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经文诵读耳根圆通章算不算一部经文

[转载]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第一片)六结尽解
大佛顶首楞严经
圆瑛法汇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慧律法师主讲
讲题: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最后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 片数:共7片(本片为第1片)
编码:108【DVD简体版】
内容概述——
&&&&&&&&&&&
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最后
&&&&&&&&&&&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圆瑛法师《讲义》第864页-第984页
从“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983页)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师父领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请翻开《讲义》985页,986。。。。84。。。。喔!是我自己看到的范围,我看到这一页,不小心泄露这个秘机,翻错了,对不起!I’m
sorry.(师笑,合掌) 865页,
&【丑二&&&
观音广陈(分四)】
&陈白古佛授法&
&次第解结修证& 三&
&详演称体起用&
&四& &结答所证圆通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前面这个二十四圣都讲完了,剩下的观世音菩萨是第二十五圣圆通,这一段就是非常重要的:解六结,越三空,一门深入。我们现在的人,都误会了「一门深入」这个名词,我们认为看了一本经,其他的不看、不闻、不学习,就认为这个叫一门深入,这完全扭曲佛的意思、完全扭曲经典的意思。所谓「一门深入」,是六根里面的耳根门,耳根门,解动、静、根、觉、空、灭,六结,超越了三空:人空、法空、空空,这称为叫做「一门深入」。这个「一门」是指耳根门,不是指一本经。现在的人,不但不听经、不闻法,也扭曲了佛意,你讲,他也不听,让人很辛苦,很辛苦!
那么《楞严经》,从《楞严经》可以看到整部大藏经的影子,《楞严经》最重要的重点,就叫你舍识用根;舍识用根,又契合娑婆世界的根器的,就是这一章: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所以这一章对一个修行人来讲,特别的重要,特别的重要!
【尔时,乃大势至菩萨,陈述根大念佛圆通已竟之时。以上诸圣,但皆略说,惟有观世音,殿后广陈者,有三意存焉:】人家讲,演戏的说:好戏在后头!就是指这个。
&【一、】以此方娑婆世界的众生,(【以此方众生,】)【耳根最利。】【如文殊选根偈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解释一下:此娑婆世界,真正教导的,能够让我们悟入不生灭的体性的,清净在音闻,了解一切的动静皆如。欲取三摩提,你想要入于三昧正定,实在必需返流照性中下手。「入」就是下手,「闻」就是闻性,实以闻中入,用耳根的闻性来修行。所以我们这一章,对我们娑婆世界特别的契机、契缘。
【二、因闻佛教示悟圆入一科中,已密选耳根为圆通本根,故引古观世音佛,教示从闻、思、修法门,正是从耳根下手;】这个闻、思、修,有很多人有时候弄错,所以,底下加一个「慧」,就会更清楚:闻慧、思慧、修慧。一般人都把闻思修跟戒定慧搞不清楚,戒、定、慧叫做三学,闻、思、修叫做三慧,这个名相很多人都弄不清楚。简单讲:闻、思、修,集中在戒定慧的最后那个「慧」字,从那个「慧」字开出闻、思、修。许多人有时候看经典不是很理解,所以,就会变成了扭曲,或者是误解。正是从耳根下手。
&【三、以阿难偏于多闻,不勤定力,故详谈修证,次第解结之法,令阿难得以就路还家,下偈文云:「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今天对这个初学佛法来讲,哇!这个文字艰涩,有一点不能理解;如果你稍微做一下笔记,也会受用。将闻持,这个「持」就是忆持,回忆的忆,前面加一个回忆的忆,忆持。第一个「佛」字就是诸佛;第二个佛字:所说的佛法,整句的意思是:与其你闻法,忆持诸佛所说的佛法,不如,何不自闻闻?第一个「闻」就是反闻,反闻;第二个闻加二个字:自性,闻自性,反闻闻自性。整句的意思就是说:与其你用那个识心分别,去忆持诸佛所说的佛法,那么,为什么不去体认,来反闻,闻你不生灭的清净自性呢?简单讲:这个才是重点。所以如果我们今天把它更亲切来讲说:与其你一直求佛菩萨保佑我们的身体健康,那么,倒不如你自己起居饮食能够正常,坏的习惯要解掉。如果说你这个人喜欢喝酒,一直喝。。。。。。喝得很重,然后一边念观世音菩萨,有用吗?没有用!自己都不保佑自己,佛怎么保佑你呢?所以,要佛来保佑大家,你要先懂得如何保佑自己。所以,这一句话的重点,用这个相,师父用这个相来比喻,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佛性,开采出来那个佛性,才是最重要的,因为那个到处都可以用得着的,不受于时空的。
【是以从容陈述也。】
【观(去声)世音是以能观之智,观所观之境;得名因缘有二:一、约因中修行自利释:依耳根本觉闻性理体,起始觉观照智用,不出流缘尘,】不出流就是:不会面对外面一直像马的奔腾去追求,也不攀缘这个外尘。【但入流照性,】入流就是不妄流,照不生灭的性。诸位!这里有一点,出流跟入流,它是对众生讲的,如果是诸佛,没有出跟入,究竟义来讲,一切皆如,这个要稍微注意一下这个角度的问题。如果是诸佛来讲,动如、静如、根如、觉如、空如、灭如,灭还是如,没有一法不如,哪来的出跟入?这个是究竟义来说。【观照能闻世间音声者是谁?此以能闻闻性,为所观境,】
底下,翻过来,866页,
【下结答圆通文云:「我从耳门,圆照三昧,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故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二、约果上应机利他释:如《法华经普门品》,佛答无尽意菩萨所问: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答:十方无量众生,受诸苦恼,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者,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此所观者,世间众生,念菩萨名号音声,而菩萨则寻声救苦,故名观世音。能观之智是一,】所观之境有种种的差别,(【所观之境有殊,】)【乃继大势至之后,即从本座而起,顶礼佛足,仰白佛言:】
&866页,经文:
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这个「入」字就是六结尽解,证入圆通,叫做入,达到那种境界的意思。
那么,这一段文字简单,重点就是说:观世音菩萨以前,那一尊佛也叫做观世音,古佛。简单讲:师父跟徒弟都是用同样一个法号;这个对我们来讲,目前来讲,就会有一个很麻烦的!像我们讲堂,我的剃度跟我的徒弟,剃度恩师煮云上人,那么如果我的徒弟也叫做慧律,这个就会很麻烦!「我要找慧律,比较老的那一个。」那么就会很麻烦,到底要找老的还是找年轻的?对不对?同样这个法号,就会有一点麻烦。
&底下说:【忆即记忆,念即思念,乃回忆追念,过去无数劫前之事。此是菩萨所得,三明中宿命智明,】我们讲:三明六通,六通里面有三明,就是宿命智明,了解以前所发生的事。到目前、今天为止,大概没有人有这种能耐、能力;偶尔一、二个,那是属于变成说,投胎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偶尔了解他前世,还没有全部都忘记,还是极少数的人!【劫以恒河沙称,极言过去时之久远也。】
【于、即在义,在彼之时,有一佛出现于世间。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欲开示众生,本具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867页,【为欲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
【彼佛亦名观世音,】那就是师父也是观世音,徒弟还是观世音;那么如果说徒孙也叫做观世音,就会很惨!因为三个,上、中、下,上一代、这一代、下一代,统统叫做观世音,就不晓得该怎么。。。。。。如果住在同样的讲堂,就会不晓得该怎么来叫?【或因中亦由耳根修证故,或鑑机宜,】鑑就是鑑定根器适不适合,讲经说法要对机。【当从耳根得入故,】耳根得入。【以是立名,将自行之法,辗转以化他也。】辗转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叫做间接;那么你们今天来文殊讲堂听法,也应当发菩提心,辗转的化他。【佛教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即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开示众生,】耳根不生灭的闻性,(【耳根闻性,】)【即是不生不灭之佛性,此佛性即本具佛之知见。令众生从闻、思、修;闻即闻佛开示,悟明本有佛性,为因地心,依悟而起思修,而得证入。本有佛性是正因,】「正因」的底下加二个字:佛性,叫做正因佛性。那么,加功用行,悟明就是悟明心地,加功用行,悟明了心地,叫做了因佛性。(【悟明为了因,】)所以本具的佛性,不能离开修行;所有的修行都纳归到心性,这样子才叫做真正的佛法,万法回归心性,这个才是真实的修行人。【思修属缘因。】佛性,缘因就是一种增上缘。所以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这要稍微背一下。【缘了有功,】缘因佛性跟了因佛性,「有功」就是实修。【正因方显,】就是正因佛性才显。【得入佛之知见,此为彼佛出世之大因缘也。】
【我于彼佛,发菩提心:此菩萨自述,最初发心。彼佛即观世音佛,梵语菩提,此翻为道。】
【发菩提心:即发大道心,不求人天福报,】不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诸位!「权」就是种种的善巧方便,权。简单讲:权乘的菩萨比较重视相上的东西,种种的比喻、方便。但是,【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最上乘就是一佛乘,或者是叫做无上乘。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要想成佛,就是发最上乘心。【即上求无上菩提道之心也。】
【梵语菩提,又翻为觉;觉有三义:本觉、始觉、究竟觉。】本觉就是本来具足的。【本觉即众生本有之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诸位!「本来是佛」,不如「本质是佛」来得比较恰到好处。太多的法师讲:本来是佛,结果讲下去,这些底下的人就更迷糊!所以,一个字之差,就会很难去理解:本来是佛,为什么会变众生?那么成佛以后,又还是不是会变众生?所以这个就是大乘的翻译的经典,有一些稍嫌不够圆满的地方,变成给后代的人无尽的疑惑,难以理解。所以,「本来是佛」,绝对比不上用「本质是佛」。本质是佛,譬如说:你这是一块木材,好的木材。那么你这个木材,你要把它雕刻,就可以雕刻成一尊佛像出来。可是,你木材你把它放着,那一尊佛像产生不出来,因为它没经过雕刻啊!所以,虽然本质,这个木材的本质很不错;但是,没有经过雕刻,没有办法有佛像产生。所以,用雕刻来比喻就是:我们的本质虽然是佛;但是,如果你不修行,佛性显露不出来。用这个「本质是佛」,就可以化解一、二千(年)来,所有的的对大乘佛教的这个观念的迷茫,一下子就可以打破!因为一个居士他问了十几个法师,统统都是这样讲,我们本来是佛,为什么会变众生?问到师父这个地方来,我就告诉他:用「本来是佛」,比不上用「本质是佛」来得比较圆满,比较没有缺漏,也比较不会疑惑。所以,本质是佛,【迷而不觉,】你不修行也没有用!【将本觉佛性,埋没于五阴烦恼之中。今始觉悟,虽迷不失,依此始觉智,发心勤求究竟觉之佛道,是谓发无上菩提心。】
【菩提心、为心中之王,菩萨修行,此心为先,若不发菩提心,一切万行,无从建立,】师父也是发大菩提心,像我们布施这个法宝,师父今天不管有钱没钱,或者是生重病怎么样子,我也是尽全力以赴的。这个就是什么力量在支持师父?这个就是发菩提心的力量,一直在支持着师父:我不能倒,我一定要把《楞严经》好好的完成,不能给人家讥笑说:我是半部法师。半部法师就是讲经都讲到一半就不讲了,叫做半部,半部法师,有头无尾,那不行,这不是我发的这个心,师父发的心,有头就一定有尾。不管有钱没钱,我们布施要及时。师父常常讲:当我从口袋里面拿起红包,还有这些现金的时候,我就问我自己:我这些钱,明天能用得着吗?能用得着吗?
所以我现在还是要希望能够告诉大家,如果你身上流着这个血液,你有严重,严重的,严重的后遗症的遗传,最好不要害了你的后代。譬如说你有严重的糖尿病,很严重的;或者你严重的心脏病;或者严重的病毒,师父还是劝你:不要害惨了下一代!你说你要伴,你找一个伴好好的过这一辈子,不要生。那个孩子出来,从出生,他这个DNA,没办法有强壮的这个色身,那一辈子都得受苦!还有一个,他是先天性,一出生没有双手,还有没有双脚的,这个男孩子,没有双手、没有双脚,上半身,只剩下上半身了,头、身体,二只手都没有,他写字的时候,签名都是用这样子的,(师父学男孩子以口咬笔写字的样子,)都是用嘴巴含着签名的。这个就是看到了很多的不幸,其实可以避免的。如果你有严重的后遗症、遗传病,最好不要生,以免害了你的子孙、后代,真的!大家很辛苦了!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昔有菩萨,往昔遇佛,已发菩提心,后在世间修行,将前所发菩提心忘失,并不记忆,如是所修世出世善,皆名魔业。】
【问:出世善法,何以亦为魔业?答:本经五十种阴魔,声闻、缘觉,亦列其中,即此可知,皆由不发菩提心故;忘失尚尔,况不发乎?菩提心、亦即《起信论》三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正念不生不灭的真如法性,所以,一下手处就是直心。为什么?直心就是没有弯曲,没有弯曲就不会着二边,着空就弯曲,着有还是弯曲,单刀直入就见真如!所以,顿悟真如本性,它是很重要的!正念真如法故,【此念之所以为正者,不着二边,】这二边就是空、有。【起智观照真如正理,即契菩提心体。】【二者深心,】深心,用我们现在的名词叫做:要用无比坚定的勇气、骨气,无比坚定的意志,这个叫做深心。也就是修学佛道,不管碰到身体的病、家里的穷,感情的冲突、破裂,乃至于一切的不幸,都发生在你的身上,依然不动摇,这个叫做深心。所以学佛需是非常有骨气的、非常有勇气的、能坚持的人,才能走到无上的大菩提之道,这个就是发深心。什么叫深心呢?【乐修一切诸善行故,好乐修习世出世间自利利他诸善行。】【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以平等大悲心,拔出一切众生分段变易二生死苦,此二皆发菩提心用,今发此心,为求无上菩提也。菩提心最为贵重,初发即如王子处胎,贵壓群臣,诸佛护念,万圣加被。《华严百喻》,未足以尽其盛德,故我于彼佛,先发此心,以为因地心也。】
【彼佛教我,从闻、思、修者;此明秉受法门,】「秉」就是按照,或者讲先天的。按照所承受的法门,【既发大心,须求佛示,彼佛即指观世音佛,教我从闻、思、修三慧下手;此之三慧,不同常途,常途则以闻经解义为闻慧,其体即耳识,】一般听经闻法是用耳识。【与耳家同时意识,所发之胜解;思修亦即独头意识,】独头就是单独而起的。【将所闻之声教,思惟修习;此皆不离生灭识心,】诸位!用不离生灭的识心来听经闻法,你所得到的就是生灭的东西。所以,包括听经闻法,必需要用真如本性听经闻法,也就是虽有能听、所听,其实其性本空,没有能所。【识心为圆通之障碍。】什么叫识心为圆通的障碍?就是听经闻法把它执着,那个法变成自己的了不起的地方,拿来骄傲别人,又更糟糕!说:我是佛教的大通家,我开悟,别人都不开悟,我修行,别人都不修行。这个就是识心分别来修行,本性没有这个东西。听经闻法是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而证悟到诸佛的妙理,涅槃妙性。所以,不是拿来狂妄别人的,不是拿来指点别人的,你听了几句佛法,怎么可以变成一支道德的鞭子呢?好像你是般若的鞭子,别人好像比不了你,这个就完全错误了!【本经以舍识用根为要旨,】舍识就舍生灭的意识心,用不生不灭的根性来修行。【故三慧不同常途。】
869页,【今此闻慧,即从耳根闻性妙理,所起始觉妙智,不闻所闻之声尘,但闻能闻之闻性;思慧、即正智观察,能闻者是谁,不着空、有二边,】因为一切法无我,哪有能闻的?哪有能闻的我?所以,不着空、有二边,【一味反闻闻自性;修慧、即如幻闻熏闻修,】为什么叫如幻?因为一切法、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闻熏闻修,了解其自性本来就空,并没有能所,了悟了诸法本空,没有能所,没有能缘、没有所缘。【念念旋元自归,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解六结】动、静、根、觉、空、灭。【越三空,】三空:人空、法空、空空。【破五阴】色、受、想、行、识。【超五浊,】劫浊、众生浊、烦恼浊、命浊等等。【全凭无分别智,】无分别智就是无所住,就是入于无所分别的本性。【反闻之功。】但是如果说禅宗,就不谈这个了,单刀直入就是见性,没有前面这个动、静、根、觉、空、灭,直接就见真如!但是,因为它是最上乘的,所以一般众生,没悟就会很难,用猜的,用猜的。
【入三摩地:此即即慧之定,由闻教信解,而起修证。有修中三摩地,即从根解结工夫;有证中三摩地,即寂灭现前境界。此有入字,乃六结尽解,证入圆通之三摩地;亦即阿难所请三名中之妙三摩,经题中了义修证也。】
【寅二&& 次第解结修证】
&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这一段就是《楞严经》所有的,最适合娑婆世界众生所修的,解六结,越三空。但是,初学佛法,这一段完全看不懂!甚至你修学佛道五年、十年,还是不知所云,这里面还有某些关键,老参没有参透,我们来把它好好的放慢脚步,好好的来把它解释一下。
说:初于闻中,这个就是闻慧。底下,入流亡所,一直到生灭既灭,最后那个生灭既灭,这个就是思慧跟修慧。初于闻中,底下,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到这个地方,就是思、修二慧。
说:初于闻中,就是用闻慧。入流亡所,这个入流,当然是对出流来讲的,出流就是生灭,入流就是照性,也就是守于真常。这个入流是合觉,就是说跟觉性才能够相配合。入流,因为入流是对出流来讲的,对出流来讲的。那么亡所,这个「所」,一看到这个「所」,就是所谓的动静的声尘,亡所就是放下声音的动、静二尘的执着跟分别。简单讲:入流就是守于真常,亡所就是弃诸生灭。亡所就是:因为声音不是动就是静,动是尘,静还是尘,它只是没有声音而已。为什么讲尘?因为会染污我们的清净心。所以,亡所就是弃诸生灭,入流就是守于真常。守本真心,修学佛道,守本真心不起妄,叫做真修行人。所以,入流亡所,入流就是守于真常,就是合觉;亡所就是弃诸生灭,亡所,「所」当然就是外面的动还有静二尘。所以如果当你返流照性的时候,就会放下声尘的执着、分别。放下了声尘执着的分别,简单讲:就是人家骂你,你听起来也像甘露;人家赞叹你,你也没什么感觉,做你该做的工作,这些没有能所的功夫,就这样一直深入。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三句是解这个静结,静结。所入既寂,这个所跟入,分二个角度来解释,所就是尘,入就是根,根是能入,是不是?那么,尘就是所入。你也可以翻过来,尘是能入,根是所入,也可以这么样,翻过来,看看你站在能所的角度来讲。所以这个「所」,简单讲就是尘,根就是入。所以如果你在中间加一个顿点,就会更清楚,所、入,那就知道这是能、所的意思,能入就是根,所入就是尘。所以,这个尘跟这个根既寂;这个「寂」就是心寂,心寂静。注意!这个「寂」,不是对外境那一种动来讲静;心寂静,这个「寂」就是静,而这个寂是没有动、静,那一种寂,不是说静对动来讲的那一种静,动跟静二种选其一那种静,不对!所入既寂,既然没有根尘能所,这个心就入于寂灭,而这个寂灭的静处,是放掉能所、放掉动静的。所以,底下就说: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个动静分大声、小声、远声、近声,都是声嘛!对不对?那么,这个静是没有声音,无边际的音声,那么就是静,没有音声。所以,对外面的静跟动来讲,这个叫做尘,由根来判断,那就叫做尘。所以,现在是心寂,寂静,心寂静,就无关于外面的动、静,包括这个根,也是寂静处来讲的,所以叫做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所以,这一段是解静结。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如是渐增,功夫好了,了解动空无自性,静空无自性,根空无自性,如是这样观照,入流,返照自性,功夫加深了。闻所闻尽,「闻」就是这个耳识,「所闻」就是尘,能闻的耳识,所闻的声尘、的尘,也都不可得,都不可得,叫做闻所闻尽。能闻的耳识、所闻的这个声尘,统统尽,统统不可得,叫做尽闻不住。尽闻就是没有能所的闻,叫做尽闻,闻一定分能闻跟所闻嘛!对不对?所以,尽闻不住,没有能所,简单讲:这个就更进一步,根尘识心,应念脱落。所以,这个闻所闻尽,就是能闻的耳识、所闻的尘都不可得。尽闻不住,尽闻,完全没有能所的闻;不住,完全无所住,不住。
底下再进一步:觉所觉空,这个「觉」就能觉之智,觉悟到:喔!原来根、耳根,跟外面的声、声尘——动静的声尘,都不可得,我觉悟了!提起一念觉悟之智,能觉之智。然后,所觉之境,这个所觉是指根,还有动、静之境,统统不可得,叫做觉所觉空。那么,觉所觉空,这个觉是能觉之智,所觉就是所觉之境,空就是不可得,不可得,就是也还是无所住,还是放下,还是不着。所觉,发现说:能觉与所觉之境不可得,也要把它空去。
空觉极圆,空觉极圆,什么叫空觉呢?「空」就是空去、除掉的意思,这个「觉」就是能觉还有所觉,前面所讲的:能觉之智,所觉之境,空觉,空就是包括这个觉的念头,统统要除掉。空,完全除去能觉、所觉,达到了圆满的觉,没有能所的这个觉。所以,这个空觉极圆,所以这个空,就空去、除掉,也要断除能觉跟所觉,能觉之智放下,所觉之境还是要放下,而达到最终极的圆满,却发现了还有一个空。
空掉能觉、所觉,却着一个空,也不行!所以,空所空灭,能空之智,所空的境,所空的境就是那个能觉、所觉。空所空,前面不是有把能觉、所觉空掉吗?所以,空,能空的智,还有所空的这个觉,所觉,都要灭掉,愈来就愈深,就愈微细了。
最后,微细的生灭既灭,微细的生灭既灭;所以这个「生灭」的前面加二个字,就表示不是凡夫能够观察得到的:「微细」的生灭既灭,佛果就究竟了,寂灭就现前。寂灭现前,这个「灭」是入三摩地,入三摩地。所以,这个生灭既灭,注意!六结——动、静、根、觉、空、灭,全部这六结统统是生灭。所以简单讲:生灭,你在旁边写着:生灭,答案讲就是六结,动、静、根、觉、空、灭,统统叫做生灭,由粗的生灭:动、静、根,进入觉、空、灭——微细的生灭。所以,因六结都是统统叫做生灭。既灭,包括那个生,最微细的生灭也灭了,寂灭就现前。
在这里,所有的弘法的法师要特别的注意,那个「灭」字,在这里一定要很清楚,十方三世一切佛,只有顿悟佛,没有渐悟佛。诸位!如果你把它解读成:把生灭灭掉,这个就是错!把生灭灭掉,那个寂灭就变成生灭。这个生灭既灭,最后那个灭,注意!是了解生灭它空无自性,不可得,体性本空,是这样子放下所有的生灭,这个叫做生灭既灭。如果你把它生灭灭掉了,那么,这个还成另外一种,还是成为另外一种生灭。这个你一定要一定要特别注意!老参的,出家二十年的、三十年的,包括你想要讲经说法的法师,如果不了解最后那一刹是顿悟,那么,你就永远没办法成佛!
好!诸位!佛法最后为什么不能一直慢慢断呢?好!诸位!把笔放下来,这个是成不成佛,老参要特别的注意:今天初来听经闻法的,可能完全听不懂,那没关系,这里,注意看!(师父拿出手纸来)我的比喻都有很重要的含义,看得懂、不懂,这最难的东西,我用最简单的比喻,你一点都不能含糊!这一张卫生纸,比喻作无明烦恼,我们有这么多的无明烦恼,对不对?好!你要注意看喔,无明烦恼,今天把它断一点,断见惑,(师父撕下一点卫生纸)断见惑,还剩下一点点;断思惑,(师父又撕下一点卫生纸),剩下一点点;断无明惑,(师父再撕下一点卫生纸),剩下一点点。现在讲的就是十住菩萨以上,留下四十一品无明,天台宗讲的: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显。从这个角度来讲,有次第的一直断。好!一直断,断到初住、(师父撕一点)十住(师父又撕一点)、十行(师父再撕一点)、十回向(师父又撕一点)、十地(师父又撕一点)、等觉(师父又撕一点),剩下这个叫做生相无明。对不对?如果你用次第性的修行,再继续断、再继续分析,还会不会留下一点点?会,会。顿悟就是这样的,顿悟就是:这个是生灭,直接了当就告诉自己:这个是不可得的,这是不可得的,不可得的,不可得的,不可得的,知道吗?所以这个叫做用分析的角度,或者叫做次第的修行,要达到成佛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一点点是没有办法的。好!你再把它有次第继续去断。。。。。。它只是比较接近而已啊,只是比较接近而已啊,烦恼愈来愈少,可是,最后那一念要怎么样?放,(师父放下所剩的最后一点纸,双臂拟画圆)——大圆的所有的空界、法界,完全都是我们的清净自性所展露出来的。
好!如果是有功夫的,这一张,这个是解次第的法门的(师父指示刚才所演示的渐断)。如果是禅宗(师父拿出新的一张纸示众),直下无心便是道,(师父快速放下手中纸),没有这一张,没有,直下无心便是道,没有这种东西,还要慢慢断吗?慢慢慢慢。。。。。。?用这种方式才能成佛(师父指示刚才直接放下手中纸的演示),叫做顿悟,十方三世一切佛,只有顿悟佛,没有渐悟佛。
渐悟佛是给我们一支拐杖,方便走路;如果那一支拐杖不丢掉,我们一样走路不方便。知道吗?什么叫做禅宗的顿悟法门?这一张卫生纸(师父拿起纸示众),譬如说见思惑、无明惑,还有根本烦恼,根本烦恼,假设这是三惑,了解惑性本空,(师父迅速放下手中纸),不必一直分析,本无啊,你不必一直慢慢慢慢断,慢慢断。。。。。。所以我告诉你:这个佛法,大乘的佛法,禅宗的,没有禅宗的精髓,没有一个人,要成就无上菩提之道,是很难的!所以禅宗,它才是三藏十二部的精髓、的精要!禅,佛的心法,它的伟大的地方就是在这个地方。真正进入真如,是没有阶位、没有次第,没有东西可以修、没有知见可以安,不安任何的知,不安任何的见,不安任何的法,不安任何的相,无一法、无一知、无一见,法,体性本空,就是绝对,绝对就是本来的面目,一切法无生;还是不能着一个生。
众生,你打死他,他就是一直在观念里面,你讲生,他迷惑在生;你讲无生,他执着一个无生,把证量的解脱境界,变成化作意识型态的来解读。一切法无生,无生是解脱的证量境界,并不是一个名词,它是一种实证的功夫,叫做证量。无生,诸位!什么叫生?诸位!一般的,这个卫生纸,缘起的叫做生,对不对?这一张卫生纸,因缘生的,对不对?世间人的观念就是说:把卫生纸拿掉,这个叫做无生;是错的!
见一切相,若见诸相非相,了解这个相,体性本来就空,若见诸相非相,非相就是这个卫生纸,当下它就是空,所以不需要除掉任何的假相。知道吗?你只要了悟所有的相体性本来就空,本来就不可得,没有东西可以讨论,没有东西可以思索,没有东西可以分别,没有东西可以执着,这样子整日用,整日不着,若见诸相非相,当体即空。
所以众生的生跟无生的观念就是:(师父举起纸示众)这是生;(师父放下纸)卫生纸放掉,没有看到卫生纸,叫做无生。佛法不是,(师父举起纸示众)生,卫生纸生,当体即空,它就是无生,它就是不坏事相,不坏事相。卫生纸怎么样?若见诸相空相,它就是无生,当体就是空相,没有东西可以执着,没有东西可以讨论,因为它是因缘生的东西。对不对?它一定会败坏、一定是生灭。它就是缘起,它就是无自性,它本来就是不可得,你硬要说它是一张卫生纸,那叫做名相。知道吗?
名相会引发我们的妄想,为什么?譬如说这是一个好人,这是一个坏人;这是一个俊俏的男孩子,这是一个丑陋的男人;这是好事、这是坏事,这能所不断的,真正究竟义里面,没有这个东西,就像虚空一样。所以佛法、佛教讲的一切法无生,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所宣说的。
这一张卫生纸,生,当体就是空,就是无生,你怎么运用,它就是无生,你拿来吐痰,也是无生,拿来擦脸,还是无生。诸位!用这个概念,因为一般众生还没有实证,没有证量的功夫,就是只有用这个概念,用在一切的法,统统是如梦幻泡影;一切的佛事,如水中月,方便说,这个叫做事修。因此只有禅的心法,单刀直入,才能够成佛。
所以,教下的人,教下的人打死不悟,教下的人就是写字,用文笔来写字,写字的。。。。。。诸位!用文笔来写字。。。。。。写到最后,你认为有没有办法进入禅宗的没有文字的东西?没有办法!为什么?他没有东西可以写。所以,文字有个好处,叫做方便;它有个坏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研读经典的人,不懂得把这个法统统舍掉,他还执着这个法是实有的,那就惨了!所以,听经闻法,在于解脱内在里面对任何相的执着,包括我们听经闻法,这个法尚。。。。。。统统要放下,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是真实境的真如本性,那才能够显露出来,才有办法显露出来。如果这个法不舍,简单讲:你不是学佛,你是学魔,学魔!无有一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燃灯佛才授记。对不对?无有一法,不得一法,名三藐三菩提;若诸法有所得,不名三藐三菩提。你看!那我们为什么要借重这个演讲呢?因为大家都不是圣人,只有借重这个方便的语言,来教化、来熏习,唯有这样子,你才有机会解脱。
如果没有经过语言、文字的,对不对?(师父把双手打开!)有的居士来,我就说:你来了!他就说:是!我来了!从哪里来?他不知道我在问什么,从哪里来?我从台中来、从台北来。对不对?回去的时候:师父!我回去了!我说:你往哪里去?他说:我往回家路上去。摸不着头绪,他不晓得我在问什么。来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来相,去的时候,其实也没有去相,一切都是缘起相,一切都是缘起相,缘起就是如幻。
好!那么这个到寂灭,注意,注意!这个老参,这个「灭」字,寂灭现前,此灭不是对生而讲灭,就是这是从无始来,本自具足的不生不灭的真如。寂灭现前,就是本来具足的寂灭究竟佛果,就在这个时候现前,叫做寂灭现前,入三摩地。所以因此,如果说:你一定要用这个惑,一定慢慢来断、慢慢来断。。。。。。慢慢来断,诸位!就像我们断卫生纸一样,一拉,除掉一点。。。。。。除掉一点,那最后一定会剩下一点的;就是用次第性的修持,是永远没有办法成佛的。单刀直入的,(师父举起纸示众)诸法,动、静、根、觉、空、灭,体性本空,(师父放下纸)刹那间就放下了。
&好!我再解释一下,经文先再念一遍: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师父就直接解释了:刚开始从闻慧当中,我们入流,守于真常,亡所,弃诸生灭。所跟入就是尘跟根,就达到了心的寂静处,没有根、没有尘,这个时候,外尘的动跟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渐的增加,闻所闻尽,这个时候就讨论到根的能闻,还有所闻的尘,也不可得。尽闻不住,没有能所,根尘识心就应念脱落了,也是不可得。尽闻不住,除掉那个能闻、所闻,都不可得。现在内心里面单单提起一念觉悟,觉悟。能觉之智与所觉之境,其实也是空;可是,现在又着了一个空,又着了一个空。所以,空觉极圆,空觉就是空去、除掉能觉与所觉,达到究竟的觉的圆满;可是,又落入了空,我能够空,能空之智与所空之境,还是不可得。这个时候,微细的生灭,体性本空,一切忽然、突然,超越所有的生灭。所以,记得!所有的开悟的人,都是忽然大悟,记得师父这一句话。没有:我渐渐的悟,我差一点悟!没有!所有开悟的人,忽然大悟,恍然大悟,就是这个道理,没有任何的次第。所以,生灭既灭,忽然大悟,寂灭现前。
【此是妙三摩,从根解结之正行,一门深入之次第。】诸位!那个「一门深入」,就是出现在《楞严经》,不是你念一句佛号、诵一部经典,叫做一门深入,这个有违佛的教化,完全不是佛意!这个叫做把少修、少学习、少研读,变成一种深入,是严重的扭曲佛意,是严重的扭曲佛意。而且不听经也不闻法,错了,还把错的当作是瑰宝,把它纳为圭臬,那有什么办法呢?有某些东西,众生是可以度的;有某些东西,众生是没办法的。世间有我执、法执,学佛的人,有自己的境界的执着、依靠经典的执着,不晓得法法本来就圆满的东西,禅跟净本来就是一家人。
在座诸位!只有耳根圆通章叫做一门深入,诸位!深入本身就是对浅来讲的,譬如说你诵《地藏经》,说:在家居士!你怎么修?我诵一部《地藏经》,我深入,我一门地藏法门深入。诸位!一本地藏法门,岂有什么深入不深入的东西?深入是对浅的,他有讲到浅吗?你就是诵这一本《地藏经》,怎么能讲一门深入呢?叫做地藏法门专修。「我专注在地藏法门。」还行得通,讲「一门深入」,这个「一门」是耳根门。现在大乘佛教的盲点,就是不听经、不闻法,不看经典,曲解佛意,还误认为、沾沾自喜的,认为:我修的才叫做对!这个叫做可怜愍者,这个就是末法的可怜的众生,刚愎自用,谁讲,他就听不下去。
一门深入的次第。【前佛令选择圆根,以密示耳门,于解结次第中,但列三空,】人空、法空、空空。【意含六结,】动、静、根、觉、空、灭。【故观世音,陈述圆通,具示从浅至深,】诸位!一门深入,要从浅至深才有一门深入,诵一本经典,什么浅跟深呢?没有啊!870页,【层次分明,解六结、破五阴,以彰修证了义。上发菩提心是愿,此是依愿所起之行;上秉受法门是教,此即依教所起之修也。】
【初于闻中者:即最初乃于耳根闻性之中,下手起修;以耳根为所入之妙门,以闻性为所照之理境。】闻性所照之理境,诸位!所有的理境,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生,就是诸佛无上之理。以闻性为所照之理境,这个理境就是不生不灭的涅盘妙境。【从根中本觉妙理,起如幻始觉妙智;】起这个如幻始觉的妙智。【以智照理,闻熏闻修也。】【此闻中二字,首宜拣别分明,不可错用因心。一非肉耳之中,以肉耳浮尘】浮尘根。浮尘【色法,】这个是【不合决定义门。】因为那是因缘生的假相,肉耳。【二非耳识之中,以耳识随念分别,】动尘还有静尘。【固非菩提正因。三非意识之中,以意识生死根本,正是圆通障碍。故阿难请求佛定,佛即三番破识,欲令舍而去之;十番显见,欲令取而用之。眼耳虽别,其性则同。今此闻中,即佛所显之见中也;又即如来,广会四科,】四科就是五、六、十二、十八,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所以四科叫做五、六、十二、十八。【徧融七大,】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所显三如来藏性之中也;】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三如来藏性之中。【又即如来所显,圆湛不生灭性,朗照万法,】朗照就是明察万法。【不偏空有,中道之中也。若能于此体察分明,依之为本修因,自可圆成果地修证。】
【入流亡所者:古观世音佛,教示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观世音菩萨,依教起修,初从闻中下手,即闻慧。此句至生灭既灭,即思、修二慧;寂灭现前,】诸位!寂灭现前就是没有任何次第,记得师父的话,这个一定要顿悟。简单讲:十方三世一切佛,到最后就突然顿悟,就像释迦牟尼佛成道那一天,看到东方一颗星,对不对?忽然大悟:奇哉奇哉!众生皆有如来德性,唯因妄想颠倒执着,不能证得。你看,还是顿悟!那禅宗就更多了,禅宗听了经过一句话,也是一样,忽然大悟!寂灭现前,【即入三摩地。】【入流是对出流为言,耳根顺闻出流奔声,即结缚之元,】「元」就是根本,「缚」就是打结,捆住了。所有的众生,单单这二个:动尘跟静尘,就没办法突破了!随便人家讲二、三句话,这个心中就打结了;随便人家赞叹几句,心中就轻飘飘了,心中也打结,就是结缚之元。【反闻入流照性,即解脱之本。】你想要解脱吗?很简单!用本性修行,本性就无关于尘,尘就是凡所有因缘起的,统统不可得,那哪一个不会解脱?你说哪一种东西,会让你这么样耿耿于怀呢?为什么?因为没有体悟到诸法空无自性,所以误认为那个是实实在在的、有的东西。
所以世间人会为了打破一瓶高贵的。。。。。。或者人参,或者是一个瓶子,泡茶的这个瓶子,会起烦恼。大悟的人不会,大悟的人,你不小心打破十个,对方不小心打破十个,他(悟者)也不会去责备他,无常法的寿命,成、住、坏、空,今天这个东西打破了,这个就是今天它的寿命。
所以有一次,这个在家居士;这很早以前了,文殊讲堂这个门,砰!打破了!打破,我跟他讲:破了才有新的。他一直很抱歉:师父,对不起啊!没有关系,没有关系!到现在成立了二十几年,都不曾再破过第二次,我想看它破,它就是不破,解脱跟不解脱的观念,是不一样。这个信徒撞坏了,或者搞砸了,他也不是故意的,是不是?那就是放下,任何东西就是这样子。
那我们现在人就是这样子,父母亲如果有学佛跟不学佛,就差很多了!譬如说这个小孩子在厨房里面玩。。。。。。不小心,砰~~~对不对?碗、大的碗,那个瓷器很贵的,把妈妈的那个盛菜汤的碗全部都打破了,砰~~~没学佛的,那三个字就出来了:臭小子!对不对?如果有学佛的妈妈就不会:要不要紧啊?有没有流血啊?她就会关心,对不对?你有没有流血啊?有流血的话,妈妈送你到医院看。没有,没有就很好!对不对?所以,有学佛跟没学佛,当他的内在里面有安详、有定;有安详、有定、有智慧,是决定幸福的指数。
诸位!内心没有建立在智慧、安详、知足、定,这个世间,所有的幸福都是假相,很快就会流失。所以这个世间人不懂得幸福的来源,叫做安详的内在,不懂,他就一直想要去抓一种东西叫做幸福,要去抓哪一种东西叫做幸福,要抓那一种感觉;你知道抓那一种感觉,而不晓得这种幸福的感觉是错觉!所以,学佛要你正觉——正确的觉悟:那个是生灭法的东西、是不可靠的东西。我们把这个生命,建立在不可靠的生灭缘起法的一种,那只是暂时依靠,要得到永远的幸福,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所以,才有种种的小说,才有种种的这个电影的情节,你看,为了那个男女的爱啊、欲啊,或者男女的感情,你看,厮杀得多么的可怕,愚痴到了极点!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晓得,想解脱,可是他们没有碰到善知识,经典自己看也看不来。
所以,你想解脱吗?就是用本性修行,日子也好过多了!
底下,【故诸佛异口同音,告阿难言: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观世音秉教所修之法门,正合本师释迦,十方诸佛之意旨。】
【入流:以观智为能入,耳门为所入,】其实这个能所,调动一个角度来讲,能跟所是可以对调的。【入即旋反闻机,不出流缘声,】不流去缘外面的声尘,【而入流照性也。又即逆彼无始织妄业流,随顺耳根闻性真流,】诸位!我们每一个人,你都看过织布,一纵一线叫做织,一纵一横叫做织;那我们现在在编织什么?我们每天在编织梦想,梦想,白天妄想、晚上梦想,其实统统叫做妄想。所以,「织」就是编织,女人以前会编织种种的竹篮子啊、竹碗啦,竹编。现在的这个织,我们也是编织者,编织什么?编织了生死之业,我们也是编织的人。随顺耳根闻性真流,【入流即是思慧,更兼修慧。用观智思惟修】不是分别心,【(非识心分别思惟),】【能闻世间音声者是谁?亦即参究工夫,同前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而断三缘。但提起一段疑情,蓦直参去,能闻者是谁,】能闻者就不可得。【绵绵密密,无有间断。声动时,参闻声者是谁?声静时,参闻静者是谁?即同宗门下,参看话头,一切时,一切处,不离一句话头。】
以前有小沙弥来,然后坐在前面,我就跟他讲:参参看!能听到声音,动的人是谁?小沙弥很直接的答:是我!静的时候问小沙弥:能听到静的是谁?他说:是我!(师父笑)直接了当,因为他也不懂什么叫做禅。后来我认为这个还是难,慢慢的教育、慢慢的教育。。。。。。所以,这个根器慢慢成熟,才有办法讲这个最上乘论的。
参看话头,一切时,一切处,不离一句话头。【但彼多用意根,此专用耳根,】稍微有一点不同。(【为稍异耳。】)【同是智光内照,如佛所言,汝但不循动静等尘,脱黏内伏,】什么叫做黏?我们就是被假相黏住了,就是那个内心困在这个假相,然后建立了观念,再来就是继续的妄想,每一时,没有一时、没有一刻、没有一秒钟,不被假相黏住。脱黏内伏,【伏归元真,】所以,你要修行,说难不难,你只要知道,人生宇宙尽是缘起、尽是假相。如果再不明了,就观想万法都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没有真实体的假相的人,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鸟兽虫鱼,无尽的三千大千世界,都只是一种物质、都只是一种能量在转来转去而已,没有真实性,你看看能不能体会出来?
所以,有一个小学生,他看了一本书,他说:请问师父!宇宙当中的黑洞,是不是什么都没有?我说:错!刚好颠倒,宇宙当中的黑洞,是充满着物质还有光线,那才是黑洞。光,一般的光是跑直线的,可是到了黑洞的时候,因为重力的关系,它就走曲线,曲线的,可见那里面有很多的物质,目前不被人类所了解,叫做黑洞,black&
伏归元真,【则智光不外泄,所有声尘,不期亡而自亡耳,】不期亡就是不希望去灭,当然自然就灭了。诸位!为什么叫自然自亡?因为尘性本空,为什么要去亡它?为什么要去修它?【故曰:入流亡所。】入流亡所,刚刚前面就讲过了,讲过了。【入流、即是合觉,亡所、即是背尘,背尘合觉,】我们着于外尘,就违背了觉性。【为本经妙修行路,至简要、至巧妙之修法也。】简单讲:莫住一切相,包括一颗粒微尘。所以广钦老和尚那一句就是重点:我们贪着一根草、一朵花,都必需来轮回。简单讲:这个假相贪不得、着不得,贪一棵草、着一棵草,都要来继续轮回,何况财色名食睡!对不对?这一句话就代表一切了,什么都不能着,什么都不能住,你只要尽心尽力的,完成你生命当中的责任,那就算是很好了!
【亡所:但于六结中,先解声尘之动结(有声为动),祗是初步工夫,而得相应。此之亡所,并非声尘销灭,惟定功得力,而得离尘工夫,则声尘不亡而自亡矣!入流,是修证圆通总诀,亡所、是但得初步效验;如永嘉禅师所云: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解释一下:流非亡所而不入就是说:你攀缘外境,你就没办法入流;如果你要入流,就非亡所而不能入。872页,所非入流而不亡,这个所字,非入流是没办法亡的。【亡所则入流而亡,】亡所,「则」就是因,亡所则因为入流而亡。【入流则亡所而入,凡修禅功者,贵在入流耳。】入流就必需亡所,就不着于外面的动静声尘。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此,《传心法要》里面讲:学道之人,万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所住,动无所住,静无所住,根无所住,觉无所住,空无所住,灭一样是无所住,所以叫做《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最后那个「其心」就是清净心,真心、清净心,应当无所执着,而生清净心。
底下,这个是圆瑛法师讲自己的参禅的经验。【余二十一岁,由闽航海来苏,参常州天寗寺冶开和尚学习禅功,参「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一句话头,放下一切思想,提起一段疑情,连参三年,誓见自己本来面目,了明生死大事。至二十四岁冬,在禅七之中,专切参究,乃至饮食不知其味,一切时处,心光皆照一句话头,至第十日下午,二板香止静后,参究得力,身心忽空,内外虚融,定境法乐,非言语所能形容,一动喜心,定境即失。】因为着于境界。【后于别枝香,欲求定境再现,皆不可得。】就是有求的心,那就不是禅,想要期盼给自己再一次的那种定境,太法喜了、太法乐了;可是却不可得。【禅七考功时,将是事陈白】「陈白」就是描述【冶公和尚。则曰:「汝自后有求定境复现否?」】你得到那种境界,有没有期盼那一种境界再现前呢?【答曰:「有」。乃警之曰:「切不可求,若求则魔得其便,汝将为魔眷矣!」】所以禅宗,只要。。。。。。成佛都不可得,成佛就是着魔,为什么?本性里面没有魔跟佛这个名词,修行圣道也是魔业,趣向圣道也是邪。所以,在禅宗里面: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所以,佛教不安立魔,也不安立佛的,没有一物的东西,是绝对的。【复问:「如是境界好否?」公曰:「不作圣证之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不过用心得力,暂得轻安,从此进修,不着不求,悟证有望。」】所以就是说:你得到一点点少许的功夫、参究的功夫,千万不要自吹自擂、自我膨胀、自我感觉良好,那么你的生命就会完全停止,智慧就停止在那个地方。【后阅本经,五十种阴魔所述,知善知识,不可不亲近也。至二十八岁,参浙江寗波天童寺寄禅和尚,亦在冬月禅七之中,勇猛精进,生死心切,于第八日晚,定境复现,较胜于前,其乐亦胜。自此深信,宗门中自有奇特事在,】奇特事是什么?就是证量,自己的证悟,奇特事就是在这个,自己品尝到:原来自性就是佛!这个叫奇特事。【后阅《楞严经》,于向所未通者,无不明了,】你看,所以就是:一开悟,看什么统统明了!【又信本经为禅门关錀,更复悉心研究,定能发慧,其语亦有征矣!】「征」就是足以相信。
在座诸位!你们福报大,我《楞严经》,没有任何一个上人跟我讲过《楞严经》。那个时候,我们三十年前,几乎没有人讲《楞严经》;有几个长老在讲《楞严经》,我觉得他慢,又是用台语讲的,用台语讲的。后来我这个《楞严经》全部都自己看!那么教界的三十年前、四十年前,佛教衰败,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心性不明,全部都在相上里面打转,来做个观音法会,吃一餐,大家回去;来这念念阿弥陀佛,吃一餐,大家回去;我们不是说念佛、念观世音菩萨不对,而是这种法会,要把它提升每一个人的智慧,是没办法的!而且去的人都是老人,都是头发很白的老人。
所以四十年前的佛教,一蹶不振!师父后来发现:为什么会一蹶不振呢?佛法这么的好,为什么会一蹶不振?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一、戒律没有弘传,没有弘传开来。二、佛教的心性没有弘传,因为大家知道要念佛、要念观世音菩萨;但是,对究竟义茫然,没有任何一个法师讲。所以,师父就自己发愿,《六祖坛经》就自己看,《血脉轮》、《传心法要》、《禅宗集》,就全部都自己看,后来这个。。。。。。也没人教《法华经》、没人教《华严经》,那就自己看了。《楞严经》,我也没有看过哪一个法师讲《楞严经》,没有啊!所以我也是,誓发愿要通达三藏,要悟明心性,通达三藏,悟明心性,来跟众生分享这份法的喜悦。
所以,你们比较幸运,有师父在教导,我没有,我这个叫做无师自通,没有人教导我。说:没有人教导,您看得懂?懂啰,怎么不懂?当然懂了,为什么不懂?对不对?当然,刚刚出家的时候,看这个《楞严经》很吃力,看到那个广化律师写一张单子,叫同学拿上来:经典不可以这样看法!那个二十四个小时的,1583页的《楞严经讲义》,七天七夜一定要把它看完,我这种个性,你是知道的!还要做笔记,做笔记、做笔记。。。。。。这样看,没有休息,连打板都没听到,完全专注,七天七夜,把这个上册、下册全部都看完,还做笔记。然后广化律师就是:经典不可以这样看,这样会死人的!就是你这样子会死人;当时候还好没有中风,没有中风。师父在阅读藏经是这样子成就的,是吃尽苦头的,不是随随便便的。没有说你一个人。。。。。。
所以一个法师,他没有勇气、骨气,只重视自己的享受和这个色身,那么,这个法师很难成就,没有志气、没有骨气、没有元气,统统没有,什么气都没有,统统没有!所以这个法师,还要下很大的决定:我这一辈子,生死是自己的重要的事情,我自己一定要下定很大的勇气跟骨气,才有办法的!师父也是这样子,我不敢说成就,在各位大德的面前,或者是大居士面前,我不敢说成就;那么我对佛法上,有一点小小小小的领会跟理解,也是这样来的。讲这几句话就是互相勉励,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没有白吃的午餐。
这1583页要你们来看的话,那不是七天,那个大概要看七年,可能要看七年;七年,后面还加一句:不一定懂,不一定懂;而我们用了七天。说:法师!那您用了七天,那您怎么办?我说:大藏经这么多,如果不用最快的速度,这大藏经你怎么看得完?对不对?不过这个还是要有一点宿世的,宿世。所以我没有一个法师来讲给我们听,有这个书本;但是,没有人讲给我们听,那就自己去参、自己去体悟。经过了三十几年,有体悟,今天师父来分享,跟大家一起来研读这个《楞严经》。所以,你们福报比较大,我是真的很苦,因为当时候,没有任何一个人讲这个《楞严经》。
873页,【余昔后为丛林供职,重兴道场,办理慈善,主持佛教会务,以致自误禅功,未明本分上事,虽承缁素群推,】缁素就是僧俗,缁就是僧,素就是俗。群推。【《楞严》独步,何异说食不饱,数宝常贫也。】就像你去银行,很多,在银行上班,每天算了很多钱,就是没有一张是他的,只到月底看一看那一包薪水才一点点,都是在算别人的钱。所以,自己要自参、要自悟。
【又入流亡所,实非闻性断灭,】并不是闻性有所断灭。【但以专切反闻,回光返照,心光内注,所有动尘,一一皆亡,闻性不灭。前佛有云: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也。】只是外面的声有无,跟闻性无关。【然动尘已灭,静尘方现,终日惟闻静尘之境,当知静尘亦是结,】有的人喜欢到深山里面,沉迷在深山里面那种静,诸位!那个也是结,那个心也是卡在一个静的结里面。【亦宜解除,仍旧不舍思、修二慧,不缘所闻静尘,参究能闻静尘者是谁?静尘是境,闻性是心,若闻静尘,还是出流,反闻能闻是谁?方是旋闻与声脱也。】旋闻就是根,声就是尘,记得!根跟尘都是依他起、都是不可得,能、所其实都是不可得,这个叫做万法唯心。能、所都不可得,其实都是你的心,起心动念的问题,如果你把问题,所有的问题回归到你的心:是我的问题。那么,你就找对路了!如果说你碰到什么事情,都怪罪于别人,烦恼不断,那么,你修行就会停滞。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者:上亡所,是解「动结」,此三句乃解「静结」,动相不过并言而已。首句所字,】就是依据上面的亡所,(【即牒上亡所;】)【入字,即仍旧入流。谓所有动尘虽亡,仍是反闻入流,不舍本修,不住静境;】不住静境。所以,在座诸位!你想跑去哪一个山上去静几天,那个也是尘。【此静境即是色阴区宇,如明目人,处大暗室。既寂之寂,非是境静之寂,】不是环境安静的那种寂灭。【乃是动静二尘,】到此都不可得,悟到诸法空性,动空,静还是空。【到此俱寂之境。】不是环境那种静的寂,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那种俱寂,这个是心寂,心不随动跟静——尘来影响。诸位!你只要写一句:所有的众生赞叹你,心如如不动;有很多人在背后批评你、毁谤你,你也心如如不动,这个就是这个意思。【然所入既寂,则动结与静结俱解,声尘全泯,故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此了然不生,即动、静二种尘相,了不可得也;此二句亦即既寂之注脚也。而工夫到此,声尘动静二结俱解,则色阴破矣!】色阴破。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者:此解「根结」。】解这个根结。【如是、指法之词,指上反闻离尘,思修二慧,】翻过来,874页,【尘中二结已解,】尘中的二结就是动结还有静结,二个结已经解开。【根结斯现,】现在就是处于能缘的这个根,【此根乃聚闻于耳,】它的功用就是闻。【结滞为根之根,亦复是结,亦当解除。仍照如是本修之法,渐次增进,加功用行,定力转深,所闻动静二尘,既已了然不生,能闻之根,亦随所闻以俱尽。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偶」就是对,能所是一对嘛!尘既不缘,你既不攀缘外尘,那么根当然就没有相对的东西,能缘的根,所缘的尘嘛,所缘的尘既不存在,那么能缘的根,当然就没有可以相对的东西。所以我们称:配偶,配偶,就是夫妻一对叫做配偶;那么这一对只有一个,叫做单亲,那就没有配偶了。【到此则根结亦解,无有能受所受,则受阴破矣!根尘既销,】消灭。【识无从生,】【则想阴亦于此破矣!即佛前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正齐于此;以尘亡根尽识泯,人无所依故。】【此中三结,】动、静、根。【亦即佛示,六结生起次第中所云,】所说的【劳见发尘,今粗三结已解,】就是尘结,就是动结、静结、根结。今粗三结已解,能所不再了,剩下,剩下就是唯心了。【则尘不复发,见不复劳矣!】尘不复发,因为尘相本空,见不复劳,能闻的根也不住,现在剩下统统是心的问题了。
&&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者:此解「觉结」。】「我觉悟了!」没有根、没有尘,这个觉悟这个心,还是打结。【尽闻二字,是牒上能闻与所闻俱尽,根尘双泯之境,六用不行,惟余一觉。】所以师父讲:现在根尘统统不可得,剩下内在的觉,动这个觉,破除了根跟尘,可是这个觉,觉悟的觉又打结了。【若住此境,但得我空,未得法空,则永堕无为深坑。不住者,仍复加功用行,进观闻性。下句为新证之境,《正脉》云:尽闻之后,根尘迥脱,】这个念迥jiǒng
,不是念hu&
,那个「迥」就是远远的意思,远远的脱离,根尘就远远的脱离,「迥」就是远的意思。尽闻之后,根尘迥脱,也可以解释说完全。【湛一】湛一就是觉性【无边之境现前;】但是,这个觉悟还是结,还是打结。【故今言觉者,即照此境之智也;所觉者,即此湛一之境也。尽闻若住,则境智恒对,】能观之智,所观之境,还是一对。【能所仍存,终为胜进之障,】所以说:但有能所,俱是戏论,内心里面动一个觉悟,那就是能所;内心里面动一个能灭、所灭,还是生灭。【即沩山所谓:】这个念沩guī
,沩山,禅宗的一门,禅宗的一个支脉,一个法师所说的,禅师。沩山所谓:【具足心境也。】沩山禅师所谓的:具足心境,心境就是能所不断。记住!心、境,那你就知道,心是能缘,境是所缘,心、境,「心」的底下一顿点,你就知道,心、境就变成一对能所,能所不断。【今言觉所觉空者,谓能觉之智,与所觉之境,二俱空寂,泯然无复对待也。觉是智分,乃属般若,智能契理如何亦空?当知此破法执,若吝惜此智,不肯放舍,即是一种爱智之法爱,】所以对法,记得!不能爱。记得!如果你有一点点智慧,这个就叫做法爱,法爱智。对法,你认为你自己开了智慧,很喜欢自己的成就,诸位!这个叫做法爱,这个就是智爱,智慧的爱。&你务必把这个念头放下,不要说:我开悟了,别人不开悟,我可以拿一支皮鞭,认为我是般若的皮鞭,我够当作你们的老师!诸位!这是禅师所忌讳的,你果你不是,假装圣人,那你罪过无量!也就是一种爱智之法爱。【亦复是结,亦当解除。】
<font COLOR="#5页,【《圆觉经》云:「幻尘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智亦灭,幻智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非幻就是真如,就是涅槃,我们的涅槃妙心是不会灭的。所以,我们这个色身,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大圆觉真如自性,这个是最可贵的!所以,佛告诉我们:当以法乐,不要因世俗而乐。也就是说:修行人应当用法来作为最快乐的享受,叫做enjoyed
。而不是说我们今天来享受这个色身,每天喝下午茶;我不是说喝下午茶不好啦!譬如说英国人,他有喝下午茶,就坐在那边悠闲悠闲。意大利人很浪漫,也是喝下午茶,众生他就是这样子,没有得到佛法就是这样子。所以,简单讲的话:我们东方人福报还是大,有印度的释迦世尊,有中国的孔孟、老子,这个都是了不起的圣贤;其中以释迦牟尼佛是圣人中的大圣人,那刚好我们碰上了!今天大家来碰到,又可以碰到最上乘论的,因为是大佛顶嘛,最上乘的!诸位!你的福报跟因缘,这可见一斑。
【彼文全同此之解结工夫。今此觉结,】这个觉悟的觉也打结。【即彼幻智,亦即佛示,六结生起次第,知见妄发,发妄不息。今觉结已解,】觉悟之结已解。【则知见不发,】因为没有能所了。【妄不相续矣!】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者:此解「空结」。空即觉所觉空之空,觉即能觉之与所觉,】空,就是不可得之空。再讲一遍:空就是什么意思?第一个「觉」就是能觉,第二个就是所觉,能觉所觉空,在旁边写四个字:亦不可得,亦不可得之空,也没有能所的觉,连这个都不存在,唯是一觉,没有能觉。所以这个能觉所觉还是不可得,还是要除掉。空就是能觉所觉,空,这个「空」字,就是也不可得之空,就是那种不可得的东西。觉就是能觉之与所觉,【由有此空,空彼能所二觉,】就是功夫一直下深了,放掉能所;再下深,放掉能所,根尘、能所放掉;觉,能觉、所觉放掉;能空、所空放掉。空彼能所二觉,就是觉之结。。。。。。【则觉结虽解,空亦是结,】着一个空,还是结!【亦当解除;以能空所空,二俱宛在,空性未圆,】诸位!所以,圆满的空是绝对的,不可以立一切空。因此真如自性不可以立空、假、中,不可以的,那是方便说。所以,空性达到了最极圆满,如果还着一个空;吝惜就是还着,着一个空理;吝惜就是不舍。【若吝惜空理,不肯放舍,即是爱理之法爱,】所以,这个法上就是不能爱,修学佛道的人,最怕的就是这个障碍。
这个法爱很可怕的,当一个信徒听了这个法师的,他没有悟到究竟,他就会把这个法师拱到像造神运动一样:我这个师父讲得是最好,全世界最好的!是不是全世界最好,他有没有经过比较?没有!问题他这个信徒,所知道的本身就有限,他上人只要开示一点点,刚好跟他相应的、他听不懂的,他就把这个上人赞叹到不得了,就像在造神运动一样。所以他们这个上人所建立的这个法门,就变成叫做依人不依法,依人不依法。这个就是法爱的可怕,就造成整个佛教的对立,这个法爱一坚持下去,这个法执的爱一坚持下去的时候,就有门户之见,就会有攻击别人、伤害别人,其他的法师讲的法,跟我们这个上人讲的法不一样的时候,绝不包容,然后自己奠定自己是正法,然后贴标签,贴标签:我就代表正法!好像去释迦牟尼佛那边申请了专利,我就是贴上:我是正法的标签,其他统统不行!没有宽恕心、没有包容心,完全站在这种法爱的角度。
所以,法爱是佛门的毒瘤,这个是很可怕的东西!一修行密宗,他就会觉得其他:我们是最上,三密相应,即身成佛。一修学净土宗,他就会法爱,那就是:我们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哪一个八大宗派有这么伟大的?没有!禅宗,修禅的人如果有法爱:即心是佛,哪有这么多的葛藤?对不对?持律的就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戒、定、慧是三学增上,没有持戒,空谈理论,没有用的!持戒。
有一个出家众,一个小尼师,去读了律学院回来,她的师父来跟我诉苦;她的上人没读什么书,书读得不多,也没读过什么佛学院,她疼爱徒弟,就把这个徒弟送去律学院,专门持律的,去研读。这个徒弟回来,每一天跟她上人对干,说:师父!你这个不如法,水果要怎么排怎么排。师父!你这个,已经十二点多了还在吃,这个不如法!我们到律学院的时候,十一点半、十一点四十五,筷子就放下!回来一直骂她,说:师父!你这样不如法、那样不如法!这个上人很苦恼,来到我这个地方,她说:慧律法师!我怎么办?我说:你就当作说徒弟给你增上缘,她讲的也不能说没有道理,叫你持戒是对的,不过方法是错,因为你是上人,她是下人,下对上怎么可以对师父这样说:你这样犯戒、你这样不持戒!她(师)说:她去律学院回来,从头到尾把我嫌得。。。。。。她讲台语:把我从头嫌到尾!说我没持戒,这样不清净,过午要几点。。。。。。对不对?要怎么样怎么样做。我们种一个果园,她就说:你这个不如法,出家人种什么果园,怎么可以这样子?那个是杀生!她师父就说:难道要我像你整天坐在那边,这样那一堆果园、茶园怎么办?对干!这个其实也是无解,这个就是对持戒的一种法爱。持戒不是不对,持戒不是不对,很好;但是方法:如果要纠正人家,要向这个持戒的方向,可以用更慈悲、更柔软、更弹性的。所以那个老比丘尼就是很难过:送一个徒弟出去,竟然回来跟我对干,又不能赶她走。所以,这个答案还是无解,没有办法解开。后来经过了二年、几年,二、三年,那个老比丘尼来,我说:那你徒弟现在最近怎么样?她说:走了!走了!她说我什么都不如法,这里没有法,她要离开。你觉得呢?她说:不然我还能如何?慧律法师,您讲讲看,不然我还躲起来哭吗?对不对?您不是说要解脱自己吗?我说:喔!答对了!反正我现在都是看您的光盘,也不会觉得寂寞、无聊。对不对?我说:你走对路了!
【还要入流照性,加功用行,参究空何所依?究而极之,以求圆满空性。】
【空所空灭者:非惟所空之智境灭,即能空之空亦灭。如以木钻木,火出木烧,二俱灭矣。】所以到最后,进入绝对的时候,记得!不是把生灭灭掉,是生灭体性本空,记得师父这一句话,否则你不能成佛!不是把生灭灭掉,把生灭灭掉,那个还是生灭,把生灭灭掉,那种不生灭还是生灭。【今空结已解,】今空结已解,【则行阴破矣!亦即佛言,空性圆明,成法解脱,】注意!法解脱是对什么讲的?就是对法爱讲的。一个修学佛道的人,有法的爱,他就会变成依人不依法,每一个上人讲的法不一样。因此在座诸位!八大宗派共一颗佛心,所有的佛弟子、僧俗,全部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没有分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成为佛教的罪人,自我分辨彼此,互相攻击,那么就伤害了佛教。只要我们是佛陀的弟子,我们就有这个责任,来推广正法、弘扬正法。那么,推广正法、弘扬正法,要起源于那里呢?起源于一种包容的心,看到意见跟我们不一样的,我们包容,这个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你不能说我执着自己,我是最了不起的!那个叫做法爱。【正齐于此,已得俱空之境。】
我们这个《楞严经》的课,因为受到这个文殊讲堂打佛七的影响,要停课。再来也养德禅寺因为有梁皇法会,梁皇法会,所以,变成我们这个月,十二月份上课的时间只有四天,只有四天,今天,还有明天,接下来就是十八,还有三十一。因为养德禅寺的梁皇,人家有的信徒要去,要去随喜参加,那不停课是不行的,不停课不行。所以我们十二月份变成课程很少,听起来不过瘾,听得正热切的时候就停了,讲得正精彩,就中断了!这个没有办法的事情,讲堂就这样。下个月又碰到选举,一月十四碰到选举。那我们农历年,很快,好像是二十几号就除夕夜了。所以,变成这个月上四天,下个月只有上大概二天,所以就是很辛苦了。所以今天我们可能会稍微慢十五分钟下课,争取一下时间,我们尽量把这个耳根圆通章,圆瑛法师的这个《讲义》,到农历年前有一个段落。那明年上课,你们都拿到那一张课程表了,明年的上课,我们再来讲《楞严经义贯》的耳根圆通章。我们尽量争取一点时间,所以这几次稍微慢十五分钟、二十分钟,你就稍微请见谅一下,要不然它会讲不完,没有办法告一个段落。
看875页,【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者:此解「灭结」。】此解开这个灭结。【生灭二字,总指诸结而言。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六结皆生灭法,故灭结亦当解除。此结不解,恒住俱空之境,犹为圆通细障,】既是圆通,就没有任何的障。所以,记得!放下是放到彻底,那个叫做佛法;还留一点不放,那个不是佛法。要放,说到放下就放,放得很彻底,这个就是佛法。【即同「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法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刹土现全身。」惟是此结,最难解除,】876页,【禅门谓之末后牢关,到此境界,不肯进步,又谓之贴肉布衫难脱,】就像贴在肉的一种布衫,就是跟肉黏在一起,跟肉黏在一起。【此结一解,则可亲见本来面目矣。】
【同《圆觉经》,迷智四相之寿者相。】诸位!《圆觉经》的四相,完全不同于其他的经典,其他的经典讲: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跟《圆觉经》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完全不同!所以,你一定要确认,在不同的经典,同样的名相,会有不同角度的诠释,要牢牢记住师父这一句话。迷智四相之寿者相,【一我相,心所证者,以所证涅槃,认为我体。】【二人相,心所悟者,悟知所证之非。】称为人相。【三众生相,心所了者,了前悟证俱非,】悟跟证都不可得,所以,悟、证都不可得。了前悟、证俱非。【四寿者相,心所觉者,觉前前非,】前前非就是每一种都不对,前前非就是每一种都否定的意思,叫做前前非,每一种皆非,叫做前前非。【认己为是,即住此相中,深生法爱。】到微细的时候,这个就是修行人最可怕的,包括修行三十年、四十年,对自己的那种境界,有相当的功夫那种境界的深深的爱,叫做法爱。【譬如有人,不肯断命,祖师门下,谓之命根不断也。】这个有相。。。。。。这个法爱就是这个人相当有成就;但是,却没办法悟到究竟,就停步在那个地方。【故仍须入流照性,返穷流根,灭相迥脱,至不生灭,方是到家时节。】所以,记得!一放就是放到底。
【既灭者,即观智还元,一切生灭,悉皆灭已,此去更无可灭。此灭结,】就是佛前所开示的,【即佛前示,六结次第生起之第一结,由汝无始,心性狂乱;今六结尽解,五阴全破,狂心已歇,歇即菩提。】这个就是。。。。。。为什么五阴全破?证到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就是五阴全破。意思就是:父母未生前,哪里有五阴?所以,全破就是悟到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歇即是菩提。【亦即佛云:解脱法已,俱空不生,妄穷真露,】妄心穷尽了,真心就显露,叫做妄穷真露,妄心穷尽,真心显露。所以你放,放下放得不够究竟跟不够彻底,那么,你仍然有法爱。【寂灭真理现前。】
【所谓寂灭者,此寂非对动之寂,】来讲的,这已经讲过了,这个寂灭是妙性天然,诸法本来就不可得,本来无一物,就是寂灭。此寂不是对动的寂,【从无始来,本自不动之寂也;】为什么?无始以来,没有能所的东西,那个妙性天然,没有能所的东西,那个才是真正的寂灭,寂静之处。【此灭非对生之灭,从无始来,本自无生之灭也。虚心绝待,妙体孤圆,即如来藏,妙真如性,亦即一乘,寂灭场地,为真心之全体。前佛云:是名菩萨,从三摩地,】三摩地就是三昧。【得无生忍。】诸位!任何一尊十方三世一切佛,没有证得无生,是不能成佛的。要无生必需建立在三昧,三昧就是建立在心定。
简单讲:你的心乱糟糟、你的心乱糟糟。。。。。。那个念佛统统叫做结缘,没有把握的了生死。趁你还活着的一天,记得!见一切相,总知道一切是空相,心保持如如不动,千万不要被境所干扰。如果你实在是没办法,那你就要用忘得快,看谁忘得比较快,那些是非、恩怨,看谁放得、忘得比较快,那个人就最先成就。要不然就是:你明天一睡醒,请归零,明天睡醒就请归零,谁得罪你,这个不重要;谁讲错话,也不用耿耿于怀;谁死,你也不用更耿耿于怀,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死,地球再多转几圈,大家都会死!对不对?
所以,我们内心里面是如此的了解、了悟了真理,是如此的保持如如不动,不取于相,这个就是佛法。佛法这个诀窍用得上了,心中没有恩怨,心中只有仁慈,谁对不起你,当作是消灾解难;谁赞叹你,当作是别人的修养,那也不是自己的成就。如此有健康的心态,你能够过活一辈子,处处、左右都会逢源,到哪里,哪里解脱;到哪一个国土去,哪一个国土就是你的故乡。
所以,最安全的地方,就是心中没有地方,那个就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就是心中不安任何的地方,安,心中没有任何的地方,那个就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因为无相,心中无相,这全世界没有地方,那么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所以,一般人想要找到一个心灵最安全的地方、安稳的地方,诸位!那个没有地方的心,那个就是最安稳的地方,那没有相的东西。
【上解六结,是从闻、思、修,此寂灭现前,是入三摩地,得证圆通。古观世音佛,所授之法,与释迦如来,解结修证,无二无别。既得寂灭现前,亲证藏性,而入首楞严三昧,当登圆教初住之位。下忽然超越之下,皆称全体所起之大用也。】
【《正脉》云:通前】前面所说的,【次第解结一科,会于四卷末节:入流,即守于真常,亡所,即弃诸生灭;尽闻即根尘识心,应念销落;】不可得,根不可得,尘不可得,识不可得,应念脱落。为什么脱落?尽是依他起,缘起空无自性的东西。
简单讲:我们把不存在、不实在的东西,误认为真实,所以,我们过得痛苦,就是这么简单!你误认为那个相一直存在;你误认为那个相,所以,不知道是空性的东西;你误认为那个相,缘起的东西,不知道是生灭、是缘起的假相;误认为那个就是值得你这样留恋、值得你这样追求、值得你这样罣碍,所以,你的内心里面,情绪就从来没有平静过,从来没有平静过。为什么大家要这样辛辛苦苦的来学佛?就是要找到生命的真相,真正的幸福。
要不然,师父,你看,我这个头脑也是很好了,对不对?我们这个头脑也是很好啊!对不对?要学问,有学问,要人才,有人才,要口才,有口才,要面相,有相面才,对不对?要音声,有音声才。我们这个在世俗来讲的话,论敢拼敢冲,都不输人的,也可以干一番大企业了!对不对?师父为什么要放下?答案很简单:因为那个没有幸福快乐可说。我要找到真正的幸福,我要找到真正的快乐,我觉得快乐、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对得起自己的责任。我这一辈子活得最安慰的,就是说我希望把正法传开来,我希望我没有对不起自己的灵性,也不会对不起诸佛菩萨。我们要做佛的真弟子,不要做佛的败家子,这一代的正法断,断灭在我们这一代,那我们于心何忍?对不起释迦牟尼佛!所以,我今天讲经说法,就是发菩提心,报佛恩,这个就是师父坚持的理念,坚持的理念。
【觉所觉空,与空所空灭,即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寂灭现前,即法眼清明,毫无差爽矣!】
【若会永嘉《奢摩他文》,】永嘉大师也讲一些跟《楞严经》有关的、相关的文字。【入流即息念,】息念就是停止往外攀缘的念头,诸位!这个就是开始在修行,如果你能够停息这些万马奔腾的对外的识心分别,简单讲就是你的生活愈来愈单纯,譬如说你唱歌,去外面唱歌,或者是你去跳舞,每天都搞一些人际关系,一直搞、一直搞。。。。。。念头没办法定下来。所以,单纯的生活的人,他就接近真理。首先要看开这个假相,要息念这个执着,停止对外面攀缘的念头,叫做息念,因为外境是因缘生的东西,不是实在的。
【亡所即亡尘,亦应仿其文云:「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亡所则入流而亡,入流则亡所而入。」】初学的听到这个简直快昏倒,初学佛法听到这几个,怎么转都转不过来!又没读过数学,转这边不对、转那边也不对、怎么转都不会恰到好处;不过师父解释一下就很容易了。
流非亡所而不入,你想要入流,「流」的底下加一个:则,原则的则,则非亡所而不入流,而不能入流。流非亡所而不入,这一句就是:想入流,则非亡所而不能入流。
底下,所非入流而不亡,如果你想要亡所亡之尘相,非入流而不能亡这个尘相。
第三句:亡所则入流而亡,就是你要亡所,则必需因为。。。。。。则因,底下加一个:因,则因入流,而,旁边写二个字:才能,才能亡所。亡所则因入流,而才能亡所,整句的意思就是说:亡所则因入流,才能亡所,就是这么简单。
入流则亡所而入,第四句:入流则亡所而入,就是要想入流,则,底下,底下加二个字:必需,要入流则必需亡所;那个「而」字的旁边写二个字:才能,才能入流。入流则亡所而入,想要入流,则必需亡所才能入。
然后这四个偈,我再把它从头念一遍,先念一遍: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亡所则入流而亡,入流则亡所而入。
第一句:想入流,则非亡所而不能入流;所亡之尘相,非入流而无法亡掉这个尘相;要亡所,则因入流才能亡所;要入流,则必需亡所才能入流。所以,一个初学佛法的就说:我不喜欢看佛经就是这样,都不知道在讲什么?(笑)对不对?拿点东西来吃比较直接!讲得也没错;但是,如果你会了,这其实也没有什么那么困难。
【此四句根尘俱泯,可齐于闻所闻尽。】齐于,「齐」就是平等,跟《楞严经》讲的;因为永嘉禅师讲的,跟《楞严经》讲的思想是一致的。可齐于能闻所闻尽,所以这一段,跟闻所闻尽是一样的意思。
【又云:「亡无所亡,则尘遗非对;入无能入,则念灭非知。」】好!这个就有一点难,好!但是,你把笔拿起来,我叫你加几个字,喔!那实在是一下当体就知道了!
亡无所亡,「亡」底下加一个:实,实在的实,实相的实。亡,说亡,说亡尘,实在是没有所,没有东西可以亡,亡实无所亡,意思就是:当体即空的意思。
则尘遗非对,则外尘自然就遗落,「遗」就是脱落的意思,则外尘可以说自然就脱落。非对,没有所对之尘叫做非对,非对就是没有所对之尘。
入无能入,说到入,中间加二个字:入,其实没有能入「之心」,能入之心。入,其实也没有能入之心,没有能入之心。是不是?
则念,我们的念头灭,自然,这个念灭,「念」的底下加「自然」二个字,则念自然灭。非知就是非有能知的心,非有能知之心。
再讲一遍:亡实无所亡,则尘遗非对;入无能入,则念灭非知。说到亡尘,其实没有东西可以亡,体性本空。那么这个时候,没有东西可以所亡,则外尘自然就脱落,尘遗就是外尘自然脱落,非对,就没有所对之尘。入无能入之心,则念自然灭,而非有能知、能缘之心,非知,这个「知」就是能缘的心,非有能知、能缘之心,简单讲:就是纯一觉性的意思。
好!接下来,【此四句无对无知,】没有对尘,诸位!把笔拿起来,无对无知,此四句无对无知就是:没有所对之尘,也没有能对之。。。。。。能对的知心、之知心,无能对之知心。这四句,无对无知就是:没有所对尘,也没有能知心,简单讲就是这样子。知是能嘛,无所对尘,也没有能知心,能所也是不可得。【可齐于觉所觉空。】跟《楞严经》讲的觉所觉空灭是一致的。
【又云:「知灭对遗,】「对」就是能所;这个「知」是指能知跟所知;这个「灭」是指把这个能知所知灭掉、除掉。知灭就是能知所知灭掉,那么,能所就自然脱落,「遗」就是脱落。知是指能知所知,灭是灭掉能所,能知所知灭了,那么对遗,对遗就是能所,自然脱落。【一向冥寂。」此二句可齐于空所空灭。】
【又云:】「阒尔无寄,妙性天然。」】阒尔,这个阒尔,「阒」就是寂静,寂静,阒尔无寄,「无寄」就是没有能所、无所托。我们说:寄托寄托,我们说把小朋友到托儿所去寄托,托,寄就是托;但是,这里没有东西,那是绝对,没有能所,妙性就天然。【此二句可齐于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亦似脗合,而无闻矣!】
【但永嘉似乎都摄六根,或专摄意根,此经乃专摄耳根为异耳。又永嘉方谈最初销显,向后更有修治,斯经已谈深证高位,向后惟彰发用,】用,在旁边写一个:大,「用」的上面加一个「大」字,大用,依体起大用。【今与合会而观,节文宛似,令知圆顿初后,无有异心,行者不可委为高位,视为不切己也。】委,把它认为所证的太高境界了,意思就是说:修行;行者就是修行的人,不可以推委,认为所证的境界太高了,视为不切己,不适合自己之修证,视为不切己就是:视为不切合自己的修证。简单讲就是境界太高了,妄自菲薄,自己看轻自己,认为这个太难了,没办法!视为不切己,不适合自己的修证,叫做看轻自己,妄自菲薄,没志气、没骨气、没勇气的人。
底下,【寅三&&&
详演称体起用& (分二)&&
标列二本&&&
二&& 承演三科&
878页,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你看,注意喔,整句前面二个字叫做「忽然」,这一句的重点在「忽然」,为什么讲「忽然」?叫做顿悟的意思。这个就是顿悟的意思,十方三世一切佛,只有顿悟佛,没有渐悟佛,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二种殊胜:
看左边最大的字,经文: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再往左边看,经文: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好!878页,
解释一下:【上是菩萨修证圆通,自利之因行;下是菩萨称体起用,利他之妙行。自利之行,言之甚略,利他之行,演之甚详;中有二意:一、从根解结,佛于第二决定义门,已令选择圆根,一门深入,】你看,圆根一门深入,「一门深入」这个名词,就是《楞严经》耳根门,我们现在错用这个一门深入有多么的严重,整个佛教也严重的扭曲佛意,一门深入。【脱黏内伏,并示解结次第,入三摩地,至为明晰,何劳多述。二、详演果用,无作妙力,自在成就,乃为激发回小向大之机,令起羡慕,立志欣修,不得不为广陈也。】
【忽然超越者:即从闻、思、修,最后一刹那,证圆通体,】诸位!最后那一刹那,一刹那的旁边就是永恒。诸位!你不想在生灭无常的世间,了解一下你那一颗永恒的心性吗?想要了解那一刹那,顿悟,契入永恒的心性,就必需学佛,好好的修行。世间没有真相,只有大圆镜智的永恒,心性是永恒相。所以,最后一刹那,那一刹那就是永恒。证圆通体,【发自在用时也。超越乃解脱无碍之义,寂灭真体,本自圆明,】A:【六凡为我执所碍,不能超越世间;】B:【三乘为法执所碍,不能超越出世间;】C:【菩萨入三摩地,我法双空,俱空亦复不生,】文字都很简单。【故得超越世出世间。】
【十方圆明:即四卷佛云:「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我们有什么能力圆照法界?法界就是等虚空界。我们要无尽的虚空,什么叫圆照法界呢?就是要我们的惟妙的觉明,我们的本性才有办法。所以心体离念,是法界一总相,离执着念、离分别念、离颠倒的念。所以心体离念,是法界一总相,法界一总相就是心相,无着的心相,就是法界一总相。所以你想要通达到无尽的世间的胸量吗?就是要开悟见性,开悟见性,大悟就没有相,与佛一般。所以,佛的胸量就是法界量,等法界量,已过量,超数量,无量无边。所以,佛教讲的都是这个,不是我们今天台湾讲的鸡肠鸟肚(气度狭小),一点点小事就困惑不已。
【菩萨亦复如是,《指掌》云:「十方所有诸法,无非自性光明,周徧圆满。」古德云:尽大地是自己光明,无一法不在光明裏者。】
【获二殊胜:此总标大用,即上合下同之二,权、小莫及,故称殊胜。】权乘跟小乘都跟不上。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就是觉性是一样,法法道同。所以,上合十方诸佛,本妙的觉心,顿悟,法法相同。所以,十方诸佛不会吵架的,他证悟到了。。。。。。只有凡夫他才会吵架;只有有法爱的修行人,他才会吵架,搞个能所;本觉的妙性没有,跟佛一样,同一慈力。
879页,【此下二节,别明大用。菩萨已证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故得上合十方诸佛,所证本来妙觉真心,此心佛与菩萨众生,无二无别,即《金刚经》所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者是也。上合即与佛同其体;同一慈力,即与佛同其用;佛运无缘(无所不缘)慈,】无缘大慈。无缘这个「缘」,最好的解释就是没有任何条件,佛的慈是没有条件的,不是说希望从你身上得到什么东西。就像师父今天讲经,我也是运无缘慈,我今天的说法没有任何条件,你一毛钱都不用缴!【度有情界,下三十二应,即同其用也。】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下合众生,亦应有本妙觉心一句,文略例上可知。此亦与生同其体;生佛虽殊,其体一致。】我们的心体跟佛是一致的。【同一悲仰:即与众生同其用;】佛有的那种心,众生就有。【众生与佛,其体虽同,】他的用是有一点差别的。(【其用则异。】)【悲者悲哀,仰者仰望,】记得!如果是同一个慈,是上对下,同一慈力,慈力,同一慈力是上对下;悲仰是下对上,这个观念要稍微。。。。。。上对下叫做慈力,底下对上面叫做仰,悲仰。所以,慈力是站在诸佛的角度,悲仰是站在众生的角度,这个要稍微注意一下。仰,同一悲仰,就是众生同其用,众生与佛,其体是虽然相同;他的作用是不一样。「悲」就是悲哀,这个悲哀跟那个悲哀不一样,悲愍、哀愍的意思,跟一般讲的悲哀不同。
说:学佛要这么悲哀?不是,不是这个意思,那个「悲哀」是悲愍哀怜的意思;这个要不解释啊,悲者悲哀?有一个人,他不懂得佛法,然后就看到观世音菩萨殿,观世音菩萨那个殿上面题个匾额,叫做「大悲圣殿」,「大悲圣殿」,他就解读成:大大的悲哀,大悲圣殿。这完全不懂佛法。
所以,悲者悲哀,仰者仰望。【众生身罹苦难,】「罹」就是遭遇,这个不念lu&,众生身罹苦难,【哀求拔苦,希望与乐;菩萨同其用,故施无畏力,】施无畏力。【下十四无畏,即同其用也。】
底下看左边,【卯二&&
承演三科(分三)】
左边讲的是:【辰初&
三十二应&&&
十四无畏&& 三&
&四不思议】
一段一段的,第一段讲三十二应身,第二段讲十四无畏。
【(辰初分三)】
标承慈力&&
条陈妙应&&
三&& 结名出由&
今初】我们唱「观音灵感歌」就是常常这样唱。「观音灵感歌」里面,没有不思议,四不思议。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先翻过来,师父先贯串一下、解释一下: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因为诸法空无自性,叫做如幻,根尘识统统叫做幻,因为它空无自性。闻熏闻修,闻熏,闻的意思就是:本觉闻性内熏,本觉的闻性内熏,叫做闻熏。闻修,就是反闻来修习,反闻,底下这个闻修,就是反闻闻自性的修,入流照性之功,叫做闻修。闻熏就是用本性熏习,闻修就是反过头来入流照性,叫做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880页,【此为妙应体用洪源。】「洪源」就是大。【世尊,乃称呼释迦,为六凡有情世间,三乘】小乘、中乘、大乘。【正觉世间,九法界之所共尊也,又即超九界以独尊之称。观音如来,即菩萨因地本师。】
【由我供养,不出二种:一、供养佛身:侍奉左右,执劳服役。】这个「役」就是差遣、使唤,就像侍者一样,我们当兵又叫做服役。【二、供养佛心:依教起修,】「畅」就是通达,【畅佛本怀。】
【蒙彼如来:即观音如来,传授耳根修证法门。】
【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者:如幻是喻,闻熏闻修是法,金刚三昧亦然。上闻字,指本觉闻性内熏,熏起始觉之智;下闻修,即始觉反闻修习,】都是用本性在修行。【入流照性之功。】用本性修行,简单讲:是用什么心态修行?就是不着相,记得师父这一句话,因为用最简单的才能受益。师父!什么是本性修行?就是离相、不着相,这个就是本性修行。【此种修法,无修而修,修即无修,喻如幻事,从无而有,有即非有;】因为当体即空。【修成而得三昧,名曰金刚三昧。修即入流照性,照破五阴,解除六结,】动、静、根、觉、空、灭。【返穷流根,】「根」就是根性。这个穷,底下,穷尽生灭,返穷尽生灭,流入不生灭的根性,返穷流根就是这个意思。或者穷尽生灭,流入不生灭的根性,就是这个意思。返穷流根,【至不生灭,澈法底源,无动无坏,究竟坚固,喻如金刚,坚固不坏。三昧是梵语,此云正定,即首楞严大定,证此定为得圆通。】
【与佛如来,同慈力故:既证圆通,与佛同其体,故能与佛如来同其用。】
(底下,)【下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即应机所起之妙用也。此用,即菩萨所得,】三轮:身轮、口轮、意轮。【三轮不思议业用:】
【一、身轮不思议:一身能现无量身,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温陵曰:「三十二应者,现十法界身,圆应群机也。」】这个了不起,这个神通太广大了!881页,第一行,【二、口轮不思议:一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