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受降的地点为什么在参观芷江受降纪念馆

二战美国视频:日军中国投降第一站为芷江
湖南日报8月15日讯(记者 肖军 黄巍 通讯员 李乐琳 龚卫国)8月15日上午,一段历时9分43秒、反映二战时期日军在各地投降的美国新闻视频,在位于芷江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对外首次展播。这段拍摄于1945年的视频中清晰可见芷江机场、日军投降的现场情形,影片画面音明确指出:“日军在中国投降的第一站是芷江。”
据悉,这段视频去年从美国被找回芷江,记录了非常重要的客观历史,其中反映芷江受降的内容长达两分钟。视频确切介绍道: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档案馆接收到日军投降的原始文件,这些文件签署于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舰。在这些历史性的文件到达的同时,战败国日本在其他地方的投降也在进行着。日军在中国投降的第一站是芷江,一架日军飞机抵达了这个盟军的空军基地,以日本侵华陆军司令部总参谋副长今井武夫为首的日本代表团来到了中方的司令部,萧毅肃将军接见了日本代表团,接收了日方交出的在中国的所有兵力部署图和武器清单。
“第三方拍的新闻片更直观确切地反映了中国抗日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提供了非常有影响力的历史价值。我们会以中文形式将其播放出来,让更多人对芷江受降有清晰的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对记者说。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超级新闻场]湖南芷江:受降纪念馆公布二战盟军接受日本投降视频
24小时排行榜
编辑:刘一 &&&&本报“抗战志系列特辑”特派记者安文联李占波/湖南芷江报道&&&&&&&&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湘西边陲小城芷江再度引起世人的关注。&&&&8月10日记者辗转千里来到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云贵高原东缘的芷江侗族
自治县。这里耸立着抗日战争胜利唯一纪念性建筑“受降纪念坊”,还有“受降堂”、当时占地4000亩的盟军在华第二大军用机场、盟军指挥塔及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等二战遗迹。&&&&曾有诗云:“烽火八年起卢沟,降书一纸落芷江”。&&&&日至23日,日本“支那派遣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奉冈村宁次之命令,代表百万侵华日军,由南京飞抵芷江投降,与中方代表中国陆军总部参谋长萧毅肃等在芷江洽谈投降事宜,交出了在华兵力部署图,接受了令其陆、海、空三军缴械投降命令备忘录。这是甲午战争以来,日军代表首次坐在战败者的席位上,听候中方的命令。&&&&1945年8月,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定格在了湖南芷江。这个湘西边陲小城,因此被历史铭记。&&&&受降地点为什么选在芷江&&&&8月15日上午,蒋介石致电南京日本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蒋在电文中提出六项投降原则。8月17日下午,冈村宁次复电蒋介石:“……率同随员三人,准予本月十八日乘飞机至杭州等候尊令再起飞玉山……”&&&&可见,当初日本投降地点是定在浙江玉山的。可蒋介石在收到冈村宁次复电当日,就把受降地点突然改为湖南芷江一事电告了冈村宁次,并强调了日方降使到湖南芷江洽降的注意事项。&&&&为何要突然改变地点呢?原来,浙江玉山机场当时受天气影响,飞机场跑道被雨水冲洗而损坏,已经不能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洽降地点才突然改在芷江。&&&&把洽降地点放在芷江也有它的道理。芷江交通便利,素有“滇黔门户”、“黔楚咽喉”之称,是通往大西南的必经之路,抗战时期处于后方的前线,前线的后方。芷江空军基地是盟军在远东的第二大空军基地,各种飞机可随时降落,便于各路受降主管及时到达。&&&&另外,芷江是日军丧师折众进攻未逞之重镇,湘西会战(芷江保卫战)是中国军队转胜之起点,日军在芷江攻略战中惨败,让日军在这里投降,能让其体会到“日落芷江”的味道。在芷江对日受降,可以向侵略者炫耀武力。芷江是新生武力核心之一,芷江受降前,驻芷军政机构220多个,官兵多达6万多人,湘西会战时最多集结20万兵力。同时,巨大的机场内银翼相接,极为壮观,日人见此,必凛于中国实力,有所戒惧。日军降使今井武夫乘坐布满弹痕的冈村宁次专机,与监护引航速度快的美机比较,“惊叹中美空军实力之雄厚”,日军驾驶员杜原喜八因感中方飞机雾天晚上都能飞行,而日机性能差,降使内心充满“绝望孤寂和不安的心情”。今井感叹,“日本再复兴要三十年”。&&&&当时日军在中国还有一定实力,部分日军官兵有拒降心理,受降地点选在我占区的山城芷江,安全警卫可以得到保证。&&&&据当事者回忆,整个会谈期间,日军代表汗水不停地往下流,在场的中国军人、记者和参观的民间人士则无不兴高采烈、扬眉吐气。&&&&关于受降签字地点,8月21日何应钦曾急电请示蒋介石,认为南京签字“我新六军尚不能开始空运,若个人前往,在敌势力之下,诸事必感困难”,要求维持重庆原议“仍在芷江较为妥当”。因中国战区总司令部参谋长魏德迈(美)中将持异议,建议改为南京,蒋介石考虑到首都的尊严,8月22日以急密电复:“可与日代表在芷江会商各条款,签字地点决改在南京。”&&&&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中国陆军总部礼堂举行。&&&&神情木讷的今井武夫&&&&日,芷江县城在欢喜中醒来。因为事前已经知道日军在这里投降的消息,县政府门口贴上了一副巨大的对联――“庆五千年未有之胜利,开亿万世永久之和平”,另外,县城内许多地方张贴着不同的标语。&&&&迎接降机的是中美混合团第五大队的6架飞机,他们分成三个小分队,10点半到了常德上空。因为没有看到日机,便又向西北方向飞,后来终于在洞庭湖上看见了缓缓飞过来的一个黑点。&&&&11时15分,一直在机场等候的人们终于看到了日军飞机。这架墨绿色的飞机两翼下各挂一面日本国旗、两翼尾端分别拖着4公尺长的红布条,红布条后来被中美士兵撕成碎块留作纪念。&&&&在潮水般的口号声中,今井武夫在机舱门口亮相了。他头戴硬壳帽,小鼻子上架着黑框大眼镜,臂挎黑包,腰挂短剑,神情木讷地站在那里。&&&&负责接应的是新六军政治部主任陈应庄少将和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陈昭凯上校。今井武夫立正问:“是否可以下机?”陈应庄答:“可以下机。”&&&&接受宪兵搜查后,今井武夫等日军投降代表被领至插白旗的两部吉普车旁让记者照相,中国司机把头埋在方向盘上,只露出帽檐。&&&&三分钟后,吉普车驶向空军总站宿舍。长约两公里的路旁,已站满了中美两国军人和百姓,他们中有的举起相机拍照,有的打出“V”形手势,也有的人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心情复杂的见证人&&&&现居昆明的周锦荪老人时任美国新闻处战地调查记者,是在世的为数不多的见证人之一。&&&&1945年夏,周锦荪通过招聘的方式成了美国新闻处的一名战地调查记者。当时,周锦荪刚刚从西南联大毕业,让他想不到的是,一个月后,他竟然目睹了宣告抗战结束的一幕。&&&&周锦荪说,当时他才参加工作不到一个月,正商量怎么进入敌占区时,接连传来苏联红军向日本关东军发起大规模进攻和美国向日本本土投下原子弹的消息,紧接着,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天气晴朗。一大早,负责我们工作的美国军官洛克武德就准备从营地出发去机场,而我却无缘前往。正在失望时,很快洛克武德又驾车回来了,他说我们可以以记者的身份参加受降仪式,并且马上随他前往机场。”&&&&“机场很大,停放的飞机却不多,受降的会场就在机场的另一侧。中美双方的军人和前来采访的记者都站在机场周围等待日本投降人员的飞机到来。很快,一架涂成深绿色的日本飞机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日机由三架银白色的美军飞机护航,从东方缓缓飞来。突然,一架美机从一侧加速向日机擦过去,在日机前打了一个侧身后又飞回原来的位置,这惊险刺激的一幕,让被战争苦难压抑了8年之久的人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笑声。有人挥臂大喊,有人喜极而泣。”&&&&“飞机在机场降落后,我们终于看到了日军的投降代表,冈村宁次的副参谋长今井武夫同他的随行人员一个个走下飞机,目不斜视地从我们面前走向会场。我的心情真是复杂,根本分不清究竟是兴奋还是仇恨!”&&&&根据对等原则,何应钦没有出现&&&&日15时40分,今井武夫带领两名随员走进会议厅。&&&&受降会议厅设在一栋木结构的平房里,房子面积不大,能容纳数十人。厅正中墙上挂着孙中山先生遗像,它的对面墙上挂着中美英苏四国国旗,旗中间嵌着一个金色大字“V”。中国陆军总部参谋长萧毅肃中将早已坐在受降席上。他的前面是一张铺着白布的长条桌,右边坐着副参谋长冷欣中将,左边坐着中国战区美军参谋长柏德诺准将和译员王武上校。从别处赶来列席会议的汤恩伯、张发奎、卢汉、王耀武、杜聿明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及文职人员也在座,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背景阵容。&&&&主席台上下,主要是中国军人。记者席设在居中后排,大概只有一二十个位置。中美记者100多人,从狭小的会场一直挤到外面的走廊里。突然人群中有人说:“何应钦来了!”可是他从后台走出来,看了一下会场,又回去了。记者们议论,根据对等原则,仪式只能由我方的副参谋长萧毅肃主持,何不会出面。果然,后来由萧毅肃站起来宣布受降仪式开始。&&&&会议开始,萧毅肃中将用很大的声音介绍完自己及其他接见降使的代表后,马上就问:“现在请贵官说明身份,并且递上身份证明书。”&&&&日英文相继译毕以后,今井武夫开始用低沉但是清晰的声音介绍自己和两位随员。接着,他又说:“鄙人只代表冈村宁次将军作联络的工作,没有权力决定,也没有权力在任何文件上签字,这一点是要声明的……驻华派遣军方面则由鄙人代表向中国方面同中国最高统帅蒋委员长的代表见面,进行停战协定。”&&&&今井武夫很仔细地用“停战”代表“投降”,从头到尾,他一直没有说出投降的字眼。萧毅肃不耐烦地说:“刚才我问贵官有没有带来身份证明,如果带来有,就请交出来。”&&&&日文译员刚把萧的话译完,今井武夫就站起来发言,柏德诺准将立即用手制止他的声音,用中文说:“对不起!”萧毅肃也说:“让你停止发言,等英文译完再说(会议使用中、英、日三种语言)。”&&&&待翻译完毕,今井武夫说:“没有携带特别身份证明,只有奉命与贵军取得联系的日本军作战命令副本,请过目。”今井武夫的话引起满座哗然。萧毅肃只得退让,索看了冈村宁次的命令副本,宣布作战命令也可算作身份证明。&&&&听完命令,降使鞠躬离座&&&&萧毅肃要今井武夫交出中国战区及越南、台湾地区日军兵力配置及第一线战斗序列的详细表册。今井武夫回答表册没有,只带来一份日军在华兵力配备图,并命桥岛将地图呈送到萧面前,展开在案上,并加以讲解。&&&&随后,萧毅肃高声朗诵了陆军第一号备忘录。这是这次会议的主件,详细规定了受降和接收的步骤和要求。在递交备忘录时,萧又对核心问题作了强调,即要日军保管好各地武器和财产,不得交与没有接收权限的任何军队及团体。&&&&作为回应,今井武夫说:“日军精锐武器都在满洲国。在中国华南、华东、华中、华北的武器都是陈旧的了。”今井认为备忘录里有的条款还需酌议,提出在签字前再“询问几点”,萧拒绝说:“我看就不必了吧!”&&&&备忘录宣读完毕后,今井武夫在两份《受领证》上签名盖章,几十个镜头便急忙集中在衔笔签名的今井武夫身上。&&&&最后,萧毅肃对今井武夫说:“何应钦将军还有许多问题,另派中美专家与你们详谈,但事先必须经何应钦将军批准。为了你的安全,中、美专家将分别前往你的住所,你要据实详细地答复。”“你们回南京的时间另行通知,现在可以回住所了。”&&&&今井武夫于是率领随员立正鞠躬离座,退出大厅,历时1小时20分钟的第一次受降会谈结束。&&&&芷江受降取得七个方面成果&&&&日晚和8月22日上午,何英钦两次派员赴今井住所会商停战、军械、航空、战俘交接、中方军队空运南京、南京设前进指挥所等条款。8月23日。何英钦又召见今井武夫,进行了9分半的训示性讲话。之后,日本降使即飞返南京。日本降使在芷江3天52个小时。&&&&何英钦由重庆飞抵芷江主持并部署中国战区受降事宜,共在芷江驻留22天,主要取得七个方面的成果:明确了对日受降的范围;确定了接收的内容与方式;知照了各地区受降主官的姓名、受降范围与地点;在南京及各战区受降地点设立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前进指挥所;对中美战俘:“应立即恢复自由,并充分供给其衣食住行及医药”等,并送到指定地点,不得拖延;要求日军保持交通及通讯的畅通;确定了对非军事单位即侵略者组建的行政机构及伪政权接受的范围与方式。&&&&
(来源:燕赵晚报)
匿名发表&&您在以匿名发表时可以输入昵称
&&&&如果您是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在下面输入有效的用户名密码。
石家庄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石家庄日报、燕赵晚报、精品导报、燕赵老年报”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石家庄日报社和石家庄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石家庄日报、燕赵晚报、精品导报、燕赵老年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石家庄新闻网联系。
联系电话:3、629082
石 家 庄 新 闻 网 检索
精 选 文 章
关于我们 - 建站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豁免条款 - 网站地图 - 站长信箱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4 . &&All rights reserved. &nbsp石家庄日报社主办 石家庄新闻网版权所有芷江受降八年抗战宣告胜利_新闻中心_新浪网
芷江受降八年抗战宣告胜利
.cn 日07:43 哈尔滨日报
  文/本报记者 张巍 王浩
  冈村宁次派出降使
  递交日军投降文件
  日,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6日,蒋介石钦定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何应钦全权处理受降事宜。日,日军今井武夫副总参谋长一行,奉侵华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之命,由南京飞抵芷江进行乞降会谈,交出了在华兵力部署图,接受了令其陆、海、空三军缴械投降的命令备忘录。“芷江受降”宣告了侵华日军的彻底失败,写下了我国历史上抵御外敌入侵取得完全胜利的光辉一页。中国八年抗日战争,始于宛平卢沟桥,终于芷江七里桥。
  日11时,日本降使今井武夫一行8人乘坐冈村宁次专机,抵芷江上空。11时25分,日机打开舱门,今井武夫缄默无语,面带戚容,走下飞机。在中方人员引导下,降使坐上中间插有白旗的两辆车,在驶向空军总站宿舍长约两公里的路旁,站满了中美两国军民,欢呼胜利并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审判战犯”、“严惩战争罪犯”。一路上百姓敲锣打鼓,唱歌跳舞,鼓掌声、鞭炮声经久不息,今井武夫一行人汗流如注,面色惨白。下午4时,日本投降礼正式开始。中方代表是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中将萧毅肃,美方是美军作战司令部参谋长准将柏德诺,日方是中国派遣军总参谋副长少将今井武夫。芷江受降历时3天,何应钦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的投降文件,包括日本派遣军总陆、海、空兵力部署图表。并在全国指定16个受降区101处地点接收日军缴械投降,将降书签字地点定在南京。日上午9时,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中国陆军总部举行。
  今日芷江
  打造世界和平城
  芷江县委宣传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二战”东方战场胜利受降地的芷江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50多年来,芷江承载的这段历史并未广为人知。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怀化人民将在芷江每两年举办一届国际和平文化节,力争把芷江打造成一座世界和平城。
  据了解,日,首届国际和平文化节和世界和平钟奠基仪式在芷江拉开帷幕。陈纳德将军的遗孀陈香梅女士,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和平团体、友好人士以及“二战”老战士代表会聚一堂,祈求世界和平。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芷江,近年来,芷江打造了以和平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文化。和平广场、和平园、和平钟、凯旋大道、凯旋花园、芷东新区、芷江机场、上瑞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先后上马实施。在当年名扬海外的七里桥受降地,正实施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第二期工程―――芷江和平园建设。新芷江机场也即将投入使用。据了解,围绕“和平城”建设,该县近年来多渠道筹资7亿元,进行旧城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和平城面积达到7.39平方公里,比上个世纪末增加近1倍,城市人口由4.5万人增加到6.7万人。同时,和平文化还吸引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踏上“和平之旅”,每年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达6000万元。芷江县的百姓正在和平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上稳步致富。
  历史的风雷逐渐远去,“二战”的烟云早已消弥。60年后的今天,芷江抖落战争的尘埃,站在丽日蓝天下,向世界露出了和平的微笑。
  一纸降书出芷江
  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
  芷江,一座小城、一间小屋、一面牌坊,却浓缩了一部历史。
  日,因侵华日军代表今井武夫到芷江乞降,而让芷江成为闻名于世的“受降城”。我们冒着大雨坐上了从怀化到芷江的长途汽车,经过两个小时在盘山道上的颠簸,来到了距芷江城还有3.5公里的七里桥,以无比自豪的心情走进“侵华日军投降纪念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
  纪念馆大门门额上,有大理石刻“凯旋门”三个隶书大字,大门两边有4个象征胜利的V字。走进大门,迎面耸立着一座大理石雕砌的“受降纪念坊”。坊高8.5米,为四柱三拱门“血”字型碑坊,正南北向,青砖砌就,水泥为底。坊上有蒋介石、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等国民党军政要人题的楹联。这是华夏大地唯一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的标志性建筑,被世界称为“中国凯旋门”,或“中国第一血”。
  站在偌大一个“血”字前,凝望着纪念坊记者不禁眼前模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悲壮的旋律又激荡心胸,卢沟桥的炮声又在耳旁轰鸣。3800万同胞的鲜血和生命凝聚成这个大大的“血”字,它是一段沉重的民族灾难史和抗争史的真实写照。
  沉思默想中,记者从凯旋门下走过,拾阶而下向左侧步行50多米,便是一排黑色鱼鳞板式双层木结构平房,这是当年中美航空联队的俱乐部,也是当年的受降会场旧址,建于1938年。正中为受降堂,会场一切如旧,正面墙上挂着孙中山先生的画像,画像前陈列着当时的桌椅等原物,并标出了各代表所坐的位置。时隔多年,油漆已经脱落。会场灰暗的墙壁、白色的桌布简朴而庄重。在案台前两米多的地方摆着四张黑色的椅子,是为日方投降代表而设的。日下午,中国陆军总部要员、各战区长官及中外记者一百多人环坐左右,今井武夫及随员等败军降使,一扫往日不可一世的狂妄,木然进入会场。正是“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出芷江”。会场右侧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左侧为陆军总司令、中国受降全权代表何应钦办公室。据该馆的李副馆长介绍,日本投降那天夜里,芷江全城张灯结彩,到处扎有写着V字的牌楼,彻夜鞭炮轰鸣。
  记者站在会场前廊举目前望,100多米处就是“抗日战争胜利展览馆”。它是1995年8月建成的。此馆外形构思精妙。走进展览馆,记者看到馆内分上下两层,设“八年抗战”、“中国受降”、“毋忘历史”三个展厅,展出二战文物214件,照片、图表、电文291幅,中、美、英、前苏联、德、捷、法、日等八国二战时期的兵器多件。陈列文物之珍贵,资料之齐全,内涵之独特,堪称国内“抗日历史博览馆”。其中资料展览室共陈列图片98幅,它展示了半个世纪来庆典、瞻仰、建设、评价芷江受降等活动内容。据李副馆长介绍,受降城以它特定的历史内蕴和文化内涵,吸引每年20多万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访问。
  芷江机场见证日军最后疯狂
  清晨,我们冒着细雨来到位于芷江城东1公里处的机场(中美前进机场旧址)。站在这个二战中威名远扬的机场中间,展现在记者面前的已是一片原野。细雨中远山轮廓依稀可见,机场里散落着几个直径两米、长三米,过去修机场时压路基用的大石碾,从那伤痕斑斑的碾身,似乎窥见到机场经历的无数次战斗洗礼。
  据当年在机场给美军飞机加油的孙正炳老人回忆,抗战时期,鉴于芷江的地理位置,国民党政府从湘西十余个县征集3.5万民工,在极艰苦的条件下,日夜兴工赶修机场。机场边放着的石碾,每个重30吨至40吨,修机场时,由100多人拉动一个,一寸一寸滚压机坪。1942年芷江建成了盟军在远东的第二大军用机场,也是当时中国大陆唯一能起落飞机轰炸日本本土的机场,成为抗战时期重要军用物资集散地,自然也成了日机重点轰炸目标。1943年后,日机每天都要轰炸芷江一次,最多的一天轰炸20多次,城区百姓死亡近千人。1944年6月后,机场容纳了几个飞行大队在内的500多架飞机,空军部队多达6000人。战斗最激烈时,每分钟就有一架飞机从芷江机场腾空而起……陈纳德将军率领的美国空军“飞虎队”也以此为基地,迎击日寇,击落敌机2600架。1945年4月上旬,日暮途穷的日军,调集8万人发起以摧毁芷江机场为目的、企图打开西南通道的“芷江攻略战”,中方以何应钦为总指挥,调集20万人马布防雪峰山脉,双方展开惨烈的拉锯战,史称“湘西大会战”。激战两个月,中国军队大获全胜。
  据机场工作人员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侗族聚居区唯一的机场,芷江机场一度“退役”。今年3月1日下午,伴着阵阵轰鸣声,一架银白色的飞机在芷江机场降落,让这个“退役”半个多世纪的机场重新启用。今年下半年,新的芷江机场将复航。根据规划,新的芷江机场将首批开通怀化―长沙、怀化―广州、怀化―深圳三条航线,以后逐步开通至北京、上海以及福建、海口、重庆、昆明、桂林等方向的航线。
  目睹日军投降场面,当年在机场修路的老人彭双桥回忆―――日机在空中绕三圈后降下白旗
  今年92岁的彭双桥老人,是芷江县赫赫有名的抗战英雄。老人不但经历过淞沪会战和长沙会战两次大型战役,还亲眼目睹了日军当年投降时的情景。
  一进大院,满脸白色胡须的彭老便风风火火走出屋,笑着伸出了双手,向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虽已年过九旬,可从彭老的身体和精神面貌上看,却很硬朗。老人开门见山道:“你们都是远道来的记者,时间宝贵,想从我这里了解什么,尽管问,我一定积极配合。”彭老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和爽快的语速让记者吃了一惊。提起当年抗战时的情景,老人神情立即严肃起来,接着便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自己那段不平凡的经历。
  1936年夏,在家排行老三的彭双桥主动从军,不久便被带到了河南广山县军训,练习射击、格斗、刺杀等军事项目。次年,日军攻打上海时,彭双桥所在部队从河南赶赴上海参战。8月13日上海失守,彭随部队撤退时被日军前前后后围了三层,当时双方经历了几天几夜的恶战,他右腿中弹受伤,被战友们掩护才得以保住性命,后来被部队送到了长沙医院救治。半年后,腿伤刚刚痊愈的他又主动提出回到前线,还当上了班长。就在日军第三次攻打长沙时,彭双桥率领战友冲出重围,欲血杀敌,最终只剩下了8名战友。就在部队撤退到一村屯时,凶惨的敌人竟然用枪押着老百姓,有的日本人挥刀一个劲地往老百姓身上乱扎。彭双桥气愤万分,举起枪拼命向敌军射击,一阵枪林弹雨后,彭双桥突觉脑后一痛,嘴里冲出热乎乎的东西,接着就失去了知觉。后来,在衡阳医院他才得知,敌人的子弹从他的脑后射进,从嘴里射出,力量之大使他失去了四颗门牙。万幸的是,这颗子弹并没有伤及他的大脑,半年后,彭双桥退役回到芷江,被征修建芷江机场。
  经历了两次大战役,彭老最终回到了家乡芷江,在芷江机场做起了修路工作。1945年8月的一天,芷江人民突然听到广播,称日本人要投降了,大家都高兴得欢呼雀跃起来,自发买鞭炮庆祝。15日那天,彭老正在机场上班,看到上空飞来一架日军飞机。他说:“只见日军飞机在空中转了三个圈,接着就降下两面白旗。”那一刻他今生今世都不会忘记。
  81岁的孙正炳当年在芷江机场担任机械师我给“飞虎队”战机加过油
  记者在七里桥一带沿路打听当年曾在芷江机场担任机械师的孙正炳老人时,大家都争着引路,到了芷江后,记者得知,孙老听说记者从哈尔滨专程来采访他,备受感动,让家人把他接到了城郊的亲戚家,等待记者的到来。见到记者,老人笑着说:“当年我就是一名普通的空军地勤,为战机加油,让他们痛痛快快地打日本鬼子。”
  1942年,18岁的孙正炳凭借着高小毕业文凭,报名参加了芷江机场空军地勤组,当时他担任机械师工作,主要工作负责战机、运输机、轰炸机等加油和养护。由于芷江机场的特殊位置,日军飞机曾多次轰炸机场附近民宅,整个县城被炸得破碎不堪,许多伤者浑身都流着血,有的人连肠子都露了出来,邻居家的唐老太婆怀里还抱着孙子,没来得及跑出屋就被炸死了。看到这些情景,全县的热血青年纷纷报名参军。几天内,就有100多名青年到机场做服务工作。孙正炳所在工作组一班有十余人,昼夜为飞机加油,由于当时设备条件有限,加油时随时都可能受伤,他的手指就是当年加油时致残的。就这样,他一直在机场做地勤工作,一干就是3年,期间仅回家两次。直到日本投降那天,他们全体工人都在机场内看到日机投降时的场面。从那以后,他们才重新回家建设自己的家园。
】【】【】【】
图铃狂搜: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南芷江受降纪念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