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伤亡中清朝军队死伤多少人,英国军队的伤亡又如何

鸦片战争中英军力对比分析报告
1840年6月-1842年8月进行的中英鸦片战争,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在战争爆发之前,清王朝还是以物华天宝、地大物博自诩的天朝上国,而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却不得不屈膝求和、割地赔款,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而拉开了使国人倍感屈辱的中国近代史序幕。关于鸦片战争中清军为何在英国侵略军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史学界一般持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第一种认为清军败于技不如人,鸟枪钢刀不是“船坚炮利”的英军的对手;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其时清军与英军在军事科技上并无太大差距,清军是败于政府腐败无能、指挥无方。两种观点均各持有一定的证据,但也均有不全面的地方。本文从海军舰船、火炮、步兵武器、陆军编制和指挥体制、战术等五个方面,剖析中英两军的军力,试图对这一问题给予更全面的分析,从而揭示出这场战争中国失败的真正原因。
中英海军舰船对比
清军海军:由小船组成的近岸海军
在鸦片战争之前,由于清政府沿袭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因此军事力量部署和建设重点一直放在广袤的内陆和陆军上,对于海军(水师)的建设非常轻视,海军平常负责的主要任务,仅为近岸巡逻、缉私拿盗而已。由于近岸巡逻船不需要很强的续航力和作战能力,因此水师舰船多为小型船艇,而且大多使用经年,陈旧低劣。据资料显示,以东南沿海战力最强的绿营广东水师为例,其各种战船虽然数量多达400余艘,但其中最大者不过长11丈左右(约33米)、宽2丈多(约6米),载员不过百人,最大排水量仅250~350吨。同时由于中国当时没有任何近代工业,科技发展滞后,最好的炼铁炉仍为明末遗制的日产3000斤瓶形铁炉,全年铁产量仅为约2万吨,不及英国1/70,因此战船船体全为木质,无白铁皮或铜皮包裹,无法防护大直径实心弹撞击或燃烧,防护性极差。同时战船吨位小,就意味着无法安装更多大炮。当时清军水师舰船上大多载炮2~4门,至多为10余门。据史料记载,在1939年秋由林则徐力主举行的广东水师秋操军演中,共出动主力舰船10艘,载炮合计120门,平均每舰10门。此次秋操广东水师精锐尽出,这10艘战船,应是其吨位最大、火炮数量最多的舰船了。此外,从训练水平和战术技能上讲,清军海军也不敢恭维。著名的禁烟派官员黄爵滋就曾在1835年一封上奏道光皇帝的折子里忧虑地指出:“臣闻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英国海军:炮多船大的远洋海军
首先要强调的是,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国海军,还是一支以风帆而非蒸汽机作为动力的帆船舰队,在舰船动力性质上与清军是一样的。虽然美国人富尔顿于1807年成功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用蒸汽作动力的舰船“克莱蒙特”号,英国皇家海军也早在1827年就首先将蒸汽机装在军舰上。但由于当时的蒸汽机体积极为庞大,机器和燃烧用煤占了很大的面积和重量,以致装载火炮的数量大受限制,加之当时的蒸汽船为明轮船,其机器和划水轮都暴露在外,作战时易被敌方炮火击中。因此,十九世纪40年代前后,装有蒸汽机的明轮船一般只用于巡航、侦察、通信和短途运输。鸦片战争时,英国海军战舰仍主要依靠帆力,舰队中只有少量小型蒸汽船。但这并没有妨碍英国海军成为海上霸主。最初参战的皇家舰队共包括军舰16艘、运输舰28艘、武装汽船4艘、载炮540门,总兵力约12000人。其中战斗力最强的当属其战列舰,这种舰舰长100米左右,载员约300~500人,排水量约吨。由于英国皇家海军规定,这种战列舰上必须至少安装74门火炮,因此也叫做74炮战列舰,就连英军舰队中的中小型战船,也安装20~40门不等的火炮,从火炮数量上超过清军数倍。同时英军战船船体结实,用铜皮包裹,因此防护性能好,抗沉性强,这也是称其“船坚”的缘由所在。此外,此时的英国皇家海军,已经是横行四大洋的霸主,积累了最为丰富的海战经验,指挥官和舰员都训练有素,具有极高的技战术素养。他们的舰队更适宜在远海或大洋上机动作战。
从上面的对比不难看出,虽然从动力系统而言,中英两国海军并不存在技术代差,但在当时,利用舷侧炮对射,是海战的主要方式,谁的炮多火力猛、谁的船更结实扛揍,谁就能在海战中占据绝对优势。英国皇家海军因此占据了压倒性的装备和素质优势位置。事实也的确证明了这点,在鸦片战争中五次中英两国海军的正面交手中,清军水师共被击毁战船3只、火船1只,英方仅损失几个小舢板,没有舰船沉没。
鸦片战争中侵华英国皇家海军舰队中的主力战舰
图为隶属于英国海军部的“麦尔威厘”号风帆战列舰的模型。该战列舰安装了多达74门舷侧火炮,火力很强。&
中英火炮对比
清军火炮:制造低劣、性能不足
火炮技术发展到十九世纪40年代,主要使用的还是前装滑膛炮,炮弹也主要是以实心弹为主。从火炮种类上讲,清军火炮主要分为红夷炮、轻型炮、前装冲天炮(迫击炮)和火箭炮四类。其中红夷炮是清军最主要的火力装备,它属于弹道低伸、以直瞄射击为主的加农炮。清军沿海建筑的炮台上使用的,均是红夷炮,红夷炮重500~7000斤不等,其射程在清军火炮中最远,威力也最大,使用黑色有烟火药和实心弹。除实心弹外,清军也装备有少量空心爆炸弹,里面填有尖利铁棱,在爆炸后用其破片四飞杀伤敌人,但由于火药技术差,清军爆炸弹技术水平较低,很多时候落地而不炸,《道咸宦海见闻录》载:“炸弹(射程)不过一二里,亦不能及其(英军)船只;且炸弹有炸有不炸,或掷出而终不炸,或甫然而即炸,分寸时刻最难定准。”
清军1000斤级别的火炮,有效射程约为400米左右,最大射程约1000米。斤巨型红夷炮的有效射程约为1000米左右,最大射程虽可能达到3~4千米,但其实心弹基本已不具备杀伤力。据关天培所言:(虎门)大角、沙角海口宽约1113丈(约3350米),而安装于两炮台上之3000斤大炮,所发炮弹“仅及中流(不到1200米),强弩之末,无济于事,是第一重门户,火炮已不得力”。而安装在战船上的红夷炮,射程则比炮台炮更近,《世界海军军事史概论》载:“中国战船因质量低劣,几百斤至一千多斤重的铸铁舰载大炮,其最大射程一般仅为三四百米,最多不超过1000米。”
而从射速看,由于红夷炮铸造技术水平所限,需要在发射后进行长时间冷却,因此平均每6分钟可以发射一发,按照此战斗射速最多可发射一小时。也就是说,一次作战顶多打出去10发炮弹。据记载,在虎门之战中只要清军炮台炮一发不中,则准备第二发时英军的舰艇早已退到清军火炮射程之外了。
从火炮铸造技术上讲,由于钢铁铸造技术较差,材料冶炼纯度低,泥模铸造的铁炮中间充满孔洞和砂眼,最大的孔洞甚至可以放一碗水。拙劣的造炮技术首先会造成发射中火炮炸膛。据记载,在1835年9月虎门炮台的一次例行演练中,就有6门火炮因炸膛损坏。同年,在虎门炮台新服役的59门火炮中,就有13门炸膛或损坏,占总数的22%。清军火炮为了防止铸造技术差导致炸膛,不得不加大炮壁厚度,其炮壁厚度是英军火炮的近2倍。由于铸造技术差,清军红夷炮的炮管也不能做的太长,平均倍径大概在14.55左右,炮管短,一方面限制了出口初速,导致火炮射程较近,另一方面也削弱了火炮的杀伤力。
◎虎门威远炮台上的4000斤前装滑膛炮
清军大炮虽然在技术原理上与西方处于同一水平线,但在铸造工艺和射速、射程等方面则处于明显劣势。
英军火炮:制造精良、射程远、机动性强
英军主要也使用前装滑膛炮,炮弹以黑火药实心弹为主,开花弹为辅。此时英军火炮与清军火炮从技术原理上并无代差,但在清军官兵和清政府官员眼中,英吉利炮却远胜红夷炮,原因何在,首先是与其铸造工艺优良有关。工业革命后,英国的钢铁冶炼工业有了极大的发展,在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全国生铁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70万吨,英国人将生铁再熔重炼,得到含碳量更低的熟铁甚至是低碳钢,由于有效滤除了碳等杂质,解决了铁易脆的问题,增强了其刚度和韧性,以往经常出现的火炮不耐高温,容易炸膛的现象得到了有效解决。英军的火炮因此威力大增。
从射程上看,英军与清军同级别加农炮的有效射程达到1500千米以上,从特拉法尔加海战看,英军的舰载火炮(以长管加农炮为例)有效射程最大可达近400米,最大射程则超过2500米,而一般清军岸炮的射程在2000米以内,英海军多数时候都能在清军射程之外攻击清军炮台,造成其损失。从战斗射速看,英军在一小时内可维持每分钟2发的高射速,是清军火炮射速的十多倍,在实战中,清军往往被英军火炮速射压得抬不起头来。此外由于铸造工艺优良,英军火炮的炮管壁较薄,因此火炮更轻,易于携带,英军火炮的倍径约在16~18之间,也优于清军火炮。
在炮弹技术方面,虽然英军也大都使用实心弹,但与清军用泥模铸造不同,英军用蜡模铸造炮弹,其形制规整浑圆,表面较光滑,因此与炮膛内壁之间的缝隙就较小,减少了射击时装药的能量流失,因此对提高射程和射速都很有利。此外,英军还将实心弹预先加热,将灼热的实心弹扔到清军木质舰船上,造成燃烧效果。鸦片战争中曾参战的“硫磺”号蒸汽轮船就有在虎门之战中使用灼热实心弹攻击清军的记录。此外,英军还使用了少数霰弹、榴弹、葡萄弹等可以造成较大面积杀伤的特种弹药。虽然由于技术仍存在一定瓶颈,限制了这些弹药的使用,但从鸦片战争中,已经看到英军火炮技术由量变走向质变的部分端倪,正是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使得二十年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军与清军之间出现了军事科技上的悬殊代差。
从以上的讲述不难看出,中英火炮在原理上虽然都采用实心弹、前装炮,但由于英国已经进入工业化时代,其综合科技有了长足发展,导致英军铸造的火炮和弹药,其质量水平远远超过清军火炮,此前装炮非彼前装炮,英军火炮远超清军火炮,是鸦片战争中中英两军拉开巨大差距的最重要原因。先进的武器,不光可以直接杀伤敌人,还会给敌人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威慑,使其失去抵抗的意志,从而达到兵不血刃的效果。在虎门之战中,英军舰载长身管加农炮经常在1~2千米外发射,准确命中并摧毁炮台,而清军的炮台炮却因射程近而对其望尘莫及,一个个炮台在没有还手之力的情况下丢失,给守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当英军冲上虎门时,仅仅发现守将关天培在内的20多具尸体,而乖乖束手就擒的清军则多达1300名,英军此战中仅有5人轻伤。火炮技术的巨大优势转化成了心理优势,两者共同作用,才造就了鸦片战争中英军攻无不克、所向披靡的“神话”。
中英步兵武器对比
清军步兵武器:冷兵器加燧发枪
鸦片战争前,清军是一只冷热兵器混用的军队,即便在战斗力孱弱的绿营部队中,所占比例也在40%~60%之间,其他的冷兵器主要有弓箭、长枪、藤牌和刀。清军的轻火器主要有鸟枪和抬枪,这两种火器都属于前装滑膛燧发枪,其中鸟枪在清军中装备最多。所谓燧发枪,是在火绳枪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轻武器,早期的火绳枪,依靠点燃火绳引燃火药,发射速度过慢,燧发枪则用扳机连接弹簧来击打燧石,通过燧石与火门的撞击引燃火药发射,使得射击速度大大提高。前装燧发枪在发射前,需要由士兵将枪倒竖,从枪口内装入弹药,然后用专门的推弹杆将弹头推进弹膛。
实际上,中国和欧洲基本都是在公元十三世纪前后开始将管形金属火器应用于战争的,其后欧洲火器技术发展较快,超过了中国,但在明末清初的激烈战争期间,欧洲比较先进的火器技术被引进中国,使中国火器再次与欧洲火器处于大体相同的水平。此时双方都使用前装滑膛枪,装药和射击速度均较慢,其射击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谁的训练组织更严密、射击技术更娴熟。据各方面史料综合推测,清军燧发枪的射速大约在每分钟2发左右。除了射速外,决定火器性能的另一个关键数据是射程,清军鸟枪的射程大约在160~240米之间,而英国燧发枪此时的射程更高一些。其中原因主要在于清军火器火药质量较差,1836年,一个外国人在接触中国鸟枪火药后评价说:“中国火药粒子粗糙,大小不一,它发射后留下臭味,这显然是含有过多的硫磺。”清政府官员也说:“枪炮各靶俱觉过近……究因火药力薄,未能致远。”抬炮(抬枪)的射程优于鸟枪,但最大射程也在400米左右,仅略优于英军燧发枪,但其需要多人一起才能使用,机动性能远不及英军燧发枪。
英军步兵武器:燧发枪加刺刀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装备的标准轻武器也是前装燧发滑膛枪。因为此时后装线膛枪技术才刚刚在欧洲出现,还来不及体现在英军的制式武器上。以英军制式装备伯克式前装滑膛枪为例,枪长1.166米,口径13.5毫米,有效射程200米左右。同时前装燧发滑膛枪的最大射程比有效射程更大,应该在300~400码之间(1码约合0.9米)。1841年,原福建水师提督陈阶平设法购得英国火药,以鸟枪试射,射程达到380米。但滑膛枪有一个致命缺点,就是由于没有膛线,子弹无法通过自旋而获得稳定弹道,射击精度很差,英军操典规定,在战场上可以对人体进行瞄准射击的距离为100码(约90米)。英国陆军的一位上校曾如此评论:“想用一支平常的枪,射击200码外的人,你不如改为射击月亮,命中的几率是一样的。”从射速方面,英军由于射击技术熟练,训练较为严格,其燧发枪射击速度略优于清军,为每分钟3发。在射击精度方面,由于鸟枪设计制造均不严格,各省各地都根据自己需要随意更改尺寸和制造工艺,因此工艺粗糙,影响了射击精度;而英军燧发枪为制式武器,严格按照同样标准进行工业化制造,射击精度优于“手工作坊”出品的中国鸟枪。
如综合计算英军鸟枪射程、射速和精度上的优势,其作战效能大概是清军鸟枪的2倍,但在战场上英军却屡屡以极大的杀伤比重挫清军,在武器技术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冷兵器的对决。因为此时的滑膛枪射速低、射程近,在战斗中白刃战不可避免,英军给燧发枪装上刺刀,用于自卫,而清军则安排了一半手持藤牌、刀和长枪的士兵专门保护另一半火器兵,因此在战斗中,无论射击还是白刃战,英军均能全员投入,而清军则总是只有一半左右的士兵参战,因此作战效率远低于英军。在鸦片战争中,英军频繁使用刺刀白刃战格斗与清军较量,据称关天培将军战死时,遗体上就插有英军士兵的刺刀。
◎清军使用的燧发前装枪之一 ——抬枪
◎鸦片战争中的英军士兵
采用装有刺刀的前装步枪,其射速、射程略优于清军火器,而在近战格斗方面也占有优势。
中英陆军组织对比
清军:四处布防的绿营军
在鸦片战争中,中英两国的战场主要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苏四省,这四省清军总兵力约为22万,此外在战争期间,清政府还从各地抽调士兵近4万人支援,使总兵力达到近26万人,仅从总兵力论,清军占据绝对优势。从编制上讲,参战的清军分为八旗军和绿营军,其中八旗军为驻防八旗,仅负责守卫各个重要城市中的满城,兵力从一千到三千不等,但很少进行机动作战,在战争中八旗军参战,主要是在广州和镇江两处,其中镇江满蒙八旗军在海龄的带领下与英军血战,毙伤英军近200人,自己则损失殆尽。参战的主力,则是各地的绿营军,绿营各级为标、协、营、汛,其中以营为主要作战单位,每营约为三五百人,但实际上绿营平常的工作主要是维持治安、弹压民众反抗、从事劳役工作等,因此大都散居各地,此编制利于“治民”但难以集中御外。在鸦片战争12次主要陆上战役中,清军有9次在战场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有时兵力甚至10倍于英军,但由于驻防分散且没有英军依靠战舰机动快捷,每次实际交锋时英军往往都能占据局部人数优势,轻松击破清军,据统计,在12次陆战战役中,只有2次清军在最前沿火线人数占优,其余10次战场区域内,中英双方兵力都相差不远,或是英军兵力占优。例如第一次定海失守后,当地的兵力由38000人下降到7800人,有3万人被抽调到其他省抵御英军可能的入侵,但英军却调头利用其机动优势出其不意再次攻打兵力空虚的定海,造成清军重大损失。这就是战争中常说的“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打歼灭战”。而1841年宁波之战中,清政府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调建昌、松潘两镇兵2000人驰援宁波,主要通过步行机动,因劳师袭远而疲惫不堪的清军被以逸待劳的英军打得落花流水。
英军:战斗力不弱
曾有资料说,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军的陆军是拼凑起来的杂牌军和雇佣军,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侵华英军陆军总计有7000人左右,分为3个步兵旅和1个炮兵旅。每旅下辖2个团,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其中除三个马德拉斯土著步兵团是由印度土著加英国军官组成的英印军部队,战斗力较差外,其他四个步兵团,包括第18皇家爱尔兰步兵团、第26步兵团、第49步兵团和第55步兵团,都是从英国本土调来的老牌部队,其团队历史最短的也有将近100年。这四个步兵团,均参加了弹压美国独立的北美七年战争,具有丰富的海外殖民地作战经验,战斗力不差。英军在战时编制中与清军做法截然相反,尽量将所有的步兵团集中运用,以突出其优势。
综上所述,英军陆军加皇家海军陆战队,总兵力不超过1万人,但在面对总兵力20余万,装备水平虽差,但没有形成代差的清军时,组织有序的英军充分利用机动能力和火炮、舰船的巨大优势,主动出击,在各个战场上形成局部战术优势,迫使清军疲于奔命、被动应战,从而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战斗力,而最大程度限制了清军战斗力的发挥。
中英陆军战术对比
清军:垂垂老矣的旧陆军
清军虽然装备了一半左右的火器,但其仍沿袭陈旧的冷兵器时代战术,最主要特点就是作战队形排列极为密集,如大阅横阵,正面分四个梯队,最前面是火器兵,其次藤牌兵,再次为首、次两队,左右翼还有两排重骑兵,阵型最宽处2000多米,纵深100多米,在这么0.2平方千米的空间里,就挤了16000多名士兵。而在十九世纪初,由于拿破仑率先采用了散兵线战术,欧洲军队的阵型密集度大约为每平方千米5000人,远较清军稀疏。人员密度大,对于射击精度不高的燧发枪而言,杀伤概率就会增大,同时士兵们挤得过近,会降低战场上的战术机动能力,很多时候还来不及展开队形,猬集的清军就被英军火炮和火枪打来的弹雨大量杀伤了。
英军:战术灵活的新陆军
英军作战一般把士兵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排成两列横队,队列中的士兵不能做单兵机动,站立装弹,立姿或跪姿齐射。横队周围的另一部分士兵呈散兵线布置,组成的强有力的屏障,与敌保持接触,骚扰、杀伤敌军并分散敌方火力,以使己方队列不致过分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散兵主要由轻装步兵和来复枪兵担任,英国的轻装散兵部队通常由训练有素和具有高度纪律性的优秀士兵组成,有时分散成散兵群或单兵作战,其作战方式很类似于现代步兵。在战斗中,
他们和横队主力紧密配合, 常常可以用轻武器杀伤大量敌方士兵。
在具体作战中,英军惯常使用正面策应,侧面迂回的战术来对付战术僵化、喜欢阵地战的清军。如镇海之战中,英军登陆部队约2300余人,分三支纵队攻击镇海,而镇海清军在不掌握水路控制权的情况下,将4000兵力分开配备,在两翼要点各配备1000人,英军利用水路用舰船灵活转运兵力,先后迂回攻占两个侧翼的金鸡山和招宝山,镇海失去了外围要点,最终被各个击破,英军最后登上镇海城,4000守军或死或逃,守将裕谦战死。
在兵器技术上处于劣势的守军,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通过灵活的战术骚扰、破坏、打乱敌军的战术部署和意图,用先进的战术弥补武器的不足,这样才能获胜,如果一味死守,就只能吃败仗。
综合上述情况,从兵器技术水平上比较,英军比清军确实占有一定优势,但也还没形成足以达到“代际差”的程度,也就是说,在此时,中国和英国之间的科技差距还没有后来那么大,说这时英军已达到船坚炮利,确实不太准确。但是英国的科技优势已有一定的显现,比如其钢铁工业的进步使其火炮的射速和口径都有所提高等。另一方面,在作战决心和军事技战术上,英军也优于清军。
装备上和技战术的优势叠加起来。给英军带来了全面的优势,这是他们打败清军的重要原因。
当然,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是人不是物,如果当时的清朝皇帝雄才大略,其官员又全是林则徐那等杰出人物的话,既便清军的装备水平略差,他们也是能依靠在战场上及时调整战术,扬长避短,打败敌军的。很多学者指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装备远不及美军,但最终取得了胜利,就是这个道理,那时统率中国军队的,上自国家领袖,下到军队的各级将领,都是近百年中国最优秀的人物,当然能打胜仗。
反观鸦片战争时期,就是因为从皇帝到官员系统地愚味落后,所以才造成了装备水平和军事技战术水平的落后的,以这么一群糊涂虫去驱动已经落后半步的军队与英军做战,不失败反而不正常了。
我觉得本文开始提到的两种观点可以在以下基础上达成共识,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军事科技水平上的落后,而是中国人从上到下、从官到民的整体性落后,是这种人的落后才造成装备水平和军事技战术水平的落后,并最终导致失败的,而且还是由于这个根本的原因,经过这场战争之后,中国人并没有觉醒,在鸦片战争之后的50年时间,中国人更是大踏步地落后了,在军事装备水平上离发达国家越来越远,沦入全面挨打的局面。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鸦片战争中英伤亡比竟高达600:1 原因何在
鸦片战争中英伤亡比竟高达600:1 原因何在
史上的昨天
鸦片战争双方伤亡究竟有多少呢?据统计,中英双方伤亡人数比例在600:1,英国军队参战人数为19000,中国军队参战人数为200000,英国死亡人数523人,中国死亡人数22790人。
第一次战争:厦门战役,清军死亡9人,16人受伤,英国军队零伤亡。第二次战争:定海战役,清军死亡13人,13人受伤,英国军队零伤亡。大角沙角战役:清军死亡282人,462人受伤,英国军队38人受伤。虎门战役:清军死亡250人,100多人受伤,英国军队5人受伤。广州内河战役:清军死亡446人,英国军队8人受伤。广州战役:清军多数炮台被毁,43只战船、32只火筏被毁,英国军队死亡9人,68人受伤。三元里战役:英国军队死亡5-7人,二十余人受伤。第二次厦门战役:清军死亡70余人,37人受伤,英国军队死亡1人,16人受伤。第二次定海战役:清军总兵葛云飞、郑国鸿和王锡鹏战死,英国军队死亡2人,27人受伤。镇海战役:清军总督裕谦投水而亡,损失兵力百人,英国军队的死伤数目一种说法是死亡16人,数人受伤,另一种说法是,死亡3人,16人受伤。浙东反攻战役:清军死亡340余人,200余人受伤,英国军队死亡3人,22恩受伤(另一说,16人受伤)。乍浦战役:清军死亡287人,英国军队死亡9人,55人受伤。吴淞战役:清军死亡88人,英国军队死亡2人,25人受伤。镇江战役:清军死亡加失踪人员为300余人,240人受伤,镇江战役是英国军队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战争,死亡39人130人受伤,另有3人下落不明。
从结果上来看,这明显是一次不平等较量。600:1的伤亡比相当于学生打群架你一个人换了对面十个班的人数。那么当时的头号军事强国大英帝国,真的具备对大清的压倒性优势么?从武器上讲,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英双方的差距并不算太大,当时英国的工业革命还没完成,派来中国的军舰都是一些兰桅、四桅的大帆船,轮船也有,但还主要是作为辅助船只应用的。英国人的炮和枪基本还都是前装式的,比我们的精度是要好,但基本还处在一个档次上。我们的火炮也是从前面装药,在后面点火,无非他们比我们装药枝一点,射速高一点,也灵活一点。我们的舰船上也安置了大炮,只是船不行。
英国人的船都是几层的,一层层密密麻麻的都是炮眼。船舱里头的炮架带着轮子,可以活动,这样就可以调整角度,装填好炮弹以后,就把炮推到炮口,轰的一下,将炮弹发射出去以后,炮架就会利用后坐力退回船舱,船舱后都放着大的棉花包,防止后坐力对船体的破坏。大家想想,这样的火炮和当时中国所装备的火炮相比,尽管火力很猛,而且可以一次几十门炮齐射,瞄准的技术也更好,但基本还是处在同一个等量级的。中国沿海的许多要塞都装备了大炮,后来林则徐到广车整顿海防,发现这些海防炮没有瞄准器,而且不能移动,于是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不过,清军的火炮的确没有英国人的好。枪也如此,英国人当时装备的是前装燧发滑膛枪,而当时清军也有三分之一的军队都装备了火铳。单从人数上看,装备火枪的清军总人数应比英国的多,但是英国人的具体战术是和使用火枪相配套的。他们作战时组成方阵,当时不像后来这样讲究散兵线,士兵们会排成三到四排,前排放枪,后排装药,前排射击后立即后退,后排就顶上,层层轮换,有条不紊,这样方阵就能够保证不断地发射。当中国人面对着这种能持续放枪的方阵时,不消一会儿就散了。被打散了或吓散了,当然也就无法对英军造成实质性的伤害。这种情况在世界其他地方都很常见,真的不是中国士兵太怂,只是英国人的战术真的太厉害了。英国人后来也曾经攻打过虎门炮台,那些炮台曾经被林则徐和琦善等人加固过,而且往上面增了许多兵,但是没什么用,为什么呢?想想看,炮台也就一小块地方,平时几十个人就足够了,无非就是搬搬炮弹,放一下炮,往上增兵几百人有什么用啊?没什么用,只能是给人家当活靶子炸。而且我们的炮台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没有盖儿。那个时候火炮的威力还不算大,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就连开花大炮都不多。开花大炮用的炮弹是什么呢?就是在球形炮弹里再装上火药和爆炸物。那个时候好多的还是实心炮弹,威力有限,如果炮台上加筑了顶盖儿的话,炮弹一般射不进去,只会砸一个小坑,只有开花大炮才会在发射到预定目标后爆炸,此时威力才大一点,但如果防护坚固一点,也可以顶一阵。所以,当时如果炮台有顶盖,就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可是那时的炮台基本都没有盖儿。去沿海的一些战争遗址参观就会发现,那些炮台外表看起来很不错,开放式的,利于游人参观,但打起仗来就不行了一被人瞄准了一顿猛轰,估计连人带炮都会炸没了,然后步兵登陆一冲,这边就彻底溃退了。英国复仇女神号综合上述情况,从兵器技术水平上比较,英军比清军确实占有一定优势,但也还没形成足以达到“代际差”的程度,也就是说,在此时,中国和英国之间的科技差距还没有后来那么大,说这时英军已达到船坚炮利,确实不太准确。但是英国的科技优势已有一定的显现,比如其钢铁工业的进步使其火炮的射速和口径都有所提高等。另一方面,在作战决心和军事技战术上,英军也优于清军。装备上和技战术的优势叠加起来。给英军带来了全面的优势,这是他们打败清军的重要原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史上的昨天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带你走入历史世界,了解历史故事,探寻历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鸦片战争伤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