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承包村集体荒山承包种板粟树,因修水利工程被挖,村民应该得怎样补偿,另合同期未满土地怎样补偿

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42 / 45 页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走遍安庆二百多乡镇一千四百余村,仍然持续增加中!
收听听众帖子
双手擎天——卒子走遍安庆双手擎天——安庆石刻系列第1312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 &&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大龙山群山之间,有一处风景优美的山峰,在山峰一块巨石上,有人书写“双手擎天”四个大字,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大龙山花开正盛
18.jpg (260.39 KB, 下载次数: 0)
09:52 上传
& & 元朝末年,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安庆一位姓余的人烧香信佛,在乡里与农民邀集推翻元朝统治。图二:大龙山中部北麓山顶
20.jpg (197.17 KB, 下载次数: 0)
09:52 上传
& & 公元1351年的一天,朝廷派员到了安庆。大龙山是在今天的安庆背面的屏障。大龙山毗邻安庆府,相传元末明初农民起义有人曾在此筑关修寨、驻扎兵马。图三:大龙山北麓山顶书法
30-1.jpg (514.91 KB, 下载次数: 0)
09:52 上传
& & 大龙山峰峦峭立,俯瞰宜城。 明朝与清朝大龙山建有很多古塔,经过咸丰年间的太平军战乱,多数塔现已不存,现在大龙山山间一处巨石上有人书写“双手擎天”。图四:大龙山中部北麓山顶是驴友们的圣地
32.jpg (296.01 KB, 下载次数: 0)
09:52 上传
  该石刻于大龙山西麓的岩壁上,不知何年所刻。至清朝安庆战事多发,书写者意为何意?不详。因其字大,且行笔苍古,体势开张,率真自然却古拙浑朴,遂扬名于世。图五:大龙山中部山顶巨石
34.jpg (323.56 KB, 下载次数: 0)
09:52 上传
& & 原书依照岩石的纹路顺势而作,所以字体大小不一,参差错落,意态别致。虽是楷书却有篆隶遗意,举重若轻,方圆并用,极尽变幻。图六:大龙山中部北麓山顶风景
35-1.jpg (427.01 KB, 下载次数: 0)
09:53 上传
& & 安庆,自古多是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争睹神采,感慨之余,寄情诗文,刻于崖壁,形成著名的大龙山摩崖石刻文化。图七:大龙山中部北麓山顶巨石
37.jpg (338.72 KB, 下载次数: 0)
09:53 上传
  安庆大龙山北麓有很多景观。传说北顶就是古战场,至今,五横乡与杨桥镇交界的的大龙岭一线山巅,依然完整地保留着当年那绵延数十里的古战壕,旁还有古石兵营、石堡垒遗址。图八:大龙山中部北麓山顶
38.jpg (213.81 KB, 下载次数: 0)
09:53 上传
 &&大龙山北麓最早为烽火台,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湘军为防太平军加修炮台,是一座名副其实用于军事防御性古寨。图九:大龙山中部北麓山顶
39.jpg (375.32 KB, 下载次数: 1)
09:53 上传
& & 安庆大龙山历朝历代宗教活动盛行,寺庙兴建不衰,形成不少有神奇色彩的景点建筑。图十:大龙山巨石
41.jpg (271.65 KB, 下载次数: 1)
09:53 上传
& & 双手擎天比喻双手托住天,形容坚强高大有力量。出自唐孟郊《怀南岳隐士》诗:“见説祝融峯,擎天势似腾。”图十一:大龙山中部北麓山顶书法
42.jpg (460.01 KB, 下载次数: 1)
09:53 上传
& & 大龙山屹立于安庆城北,离市区十五公里,为城廓之天然画屏。其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得名大龙山。山周二十五公里,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横跨市郊和怀宁、桐城二县。图十二:大龙山中部北麓山顶风景
45.jpg (227.45 KB, 下载次数: 1)
09:54 上传
& & 大龙山四面环水,东依石塘湖,南临长江,西饮石门湖,北靠菜子湖。古人赞其美为“独不类他山”。大龙山山腹摺叠,行至大龙山中部北麓山顶,有摩岩石刻“双手擎天”,只是岁月沧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攀爬游玩。图十三:大龙山双手擎天
49.jpg (328.63 KB, 下载次数: 0)
09:54 上传
(本篇完)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收听听众帖子
尤林石拱桥——卒子走遍安庆尤林石拱桥——安庆古桥系列第1313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 &&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经开区尤林社居委,有一座即将被填平的石拱桥,今天卒子介绍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石拱桥。图一:安庆经开区尤林社居委
11.jpg (697.83 KB, 下载次数: 0)
14:25 上传
& & 尤林石拱桥桥,坐落在经开区尤林社区一块湖泊河系中。据了解,清朝光绪年间,安庆肖坑乡尤林村有个财主,请来能工巧匠,从杨桥运来众多石料,在家乡的小溪流上建起了一座石拱桥。图二:尤林石拱桥位置
15.jpg (847.92 KB, 下载次数: 0)
14:25 上传
& & 在随后的岁月里,这座石桥连通了古代的官道,极大地促进了乡村的发展。这座圆拱桥从石质风化和建造特点看,应该是座历史悠久、姿态优美的古桥之一。图三:尤林石拱桥
20.jpg (695.19 KB, 下载次数: 0)
14:25 上传
  一座桥就是一段历史,通过一座桥去探寻岁月的痕迹。在经开区未建起以前,这里原是一片河湖湿地。图四:尤林石拱桥由青石与麻石建造而成
30-1.jpg (905.2 KB, 下载次数: 0)
14:25 上传
& & 在这片湿地周边,尤林村与周边的乌岭村相通相连,这片土地世代耕作有着数百年历史。图五:尤林村原是一片湿地
32.jpg (900.64 KB, 下载次数: 0)
14:25 上传
& & 卒子从这座石桥看来,这座圆拱桥历史悠久,建造古桥使用了安庆本地产的麻石块。图六:尤林石拱桥
35.jpg (657.57 KB, 下载次数: 0)
14:25 上传
  这座古石拱桥原是官家驿道,至今已百年历史。村里年长的村民反映,这座桥给居民留下了太深的记忆。尤其是上了五十岁的本地居民,可以说是石桥看着他们长大。图七:尤林石拱桥拼图
40-1.jpg (850.53 KB, 下载次数: 0)
14:26 上传
& & 在石桥之前,因为当时交通条件和水利设施有限,连接周边村庄的仅仅是一座木桥,每次下雨涨水时,桥下的小溪就会变得凶猛起来,阻碍了两边的通行。图八:尤林石拱桥面由麻石铺设
45.jpg (1017.21 KB, 下载次数: 0)
14:26 上传
& & 建造这座麻石拱桥虽然是本土大户人家,却也可见付出了不少心血。该古桥始建于清朝晚期,一直以来是皖西南周边几个村庄的主要交通要道。图九:尤林石拱桥麻石行条
50-1.jpg (889.07 KB, 下载次数: 0)
14:26 上传
& & 这座麻石拱桥质地为麻石,长约五米,宽二米。因磨损严重,已经被荒草掩埋,这座石桥连接着安庆府老肖坑乡几个村庄通往安庆府、怀宁县、桐城县的通道。图十:尤林石拱桥拼图
52.jpg (752.46 KB, 下载次数: 0)
14:26 上传
& & 麻石拱桥身为大块座石垒砌而成,桥面铺青石板,显得古拙厚重。当地人都知道石桥有些年头了,但很少有人知道到底是什么年代所建。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差被毁。图十一:尤林石拱桥
55.jpg (1 MB, 下载次数: 0)
14:26 上传
& & 流水潺潺,岁月无声。这座无从问津的石拱桥,有着什么样的辉煌过往? 却无任何有关资料记载,安庆府周边有着数条官道,往往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车如流水昕宵不绝,沿途村庄散布着无数客栈。图三:尤林石拱桥麻石桥面
45.jpg (1017.21 KB, 下载次数: 0)
14:27 上传
(本篇完)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收听听众帖子
花山国学生墓和候选县丞墓——卒子走遍安庆花山国学生墓和候选县丞墓——安庆古墓系列第1314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 &&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花山村的山间,有二座安庆士绅官员古墓,古墓保存较为完整,今天卒子介绍二座何氏家族的古墓葬。图一:安庆花山密林深处
11.jpg (480.13 KB, 下载次数: 0)
09:50 上传
& &候选县丞是清朝官名。始置于战国,为县令之佐官。秦汉相沿。典文书及仓狱,为县令,县长之辅佐,历代所置略同。晋及南朝,还有宋朝不设此官(宋只设建康狱丞)。丞之官秩,汉为二百石至四百石,明清县丞为正八品官。明代规定凡方圆不及二十里者不设县丞,故多数县份都有佐贰官。图二:例赠国学生何肃平
15-1.jpg (396.31 KB, 下载次数: 1)
09:50 上传
& & 清朝县丞多不设,在全国1300多个县份中,仅设县丞345人。在安庆大龙山之间,却有这样一座候选县丞的墓葬,足以说明安庆府下设县里的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一步一步走向仕途。图三:二座古墓突安葬在一起
16.jpg (433.72 KB, 下载次数: 0)
09:50 上传
& & 县丞是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在县里地位一般仅次於县令(或县长),汉时每县各置丞一人,以辅佐令长,主要职责是文书、仓库等的管理。后代虽有变革,如宋代曾一度废除,或以主簿兼任,但历代大多设置此一官员(一或二人),迄於清末。图四:国学生与候选县丞图(选自网络)
18-1.jpg (490.57 KB, 下载次数: 0)
09:50 上传
& & 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描写唐朝县丞一职,有职无权,形同虚设,还要受到吏胥的欺凌,只能低首下气,使有才能有抱负的人居此亦无所作为,并以崔斯立任蓝田县丞的种种境遇为例尽情刻画,含有深刻的讽刺意味。韩愈代崔斯立发出不平之鸣,以期引起朝廷对这类事情的注意。图五:古墓为青石建造,雕刻有纹饰
20-1.jpg (400 KB, 下载次数: 0)
09:50 上传
& & 县丞县长的副手。一般是一人,大县设两人,主要职权是管理文书,仓库,少数时期里,能管理地方财政和治安。还有一个职权是县长不能处理政事时,他可以代替县长暂时管理地方。可以看做事县里的二号人物。图六:例赠候选县丞何石溪
25-1.jpg (471.35 KB, 下载次数: 0)
09:50 上传
& &“例赠”是指清代朝廷推恩把官爵授给官员已去世的父祖辈。受赠者不一定有功名,是皇帝给予臣子、有功者先人的另一种荣誉。所以安庆花山这座例赠候选县丞墓,实际上是皇帝恩荣将官爵授给官员已去世的父祖辈。图七:县丞署
27-1.jpg (476.92 KB, 下载次数: 0)
09:50 上传
& & 清朝时期的国学生一般指太学生中的官员子弟。明朝、清朝时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内设博士、典簿、典籍等厅,以分理各项具体事务;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以供生徒听课、自修及习所。图八:国学生与候选县丞墓碑
30-1.jpg (446.88 KB, 下载次数: 0)
09:50 上传
& & 设祭酒、司业各一人为正副长官,其属有监丞、五经博士、六堂助教、学正、学录、典簿、典籍等学官掌教务。学生多由省、府、州、县学生员中选拔,亦有由捐纳而得者,入监就学者有贡生、监生之分,然通谓之国子监生。监生肄业后经见习可得补官,后科目盛行,出路日塞。捐例一行,挂名监生日多,赴京就学者日少,作用反不及府、州、县学。图九:国学生与候选县丞墓由麻石砌围
35-1.jpg (588.34 KB, 下载次数: 0)
09:50 上传
& & 国学生又称国子生,亦是指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但一般指官员子弟。清初时国子监实行积分法,为其后考职之制,分等录用。清朝后期,设置同文馆、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校,毕业考试合格的,分别授予进士、举人等出身,给以一定的相应官职。“大清国学生墓”就是清朝某个国学生的坟墓。图十:国学生与候选县丞墓形态
40-1.jpg (524.82 KB, 下载次数: 0)
09:50 上传
& & 安庆宜秀区杨桥镇花山村,有这样二座清朝晚期的何氏士绅官员古墓,一位是例赠国学生何肃平,另一位是例赠候选县丞何石溪,碑文记录清晰,作为地方文史的一个部分,卒子介绍给全国观众,等待更多的研究。图十一:国学生与候选县丞墓
.jpg (449.46 KB, 下载次数: 0)
09:51 上传
(本篇完)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收听听众帖子
余河徐氏宗祠——卒子走遍安庆余河徐氏宗祠——安庆宗祠系列第1315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 &&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岳西县白帽镇余河村的山间,有一座现代复建的徐氏宗祠,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余河徐氏宗祠外观
15.jpg (196.8 KB, 下载次数: 0)
14:51 上传
& & 余河徐氏宗祠坐落在岳西县白帽镇余河村的山间,一条小溪从高山流下。徐氏宗祠建筑院落坐北朝南,是一幢现代建筑,分为前后两进院落。图二:余河徐氏宗祠大殿
18.jpg (237.27 KB, 下载次数: 0)
14:51 上传
& & 主要建筑有山门、过厅、东西配殿、大殿等。第一进院落有仿木结构仿建,因为现代建筑,基本没有保留古建筑遗存下来的老物件。图三:余河徐氏宗祠唯一留下的就是这件古件
22.jpg (154.38 KB, 下载次数: 0)
14:51 上传
& & 后一进院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为祭祀的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祠堂颇重装饰,雕梁画柱,古色古香,精美绝伦。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图四:余河徐氏宗祠
30-1.jpg (283.8 KB, 下载次数: 0)
14:51 上传
& & 该宗祠始建何时不详,院落坐北朝南。大殿为歇山九脊顶,次殿位于大殿前边紧靠大殿。宗祠基高墙稳,房屋高大,建筑精细,气势雄伟,实乃文化胜地。图五:余河徐氏宗祠祖先牌位
32.jpg (201.71 KB, 下载次数: 0)
14:51 上传
& & 整体建筑保存相对完整,庙宇宏大,建筑巍峨,古朴壮观,显示了古时安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图六:余河徐氏宗祠祭祀场面(网络下载)
40-1.jpg (307.63 KB, 下载次数: 0)
14:52 上传
& & 徐氏系黄帝后裔,世代繁衍,人丁兴旺。时代伴随,英才辈出。始祖伯益水井发明者,水不但是人的命脉,也是大地动植物的源泉。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徐地,称徐国,二世祖若木袭徐国君,以国为姓,传播中华文明。图七:余河徐氏宗祠先祖
42.jpg (200.04 KB, 下载次数: 0)
14:52 上传
& & 东汉艺术家、誓学家徐干,南朝文学家徐陵、徐铉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徐庶,明代杰出旅行家、游记文作家徐霞客,明代开国原勋魏国公徐达、徐辉祖,哲学家、文学家徐光起,明代进士、水利专家、河道策划者、史部诗郎徐九思及徐钦,中国现代美术家徐悲鸿,政治家、军事家徐向前等均为传世名人。图八:余河徐氏宗祠先祖
44.jpg (224 KB, 下载次数: 0)
14:52 上传
& & 徐氏宗祠,为元末为避战乱的徐氏家族,他们带领家族成员渡江北徙,最后迁居安庆潜山又迁至岳西白帽等地。后裔约万余人。图七:余河徐氏宗祠先祖
46.jpg (192.61 KB, 下载次数: 0)
14:52 上传
& & 徐氏家族从外地迁徙至安庆地区,已有七百余年,传至二十多代人。该祠堂虽然是现代的仿建,却也是家族成员的一种精神寄托之所。图八:余河徐氏宗祠先祖
48.jpg (189.46 KB, 下载次数: 0)
14:52 上传
& & 祠堂建于山青水秀之间,茂林修竹、山环水抱、聚气藏风。祠依山而建,徽风皖韵,流光溢彩,聚古典之精华,展当代之雄风。图九:余河徐氏宗祠
50.jpg (186.1 KB, 下载次数: 0)
14:52 上传
(本篇完)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收听听众帖子
清河邓家老屋——卒子走遍安庆清河邓家老屋——安庆古宅系列第1316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 &&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宿松县隘口乡清河村的山间,有一座建于清朝中期的邓家老屋,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安庆市宿松县隘口乡清河村
1.jpg (151.94 KB, 下载次数: 0)
11:06 上传
& & 宿松县地处大别山南麓、皖江之首,是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宿松依山、面湖、临江,由西北向东南依次跨大别山山脉、丘陵岗地和平原、湖畈区。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宿松悠久的人文历史。宿松古称松兹侯国,始建于西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称宿松县,并沿用至今,距今约2200年历史。图二:宿松县隘口乡清河村
2.jpg (267.08 KB, 下载次数: 0)
11:06 上传
& & 安庆市宿松县人杰地灵,先贤辈出,有明代的武节将军石良、清代翰林院编修朱书、浙江巡抚罗遵殿、浙江按察使段光清等历史人物。当然,还有今天卒子介绍的邓氏。图三:邓家老屋四周
3.jpg (240.45 KB, 下载次数: 0)
11:06 上传
& & 邓家老屋位于安庆市宿松县隘口乡清河村邓家老屋组。该房为清朝中期嘉庆年间建造的一所坐北朝南的古民居。图四:邓家老屋保护牌
4.jpg (242.82 KB, 下载次数: 0)
11:06 上传
& & 邓家老屋为三进五开间,东西两边各有厢房六间,砖木结构,悬山顶,五架梁。建筑面积约一千二百多平方米。图五:邓家老屋外墙
5.jpg (221.67 KB, 下载次数: 0)
11:06 上传
& & 邓家老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其历史上是江西移民,到安庆已经有四五百年,在清朝中期出了有名的商人,在安庆宿松县建起了这幢有江西风格的老屋。图六:邓家老屋破损严重
6.jpg (320.68 KB, 下载次数: 0)
11:06 上传
& & 据说,当年嘉庆年间,这幢老屋经过了七年方建成竣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宏伟的规模、保存完整的艺术雕刻品,都显示了较高的文化、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图七:邓家老屋部分已经损坏
7.jpg (270.28 KB, 下载次数: 0)
11:06 上传
& & 这是一座具有地域性的大型古民居,也是一件后人品读历史的民间瑰宝。图八:邓家老屋
8.jpg (261.89 KB, 下载次数: 0)
11:06 上传
& & 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邓家老屋,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皖西南地区面积较大的徽派建筑群。建筑宏伟、又不失古朴。图九:邓家老屋厅堂青石柱础
9.jpg (201.24 KB, 下载次数: 0)
11:06 上传
& & 邓家老屋位于青山绿水之中,虽已墙体斑驳“容颜”衰老,但仍在对人们述说着昔日之宏伟!老屋四周以砖墙围绕。图十:邓家老屋牌匾(布政司理、卫守备、国子监典籍)
10.jpg (242.73 KB, 下载次数: 0)
11:06 上传
& & 从建筑布局来看,邓家老屋的平面呈中轴对称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分布有门楼、前厅、前天井、中厅、中天井、祭堂。大屋前后共三进。图十一:邓家老屋木雕
11.jpg (236.27 KB, 下载次数: 0)
11:06 上传
& & 中心建筑则是第二进至第三进,厅堂两侧筑有滴水式防火山墙,大厅各自独立,又连为一体,中间均有天井相隔,以便于采光及空气流通。图十二:邓家老屋部分屋顶已经破损
12.jpg (248.18 KB, 下载次数: 0)
11:06 上传
& & 邓老家屋现已陈旧破损,当卒子这二年再经过这幢老屋时,已经毁损破倒一半以上。老屋房屋之间以走廊相连,四通八达。图十三:邓家老屋牌匾南阳萱暖来头不小
13.jpg (257.07 KB, 下载次数: 0)
11:06 上传
& & 在过去的岁月里,当平静的生活被战乱或宗族之间的争斗打断,老屋就会立刻成为保护族人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军事堡垒。图十四:卒子坐骑位于邓家老屋后方
14.jpg (352.08 KB, 下载次数: 0)
11:06 上传
& & 邓家老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据说是做了生意发了财,才建起了这幢江西风格的徽派建筑老屋。邓家老屋牌匾由布政司理、卫守备、国子监典籍共同贺送。图十五:邓家老屋牌匾
15.jpg (251.04 KB, 下载次数: 0)
11:06 上传
& & 邓家老屋开始只建上、中、前三厅,后又扩建才形成邓家老屋形成现有的规模,共历时七年之久。邓家老屋建筑群的门、窗木雕盛行,雕刻技艺精湛,题材丰富多彩。图十六:邓家老屋门前
16.jpg (235.55 KB, 下载次数: 0)
11:06 上传
& & 走进邓家老屋,尽管已难见当年的华丽,但建筑艺术的表现性和所表达情感的抽象性,已在这座老屋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图十七:邓家老屋通道及拱门
17.jpg (185.37 KB, 下载次数: 0)
11:07 上传
& & 推开老屋前厅两扇厚重的木门,跨过门槛、厅堂、卧室的木窗木门,雕有各种精致的花卉图案,楼阁屋檐飞龙走凤,栩栩如生,折射出大屋主人当年追求并炫耀荣华富贵的一种表现。图十八:邓家老屋木柱& &
18.jpg (269.02 KB, 下载次数: 0)
11:07 上传
& & 历经二百余年岁月,老屋已苍老陈旧。如今邓家老宅中仍住着二户人家几口人,但前二年的大洪水及年久失修让老屋已经严重损坏。这样的老屋安庆地区还有一些,希望更多的人加以保护。图十九:邓家老屋门厅
19.jpg (250.03 KB, 下载次数: 0)
11:07 上传
(本篇完)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收听听众帖子
温桥龙池庵旧址——卒子走遍安庆温桥龙池庵旧址——安庆寺庙道观系列第1317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 &&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怀宁县清河乡温桥村的山间,有一座建于明朝的寺庙,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温桥龙池庵山门
10.jpg (329.54 KB, 下载次数: 0)
11:15 上传
& & 清河乡是安庆市怀宁县下辖的一个乡。地处怀宁西南部,东与洪铺、江镇镇接壤,南部、西部均与怀宁县黄龙镇相邻,北接怀宁县三桥、黄墩镇。图二:温桥龙池庵
25-1.jpg (425.98 KB, 下载次数: 0)
11:15 上传
& & 清河乡位于怀宁县腹部,由原龙泉、温桥两乡合并而成,因乡政府驻地清河得名,距安庆市区四十公里。清河乡地形属浅山丘陵地区,境内浅山绵延,丘岗起伏。图三:龙池庵地处群山之间
28.jpg (341.96 KB, 下载次数: 0)
11:15 上传
& & 清河历史绵延,人文锦绣。境内有省重点寺庙龙池庵,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朝雍正时改建,因所在山顶有泉水称龙池得名,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四:温桥龙池庵
30-1.jpg (451.57 KB, 下载次数: 0)
11:15 上传
& & 那么这座名为龙池庵的寺庙,到底是一座什么样子的寺庙呢?在安庆周边,有二处名为龙池的寺庙,一座是五横乡的龙池寺,另一座就是清河的龙池庵,龙池庵下有一个天然溶洞白云洞,洞内密布造形奇特的石笋、钟乳石等,深不见底。图五:温桥龙池庵留下众多遗物
35-1.jpg (418.63 KB, 下载次数: 0)
11:15 上传
& &寺庙所处的是海拔约五六百米的高山上,这里有“龙池香尖”茶叶。龙池香尖茶,始于明朝,产于安庆市怀宁县清河乡、黄墩镇、江镇镇、洪铺镇、石镜乡等地,但最为出名的就是龙池庵山间的正宗“龙池香尖”茶叶。图六:温桥龙池庵为近年重修
38.jpg (342.64 KB, 下载次数: 0)
11:15 上传
& &龙池庵坐落在植被繁茂,土壤肥沃之地,终年云雾笼罩,海拔四百米上下,龙池庵就在附近的双尖山周围。生态环境优越,茶树生长健壮,从未使用过农药,茶叶洁净,无污染,具有高山茶特有香气,色泽翠绿,故取茶名“龙池香尖”。该茶属怀宁县绿茶中之珍品。图七:温桥龙池庵遗物
40-1.jpg (463.85 KB, 下载次数: 0)
11:15 上传
& & 据民国四年(1915年)《怀宁县志》记载:“……龙池尖,所产品绝胜,清明前后采之制出如新蚕,泡以山泉味不在蒙顶下。”图八:温桥龙池庵碑记
45-1.jpg (519.89 KB, 下载次数: 0)
11:15 上传
& & 古往今来流传着“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之说,这足以说明它的品质之优。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扁直,色泽翠绿显毫,汤色绿亮,香气清香持久有花香,滋味鲜醇爽口,叶底嫩绿明亮成朵。图九:温桥龙池庵清朝光绪碑
50-1.jpg (415.22 KB, 下载次数: 0)
11:15 上传
& & 地处皖西南怀宁县的清河乡,群山浅岭、环绕淙淙、松竹葱葱,这里有安庆著名人物明末进士、兵科给事中宣国柱。据了解,宣国柱()字若木,怀宁县清河乡温桥村人,明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图十:温桥龙池庵古构件
55-1.jpg (491.23 KB, 下载次数: 0)
11:15 上传
& & 宣国柱历任行人司左司副、兵科给事中(正七品)等职,上疏十余次,谏国务之弊端、申家乡之水患,善诗歌取材骚雅汉魏、通音律延续魏晋遗风,著述盈麓,有《古文辞渊源》《荀勖》存世,死后葬于怀宁太平山祝庄后,虎形山有碑。图十一:温桥龙池庵祖师塔
60-1.jpg (500.19 KB, 下载次数: 0)
11:15 上传
& & 宣氏是怀宁望族,怀宁宣氏始迁祖(即一世祖)宣君瑞,元朝泰定进士,皇帝勋戚,传说是蒙古人或色目人,元至正元年(1341年),从两淮副使迁安庆路路正(正二品)一职,居此久矣,深感怀宁风景秀美、风物敦厚,上书皇帝请求退居怀宁修养,元惠宗欣然允许。图十二:碑记上记载怀宁西去郡城,指安庆府
70-1.jpg (452.6 KB, 下载次数: 0)
11:15 上传
& & 怀宁县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大别山余脉南麓,低山丘陵岗地,四季分明,山清水秀,附近有灵源观、旸明庵、龙池庵等静沐风雨;学堂书院隐于山林,诗书训辞响彻田舍,民风淳朴,崇尚忠孝,邑人丁荣,后宣国柱隐居太平山、闭门谢客。图十三:龙池庵内有直隶安庆府潜册县送来的碑
75-1.jpg (489.29 KB, 下载次数: 0)
11:15 上传
& & 古往今来多少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佛教信徒为龙池庵地处的风光和浓郁的宗教所吸引所陶醉,成为安庆周边一处自然风景区和风水宝地。图十四:温桥龙池庵内一碑上记载南京国子祭酒前……
651.jpg (409.52 KB, 下载次数: 0)
11:15 上传
(本篇完)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收听听众帖子
上桥双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卒子走遍安庆上桥双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安庆古树系列第1318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 &&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望天乡地处皖鄂两省交界,今天卒子介绍上桥村二棵三百五十余年的银杏树,早在几年前,卒子曾介绍这里的一幢“梅里山庄”古建筑,如今通过卒子的介绍梅里山庄已经在得到广泛的宣传,到访梅里山庄的人数也在迅速提升,这就是宣传的力度。图一:上桥第一株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
15.jpg (551.23 KB, 下载次数: 0)
10:45 上传
& & 据太湖县林业部门工作人员介绍,上桥村的这两棵三百多年的老银杏树,高大的树干下挂着保护牌,据了解,其中一棵古树树高17米多、胸围近三米、树龄三百多年。是名贵的保护树种。图二:上桥第一株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
30-1.jpg (614.16 KB, 下载次数: 0)
10:45 上传
& & 银杏树,多年生木本植物。生长在海拔稍高、空气较干燥的地方。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长势很慢,一年能长到一米就不错了。图三:卒子坐骑在上桥第二株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面前
32.jpg (395.46 KB, 下载次数: 0)
10:45 上传
  银杏树也叫“白果树”,它是一种古老的裸子植物,人称“植物界的活化石”。由于未受第四纪大陆冰川的侵害,我国保存了许多生活在北半球的裸子植物,如:银杏、水杉等等。图四:上桥第二株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
35-1.jpg (638.33 KB, 下载次数: 0)
10:45 上传
& & 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打开的折扇,很容易辨认。它的果实是黄色的,里面的种子叫“白果”,可以食用,但有微毒,吃多了会中毒。银杏树仅仅生长在我国与日本,生长速度非常慢,但却可以活一千年以上。图五:银杏树与人手的对比
37.jpg (475.78 KB, 下载次数: 0)
10:45 上传
  在安庆市太湖县与湖北省交界的地方发现的这二棵银杏树,过去是一片银杏树群,后经过砍伐已经只剩下这二株银杏树了。巨大的银杏树郁郁葱葱,独树成林成为一道奇特景观。图六:上桥第一株与第二株同为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
40-1.jpg (564.47 KB, 下载次数: 0)
10:45 上传
& &上桥村这二株枝繁叶茂的銀杏,盘根错节、根根相连,二株银杏树高度基本一致,约有十七、八米。其中一株银杏树下建有一简陋的青砖小庙,香火颇旺,显得神秘莫测。图七:银杏树叶
42.jpg (402.15 KB, 下载次数: 0)
10:45 上传
& & 据居住在此树不远处的村民介绍,上桥村几大户姓氏居民从江西移居到这里,就种下了银杏树了。至今他们在这里已经生息繁衍了近二十代,照此推算,此古银杏树应该有三四百年了。图八:上桥第二株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东面与西面不同角度
45-1.jpg (509.14 KB, 下载次数: 0)
10:45 上传
& & 在安庆,很多地方都有像这样的古树,他们是元末明初移民到安庆的先祖们,种下的古树,这二棵银杏树已经采取了相关的保护措施。漫步在上桥村头,仰望移民到安庆的先祖们种下的银杏,参观先祖们建造的古老宅院,使每个安庆人、太湖人、望天人都能立即体会到什么叫历史的久远、岁月的沧桑,心中不由涌起一股淡淡的惆怅。图九:上桥第二株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保护牌
47.jpg (407.07 KB, 下载次数: 0)
10:45 上传
& & 历史,仿佛一下子和我拉得很近。卒子几年前曾专门写过上桥村的徽派古民居,经考证古民居曾是清朝安徽一知名富商吴寅初所建,名曰“梅里山庄”。原望天乡上桥村的这幢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色古香的建筑上保留了明清时代的绘画、砖雕,很有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图十:上桥村曾是安徽与湖北交界地带
50-1.jpg (604.66 KB, 下载次数: 0)
10:45 上传
& & 吴寅初,号旭斋,册名长鸿,又号冠时。出身书香门第,曾经营生漆、油脂于汉、皖之间,后开设诊所,乡邻尽皆受益。梅里山庄无论是用地选址、占地规模、总体布局和院落与建筑的等级形制及艺术水平、内外装饰的内容、手法与风格,还是整体环境与设计,无不显示出主人独特眼光。所谓“三分匠人,七分主人”,梅里山庄与周边的一些较古老的建筑相比,就可略见一斑。图十一:上桥第一株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
53-1.jpg (414.38 KB, 下载次数: 0)
10:45 上传
& & 历史是一面镜子,一页一页翻过,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伟大的人物,再辉煌的业绩,最终都会归于消失、归于沉寂。梅里山庄也不例外,最终还是落没衰落了。唯有那梅里山庄屋前村头的二株银杏树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印记,在历史的夜空,可以悟一些人生哲理,让你细细品尝,慢慢咀嚼。图十二:上桥第一株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保护牌
539.jpg (408.02 KB, 下载次数: 0)
10:45 上传
(本篇完)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收听听众帖子
本帖最后由 过河卒子 于
10:26 编辑
张恨水墓园——卒子走遍安庆张恨水墓园——安庆名人墓与近代革命系列第1319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 &&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梅城镇,有一座现代的著名人物墓园,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张恨水是安庆名人,也是潜山名人,更是全国名人。图一:张恨水墓园指示牌
15.jpg (708.92 KB, 下载次数: 0)
09:25 上传
& & 张恨水(日-日),安庆市潜山县人,原名心远,恨水是笔名,取自南唐李煜词《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张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 图二:张恨水墓园二根松树与其母亲像
25-1.jpg (574.82 KB, 下载次数: 0)
09:25 上传
& & 张恨水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更以作品多产出名,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三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日张恨水的骨灰安葬于故乡安庆市潜山张恨水纪念馆并立铜像。图三:张恨水墓园整体
28.jpg (550.31 KB, 下载次数: 0)
09:25 上传
& & 张恨水,安庆市潜山县岭头乡黄岭村人。生于江西广信(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小官吏家庭,肄业于蒙藏边疆垦殖学堂。后历任《皖江报》总编辑,《世界日报》编辑,北平《世界日报》编辑,上海《立报》主笔,南京人报社社长,北平《新民报》主审兼经理,1949年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1917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因其父曾在江西上饶广信税务当职员而在上饶出生。并在上饶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童年就读于旧式书馆,并沉溺于《西游记》、《东周列国志》一类古典小说中,尤其喜爱《红楼梦》的写作手法,醉心于风花雪月式的诗词典章及才子佳人式的小说情节。青年时期的张恨水成为一名报人,并开始创作。他自1914年开始使用“恨水”这一笔名,其名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到1919年为止,这时期创作的作品,如《青衫泪》、《南国相思谱》等,以描写痴爱缠绵为内容,消遣意味浓重,均可列入鸳鸯蝴蝶派小说中。图四:张恨水铜像
30-1.jpg (564.99 KB, 下载次数: 0)
09:25 上传
& &&&1924年4月张恨水开始在《世界晚报·夜光》副刊上连载章回小说《春明外史》,日开始,到日结束,将近五年,轰动京城。在此后的五十七个月里,这部长达九十万字的作品,风靡北方城市,使张恨水一举成名。1926年,张恨水又发表了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日至日连载于《世界日报》,百万余字,是张恨水连载时间和篇幅都最长的作品。《金粉世家》借“六朝金粉‘的典故,描写了一个民国总理之家的豪门盛衰史。这部作品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但真正把张氏声望推到最高峰的是将言情、谴责、及武侠成分集于一体的长篇《啼笑因缘》,在发表的当时就因各大电影公司争先恐后的要将之拍摄为电影而成为名噪一时的新闻,由它改编成的戏剧和曲艺也不在少数,因《啼笑因缘》而作的续书之多更是民国小说中之最。至此,张恨水的名声如日中天,即使不看小说的人也知道这个作家,就如同不看京戏的人也知道梅兰芳一样。图五:张恨水墓园松竹茂盛
40-1.jpg (676.72 KB, 下载次数: 0)
09:25 上传
& &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政府对张恨水的生活有所安排,每月可以得到一定的生活费用,但他毕竟是在病中,无法写作,没有直接的经济来源。而家里人口又多,开支还是很大的。他便卖掉了原先的大院子,换了砖塔胡同43号的一处小四合院(也就是如今的95号)。这个院子不大,但还算规整。三间北房,中间是客厅兼饭厅,西屋是卧室,东屋是张恨水的书房兼卧室。院里还有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是家里其他人住的地方。张恨水的身体在慢慢恢复,他又恢复了写作,陆续发表了十几部中、长篇小说。图六:张恨水骨灰埋葬处
45.jpg (525.72 KB, 下载次数: 0)
09:26 上传
& & 1966年,文革期间,胡同里有很多人家被抄家,红卫兵也曾闯进过这个院子。张恨水从书柜里拿出文史馆的聘书,很认真地告诉红卫兵,是周总理让他到文史馆去的,红卫兵居然信了他的话,退了出去。然而他的书实在太多,难免有属于“四旧”的东西,为了免得招灾惹祸,本想挑些破书烧了,也算作个样子。但是挑来拣去,哪一本也舍不得。孩子想藏在床底下,张恨水说怕潮;塞进米缸里,他又怕脏。搞得筋疲力尽,也没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最后,终于决定,还是放回书柜里,在玻璃柜门上糊上白纸,就算是藏好了。所幸后来并没有人来抄家。日,农历正月初七,早晨,张恨水正准备下床时,突然仰身倒下,告别了这个他曾无数次描绘过的冷暖人间,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图七:张恨水故居图
50-1.jpg (552.25 KB, 下载次数: 0)
09:26 上传
& &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无疑是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在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共完成作品不下三千万字,中长篇小说至少一百一十部,堪称著作等身。“张恨水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期作为一个悖论而存在着,一方面是学术界对他及其作品文本的理性思考,一方面则是笼罩在他身前事后的诸多谜团,对此缺乏较为系统的介绍——一种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史料考证。对于前者,我们的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对于后者,则涉及到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甄别,而此项工作对于张恨水研究来说却显得尤为重要,是一项艰难的基础性工作。图八:张恨水作品与曾用过的沙发
55-1.jpg (506.81 KB, 下载次数: 0)
09:26 上传
& & 潜山不仅天柱山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名人辈出,其中就包括张恨水,他与江西还有一段不解之缘。1895年,张恨水出生在江西广信(上饶市信州区),后由于祖父来南昌任职,张恨水也来到南昌。1912年,遭遇父丧家变,几经磨难的张恨水走上新闻和文学的道路。“祖父的祖籍虽然在安徽潜山,但南昌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民国期间最走红的作家,张恨水是其中之一。他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小说风靡全国,倾倒无数男女。他每天同时给七八家报纸创作连载小说,其效率才思可谓天下无敌。他不仅用连载小说救活了多种报纸,且以一支笔养活着数十个人口的大家族,一生创作作品高达3000余万字,堪称海内第一。张恨水才子佳人式的三次婚姻和坎坷命运可叹可泣。图九:张恨水像与曾用过的大衣
60-1.jpg (378.99 KB, 下载次数: 0)
09:26 上传
& & 张恨水结过三次婚,第一次是母亲包办的婚姻。这是在蒙藏垦殖学校解散后。当时张恨水并不愿结婚,他的学业未就,从小立下干一番事业的志愿连一点影子都未见着,他不愿过早地成家。何况,他挚爱的才子佳人小说早已在他心中造就了一个幻影,他憧憬着郎才女貌的美妙生活,希望能找到一个才貌双全,温柔贤慧,富于生活情趣,能够理解他的终生伴侣。正因为有着这个念头,他对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着一种本能的恐惧。母亲最大愿望,就是希望儿女成家立业,所以当心远在苏州蒙藏垦殖学校读书期间,母亲就为他聘定了媳妇。新娘姓徐名文淑,也是潜山人,家住源潭乡徐家牌楼,祖上是官宦人家,新郎新娘拜完了天地,新娘子入了洞房,真是个地地道道的乡下丑姑娘,距离心远心目中的佳人形象,不啻十万八千里。他不愿伤母亲的心,承担不孝的罪名。他沉溺在进退两难之中了。图十:张恨水使用过的床与第二任妻子胡秋霞
65-1.jpg (401.62 KB, 下载次数: 0)
09:26 上传
& & 张恨水与徐文淑没有爱情,徐文淑虽然有一个教私塾的爸爸,却不识字,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女子,结婚之后,因为得不到张恨水的爱怜,发誓读书识字,想当诉讼师告张恨水。后来能读会写,能够看懂最浅的佛经。徐文淑孝敬婆婆,为人宽厚,婆婆也比较喜欢她,张恨水一直供养着她。后来还曾经和她生过两个小孩,很可惜,这两个孩子后来都不幸夭折了。张恨水最早创作的长篇小说名为《南国相思谱》,曾在芜湖的报纸上连载,这部小说已经散佚,从题目分析,是一部言情小说。张恨水成为一个言情小说作家不是偶然的,这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得不到满足无疑有着重要关系,他需要通过描写爱情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图十一:张恨水与第三任妻子周南
70-1.jpg (448.88 KB, 下载次数: 0)
09:26 上传
& & 作为漂在北京的一名文人,张恨水时时感受到孤独,于是在朋友的建议下,他来到北平一所专门收养流浪女子的平民习艺所里,找到了第二位妻子胡秋霞。 “当时感情有一点空白状态,他就通过这个身份上不如他的,把自己的怜爱之心表达出来”第二次婚姻虽然给了张恨水一个完整的家,但是并没有让他完全安分下来,秋霞原来不认字,张恨水教她认字,一点一点地教会之后,胡秋霞后来已经能够看报了。胡秋霞这个人是非常好,心地善良,淳朴老实,心直口快,从来不跟人耍手段、使心眼,所以,深受张恨水的亲近。张恨水自己后来,自己出钱,用他的稿费创办一个报纸,叫《南京人报》,是他在南京的时候创办的,他自己创办。中国作家用自己的稿费创办自己的报纸,恐怕他是第一人。这个时候,胡秋霞是家里最支持的一个,她贡献出自己大量的首饰和私房钱,为办报提供资金,表现出她的深明大义。但是胡秋霞的文化程度跟张恨水相差太远,她不了解张恨水的思想,他们之间没有多少共同语言,精神上的裂痕无法弥补,所以张恨水还是感到孤独,他还在等待爱情的降临。图十二:张恨水与第一任妻子徐文淑
75-1.jpg (372.35 KB, 下载次数: 0)
09:26 上传
& & 1931年,著名小说家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啼笑因缘》单行本出版发行,引起轰动,但更让36岁的张恨水兴奋的是,就在这时,他真正遇见了自己生命中的红颜知己。 大概在1930年到1931年的时候,在北京一次游园会上,张恨水认识了一个能歌善舞的女子,她是春明女中的高中生,叫周淑云。周淑云出身是一个破落官僚的家庭,父亲早死,家里负担比较重,她爱读张恨水的小说,爱唱京戏,聪明伶俐,张恨水也非常喜欢京戏。张恨水刚到北京的时候,第一次拿了工资还了债,付了房饭费之后,只剩下一块钱,就这一块钱,还有一个月,但是张恨水看到一个戏园子贴着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三个人联袂演出,票价最低是一块,马上就把这一块钱买了戏票,到戏园里去看戏了。可见他对京戏的热爱。那么正好,就是说他跟周淑云,虽然他比她大十几岁,但是他们两个人谈京戏,谈小说,很有共同语言,周淑云也爱上了他。那么这样,周淑云愿意做张恨水的外室。张恨水就另外找好房子,就跟周淑云结婚了。结婚之后,张恨水从《诗经·国风》当中,《国风》当中的《周南》、《召南》取出“周”、“南”二字,给周淑云改了名字,就叫她周南。张恨水找到了他的爱情。周南会唱歌,尤其会唱京剧,张恨水会拉京胡,那么张恨水拉着京胡为她伴奏。周南善于交际,可以陪丈夫去拜访朋友,接待宾客,她深得婆婆的喜爱。尽管小姑子的年龄都比她大,但是也都很尊重她。她有文化,后来还学会写旧体诗,所以张恨水原来的理想“红袖添香夜读书”这个时候终于实现了。抗战的时候,抗战初期,周南不避艰险,带着两个儿子来到重庆,与张恨水是相濡以沫,一起度过了艰难的抗战时光。1959年周南患癌症去世,张恨水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图十三:张恨水作品展与安庆市区恨水故居
80-1.jpg (427.35 KB, 下载次数: 0)
09:26 上传
& & 张恨水一生创作了120多部小说和大量散文、诗词、游记等,共近三千多万字,现代作家中无出其右者。其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他不仅是当时最多产的作家,而且是作品最畅销的作家,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图十四:张恨水
DSC_5836.jpg (549.92 KB, 下载次数: 0)
09:26 上传
(本篇完)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收听听众帖子
收听听众帖子
赛口武昌湖湖口——卒子走遍安庆赛口武昌湖湖口——安庆军事旧址遗址系列第1320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 &&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望江县赛口镇,有一天然湖泊,名为武昌湖,关于武昌湖的传说,从几千年前至今从未中断,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武昌湖一角
.jpg (330 KB, 下载次数: 0)
14:30 上传
& & 武昌湖,位于望江县境中部。是古雷池的一部分。327年,东晋中书令庾亮在致江州刺史温峤的《报温峤书》中云:“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翌年,温峤、陶侃率兵数万,取道雷池,讨伐叛军,彰显了古雷池的军事要塞地位和精忠报国的文化内涵。这段记载也造就了“不敢雷池一步”的成语。图二:太平军与清军长江博弈图
.jpg (345.8 KB, 下载次数: 0)
14:30 上传
& & 清朝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记载:“武昌湖,邑东北三十里,源出大、小茗山,凤栖、乌龙诸谷水、汇马头、芦薪诸水,下连青草以达于江。”湖区包括含青草湖、白士、焦赛等水域面积达180平方公里(27万亩)。图三:武昌湖民船与太平军西征战略图
.jpg (391.52 KB, 下载次数: 0)
14:30 上传
& & 清朝末期、焦赛单独成湖,解放后又围垦部分湖汊,武昌湖现尚存水面15万亩,湖水分两路宣泄,一路经新漳河出闸入江,另一路经幸福河汇入皖河入长江。湖域原与华阳河湖群相通,1956年华阳河堵坝后,才以合成圩东埂为分界线相隔。联圩前受华阳之江水倒灌,武昌湖流域面积1083.7平方公里。图四:太平军武昌湖水军习战与太平军将士图
.jpg (473.88 KB, 下载次数: 0)
14:30 上传
& & 武昌湖有高士、赛口、漳湖、雷池、太慈、凉泉、长岭、鸦滩等八个乡镇环临其四周,是望江的一颗璀璨明珠。现大湖分为上下两个湖区。现为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区,其间栖息着国家重点保护的白鹤、白头鹤、白枕鹤三种鸟类,还有国际濒危物种东方白鹤。图五:武昌湖荷花一
.jpg (342.1 KB, 下载次数: 0)
14:30 上传
& & 武昌湖四周山川秀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品位较高,特色浓郁,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互映衬,影响越来越大。古遗址、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互映衬,是一个待开发的旅游风景名胜区。图六:武昌湖荷花二
.jpg (358.61 KB, 下载次数: 0)
14:30 上传
& & 武昌湖的来历——武昌湖命名与武昌湖的传说有关,望江有一句古老的谶语:漳湖府,泊湖县,武昌湖是都督院。传说很久以前,武昌湖原是一块高岗地,并座落着一个繁华的街市,一条小河穿城而过,小河上横跨着一座石桥,沿着河边的石子路前行至城中,便是一座都督府,整座府第坐北面南,高大的牌坊门楼迎街而立,一溜青砖砌就的院墙笔直伸向东西两侧。都督府前门,只见门额上清晰地雕刻着“武昌都督府”。幽深的门洞里,一座雕花镂栋的朱漆大门,足足有丈余高,上面布满了拳头大小的黄铜钮,铮亮闪光,很是惹眼。都督府前是一片开阔空地,里面设有点将台、旗杆、两排穿着都督府卫士号衣官兵分站在两旁。又因望江位于长江北岸,是九江、武汉通向安庆、南京的长江必经之地,成为江防要隘,军事重地。图七:武昌湖荷花三
.jpg (346.19 KB, 下载次数: 0)
14:30 上传
& & 为了使本地繁荣昌盛,便将此都督府取名“武昌都督府”,意思是说:以强大的武力维护本地经济昌盛。随着此地的经济的繁盛和军事重地的显现,朝廷有意把都城迁至武昌府,正在修建金銮殿的时候,却不知道武昌府是座落在一只鳌鱼背上,因为这只鳌鱼太小了,只能驮起都督府,而驮不动金銮殿的,于是就塌陷下去了,武昌府从此成了一个湖泊,人们便把这个湖泊取名武昌湖。湖水已将没有完工的金銮殿和武昌府摧毁,只有那石桥还立在武昌湖底,现在已被淤泥埋没,在当地传说,每当下湖枯水季节,人们下湖捕鱼时,还能用竹杆还能探到那座石桥。图八:武昌湖一角
.jpg (236.23 KB, 下载次数: 0)
14:30 上传
& & 武昌湖一带,从明朝开始设有大茗山寨、先锋寨、狭英寨、营盘岭寨等。其中最早一座山寨就是大茗山寨坐落于大香茗山峰顶,为元末朱元璋所建。寨墙依山势用土夯筑,又名“土城”。四周多绝壁悬崖,形势险峻。山寨设有东、西、南、北四门,多用麻青石条砌成。后经明末罗汝才、史可法,清太平军石达开多次维修,虽经数百年的风雨洗刷,土城至今仍形迹可辨。南门最高,原形犹在,多层石条,高达1米。东门以大小石头砌成,内有城壕。西门、北门尚存基脚石。图九:陈玉成与武昌湖大战略
.jpg (287.21 KB, 下载次数: 0)
14:30 上传
& & 武昌湖四面皆是群山,这群山中还有一座狭英寨。坐落于小茗山及其北面的一座山峰。峰上与小茗山脊围有土石寨埂,设有东、西、北三门,东门叫阎王关,东门北侧的平山肩,曾为驻军文衙所在,故名衙屋岭,又称雅士岭。寨始建于元末。朱元璋带军师刘伯温西下,过此筑狭英寨,“山口狭窄,山峰险陡,易守难攻”。故名。明末农民起义首领罗汝才、张献忠(崇祯十年即1637年)先后过此扎寨,望江、太湖县志有载。继而民族英雄史可法来此驻守多时南下。顺治二年(1645年)史在扬州殉职后,香茗山人念其忠烈,遂将寨内原有的广具庵扩建大殿三进,改名“寨林庵”。择木雕史阁部像,常年祭祀。清人王道一撰书一联悼念:“论大忠千古,历朝不少;看明季一人,信史真稀。”庵殿于1947年被毁。旧址建有护林场舍四间,现改修一间为“观音寺”。图十:时局变迁,太平军如武昌湖独鸟
.jpg (202.25 KB, 下载次数: 0)
14:30 上传
& & 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石达开回师西征,占领望江全境,将狭英寨寨、先锋寨、营盘岭寨作为茗山五城寨中的主寨,屯兵驻守。其后守守退退,退退守守,前后达十年之久。此三寨是武昌湖周边三座山峰,其中先锋寨在一座椭圆形山峰上,西北紧临太湖县境。面积约四千平方米。寨前是当时由宿松、太湖通往石牌、安庆的必经之路。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太平军从徐家桥进军石牌,曾在此扎寨。寨体为碎石块和石条所砌,寨墙残存,寨内曾拾到石弹丸。图十一:武昌湖荷花与珍禽
.jpg (237.94 KB, 下载次数: 0)
14:30 上传
& & 营盘岭寨坐落于武昌湖周边的鸦滩镇连塘城村营盘岭,东北紧连怀宁,西北与太湖相接。面积约三千平方米。寨址四周有当年太平军所挖的战壕,壕沟一米深,寨内曾出土磨制的石弹丸和一门太平军使用的铁炮。炮身长69厘米,口径13.5厘米,现存望江县博物馆。此外,还有大寨烟墩。烟墩,亦名烽火台,也叫“狼烟台”。坐落于小茗山东边第三座山峰牛马嘴。登上峰顶,东望武昌湖,南面长江,西眺花亭湖,北观天柱,百里风光,一览无余。清朝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元末大富豪毕银(寅)率望、太县民拒贼,护耕筑此(城)。……小茗之巅有大寨烟墩,四望相应。”图十二:武昌湖荷花与远处的山寨
.jpg (319.95 KB, 下载次数: 0)
14:30 上传
& & 大别山的余脉香茗山、太阳山等延绵相续,形成了山在湖中,湖在山中的优美图卷,同时也确保成湖几千年来,湖水不受任何污染,至今依然保持原生态的迷人风光。放眼万顷碧水,烟波浩渺,岛屿星罗,白鸥点点;倘佯四周湖岸,阡陌纵横,农舍炊烟,更有渚芷汀兰,岸柳滩荷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胜似江南的水乡图景。武昌湖是一座充满历史资源、人文特色和自然美景的湖泊。图十三:武昌湖船工
.jpg (314.98 KB, 下载次数: 0)
14:30 上传
& & 太平军为什么要攻占望江县全境,并占领武昌湖呢?交通。占领武昌湖,可以从水路控制长江与皖河,太平军将士可以将全城民众交纳金银、钱米、鸡鸭、茶叶和其它物品,通过小船经武昌湖运到前线各个指挥所。图十四:百余年前武昌湖船工也曾被征调
.jpg (269.03 KB, 下载次数: 0)
14:30 上传
& & 据了解,太平军于清朝咸丰二年五月至三年攻入安徽,后到湖南,在安庆望江县他们截获了多条渔船,使得他们能够水路并进地开往下一站——湖南。他们在安庆望江县武昌湖内建立了水营,为进攻湖南做战前准备。图十五:武昌湖湖面
.jpg (208.27 KB, 下载次数: 0)
14:30 上传
& & 清朝咸丰三年,太平军分水陆两路由安徽安庆望江武昌湖向湖内境内挺进。此时,武昌湖湖面如同今天卒子拍的照片一样,波澜不惊,武昌湖湖口大小船只悉为太平军控制,水师战斗力大大加强。此时,太平军准备攻打湖南。太平军包围所到之后城池后,修坚垒,阻击清军援兵。太平军还在周边修筑炮台,修设营垒,准备攻城。图十六:武昌湖作业的渔人
.jpg (316.5 KB, 下载次数: 0)
14:30 上传
(本篇完)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收听听众帖子
道家八宝暗八仙法器石抱鼓——卒子走遍安庆道家八宝暗八仙法器石抱鼓——安庆石刻、石构件等系列第1321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 &&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怀宁县小市镇,有二个石门墩非常特别,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二个非常特别的石门墩。图一:八仙,通常是指明八仙
11-1.jpg (466.35 KB, 下载次数: 0)
12:21 上传
& & 石门墩又叫门座、门台、门鼓,抱鼓石。门墩主要以箱形和抱鼓形居多,但还有狮子形,多角柱形,水瓶形等等。从等级上论说,文官用书箱形,武官用兽吻形,而王府门前门墩的狮子头特别大。图二:清朝石抱鼓
24.jpg (399.82 KB, 下载次数: 0)
12:21 上传
& & 门墩不但有它的实用价值,同时,门墩还可以美化门庭,这些美妙的石雕艺术映刻着历史与文化的意蕴,饱含着人们对于美好与幸福的希冀。过去卒子曾介绍过一些,但今天介绍的抱鼓石非常特别。图三:清朝石抱鼓内侧雕刻梅花与龙
40-1.jpg (526.82 KB, 下载次数: 0)
12:21 上传
& & 八仙石雕像是道教供奉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八名得道仙人,指的是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铁拐李、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和曹国舅的雕刻像。八仙传说起源于宋元时期,分别代表了男女老少、富贵贫贱等方面。加上八仙所持的法宝--板、扇、拐、笛、剑、葫芦、拂尘、花篮等均为民间常用之物,使八仙的形象丰富、性格各异。图四:清朝石抱鼓不知出自哪个大屋
45-1.jpg (335.54 KB, 下载次数: 0)
12:21 上传
  八仙过海故事,相传石雕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民间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各显其能的谚语,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相传白云仙长有一回于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李(或吕洞宾)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就是后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八仙过海、各凭本事”的起源。图五:清朝石抱鼓内侧雕刻竹与凤
50-1.jpg (561.72 KB, 下载次数: 0)
12:21 上传
& & 铁拐李抛下自己另一项法器铁拐(或说葫芦),汉钟离扔了芭蕉扇,张国老放下坐骑“纸驴”,其他神仙也各掷法器下水,横渡东海。由于八仙的举动惊动龙宫,东海龙王率领虾兵蟹将前往理论,不料发生冲突,蓝采和被带回龙宫(亦说法器被抢)。图六:清朝石抱鼓内侧雕刻奎纹装饰
55-1.jpg (641.73 KB, 下载次数: 0)
12:21 上传
& & 之后八仙大开杀戒,怒斩龙子,而东海龙王则与北海、南海及西海龙王合作,一时之间惊涛骇浪。此时曹国舅拿出玉板开路,将巨浪逼往两旁,顺利渡海。最后由南海观音菩萨(或说如来佛)出面调停,要求东海龙王释放蓝采和之后,双方才停战。图七:同为清朝门墩的石雕却不及安庆的精美
60-1.jpg (595.19 KB, 下载次数: 0)
12:22 上传
& & 暗八仙是一种由八仙纹派生而来的宗教纹样,此种纹样中并不出现人物,而是以道教中八仙各自的所持之物代表各位神仙。鱼鼓,张果老所持宝物,“鱼鼓频敲有梵音”,能占卜人生;宝剑,吕洞宾所持宝物,“剑现灵光魑魅惊”,可镇邪驱魔;图八:清朝石抱鼓内侧雕刻梅花与龙
DSC_7240.jpg (580 KB, 下载次数: 0)
12:22 上传
& & 笛子,韩湘子所持宝物,“紫箫吹度千波静”,使万物滋生;荷花,何仙姑所持宝物,“手执荷花不染尘”,能修身养性;葫芦,李铁拐所持宝物,“葫芦岂只存五福”,可救济众生;图九:清朝石抱鼓外侧暗八仙法器
DSC_7241.jpg (572.09 KB, 下载次数: 0)
12:22 上传
& &&&扇子,钟离权所持宝物,“轻摇小扇乐陶然”,能起死回生;玉板,曹国舅所持宝物,“玉板和声万籁清”,可静化环境;花篮,蓝采和所持宝物,“花篮内蓄无凡品”,能广通神明。图十:清朝石抱鼓内侧雕刻竹与凤环以回纹装饰
DSC_7243.jpg (673.64 KB, 下载次数: 0)
12:22 上传
& & 暗八仙以扇子代表汉钟离,以宝剑代表吕洞宾,以葫芦和拐仗代表李铁拐,以阴阳板代表曹国舅,以花篮代表蓝采和,以渔鼓(或道情筒和拂尘)代表张果老,以笛子代表韩湘子,以荷花或笊篱代表何仙姑。暗八仙纹始盛于清康熙朝,流行于整个清代。图十一:清朝石抱鼓外侧雕刻道家八宝暗八仙法器
DSC_7245.jpg (504.41 KB, 下载次数: 0)
12:22 上传
& & 清朝百姓喜欢用明八仙与暗八仙来装点修饰,以示吉庆吉祥,福乐长寿。如《八仙过海》意象图案都表明了中国人崇尚各有所能、各显神通的文化品性和个性,以及通达顺畅、圆润自如的文化特征。图十二:清朝石抱鼓外侧雕刻道家八宝暗八仙法器铁扇与葫芦
DSC_7246.jpg (696.11 KB, 下载次数: 0)
12:22 上传
& & 八仙赴蟠桃大会,兴致极高,蓝采和手执阴阳板,为西王母表演了一段歌舞,得到西王母和众人的喝彩,八仙开怀畅饮,不觉大醉。张果老急忙率众告辞,在昆仑山云端上忽望见东海滔天,吕洞宾来了兴致,鼓动众人到东海一游。图十三:清朝石抱鼓外侧雕刻道家八宝暗八仙法器宝剑等
DSC_7249.jpg (651.5 KB, 下载次数: 0)
12:22 上传
& & 明八仙,指的是道教中八位惩恶扬善、济世济贫的神仙,共七男一女,即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及何仙姑。八仙的传说甚早,唐代已有《八仙图》与《八仙传》,但其中的人姓名尚未固定。至明代吴元泰小说《东游记传》,才确定为以上八人。他们侠肝义胆、乐善好施,深受人们喜爱和崇拜,在民间流传甚广。图十四:清朝石抱鼓外侧雕刻道家八宝暗八仙法器
DSC_7250.jpg (609.45 KB, 下载次数: 0)
12:22 上传
& & 卒子今天指的是“暗八仙”又可称为暗八仙“道家八宝”,区别 于佛家的“于佛家的“佛家八宝”,它是指八仙所持的八种法器,用其代表八仙,既有吉祥寓意,也代表万能的法术。应该说主要功能与“佛家八宝”功能与大同小异,代表了佛道两家的各自不同境界与追求。图十五:清朝石抱鼓外侧雕刻道家八宝暗八仙法器宝剑
DSC_7251.jpg (570.26 KB, 下载次数: 0)
12:22 上传
& & 传说八仙分别代表中国人的男,宾客盈门。见《东游记》。元岳伯川杂剧剧本《吕洞宾度铁拐李岳》曾记其事,酌酒遍饮宾客,开花两朵,往来山谷,并用水喷倚身的竹杖,“八仙巧惩恶老财”是其中的一个,遂誓不嫁,度吕洞宾而去;,入山采茶,小字拐儿。其故事最早见于《明皇杂录》,后改名为觉、张果老;,名琼、岳阳弄鹤。后韩湘子护愈抵任,自号李孔目,唐武则天时自称已数百岁,世界能几何,可镇邪驱魔。图十六:清朝石抱鼓外精美而特别
DSC_7252.jpg (603.34 KB, 下载次数: 0)
12:22 上传
(本篇完)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收听听众帖子
驮尖(安庆最高峰)与仰天窝——卒子走遍安庆驮尖(安庆最高峰)与仰天窝——安庆风景系列第1322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 &&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岳西县河图镇,有一座大别山第二大山峰,安庆地区最高峰,卒子多年前曾与岳西本土驴友问顶驮尖,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驮尖风景
15-1.jpg (475.21 KB, 下载次数: 0)
09:49 上传
& & 驮尖位于岳西县的西南角上,也是安庆地区最高山峰,海拔1751米。驮尖的西南侧以石峰为主,这里石林如海,劈地摩天,危崖突兀,幽壑纵横。虽然这些石林都没高过驮尖之巅,但这些石峰坠得这座山体驮了起来。图一:大冈岭
20-1.jpg (393.99 KB, 下载次数: 0)
09:49 上传
& & 驮尖是大冈岭中的突出部分。从驮尖的中间有一向南延伸的笔矗的山脊,山脊两旁为两个山埫,形如“个”字,而两个埫又基本上在山脚下复合。每个山都有溪水流出,当地群众称螺蛳眼,上侧的山叫大螺蛳眼,外侧的山叫小螺蛳眼。图三:驴友游玩大冈岭
25-1.jpg (406.42 KB, 下载次数: 0)
09:49 上传
& & 驮尖一是怪石,星罗棋布,上下左右嵯峨林立,姿态奇艳,是典型的花岗岩峰林地貌景观。石林耸峙,石笋罗列,也有小的玲珑剔透,鬼斧神工。图四:驮尖的松树
30-1.jpg (604.33 KB, 下载次数: 0)
09:49 上传
& & 有的酷似珍禽异兽,如巨晰石,在一排石壁上面,爬了一条形似巨晰的石块;兔子石,耸立的两根尖尖的石头宛如一对兔子耳朵。图五:驮尖石林
32-1.jpg (389.29 KB, 下载次数: 0)
09:49 上传
& & 还有象鼻石、海狮、海龟、龙卵等。有的又似各式人物,如叠起罗汉,七块巨石重叠;兵马俑,一排巨石一个个从左到右整齐排列着。有的像各种用具,如椅子石,那靠背特别高大;腰磨石,从下面仰望,似天柱,从驮尖处看像轿车,只有平行看才觉得是磨子。图六:驮尖风景
35-1.jpg (581.58 KB, 下载次数: 0)
09:49 上传
& & 太阳、月亮、仙桃这一类形状的石头就太多了。还有许多怪石因时间关系,不能从不同角度、方位进行细观深察。这些巧夺天工的奇石,妙趣横生,令人惊叹。图七:大别山多枝尖
40-1.jpg (373.36 KB, 下载次数: 0)
09:49 上传
& & 驮尖二是黄山松遍布大、小螺蛳眼。它以石为母,以云为乳,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壁之上,苍劲挺拔。针叶短粗,黑绿放光,顶平如削,姿态之美堪称一绝。巨松高数丈,小松不足尺。图八:驮尖巨石
43-1.jpg (476.47 KB, 下载次数: 0)
09:49 上传
& & 由于大自然造化,使它苍劲多姿,或耸立挺拔,似擎天巨人;或翠枝舒展,如流水行云;或干曲支虬,如苍龙探清波;或矫于威武,如猛虎归山。株株形态各异,妙不可言;树树同中有异,美不胜收.像黄山的迎客松比比皆是,但虽热情好客,却难于迎得客来。图九:高山杜鹃
45-1.jpg (362.3 KB, 下载次数: 0)
09:49 上传
& & 驮尖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南北过渡,襟带东西。具有山高温差大的特点,时晴时阴时雨,经常云蒸雾绕,不断出现云海奇观。图十:驮尖巨石与松林
50-1.jpg (572.18 KB, 下载次数: 0)
09:49 上传
& &如果你赶上好天气,能够碰到了一天中的三种气候,上山时是阴天,但能见度很好,到了山巅,突然小雨连绵,松涛阵阵,爬山时的一身汗水顿时全干,到了腰磨石准备下山时,又阳光一束照来。图十一:驮尖顶
53-1.jpg (381.27 KB, 下载次数: 0)
09:49 上传
& & 东南方向天边的一条红带挽住了天柱、妙道、司空等山的山尖,使它们涌金流银,织丝铺锦,而西北方向则是白浪滔滔,飞云翻滚,像多支尖、羊角尖时隐时现,似见非见。这种瞬息万变的风光,给驮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图十二:卒子位于右下角松树上
55-1.jpg (603.35 KB, 下载次数: 0)
09:49 上传
& & 驮尖千仞成峰,落脚为涧,山涧溪流,汇聚而下。瀑布飞泻,冲击成潭,潭溢而又成溪泉,流水潺潺,如同琴音。雨后水涨,急流奔腾,声震山谷。从驮尖向下到银河出口处,不足百里,这一串深山明珠,更为胜景添色。图十三:高山植物
60-1.jpg (375.67 KB, 下载次数: 0)
09:49 上传
& & 驮尖这种秀丽天成的景色,虽与黄山齐不了名,但却可与它媲美。长期以来,“养在深闺人未识”。传说大诗人李白曾想从明堂山上到驮尖。他在葫芦河的石壁上刻了两只葫芦,芦上系有飘带。在两葫芦的上边又刻了“天上光明”四个大字。这石壁图案和文字现仍清晰可辨。图十四:仰天窝风景
65-1.jpg (381.44 KB, 下载次数: 0)
09:49 上传
& & 葫芦河的名字就是这样叫起来的。它位于明堂山的南侧,当年李白相到深山中隐居避难,打算沿葫芦河过明堂山而到驮尖。但到了明堂山脚下,抬头望见明堂山五指山峰,光洁如玉,无法攀登。图十五:驮尖巨石
67-1.jpg (391.05 KB, 下载次数: 0)
09:50 上传
& & 因当时扶助李璘而兵败,心态消极,想到“天上光明”而不得去。而今连个明堂山也上不去,更何况派生出明堂山、比明堂山更高峻的驮尖呢!无可奈何,只得到司空山隐居了。图十六:驮尖巨石与高山植物
70-1.jpg (576.07 KB, 下载次数: 0)
09:50 上传
& & 驮尖是大别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神奇秀丽,风景迷人,以“雄、奇、秀、险”著称于世,享有“皖西南小黄山”之盛誉。是一座天然奇特的原生态风景区。图十七:驮尖巨石
73-1.jpg (445 KB, 下载次数: 0)
09:50 上传
& & 驮尖位于皖西南边境,东与公皖山天柱山遥遥相望,南与母皖山明堂山紧紧相依,西与湖北英山相邻,北与多支尖相连。雄伟壮丽,气象万千。千峰竞奇,万壑争秀,峰峦起伏,峭壁凌空。图十八:驮尖巨石与群山山岭
75-1.jpg (352.71 KB, 下载次数: 0)
09:50 上传
& & 怪石嵯峨,神态各异,形象逼真。流水潺潺,瀑声阵阵,古径幽深。加上白玉兰、红杜鹃、珍珠黄杨、七叶一枝花等奇花异草与奇松怪石构成驮尖独特的风景,形成一幅幅秀奇瑰丽的天然画卷。图十九:驮尖巨石
80-1.jpg (397.69 KB, 下载次数: 0)
09:50 上传
& & 驮尖为安庆市岳西县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1751米。卒子从山脚背着帐篷与食材,一路面对这危崖凸起、乱石纵横的高峰,一路街在怪石林立、山泉松树间,见过多枝杜鹃,放眼站在山顶放眼四角,所见风景只能用一个“美”字概括。图二十:驮尖
91.jpg (350.88 KB, 下载次数: 0)
09:50 上传
(本篇完)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收听听众帖子
紫来桥(衡臣捐银六千两)——卒子走遍安庆紫来桥(衡臣捐银六千两)——安庆古石桥系列第1323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 &&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文昌办事处,有一座建于清朝的古石桥,这座石桥在安庆地区较为出名,也是安庆地区现存保存较为完整的古石桥之一,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桥面的长条麻石
24-1.jpg (493.05 KB, 下载次数: 0)
12:14 上传
& & 紫来桥,原名桐溪桥,曾名子来桥,良弼桥,位于安安庆市桐城市(安庆市下辖县级市)市区龙眠河上。桥呈东西走向,东接东大街,西抵紫来街。图二:龙眠河上的紫来桥
25.jpg (338.98 KB, 下载次数: 0)
12:14 上传
& & 紫来桥全长48米,宽4.5米,高4.6米,五孔四垛,用麻条石垒成。最早建石桥的捐助人叫方德益,是后来桐城派名人方苞的祖先。紫来桥是取“紫气东来”之意。图三:紫来桥保护碑
27-1.jpg (478.27 KB, 下载次数: 0)
12:14 上传
& & 紫来桥桥西头第一孔用麻石砌拱券,其它四孔用巨型长方条石铺砌,呈方形。桥的迎水面设尖形分水墩,今西头第一垛分水墩不存。桥面中间有一道较深的古辙道痕迹,印证着老桥的古朴与沧桑。图四:紫来桥保护牌
29.jpg (364.58 KB, 下载次数: 0)
12:14 上传
& & 历史上紫来桥曾几度被毁。好在当地民风淳朴,每次紫来桥被毁之后,总有乡贤捐资重修。最早建石桥的捐助人叫方德益,是后来桐城派名人方苞的祖先。图五:紫来桥
30-1.jpg (458.78 KB, 下载次数: 0)
12:14 上传
& & 紫来桥是取“紫气东来”之意。清朝初期桥基渐圯,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知县邬汝楫复修,延邑人、内阁中书陈焯作《桐城县重造东门桥记》勒石立碑(今不存)。图六:紫来桥桥墩与糯米夯筑的桥基
33-1.jpg (557.61 KB, 下载次数: 0)
12:14 上传
& & 清朝康熙四年(1665年),改建木桥,康熙七年(1668年)知县胡必选加以修葺,构造坚实,往来称便,一度更名为“子来桥”。时人韩胪有诗云:“朱栏照水赤,白石凌波苍。履桥若平地,车驱骑连行。”纪其盛况。图七:紫来桥糯米夯筑的桥基
36-1.jpg (532.95 KB, 下载次数: 0)
12:14 上传
& & 清朝乾隆初,毁于洪,大学士张廷玉,就是本文指的恒臣,捐金数万,重建石桥,两岸俱有桥亭。邑人德之,更名为“良弼桥”,取清世宗皇帝赐书匾额“调梅良弼”之意。图八:糯米夯筑的桥基百年不腐
37.jpg (531.03 KB, 下载次数: 0)
12:14 上传
& & 邑生姚兴泉词云:“桐城好,桥跨大河滨,捐俸经营赖良弼,筑堤防御有恭人,七省是通津”。图九:紫来桥的桥面巨大的长条麻石
39-1.jpg (532.05 KB, 下载次数: 0)
12:15 上传
& & 清朝嘉庆五年(1801年),桥毁于山洪。嘉庆二十年(1815年),知县吕荣易建木桥。清朝咸丰年间,洪圯桥亭,复遭兵燹。图十:紫来桥两岸
42-1.jpg (439.11 KB, 下载次数: 0)
12:15 上传
& & 清朝同治三年(1863年),知县薛元启筹款再建石桥。同治九年(1870年)又加修葺,后因年深日久,洪水冲刷,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再行修复。图十一:衡臣(张廷玉)在《雍正王朝》电视剧剧照
43-1.jpg (347.75 KB, 下载次数: 0)
12:15 上传
& & 1984年,安庆市桐城县人民政府,拨款修整桥垛,更换桥栏和及少数桥梁。1985年9月,县人民政府公布“紫来桥”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十二:紫来桥如今依然坚固
45-1.jpg (503.99 KB, 下载次数: 0)
12:15 上传
& &桐城市的龙眠河上,紫来桥像一条长美丽的丝带,古朴典雅。紫来桥长近五十米,宽近五米,五孔四垛,全部用麻条石砌成。图十三:衡臣捐银六千两建筑紫来桥
46-1.jpg (508.57 KB, 下载次数: 0)
12:15 上传
& &站在桥上,看着桥面古辙道一道道深深的痕迹,古桥两边繁华的街道上,歌舞升平,热闹非凡。当年,紫来桥曾多次被洪水冲毁。然而每次冲毁,总有桐城人捐钱修建。图十四:紫来桥券拱门
48-1.jpg (540.32 KB, 下载次数: 0)
12:15 上传
& &在清朝历史上,没史一个人能够像恒臣一样经历三朝,调和全国事务,恒臣与少荃是安徽历史上涌现出的两个最为著名的人物。乾隆年间,身为清廷大学士张廷玉捐了六千两银子,重修古桥。从那以后,桐城人把它改名为“良弼桥”。在清朝雍正朝时期,恒臣作为首辅大臣,鞠躬尽瘁,为雍正皇帝所倚重,雍正赐书匾额“调梅良弼”来形容这位安庆人物。将来卒子将不断讲述恒臣的过往故事。图十五:紫来桥券拱门
51-1.jpg (527.1 KB, 下载次数: 0)
12:15 上传
& &&&良弼桥修好后,有个秀才还专门为此写了一上联“良弼桥上乘凉,凉到三更凉毕”。因为对联出的巧妙,一时间,竟没人对上。多年后,有个驿丞在桐城吕亭驿中避雨时,突发灵感,终于对出了下联“吕亭驿中避雨,雨至五鼓雨停”。图十六:紫来桥车辙印
54-1.jpg (525.43 KB, 下载次数: 0)
12:15 上传
& & 清朝乾隆时期,在继承了雍正朝励精图治的吏政之后,整个清朝有了比较良好的发展态势,此时已经名成功就的恒臣也已经在整个清廷内部党翼丰硕,门生故吏已经充满朝野,桐城派也渐渐走上顶峰。图十七:紫来桥面
57-1.jpg (524.19 KB, 下载次数: 0)
12:15 上传
& & 家乡的桥被洪水冲塌,清廷元老保和殿大学士恒臣,用谕祭张英的结余银款重建石桥,六千两,在当时可以购田百亩,能在现在的安庆碧桂园买下几十套别墅,为了家乡,恒臣个人捐银六千两,折合现在的人民币约二千多万元,为乡人颂其德,名曰“良弼桥”。图十八:紫来桥墩迎水剑面
60-1.jpg (511.85 KB, 下载次数: 0)
12:15 上传
(本篇完)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收听听众帖子
潘氏清朝家族墓——卒子走遍安庆潘氏清朝家族墓——安庆古墓葬系列第1324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 &&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余湾社居委,原属桐城县,后划入安庆市管辖,这里是大龙山与石塘湖的山水交界地带,也是大龙山的一个山湾,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有二座清朝早期与中期的潘氏家族墓。图一:潘亮逸墓规格
28 079.jpg (665.32 KB, 下载次数: 0)
15:46 上传
& &这二座少潘氏家族墓分别是清朝雍正时期的潘君用夫妻墓与嘉庆时期的潘亮逸夫妻墓。这二座潘氏先祖选择安葬的地点皆是面山背山的山冲之间,此地在清朝时期又称潘家岭,现为大龙山森林公园。在公园重新维修过程中,去除杂树过程中重新显现出来。图二:杂墓丛中的潘君用墓
30-1.jpg (670.56 KB, 下载次数: 0)
15:46 上传
& & 潘君用与潘亮逸,是清朝安庆地区富甲一方的政商,与安徽巡抚等要员交往频繁。抑或是潘氏家族很早就有与官员结交的过往。图三:潘氏想像图
32.jpg (492.23 KB, 下载次数: 0)
15:46 上传
& & 潘君用(?—1732年)外乡人。潘君用自幼跟随父辈迁居安庆,生在动荡的元末清初,其家乡十载有七八年有河患,后随父辈迁居安庆,在安庆时期,能够与桐城知县等人交往,后又与安徽巡抚来往,力求古人微言大义,推崇安庆程芳朝。图四:雍正时期的潘君用墓碑
33-1.jpg (525.32 KB, 下载次数: 0)
15:46 上传
& & 潘君用与清朝安徽巡抚赵国麟相识。赵国麟,字仁圃,山东泰安人,清朝官员。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康熙五十八年,授直隶长垣知县。雍正二年,擢永平知府。三迁至福建布政使,调河南。雍正八年升任福建巡抚。后调安徽。这位安徽巡抚到任安庆后,广泛结交安庆各县乡绅、达人,这其中就有潘氏家族的潘君用。图五:潘君用墓碑及局部
36-1.jpg (633.55 KB, 下载次数: 0)
15:46 上传
& & 赵国麟于雍正二年,擢永平知府。三迁福建布政使,调河南。擢福建巡抚,调安徽。御史蒋炳奏请州县徵收钱粮,依部颁定额,刊印由单,申布政使覈发。赵国麟以安徽通省数百万由单由司覈发,恐误徵收,疏请停止。图六:潘君用墓碑
39.jpg (634.5 KB, 下载次数: 0)
15:46 上传
& & 时任内阁学士方苞(安庆桐城人)疏言:“常平仓谷原定每年存七粜三,南省地卑湿,应令因地制宜。”下督抚详覈。赵国麟疏言:“安徽所属州县滨江湖者,当改粜半存半,他州县仍循旧例。”并下部议行。图七:潘亮逸墓碑
39-1.jpg (495.95 KB, 下载次数: 0)
15:46 上传
& &&&赵国麟调任安徽巡抚。至皖后,履亩清查,勘明田赋混淆之状。并主修《江南通志》,举行博学鸿词科预备试,求贤荐才。潘氏家族自此自荐,后又因不肯接受馈赠,贫困而终。图八:潘亮逸墓碑与所处位置
42-1.jpg (440.93 KB, 下载次数: 0)
15:46 上传
& & 潘亮逸,(生不详,卒于嘉庆五年1800年),曾在京师谋事,其家族事迹不详。潘亮逸墓前有二根青石望柱,其中一根还雕刻有石狮,可见等级很高。图九:潘亮逸墓前望柱
44-1.jpg (633.67 KB, 下载次数: 0)
15:46 上传
& & 在潘亮逸在安庆经商时,时任安徽巡抚王汝璧却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王汝璧()字镇之,号铜梁山人。四川铜梁安居乡(今重庆市铜梁县安居镇)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四川乡试解元,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进士,官至安徽巡抚。图十:潘亮逸墓碑
43.jpg (704.9 KB, 下载次数: 0)
15:46 上传
& & 王汝璧,清朝大臣、著名诗人王恕的幼子。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入赘于浙江嘉兴的外舅父、刑部尚书、江南大儒钱陈群家,得到钱陈群、江南名士沈德潜的指导。钱陈群每览其文,叹曰:“老夫弱冠时未能如是”。图十一:潘亮逸墓就在安庆著名风景龙山晓黛不远处
45-1.jpg (593.58 KB, 下载次数: 0)
15:46 上传
& & 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四川乡试解元,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进士,授吏部主事。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任员外郎。乾隆四十年(1775年)四月,升礼部郎中,八月,补吏部郎中。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八月,授直隶顺德府知府,次年调保定知府。图十二:大龙山风景优美
46.jpg (293.91 KB, 下载次数: 0)
15:46 上传
& &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因承审建昌县盗匪马十等行劫钱铺一案,以汝璧于劫盗重索拖延时间较久,未亲自审问,命解任质讯,旋经革职,发往军台效力。不久皇上准其赎罪,降补同知。图十三:前往大龙山森林公园游玩的驴友不少
48-1.jpg (471.03 KB, 下载次数: 0)
15:46 上传
& & 清朝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任直隶宣化府同知,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三月调任正定府知府。九月,升大名道。嘉庆四年(1799年)二月,升山东按察使。十月,偕布政使全保,参奏德平县知县叶芳,浮收漕粮,酝成重案,请将知县革职,并自请处分。嘉庆五年(1800年)调江苏布政使,次年十二月,授安徽巡抚。嘉庆七年(1802年)湖广总督吴熊光等奏湖广需军米,请于安徽籴十万石,嘉庆帝以安徽方缺雨,令酌量。图十四:大龙山风景
51-1.jpg (397.32 KB, 下载次数: 0)
15:46 上传
& & 安庆大龙山森林公园半山腰位置的这二棺潘氏家族墓,外貌朴实无华,内在却大有文章。潘氏在随后的清朝历史中,也涌现出不少官员和商人,解放以后长期在安庆地方当任领导的潘忠尧就是潘氏家族后裔。图十五:潘氏想像图
57-1.jpg (425.95 KB, 下载次数: 0)
15:47 上传
(本篇完)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收听听众帖子
三河余氏宗祠——卒子走遍安庆三河余氏宗祠——安庆宗祠系列第1325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 &&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岳西县来榜镇三河村,三河村有一块方面几平方公里的山湾叫余宕,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的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宗祠。图一:远看余氏宗祠& & 来榜古镇在大别山腹地,岳西县的圆心位置,古时属于潜山县后北乡,西邻太湖县,北依古霍山,境内来榜河是皖河上游潜水河的源头。境内高山多而奇秀,河流曲而清幽。图二:中远距离看余氏宗祠  来榜镇有着千年历史,《岳西县志》记载来榜有处“黄泥古墩遗址”,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上采集的样品有鬲、鼎、壶、碗、罐等,经专家用炭十四测定,为龙山、商、周三期文化,是区别于中原文化的大别山土著文化。四千多年了,天荒地老,磨洗愈新。图三:近看余氏宗祠  来榜河的地名有个来历:传说河东鹊踏石的姑娘汪修竹与河西团包井的书生刘又生,自小有婚姻之约。后来刘又生赶考得中“榜眼”,而此时汪修竹因病而逝。书生回乡完婚,闻此噩耗,誓不再娶。后人为纪念这位多情有义的榜眼,遂将地名称为“来榜”。图四:余氏宗祠保护牌  来榜镇已有千年历史,自古为四县枢纽重镇,来榜街是古镇的核心。从前,英山、太湖县的土布,霍山县的中药材,潜山县的花笺纸,岳西的茯苓、天麻,长江口岸的食盐,以及南来北往的货物均汇集于此,然后运往四面八方。小镇自古繁华,商贾云集。图五:余氏宗祠牌匾& &来榜三河村有余氏宗祠,所在地名羊角河余家宕。宗祠背倚青峰,层峦迭翠;堂前溪流环绕,紫峰如屏。祠前虎形山下安息着抗元英雄余四十。图六:余氏宗祠门厅& & 宋末元初,余四十官居总辖,响应文天祥丞相号召,起兵抗元;南宋景炎二年与元宣武将军齐秉节战于黄州,因援绝立孤,被斩于阵,为宋室尽忠。余将军生有六子,为逃避元廷追杀,兄弟六人背负父骨,潜往大别山区,将父亲安葬在上清羊角河虎形山下。葬好父亲后,兄弟洒泪而别,六人以羊角河为中心,向四周迁徙。余真一居黄沙岭下朱屋庙;余真二居潜山县官庄。余真三居霍山黄梅河;余真四居潜山余家井;余真五居司空山下银河;余真六留居羊角河余家宕。所以安庆余姓根本地就在此。图七:余氏宗祠合兴堂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收听听众帖子
语录墙——卒子走遍安庆语录墙——安庆近代革命系列第1326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 &&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孔城镇老街,有一幢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近现代建筑,上面书写着文革时期的语录,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孔城语录墙一侧
_0006133.jpg (441.79 KB, 下载次数: 0)
09:25 上传
& & 文革遗址语录墙位于桐城市孔城老街四甲,建于1974年,坐东朝西,八间门面一字排开。语录墙为砖混人字梁建筑,两坡屋面,粉墙大青瓦,门坡退后饰以图案,收缩式门外包铁皮。图二:孔城语录墙简介
_0006134.jpg (321.38 KB, 下载次数: 0)
09:25 上传
& & 建成后一直作为孔城供销社营业场所,当时孔城人只有到这个地方才能“请”到领袖画像和像章回家张贴和佩戴。临街建筑墙上用红漆写有八块毛主席语录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四幅标语口号。毛主席手体“为人民服务”是用水泥浇铸上的,保存价值高,历史意义深远。图三:孔城原供销社
_0006135.jpg (314.18 KB, 下载次数: 0)
09:25 上传
& & 现位于孔城老街四甲13号的语录墙,位于孔城老街四甲,建于1968年,为砖混人字梁大瓦面建筑,八间门面一字排开,长30米,宽8米。墙上用红漆写着“抓革命促生产”等八块毛主席语录和四条宣传标语。毛主席手体“为人民服务”五个字系水泥浇注的。文革时代旧迹一直作为孔城供销社营业场所。图四:孔城原供销社现在销售一些老街纪念品
_0006136.jpg (301.1 KB, 下载次数: 0)
09:25 上传
& & 文革中,毛主席语录“一百条”、“三百条”的版本发行后,举国掀起学习宣传热潮。生产队开会,队长讲话前必须念上几条语录;学校老师上课,也要先背上几段语录。学生写文章,前面必须先写上几条语录;一般是一两条、两三条。当然,背语录、念语录要紧贴当前“革命”和“生产”形势,紧贴写文章、开会和上课的具体内容。图五:仿制的纪念品
_0006137.jpg (308.14 KB, 下载次数: 0)
09:25 上传
& &在那个特殊时期,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不违农时。”最高指示,“抓而不紧,等于不抓。”处处都是最高指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既走了形式,又不花多长时间。语录是节选出来的,已经够短了,从中抽出一句半句就更短了。可虽然掐头去尾,但紧扣开会、讲话主题,实用。图六:老街纪念品基本是仿制品
_0006138.jpg (296.73 KB, 下载次数: 0)
09:25 上传
& & 语录墙,就是把毛主席语录写在墙壁上。在墙壁上写语录,并不是直接写。因为一不小心写错要消去,还得把写错的字刮去,有时还要补刷石灰浆,等完全干了后才能再写。一般的做法是,选好一块地方,按照语录的字数,在墙壁上用木尺打出一个个方格格,由会写字的人先用铅笔勾出空心字,再由打下手的人接着用毛笔蘸油漆将空心字填实。图七:孔城原供销社
_0006139.jpg (419 KB, 下载次数: 0)
09:25 上传
& & 随着形势发展,不久出现了“语录贴”。上方标出“毛主席语录”或“最高指示”几个大字,下面是语录内容,有的最后还有手书“毛泽东”三个潇洒的字。起初的语录贴,只有文字没有什么图案,后来时兴在语录贴的右上方印上毛泽东主席的侧面头像。这样的语录贴,一张只要几分钱。即便如此,我们穷家也不敢多买。图八:语录墙上的语录
_0006140.jpg (426.6 KB, 下载次数: 0)
09:25 上传
& & 语录墙建筑为砖混人字梁建筑,那个年代,孔城临街建筑墙上用红漆写有八块毛主席语录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四幅标语口号。毛主席手体“为人民服务”是用水泥浇铸上的。图九:语录墙
_0006141.jpg (447.99 KB, 下载次数: 0)
09:25 上传
& & 文化大革命史无前例,社会物质极度匮乏,人们在精神上热血喷张、无限狂热又精神虚无、充满恐惧,是一个极端崇拜个人、毫无民主可言的年代。图十:语录墙保护牌
_0006142.jpg (409.76 KB, 下载次数: 0)
09:25 上传
& & 除此之外,文革还是一个盛产精神口号的年代,没有这些口号,情绪就没办法彻底宣泄,热血就不能到达沸点,人性中恶的一面就不能发挥到极致。图十一:蒿子粑是文革时代的高级食品
DSC_3321.jpg (317.25 KB, 下载次数: 0)
09:25 上传
& & 孔城古镇这些依然清晰可见的文革标语口号,依然可以窥见哪个时代的影子,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图十二:蒿子粑
DSC_3322.jpg (314 KB, 下载次数: 0)
09:26 上传
& & 我们的父辈,是那个抑止不住的激动情绪的一代人,他们从亲身经历中深深那个凝结了一个时代的历史事实。但愿那个时代不会再来。图十一:其它地区的文革标语
DSC_3323.jpg (417.85 KB, 下载次数: 0)
09:26 上传
&&(本篇完)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收听听众帖子
月龙白云山海会寺——卒子走遍安庆月龙白云山海会寺——安庆道观寺庙系列第1327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 &&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有一山名白云山,山中有座海会寺。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海会寺大门
29.jpg (413.99 KB, 下载次数: 0)
09:54 上传
  翻开中国禅宗的史册,白云山海会寺赫然见于其中,特别在各类禅宗灯录中,更是比比皆是。禅宗“五宗七派”至南宋,除临济宗和曹洞宗之外,几乎都衰落不传。临济宗分杨岐派和黄龙派,黄龙派也衰落了,杨岐派就代表临济宗。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荒山承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