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菜理财产品到期怎么办未到期能提前终止吗?

日09:22&&&&&&&&
薛亮&&&&&&&&来源:金融时报
  一般而言,非结构性理财产品提前终止,银行会按照预期收益率和提前终止日前产品实际运行期限,向投资人结算本金和收益。从资金安全和合理收益保障上来看,投资人并没有损失。
  银率网8月底发布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多家商业银行累计发布了50款非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公告。经媒体报道,引发了市场和投资人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金融市场持续波动的背景下,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那么,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到底是“妖”还是“宝”,是否会进一步引起市场恐慌?
  提前终止
  保障投资人资金安全
  按照购买产品前投资人与银行签订的合同和理财产品说明书,在遇到国家重大金融政策调整和市场风险变化时,“银行有权但无义务提前终止理财计划,如提前终止,则投资者持有理财计划至提前终止日”。
  对于这一条款,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合同中“提前终止”有霸王条款的嫌疑,银行没有站在投资人角度考虑细节;另一方面,上述条款是投资人与银行签订的合同中的明文约定。银行提前终止理财产品有据可循,从法理上来说,并无不妥之处。
  回到问题的本质,投资人为什么如此关注银行提前终止理财产品?
  首先,在金融市场流动性相对宽松时,资金利率逐步下行,参照市场利率定价的银行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在下降。产品提前终止后,投资人有再投资的风险,获取同类产品的收益率较之前更低,如不及时投资,账户资金甚至只能作为活期存款享受微薄的利息收益。
  一般而言,非结构性理财产品提前终止,银行会按照预期收益率和提前终止日前产品实际运行期限,向投资人结算本金和收益。从资金安全和合理收益保障上来看,投资人并没有损失。
  以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比较完整的招商银行为例,在招行提前终止的27款产品中,有15款产品提前终止天数在21天内,假设再投资产品与原投资产品的收益差为1个百分点,投资10万元因产品提前终止所产生的机会收益差仅为60元。
  其次,与投资人的产品机会收益损失相比,市场对由提前终止理财产品引发的理财投资风险会更加担忧。
  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管理长期不透明,尽管银监会已着手推动理财业务转型,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自2014年年底下发后,正式办法并未出台。市场不禁会问:“刚性兑付”打破了,银行理财资金池管理模式下的大锅饭和糊涂账何时能解?
  企业提前还款
  导致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近期,金融市场持续波动,市场担心银行理财产品集中提前终止与股市下跌有关。
  日前,建设银行一款“乾元鑫安利得2015年第2期理财产品”受让陕国投发行的“旺业10号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项下的第27号信托单元优先级受益权”。建行称,由于近期A股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股票大幅下跌,导致该信托单元净值跌破预警线,在次级投资者追加保证金的情况下仍有较大的投资风险,因此该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有媒体以建行该款产品为例称,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根源在于股市下跌。但这种说法似乎站不住脚。
  事实上,上述50款产品大部分是在6月份股市异常波动前就提前终止。还是以信息披露较为完善的招行为例,在其27款提前终止的产品中,有21款发生在5月份之前,6月份提前终止1款,7月上旬提前终止5款,在股市波动中后期并没有其他产品提前终止。
  从银行理财产品投资的方向来看,通过信托受益权直接投向股市的基本都是结构性产品,银行理财认购的都是优先级,上述建行产品即是此类。而提前终止的大都为非结构性产品,所以银率网甚至只统计了50款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在非结构性理财产品中,即使投资股市,在银行内部依旧是按照固定收益类投资进行管理,比如认购券商“两融”收益权。
  据了解,事实上提前终止的50款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大都是“非标资产”,比如招行所有提前终止的27款产品均为“鼎鼎成金”系列。该系列产品属于R2稳健级投资,主要投资固定收益和“非标资产”,股票二级市场的投资比例为零。
  追根溯源,投资“非标资产”的理财产品提前终止,都是由于投资项目的借款企业提前还款所致。在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资金成本降低。相比之下,企业以前发生的融资财务成本偏高,提前还款动力自然而来。
  记者从银行内部人士处获悉,提前还款的企业主要有两类,一是政府融资平台类企业,在地方债置换背景下,通过发行地方债可以获得成本更低的资金;二是大型房地产类企业,近期商品房销售回暖,房地产企业获得大量回款,提前还款也在意料之中。
  提前还款说明借款企业资质不错,流动性转好,相比借款企业逾期不还款导致产品兑付危机,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风险要低得多。
  投资人
  如何选择理财产品
  市场对银行提前终止理财产品的关注,更多来自于对银行内部理财业务管理问题的担忧。那么,投资人应以怎样的标准挑选银行理财产品?
  根据银行内部管理的普遍规律,银行理财相关人士总结出投资人挑选理财产品的“一点误区”和“三条标准”。
  目前,投资人普遍存在的误区是把银行理财等同于存款,到期一定能兑付。而在理财业务发展和银行内部业务管理上,银行理财也有“类存款”管理的痕迹。另外,在银行内部管理中,资产端按照资金池方式操作,负债端定价没有遵循表外业务“资产决定负债”原则,而是按照市场资金拆借成本决定定价的同业存款定价法则,最终的效果就是大家都默认的“刚性兑付”。
  事实上,银行理财业务近几年发生了很大变化,银行理财并不是存款,存在到期不能兑付的风险。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利率市场化冲刺“最后一公里”、存贷比的废除等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的推进,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存款不再是第一要务。随着“刚性兑付”逐渐被打破,银行理财风险也将逐渐显现。同时,银行理财业务也在向净值化、多元化、独立运营方向转型,但所有的转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那么,如何判断银行的资产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呢?银行理财人士提供的三条标准是,看银行是否资产管理能力强、资产配置能力强和信息披露充分。
相关附件: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银行纷披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公告 不会马上结束|银行|收益|投资_新浪财经_新浪网
  银行理财产品也会提前终止到期?最近理财产品的“资深买家”上海市民顾女士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原本还要半年才到期的理财产品,突然银行就通知说提前终止到期了。”
  《经济参考报》记者发现,近期确实有不少银行纷纷披露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公告,至少有50款还没到期的理财产品一时间纷纷提前终止。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提前终止潮”可能还会延续。
  超50款非结构性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据银率网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至少已经有50款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其中、、广发银行、等均有不同数量的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从产品系列来看,招商银行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系列为该行的“鼎鼎成金系列”,中信银行为“惠益计划稳健系列”,广发银行为“广银安富(高净值客户专享)系列”,建设银行的两款产品非同系列产品。
  从提前终止的产品期限来看,短中长期均有,投资期限最短的产品为33天,最长达942天,其中29款产品的投资期限大于180天。产品提前终止的天数也是从提前1天到525天不等,平均提前116天,其中30款产品提前结束的天数小于60天,11款产品提前结束的天数大于180天。
  从收益水平来看,提前终止的产品中,预期收益率最低的为5.2%,最高达7.3%,6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超6%。
  这些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到期均实现了预期收益率,但在计算收益时,是以实际投资天数计算。由于投资天数的缩减,实际到账的收益金额会小于投资者原来的预期。
  例如中信银行一款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原定的投资期限为942天,预期收益率高达7.3%,但该产品提前到期一年多,而现在投资者想要再购买到预期收益率大于7%的理财产品基本是找不到的。
  两大原因致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是合规的吗?据记者了解,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说明书中一般都会规定,银行有权提前终止理财产品,收益按照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天数计息。不过,尽管银行有权提前终止理财产品,但银行主动提前终止其实并不常见。尤其是今年这种多家银行集中爆发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更是少见。
  普益财富研究员李林夏指出,当前提前终止的这些理财产品一部分是和股市投资有关的产品,由于理财产品多为预期收益型产品,6月份股市进入震荡调整以来,一些理财资金开始退出,而银行又很难再找到高收益的资金投向,无法完成之前承诺的预期收益,因而选择提前终止;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目前资金面宽松,个别银行并不缺钱,亦无须过多的资金在其资产池内运作,于是选择提前终止。
  比如建设银行就在其理财产品到期公告中明确写明,该产品是通过信托产品绕道股市,由于股市下跌影响而提前终止。建行发布的提前终止公告中称,这款产品募集的资金所对接的信托单元主要投资A股股票、封闭式基金、ETF及LOF基金等流动性较好的证券。由于近期A股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股票大幅下跌,导致该信托单元净值跌破预警线,在次级投资者追加保证金的情况下仍有较大的投资风险,为保护优先级投资者利益,该产品于日提前终止。
  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广发银行在其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公告中,则并未明确表示是受股市影响。
  银率网分析师殷燕敏指出,招商银行与中信银行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最终的投资标的均为固定收益类资产,提前终止均与股市无关,主要是受到央行连续降准降息,市场资金面不断宽松、基准利率不断下行的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也随之下行,融资企业很容易在市场上找到更为廉价的资金完成债务置换,由于融资企业提前还款导致银行也不得不提前兑付理财产品收益。
  提前终止潮或将持续
  从目前来看,自6月股市开始震荡调整后,与股市有关的理财产品非自愿提前中止的数量大大增多。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发行的一些产品,用于配资的部分,因股市下跌触及止损线被平仓或是获利退出;用于打新的部分,还未进场因IPO暂停而折返。银行理财资金作为这些产品的优先级受益人,几乎没有受损,收益亦有保证。但随着这些产品的提前终止,为了保证资金安全,部分银行撤回借这些途径入市的理财资金。
  市场人士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提前终止潮不会马上结束,未来应该还会有非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陆续提前终止。
  殷燕敏表示,尽管监管已经严控银行资金风险,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配资业务比例有所调整,但之前银行理财资金做配资业务的资金还没有完全撤离,如股市继续下跌可能还会有产品提前终止。此外,央行不断降准降息,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融资方债务置换提前还款引发的理财提前兑付也会继续出现。
  面对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需要经常关注理财账户、银行的信息披露公告以及银行的短信通知等信息,及时了解自己投资产品的情况,如遇到提前终止,可及时选择其他高收益率理财产品。如果没有及时发现,理财本金和收益到账后只享受活期利息,对于投资者的收益损失更大。理财产品银行可提前终止 投资者无权提前赎回
日 17:57来源: 作者:李彦
半年期产品仅3个月就提前到期,实际收益缩水一半,客户对银行单方面终止理财合同表示不满。记者调查发现,多数理财产品仅银行有权提前终止,投资者只能被动接受。
家住杨汊湖的何先生3个多月前投资20万元,购买了一款半年期的银行信托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6%。前两天,银行理财经理打来电话告诉他,该产品已提前终止,且实现预期收益,投资本金及收益很快会打到他的账户上。昨天,何查询理财账户,发现连本带息共20.28万元,实际收益为2800元。
“如果按产品原设定的投资期半年计算,我的收益应该有5600元。”何先生说,因产品提前3个月到期,自己的实际投资收益缩水一半。而且当时正是因为20万资金有半年闲置期,所以选择的这款产品,如今意外提前到期,又得为资金寻找新的投资渠道,完全打乱了自己的投资规划。
对于产品提前终止的原因,银行解释,融资企业提前还款,所以信托产品提前终止,且产品合同中已说明“银行有权提前终止理财产品”,因此属于正常现象。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提前终止的银行理财产品并不少见。王女士上月初曾在购买一款挂钩原油、黄金、白银三类商品的结构型理财产品,产品投资期最长3.5年,仅1个月后,该产品即提前终止,王女士获得了11.55%的年化收益率。东亚银行武汉分行理财经理吴婷婷说,该行目前发售的几款挂钩类产品均无固定投资期,挂钩标的物只要在观察期内触发(上涨或下跌达到一定幅度),即提前终止。对投资者来说,同类产品连续性很好,一款产品到期后可马上选择另一款产品续上,所以对实际收益不会产生多大影响。
有银行理财人士称,通常情况下,提前终止的主要是信托类产品和挂钩类产品,前者是由于企业提前还款而终止,后者则是因为挂钩标的物触发后到期。当然,也有一些银行月末、季末为吸引资金贴本发售的高收益产品,通过缩短投资期减少损失,但毕竟是少数。
理财产品是否提前终止,决定权大多掌握在银行手中,投资者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记者在几款银行理财产品购买合同上看到,均写有“银行有权提前终止理财产品”的说明,但投资者却无权提前赎回。市民宋先生就表示,自己曾因急需用钱找银行提前赎回产品,遭拒。“这明明就是霸王条款,凭什么银行能提前终止,我就不能提前赎回?”宋先生很是不满。
对此,一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解释,银行此举主要是对客户的资金运作负责。“如果一款产品收益已经最大化,提前终止锁定收益也是对投资者负责的一种行为。”她同时建议,若在降息通道下,投资者最好选择银行无权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锁定高收益;若是加息通道下,产品提前终止,客户转而购买收益更高的产品,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记者李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lilei]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记住登录状态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单日流入资金最多个股
明星分析师荐股
96862.12万元
84092.65万元
70146.74万元
46516.33万元
46221.68万元
45679.78万元
45324.47万元
40271.57万元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财产品不到期能取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