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热议特朗普访华:“新股IPO不审批行不行

您现在的位置:
IPO新股申购规则解读 以后你要这样打新股!
  IPO新股申购规则解读 以后你要这样打新股!
  重大利好! IPO改革取消预缴款
  与以往简单重启不同,证监会此次宣布取消IPO的预缴款,改为中签后再缴款,其他流程基本保持不变。分析人士认为,缴款事项的重大改革将明显缓解IPO期间资金面的紧张程度,这对市场各参与方都是有利的,因此,此次IPO重启甚至可视为利好。
  证监会表示,针对巨额打新资金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及部分投资者卖老股打新股问题,此次IPO改革在目前网上按市值申购、网下有市值门槛的基础上,取消了现行的新股申购预先缴款制度,将申购时预先缴款改为确定配售数量后再进行缴款。
  改革的同时,建立了网上投资者申购约束机制,规定网上投资者连续12个月内累计出现3次中签后未足额缴款的情形时,6个月内不允许参与新股申购。
  分析认为,取消预先缴款后,持有股票市值的投资者会纷纷足额认购其所持市值额度对应的每只新股。这将导致合资格的新股申购人数大增,中签率会降低。
  新股万能申购策略
  先从取消新股申购预缴款机制这一核心变化说起。
  这意味着,网上投资者在进行新购申购的当时,账户里可以没有资金,只要有对应市值的股票就可参与打新,如果中签摇号结果出来后宣布你已中签,再足额缴款即可。
  网下投资者方面,在交易所询价系统内申报价格和认购数量时,也可以没有资金,直到认定申购为有效申购、且获配了再根据获配量来按时缴纳资金即可。
  以前打新动辄冻结上万亿、几十万亿资金不再了,也就是说曾由新股发行造成的抽血效应将成过往。发行人募资多少,最终冻结的资金就是多少。中签者或获配者成功认购了多少,上缴款就是多少。
  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傻子才不会多多益善呀!没错儿,恭喜您答对了,傻子才不会多多益善,毕竟在A股市场,新股在当前,甚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抢手的稀罕东西,谁都想拥有这些稀缺资源。
  问题来了,你想,他想,我也想,大伙都想抢,僧多粥少呀,这必须在高个子中选更高的了,得看谁更有优势了。
  注册制&预演&开启
  因《证券法》修法尚未完成,新股发行注册制一推再推。不过,伴随新一轮IPO重启,监管层已经开启注册制&预演&模式。
  &(本次完善新股发行制度)推出了取消新股申购预缴款、优化投资者回报机制、突出审核重点、完善新股发行定价机制、强化中介机构监管等举措,&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周五表示,这是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朝着股票注册制改革的方向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现在是过渡期,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给市场一个预期,&一家券商首席分析师表示,预计明年有望推出注册制。
  打新操作全指南提前看
  在此次IPO重启之前,投资者打新除了需要有对应交易所的股票市值外,最重要的是要有真金白银,且资金越多中签概率就越大。各中原因其实是这样的:
  新政后
  新股市场已经告别了拼爹拼妈时代,重启前拼的是谁银子多,以后拼什么呢?网上拼市值股票,网下拼资格。
  网上打新前,您可以没钱,但必须得有对应市值的股票,最好拥有想申购新股网上申购上限需要的上限市值股票。
  以深市新股为例,网上申购每一个申购单位为500股,申购数量应当为500股或其整数倍,但最高不得超过当次网上初始发行股数的千分之一,且不得超过股。
  根据《深圳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上按市值申购实施办法》,持有市值1万元以上(含1万元)的投资者才能参与新股申购,每5000元市值可申购一个申购单位,不足5000元的部分不计入申购额度。不管新股发行价多少,每申报500深市新股就需事先拥有5000元市值的深市持仓股票。
  如果深市某新股网上发行量为1000万股,则单一网上投资者最多可申购10万股,对应的就需要拥有200个申购单元,一个单元需事先拥有5000元深市市值持仓股票,也就是说该投资者需事先拥有100万市值的深市股票。
  如果该投资者如此顶格进行网上申购了,1000万股网上发行规模对应拆分成的申购单元则2万个,如果中签率为万分之一,则该投资者的中签概率理论上就为百分之一。
  反过来说,如果该投资者没有顶格申购,假设他只按顶格申报规模的一半进行新股申购,也就是5万股进行申购,则相应的他只需准备50万深市市值股票,如果中签率同样为万分之一,则该投资者中签概率则降为千分之五了。
  中签概率百分之一和千分之五的差别,就取决于你拥有的是100万还是50万的深市市值股票。
  网下投资者则更简单,你只需拿到网下询价资格,并搞掂该新股主承销商,让你进入配售对象名目,只要你不胡乱报价,则多少都会给你分点了。
  所以赶紧买入一些你认为可以保值的市值股票吧!当然,如果是深市新股,你需买入可以保值的深市市值股票;如果是沪市新股,你就需买入可以保值的沪市市值股票了
  南方财富网微信号:southmoney
南方财富网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8小时排行IPO新政2016年打新股新规详解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IPO新政2016年打新股新规详解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新股频破发 上万亿打新资金何去何从
  最近,“新股不败”的神话屡屡遭遇无情挑战。统计数据显示,自去年6月IPO(新股首次发行)重启以来,截止到2月3日,沪深两市收盘价仍在发行价以下的新股达14只之多。一轮轰轰烈烈的破发潮正迅速从主板向着中小板和创业板蔓延。  伴随而来的是,市场对新股破发的各种解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读声音四起:新股破发将引发连锁反应,新股破发倒逼发行制度改革,新股破发是市场见底的信号……  那么,汹涌而至的破发潮能翻动多大浪花?收益率的不断降低会让上万亿的打新资金做何选择?“破发―包发(发行失败,券商包销)―停发”这样的循环会到来吗?  破发军团上演“滚雪球”游戏  首日破发正在成为股市的一大看点。继大盘股1月28日首日上市破发后,2月2日上市的大盘股和2月3日上市的中小板股票高乐股份均未能躲过首日破发的命运。  2月3日是破发潮最为集中的一天。当天,盘中最低跌至4.12元,比其4.18元的发行价跌去6分钱。而随着沪深股市的大幅反弹,中国建筑最终收于4.22元,这只流通盘高达120亿股的大盘股,已经在发行价附近苦苦挣扎了整整一周。  截至目前,、、中国西电、中国建筑等一批质地优良的大盘股纷纷宣告“破发”。  随着破发潮的蔓延,中小板也被卷入了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潮。2月3日,北京科锐、精华制药、高乐股份登陆中小板,其中发行市盈率高达70.90倍的高乐股份开盘即惨遭破发,成为2004年9月以来首只上市首日破发的中小板新股,也是2009年6月新股发行重启以来,继中国西电、二重重装之后第三只上市首日破发的新股。  与此同时,高市盈率发行的创业板,也成了破发重灾区。继、、破发之后,2月3日又有5只创业板公司破发,分别为、、、、,这样创业板破发队伍扩大到了8只。  新股破发现象的频频出现,使得曾经只赚不赔的打新也成了危险游戏。相关统计显示,按照新股的中签率,以上市首日中间价卖出,计算申购资金打新收益率,发现今年已经上市的41只新股中,申购资金收益率在0.1%以下的有9只股票,均为1月25日后上市的新股。  其中,申购资金收益率为负的有两只,分别是二重重装的-0.01%和高乐股份的-0.02%。另外,中国西电、精华制药、、、、、的上市当天申购资金收益率也在0.1%之下。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屡屡破发的直接原因是新股发行市盈率过高,这是由于目前新股发行体制尚不完善造成的。而在目前节点上出现破发潮,则是市场供需失衡的结果。去年下半年以来,股票供给急剧增加,使得市场相对资金面偏紧,破发不期而至。  打新中签成“烫手山芋”  随着中国西电、二重重工、高乐股份等一批新股在上市首日“破发”以及发行受冷落,目前这个时点已成为2009年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后的又一分水岭。  市场对于新股的认识在很短时间内发生了质的转变。就在10天之前,参与新股发行定价的机构还想象不到,原先每次砸下巨金都很难“抢”到的新股,在2月份却已变成“烫手的山芋”。  先是2月2日二重重工登陆上证所首日再演新股上市即破发,其后中国一重的发行结果显示,这家在2010年募集资金规模最大的公司发行遇冷,不得不“自降身价”,成为自去年以来第一家没有按照发行价格区间上限定价的大盘股。  由于参与中国一重网下配售的机构数量较少,再加上近期新股表现糟糕,能够在新股定价过程中报出符合发行人与承销商愿望价格的机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最终仅有26家询价对象旗下的49家配售对象获配新股,而获配比例更是高达26.17%,创下自2006年6月股改新老划断后发行新股的多项之最。  根据目前的新股发行体制,大盘股在发行时分为初步询价和累计投标询价两个阶段,在初步询价阶段报价进入承销商确定的发行价格区间,才有资格参与最后关系到获配数量的累计投标询价。  在中国证券业协会所有的264家询价对象中,参与中国一重初步询价的仅有58家询价对象管理的115个配售对象,与中国建筑在2009年7月发行时吸引超过500个配售对象参与网下发行相比,目前大盘新股对市场吸引力的下降显而易见。  而二重重装、高乐股份首日“破发”,让很多没有参与中国一重发行的机构暂时松了一口气。据了解,在此之前,上海多数具有询价资格的集团企业财务公司都放弃了此次对中国一重的报价。在经历7个月的高价发行之后,定价机构在尝到苦头过后,也就开始更加审慎地对待新股定价与申购。  在此次最终获配新股的26家询价机构中,平安资产管理公司旗下的10个配售对象获配达3.54亿股,以发行价计算市值超过20亿元。但一位此次放弃参与网下配售的机构人士对此表示,在目前大盘股上市“破发”风险愈加提升的环境下,“打新”中签已成“烫手的山芋”。而记者采访的多位市场人士均对中国一重挂牌上市后的前景不甚乐观。  在机构投资者谨慎情绪升温的同时,普通股民参与“打新”的热情也正在减退。网络调查显示,在参与投票的网民中,有近七成的人表示,“以后将不会参与新股申购”。  “万亿资金”或从打新市场转移  针对市场破发现象的涌现,武汉科技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破发”在未来A股市场中可能日趋常态化。他介绍表示,美国1/3新股上市首日“破发”,而正常情况下新股中“高估者该破发,低估者该上涨这并不为过”。  按照这种理性的价值回归之路,市场上原先对“打新”的很多理解将发生根本的改变。  首先,众多“打新”理财产品可能将走上不归路。记者在2010年新股网下配售获配机构名单中发现,多数目的为“打新”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已因股票破发而产生浮亏,而由于目前三个月的解禁期未到,未来解禁后是否会遇到中国中冶网下配售股解禁时的“共振”下跌仍不得而知。  据了解,在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大大削弱了机构资金在网上申购的力量后,多数“打新”资金选择参与网下配售,但这无疑也加大了风险程度。市场人士分析认为,结构性“打新”理财产品如果遇到限售股解禁时浮亏,将尴尬面对是否应该卖出的局面。  其次,新股上市表现不佳可能促使资金流向二级市场。由于原先无风险套利的功能已近消失,一级市场的大量资金可能转向二级市场或其它市场。除了近期新股申购冻结资金的减少,很多希望稳健套利的资金均有可能离开新股发行市场。据此前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透露,部分中小企业2009年在现金流充裕的情况下选择在一级市场“打新”。而根据判断,这部分资金在市场收益没有保证的情况下有可能转战它处。  另外,由于新股不败神话的破灭,证监会面向中小投资者倾斜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方向可能需要一定的微调。  发行失败也应常态化  新股破发仅仅是个起点。场外交易市场部总经理周到认为,最终要使首发新股“破发”常态化,或许每年有若干宗首发新股失败或推迟案例,才算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实现了目标。  2010年是沪深证券交易所开张20周年。而迄今为止,沪深市场只有因为拟上市公司违规而在刊登招股说明书或招股意向书后,首发被叫停的案例,而没有任何一起拟上市公司在刊登招股说明书或招股意向书后,因认购不足等市场原因导致发行失败的案例。这也是中国式首发上市的结果。  境外市场的情形就不一样。去年10月21日和12月7日,卓越置业和融创中国发布全球招股文件;10月27日和12月14日,两公司却宣布:鉴于目前市况及为投资者争取最佳利益,“决定不会按原定时间表进行全球发售”,并退回募集资金,上市计划被搁置。原定在去年12月1日发布招股文件的国际泰丰控股,也因市况不佳而决定押后上市,迄今未见时间表。本来,拟上市公司发行能否成功、何时首发,属于市场行为。沪深市场只要拿到“批文”,就从不主动推迟发布招股说明书或招股意向书时间的情况,只能说明发行体制不够完善。  对此,周到提出建议说,首先要重视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集中上市的力度。长期以来,少有的几宗首发新股上市当天即“破发”的案例,都集中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中。深市新上市公司的平均首日涨幅,要远远超过沪市新上市公司。这当然不是说,所有的深市新上市公司有更高的投资价值。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上市规模差异形成的。因此,适当加大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集中上市力度,让深市新上市公司“破发”常态化,不仅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也有利于全面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同时,要培育承销商选择发行时间的能力。目前的新股首发,实际上由中国证监会通过下发“批文”,来调控节奏,承销商基本不用把握发行时间。这就使得监管风险加大,市场作用削弱。截至日,已“过会”而未发布招股意向书的,有拟在主板上市的等4家公司、拟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潜江等64家公司、拟在创业板上市的8家公司。假设在一夜之间向这76家拟上市公司下发“批文”,他们敢在次日全部发布招股意向书吗?一旦认购不足,他们能退回募集资金,不按原定时间发售新股么?培育承销商选择发行时间的能力,有利于真正培育询价机制下的定价能力。因为离开了具体时间,定价只能是理论上的。这样的定价,意义非常有限。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能否全面成功,也是关系到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大问题。2010年,我们要研究和探索建立在中国证监会统一监管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场外交易市场,择机扩大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范围,加快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在境外,场外交易市场实行注册制。目前,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新股发行实行备案制。若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获得全面成功,也有利于推动场外交易市场新股发行制度的出台。  新股发行改革寻求三大突破  就在最近,关于“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上,中国证监会就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中的焦点问题,向包括投行、机构投资者、专家学者等在内的多方人士广泛问计。业界普遍认为,这次研讨会意义非同寻常,管理层试图通过征求意见为下一步改革探路。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最近7个月内发行上市的136只新股中,平均发行市盈率超过55倍,而创业板新股的平均发行市盈率更是超过66倍。这不仅高于海外其它市场的新股发行价格水平,也超过了目前市场中同类上市公司的估值。分析人士认为,“破发”现象背后暴露出新股定价过高的问题。  对此,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在会上表示:“在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市场引发了对发行市盈率较高、资金超募、新股发行节奏加快是否影响市场走势等问题的广泛讨论。”  他表示,新股发行市场化需要市场参与各方―――发行人、承销商与投资者都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其中,主承销商要更多考虑投资者利益、长期利益和市场信誉。询价机构要加强自律管理,提高研究能力、定价能力与公信力,在报价过程中尽量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  在这次会议上,高市盈率发行现象也成为与会嘉宾热议话题,这些专家纷纷建议,适度赋予主承销商自主配售权、适当提高网下配售比例等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与高市盈率发行相并行的一大现象是,新股发行中的超额募集资金现象愈发严重。数据显示,2009年A股市场共超额募集资金为699.82亿元,中小板实际募集资金几乎是拟募集资金的2倍,创业板则接近3倍。很多上市公司超额募集资金规模巨大,资金利用效率让人产生质疑。  针对这一问题,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军辉建议是,对于严重的超募情况,可以缩小发行股本,减少对资本市场的资金需求压力。  广发证券总裁李建勇则建议,在适当的时候,应引入存量发行和储架发行。存量发行是成熟市场常用的新股发行方式,它的特点是从原有的股东股份中分割出一部分向社会公开发行。而储架发行是针对上市公司投资金额较大、时间跨度较长的项目,监管部门一次性审核其发行申请,然后由公司、承销商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分次择机募集资金。他还建议对超募资金的监管向前延伸,“将超募管理摆在事前进行监督,或许比事后监督更有效。”(记者张汉青杨毅沉)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乔瑞昕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理财博客热点
汇率仅和股市中的部分投资标的有时会有一定联系。比如人民币升值……
搜狐理财社区话题
同样的病,患者不同,治疗费用千差万别!就拿最普通的感冒来讲……
网友点击排行
网友评论排行
理财媒体封面
理财?大视野
搜狐金融德胜论坛:小胜靠力,中胜靠智,大胜靠德 ……
本栏目由搜狐理财每周一固定出品,汇聚最新最全理财产品资讯。[]
被誉为美国“借壳王”,共参与了100多例反向上市收购交易……[]
近期热点关注专家热议:IPO关键问题在监不在审
金融界网站
  金融界网站讯 中国证监会新任主席上任逾百日以来无不围绕“改革”二字,近期郭树清又抛出了一个惊人的问题:不审行不行?这也意味着,如果条件成熟,郭主席或有取消公司IPO的层层行政审批,把发行真正推向市场,而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则被认为是国内资本市场改革最艰难也涉及既得利益最大的事项。
  由于交易市场的长期下跌,投资者对无节制的IPO意见很大,此言一出更是引起了市场的关注。
  市场手段控制新股 遏制利益集团腐败
  IPO审核制度之所以饱受诟病,主要在于它现已演变为政府强力推进企业上市、解决国企困难的一个工具,导致股市上出现了大量经营不善的上市企业和审批利益集团的腐败现象。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认为,取消发行审批制是建设公正、有效市场的必要前提,是根治腐败的有力措施,坚决支持取消审批制。
  龙头投资在腾讯微博指出:挑战特权资本能否成功?是一个大事情。关系着改革市场能否成功。龙头认为完全行。IPO应该这样发行:彻底消除行政审批及寻租,发行人通过交易所备案自主择机发行,交易所并不限制数量价格方式;一周发100只都可以,只要你能够发出去;有人买,可以通过多层次市场发行。
  严格执行惩罚制度 让市场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尽管IPO审批取消调查显示,超七成网民支持不审新股发行,但釜底抽薪式地终结IPO审核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上海自然道公司总裁杨兴平表示,中国IPO问题的根本是:无论是对审批机构还是对企业没有严格的监督造假机制和严厉的惩罚机制。从而产生了严重的腐败问题和实质上强夺股民的血汗钱。问题的根本是必须严格执行严厉的惩罚制度,而这个机构必须是独立于证临会。
  首席投资顾问刘德忠评论称:IPO是个系统工程,财务作假之风不除,还得审,但关键需动真格的“打黑”!否则不治本。
  也有网友在腾讯微博中称,非常赞同IPO不审的,一方面可以遏制审批的利益集团腐败,另一方面新股多到没有人要时自动会停发,市场化遏制新股的最好办法。但应该相应的增加配套制度,比如:上市公司责任制、高管持股限售期以及违规重罚等。
  阻止不合格企业上市 关键在监不在审
  “如果取消对IPO的审批,就意味着权力失去对市场的作用,市场将陷于一片乱局之中。这种思维不仅是官方坚持对IPO审核的“理论基础”,也是市场上投资者的普遍态度。市场希望借‘权力之手’让真正的市场机制来发挥对市场的平衡作用。”上海自然道公司总裁杨兴平在一篇博文中指出。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在微博上指出,我反复说的“监审分离”,是指证监会把精力从“重审轻监”,调整到“重监轻审”,就发行来说要从“实质性审核”到“程序性和形式性审核”要从替股民选美的价值判断转到仅进行真实性审查上来。取消发审委,把责任落实到拿高薪的保荐人和承销商身上。
  知名博主、大卫私慕的掌门大卫大davy在微博表示,审不审不是最重要的,证券市场需要的是高成长的公司上市,而不是那些经过包装的"垃圾"来圈投资者的血汗钱!  相关专题:
胡冰】 (责任编辑:杨威)
  “钱荒”效应已迫使银行不得不勒紧裤腰带了。
[简介]崇尚中长线波段交易,善于把握股市节奏,每日送出热点个股!
[简介]实盘交割单100%真实发布,连续5年盈利,年平均收益高达40%。
[简介]看大盘最精准最前瞻最直接,对个股非牛不战,出手必攻直击涨停。
关于的相关新闻IPO核查到底触动了谁_金融频道_新华网
&&&&今年年初被称为首次公开发行(IPO)“史上最严财务核查”拉开序幕。分析人士认为,五一节后IPO或进入第二轮核查阶段。证监会新闻发言人4月26日表示,目前,IPO核查工作仍在程序中,尚未完全结束,但已处于收尾阶段。截至4月25日,拟上市企业中169家终止审查;108家中止审查,尚有621家处于待审上市状态,芜湖恒升重型机床和中海信托尚未提交财务自查报告。剔除第一轮抽查的30家,接下来将有591家待上市企业需要迎接大考。
IPO喧哗背后众生相 各种吐槽纠结受不了
&&&&<font color="#月3日证监会正式通报IPO在审企业财务专项核查进展,共有610家企业上报自查报告,按照5%的比例来抽查,共计抽取30家企业进行复查,其中主板7家、中小板13家、创业板10家。统计显示,国信证券保荐的6家企业自查报告被证监会抽查,占了抽查被抽查企业数量的20%,命运不可谓不衰。但是相对于国信证券保荐的庞大再审企业数量,被抽查数的占比并不算高。比国信更受伤的是光大证券,其保荐的东方证券、郑州光力科技等5家企业的自查报告被证监会抽查,但是其保荐的再审企业数量本身并不多,相对于保荐数的被抽查比例就非常高了。
&&&&拟上市企业在2013年3月底完成自查之后,证监会将组织15个小组奔赴全国进行督察。为了此次IPO企业财务专项检查,证监会成立的15个小组,每个组大约按200万元预算,一共计划了3000万元预算。而中国证监会的公开数据显示,证监会2011年度“三公”经费(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公务用车)约为3200万元左右。此次IPO打假,监管当局可谓投入了重金。
&&&&五个月、六家券商、八张警示函,诸多大牌投行“中弹”。虽然2012年下半年IPO发行几乎停滞,但证监会针对投行保荐行为的监管并未进入真空期,近半年的监管数据与2004年至2011年8年间仅向两家券商出具过警示函的历史记录相比,处罚力度可谓前所未有。爱建证券、国泰君安、中信证券、太平洋证券、国信证券、光大证券等先后被出具警示函。面对悄然收紧的监管,市场人士预计,随着2012年业绩变脸的次新股数量增加及IPO财务核查的展开,恐有更多投行吃到罚单。“出具警示函”将成为投行难以承受之重,由于该处罚与券商分类评级结果挂钩,频繁吃牌的公司将面临降级风险。监管层人士表示,罚钱不是目的,要研究更好的办法监管规范投行保荐行为。
&&&&对承做IPO审计的会计师而言,除了固定的客户年度审计工作外,IPO专项核查新增工作更可谓巨量。据《证券时报》记者从国内一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拿到的《IPO专项核查工作指引》显示,该事务所共列出了总分6大类近300个自查审计需重新落实的问题。
监管部门还向会计师们列举了10多种常见的现场舞弊行为,如:管理层撒谎、过于回避某些问题;访谈时直觉管理层不诚实;管理层过分强调某个财务指标;管理层与会计师发生争执;以变相付费形式收买审计意见;管理层对财务报表表现激进;内控系统非常薄弱;中高层薪酬严重依赖于公司能否上市;管理层不屑于外部机构的建议;一人或少数人决策等等。
&&&&“吓退一批,分流一批。 ”有市场人士这样总结证监会治理“堰塞湖”思路,监管层一方面通过财务核查“吓退”一部分不符合上市条件或存在财务造假的公司,另一方面则欲通过多渠道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来分流IPO“堰塞湖”。由此可以判断,短期内重启IPO基本无望。但近期市场还是传出了IPO即将开闸的说法,该说法间接造成24日盘中大盘出现剧烈震荡,一度下挫逾30点。对此,有券商人士表示,“IPO即将开闸的消息毫无根据,也说不通。因为证监会近期刚刚开始启动IPO在审企业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检查短时间不会结束,所以IPO更不可能在近期就重新启动。 ”
IPO财务核查三阶段
&  据证监会部署,专项核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为中介机构自查,主要以保荐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为主,对报告期全部财务状况进行核查;第二步为复查,由证监会审核部门对每家在审企业自查报告进行 全面复核;第三步为抽查,由证监会组成专项核查小组,对相关企业进行抽签式现场检查。
&  证监会相关负责人透露 ,证监会现场检查将抽调100多人组成15个以上核查工作小组,成员来自证监会发行部、创业板部、稽查局,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深圳6地证监局及沪深交易所,抽取 核查项目总数约20个至50个。
财务核查进入抽查阶段 30家企业“中彩”
IPO核查致成本高企 发行人投行“不堪重负”
&&&&始于年初的这场规模浩大的IPO财务审查行动,目前已令各家券商投行全体总动员。有趣的是,瞬间堆积起来的工作令几乎每个投行人都疲于奔命。而此前正计划裁员减薪的投行,也不得不暂停裁员计划。摆在首位的,便是核查行动的费用该由谁来承担。“我们现在正在跟发行人,就本次核查行动的费用讨价还价,甚至都快吵架了。”某券商保代人士无奈地说。本已捉襟见肘的部门经费,根本无法承担本次核查行动产生的大量费用。
据其介绍,目前一个IPO项目组大约8个人,为了赶在3月31日之前完成自查报告,每个项目组成员都要行动起来,赶往各地核查发行人每笔资产和项目回款。“七八个人的机票和食宿费用,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离得近的项目还好,离得远,3个月下来的光来来回回的机票钱都要十几万”。
&&&&不期而至的IPO审查行动却令部门人手突然不够了。“这次IPO核查行动给我们带来的唯一好处是,公司不裁员了。”某券商保代人士调侃道。“我们甚至又开始招人了。”始于年初的这场规模浩大的IPO财务审查行动,目前已令各家券商投行全体总动员。有趣的是,瞬间堆积起来的工作令几乎每个投行人都疲于奔命。而此前正计划裁员减薪的投行,也不得不暂停裁员计划。
“特别是内核小组,更忙得不可开交。为了解决人手短缺的问题,公司只能要求项目组之间相互监督检查”。根据行业的惯例,IPO项目在过会发行以前,通常发行人只支付给保荐机构30万-50万的保荐费用,而这笔费用远远不能冲抵项目组持续1-2年的各项保荐成本。“初期的经费早就用光了,现在还在往里面垫钱。”
&&&&“相比4、5个月之前,最近明显接到保代、准保的电话少了。一方面是今年一些投行年终奖延迟发放,另一方面是市场需求大幅下降。” 一位资深金融猎头对记者表示。在他看来,这一年多时间市场环境变化可谓峰回路转。从作为行业景气度指标的年终奖可以看出,券商投行现在的日子不好过。《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已有不少券商表示要延后发放年终奖,延后到下一年度甚至有可能不发。一位资深保代表示,IPO停发对券商投行收入影响很大,不少都是入不敷出在运作,从目前来看,IPO短期内重新开闸的可能性也不大。停的时间越长,对投行的负面影响也会越来越明显,届时高昂的人力成本可能会促使投行进一步降薪裁员。一家大型券商人士透露,“我们公司年终奖倒不算是延后,普遍在4月底、5月初股东大会后发放,去年因为业绩不好只发了一点,今年预计也不会有很多。”
&&&&截至2月16日,共有15家上市券商公布业绩快报。其中,2012全年营业总收入实现同比下降的有7家,占比近五成;净利润同比下降的有6家,占比四成。在业绩预降的券商中,中信证券以净利润预降66.17%暂居券商“负增长”之首。近年来业绩持续不佳的太平洋证券也延续了以往的颓势。业绩快报显示,201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580.21万元,同比下滑21.01%,实现净利润7049.13万元,同比下滑55.01%。多位券商人士表示,2013年IPO重启或将在4月之后,投行业务要放弃单纯依靠IPO的思维惯性,转向销售、产品、客户和场外市场等多元化思维来拓展业务。国信证券发展研究部研究总监李翔表示,目前初见端倪的投行转型模式包括大力发展固定收益与并购业务。从长远来看,场外市场、资产证券化、私募业务等将是投行转型的重要方向。从业务交叉与融合的角度,如何组建跨投行、经纪、研究的综合销售服务部门是投行从单纯的生产线到投行产业链的战略转型的重要内容。
IPO“史上最严核查令” 哪些企业“受了伤”?
&&&&号称史上最严厉的IPO核查正持续发酵。自IPO财务核查正式启动以来被终止企业数已接近2012年全年终止审查企业总数的1/4。目前“终止审查”企业列表中,多数是创业板排队企业,行业则多为制造业。或许是创业板企业上市后的表现,使其成为终止审查重灾区。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经发布2012年业绩预告的300多家创业板公司中,约三成公司业绩预减或略减。1月30日,北京瑞风、恒基光伏、京华信息、上海丰科生物、意宁液压、浙江申达机器等6家企业被终止审查,这6家公司原本都计划登陆创业板。从行业方面来看,无疑是制造业受影响最大。据统计,在20家终止审查公司中,有半数左右的企业为制造业企业。如最新被终止审查的沈阳东管电力科技集团就属于专用设备制造业。
&&&&拟上市企业的材料撤回,通通被归功财务核查甚至简单粗暴质疑这些企业财务粉饰,是否过头呢?有记者和分析员认为,此时此刻,需甄别财务核查大幕下隐藏的各种动机。一则新年伊始率先撤退的企业,考虑到撤回决定所需的实质讨论和文件流程时间账,应更多出于企业“自身”原因;二则从陆续透露的信息看,审核口径及流程把控也有所调整,如创业板明确了业绩下滑需撤回,一些之前滞留在“中止审查”环节的企业也呆不下去而步入“终止审查”;三则实体经济形势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也十分明显。理智的投资者也许能够认同:为未上市企业提供融资平台,是健康资本市场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就像证券监管部门负责人不应当承担让股市上涨的任务一样,这句话在中国新兴加转轨股市的背景下令许多投资者难以接受,继续体现着理智与情绪之间的博弈。
&&&&尽管目前IPO已经实质暂停,但A股市场的再融资却汹涌异常。统计数据显示,年初至今不足两个月的时间,A股市场已经出炉了超过千亿元的巨额再融资计划。据数据显示,年初至今有46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增发再融资预案,上述46家上市公司累计增发117.9亿股,平均增发价格为9.1元。这也意味着,当前A股市彻将面临1073亿元资金的抽血压力。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桂浩明称,为了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对再融资也该像IPO那样严格核查。而财经评论人皮海洲则撰文表示,在行情好转时,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不仅可以顺利推进,而且可以更高的价格发行,从而获得更多的募资。而大小非也可因此更多圈钱、更多套利,但投资者则为此付出更多的代价。
网民热议IPO重启 IPO改革剑在何方?
&&&&拟上市企业数量庞大固然让市场心生忧虑,但真正让市场恐惧的还在于部分拟上市企业为达上市目的不惜粉饰业绩、弄虚作假。业绩有起有落很正常,但必须充分披露,这样才能实现新股合理定价,市场估值真实有效,才是IPO核查的真正目的所在,劝退、分流部分排队企业只是挤掉水分的过程,让企业业绩回归真实才是重点。从目前的效果来看,自查、核查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已经让一些拟上市企业知难而退,主动撤回上市申请。严打已取得阶段性效果,但是也应注意到,过度严厉的财务审核,如强调创业板企业业绩下滑一票否决的“硬指标”,也可能因为特殊经济时期的因素,错杀优秀的有真正发展潜力的企业,停止在中国内地上市的诉求,转而到海外寻求上市。
财务突击专项检查,终究只是医治中国股市“牛短熊长”的“狗皮膏药”,不能起到根本之作用,甚至可能强化中国证监会本已足够强势的职权,并造成中国IPO市场更高更大的新“堰塞湖”。因此,要解决中国股市的惨弱现状,就不能只搞财务审核,而是要改变IPO成为特殊权利的现状,让IPO就像普通的菜市场一样,卖菜者自由进入,买菜者自由选购。
&&&&股票发行审核制度一直以来饱受争议,管理层力推发行审核制度,但有学者质疑该制度阻碍了市场的发展。股票融资是任何企业的正常权利,其发行价格的高低是由投资者来判断,而投资者的判断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比如,一个企业招股说明书出来了,每个投资者对这个公司的估值是不一样的,有的认为是5元,而有的人出6元,最终形成一个平均发行价,这个发行价就是合理的。而现在,股民们面对的无奈现状是:证监会替投资人来做价值判断,证监会来决定这家公司是否上市。正是金钱的巨大诱惑,滋生了企业寻租的空间,造假案频频。现今,中国的证券市场陷入恶性循环:越是不好的企业越有动力去造假,正因为有这个审批制度,越是造假企业越舍得花钱去寻租,越是花钱去寻租上市的概率就越大。刘胜军表示,中国证监会从核准制过渡到注册制,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障碍,唯一的障碍就是来自利益集团的阻挠。甚至可以说,很多上市公司背后都站着一位权贵。取消审批制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去做,如果愿意的话,审批制明天就可以取消。
&&&&新股发行体制的大方向是由行政主导转向市场化,简化行政审批,其背后的深刻逻辑就是逐步弱化事前监管,强化事后监管。换而言之就是弱化监管者在审批中的作用,强化法制的力量。国内资本市场仍然不得不倚重于事前监管,无法像海外市场一样进行严格的事后监管,这是因为我国的法制环境与国外相比差距仍然明显。尽管监管层在完善法律制度体系、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进执法体制创新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与国外相比,我国资本市场的法制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例如,民事赔偿和诉讼制度的缺陷,因欺诈上市、虚假陈述而受到侵害的中小股东维权存在较大难度。因此,这些重大法制建设仍然还有较大空间,在时间上更加紧迫。如何进一步加强保荐责任需要在法律上强化:将违规保荐纳入司法惩治范畴,提高司法的震慑力,同时辅以违规收入罚没和民事赔偿在内的经济处罚。
&&&&监管人士对市场关注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问题专门作出讲解,并透露了下一步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六条思路。一是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水平,逐步淡化对盈利能力判断,将审核重点转移到信息披露质量、风险提示充分性上来;二是研究进一步改善发行条件,健全新兴业态和商业模式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和市场准入安排;三是做好投资者风险教育和揭示,多管齐下抑制“打新”、“炒新”;进一步提高发行审核透明度;加大对各类失信和违法违规行为惩治力度以及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完善定价约束机制。“新股IPO不审批行不行?”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内部会议上的一句“出其不意”的反问令发审委委员惊愕的同时,也激起市场舆论甚嚣尘上。A股市场投机风气盛行,诚信与法制化匮乏,真正改核准制为注册制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与散户的担忧不同,业界专家与机构投资者普遍表示欢迎,称虽然新股IPO由核准制改为注册制在眼下的中国A股市场还显得道阻且长,但问题的抛出已然是对当前新股发行制度的反思和鞭策,并指出努力之方向,总体是积极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旗帜奶粉 引热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