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明王菩萨图片王明菩萨是什么意思

感觉这股市好像是菩萨开的,它总是跌下来让穷人买,然后涨上去让穷人赚!——一财王明149797_股票大学
感觉这股市好像是菩萨开的,它总是跌下来让穷人买,然后涨上去让穷人赚!——一财王明149797_股票大学
感觉这股市好像是菩萨开的,它总是跌下来让穷人买,然后涨上去让穷人赚!——一财王明149797_股票大学
一财王明6821的:
积分:--分
访问:--次
排名:--名
感觉这股市好像是菩萨开的,它总是跌下来让穷人买,然后涨上去让穷人赚!
都说观世音菩萨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它总是在人们遇到灾难的时候会出来拯救大家!现在我们中国的股市遇到了大灾大难,绝大多数的老百姓输的惨不忍睹,生不如死,菩萨看不下去了,决定出来拯救大家。于是有缘的人们看到了菩萨的好心,纷纷拿钱出来买股票,既帮助菩萨救市,又使自己的股票赚钱,可谓好心好报,一举两得。从中国股票市场的历史来看,它更象是菩萨开的,因为它总是跌下来让穷人买,然后涨上去让穷人赚!如果许多穷人还没有买,那么它还会反复跌下来让穷人买,就像今天这样,它明明可以一下子就高开高走,但它还是考虑到许多穷人还没买,所以还是低开了几十个点,再一次让穷人放心的买进,然后才慢悠悠的往上涨。使得绝大多数的穷人都开开心心的赚钱!那么谁会在这种时候输钱呢?那就是钱多的发臭的富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这种时候还在割肉杀跌出逃的人,那一定是钱多的发臭的人!因为对这些富人来说,再多的钱对他们都没有意义,他们要的就是利用他们多的发臭的钱来制造股票市场的恐慌,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否则他们为什么还要去拼命的杀跌这个市场呢?如果他们想赚钱,只要不去抛出他们手里的股票就可以了。以后菩萨一定会涨上去让他们赚的。可是他们偏不要赚钱,偏要去割掉他们的股票,因为他们就是要和菩萨对着干。那有什么办法?菩萨也不能对他们怎么样!真不知道这里的绝大多数穷人们理解了菩萨的好心没有?
您的发言信息按有关规定都会存档,您须为所发表言论的后果负责,请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为了更好地给网友提供一个合法、有序的交流平台,禁止在东方财富网博客、股吧中招收会员。
当前字数: 0/1000字
发言用户同意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对其发言内容负责。任何用户在此发表的内容,均表明该用户主动将该发言信息的著作财产权无偿独家转让给东方财富网所有,并授权东方财富网自行维护权利。
查看对话×
不知道啊啊发生地方撒旦阿飞岁的
不知道啊啊发生地方撒旦阿飞岁的
,欢迎留言&退出
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您发现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面版权所有:
晋ICP备号-1【索达吉堪布/讲释】《入菩萨行论&广释》(摘录)&第八品&2
第八品 静虑2&
(修真实之静虑):
【远离诸尘缘,思彼具功德,尽息诸分别,观修菩提心。】
---如上思维远离身心尘缘,安住阿兰若的种种功德后,就应止息妄想分别,观修大乘菩提心。
·岗波巴大师问密勒日巴尊者:“上师,您为什么总是在寂静山中呢?”尊者回答:“虽然住在城市与寂静处,我的修行境界没有丝毫差别,但是我要让后代修行者,了解寂静处的功德,而住在城镇里,并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因此我才一辈子住在山中啊!”
·大乘修行人安住在寂静处修持静虑,并非只是求自利,而是为了生起坚固的菩提心能更好地利他。
(广说静虑修法)之(自他平等修法):
【首当勤观修,自他本平等;避苦求乐同,护他如护己。】
---首先应当精勤观修,自己和他人本来平等,避苦求乐是我与众生共同的需求,所以应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其他众生。
(如何修平等法):
【手足肢虽众,护如身相同;众生苦乐殊,求乐与我同。】
---一个人的手脚等不同部位虽然众多,但是把它们都当成自身一部分来保护却相同;同样,众生的苦乐感受虽然互异,但是,追求快乐的意愿却和我完全相同。
·众生对自他的分别,是在无始轮回中串xi而成的恶xi,因而对治它需要通过多种方便善巧,方可收效。
【虽吾所受苦,不伤他人身,此苦亦当除,执我难忍故。如是他诸苦,虽不临吾身,彼苦仍应除,执我难忍故。】
---虽然自身所感受的痛苦,不会伤及他人的身心,但是这些痛苦我也应该解除,因为自己执着身为我而极难忍受。同样,虽然别人遭受的那些痛苦,不会转移到我身上,不过,我还是应当解除它们,因为一旦将他人的身体执为我,我也会为之而难以忍受。
·修行人如果能断舍狭隘的无明我执,而串xi这种随顺解脱的“我执”,对一切众生生起平等大悲,则解脱轮回彼岸也就在眼前了。
【吾应除他苦,他苦如自苦;吾当利乐他,有情如吾身。】
---我应该解除他人的痛苦,因为他人之苦也是苦,就像自己的痛苦一样;我应当利乐众生,因为自他都是有情,使众生快乐就如同使自身快乐一样。
【自与他双方,求乐既相同,自他何差殊?何故求独乐?】
---既然自己与别人两方面,都同样追求快乐,那么自他的需求有何差别,为何只求一个人的快乐呢?
【自与他双方,恶苦既相同,自他何差殊?何故唯自护?】
---既然自他两方面,都同样不喜欢痛苦,那么他们和我的心理需求有何区别呢?为什么不爱护别人而只爱护自己呢?
【谓彼不伤吾,故故护他苦;后苦不害今,何故汝防护?】
---如果说,他的痛苦不会伤害到我,所以不需要替他防护解除痛苦;那么未来的痛苦现在也不会伤害你,你又何必防范它呢?
【若谓当受苦;此诚邪思维!亡者他体故,生者亦复然。】
---如果说,不防患未然,将会使我在以后受苦。这完全是一种邪的分别念,当下的“我”怎可能受未来之苦呢?因为死者是今生的“我”,而转生受苦者又是另一个生命体。
·《大幻化网经》中说:“如同裸体奔跑的疯狂者,当他精神正常后,回忆那些疯狂举动,他会非常惭愧;同样,当我们证悟圣谛时,对自己往昔执着不净为净,以苦为乐,无常为常,无我执我的四种颠倒迷乱,也会非常惭愧。”
【若谓自身苦,应由自防护;足苦非手苦,何故手护足?】
---如果说,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任何痛苦,应当由受苦者自己去防护;照这种观点,那么脚的痛苦不属于手的痛苦,手又何必多管闲事,忙着去保护脚呢?
·不断地分析自心,可以找出自己不去平等观待自他的妄计分别,...一层层去剥落分别妄执,一定可以对自他平等生起定解,使菩提心越来越增上。
【若谓此非理,执我故如此;执自他非理,唯当极力断。】
---如果说,防患于未然和以手护脚虽然不合理,但自己已经习惯执着为我和我所,所以会这样做;而执着自他有分别的心念也不合理,应当尽力断除这种轮回根本的邪见。
【相续与蕴聚,假名如军鬘;本无受苦者,谁复感彼苦?】
---所谓前世后世的相续和五蕴聚合,都只是假名而已,就像念珠和军队一样;既然本来就没有受苦者,那么还有谁在感受痛苦呢?
·相续与蕴聚都是无实质的假名,就像“军鬘”——即军队和念珠一样。人们常说“那是一只军队”,如果具体分析,除了一个个军人之外,并没有一支军队的法存在;念珠也是如此,除了一颗颗珠子,一根绳子等不同法之外,并没有一个独立存在叫“念珠”的东西。
【既无受苦者,诸苦无分别。苦故即当除,何需强区分?】
---既然没有真实独立自存的受苦者,痛苦也就没有什么分别。所以只要是苦就应解除,何必坚持区分自他呢?
·凡夫区分自他的分别念,其根源即是无明我执,如果能放下我执,那就会如同《维摩诘所说经》中维摩大士所言:“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把一切众生无分别地视同为自己,以众生之苦为自苦,生起大乘菩萨应有的平等大悲心。
【不应有此诤:何需除他苦?欲除悉应除,否则自他如。】
---如果说既无真实的受苦者与痛苦,那何必去消除众生的痛苦呢?这种诤难不合理,因为陷入愚痴妄执中的众生仍然会被幻苦所困惑,所以要除苦就应平等地消除,否则也应平等保留自他的痛苦。
·众生在轮回中如同陷入恶梦,虽然一切梦本来都是虚妄,可自己没有觉醒,这时候一切痛苦遭遇的梦境都会给自己带来极难忍受的苦感。
·在学习中观时,初学者应分清二谛,龙树菩萨在《中论》说过:“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于彼妨难):
【悲心引众苦,何苦强催生?若愍众生苦,自苦云何增?】
---悲济众生将为自己引来很多痛苦,为什么要强行激发悲心呢?如果菩萨一心愍念众生之苦,那么自己的痛苦怎么会增加呢?
·如《入中论》中所说:“等观地狱众生苦,了知自苦极轻微,为断他苦而精勤。”生起了这种大悲心与精进的大乘修行人,哪儿还会顾虑自己的痛苦是增是减呢?...一个慈爱的母亲,她为了解除儿女的痛苦时,对自身苦痛劳累乃至生命,都不会有任何顾虑。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过:“大慈予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等观自他之苦,而生起愿除一切众生痛苦之心,这种心念并非烦恼,而是属于大悲菩提心的善法。《涅槃经》中说过:“大慈大悲名为佛性。”《观无量寿经》也说过:“佛心者,大慈悲是也,无缘大悲能摄诸众生...。”这种属于佛性智慧的善法,怎么会带来痛苦呢?
【一苦若能除,众多他人苦,为利自他故,慈者乐彼苦。】
---即使悲济众生会为自己带来痛苦,但是以一个人有限的痛苦,如果能取代众生无边的痛苦,那么为了解救自己和其他众生,大慈大悲的菩萨乐于承担这种痛苦。
·《大日经》中说:“诸佛以菩提心为正因,大悲心为根本。”...《王明菩萨经》中说:“大悲心是一切诸佛功德之本,也是智慧波罗密多之母,诸法之祖母。”
【妙花月虽知,国王有害意,然为尽众苦,不惜殉自命。】
---如《月灯三昧经》中说:妙花月菩萨知道国王会杀害他,但是为了使众多有情获得解脱,他毅然前往说法,并殉道该国。
·妙花月菩萨说:“如果为了保全自身,而放弃众生利益,那绝对不是佛弟子。”
(如是修xi之功德):
【如是修自心,则乐灭他苦;恶狱亦乐往,如鹅趣莲池。】
---像这样修xi等观自他而成熟悲心的菩萨,定会乐于消除其它众生的他苦,甚至为了利乐无间地狱众生,菩萨也会欣然而往,如同天鹅欢喜地趣入莲花池一样。
·龙树菩萨在《菩提心释》中说:“若人修悲已坚固,愍诸众生所受苦,不惜弃舍妙禅悦,欣然往赴无间狱。”...噶当派的紧额瓦格西,生前一直发愿要到地狱中救度众生,可是在圆寂时,面前显现了清净刹土的境界,于是他非常失望地喊:“不,我要去的是地狱...。”
【有情若解脱,心喜如大海;此喜宁不足?云何唯自度?】
---如果有请解脱了轮回痛苦,菩萨心中的喜悦一定会像大海一样深广无际。这样的喜悦难道你还不满足吗?为什么要追求独自寂灭解脱之乐呢?
·希求个人解脱安乐,是大乘道的障碍与歧途。...修持自他平等菩提心的利益十分巨大,以此所证得的大安乐,也非独自追求寂灭的修行者所能比拟,...反省内心,如果自己时刻都在为众生利益着想,那即是菩提心成熟的验相!
【故虽谋他利,然无骄矜气。一心乐利他,不望得善报。】
---因此,菩萨虽然不停地为众生谋福利,但绝不会因此而骄矜自满。菩萨一心一意地乐于利他,而不夹杂任何得善报的希企。
(摄义):
【微如言不逊,吾亦慎防护;如是于他苦,当xi悲护心。】
---对自身痛苦即使小如他人的不逊言词,我也会谨慎防护以免受伤害;同样,对于他人的任何痛苦,我也应该平等地修xi慈悲爱护之心。
·在行动上去实际修xi,每天哪怕只忆念一两分钟,去帮助他人解除一两件小困苦,长期如此,大悲菩提心一定可以得到成熟。藏人有俗话“一切世间事,不断习惯无不成”,汉地的古人也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求大乘安乐果者,当如说努力!
(自他相换修法):
【如亲精卵聚,本非吾自身,串xi故执取,精卵聚为我。如是于他身,何不执为我?自身换他身,是故亦无难。】
---就像父精母卵聚合而成的受精卵胚,本来不是我的身体,但因无始以来俱生我执串xi的原因,自己错误地将它执取为我。同样,由其它精卵聚合而长成的他人身体,为何不能观为我呢?以自身替代他身受苦,按道理不应有任何困难。
·佛经上说:“是故不论真或伪,凡事若经久串xi,串xi力达圆满时,不思亦能生是心。”
·我们的心非常奇妙,它可以随意改造,只要给它定个目标,然后反复观修,就一定可以达成这种目标。...自心可以造一切。
·华智仁波切说过:“如是自他相换菩提心者,乃入一切大乘法之道,所修究竟无倒心要。”...如果没有成就这种菩提心,不可能得到什么成就。
【自身过患多,他身功德广。知已当修xi,爱他弃我执。】
---自身,是众多祸患的渊薮,他人是广大功德之源,认清这个道理后,就应当精勤修xi断弃对自身的执爱,而慈爱他人。
·我们执着“我”与“我所”,分别自他亲怨,以此而造下无边贪嗔恶业。因为这种“我”,实际上是一切祸患的根源,很多高僧大德都把它比喻成“毒根”,《学集论》中说:“谓一切我爱,第一之苦本。”如果希求解脱,必须从根本上把它铲除。而众生是修行人成就六度的根本助缘,如果修行人能恭敬慈爱其他众生,则能迅速忏除业障,积累巨大资粮,生起证悟成就的功德。
·紧额瓦格西说过:“世间人对自我特别护惜,但是修行人对自我应予以抛弃,而不能与世人的行为相同。世人为了‘我’在争先恐后地堕落,他们一切作为,一切琐事全部是围绕着‘我’,而修行人希求向上解脱,所以自己应反其道而行之,应该全部为了利益他人,否则修行人怎么能称之为修行人呢?”
(取受他者):
【众人皆认许,手足是身肢。如是何不许:有情众生分?】
---每个人都会把手脚等肢体当成为身体的一部分,那么为何不同样把每一位有情,都当成众生的一部分而保护呢?
【于此无我躯,串xi成我所;如是于他身,何不生我觉?】
---因长久串xi,在无我的身躯上竟然产生了“我”的错觉,同样对其他有情观修为我所,为什么不能生起我的感觉呢?
【故虽谋他利,然无骄矜气;如人自喂食,未曾盼回报。】
---因此菩萨虽然一心为人谋利,却无丝毫骄矜之气;就像自己给自己喂饭一样,从来不会希求回馈或善报。
【微如言不逊,吾亦慎回护;如是于众生,当xi悲护心。】
---对微如他人不逊
言词的痛苦,我也会谨慎小心地防范以免受伤害,对众生的任何痛苦,我也应该同样地对待,常修慈悲和爱护。
·恰卡瓦格西曾问霞喇瓦格西:“我见过‘亏损失败我取受,愿将胜利奉献他’的法句,不知此法深浅如何?”霞喇瓦格西回答:“尊者,如果你不想成佛,则此法也就没关系,如果想成佛,则除此之外更无方便。”恰卡瓦格西依此专一观修六年,彻断了我执。
【怙主观世音,为除众怖畏,涌现大悲心,加持自圣号。】
---因此,大悲怙主观世音菩萨,为了消除众生畏惧大众等不安恐慌,慈悲地加持自己的名号,使称念圣号者获得平安宁静。
·如果以后在自己心里有怖畏生起或遇到人与非人违缘,无论何时何地,大家都应至心称念本师释迦牟尼佛、大悲观世音菩萨等圣号或心咒,祈祷加持,消除怖畏违缘,只要能做到一心祈祷,圣尊们的加持一定会得到。...注意,关键在于自己的信心与恒心,圣尊们加持是无偏的。
·如果能以大信心勇猛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自己生起真实的大悲菩提心,则恶业涌现之相定可得以消除。
【闻名昔丧胆,因久xi近故,失彼竟寡欢,知难应莫退。】
---以前连听到名称都害怕的事,由于长久亲近串xi,现在偶一失去,反而会觉得忧闷不乐,所以要耐心修xi,千万不要知难而退。
【若人欲速疾,救护自与他,当修自他换,胜妙秘密决。】
---如果有人想以迅速有效的方法,救护自他众生以免除一切痛苦,那他应当修xi自他相换菩提心这种殊胜秘密的成佛妙诀。
·自他相换这种法门非小乘种姓的行人所能信解,它蕴涵着深奥法义。一般为了避免小乘行人生疑或恐惧,乃至诽谤,大乘修行人应极为保密地修持,将它视为秘诀终生修持,而不能随意公开宣扬。《妙瓶》中说:“这种教言,是修行人秘密修持的最胜要诀,不能在别人面前炫耀,而应当在相续中修炼。”
(舍自爱):
【贪著自身故,小怖亦生畏。于此生惧身,谁不似敌瞋?】
---由于贪著自己的身体,导致我们对微小的险难也会生起畏惧痛苦。对这恐惧之源的自身,哪个智者会不当做怨敌一样瞋恨呢?
·无垢光尊者说过:“一切痛苦不乐根,此身极大烦恼源。”有的佛经中甚至说:“身体是坠入恶趣之基石。”对这样的怖畏痛苦之源,众生因无明愚痴,竟然认贼为子,贪爱不休,以致痛苦不堪,而真正的智者能明察自身过患,会把它当成怨敌。
·霞喇瓦格西说:“修行人如果没有把自身看成敌人,那么最好的上师也无法利益你;什么时候真正能认识自身才是最怨毒的敌人,那外面一切因缘皆可成为修行助缘。”
【千般需疗除,饥渴身疾者,捕杀鱼鸟兽,伺机劫道途。】
---贪爱自身的人,会千方百计地为了解除饥渴、疾病,而不惜捕杀池鱼与飞鸟走兽,甚至埋伏于道途中伺机劫夺行人。
·人们无论生前如何护惜自身,最终却毫无所得,而恶业却会丝毫不爽地成熟,为自己招来地狱恶趣苦果。
·已入正道的修行人对自身视如仇敌,视如破衣服一样,丝毫不会有贪执之心。
【或为求利敬,乃至杀父母,盗取三宝物,以是焚无间。】
---有些人为了财利与别人的恭敬,甚至不惜造作杀害父母、盗取三宝财物等极重的罪业,以此而导致来世堕落无间地狱为烈火焚烧。
·佛在《大集经》中曾说过:“盗僧物者,罪同五逆,随损一毫,则与十方凡圣,一一结罪。”...《方等经》中华聚菩萨也说过:“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
【有谁聪智者,欲护供此身?谁不视如仇?谁不轻蔑彼?】
---哪个有智慧的人,会去贪执爱护与供养这个身体呢?哪位智者会不把它视如怨仇呢?哪位智者会不轻视厌离它呢?
·听闻佛法后,也应努力从迷乱偏执中清醒过来,止息贪执自身的颠倒行为。...不再为自身而造罪,不会再去那么卖力地守护它,也不会再为它不择手段地取得衣食财富等等。
·对有一定修行功德的人来说,怨敌反而是积累忍辱功德的有力助缘;可是自身却不一样,它给众生带来的苦痛,超过了任何世间仇敌所带来之苦,因此能如实明了这点的智者,对自身的畏惧远远超过了狐狼毒蛇与一切凶敌。
(自他为主之德患):
【若施何能享?自利恶鬼道。自享何所施?利他人天法。】
---如果全部布施了,自己怎么会有享受之物呢?这种自私悭吝是恶鬼之道。如果自己享用完了,拿什么布施呢?这种利他的善念,是人天善道之法。
·《菩萨藏经》中说过:“若能行布施,菩提不难得。”这种善行的结果不仅仅是个人安乐而已,暂时与究竟都会让三界所有众生得到无尽安乐。...慈悲心的布施,可以挽救自己堕落的命运。
【为自而害他,将受地狱苦。损己以利人,一切圆满成。】
---如果为自利而伤害别人,那一定会感受到地狱恶趣的苦报。如果为了利益别人而不惜损失自己的一切,那样就会圆满福智资粮,得到一切成就。
·憨山大师说过:“人既爱其寿,生物爱其命,放生合天心,放生顺佛令。”这种简便易行且能利济有情也不损害自身,又能迅速圆满二利事业的善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欲求自高者,卑愚堕恶趣。回此举荐他,受敬上善道。】
---那些只求自己高高在上的傲慢者,来世一定会卑贱愚昧,甚至堕落恶趣。如果扭转这种自高的心态而荐举尊敬他人,那么后世将在人天善趣中备受恭敬。
·世间那些地位较高的人,很容易造恶业,而且地位越高,造恶业也会越容易。藏族人有俗话说:“接近堕地狱的人,现在会变成高官;要及接近得人身者,现在会变成狗身。”总之,因自爱而一心追求高位的愚痴傲慢者,会为后世带来巨大苦害。
·上师如意宝也说过:“作为修行人,不应该希求地位,不应该希求名声,不应该希求一切世间圆满。”
【为己役他者,终遭仆役苦。劳自以利他,当封王侯爵。】
---为了自己安乐而役使他人者,最终要遭受转成仆役,倍受被奴役的苦痛。为了利益他人而不惜劳碌自身的人,将来转为王侯,享有官爵权势。
【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所有世间安乐,都是从利益他人的善法而生;所有世间上的痛苦,都是由谋求自我利乐而形成。
·朗日塘巴格西教诫后人说:“我看过许多甚深教言,从这些教言中,了知到‘我’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利己是一切痛苦的渊源,利他是一切安乐的来源。因此在《修心八颂》中总结出我们最重要的修法:亏损失败我取受,愿将胜利奉献他。”《佛子行》中说过:“诸苦生于欲自乐,诸佛生于利他心,是故自乐与他苦,真当交换佛子行。”上师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中也教诫弟子:“自欲乐三界苦,利他心中生善乐,故随人天之导师,应发无上菩提心。”
·恰卡瓦格西说:“我是一切祸患痛苦的制造者,所以应该将一切灾害苦受让‘我’承受;而他是一切功德的来源,所以应该恭敬利乐一切众生。”
【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
---这何需再多费口舌解说呢?凡愚者始终追求自利,得到的只有痛苦,能仁一心利益众生,终成正觉,只要观此二者的差别便可明白。
·应如华智仁波切所说那样:“所有痛苦灾难,应观为上师三宝的加持,所有安乐不应据为己有,而应回向所有众生。”
【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
---如果不能以自身安乐,真实地替换别人的痛苦,那么不但不能成就佛果大安乐,在生死轮回中也不会有快乐幸福。
·佛在《普贤行愿品》中说过:“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正等正觉...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龙树菩萨在《菩提心释》中说:“未持菩提心,永世不见佛,轮回利自他,亦无其余法。”
【后世且莫论;今生不为仆,雇主不予酬,难成现世利。】
---暂且不论自私自利者来世果报如何;在现世,如果一个人不愿委屈自己为人劳作,雇主也不愿支付酬劳给他,这样就连今生的小利乐也无法成办。
【利他能成乐,否则乐尽失;害他令受苦,愚者定遭殃。】
---利他,能使自己成就今生后世的安乐;自利,则会失去一切圆满安乐;如果为了自利而伤害他人使他受苦,这种愚人一定会遭受灾殃。
·《贤愚经》中说:“虽微小罪恶,勿轻谓无伤,余烬虽云小,能烧草山积。”伤害他人的恶业,虽然看起来很小,然而它带来的果报,却是于千百万劫堕落地狱受苦。...现世来说,一心怀着损人利己的念头,不停地谋害别人,他们的下场必然会悲惨至极。
【世间诸灾害、怖畏及众苦,悉由我执生,此魔我何用?】
---世间一切灾害、恐怖和痛苦,都是从我执而生,那么我还留着这个恶魔做什么呢?
·密勒日巴尊者对山崖罗刹女也说过:比你更为恶劣之魔即我执,比你更多的魔是意识,比你变动更快的是分别。根巴仁波切在注疏中说:“我执,就是所谓的日扎魔,即能摧毁三界众生的大魔。”
【我执未尽舍,苦必不能除;如火未抛弃,不免受灼伤。】
---假如不能完全舍弃自我爱执,必然不能根除一切自他的痛苦,就像不抛弃手中的火,便难免受灼伤一样。
【故为止自害,及灭他痛苦,舍自尽施他,爱他如爱己。】
---所以为了止息我执造成的自我伤害,也为了永远灭除众生的种种痛苦,我应当将自己完全施舍给他人,爱护众生如同爱惜自己一样。
·执爱自我与执爱他人同样都是分别执着,但...其结果不同却于理无违。智作慧论师解释说:“灯光与珠光,误认为宝珠,错觉虽无别,实义则悬殊。”...误认灯光为宝珠者毫无所得,而误认珠光者却能循误解得到宝珠。
·自他相换是一种分别执着,但它是随顺解脱之善法,是通向无上正觉天城的宝梯,与狭隘自我执爱有着天壤之别。
【意汝定当知:吾已全属他。除利有情想,且莫更思余。】
---心意啊,你一定要了知:我已经完全属于他人,因此除了利益有情外,千万不要再想其余事了。
·《阿难请问经》中说过:“菩萨具足一法,能守持一切如来胜法。何为一法,不舍一切众生是也。”
·希望有志趋入大乘正道的修行人,能时刻牢记这点,时刻保持利益众生的发心,而再也不要为自我构筑轮回铁屋了!
【不应以他眼,成办自利益;亦莫以眼等,邪恶待众生。】
---你不应再用属于他人的眼等肢体,成办自己的利益,更不能以属于他人的眼睛等身肢,造作恶业伤害众生。
【故当尊有情;己身所有物,见已咸取出,广利诸众生。】
---总之,应当尊重有情,以有情利乐为至上,自己所有东西,在发现后应尽量取出布施,广泛地利益其他众生。
·有情是尊贵的福田,在助成佛道作用上,有情与佛相等,...《学集论》中说:“吾身及受用,三世诸善根,施与诸众生。”阿底峡尊者所作的一个念诵仪轨中亦说过:“我之善心及功德,回向众生愿成佛。”修行人能如是以利他菩提心尽施自身一切,就会如《宝云经》中所言:能圆满施舍一切,即能证得菩提。
(分说对治区别):
【易位卑等高,移自换为他,以无疑虑心,修妒竞胜慢。】
---将自己与卑下、相等及高于己者三种对象交换易位,然后毫无疑虑地以易位后的身份,对易位前的自己生起嫉妒、竞争、我慢,藉此而对治烦恼,修xi悲护之心。
(于卑者换修嫉妒):
【蒙敬彼非我,吾财不如彼,受赞他非我,彼乐吾受苦。】
---他受人尊敬,而我却没有;我的财产远远不如他丰裕;他受人称赞,而我备受辱骂;他瞋称心如意而我却饱受痛苦。
【工作吾勤苦,度日彼安逸;世间盛赞彼,吾之身名裂。】
---我必须勤苦工作,而他却安逸度日;他广受世人赞誉,而我却身败名裂。
【无才何所为?才学众悉有,彼较某人劣,吾亦胜某人。】
---如果我毫无才学,那该怎么办呢?其实人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本事,他虽然比我强,但胜他一筹的大有人在,而我虽卑劣,但还会有某些人比我更低劣,因此他又有什么了不起呢?
【戒见衰退等,因惑而非我;故应悲济我,困则自取受。】
---我戒律废弛,见解退失等是有情可原的,因为那是由于烦恼所催而非我的意愿,所以他作为有悲心的修行人,应该尽力救助我,如果在中间遇到了困难,他也应该安忍。(或释为:我自己也会安忍。)
【然吾未蒙济,竟然反遭轻;彼虽具功德,于我有何益!】
---然而我不但没有得到他的济助,反而遭到轻视,他虽然有才学功德,但对我又有什么益处呢?
【不愍愚众口,危陷恶趣口,向外夸己德,欲胜诸智者。】
---他对无知无能、身陷恶趣口中的众生,视若无睹,毫无悲愍之心,而且还在向别人虚夸自身功德,想以此胜过其它智者。
(与平等者换修对比心):
【为令自优胜,利能等我者,纵诤亦翼得,财利与恭敬。】
---为了使自己优越超胜,那些在财产能力等各方面与自己相等的人,纵然发生争吵也不惜,只希望能赢得更多的财利与恭敬。
【极力称吾德,令名扬世间;克抑彼功德,不令世间闻。复当隐吾过,受供而非他;令我获大利,受敬而非他。】
---我将尽力宣扬自己的功德,令名声传扬世间各方,而对他
要千方百计压制,使世人听不到他有任何有点功德名誉。我更要设法隐藏自己的过失,使自己广受供养,而对他要完全相反,尽力显露其过失使他得不到分毫利养,使我今后获得名利地位,倍受恭敬,而不让他获得任何名利。
·从原来那种狭隘自我中跳出来,易位至他人处境,而将原先执爱的我,当作竞争对手徐,时刻不忘打击他、超胜他、厌憎他;将那原先自己不喜欢、不执爱者,现在完全当成自己。
·假如能真实地与他人相换,那么利用凡夫的赞自毁他恶xi,也可以积累起很大功德,减轻我执。
【吾喜观望彼,沦落久遭难,令受众嘲讽,竞相共责难。】
---我自己心怀安乐,而希望看到他长久沦落苦难,惨遭不幸,我要使他成为众人嘲讽的笑柄,成为众人竞相责难的对象。
(与高者换修傲慢):
【据云此狂徒,欲与吾相争,才貌与慧识、种姓宁等我?故令闻众口,齐颂吾胜德,毛竖心欢喜,浑然乐淘淘。】
---据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徒,要想和我一争高低,难道他的见闻、才智、相貌、种姓、财富等,能和我相比吗?因此我要使他看到世人都异口同声地赞颂我的功德,我因此而汗毛直竖、欣喜若狂,完全沉浸在喜乐之中。
【彼富吾夺取,若为吾从仆,唯予资生酬,其余悉霸占取。】
---他所有的财富,我一定设法夺取,如果他沦为仆从为我工作,我将只给他刚刚能维生的酬报,其余全部霸占为己有。
【令彼乏安乐,恒常遇祸害。彼为堕生死,百般折损我。】
---我要想方设法使他失去安乐,恒常遭受祸害痛苦的折磨。因为他(即自我爱执)是使我堕落生死轮回、饱受苦害折磨的祸首。
(换己如何修持)之(以温和而教诫):
【汝虽 欲自利,然经无数劫,遍历大劬劳,执我唯增苦。】
---心意啊,你虽然想追求自利,然而经过了无数亿劫努力,更饱尝了无尽痛苦与艰辛,但是这种自我爱执只能让你增加痛苦而已。
【是故当尽心,勤行众生利。牟尼无欺言,奉行必获益。】
---所以,你一定要尽心尽力修xi正法,精勤于利益众生的菩萨行为,本师释迦牟尼佛绝无欺人之言,依教奉行必然会获得安乐利益。
【若汝自往昔,素行利生事,除获正觉乐,必不逢今苦。】
---如果你从往昔至今,一直修xi这种利他菩萨行,那么除了获得究竟圆满的正觉大安乐之外,必定不会遭逢现在的烦恼痛苦。
【故汝于父母,一滴精血聚,既可执为我,于他亦当xi。】
---总之,既然你能将父精母血聚合而成的身体,执着为自我,那同样对其他众生,也应如是修xi相换,当成自己一样去爱护。
·根索曲扎仁波切在讲义中也说:“作为初学者,要直接趋入舍自利他菩提心法门,当然会有困难。但首先应该了知该法门的功德,使自己生起信心,再三发愿要在相续中生起殊胜菩提心,同时猛历祈求上师三宝大悲加持。时时刻刻如是观想,以上师三宝的加持力,自己不懈的熏修力,到一定时候,就会自然生起大乘地道功德。”
【应为他密探,见己有何物,悉数尽盗取,以彼利众生。】
---自他相换后,我应该成为他人的密探,只要发现自身有任何他人所需之物,立刻全部盗取,用以利益众生。
·作为大乘修行人,应随时关照身边一切众生,以一切利益他们,这是应该,也是必须做的,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所谓的修行又有什么用呢?
【我乐他不乐,我高他卑下,利己不顾人,何不反自妒?】
---如果我安乐而别人不安乐,我高高在上而别人寒微卑屈,我只顾自利而不照顾别人,那么为何不转而嫉妒自己,关怀别人呢?
【吾当离安乐,甘代他人苦;时观念起处,细察己过失。】
---我要主动地舍离安乐享受,心甘情愿地取代别人所受之苦,时时内观一言一行的发心动机,细细检查自己大大小小的过失。
·作为菩萨乘修行人,其重要标志或说象征,即是资源舍弃自身安乐享受,而取受他人的痛苦。在《华严经》中说过,大乘菩萨应“不为自己谋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不仅仅是一种口头理论,三世诸佛与历代高僧大德们都如是遵照这个尊则而得修行成就。
【他虽犯大过,欣然吾顶替;自过纵微小,众前诚忏悔。】
---虽然是他人犯下的大过错,我也应乐意顶替他承担责任,自己如果有过错,即使微小也应在众人面前诚恳地发露忏悔。
·修行人平时不能观他人的过失,而应恒常检省自身过失。
·吐美仁波切说过:“是故恒察己过失,断除其是佛子行。”
·作为修行人,如不能“敬众如敬佛”,他的菩提心也就不会成熟。
【显扬他令誉,以此匿己名;役自如下仆,勤谋众人利。】
---我要广泛地宣扬他人的名誉功德,藉此隐藏自己的名声,我要像役使仆从一样奴役自己,为众人精勤地谋求利益。
【此身过本多,德寡奚足夸?故当隐己德,莫令他人知。】
---自己本来就是罪过累累之人,暂时生起的小功德有什么值得宣扬呢?所以我要尽力隐藏德学,就连任何人也不让知道。
【往昔为自利,所行尽害他;今为他谋利,愿害悉归我!】
---总之,以前为了谋求自身利乐,我对他人所作的尽是伤害恶业;现在为了他们谋求幸福,愿这一切祸害都归于我自己!
·《大智度论》中云:“世间人心动,爱执福果报,而不好福因,求有不求灭。”世间人只知追求安乐果,而偏偏舍弃乐果之因,只知求有(世间安乐),不知求灭(寂灭大安乐),与佛法颠倒而行。
【莫令汝此身,猛现顽强相,令如初嫁媳,羞畏极谨慎。】
---如是修行时,千万不要让自身行为猛烈地表现出粗暴顽固的态度,应该像刚刚嫁人的新娘子一样,略带羞涩,畏人讥笑而谨慎地约束言行举止。
·《梵天所问经》中说:“应知菩萨者,譬若新妇。”所行所言无不戒慎,以守护众生的信心。
【坚持利他行,且莫伤众生。妄动应制止,逾矩当治罚。】
---你一定要坚持利益有情,千万不能再伤害任何众生,如果妄念蠢蠢欲动,应及时制伏止息,如果心念违越了戒规,应当严厉处罚。
(换己如何修持)之(以粗暴法制伏):
【纵己如是诲,汝犹不行善,众过终归汝,唯当受治罚。】
---心啊,虽然我已经如是教诲过你,如果你还不肯依教行善,那么将来一切过失都将归咎于你,那时只有严厉处罚你。
【昔时受汝制,今日吾已觉,无论至何处,悉摧汝骄慢。】
---往昔我愚笨无知,完全为你控制,如今我已经觉晓了你是一切罪恶痛苦的根源,无论你走到哪儿,我都要将你的狂妄我执骄慢摧毁无余。
【今当弃此念:尚享自权益。汝已售他人,莫哀应尽力!】
---现在你应该舍弃利益自己,以自我享受为主的想法,因为我已经将你卖给所有众生,你不要悲伤难过,尽力去服务众生吧!
【若吾稍放逸,未施汝于众,则汝定将我,贩与诸狱卒。】
---如果我稍微不留意,没有将你布施给众生,那么你一定会执着自利而造恶业,最终将我出卖给地狱狱卒。
·对这狡诈恶毒心念,明智者应先下手为强,赶先一步将它卖出去,不给它造罪讥毁,以免它使自己造业堕落,毫无意义地感受着三恶趣痛苦。
【若汝欲自惜,不应自爱执;若汝欲自护,则当常护他。】
---如果你想珍惜自己的安乐,那就不要再顽固地爱执自己了;如果你真想保护自己以免受苦难,那么就应当经常爱护他人。
·上师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说过:“究竟虽欲广利自,暂时利他乃窍诀。”
(制伏身体):
【汝愈献殷勤,护此不净身,彼愈趋退堕,衰朽极脆弱。】
---对此不净秽身,你越保护得周到,它就会愈来愈趋向于衰朽脆弱,变得对小苦也不堪承受。
·世间智者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我们不舍弃身执,坚忍地磨练自身,则利益众生的相换菩提心更不可能修成。
【身弱欲爱增,大地一切物,尚且不餍足;谁复惬彼欲?】
---身体如是脆弱下去,欲望就会不断增加,就算拥有大地上一切事物也满足不了,那样还有谁能满足它欲望呢?
·自古至今,世上从来没有过哪个贪欲者满足了贪欲,从来没有人能依贪欲得到快乐。
【逐欲未得足,生恼复失意;若人无所求,彼福无穷尽。】
---追逐欲乐永远无法得到满足,只会带来烦恼和失望、沮丧;如果一个人对世俗尘欲心无所求,他的福德快乐将会无有穷尽。
·《佛遗教经》中说:“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世间最好的财富即是少欲,能少欲者,其福德连天人也无法比拟。
【乐长身贪故,莫令有机趁;不执悦意物,厥为真妙财。】
---贪图安乐只会增长对身体的贪执,所以不要让自身有享乐的机会,只有不贪执任何世俗悦意之物,那才是我们最珍贵而真实的财产。
·世间一切悦意盛事,都是无常有漏之法,一个人能对这一切都断除贪执,那他无疑已获得了世间最为珍贵而真实的财宝。...莲池大师也说过:“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
【可怖不净身,不动待他牵,火化终成灰,何故执为我?】
---这可怕的不净污垢之身,自己无法动弹,完全要靠心意牵动,死亡火化后它最终会成为一堆灰尘,为什么要执着这无实的脏东西为我呢?
【无论生与死,朽身何所为?岂异煤等物?怎不除我慢?】
---不论生前之身或死后之身,这种腐朽身躯有什么用呢?它与煤炭等卑微事物有何区别?既然如此,为何不除却执身为我的傲慢呢?
【奉承此身故,无义集诸苦;于此似树身,何劳贪与瞋?】
---因屈从身执而侍奉这个身体,我毫无意义地集聚了许多苦恼,然而色身就像树木一样,无情无义不知报恩,我又何苦为它而生起贪爱瞋恨呢?
·佛经中说:“不当取所爱,亦莫厌无爱。”对可爱、不可爱外境,都不应生贪嗔。
【何毁引身瞋?何赞令身喜?身既无所知,殷勤何所为?】
---有什么诽谤能引起身体瞋恨呢?有什么赞誉能引起身体喜悦呢?身体既然对毁誉毫无所知,那我又何必殷勤地执爱着它呢?
·《大智度论》中说:“六情身完具,智鉴亦明利,而不求道法,唐受身智慧。”完具的根身、智慧,如果不用来精勤修xi正道,则这一切都会浪费唐捐了。
【若人喜我身,则彼为吾友。众皆爱己身,何不爱众生?】
---如果说:身虽无知,但是执爱保护好它,能使他人喜欢我,成为我的好朋友。那么所有人都喜爱自身,那么我为何不同样去爱他们呢?
·堪布根巴仁波切说:“我的心识与他人的心识,都是虚幻无明妄相而已,实际上无有自他之别,依理类推,自身与他身,实质上完全平等,所以不应有自他区别对待的妄执。”
【故应离贪执,为众舍己身,此身虽多患,善用如宝筏。】
---因此,应该远离贪执自身的恶xi,为了谋求众生利益而施舍自身。自身虽然会引生许多过患,但将它看成渡越苦海的宝舟而善加运用,仍有必要。
·《四百论》中说:“虽视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学集论》中也说:“如诸世人为载重故而取车乘,应持取也。”
(教言成等持方便):
【愚行足堪厌,今当随圣贤,忆教不放逸,奋退昏与眠。】
---往昔那些愚昧散乱行为,足以使人厌倦了,今后,我要追随圣贤智者的足迹,恒时牢记圣教而不放逸,努力击退昏沉和睡眠。
·岗波巴大师说:“不以殷诚之心致力于利他之事,却沉湎于自利和世间八法中,这就像一个瞎子在北部大草原的迷途上徘徊一样,实在是自讨苦吃。”无垢光尊者在《劝修解脱道》中也说:“愚者今世中的一切琐事,无有任何实义,并且全部都是痛苦根源,世间迷乱显现已经彻底迷惑了凡愚者之心,所以我应当从当下始趋入解脱道,精进修持解脱道。”
【如佛大悲子,安忍所当行;若不恒勤修,何日得出苦?】
---我要像大慈大悲佛子一样,忍苦耐劳地勤修正法,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地精勤修行,何时才能使自他脱离痛苦轮回大海呢?
【为除诸障故,回心避邪途;并于正所缘,恒常修三昧。】
---总之,为了消除取证无上菩提道上的诸种障碍,我要彻底扭转我执恶xi,远离一切邪道,并依止正所缘境,经常修xi三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动尊菩萨本命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