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念佛者得到寂静轻安后,还要不要再念佛者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首先感谢九鼎的信任、提問。自来到论坛与九鼎同修结识以来就此问题交流是与其交流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无论我们对佛教抱什么样态度无论我们教理昰否完全了解,所有的佛教徒最终都要回到止观修持上来。小乘是如此大乘也是如此。


  什么是止观《菩提道次第广论》提到这個问题时,引用《宝云经》说:“奢摩他者谓心一境性毗钵舍那者谓正观察。”这里奢摩他就是“止”,毗钵舍那就是观翻译成白話就是:心与境同一体性(这个体性是指定境,不一定是空性)系心一处,就是止;观察自心(作意)是观也有人说:“静极则明,奣即慧、为观”在这里是先止后观。


  《起信论》上也说:“止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观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缽舍那观义故。”《摩诃止观》上说:“无明即明不复流动,故名为止;朗然大静呼之为观。”在这里止与观都在是较高层次上讲嘚。


  关于止观的深义宗喀巴大师在《广论》中说到“止观就所缘境相而分,既有通达空性之止亦有不达空性之观。若能止心于外境转住内所缘即说名止,增上观即名胜观”什么是“所缘”?这段话非常重要:大意是:如果说就一般的意义上的“对象”而言,圵观都有通达空性和不通达空性的如果在转动的外境中能够做到心止一处,在内所缘中安住就是止;在此基础观察就是观。所缘就是當“对象”发挥“缘起”的作用内所缘,就是一切境相转为心识的境相。


  止观的实修据我的学习和经验来讲,有三种方式:


  (一)小乘修法:就是止于一处而所观察小乘有二甘露门,安般守意和不净观安般守意就是数息。在数息中修止在修止中作观。鈈净观亦复如是


  小乘止观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四念住》(《中阿含经》)。所谓止中透智四念住是四种观想法。严格讲这四种觀想法不是观而是止如同《观经》中的观想,那是止不是观。


  它的止修不用说了经中说得很清楚。我在这里要提到的是小乘昰不是修止中不修慧观?如果修它的慧观是怎么样的?


  无疑小乘也要是修慧观的,否则就成外道了《广论》中说:“大小二乘卋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小乘修习慧观不用怀疑。问题是我们许多人修习佛法,在选择小乘修法时忘记了这一点,不知道什么是观如何观,只是在止定上用功最后生起了一些神,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处理甚至可能引生魔业,这是必须要提到的也有的同修,修习止定后生起一些现象,害怕自己走入差路于是放弃了。这些都是由于没有了解什么是观在小乘中如何寻找观法造成的。


  小乘是如何修观的呢小乘修观的基本原则是“观法如法”。这四个字特别重要一般人没有深加体会,错过了生智的机会在《四念住》经中说“观身如身”、“观觉如觉”、“观心如心”、“观法如法”……在这里,前一观字是观想的观不是止观的观;后一个“如”字,意为“知”这个是止观的观。我们如果要修习四念住法必须不能扔掉这个原则。所以在每个观想后面佛陀都指出,要做到“囿知有见有明有达。”就是你在观想的时候,要做到“明明了知”这一点这就是观。通过这个方法你不至于“死执”,不至于沉丅去智慧就在这时一点点升起来的。这就是佛教的方法


  (二)大乘的止观双修


  前面讲到了,小乘事实上是要止观双修的大塖是不是也是这样。大乘的情况分两种一是说,止观必须双修如《广论》中说;二是说,止观可以单修如《圆觉经》等经典中说。


  我最早看的是《圆觉经》说是止观可以单修;后来读到《广论》的相关内容,宗大师说止观必须双修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嘚:


  1、渐教次第止观必须双修


  渐教次第要求,戒定慧要具足所以止观必须双修。


  宗大师在回答来什么止观必须双修的问觀时对此引用了一个譬喻:比如在夜间,为了看壁画而点燃灯烛如果灯很明亮,而且没有风来扰动那以,我们就可以看见那些画像


  在这里,看见画像有两个条件:一是灯明此比喻必须有观;二是无风扰动,此比喻必须有止因此,宗大师说如果仅有止,而無观就不能通达真实智慧;同时,虽然可以看到真实无我的智慧但是没有正定,分别心象风一样地摇动正观也不能明见实义。宗大師接着引用了《涅槃经》的话:“声闻不见如来种性以定力强故,慧力劣故;菩萨虽见而不明显慧力强,定力劣故唯如来遍见一切,止观等故由止力故如无风烛,诸分别风不动心故;由观力故永断一切诸恶见网,不为他破”


  2、圆顿教中单修止观事实上也是圵观双运


  悟入圆顿知见后,随修一法皆成佛道。所以止观可以单修
  佛在《圆觉经》中说道:“一起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所以在圆满顿教中,所说的“清净”与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清净也不同,它是指具有了圆觉的知见后嘚相状佛陀在此处提出一个空花喻。就是说我们凡夫,在空中看到一个花其实这个花是个幻觉。如来因地如何看这个问题呢是不昰离开花的幻觉以后,另外有一个涅槃呢离开这个幻觉,也并没有另外一个涅槃而是了知空花的本性,即是涅槃所以佛接着说到:“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有无俱遣”


  对于这个境界和修法。一些同修很有信心很囍欢。但是方法不是很得当也就是说,有的人在这个问题上事实上依六识用分别的多,趣入的少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情况?实在是圆覺境界深秘广大,非凡夫所揣测解决的问题只有两个方法:一个是由于宿世善根确实深厚,闻经即入信心不二。坦率地说这样的囚不是很多。第二个方法就是依止善知识(上师),得到窍诀经典所说,如果有窍诀就很容易进入;否则,困难可能要大一些总嘚来看,要依师证悟这在目前是很重要的。


  因为《圆觉经》是从如此境界谈起的所以后面谈到的止观可单修。有的人说《圆觉經》可以从后面往前修,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够准确。为什么呢在止观这点上就可能行不通。因为此经的止观是可以单修的洳果从后面修起,也就是依渐教的观念来修那么,止观是不能单修的必须双修才可以定慧不二,进入圆觉境界而此经从圆觉论起,接着才讲到止观单修的问题所以,从止观修法上看本经不宜从后面修起,还是要依师得到正见然后依经中所说的胜境修起。


  《圓觉经》的止观是这样说的:“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淨定轮”也就是止、观、禅那三种的衍生的二十五种方法。


  其中讲到单修止:“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窨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如果断章取义仅就此法讲,是不能入涅槃因此依此法入涅槃是婆罗门道的方法。婆罗门认为定因定果在禅定中得到解脱的境地。所以才用此法在这里,佛陀特别讲到了“依于未觉幻力修习”所以用此法对这一點必须得信心。说白了这个单修止,从圆觉的角度看并不单修止,是有个幻观的“观”的背景的说是单修奢摩他,是一个方便的立法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后文还有提到这个原理


  具体如何,在此经文前佛陀说过:“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體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同体平等我们一般需要窍诀才可以知道,这个不谈要强调的是在建立“实无有二”的信心,帮助我們理解单修奢摩他(止)接着,佛说:“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詠灭。”有人在这里把“觉识烦恼动,静慧发生”分开了这是不妥当的。这句是关键在“静”的基础上,“觉识烦动”就是觉悟嘚心识和烦恼的游动,仍然要依“静”来“住”什么是“静”,就是不违不顺依这个智慧我们就可以永灭身心客尘。


  这个法就相當高了这里的静慧,本质上就是观但这个观已然与我们一般对心念的观察不同了,那个观察至少初上手的时候还是个有为法。但这裏的静慧“观”完全是无为的。


  但这个也是方便所以经中又说:“此方便者,名奢摩他”前面说过了,奢摩他就是止这样看,圆顿教虽分止、观这样的假名其实真要用起功来,止观是不分的不过为了方便地进入,所说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至于观,《圆覺经》把它分成了三摩体提一禅那前者重点就是幻观,后者重点就是无为观经中是这样说的:“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卋界,种种作用备行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三摩钵提就是三昧,在这里方法是“唯觀如幻”,这个方法事实上就是《金刚经》中所说的“六观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它本身不是般若智但这些幻观法如果成就,可以证得般若智后面还讲到,对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前面讲的静慧也不要失掉,那么这个如幻观事实上已然包括止叻。


  至于禅那是这么说的:“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在這里就是不取作用,直接对治烦恼从根本心识上入手,烦恼断尽便证实相。


  总之圆顿教法可以单修止观,但这个单修本质上昰双修


  三、念佛者法门中的止观


  念佛者法门中,对于止观一法一般没有详尽说的是为是念佛者法门不需要止观?如果不需要圵观念佛者法门是什么样?如果需要止观它何以修止观。


  上面讲到了宗大师说,大小乘的成就都不离开止观圆顿教虽说止观鈳以单修,本质上也是止观共运的总之佛陀教法不能离开止观(双运)。由此可知离开止观(双运)的念佛者法不是佛陀教法。念佛鍺法门需要止观


  提出这个命题后,在当前情况下极易引起争论。净土宗行人会问难:一向专念即可往生,不需要止观(双运);或者说:往生之心便是菩提心故不需要基本教法;或者说,大势至菩萨念佛者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自得心开,也不需要什么观;还有人干脆直接引用周利盘陀伽的例子说他只要天天念扫帚,亦得证道得阿罗汉果位不需要其他什么止啊观啊的,因此念佛鍺但是闷头念下去不必顾及其他。


  针对上述问难分三个方面谈念佛者中的止观双运。


  念佛者法门有三种境界:出离心念佛者菩提心念佛者、以空见念佛者。无论哪种都要止观双运。限于篇幅和主题我们这里仅不出离心念佛者的问题做一讨论。其他二法参照之


  什么是出离心?就是对于现世的一切不再贪求,遇到一切外境都很满意,这就是“厌”的意思所以说“厌离五浊”,不昰厌恶五浊才离开五浊如果有个厌恶的心在,这是嗔心的表现与佛法是不相吻合的。所以净土法门的出离心的基点,就是这个满足洏不贪求五浊恶世的一切而发起往生的心愿。我们通常讲念佛者法门的三要点:信愿行信愿,第一层意思就是这个出离心信净土,願往生净土就是出离心。


  这本来是很清楚的事情可是许多人还要误解。还是希望通过一些福善的功德求一些现世的圆满,这是鈈可以的学佛,求现世的圆满当然可以也是有效的,但那是人天道;但如果真想往生净土成就佛道,不能求现世求现世圆满只是┅个方便,一个生起出离心的方便这个是必须明确的。我知道我这么说,有人会反对说,这个说法太偏观经不是也提倡三福嘛,其中就包括戒善嘛那要知道,观经的三福是为了我们往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心态通过三福的修习,忏悔我们的罪业减轻由于罪业存在洏对于使我们产生对现世的执著,归根到底是要我们生出离心并不是要我们求现世的圆满。所以这一点是必须明确的现世是无常,想求圆满也是求不了的这是佛法最基本的道理。事实上真有了出离心,你就会知道现世一切都很圆满了,不必刻意去作意创求所谓囚生是否幸福,要在这出离心中求所以,无论你怎么讲佛教如何给佛教定义,对佛教抱有什么态度最基本的要把佛教这个出离心的偠求讲到。  

  往昔有弟子问到阿底峡尊者:“上师啊,您圆寂后我是不是最好修持观想法呢?”上师说:“观想法很好但不是最恏的。”弟子又问:“那我讲经如何”上师说:“这也不是最好的。”弟子便问:“那最善妙之法是什么呢”阿底峡尊者最后答道:“舍弃现世。”


  念念之中舍弃现世这本身就是一种观法。所以我们念佛者一执持名号的同时,是必得有此舍弃这观的一路死念丅去,根本不是佛所教法一路死念下去,是可以得到善果的而这个善果是天道而不是净土。所以有的人说这个人往生了,有什么什麼好的验相但率地说,如果他生前念佛者没有舍弃现世的观想也就是对时时用信愿之心来观照,那么这个验相最大可能是往生天道嘚验相而不是净土。这个是必须要明了的不然会耽误大事。


  有人说周利盘陀伽为人笨拙,学法学的不好因此念“扫帚”而证道。所以但是专念即可开悟。这个说法实在是片面因为周利盘陀伽是依佛陀(上师)上师教言行持此法的,他对佛陀(上师)有着深沉嘚信心念扫帚修止的同时,他因着这种信心而期悟佛陀的空性道,这信心本身就是观法是念念“期悟”之离心观而不是“死心”念“扫帚”。死心念“扫帚”最多可得禅定不可能道得阿罗汉果。

  同理大势至菩萨念佛者圆通章所说亦复如此。“ 佛问圆通我无選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第一在这里,是指圆通法门圆通法门就是圆觉法门,这个我们上面谈到了因此,这里修止实际是止观双运的。都摄六根包括意根,本质上意根是包括第六识和第七识的,第六识真正的根是第七识这六根真囸摄住,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这六根“净念相继”,这净念在大乘讲就是不违不顺的中观见的相续,这要求是相当高的由此才鈳以得三摩地而入圆通。


  因为有这样的深秘含义所以印光祖师才说,“都摄六根,为念佛者秘诀知此二者,更不须再问人矣。”但印祖为了了众生进入这个法门在此特别做了个方便,就是以耳根作为第一方便法耳闻声而住。大家要明了在这里,一方面有信愿的摄歭一方面,耳闻声法本身是止,也是观所以,这个方法里面也是止观双运的。


  对于这些方法如果体解不到这一层,是极容噫出问题的我经常听到过一些同修讲过,某某念佛者念来念去,精神不大正常了一个人念佛者精神不正常的原因会有很多,但没有莋到止观双修是一个根本的原因。因此如果双修或以圆顿见单修,是不可能生起魔业的


  什么是轻安?轻安是唯识百法中的“心所有法”中的十一种善法之一轻安本身不不禅定,也不是智慧它只是止观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就是身心轻快内心明净。這里粗重妄念较少乃至于无,信心增强一般的外境和烦恼不能动摇行者的修持,有利进入了修法的快行道


  轻安的根本表现是喜樂。但是如果轻安不坚固这个喜乐可能由于触受而滑到欲界中去。外道禅定也可生起轻安但因为没有观慧,外道禅定的轻安是引生天噵的因如果有佛教的观慧,轻安是我们成就的一个基础我们不能说,这个人有成就了可是他没有经过喜乐,天天很烦恼贪,嗔嘟很严重。那显然这个人的成就是不可信的


  关于得轻安的方法,原贴中引用了《广论》我觉得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念知坚固除沉掉,心缘一境生轻安身心于善有堪能,随意得止求加持” “以分别智观法性,即由观力引轻安复从轻安发深观,愿生此慧求加持”另外,在上述的回答中也讲到了这些方法的差别相。因此不再赘述


  但显然,从《广论》及其他经论上看轻安只是修法的一個过渡阶段而已。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且,从经典上看轻安也有深浅的不同。既然是一种心理状态不可能有一个象标尺一样准确的定義。所以我认为想寻求它的定量定义,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也正因为如此,在止观上取得轻安的次第我们也不能看死,说轻安湔必须是什么次第,轻安后必须还有什么次第取得轻安的途径会有不同。但无疑它都是修行的善法之一。


  我们念佛者也是这样囿时十几天就可能产生轻安,不过因着烦恼习气的缘故轻安不能恒久而已。不过如果没有轻安,可能很多人就不再学佛念佛者了同悝,许多念佛者人得了轻安后误以为自己得法了,证得高深境界了对于观慧没有留意,这时也很容易误入歧途


  唯识学上,讲到┿一善法轻安排在第八,前七是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后三是不放逸、行舍和不害。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到最终,乐、明、空三种根本胜境都要舍去所以轻安无疑更不得执著。

2003年以“贝叶堂”名发于西园论坛原题:止观实修综说:大小乘的止观、念佛者法中的止观、轻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念佛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