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人类学民族志纪录片不依据什么进行民族鉴定

体质人类学
我的图书馆
体质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
Physical Anthropology
绪论Introduction&n
人体系统解剖学概要
&&&&&&&&&&1.
&&&&&&&&&&2.
&&&&&&&&&&3.
&&&&&&&&&&&1.
&&&&&&&&&3.
&&&&&&&&&5.
人体骨骼解剖学
Osteal Anatomy of Human
&&&&&&&&&&&
人体骨骼测量纲要
&&&&&&&&&& &&&
&&&&&&&&&& &&&
&&&&&&&&& &&&&
&&&&&&&& &&&&&
&&&&&& &&&&&&
&&&&&&&&&& &&
&&&&&&&&& &&&
&&&&&&&&& &&&
人类的发展
&& &&&&&&&&&&&
&& &&&&&&&&&&&
&& &&&&&&&&&&&
&& &&&&&&&&&&&
&& &&&&&&&&&&第一节& 由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
& &&&&&&&&&&&第二节& “ 典型尼人” 和 “ 进步尼人”
&& 第三节& 其他早期智人化石的发现
& &&&&&&&&&&&第四节& 早期智人的文化特征
&& &&&&&&&&&&&
& &&&&&&&&&&&&
& &&&&&&&&&&&&
& &&&&&&&&&&&&
人类的种族
&& &&&&&&&&&&&
&& &&&&&&&&&&&
& &&&&&&&&&&&&
&& &&&&&&&&&&&
&& &&&&&&&&&&&
&& &&&&&&&&&&&
&& &&&&&&&&&&&
&& &&&&&&&&&&&
& &&&&&&&&&&&&
&&& &&&&&&&&&&
Introduction
Anthropologyανθρωο? λογο?Anthroposlogos
physicals AnthropologyCultural Anthropology
(Biological Anthropolgoy)
190613191214
2070Moire topography
第一节&19&&& &&&&&&&&&
世纪意大利医学家查纪亚所著的《法医问题》一书早问世三百余年。
1903M.SchlosserC.Zdansky19211923
2020D.Black
202040F.WeidenreichH.HjortsjoA.Walander
2050年代末)
年代——80年代末)是其发展和原始资料的积累阶段。
年后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颜訚先生。他的主要精力都投注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人种问题方面。他先后对甘肃杨家湾、宝鸡北首岭、西安半坡、华县元君庙、泰安大汶口、曲阜西夏侯等遗址出土的齐家文化、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居民的人骨进行了观测和测量研究。此外,颜訚还与贾兰坡先生合作对东北地区西团山文化的人骨进行了研究,与毛燮均先生合作对殷代人类的牙齿进行了研究。
19801980198219861984年发表了《论中国古人类的连续发展》,提出并倡导有关“中国古人类连续发展”的理论。他们的学术观点和理论在我国乃至国际学士界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观注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9070DNA80PCR1996DNADNADNA
人体系统解剖学概要
Human Anatomy
人体骨骼解剖学
Osteal Anatomy of Human
人体骨骼测量纲要
特征的出现与个体内分泌活动中性激素的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对未成年的个体骨骼进行性别鉴定远比对成年个体困难。就成年个体骨骼的性别鉴定而言,多数学者认为只有颅骨(包括下颌骨),鉴定的准确率可达到90%,若再加上其他骨骼,特别是骨盆来帮助鉴定,则准确率可高达95%以上。但据另一些人类学家的研究和统计,认为如果仅有颅骨(包括下颌骨)进行性别鉴定,其准确率只有77%。
总的来说,由于身体各部分骨骼上所体现出的性别特征在程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骨骼的性别鉴定首先应以性别特征最为明显的骨盆为主要依据,其次为颅骨(包括下颌骨),再其次才是其他骨骼。
一、骨盆的性别特征
骨盆的性别差异十分明显,这主要是由于男女两性骨盆所担负的生理功能不完全相同所致。一般来说,男性的骨盆粗壮、高而窄、坐骨大切迹窄而深,耻骨联合部较高,耻骨下角小;女性的骨盆浅而宽,骨面细腻,坐骨大切迹宽而浅,耻骨联合部较低,耻骨下角大,常有耳前沟。骨盆的各项性别特征详见下表:
&&&&除上述性别差异之外,有些学者还特别指出,在组成骨盆的耻骨和坐骨上的某些细部特征具有更为重析性别鉴定意义。这些特征包括:
(1)耻骨下支的下缘(内侧缘):男性外凸,而女性凹入。从耻骨下支的背侧面观察,该项特征更为明显。
(2)耻骨联合面下端至耻骨下支内侧缘;男性为一平坦的骨面,而女性则为一锐薄的骨嵴。
(3)耻骨支移动部(联合部):男性呈上宽下窄的三角形,而女性则呈上下宽度大致相等的方形。
(4)耻骨支移行部(联合部)腹侧面:在耻骨联合面腹侧缘附近与耻骨一支内侧缘附近,男性有一骨嵴,(通常与耻骨联合面腹侧缘相平行),而女性则为一细弱的弧线结构,称为腹侧弧。
(5)耻骨支移行部(联合部)近联合面的下半部分;女性有一呈直角三角形的小区,而男性无此结构。
(6)耻骨下支的起始部分(靠近联合部):男性宽而粗壮,女性则薄而细弱。
二、颅骨的性别特征
一般来说,男性的颅较大,厚重而粗壮,眉弓发达,眶上缘圆钝,前额较倾斜,颧骨高而粗壮,颧弓较粗,乳突和枕外隆均较发达;女性的颅骨较小,光滑而细致,眉弓不发达,眶上缘锐薄,前客较陡直,颧骨低而纤细,颧弓较细弱,乳突和枕外隆突不发达。(图69)
面与切端的磨耗。一般来说,人类牙齿的磨耗程度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增,但同时也受到下列非年龄因素的影响。
关系异常和部分牙齿生前早期脱落的个体上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咬合力分布不均匀,甚至同一牙齿面磨耗程度也有轻重之分。
∠zm-ss-zm
∠pr-n-ba∠n-pr-ba
facial index
kingdomphylumclassorderfamilygenusspecies
G.Cuvier,A.Dorbigny27
T.H.Huxley, E.H.Haeckel,
1860630wiberforce
A.WeinsmannG.J.Mjendel,T.H.Morgan,
20301937T.Dobzhansky
William R. Corliss (1994) 464897%DNADNA
DNADNA2%DNADNADNADNADNA
DNAgene pool
gene mutation
genetic drift
gene migration
& Animalia
&& & Chordata
&&&& & Vertebrata
&&&&& && Mammalia
&&&&&&&& & Primates
&&&&&&&&&&
& Hominidae
&&&&&&&&&&&&
& Hominidae
&&&&&&&&&&&&&&
300-5001.5
1.525-48350
1965(Purgatorius)
·5600“”(Carpolests) “”560010035“”“”“”. (
PlesiadapidaeCarpolestidaeParmomyidaePicrodcntidae
Notharctud
TetoniusNecrolemur
Petrolemur brevirostre19765
10(19931995)
2090( 3500)()
SivapithecusProconsulD.,1972
Dryopithecus kaiyuanensis804Platodontopithecus jianghuaiensis
1975Lufengpithecus lufengensis
(65002400)
1986(4500)(1991)
19871991(1996)
50005000 350050003500
199712651916 1930
(1)(2)(3)(4)(5)()()(6)(7)(Beard et al.,1996)4000
1998(1996)
199910Science(Jaeger et al.,1999)
2000316Nature(Gebo et al.,2000)
60-64%39%40%43%
R.A.DartTaungOsteo dontokeratic culture
S.L.Washburn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体质人类学
(全套完整课件).doc 10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体质人类学
Physical Anthropology
Introduction
体质人类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体质人类学与各相关学科的联系
体质人类学发展史
人体系统解剖学概要
Summary of Human Systematic Anatomy
1. 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和分支学科
2. 人体的化学成分、细胞、组织和器官
3. 人体解剖学常用的方位术语
系统解剖学概要
1. 运动系统;2. 循环系统;
3. 呼吸系统;4. 消化系统;
5. 泌尿系统;6. 生殖系统;
7. 神经系统;8. 内分泌系统
人体骨骼解剖学
Osteal Anatomy of Human
骨的一般知识
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征
骨的发生和生长
第一节 颅骨
第二节 躯干骨
第三节 上肢骨
第四节 下肢骨
人体骨骼测量纲要
Osteal Metrical Compendium of Human
骨骼的性别和年龄鉴定
颅骨的测量与观察
体骨的测量与观察
牙齿的测量与观察
脑容量和身高的复原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The Status of Human in Nature
生物的分类与进化
现代生物学的分类系统
进化论的产生与发展
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
生物进化的阶段性划分
灵长类动物的分类与进化
灵长类动物的系统分类
灵长类动物的生理特征
灵长类动物的社会行为
灵长类动物的起源问题
人类的起源
Origin of Human
人类的体质特征和人科的起源
现代人的体质特征
有关人科起源的理论
腊玛古猿化石的发现
关于腊玛古猿系统地位的不同意见
第一节 南方古猿化石的发现
第二节 南方古猿的形态特征
第三节 南方古猿的系统地位
第四节 巨猿
人类的发展
Evolution of Human
直立人的起源
亚洲的直立人化石
非洲的直立人化石
欧洲的直立人化石
直立人的体质特征
直立人的文化特征
由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
“ 典型尼人” 和 “ 进步尼人”
其他早期智人化石的发现
早期智人的文化特征
有关晚期智人起源的理论
欧洲的晚期智人化石
非洲的晚期智人化石
亚洲的晚期智人化石
澳洲和美洲的晚期智人化石
晚期智人的文化特征
人类的种族
Human Race
人种与人种学
人种的定义及分类依据
人种的研究范围及任务
现代各人种体质特征的变异
影响人种形成的因素
世界人种的划分
蒙古大人种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体质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
  Physical Anthropology绪论Introductionn 第一节& 体质人类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n 第二节& 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n 第三节& 体质人类学与各相关学科的联系n 第四节& 体质人类学发展史人体系统解剖学概要Summaryof Human Systematic Anatomyn 第一章& 绪论1. 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和分支学科2. 人体的化学成分、细胞、组织和器官3. 人体解剖学常用的方位术语n 第二章& 系统解剖学概要1. 运动系统;2. 循环系统;3. 呼吸系统;4. 消化系统;5. 泌尿系统;6. 生殖系统;7. 神经系统;8.内分泌系统人体骨骼解剖学Osteal Anatomy of Humann 第一章& 骨的一般知识第一节& 骨的形态第二节& 骨的构造第三节& 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征第四节& 骨的发生和生长n 第二章& 人体骨骼第一节 颅骨第二节 躯干骨第三节 上肢骨第四节 下肢骨人体骨骼测量纲要Osteal Metrical Compendium of Humann 绪论n 第一章& 骨骼的性别和年龄鉴定n 第二章& 颅骨的测量与观察n 第三章& 体骨的测量与观察n 第四章& 牙齿的测量与观察n 第五章& 脑容量和身高的复原第一篇&&&&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TheStatus of Human in Naturen 第一章& 生物的分类与进化第一节& 现代生物学的分类系统第二节& 进化论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第四节& 生物进化的阶段性划分n 第二章& 灵长类动物的分类与进化第一节& 灵长类动物的系统分类第二节& 灵长类动物的生理特征第三节& 灵长类动物的社会行为第四节& 灵长类动物的起源问题第二篇&&&& 人类的起源Originof Humann 第一章& 人类的体质特征和人科的起源第一节&现代人的体质特征第二节&有关人科起源的理论n 第二章& 腊玛古猿第一节&腊玛古猿化石的发现第二节&关于腊玛古猿系统地位的不同意见n 第三章& 南方古猿第一节 南方古猿化石的发现第二节 南方古猿的形态特征第三节 南方古猿的系统地位第四节 巨猿第三篇&&&& 人类的发展Evolutionof Humann 第一章& 直 立 人第一节&直立人的起源第二节&亚洲的直立人化石第三节&非洲的直立人化石第四节&欧洲的直立人化石第五节&&&&&直立人的体质特征第六节&&&&&直立人的文化特征n 第二章& 早期智人第一节& 由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第二节& “ 典型尼人” 和 “ 进步尼人”第三节& 其他早期智人化石的发现第四节& 早期智人的文化特征n 第三章& 晚期智人第一节&有关晚期智人起源的理论第二节&欧洲的晚期智人化石第三节&非洲的晚期智人化石第四节&亚洲的晚期智人化石第五节& 澳洲和美洲的晚期智人化石第七节&&&&&晚期智人的文化特征第四篇&&&& 人类的种族HumanRacen 第一章& 人种与人种学第一节&人种的定义及分类依据第二节&人种的研究范围及任务第三节&现代各人种体质特征的变异第四节&影响人种形成的因素n 第二章& 世界人种的划分第一节&蒙古大人种第二节&欧罗巴大人种第三节&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第四节&各大人种之间的过渡类型n 第三章& 我国居民的人种成分第一节&我国古代居民的人种类型第二节&我国现代居民的人种类型第五篇第八节第六节第六篇绪论Introduction第一节&&&&&&&&&&&体质人类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一、人类学从词源学上来讲,人类学(Anthropology)一词来自于希腊文ανθρωο?和 λογο?这两个词根的结合。其中,Anthropos是人或人类的意思,logos则意为学问、科学、二者合在一起便是指研究人或人类的科学。但是,世界各国的学术界对于人类学这门学科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的理解历来并不统一,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广义人类学和狭义人类学这样两种基本观点。广义人类学的观点一般以英、美两国和其他英语国家的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其研究领域应包括人类的体质、心理、文化、社会、语言、民族、民俗等方方面,内容十分庞杂。在他们那里,传统上习惯于将人类学划分为两大部分,即研究人类自身体质特征的体质人类学(physicals Anthropology)和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特征的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目前在美国,多数学者再倾向于人类学应包括如下四个分支学科:体质人类、考古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然而,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和俄国,人类学一词传统上却被仅指体质人类学,日本的一些人类学研究机构也仅限于研究人类的体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他们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学”这一概念,认为人类学是专门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同时也包括对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的研究。因此,在这些国家中,人类学与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学科有着较为明确的界限。我国在解放前采用的基本上是英美等国的广义人类学观点,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人类学界又接受了苏联等国家的狭义人类学观点。例如复旦大学的人类学界又接受了苏联等国家的狭义人类学观点。例如复旦大学的人类学专业即设在生物系,专门从事体质人类学方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近年来,在我国学术界,两种人类学的含义都有人采用。为了避免概念上的混淆,我使用“体质人类学”这一名称。二、体质人类学体质人类学是研究人类体质特征与类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在一些欧美国家的教科书中,体质人类学有时也被称为生物人类学(Biological Anthropolgoy) ,《美国百科全书》更加明确地将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范畴规定为把人当做一个动物来进行研究。但是,人类毕竟是一种特殊的生物,他们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如果抛开其社会性和劳动的特点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和阐明人类起源、发展与变化的内在规律。我们研究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身体质特征的演变,必须考虑到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所起的作用,而绝不能将生物学的原理简单、机械地应用于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之中。至于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范围,世界各国也并不统一,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各方面的内容:哺乳动物、灵长类、人类的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和行为学,灵长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及石器文化,进化机制,遗传学,现代人的生物变异,人种分类,血型学、皮纹学,人体测量学,人类的生长发育和生理适应以及应用人类学等。总的说来,体质人类的主要研究范围应基本上包括如下三个大领域:1、现代人体质特征和类型的研究这里所讲的现代人的体质特征不仅仅是指其外部的形态特征,而且还包括其身体内部的生理特征和生物化学特征。同时还要研究在不同的群体中,现代人的体质特征和类型在个体间以及性别、年龄上的差异,并探讨产生这种变异的原因和规律。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分析社会因素、地理环境、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劳动锻炼和体育运动等诸多因素对于人类体质结构所发生的影响。2、人类起源问题的研究体质人类学是一门历史科学,我们不仅要研究世界各地现在生存着人们的体质现状,而且还要探讨他们的历史发展过程。由于人类与其近亲——高等灵长类动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我们还需要研究灵长类动物的历史,同时还要对诸如“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一系列有关进化机制和进化动力方面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探讨。简单地说,对人类起源问题的研究,也就是对人类及其近亲——高等灵长类动物的体质特征和类型在时间上的变化的研究。这部分内容通常又被称做古人类学,化石人类、化石灵长类动物和现代灵长类动物是其主要的研究对象。3、人类种族变异问题的研究有关人类种族变异的研究内容又被称为人种学。与古人类学研究不同,人种学研究主要着眼于人类的体质特征和类型在空间上的差异,即对分布于地球表面不同区域内的各人群之间体质特征方面的异同进行探讨。当然,这里也同样并不排斥对时间问题的考虑,因此,我们不仅要对当今世界上各色人种的分类和分布进行研究,还要了现代各人种的历史,即探索人种起源和形成的时间、原因和过程。由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和自然条件,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的各个人类群体或群体成员,他们在流动迁徙和交错混杂中会出现许多错综复杂的血缘交流和基因重组合现象,从而导致某些新的种族类型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细致的观测与探索。既然在世界上存在着种族方面的差异,那么也就必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种族问题。我们应该深入地研究世界各种族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反对和批判形形色色的种族主义谬论。除上述三个体质人类学的传统研究领域之外,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事业的蓬勃发展,应用人类学说脱颖而出,得到长足的进展,其中的诸多门类,如工程人类学,法医人类学、医药人类学、优生学、生态人类学和生理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工程人类学在国外亦称为工业人类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经济生产和军事上的需发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实用性很强的分支学科。工程人类学通过为工业产品的设计提供有关的人体测量参数,从而使产品在使用时能够建立起一个协调一致的“人——机——环境系统”,以便使其性能得到最理想的发挥。正因为如此,目前工程人类学在轻工业、机器制造工业、汽车工业、航空工业、建筑工业和军事工业等部门受到特别的重视。法医人类学运用人体测量学、人种学、皮纹学、血型学以及容貌复原技术等方法为公安、司法机关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科学证据,因而成为整个刑侦、破案和审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医学人类学(医药人类学)、优生学、生态人类学和生理人类学等项研究为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改善人类的身体素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第二节 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传统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测量技术、形态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等三部分组成。一、测量技术在测量技术中分为活体测量和骨骼测量两大类。人类学的测量必须使用国际上通用规格的人体测量仪器。目前我们所采用的测量方法也是在1906年于摩纳哥召开的第13届国际史前人类学与考古学会议和1912年日内瓦召开的第14届国际史前人类学与考古会议上通过的测量项目。因此,采用此项方法测量所得到的数据具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可以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进行对比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上又发展起一种新的光测方法——莫尔拓扑法(Moire topography)。这是一种非接触性的测量方法,使用起来方便、迅速、准确,并可将测量所得的结果以图像的形式记录下来,便于信息的储存和再测量。如果配之以运用电子计算机对所拍摄下来的云纹图像进行自动判读、测量与计算,那么势必会使人体测量方法发生根本性的巨大改革。二、形态观察形态观察方法是采用肉眼观察并结合观察工具的方式对人体上的若干特征进行描述和记录。在人体中,有许多特征是不能用尺寸的大小,角度的大小来衡量的,例如,一个人的颅形是圆形还是楔形,下颌骨上是否存在着下颌圆枕,另外,颅骨上某些孔道的出现率在不同人种间存在差别,可以作为研究人种的标准。我们把这类特征统称为非测量性状,前者叫非测量形态观察,后者叫颅骨小变异。必须采用形态观察的手段来加以研究,形态观察的各项标准也具有国际上的统一性。三、统计学分析由于体质人类学着眼于人类群体的研究,因此其考察的对象,除了那些稀少的化石材料之外,其余各类样本的例数一般都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首先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在研究过程中,通常还需要在各种人类学标本之间进行归类、对比和判别,在此方面,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经常使用的方法为多元分析法。统计学软件常用的有SAS、SPSS。近年来,随着自然科学的长足进展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在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方法,例如胚胎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和群体遗传学等方法。这些新方法的引入必将为传统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带来崭新的面貌。第三节& 体质人类学与各相关学科的联系体质人类学以人类为研究对象,而人类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动物,这就使得体质人类学必须处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类之间的一种边缘学科的位置上。体质人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密切相关。一、体质人类学与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之间的关系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以人体的一般形态结构、正常的生理功能以及异常的病理变化为研究目的。这些学科与体质人类学的关系十分密切,掌握一定的生理学、病理学特别是人体解剖学的基础知识是学习体质人类学的必备条件。但这些学科在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上又不同于体质人类学,它们在研究过程上中着眼于人类的个体,注重于人体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而体质人类学则着眼于人类的群体,包括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类与动物,特别是灵长类动物的区别和联系,各人群的特征和分类,人体的生物变异,性别和年龄差异以及身体各部的尺寸,形式和比例关系等问题。二、体质人类学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体质人类学与生物学的若干分支学科如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进化论等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从广泛的意义上讲,体质人类学也可以做为生物科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简称“比较解剖学”)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通过比较、分析研究各类群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来确定它们彼此之间的亲疏关系。从而提示进化的途径和规律。比较解剖学和古生物学为生物进化学说提供了有力论据,同时也为体质人类学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方法被大量引入到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之中,并且为当代人类学的发展增加了新的活力。三、体质人类学与地质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类进化是体质人类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各种远古人类以及古灵长类动物的化石都是从古代地层中发掘出来的,所以,我们也要掌握一定的地质学和地层学的知识,尤其是在地质时期中时代较晚的新生代地质和地层方面的知识,因为新生代恰恰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时代。四、体质人类学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生物都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生活的,人类也不例外。研究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问就是生态学。人类的体质发展,尤其是在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早期阶段中,明显受到自然环境的选择压力的制约。因此,要想对远古人类的体质进化历史取得比较全面的认识,就必须了解他们当时的生存环境,各个不同时期的地质和地貌,世界各大洲的相对运动,世界上主要的气候带,雨量和温度的变化以及河流、山脉、冰川、沙漠、草原、森林、湖泊、沼泽的变化和各种动、植物的变化等知识。五、体质人类学与民族学之间的关系人种学与民族学之间具有很密切的关系,它们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着眼于对人类群体的研究。种族(人种)和民族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二者之间却具有内在的联系,它们都是人类共同体的具体划分形式。种族是以遗传学特征来划分的人群,而民族则主要是靠文化特征来区分的。任何一个特定的人群都必然同时具有种族和民族的双重属性。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常常有助于民族识别工作的开展和对族源问题的探索。六、体质人类学与考古学之间的关系考古学可以为体质人类学提供研究资料,无论是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还是新石器时代及以后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类学标本均要靠田野考古发掘来提供。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也有助于考古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古人类化石可以做为旧石石器时代考古中判断地层年代的一种依据:对古代人骨的性别、年龄鉴定有利于人们对当时的社会性质、劳动分工等情况的探讨;对古代居民人种归属的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为解决考古学文化的谱系渊源和族属等问题提出若干可资参考的佐证。我国体质人类学发展简史第一章&&&&方法论的探讨如同对待我国考古学发展史一样,对于我国体质人类学发展史来说,诸家观点也并不完全统一。若对我国体质人类学发展历程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我更倾向于那种将其视为“整体中的个体发展史”的观点。如何理解这种“整体中的个体发展史”的观点则是我在下面首先要加以阐述的内容。这里不妨先以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作为事例,我倾向于将整个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视为整体来看,这是一种整体观的态度(需要强调一点,这里所要阐明的是中国考古学而非中国现代考古学);那么金石学和现代考古学则可看作是整体中的一个个体了,这是一种整体中的个体观的态度。中国体质人类学的发展史也同样适宜用这种“整体中的个体发展史”观点加以阐释。第二章&&& &“整体中的个体发展史”观点在中国体质人类学的发展史中的展现中国体质人类学的发展史也大概分为了三个个体阶段,即中国传统体质人类学阶段、中国近代体质人类学阶段和中国现代体质人类学阶段。第一节&&&& &中国传统体质人类学(19世纪末之前)在国外近代体质人类学方法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传统的体质人类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学科发展过程。战国时期的《皇帝内经》中就有“解剖”二字出现,并且记载了许多有关体质人类学的内容。到了汉代,我国在外科手术方面,已经有了举世注目的高度发展。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在为病人施行腹部的外科手术时,让病人服用他亲手配制的麻醉剂——麻沸散。魏晋时期的皇甫谧对于针灸学很有研究,所著《甲乙经》一书集前人针灸理论和实践之大成,系统阐述了:脏腑、经络和治疗学说,并且详细记载了全身六百四十九个经学部位、针刺分寸和主治疾病等方面的临床经验。宋代时期我国学者在解剖学、医学和人类学方面的建树更加辉煌灿烂。著名针学家王惟一奉旨修《铜人俞穴针灸图经》三卷考订了经络循环,而后又根据图经铸铜人模型,与人的腹脏结构完全一样,是世界上最早的人体模型。宋代法医学家宋慈所编的《洗冤集录》一书记载了人体解剖与胚胎发育情况,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法医人类学著作,比17世纪意大利医学家查纪亚所著的《法医问题》一书早问世三百余年。这一时期是传统中医理论加入了解剖学方法,对人体进行病理和创伤的研究。第二节&&&& &中国近代体质人类学(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部分外国学者将西方近代体质人类学带入中国。我在总结这一段中国体质人类学发展过程时并不打算像对待中国考古学发展史那样将中国体质人类学研究列入其中,因为对我们来说,这一时期有许多研究行为带有明显的掠夺性。但对于那些出于真正科学研究目的的学者,我仍要加以介绍,因为他们事实上参与了中国近代体质人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并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1903年,德国古生物学家舒罗塞(M.Schlosser)发表了对中国药店中购到的一批“龙骨”的研究结果,指出其中一件标本很像人类的牙齿。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C.Zdansky)在年曾经两次发掘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共获两颗古人类牙齿。20世纪20年代中期,北京协和医学院任教的加拿大解剖学家、人类学家步达生(D.Black)教授对采集自辽宁、河南和甘肃等地的一些史前时期居民的骨骼进行了研究。此外,在 20世纪20—40年代,外国学者所从事的工作还包括清野谦次等人对辽宁狴自窝古代人骨的研究、魏敦瑞(F.Weidenreich)对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的研究、三宅宗悦等人对赤峰红山后夏家店上层文化居民遗骸的研究、约尔特吉(H.Hjortsjo)和沃兰特(A.Walander)对采自米兰和罗布泊古墓里的一些头骨标本进行研究以及优素福维奇对出土于罗布泊附近的古代突厥人头骨的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著名的考古学家是李济先生和梁思永先生,他们在国外都曾学过体质人类学,李济先生还是当时著名的人类学家。他们在当时非常重视出土人骨的搜集、保存、整理和研究工作。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抗日战争之前的历次殷墟发掘的头骨数量累计以近千例。总的来讲,这一时期在方法上以西方近代体质人类学理论为基础,注重对发掘和搜集所得头骨进行研究。中国古人种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草创阶段,有一些先驱性的探索为中国古人种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有些成果,如布达生关于“甘肃史前人种与现代华北人颇为一致”和魏敦瑞关于中国猿人是现代蒙古人种的祖先”的推论,是极有见地的。第三节 中国现代体质人类学(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解放后,中国现代体质人类学有了飞跃式的发展。随着基本建设的全面展开,考古工作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出土人骨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并得到了保护和收集,发表了许多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一阶段(特别是从50年代——80年代末)是其发展和原始资料的积累阶段。1954年我国开始了人体测量仪器的研究和测试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现已能生产一系列品种齐全的人体测量仪器,制造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这一阶段,中国古人种学的研究上作出突出贡献的的前辈学者当属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后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颜訚先生。他的主要精力都投注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人种问题方面。他先后对甘肃杨家湾、宝鸡北首岭、西安半坡、华县元君庙、泰安大汶口、曲阜西夏侯等遗址出土的齐家文化、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居民的人骨进行了观测和测量研究。此外,颜訚还与贾兰坡先生合作对东北地区西团山文化的人骨进行了研究,与毛燮均先生合作对殷代人类的牙齿进行了研究。继颜訚先生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潘其风、韩康信两位先生在此项研究方面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令学术界瞩目的成就。他们对我国先秦两汉时期的许多批分属不同地区、不同考古学文化和不同族别的人类学标本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对采集自辽宁省沈阳市郊郑家洼子青铜短箭幕人骨的研究、对福建敏侯出土的昙石山文化居民人骨的研究、对庙底沟二期文化居民所属种族类型的研究、对商代居民种系归属问题的研究、对中国古代居民中拔牙习俗的产生和传播问题的研究、对出土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汉代鲜卑族人骨的研究、对广东省佛山县河宕遗址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对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居民人骨的研究、对出土于青海乐都柳湾遗址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对出土于内蒙古伊克昭盟和青海大通的与匈奴族有关的古人骨的研究、对吉林市骚达沟遗址出土的西团山文化人骨的研究、对出土于我国境内、蒙古、西伯利亚和东欧等地的与匈奴族有关的古人骨的研究、对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毛庆沟墓地人骨的研究、对新疆南部孔雀河下游古墓沟墓地人骨种系成分的研究和对新疆北部伊犁河流域汉代乌孙族种族类型的研究。除了这二位先生以外,该阶段中还有一些学者在中国古人种资料的整理和研究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包括:吴新智对山顶洞人化石及其种族问题的研究;张银运等对广西甑皮岩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夏元敏等对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仰韶文化人骨的研究;张振标对山东邹县野殿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人骨种族类型的研究;张振标、陈德珍对河南淅川下王岗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张振标、尤玉柱对我国石器时代人类头骨人工变形习俗的研究;焦南峰对出土于陕西省凤翔县西村遗址的周人墓葬的骨骼的研究;时墨庄和邵福根对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豪欠营辽墓中的契丹族人骨和女尸进行了人类学研究;陈德珍、吴新智对河南长葛石固遗址出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陈德珍对我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质特征及其继承关系的研究;魏海波、张振标对辽宁本溪庙后山青铜时代人骨的研究;朱泓对河北省蔚县夏家店下层文化人骨的研究、对商人和周人种系类型的比较研究、对辽西地区夏家店上层文化居民种族类型的研究、对扎赉诺尔遗址出土的新的人类学资料的研究以及对汉代拓拔鲜卑人种构成情况的探讨等。这一时期,主要特点是,我国科研人员独立工作,专门研究机构和人员数量迅速增加,研究领域更加全面,主要涉及到人种学、体质人类学、人体解剖学、人体形态学、古病理及创伤研究和功能压力分析等多个方面。此外研究课题更加广泛,涉及到考古学的各个时期,研究深度也教过去提高。从1980年以来,由于资料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一些学者开始试图对我国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居民的种族类型划分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例如:1980年,潘其风、韩康信对新石器时代居民种系分布情况的研究;1982年,张振标对新石器时代人类体质类型的研究;1986年,陈德珍对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质类型及其承袭关系问题的研究等。潘其风、韩康信在1984年发表了《古代中国人种成分研究》,总结梳理了当时已获得的全部人种学资料和初步研究成果,结合当时学术界对区域考古学文化的认识,建立了我国古代人种学类型的时空框架,进一步发展了颜訚先生早年关于在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与新石器时代人类存在着形态学关系上的继承关系的论点,并就蒙古人种的起源、形成和分化等若干重要的理论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吴新智在1989年发表了《论中国古人类的连续发展》,提出并倡导有关“中国古人类连续发展”的理论。他们的学术观点和理论在我国乃至国际学士界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观注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四节 中国现代体质人类学(20世纪90年代至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古代居民种族人类学研究工作又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该阶段突出特点首先是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突破了沿用数十年之久的传统格局,出现了一种多角度、多途径、多方式研究古人种问题的新局面。例如,在西方发达国家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早在70年代便已被引入人类学的研究之中,而分析古代人类遗骸中提取的DNA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有助于阐明人类起源、演化和群体间以及群体内部的种系遗传关系,在考古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该方法始于80年代初期,近年来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的应用推进了这一领域的迅速发展。该方法目前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对考古墓葬发掘出来的古代人骨做个体鉴定、家系鉴定和种系鉴定。199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赵凌霞与几位外国科学家合作,在德国格廷根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实验室对出土于我国河南下王岗、甘肃大地湾和吉林查干泡等遗址的古人骨、牙齿中DNA的提取便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最近,由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和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组建的吉林大学考古DNA实验室已经成功的对采集自河南郑州西山遗址的仰韶时代晚期人骨、河北阳原姜家梁墓地人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人骨以及内蒙古察右后旗三道湾汉代鲜卑墓葬人骨中的线粒体DNA进行了提取、扩增、测序和研究。此外,分子人类学、牙齿人类学引入中国,种族人类学研究中的现代统计学的各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如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在该阶段,古代人种学基础资料的发现、整理和研究又有了大幅度的进展。其中包括:潘其风对出土于黑龙江省肇源县平洋墓葬的东周时期人骨的研究;韩康信对青海省民和县阳山墓地和山东省诸城县呈子遗址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朱泓对山东兖州西吴寺龙山文化人骨和济宁潘庙汉墓人骨的研究,朱泓对内蒙古凉城县出土的毛庆沟、饮牛沟、崞县窑子三个遗址出土的东周时期的人骨的研究以及他对出土于内蒙古宁城山嘴子辽墓契丹人头骨的研究;朱泓和贾莹对吉林省九台市石椁墓丛葬人骨的研究;陈山对大溪文化居民种系类型的研究;朱泓对甘肃省合水县九站遗址先周至西周时期居民种系类型的研究;韩康信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菜园村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张君对青海湟中李家山卡约文化居民种系类型的研究;郑晓瑛对甘肃酒泉干骨崖青铜时代居民的研究;潘其风对山西侯马上马墓地周代人骨的研究;韩康信对陕西省西乡县河家湾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人骨的研究以及他和张君对紫阳县马家营遗址夏商时期石椁墓人骨的研究;朱泓和王成生对辽宁省彰武县平安堡遗址出土的高台山文化人骨的研究;刘宁对辽宁康平顺山屯青铜时代种系成分的研究;朱泓对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庙子沟文化居民人骨的研究;韩康信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彭堡乡东周时期墓葬人骨的研究;陈山对出土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居民人骨的研究;汪洋对河北藁城台西商代居民种系成分的分析;潘其风对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墓地人骨的研究;朱泓对辽宁省朝阳市三燕墓葬中的东部鲜卑人骨的研究;并且对辽宁省本溪市太子河流域的庙后山文化的居民的种系进行了再研究;张君、韩康信对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大汶口文化晚期人骨的研究;张君对湖北枣阳市雕龙碑遗址新石器时代居民人类学特征的研究;陈德珍、张居中对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早期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陈靓对陕西省铜川瓦窑沟先周时期居民种系类型的研究;朱泓对内蒙古宁城小黑石沟夏家店上层文化墓地人骨以及甘肃民乐东灰山四坝文化墓地人骨的研究。除上述对新出土的古人骨原始资料的研究之外,在该阶段中学者们还发表了许多综合性研究论文、专著和对古人种研究理论问题的专著。如朱泓在1993年出版《体质人类学》一书,韩康信在1993年出版《丝绸之路古代居民种族人类学研究》。值得提及的是,在这一阶段中外学者合作频繁。除前面提及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赵凌霞与几位外国科学家合作,在德国格廷根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实验室进行研究外,潘其风先生与日本东京大学等单位就中日两国古人骨及牙齿人类学方面问题进行合作研究。韩康信先生与日本九州大学中桥孝博对中日两国古居民拔牙习俗进行比较研究。目前,中国的体质人类学家正同世界各国的体质人类学家积极合作,缩短距离,互补有无,在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内展开合作。在国内,有关部门和高校及科研部门都注意此领域后继人才的培养,新的研究阶段正刚刚开始。中国有自己特色的体质人类学传统,中国也正走向世界研究水平的先进行列。人体系统解剖学概要Summaryof Human Systematic Anatomy第一章& 绪论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和分支学科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是研究人体的形态和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功能解剖学、外科解剖学、艺术解剖学和运动解剖学。二、人体解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人体解剖学与生物学、人体生理学、比较解剖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体质人类学和医学。三、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由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组成。细胞之间存在着组织液和非细胞结构的物质,即细胞间质。若干同类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结合构成了组织。人体中共包括四大类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各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就构成了器官。若干行使同一生理功能的器官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便构成了系统。四、人体解剖学中常用的方位术语1.&&&&&&&&解剖学姿势人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两上肢下垂并靠于躯干的两侧,下肢伸直,两足并拢,手掌和足尖向前。2.&&&&&&&&常用的切面矢状切面:沿前后方向 ,把人体(或器官)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将人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则称为正中矢状切面。冠状切面:也叫额状切面,是沿着左右方向,把人体(或器官)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水平切面:把人体(或器官)分为上下两部分的横切面。这三个切面互呈垂直位。3. 相对关系的术语前和后:靠近身体腹面者为前,靠近身体背面者为后。上和下:靠近头侧者为上,靠近足侧者为下。近侧和远侧:用来表示四肢的空间关系,靠近肢跟部位者为近侧,远离肢跟部位者为远侧。内侧和外侧:靠近正中矢状切面者为内侧,远离正中矢状切面者为外侧。内和外:仅对中空器官而言,接近内腔者为内,远离内腔者为外。浅和深:靠近体表或器官表面者为浅,远离体表或器官表面者为深。第二章& 系统解剖学概述第一节&&& 运动系统(骨、关节和肌肉)第二节&&& 循环系统(血液循环、淋巴液循环)第三节&&& 呼吸系统(呼吸道、肺)第四节&&& 消化系统(消化管、消化腺)第五节&&& 泌尿系统(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第六节&&& 生殖系统(男性生殖器、女性生殖器)第七节&&& 内分泌系统(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肾上腺、胰岛、性腺、脑垂体和松果体)第八节&&& 神经系统(神经器官的构成、神经系统的分类、脊髓、脑)第九节&&& 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人体骨骼解剖学Osteal Anatomy of Human第一节&&& 关于骨的一般性知识一、骨的分类和形态二、骨的组织结构三、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四、骨的生长发育第二节&&& 颅骨脑颅、面颅和颅的整体观察第三节&&& 躯干骨椎骨、胸骨、肋骨、脊柱和胸廓第四节&&& 上肢骨上肢带、自由上肢骨第五节&&& 下肢骨下肢带、自由下肢骨牙齿解剖学概要第一节&&& 关于牙齿的一般性知识一、&&&&&&&&&有关的解剖学术语二、&&&&&&&&&牙齿的形态和分布三、&&&&&&&&&牙齿的组织结构四、&&&&&&&&&牙齿的分类和齿式第二节&&& 恒齿一、&&&&&&&&&门齿二、&&&&&&&&&犬齿三、&&&&&&&&&前臼齿四、&&&&&&&&&臼齿第三节&&& 乳齿一、&&&&&&&&&乳门齿二、&&&&&&&&&乳犬齿三、&&&&&&&&&乳臼齿四、&&&&&&&&&乳齿与恒齿的交替和鉴别人体骨骼测量纲要OstealMetrical Compendium of Human绪&& 论一、人体测量学人体测量学(Anthropometry)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同时又是研究人类在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体质变化的最基本的方法,是通过对人体进整体和局部的观察与测量来探讨人体的特征、类型、变异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人体测量包括骨骼测量和活体(包括尸体)测量两部门。骨骼测量根据所研究部分的不同又分为颅骨测量和体骨测量:前者描述颅骨的测量与观察方法;后者描述体骨的测量与观察方法。活体测量根据人体的部位,又分为头面部测量和体测量:前者描述头面部的测量与观察方法;后者描述体部的测量与观察方法。二、人体测量仪器人体测量仪器是进行人体测量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为适应实验室研究和野外调查任务的需要,该仪器应具有精确轻巧、使用方便、经久耐用等项特点。常用的人体测量仪器包括直脚规、弯脚规、三脚平行规、人体测高仪、耳高针、卷尺、测齿规、摩里逊定颅器、附着式量、测腭器、测眶器、测下颌骨器、立方定颅器、水平定位针、马丁描骨器、托颅盘、平行定点仪、持骨器、测骨盘、简易描绘器,缩放仪、坐高椅、体重计和校规等20余种。第一章& 骨骼的性别和年龄鉴定第一节& 性别鉴定在对骨骼进行人类学、考古学和法医学的研究之前,都必须首先对其做出可靠的性别鉴定,否则便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结论的正确性。例如,在史前考古学资料中,不同种类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常常在墓葬中分别与男性或女性个体的骨骼并存,这种情况通常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是属于母系氏族社会还是父系氏族社会。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辩认出骨骼的性别,便不可避免地导致上述诸方面研究中的错误结论。在人类学研究中也是这样,如果在所测量的标本中不能正确区分出男女两性个体,自然难以计算出可靠的男女两性形态特征的变异范围的各自的平均值。而法医对刑事案件中的人骨所做出的性别鉴定的正确与否,毫无疑问将严重影响到对案情的分析。对于那些性别特征显著的骨骼进行鉴定,并不十分困难。但是,对于某些性别特征并不明显的骨骼若想准确地做出判断就并非易事了。而在大量的骨骼材料中,总会有一部分个体骨骼的特征处于男女两性变异范围的重叠部分而难以分辨。这就需要我们在做出最后的鉴定结论之前,必须仔细观察,谨慎从事。由于骨骼上性别特征的出现与个体内分泌活动中性激素的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对未成年的个体骨骼进行性别鉴定远比对成年个体困难。就成年个体骨骼的性别鉴定而言,多数学者认为只有颅骨(包括下颌骨),鉴定的准确率可达到90%,若再加上其他骨骼,特别是骨盆来帮助鉴定,则准确率可高达95%以上。但据另一些人类学家的研究和统计,认为如果仅有颅骨(包括下颌骨)进行性别鉴定,其准确率只有77%。总的来说,由于身体各部分骨骼上所体现出的性别特征在程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骨骼的性别鉴定首先应以性别特征最为明显的骨盆为主要依据,其次为颅骨(包括下颌骨),再其次才是其他骨骼。一、骨盆的性别特征骨盆的性别差异十分明显,这主要是由于男女两性骨盆所担负的生理功能不完全相同所致。一般来说,男性的骨盆粗壮、高而窄、坐骨大切迹窄而深,耻骨联合部较高,耻骨下角小;女性的骨盆浅而宽,骨面细腻,坐骨大切迹宽而浅,耻骨联合部较低,耻骨下角大,常有耳前沟。骨盆的各项性别特征详见下表:项 &&&&&&&&&&目男 &&&&&&&&&&&&&&&性女 &&&&&&&&&&&&性骨盆整体粗壮、肌嵴明显、较重较细致,肌嵴不发达,较轻骨盆入口(上口)纵径大于横径,呈心脏形横径大于纵径,呈椭圆形骨盆出口(下口)狭小、坐骨棘发达宽阔,坐骨棘不发达骨盆腔高而窄,呈漏斗形浅而宽,呈圆柱形耻骨结节钝圆,靠近耻骨联合锐利,距耻骨联合较远耻骨弓呈?V?字形,夹角较小,约70-75,相当于食指于中指所形成的角呈?U?字形,夹角较大,约90-110,相当于拇指与食指所形成的角坐骨耻骨支外翻不明显明显外翻耻骨联合高低闭孔大,较近卵圆形,内角较钝,约100-110较小,近三角形,内角较锐,约70髋臼较大,略向外侧方较小,略向前方坐骨大切迹窄而深宽而浅髂骨高而陡直,额翼较厚较低,上部略向外张开,髂翼较薄而透光耳状关节面大而较直小而较倾斜耳前沟不常有;如有,也窄而浅常见,发育良好,宽而深骶骨长而窄,曲度明显而匀称短而宽,上部曲度较小,较平直,下部明显向前弯曲骶骨岬显著不甚显著骶骨底部的第一骶椎上关节面大,约占骶骨底部的2/5至1/2小,约占骶骨底部的1/3除上述性别差异之外,有些学者还特别指出,在组成骨盆的耻骨和坐骨上的某些细部特征具有更为重析性别鉴定意义。这些特征包括:(1)耻骨下支的下缘(内侧缘):男性外凸,而女性凹入。从耻骨下支的背侧面观察,该项特征更为明显。(2)耻骨联合面下端至耻骨下支内侧缘;男性为一平坦的骨面,而女性则为一锐薄的骨嵴。(3)耻骨支移动部(联合部):男性呈上宽下窄的三角形,而女性则呈上下宽度大致相等的方形。(4)耻骨支移行部(联合部)腹侧面:在耻骨联合面腹侧缘附近与耻骨一支内侧缘附近,男性有一骨嵴,(通常与耻骨联合面腹侧缘相平行),而女性则为一细弱的弧线结构,称为腹侧弧。(5)耻骨支移行部(联合部)近联合面的下半部分;女性有一呈直角三角形的小区,而男性无此结构。(6)耻骨下支的起始部分(靠近联合部):男性宽而粗壮,女性则薄而细弱。二、颅骨的性别特征一般来说,男性的颅较大,厚重而粗壮,眉弓发达,眶上缘圆钝,前额较倾斜,颧骨高而粗壮,颧弓较粗,乳突和枕外隆均较发达;女性的颅骨较小,光滑而细致,眉弓不发达,眶上缘锐薄,前客较陡直,颧骨低而纤细,颧弓较细弱,乳突和枕外隆突不发达。(图69)颅骨的各项性别特征详见下表;项&&&&&& 目男&&&&&& 性女&&&&&&& 性1.颅骨整体较大,较重较小,较轻3.颅腔较大,约1450毫升较小,约1300毫升4.肌线和肌嵴较显著较弱5.额骨较为后倾额鳞下部较陡直,上部向后6.额结节和顶结节不显著上弯曲7.整个面部较狭长较显著8.眉间突出显著,突出于鼻根上方较宽短9.眉弓发育较显著不显,较平直10.鼻根点凹陷深发育较弱11.眼眶较低,呈方形浅或无12.眶上缘钝厚较高,较圆13.梨状孔较高而窄锐薄14.牙齿较大较低而宽15.颧骨较粗壮较小16.颧弓深而宽较低,较纤弱17.乳突上嵴显著较细而平直18.乳突较大不显19.茎突较粗壮较小20.下颌窝深而宽较纤弱21.枕外隆突粗大浅而小22.上顶线粗大不发达23.枕骨大孔粗大不明显较小三、下颌骨的性别鉴定中亦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其各项性别特征详见下表:项&&&&&& 目男&&&&&& 性女&&&&&&& 性1.下颌骨整体较大,较厚,较重较小、较薄、较轻2.下颌体与下颌联合较高较低3.下颌支较宽较窄4.下颌角区较粗糙,常外翻较细致而光滑,少外翻5.下颌角较小,一般小于120°较大,一般大于125°6.颏部较方而粗糙较圆而尖7髁突较大而粗壮较小而纤弱四、其它骨骼的性别特征除骨盆、颅骨和颌骨之外,人体中的许多其它部位的骨骼也能反映出一定的性别差异。因此,在鉴定实践中,若能在骨盆和颅骨(包括下颌骨)的鉴定基础上再铺之以对其它骨骼的观察,则肯定可以提高判断的准确率。例如,胸骨的性别差异也比较大,其各项测量值,男性均大于女性。特别是胸骨体与胸骨柄的长度比例,性别差异尤其明显,男性胸骨体长度一般大于胸骨柄长义的2倍,而女性中这一比例则小于2倍。再如四肢的长骨中也可以体现出某些性别特征。一般来讲,男性的长骨较为粗大、厚重、肌嵴和骨突较发达,前节端的头和髁均较大,而女性的长骨则较弱、轻巧,骨面较光滑、关节端的头和髁均较小。此外,锁骨、肩胛骨、椎骨(特别是寰椎、枢椎、第五腰椎)肋骨、髌骨、跟骨、距骨的趾骨等,性别差异也比较明显,可以作为骨骼性别鉴定时的参考。第二节& 年龄鉴定比较准确地鉴定骨骼的年龄,是进行骨骼测量研究的重要前提,否则,我们就不能正确的按照年龄组分别处理测量数据,而各不同年龄组之间,尤其是在未成人和成年人之间同类测量项目上的数值的变异范围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不能比较准确地做也性别鉴,就无法正确地统计和使用测量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但是,骨骼的年龄变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性过程,并常常受到营养状态和发育情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一年龄的骨骼有时会出现不同的年龄特征,而带有相似或相同年龄特征的骨骼。有时也可能属于不同年龄的个体。因此,骨骼的年龄鉴定是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做到绝对的精确,一、根据牙齿的萌出时间推断年龄牙齿的萌出是指牙齿从齿冠露出齿龈直至上下颌牙齿咬合接触的全部过程。牙齿的萌出时间以齿冠出龈时间为准。在正常情况下,牙齿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左右成对地逐渐萌出。一般来说,下颌牙齿的萌出时间略早于上颌的同名牙齿,女孩牙齿的萌出时间略早于男孩。牙齿萌出过程所存在的这些内在的规律性,便为我们判断骨骼的年龄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婴儿在出生后5-8个月时,下颌乳中门齿开始萌出,至20-30个月,全部乳齿出齐。儿童一般在6岁左右,于乳前第二臼齿的后方萌出第一颗恒齿,即第一臼齿(俗称六岁牙) 。此后,在恒齿生长发育的压力下,乳齿根部逐渐被吸引以至松动、脱落,而恒齿则相继萌出,这种恒乳的交替现象,一般持续到13岁左右结束。除第三臼齿(智齿)外,恒齿全部萌出的时间约需7年。第三臼齿则要在进入成年期的前后方始萌出,有人要迟至25-30岁,也有人终身不出。我国儿童乳齿的萌出时间详见下表:牙齿种类萌出时间(月)上颌乳中门齿7.5(6-9)乳侧门齿9(6.5-10)乳犬齿18(16-20)乳第一臼齿14(12-18)乳第二臼齿24(20-30)下颌乳中门齿6(5-8)乳侧门齿7(6-9)乳犬齿16(14-18)乳第一臼齿12(10-14)乳第二臼齿20(18-24)我国儿童男女两性恒齿的萌出时间详见下表牙齿种类萌出时间(月)男&&& 性女&&& 性上颌中门齿6.5-86-9侧门齿7.5-107-10犬齿10-139.5-12第一前臼齿9-129-12第二前臼齿10-139.5-12第一臼齿6-7.59.5-7.5第一臼齿11.5-1411-14牙齿种类萌出时间(月)男&&& 性女&&& 性下颌中门齿6-7.55-8.5侧门齿6.5-8.55.5-9犬齿9.5-128.5-11.5第一前臼齿9.5-12.59-12第二前臼齿10-139.5-13第一臼齿6-75-7第一臼齿11-13.510.5-13二、牙齿的磨耗程度与年龄的关系当人类在进食的时候,由于咀嚼运动的发生使得牙齿与食物之间、牙齿与牙齿之间出现了摩擦,因而造成牙齿某些牙合面与切端的磨耗。一般来说,人类牙齿的磨耗程度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增,但同时也受到下列非年龄因素的影响。(1)饮食结构中以粗糙、坚硬的食物为主的居民,其牙齿的磨耗程度比较严重。据有的学者统计,我国南方人民牙齿的磨耗程度一般较北方人为轻,沿海一带居民的牙齿磨耗程度则比内地居民为轻。(2)牙齿发育正常、钙化程度较高者,其牙齿硬度高,不易磨耗,反之则容易磨耗。例如,先天性釉质发育不全的患者,其牙齿组织疏松、硬度差,磨耗也比正常人严重。(3)在同一齿列中,经常咬合的部位牙齿磨耗重,无咬合部位的牙齿则磨耗轻甚至无磨耗。这种情况,在咬牙合关系异常和部分牙齿生前早期脱落的个体上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咬合力分布不均匀,甚至同一牙齿面磨耗程度也有轻重之分。(4)在同一口腔中的萌出较早的牙齿,其磨耗程度大于较晚萌出者。例如在同一个体中,一般情况下第一臼齿的磨耗程度总是大于第二臼齿。(5)某些特殊的职业、生活习俗和病理情况等均会对牙齿的磨耗程度产生影响。例如某些修鞋工人由于习惯于将鞋钉衔于齿列间,其前部牙齿的兄弟耗程度便可能高于他人,而患有夜磨牙病的人,其牙齿、特别是臼齿的磨耗程度肯定会高于正常情况。以上各点都是我们在运用牙齿的磨耗程度来推断年龄时应该考虑到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鉴定误差减小到最低的标准。1. 臼齿的磨耗程度与年龄鉴定我国著名人类学家吴汝康教授等在收集自我国华北地区的已知年龄的93具男性颅骨上,根据下列标准观察了第一臼齿和第二臼齿的磨耗程度。Ⅰ级.齿尖顶和边缘部分略有磨耗。Ⅱ级.齿尖磨平或咬合面中央凹陷。Ⅲ级.齿尖大部分磨去,齿质点暴露。Ⅳ级.齿质点扩大,互相连成一片。Ⅴ级.齿冠部分磨去,齿质全部暴露。Ⅵ级.齿冠全部磨耗,齿髓腔暴露。按照上述标准来推断年龄,则可得到我国华北地区男性居民第一臼齿、第二臼齿的磨耗等级与年龄变化之间的关系,如下表:磨耗等级第一臼齿第二臼齿Ⅰ平均年龄(岁)有效年龄范围(岁)最高百分率年龄范围平均年龄(岁)有效年龄范围(岁)最高百分率年龄范围Ⅱ2322-2315-202322-2415-25Ⅲ2726-2921-253029-3126-35Ⅳ3228-3626-353836-4036-45Ⅴ4139-4336-554644-4846-55Ⅵ5348-5756岁以上3055-6560岁以上2.门齿的咬耗程度年龄鉴定在臼齿缺失的情况下,尚未根据门齿切缘的咬耕种程度来推断年龄。通常采用下颌门齿,一般将其咬耗程度分为如下6级:0级:门齿切缘釉质未咬耗或有咬耗。1级:齿冠切缘釉质磨平。2级:出现齿质点或线状齿质条纹。3级:齿冠进一步咬耗,出现较大面积的齿质条带。4级:齿冠磨去将近一半,齿质全部暴露。5级:齿冠极度咬耗,磨去部分超过齿冠的一半以上,齿髓腔暴露。三、根据颅骨骨缝的愈合情况推断年龄颅骨骨缝愈合情况也与年龄有关,因此也是判断年龄的一项重要依据。新生儿的颅骨尚未发育完全,骨与骨之间存在着很在的间隙而由结缔组织所充填。婴儿颅顶各骨之间的结缔组织膜称为囟,主要包括有前囟(冠状缝与矢状缝的相交处)、后囟(人字缝与矢状缝的相交处)、蝶囟(顶骨的前下角处)和乳突囟(顶骨的后下角处)。前囟在出生后一岁增至两岁闭合,后囟在出生后两个月闭合,蝶囟在出生后三个月闭合,乳突囟在出生后一岁闭合。成年人颅骨骨缝的愈合过程开始时缝隙间结缔组织消失,缝隙缩小;而后波纹的深度逐渐爱莫能助变浅,波线被部分骨性愈合所切断,呈断断续续的曲形波;进而仅见波纹残迹,最后完全消失。同一骨缝在愈合的过程中,一般是颅内缝先于颅外缝愈合,男性颅缝的愈合早于女性。各颅内缝的愈合年龄详见下表:颅&& 缝&& 名&& 称开始愈合(岁)完全愈合(岁)矢状缝2235蝶额缝(蝶骨小翼段)2264蝶额缝(蝶骨大翼段)2265冠状缝(前囟段和复杂段)2438冠状缝(翼区段)2641人字缝(人字点段和中间段)2642人字缝(星点段)2647枕乳段(下段)2672蝶顶缝2965蝶顶缝(下段)3068蝶顶缝(上段)3164枕乳段(上段和中段)3081枕乳段3781鳞状缝(前段和后段)3781各颅外缝的愈合年具详见下表:颅缝名称开始愈合(岁)完全愈合(岁)矢状缝2235蝶额缝2265冠状缝2441人字缝2647枕孔缝2681蝶顶缝2965蝶颞缝3067顶乳缝3781鳞状缝3781颅骨骨缝的愈合先从颅骨内板开始,然后向外板延续,直至外板颅缝完全愈合为止。但在某些颅骨上,内板骨缝愈合后,骨缝愈合的进程并不向外板延续,或者虽向外板延续,但速度甚缓,因而出现颅外缝不愈合或不完全愈合的现象。所以,由颅缝愈合情况推断年龄时,应主要依据颅内缝,若单凭颅外缝推断年龄,其误差有时可高达5-10岁。此外,在未成年个体的颅底,蝶骨和枕骨基底部之间一块软骨相连,此处的骨缝称为基底缝。该缝在18岁开始愈合,至24-25岁完全愈合。基底缝的愈合年龄比较恒定,故其愈俣与否,是推断骨骼年龄是否已达成年的可靠依据。四、骨化点的出现和骨骺的愈合人骨是由许多独立的骨化点发育,生长而成的。在胚胎时期,这种骨化点的数目多达806个,以后逐渐发育、融合、待出生时已下降到约450个左右,到成人时始形成206块骨骼。上述骨化点的出现、发育和消失以及骨骺发生愈合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时间和顺序。因此,这种变化是骨骼上可靠的年龄标志。在鉴定实践中,我们通常采用的四肢骨做作为观察对象。一般情况下,四肢骨骨化点的出现的时间自胎龄6周起至20岁止。骨骺愈合的时间自13岁开始,至25岁左右结束。应该指出,四肢骨骨化点的出现与骨骺愈合的时间,受到营养条件、健康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男女两性四肢骨骨化点的出现与骨骼愈合的也略有差异,女性一般早于男性1-2岁。五、耻骨联合面的年龄变化耻骨联合面的形态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而明显的规律性变化,据此可鉴定青年期至老年期的骨骼年龄。该方法是目前最好的骨骼年龄鉴定方法之一。运用这种方法鉴定年龄,在14-30周期间,误差仅为+1;在30-50岁期间,误差仅为+2。因此,该方法对骨骼人类学研究的法医学研究均具有重要的价值。耻骨联合面是耻骨上下支连续部分的内侧面,呈长椭圆形或者卵圆形,上下径大,前后径小。可分为两缘(背侧缘和腹侧缘)、两端(上端和下端)、一个腹侧斜面和一个联合面。根据不同年龄期中的形态变化规律,可将耻骨联合面的形态特点归纳为12个时期(图70)(1)第一期(14-17岁)联合面圆突,中部最为凸出,整个联合面由隆嵴与沟组成,嵴的高度可达2-3毫米,联合面的周缘无界限边缘。(2)第二期(18-19岁)联合面中部略低平,嵴尖稍圆钝。联合面周缘无明显界限边缘。(3)第三期(20-23岁)联合面中部明显变平,隆嵴更低钝,联合面背侧缘由中部开始出现。(4)第四期(24-26岁)联合面上的隆嵴仅剩痕迹或完全消失。联合面背侧已经形成,腹侧缘正在形成。下端界限开始出现,腹侧面的内下方逐渐形成斜面。联合面变得平坦,有些个体的联合面中部轻度下凹。联合面背侧完全形成,腹侧缘下段正在逐渐形成,腹侧缘下段正在逐渐形成。腹侧斜面完全形成,并开始扩大。(6)第六期(29-30岁)联合面平坦。联合面腹侧缘上段正在逐渐形成,上端界限开始出现,下端界限进一步明显,而且显得比较尖锐,呈锐角形。至30岁时,联合面周缘完全形成。(7)第七期(31-34岁)联合面开始下凹。联合面背侧缘向后扩张,使联合国开始呈卵圆形倾向。(8)第八期(35-39)联合面轻度下凹。背侧缘开始出现波浪形起伏。一部分男性个体联合面腹侧斜面上段发现中断现象,导致腹侧缘上段缺损。(9)第九期(40-44)大部分联合面波形起伏,高低不平,背侧缘明显向后扩张,联合面呈卵圆形。(10)第十期(45-50岁)联合面下凹更为明显,而且显得更加起伏不平,背侧缘与腹侧缘有唇缘形成。腹侧斜面下缘显得较为突出,似唇形。(11)第十一期整个耻骨出现骨质疏松现象,稀疏多孔。联合面骨质起伏不平,且出现散在性小凹和粟粒样小孔。背侧缘向后扩张显著,如唇形。腹侧缘常断裂破损。(12)第十二期耻骨联合面显示退行性变化,出现更多的小孔和小凹。六、骨骼上的其它老年性变化人体在进入老年阶段之后,全身骨骼均会呈现出一系列的显著变化,一般统称为老年性变化。这类变化首先表现在颅、骨盆、肩胛骨和脊椎骨上,以后逐渐遍及全身各部骨骼。例如,胸骨柄与胸骨体的结合,剑突的骨化以及舌骨、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的骨化。由于骨骼内有机成分减少,从而使骨质变薄,变轻、变脆,孔隙增多,气窦扩大。颅顶特别是在顶孔间区呈现出大的卵圆形凹陷区。上下颌骨由于牙齿脱落,齿槽突因缺少功能性刺激而发生废用性的萎缩乃至消失。下颌角的角度增大,与儿童期相似。脊椎内椎体上、下关节面的周缘骨质增生而形成唇状隆起。骨盆和肩胛骨等部分亦呈现出一系列复杂的老年性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尽管我们尚不能判定骨骼确切的年龄,但起码已经标志着该个体已进入老年阶段。七、年龄鉴定结果的表示法目前,在进行年龄鉴定时通常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法表述标本的年龄:(1)具体数字表示法用具体的数字记录判断出来的估计年龄或者估计年龄范围(如6岁,30-35岁)。(2)年龄分期表示法采用阶段性的年龄分期来归纳鉴定结果。一般可划分为婴儿期(0-2岁)、幼儿期(3-6岁)、少年期(7-14岁)、青年期(15-23岁)、壮年期(24-35岁)、中年期(36-55岁)和老年期(56岁以上)。在实践上,现场鉴定时通常采用具体数字表示法,而在编写鉴定报告和撰写研究论文时则多习惯于采用年龄分期的方式来表达鉴定的结果。第二章 颅骨的测量与观察第一节&&&&&颅骨的测量一、颅骨的下颌骨的标准平面在进行颅骨和下颌骨的某些项目,尤其是角度项目的测量时,必须首先将被测标本置于一个特定的位置上,这个特定的位置即称为标准层面。1.法兰克福平面(Frankfurt horizontal plane)是颅骨测量时的标准平面,于1884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的测定方法协定会议上确定,而后为各国人类学家所采纳,故而得名。此平面由三点组成,即由两侧外耳门上缘点(po)和左侧眶下缘点(or)所决定。如果左侧眶下缘点处颅骨破损,则可以右侧眶下缘点取代。因此,该平面又称眼耳平面(Ohr-Augen-ebene )在实际操作时是将颅骨(不带下颌骨)放在摩里逊定颅器的支架上,把定颅器的左右两根测臂的支点向上对准两由外耳门上的缘点,再把第三臂的支点向上对准左侧眶下缘点,此时的颅骨便处于法兰克福平面的位置上,其与人体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时头部的位置一致。在颅骨与下颌骨配套时,亦可使用此平面作为下颌骨的标准平面。2.齿槽平面(Alveolarplane)齿槽平面是下颌骨上的下齿槽点(id)与左右两侧第二下臼齿和第三臼齿之间齿槽横隔向上最突出点所构成的平面。在仅有下颌骨的情况下,一般采用该平面作为下颌骨的标准平面。3.基底平面(Basilarplane ,basal plane)将下颌骨基底缘向下平置于桌面玻璃板代表下颌骨的基底平面。由于下颌骨基底缘的形态常有变异,故该平面的确定会受到诸多其它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以使用齿槽平面为宜。二、颅骨和下颌骨的主要测点颅骨和下颌骨上各个测点的正确定位,是颅骨测量的关键环节,它将直接影响到测量数值的准确性。现将各常用主要测点的定位方法简介如下,更为详尽的内容可参阅人体测量手册和其它有关的书籍。1、颅骨的主要测点(1)眉间点(glabella,g)该点是颅骨测量中最重要的测点之一。确定此点时应半颅骨置于法兰克福平面的位置上,否则将会导致定点偏高或者偏低。该点位于额骨左右眉弓内侧端之间,是正中矢状面旧最向前突出之点,通常们于额鼻缝的上方,当额骨眉间部平坦,难以确定最向前突出位置时,可借两则眉弓走向的趋势来确定此点,一般可定在眉间区的中央位置上。(2)额中点(metoipion,m)额骨上,左右两侧结节最突出之点的连线与正中的矢状面的交点。(3)前囟点(bergma,b)位于颅顶,冠状缝与矢状缝的交点。如果在前囟区有缝间骨存在,则以上述两缝的主要走向,即由目测所得的两缝主轴之假想延长线的相交之点定位,有时前囟区的骨缝扭曲强烈,致使前囟点明显偏离正中矢面,则也可以此缝主轴的假想延长线和相交之点来确定前囟点的益。(4)颅顶点(vertex,v)在法兰克福平面的位置上,颅骨正中矢状面上最高的一点。(5)人字点(lambda,1)矢状缝与人字缝的相交之点,当颅骨上有印加骨(Incabone)或人字点骨(lambdoidbone)存在的情况时,则以比两缝的主要趋向,即由目测所得的两缝之假想延长线的交点来确定。(6)颅后点(opisthocranion,op)颅骨在正中矢状面上最和后突了之点。该点距离眉间点最远,通常位于枕外隆凸的上方,可由眉间点测量颅骨最大长时求得。(7)枕外隆凸点在颅骨后面上,枕骨上项线与正中徉状面的交点。当上基线发育较弱或枕外隆凸下面向颅底转折处取得此点。(8)枕骨大孔后缘点(opisthion,o)枕骨大孔后缘与正中矢壮面的交点。(9)枕骨大孔前缘点枕骨大孔前缘与正中矢状面相交处的最向后之点。(10)颅底点(basion,ba)枕骨大孔前缘与中矢状机相交处的最向下之点。(11)颅侧点(euryoun,eu)颅骨侧面最向外突出之点。一般位于顶结节附近,或位于颞骨鳞部后上角及上部。通过测量颅骨最大宽确定此点的位置。(12)额颞点(fornototemporale,ft)左右两侧额骨颞嵴相互间距离最近之点。(13)耳点(auriculare,au)位于颅骨侧面,为颞骨颧突根部(或其延长线)与通过耳门上的缘点的生线相交而最向外侧突出的一点。(14)耳门上缘点(porion,po)外耳门上缘的中点。该点为颅骨测量最重要的测点之一,通常用以确定法兰克福平面的位置,一般位于耳点的下内侧,为目测的平分外耳门为前后两半的直线与外耳门上缘的交点。确定此点时,应先观察到外耳门后上部通存在耳道上棘(spina suprameaatica),该棘为一斜行的小骨片,其基部即为外耳门后上缘的一部分,借此确定外耳门的上缘。(15)星点(asterion,ast)在颅骨侧面,人字缝、枕乳缝和顶乳峰相交之点。当此处出现缝间骨时,以三缝的主要趋向,即由目测所得的三缝延长线之交点来确定。(16)鼻根点(nasion,n)颅骨测量的最重要的测点之一。位于颅骨前面,额鼻缝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当正中矢状面的交点。当中正中矢状面附近的两侧额鼻缝高低不等时,应取其上下的适中的位置确定此点。(17)鼻尖点(rhinionrhi)鼻骨下缘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18)鼻棘点(nasospinale,ns)梨状孔左右两半的下缘最低点的切线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当梨状孔缘妯现鼻前窝或鼻前沟时,可参照鼻腔底的水平面位置来确定此点。(19)鼻棘下点(subspinale,ss)鼻前棘根部在正中矢状面上向齿槽转折之点。(20)上齿槽前点(prosthion,pr)左右上颌中门齿之间的齿槽间隔(septa interalveolaria)上最向前突出的一点。(21)上齿槽点(supradentale,sd)左右上颌中站齿之间的齿槽隔卫星上最向下突出的一点。(22)颌额点(maxillofontale,mf)眶内侧缘与额上颌缝的交点。当眶内侧缘较贺钝时,该点不易确定,可用铅笔由眶内侧缘与眶下级交界处开始,向上轻轻擦出眶内侧缘的轮廓,然后再确定此点。(23)眶内缘点(deryon,d)眶内侧壁上,额泪缝、额上颌缝和泪上颌缝三者的相交之点。(24)眶外缘点(ectoconchion,ec)与眶上缘平行的虎眶入口平分线与眶外侧缘的相交之点。当眶外侧缘较圆钝,不易找出此缘时,可用锅笔沿着眶上、下缘向外侧缘,轻轻擦出眶外侧缘的痕迹,再行定点。(25)眶下缘点(orbitale,or)为眶下缘的最低点。一般位于眶下缘外侧部,而不在眶下缘的正中。此点是确定法兰克福平平面的基点之一。(26)颞额颧点(frontomalaretemporale,fmt)位于额骨颧突前与后面的交界处,是颧额缝最外侧的一点。(27)眶额颧点(frontomalareoritale,fmo)颧额缝与眶外侧缘的相交之点。当眶外侧较贺钝时,可用铅笔擦出眶外侧缘的适中部位,以确定此点。(28)颧点或颧弓点(zygion,zy)颅骨侧面上,颧弓最向外突出之点。(29)颧颌点(zygomaxillare,zm)颧上颌缝的最下点。如果颧骨上颌缝最低处为一条直线,则该点定在此直线的最前端。(30)口点(orale,ol)位于硬腭前部,左右上颌中门齿齿槽窝后缘的共同切线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31)腭后点(staphylion,sta)位于后腭后部,两侧腭后切迹缘的共同切线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32)上齿槽后点(alveolon,alv)左右侧上颌齿槽突后缘的共同切线与腭正中线的交点。(33)上齿槽外点(ectomalare,ecm)为上颌齿槽突向外侧的最突出之点。该点通常位于上颌第二臼齿槽缘之外侧。(34)上具槽内点(endomalare)上颌第二臼齿齿槽突内侧齿槽缘之中点。2.下颌骨的主要测点(1)下齿槽点(infradentale,id)左右下颌中门齿之间的齿槽间隔上最向上突出的一点。(2)颏下点(gnathion,gn)下颌骨下缘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3)颏前点(pogonion,pg)下颌骨颏隆突在正中矢面上最向前突出之点。(4)下颌角点(gonion,go)下颌体下缘与下颌支后缘的下交处最向下、最向后和最向外突出之点。当下颌角区呈弧形转折时,此点难于确认,则可采用下颌体下缘与下颌支后缘组成的夹角的平分线来确定此点。具体的方法是用此角的平分线的延长线,使其与下颌角区的边缘相交,此相交之点即为下颌角点。(5)颏孔点(mentale,ml)下颌骨颏孔下缘的最低点。有时下颌骨的一侧同时出现两个以上的颏孔,则选择主颏孔的相应部位来定位。(6)髁突外点(condylionlaterale,.cdl)下颌骨髁突上最向外突出之点。三、颅骨和下颌骨的主要测量项目颅骨和下颌骨上的测量项目很多,本书仅选择若干在人类学研究中最常用的项目叙述如下,其余各项可参阅有关的人体测量工具书。1.颅骨的主要测量项目(1) 颅骨最大长(maximum cranial length)(2)&&& 在正中矢状面上,由眉间点(g)到颅后点(op)之间的直线距离。用弯脚规测量。测量者应位于颅骨的左侧,用左手将弯脚规的一端置于眉间点,而以右手将弯脚规的另一端沿颅骨正中矢状面的位置上下移动,以确定颅骨的最长径。(3) 颅骨最大宽(bsai-regmetic height)前囱点(b)至颅底点(ba)之间的直线距离。用弯脚规测量。(4) 耳上颅高(auricular height)颅顶正中线上一点至两侧耳门上缘点之间连线(po-po)的垂直距离(或称投影高度)用摩里逊定颅器测量。先将颅骨固定于摩里逊定颅器上,使其处于法兰克福水平位。然后,装上测耳上颅高器,将竖尺放下,使其与颅顶相接触,同时向左右两方移动颅骨,把竖尺尖端恰好高速到颅顶的正中线上,此时竖尺上所示的读数,即为耳上颅高值。(5) 额骨最小宽(minumum forntal breadth)两侧额颞点(ft )之间的直线距离。用直脚规或弯脚规测量。(6) 耳点间宽(biauricular breadth)(7) 颅底长(basi-nasal length)鼻根点(n)至枕骨在孔前缘点(enba)之间的直线距离。通常用弯脚规测量。(8)面底长(prosthionto endobasion length)上齿槽前点(pr)至枕骨大孔前缘点(enba)之间的的直线距离,用直脚规或弯脚规测量。(9)枕骨大孔长(foramenmagnum length)枕骨大孔前缘点(enba)至枕骨大孔后缘点(o)的直线距离。用直脚规或游标卡尺的测内径卡脚测量。(10)枕骨大孔宽(foramenmeanum breadth)枕骨大孔外侧缘上的最大宽径。用直脚规或游卡尺的测内径卡脚测量。该项测量应与枕骨大孔长垂直。(11)上面高(upperfacial height)鼻根点(n)至上齿槽前点(pr)的直线距离。另一种测法是自鼻根点至上齿槽点(sd)的直线距离。用直脚规测量。(12)上面宽(upperfacial breadth)左右侧颞额颧点(fmt)之间的直线距离。用直脚规测量(13)两眶内宽(InnereBiorbitalbreite)左右内眶额颧点(fmo)之间的直线距离。用直脚规或三脚平行规测量。(14)鼻根点至两眶内宽之矢高。(subtense fmo-fmo)鼻根点(n)至两眶内宽的垂距。用三脚平行规测量。测量时可与测两眶内宽同时进行。将三脚平行规的两脚置于左右眶额颧点的位置上,中间竖尺的尖端放在鼻根点上。竖尺上所法的读数即为矢高。(15)面宽或颧点间宽(biozgomatic breadth)左右侧颧点(ay)之间的直线距离。用弯脚或直脚规测量。(16)中面宽(middlefacial breadth)左右侧颧颌点(zm)之间的直线距离。用直脚规或三脚平行规测量。(17)鼻棘下点至中面宽之矢高。(subtense zm-zm)鼻棘下点(ss)至中面宽的垂距。用三脚平行规测量。(18)眶宽(orbitalbreadth)有两种测法,均用直脚规测量。其一,为颌额点(mf)至眶外缘点(ec)的直线距离;其二,为眶内缘点(d)至眶外缘点的直线距离。(19)眶高(orbitalheight)]与眶宽相垂直的眼眶入口最大径。用直脚规测量,注意此径的两端应在眶缘上,而不可定位于眶缘的切迹或凹陷处。(20)两眶宽(biorbitalbreadth)左右眶外级点之间的直线距离(ec-ec)。用直脚规测量。(21)眶间宽(interorbitalbreadth )左右眶内缘点之间的直线距离(d-d)。通常用直脚规测量。(22)前眶间宽(VordereInterorbital breite)左右侧颌额点之间的直线距离(mf-mf)用直脚规测量。(23)鼻宽(nasalbreadth)即梨状孔的最大宽度,测量时此径应与颅骨正中矢状面相垂直。用直脚规或游标卡尺的测内径卡脚测量。(24)鼻高(nasalheight)鼻根点(n)至鼻棘点(ns1)的直线距离。用直脚规测量。(25)鼻骨最小宽(simoticchord SC)两侧鼻颌缝之间的最小直线距离。用三脚平行规测量。(26)鼻骨最小高(simoticsubtense,SS)鼻骨正中线至鼻骨最小宽的最小矢高。用三角平行规测量。此项测量可与鼻骨最小宽的测量同时进行,将三脚平行规中间竖尺的尖端在鼻骨正中线上移动,测得的最小数即为该数值。(27)上颌齿槽弓长(maxillo-alvaolar length)上齿槽前点(pr)至上齿槽后点(alv)之间的直线距离。用直脚规测量,测量时,直脚规的主尺庆与硬腭正中线平行,用直脚规的固定脚同时接触两侧上颌齿槽突的后端,活动脚接触上齿槽前点,此进所示读数即为该项数值。(28)上颌齿槽弓宽(maxillo-alveolar breadth)左右上齿槽外点之间的直线距离(ecm-ecm)。用直脚规测量。(29)腭长(palatallength)口点(ol)至腭后点(sta)之间的直线距离。有直脚规测量。(30)腭宽(palatalbreadth)左右上齿槽内点之间的直线距离(ecm-ecm)。用直脚规或游标卡尺测内径卡脚测量。测量时,应注意将卡脚尖接触在齿槽突内侧缘上。(31)颅周长(cranialhorizontal circumference)通过眉间点(g)和颅后点(op),再绕回至眉间点的颅骨水平周长。用卷尺测量,卷尺应紧贴颅骨骨面,不可悬空。(32)颅横弧(cranialtransverse arc)从一侧耳门上缘点(po)经前囟点(b)至另一侧耳门上缘点之弧长。用卷尺测量。测量时,将卷尺的零点紧贴左侧耳门上缘点,然后绕过前囟点,再绕至右侧耳门上的缘点。卷尺必须紧贴颅骨骨面,不可悬空。(33)颅矢状弧(cranialsagittal arc)从鼻根点(n)沿颅骨的正中矢状面至枕骨大孔后缘点(o)之弧长。用卷尺测量。测量时,注意卷尺必须紧贴骨表面,不可有悬空的片段。遇有个别颅骨枕外隆凸极为发达、明显突出时,可将卷尺沿其一侧越过。此项测量也可采用间接测量法,即可将分别测出的额骨矢状弧、顶骨矢状弧长和枕骨矢状弧三项数值相加,所得之和即为颅矢状弧的数值。(34)额骨矢状弧(frontalarc)鼻根点(n)至前囟点(b)的弧长。用卷尺测量。(35)顶骨矢状弧(parietalarc)前囱点(b)至人字点(I)的弧长。用卷尺测量。(36)枕骨矢状弧(iccipitalarc)人字点(I)至枕骨大孔后缘点(o)的弧长。用卷尺测量。(37)额骨矢状弧(frontalchord)鼻根点(n)至前囱点(b)的直线距离。用直脚规测量。(38)顶骨矢状弦(perietalchord)前囟点(b)至人字点(I)的直线距离。用直脚规测量。(39)枕骨矢状弦(occipitalchord)人字点(I)至枕骨大孔后缘点(o)的直线距离。用直脚规测量。(40)额侧角I(profile angle of the frontal bone from nasion)鼻根点(n)至额中点(m)的连线与法兰克福平面相交之角。测量时,将颅骨置于摩里逊定颅器上,并使颅骨处于尘兰克福平面的位置上,然后用装置在直脚规上的附着式量角器测量。操作时,先将直角规的固定脚置于额中点上,再把活动脚置于鼻根点上,此时,附着式量角器所示的读数,即为额侧角I的数值。测量时,应注意保持直脚规的主尺与颅骨中中矢状面平行,否则将会产生明显的误差。此外,也可以在颅骨正中矢状面轮廓图上测量该角。(41)额侧角II(profile angle of the frontal bone from glabella)眉间点(g)至额中点(m)的连线与法兰克福平面之间的夹角。测量方法同额侧角I。(42)前囟角I(bregmatic angle from galbella)眉间点(g)至前囟点(b)的连线与法兰克福平面所交之角。用摩里逊定颅器与装置在直脚规上的附着式量角器测量,或者在颅骨中矢状面轮廓图上测量。(43)前囟角II(bregmatic angle from nasion)鼻根点(n)与产囟点(b)的连线与法兰克福平面所交之角。测量方法同前囟角I。(44)总面角(totalfacial angle)鼻根点(n)至上齿槽前点(pr)的连线与法兰克福平面所形成的夹角。用摩里逊定颅器和装置在直脚规上的附着式量角器测量,或者在颅骨正中矢状面轮廓图上测量。(45)中面角(nasalprognathism)鼻根点(n)至算棘点(ns)的连线与尘兰克福平面之间的夹角。测量方法同总面角。(46)齿槽面角(alveolarprognathism)鼻棘点(ns)至上齿槽前点(pr)的连线与法兰克福平面之间的夹角。测量方法同总面角。(47)鼻梁侧角(profilwinkeldes Nasendaches)鼻根点(n)至鼻尖点(rhi)的连线与法兰克福平面所成之角。测量方法同总面角。(48)鼻梁角(Winkeldes Nasendaches mit derprofillinie nasion-prosthion)总面角与鼻梁侧角之差。该角在人种的比较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9)鼻颧角(naso-malarangle)此角的顶点为鼻根点,角的两边为鼻根点至两侧眶额颧点的连线(∠fmo-n-fmo)测量时,将三个测点(n,左fmo,右fmo)彼此间的蹴用直脚或贺规测出后,转画到纸上,用量角器测出该角的角度。(50)颧上颌角(zyyo-maxillaryangle)此角的顶点为鼻棘下点,角的两边为鼻棘下点至两侧颧颌点的连线(∠zm-ss-zm)。测量方法同鼻颧角。(51)面三角(Winkeldes gesichsdreiecks)又称伏格特(Vogt)面三角。由鼻根点(n)、上齿槽前点(pr)和颅底点(ba)组成之角。在此三角形中,鼻根角(∠pr-n-ba)和上齿槽角(∠n-pr-ba)对研究面部突出程度具有重要意义。鼻根角愈大,突颌程度愈大;上齿槽有则与之相反,即上齿槽角愈大,突颌程度愈小。测量方法同鼻颧角,或者在颅骨正中矢状央轮廓图上测量。2.下颌骨的主要测量项目(1)下颌髁突间宽(bicondylar breadth)下颌骨左右两则髁突外点之间的直线距离(cdl-cdl)。一般用直脚规测量,测量时应注意直脚规的主尺应与下颌骨的正中矢状面下垂直。(2)下颌角间宽(bigonialbreadth)下颌骨左右两则下颌角点之间的直线距离(go-go)。测量方法同下颌髁突间宽。(3)颏孔间宽(bimentalbreite )两侧颏孔内侧之间的最小宽度。用直脚规测量。(4)下颌体长(lengthof the mandibular body)由前颏点(pg)至两侧下颌角点(go)连线中点的矢状径。一般用测下颌骨器测量,测量时,将下颌骨平放在颌骨器的水平固定板上,两侧下颌支的后缘紧靠活动板,调节活动板的位置,使两侧下颌支后缘至少有三点接触到活动板,然后将水平固定板上的档板抵及下颌颏隆突的最前面,随即读出水平固定板上的刻度数字,即为下颌体长的数值。(5)颏前点至下颌髁突最向后点之间的投影距离(Abstand des vorstehendsten Punktes der vorderen Kinnplatte voneiner vertikalebene, welche die Hinterflachen der Konddylen beruhrt)由颏前点(pg)至两侧下颌髁突后缘最向后突出点的连线之中点投影于基底平面的距离。一般可用测下颌骨器测量。先将测下颌骨器的活动板调节至与固定板严格垂直的位置,然后将下颅骨基缘置于测下颌骨器的水平固定板上,再将水平固定板上的挡板紧靠颏前点。此时,水平固定板上所示的读数,即为此项测量的数据。该项测量又称髁颏长。(6)下颌联合高(heightof symphysis)由下齿槽点(id)至颏下点(gn)直线距离。用直脚规测量,测量时,应注意将直脚规的主尺与齿槽平面相垂直。左右两侧分别测量。(7)下颌体高I(height of the mandibular bodyI)颏孔处的下颌体高。在颏孔中心位置测自齿槽侧缘至下颌骨下缘的直线距离。用直脚规测量。测量时,应注意将直脚规的主尺与齿槽平面相垂直,左右两侧分别测量。(8)下颌体高II(height of the mandibular bodyII)下颌第一、二臼齿之间的下颌体高。在此外测量自齿槽外侧缘至下颌骨下缘的直线距离。测量方法同下颌体高I。(9)下颌体厚I颏孔处的下颌体厚。在颏孔中心处测量与下颌体高I以及与下颌本长轴相垂直的下颌骨外侧面与内侧面之间的最大径。用直脚规测量。左右侧分别测量。(10)下颌体厚II(thickness of the mandibular bodyI)下颌第一、二臼齿之间的下颌体厚。在此处测量与下颌体高II以及与下颌体长轴相垂直的下颌骨外侧面与内侧面之间的最大径。用直脚规测量,左右侧分别测量。(11)下颌支高(heightof the mandibular ramus)由下颌髁突最高点至下颌角点的直线距离。用直脚规测量。测量时,应注意使直脚规的主尺与下颌支后缘平行。左右侧分别测量。(12)下颌支最小宽(minium breadth of madibular ramus)下颌支前缘与后缘之间的最小距离。用直脚规测量。测量时不考虑与下颌支高垂直与否,左右侧分别测量。(13)下颌联合弧(arcof symphysis)由下齿槽点(id)至颏下点(gn)的弧长。用卷测量,测量时应注意将卷尺紧贴骨面。(14)颏孔间弧(BimentalBogen)左右两侧颏孔内侧缘的最内侧点之间的弧长,有卷尺测量。(15)下颌角(mandibularangle)两侧下颌支后缘下下颌体下缘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用测下颌骨器测量。将下颌骨基底缘置于下颌面的水平固定之上,使下颌支后缘紧贴活动板,量角器上所示读数即为该项数值。注意在测量时应高速好下颌骨的位置,使两侧下颌支的后缘至少要有三个接触点紧靠在测下颌骨器的活动板上,否则会发生明显的测量误差。四、颅骨和下颌骨的主要指数人体测量中的指数是两种测量之间几何关系的最简单的表现形式,是两种测量绝对值之间的百分比关系。一般习惯上将较小的测量值作为分子,较大的测量值作为分母。因此,指数通常小于100。由于指数所反映的是人体形态上的某种比较关系,与绝对值 相双,它能够较好地排除因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学民族志纪录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