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时间最长的时间地点人物

var sogou_ad_id=731545;
var sogou_ad_height=90;
var sogou_ad_width=980;国内十条新闻时间地点人物时间都要有简写
14-08-30 &匿名提问
国内十条新闻时间地点人物时间都要有简写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时间地点人物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时间地点人物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中国近代史一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1. 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 (时间、主张、背景、措施、 意义) 地主阶级 2. 洋务运动(时间、背景、口号、前后时期、措施、 物、辩论、结果、意义) 人1.太平天国(时间、地点、人物、宗教、思想来源、政权、纲领 文件及意义、转折点、结果、性质、评价、比较) 各阶级救亡运动 农民阶级 2.义和团(时间、起因、口号、结果、性质、评价) a.早期维新派(人物、主张、评价、比较) 1.维新派--上层 b.康梁维新派(时间、人物、辩论、实践内容、 结果) 2 共和派----中下层(人物、团体、政党、纲领、新旧三民主义、 实践、建国、宪法、结果、性质、评价、 ) 3.激进派----新文化运动(时间、分期、人物、标志、口号、评价)资产阶级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外国资本主义(时间、地点、无产阶级诞生、评价) (无产阶级---时间、性质、评价) a.官僚资本主义(洋务运动) 2.民族资本主义 b.民族资本主义(时间、企业、性质、发展、处境、 评价)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自己总结 近代中国的侵略战争及条约------自己总结(注意马关条约)中共1.1921 一大 建党、任务 2.1922 二大 革命纲领(反帝封)第一次国共合作
(军校、租界、北伐、 政府北迁、结果、评价)3.1923 三大 国共合作(党内) 国民党一大 1924 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1.两次反革命政变(时间、地点、人物、结果、评价) 2.南昌起义(时间、地点、领导、结果、评价) 1927 年 3 八七会议(时间、地点、人物、内容) 4.秋收起义(时间、地点、人物、结果、意义)1 1937---1937 十年对峙1. 井冈山道路(人物、著作、内容、评价)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间、首都、结果) 3.五次反围剿(结果、原因) 4.长征(时间、起止地点、两次会师、评价) 5.遵义会议(时间、地点、内容、评价) 1. 七七事变(时间、地点、意义)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间、地点、人物(国共) 、结果、评价、 ) 3. 二次国共合作(名称、初形成、正式形成、宣言、合作方式) 4.两个战场(正面、敌后、路线、四大会战、平型关、百团大战、台儿庄、 评价) 5. 三甘宁边区政府、三三制、中共七大、抗战胜利及评价 1.1945---1946 缓冲极端(谈判、人物、议题、目的、协定、结果) a. 防御(开始标志) 2. 解放战争 b.
反攻(标志) c.
决战(三大战役与渡江) 3. 七届二中全会 建国(时间、议题)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新中国政治1. 第一届政协(时间、议题、纲领、功能、 )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间、内容、评价) 3.第一届全国人大(时间、议题、评价) 4.外交政策(三次会议、三大政策、五项原则、重返联合国、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新时期外交政策) 5.“一国两制”“九二共识” 、 、港澳回归、台湾问题 6.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经济、思想、法律)
三年回复(目的、措施、结果) 1949---) (1957)一五计划(过渡路线、内容、成果、 社会性质、评价) 1956 中共八大 议题、矛盾、方法、评价新中国经济(一) 1958 八大二次 (路线、内容、评价、运动)
调整(人物、方针、结果、评价)
十年文革 1978 农村(原因、内容、评价) 改革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提出、会议) 开放 (顺序、90 年后重点) 1982 城市(内容、评价)2 中国近代史 ()一、鸦片战争 1840 年--1842 年※原因:→根本:已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拓展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要求打开 中国大门 直接:湖广总督林则徐,禁烟运动 背景: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走私鸦片 这导致白银外流,银贵钱贱,负担加重,政府腐败 1839 年虎门销烟 结果: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利益,英国挑起战争 ※史实:1840.6.爆发战争,英国封锁珠江口 ※结果:①1842 年《南京条约》 内容:割地香港岛 、赔款 2100 万银元 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 、协定关税(最能体现列强侵华的目的) ②1843 年南京条约附件--《虎门条约》 内容:领事裁判权(司法) 、片面最惠国待遇(贸易自主) ③《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 ※影响:①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 主权遭破坏(领土、贸易、关税、司法、领海) 自然经济渐瓦解,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中国开始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和西方列强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旧民主义,
新民主义) ③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二、太平天国※原因: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矛盾尖锐 ※过程:思想----1843 拜上帝教 把基督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结合 兴起------1851 年金田起义 发展------1853 年定都天京 全盛---- 1856 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南京建政权,颁《天朝田亩制度》 转折--------天京事变,由盛转衰 挽救危局-------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洪仁\《资政新篇》 失败------1864 年天京陷落 特点------处在新旧交替时代,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把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发展到顶峰; 提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对两个方案的认识: 《田朝田亩制度》:革命性--------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空想性-------绝对平分土地以及“圣库制”无法实现 落后性---------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 《资政新篇》:进步性-----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符合时代潮流 空想性-----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少必要的社会条件 ,不是农 民战争实践的产物3 ※评价: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政治基础;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局限性:农民阶级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在思想上受皇权思想、等级思想影响,在组织 上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束缚。他们是以封建手段反封建制 度。因此,传统的农民起义最终失败,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根本:19 世纪 50 年代,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清政府拒绝了英法修改条约的要求 ※史实:1856 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 1860 年火烧圆明园 ※条约:①1858 年《天津条约》②1860 年《北京条约》 内容: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干涉内政) 增开 11 个通商口 外国军舰和商船在长江自由 通航(内河航运权) 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外国人在中国内地自由游历经商传教 割九龙司给英国 ※影响: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 ②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镇压太平天国&建立总理衙门) ③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洋务派” ,开展“洋 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也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四、甲午中日战争 1894 年--1895 年※背景:19C 末,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要求瓜分世界、资本输出 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逐渐形成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史实:1894---1895,丰岛海战(开始的标志) 黄海海战(邓世昌) 威海卫之战(北洋军舰全军覆没) 台湾人反割台斗争 ※结果:1895 年《马关条约》 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赔 2 亿两白银 开 4 个通商口岸(杭、 苏、重、沙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免收内地税(资本输出) ※失败原因:清统治的腐败和实行避战求和的方针;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欧美列强对日本侵华 的纵容 ※影响:①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主权进一步破坏,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半封建化程度加深。19C 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注意注意:甲午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4 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原因:根本:进一步瓜分中国 直接:镇压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兴起原因:19C 末民族危机加深 口号:反洋教、扶清灭洋(后来清政府由招抚转为剿杀) 性质:农民的反帝爱国运动 兴起于山东 评价:反映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了主要矛盾 扶清反映了人民爱国,有利于争取官兵 ;但不能客观认识清政府的腐败 ; 让人民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灭洋能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盲目排外 ※过程:义和团兴于山东,后发展至京津 1900 年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占北京,洗劫 清军和义和团联手反抗 清军和八国联军联合镇压义和团 ※结果:1901《辛丑条约》 内容:①赔偿 4.5 亿白银,39 年分期付清,合本息 9.8 亿,并以关税、盐引作抵押(庚子 赔款)→这加重了人民负担,国家税收被控制 ②在北京东交民巷划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民居住,由各国驻兵保护→这成为国中 之国,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③拆毁从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准许各国派兵驻守从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这使得腹地置于列强控制之下,便于镇压反帝运动 ④禁止中国人民反帝→使清庭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⑤改总理衙门(二次鸦片战争设)为外务部→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影响:清政府被迫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严禁人民反帝)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结:1840 年--1900 年的 4 次侵华战争①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上,主权遭严重破坏 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渐瓦解,逐步卷入资●主义世界市场 19C60 年代--19C70 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C 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文化上,天朝上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维新思潮 ②列强在不同时期侵华的特征 第一次工业革命: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军事侵略的目的: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经济侵略方式: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第二次工业革命: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军事侵略的目的:资本输出分割世界 经济侵略方式: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5 ③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 对西方: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影响了列强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有勾结又有矛盾争夺) 对中国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沦为半殖民地 造成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技术进步、思想文化的传入、加速自然经济瓦解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1 背景: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经济主要是传统经济,高度繁荣----精耕细作的农业是经济的主体,尽管资 本主义手工业萌芽继续缓慢发展,仍以自然经济为主体。 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强迫中国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强迫中国与英国协商决关税,便 利了外国货物涌入中国。 不平等条约,使我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传统手工业濒临破产,传统商 业面临危机,资本主义萌芽因缺少市场而破产。 鸦片战争后,中国增加新经济成分:外国资本主义----当时是一种先进的、代表着世界经济的方 向的经济,客观上加快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近代化,尤其在瓦解传统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扫清了道路,对民族资本主义有积极的引诱作用。 但它是一种侵略经济。促进了中国无产阶级诞生2 洋务工业------ 19 世纪 60、 年代由封建势力投资的、 70 采取近代技术生产的洋务工业; 3 民族资本主义-----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代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二、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1、洋务运动 A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面临内忧外患,开明官员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被称为“洋务派” 。 洋务派在中央以弈D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 从 19 世纪 60---90 年代,他们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B 内容:1861 年总理衙门的设置,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开始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和李鸿章创办 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设立的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这些企业由政 府投资,采取机器生产,封建方式管理的官办企业。 后期,打出“求富”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6 的困难。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采取官 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形式,追求利润,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力量;创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 和技术人才,还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C 结果和作用: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一批近代科学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 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是清统治集团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 世纪 60、70 年代 A 背景: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兴起,受外商企业丰厚的利润刺激,受洋务派创办的洋务企业(尤其民用工业)的引诱,一些开明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创办近代企业。B 史实: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诞生。分布在东南沿海、轻工业为主。如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广州陈联泰机器厂等。C 性质:是真正的民族资本主义,代表着合乎世界潮流发展的经济。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背景和史实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纷纷向中国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兴办工业的浪潮。 到 19 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2、历史意义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在 1895 年以“公车上书”为标志,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 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四、二十世纪初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1、背景:20 世纪初,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加紧掠夺中国的路权、矿权,中国掀起收回利权运动。维新变法颁布措施鼓励工商业发展,也引发了振兴实业的又一个高潮。2、史实:棉纺织业、面粉加工业作为传统工业部门,发展尤为迅速。 3、影响民族工业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的辛亥 革命。 民族资产阶级把“振兴实业”看作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倡导“实业救国”论。7 五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背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它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二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经过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提高。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起投资近代工 业的热情。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 有力地推动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特别是 1915 年因反对袁世 凯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 ,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作用尤其巨大。 民国初年,一战爆发(1914 年) 。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史实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在 1912 年至 1919 年间纷纷涌现, 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 中华实业 团等。 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 民族工业以纺织业和面粉加工业的发展最快。此外,烟草、火柴、榨油等行业的发展也较快。重 工业和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如张謇、周学熙和荣氏兄弟。3、结果一战结束后,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的春天好景不在。 壮大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为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奠定了 阶级基础。六、抗战前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再度发展1、原因:(1)国民政府采取系列经济发展措施以稳定政府财政和增加收入,巩固国民政府的统治: ①1935 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 ②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2、影响:①工业各行业普遍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 ②官僚资本加强了对民族工业的控制, 四大银行成为官僚资本聚敛财富的重要工具。 在帝国主义压 迫和官僚资本统治下,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曲折而艰难的;七、 1937---1945 年期间的中国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三块经济区:国民党统治区、日本占领区、抗日根据地。民族工业挣扎在生存线上。1、三块地区的民族工业A 1937 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官僚资本向内地搬迁;民族资本艰难生存,也支撑着抗 日事业。一部分则被日本“军事统制” ,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以战养战”的“工具” 。 B 日本控制沦陷区的金融、商业、工矿业、掠夺中国的大量劳动力,使中国的经济受到严重破 坏。8 C 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以“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宗旨的。保证了传统经济的发展(地 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同时扶助民族工商业。2、三块民族工业及其作用A 国统区 中国的西南地区顽强地发展,一方面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的不合理,同时成为中国 国民党及其政府坚持抗战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B 日本占领区 民族工业本身是受害者,成为日本“以战养战”的物质基础。 日本经济掠夺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主要目的。主要采取“军事管理” “委托经营”等方式,极 大限制了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 C 抗日根据地 的民族工业, 实力弱, 水平低, 地处偏远, 但为中华民族抗战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八、民族工业的萎缩(1945---1949)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推动工矿企业恢复生产。 但蒋介石为了取得美国的援助而发动内战,出卖国家经济主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 挤了国货。 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民族工业纷纷倒闭。 国民政府滥发法币,造成通货膨胀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因素有:一 封建主义,它从政治上限制资本主义,导致中国资本主义缺乏资本(苛捐杂税的征收使资本家 没有原始积累) 、缺乏充足的劳动力和市场(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收入的有限,自给自足的经 济) ; 二 外国资本主义, 固然它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时期也存在积极作用, 但外国资本主义始终对中 国资本主义存在着消极作用(掠夺中国原料、抢占中国的劳动力和市场、限制中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和 设备) ; 三官僚资本主义(它是中国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勾结的产物) ,它从政治上、经济 上制约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新思想的萌发:地主阶级抵抗派――睁眼看世界1、背景:⑴ 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⑵ 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⑶ 林则徐、魏源在与西方人打交道中改变了对西方看法。 ⑷ 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2、概况⑴ 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 、 ,仿制西方战舰; ⑵ 魏源:《海国图志》 性质: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史地著作。 ①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 ②意义: “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口号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的挑战,迈出了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9 3、特点:只学“器物” ,不变制度。即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封建专制制度。二、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1、背景:⑴ 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 ⑵ 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级力量不断壮大。 ⑶ 早期维新思想: 以王韬、薛福成、郑观应为代表,主张君主立宪,发展工商业,与外国“商 战”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行动,但为后来的维新思想发展奠定基础。2、概况代表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 复 地位 维新变法第一人 维新思想主要宣传者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 中国启蒙思想第一人 主要思想 ①1898 年《孔子改制考》 ,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变法理论。 ②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符合历史潮流。 ①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②文章立论新颖,有很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①对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大胆批判。 ②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 ,号召同封建束缚决裂。 ①翻译:《天演论》提出“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坚信“世道 必进,后胜于今”的进化论观点3、戊戌变法 1898---把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学说和中国儒家经典相结合(软弱性)⑴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⑵ 性质:既是救亡爱国运动,又是资产阶级政治变革运动。 ⑶ 内容:政治:广开言路,举荐人才,精简机构,取消旗人特权 经济:设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务总局,奖励创新发明,改革财政,兴办邮政 文教:废八股,设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堂报馆、设译书局 军队:建立新式军队,增添海军。 ⑷ 作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西学传播及民族资产阶级参政,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⑸ 失败原因: ①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破坏 ②袁世凯的背叛和出卖 ③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④帝国主义列强不允许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 ⑹ 影响: ①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运动,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 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开中国社会风气之先。 ④把希望寄托在毫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体现出软弱性 ⑤与顽固势力论战: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学西学改革教育制度三、资产阶级革命派――走向共和1、中国同盟会:⑴ 背景: ①19 世纪末,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维新变法失败使之意识到改良道路走不通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兴中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 (兴中会: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0 ⑵ 成立:1905 年 8 月--日本东京。 ⑶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后阐释为“民族、民权、民生” ; ⑷ 机关刊物: 《民报》 。 ⑸ 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⑹ 与保皇党(康有为等)的论战:要不要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政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2、武昌起义:⑴ 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一系列起义,最重要的是黄花岗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 ⑵ 1911 年 10 月 10 日,辛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军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推举将领黎 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3、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 年 1 月 1 日DD南京) :(1)概况: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2)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宣统帝颁布退位诏书,统治中国 260 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 1912、3,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国民政府迁往北京。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 年 3 月颁布) :(1)目的: ①直接目的: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统治; ②根本目的: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2)内容:主权在民;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3)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4)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 的一座丰碑。5、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及局限性:(1) 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 意义: ①政治上:A、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最大作用) B、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②经济上:推翻清王朝,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颁布措施,鼓励工商业发展 ③思想上: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参政议政意识提高,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国际上:对亚洲近代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3) 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性质。四、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一) 背景:1、政治: ①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②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大肆迷信的逆流(直接原因) 。(二) 兴起:1、兴起标志: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11 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 4、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5、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 (前期)(三) 内容基本内容 前 期 “ 提 倡 ” 提倡科学与民主, 反对愚昧与专制。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⑴陈独秀:⑵李大钊: ⑶共 同:对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批判。⑴陈独秀: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 ⑵鲁 ⑴胡 迅:在《狂人日记》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⑵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原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概况:李大钊: ①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 ②歌颂十 月 革命: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 ③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后 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四) 评价:1、性质: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文化启蒙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2、意义 ⑴ 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形成百家争鸣局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⑵ 促进了民众觉醒,唤起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3、局限: (犯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错误) ⑴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 民族文化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 ⑵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做是进步的。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探究一: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前期: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探究二: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你如何认识“打倒孔 家店”这一口号?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⑴原因: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 ⑵认识:①对于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 ②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⑶对待:对传统文化应该是批判地接收,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探究三:19 世纪晚期到五四运动(1919)前后,哪些阶级先后提出了哪些救国方案? 结果怎样?派 别 主 张 抵抗派 维新派 革命派 激进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变法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阶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提倡民主、科学,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探究四: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特征与历程12 1. 三大特征: ① 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 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② 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③ 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 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2.四大阶段 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 ②从戊戌变法到 20 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 ; ③从 1915 年至 1919 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 ④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 第一阶段――器 物 1、时 3、代 5、特 1、时 3、代 5、特 1、时 3、代 5、特 阶 段(抵抗派和洋务派)----间: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表: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中体西用”) ; 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开始“器物”阶段。 阶 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间: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 表:康有为、梁启超(君主立宪政体方案) 、孙中山(民主共和方案) ; 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挽救民族危机,但没有对封建文化彻底批判 间:新文化运动时期; 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点:前期彻底否定封建传统,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进入思想的核心阶段。2、主要内容: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中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即“器物”变革; 4、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第二阶段――制 度2、主要内容: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旧的封建体制; 4、指导思想:由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发展为“三民主义”; 第三阶段――思想文化阶段(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 2、主要内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4、指导思想:前期是民主和科学,后期是马克思主义; 但前期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的异同及根源(1)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2)不同点: ① 两派代表了不同的阶级利益,有着不同的阶级基础,维新派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洋务派 主要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② 两派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不同。洋务派只引进西方技术而反对政治改革,维新派不仅主张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两派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 的问题。辛亥革命(1911――1912 年)一、 背景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影响 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13 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风起云涌二、准备A 思想上: 1、新式学堂兴起、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队伍的扩大 2、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3、 “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指导思想的确立 4、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 附: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辩论 论战的起因---20 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 阶级改良派站到了维护清朝统治的立场上, 成为保皇派。 他们攻击革命运动, 引起革命派的还击。 主要内容---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论战意义---通过论战,是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的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 来。 论战的实质---论战双方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不同的是康、梁代表资产阶级上层,革 命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这导致双方主张的差异在于建立什么样的 资产阶级政体。 保皇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维护清朝统治;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 级共和国。 其实质就是资产阶级在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争论。 B 组织上: 1、革命团体的建立----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2、革命政党的建立----1905 中国同盟会 (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C 军事上---革命形势成熟 1、发动多次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 2、人民群众斗争不断----保路运动三、高潮A 武昌起义 1911 建立湖北军政府 定国号“中华民国” B 1912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 C 191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性质为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反封建专制制度 内容: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行政、立法、司 法三权分立;特别约定责任内阁制 D 意义: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推动了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四、后期---失败(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A 过程 袁世凯对革命党:军事上―加紧进攻 政治上---策划和谈 结果―孙中山退位 袁世凯对清政府:胁迫---通电 利诱---优厚待遇 结果---宣统帝退位 袁世凯为中华民国总统14 B 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立宪派与旧官僚投机革命 帝国主义与袁世凯反动势力勾结破坏 C 教训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一、 旧三民主义的提出A 背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许多先进的中国人面对危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其实践均以失败告终 孙中山上书改革失败,认清了清政府的腐败,走上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道路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来源B 提出:1905 组建中国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族、民权、民生) 1、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2、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3、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地价、现有归原主、增涨归国有C 评价1、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与要求 2、反映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愿望,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 3、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二、旧三民主义的实践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三、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A 背景1、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相继失败,开始探索新的道路 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希望 3、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下,国民党一大召开,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B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1、 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各民族的独立平等 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 民权主义---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团体一切自由及权利 3、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耕者有其田”C 评价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在 20 世纪 20 年代新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 是指导新时期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 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反封建军阀的特性 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15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①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②经过:A、前期:运动主力DD学生;口号D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运动中心DD北京; B、后期:运动主力DD工人阶级;运动的中心DD上海。 ③结果:A、释放被捕学生; C、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④意义:A、性质:取得初步胜利,是一次毫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B、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阶级基础 C、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工人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政治舞台 B、罢免了亲日派卖国贼的职务;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 :(1)中共一大:① 召开背景: A、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B、外部援助:共产国际的帮助;C、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D、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② 内容:1921 年 7 月 上海→→嘉兴; 主要内容:通过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名称;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并成立了中央机构 ③ 历史意义:宣告中共的诞生。中共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实现 共产主义为目标。 它的成立给处于灾难中的中国指明了新的方向; 使中国的革命焕 然一新。(2)中共二大:1922 年召开最高: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代表中华民族利益分析国情、加入共产国际,制定最高与最低革命纲领 最低: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1、国民革命运动()(1)国共合作:①背景:工人运动失败使中共认识到国共合作的重要性;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让孙中山认识到的 人民力量;共产国际努力促成 ②内容: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 ③标志:1924 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④合作基础与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 “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 ⑤失败:1927 年蒋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 年汪精卫制造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16 次国共合作破裂(2)北伐战争:① 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② 概况:1926 年 7 月出师北伐,目标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取得巨大成功。 ③ 蒋汪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④ 失败原因: 客观: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镇压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主观:中共缺乏斗争经验;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⑤教训: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力量和革命领导权(3)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②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2、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道路(1)南昌起义:① 背景:大革命失败,使中共认识武装革命的重要性。 ② 时间地点:1927 年 8 月 1,南昌 失败 ③ 影响: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与武装夺 取政权的开始。(2)八七会议:① 时间、地点:1927 年 8 月 7 日,汉口。 ② 内容:清算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发动 秋收起义;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3)秋收起义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① 秋收起义时间、人物:1927 年秋,毛泽东。 ② 秋收起义影响: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开展游击斗争,进行土地革命,创建了第 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道路―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 ③ 井冈山根据地开辟的意义:从实践和理论上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问题,创造性的提 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 “农村包围城市 、 武装夺取政权” 的革命道路, 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4)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① 理论: 《井冈山的斗争》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 了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要素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② 实践:土地革命: A、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B、意义:农民政治上翻身,经济上分得土地,生活有改善。为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 作战,大力发展生产。 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1931 年 11 月,江西瑞金。 ④“围剿”与反“围剿” : A、概况: 年,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 。前四次被粉碎,17 ⑤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B、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中共犯了“左”倾教条主义路线错误。(5)红军长征A、时间:5.10(中央红军) ;1936.10(三大主力会师) 。 B、遵义会议:1935 年 1 月 内容:纠正博古王明等人在军事、组织上的“左”倾错误;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 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最高领导地位,是中共历 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国共十年对峙 1927---1937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起止时间: (1927.4――1949.4) 性质:代表大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 举措:疯狂镇压革命,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二、南昌起义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周恩来、贺龙领导南昌起义 起义后一部分队伍随朱德、贺龙到达湘南;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三、土地革命A 八七会议
中共中央 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 内容 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B 秋收起义 1927、9 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 起义队伍进攻长沙失败后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1927、 10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地革命,开辟井冈山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的开端 C 土地革命 1、 毛泽东在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 意义---开展土地革命,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3、 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 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部分 4、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探索 总结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失败的教训,总结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的经验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 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18 指出中国革命必须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意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D 成果 军事---取得了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政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毛泽东为主席 朱德为军委主席 制定宪法大纲、定都瑞金 经济---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经济建设呈燎原之势四、红军长征 1934.10----1936.10A 原因 党内“右倾”错误的领导,在五次反围剿中损失惨重,被迫开始战略转移 B 经过 1934、10---1935、10 C 遵义会议 1935、1 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内容 评价 纠正“右倾”军事路线的错误,改组中央领导机构 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结束“右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D 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挽救了中国革命 长征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红军主力到达了抗日前线,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中央红军历时一年 到达陕北吴起镇 1936、10 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结束抗日战争专题复习(第七课时)一、日本侵华地点 结果 影响项目 事件 九一八事变时间1931 年 9 月 18 日东北东北沦陷东三省沦为日本的殖 民地,民族矛盾开始 .. 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 要矛盾卢沟桥事变1937 年 7 月 7 日北京附近京津陷落日本全面侵华开始, 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八一三事变1937 年 8 月 13 日上海上海陷落威胁南京,国民政府 表示准备抗战。19 (一)日本侵略军制造的侵华事变 (二)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人民的罪行 1.南京大屠杀: 时间:1937 年 12 月 地点:南京 人数:被屠杀的南京平民和已放下武器的军人超过三十万人 ★2.潘家峪惨案:1941 年初,日军用机枪、手榴弹残酷屠杀河北省丰润县潘家峪村的男女老少, 全村一千五百多人中有一千二百多人被杀害。 ★3. “七一三部队”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惨无人道地 用中国活人作试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三千以上。 (三)日军侵华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打击: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 空前残酷的打击。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 (四)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国土的侵占:从 1931 年 9 月―1938 年 10 月,日本侵略者先后侵占中国东 北、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二、中华民族的抗战(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建立: (1)初步建立: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时间:1936 年 事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原因:A、民族矛盾上升(根因) B、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 C、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D、张、杨劝说蒋介石无效 人物:张学良、杨虎城 意义:揭开国共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 关键,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正式建立:标志――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时间:1937.9 事件: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两次国共合作比较20 不同点 合作时间 斗争目标 合作形式 统一战线 革命运动 合作结果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1927 北洋军阀,帝国主义 党内合作 革命统一战线 国民大革命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1947 日本帝国主义 党外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 中共努力维护,取得全民族抗战胜利(二)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 :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消极抵抗 1932 年) 防御阶段:组织多次会战(表格) 项目 名称 淞沪会战
国民政府迁都重 庆 南京大屠杀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8.5 1938.10 平型关大捷 徐州会战 太原陷落 徐州陷落 广州、武汉陷 落 华中领土失守 华东领土失守 华南领土失守 上海失守 华东领土失守 国民党正面 战场执行依 靠政府和军 队的片面抗 战路线; 中共 动员全民族 力量争取胜 利的全面抗 战路线。 相持阶段:赴缅作战: 时间:1942 年夏 军队:远征军 目的:保卫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结果: 1945 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中共相持阶段: (1)敌后战场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陕甘宁边区 (2) (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 时间 典型事件 结果 影响 特点21 (3)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1)时间:1940 年 (2)地点:华北 (3)人物:彭德怀 (4)结果:歼敌数万人(5)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四)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1.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初期,担当了主要的抗战任务,多次组织大规模会战,歼灭了大 量日军,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但由于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导致丧师失地, 大片国土沦于敌手。 2.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抗日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在抗 战后期,敌后战场的抗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中共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五)中共对蒋介石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变化: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原因:民族矛盾的上升三、抗日战争的胜利(一)抗战的胜利标志: 8 月 15 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 10 月 25 日: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二)抗战胜利的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 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抗战胜利的原因 1. 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族抗战, 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根本原因) 2.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方针,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军事策略。 3.中国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是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外部条件。 9 月 2 日:正式签订投降书解放战争时期()一、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A 背景: 1.1945.4---6 中共在延安召开“七大” ,号召全党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政府 奋斗;22 2.1945.5 国民党在重庆召开“六大” ,重点讨论加强反共力量、准备发动内战和坚持一致 专政,拒绝成立联合政府 两种命运---和平民主与独裁专制 B.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 1.重庆谈判---1945.8 毛泽东赴重庆和谈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准备发动内战 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舆论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 采取的策略是“假和平、真内战” 2.“双十协定”--- 确立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的方针 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3.意义: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 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各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 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若发动内战则陷于被动地位。 4..系列血案 1946 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制造系列迫害民主人士的血案 破坏政协决议二、全面内战的爆发1.标志:1946.6 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阶段划分: 1946.6---1947.6 战略防御 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947.7---1948.8 战略反攻 将解放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迅速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 1948.9---1949.1 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三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 3. 1949.3 中国共产党 西柏坡 “七届二中全会” 背景:三大战役取得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 150 多万,解放战争即将胜利 内容:工作重心由农村→→城市 思想建设:“糖衣炮弹” 决定党对取得全国胜利以及全国胜利以后的基本政策三、解放战争的胜利1. 北平谈判 1949 蒋介石宣布“隐退” ,代总统李宗仁愿意谈判,企图划江而治,以待卷土重来 战场上的大溃败,迫使国民党发出“求和”声明。 1949.4 国共代表在北平举行谈判 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和谈破裂 2.
朱、毛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发起渡江战役 4.23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1. 标志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 诞生; 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世界意义,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 和社会主义力量; 3. 它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4. 中国新民主主义的胜利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 实践相结合的的胜利。23 附注:中共七大内容:1.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 义的中国。 2.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奠定了基础七届二中全会内容:1.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2. 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 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 3. 号召全党同志在胜利面前,必须警惕骄傲自满情绪,必须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 的进攻。全党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 苦奋斗的作风。 4. 全会批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 5. 这次会议为取得民主革命在全国的彻底胜利 , 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1.名称: 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2.地点: 辽沈:辽宁,沈阳地区 淮海: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 平津:北平天津地区 3.意义: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 142 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 军 144 个师,非正规军 29 个师,合计共 154 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 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24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大战役时间最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