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圆满的人是佛吗 益西彭措堪布妻子照片

阿底峡尊者修习菩提心的窍决
鉴于菩提心的特别重要性,末学在此不惮其烦地转载可靠的关于修菩提心的文章,愿我们有缘无缘的一切如母有情都能早日生起真实圆满的无上菩提心!
详细介绍菩提心的修法特别推荐
1、《菩提道次第广论》(益西彭措堪布)
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入菩萨行论》(索达吉堪布)
愿法喜充满、一切吉祥!
-----------------------------------------------------------
原址.cn/s/blog_6eotvv.html
【至尊阿底峡尊者在修习菩提心方面的窍诀,(主要)来自于三位上师。第一位上师,是割下自己身肉布施他人,并因专一修持大悲心而获证空性的达玛吉达上师;第二位上师,是敢于自受他苦的宣巴南鸠上师;第三位上师,就是大名鼎鼎的金洲大师。】
要修菩提心的话,这方面的教言非常多,比如寂天菩萨以理证宣说的《入行论》、以教证宣说的《集学论》,都着重抉择了自他相换的修法;阿底峡尊者在修持菩提心方面,另外还有七个程序:知母、念恩、报恩、悲心、慈心、胜解信以及生起,但这里所讲的七种教言略有不同。我们学《菩提道灯论》时也讲过,阿底峡尊者对藏地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以前尊者在印度时,他的上师和本尊曾授记,如果去藏地弘法的话,他将利益无量人和非人众生,但自己的寿命会大大缩减,本来可以活到九十二岁,如果到了藏地,七十二岁就会圆寂。然而,尊者不顾自己的生命,发愿来到雪域,着重弘扬了大乘菩提心。
至于修菩提心方面的窍诀,尊者主要来自于三位上师,下面作一下简单的介绍:
①割下自己身肉布施他人的达玛吉达上师:他是一位小乘有部宗的班智达,虽然前半生没有听闻过大乘佛法,但相续中的悲心却非常重。有一次,他的邻居得了一种怪病,医生说只有依靠活人的精肉才能治愈,除此以外别无他法。为了救人,达玛吉达把大腿的精肉割了下来作为药引,因为还是凡夫,所以感受了剧烈的疼痛,但由于悲心深重而没有生起后悔之心。不久,病人果然痊愈,他感激地来到达玛吉达上师面前说:&我的病已经完全好了,但却给您带来了这么大的痛苦!&上师回答:&只要您能得到安乐,我即使死亡也可以忍受。&当天晚上,他梦到一个身穿白衣的人对他说:&欲获无上菩提,必须要经历像你这样的苦行,善哉!善哉!&然后用唾液轻拭他的伤口。第二天早晨醒来,伤口果然恢复如初且未留丝毫痕迹,同时,般若空性的境界也在他相续中如实生起,《中观六论》的所有词句不仅可以朗朗背诵,而且意义也能通达无碍。
后来,他对阿底峡尊者传讲了很多修菩提心的教言,其中最著名的有《孔雀灭毒》和《宝剑论》。
②敢于自受他苦的宣巴南鸠上师:宣巴南鸠,意为仁慈瑜伽。这位上师常于寂静处修&自他相换&,将他人所有的不顺、痛苦、疾病以自己来代受,将自己所有的快乐、福报、善根等回向众生。尤其他喜欢在恒河边修持大悲菩提心。有一次,弥勒菩萨在他的境界中亲自显现,以金刚歌的方式,对他的自他相换予以高度赞叹,并赐予了种种教言。依弥勒菩萨的加持和自己菩提心的感召,当地的国王、大臣、婆罗门、沙门、贫民,乃至罗刹、夜叉等非人,大象、狮子、蚂蚁等旁生,都愿意集中到他的面前,接受菩提心的加持。当时,在整个恒河流域,宣巴南鸠上师的菩提心窍诀无与伦比,阿底峡尊者也在他面前接受了很多这方面的教言。
以上两位,是尊者年轻时的上师。
③大名鼎鼎的金洲上师:金洲,史学家认为是印度尼西亚,根登群佩认为是现在的斯里兰卡,无论如何,它是离印度有一定距离的某个地方。当时,阿底峡尊者已经依止了很多上师,有一次在金刚座转绕菩提塔时,度母现于空中,显示种种神变,指点他说:&如果你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你在北方过冬天我在南方过夏天~
吃可爱了!
我若盛开,清风自来~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即便不是在今天,总有一
第二天直播了新人求守护啊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五明佛学院金刚上师益西彭措堪布《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简介(其中彩色文字部分请注意)
《菩提道次第论》是一代宗师宗喀吧大师所建立黄教的纲领性文献,主要包括广、中、略三论。其中又以《菩提道次第广论》最为重要,共24卷,由宗喀巴于明建文四年(1402)著于西藏热振寺。《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与作者所著《菩提道次第略论》相区别而言。全论以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三乘渐次修行之道建构起佛教修行的完整体系,并论述了以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应成中观见)为中心的止观的修持方法。该论依据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按“三士道”次第进行组织。谓在入道之前,应以亲近善知识,思维人身难得作为基础,然后循序渐进,入“三士道”的修行法门。“下士道”指脱离三恶趣、升人天善趣的法门。分为四大段:一思维人身无常,二思维三恶趣苦,三皈依三宝,四深信业果。“中士道”指解脱三有轮回、断烦恼证涅槃的法门。亦分四大段:一思维苦谛(三有生死过患),二思维集谛(烦恼及业流转次第),三思维十二有支(流转还灭道理),四思维解脱生死正道(戒定慧三学)。“上士道”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在菩提果的法门。此分二大段: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在上士道之后,凡发大菩提心者如对密咒信仰爱好,也可以进修密乘。此论的止观修持方法,有三种要道:①出离心。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脱心”;②菩提心。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证得无上菩提;③清净见。也称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即既不执诸法实有自性,也不拨无(否认它的存在)所生所立的诸法,如实了知“诸法仗因缘而有,就有不乱的因果”,不堕“断边”、“常边”。《菩提道次第广论》克服了学人超次躐等、得少为足等偏弊,从而使显教、密教无碍圆融,龙树、无著二大派在修行中的位次得以安立,统摄一切佛法皆归于佛乘,将佛陀清净法流光显于世。由五明佛学院金刚上师益西彭措堪布所讲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有着清净的传承,清晰的理路,严谨的论证,广博的引征,并紧密结合现代人修行的特点,纠偏针弊,是不可多得的修学指导。------------------------------------------------------------------------------------------------此讲义是益西彭措堪布发心专为汉人特点而讲的,智海法师亦是依此《讲记》为大众宣讲。依下面的链接下载或打开本贴及跟贴后,可以方便各位同修在听经时同步学习。祝您学修圆满吉祥如意!阿弥陀佛!《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请点击)&南无第二法王无上悲智雪山善巧贤慧普闻文殊应化根本大师宗喀巴尊足下恭敬顶礼伏乞一切时处普垂摄护&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宗喀巴大师 造法尊法师 译&万善根本从师出 能生利乐如良田 依止违法善根断 如理事师求加持一切时处普摄护 诸善知识真佛身 但观功德毋寻过 并念大恩求加持殷重敬信为意乐 身命财物如教修 殊胜供养作加行 唯令师喜求加持八难既离十圆满 小大显密总能修 后恐此身难再得 愿受心要求加持死仇决定终须到 容或今日便降临 死时世事均当舍 速修妙法求加持无始所集不善业 死堕恶趣不自由 若堕当受寒热等 思苦难忍求加持能除众怖作依怙 真实不虚无他方 虔皈三宝受学处 总别遵行求加持黑白业感苦乐果 各别应受勤止作 别于无始所集罪 四力对治求加持此生勤修白业因 一得人天贤善身 自性之苦不能越 愿出轮回求加持有海飘流不自由 作此恶剧是惑业 业复依于烦恼起 誓诛惑仇求加持业惑增上成流转 结生相续系缚坚 离此当得无漏乐 勤希解脱求加持为脱有苦依三学 出家身德佛所称 生生愿持解脱戒 如护眼珠求加持但求解脱虽可得 惜于自利且未圆 愿修能满二利行 入大乘道求加持恩怨中庸今虽现 思量各各无决定 不应虚妄分爱憎 勤修舍心求加持生死流转无其始 入胎受生亦无初 故知有情皆是母 愿生斯见求加持今生爱我母为最 众母爱护亦如是 思此厚恩未能报 忆念母恩求加持若知有恩犹舍弃 似我下劣更有谁 是故图报当拔苦 并与胜乐求加持有恩母等乏安乐 我以身财善根施 愿诸有情皆得乐 一切圆具求加持母等众生苦所逼 苦因苦果愿尽离 纵有余殃我代受 勤修悲心求加持一切世间诸有情 获无漏乐断苦根 我应决定如是作 愿速堪能求加持任运成办自他利 世尊而外更有谁 以此为利有情事 愿速成佛求加持自他于苦皆不欲 愿得安乐此心同 他之求乐亦如我 自他等视求加持爱自即成众苦因 爱他则是万善根 生佛差别从此出 自他相换求加持以我善乐诸因果 他苦因果尽无余 如风去来行取舍 由此发心求加持为令发心长不退 念其胜利日六修 断四黑法依白法 如理勤行求加持成就利他发弘誓 为速圆满此誓愿 进受大戒起大行 勤勇修学求加持身命资具三世善 各随所愿施有情 从心变现以布施 舍心增广求加持别解脱等诸律仪 舍命不犯众恶行 若遮若性微细罪 羞耻防护求加持人及非人四大种 所作损恼多相逼 断除嗔恚不与较 观业忍受求加持既为利他求菩提 无量艰辛经劫海 于诸难行无怯倦 著精进铠求加持念知坚固除沉掉 心缘一境生轻安 身心于善有堪能 随意得止求加持以分别智观法性 即由观力引轻安 复从轻安发深观 愿生此慧求加持由施摄众成眷属 说如法语示利行 以身作则现同事 四摄利他求加持以修共道成法器 当求具德阿阇黎 为入秘密胜上乘 受四灌顶求加持所受真言诸密戒 若善守护易成就 不守决当堕地狱 舍命珍护求加持密部肝心二次第 达精要已起勇进 一日四座无间断 依师教修求加持示茲妙道善知识 如理薰修同行人 愿持正法久住世 内外灾息求加持愿我生生遇明师 饱餐妙法甘露味 十地五道功德满 速疾证得金刚持祈求加持:无可思大悲藏眼观视无垢智主师利微妙音无余群队魔灭唯密主雪岭胜贤顶严宗喀巴善慧称扬莲足下祈祷 宗喀巴大师 造法尊法师 译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顶礼上师三宝!为度如母之众生,而发无上菩提心!全文分三:一、引言;二、正论;三、后跋。甲一、引言:此论摄尽一切经典之关要,以深广二轨之妙道为基奠,以胜然灯智之教诫作抉择,以至尊文殊之窍诀为命根,以希奇无垢之教理为依处,以妙喻与具要教言为严饰,昭显三界法王宗喀巴心要,宛若朗朗日轮彻照娑婆界。堪为善见一切佛经之唯一明眸,能满众愿恒时受用之如意宝王,汇集百千妙论河川之无尽大海,无余驱散取舍疑霾之三界明灯。如是妙论始于宗喀巴大师,代代相承,传至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处,大恩上师于一九八四年春,传与五明佛学院之四众弟子,益西彭措堪布于上座堪布旺青前求得此论传承,是故传承清净可kao. 虽宗派有别,然法无门户,妙音游娑婆,来去唯一事。以是因缘,遂有宁玛教主晋美彭措法王亲见宗喀巴大师之奇异境相,时一九八六年七月二十日,大恩上师端坐于床,忽有一身着三衣、头带黄色班智达长耳帽之大士,随着一道眩目白光现于眼前,上师知晓其为宗喀巴大师,便上前敬礼,大师遂为上师传授《三主要道》且付嘱道:“我现于弥勒菩萨座下,法号文殊藏,如今汝弟子中,若人背诵《三主要道》,受持八关斋戒,以法性力之加持,暂时定可转生兜率天,将来我成佛作狮子吼如来时,彼等为我首座眷属。”言毕便化光而去。上师将此次亲见宗喀巴大师之事告知众弟子,此后遂有许多道孚、炉霍等地格鲁派的格西与僧人前来求法。一九八九年,在北京,第十世班禅大师亦亲自于大恩上师前求过《三主要道》之传承。大恩上师住世期间,一贯禀持各宗派究竟圆融无违之见,平等护持藏地各大教派,他老人家曾亲见宗喀巴大师,于学院亦曾传授《广论》,并多次传授《三主要道》。甲二、正论分三:一、名义;二、论义;三、末义。乙一、名义:一、造论者;二、译者;三、论名之意义。丙一、造论者:一、造论者无与伦比;二、造论者名称;三、造论之时处及经过。丁一、造论者无与伦比:一、化界无与伦比;二、授记无与伦比;三、降诞无与伦比;四、修学佛法如实通达无与伦比;五、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无与伦比;六、修法正行无与伦比;七、正见无与伦比;八、修行无与伦比;九、行为无与伦比;十、讲论无与伦比;十一、辩论无与伦比;十二、造论无与伦比;十三、培养弟子无与伦比;十四、佛教事业无与伦比;十五、总集无与伦比;十六、如是宣说之必要性。戊一、化界无与伦比:《金刚手经》云:宗喀巴大师为诸佛之幻化;《莲花生大士传记》亦云:大师为金刚持佛之化身;尤其各种密续中宣说:宗大师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之化身,如《文殊根本续》中授记:“世间我涅槃,地上成虚空,汝现异生像,行诸佛所行。彼时雪山中,有欢喜兰若。”释迦牟尼佛对文殊菩萨言:“我示现涅槃后,此世间成虚空之际,你将示现凡夫身相,行持诸佛所行之事业,尔时你将于雪山之中,兴建欢喜寺(即嘎丹寺)”;《空行秘密续》中授记:“文殊师利号贤慧,增广教法极希有。”文殊师利菩萨将示现名为贤慧之凡夫身,彼将增广佛之教法,极为希有。宗大师七岁出家时,顿珠仁钦仁波切给大师所取法名即为贤慧,藏音“罗桑”。至尊弥勒菩萨言:“如同诸佛菩萨之眼目与心脏般之文殊化身,将会出现于世间。”故宗大师非普通之化身,而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示现于娑婆世界之真正化身,诚如《文殊根本续》、大师本人著作中、以及五世达赖所赞叹般。《佛说放钵经》云:“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神尊贵,度脱十方一切众生者,皆文殊师利之恩。前过去无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之父母也。”《见一切刹土经》亦云:三世诸佛皆因文殊菩萨而成佛,文殊是一切诸佛之父,称诵十方所有诸佛之名号,功德不及称诵一遍文殊名号。《心地观经》云:三世觉母妙吉祥。大师为大智文殊菩萨之真实化身,而文殊菩萨为三世诸佛之师及父母,故于化界方面无与伦比。戊二、授记无与伦比:释尊于《文殊根本续》中授记:将来行持诸佛之事业。大师三岁时,第四世噶玛巴游戏金刚应元顺帝迎请,从西藏前往汉地,途经西宁时,大师之父领其前去拜见噶玛巴,当时噶玛巴为大师授居士戒,并授记说:“此子将到卫藏住持正法,有如第二佛陀般之事业。”(卫藏即今拉萨地区)弥勒菩萨授记云:汝犹如佛陀出世,成就宏伟之事业;断教派祖师玛吉拉准授记:比丘罗桑扎巴所创之正法轨,与释迦佛陀转***相同;月称菩萨授记:在边地雪域,有名罗桑之人,将能弘扬佛陀之无等圣教以及我之妙宗;莲师传记中亦授记:“持显密教罗桑扎巴者,八世之中显密广弘扬。”以上诸授记皆言,无等宗喀巴大师将如第二佛陀般广弘圣教,故为授记方面的无与伦比。戊三、降诞无与伦比:大师降生时,剪截脐带滴血处,自然长出一棵白色旃檀树,此树叶子特殊,叶面皆有狮子吼如来之圣像,或有文殊五字明字样。因此,此树名为古本旃檀,“古本”意为十万尊佛像。后来于此树边所建寺院,亦名古本,即著名的青海塔尔寺。从古至今,除佛陀外,所有智者与成就者们,于降生处皆未曾出现菩提树之事迹,唯法王宗喀巴大师有此瑞相,此为降诞方面之无与伦比。戊四、修学佛法如实通达无与伦比:克主杰如此赞叹:“印度之世亲与西藏之布顿,虽广闻博学,亦未如宗大师般全部通达。”章嘉国师于《宗派论》中言:“宗大师之传记,主要是以拣择智通达一切甚深之法,并且以事势理通达一切基道果。”宗大师是真实文殊菩萨化身,文殊菩萨毕竟为诸佛智慧总集,遍达如所有与尽所有法,故宗大师于显现上亦具遍达显密诸法之无上智慧。戊五、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无与伦比:在西藏,噶举巴有圣言现为大手印之教授;宁玛巴有圣言现为大圆满之教授;萨迦巴有圣言现为道果之教授;嘎当巴有圣言现为无常与菩提心之教授;然一切经续无余现为教授者,唯一是宗喀巴大师一代教法之特色,故具一切圣言现为教授之无与伦比。戊六、修法正行无与伦比:宗喀巴大师,外具声闻之功德,即具清净戒与出离心;内具菩萨之功德,即具陀罗尼、三摩地、神通、菩提心及中观正见;密具密乘之功德,现前乐空智慧;不仅如此,且于金刚乘的三种成佛(即生成佛、中阴成佛、后世成佛)中,宗大师是中阴成佛。故而于正行,大师亦是无与伦比。戊七、正见无与伦比:西藏前代有些论师,或自未证悟;或虽证悟然未曾留下著作;或虽有著作,然非广传于世;大师则既证悟法义,又著有胜论,且普遍流通于世,此亦为不共之特点。大师在懊喀拉当地方修行时,亲见众多寂怒本尊,尤其在懊喀拉当,极力祈祷上师与本尊无二无别后,于修行方面已经获得成熟,时见龙树师徒现身,且出现佛护论师手持中观教典作加持之吉兆,次日,大师得到一本佛护论师的《中观论疏》,详阅后,无误通达龙树师徒所说的空性之理,如实获得殊胜中观正见。戊八、修行无与伦比:有些论师修行时,或偏于掉举,或堕入昏沉,而大师远离昏沉与掉举,于相续中修行已获成就,且按照修行之体验而造论,恰如所说般,相续中生起真实之三摩地。大师无与伦比之修行,详阅其广传便可了知。戊九、行为无与伦比:宗大师所逢之时代恶浊,西藏各寺院有一些出家人行为不如法,彼等不知钵具为何物,不知祖衣、七衣之作法,戒律已废驰至此。宗喀巴大师以其大愿力,广弘戒律,重整教规,如结集律藏之优波离尊者般,建树护持戒律之极大事业。因大师之恩德,清净戒律之教法如旭日东升般,于雪域藏地重焕异彩,佛陀之清净仪轨因此重现于世。大师身体力行守持净戒,以此伟大戒行之感召,使西藏大小寺院诸出家众无不守持清净戒行。彼等三衣常不离身,对于漉水、触火等微小过失,偶犯时亦深生惭愧,依出罪仪轨,立即还净。克主杰在大师传记中说:“在雪域佛法将要面临毁灭、名存实亡之际,有些僧人就连出家所用之衣钵等名称亦未曾听闻,因尊者发心之威力,极力整顿佛教之戒律,此后,一切僧众用具得以恢复,此皆为尊者之恩德。”大师以自己严持净戒,故能将他众安置于三乘戒律中,令净戒遍弘于中土边地,此亦为大师无与伦比之不共功德。戊十、讲论无与伦比:虽有前代论师宣讲《二观察续》等,然大师自小便可以自力宣讲《二观察续》等,且大师生平对显密一切教法,皆平等传讲弘扬,树立显密融合之宗风。大师讲论之无与伦比,归纳而言有三点:1、宗大师曾于一法会中,每日讲论十五座,连续三个月不间断,其中有两部小论提前讲完,大师遂补充两部论。于此法会中,大师前后共讲十七部大论,即弥勒五论、中观五论(《中论》、《回诤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精研论》)、《入行论》、《入中论》、《四百论》、《集论》、《俱舍论》、戒律、《释量论》。印度、雪域未曾有如此稀罕之传法情形;2、大师在讲授众多经论时,无论讲授何经、何论,皆树立该论之无垢自宗,不杂其他观点而讲解;3、如是之讲法,亦能利益未来修行者。以上简略归纳大师讲论无与伦比之特色,详情见于大师广传。戊十一、辩论无与伦比:以真实理论无法妨害宗喀巴大师的任一善说,此为大师辩论究竟之征相。于求学圆满期,大师曾去过萨迦寺、贡塘寺、桑朴寺等著名道场,依论典立宗答辩。以大师能力,完全可同时立十余部难论之宗,然因当时各道场精通其他难论者鲜少,故大师只依《集论》、《释量论》、《俱舍论》与戒律立宗。因大师智慧高超、辩才无碍,故解答诸方问难势如破竹,无往不胜。大师住世期间,对其教法虽亦有人认为不合理,然无一人与之辩论,此为大师辩论究竟之征相。嘎玛公炯曾言:“我与罗桑扎巴无法辩论。”此即大师辩论之无与伦比。戊十二、造论无与伦比:宗大师造论具不共之特色:1、针对三种士夫,宣说次第完整之菩提道;2、自己完全通达所著诸论之意义而后撰著;3、所造论典之义,无有能驳斥者;4、具有他论所无之特色;5、所造论典悉为众智者欢喜纳受,如《三主要道论》、《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密集金刚广疏》等。此为无与伦比的造论功德。戊十三、培养弟子无与伦比:大师所育弟子中,通达三藏、行通三学、精修三士道与生圆次第者,宛若繁星不可计数。其中弘扬佛法事业广大者,有八大弟子:贾操杰、克主杰、扎巴坚赞、江扬却结、释迦益西、多敦·江白嘉措、吉尊·喜饶僧格、根敦朱巴。其中,贾操杰与克主杰先后住持嘎丹寺,继承大师法位,奠定黄教之基础,成为弟众中弘扬大师教法最大之功臣。宗大师、贾操杰、克主杰三者,被后人尊为“师徒三尊”。戊十四、佛教事业无与伦比: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释尊于舍卫国现大神变,降伏六群外道之吉日。过去印度诸大法王每逢此期间,皆广陈无量胜妙供品,供养三宝,诵经发愿将福德布施给无量众生。佛法传至西藏之初,雪域诸大法王亦按印度传统,于此吉日作广大供养。然至末法时期,供养法会亦渐隐没。大师为使圣教永住,弘扬十方,亦为令有情广积福德,获无尽恩泽。以此广大发心,大师于一四零九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重建大神变祈愿法会,时年正月初一,大师亲自向拉萨大昭寺的释迦佛像奉献一顶纯金五佛冠,冠上镶有众多贵重之珍珠宝石、工艺精巧、形量端严,正如佛于经典中所授记的:未来雪域藏地,有名罗桑扎巴,彼将对我之化身佛像庄严成报身形相。除重兴祈愿大法会外,大师于显密教法之讲辩著,以及闻思修方面的伟大事业,皆为现量可知之事实。大师住持正教事业,实堪为赡部洲之至上顶严。戊十五、总集无与伦比:总集所有智者之功德,虽可与宗大师相媲,然别别比之,犹有逊色。即使是八大菩萨与龙树菩萨等,亦无法相比:于功德分虽可平分秋色,然诸大菩萨非凡夫形相,理应具足功德;而宗喀巴大师虽示凡夫相,却能行持诸佛之事业。故对有缘所化而言,大师恩德之大,实无可比者。因大师于有缘所化前,以凡夫相行佛事业,是故宛若诸天中之梵天、人中之转轮王、群星中之皓月、众山中之须弥般无与伦比。戊十六、宣说必要性:宣说此十五种无与伦比之必要性:不论何教派之创始人,皆具证悟功德、现见本尊、以祖师之加持融入相续、作弘法利生之事业。对某一教派之后学而言,极有必要了解其教派传承上师之殊胜传记。因每一后学者,皆需获得传承上师之加持,然欲加持融入相续,唯依信心,而起信之途径即是了解传承上师之希有功德,了解得越深越多,信心自会相应生起,如此才能与传承上师及其所传之法相应。此外,修行者应有一殊胜皈依处,如此方能于皈依处恒时以猛利敬信祈祷而修学。其次,我等起始发菩提心,中间积累二资,最后成就佛果,此等一切缘起皆需依赖上师而聚合,故上师为最重要的修行助缘。因而,首先讲述上师传记,对我等有极大助益与必要。&丁二、造论者名称:“宗喀巴大师”:其中“宗喀”为大师诞生之地,距青海西宁五十余里,为表尊重而以地名称大师为“宗喀”;“巴”乃某补特伽罗之义;“大师”之义为:从内在教证二法而言,时至尊宗喀巴已成为教法与窍诀之主人,且其相续中已无余积聚一切证法,故尊为“大师”;从外之事业而言,至尊宗喀巴具圆满家族种性与极为广大之福德,且为德高望重之法王,成为大众归仰之怙主,故尊为“大师”。丁三、造论之时处及经过:此部《广论》是公元一四零二年,大师四十六岁时,于拉萨附近的惹珍寺(热振寺)撰著而成。惹珍寺是嘎当派初祖种敦巴所建,后为嘎当派教授之根本道场。时年,宗大师于阿底峡尊者之圣像前虔诚发愿,祈祷加持能显扬圣教、饶益有情,尔时感得释迦佛乃至虚空幢大师在内的一切传承上师现身,一月之中,大师日日面见阿底峡尊者、种敦巴、博朵瓦、霞惹瓦等,彼等赐予大师无量教授教诫。最后一日,种敦巴融入阿底峡身内,阿底峡尊者为大师摩顶加持,并安慰道:“你将来作广大的圣教事业、修菩提行饶益众生,届时我将助你。”言毕消逝。因嘎当传承上师之加持,大师讲述菩提道次第时越发透彻,一时,参与法会者皆充满法喜,咸皆领会菩提道次第之教授极为希有,其将一切经论之教授连贯成道次第,唯修此一法等同遍修诸法门。宗大师因一心修持菩提道之教授,得大启发,此次修持结果,令其了达《现观庄严论》所诠,实为任一众生从凡夫地直至成佛之教授。如是复阅因明中观等显密教典,亦皆见为修行之教授。此后,宗大师对菩提道修行之次第生起不共胜解。时,胜依法王、止公法王暨前后藏等地诸善知识,皆殷勤劝请大师造一部《菩提道次第论》。大师思忖:现内有菩萨加持,外有诸大德劝请,内外因缘俱备,时机相应。于是便于四十六岁那年撰著此论。从道前基础写至奢摩他结束时,大师心想:“毘婆舍那(胜观)甚深,即便造就,恐亦难利益他众。”如是欲乐稍退,时文殊现身教导:“无论如何,汝亦应将毘婆舍那部分完成,写就之后,众生由此获中等利益。”大师遂遵本尊之意,续造胜观部分。当时,每当大师思维空性,皆见空中现出《大般若经》中二十种空之字句,字为银色,诸如此类稀有之端相不胜枚举。大师造论时,护法神与地方山神皆现身乞求:“我等皆为莲花生大士与阿底峡尊者之近事,现今对您之教法亦愿成办顺缘,愿大师慈悲摄受我等。”故大师造完《广论》后,于回向偈中也代诸护法作了回向。丙二、译者:译者法尊法师,河北人士,生于一九零二年,十八岁时于五台山出家,十九岁于北京法源寺受具足戒,一九二四年法尊法师于武昌佛学院毕业后,到北京藏文院学习,曾师从太虚大师受学。一九二五年,法师二十三岁时随大勇法师入藏求法,先后于藏地求学近十载,一九三四年返回汉地主持汉藏教理院。一九四九年后,于北京菩提学会从事藏传佛教的译著工作,曾任中国佛学院院长等职务。一九八零年于北京广济寺圆寂。法师一生致力于藏文经论的翻译工作,为中国近代杰出之译师,其翻译之著作主要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入中论》、《入中论善解密意疏》、《现观庄严论》、《辨法法性论》、《集量论》、《释量论》、《辨了不了义论》等。丙三、论名之意义:一、略说;二、菩提;三、道次第;四、广;五、论。丁一、略说:若从能诠所诠的角度分析,广论为能诠,其所诠为菩提道之次第。对所诠之“菩提道次第”,若以能得与所得分析,所得为无上菩提,其能得即道次第,依次第修道便能获得无上菩提。丁二、菩提:一、菩提之体性;二、菩提之分类;三、菩提之喻;四、菩提之释词。戊一、菩提之体性:此处之菩提为三种菩提(声闻、缘觉、佛菩提)中的佛菩提,亦即大乘究竟之佛果。菩提之体性,有断、证二分,亦即烦恼障、所知障之垢染无余清净之断菩提;以及如所有与尽所有一切诸法现量证悟之证菩提。《宝性论》云:“佛性是由无别异,清净妙法所安立,犹如日轮与虚空,智慧离染二体相。”何为胜义如来之体性?弥勒菩萨言:佛之体性是由自心清净之中一切无别而安住,最终客尘障垢亦无余清净,具有两种清净之妙法所安立。若从断证两分而言,即为犹如日轮自性光明的智慧光明(证德)与虚空本来清净之二障清净(断德),如此具足证圆满与断圆满之体相。《大乘庄严经论》云:“一切难已行,一切善已集,一切时已度,一切障已断,成就一切种,此即为佛身。”一切难行已经行持,一切善根已经集聚,一切时劫已经经历,一切障碍已经断除,由此成就一切种智,此即为佛陀之身。此论菩提品中亦宣说了大菩提之体性:“二障已永除,法如得清净,诸物及缘智,自在亦无尽。”前二句宣说断菩提,后二句宣说证菩提。从断菩提而言,何时相续中,烦恼障与所知障已无余清净,法性真如极为清净之体相,即大菩提;从证菩提而言,于证悟法性之中毫无动摇之同时,无勤任运遍知一切有法之智慧自在体性身,即大菩提之自相。以上从断证两分诠释了菩提之体性,具可参阅《大乘庄严经论·菩提品》中之九种义;《宝性论》中之八种义;《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之六种义。若对菩提果能生起胜解,相续中定会生起求证无上菩提之善法欲。戊二、菩提之分类:菩提可分为三类:法身菩提、报身菩提、化身菩提。如《宝性论》云:“彼者分类由深广,大自性三功德法,当知如是自性等,安立法报化三身。”对于大菩提,从功德甚深难以测度方面,安立为法身;从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无量功德故而广大方面,安立为报身;从契合众生根机而作利他故是大自性方面,安立为化身。法报化三身亦可摄为二身,即胜义菩提法身与世俗菩提色身。报身与化身即世俗菩提色身,因为报身是于近之清净眷属(一至十地菩萨)前显现的真实色身;化身是于远之不净眷属(凡夫、声闻、缘觉)前示现的色身影像。是故,报化二身均摄于世俗菩提色身中,如《宝性论》云:“此处初者为法身,其后二者为色身。”又云:“自利圆满功德处,即一切佛胜义身,他利圆满功德处,即一切佛世俗身。”戊三、菩提之比喻:以本具光明之日轮,比喻究竟智慧光明之证德;以远离云雾之虚空,比喻二障清净之断德。《宝性论》中有九种比喻:譬如莲花中现出之佛身、远离群蜂之蜂蜜、从皮壳中脱出之果实等。如此无上究竟之菩提远离一切客尘障碍,本来如来藏自性之本体完全显露,此殊胜境界对初学者唯以比喻而诠示。戊四、菩提之释词:梵语:菩提;藏语:向曲;汉义为断证。如《瑜伽师地论》云:“云何菩提?谓略说,二断二智,是名菩提。二断者:一烦恼障断,二所知障断;二智者:一烦恼障断故,毕竟离垢,一切烦恼不随缚智;二所知障断故,于一切所知无碍无障智。”因大菩提彻底断尽一切障碍之种子习气,且具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究竟果法之功德,故此大菩提必为究竟殊胜之果,如如意宝般具有能赐予一切所欲之妙力。有情所希求者即是此究竟之解脱、无上之菩提,如是之如意宝王以何而可获取?即是依靠次第修道。丁三、道次第:一、道次第之含义;二、以理安立;三、比喻。戊一、道次第之含义:道次第之含义可从几个角度诠释:1、按《现观庄严论》之观点:“道”指甚深与广大两种道。“次第”指深广二道于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中之修行次第。2、按《入行论》之观点:“道”指菩萨行所依之菩提心,以及依此发起的六度万行,亦即愿行两种菩提心之修行。“次第”指安住不放逸后行持布施、持戒等;或为安住不放逸等,然后修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等。3、按《道炬论》与本论之观点:“道”指三士道,即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不共上士道。“次第”即在具足共下士、共中士道次第的前提下,修学不共之上士道,亦即以下士道、中士道为基础,于此基础上修不共上士道。戊二、以理安立:1、以理安立“道”:《道炬论》与《广论》中所讲的甚深与广大之智慧为正道,因其为能够到达果地菩提之现证的缘故。2、以理安立“次第”:即前因后果之因果次第。三士道所摄的一切道须次第产生,以前前为因,后后为果。譬如,一棵树的根、茎、枝、叶、花、果六个阶段,须次第产生:以树根为因而有树茎;以树茎为因而有树枝,如是依次产生树叶乃至花果等。同理,三士道之修行,唯完成前前,方能进入后后,此为次第决定之理。戊三、比喻:1、道之比喻,即能到达目的地之大路。《俱舍论》云:“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本论所说之三士道即为能从凡夫地通向涅槃之道路,为行人所应走的圆满成佛之路,故名菩提道。2、次第决定之比喻:(1)、《陀罗尼自在王经》中以净治摩尼宝之过程为喻:譬如,一善巧摩尼宝之大师,若得不净之摩尼宝,他先用灰洗摩尼宝,后又拿黑头发之布擦拭,之后用辛辣味之浆水洗,完毕后再用布裹住木棒擦拭摩尼宝,此道工序完成后再继续用药水洗,之后再拿细软之布擦拭,最后连铜铁等细垢亦彻底远离。此喻意为:我等欲成就离垢清净之断菩提,应如此按次第不断净化自相续,先除粗垢,后遣细垢,最后再除极细微之障垢。因于断障上具有从粗到细逐渐遣除之决定次第,故以此净治摩尼宝之过程为喻。以三士道而言,首要遣除对现世五欲之耽著,才能为后世之安乐而取舍因果,趣入下士道十善业之修行;复次,要遣除对于三界有漏安乐之耽著,方能生起出离心、修戒定慧,趣入中士道之修行;之后,要遣除仅为己求解脱之小乘发心,如此才能修习菩提心,趣入上士道六度四摄之修行;最后,要遣除对人法之实执,才能真正超越轮涅,获究竟解脱。因此,前前粗大之耽著首需遣除,如是方能趣入后后之修行,具有如此决定之次第。(2)、其他经论中以阶梯比喻次第:如同阶梯从下下通往上上,唯经过下下之台阶,方能到达上上。若未经下下,则不可能无因而至上上,因此,下下为上上不可缺少之基础。相反,若能按次第一阶阶经过,自会达上上。就本论而言,法尊法师曾以下士道为例,宣说次第决定之理。法尊法师言:“亲近善知识是修学一切佛法的基础,要亲近善知识才能趣入佛法,所以最先说。趣入佛法后,就要思维有暇圆满的人身难得,才能策励自己,起大精进,修学佛法。所修学的,就是三士道。若不能脱离恶趣,就没有修学佛法的机会,更不能出离生死,成大菩提。若对现世五欲尘(色声香味触的享受)贪求还不能止息,三恶趣的苦还不知怖畏,就更不能厌三界苦,勤求出离。所以最迫切的,也是浅易的,应当先修下士道。修下士道中,若贪著现世五欲,于后世的安乐就不能起猛利希求,于三恶趣苦也不能生真实怖畏;所以先应思维人身无常,才能怖畏恶趣,由怖畏恶趣,才能至诚皈依三宝,深信佛说因果道理,止恶修善;由此才能远离恶趣。”丁四、广:“广”之含义可从三方面诠释:1、能诠所诠广大;2、所化广大;3、相对于略论而言广大。1、本论能诠之教理众多,故所诠之意义甚广,凡从初发心学佛直至成佛之间的修行次第,无一不圆满具足,故名为“广”。克主杰曾赞叹道:“阿底峡尊者所传的菩提道次第教授,比如教典派、教授派等,虽有多种《道次第》,但要如宗喀巴大师的广略二论中所说的道之总体与一一支分,过去西藏未曾有一人能如此宣说,故应知此为大师不共希有之善说。”如是,从总体或一一支分圆满抉择,唯本论具有如是殊胜功德,故从能诠与所诠广大角度名为“广”。2、本论所化根机很广,包括下、中、上三类根机,此三类根机皆可依修学本论而趣入。下、中根者首先修学下士、中士道,奠定基础后,方能渐渐趋入上士道之修行。上根者欲趣入上士道之修行,亦必须圆满下、中士道之支分,故亦应先学共下士、共中士之道。因本论所针对之所化范围很广,故名为“广论”。3、相对《菩提道次第略论》而言广大:本论之中,对每一科之内容皆先依正理成立,然后广引经论证明;对疑惑之处,以易解之比喻说明,打破各种邪见;再引嘎当祖师之语录显发其中义理,最后再总结要义,以广而细之方式层层递进解释,而《菩提道次第略论》则省略了破立与教证等,故相对而言“广”。丁五、论:内道之论具改造与救护二义。此部《广论》可以不断改造我等内心,从世俗角度而言,是将耽著今生之心改造成希求后世安乐之心;又将沉迷轮回之心改造成追求解脱之心;再将仅求自己解脱之自利心改造成唯愿众生离苦得佛果之菩提心;最后从胜义角度而言,是将执人法之分别心改造成证悟法界之胜义菩提心。如此将有情从三恶趣救护至人天善趣;再从人天善趣中,救护而出离生死苦海;最后从小乘果位中救护至无上佛果。故本论具足改造与救护两种殊胜功德。乙二、论义:一、造论支分;二、菩提道次引导。丙一、造论支分:一、顶礼;二、立誓造论;三、劝请法器谛听;四、所讲之法及传讲方式。丁一、顶礼:一、顶礼本尊;二、顶礼传承上师;三、顶礼之必要。戊一、顶礼本尊:梵语:“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汉语:“敬礼尊重妙音”。此处为顶礼不共本尊文殊菩萨。“南无”即敬礼;“姑如”即尊重;“曼殊廓喀”即妙音;“耶”即向或对于。文殊菩萨为宗喀巴生生世世不离之本尊。《密宗道次第广论》云:“于显现上,很久以来,文殊菩萨皆为宗大师相续不断依止之本尊。”大师于很多世中一直为文殊菩萨所摄受。以今生而言,文殊菩萨亦显现欢喜之容色,显密教法一切关要皆于大智文殊菩萨前谛听而断除增益,故大师首先顶礼文殊师利菩萨。“姑如”为梵语,有两种含义:一为无上,二是沉重,合译为尊重。从功德分而言,因成为一切众生之无上,或成为众生怙主,故名为尊。因功德巍巍,以贪嗔等烦恼无法动摇,故曰重;或上师以任何违缘亦无法动摇,成为如山王般极稳重的众生所依之境,故名为重。“曼殊廓喀”即妙音,可作两种解释:1、妙:指断德自性身,因离尽二障习气之粗涩,故名妙;音:指智慧法身,因妙音之增上缘为智慧法身,故以音代表智慧法身。2、妙:指断德自性身与智慧法身;音:指一历耳根,遂可开启智慧之极悦意音声。戊二、顶礼传承上师:一、顶礼释迦佛;二、顶礼弥勒与文殊菩萨;三、顶礼龙猛与无著菩萨;四、顶礼阿底峡尊者;五、顶礼其他上师。己一、顶礼释迦佛:论云:“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于是释迦尊主稽首礼。”前三句分别顶礼释迦佛之身、语、意:主要从因之角度赞叹佛身;从作用之角度赞叹佛语;从体性之角度赞叹佛意。“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俱胝”即千万,此处泛指无量;“圆满”指一切具足、不缺丝毫;“妙善”指以菩提心所摄之善根,因一切深广之道皆由菩提心而生,最终无上菩提亦因菩提心而成就。菩提心为深广二道之因,故称为妙。以菩提心所摄之善根,为初、中、后三善:初发起菩提心,为初善;中间增上菩提心,为中善;最后圆满菩提心,为后善。或凡以菩提心所摄之身语意行为,前行亦善,正行亦善,后行亦善,故称为善。此为赞叹佛身之因极为圆满,即佛身非属业惑所感,而为无量圆满妙善所生之身。如《无垢称经》云:“诸友伴,如来身者从百福生,从一切善法生,从无量善道生。”。“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无边众生”指周遍虚空之无量众生;“希愿”指一切暂时与究竟之希求。此乃赞叹佛语之作用极为圆满。《维摩诘经》云:“佛以一言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以一言说法时,上、中、下三种根机之众生各得相应自己根机之理解,是故佛语乃满足一切根机之妙音,无边众生通过修学佛之教法,暂时可成满增上生之安乐,究竟可成满决定胜之解脱,是故佛语实乃成满无边众生希愿之妙语。“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此为赞叹佛意之体性极为圆满。佛之意非为凡夫之分别,亦非声缘及学道菩萨之意,此等众生因具烦恼障与所知障之故,不能观见一切如所有义与尽所有义。然佛陀已经断尽烦恼障与所知障,是故佛意为如实照见一切所知之遍知智慧,此是从体性极为圆满之角度赞叹佛意。“于是释迦尊主稽首礼”:“释迦尊主”指释迦种性之尊主;“稽首礼”是将自己最尊贵之头部,礼拜对境双足,顶礼身语意如此圆满之释迦尊主,表示对释尊极为恭敬。一般傲慢者根本不愿低头,更不愿以头部礼拜对境双足,故唯有满怀恭敬时方会稽首顶礼,此处表示宗大师对释尊异常恭敬。释迦佛为我等导师,为利众生而发无上菩提心,断尽一切过失,圆集无量善法,以此成就了圆满佛身,具有能照见一切所知法之一切种智。因完全了达成佛之路、通达一切众生之根机意乐,且佛最初发菩提心、中间广积二资、最后成佛,此等一切皆为利益我等有情,故成佛后一切身语意亦皆为利益我等,佛之教法皆为满足我等暂时增上生与究竟决定胜之希愿,故佛之善说皆为令我等趋入增上生与决定胜之教授。然此等教授,凡夫依自力无法通达,于是宗大师以深广之智慧,领悟佛之心意,而将一切圣言现为教授:能成办暂时增上生之教授摄于下士道中;能成办决定胜之教授摄于中、上士道中。如此,先具足下士道功德,断尽此道应断之过失;再进入中士道,圆具此道之功德;再进入上士道,以前前为基础,次第断障证德,最后现前身语意圆满之佛陀功德。此颂一方面为宗大师顶礼释尊之顶礼句;另一方面,亦是启示我等应忆念宗喀巴大师之功德与恩德而稽首礼拜大师;此颂亦为殊胜教言,让我等依无上菩提道次第而修,而且于上士道时以菩提心为基,行持六度万行,最终定会获得无上究竟之菩提果。己二、顶礼弥勒与文殊菩萨:论云:“是无等师最胜子,荷佛一切事业担,现化游戏无量土,礼阿逸多与妙音。”“是无等师最胜子”:“无等师”指本师释迦佛,何谓“无等”:1、世间无等:释尊之功德非外道六师可相媲,一切世间仙人外道、具德智、有成就者皆不具释尊毫发之德,故为世间无等;2、大愿无等:释尊发下如白莲花般的五百大愿,摄受浊世众生,悲心深广,超胜他佛,是他佛无等。麦彭仁波切于《释迦佛修法仪轨》中言:“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3、说法无等:如《中论》云:“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佛以自力所宣说的缘起性空,为诸说中第一,此为说法之无等。何谓“师”:因如实宣说一切诸法之义,故为师;且能够改变众生相续,将彼等逐渐引至涅槃,故为导师。如今,我等于宇宙人生真谛,能有一分觉悟,悉为释尊传法恩德所致;我等能发愿、修行、积累资粮,悉因释尊之引导,故释尊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瑜伽师地论》云:“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令苦寂灭,故名大师。”“最胜子”:文殊、弥勒二大菩萨,非佛之语子(声缘),而为佛之意子,且为最胜之意子。因其相续中已发了世俗与胜义菩提心,故为意子;且位居十地,为意子之首,故为“最胜子”。为何称“法王子”呢?因彼等“荷佛一切事业担”:佛无他业,唯有度生之伟业,其根本即是转***。佛涅槃后,继佛业者即文殊、弥勒二尊。以二大菩萨为主结集佛所说的大乘甚深与广大法藏。当年,百万菩萨聚集于王舍城南方的布玛萨瓦山,时由弥勒、文殊、金刚手菩萨结集大乘三藏,按二大车轨而言,文殊菩萨结集甚深法藏;弥勒菩萨结集广大法藏,并造五论,开显大乘法藏密意。因根本之佛业即为转***,接引、教化、成熟、解脱有缘众生。而佛陀一代教法之结集者、继承者、弘扬者即此二大菩萨,故言“荷佛一切事业担。”“现化游戏无量土”:此二大菩萨如佛一般,于无量世界中,示现各种幻化游戏,或示佛身或示菩萨身、或现比丘相或现居士相、或示旁生饿鬼等,为度无量所化而示现无量身、游戏无量土。印藏汉土等地,多有祖师大德为此二大菩萨之化身,如藏地无垢光尊者、萨迦班智达、宗喀巴大师等皆为文殊菩萨之化身。“礼阿逸多与妙音”:“阿逸多”是梵文,为弥勒菩萨名号,汉文译义为“无能胜”,因弥勒菩萨修习慈心三昧,无人能比最为殊胜,故名“无能胜”;“妙音”为梵语“文殊师利”之义,又译为“妙吉祥”。于如是荷佛家业之最胜子,现无量身游无量土之文殊弥勒两大菩萨,宗喀巴大师恭敬顶礼。己三、顶礼龙猛与无著菩萨:论云:“如极难量胜者教,造释密意赡部严,名称遍扬于三地,我礼龙猛无著足。”“如极难量胜者教”:“如”即如实,佛之教法密意如是,二大菩萨亦如实阐释,故为如教造释;“胜者”:佛陀为一切中最胜,故称“胜者”;“教”指般若经;“极难量”指般若经之密意甚深,以常人之智极难测度,佛于成道时亦云:“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得犹如甘露之妙法,纵为谁说亦不能了知,故当无言安住于林间。”如是佛所亲证的深寂光明无为法,即此难思量之胜者教。“造释密意赡部严”:大乘之深广教法后能弘扬、兴盛于世,全赖龙猛、无著二尊,因彼等分别造论如实开显大乘经之密意,龙猛得文殊菩萨摄受,以智慧力撰造中观六论及赞聚等,开显大乘甚深法藏之密意;无著于兜率天得弥勒亲传,不仅将弥勒五论广弘人间,且自己亦撰造《瑜伽师地论》、《宝性论注释》、《阿毗达磨杂集论》以及《摄大乘论》等,开显大乘广大法藏之密意。“赡部严”即南赡部州之庄严。严有三种含义:自性庄严、开显庄严、装饰庄严。装饰庄严:譬如,日月为天地之庄严,世界因日月而显得分外庄严,若无日月映照,世界将因此而陷入黑暗中,如此则非庄严。又如夏日草原,鲜花满山坡,甚是赏心悦目,此等鲜花即为大地之庄严。如是印度曾有二胜六庄严,其中二胜即精通戒律之释迦光与功德光,六庄严即为精通中观之龙树与圣天,精通对法之无著与世亲,精通因明之陈那与法称。故颂云龙树与无著为南赡部洲之庄严。开显庄严:譬如一相好庄严,且佩各种美饰者,以明镜映显庄严之身相,此明镜即为开显庄严。如是,大乘经典自性善妙,初中后皆善,现以龙树与无著之大论完全开显此等善妙之义理,是故彼等大论,宛若显示佛陀极其庄严深广教法密意之明镜。《大乘庄严经论》云:“譬如庄美质,临镜生胜喜,妙法庄严已,得喜更第一。”极难衡量胜者佛陀的般若经,如实造论解释其密意,由此成为南赡部洲之无上妙严,名称遍扬天上、地上与地下三地之龙猛菩萨与无著菩萨,我宗喀巴恭敬顶礼彼等双足。己四、顶礼阿底峡尊者:论云:“摄二大车善传流,深见广行无错谬,圆满道心教授藏,敬礼持彼然灯智。”颂词前三句应连起来理解,“持彼”:“彼”为前三句中所说之教授藏,“然灯智”:为阿底峡尊者出家法名。宗大师云:无有错谬地含摄二大车流传下来的甚深见派与广大行派教授,具足圆满道的心要教授藏,于其持有者胜然灯智前,我恭敬顶礼。深见广行二派传承之教授皆传至阿底峡尊者,彼为深广法藏之持藏者。具体内容于尊者传记中广讲,故不赘述。己五、顶礼其他上师:论云:“遍视无央佛语目,贤种趣脱最胜阶,悲动方便善开显,敬礼此诸善知识。”第一句之“眼目”是从能见方面,比喻善知识了达佛语之智慧;第二句之“阶梯”是从能通向方面比喻善知识是有缘者趣向解脱之助缘;第三句之“悲动”指善知识开显佛法,唯由大悲心推动,并无其他庸俗动机,以利他之心推动而开显此等道次第。“贤种”:即具有善缘者,无缘者不会值遇殊胜善知识,遂不可称“贤种”。具有无余了达无边佛语之眼目,成为善缘者趣向解脱之最胜阶梯,以悲心之发动而方便善巧开显道次第者,即为我(宗喀巴)之善知识,于如是具有殊胜功德的善知识南喀坚参等上师足下,我恭敬顶礼。戊三、顶礼之必要:从造论方面而言,首先顶礼本尊与传承上师,能得彼等加持,而使造论初中后三时吉祥圆满,遣除一切造论违缘;从自他二利方面而言,顶礼本尊与上师,于己可积累资粮,令自相续与圣者相应;于他可令其生起信心,彼等见此恭敬行,亦会效仿随学,故有感化他人之用;从显示法源清净而言,对道次第历代传承上师礼敬,可明此论法要非大师无有传源,闭门造车之产物。此等道次第之法要始源释迦佛教法,代代相传,直至大师,大师为广弘此等道次第而造论,可见此论来源清净可****丁二、立誓造论:论云:“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辨教义力,故离智者欢喜道,圆满教要胜教授,见已释此大车道,故我心意遍勇喜。”如今欲勤修瑜伽者,多数皆缺少听闻,故而不明教理;而广闻多学者又不善实修关要,多数仅以片面之眼光视佛语,且缺乏以理辨别经教含义之能力,故而越来越远离圆满教法心要之殊胜教授——智者所喜之妙道。见此情形,我(宗喀巴)发心注疏此大车之道——菩提道次第之教法,因而此刻内心充满踊跃之欢喜。颂词前四句分别宣说了大师所处时代,修行者中普遍存在的四种过失:即少闻盲修、多闻而不善修要、片面了知佛法、乏思辨力。1、“今勤瑜伽多寡闻”:指少闻盲修之过。即修行者未经多闻而欲念诵、坐禅、闭关专修。然此等不明教理之盲修,非常危险。萨迦班智达曾言:“无闻之修行,如断臂攀岩。”如此行持唯有误入歧途,趣向毁灭。《扎嘎山法》云:“能否以三学道解脱自相续而获涅槃果位完全赖于闻法;能否速疾获得佛果也依赖于广闻与否。如果广闻博学的话,那么就会通晓断除烦恼等罪业过患以及成就功德的各种权巧方便,对佛法的深广也会获得广大全面的定解,从而懂得所有的教典都是教言。”若未具足多闻,则无法以闻法断除增益,亦不会明了应如何修习,如此遂不获一切以三学道解脱自相续而成就之果位。2、“广闻不善于修要”:指多闻而不善修要之过。即虽经多闻,然仅将法作为学问,一味积累佛教知识,此种结果唯成佛学者,未将法融会于心,不堪为修行者。或虽学不少,然并未掌其修要,仍然偏离智者所喜之妙道。《扎嘎山法》云:“有些修行人已经到了白发苍苍、牙齿脱落、满面皱纹的垂暮之年,仍旧一门心思地用在与别人的口头辩论上,虽然被人们美其名曰为智者,实际上他们的修行境界甚至连最起码的对现世的厌离心也没有。”3、“观视佛语多片眼”:片面了解佛法之过。即如坐井观天,以狭隘之眼界视广阔之天空,仅见井口之空,悉不知井外无垠天地。如是当时颇多修行者片面认知佛法,如偏于大乘道者认为不需小乘法;偏于小乘者无法接受大乘法;偏于显宗者不能理解密宗;偏于密宗者无法含摄显宗。佛之教法原本广大圆满,凡夫地至佛地之道次第悉皆含摄,所有教法皆为佛法支分,然因能境行者不具广阔之智慧,故而常落于片执佛法的过失中。4、“复乏理辨教义力”:指缺乏思辨能力之过。即缺乏以理辨别了不了义、世俗与胜义以及如何取舍之能力。因具上述四种过失,“故离智者欢喜道,圆满教要胜教授”:此处“圆满”:指具足一切支分;“教要”:指具足关要;“胜教授”:指具足四种殊胜教授,即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以上皆为赞叹阿底峡尊者的教授圆满殊胜。此教授能令修行者通晓一切佛之圣教皆为圆满无违,令一切佛之至言皆现为教授,令修学者易获佛之密意,令修行者自然息灭谤法之极大罪行等,因有此等殊胜功用,故称为“胜教授”。 如是圆满、具足关要、具足四种殊胜之教授,确为令智者欢喜受持之妙道。“见已释此大车道”:“大车道”即阿底峡尊者所造的《菩提道炬论》。何言此论为大车道?因此论中圆满含摄显密深广之教法,是故称为“大车道”。宗大师见当时的修行人因四种过失而远离智者欢喜之妙道,无限悲愍,以此大悲心之策动遂发心诠释此道次第教法,撰造《菩提道次第广论》广大诠释此论之显教部分,故云“见已释此大车道”。大师后来撰造《密宗道次第广论》是广释此论密宗部分。“故我心意遍勇喜”:此句描述大师造论时的心情。大师为何心生如是之欢喜呢?《大乘庄严经论》云:“施与悲共起,能令菩萨乐,三界中乐受,比此无一分。”无任何希求回报或后世异熟之心,唯一为利他、以大悲摄持而发起布施时,此圆满利他之布施能令坚固菩萨无比安乐,三界有漏安乐百千万分亦不及其一。《入中论》云:“且如佛子闻求施,思惟彼声所生乐,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菩萨闻求施声,仅仅思惟:“彼向我乞求,我能予之安乐。”以此所生之安乐,即已远胜小乘圣者入灭定之安乐,何况菩萨尽施内外诸财,令乞者满足,其安乐之大,更是无以言表。大师造论时无丝毫庸俗之求,唯以全然利他之菩提心,因为以自己发心造论能令诸有缘者趣入智者欢喜之妙道,不论何种根机皆可暂时置于人天增上生中,究竟置于佛果决定胜中。故此无尽之法施超胜《入中论》所说财施百千万亿倍。大师为非凡之大菩萨,能行持如是布施,当生无比欢喜。圣士夫不轻易立誓,然一旦经观察后建立誓愿,则如石上刻字般,终无变改,此即圣士夫之品格。如《二规教言论》云:“何人事前所承诺,终无变更誓坚定,若坚誓愿获自利,他众亦信此人语,以善观察所承诺,坏劫之际亦不舍。”故如此立誓,可使造论坚固不退而终得圆满,此即为立誓之必要。丁三、劝法器谛听:论云:“诸有偏执暗未覆,具辨善恶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诸具善者专励听。”颂词前三句描述法器之德相,第四句为劝请听闻。法器应具何种德相?《四百论》云:“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即法器应具质直、具慧与希求法义三种德相。“诸有偏执暗未覆”:对应质直;所谓“偏执”即指贪著自宗、憎厌他宗之偏袒执著。若心未被偏执愚暗覆盖而质朴正直,即具“质直”之德相。“具辨善恶妙慧力”:对应具慧 ;“妙慧”指不颠倒辨别之慧。若具足辨别善恶、是非、邪正、真妄等之妙慧力,则能如理抉择,无误取舍,如是才能由闻法而如理趣入。“欲令暇身不唐捐”:对应希求法义;“唐捐”为徒劳无益之意。对已获的暇满人身,非常珍惜,不愿虚度,唯求真实法义,有如是向道之心,才会如久旱渴雨般,接受上师所赐之正法甘露。“诸具善者专励听”:若具上述三种德相者,即为“具善者”。大师殷切劝请当时及后世无量具善者:“请汝等听闻成就无上菩提的圆满道次第。”大师造论虽远在一四零二年,距今六百余年之遥,然以大师尽虚空、遍法界之大悲心与大愿力,而令我等如今亦能闻思此论,故我等亦为大师劝闻之对境。丁四、所讲之法及传讲方式:一、认定所讲之法;二、传讲方式。戊一、认定所讲之法:论云:“此中总摄一切佛语扼要,遍摄龙猛无著二大车之道轨,往趣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种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无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门中,导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谓此中所诠诸法。”文中有两个“此中”,前者指《菩提道灯论》,后者指《广论》。“一切佛语”即三转圣***,其扼要即三藏所诠义戒定慧。此《菩提道炬论》总摄一切佛语之扼要即戒定慧三学,亦遍摄龙猛、无著二大车之道轨,趣往一切种智地之胜士法范,以及上中下三种士夫一切行持之次第无一缺者。所谓“大车”即大乘宗派开创者或大乘导师。堪称大车者必具三大条件:1、为佛所授记示现人身之补特伽罗;2、为圣者菩萨;3、不依其他论师之论典,唯以自力开显佛经密意。而龙猛菩萨为佛亲自授记示现人身之圣者菩萨,佛于《楞伽经》中授记:“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宏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国。”经中佛授记龙猛菩萨为宏大乘无上法、能破有无戏论边之初地菩萨。其他经亦有授记龙猛为七地菩萨或说为佛陀化现。龙猛菩萨未依其他论师之教证与见解,唯以自力撰造《中论》等中观理聚论,开显《般若经》之密意,由此建立甚深见派之道轨,故为大车。无著菩萨亦为佛授记之圣者,佛于《文殊根本续》中授记:“无著比丘者,善巧诸论义,了不了义经,分别为多种。”无著以自力撰造了《瑜伽师地论》等论典,依于万法唯识安立一切大乘道之广大修行,开创广大行派之道轨,故堪称为大车。“往趣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即指大乘菩提心与止观法门。“范”是铸造器物所用之模子,引申为规范与法则之意。《广论》不仅具足胜士之法范,且三士夫一切行持之次第悉皆具足。后句宣说:依于阿底峡尊者《菩提道炬论》所说的菩提道次第,引导善缘者趣入佛地修行之理,此即是《广论》所诠之诸法。戊二、传讲方式:论云:“此中传有二派释仪,胜那兰陀诸智论师,许由三种清净门中,诠释正法。谓轨范语净,学者相续净,所说法清净。”佛与佛子传法方式有不同分类:佛以三神变传法,即神通轮、记心轮、教诫轮。神通轮:由佛之身业现种种神变令众生起信;记心轮:以佛之意业了知所化心行差别;教诫轮:以佛之语业宣说相应所化根机意乐之教授,令其趣入修行。此三依次为身意语之作用,先以神通引导,次以记心了知根机,后以教诫令行正道。佛子传法有不同类:弥勒菩萨是以大海波浪之方式传法:即先立全论主体,再对主体的每一支层层广说,犹如大海波浪从海之中央展开,层层推演般。世亲菩萨的《论议正理释论》是以五条窍诀传讲,此五窍诀即:必要、略说、解义、连结、辩答。必要:于传讲前,首先总明此法之必要性;略说:概略说明全论之要义;解义:逐一解释全论字句,令学人确切掌握其含义;连结:连结科目之间、段落之间的意义,令学人掌握全论脉胳;辩答:针对学人的疑惑或论中难点,以问答方式遣难除疑,引生信解。宗大师于《现观庄严论·金鬘释》中云:“此为世亲于弥勒菩萨处所得传授。”藏传密法多有六边四理的传授方式:多有论师应机施教,对上根者只讲论名,对中根者唯传总义,对下根者重讲词句;又有以问答方式演讲法义。汉地天台宗以五重玄义讲经,五重玄义者:第一释名,解释经名含义;第二辨体,辨明全经以何为正体;第三明宗,明经之宗趣;第四力用,明经之作用;第五教相,明此经属何教。华严宗以十门分列传经。永明大师的《宗镜录》是以问答方式演说法义。既有众多传讲方式,则本论当属何种?藏汉佛法源于印度圣境,其有两大寺院:一为那兰陀寺,一为戒香寺。相传此二寺有两种传法方式:那兰陀寺讲经按五圆满,讲论按著论五本,另有以三清净传讲,三清净即:轨范语言清净,即法师语言清净,无句义之垢;学者相续清净;所说法清净。本论是依戒香寺传讲方式。论云:“后时止迦摩啰室啰,圣教盛行,彼诸智者,则许三种而为初要。谓正法造者殊胜,正法殊胜,如何讲闻彼法规理,今于此中,应如后释。”于那兰陀寺后,有止迦摩啰室啰,即戒香寺,佛教极为兴盛,彼处智者承许三种乃为最初关要,此三种即:正法造者殊胜、正法殊胜、对彼法讲闻之规理,本论即依彼二之戒香寺讲轨诠释全论。戒香寺之讲法有四个方面,除前三种初要外,另有第四方面:如何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前三为何为初要?因若首示造论者殊胜之功德,复令了知论典极为殊胜,则定能引生学人信心,有信方有求法之意乐。其次,便须了知上师传授与弟子听受之间应如何相应,上师欲相应弟子与正法,则须遵循传讲规律;弟子欲相应上师与正法,则须遵循听闻规律。唯首先交待清楚讲闻规理,并能够贯彻,方能生起讲闻之真实功德以及圆满之结果,故于正式以教授引导之前,此三个方面为最初之关要。或有人疑:为何《广论》唯遵后者传讲呢?因阿底峡尊者为戒香寺大班智达,故诸多前代嘎当大德皆依戒香寺之讲轨。宗大师继承嘎当教法,其《广论》为诠释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为尊传统,故依戒香之讲轨。而此中实已含摄那兰陀寺之讲轨:“正法殊胜”中含摄“所说法清净”;“如何讲闻规理”中从讲、闻二方面分别包含“轨范语言清净”与“学者相续清净”。以上内容隐含极深之教诲,虽作为大成就者,如何随心行持皆不会违越规则,然大师依旧尊重传统,未另创讲轨,忠实于传承上师之规则而诠释此论,此明继承传统之重要。诸优良传统皆为成就者所制,无论印藏抑或汉地,讲闻、念修、参禅之规皆为圣者以大智悲所定,我等凡夫如何讲亦不能超越圣智,如何做亦不会超胜古德,故对成就者所制法轨不得随意窜改,而应将之发扬光大。否则,优良传统会逐渐失坏、隐没。此风若开,人人皆不守规则、随心所欲,必将导致正法隐没,邪法增盛。因此,作为一凡夫讲闻佛法时,定要遵循传承规矩,或依藏地、或依汉地各派传承,如此方能保证讲闻清净,讲闻双方皆可减过增德。讲论时,亦应注重规律,如依世亲菩萨之讲轨,首应说明必要,令学人了知学此论之目的,不会盲目听法;复次略说全论大义,扼要交待中心内容,以便学人明了、掌握全论主题,不致闻后不着边际;紧接遂应一字一句、仔细消文解义,应如此踏实而传;否则,闻者不能通达字句,则不可能进而从字句中归纳要义而生定解;于总体上,应注意连结,为学人显示全论前后脉络;最后应解除疑难,不断破疑,令学人增上信解。此等传讲方式皆为前代大德智慧之结晶,为经验之总结,后人遵之则成就自他二利,事半而功倍;否则,反引诸多过失。弥勒菩萨于《大乘庄严经论》中特著《弘法品》,具体宣说诸佛菩萨传法之相。作为一传法菩萨,于语言、行为、态度、讲法方式悉应如理如法,如是方能获大功德。详可参阅《大乘庄严经论》。以上造论支分,如论之序分。造论之四支分悉皆围绕道次第:所谓顶礼,乃对道次第传承上师顶礼;所谓立誓,是对道次第立誓作广大诠释;所谓劝闻,为劝请弟子听闻道次第;所谓认定所讲之法后宣说讲法方式,是认定所讲之法为道次第,随戒香寺讲轨传授道次第。故此四者皆为《广论》之造论支分。论云:“由是菩提道次引导分四: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此论是依戒香寺之讲轨,从四方面次第传讲,故此科判菩提道次第引导分为四者:初者为示法源清净而宣说造论者殊胜功德;复次,为令学人对教授生起恭敬、殷重之心而开示此法之殊胜功德,如是有缘所化定会起信,进而乐欲闻受此等法要;学人求法欲乐已生,故紧接着宣讲如何讲闻具二种殊胜之正法(此二殊胜即造论者殊胜与法殊胜),令学人相应正法。以上三者为最初之关键,若如法而行,则为良好开端,如此便可正式开演道次第之教授,讲闻双方悉成就清净之佛事。最后为如何以教授无误引导学人之次第。丙二、菩提道次引导: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丁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一、总说;二、分说造者殊胜。戊一、总说:论云:“今初。总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现观庄严所有教授。别则此之教典,即是菩提道炬。”现在讲第一方面:开示造者殊胜。《现观庄严论》是弥勒五论之一(五论即《现观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辨法法性论》、《辨中边论》、《宝性论》),此《现观庄严论》全名《般若波罗蜜多教言·现观庄严论》,全论以八事七十义阐述了般若波罗蜜多实修之次第,印藏诸智者皆异口同声如是承许。论从一般与特别两方面宣说:“一般而言,此道次第之教授即是弥勒菩萨所造《现观庄严论》之所有教授;特别而言,道次第之教授即《菩提道炬论》之教授。”论云:“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彼复即是大阿阇黎胜然灯智,别讳共称胜阿底峡。”“然灯智”为阿底峡尊者出家法名。“讳”:称谓已离世之尊长时,于名字前加一“讳”字,以示尊敬。“阿底峡”为梵语,义为殊胜。故彼《菩提道炬论》之造者,亦即此处所要“显示造者殊胜”之造者大阿阇黎胜然灯智,特别共称“殊胜阿底峡”。此据格鲁派大成就者金刚持所作之解释,不应理解为道炬论之造者即本论作者。“此之造者”即指第一科目中要显示其殊胜功德之造者。论云:“其殊胜分三:一、圆满种中受生事理;二、其身获得功德事理;三、得已于教所作事业。”戊二:分说造者殊胜:一、圆满种中受生事理;二、其身获得功德事理;三、得已于教所作事业;四、结文。己一、圆满种中受生事理:论云:“今初。如拏错大译师所造八十赞云:‘东萨贺胜境,其间有大城,谓次第聚落,其中有王都,名为有金幢。其宫极广博,受用位饶盛,等支那国王。’”首释第一种受生殊胜,即尊者于圆满种性中受生之事理。拏错大译师(为阿底峡尊者之弟子)所造之《八十赞》中如是讲述尊者受生之情形:于东印度殊胜国境中,有一名‘次第聚落’之大城市。城中有一王都,因宫中有无量金幢为妙严,故名‘金幢宫’。此宫高广庄严,(种敦巴尊者所造之传论云:“此大城中有一亿人口;游乐之园林有七百二十处;沐浴处有两万五千;多罗树有五万六千棵,从四周围绕全城,且有七重城墙,城中有三百六十座桥梁,二万五千座金幢,王宫中有十三个金顶。”)故此城市受用极其富饶圆满,国势强盛,可与汉地之国王相媲美。论云:“《八十赞》又云:‘其国王善胜,妃名吉祥光,父母有三子,名莲藏月藏,并其吉祥藏。太子莲花藏,有五妃九子,长子福吉祥,现时大善巧,称为陀那喜。幼子吉祥藏,比丘精进月,次子月藏者,即现至尊师。’” 《八十赞》中又云:“此大城的国王名为善胜,王妃名吉祥光,彼有三子,分别名莲花藏、月藏、吉祥藏。太子莲花藏,有五位妃子,育有九子,长子名为福吉祥,为当时的大智者,名“陀那喜”。善胜王之三子,即比丘精进月,其善巧密法,得生次三摩地,能化现坛城,传法灌顶。次子月藏王子,即至尊上师阿底峡。”论云:“获得功德事理分二: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阿底峡尊者成就之殊胜功德可分为教证二方面:一是获得教功德,二是获得证功德。己二、其身获得功德事理: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庚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一、通达共同明之功德;二、修学密宗之情况;三、出家修学内明。辛一、通达共同明之功德:论云:“今初。如赞云:‘二十一岁中,善巧六十四,技术及一切,工处善构言,及一切诸量。’谓于二十一岁以内,学习内外四共明处,声明、因明、工巧业明及医方明,善巧究竟。”现先讲第一方面: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六十四种技术”指古印度流行的艺术性技能,包括属于文化体育等技艺者三十种;属演唱、器乐者十八种;属声乐者七种;属舞蹈者九种,共六十四种;“善构言”指善于组织语言,即声明;“一切诸量”指因明。拏错大译师的《八十赞》云:“尊者从三岁至二十一岁间,善巧六十四种世间技艺与一切工巧明,亦善巧声明与因明。”是故,于二十一岁之前,尊者学习内外道所共的四种明处——声明、因明、工巧明及医方明,悉皆善巧究竟通达。尊者不仅通达大五明中共之四明,且世间之小五明亦无碍通达。论云:“特如大卓龙巴云:‘十五岁时,仅闻一次正理滴论,与一黠慧戏论外道兴辩,令彼堕伏,美誉遍扬。’”“《正理滴论》”是法称论师因明七论之一,为解释因明本体之论典。特别如大卓龙巴所言:“尊者于十五岁时,仅听闻过一次《正理滴论》,时尊者与一极聪慧之戏论外道辩论,结果胜伏外道,从此美誉之声,诸方远扬。”或有人想:“此处应当介绍尊者于佛法上之成就,为何宣说其世间方面之成就呢?此与佛法有何干系?”此种想法极其狭隘,其将世俗智慧视为菩萨慧学之外,极其错谬。佛教为真俗圆融、救世利他之大教,作为一大乘菩萨不仅需有通达胜义慧,亦需具通达世俗慧,以及通达饶益有情慧,此等皆为菩萨慧学所摄。《大乘庄严经论》中弥勒菩萨已清楚地宣说:“若不勤学五明处,圣亦难证一切智,故为调伏及摄他,并自悟故而勤学。”从别别之必要而言,为调伏不信佛教之人,故菩萨应寻求声明与因明,唯有具足语言之成就,以及以理辩论之能力,方能调伏外道与世人,将彼等引至教内;为摄受已信仰佛教者,应寻求工巧明与医方明;为自己觉悟,应寻求内明。从总的方面而言,为成就一切种智故,菩萨应遍学五明,若不精勤修学五明,圣者亦难证得一切种智。佛陀示现殊胜化身,有十二种希有事业相,其中第四相即善巧通达文字等工巧明处。辛二、修学密宗之情况:论云:“于其黑山道场,瑜伽自在,亲见欢喜金刚尊身,获得金刚空行佛母授记之尊重,罗睺罗 多前,具足请受一切灌顶,立密讳为智密金刚。”于黑山道场,有一罗睺罗 多,其为瑜伽自在、亲见欢喜金刚本尊,并得金刚空行母授记之上师。尊者于其前请受一切灌顶,时经十三日,上师日以继夜为尊者降下教诫之法雨,并为尊者取密号为智密金刚。论云:“二十九岁以内,于多获得成就师前,习金刚乘教典教授,善巧无余。于诸密咒唯我善巧,作是念已,诸空行母于其梦中,陈示众多昔所未见密咒经函,摧其慢意。”二十一至二十九岁间,尊者于多位得成就之上师前,修学金刚乘之教典教授,所学无不通达。诸密乘上师包括哲达日、菩提妙、阿哇得得哇等。一晚梦中,尊者在班智达自在称上师前听受了密续十万零四百五十一颂,圆满后心想:于密宗方面,唯我最为通达。时有众多空行母于梦中向其显示众多密咒经函,悉为其前所未见,如此摧伏尊者之傲慢。难遇之师已遇,难得之法已得,且所得之法并非少量,而为十万零四百五十一颂。听受圆满后,油然生喜而示傲慢相,然虽张其骄傲之弓弦,亦得诸空行母善巧挽回。辛三、出家修学内明:论云:“此后尊重及诸本尊,若寤若梦,随其所应,劝云若出家者,则于圣教及诸众生,起大饶益。依是劝已,如《赞》中云:‘共称汝亲教,为加行道者。’随请大众部持律上座,得加行道一分真实三摩地者,厥号戒铠为亲教师,而正出家,其讳又名胜然灯智。”“尊重”即上师(以下多处,译师将上师译为尊重。);“加行道一分真实三摩地”:即加行道四位中忍位的“入真如一方定”(加行道四位即: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此后,上师(阿哇得得哇)与本尊(黑日嘎、度母、释迦佛)劝尊者出家。或于醒时或于梦中,劝请尊者:“若你出家,将对佛法与众生起极大饶益。”依是劝请后,如《八十赞》所言:“您之亲教师,公认为一加行道修行者。”尊者祈请大众部一获加行道一分真实三摩地,名为“戒铠”的持律上座作为亲教师,正式出家,法名“然灯智”。时年二十九岁。论云:“此后乃至三十一岁,习学相乘内明,上下诸藏。特于能飞聚落,法铠师前,十二年中听受大毗婆沙,极善根本四部教典,虽诸异部,作受食等,诸微细分,互舍取处,遍知无杂。”二十九至三十一岁期间,尊者学习法相乘内明之上下诸部。尤其于能飞聚落之法铠上师座前,十二年中听受《大毗婆沙论》。善巧通达根本四部之教典,即使是诸部作受食等各种微细的取舍之处,亦无杂而遍知。“能飞聚落”:为印度一地名;“《大毗婆沙论》”:为佛陀圆寂后,由优婆俱多等五百阿罗汉,于北印度共同撰著之论典。唐代玄奘大师将梵文译为汉文,法尊法师曾将其译为藏文。尊者学习此论前后历经十二年;“根本四部”:为小乘十八部支分之分类。小乘虽分十八部,然根本上的分类,唯四部:即迦叶所传之大众部;罗睺罗所传之一切有部;迦旃延所传之上座部;优波离所传之正量部。尊者不仅精通四部之三藏,即便于受食法、净水法、缘起法、戒体之得舍等方面,十八部学处之微细差别,悉皆通达,无杂了知;“受食”:是佛陀为遮止比丘之盗心,制定比丘必须于他人给予的情形下接受食物,不能擅自取受。论云:“由是度越自他诸部宗海彼岸,故是无倒解了一切教正法中枢要处者。”此为总结尊者成就之功德。由此尊者已渡越自他诸部宗海之彼岸,故对一切教正法中之关要,无丝毫颠倒、悉皆通达。“自他诸部宗海”指自部的内明学处与世间共同的其他四种明处;或自部指中观自宗,他部指其他实有宗。“度越宗海彼岸”即比喻学习一切教法已达究竟。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