针对相关误读和疑虑,宜积极主动确立对外传播中的话语主导权,避免部分舆论将倡议政治化、战略化,甚至军事化,并应主动突出“一带一路”的和平共赢性质,及其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继承性和一致性。(二)针对域内外大国(美俄印欧等):强调倡议的合作性和非排他性在“一带一路”沿线,各主要大国也提出了一系列地区合作倡议,包括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多边经济合作、亚洲银行牵头的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计划、欧洲—中亚交通与能源倡议等。部分国际舆论将“一带”与欧亚地区的其他多边经济合作倡议对立起来,夸大中国与俄罗斯、美国、欧洲、印度等国的利益冲突,认为“一带”对其他相关倡议产生排斥、挤压和替代效应。针对美俄印欧等域内外大国,应主动强调倡议的合作性、开放性、非排他性和互利共赢性,淡化零和博弈和对抗色彩。一是阐述“一带一路”建设基于自愿,不强求以双边或多边条约为基础,不预设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目标;二是主动寻求与美俄印欧的利益契合点和合作面,同时也不回避分歧和竞争面,积极开展对话,形成良性互动的氛围;三是对“一带一路”与其他倡议及机制的合作应呈开放性姿态,中国欢迎现有倡议和机制发挥多边合作的延展效应。针对联合国、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和地区组织,应积极营造“一带一路”建设中多方参与的氛围,探索与相关组织框架下现有倡议、项目等开展合作的可能性和方式。(三)针对相关国家及其民众:在具体地区和领域探索和夯实互利平等共赢合作的基础一是针对域内外大国做好增信释疑工作。美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具有广泛影响力,应强调中美在倡议所涉及的东南亚、中亚、中东等地在反对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阿富汗问题、能源通道安全及供给稳定、互联互通等领域拥有巨大的合作潜力。针对俄罗斯,应强调中俄在中亚合作的协调性和非竞争性,并欢迎俄参与“一带”建设的务实合作项目。针对印度,宜从中印同为重要的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成员及互为重要邻国的现实出发,阐明双方在区域经济融合、互联互通、能源资源消费及进口等领域的利益交汇点。二是充分考虑沿线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的利益和诉求,以平等互利的姿态开展合作,充分倾听和考虑相关国家内部企业、社会及民众的利益和诉求。宜提升与相关国家非能源资源领域合作的比重,多开展涉及民生、教育、文化等领域惠及普通民众、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合作项目,以实际行动降低“中国威胁论”“中国掠夺论”等论调的舆论基础。三是与沿线存在争端的国家妥善处理好影响“一带一路”建设的敏感问题。以南海争端为例,推动南海合作共赢是增强我与东盟国家相互信任、降低“一路”建设障碍的必经之路。应在中国-东盟“2+7”合作框架、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框架下坐实相关合作项目和倡议,为扩大与东盟国家特别是南海争端国的利益交汇点夯实基础。原题:“一带一路”:国际舆论反应初探及应对建议注释:①ExpandingEconomicConnectivityinGreaterCentralAsia,RemarksbyWilliamJ.Burns,DeputySecretaryofStateatAsiaSociety,September23,2014,http://www.state.gov/s/d/.htm②资料来源主要包括《外交学人》杂志网站、布鲁金斯学会、兰德公司、《大西洋月刊》、《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詹姆斯敦基金会、《金融时报》、《外交政策》杂志网站、《国家利益》杂志网站、《联合早报》等美西方主要智库及媒体。③《中俄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中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mfa_chn/zyxw_57763.shtml。《声明》指出:“俄方认为,中方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非常重要,高度评价中方愿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考虑俄方利益。双方将寻找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和将建立的欧亚经济联盟之间可行的契合点。为此,双方将继续深化两国主管部门的合作,包括在地区发展交通和基础设施方面实施共同项目”。④详见2014年5月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总统访华期间表态、塔吉克斯坦驻华大使阿利莫夫撰文、2014年5月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关于发展和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2014年8月中国与蒙古国《关于建立和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等资料来源。⑤资料来源包括俄罗斯《国际生活》2014年第7期等。⑥《中国—东盟迈入合作新阶段》,人民网,日,.cn/n//c8.html⑦《印度快报》网站,日。⑧资料来源包括《防务新闻》周刊网站、《外交学人》杂志网站、ManilaBulleting,TheSunDaily等。⑨《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建设陆海丝绸之路”分组会上的演讲》,外交部网站,日,http://www./mfa_chn/wjbxw_40481.shtml
本文链接: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北平
看完这篇文章心情如何
有人痴迷西方民主,认为西方民主是消除腐败的根本之道。他们不懂得,毛黄“延安窑洞对”中讲到的
扫一扫订阅
环球视野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看路由器宽带密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