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 高晓松初期的十日围攻,五万对六千为什么还是功败垂成

淞沪会战初期的十日围攻,五万对六千为什么还是功败垂成?
我的图书馆
淞沪会战初期的十日围攻,五万对六千为什么还是功败垂成?
摘要: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在第一阶段中国军队以五万之众围攻在上海的六千日军,德械师、重炮、坦克一齐上阵,连续苦战十天,却依然还是没能将日军解决,随着日军援军赶到,攻守态势因此易手,十日围攻,最终功败垂成。五万对六千,在优势如此明显的情况下,中国军队为什么还是无法取胜?&图1:为什么淞沪会战第一阶段兵力占优的中国军队没能一举消灭在上海的日军?对手:日军上海特别陆战队& & 日,“八一三事变”爆发,淞沪会战就此打响。中国军队最初的目标就是一举消灭在上海的日军,最低限度也要将日军赶下海。中国军队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又有内线作战的便利,日军在本土的援军在三五天之内是来不及赶到上海的,因此中国军队认为达成这个目标还是很有把握的。& & 当时在上海的日军并不是陆军,而是海军陆战队。从1894年甲午战争开始,日本就开始派军舰常驻上海。1897年,上海小车工人示威,日军从“大岛”号军舰上抽调20名水兵登陆,守备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这是日军在上海派驻地面部队的开始。& & 1927年3月,面对中国大革命的浪潮,日本派遣来自吴港、横须贺、佐世保三个镇守府的特别陆战队共3个大队在上海登陆,与驻防上海的“利根”号巡洋舰上的临时陆战队合编成“联合陆战队”,总兵力约1400人。这支联合陆战队在上海阻止北伐军进入日租界,以及1928年5月在济南阻止北伐军进攻的“济南事变”中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北伐战争结束后,日军没有将这支部队调回本土,反而在1928年6月从这支联合陆战队中挑选精锐,正式组建“上海陆战队”,编入“遣支第一舰队”序列常驻上海。& & 上海陆战队成立后,日军在上海的野心便迅速膨胀。日竟然进攻上海的中国驻军,但遭到了驻防上海的十九路军的奋起抵抗。十九路军不仅击退了日军的进攻,更一度展开反攻。日军只得于1月31日紧急从本土抽调陆战队增援上海。中国也派出由最精锐的87师、88师和教导总队组成第5军赶赴上海参战,双方在上海展开激战,日军见战局不利,于2月调动陆军第9师团和第12师团在上海登陆投入战斗,最后双方于3月达成停战协定。& & 在“一二八事变”中,日军陆战队的表现显然不尽如人意。但日军还是注意到了这支部队的价值——如果没有这支陆战队,日本在上海的租界很可能在陆军到达之前就被中国军队攻占。日军认为上海陆战队表现不佳的原因是没有装备足够的重武器。,因此1932年10月,日本海军发布《海军特别陆战队令》,将上海陆战队升格为与海军镇守府平级的“上海海军特别陆战队”,编制包括5个步兵大队、1个炮兵大队和若干直属部队,总兵力增至2000人,装备150毫米榴弹炮4门、120毫米榴弹炮4门,、75毫米山炮12门、速射炮4门、九二步兵炮4门、高射炮4门、150毫米迫击炮8门,坦克、装甲汽车约20辆,而且步兵武器主要是德制MP-18伯格曼冲锋枪,可以说装备精良,远远超过一般的陆军部队。&图2:日军上海特别陆战队,请注意图片近处的日军就是使用MP-18伯格曼冲锋枪& & 提起日军上海特别陆战队,就不能不提到坐落在于今天四川北路和东江湾路交汇处的日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大楼。这幢大楼始建于1924年,占地约6130平方米。,1929年扩建为钢筋水泥结构的五层城堡式建筑,四周是楼房,中间围成一块占地约2200平方米的大操场。整个建筑外形就犹如军舰,当时在东江湾路四川北路一带,是绝对的制高点,大楼上的火力点可以有效控制附近很大范围的街区,日军还在楼顶的平台上部署了高射炮,成为名副其实的堡垒。& & 在1937年8月的淞沪会战中,这幢大楼更是中国军队进攻的首要目标,中国军队使用了最先进的德制150毫米榴弹炮,还派出飞机进行轰炸,但由于炮击距离较远,飞机受到地面防空火力的威胁,无法低空精准投弹,所以命中精度都很低,最终都未能摧毁这幢大楼。而地面部队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还是没能将其攻占,这也成为中国军队永远的痛。&图3:日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大楼& & 8月10日,“虹桥机场事变”发生后,日军意识到战争已迫在眉睫,因此将原驻汉口的陆战队分队、以及第三舰队各大军舰上的临时陆战队分队都集中到上海,同时急调佐世保镇守府第1特别陆战队和吴镇守府第2特别陆战队增援上海。到12日随着这两支部队到达,在上海的日军已经增至4000人。& & 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后,日军要求上海特别陆战队务必坚守6天,坚持到日本本土的陆军增援到达。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中将认为,在中国军队接连增兵持续猛攻的情况下,这点兵力难以完成坚守6天的任务,因此连发两封电报请求火速增派援军。应他的强烈请求,横须贺镇守府第1特别陆战队、吴镇守府陆战队2个大队和佐世保镇守府陆战队2个大队共约2400人于18日和19日先后到达上海。这样,日军在上海的兵力已经达到6400人,同时日军也开始在上海的侨民中紧急征召在乡军人(即退伍军人)作为补充兵员。& & 除了地面部队,日军在长江口海域还有4艘巡洋舰、13艘驱逐舰、12艘炮舰。航空力量有岸基航空兵进驻长崎大村机场、朝鲜半岛南端的济州机场和台湾台北机场的轰炸机38架、战斗机14架,以及“龙骧”号、“凤翔”号航母(位于对马海峡以西海域)、“加贺”号航母(位于马鞍列岛海域)和“神威”号水上飞机母舰(位于象山以东海域)上的123架舰载机。因此,日军的海空力量相当雄厚。&图4:“加贺”号航母,当时就部署在马鞍列岛海域,日军在上海附近集结的海空力量相当雄厚十日围攻却始终未能得手& & 根据一二八《淞沪停战协定》的规定,中国军队不能驻扎在上海市区,只允许驻扎保安团负责治安。但是到了1937年8月,情况已经不同了,”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已经开始,所以也就再没必要遵守这个协定了。& & “一二八事变”时,率领第5军和十九路军并肩作战的张治中,在1936年就以中央军校野营办事处的名义组织了淞沪战役指挥部。他多次组织了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演习和地形勘察,制定了部队开进上海的预案和《围攻上海计划》,提出了先发制人的作战方针。“卢沟桥事变”后,张治中出任京沪警备司令,名正言顺地指挥京沪方向的作战。& & 8月11日,根据蒋介石的命令,张治中率87师、88师开赴上海。由于事先计划周密,至12日中午,张治中的司令部到达南翔,87师、88师都已进入市区预定位置,上海市民有五年多没有看到过中国军队,突然见到这许多军容严整装备精良的中国军人,无不极为为之振奋。部队到位后,张治中便请示13日拂晓发起攻击。,但是西方列强不希望上海发生战事,因此各国领事馆一起要求中日双方至少在24小时内不要开战。,迫于外交压力,蒋介石命令张治中推迟攻击。但是双方部队在前线已经剑拔弩张,13日下午在八字桥双方就开始交火了,淞沪会战就此打响。不过真正有组织的战斗要到14日才开始。& & 14日,国民政府将全国战场划分为四个战区,其中淞沪地区就属于第三战区,由冯玉祥和顾祝同担任战区正副司令长官,张治中则改任第9集团军司令,负责指挥上海浦西市区作战,。此时他所指挥的部队不仅仅只有87师和88师,第56师、98师和独立第20旅也都已经先后到达,到16日第36师也抵达上海参战,在这5个师又1个旅中,36师、87师、88师是由原来首都警卫军发展而来,98师则是陈诚土木系的骨干部队,都是中央军嫡系中的嫡系,更是第一批调整师(也就是俗称的“德械师”),绝对是当时中国军队中最精锐的部队。配属炮兵部队有炮兵第3团24门75毫米山炮、炮兵第8团16门150毫米榴弹炮和炮兵第10团(欠1个营)16门150毫米榴弹炮,其中炮10团的德制150毫米榴弹炮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榴弹炮,全军总共才只有两个团48门。另外,还有中国仅有的装甲兵团战车营第1连、第2连的约30辆坦克参战。这样的阵容,就当时的中国军队而言,绝对是豪华配置了。&图5:德制150毫米榴弹炮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火炮& & 当天,中国军队的攻势相当凌厉,87师进攻杨树浦、88师进攻虹口,夺取了一些外围据点,但伤亡很大,264旅少将旅长黄梅兴阵亡,他也是在淞沪会战中牺牲的第一位少将。15日、16日,中国军队并没有继续全线进攻,而是在调整部署,准备下一步总攻。日军在这两天的反击都被击退。& & 17日,87师和88师再次发动总攻,经过激战基本肃清日军外围阵地,将日军压缩到租界狭小区域内的曲尺状防线。18日,中国军队再次暂缓攻势,调整部署。19日,投入35师、87师、88师和98师,在坦克掩护下发动总攻,担负中央突破的36师在付出了惨重代价后冲到了汇山码头,但被码头上坚固的铁栅门所阻,一时无法突入码头,随即遭到日军猛烈炮火的轰击,伤亡惨重,不得不退回唐山路。87师也未能攻占日军核心阵地公大纱厂,形成胶着。&图6:淞沪会战中在上海市区作战的中国军队& & 此次突贯作战虽然未能一举实现预期目标,但将日军曲尺状战线左右两翼基本割裂,左翼虹口方向日军被压缩在陆战队司令部和公大纱厂等少数几个核心据点,右翼杨树浦方向日军态势更为危急,被迫在百老汇、公平路一带放火以阻止中国军队的进攻。还有200多人在中国军队的围攻下逃入公共租界,被英军缴械。& & 但是中国军队连日苦战,兵锋已显钝态,在接下来的几天始终难有进展,全线都陷入胶着。到了22日,来自日本本土的陆军第3、第11师团开始在宝山登陆,战局顿时逆转,战场主动权随之易手,双方攻守态势也就此换位,围歼六千日军陆战队的计划最终功败垂成。& & & &&为什么最终功败垂成& & 中国军队以绝对优势兵力,还有重炮坦克支援,居然连续猛攻十天都没能肃清在上海的六千日军,结局确实令人扼腕叹息,。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充分吸取了“一二八事变”的教训,进行了周密的准备,防御工事火力配系都早有计划,同时还拥有海空火力优势。& & 反观中国军队方面,思想上还延续着“一二八事变”的经验,认为日军不过尔尔,各方面几乎没有进步。战略上又受政治外交的掣肘,错过了最有利的时机。& & 具体分析,从军事上来说,首先指挥上有不足。张治中虽然早就提出“先发制人”的作战方针,但是战前的各项准备却很不充分,连怎样对付汇山码头的铁栅门都没有任何预先准备,结果让部队密集拥挤在门前,在日军猛烈火力下遭受了惨重伤亡。张治中本人指挥部设在南翔,远离前线,不能迅速根据战况及时改变部署,对几个师的攻击进度始终不能进行有效的协调。& & 在14日和17日两次总攻之后,虽有了一定进展,却没有乘热打铁,反而暂缓攻势调整部署,给了日军以喘息之机,这样的停顿确实很失策。张治中在回忆录中记载,对他因为部队指挥序列的调整没有及时被通知到自己,就跑到苏州的第三战区司令部去核实查询,结果遭到蒋介石的训斥而很是不满,但是作为战役指挥,在战事紧张的关头为了一支部队的隶属关系而跑到去苏州,实在也是不应该的。9月8日,张治中辞去第9集团军兼左翼军总司令的职务,不久调任湖南省主席。蒋介石对他的军事指挥显然很不满意,所以在此后的八年抗战中再未让张治中执掌兵权。&图7:在淞沪会战中指挥十日围攻的张治中& & 在战术方面,德械师固然是精锐,还受过德国顾问的训练,但更偏重于野战,缺乏城市巷战的训练和技术,一味只知道平推直进,战术相当呆板。整个围攻作战期间,只有几次穿插迂回,一次87师由热心市民带路穿过没有日军把守的小路抵近了日军陆战队司令部,但因后援没能及时跟进,只得无功而返。如果充分动员民众,利用上海市区街巷复杂的特点,寻隙突进,穿插迂回,肯定能大大加快进展。炮火上中国军队确实无法和日军相比,但是却很少使用在巷战中非常有效的爆破手段,也是令人不解。& & 中国军队也没有强调集中兵力火力的原则,兵力上虽然数倍于日军,但是一在开始的两天,始终只投入了2个师的兵力。在19日的突贯作战中,虽然投入了4个师,但同时攻击三个方向,重点进攻方向并没有太大兵力优势。火力上更是如此,本来火炮就明显不如日军,还不集中使用,而是以营连为单位分散配属给各师,导致火力更加分散。& & 协同方面,中方虽然有空军参战,但都用于攻击日军军舰,对于地面作战几乎没有任何直接支援和配合。步兵和炮兵的协同也有不足,德制150毫米榴弹炮性能先进,射程远威力大,但没有一线步兵的目标指引,命中精度很低,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坦克的协同更是严重脱节,步兵只知道坦克开道,却不知道为坦克提供掩护,造成步坦脱节,结果坦克没有发挥突击作用,就在没有步兵掩护的情况下几乎损失殆尽了。&图7:在淞沪会战中损失的中国军队战车营的英制维克斯坦克& & 十日围攻,作为淞沪会战第一阶段,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取得歼灭日军的预期目标,但是中国军队在作战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仍然在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本文首发于澎湃新闻
馆藏&45246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别被军师联盟忽悠了,三国最牛的军师不是司马懿、杨修,更不是诸葛亮
别被军师联盟忽悠了,三国最牛的军师不是司马懿、杨修,更不是诸葛亮
知兵堂深度军事
光亭摘要:暑期档电视荧幕最热播的无疑要属《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严格来说这部剧只能算是艺术剧而不是历史剧,不少桥段都有硬伤,但是毋庸置疑却掀起了新一轮的三国热,而且这回最受追捧不是赵云典韦这样的武将,而是以司马懿杨修为代表的军师。不过在历史上,三国时期最牛的军师既不是司马懿杨修,也不是诸葛亮郭嘉,而是有着“天下第一毒士”之称的贾诩。 为什么贾诩是最牛的军师
三国时代群雄割据的乱世,各方诸侯都会网罗文臣武将为自己所用,所以这是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出色的军师也不乏其人,诸葛亮、郭嘉都拥有很高的人望和众多的粉丝,而随着《军师联盟》的热播,司马懿的人气也迅速爆棚。不过在历史上,三国时期最牛军师的桂冠毫无疑问应该属于贾诩。
贾诩(公元147-223年),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刺史太守级别的官员。他一生先后侍奉过董卓、牛辅、李傕、段煨、张绣、曹操、曹丕七位主公,这种情况即便是在三国乱世也是很少见,而且这些主公都是当世枭雄,一言不合就会人头落地,但对他都是敬若上宾;他最后官拜太尉,位列三公,爵至封侯,还能配享太庙;更难得的是他是以76岁的高寿善终,在比较著名的军师里是最长寿的,死后子孙都能得到他的余阴而袭爵封侯,几代都是高官,他的家族在家乡也是著名的望族世家。这样的人生,在三国时代的军师中,绝对是军师中的战斗机,成功中的成功者。
在最近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刻画了曹魏集团荀彧、荀攸、司马懿、杨修等众多的谋士形象,唯独却没有贾诩这位最牛军师的身影,不过在军师联盟中有多处桥段是借用了贾诩的事迹,比如崔琰用袁绍、刘表的旧事来支持曹丕、司马懿教曹丕不违子道在曹操面前表现,以及曹操向司马懿问起梦见三马同槽,其实都是贾诩的故事。一句话就使万千生灵涂炭
贾诩早年最著名的故事就是被叛乱的氐人抓获后,他马上意识到势头不妙,便假称自己是当朝太尉段颎的外孙,段颎曾经镇守西凉,平定羌人叛乱,极有威名。氐人果然不敢造次,将他放回,而一起被抓的几十个人后来全部遇害。这件小事说明贾诩具有敏锐的判断力,也很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对氐人的心理很是熟悉,当然他自己气度不凡,毫无破绽,让氐人没有怀疑。论起机变急智,一点不比杨修逊色,贾诩的小聪明是用来保命,杨修却是因此送了自己的性命。
因为贾诩是武威人,所以走上仕途很自然就成了西凉军阀董卓的部下,先是担任平津都尉,后来升任讨虏校尉,调到了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的麾下。
董卓覆灭后,牛辅也很快兵败被杀。王允开始大举清算董卓余党,当时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人都害怕被株连,商量准备各自逃亡,这时贾诩就只讲了一句话:“如果就这么逃跑,只需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将我们一网打尽,现在只有回头攻打长安。”真可谓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李傕听从了贾诩建议,与郭汜、樊稠、张济等人一起率部杀回长安,攻破长安,王允自杀,参与诛杀董卓的猛将吕布也仓皇逃亡至关东。贾诩真正是能够一言兴邦一语亡国。 图3:董卓部将李傕正是听了贾诩的建议,才反攻长安,将关中地区陷入兵灾
李傕、郭汜占领长安后不久就互相猜疑,最终相互攻杀,长安一带顿时陷入兵灾战乱,生灵涂炭,人民饱受苦难。因此贾诩被认为是“天下第一毒士”,一句话就让天下大乱。贾诩曾劝诫李傕、郭汜两人不要相互攻杀,但两人根本不听,于是贾诩便离间了李傕雇佣来的羌、胡部队,使他们脱离李傕控制,削弱了李傕的力量,还帮助汉献帝离开长安逃往洛阳避难,并竭尽全力保护受到李傕、郭汜迫害的大臣。
贾诩此时已经看出李傕、郭汜残暴成性,必然没有好下场,就乘乱离开李傕投奔驻守华阴的董卓旧部同乡段煨,后来果然李傕、郭汜相继兵败被杀,贾诩因为及时离开而幸免。不过在段煨手下,已经有了一定名望的贾诩表面上很受礼遇,但实际上多疑的段煨对他极为猜忌,贾诩当然察觉了,便以联络张绣的名义离开了段煨。贾诩临行时,有人问他:“段煨待你这么好,你为何还要离去?”贾诩回答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待遇虽然优厚,却不可依靠,待久了一定会被他所害,而我离开他一定很高兴,又指望我连结外援,一定善待我的家人。而张绣缺乏谋士,也很愿意得到我,这样我和我的家人都能够得到保全。”贾诩到了张绣处,张绣果然非常高兴,对贾诩是“执弟子礼”十分恭敬。而段煨见贾诩离去,对他的家人果然也是关照有加。贾诩识人之智,眼光相当老到。 最经典的就是三败曹操
贾诩在张绣手下最著名的就是三败曹操。
公元197年,曹操进攻张绣,张绣势力太弱难以抵抗只好投降。曹操得意忘形竟然强纳张绣的婶娘邹氏,张绣感到大受羞辱,决定反叛。贾诩就献计以清理逃兵为由,移屯营盘,不动声色将曹操的中军包围起来,然后趁曹军不备突然发动夜袭。这一战曹操臂膀中箭,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心腹爱将典韦阵亡,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败仗。
曹操整军之后卷土再来,猛攻张绣的根据地宛城,贾诩判断曹军将主攻东南角,就命令大批百姓穿着军服,冒充主力防御西北角,而将精锐秘密埋伏在东南角。当曹军进攻东南角时,遭到了张绣亲率的精兵伏击,曹军大败。张绣准备乘胜率军追击,贾诩认为曹操必有防备,不能追击。但张绣不听贾诩劝阻,执意追击,结果大败而回。贾诩见张绣兵败而回,却又建议他率军再追。这次张绣不敢再追,但贾诩以性命担保肯定会胜,张绣才率军第二次追击,果然大败曹军。张绣搞不懂状况,贾诩解释道,第一次曹军刚败,曹操必然亲率精锐断后,以保全败军,所以这时追击肯定会失败。曹操击退追兵后以为张绣肯定不敢再追,必然放松警惕,只顾撤退,所以第二次追击就能取得大胜。贾诩的战场判断和分析相当敏锐,这在三国时代恐怕也就只有周瑜、陈宫等少数几个军师能够相比。
当曹操和袁绍在北方展开角逐时,双方都派人拉拢在宛城的张绣,贾诩准确预测到曹操虽然实力不如袁绍,但却会赢得胜利,加上袁绍为人气量狭小,外不能容兄弟袁术,内不能用田丰、沮授,不如曹操有英雄之气。而且当时袁绍势力更大,归顺袁绍不过是锦上添花,但投奔势力较弱的曹操那就是雪中送炭。于是张绣听了他的意见,归顺曹操,曹操果然没有记恨之前战败的仇嫌,给了张绣高官厚禄。曹操对贾诩尤其看重,握着他的手说,“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这个评价是相当之高,并封贾诩为执金吾。
当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相持时,就连曹操都有了退却之心,贾诩却鼓励曹操,认为曹操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根本不用顾虑现在袁绍兵力强大,坚持下去,只要找到机会,就必然胜利。贾诩的这番话大大强化了曹操的信心,咬牙坚持下去,终于找到机会,夜袭乌巢,一举击败袁绍。贾诩因此被封为都亭侯,升任冀州牧,一跃成为曹操手下的五大谋士之列。贾诩对曹操和袁绍的分析,和郭嘉分析的“十胜十败”有得一比,可见贾诩和郭嘉在对大局的整体分析方面不分伯仲。
公元211年,西凉马超、韩遂起兵,曹操担心西凉兵素来悍勇,难以取胜。贾诩出身凉州,深知马超虽然兵锋强悍,但西凉军阀历来派系复杂,只要找机会离间马超、韩遂,让他们自相残杀,关中就可一战而平。曹操采纳了贾诩的计策,果然一举平定西凉。这和郭嘉遗计平辽东简直如出一辙。
贾诩的战略眼光确实相当犀利,他很早就看出天下三分之势已成。公元208年,曹操准备南征刘备孙权,贾诩认为北方刚刚安定,应罢兵养民,等待时机再南征。曹操不听,结果导致赤壁大败。曹丕即位后,就征讨吴蜀事宜请教贾诩,贾诩还是认为应先治理好国家后再言兵事,曹丕不听,兴兵南征,果然还是无功而返。这也说明贾诩在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上极具战略头脑,丝毫不比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鲁肃逊色。
从贾诩的这些谋划来看,只要听他的意见就能取胜,不听就是失败,确实是个出色的军师。高官长寿还能福荫子孙
曹操五大谋士中的其他四位,郭嘉虽然年轻,但是智谋过人深得曹操倚重,荀彧、荀攸和程昱都是一路追随曹操创业的患难之臣,而贾诩前有为李傕、郭汜献计祸乱长安的历史污点,后有为张绣出谋三败曹操的“罪错”,更担心自己引起曹操猜嫌。所以贾诩归曹之后始终非常低调,韬晦示拙,从不主动为曹操问策献计,平时阖门自守退无私交,子女嫁娶也不攀结豪门。但是即便如此,他还是身不由已地卷入了曹操集团内部的继承人之争。以他的政治眼光,他选择了曹操的次子曹丕(长子曹昂已经在战宛城时阵亡)。不过当时三子曹植的才名比曹丕更盛,曹丕派人求计于贾诩,贾诩便让他“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曹丕按照他的话做,果然逐渐得到了曹操的青睐。后来曹操为继承人问题询问贾诩,贾诩先是闭口不答,曹操问为什么不回答,贾诩这才说“我正在想袁绍、刘表,所以没法回答”——袁绍刘表都是废长立幼引起内部纷争而导致覆亡,曹操听后哈哈大笑。贾诩的回答,既摸准了曹操的心思,不然曹操也不会哈哈大笑,又含蓄表明了自己支持曹丕的立场,同时又不是直接说出名字,不得罪曹操的其他儿子,实在是相当高明。即便是不得不要卷入最为波诡云谲的宫斗大戏,也是举重若轻,分寸拿捏恰到好处,绝对是高手。
公元217年,曹操明确立曹丕为世子。公元220年,曹丕即位,为报贾诩之恩,封贾诩为太尉,爵位也晋升为寿乡侯,增食邑三百。还将自己女儿下嫁给贾诩的长子贾穆。孙权使者向曹丕称臣宾服,也是先见太尉贾诩,可见贾诩在曹丕时期的地位之重。
公元223年,贾诩去世,终年76岁,谥肃侯,长子贾穆承袭爵位,另外从贾诩八百户食邑中分出二百户给次子贾访,并封为列侯。贾诩的三子贾玑后来也是驸马,封为关内侯。贾诩的长孙贾模承继贾穆的爵位,在晋惠帝时为散骑常侍,护军将军。贾诩的曾孙贾胤曾是晋惠帝太子时的近侍。贾氏一族在晋初依然非常显贵。这一点,恐怕也除了建立晋朝的司马家族也就没什么人能比。
纵观三国时期的谋士,不说田丰、孔融、杨修、庞统这些横死被杀的,就像郭嘉、周瑜等人虽然是善终,但年纪都不到四十。而贾诩活到了76岁,在那个时代绝对是高寿了,在《三国演义》里是第九回就出场,直到八十六回才去世。而且最后位列三公的太尉,爵至乡侯,生荣死哀,子孙昌盛,绝对是圆满完美的人生。
和贾诩同时代的汉阳名士阎忠评论他有“良、平之奇”,《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贾诩“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北宋王溥撰写的《新编唐会要》更是将贾诩的筹策列为魏晋八君子之首。后世也都认为贾诩具有“既能一言兴邦也能片言废国之才”,只是诟病他精通权术,而不注重儒家所推崇的名节,但是贾诩生在乱世,用自己的智谋权术来求生存,也无可厚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三国最牛军师的桂冠,绝对非贾诩莫属。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知兵堂深度军事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点评时政热点,深度解读军事历史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淞沪会战 高晓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