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省份出台了支持流动人口什么是随迁子女女就地高考

陈宝生:“2020年全面建立新高考制度”,透露了什么信息?
十九大中央国家机关代表团会议讨论向中外记者开放。陈宝生代表在讨论十九大报告时说,过去的5年是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的5年。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今年上海和浙江试点已经落地,经评估取得成功,尽管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今年,还有4个省要开始试点,到2020年新的高考改革制度全面建立起来。
他说,这次高考制度改革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一次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主持重大会议研究高考改革方案。
陈宝生介绍,为了促进教育公平,这5年我国实行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专项招生计划,以及中西部招生协作计划,多招收了37万名大学生。&这37万是什么概念呢?一个大学一年如果有2000个新增新生的话,那就是建了100多所大学。&
他说,中西部高校录取率最低的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5年前的15.3%,降到了今天的4%以内。此外,到目前为止,30个省份出台了支持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政策,今年15万名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报名参加高考,是5年前的36.5倍。
这个新闻要传递给我们什么信息呢?这个新闻的重点是:不要再观望了,高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上海浙江的孩子们已经经历过改革了,从新闻措辞来看,应该就会持续下去。
四个省的试点今年也要开始了,之前的新闻也有报道,是北京、山东、天津、海南。请这四个地方的初高中生(特别是新初一到新高一的)密切关注。
其他地方的孩子别着急,不要以为改革改不到你们头上,最终还是会改的,教育部部长已经提到了这次改革的决心和力度(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一次改革)。做好准备吧!
附上具体今年四地改革的详情:
(来源:中国教师)
声明:&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致力于好文推送,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文章来源。如有标注错误或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并及时致歉。
<font color=#-20<font color=#-19<font color=#-18<font color=#-17<font color=#-16<font color=#-13<font color=#-12<font color=#-11<font color=#-10<font color=#-09中公教师手机客户端
手机Web端浏览
1、直接输入 m.
2、扫描二维码,用手机
中公教师微信号:fjjsoffcn
更多资讯、备考资料,扫我吧
福建中公教育(总部)
地址:福州市晋安区王庄街道长乐中路3号福晟国际中心主楼9层(世欧广场旁)
24h服务热线400-
您现在的位置: >
十九大报告_教育部部长陈宝生,2020年全面建立新高考制度
来源:人民网&&&时间: 14:06:19
为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国内时事政治新闻热点,关注2017时事政治热点汇总,掌握时事政治热点为2018年福建教师招聘考试做好准备。
中青在线北京10月19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国)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今天表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
今天,十九大中央国家机关代表团会议讨论向中外记者开放。陈宝生代表在讨论十九大报告时说,过去的5年是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的5年。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今年上海和浙江试点已经落地,经评估取得成功,尽管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今年,还有4个省要开始试点,到2020年新的高考改革制度全面建立起来。
他说,这次高考制度改革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一次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主持重大会议研究高考改革方案。
陈宝生介绍,为了促进教育公平,这5年我国实行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专项招生计划,以及中西部招生协作计划,多招收了37万名大学生。&这37万是什么概念呢?一个大学一年如果有2000个新增新生的话,那就是建了100多所大学。&
他说,中西部高校录取率最低的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5年前的15.3%,降到了今天的4%以内。此外,到目前为止,30个省份出台了支持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政策,今年15万名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报名参加高考,是5年前的36.5倍。
推荐阅读: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福建教师考试/福建教师网)
发送&笔试真题&获取教师招聘笔试真题&
发送&备考资料&获取教师招聘备考资料
福建教师考试微信
掌上学习更便捷
厦门教师微信号:fjjsw666
共享资讯全面备考
教师资格考试交流群⑥:
教师招聘考试交流群②:
客服热线400-
安静的待客区
宽敞的图书室
整洁的咨询区
舒适的学习环境
温馨的就餐环境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这样深情寄语年轻一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十九大报告给青年的美好生活描绘了怎样的蓝图?未来的热门行业是什么?什么样的人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十九大报告给青年公务员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强军梦给青年带来哪些召唤?本报从今天开始刊发“十九大报告与青年”系列解读报道,为您解疑释惑,期待青年朋友读后有所启迪,发现新机遇、新活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从初中背到大学的考点变了。”一些网友评价说,这一系列全新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纸上,更会落在地上:“主要矛盾的转变将会推动一系列政策措施、工作重点的转变,意义重大。”
网友们的直观感受在受访学者解释的路线图中找到了坐标。就像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蔡继明所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也为年轻人提供了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和想象,提供了更多融入当地社会、就业生活和定居的条件,并且还需要更多创新来驱动。
“需要解决的问题发生了变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中共十九大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论断令无数人为之一动。
此时距离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过去36年。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聂辉华认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从经济基础和经济总量上讲,我国已从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变成世界经济大国,面临的问题已从温饱问题变成财产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从物质条件的数量满足到追求品质,从满足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到追求更加充分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意味着,民众不仅仅关心每天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还会更加关心环境污染、教育卫生、医疗保障、社会治安、政府廉洁和国际地位等一系列公共事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更加充分的发展其实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更高层次的需求目标,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聂辉华说。
多名受访者分析,现阶段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为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也包括三农问题、产业结构调整,还有收入差距扩大、分配领域不公等一系列命题。
“城乡、地区、社会各群体之间的不平衡,要解决这一问题,各领域要继续深化改革。”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戴焰军说,比如农村的发展依然是现代化建设需要及时补上的短板。
随着人们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身处于这一新时代的青年就有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也有了新的使命。
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说,以前的主要矛盾已由上一代人完成,新的主要矛盾向青年发出了时代号召:“年轻人,这是你的活儿,这是这辈子要干的事儿,要投身于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
更公平的物质分配机制
十九大报告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这意味着青年一代有更大的社会阶层上升空间。
近几年,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的速度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持续扩大。“扩中”是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关键,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表示,要切实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夯实“扩中”的经济基础。要以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职业岗位结构调整优化为重要依托,以人力资源素质结构的改善提升为重要途径,以相关收入财产分配制度完善为直接手段,多管齐下,带动越来越多的低收入群体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年轻人将拥有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避免‘输在起跑线上’‘输在娘胎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说。盘和林看到十九大报告关于缩小收入差距的阐述后,更关注如何解决贫穷的代际传递问题。这也是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颇为关注的话题。
在中国,家庭收入的92%左右来源于劳动所得。盘和林认为,在初次分配方面,首先,国家要创造更多岗位、加强对中低收入群体的职业培训,其次要创造公平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同工同酬、消除就业歧视”。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公平正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绝对的获得感,让他们今天的日子过得比昨天好、明天的日子比今天过得好,还要让他们产生相对的获得感,感觉到与国家和社会同进步、共发展,让公平正义遍及整个社会。”
再次分配机制同样是学者关注的焦点。关于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税负,盘和林建议:“对富人多征税,对中等收入少征税,对低收入群体不征税、甚至进行补贴。”他还呼吁社会保障体系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
十九大报告还明确提出了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渠道。在财产性收入方面,盘和林认为,国家要重视普惠性与公平性,“例如,避免‘房奴’以及房地产割裂社会分配”。
还有一些受访学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不均等现象。比如,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大;社会成员之间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比较突出的是进城农民工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户籍居民。这都是应该着重下力气的地方。
对此,文化学者裴钰提出,公共服务范围应充分扩大并提高质量,应补足公立教育、医疗和交通的公共服务短板,丰富政府规划和调控的政策工具,提高基层政府的管理效率。
更和谐的民生解决方案
在西南某省的乡村,村民赵明关注的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老有所养”。对55岁的赵明来说,这不仅事关他自己的利益,也是他的儿女未来年迈时必须面对的问题。
赵明算了一笔账:现在村民每年交100元养老保险,交够15年之后,60岁后就可以每月领五六十元,“但问题是,有的老人并不高寿,可能领不了几年”。再者,这笔钱到年老时还够不够用,也令一些村民担心。
在千里之外的北京,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10月22日的十九大记者招待会上也提及这一点。他说,针对“老有所养”,目前有两块难啃的硬骨头,一个是怎样让所有人都能够参加养老保险,另一个是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我们国家比较大,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老龄化程度差异也非常大。”尹蔚民说,十九大报告已提出要尽快完成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明年就会迈出第一步,以实现互助共济。此外,国务院也决定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投资运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已接受8个省份、4000多亿元的运营委托,以使现在积累的养老基金能够保值增值。
提及民生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城乡教育差距目前仍然很大,因为城乡教育均衡的内容其中也包含着均衡城乡发展的问题。
“(现在)有一个做法,我们认为很好,就是统一了城乡义务教育的供应费用。”熊丙奇说,按现在的要求,城乡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人均供应费用是一致的,因此如今中央和各省都承担了一定的比例,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发达地区更有扶持。
供应费用当中又包括教师的待遇。“教师薪酬等其实占整个义务教育经费的70%左右。”熊丙奇说,这笔经费由地方财政保障,而县级财政的不同实力导致各地教师待遇不均,因为教师待遇不均,有些地方留不住教师,又进一步造成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
在他看来,未来5年,保证教师待遇应该更注重用省级财政统筹各义务教育学校的经费,或者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事实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还有很多问题,包括农村学校的合理布局、办好乡村学校、解决城市大班额的问题,等等。
今天上午,我国教育、民政、就业、住房等国家部委负责人齐聚十九大新闻中心,共话民众追求美好生活路径中需要啃的“硬骨头”以及解决之道。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说:“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更正义的政策与法治环境
在任何国家,教育从来都是事关大多数国民的公共政策。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熊丙奇看来,异地高考的政策推进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
“总体上,异地高考解决了随迁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具体的教育问题,实际上也是在促进高考教育公平。”熊丙奇告诉记者,当然,这其中也存在现实困难,尤其是在一些特大城市,比如有的地方要求有学籍,有的地方还要求有户籍,或者人才居住证外加连续的学籍,但在不同城市获得户籍的难易程度又不一样。有的城市名义上允许异地高考,却不允许报名本科院校。
多年以来,熊丙奇常在媒体上呼吁:不再根据户籍来报名,而是变成全国统一考试,学生在各地参加考试后再申请大学,大学再进行独立录取。此后,重点大学可参考研究生招生的方式,完全由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地方本科院校可以按照原有的高考户籍制度开放;高职高专可以申请入学,“我们可以通过全新的高考改革思路,来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30个省份出台了支持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政策,今年15万名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报名参加高考,是5年前的36.5倍。”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
他介绍,为了促进教育公平,这5年我国实行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专项招生计划,以及中西部招生协作计划,多招收了37万名大学生。
他还说,中西部高校录取率最低的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5年前的15.3%,降到了今天的4%以内。现在正在打高中阶段普及攻坚战,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要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50%。
正义的另一体现,则是十九大报告中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对此,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殿学的感受是,过去5年纠正了许多冤假错案,纠正冤错案是政法工作的一大亮点。
王殿学曾作为代理律师参与福建许金龙案的平反,以及聂树斌案申请国家赔偿。王殿学说,梳理过去的重大冤假错案可以发现,申诉成功的平均需要17年,“许金龙案用时是23年,四代人接力申诉,律师也是接力申诉,媒体频繁报道,才终于申诉成功”。
王殿学发现,刑事案件申诉存在立案难、程序不够公开的问题。他注意到十九大报告提到了“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他表示最希望法院能做到“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同时也解决裁判的效率问题。
“冤错案是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的,法治做好了,避免了冤错案,每一个年轻人都可以生活得更好,可以避免对冤错案的恐惧,避免冤错案对自己、对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王殿学说。
更宜居的现代生态环境
年轻人生活更美好的领域,还拓展到生态环境上。
十九大报告中“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论述,在科学文化学者张田勘看来,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极具前瞻性的认识,也是全人类形成的一种共识。
“千百年来,人们主要想解决的是共同富裕,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但是,在经济发展以后,人的目光会进一步扩展到解决人与生态环境的问题。如果不能与生态共赢,就没有支撑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资源、动力、环境和空间。”他说。
张田勘注意到,很多生态问题都是由青年发现的。这些年轻人不仅能发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议题,还能积极行动,如保护鸟类、湿地,呼吁减排,参与大气污染的监测等。
“在新时代,生态的本质是人的心态,宜居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的心态正能量。”文化学者裴钰关注到“宜居”这一概念。在他看来,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宜居”已非过去的奢华、高档、景观美等狭隘内涵,而是追求城市和乡村实现平衡与充分的发展。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环境污染。张田勘说:“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仍在走先发展后治理和边发展边污染的老路子,在强调发展和推进发展时忘记了保护环境,或者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没有比发展更多。”
“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十九大报告阐述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前所未有。
这将给年轻人生活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张田勘期待说,蓝天白云、绿水环绕、空气清新和鸟语花香,“这给人的不只是健康和愉悦,也不是一种映衬和补充,而是一种宜居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反映了人与生态共存的良辰美景”。
“青年是生态保护的‘土著’,而非‘移民’,是身体力行者、传播者和先锋。”对于这一代年轻人在生态文明中的角色,张田勘的判断非常积极。
本报北京10月22日电新高考制度是教育强国的“福音”-一系列,中西部,高考,习近平,发展极,随迁,一句话,均衡,教育,流入地,-东方评论-东方网
&&&新闻热线:021-
新高考制度是教育强国的“福音”
  今天,十九大中央国家机关代表团会议讨论向中外记者开放。陈宝生代表在讨论十九大报告时说,过去的5年是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的5年。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今年上海和浙江试点已经落地,经评估取得成功,尽管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今年,还有4个省要开始试点,到2020年新的高考改革制度全面建立起来。(10月19日人民网)  长期以来,因为经济等原因,我国教育发展极不均衡。一方面,体现在教育资源上,包括优秀教师,优质教育设备等,中西部相对滞后;另一方面,高考招生情况,中西部也同样不容乐观。整体趋势中西部教育相对落后。这样的教育国情,饱受诟病。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亟待解决的中西部教育现状,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着眼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同志多次主持会议审议教育重大议题,多次到教育系统考察指导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认识,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高考是教育改革的“核”。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对一个学生的评价,高考还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从小学到高中毕业,12年磨一剑,高考不仅是改变一个人人生的载体,也是一个家庭“光宗耀祖”的载体。12年的辛苦,就等高考放榜一瞬间。同时,教育机构、社会也把高考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校的最重要标准。因此,从个人、家庭、社会,对高考都寄予厚望。  然而,因为教育不均衡,中西部学生享受到的优质教育相对低,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竞争力必然大打折扣。前段时间,网上很流行一句话从此“寒门难出贵子”,虽然这句话武断,但并不片面。至少,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学生,相比中西部学生自身付出,更容易事半功倍。所以高考改革,最需要改革的还是打破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状态。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大问题,难问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新高考制度从形成到落地生根还任重道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建设了一个教育大国,但我们还远远不是一个教育强国,大而不强的教育绝不可能带来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这次高考制度改革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一次改革。但,改革无难事,只要有决心,有恒心,就一定能成功。  让人欣慰的是,这5年我国实行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专项招生计划,以及中西部招生协作计划,多招收了37万名大学生;同时,中西部高校录取率最低的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5年前的15.3%,降到了今天的4%以内。此外,到目前为止,30个省份出台了支持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政策,今年15万名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报名参加高考,是5年前的36.5倍。
* 以上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中国将建立新高考制度!福建的新高考什么时候开始?-ZAKER新闻
媒体报道说,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昨天表示,到 2020 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昨天,十九大中央国家机关代表团会议讨论向中外记者开放。陈宝生代表在讨论十九大报告时说,过去的 5 年是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的 5 年。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今年上海和浙江试点已经落地,经评估取得成功,尽管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今年,还有 4 个省要开始试点,到 2020 年新的高考改革制度全面建立起来。他说,这次高考制度改革是 1977 年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一次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主持重大会议研究高考改革方案。陈宝生介绍,为了促进教育公平,这 5 年我国实行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专项招生计划,以及中西部招生协作计划,多招收了 37 万名大学生。" 这 37 万是什么概念呢?一个大学一年如果有 2000 个新增新生的话,那就是建了 100 多所大学。"他说,中西部高校录取率最低的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 5 年前的 15.3%,降到了今天的 4% 以内。此外,到目前为止,30 个省份出台了支持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政策,今年 15 万名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报名参加高考,是 5 年前的 36.5 倍。 那么, 福建的新高考制度什么时候开始?怎么考?简而言之&&&福建的新高考制度是这样的 :对于普高学生来说&&&新高考是从2018 年秋季入学的新高一学生开始的福建的首次新高考 2021 年举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2017 年秋季入学的新高一学生就开始高考制度改革那么,怎么改?先来说说普通高考新高考后,高考变成什么样?福建省的新高考制度改革从 2018 年级秋季入学普通高中一年级新生开始执行,他们 2021 年时参加的高考为新高考。主要有两个变化:01不分文理;02& 将有新会考,分合格性考试以及等级考试,学生都要考。即学生高中三年要参加 14 门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新会考)的合格性考试以及三门新会考等级考试,至于哪三门,学生要根据自己兴趣和高校要求来选择,我们在下文会说明。& 新会考成绩进入高考。三门会考成绩将用于高考录取,不会像现在的会考和高考没有关系。简而言之福建的新高考成绩=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英语+3 门新会考等级性考试科目+综合素质评价备注:后面的 "3" 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福建新会考怎么考?从上面可以看出,新高考将带来新会考。那么,新高考的会考怎么考?改革后的会考叫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者的区别是:合格性考试是高中毕业的依据,等级性考试是为了进入高考。1新会考的合格性考试名称: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俗称 " 新会考 ")之合格性考试考试科目:14 个科目,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作用:每位高中生都要参加,作为未来合格毕业的依据。考试时间:14 个科目分散在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学年考完,而且音乐、美术、体育等科目要求不能集中在一个学年考,体育必须在高三学年的 4 月份考试,此举在于确保考生上足音乐、美术和体育课程。考试次数:每人每科可以考 2 次。考试组织者: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的合格性考试由省级统考;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 4 门科目实验(实践)操作合格性测试由设区市级统考;体育、音乐、美术 3 门科目的合格性考试由学校或县教育局统一组织测评。作用:14 个科目合格,是高中毕业的依据。2新会考的等级性考试名称: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俗称 " 新会考 ")之等级性考试考试科目:6 个科目中选出三门,6 个科目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考试时间:高三下学期的四月份考试次数:每人每科只能考一次作用:考生自选 3 科,计入高考总分。解读一:选考 3 如何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选定,并且还必须参照高校专业对科目的要求,譬如说,届时,高校会公布各个专业要求的 "3" 是什么,假定 A 高校的生物专业要求物理、化学和生物,那么,想考这所高校的考生的等级性考试就必须选这三科。当然,不同高校相同专业大类的要求,大体是一样的。高校专业对科目的具体要求会在 2018 年 6 月前正式向社会公布,换句话说,2018 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入学时就已经知道每所高校每个专业大类要求学生要选考哪三项。解疑但是,是不是考生从高一年就得定自己要考哪所学校,哪个专业?考生也不必对此太过担心,从已经实施新高考的省份看,考生满足高校提出选考科目其中任何 1 门,即视为符合报考条件。而对于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高等院校,考生在报考该校时无科目限制。解读二:选考 3 如何计分?目前尚不清楚福建省高考分数构成。在选考 3 方面,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为了淡化分数,等级性考试的三门,将会折算成等级,原则上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依次为:A 等级 15%,B 等级 30%,C 等级 30%,D、E 等级共 25%。E 等级为不合格,比例不超过 5%。至于等级如何计入语数英等高考总分,还会有个换算公式。选考 3 计入高考的方法和分值,将在 2018 年 6 月前公布。 做个小结新高考 = 必考 3+ 选考 3" 必考 3"必考 3 的考试科目:语文、数学和英语考试时间:高三的六月份,其中,英语可以考两次,取两次最高,但是,现在还不知道另外一次是在什么时候作用:是否毕业的依据。" 选考 3"选考 3 的 考试科目:6 个科目中选出三门,6 个科目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考试时间:高三下学期的四月份考试次数:每人每科只能考一次作用:考生自选 3 科,计入高考总分。新高考如何录取?考完了新会考和新高考,那么,来看看录取。高校招生录取模式也将发生变化。2021 年起,高校招生的标准不仅是数学、语文、外语三门必考和三门选考科目的成绩,还将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是什么?综合素质评价是我省招生制度改革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方案》明确,我省将在普通高中实行综合素质评价,注重考察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修养、社会实践等方面。综合素质如何评价?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其内容可考察、可记录、可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校 3 年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做得怎样,而且要使评价结果可信可用。如何保证综合素质评价 " 可信可用 "?我省将建立全省统一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学生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进行申报、公示、录入等环节,一旦录入结果原则上不允许改动,如果学生的某项活动申报弄虚作假,将会影响其个人评价而且也会如实记录在册。譬如,学生参加了某项义工活动,需要由个人向学校提出记录申请并提交证明材料,学校经过公示无异议后由专人登记到个人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但如果有事实证明该记录作假的话,很可能就会上升到 " 招考违规 " 的层面上来处理了。高招时,综合素质评价到底如何被参考?高校要提出具体的使用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2021 年第一次新高考,2018 年 6 月高校就必须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延伸阅读为什么说 2018 级普高学生开始不分文理?首先,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过去的数学是有分文和理的,2021 年高考,就不分了;其次," 选考 3" 理论上是没有文理之分。关于中职学生中职学校的高考改革,从 2017 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就开始,我们在前段时间刚好介绍过。点击图片即可跳转回顾 &啰嗦几句每次我们介绍完学校的课改、教改,都有家长会说:什么乱七八糟,看都看不懂;我们读书时也没有那么复杂。的确,对于非教育人士来说,一些教育术语让人不懂,因此,真心希望有人能提供更简明扼要的阐述方式,但是,也真心希望家长们要静下心来了解学校的改革。其次,社会一直在前进,大家都回不到过去了,更重要的是," 过去其实也是改革了再过去的高考制度 "。还有,过去的东西之所以美好,很多原因是它只是回忆。还是面对现实吧!
相关标签: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排版
北京1小时前
上海4小时前
武汉头条22小时前
ZAKER泰安1小时前
上海2小时前
武汉头条7小时前
广州2小时前
上海4小时前
哈尔滨1小时前
深圳热点44分钟前
快快南京49分钟前
快快南京2小时前
日报兰州28分钟前
青岛42分钟前
苏州1小时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定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