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二战期间苏军兵源匮乏,无奈到监狱召死刑犯2充血 ,然而死刑犯2充血逃脱至一村庄与德军英勇作战的电影名字?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记住战争》外一篇·领袖们
《记住战争》外一篇&领袖们
虽然我并不相信所谓的&英雄历史观&,但英雄人物的史诗确实构成了历史不和或缺的部分。如果缺少了形形色色英雄的故事,历史缺失的将不只是色彩,而是既有的方向。为此,我们不得不回眸那些在二战各国的决策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领袖,也许他们大多根本算不上英雄,更是有不少已经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正是他们的正确与错误,直接左右了他们的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温斯顿&丘吉尔
正如理查德&尼克松在他的《领袖们》一书中所述,丘吉尔的确称得上是整个二十世纪最令人着迷的政治人物之一,他的坚韧、固执、顽强乃至愚蠢都已经成了人们不能忘怀的记忆。更重要的是,丘吉尔的政治生命贯穿了世纪最重要的年,从布尔战争中那个出身名门的战地记者到生命终结前那个老而弥坚的反共斗士,再没有哪位政治家拥有丘吉尔一样的经历,因而无论是他的对手还是朋友,都没有资格对丘吉尔的一生品头论足。
作为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海军大臣,一战前的丘吉尔原本称得上春风得意。在成功架空了德高望重的费希尔勋爵既而独揽了海军大权后,丘吉尔决定用一场英勇的胜利来奠定自己的地位,旨在打击三国同盟柔软腹部的加里波第作战计划应运而生。然而由于丘吉尔的执念和对基层指挥过分的干预,导致皇家海军与新澳军团的整个作战计划遭到混乱的破坏,最终在登陆加里波第后失去了锐气,面对凯末尔指挥的土耳其军队的全力阻击,最终在付出了惨重代价之后无疾而终。而丘吉尔本人也因为这个耻辱性的失败而不得不递上辞呈,暂时告别了政治舞台。
然而二十年后欧洲的年和平式渐衰微,纳粹德国的扩张欲望已经昭然若揭,而丘吉尔也在被迫下野年后再次就任海军大臣一职。随后,当内维尔&张伯伦最终因为对德媾和战略的破产而下野后,素以强硬派为朝野上下熟知的丘吉尔获命组阁,最终拯救了英国的战时内阁应运而生。
然而丘吉尔却没有心情去庆祝自己政治上的成功,迫在眉睫的德军入侵已经注定了年将是丘吉尔最艰苦的一年,正如他在下院演讲时留下的呐喊,&我们将在陆地上战斗,我们将在天空中战斗,我们将在海洋上战斗,我们将在山川和森林中战斗,我们决不投降&,丘吉尔多年来备受诟病的固执如今已经成了支撑英国继续抵抗的最后图腾。更重要的是,借助&两个前海军人员的私信&的方式,丘吉尔与罗斯福总统之间建立起了有效的联系,对&租借法案&的完善与落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很快,随着美国军火不断运抵英伦三岛以及来自沦陷国家、北美和英帝国各个角落的志愿者不断涌入英国并志愿加入英国情报部门或者皇家空军,再加上针对苏联的入侵已经成了希特勒的优先考虑,德军对英国的入侵最终被无限期推迟,英国得救了。
随着希特勒与年入侵苏联,丘吉尔面临着一场比保卫英国更困难的任务。作为整个西欧最执着也是最出名的反共政治家,丘吉尔从俄国苏维埃政权诞生的最开始就对其充满了敌意,无论是在口头上还是实际行动上都不断试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更重要的是,当英法盟军在西线遭受惨痛的失败的时候,苏联正处在与德国蜜月期的高潮中,连续对多个邻国发动了入侵或武装占领,几乎整个西方阵营都认为斯大林在战争中将与希特勒站在一边,丘吉尔也毫不例外。
但随着希特勒对苏联的入侵成了事实,对胜利的渴望压倒了对共产主义的仇恨与恐惧,正如丘吉尔的下院演讲中所说的那样,&在过去的年中,没有那个人像我一样坚定的反对共产主义,而现在我也丝毫没有改变但当德军的铁蹄侵入古老的俄国大地时,那里虽然贫穷,却还有人类最本真的快乐与幸福&,最终他总结道,&如果纳粹入侵地狱,我愿与撒旦结盟&。
在斯大林鲜见知恩图报的怀疑与敌视的目光中,来自英国和美国的代表们前往苏联商谈&租借法案&延伸到苏联的事宜,而最初的对苏援助便是从大英帝国日渐枯竭的武装库中挤出来的,忧心忡忡的丘吉尔显然对此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随着战线在年的逐步稳定,庞大的美国战争机器逐渐完成了总动员而苏联也从最初的颓势中逐步稳定下来,丘吉尔的光荣与图腾都渐渐褪去,其保守派政客的缺点逐步显露出来。无论是在盟军登陆北非战役中的过度干涉还是在缅甸战场屡次极力阻止中美军队反攻进入缅甸,都对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但这终究不能算他的错,毕竟在美苏两大战争机器之间维持一个式渐衰微帝国的国际地位已经超出了他这一代人的能力。
随着战争的结束,丘吉尔注定要成为舞台的配角。在国际舞台上,&小毛驴&一般脆弱的大英帝国已近不可能在成为世界性的强权,第四大战胜国的头衔不能弥补英国国力难以挽回的流失;而在国内,自&亨利八世&以来英国人民就对功勋盖世的领袖人物心怀忌惮,虽然他们的崇敬与尊重无可挑剔,却绝难容忍这类英雄人物手握足以削减国民自由的权力。于是,丘吉尔被迫下野,将职务移交给了此前的手下艾德礼,一个时代结束了。
虽然我对丘吉尔本人无论从性格还是才华方面都鲜有正面评价,但不得不承认,正式丘吉尔这种在和平年代不讨人喜欢的顽强与固执在面对更严峻的侵略时将一个略显涣散的国家整合成一个整体。而更可贵的是,正是他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的偏执放在一边保全大局的勇气,使得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没有发生扭转。仅就此而言,温斯顿&丘吉尔爵士配得上那个年代最杰出人物的称号。&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相比于丘吉尔在二战前期的苦苦支撑,罗斯福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光荣与胜利。即便是在美国在年初战况最危机的时刻,日本帝国军队也不曾对夏威夷和阿留申群岛以外的美国本土够成实质性的威胁,不曾遭受战火洗礼的美国本土虽然已经处于战时状态,但美国各级政府都无意于迅速完成战时体制的转轨,不仅各种奢侈的生活用品照常生产,甚至是沿海的各大城市也丝毫,没有进行任何实质性的防范。
但这种歌舞升平的战时状态注定随着德国海军发动&擂鼓&行动而被迫改变,灯火通明的美国大都市和毫无反潜意识的美国沿海商船成就了德国海军自年后又一段&快乐时光&,而罗斯福自己也意识到,整个国家不能满足于&民主兵工厂&的地位而不实施整体的战时转轨。
好在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民主体制的美国在经受了珍珠港和&擂鼓&两轮浩劫之后迅速通过了针对战时体制的转轨,不仅和平年代的很多生活用品不再生产,大量的非兵源也被动员起来投入到了战争机器的生产当中,而此时不过是年,相比之下,德国直到年末才真正完成了战时体制对非转轨,而此时已经无力回天。在这场生产模式转换的竞赛中,罗斯福个人在美国的影响力和魅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即便是那些最保守反战的议员也逐渐转变了他们的态度。
除此之外,罗斯福个人的态度与努力在美英苏&租借法案&的完善与实施上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与年来都极端反共的丘吉尔不同,罗斯福总统对待被大多数美国人视为洪水猛兽的苏联的态度相对灵活和现实,认为团结一切反法西斯国家才是此时的重中之重。再加上美国日益显现出的巨大生产能力,美苏之间的&租借法案&与英苏间的部分在进展上体现出很大的不同。对于后者,虽然丘吉尔确实希望进英国的一份力去援助苏联,但在很大情况上依旧是以英国的需要为核心考量,因此其支援的数量对于斯大林难以满足的胃口而言总显得杯水车薪。而对于前者,美国人在条款中加入了异常优惠的政策,即苏联方面无需申报其要求物资的的具体用途细目而只需提出要求即可,这让英国人极为眼红,毕竟即便是身为铁杆盟友的盎格鲁萨克逊人都无法享受到如此优惠的租借物资。
除此之外,由于美国民主体制要比英国的战时内阁更甚一筹的原因,罗斯福总统在整个战争中很难直接对作战层面的事宜发出干预,因而美军自始至终都是由职业军人掌握最终指挥权仅在个别情况下因为&政治原因&而被迫偏离军事理性,不得不说是十分可贵的,而这也正是罗斯福总统令人敬佩之处,虽然在新政期间屡屡被右翼议员攻击为独裁者,但真正到了国家危难关头却能够灵活地改变自己的侧重点,将自己一无所知的军事领域交给职业军人们负责,从而成就了美军在战场上令人叹服的政治自由度。&
约瑟夫&斯大林
作为整个二十世纪最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虽然随着历史史料的不断揭露,笼罩在斯大林头顶的&共产主义伟大导师&的光环已经日益烟消云散,但在许多人的人的认识中,特别是大多数接受正统历史教育的中国人心目中,斯大林仍旧是一个坚韧、勇敢的伟大领导人,而我本段的目的,就是彻底打碎人们对于斯大林的执迷不悟,将他彻底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至于位置,自然是在他的唯一的朋友和永远的敌人阿道夫&希特勒的旁边。
虽然我无意于评判早已尘埃落定的旧事,但斯大林在年之间对全苏的统治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跌宕起伏的命运,对此,斯大林个人难辞其咎。
首先,我们必须谈谈年代最初日子里蔓延全苏主要农业区,特别是乌克兰和乌兹别克的那场大饥荒。正如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向人们指出的那样,年乌克兰的粮食产量只是发生了微乎其微的波动而数百万乌克兰人口却因为粮食短缺的饥荒而死亡,唯一的原因就在于,从年起,苏维埃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的粮食出口水平发生了井喷式的增长。换句话说,乌克兰原本充盈的粮食产量全部都被斯大林用于出口换取外汇,导致原本获得丰收的乌克兰农民没有落下任何收获,再加上斯大林在这一时期实行严格的人口流动控制,一代乌克兰孩子失去了他们的父亲。正是因为实行了这样严酷的统治政策,苏维埃中央政权在乌克兰人心目中无意于最残暴的独裁者,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年德军开进乌克兰是,大多数乌克兰人民将其视为解放者而非侵略者。同样出于对斯大林残酷的异族统治的不满,卡尔梅克蒙古人,高加索和捷列克河的哥萨克人和许许多多的来自被压迫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苏联公民选择了与德军合作,成了对斯大林政权最大的讽刺。
随后就是在三十年代后半期席卷整个苏联军政高层的&大清洗&运动。在毫无人性和政治智慧的拉弗伦提&贝利亚的领导下,苏联红军个元帅中的个以及几乎全部的团级以上军事主官和政治委员遭到清洗,大部分惨遭杀害。受害者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天才图哈切夫斯基元帅,而更重要的则是那些经历过红军年代军事理论和军事演习革命性历程的各级指挥官,这些对苏军现代化建设有一定经验和认识的指挥官们的损失直接造成了苏军战斗力在年代末的迅速流失。这种流失最早产生的后果是苏芬战争中的灾难,即便在红军士兵的血泊中,芬军官兵们也能给人海般的敌人以惨重杀伤。
苏军在苏芬战争中的拙劣表现直接触发了希特勒的自信心,毕竟一个在面对羸弱敌人时表现得若此混乱的军队在训练有素的德军官兵看来确实不值一提。而在巴巴罗莎行动初期,事实也确实是这样的,大多数苏军指挥官是在大清洗中幸存或者通过投机取巧晋升的年轻人,要么毫无经验要么干脆就是政治上的投机分子,面对训练有素的德军毫无还手之力。更令人惋惜的是,由于斯大林试图通过用数量优势来抵消德军的装甲兵锋,导致直到年结束时,斯大林几乎从未允许前线指挥官根据战术需要进行撤退,反而一再命令实力虚弱的部队孤军深入突入德军防线,最终导致无数的苏军官兵被德军合围歼灭,红军年的惨淡经营在斯大林的盲动中功亏一篑。
随着红军战线的逐步稳定和对德军战略反攻的开展,斯大林对政治权力的过度贪婪再一次严重影响了红军高级指挥官对军事理性的考量。虽然此时斯大林已经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了以朱可夫为代表的专业指挥官和以华西列夫斯基为代表的专业参谋军官,但其对政治利益的考虑依旧在很大程度上住到了前线将领们的战略选择。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布达佩斯战役期间,根据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参谋部的判断,天的准备时间将为方面军对布达佩斯的总共提供充足的调动部队与后勤力量的空间,然而急于攫取战后匈牙利地区话语权的斯大林严令布达佩斯必须在天内拿下,导致准备不足的乌克兰方面军被迫以未能重整的部队进击布达佩斯,最终遭受了完全不必要的惨重伤亡。
不难想见,这样的一个斯大林真的配不上&共产主义伟大导师&的称号,无论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斯大林的野心与愚蠢都注定了苏联人民将为他们的领袖付出惨痛的代价。而至于苏联,她在侵略面前的幸存完全是由于苏联大多数人民面对侵略者时的勇气与坚韧,以及西方盟友的无私援助,也许还能加上红军官兵们在失败和胜利中逐步积累起的经验、勇气与荣誉感,无论如何,荣誉与斯大林无关,这个来自格鲁吉亚的刽子手只是幸运地窃取了他人民的全部荣誉。&
阿道夫&希特勒
我无意于陷入与如今已日渐猖獗的&德粉&的口水战之中,但我始终相信一点,德国军人在战争中的优良表现与那个带领他们走进战争地狱的&波西米亚下士&毫无关系,虽然希特勒在二战前期的一系列超出常人胆识的军事冒险获得了难以估量的成功,但这种成功本身却最终将一个国家和她的人民带入彻底的毁灭。与数千万德国军民的生命的消逝以及随着而来的东欧数十年的高压统治相比,希特勒在年之前取得的那些所谓的军事与政治上的成功其实毫无意义。
无论是通过撕毁凡尔赛合约和签订英德海军协定来重建德国军队,还是通过进兵莱茵兰来恢复年旧有的领土,再到通过利用英法的绥靖政策兵不血刃地扩大第三帝国的疆域,希特勒在年之前的政治冒险让后世哪怕是最正直的政治家都不得不敬畏三分。虽然很多人也曾不屑的将这种成功归功于英法政治首脑盲目的乐观和&祸水东引&绥靖政策,但作为一个元气尚未恢复的国家的元首,能够准确掌握对手的心理并果断利用这一点,确实值得后人正视,当然更多是惊醒。
随着战争在年正式打响,对艺术浸淫不菲的希特勒开始表现出在战略部署上与同期政客迥异的特点。一方面,当战事在年一切顺利时,希特勒可以精心地策划战略层面的行动并且放心地将自己的构想交给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去执行,更可贵的是,其对部分有天分的新锐军事人才的提携也为国防军高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客观上有利于德军战斗力的进一步发挥。当然在战事最顺利的两年半时间里,希特勒在战略层面虽然精心策划,但受制于其对世界局势的判断依旧犯下了几个最终左右了自己命运的错误。首先是对与英国媾和的盲目乐观,在希特勒的世界观中,与德意志人同属日耳曼人主系的盎格鲁萨克逊人、法兰克人最终应当以独立的国家和平相处,而在法国对德战略投降的可能性日益显现时,希特勒也更加希望英国可以如法炮制与德国实现&平等&的和平。后来的事情就为人共知了,希特勒错误地叫停了德军装甲部队对法国境内盟军的最后攻势,最终为英国的苦苦支撑留下了火种。此外没那么著名却同样重要的问题在于其对盟友掌控力的不足。虽然后世普遍认为意大利是被绑在德国战车上投入战争的,但作为法西斯主义正牌老大哥的墨索里尼显然不能接受这一点。就这样,意大利在战争前期的大部分军事行动是瞒着德国人进行的,并且在很多情况下都打乱了德国人既定的部署。这在年意大利入侵巴尔干失败被迫要求德军支持,一定程度上打乱了侵苏计划的日程表并最后将德军拖进苏联的寒冬中体现得极为明显。
事实上,以上两点都可以概括为希特勒自身的局限。有限的教育背景再加上草根级别的军事生涯,使得希特勒在军事和政治上的知识与认识都相对有限,虽然其勇气与魄力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这一点,但这样的却是最终会导致其对战局错误的干预,最终引发了德军战局日益陷入不利境地。
而随着希特勒全面控制德军的最高指挥权,职业军人失去了掌控战局的能力,一支下至营级单位的调动都受到节制的军队是没有未来的,而一个社会各阶层都被政府的鹰犬渗透的国家也是没有未来的。不幸的是,纳粹德国就是这样病入膏肓,被一个百病缠身而又执迷不悟的领袖带入了毁灭。&
战争中的领袖显然不止以上几位,无论是本尼托&墨索里尼还是夏尔&戴高乐,乃至芬兰的曼纳海姆元帅和罗马尼亚的安东尼斯库,他们都是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中不可缺少的核心。如果没有了他们的智慧、果敢、执念和愚蠢,年前的那段岁月也许真的会变的有所不同。记住战争虽然意味着记住战争中千千万万的普通生命,但芸芸众生的命运在洪流中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袖们的决断,因而记住那所有的领袖们,就成了记住战争的第一步。&&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红军138步兵师在师长伊万·柳德尼科夫的指挥下在废墟中战斗100天,最终师长以下仅有6人成功撤离战场。
海平面上的航母梦
早在&辽宁&还叫&瓦良格&的时候,就有不少友人建议我在这个方面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虽然手里也确实有不少相关的资料,但苦于学业压力也一直没有腾出时间来写一篇学院味道不那么浓厚的评论。这一拖就拖到了今天,歼已经成功滑跃起飞,&航母&也在瞬间红遍大江南北,更令人怀有期待的是,沈飞作为歼的研发单位,也在没有军方明确立项的情况下试飞了具备上舰潜力的第五代中性多用途战斗机歼。在举国欢腾的同时也自然少不了很多&不和谐&的声音,譬如来自国内国外的&航母无用论&以及各种&公知&们缺乏事实依据的指责,我终于觉得到了该仔细考虑一下&辽宁&对于中国海军乃至对于中国而言意味着什么的时候了。开篇我有必要亮明自己的态度,我是很为&辽宁&舰的入役和舰载机试飞成功感到鼓舞的,但在浸淫军事技术和军事史多年之后,我也有必要提出一些被光环掩盖了的问题,希望能为大家指出一条中国海军的发展方向。&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辽宁&号是否是一条成熟的航母?作为工业化时代的集大成者,航空母舰作为一个舰种在一开始就注定不能获得独立的作战能力,无论是在早期作为主力舰队的附庸还是二战后作为特混舰队的核心,航空母舰想要形成战斗力必须有一下条件成立,即航母本身、舰上技术装备、全面的舰载机配置,优秀的舰上人员、完善的舰队配置和实事求是的运用理论。我们先看航母本身,&辽宁&舰作为中国在&瓦良格&好晚基础上改装而成的二手货,其在设计理念上只具有世纪年代的水准,与现今美、法两国的航母存在到年的代差,但对于舰体本身而言这一差距并不严重,毕竟&辽宁&作为一艘训练用舰只需要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即可。相比舰体本身的过时,&辽宁&的舰上装备自然是倾全国之力,无论是最新型的弹炮合一系统还是从驱逐舰上迁移而来的相控阵雷达,虽然中国海军最新型的技术装备尚未经历实战考验,但相比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大,至少足以满足有限规模的配置。再看&:辽宁&的舰载机配置,目前没有必要追究舰载机都是引进自苏俄技术,仅就其配置梯队而言仍旧让人不能乐观。相比经过优化后的美军航母舰载机联队的多用途战斗机固定翼预警机多用途电子战飞机直升机辅助的配置,已知的&辽宁&舰载机只有歼战斗机和卡预警直升机两种,机种的缺失和预警机性能的严重不足(注:与一般将预警机作为&力量倍增器&的传统理论不同,笔者提出预警机在现在海空战争中将起到生死攸关的作用,预警机综合利用水平更高的一方将毫无疑问的获得胜利)都严重限制了辽宁&的生存能力,而至于备受瞩目的歼15战斗机面临的约束,留待下一节展开。至于&辽宁&的舰上人员配置,由于目前资料实在有限,暂且不予评论,唯一需要指出的是,与很多对舰长技术出身持有怀疑态度不同,笔者认为飞行员出身并非航母舰长的必备条件,不同的技术背景可以使得舰长拥有不同的侧重点。再来看看舰队配置,相比于美国海军近乎于豪华的航母特混舰队配置,&辽宁&舰虽然没有必要如法炮制,但也确实缺少了一些重要成分,特别是海军有限的相控阵雷达驱逐舰在航母编队和其他舰队之间的调配问题以及缺乏优秀的攻击型核潜艇担任外围反潜职责的弊病都不可小觑。最后谈谈航母的作战理论,坦率而言,近一百年来在海军运用理论上有所造诣并且在实战中获得成功的仅有英、美、日三国,而在航母上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则只剩下了美国和日本,二者的经验和教训无一例外地向世人昭示,航母身为一种战舰,其根本作用是用来攻势作战,这种进取精神适用于整个海军的战术应用,一旦失去了这一点就只能是满盘皆输,因而我非常期待海军能在依靠&辽宁&积累技术经验的同时也逐渐构建起属于中国的航母运用理论。&其次,中国航母面临着怎样的技术硬约束?由于实在不想用数据充斥这一部分,因此在此仅列举一个,同时也是最根本却又最不容易被外行发现的问题,那就是甲板。&辽宁&优雅的滑跃式甲板虽然在外行眼中很美,却是实实在在地钉在海军心口的一块疮疤,由于航母尺寸以及技术的限制,&辽宁&号的舰载机至今不具备弹射器起飞能力,只能通过跃升甲板来实现起飞。由于跃升甲板严格限制飞机的起飞重量,造成了两点致命的问题。首先,&辽宁&舰不可能配备现代化的舰载预警机。作为现代舰载机家族中的庞然大物,舰载预警机只有在强力蒸汽弹射器的帮助下才能实现起飞,因此与&辽宁&体量类似的法国&戴高乐&号航母在装备了美国弹射器和美国预警机的情况下实现了这一条件,而&辽宁&号则面临着预警机和弹射器双缺失的窘境。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跃升甲板的重量限制严重损害了歼战斗机的战斗力。由于我国尚未公布歼的舰上数据,我们只能从俄罗斯海军对歼的母型,即苏霍伊舰载战斗机的评估上看出端倪。作为具有传奇色彩的苏、家族的上舰型,身为重型战斗机的苏受限于起降重量的限制,其载油率和载弹量都受到严格的损害,被迫在&最大航程轻载弹&和&全副武装短腿&之间取舍,战斗力不止打了个对折。相比之下,装备效率较低的国产发动机的歼在这一点上恐怕更不乐观。这样看来,仅就性能指标来看,歼应该能略压美国海军的&超级大黄蜂&舰载多用途战机一头,但考虑到上舰后严格的起飞重量限制,&辽宁&上原本就不多的歼的战斗力令人堪忧。由以上两点看来,&辽宁&的战斗力瓶颈集中在飞机起降模式的虚弱,如果能够在国产航母上加装有效的起飞助力系统,相信中国航母的舰载机编队能够发挥出更好的作用。&第三,中国的航母将会如何服务与中国的海权?拿破仑在年特拉法尔加海战失败后无不悲哀的说,&我的海军元帅们不知道从哪里学到竟然可以不冒险赢得战斗&,而沙俄海军太平洋舰队在日俄战争中的全军覆灭和德国海军在一战中被自己的胆怯限制成&北海鸭&的窘境无一不证明了海权理论中最直白却最不被后人遵守的一点,舰队是用来与敌人交战的!龟缩不出的舰队不可能成为停战谈判中的筹码,因为敌军的海军必然会关门打狗;而为和平而兴建的舰队也必然会导致战争,因为在盎格鲁萨克逊的&海权天授&语境中任何外来者的强大海军都是赤裸裸的挑衅。马汉上校在他的《海权论》系列中列举出一长串与海权有关的炫目概念,迷惑了无数后来者的双眼,是其不能看到在所有的所谓海上通道、海上要点概念的背后,始终只有一个最根本的支撑点:击败对手的海军。如果后起的海上力量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杀伤对手的海军,则海外最坚固的据点只能成为守军的集中营、最勇敢的破交舰只能在不对称的作战中被各个击破而只能取得荣誉和少得可怜的战果,而敌人的海军则可以运用自己的舰队控制海洋,将我方的海权完全切断,沦为被动挨打的境地,对于这一点,沙皇俄国、德意志第二、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的海军已经用悲惨的失败做了有力的注脚。因此,虽然&辽宁&只是一艘以训练为目的的初期型航母,但拥有了最具进攻性海上兵器的中国海军也必须放下&黄水时代&的陋习,以进攻性的理论体系武装自己,否则只能沦为继旅顺港和斯卡帕湾之后有一堆有荣誉或者没有荣誉的废铁。&第四,所谓&航母无用论&和&航母劳民伤财论&真的成立么?我们先来看看所谓&航母无用论&,可笑的是,发出这一声音的恰恰是一刻都不曾停止加强自己航母舰队建设的美国。即便不是一个阴谋论者,我们也不难从历史看出美国在&航母&这个永恒命题上的言行不一是带有明确误导性的,当所有国家都听信了这样的宣传而停止发展航母之时,就是美国更大更强的航母可以无忧无虑的横行大洋之日,在这一点上,美国人显然比他们的英国老爹在一百年前要聪明多了,干脆从源头上切断的海军军备竞赛的终极形式&&航母竞赛。在这样的误导下,苏联海军发展出了世界历史上最完备最强大的水下舰队,对北约的海军形成了空前的威胁,却在一轮又一轮的海上直接对峙中因为大型战舰的不足而败下阵来。最终恍然大悟的苏联人搞出颇具规模的&戈尔什科夫&时,国运已经衰退无法挽回。由此可见,&航母无用论&不仅是一句谎言,更是一场阴谋,如果不想想英国那样论文专业的反潜大手,永远地失去作为大国海权的基本能力,就必须发展出一支以航母为最终核心的战斗海军。再来看看此前在网络上甚嚣尘上的&劳民伤财论&,诚然,作为吸金机器的航母的建造必然要占用相当部分的费用,但正如一战前的英国海军大臣费希尔勋爵在反驳当时国内对于造舰竞赛类似的质疑时曾经说过的,&如果历史证明造舰是错误的,我们失去的将是军费;如果历史证明不造舰是错误的,我们将失去整个帝国&。对于中国海军而言,保护中国的世界利益与维持地区存在已经成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称的职责,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将会在保护的基础上拓展中国的海权,同时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在这一点上的保守将会使得中国永久地失去所谓战略机遇期。&关于航母的问题我显然有些扯远了,也说了不少不好听的话。但是正如我在《我的战争史观》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研究战争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打好下一场战争。而航母的横空出世对于尚显稚嫩的中国海军而言显然是个全新的命题,我们只有在软硬两个维度尽快解决&辽宁&尚未完成的问题,才能建立起一支能够维护国家安全的现代化海军。
越来越觉得大流士三世并不是我们历史记载中的那个落荒而逃的懦夫,波斯帝国覆灭的责任不能由他一人来承担。高加米拉会战中大流士本人的指挥之出色要超过亚历山大的孤注一掷,但是对家人安全的忧虑使得大流士命令波斯骑兵在洞穿了马其顿防线之后直取辎重部队而不是进一步穿插,从而错失了最佳的战机。这样看来,大流士就更富于了人情色彩,因而无论大流士多么出色而亚历山大多么莽撞,后者是神而前者终究是人。富于感情的血肉之躯终归不能与冷血的阿喀琉斯后裔相提并论。
国家、军队与士兵
还记得我在《记住战争&美军篇》中曾经引用罗斯福总统对美国陆航第战斗机大队的讲话,&你们用自己的成绩证明,民主国家比专制国家更能早就出色的战士&。再加上我曾经写过一篇虎头蛇尾的关于军队国家化的文章,我便时常会想,士兵和国家、军队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到底怎样的国家或者军队的体制能够造就最伟大的士兵?
萨苏先生曾经在《铁在烧》一书中提到,对于近代军队而言最重要的是荣誉感和纪律性,而对现代军队而言最重要的则是理想,进而他认为,朝鲜战争中的美军已经达到了近代军队的巅峰而中国志愿军则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现代军队的萌芽,这也是装备落后补给不力的中国军人之所以表现不逊于他们的美国同行的原因。但我对这样来由后现代色彩的解构看法实在难以认同,就像好的经济学家不能总用非经济的因素来解释社会问题一样,对军事实践的解释也不能囿于社会学乃至意识形态的窠臼,而应当从军事本身,或者至少是与军事同属&高级政治&范畴的政治与外交角度加以考虑,进而得出有建设性与指导性的结论。
我们不妨回眸那些已经被历史公认的战争机器,去看看她们的国家与军队对士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但我们同样不能忘了那些被埋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失败者,她们在同一方面的教训可能更让我们醍醐灌顶。
严谨的看来,我们的故事应该从罗马和她战无不胜的军团讲起,并一路延伸到亚历山大的铁毡与大锤,再到萨拉丁和他的圣城之战。然而限于笔者的才疏学浅,实在不敢卖弄在近代以前战争史领域有限的知识与认识,因此我的笔触,只能回溯到法国大革命后如野火般蔓延全欧洲的血雨腥风中。
作为三十年战争后第二场蔓延全欧的混战,再也没有哪场战争中产生了如拿破仑战争中那么多的传奇人物,威灵顿公爵、卡尔大公、库图佐夫、马塞纳再到拿破仑皇帝本身,拿破仑战争中将星的耀眼令后人艳羡。而在我看来,从年到年的拿破仑战争最引人瞩目的一点,在于在此间几乎每一场有代表性的战役中,胜利的一方大抵是偶然,但失败的一方却是必然。正如孙武所指出的那样,&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最好的军事将领所能做到的也不过是&不败&,而胜利则全赖于对手的错误,而对于本文讨论的范畴而言,这种错误就在于国家的体制与军队本身额组织结构。在拿破仑战争中就是这样,无论是奥斯特里茨的拿破仑,阿斯本埃斯林的马塞纳还是博罗季诺的库图佐夫,滑铁卢的威灵顿,他们也许的确是才华横溢的军事统帅,但他们的胜利则大抵要归功于对手哪怕最微不足道的失误,而这种失误,更是很大程度上源自于那个时代国家与军队组织结构中根深蒂固的的缺陷。
不妨以拿破仑的法军和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的奥军为例子来简单展开。对于前者,虽然法国大革命后生成的平等自由思想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使得法军成为世界上第一支被基层军官主动性激发的军队,但由于法兰西帝国近于无限的扩张,再加上此时的法国还并不具备总体战的思想,在国内仍旧以有限征兵和志愿兵制为主,导致从年多瑙河战争开始,法军日渐面临兵力不足的问题。随着那些自年就随拿破仑征战的老兵们的日益流失,越来越多来自帝国新征服地区或者附庸国的军人们在人数上成了法军的主力。虽然在年法军风头未挫的战局中来自黑森、符腾堡等地的士兵们尚有足够的士气为法国而战,并且在表现上丝毫不逊于来自法国本土的士兵。而当法兰西帝国的国祚在年的俄国战役中日渐不明朗的时候,来自附庸国的官兵们日渐失去了勇气,在远征俄国的战役中占到法军人数一半多的附庸国部队在俄罗斯的旷野上面对肆虐的狂风和如鬼魅般的游击队几乎不堪一战,最终全部损失在了俄罗斯的旷野中。同时,法军兵源的总体颓势也已经日渐显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新兵们的训练水平日益下降,来不及进行充分训练的新兵被过早地投入作战,导致法军最依仗的前线官兵的主动性日薄西山,随着拿破仑年在多瑙河流域代价巨大的胜利,这一致命问题已经浮出了水面。最终集中表现在年的博罗季诺战场上,排成行军纵队的新兵们无法在军官的指挥下迅速转变为适于冲锋的横队,导致笨拙额法军纵队暴露在库图佐夫将军炽热的炮火下遭受了尸山血海的伤亡,最终使得法军在博罗季诺的战术胜利成为了一场战略溃败的先声。
相比他们的法国对手,奥地利人面临的是完全不同的问题。哈布斯堡王朝长期的统治已经让这个艺术之国在军队创新上彻底失去了活力,虽然也产生了卡尔大公这样的优秀将领,但皇室和军队之间的互相猜忌也使得军官的提升速度极度缓慢,整个军队无论从编制还是指导思想都日渐沉闷落后。当弗朗茨约瑟夫皇帝在年不自量力地将战火燃烧到法国的土地上时,他麾下的将军们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岁,相比之下,以让&拉纳为代表的拿破仑的元帅们普遍只有岁上下,而且同样久经战阵。这样的对比下,我们就不难想象为什么在年战争中法军能够一次又一次充满勇气地在各级将军们身先士卒的带领下向奥地利看似坚不可摧的密集方针发起冲锋,而奥地利的骑兵部队却连续多次错过了放在眼前的大好机会而逡巡不前。
随着拿破仑被迫退位并被流放至圣赫勒拿岛,&神圣同盟&开启了欧洲的百年和平,虽然期间又爆发了多场局部战争,但全面崩溃的炮火直到年的月才终于打响。在这场导致了欧亚大陆上几乎所有帝国崩溃的世界大战中有几个国家格外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我们把目光转向东方,当&小爸爸&尼古拉二世驱动着他的&灰色牲口&们走向战争时,他显然没有意识到这将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四年时光。就如年的第一次革命已经表现出来的那样,即便是盲信和忍耐的俄国人民也已经不能容忍罗曼诺夫王朝的腐朽统治了。虽然年的勃罗希洛夫攻势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俄国士兵们的勇气与实力,但厌战、悲观的涣散情绪早已经彻底蔓延开来,被部署在漫长前线的俄国官兵们早已失去了为皇帝而战的士气。因此,当布尔什维克党人在二月革命后用厌战舆论控制了前线士兵后,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即便想要坚持作战也力有不逮了。上层的腐朽、残暴与消沉最终导致了从人民到士兵的离心离德,当没有人愿意为皇帝而战时,皇帝本身,乃至帝国本身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随后我们转过头来看看那个在欧亚交界处苟延残喘了太多年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早在世纪末,瓜分土耳其帝国的遗产就已经被列上了全球列强们的日程表,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使得他们如愿以偿。与俄罗斯帝国类似,土耳其苏丹无论在腐朽衰退还是无能上都已经登峰造极,虽然在宫廷内还有若干良臣,在前线也有凯末尔这样卓越的将领,但总体国力已经形同虚设的土耳其从一开始就不具备卷入战争的实力。即便是在土耳其人占尽上风的加里波第战役中,凯末尔的手下们承受的伤亡也一点都不比倒霉的新澳军团来的更轻。但幸运的是,由于土耳其内部常年受到严格的宗教思想控制,导致即便是在这最艰难的四年中,土耳其国内也没有出现如俄国与德国一样风起云涌的革命组织,帝国也因此苟延残喘到了一战的最后一刻。
最终我们把目光头像那个几乎是最后一次作为一个军事强权而被世人熟知的国家,法国身上。作为法国历史上公认的最混乱时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从年起就不被看好,然而恰恰是这个中央集权程度有限,生活在战败阴影中的政府生生挺过了一战的浩劫,令人称奇。后是普遍认为,在年的颓势中拯救了法国的,恰恰是在年势如破竹的普鲁士侵略军,正式普鲁士人几乎兵不血刃的胜利激发了法国全民族的耻辱感,正是这种对德国的仇恨将这个&有五百种奶酪的国家&团结在了一起,让来自巴黎、土伦、波尔多的操着上百种不同方言的战士们团结在三色旗下,义无返顾地投入到了凡尔登的绞肉机中。但值得注意的是,从年到年的岁月中,法国几乎成为欧洲列强中人口增长率最低的国家,&有幸&成为西欧最先迈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相比之下,他们雄心勃勃的德国邻居则保持了一如既往的高生育率,因此当大战爆发时,德国可供动员的适龄青壮年要远远超过法国。这也是鲁登道夫将军在发动凡尔登战役时最本真的考虑,假设一个士兵换一个士兵,那么德国才是您能够坚持到底的那个,而法国注定最先陷入人口的衰竭。同样的道理在耶鲁大学梅里曼教授的研究中也就解释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在军政等方面普遍的人才缺失,那些原本应当成为法国未来领袖的年轻人都已经挂在西线的铁丝网上成了德军机枪下的亡魂,相比之下,战败的德国反而幸运地保存了更多的青年,为未来的帝国之梦做好了人员储备。
伴随着凡尔赛合约的尘埃落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烽火终于告一段落,然而无论是军人如贝当元帅还是学者如爱德华&卡尔,都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纸&带来永久和平&的协定不过意味这年的休战。而当年德国战争机器再度启动时,降临人间的世界大战所面对的,却已经是一群完全不同的玩家。
东方的巨人已经换成了焕然一新的苏联,然而已经建国余年的苏联却从根本上丝毫没有改变沙俄时代的弊病。正如英美特使在年初访问苏联时所感叹的那样,&当莫斯科的宴会上一道接一道的上着在英国早已经看不见的鱼子酱和烤乳猪的时候,前线红军战士只能在死人堆里收集德国人没吃完的口粮&,苏联高层不仅丝毫没有改变奢糜浮夸的作风,还通过严格的新闻控制和思想控制蒙蔽了全体前线官兵。就这样,在谎言和豪言壮语的驱使下,一波又一波的&灰色牲口&在政委的驱使下冲向了死亡。又如以为匈牙利军官在战后回忆一位在布达佩斯战役中濒临死亡的苏联伤兵,&这个有着蒙古面孔的苏联人在临死前不断地嗫嚅这一个词语,&布达佩斯&&。苏联红军的士兵们一方面对后方的奢华丝毫不知,另外一方面又被自己的政工宣传灌输了仇恨与贪婪,在他们的头脑中,他们即将&解放&的城市都是充满着财富与美女,任他们打劫和享受。错误永远不在士兵,从上而下没有死角的斯大林集权虽然能够焕发出士兵心中的兽性,却永远缔造不了真正的军人,苏军注定只能依靠不计回报的冲锋来将敌人淹没在血泊之中。而在另一方面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苏联还是原来的沙俄,本质上都是一个离心倾向浓重的多民族国家,虽然斯大林时期的民族政策字面上要比沙皇更加温和,但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却严重的变味,急于通过证明自己的忠诚来邀功的各级官员将宽容的政策不折不扣地执行成了民族压迫与屠杀,最终对中央政权心怀怨恨的已经不只是哥萨克和卡尔梅克这些传统上无政府主义盛行的民族,甚至连乌克兰这样主要的加盟共和国都对莫斯科离心离德,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红军中那些来自高加索和亚洲地区的士兵们根本没有作战热情,只能在政委的威逼下才能勉强投入进攻,而更是有不少人干脆将德军视为解放者,积极投入到了反对苏联的浪潮当中。虽然战争最终以红旗插上帝国议会结束,所有这些反叛者也都被处以极性,但然和一个明眼人都能看出,正是苏联的积重难返造就了那些被矛盾压垮的军人。
相比苏联,希特勒的第三帝国面临的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情况。一方面仅就集权和黑暗程度,第三帝国是世界历史上仅有的可以和苏联相提并论的政权之一,然而另一方面,军队和权力的关系在这两个国家中却也存在着天壤之别。虽然德国国防军在年就已经向希特勒个人宣誓效忠,并且在年失去了自己的最高指挥权。但是由于希特勒在年夺权的过程中对国防军态度的严重依赖,在魏玛时代就已经是国中之国的国防军依旧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自己的独立地位和优越感。相比之下,经过年代连续的大清洗,战争爆发前夜的苏联红军无论从权力结构还是思想上都已经被斯大林个人牢牢掌控,具有职业精神与职业水准的旧军官团被清洗殆尽。这样的不同导致的最根本结果就是两军的战斗力在荣誉感这一条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更加贴近传统的德国国防军在很大程度上仍旧保留了军人荣誉的概念,因此在战场上无论主动性还是勇气都以此为基础。相比之下,苏联士兵虽然有&保家卫国&这一宏大的口号,但具体到战场上的士兵而言,他们对自己包围家园并没有直观的感觉,他们最直接的印象只是政委们在驱策他们冲锋时高呼的&为了斯大林&,而如果自己的生死在此时受到威胁时,很难说士兵们会选择勇敢地战斗,还是缴枪投降。
最后我们把视角转向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军事强权,美国军队中完全没有任何旧军队的影子,从一开始就是一直欧洲国家无法想象的新型军队,而这种新,就体现在其军队体制本身以及这种体制对军人的影响上。虽然美国大兵们在自己的回忆中都笑称自己恨透了美国陆军,但总体看来,二战中的美国陆军与海军的开明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在大多数情况下,美军的晋升机制与授勋体制都能做到一视同仁,在加上美国以自由立国的精神根基和美国始终秉持的有限征兵原则,美军官兵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个人英雄主义的情节。客观而言,虽然所谓的个人英雄主义情怀很容易被战争的严酷击的粉碎(事实也确实是这样,浪漫的美国大兵在强大的敌人面前经常会略显软弱),但美国军队相对现代化的训练机制使得美军官兵中存在的战友情谊甚至要比德军还要更胜一筹。对于德军而言,其相对传统保守的等级森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官兵之间在训练阶段培养信任的可能,转而只能在战火的洗礼下培养出&同志式的友谊&。相比之下,等级不那么明确的美军官兵基本做到了从训练阶段就逐渐培养起了信任与爱戴,那些在训练阶段不能证明自己的军官们往往在战前就能被替换,有利于部队整体凝聚力的养成。这也许正印证了罗斯福总统的预言,虽然集权的德国能培养出最出色的战争机器,但其在基底上的缺失却导致这样的战争机器最终必定因为失血过度而无以为继,而民主国家的优势便必将在起初的颓势后日渐显现。
虽然我无已通过本文影射什么,但是我们依旧能从无数的军事实践中看出,民主开明的国家制度,平等和谐的军队氛围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装备水平和训练程度等&硬军事&因素。而也正是这些因素,使得抗美援朝中官兵一家的中国志愿军能够以劣势装备有效对抗在二战后长期懈怠,官兵互不了解、猜忌严重的美国陆军。年后的现在,我们还能做到当年的这些么?我们是不是能从那些曾经屹立或者轰然倒塌的军事强权的经验教训中学到什么?
《记住战争外一篇·异国旗帜下的士兵们》
异国旗帜下的士兵们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这样一群人的命运总让人唏嘘不已,他们在异国的军旗下战斗,胜利了没有荣誉,失败了无法开脱。随着战争的结束,他们迅速被世人遗忘,甚至遭到了祖国的惩罚。他们,就是那些被称为&祖国的叛徒&的外籍士兵。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涉及的外籍士兵并不包括那些在二战初期战败国家流亡异国并且重整旗鼓的军人,无论是在英军编制中高举着红白双色旗战斗在法莱斯口袋的波兰装甲师,还是座舱外涂着醒目的三色旗与苏联同行们并肩翱翔在东线天空的&诺曼底&航空团的法国飞行员,再到那些零散的分布在盟军,特别是英国皇家空军各部队的来自欧洲各国的志愿者,他们自始至终都在为自己祖国的复兴和自己军人的使命奋战,他们的战争始终与希望与荣誉并存,他们始终不曾放下自己的旗帜。
那些真正令人唏嘘不已的是那些怀着一腔热忱志愿加入德军的来自欧洲各国的年轻人,那些将德军作为解放者而积极与之并肩作战的来自乌克兰和俄国的青年,那些为了苟且偷生而从战俘营中志愿加入德军的苏军战俘,那些为了推翻残暴的斯大林政权而与德军并肩作战的白俄们;此外,还有那些在祖国被迫倒向苏联后被裹挟进红军战争机器中的东南欧诸国的军人。他们的战争之路各不相同,有的充满了荣誉和胜利,有的自始至终充满了灾难的注脚,但最终,随着战争的结束,所有这些军人们都不可避免的被所谓的&大历史&遗忘,成了历史的一个悲剧的注脚。
1.欧洲的新十字军:
&&&&当德军的铁蹄在年终于踏上东方的土地时,她早已不再是一两年前那支几乎纯粹由德国和奥地利的年轻人组成的大军了。虽然保守的国防军征兵部门还不能接受外籍志愿者的大量加入,但对于急于扩充兵源来为自己谋取更大权力的希姆莱而言,至少来自西北欧国家的志愿者们在人种学上并不会太大地损害武装党卫队的征兵标准,于是武装党卫队各部在年开始对来自西欧和北欧的志愿者敞开了大门。在对军属的各种优惠政策和其对非德国人一视同仁的待遇的吸引下,来自荷兰、比利时丹麦以及北欧三国的志愿者们纷纷背起行囊走进了武装党卫队的兵营。起初,以精锐的武装党卫队&日耳曼尼亚&团为班底,在充实了大量训练有素的西北欧志愿者后,武装党卫队&维京&师羽翼丰满,并且作为武装党卫队的头等主力师投入到了东线战场的厮杀中,并且一直在这片土地上战斗到了年。在绝望而漫长的东线作战中,&维京&师来自西北欧的志愿者们证明了自己精锐的本色。虽然部队内部国籍混杂语言也并不能流利沟通,但战斗在冰天雪地中的欧洲志愿者们还是为自己赢得了超过枚象征最高军事荣誉的骑士勋章,在武装党卫队中位列第二。随着更多来自西北欧的志愿兵被征召进武装党卫队,原本一个师的编制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年,原本隶属&维京&师的&北欧&团独立并整编为武装党卫队&北欧&志愿师,进而也成为了武装党卫军中一支誉满天下的劲旅,北欧的志愿者们和他们的德国同志一起最终在柏林的废墟中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年,已经在&维京&师中证明了自己尖刀地位并且日益膨胀的&瓦隆人&志愿旅也被独立并整编为&瓦隆人&志愿师,并且在法语比利时人的领袖列昂&迭格雷勒的率领下始终奋战在东线的冰天雪地中,他们为自己赢得的最高荣誉就是希特勒的那句著名的感叹,&如果我有一个儿子,我希望他能像迭格雷勒一样勇敢&。
&&&&除却这些脱胎于&维京&师的欧洲志愿兵部队之外,随着东线战况的每况愈下以及德军兵源的日益枯竭,来自西北欧乃至波罗的海和巴尔干诸国的年轻人都成了武装党卫队的潜在兵源。在武装党卫队征兵部门的努力下,来自波斯尼亚的穆斯林和来自巴尔干的德裔分别组成了&圣刀&师和&欧根亲王&师等投入到了巴尔干地区的反游击作战中,而来自波罗的海三国的更多年轻人则也组成了数个志愿师投入到了保卫自己祖国的艰苦战斗中。但这些部队的作战表现堪称天壤之别,虽然&欧根亲王&师&的表现还算可圈可点,但与他们并肩作战的波斯尼亚穆斯林却毫无斗志,几度以每天人的速度开小差向游击队投诚;另一方面,由波罗的海诸国志愿者组成的部队虽然在国境线以外的战斗中始终捏不成战斗力,但当德军战线最终退入了库尔兰半岛时,保家卫国的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意志,虽然他们的装备和补给都不算充足,但他们的勇气和意志还是赢得了德国袍泽们最高的敬意,以及对面苏联人无尽的气急败坏&&事实上,当波罗的海国家的士兵们被苏军俘虏时,等待他们的命运往往比德国士兵更加悲惨,往往就是后脑上的一颗子弹。
&&&&随着柏林最终在炮火中陷落,最后一批为德国人的千年幻梦而战的欧洲志愿者放下了他们的武器,成了历史。但在波罗的海三国,特别是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密林中,昔日的志愿者们显然不打算就此放下武器,以&丛林战士&为代表的反苏游击队大成气候,并一直战斗到了年。
&&&&但最终那些从战火中幸存的欧洲志愿者的命运大抵是令人唏嘘的,即便是在相对开明的荷兰和丹麦等国,他们的付出也完全不能受到认可,&叛国罪&的一纸判决就意味着他们被剥夺了全部的荣誉与福利,生命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污点。然而事情真的是这样么?坦率的讲,对于那些来自西北欧的志愿者而言,他们只是被希特勒夸下的海口弄昏了头,心甘情愿地为纳粹的战车卖命流血,他们的牺牲完全是无谓的,他们的理想从一开始就只是一个注定幻灭的骗局。而至于来自波罗的海国家的志愿者,他们的确是怀有最天真的保卫家园的理想,在这一点上,从至年苏联短暂统治期间对三国人民的残酷屠杀已经证明了后来志愿者们的合理性。至于那些巴尔干或者东南欧的德裔,他们虽然已经对德国没有更多的感情,但是民族上的认同使他们确实也没有更多选择,不应当被责备。
2.&希维人&的宿命:
&&&&所谓&希维人&(),最初指的是来自苏联的&战俘辅助人员&,这些来自苏军被俘部队中的志愿者以零散的个体形式被非正式的编入德军,承担起了杂务、厨师甚至司机和保镖的任务。由于这样的对战俘的收留形式基本都是各部队自发的行为,因此这些少数与德军服务的前苏军战俘也确实都是真心实意地承担起了他们的工作,并且换取了德国人的尊重和好感。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著名的&装甲迈尔&的贴身保镖,年仅岁的前哥萨克米歇尔,我们从装甲迈尔充满感情的笔触中也能看出他和米歇尔之间深厚的感情。然而当东线的作战在年陷入第一个僵局时,跟随德军行动的少数&希维人&们也被迫拿起了武器与德军并肩作战,而有点穷途末路的德军一线部队也开始不顾命令地将更多地战俘志愿者,特别是来自反苏的乌克兰地区的战俘编入一线的作战部队。这其中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上文提到的&装甲迈尔&指挥的武装党卫队第一侦察营,其在第一个冬季战役中的总兵力达到了将近一千人,而其中的乌克兰志愿者就已经将近人,这些乌克兰志愿者在与德军并肩作战时表现出惊人的狂热,丝毫没有日后各支伪军中普遍存在的消极避战的现象。
&&&&随着战争每况愈下,战俘辅助人员已经不能概括大批在德军中服役的前苏军官兵了,德军开始计划对这一资源作出更有效的利用。就这样,德军高层开始计划建立数个由乌克兰和俄罗斯志愿者(注意,这里的志愿者并非是指战俘中的志愿者,而主要是占领区征召的青年)组成的作战师。然而恰恰也是这一厢情愿最终弄巧成拙,在德国复杂的官僚体系下编成的志愿者部队无论地位还是装备水平都与德军师团相差太远,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志愿者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完全无法培养出集体的认同感,更遑论战斗力。同时,东线战况的每况愈下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失去了为德国而战的信心,转向了消极避战。相较之下,在战争初期德军运用&希维人&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前线的德军官兵对这些友好与自己合作的志愿者怀有朴素的战友感情,愿意在并肩作战的同时给他们平等的地位,进而也能赢得对方的认可。
&&&&对德军而言幸运的是,虽然新建立希维人志愿师的想法付诸东流,但已经在德军中服役的部分希维人表现仍旧良好,甚至开始出现主动参战的情况。当然我们不难猜到,他们心里真正害怕的此时已经不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德军,而是滚滚而来而且对叛徒报复心切的苏联红军了。
&&&&最终,德军中的所谓&希维人&们被得胜的盟军根据雅尔塔协定全数转交给了苏联红军,等待他们的命运,只能是绞刑架或者看不到头的西伯利亚之路。
3.野心家们的妄想:
&&&&与上文所说的希维人不同,更多的前苏军战俘与德军的合作方式是加入了这些由试图推翻苏联为自己谋取一席之地的野心家们建立的部队,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以弗拉索夫为代表的前苏军军官组建的伪军,以卡明斯基为代表的乌克兰志愿者建立的反游击部队,以科诺诺夫和克拉斯诺夫为代表的在前白俄势力支持下建立的哥萨克部队。
&&&&在我的《弗拉索夫,一个机会主义者的救赎》一文中,我已经对弗拉索夫将军和他的俄罗斯解放军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而至于卡明斯基一类乌合之众建立的流氓打手部队其正规战斗力不值一提,只能在乌克兰的土地上对平民犯下了累累罪行,其在镇压华沙起义时的暴行甚至引起了德军各部的抗议和反措施,实在有损军人的声誉,因此在这里只着重谈谈哥萨克部队。
&&&&在苏联国内革命战争后,以克拉斯诺夫、什库罗和邓尼金为代表的白军指挥官纷纷逃亡欧洲。随着德军在东线的高奏凯歌,除了部分如邓尼金一样保持了民族气节的白俄领导人拒绝与之合作外,大多数流亡白俄都将其视为推翻红色政权并取而代之的绝佳时机。再加上随着年苏联红军中校科诺诺夫率领其麾下的一整个哥萨克团向德军投诚,野心家们似乎看到了一个与德军进行合作的机会。就这样,德军各个集团军纷纷依靠这些对苏联怀有深仇大恨的白俄或者哥萨克拉起了反苏的大旗,一批对苏联政府怀有怨气的战俘被从战俘营中释放了出来,再加上德军攻入传统的哥萨克地区如捷列克河流域后争先恐后与之合作的当地志愿者,一批营团一级的哥萨克部队就这样开始活跃在德军的各条战线后方,以其高效且残酷的作战方式打击日渐猖獗的游击队。
&&&&虽然这个时候以克拉斯诺夫为代表的前哥萨克领袖仍旧对着诸多哥萨克部队起到精神统领的地位,但其各自为战且互不统领的事实仍就注定了哥萨克们不可能为德军作出更大的贡献,直到一位德国将军的挺身而出。
&&&&潘维茨将军生长于一个东普鲁士的军人世家,身上流淌这一半的波兰血统。在二战前苏德密约时期,潘维茨曾经深入过苏联的哥萨克地区,对哥萨克们的信仰与习俗怀有深深的认同和同情。在看到了德军中哥萨克部队的尴尬境遇后,已经是骑士勋章获得者的潘维茨想最高统帅部进言,将全部哥萨克部队统一编成一个骑兵师,从而把各自为战的力量捏成一个拳头。
&&&&在经过了艰苦的努力后,潘维茨将军的想法终于得以实现,第一个萨克骑兵军得以建立,并且被投入到了南斯拉夫的反游击作战中。面对已经全面正规化的铁托游击队,装备远称不上充足的哥萨克们表现出高度的攻击性,屡次主动出击对游击队造成了惨重打击。更可贵的是,哥萨克骑兵军极少出现士兵开小差的情况,这点上甚至超出了巴尔干地区的大部分德军部队,实在令人唏嘘不已。相比之下,哥萨克部队的军纪却始终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由于潘维茨将军为了维持士气而对大部分违反德军军纪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哥萨克部队在进行反游击作战中烧杀抢掠的行为非常严重,经常将与游击队合作的村庄夷为平地,犯下了不少战争罪行。
&&&&最终,随着苏联红军介入巴尔干和德国两线战局的全面恶化,哥萨克骑兵军边打边撤到奥地利边境向英军投降。但雅尔塔协定早已注定了他们的命运,哥萨克骑兵军在林茨被全体移交给了苏军,虽然大多数德国军官被英军允许留下,但潘维茨将军还是选择了与士兵们共患难,最终被苏联政府处决,而至于哥萨克们,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最黯淡的结局。
&&&&不得不承认,哥萨克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大多数哥萨克与苏军作战的原因都是十分单纯的,只是为了报复苏联政府对哥萨克地区长期的高压统治和民族消灭,这也就造成了哥萨克部队成为了由苏联人组成的部队中少有的有顽强战斗意志的部队。然而另一方面,以科诺诺夫为代表的机会主义者却利用并出卖了哥萨克们的一厢情愿,他们被当做少数个人为自己谋求权力的工具与炮灰,而这些人并不能为自己赢得哥萨克们真正的尊重。哥萨克们是可悲的,他们最终唯一能信任的领袖竟然是那个和他们共同赴死的潘维茨将军,而一个无法产生无私领袖的民族在试图挑战斯大林的强权时,踏上的注定是一条渐行渐远的自由之路。
4.红军铁流下的旗帜:
&&&&正如我在之前的若干篇文章中提到的,在苏联红军的旗帜下活跃着来自波兰和罗马尼亚等国的身影。随着年苏军冲出国门,组建&被解放国家&军队就被提上了日程,而当罗马尼亚等国纷纷陷落时,苏军又拥有了更多的兵源。
&&&不幸的是,虽然德国人在占领期间残酷地压榨了这些国家的人民,担当苏军&解放者&来临时,呈现在当地人民面前的才真正是地狱的景象。当苏联红军官兵们在布加勒斯特、索菲亚还有其他所有被解放的城市烧杀抢掠时,我们很难想象这些国家的军人会诚心地位苏联而战。而事实也正是这样,除了这些国家的空军凭借曾经与德国空军并肩作战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战国之外,来自波兰或者罗马尼亚的红军部队在战争中表现的不值一提,完全没能捏成战斗力,苏联人对其&被解放者&的期待最终流为一纸空梦。
&&&异国旗帜下的士兵们的故事就此告一段落,虽然他们的牺牲与血泪在充满了荣耀与浪漫的&大历史&中难有一席之地,但我相信随着时间冲淡仇恨,人们会重新回忆起这些在暴风中流逝的生命,回忆起这些不能左右自己命运的年轻人。
&&&&记住战争。&
记住战争——欧洲诸轴心国(2
第六章:意大利、芬兰、丹麦、西班牙、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斯洛伐克、克罗地亚
当我列出了以上的国家名录准备着手写这一章的时候,我着实吓了一跳,即便是在这么多年的战争史研究后我也是第一次如此直观的感受到这一点:竟有如此多的国家被裹挟到了德意的战车履带下走向了毁灭,这还不算大量的同情并支持了轴心国的其他国家。这样,我更有充足的理由来倾我所知来讲述她们的故事,毕竟我一向认为,每个军人都是平等的,每个牺牲都是不朽的。
如果按照上一章的写法,那么以编年形式写就如此多国家的战争经历无疑会显得异常混乱,因此我决定以国别分类来写写这些小国的故事。
(1)意大利:
&&&&说起意大利,很多人会想到一篇广为流传的网络文章《意大利人在战争中主要用来搞笑》以及后来一篇所谓的复旦大学某位意大利访问学者的反驳文章,两文都纰漏百出不足为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人人网小站&战争史研究&上查看我针对这两篇文章的反驳文章。
&&&&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意大利军队还完全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因此当墨索里尼告诉希特勒意大利只有等到年才能有效投入战争时,他的确是相当客观的。但法西斯运动的老大哥此时已经不能主宰自己国家的走向,意大利已经被绑在了德国的战车上。
&&&&1940年,当德军的铁骑即将踏平法兰西时,墨索里尼终于沉不住气了,在法意边境趁火打劫,对法国虚弱的后背发起了进攻。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已经极度虚弱的法军守备部队没费什么力气就把意大利人打回了边界,完全没有给德国朋友帮上忙。
&&&&1941年,当德国人正在全力准备对苏作战时,意大利人在此以其对希腊的进攻引火上身。面对并不强大但保家卫国的希腊军队,意大利人不单一点便宜都没有占到,而且还被希腊人一直打回了边境线,先写在慌乱之中退到维西法国境内,不仅丢尽了脸面,还打乱了德国的侵苏计划,给他们的德国盟友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同样是在年,北非沙漠中的意大利远征军也在英军远谈不上强大的兵力的局部进攻下区域全面崩溃,不仅大量装备完好无损地落入英军手中,而且人员几乎尽数被俘,轴心国力量的北非的存在危悬一线。即便是在随后隆美尔将军率领德国非洲军团赶往非洲&救场&后,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在敌友双方严重还是一如既往的扶不上墙,即便是用作后卫部队也依旧不能让人省心,让隆美尔和其继任者阿尼姆都头疼不已。
&&&&当德军发动巴巴罗莎攻势的时候,已经对意大利军队战斗力有不能更清醒的认识的希特勒果断没有要求墨索里尼派兵支援,但急于证明自己的墨索里尼还是派出了里塞将军率领的意大利远征军追随德军的铁蹄进入了乌克兰的茫茫旷野。然而不幸的是,此时的意大利虽然精锐尽出,但仍旧只能凑出几个装备差强人意的&半机械化师&,而至于坦克和反坦克部队则完全谈不上,意大利人只能以他们的血肉之躯投入到东线的钢铁搏杀中。由于并没有被德国人寄予太大的期待,战争初期的意大利军团并没有被指派更重的任务,基本都是与其他轴心国军队一起执行一些低烈度作战,面对失魂落魄而且也远谈不上先进的苏联红军,意大利人倒也确实能够胜任。
&&&&真正的灾难开始于德军在高加索发起的&蓝色行动&,当保卢斯元帅的部队攻向斯大林格勒城下时,兵力的不足迫使德国人必须倚靠意大利等仆从国军队在保护自己的侧翼,正是这个决定,注定了第集团军在苏军的反攻面前迅速被合围最终走向毁灭。正如部分幸存的德军官兵所一致认为的那样,如果防守侧翼的是德国人,就不可能在苏军那样的进攻面前迅速崩溃,毕竟在随后苏军的全面反攻中莫德尔元帅也是凭借一支极端薄弱的德国守军把朱可夫打的铩羽而归的。根据一些意大利官兵的回忆录我们也能看到,虽然如阿尔卑斯山地师等精锐部队确实勇敢地迎击了苏军的进攻,最后是因为装备不足和补给无继才终于崩溃,但大多数意大利官兵在看到苏军钢铁洪流的同时就已经失去了抵抗的勇气,最终只能走向无望的西伯利亚之路。
&&&&然而意大利军队在东线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当德军在年从顿河流域突围而出时,意大利人再也没有辱没他们的旗帜。在德国士兵的回忆录中,&意大利人像钉子一样钉在顿河桥头堡上,为我们的突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由于几乎没有意大利官兵从那场艰苦的作战中幸存,我们无从得知其作战的真实情况,但仅从其德国盟友的记录看来,正是这次作战才真正令德国人对意大利人刮目相看,至少,也把他们看做勇敢的军人。
&&&&当盟军在年登陆西西里岛进而挺近意大利本土时,大多数意大利军队追随倒戈的意大利政府向盟军投降,但仍旧有一些意大利部队依旧忠于他们对墨索里尼的誓言,其中的一部分甚至志愿加入了德国的武装党卫军,而后者也就成了意大利人在战争中另一抹难得的亮色。一开始,武装党卫军&意大利军团&只被德国人当做一支反游击力量,但随后意大利人就在于游击队的缠斗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不在德军之下。不久之后,意大利军团就开始承担起了更加艰巨的正规作战任务,与长驱直入的英美盟军展开了漫长的战斗。虽然始终受制于缺乏有效的重武器,但作为轻步兵的意大利志愿者在据守群山的战斗中仍旧让盟军伤透了脑筋,其中最著名的&登比察&山地营更是连续多次给经验不足且配合失当的美国大兵好好上了一课。
&&&&意大利人在战争中的故事还并没有结束,讽刺的是,被普遍认为是最糟糕士兵的意大利人却早就了最出色也最好斗的游击队员。自从意大利政府年倒戈一来,意大利土地上的德军就遭到了疯长般的游击队的不断骚扰,而正是这些看似乌合之众的游击队员,最终吊死了墨索里尼,并且解放了米兰等一系列城市,为意大利的战争经历留下了一段让人啼笑皆非却也肃然起敬的注脚。
(2)芬兰:
&&&&芬兰军人在年苏芬战争中的惊艳表现已经足够让人震撼,但其在苏德战场上的表现却很难让德国人满意。一方面,芬兰军人一如既往的高效率让北线德军大受裨益,北方集团军的很多德军部队甚至接受了大量芬军教官的实战指导甚至直接指挥;但另一方面,乡土观念极重的芬军对原国土以外的土地毫无兴趣,因而当其很快推进到年战争前的旧边界后,芬兰军队开始变得消极。加上德芬之间的盟友关系的平等成都很高,希特勒根本没法强令威望极高的曼纳海姆元帅继续策动芬军前进。就是这样,从芬兰边境到列宁格勒之间区区百余公里的战场上鲜见芬兰士兵鬼魅一般的身影,而缺少了这群世界上最好的轻步兵,德国人最终没能独立封锁住列宁格勒的合围圈。
&&&&1944年,芬兰政府在苏军攻势的压力下被迫倒戈,但出于对德国军人的尊敬和此前的战友之情,他们并没有选择向德军开火,而是将德军放走进入挪威。此后令人震惊的是,苏军并没有选择踏破芬兰的&资产阶级统治&,也许是因为斯大林对这个自己曾经一手保留的国家有所感情,芬兰最终得救了。
(3)丹麦:战后丹麦人最忌讳的一点,就是丹麦在战争一开始就像德国人投降,同时在丹麦的土地上完全没有抵抗运动的存在。事实上,丹麦作为德国人心目中北欧种族的标杆并没有受到德国占领当局的为难,作为回报,这个童话之国几乎成为德国的&模范&占领区。除此之外,大量的丹麦志愿者更是成为志愿者组成了丹麦&沙尔堡军团&或者被充实到了武装党卫军各精锐部队中,踏上了原本不属于他们的战争之路。
(4)西班牙:为了报答德国人在西班牙内战中的倾力援助,弗朗哥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西班牙军队中征集志愿者并组成了&蓝色&步兵师编入了德军序列,番号第步兵师。当西班牙志愿者初次踏上东线战场时,他们的德国友军完全不能接受这些新同行,正如一些德国士兵回忆中所说,&西班牙人邋遢、散漫、对女人的兴趣远远大于战争&。但随后西班牙人就用自己的实战表现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虽然&蓝色&师作为一个普通的步兵师不可能拥有多精良的装备,但他们还是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战斗热忱很好地完成了他们的职责,成为友邻德军眼中一支值得信赖的友军。
&&&&除此之外,东线战场上还活跃着另一支由西班牙人组成的部队,那就是德国空军的&蓝色&战斗机中队。理论上出于中立的西班牙人认为东线是他们锤炼自己部队的训练场,于是在与德国空军的协调下,西班牙空军以中队规模轮流前往东线,并被编入德国空军的超级王牌第战斗机联队中。从一开始西班牙飞行员就没让他们的德国同行失望,&蓝色&中队的不少飞行员都已经在之前的西班牙内战中积累了一定的战果和经验,而换装德国空军装备更是让他们如虎添翼,最终为他们赢得了德国同行的一视同仁。虽然从纸面上看来西班牙飞行员的战果远远少于他们在联队的德国同行,但由于其采用的是轮替制度,因而每个飞行员在东线作战的时间极为有限,很难在尚来不及适应东线空战的情况下取得疯长一般的战果。
(5)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一般被合称为&巴尔干轴心国&的匈罗保三国实际上远没有像它们的地理位置那样亲近,事实上,除了保加利亚还算相对置身事外之外,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之间存在着一个世纪的世仇,最终这也让两个国家在战场上有令人啼笑皆非的表现。
&&&&当德国人在年月日越过苏德边境时,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军队也亦步亦趋地从苏军防线相对薄弱的最南端发起了进攻。起初的进展还是相当顺利的,罗马尼亚的山地兵和匈牙利的轻骑兵表现出了足够的作战素养。但是局势很快失控,德军指挥部中很快出现了两国军队互相开火抢夺战果的报告,往往是一国的部队赶到某一重要目标时发现目标已经被另一国部队攻占,于是干脆一鼓作气把对方打炮,自己坐享战果。哭笑不得的德国人不得不用德军部队将这些小兄弟分割开来,而就是这种看似挺聪明的举措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招致了崩溃的祸端。
&&&&还是按时间顺序先说说黑海附近的作战吧,罗马尼亚军队虽然看上去邋里邋遢,但作战能力倒也差强人意,在攻占敖德萨的作战中担当主力并取得了成功。相比之下,其在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的地位就微乎其微了,面对苏联人层层防守的要塞,德国人可不敢让装备不足的罗马尼亚人去冒险,罗军最多也就执行了外线包围圈的警戒任务,成功地堵塞了苏军路上的突围与支援。
&&&&东线轴心国的军队都注定在斯大林格勒迎来他们的毁灭,及如同意大利军队,缺乏重武器的三国军队面对苏军反攻的滚滚铁流根本不可能做出有效抵抗,德军侧翼洞开。再加上德国人自私地独占了有限的补给和机动车辆,仆从军们弹尽粮绝又无力逃生,最终只能在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里找到自己最终的归宿。
&&&&与波兰人的经历类似的是,罗马尼亚政府在被迫与苏联媾和后,罗马尼亚军队也转而把枪口指向了自己曾经的盟友。然而由于实力上的差距,罗马尼亚空军在短时间内就被德国空军斩杀殆尽,而其陆军也终于在补充了从苏联战俘营中幸存的罗马尼亚人之后进行了整编,作为先锋投入到了匈牙利战役中。
&&&&此时的匈牙利已经成了德国人在东部最后的堡垒,如果匈牙利再失陷,那德国就将彻底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点的策动下,希特勒宣布布达佩斯为要塞,匈牙利仆从军在德国人的指挥下投入了保卫首都的战斗。与之前消极的表现不同,在面对世仇罗马尼亚人的进攻时,部分匈牙利官兵表现出了高度的亢奋和野蛮,以令德国人都感到震惊了战斗热情与他们的老对手厮杀在布达佩斯的废墟之中。最终苏联人被迫将罗马尼亚部队撤出布达佩斯,因为他们发现罗马尼亚人罪的的作用就是激发原本消极避战的匈牙利人的战斗热情。
&&&&最终,随着布达佩斯要塞的陷落,匈牙利守军全数覆没。巴尔干轴心国军队的故事也就告一段落了。
(6)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
&&&&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被并成为波罗的海三国,在年到年之间,三个国家被苏联强行合并为三个加盟共和国,并且在的冷酷统治下损失了大量的精英人口。因此,当德军在年夏进入波罗的海三国时,他们是被当做解放者看待的,无数青年争相志愿加入德国军队。起初德国陆军对他们并不感冒,只是将他们编为一些小规模的辅助部队用于境界边境或者维护治安,无论是装备还是待遇都极为有限。只有希姆莱的武装党卫队将他们视为潜在的兵源,并且将大量符合标准的志愿者编入了武装党卫队的各作战师,并且给与了他们一视同仁的待遇。在武装党卫队旗下作战的波罗的海三国志愿者们表现出色,与他们的德国战友取得了相互的尊重,几乎完全融入了武装党卫队。随着战事在年的严重恶化,武装党卫队认为必须更好地利用波罗的海三国的兵员潜力,于是经过与陆军的协调之后,将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的三国兵源编为了数支作战师并投入战场。由于此时德军已经每况愈下,几个新编的师自然也很难成气候,装备和训练都很难达到标准,在战场上的表现自然也是不尽人意。
&&&&当战火燃烧到拉脱维亚所在的库尔兰半岛时,保卫家园的拉脱维亚志愿兵的表现出现了质的提升,武装党卫队的第、第拉脱维亚志愿师在库尔兰集团军群麾下表现出了惊人的荣誉感与意志力,很多部队在苏军的进攻下坚持到了最后一枪一弹,而多数幸存的士兵也拒绝投降,转而潜入茂密的丛林继续进行反苏斗争。直到年才终于基本被剿灭。
(7)克罗地亚:
&&&&随着南斯拉夫的崩溃,早有离心倾向的克罗地亚终于如愿以偿,&乌斯塔沙&运动成功借助德国人的支持上位,克罗地亚成了德国战车上的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但由于德军和克罗地亚法西斯当局的重重矛盾,无论是&乌斯塔沙&本身的武装力量还是克罗地亚潜在的兵源都很难被德国人整合到自己的体系中,克罗地亚人更多的还是各自为战,在巴尔干的山岭重艰难地对抗疯长的铁托游击队。不幸的是,由于铁托游击队采取了民族和宗教宽容的政策,而法西斯当局却处处受德国偏激政策的掣肘,克罗地亚军队离心离德,大量加入了铁托的游击队,反而成了让德国人无比头疼的所在。但总体而言,克罗地亚人只是在战争中留下了小小的注脚,巴尔干反游击战场真正的主角远远不是他们。
&&&&除此之外,克罗地亚也为德国空军提供了一支由志愿者组成的战斗机中队,虽然在技术上尚不及他们的德国乃至保加利亚同行,但克罗地亚飞行员也在年的大多数时间内表现不错,取得了一定的战果。然而当战况在年开始急转直下时,克罗地亚飞行员变得越来越消沉,日渐出现了驾机向苏军投诚的情况,最终被迫被德国人遣散。
(8)斯洛伐克:
&&&&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仍将斯洛伐克作为一个独立的仆从国对待,允许其保留了自己的军队,并将其投入了东线的作战。由于战后史料的大量丢失,关于斯洛伐克陆军的作战经历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其重型炮兵部队参与了德军对塞瓦斯托波尔的攻坚战,但具体表现不明。此外斯洛伐克空军也参与了东线的空中作战,其战斗机部队同样被编入了德军联队,并且取得了不错的评价。
&&&&二战中欧洲轴心国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这些多年来生活在夹缝中的小国们在战争面前早已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即便是亢奋如墨索里尼者其实也没有意识到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对他们自己,和他们的人民意味着什么。最终,在东西两线的滚滚铁流中,所有的梦想都灰飞烟灭,被苏联红军&解放&了的欧洲再一次永远是去了自由。而军人,无论是牺牲者还是幸存者,都注定只能承载一段有一段让人在深夜痛哭,却注定被世人以往的故事。
记住战争。
记住战争——欧洲诸同盟国(1)
第五章:波兰、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挪威、希腊、南斯拉夫
第一节:暗淡的开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爆发在那个令人窒息的秋天,当希特勒气焰嚣张的嗓音驾着电波飞往世界各地的时候,数百万德军裹胁成钢铁洪流冲过了德波边境。在大多数描写这场战事的记载中我们都会发现同一个词:鹰击羔羊,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么?已经被天主与耶稣保佑了年的波兰真的不堪一击么?
&&&&首先必须承认的事,在战前位居世界第六坦克大国的波兰此时在技术上已经严重落后于世界军事潮流了,其庞大的装甲部队基本上是由性能有限的超轻型坦克支撑起来的,而至于对现代战争至关重要的通信装备也仅装备了极为有限的精锐部队。相比之下,虽然其庞大的步兵和骑兵部队的装备尚算充足,却难以与年尚未完成初步摩托化的德军有难以弥补的代差。
&&&&受制于其差强人意的装备水平,波兰军队的战术思想也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以前一般认为波兰军队落后的战术思想来源于其保守与不思进取,但在我看来,作为欧洲最典型的农业国,波兰缺乏实现大规模民事与军事机械化的国民经济基础,再加上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其主要盟友的英法两国的负面影响,波兰军队并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实现革命性的现代化进程,令人扼腕。
再谈谈波兰军队的高层指挥能力。众所周知,第二世界大战前的波兰政府被称为&上校内阁&,进而其整个军事高层的能力也都停留在中级指挥官的水平上,缺乏对大战役的统筹能力和必须的军事嗅觉。在这样的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也许波兰中下层军官在微观作战上的&表现尚且算得上训练有素和有板有眼,但在军一级以上的行动中波军的协调则会显得混乱不堪,完全不可能做到有效的统筹。
&&&&还有就是后勤保障能力,受制于其国内的工业生产能力,波军的后勤保障完全停留在骡马时代,可供运输的物资也只是勉强够用。再加上军队高层整体混乱,缺乏高素质的后勤指挥人才,因此波兰军队的后勤保障部门在经过了艰苦的努力之后也难以保障前线部队的需要,但看在波军在短时间内就已经溃败的份上,这点不足倒也产生不了太大影响。
在以上种种不利的制约下,波军还是怀着保家卫国的勇气投入的对德作战,虽然实力悬殊,但是还是取得了一些令世人瞩目和振奋的成绩,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华沙保卫战。
华沙实在是多灾多难的城市,一次又一次遭到战火的蹂躏,而远不是一个结束。当德军的履带兵临城下时,华沙守军虽然装备薄弱,却不打算放下武器。在热情高涨的华沙市民志愿兵的加强下,波兰轻步兵在少量野战炮的支援下在华沙城内建立起了层层防线。
在守军的严阵以待下,德国陆军第装甲团整装待发试图啃一啃这个不算太硬的骨头。然而一向严谨的德国人显然忘了两点:首先,德国军队已经太久没有打过城市战,而那显然不是履带的天堂;第二,德国坦克的性能也许真的不必波兰货强多少,第装甲团的主要装备还是薄装甲轻火力的一号二号坦克,这样的坦克在城市巷战中恐怕就是钢铁棺材。
就这样,装备并不合适,战术也不算娴熟的德军突入了华沙的城防,随即陷入了波兰守军的交叉火力之中。当步兵的稀疏火力略微压制住举步维艰的德军步兵之后,波军的野战炮开始不断撕开德国坦克薄弱的装甲。根据最经典的巷战理论,只有当攻方拥有三倍的人数优势并且在技战术水平持平的情况下,其才有的资本挑战城市。然而德国第装甲团显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在这样草率的进攻下,波兰守军凭借一腔热忱和对地形的熟悉,幸运的挡住了德军兵锋,华沙,终于逃过一劫。
9月日,苏联红军越过苏波边境,一路上以&支援波兰&的骗局解除了一支有一支波军的武装,使得波兰原本的大后方彻底陷入混乱,波兰,在劫难逃。
1940年春夏之交,已经充分总结了波兰战役经验的德军从阿登森林绕过马其诺防线,直捣英吉利海峡,最终巴黎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法兰西,几乎不战而降。
由于大多数法军部队在被德军装甲部队合围后失去了抵抗的斗志,因而战后法国历史几乎都对这段暗淡的经历避而不谈。但撇开整体的颓势不谈,法军装备精良的少数装甲部队仍然凭借这骑兵式的勇气和的确性能优良的装备屡次给德军以重大打击,往往一直坚持作战到弹药或者油料耗尽才被迫弃车撤退,无论是勇气还是战斗力都给以&大德意志&团为代表的德国精锐部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还有惨重的打击。然而除此之外,法军在年也的确没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现了,只剩下不堪回首的过去。
与法国一起陷落的还有被称为低地国家的西欧三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在德军近乎于立体的打几下,三个弱不禁风的欧洲小国几乎毫无还手之力,但仍旧在个别情况下仍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于德军而言,低地战役中恐怕只有两场战斗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一是埃本埃马尔要塞攻防,;另一场是海牙战役。想必人们还记得年当德军企图在运动中拿下比利时的时候,列日要塞群的艰苦抵抗为协约国争取了至关重要的时间。于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比利时政府耗费巨资完善了列日和马斯特里赫特地区的要塞防御体系,其集大成者就是新建成的埃本埃马尔要塞。然而由于比利时守军在战前的准备不足和指挥体系的过于复杂,导致当德国伞兵突然在天空中出现时,要塞守军却面临着兵力不足,指挥官不在岗位,弹药不匹配等窘境,在做出了有限的抵抗后就失去了战斗力,令人哑然。但当德国人试图故伎重演,以伞兵和机降部队进攻荷兰海牙附近的机场时,荷兰守军却在少数装甲车的支援下奋起迎击,给德军运输机部队和轻装的伞兵部队造成巨大杀伤,寸步难行。最终,直到德军第装甲师的重装部队终于抵达战区时,局面才终于勉强被打开,已经为自己赢得了足够荣誉的荷兰部队终于有尊严地放下了武器。
就在法国和低地国家沦陷的同时,在遥远的斯堪的纳维亚半道上也进行着殊死的搏斗。为了保障自己能够安全获得瑞典的铁矿输送,德军兵锋直指国防力量弱小的挪威,同时又从海面上登陆纳尔维克,挪威陷入两线夹击。然而卷入作战的显然不只是挪威军队,英国和法国都不能允许德国安然占领挪威,于是二战中第一次大规模的两栖登陆作战开始了,大量英法联军登陆纳尔维克,将德军登陆部队赶出了纳尔维克,留下了法国陆军在年最后的胜利。
1940年就在德军额凯歌高奏中结束了,更暗淡的命运还在等待着反法西斯阵营的小国们。随着南斯拉夫在年发生反德政变,再加上希特勒的小兄弟墨索里尼贸然对希腊发动了得不偿失的进攻,巴尔干终于又一次被卷入了战火。
南斯拉夫的表现自然是不必多谈,受困于国内塞尔维亚人的民族沙文主义,南斯拉夫军队中的各民族官兵也是矛盾重重,军队在一开始就已经彻底失去了凝聚力,包括克罗地亚等民族的官兵甚至将德军作为解放者看待,南军几乎从一开始就不可能做出有效抵抗。
相比之下,希腊军队在其整个战争历程中却表现出了令人尊重的战斗力。当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军队试图从这个看似弱小的巴尔干效果身上捞点便宜时,希腊军队在其多山的地形上给意大利人以迎头痛击,将其轻而易举地赶出了边境,而法国维希政府更实在法希边境上挂出了&希腊人止步,这里已是法国&的标志来奚落曾经在年对法国上演过同样闹剧的意大利军队。
此后,随着德军在年攻入希腊本土,希腊军队最严峻的考验终于到来。当德军最精锐的&警卫旗队&旅试图冲向科林斯地峡时,希腊守军在狭窄的山道上重重设防,给德军制造了无数的麻烦和伤亡,并且凭借其勇气赢得了德军的尊重。当希腊人终于走出群山投降时,德军指挥官保护并尽快遣散了希腊官兵,避免其遭到曾经的手下败将意大利人的羞辱和报复。随着在希腊本土的全面败退,希腊军队炸毁了科林斯地峡上的大桥,退入伯罗奔尼撒半岛,进而随英军退入克里特。在随后史诗般的克里特战役中,希腊军队也有可圈可点的表现,但此役盟军方面的主力毕竟是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官兵,而希腊人最终也只是留下了一个小小的注脚。
以上就是盟军在年之间经历的暗淡岁月的一个缩影,以上所有的西欧和巴尔干国家都在经历了短时间的抵抗之后沦陷,但抵抗的烽火随即燃起。更重要的是,数量可观的各国军人成功逃往了英国或者是法国在北非的殖民地,新的自由军队即将建立。
第二节:浴火重生
对于欧洲和巴尔干沦陷国家逃出生天的正规军而言,年到年的大多数时间他们都在英国或者尚未沦陷的北非地区休养生息并且重组。期间虽然有一些小规模的渗透作战,但终究不能以全新的面目完成自己的救赎。对于荣誉感极强的自由波兰军队和自由法国军队而言,这实在是一段郁闷的时光。
当盟军年跨过墨西拿海峡进而进军意大利本土时,波兰人和法国人终于有机会重新挺起他们高昂的头颅,在战场上证明自己。不同的是,自由波兰的部队按照英军的编制和装备进行了重组,而自由法国的部队则被编入美军战斗序列实现了全面美械。
()卡西诺山征服者:年,盟军几乎被困死在了古斯塔夫防线上,德军精锐的轻步兵战斗在意大利的群山中,让许多初出茅庐的盟军官兵真正体会了什么叫身经百战的对手。对于双方而言,整个古斯塔夫防线的关键,在于卡西诺山。正如《亲密敌人》中那位法国外籍军团老兵所骄傲地宣称的那样,&美国人,英国人,印度人,廓尔喀人,澳大利亚人,他们都在卡西诺山失败了,只有我们法国人最终收获了荣誉&,唯一的纰漏在于,真正攻破了德军在卡西诺山防线的盟军部队,事实上是自由波兰的&喀尔巴阡山&步兵团,而法国人不过是在接替了波兰人的进攻位置后继续势如破竹地发展战果而已。而在波兰人和法国人看来,当双色旗和三色旗并肩飘扬在卡西诺山的顶峰时,两个被击败的国家又重新傲然挺立了。
()锁住法莱斯口袋: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德军精锐部队在法莱斯战役中大多脱逃,但整个西线德军装甲部队的几乎全部重装备都被迫被丢弃在法莱斯的大锅中,而不少宝贵的步兵力量更是永远地损失在了口袋中,西线德军从此无以为继。而在法莱斯战役中发挥了最关键作用的除了盟军漫天飞舞的攻击机外,便是自由波兰第一装甲师在法莱斯口袋中以寡敌众的忘我战斗。作为盟军合围计划中的先头部队,装备精良的波兰装甲兵赶在德军撤退部队之前封锁了法莱斯口袋的最远端出口,而当以&帝国&师为首的德军突围箭头赶到时,波兰人甚至没能来得及构筑阵地,只能在公路两旁低矮的丘陵上组织起一条并不完善的防线。然而就是这样一条远算不上绵密的防线,生生顶住了大多数德军突围部队的拼命进攻,原本气势汹汹试图为跟进友军打开一条生路的德军装甲部队在为荣誉而战的波兰人面前一筹莫展,最终只能丢弃大多数重装备而从波兰人望尘莫及的侧翼突围而出,而西线德军的精华也就永远的损失在了口袋之中。经此一战,波兰人彻底奠定了自己在盟军中的地位,美国人和英国人再也不能将波军看做一支辅助性力量,而在此役中几乎流尽了鲜血的波兰装甲师也挽回了在年失之交臂的荣誉。
()巴黎解放者:就如同戴高乐将军所说,&巴黎必须由法国人来解放&,勒克莱尔将军率领的自由法国部队在年的法国战场上当仁不让地横冲直撞,沿着枫丹白露,一支冲向了巴黎。幸而德国的巴黎城防司令肖尔特茨不忍将灯光之城毁灭而选择了投降,法国装甲兵未经激烈战斗就重新解放了他们的首都,而当三色旗重新飘扬在巴黎的街道上时,巴黎的表情,不再有痛哭。
对于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而言,主角永远是美英苏德这样的巨头,这些在最开始的岁月中就不行沦陷的小国终究只能成为一个小小的注脚。但对于一个民族而言,任何不屈的战斗都应当是不朽的,无论是波兰人还是法国人,再到每个沦陷国家的人民,他们的军人永远是为他们奋战的英雄,是他们最优秀的儿子,在这一点上,每一个军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牺牲也都是不朽的,他们,永远是自己传奇的主角。
记住战争,更重要的是,记住那些曾经为自己的国家而绝望战斗的男男女女。
《记住战争》自序——我的战争史观
易中天教授认为历史是可以煮酒的,我不能完全认同这一点,特别是当历史延伸到战争史领域时。诚然,战争史中每每可见的金戈铁马与快意恩仇是书酒论英雄时再合适不过的谈资。但倘若我们真的静下心来,试图从自凯撒以降的数千年战争实践中学到些什么,那么研究战争史的过程也许更像炼钢,一方面要像除碳一样通过严格的考据和推理将那些谎言与谬误尽可能清除出去,另一方面又要积极地接纳各家学者对史实合理的争论,正如只有加入充足锰、钼合金的钢材才能铸出削铁如泥的利刃。
为什么要研究战争史?
我分明能看到许多人对历史研究的难以掩饰的轻蔑,战争史自然也难逃许多所谓军事理论家的轻视。毕竟,如果狭隘地仅从实用主义经世致用的角度看来,战争史本身并没有写着什么原理,更没有提供什么可以值得后人奉为圭臬的制胜铁律。然而就像林毅夫先生所说,&一切经济学原理的精华都蕴藏在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中&,我想我也可以冒昧地将战争的艺术类比于经济学的原理,&一切战争艺术都蕴藏在战争史和军事思想史中&,而这也就是研究战争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这自然引生出我对广义上战争史的具体界定,在我看来,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战史和军事学思想史&&前者如亚历山大与拿破仑,后者如马基雅维利与杜黑、富勒&&之外,那些和平时期军队的建设与战时国家非军事部门为配合战争需要而做出的努力而应当在战争史中占据不可磨灭的地位,毕竟虽然&总体战&和&全民皆兵&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但军事与民事之间交集的日益扩大以及军队在最终层面上忠于民族国家的实质都让我们不能忽略非军事部门与人员在战争史中的价值。
如果把研究战争史完全归结于其对战争基本原理完美的诠释显然还是不够充分的,毕竟除了基本的战争原理,战争史中还蕴藏着太多其他的内涵,在我看来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战争原理和超战争力量的痛苦博弈。正如同再漂亮的经济学模型一旦应用于实践就难逃脱政治的影响以及干预,战争的实践也往往会因为超战争力量的渗透而偏离经典原理的轨道,虽然这些力量不完全来自政治因素。如果仅仅参照军事学原理,没有人能解释拿破仑在滑铁卢的战败,没有人能解释巴拉克拉瓦战役中英军骑兵用过时战术取得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死刑犯越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