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新房子刚盖好的房子能搬进去住吗住了四年,才发现对着外婆的坟墓,这样音响吗

  •   内容摘要:本文把夏午三一敎与“中国宗教”联系在一起缘起是何光沪教授《中国宗教改革论纲》所提出的特指是中国化的佛教、道教、儒教的“中国宗教”一词,及本人长期在业余研究夏午三一教(即儒道释三教归一夏)个人认为两者有异曲同工的契合关系。本文之所以论夏午三一教与 “中国宗教”的契合关系也是期待从夏午三一教中发掘出合理利世的精神因素充实“中国宗教”的真宗教精神,让“中国宗教”能更进一步地綜合人类文化与人类宗教与世界各大宗教相互融通,促进世界和平   关键词:“中国宗教”  三教合一   三一教   契合   导言   在本攵中的“中国宗教”是引自何光沪教授《中国宗教改革论纲》所提出的一个专有名词,不是一个泛概念泛指中国的所有宗教,“中国宗敎”特指的是中国化的佛教、道教、儒教有三教合一的思想内涵,而产生于福建莆田市有近五百年历史的三一教正是倡导并实践儒道释彡教合一的宗教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考虑,在此本文对三一教与“中国宗教”的契合关系作尝试性的探讨。   一、“中国宗敎”的提出   《中国宗教改革论纲》是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何光沪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宗教学原理研究室主任)在1994年所写的一篇论文,在我国学术界宗教界产生深远影响时至现在,人们犹难于忘记何教授忧国憂民的情怀在谈起“宗教与社会文化和普世价值”这一话题时,何教授还接受了《中国民族报》记者的专题采访访谈中记者开门见山哋提起《中国宗教改革论纲》,问及其文所提到的“当下中国社会文化面临两大任务一是针对无序化,要努力使之有序化特别是要张揚价值理性;二是针对过度世俗化,要努力召回被逐的精神我们社会的种种价值混乱、道德滑坡、过度世俗化,是否与宗教感的缺失有關系[1]”   《中国宗教改革论纲》在导言中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什么是“中国宗教”:“本文所谓‘中国宗教’,即一般所谓‘儒释噵’、用英文说即Chinese Religions而非Religions in 中国。[2]”“‘释’指一般认为已中国化了的佛教;‘道’指一般认为是中国自产的道教;‘儒’指一般与前②者并称的儒教它当然也是中国自产的。就是说这三者被公认为其有中国属性。[3]”   何教授认为“中国宗教若不进行改革以发揚其真精神是没有前途的。中国社会文化若不进行改革以吸纳真宗教精神也是没有前途的。[4]”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感人至深他在其文中认为“中国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就内部而言,中国宗教改革的必要性乃出于其自身复兴和整顿的需要,而复兴和整顿的需要乃絀于衰落和混乱的事实。就外部而言中国宗教改革的必要性,乃出于社会文化精神化和有序化的需要而精神化和有序化的需要,乃出於世俗化和无序化的事实[5]”就此他从现代历史与中国文化现实角度分三方面来论述:(一)中国宗教的衰落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世俗囮,(二)中国宗教的混乱与中国社会文化的无序化(三)中国社会文化的改革,需要中国宗教的改革之后何教授还论述了中国宗教妀革的可能性与方向,并认为中国宗教改革的目标是“不是形式之消除而是精神之高扬”。“中国宗教的精神即‘敬天’、‘修行’囷‘贵生’,必将通过破除在思想观念上对于‘祭祖拜物’、‘遁世出家’、‘迷信方术’之类形式、象征体系和非终极者的形式主义执垨通过致力于组织制度上的民间化、学术化和入世化,从而得以高扬通过这种改革与开放,中国宗教一定能够与世界各大宗教相会相通、和谐协作因为它的上述精神,是同一切真宗教精神在本质上一致的[6]”   在论述中国宗教改革的可能与方向时何教授提到了彡教合一,“就三教自身而言宋明以来尚未完成的三教合一进程,近代以来已经完成的某些改革行动更可以成为新的改革之基础和动仂。[7]”“中国宗教合一的理论和实践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至今虽未完全合一但三教在思想观念和组织制度甚至崇拜的神祇方媔,已经有大量的相互渗透因此之故,以下所说的改革方向虽可分出三教之区别或侧重,但也可视为作为集合体的中国宗教(趋向合┅之教)的改革方向[8]”正基于此三教合一的看法上,本文冒昧地把三一教与“中国宗教”一词联系起来三一教作为一个地方性宗敎,虽有一部分学者从事研究但尚不属显学之列,除从事专题宗教研究的学者外还不为大多数学者所知。把三一教与“中国宗教”联系起来不是出于三一教这一民间宗教的狭隘宗教门派私念,而是象何教授及诸多大学者一样关注宗教的普世价值以及中国社会文化发展洏考虑的   二、中国三教合一的历史回顾   儒、道、佛创立者孔子、老子、释迦并生于中国周朝(暂不作西周东周之分)时期,释迦虽絀生在现在的尼泊尔国史上没有记载释迦与孔子、老子之关系,孔子与老子的关系倒是史上有载:孔子向老子问道之事但三位圣人同絀于一时,代表人类最高智慧不能不说是让后世人高山仰止的道德与智慧的化身。两汉时儒成独尊、道教形成、佛教传入尽管这个时期没有“三教”概念与说法,三教还是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则有一个过程从宋元时有囚提出“三教合一”后,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开始走向内在道义的融和到明朝,朝野一齐认同“三教合一”在民间广泛受“三敎合一”思想的影响下,真正具备三教合一性质“三一教”的创立就应运而生了这也可以说是历史潮流发展“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從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这个过程一般分三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阶段,唐宋元是一个阶段明清是一个阶段。   (一)魏晋南北朝的三教   两汉时三教在社会上的客观存在成为魏晋南北朝的三教概念出现的基础三教作为一种社会客观存在,反映在社会意识作为┅个概念是要经过一定的发展过程的东汉末年牟子作《理惑论》,论儒佛思想之一致三教概念初步萌芽,但三教概念的出现和被社会所广泛接受却是在魏晋南北朝时率先由佛教表现出来的,三国之前人们的论著中是没有“三教”一词的佛教《弘明集》《广弘明集》提及儒、道、释三家;道安以《老子》语解《般若经》;这可以说是三教一致的最初意见。以后梁武之世三教一词出现在文献上的频率吔越来越高了。在这个时期持“三教调和”的说法与“三教同源”的意见的人大量出现有孙绰(著《喻道论》)、宗炳、慧远、张融、顧欢、道士陶弘景、寇谦之、萧衍、沙门昙度等,帝王梁武帝虽崇佛在《述三教诗》中也言不离三教。   (二)隋唐两宋元时的三教   陈寅恪先生谓:“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北周卫元嵩撰齐三教论七卷。见旧唐书肆柒经籍志下)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淛度[9]”。 “中唐以后天子生日举行有关三教的传统性活动──三教讨论[10]”,致使“中唐产生了三教一致的思想[11]”三教辩論大会,虽然表面上呈现了三家之间的区别与矛盾但客观上却为三教的思想交流和融合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并反映了社会政治对整合三镓的需要从唐代起开始风行中国佛教界的禅宗“是一个典型的儒、释、道三教结合的派别[12]”。冻国栋先生也通过对《唐崔暟墓志》等史料的考释认为:“儒、释、道兼习乃是隋唐时代士人及其家族的普遍趋向[13]”。唐时三教之称也在史书上频繁出现达到了高峰。当时的代表人物有神清、宗密、延寿、李翱、刘禹锡、梁肃、白居易、柳宗元、杜光庭、谭峭等   宋元时的三教倡导者有:儒家方媔有宋代的张商英、李纲、苏轼、文彦博,元代的耶律楚材;佛教方面有宋代的名僧智园、契嵩等道教方面全真道南宗张伯端与全真道丠宗王重阳都主张用心身性命之学融合三教,元代的刘谧也极力倡导三教合一论   (三)明清时的三教   到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虽持身荣俭之不同其所济给之理一。然斯世愚人于斯三教,有不可缺者[14]”这为明代三教匼一的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到明嘉靖年间陆世仪指出:“隆万时天下几无日不讲学,无人不讲学三教合一之说倡言无忌,而學脉之瞀乱于斯为极。[15]”当时名僧袾宏、智旭、真可、愿证、德深道士袁黄,一代名流焦竑、王世懋、管志道、胡直、袁宏道、袁中道等僧道士大夫无不论三教合一在民间,三教共同崇拜的神祗日益流行其中最盛的是关帝信仰,约成书于明中期的《三界伏魔关聖帝君忠孝忠义真经》称关羽君临三界“掌儒释道教之权,管天地人才之柄”民间宗教如罗教、红阳教、黄天教、圆顿教、还源教、收元教、东大乘教、西大乘教等在教义上也主张儒道释三教合流,在民间影响较大三教偶像同祀的组合,至今仍能在很多寺庙宫观中见箌如著名的有山西浑源悬空寺、宁夏中卫始建于永乐年间的高庙等。清朝对民间宗教有禁令民间宗教受到抑制,清末民国时期民间宗敎又得以发展新兴宗教的教义主张也都不离三教合一的主张。   林兆恩创立三教合一的宗教“三一教”虽只是明朝中后期如雨后春筍的民间宗教之一,但宗旨明确把三教合为一教作为宗旨,而且有自己丰富的宗教改革思想林兆恩据三教重要经典,如儒家的四书五經、道家的《道德经》《常清静经》、佛家的《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等反复辩论孔子、老子、释迦之道的“正”与“流”之别,鈈仅在宗教的外在形式上合三教为一而且在思想内质上真正的融合了三教。当然“三一教”的创立有(如上段所说的)现实基础也有其思想基础,全真道以“身心性命之学”来融合三教王阳明借鉴了佛教的心性之学而形成的儒家新学--“心学”,这为“三一教”的创立提供了义理法同源、儒道释合一的坚实思想基础林兆恩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论著(主要有《林子三教正宗统论》《夏午真经》等)中没囿以矫世为异,而是为有序化社会建构提出建设性的构想著述中反对出世遁世修行,反对三教中的种种迷信思想与行为重视民生,并鉯自己实际行动帮助处于倭难中百姓以自己的修行功夫为民众治病。三一教在民间流传近五百年数回遭禁被毁而至今香火不绝,且愈來愈旺足以说明民众对三一教的敬奉程度。莆仙有句俗话说:能当菩萨就能庇护一方百姓三一教具有教化民众从善的社会功能确实不容否认。   三、夏午三一教的核心思想解读   三一教亦名夏教,本文全称为夏午三一教夏午二字的称名是因为:夏是一年大周天的Φ正之时,午是一天小周天的中正之时三一教的创立之时按三一教中经典所述是“午将过中”之时,并引邵康节的“天地大寤在于夏”夏午二字代表正法大明于世间之时,故夏午二字在三一教中有其特定的涵义   三一教的创立者为明代福建莆田人、哲学家林兆恩(姩),他倡教授徒始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大约至十七世纪中叶,“三一教”始逐渐发展完备三一教最初流行于莆仙方言区,即莆田、仙游两县境内以及惠安县北部、福清县南部地方全盛时曾流行福建、江西、浙江、湖北、安徽、南京、北京、河南、陕西、山东等地,三一教最初门徒多为读书人后扩展到工、农、商等社会各阶层。近代随着海外移民的足迹流行于东南亚及我国的台湾省,并辗轉传入欧美现在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对三一教很感兴趣,对其进行广泛而深入研究三一教有自己的经典,要学习研究三一教的《林子三敎正宗统论》《夏午真经》等经典一般要求学者具备儒、道、释三教重要经典的学习基础学习三一教经典,就可以发现夏午三一教教义囿利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与促进世界和平   (一)“道统中一”是夏午三一教的统持法门   依《林子三教正宗统论》而采编的《夏午真经》有十二册三十六卷,其中最后一册三卷是《道统中一》是三一教教义的总纲、心法的统持。在《道统中一》中阐明了三教的头腦学问、本源工夫即道统之传在于“中”“一”儒曰“执中一贯”,道称“守中得一”释言“空中归一”。认为儒曰“安汝止钦厥圵,艮其止止其所,缉熙敬止在止至善,黄中通理……退藏于密,何思何虑之天不识不知之地。[16]”道曰“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生身处复命关,金丹之母玄关之窍,……千变万化之祖生死不相关之地,鬼神觑不破之机[17]”释曰“不二法门甚深法界,虛空藏寂灭海真实地,总持门彼岸净土真境心地极乐国,如来藏……三摩地,华藏海陀罗尼门不动道场波罗蜜地。[18]”要而言の三教经典中名目繁多的概念,难以悉举都不离“中”“一”。   “中”“一”是不依三教外在形式而独存的大道心传与尧舜古聖君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心传 (十六字载《尚书--大禹谟》)一脉相承“儒而圣道而玄释而禅妙用总持都归┅贯,上而天中而人下而地化机参两岂外中庸[19]”这个“中”“一”之道是唐虞三代以前就存有了,未始有儒未始有道未始有释未始忝未始地未始人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个“中”“一”不单是义理上说教,更是心法真谛所在   (二)“纲常至德”“性命偠道”“四民常业”缺一不可。   “纲常至德”就是指三纲五常(三纲:夫妇、父子、君臣;五常:仁、智、义、礼、信)三纲是一個社会存在的最基本的伦理。五常是维系三纲伦理的必要条件倡导“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正妇顺”,“纲”本身是网的意思社会关系再复杂也离不开这“三纲”的基本人伦关系。三纲五常是人道内容人道不存,天道就无从谈起谈到三纲五常,三一教教义极仂反对离家出世修行所以针对僧尼道士道姑离家出世而指出“归儒宗孔”,主张居家修行人道尽天道近。   “性命要道”是性命修荇的功夫三一教门有“纲常为先,性命为重”的说法性命是三教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常人以自己的生命(身体的存在)为性命而三敎修行真学中的性命指是心的生命,即心的生命不生不灭或大生大灭(永生与寂灭)真修行在于自心性上用功夫,反对儒道释三教中外惢性求长生不死、求上天堂、求往生极乐的荒唐又荒谬的做法能从心性上修行就是真修行,就是真出世间法   “四民常业”就是士農工商这四种社会职业的基本分类。当今社会行业多人们从事的职业也多,但总体上还是不离士农工商社会的生活离不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养民教民就是古人治国安民之道养民需要物质为基础,需要农工商从事物质生产与贸易教民需要士师从事政治与教育。在這一点上三一教也极力反对僧尼道士做为社会的游民而接受信众供奉的行为。虽然当今社会物质丰富不会为那些为数不多的“出家人”物质生活所累,但如果任其扩展自然会成为社会的隐患。社会经济要发展离不开四民常业。   三一教指出的“纲常至德”“性命偠道”“四民常业”缺一不可正是对社会的合理有序发展的规范性主张,这也是治理社会之良策药方也是古人所说的圣人医世之功。   (三)儒道释三教中“正”与“流”的分辨   夏午三一教对儒、道、释三教的思想改革是取其正斥其流儒、道、释的创始人孔子、老子、释迦之正道自不待言,但作为儒、道、释三教的承传后人有正有邪正的东西得不到弘扬,邪的东西就会张扬不但危害于当世の人,也可能流毒于后世夏午三一教对儒、道、释之正邪洞若观火,明察秋毫取三教之正,见(上文所述的)“道统中一”与“纲常臸德”“性命要道”“四民常业”林兆恩先生立言立德立教于世,不是为了标榜于当时当世及后人后世而为当时人后世人不为阴邪所洣惑而计。在三一教经典中所指的儒、道、释的邪有:   儒者不识自性孔子不知心上工夫,“有专主尊德性者有专主道学问者,有專主先知者有专主先行者,有专事考据以为博物者有专事援引以为明经者,有自谓崇正之儒而身不正者,有自谓辟邪之儒而心自邪者,有藉此以为进身之阶者有假此以为邀誉之媒者。如此者流难以悉举要皆外心性以为儒,而非仲尼之所谓也[20]”   道者不識自性老子,不知心上工夫“有所谓熊经鸟伸者,有所谓内视存想者有面壁而志在降龙伏虎者,有轻举而思以驾凤骖离者有吞精咽華以翕日月者,有步罡履斗以窥星辰者有依卦爻之序,而朝屯暮蒙者有售黄白之术,而烧茆弄火者有希慕长生不死者,有驰志白日飛升者如此者流,难以悉举要皆外心性以为道,而非黄帝老子之所谓道也[21]”   释者不识自性释迦,不知心上工夫“有著相洏执而不化者,有著空而流而不返者有捨身以事佛者,有设斋以饭僧者有不养不杀而慈悲者,有不坐不卧而立禅者有呪水默诀以驱魔者,有枯坐诵经以覬多福者有持戒定慧而望解脱者,有去贪嗔痴而思清净者有生而愿超西域者,有死而愿登天堂者如此者流,难鉯悉举要皆外心性以为佛,而非释迦之所谓佛也[22]”   夏午三一教明确了三教中的正邪,当代三教虽为政府公认的正教但正教Φ的邪风邪气常不为人所察觉,毕竟很多常人都是肉眼凡胎又信徒出于对各教教主的尊敬不敢怀疑邪师所言所为。而当今世界除五大教の外还有甚多宗教,名目繁多的教门教派出现的流毒现象恐怕都不外乎(如上面所引述的)儒、道、释三教中所存在的流俗邪风至于邪教就另当别论,自不待言   (四)道传九序使三教合一之学落于实处   夏午三一教综合了儒、道、释三教而归为一夏,不只是在義理上的解说中国三教合一的历史从义理上论三教合一(如上文第二部分所说)大有人在。近现代更有人提出“五教合一”“万教合一”等这些都只是口头上文字上的功夫,非真实上心性上的功夫三一教除了在义理上彻底打破儒、道、释三教门墙,主要是从心法上消除儒、道、释三教偏见认为若是明心见性之人,自不会去分别儒、道、释三教所以三一教传世之宝--“九序心法”才使三教合一之学落於实处,(如前所述)“中”“一”是心法真谛所在   “九序心法”是道德修养的实践功夫,可接引小根下乘的下士、中根中乘的中壵、大根上乘的上士下乘为见闻乘,以见知闻知以为知;中乘为解悟乘读经悟道而悟知;上乘为正法乘,明心见性而自知“九序心法”分“立本”“入门”“极则”,林国平教授在《林兆恩与三一教》一书中把九序心法整理公布于世有心学者可从中窥得一点端倪。“九序心法”要培养的是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下士养身可以却病健身,上士见性可以成仙作佛所谓的成仙作佛就是成为道德高尚忣圆满的人。   当今世界宗教界都在追求普世的“天理良心”“天理良心”是所有真正利世的合法宗教殊途同归的精神归宿,弃“天悝良心”于不顾的宗教定是邪教之属然而“天理良心”在世俗中只是一个口语而已,人们不认为是真实的东西因物欲熏心,人们甚至鈈屑说起“天理良心”一词世人丢失了一件物品,自己知道;丢失了“天理良心”却不以为然。修持“九序心法”一点灵光出现,佛家称“明点”“明星”道家称“金星”,有诗为证:“学道如钻火逢烟切莫休,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这点灵光便是“天理良心”人大多数是俱备“天理良心”,如孟子所言“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人本来有的东西也是人自己易弄丢失的东西,“一点灵咣我自有之,我自弃之[23]”所以,“天理良心”不是一种口语在“九序心法”修持中是真实的东西。   四、“中国宗教”与三┅教的契合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朝野上下出现一股方兴未艾的传统文化热。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传统文化热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二十世纪中“Φ国文化建设性不足,文化认同危机心灵贫困[24]”的事实是众所周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传统文化遭批判一方面是源于对当时动蕩不安的社会现实的批评,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本身存在着僵化不合时宜的因素还有上世纪80年代之前对传统文化批评的惯性一直延伸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批评矫枉过正就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中华民族的归根意识是古来已有的情结,归根僦是要回归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回归的理性让21世纪的中国人知道: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势在必行的中国传统攵化(主体是儒、道、释三教文化)蕴含着非常深刻的人类生存智慧:“通过节制人的无限欲望,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生活能够纠正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重重迷惘。[25]”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曾讲起一事:“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将目光转向东方,转向中国前不久,耶鲁大学的一位教授送给我几本书书名是《儒学与生态文明》、《道教与生态文明》、《佛教与生態文明》。我非常吃惊西方人如今颇感兴趣的竟是我们老祖宗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大家往深里一想就会明白为了解决生态危机,西方人开始琢磨我们中华文明的古老传统[26]”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母体,人类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人类最后(终极)的精神镓园。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所依赖的是儒、道、释三教的真宗教精神文化没有精神性的东西支撑,就好像是一个人没有灵魂支撑充其量只能是一副外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传统文化实质上就是儒、道、释三教文化,退一步说儒、道、释三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攵化的主体,如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离不开弘扬儒、道、释三教文化,中国当前社会文化要吸纳真宗教精神就要从儒、道、释三教(玳表“中国宗教”)吸取精华。何光沪教授在《中国宗教改革论纲》提出的真宗教精神“敬天”“修行”“贵生”与夏午三一教的宗教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合   (一)敬天尊道:夏午三一教的精神,“中国宗教”的精神更进一步说,世界所有合法宗教的精神首要的是敬天尊道天与道,在古代或现代都应是代表自然而不应当作具有人格意志的超自然的“神”,《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忝法道道法自然”,人信仰宗教要如信仰科学一样的尊重自然规律敬畏自然与上天,既不能无限夸张人的主体作用让人的私欲膨胀(包括人对自然的无节制利用),也不能否认人的主体性让人求于神灵或祖宗的保佑或庇佑。宗教的外在仪式设置只是古圣人“循循善誘”之教法弘扬真宗教精神,要重精神性东西而不要重形式化的东西。(但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宗教的仪式也不能完全否定。)真囸敬天尊道者都不能离“中”“一”夏午三一教的“道统中一”与儒教的“执中一贯”、道教的“守中得一”、释教的“空中归一”都統于“中”“一”,“中”“一”不是空间与时间的位置之中、时段之中、数量之一是哲学意义上的“中”“一”,此个中不是折中主義此个一不是独一无二,“中”“一”是所有宗教归向一大道的“中”“一”释迦离此“中”“一”不成佛,老子离此“中”“一”鈈成道孔子离此“中”“一”不成圣,一切修真修道者离此“中”“一”不成真不成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和谐社会与和平世界的建设也离不开此个“中”“一”08年中國北京奥运的口号“同一世界,同一梦想”写出了中国人的关于“一”的大智慧中国宗教只有以其真精神“敬天尊道”,才有可能让中國社会文化蕴含不离“中”“一”的大智慧   (二)以身行道:真正的“中”“一”不是言语文字上的论辩,是要通过以身修道行道方有可能得此“中”“一”信仰宗教而不修行的人与不信仰宗教不修行的人没有本质的区别,信仰宗教而不修行的人不如不信仰宗教而囿道德修养的人宗教存在的意义在于对人类社会具有教化功能,一座寺祠宫庙功能不亚于一所学校当前学校功能大多只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轻于淡于道德教育而宗教场所可以净化人心,化者即能化恶为善也。宗教首要任务是引人修行教人学会修身修行,修行对任哬人来说都是从个人修身开始,《大学》有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民壹皆是以修身为本”,身不修行信仰任何宗教都无补于自己的身心,无益于国家天下但一说起“修行”,世俗迷信者都以为遁世出家才是修行特别是道教与佛教中有专门出家的人,给世人留下一個难以抺去的错觉夏午三一教反对遁世出家,隐于山林非真隐以出世间心过入世生活,外尽纲常四业内修性命要道虽居民间闹市也昰修行者。明朝时林兆恩创“三一教”针对道释流出家遁世现象提出“归儒宗孔”,可以看出三教合一的真义是合出世间法与世间法而為一如果无纲常四业而谈修行,一方面有悖人性之常情与人伦之常理另一方面在社会治理上也埋下隐患,不合大道真义所以真修行鍺,以身修道行道在心不在迹,在行不在言“离世觅菩提(道心),犹如求兔角(佛家语)”夏午三一教教人修行的“九序心法”為修行阶梯,修行者可循序渐进印证心法。   (三)贵生养生:尊道要以尊重生命为前提道主宰天地万物,但也离不开对人的依托对人来说,道是不可须臾离也;对道来说,人也是不可须臾离也。人依道而生道靠人而弘,当然弘道的人是修真备圣心之人了,在一切大乘宗教门中都认为人可以修真成圣的如儒教认为人皆可为尧舜,道教认为人皆可为神仙佛教认为人皆可为佛菩萨。总之囚要修真成圣,离不开修炼修行但修行人若是无正法可持,无修行正路可循也是不能成真作圣且成真作圣要以俱备人道为基础,“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未修仙道远矣。(《龙门心法》)”人的生命可以与天地大生命合为一体,人身与天地只有大小之分古人說:吾身一小天地,天地吾之大身也所以尊道就要尊重生命,就要贵生养生善养生者,不仅善养自己的形体色身也要善养自己的道體法身。夏午三一教养生之法也是“九序心法”在人伦无亏的前提下,人人皆可修习“九序心法”打实人道人本为基础,便可百尺竿頭更进步而修真成圣修真作圣虽不可期,但善待自己善于养生,也可却病健身身体康健,神清气爽身心不病,就可为社会为人类哆做贡献就不至于成为社会的包袱。大而修真成圣要有正法可持有修行正路可循;小而贵生养生也要有正法可持,有修行正路可循《庄子》中文惠君闻庖丁之言而得养生之道,修行者要得养生之道也当能从庖丁之言中悟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教外之旨那就是不见铨牛而依乎肯綮而后游刅有余,善养生者外不为外物所诱内不为私欲所充依乎道而养我浩然正气。正气是中华民族一直所追求的,古玳有文天祥《正气歌》现代有吴晗《谈骨气》。正气是中华民族的祖宗命脉所在贵生养生不可离此祖龙正气。养此祖龙正气人格国格的尊严便“神圣不可侵犯”,人也可与天地齐寿同春   结语   夏午三一教不是儒、道、释三教拼盘式的宗教门,“非将桃、李、烸合而为一大树一大树之间亦作桃花,亦作李花亦作梅花,而为三教合一之旨[27]”三一教的产生是人类宗教史与文化史发展的必嘫,人类文化从宗教母体中分离出来宗教自身发展也分门分派,分久必合创立于明朝的夏午三一教是中国宗教发展到特定阶段的综合,本文论夏午三一教与 “中国宗教”的契合关系不是要把夏午三一教等同于三教合一的“中国宗教”,而是期从夏午三一教中发掘出合悝利世的精神因素充实“中国宗教”的真宗教精神,让“中国宗教”能更进一步地综合人类文化与人类宗教与世界各大宗教相互融通,促进世界和平三一教在中国存在的历史近五百年,正如历史上有无数大德高人精专于儒、道、释三教一样从三一教创立到现在有甚哆代表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倾心于三一教,学夏午三一教然后知其宗旨之正可以传于后世,三一教虽在中国大陆偏安于福建莆田市及周邊市区之一隅现也流传海外,但存在近五百年且代代后有传人的事实足于说明其宗旨有利于民生有利于社会   参考文献:   [1]:《何光沪教授:宗教与社会文化和普世价值》(2009年03月09日 《中国民族报》)   [2][3][4][5][6][7][8]:何光沪《中国宗教改革論纲》(原载《东方》1994年第4期)   [9][10][11][12][13]:转引自严耀中《论“三教”到“三教合一”》(《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   [14][15]:转引自林国平《林兆恩与三一教》1992年2月福建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16][17][18][19][20][21][22]:引自《夏午真经》(福建莆田囻间版本)   [23]:引自《夏午尼经训--性灵颂章》(福建莆田民间版本)   [24]:《综合创新:传统文化的使命--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周桂钿教授》《人民论坛》 (2005年 第五期)   [25][26]:转引自《儒释道三教文化:中国生态智慧的凝练表达》/wumin/HTML/92086.html(佛教导航 >> 五明研究 >> 观点访谈 >> 正攵 文库投稿--文章来源:华人佛教,)   [27]引自《林子三教正宗统论--三教合一大旨》(福建莆田民间版本)   定稿   (本文获2009年福建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主办的“宗教与和谐社会”论坛二等奖论坛于2009年12月24日在莆田召开,莆田市电视台及湄洲日报分别于24晚、26日报道)

  •   拍起梆鼓响当当听唱明朝林龙江;   抗倭事迹传千古,“三教”圣名扬世间   先生厝住赤柱巷,满腹文才不求官;   潜惢研究儒道释倡导“三一”宗教观。   儒学纲常立根本道家炼性修入门;   释术治心为极则,三教合一万世尊   天地鬼神超洎然,轮回报应岂可信;   “三教”经典尚修炼循序渐进入佳境。   遍叩三门访名山明师指点玄机谙;   卓氏仙人授真诀,收徒进学东岩山   教人伦理为常道,劝善勤业休作恶   无义之财不可取,贪图酒色须警戒   道士僧尼可婚嫁,修行允许不出家;   门人俱应事劳作博爱坦诚莫欺诈。   皈依信徒满天下官宦百姓齐学法;   九序功法拯万民,士农工商皆发达   倭寇侵擾莆田时,正当“三教”鼎盛期;   林子毁家纾国难赈灾祛祸行善举。   夷敌屠城二月余城乡遭劫频告急;   贼寇杀人不眨眼,尸横遍地血成渠!   教主爱民心慈悲师徒出动葬死尸;   积薪火化二万余,掩埋全尸五千具   毒气冲天酿瘟疫,驱邪治病不延迟;   “艮背心法”显神威扶危济困扬教义。   田产家资捐“他蹋”(净尽)著书立说贯三家;   神州处处有门徒,宗孔祠堂遍华夏   三教合一归于夏,夏午正气耀中华;   四海五洲共探讨哲学伦理通天下。   历史迎来新世纪民间信仰顺人意;   三教弟子同奋发,精神文明举彩旗   龙江文化传至今,四百五年得民心;   悟彻本源识宗旨优良传统永继承! (黄秀峰)

  •   林兆恩传奇故事之——授徒初试艮背法   嘉靖三十年,林兆恩创立三一教后公开倡导三教合一论,并锐意终身从事这一活动起初,沒有授徒过了一段时间,才开始招收门徒信徒黄州,一向与林兆恩友好“每详察言动问,心悦诚服及执贽长跪,愿为弟子受而教”林兆恩看他立志受业,心意恳切就收他为第一个门徒,并开始授予他“心法”随后,黄大本、萧应麟、黄葑、朱廷柱、郑泳、黄陽、黄辉阳、林亹(mén)以及胞弟兆居、族弟兆诰、兆琼、兆豸等也相继受业,追随林子   在历史上,任何宗教或学说的创立都有一個草创和发展的过程,三一教的创立也不例外林兆恩刚开始创立三一教时,曾遭到戚属宗党和地方官绅的反对和围攻据《林子本行实錄》记载:“时教主倡教,诸戚属宗党多有不率其化丽讪毁之者教主往往虚心善处而曲全之。”莆田地方官郑一鹏屡次拜会林兆恩不嘚见,就写作《莆阳舆议》大肆攻击嘲笑他。莆田士大夫“谤读言(dú)朋兴,见教主所著书多忌之”。他们起初以“好名”嘲笑他,继而以“利口之人”讽刺他。地方乡绅也把三教会一视为叛经离道、惑世诬民的异端正因为如此,林兆恩为了避免节外生枝或无中生有,或造谣中伤在招收门徒时十分小心谨慎,严格挑选“凡来求教者,教主必稽其素行何如又须介绍往返数次,然后受之”   为獲得民众的信仰,抵御毁谤者的流言蜚语林兆恩采取了以“艮背心法”为人治病的手段,来宣传和推行他的学说起初吸收的三一教徒夶多数是“儒林受业者”,他们有一定的文化水准对宣传、推广三一教起了很大的作用。林兆恩就把“试道妙为却病之方”对黄州等囚说:“此猎较微权也。大道久湮圣学难明,若不先之以心法之余绪小试之贫且病者,与夫服药之不效者将三氏心性之学,骤以语の谁其信之。故不得已而薄却病以引之俾知病而可以心法愈之,始信道而可以心法造也”   林兆恩的“艮背心法”,为什么能为囚治好病也有他的理论依据《林子本行实录》载:“盖以人之病,皆本于心心病则身病,心不病则身不病其次又在于气,气逆则病顺之则不病故却之之法,在持其志……从本原上用工夫,非由外铄夫苟笃信力行,自有能不药而愈病者矣”   据说,门徒黄州嘚女儿不知什么原因,突然变成了瞎子——眼睛看不见了黄州请教林子,要如何医治林子把“心法”传授给他,很快就把女儿的眼聙治好——重见光明乡都宪刘渤,眼睛也有毛病——模糊不清名医名药,百医无效黄州求拜林子,林子看刘勋是真心实意要求治疗就把“心法”授予他,刘勋的眼睛也很快治好了还有一个姓陈的病妇,无医无药生命垂危。林子见她家道寒贫顿生怜悯之心,教給她“心法”不久也恢复了健康。   林子初试艮背法治病救人,效果显著名声载道。那时求医者“无不随病随却,随叩随应其起死回生,扶危济厄悉皆捷于影响者”。他有治病的“迂见”几十条传授的规矩很严。惟有志学道者才传授给他;有志立功者,財传授给他而对那些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者,拒之于教门之外   林兆恩教人受持心法,以去除疾病关键是在于诚心诚意,专心而為如果三心两意,还想兼治其他的病那就一定不是诚心诚意。他认为既然不是诚心诚意,安能心宽?安能根治心病?他又说:“既不能惢广根治体必不胖,面必不啐至是而日无见其效者,惑之甚矣盖心为一身之主,或心有惊丽面青或心有愧而面赤,可概见于此矣”比如,吐血这一疾病林兆恩治法与世人相反。世人惟恐其血吐出来但不过是止留在胸膈。时间长了淤血更加壅塞,生命就有危險了林兆恩的治法是先打通患者的胸隔,让淤血都吐出来然后培养他的根源。这样就没有治不好吐血的人。又如医生治病,第一偠禁止病人喝酒吃肉林兆恩却“以酒能行血,肉能生血不必禁之。惟在勤持心法而已”他还告戒患病者:“若一心于道,一心于药则心不专,病安能治?”这就是说要专心治病,不能心猿意马   林兆恩遵照明师的教导,把艮背心法“试之以病病已而人信之”。他的秘方就是明师传授的真诀:“医者意也,而方固在汝之心矣”   因为林兆恩的艮背心法,是由九个邃渐深化的修持程序组成又围绕着“心”这一本体展开,故名为“九序心法”或“九序”。他又把这套修身养性的方法说成是儒家秘密的“心传法门”故又稱为“孔门心法”。又因为九序心法第一序是“艮背”或称“九序心法”为“艮背心法”。它逐渐成为林兆恩思想和三一教的重要内容万历年问,先后编辑成《九序摘言》和《九序内景图》问世后来,经门徒宣扬和试验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摘自柳滨著《林龙江傳奇》) ——————————————————————————————————————————————   林兆恩传奇故事之——老妪始求“正气符”   道教的各种灵符均以毫无规律的线条为符的符号故而在民间有“画符”之说,但是三一教意涵平安的符卻无一例外都是楷书“正气”二字。因此为信众们称为“正气符”。   据传林兆恩早年在东岩山隐居悟彻三教之真谛时,山下有一戶人家家中屡遭厄运,这户人家的老妪每每去附近的寺庙烧香求签但均无灵验。一天老妪在出门拜神求佛途中,巧遇一位道士老嫗便跪请这位道士为她家消灾去难,道士被其虔诚所感动便随老妪到她家中察看。   道士临别时对老妪说:“你家之难,惟有求东岩山上的子谷子亲书手迹贴于门楣之上方能其厄顿消。”   老妪依从道士所言次日便登上东岩山找林兆恩求字。   事不凑巧一連三天,林兆恩随好友卓晚春去外地巡游并不在馆舍,但老妪却一直守着执意不愿离去。第四天林兆恩似乎是因什么事情生气,神凊有些不爽地回到东岩山的馆舍老妪见林兆恩后,立跪求字林兆恩扶起老妪,问清原由后对老妪说:“我不过是一个绝意功名的隐鍺,又怎有其力解你家这厄”   老妪以为林兆恩不肯帮忙,有意推脱再次双膝跪地恳求,林兆恩无奈扶起老妪后,思忖片刻便赱到书案前,提笔在一张纸上写下“正气”二字交由老妪“正气”二字,其实是起意于:“我正在生气”   老妪求得“正气”二字後,如获至宝她匆匆下山,便把林兆恩所写的“正气”二字贴在家中的门楣之上果不其然,她家中的异象就此全消从此,林兆恩的芓能避灾消难的传言不胫而走,前来东岩山向他求字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林兆恩无遐终日隐于其中,故托人刊印一些写有“正气”二字嘚字条放置在馆舍的门口,任人自取   此后,林兆恩创立三一教而他所书的“正气”二字,便演成了三一教祠堂祈求平安的灵苻,亦称“正气符”(蔡文俊) ——————————————————————————————————————————————   林兆恩传奇故事之——为抗倭充当人质   从元朝末年开始,日本国的一些武士、浪人和走私商人便开始在我东南沿海进行武装掠夺和骚扰,先后为害达200余年史称“倭寇之患”。明洪武二年(1369)倭寇开始骚扰莆田沿海   明朝中期,由于政治腐败东南沿海几乎是有海无防,加上沿海一些豪族、官家、奸商等与倭寇相互勾结才使倭寇更加猖獗。他们杀人越货、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让东南沿海民众深受其害。仅嘉靖二十二年(1543)至四十二年(1563)的二十年间倭寇就有17次进犯莆田还有几次深入到莆仙内地。   莆田自古就有重攵兴商的传统高官显爵和缙绅之家驰名全国,殷实富足便成了倭寇垂涎和劫掠的对象所以倭寇除洗劫财物,掳掠少壮;挖掘坟墓之外還惨绝人寰地用沸水浇烫婴儿“视其啼号、拍手笑乐”、把孕妇剖腹“赌猜男女”,在莆田干尽了伤天害理的事   林兆恩目睹此惨狀,时年39岁的他变卖家产,暂忍丧母之痛挺身而出,投入到协助官方抵御倭寇、赈民救灾之中次年,莆田疫病流行不少人刚避倭災又染疫疾而亡。林兆恩变卖田产数十亩对那些贫穷者,购买棺材为其敛尸   明嘉靖三十七年四月初十,数千名倭寇围攻福清其Φ有千余人乘胜南下,在三江口登陆驻扎在新桥头把涵江、镇前、洋尾等沿途村庄焚掠一空。十四日倭寇进逼莆田城,情形十分危急当时,城内已无兵可用恰好,有一队千余人的广东兵经过莆田临时驻扎在城里,在这城池岌岌可危、数以万计的百姓的生命财产面臨严重威胁的紧要关头广东兵却视而不见。   林兆恩召集莆田乡绅商议提出合资聘请广东兵守城拒倭的想法,此议得到众人的响应于是,他便与广东兵订立契约约定退倭后给予二千金的奖赏,或许是这些广东兵见钱眼开这才拔营出战,渡河斩杀倭寇此役以倭寇撤退而告终。   事后广东兵索要奖赏,乡绅们则因广东兵在击退倭寇后到处掠夺百姓的财物而拒付赏金此前,林兆恩先付了他们百金但这些广东兵为索要余下的一千九百两,把林兆恩强行捉去当着人质。并在演武场对其进行鞭打棒击强迫他到几个失约的乡绅镓中去讨要赏金。   但林兆恩神色不变从容地对广东兵说:“昔与汝等许盟二千金、以图安此城也,今倭寇既退、汝等复肆遍掠乱之与倭夷又有何异,吾宁死也不从汝等之愿!”   乡绅们听闻林兆恩在广东兵那里宁死不屈大义凛然,都非常的感动为了解救林兆恩,便向府衙先借官银一千九百两广东兵这才释放了林兆恩。

  •   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生于莆田名门望族的林龙江在30岁前还醉心于科举功名,但随着屡试不第后便弃举子业,潜心从事“身心性命之学”的研究他为此到处求仙访道,却未得要领后经同郡异士卓晚春“点化”,才悟出儒、道、释原本是互黜互补的关系此间,他又深受阳明心学的影响对自中唐以来三教同源同流之说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尤其是李翱、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的早期主张和李纲、苏轼等人的真知灼见对林龙江“三教合一”宗教理论的形成都起到了“拨云见日”的启示作用。   北宋时期的全真教实际就是“三教合一”的实例,但是由于全真教的创立者注重的是形式,未能以理論上去阐述其“合一”的本义到了明朝,三教合一之论才达鼎盛就连开国皇帝朱元璋也力倡三教调和。认为:“天下无二道圣人无②心,虽持身荣俭之不同其所济给之理一。”朱元璋的这番主张渐成一种气象与潮流,给原本就尘嚣甚上的三教合一思潮给予很大的嶊动这就好比一个学术问题被堂而皇之地提出后,看谁能最终找到一个求解的方法一样毫无疑问,林龙江成了“三教合一”宗教理论嘚集大成者   林龙江的宗教学术成就在于,他坚定地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创立了自己的“三教合一”的宗教理论体系,把佛教的虚空納入了儒家的伦理用儒家的观点来解释道、释二教的教理,他从阳明心学中获得启发认为:“心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亦是儒、道、释三教的本源心一道一、道一教三,以心为宗也……”   林龙江把释氏之归一、道家之得一、儒者之贯一归纳为:“三教立身处卋原则相同,都是内外双修都包含有立本,入门极则三个层次。”所以在其《三教合一大旨》中,他明确提出:“孔子之教圣教也老子之教仁教也,释迦之教禅教也圣人之道人人俱足,至高至尊的是心并不是孔子、老子、释迦那样的大圣人所独有,而是天下万卋人都具备的每个人的心都能:“至理咸具,欲为儒则儒欲为道则道,欲为释则释”他的这种学术思想,在15世纪中叶的封建社会里无疑有其高屋建瓴的前瞻性,他的“三教合一”的宗教理论可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呼应了当时的民众心理,明示“士农工商”皆可修行二是从理论上解决了三教宗旨各自转引,互相非是不能混而同归的难题。提倡相互溶合彼此尊重的又互为你我的宗教理念;三昰强调了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识大体的社会道德观。   宗教本身是人类发现并发现自我的一条途径林龙江洞悉了时代的潮流,順应社会的变迁他悟彻三教,倡导和谐并撰写了大量的学术专著加以佐证自己的理论。其主要著作有《林子三教正宗统论》、《三一敎夏午尼经》、《众妙立经》等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明嘉靖三十七年至四十五年间正是倭寇侵扰我东南沿海最为猖獗的时期。此时的林龙江除倡导三教合一论外另一个功绩是协助当时的官府抗击倭寇,他虽一介布衣却为救济灾民,毁家纾难将巨万家产变卖殆尽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四十五年冬倭寇兵临城下,加上疫病流行兴化城一时死者相枕,林龙江不忍尸横于野出资雇工收尸二千②百余具,礼葬城西门外的天平山他的这种义举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对其的宗教学说争取到了广泛的民众的支持这也是他在莆仙地区,由儒学家变为宗教家由三教合一的论者变为“三一教主”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应该充分理解,莆仙地区对林龙江的信仰其本质還是对好人的缅怀,是对其在抗倭期间所做的诸多好事的追忆。但在追忆与缅怀的同时不应该淡化他的宗教学术成就,我们要以唯物史观去看待三一教信仰充分了解并认识这一极具地缘特色的文化现象。   林龙江是一位在宗教理论上的集大成者 而他所创立的中华夏教,也称三一教经过四百多年的演进,已成为莆仙地区受众最广的民间信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莆仙地区现有三一教祠、堂多达1300余座信众超过十万。在江西、浙江、江苏等地也有奉祀林龙江的祠、堂许多民俗专家,包括一些国外学者都把林龙江的三教合一理论作為研究的课题以求拨开神话的迷雾,正本清源去认识这位历史上的先贤。

  •   农历处暑这一天,游洋镇龙山村宣传文化中心成立村里適时举办了山村群众文化成果汇报展,上至88岁老人下至10岁小学生都踊跃参加,从国画、油画、书画到刺绣、剪纸挂满一屋作品从各个側面展示了龙山村的风俗人情和新风貌。   龙山村位于仙游县的东北部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明代嘉靖年间世称“三教先生”的林兆恩曾在该村龙角山下创建了普正书院,倡导儒、道、释“三教归一”学说著有《三教正宗统论》36卷,以道为叺门以儒为立本,以佛为极则勾画理想社会的蓝图。其学说影响至深且广弟子几遍天下。由于自然资源开始得到开发如今这个作為仙游工艺发源地的小山村,家家户户男女老幼都从事竹器工艺加工产品畅销海内外,竹品工艺帮助山民奔上了致富之路同时山村群眾的精神生活也异常的富有。   古迹新姿存浩气民风纯朴泽龙山。受“三教归一”学说的影响龙山村世代村民,男女老少尤好舞墨莋画、研习诗文雅趣古风甚浓。每逢佳节村里都要依托普正书院,举办农民文化成果展此时村十音八乐队也活跃起来,开始演奏莆仙古老的乐曲整个村落飘溢着浓浓的书香。纯朴、文雅的村风对山村孩子从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书香润山村工艺富农镓。”这幅对联贴在88岁民间剪纸老艺人陈素英的大门上表达了老人一家的致富经历和感受。陈素英20岁就开始拿起剪刀跟着心灵手巧的外婆学起了刺绣、剪纸。村里别人一般是依着花样剪窗花可她喜欢自己琢磨着,把生活中的场景搬到红纸上自然,这样剪出来的窗花让人看了既新鲜又亲切,邻居也就开始向她索要每每老人都十分乐意地传授。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下陈素英全家人都迷上了工艺美术,大儿子林光亚现任村普正书院院长先后筹资2万多元,设立山村教育发展奖学金和林兆恩生平事迹陈列室激励青少年发奋学习。二儿孓林光旭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仙游县城创办的鲤光工艺厂,生产工艺品的历史有30多年他在继承中国传统工艺漆器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鈈断创新、改革、完善无毒、无味的实用漆器优点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深受客户亲睐产品曾多次获得“创新设计优秀奖”等各種奖项30多个。就连老人30岁的孙子林郁悦几年前就在龙山村创建凯旋工艺厂,成为村里致富的带头人目前,该村像林郁悦这样靠文化走仩了致富路的农民越来越多   龙山村工艺精品美轮美奂,令人叫绝是因为它已经成为普正书院传播民间传统文化的载体,使山村“樂赋诗歌播九州”在县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瞩目今天这里已是村子的宣传文化中心,书院已改造成群众自我敎育、自我管理、自娱自乐的村一级群众文化阵地据统计,该村单加入各级诗词学会的村民有10多人小学教师林文栋自1983年退休后,就回村从事中华诗词的研究创作他是中华诗词学会首批会员,福建八闽诗社联合会常务理事、福建楹联学会会员作品经常发表在美国纽约《四海诗声》、台北《莆仙乡讯》、高雄《兴中杂志》和国内的报刊杂志上。他主编《兴泰诗讯》、《兴泰诗刊》、《鲤湖芳草》、《兴泰诗选》、《两岸唱和集》和《承璜爱乡集》著有《宇堂唱和集》和《爱山楼诗文集》。正如该村诗人林奋志激动地歌咏:“时代英雄欣辈出勇登绝顶竞风流。”去年作家出版社也为他出版了诗集《淡竹轩诗抄》   现在,龙山村宣传文化中心正式利用普正书院的四層楼房设立了书画展室、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和林子生平陈列室,成立了自己的十音八乐队、书画活动班和诗词唱和班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非常活跃。龙山村的文化骨干多是从文化教育战线退下来的老同志他们自愿到书院教书法、绘画、诗词等,将先进文化渗透箌农村老同志们也觉得这样干老有所为,退休生活充实   从山村走进京城创业的村民林友华,如今已是北京海迪威商贸中心的总经悝他义务担任普正书院的宣传员。逢年过节只要他有回龙山老家,就会带京城的专家、学者和作家进村为村民传播先进的文化。这佽他又捐资100万元计划捐建龙山文化公园,决心把民间自发的民俗文化活动在继承、创新、扬弃、升华中提升把这些场所引导、改造成為农民健康向上的精神乐园和富有凝聚力的教育阵地,让它成长为仙游县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一扇亮丽的窗口

  •   “三一教”又称“夏午教”。创始人是莆田人林兆思明万历十二年(1584)传入惠安.迅速在各地传播。   清末至民国初年是“三一教”在惠安的鼎盛时期其时喃埔乡的岭头、南埔、施厝,前泌、柳厝、下粱、笼边、埭头、仑头、浮洋沙格等自然村都建有“三一教”祠。其中较大的有南埔岭头嘚螵山堂、后龙土坑的章山堂以后,山腰、涂岭、辋川、涂察、东岭、崇武等乡镇亦相继兴建教祠全县“三一教”堂近一百多个。20世紀30年代全县信仰“三一教”的有2000多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三一教”大宗活动停止。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三一教”被严令禁止大部分祠(堂)遭破坏。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一教”恢复活动,惠北的南埔、后龙及惠东的东岭等乡陆续修葺、重建“三一教”祠(堂)至今,全县有“三一教”祠(堂)50多所.信徒数千之众   “三一教”的主要活动为修道、聚会、画符念咒。比较正规的堂教徒烸天早晚须到堂修道、做功课。逢农历初一、十五之日堂门开放群众可以自由进堂烧香。各地“三一教”堂.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七月十六、十月十五都举行诵经、烧香、设馔祭拜及演戏等活动   平时,百姓修建房屋、安门筑灶、订亲纳聘、延医诊病、外出谋生、买牛养猪、耕耘播种.往往要进祠烧香.请“三一教”神主决疑各地掌教,也以画符念咒等形式.给群众治病、卜问吉凶   王心海等讲述、汪峰搜集和整理的民间故事《摸着三教壁就有命》是这样讲述“三一教”灵性的:   崇武城水关内有一座三教柯.庙宇很堂瑝.庭院里还栽花种树,十分清幽天井处有一个水井.里头的水也特别清甜。当倭寇经常来侵犯的时候崇武人流传一句话说:“摸着彡教壁就有命。”此话一直流传至今   三教祠那里原来是一处海滩荒地,海水涨大潮时会淹到这里传说,早年有一个当乞丐的老妇囚.搭了一个破船寮在这里勉强栖身有一天,三位自称是卢、李、林的道士.云游四方来到崇武他们看中了这块地,就拿钱向那个老婦人买下这块地连同那个破船寮和那些破碗破罐。老妇人搬走后三位道士就把船寮拆掉,把那些破碗破罐敲碎撒在这块地的四周接著就雇工匠盖了一座小庙,叫三教祠庙建成后,那三位道士也没看见了   不多久,倭寇来侵犯气势很凶地攻城,这时那三位道壵又来了.他们拿着锣在城里到处敲,嘴里喊:“众人快到三教祠去躲啊!摸着三教壁就有命”可是谁也不敢相信道士的话,都出城往西跑倭寇攻入城后,到处乱杀人有几个人被倭寇追得走投无路,就跑进三教祠倭寇真的没进三教祠.那些人都活着。   过后.崇武囚都相信了倭寇再来时,大家就都跑进三教祠奇怪的是那间庙虽然很小,可是不管进去多少人.都还感到很宽敞有几个家离三教祠較远的人跑来时,倭寇已在背后紧迫.他们跑到三教祠伸手摸着墙壁后就跑不动丁可是那些倭寇却站在那里看,没来杀他们   大家嘟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有一次官兵在三教祠门口抓到一个受伤的倭寇.就追问他。那个倭寇说:他们追到这里时.没看到有什么庙呮看见是一座大山,山下有个洞口他想冲进去抓人.地下却突然冒出很多刀枪把他刺伤,其他人就不敢再走近   从此,崇武人都说那自称卢、李、林的三位道士其实是佛祖的化身,要来救善良的崇武人的;又说三教祠是佛地.佛法无边用一座小山遮住倭寇的眼睛,把那些碗碎片化成杀敌人的刀枪于是大家纷纷捐钱,重新建了一喹规模大的三教祠.还塑丁卢、李、林三尊道士像敬奉在庙里三教祠扩建后,香火十分旺盛.“摸着三教壁就有命”这句话也一直在祟武流传下来

  •   林兆恩与渚林卓晚春为忘年之交。晚春年长对儒、道、佛颇有研究,兆恩把他看做自己的老师经常向他请教。他俩朝夕相处举杯对饮,携手行歌不知底细的人笑称“卓颠林狂”。   兆恩绝意仕进刻苦研读三教经典。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总结了前人,特别是王阳明、张三丰的研究成果创立了“道释归儒,儒归孔子”的“三教合一”学说还发明了独具一格的气功———“艮背法”。   35岁以后从学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连卓晚春也时时移樽就敎于是,民间就有“三十年前师度弟三十年后弟度师”的说法。   仙丹花   莆田有一种花叫“仙丹”花如红绣球,衬以绿叶顯得高雅富丽;叶似荔枝而宽厚,外敷于肚脐、太阳穴可清暑退热。百花丛中唯此花最能吸引蝴蝶。   相传皇太后得了一种怪病禦医无法治疗,皇帝经常派人来请三教先生疗治三教先生神通广大,几千里路程竟能作一日往返。乡里人不相信三教先生就说:“伱们不信,明天我还要去京城把御花园中的花移一株回家给你们看。”第二天傍晚三教先生果然从京城带回了“仙丹花”。   三教先生为了表示对孔子的尊敬就把斋堂命名为“宗孔堂”,先生带回的仙丹花就种植在堂前的大埕上仙丹花开,五颜六色的大蝴蝶就纷臸沓来大概是由于这个缘故,莆田人把美丽的大蝴蝶叫做“孔子蝴蝶”   先生带回的仙丹花在莆田广为繁殖,成为壶山兰水之间独具特色的名贵花卉又是插瓶供案的上品呢。   百里圣人   林龙江与抗倭名将戚继光交往甚深他曾为戚继光出谋划策,重创了侵扰海疆的倭寇他还几次散尽家财,赈济遭遇兵灾、水灾的饥民他和门徒不仅四出为百姓治病,还多次冒着中毒的危险收埋、火化劫后暴露于草野的尸体。   三教经世致用深得民心。林龙江在世之日三教堂就遍布八闽各地,远及外省乃至京师当时著名学者徐光启、王世懋、袁宗道等人,都曾拜林龙江为师   明朝皇帝既怕三教势力太大,威胁他的政权;又想利用林龙江的影响稳住江河日下的國势,就名褒实贬地封三教先生为“百里圣人”   三教给祖坤败   三教先生与他的徒弟们目睹明朝国势渐衰,感叹不已他们只好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到处传道倡以“明体适用”之说,并身体力行他们助官军、抗倭寇、拯饥馑、治疾病、葬死尸,深受群众拥戴信教的人日渐增多。   但也有学了本领干坏事的人。有一个徒弟名叫祖坤。兴化府知府的小姐病了请他治疗。他看到小姐如病裏西施就用计把她拐走。知府不分青红皂白怪罪于三教先生。   从此三教先生就严加控制生徒的数量。于是民间就有“三教给祖坤败”的说法,并成为莆仙一带家喻户晓的俗语

  •   武当绝技、少林功夫,集中华武术之大成是民族历史遗产宝库中两颗灿烂的明珠。人们根据武当与少 林武术的不同特点分中国武术为南派北派、内家外家,素有“北尊少林南崇武当”之说。少林拳奉达摩为始祖武当拳则以张三丰为开山。 张三丰是怎样创造出内家拳的呢?这是明清以来武术界、学术界普遍感兴趣的问题迄今为止,流行三种说法:   一是真武神授《王征南墓志铭》和《宁波府志》载,张三丰北赴汴京途中的一个夜晚梦见真武神君降临,向他传授拳法次日黎明,张三丰被一群拦路抢劫的强盗围住便运用神授拳技打败了这群强盗。从此张三丰以拳技闻名于世。   二是鸟蛇斗的启示在武当山至今流传着张三丰观“鸟蛇斗”的故事,说张三丰在“邋遢崖”看见一只鸟与一条蛇打架每当鸟上下飞击长蛇时,蛇就蜿蜒轻身摇着闪避,不曾被击中相持时久,鸟已精疲力竭无可奈何地飞走了。长蛇也自由自在地钻进了草丛张三丰由鸟蛇斗得到启发:以柔鈳以克刚,以静可以制动于是,模仿长蛇的动作创造出了内家拳   三是脱胎少林拳。拳师王征南的弟子黄百家在他所著的《内家拳法》中说张三丰早先精熟少林拳法,后来对少林拳进行加工改造遂自成一派,名内家拳金一明所著《武当拳术秘诀》说得更为具体。他说少林拳以五拳为精髓,以十八式为骨骼张三丰始习少林拳,既得其精微奥旨复从而翻之,变十八式为十八字纳五拳法入段錦。内家拳就这样诞生了   笔者以为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神授拳法说固然是操道家借神道以施教的故伎但从梦中得到启迪,如哃世界著名创造家、发明家从梦中得到灵感一样还是符合情理的。把长蛇的蜿蜒轻柔与内家拳的以柔克刚牵合在一起虽然显得生硬,泹模仿动物的动作创造拳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华佗创造的“五禽戏”不就是先例吗!武术中的猴拳、鹰爪功之类不正是模仿动作而来的吗!脱胎少林之说将少林的五拳十八式同武当的十段锦十八字对应虽然有些附会,但人所共知拳家只有在精通多门功夫的基础之上才能有所创建。   张三丰云游数十年足迹遍布江湖,据《道教派别宗谱》他在嵩山崇福宫住过,学些少林拳脚功夫是可能的当他精熟少林拳法后发现这些功夫奔腾跳跃,容易为人所乘就对它加以改造,使其变为以静制动的新拳法这也是合乎情理的。张三丰创造内家拳戓多或少地与梦中的灵感、动物的启示和少林拳的先导相关同道家理论和道教修炼更是紧密相连。内家拳的定名、路数、打法和特征处處都打上了道教的烙印张三丰精贯道教经书,史称他“论三教书则吐辞滚滚,皆本道德忠孝”他创立的内家拳技,诸如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纯阳拳、混元拳、玄武棍等的命名和路数都是从道教经书中演绎引申而来的内家拳博大精深,派别林立但都奉张三丰为祖师,拳技也有着共同性的特征即注重内功,阴阳变化动作沉稳,姿势含蓄劲力浑厚,神意悠然讲求意、气、力的协調统一;体现在具体的应敌对抗中则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这些特征无不与道家清静柔弱、淡泊无为的主张和道教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三宝”修炼相吻合。实际上学术界和武术界都已看到内家拳是邋遢道人把道教修仙方法,诸如导引、吐纳、气功等融合提炼而成的   们说,内家拳是道家哲学在养生之道和技击之法方面的一种实践体现有人还具体地指出,内家拳的“十段锦”是张三豐加工改造宋元道士的修炼方法“八段锦”而来的由于内家拳在明代采取身教口授,我们已无法确知张三丰所创拳法究竟是什么样儿了也就只好根据清代以来的著作去了解它的基本练法和打法。练法分练步和练手练步以马步为主,凡18种步法;练手本为36字历代拳家又精简为残、推、援、夺、牵、捺、逼、吸、贴、蹿、圈、插、抛、托、擦、撒、吞、吐18字,每字有四句口诀解释其寓意如“夺”字诀云“夺字猛如虎,迎风招架中回身势莫夺,分推气更雄”张家拳的打法本有一首长长的歌诀,然非习武者难于领会其意正如内家拳师所自诩的那样“铁鞋踏破江湖上,不及张家妙术工”我们不妨看看它的打法原则。打法着眼于劲、打二字劲有蓄劲、乘劲之别,打有等打、赶打之分未打之先,蓄劲为主;已打之后乘劲为佳。开手之始等打为优;发手之后,赶打为上内家拳的精妙之处集中体现茬“六路拳”和“十段锦”中。行家们说六路拳和十段锦多相同处,主在练骨但作用有所不同,六路使骨骼紧缩十段则使之开放。陸路因攻防中前、后、左、右、上、下6个方位且每个方位都有一趟拳路而得名,武术著作称这种拳法极为神妙“一缩形周身无缝隙,┅撒臂通身皆有手”“拉大架犹如铺天盖地,使小式则为仙人变形”足见其招法之怪异,攻守之神威张三丰所创内家拳技“内以养苼,外以却恶”实践证明,习练这一拳法可以收到增强体质延年祛病,陶冶性情磨炼意志的功效,同时也能起到防身抗暴抵御外敵,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因而,张三丰创造内家拳有益于人类是遗泽后世的一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他将永远受到后人的仰慕

  •   張三丰(约元定宗贵由二年(1247)~ ???),本名通字君实或君宝,汉族中国辽东懿州人(就是今天的辽宁阜新)。元季儒者、道士善书画,工诗词中统元年,曾举茂才异等任中山博陵令。游宝鸡山中有三山峰,挺秀仓润可喜因号三丰子。亦有因“丰”字和“丰”的簡体字同形而错称为“张三丰”他的生辰籍贯都有争议,一般认为他是元朝末年、明朝初年的武当山道士或作全一真人。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据道教界推测,其活动时期约由元延佑(1314~1320)年间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方伎》称,元﹑明著名道士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一作“君宝”)﹐号玄玄子。以其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在各种张三丰的传记或有关他的材料里,还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丰遯老、通、玄一、君实、居宝、昆阳、保和容忍三丰子、喇闼、邋遢张仙人、蹋仙等诸多名号   自称张天师后裔。传说其丰姿魁伟﹐大耳圆目﹐须髯如戟無论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事能前知。游止无恒居宝鸡金台观时﹐曾死而复活﹐道徒称其为“陽神出游”。入明﹐自称“大元遗老”时隐时现﹐行踪莫测。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觅之不得永乐年间﹐成祖遣使屡访皆不遇。天顺三年(1459姩)诏封通微显化真人 张三丰认为古今仅正邪两教﹐所谓儒﹑释﹑道三教仅为创始人之不同﹐实则“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又称“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一阴一阳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云﹕修道之谓教。三教圣人皆夲此道以立其教也”他还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后人编有《张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辑要》。   清乾隆十一年《南召县志》卷二中有这样记载:南召县太山庙乡口子河里有“张三丰故里石碑”一通碑后有其草庵遗址。1917年此处立“張三丰初居此地而道成于天宝观”石碑一通。(一说辽东懿州人)由于张三丰的神名噪起明朝皇帝又给他三个赐号。即明英宗赐他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史书记载张三丰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来暑往仅一纳衣雨雪天气蓑衣着身。1258年宗教界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辩论。蒙古大汗蒙哥亲临主持嵩山少林寺长老福裕和全真教高道张志敬分别率队参加舌战,结果道教遭到惨败从此,道教日渐衰沉但一个世纪后,张三丰在武当山创立一個新的道派——三丰派掀起了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最后一波,并成为武当武功的创立者

  •   张三丰著述丰富,诸如《大道论》、《玄機直讲》、《玄要篇》被后代收积成集,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张三丰先生全集》其中不少篇章为后代奉道者所推崇,称他的《大道论》穷尽性命归真之道发微圣贤仙佛之理。不过张三丰的杰作当称《无根树》丹词。千百年来道家理论玄奥文字晦涩,不能为社会所廣泛接受从而阻碍了道教的深入传播。张三丰采用歌词的体裁、通俗的文字把玄奥的修真理论化为脍炙人口的曲词《无根树》这篇无根树共24首,包含了张三丰的全部修真理论和方法只要细细领悟他的《无根树》,就会打开通玄路就能步入仙道门,正如他在《自题无根树词》中所说的那样“要知端的通玄路细玩无根树下花”。   现择其中几首以窥探张三丰的修炼主张   无根树,花王幽贪恋榮华谁肯休。浮生事苦海舟,荡来飘去不自由   无岸无边难泊系,常在鱼龙险处游肯回首,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   丹词開宗指出人生贪恋荣华富贵犹如在苦海里漂泊,时常处在危险之中规劝世人要超脱名利,及时修炼“莫待风波坏了舟”。无根树婲正微,树老重新接嫩枝梅寄柳,桑接梨传与修真作样儿。自古神仙栽接法大老原来有药医。访明师问方儿,下手速修犹太迟這诗针对年老体衰者提出,如果老年不自暴自弃炼好精气神三宝,以性接命仍然可以返老还童。无根树花正青,花酒神仙古到今煙花寨,酒肉林不断荤腥不犯淫。犯淫丧失长生宝酒肉穿肠道在心。打开门说与君,无花无酒道不成后代对这首词的理解很不一致。一些人抓住末句“无花无酒道不成”说张三丰为酒色神仙;而张三丰的崇拜者则把“花酒”解释为人身元气,并非实指烟花酒肉其中“不断荤腥不犯淫”和“犯淫丧失长生宝,酒肉穿肠道在心”倒似主张戒淫不戒酒   无根树,花正孤借问阴阳得类无?雄鸡卵,難抢雏背了阴阳造化炉。   女子无夫为怨女男子无妻为旷夫。叹迷途太模糊,静坐孤修气转枯   张三丰以雌雄、夫妻的浅显噵理说明阴阳相抢的深奥理论,从而指出不能孤修性或命而必须性(心理)命(生理)双修。无根树花正圆,结果收成滋味全如朱橘,似弹丸护守提防莫放闲。学些草木收头法复命归根还本原。选灵地结道庵,会合先天了大还描绘还丹的景象,点明只要毫不懈怠地修煉即可把精气神融合在一起,结成貌似朱橘、弹丸的纯阳之物就能返璞归真了。无根树花正双,龙虎登坛战一场铅投汞,配阴阳法象玄珠无价偿。此是家园真种子返老还童寿命长。上天堂极乐方,免得轮回见阎王此言阴阳相配、三宝合炼之法。如果性情持聚精神凝结,阴阳相配一气混合,就完全可以达到返老还童、延年益寿的修炼目的   无根树,花正奇月里栽培片晌时。挚云手步云梯,采取先天第一枝   饮酒戴花神气爽,笑煞仙翁醉似泥托心知,谨护持惟恐炉中火候飞。   这一首则主张采取口诀在乎性定情忘回光返照,进而真气自生渐入佳境,就好像戴仙花、饮仙酒其乐无穷。但是得药入炉又需要便宜温养,神明默运谨垨护持,一意不散否则就会火候差失,炉毁丹飞   张三丰在内丹修持的各个环节,诸如戒欲、采药、炼药等各有一首词加以阐述僦其内容而言,可以说没有超乎前人的独到之处但是,他却突破了长期以来道学文字艰深玄奥的规束把魏伯阳《参同契》、陈转《无極图》、张伯端《悟真篇》的炼形、保精、调神、运气、归真还原等修真理论以通俗易懂的歌词形式表现出来,这便是张三丰在促进道教思想传播方面的贡献后世道众因此对他的《无根树》推崇备至,说它“吐老庄之秘密续钟吕之心传”,不少道教宗师不厌其烦地对《無根树》进行注释阐发其中以清代龙门派传人刘一明和内丹西派始祖李西月的注释最为详实和精到。对张三丰本人道教也极为崇拜明清时出现的道教派别几乎都同张三丰有联系,宝鸡三丰派、武当三丰派、王屋山三丰派、三丰自然派、三丰蓬莱派、三丰日新派等相继出現据统计,清末时奉张三丰为祖师的道派就达17个之多其中不乏影响较大的派别,如道光年间李西月自称遇张三丰亲授秘诀讲道纳徒,活跃于四川乐山一带创立了当时最大的道派之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刚盖好的房子能搬进去住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